臆想的力量——关于心理暗示在学校的事例简析

Miffy2010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54 次浏览 • 2018-10-14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年级组织跑操。缓慢的节奏,盛大的场面。短短两圈跑完,散场。然而,有人没有离开。不是因为不愿意离开,准备给自己加练,而是因为自己忽然呼吸急促、浑身发抖。“哮喘!”她自我解释。送医院,立即送往医院。紧急到达医院。挂号,人多。学生仍然发抖不止,急诊,急诊,找急诊科。
急诊科。刚刚扶进去,大夫便说:你以前来过。到外面坐好先吸氧。让学生在外面的走道椅子上做好,让别的学生照顾她。往医生办公室听医嘱。医生说:这是癔症。自己没病。上次来过几次了。想象出来的病。可以直接回去。但让她直接走,她又觉得没受到重视。挂瓶生理盐水吧••••••下午回学校,一切如常。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
癔症!癔症?臆想出来的病症。咨询大夫后,如果不管这种臆想,患者会产生臆想疾病的临床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臆想的力量会如此强大吗?会的。以前听过一个故事:将犯人血管割破,让其看到自己的血液滴落到地面上的盘子里。然后蒙上其眼睛并尽快为其止血。过了一阵子犯人死亡。死亡症状和失血过多的症状一模一样。
臆想的力量!臆想的力量!臆想的力量!
心理学上说这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会产生极大的力量,其中会直接作用到生理、身体。自身其实有类似的经验,但在别人身上发生,毕竟还不常见。此次送学生就医,明显看到学生呼吸不畅、身体发抖,似乎有轻微抽搐,居然只是臆想。学生不是假装,或者假装得自己都以为是真的。在那一刻,他们自己觉得自己就是哮喘了——这种类似信仰的心理暗示产生了强大的外在力量。到底是何种原因让学生产生了这样的臆想,让学生已经对自己的假装都深信了?当一种骗术骗得自己都信了,那这种东西还能简单定义为骗术吗?
反之,既然负面的心理暗示能够产生如此力量,那么正面的心理暗示是否也有此类作用呢?昨天晚上,距离2017年高考一百日。班上因此举行百日誓师主题班会。学生C分享了一个故事:初三成绩渣渣,无心学习。直到一个女生说如果考不上高中就不会他玩了。为了能够和她继续友情,或者发展成所谓爱情,他开始告诉自己必须发奋图强,必须考上。于是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下,各课从极低的分数开始起步,最终不仅仅考上了高中,还是省重点高中第二层次的班级。而他去年还刚刚从抑郁症状态下回复过来。勇敢说出这个故事鼓励大家。
高中阶段出现了那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诱因可能是家庭矛盾、可能是情感经历、可能是学习压力,但心理教师的缺乏却是无可奈何的。心理暗示只是心理学的一个点,但这一个点却能够改变很多学生很多事情。今天又有一个学生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下,重新进入抑郁状态了,那么我们能做的到底有哪些?作为普通教师,我们该强大到何种程度?也许,我们也该有些臆想的力量——告诉自己,我能行,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勉力前行。 查看全部

年级组织跑操。缓慢的节奏,盛大的场面。短短两圈跑完,散场。然而,有人没有离开。不是因为不愿意离开,准备给自己加练,而是因为自己忽然呼吸急促、浑身发抖。“哮喘!”她自我解释。送医院,立即送往医院。紧急到达医院。挂号,人多。学生仍然发抖不止,急诊,急诊,找急诊科。
急诊科。刚刚扶进去,大夫便说:你以前来过。到外面坐好先吸氧。让学生在外面的走道椅子上做好,让别的学生照顾她。往医生办公室听医嘱。医生说:这是癔症。自己没病。上次来过几次了。想象出来的病。可以直接回去。但让她直接走,她又觉得没受到重视。挂瓶生理盐水吧••••••下午回学校,一切如常。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
癔症!癔症?臆想出来的病症。咨询大夫后,如果不管这种臆想,患者会产生臆想疾病的临床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臆想的力量会如此强大吗?会的。以前听过一个故事:将犯人血管割破,让其看到自己的血液滴落到地面上的盘子里。然后蒙上其眼睛并尽快为其止血。过了一阵子犯人死亡。死亡症状和失血过多的症状一模一样。
臆想的力量!臆想的力量!臆想的力量!
心理学上说这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会产生极大的力量,其中会直接作用到生理、身体。自身其实有类似的经验,但在别人身上发生,毕竟还不常见。此次送学生就医,明显看到学生呼吸不畅、身体发抖,似乎有轻微抽搐,居然只是臆想。学生不是假装,或者假装得自己都以为是真的。在那一刻,他们自己觉得自己就是哮喘了——这种类似信仰的心理暗示产生了强大的外在力量。到底是何种原因让学生产生了这样的臆想,让学生已经对自己的假装都深信了?当一种骗术骗得自己都信了,那这种东西还能简单定义为骗术吗?
反之,既然负面的心理暗示能够产生如此力量,那么正面的心理暗示是否也有此类作用呢?昨天晚上,距离2017年高考一百日。班上因此举行百日誓师主题班会。学生C分享了一个故事:初三成绩渣渣,无心学习。直到一个女生说如果考不上高中就不会他玩了。为了能够和她继续友情,或者发展成所谓爱情,他开始告诉自己必须发奋图强,必须考上。于是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下,各课从极低的分数开始起步,最终不仅仅考上了高中,还是省重点高中第二层次的班级。而他去年还刚刚从抑郁症状态下回复过来。勇敢说出这个故事鼓励大家。
高中阶段出现了那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诱因可能是家庭矛盾、可能是情感经历、可能是学习压力,但心理教师的缺乏却是无可奈何的。心理暗示只是心理学的一个点,但这一个点却能够改变很多学生很多事情。今天又有一个学生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下,重新进入抑郁状态了,那么我们能做的到底有哪些?作为普通教师,我们该强大到何种程度?也许,我们也该有些臆想的力量——告诉自己,我能行,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勉力前行。

































英语启蒙,你准备好了吗?

gailcui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46 次浏览 • 2018-10-14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英语启蒙,是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英语启蒙,开始的时间也越来越早,启蒙的方法和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很多家长对于英语启蒙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透彻,造成了盲目跟风、急功近利等现象,结果导致孩子语言没有学好,还对英语产生了抵触情绪。

英语启蒙的关键时期,就是孩子小的这几年,如果不幸走了弯路,后期再弥补是需要极大的毅力和时间精力的,莫不如在开始之前就对英语启蒙做足功课,透彻了解,让英语启蒙事半功倍。
很多家长私下里问我开不开辅导班,在此声明,我是不开线下启蒙辅导班的。因为,孩子的英语启蒙的主要阵地在家庭,英语启蒙最好的老师是父母,这一点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强调过,在这里再强调一下。我如果通过我的公众号,让越来越多的父母懂得如何种家里给孩子做英语启蒙,让孩子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能力、有兴趣接着自学下去,为孩子将来上学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谈一下为什么要进行英语启蒙。
前一段时间,有人留言质疑英语启蒙的重要性,我想这是对英语启蒙最严重的错误认识。不要因为启蒙内容看似简单就不重视,也不要觉得孩子小,时间上完全来得及。孩子英语的学习,想要真正学的好,想要能轻松应对将来的国内考试,或者无障碍在国外学习,就必须在启蒙阶段打好基础,否则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由于有升学、考试等需要,仓促的学习,没有启蒙阶段对于听的磨练、自然拼读的学习、海量分级读物、章节书等阅读的输入,是很难一下子就到达一定的高度,难免会走我们背单词、背语法规则、刷题的老路上来。
所以,想要孩子早英语学习的道路上走的长远,必须要进行英语启蒙,而且是讲方法、讲步骤的启蒙,不是忽左忽右,盲目跟风,片面强调输出效果的功利性启蒙。
那么说了这些,大家可能也意识到为什么要进行启蒙了。就是要孩子小的时候,根据每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语言学习,为将来的系统性的在校学习打好基础。另外,从本质上看,语言就是工具,是人际交流的工具,也是知识的载体。我们学好了一门外语,既能保证跟目的语国家的人有效交流,也能以此为工具获取信息和知识。英语启蒙是利用好这个工具的坚实基础,是绝对不能直接跨域的。
英语启蒙的重要性我们已经了解,剩下的就是实施了。但是,很多朋友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即使起步早的父母也是不断在寻找好的英语辅导机构,企图走上英语启蒙的快车道,殊不知这种做法,就像是放着营养丰富的鱼肉蛋不给孩子吃,偏要给孩子吃那些花花绿绿的营养品。
其实,强调英语启蒙中家庭的重要性,是因为这是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符合英语这门学科的特点的,也是符合人类的
小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小孩子,在机构里的实体课堂是坐不住的,Ta需要一个开放、舒适、有安全感的环境来不断活动,边玩边学,强迫他们乖乖坐在课堂里学习,无异于扼杀他们的天性。家庭恰恰符合这些条件,在家学习,既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也能保证学习效果。
另外,对于刚开始学英语的孩子来说,两点极其重要: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和重复的输入。在机构里学,无法保证学习内容对孩子来说是“可理解输入”,如果每一个方面都照顾到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战线又容易拉的太长,无法保证学习效果。而孩子早家里的空闲时间比较多,能保证输入的数量和重复性,进行的也是一对一的亲子学习,家长更容易观察孩子学习进度,掌握知识的难度。
另外,亲情是英语学习最好的催化剂。在高质量的亲子学习中,父母和孩子不仅能享受到其乐融融的亲子时光,这对于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持续动力是十分关键的。另外,任何外人都难以做到父母那般细致周到,那般甘于付出时间和精力,那般对孩子了如指掌。而这些因素恰恰是英语启蒙中的重要因素。
所以,家长不但要认识到英语启蒙的重要性,也要抛开自己对英语的不自信,积极大胆的探索学习方法,尽早和孩子一起走上英语启蒙这条道路上来。
在恰当的时候,就应该去做恰当的事。别让孩子长大以后,回头看看,追悔莫及。 查看全部








英语启蒙,是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英语启蒙,开始的时间也越来越早,启蒙的方法和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很多家长对于英语启蒙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透彻,造成了盲目跟风、急功近利等现象,结果导致孩子语言没有学好,还对英语产生了抵触情绪。

英语启蒙的关键时期,就是孩子小的这几年,如果不幸走了弯路,后期再弥补是需要极大的毅力和时间精力的,莫不如在开始之前就对英语启蒙做足功课,透彻了解,让英语启蒙事半功倍。
很多家长私下里问我开不开辅导班,在此声明,我是不开线下启蒙辅导班的。因为,孩子的英语启蒙的主要阵地在家庭,英语启蒙最好的老师是父母,这一点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强调过,在这里再强调一下。我如果通过我的公众号,让越来越多的父母懂得如何种家里给孩子做英语启蒙,让孩子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能力、有兴趣接着自学下去,为孩子将来上学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谈一下为什么要进行英语启蒙。
前一段时间,有人留言质疑英语启蒙的重要性,我想这是对英语启蒙最严重的错误认识。不要因为启蒙内容看似简单就不重视,也不要觉得孩子小,时间上完全来得及。孩子英语的学习,想要真正学的好,想要能轻松应对将来的国内考试,或者无障碍在国外学习,就必须在启蒙阶段打好基础,否则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由于有升学、考试等需要,仓促的学习,没有启蒙阶段对于听的磨练、自然拼读的学习、海量分级读物、章节书等阅读的输入,是很难一下子就到达一定的高度,难免会走我们背单词、背语法规则、刷题的老路上来。
所以,想要孩子早英语学习的道路上走的长远,必须要进行英语启蒙,而且是讲方法、讲步骤的启蒙,不是忽左忽右,盲目跟风,片面强调输出效果的功利性启蒙。
那么说了这些,大家可能也意识到为什么要进行启蒙了。就是要孩子小的时候,根据每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语言学习,为将来的系统性的在校学习打好基础。另外,从本质上看,语言就是工具,是人际交流的工具,也是知识的载体。我们学好了一门外语,既能保证跟目的语国家的人有效交流,也能以此为工具获取信息和知识。英语启蒙是利用好这个工具的坚实基础,是绝对不能直接跨域的。
英语启蒙的重要性我们已经了解,剩下的就是实施了。但是,很多朋友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即使起步早的父母也是不断在寻找好的英语辅导机构,企图走上英语启蒙的快车道,殊不知这种做法,就像是放着营养丰富的鱼肉蛋不给孩子吃,偏要给孩子吃那些花花绿绿的营养品。
其实,强调英语启蒙中家庭的重要性,是因为这是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符合英语这门学科的特点的,也是符合人类的
小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小孩子,在机构里的实体课堂是坐不住的,Ta需要一个开放、舒适、有安全感的环境来不断活动,边玩边学,强迫他们乖乖坐在课堂里学习,无异于扼杀他们的天性。家庭恰恰符合这些条件,在家学习,既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也能保证学习效果。
另外,对于刚开始学英语的孩子来说,两点极其重要: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和重复的输入。在机构里学,无法保证学习内容对孩子来说是“可理解输入”,如果每一个方面都照顾到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战线又容易拉的太长,无法保证学习效果。而孩子早家里的空闲时间比较多,能保证输入的数量和重复性,进行的也是一对一的亲子学习,家长更容易观察孩子学习进度,掌握知识的难度。
另外,亲情是英语学习最好的催化剂。在高质量的亲子学习中,父母和孩子不仅能享受到其乐融融的亲子时光,这对于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持续动力是十分关键的。另外,任何外人都难以做到父母那般细致周到,那般甘于付出时间和精力,那般对孩子了如指掌。而这些因素恰恰是英语启蒙中的重要因素。
所以,家长不但要认识到英语启蒙的重要性,也要抛开自己对英语的不自信,积极大胆的探索学习方法,尽早和孩子一起走上英语启蒙这条道路上来。
在恰当的时候,就应该去做恰当的事。别让孩子长大以后,回头看看,追悔莫及。

一不留神就做了自己最讨厌的事

whklm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51 次浏览 • 2018-10-14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昨天儿子在外面闯了一点小祸,处理完回来,总结教训时间,神使鬼差,不由自主就说起他假期贪玩啊最近都太放松啊不积极上进好好练功啊等等,把孩子说得很委顿,早早睡下了。



睡到一半突然惊觉,我怎么做了自己最讨厌的事情。



小时候不常被打骂,但老妈只要决心说我一顿的时候,那绝对不能善了,一定是说完事情说状态,说完现实讲历史,说前一阵子这件事那件事我都还没说你,你看你越来越不像话……指责完了情绪上来了自然而然进入情感挟制,你看我从小受那么多苦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嫁到你们家你奶奶又如何如何,现在就是为你活着,你如果不懂事我就白为人了……



不是最讨厌无限引申么,不是最恨积大堆儿么,犯点错(其实还不一定真的犯了错)就上纲上线、没完没了,好像你已手持一柄尖刀伤透了母亲大人的心、整个人都伤天害理、死有余辜、要为母亲大人一生所有的不幸背负所有的责任……能不能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就事论事?



很多时候我都在心里放一把大锤子,遇到自己痛恨的念头升起时尽量早早压制,然而还是会一不留神做出自己最讨厌的事。主要还是自己的情绪没有及时处理好,放任了自己的焦虑。



惊起一身冷汗,跑去给小孩道歉。



还好在维护权威死不认错这一点上我们驱魅得比较好,早早就打破了“母亲不会犯错”这类虚假的绝对权威,只要平时孩子了解这一点,遇到你做得不对的时候,起码能够有一个质疑的缓冲。



你痛恨的,跟你喜欢的,往往享有同等烈度的关注。不自控地做出自己本来最反对的事情,有时是出于习气,有时是出于潜意识的认同,有时也是殊途同归阴差阳错。



纯真善良照单全收的孩子是一面超大功率的照妖镜,照出我们皮袍下的小,也照出我们自己心里的伤痛空缺。无论如何,成年人有责任用理性解决掉自己的问题,停止童年阴影的轮回,自我疗愈,共同成长。



对孩子说,不管你做了什么选择了什么,或许妈妈会失望会不认可,但,永远爱你。 查看全部



昨天儿子在外面闯了一点小祸,处理完回来,总结教训时间,神使鬼差,不由自主就说起他假期贪玩啊最近都太放松啊不积极上进好好练功啊等等,把孩子说得很委顿,早早睡下了。



睡到一半突然惊觉,我怎么做了自己最讨厌的事情。



小时候不常被打骂,但老妈只要决心说我一顿的时候,那绝对不能善了,一定是说完事情说状态,说完现实讲历史,说前一阵子这件事那件事我都还没说你,你看你越来越不像话……指责完了情绪上来了自然而然进入情感挟制,你看我从小受那么多苦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嫁到你们家你奶奶又如何如何,现在就是为你活着,你如果不懂事我就白为人了……



不是最讨厌无限引申么,不是最恨积大堆儿么,犯点错(其实还不一定真的犯了错)就上纲上线、没完没了,好像你已手持一柄尖刀伤透了母亲大人的心、整个人都伤天害理、死有余辜、要为母亲大人一生所有的不幸背负所有的责任……能不能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就事论事?



很多时候我都在心里放一把大锤子,遇到自己痛恨的念头升起时尽量早早压制,然而还是会一不留神做出自己最讨厌的事。主要还是自己的情绪没有及时处理好,放任了自己的焦虑。



惊起一身冷汗,跑去给小孩道歉。



还好在维护权威死不认错这一点上我们驱魅得比较好,早早就打破了“母亲不会犯错”这类虚假的绝对权威,只要平时孩子了解这一点,遇到你做得不对的时候,起码能够有一个质疑的缓冲。



你痛恨的,跟你喜欢的,往往享有同等烈度的关注。不自控地做出自己本来最反对的事情,有时是出于习气,有时是出于潜意识的认同,有时也是殊途同归阴差阳错。



纯真善良照单全收的孩子是一面超大功率的照妖镜,照出我们皮袍下的小,也照出我们自己心里的伤痛空缺。无论如何,成年人有责任用理性解决掉自己的问题,停止童年阴影的轮回,自我疗愈,共同成长。



对孩子说,不管你做了什么选择了什么,或许妈妈会失望会不认可,但,永远爱你。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偶全是巧克力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38 次浏览 • 2018-10-14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从成长计划延伸出的读书计划已经运转了两个星期,约定每个月的周末将组织一场读书会,昨天我们的第一期读书会顺利启动了。
做读书群的最原始相法是希望“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给每一个家庭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以达到孩子品学兼优,夫妻相敬如宾的境界。
在昨天的读书会上,一个书友跟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经历,假期里因为要求孩子们每天要分享一段读书心得,所以孩子每天都有看《水浒传》,妈妈为了督促孩子坚持分享,也陪着孩子一起看,爸爸受到他们的影响也会在回家后看水浒传的电视剧,一家人都成了水浒迷,全家人的心灵都回到了古老了梁山泊。
孟非的《随遇而安》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个人成功的经历,从平凡的印刷厂工人到采访记者,到主持人,到一个通过自己的能量影响别人的人,从家乡迈出第一步,到新疆、到希腊、走遍世间的美好,分享者带着我跟着孟非的脚步丈量着如此的美丽世界。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心灵的鸡汤兑上生活的柴米油盐才更有味道,《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就像一盘美味的精神大餐,在身临其境中体会生活的百态,抚慰疲惫的心灵。
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我喜欢读历史,所以我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看了《从晚晴到民国》《找寻真实的蒋介石》《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这是我有史以来看书最快的时候,每天在忙碌的间隙都会迫不及待的去民国的纷争中做一会英雄的梦,然后斗志满满的投入到新的挑战中去,我倒是还没有体会到佛朗西斯说的读史能使人明智,但最起码我觉得我有了更多的榜样,有了更多的素材,有了更多能量去和朋友、和家长 、和孩子去分享,去影响更多的人。
最后借鉴张晋老师的一句话:让三亿家庭更幸福,让中国孩子更自信。让我的孩子们更自信,让身边的家庭更幸福就是我事业前行的动力,励志做一个创造内容的教育实践者。 查看全部

从成长计划延伸出的读书计划已经运转了两个星期,约定每个月的周末将组织一场读书会,昨天我们的第一期读书会顺利启动了。
做读书群的最原始相法是希望“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给每一个家庭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以达到孩子品学兼优,夫妻相敬如宾的境界。
在昨天的读书会上,一个书友跟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经历,假期里因为要求孩子们每天要分享一段读书心得,所以孩子每天都有看《水浒传》,妈妈为了督促孩子坚持分享,也陪着孩子一起看,爸爸受到他们的影响也会在回家后看水浒传的电视剧,一家人都成了水浒迷,全家人的心灵都回到了古老了梁山泊。
孟非的《随遇而安》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个人成功的经历,从平凡的印刷厂工人到采访记者,到主持人,到一个通过自己的能量影响别人的人,从家乡迈出第一步,到新疆、到希腊、走遍世间的美好,分享者带着我跟着孟非的脚步丈量着如此的美丽世界。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心灵的鸡汤兑上生活的柴米油盐才更有味道,《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就像一盘美味的精神大餐,在身临其境中体会生活的百态,抚慰疲惫的心灵。
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http://www.so.com/s%3Fq%3D%25E ... a_link"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http://www.so.com/s%3Fq%3D%25E ... a_link"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伦理使人庄重,逻辑http://www.so.com/s%3Fq%3D%25E ... a_link"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修辞使人善辩,我喜欢读历史,所以我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看了《从晚晴到民国》《找寻真实的蒋介石》《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这是我有史以来看书最快的时候,每天在忙碌的间隙都会迫不及待的去民国的纷争中做一会英雄的梦,然后斗志满满的投入到新的挑战中去,我倒是还没有体会到佛朗西斯说的读史能使人明智,但最起码我觉得我有了更多的榜样,有了更多的素材,有了更多能量去和朋友、和家长 、和孩子去分享,去影响更多的人。
最后借鉴张晋老师的一句话:让三亿家庭更幸福,让中国孩子更自信。让我的孩子们更自信,让身边的家庭更幸福就是我事业前行的动力,励志做一个创造内容的教育实践者。

要求入学期限推迟到12月31日?脑子生锈了吧!

出局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19 次浏览 • 2018-10-14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众所周知,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是满6周岁的儿童都应当入学,界定期限是8月31日。老呐对此一直非常不满意,如果可以,老呐情愿孩子们7岁甚至8岁再踏入现在的学校校门。
在众多似是而非的教育论调中,老呐认为最混蛋的莫过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了。这明显就是是无良商人们昧了良心的大忽悠,如今不但被无数脑子生锈的家长奉为了至理名言,而且据说还有为了赶这个日子提前剖腹产的,当真可笑而又可悲!
儿童时期,正是孩子们生理、心理、智力的高成长期,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绝不为过。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讲,这个时期的年龄差异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实践表明,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技能,哪怕是仅仅具有几个月年龄优势,较大一点的孩子大多都会接受和掌握得更快、更好。而如今你们却在要求你们的孩子去和可能比他们大一岁半的孩子去竞争,你们当真是在用脑子思考问题吗?
再来看一看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其内容完全是一边倒的深度碾压广度的应试教育模式。这已经不单单是在要求孩子们能否学会和掌握知识了,更是要求孩子们在未来不得不应对对学山题海时,无论从生理、心理和智力等方面都已经具备足够的抗压能力。这一点我们目前无力抗衡,看上去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也仍将继续。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不妨让孩子晚一点踏入这条不归路,年龄的优势或许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未来的很多问题。
至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论调,则更是扯淡中的扯淡。老呐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们,漫说是现在广泛流行的早期教育中的那些华而不实的粗浅东西,即便是在当前我们这种在深度上堪称世界之最的12年中小学教育中,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只要练习得法,也仅需中考或者高考前一年的苦读,便可赶上所有先行者的步伐。孩子们的胜利永远不会存在于起跑线上,最后冲刺阶段所具备的的素质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而这其中,孩子们的年龄优势,其实是一个很重很重的砝码。
无论于公于私,老呐都奉劝诸位,切莫再提推迟入学期限的事情了。除非,你们的脑子当真是生锈了。 查看全部

众所周知,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是满6周岁的儿童都应当入学,界定期限是8月31日。老呐对此一直非常不满意,如果可以,老呐情愿孩子们7岁甚至8岁再踏入现在的学校校门。
在众多似是而非的教育论调中,老呐认为最混蛋的莫过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了。这明显就是是无良商人们昧了良心的大忽悠,如今不但被无数脑子生锈的家长奉为了至理名言,而且据说还有为了赶这个日子提前剖腹产的,当真可笑而又可悲!
儿童时期,正是孩子们生理、心理、智力的高成长期,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绝不为过。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讲,这个时期的年龄差异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实践表明,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技能,哪怕是仅仅具有几个月年龄优势,较大一点的孩子大多都会接受和掌握得更快、更好。而如今你们却在要求你们的孩子去和可能比他们大一岁半的孩子去竞争,你们当真是在用脑子思考问题吗?
再来看一看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其内容完全是一边倒的深度碾压广度的应试教育模式。这已经不单单是在要求孩子们能否学会和掌握知识了,更是要求孩子们在未来不得不应对对学山题海时,无论从生理、心理和智力等方面都已经具备足够的抗压能力。这一点我们目前无力抗衡,看上去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也仍将继续。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不妨让孩子晚一点踏入这条不归路,年龄的优势或许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未来的很多问题。
至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论调,则更是扯淡中的扯淡。老呐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们,漫说是现在广泛流行的早期教育中的那些华而不实的粗浅东西,即便是在当前我们这种在深度上堪称世界之最的12年中小学教育中,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只要练习得法,也仅需中考或者高考前一年的苦读,便可赶上所有先行者的步伐。孩子们的胜利永远不会存在于起跑线上,最后冲刺阶段所具备的的素质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而这其中,孩子们的年龄优势,其实是一个很重很重的砝码。
无论于公于私,老呐都奉劝诸位,切莫再提推迟入学期限的事情了。除非,你们的脑子当真是生锈了。

1个游戏,0道具,3岁左右宝宝喜欢玩1年(5)完结篇

iNatasha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54 次浏览 • 2018-10-14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淘爸原创: 本部分游戏是叠加困难,让孩子学会求救和提升勇气。】

这套游戏到了最后部分,淘爸被淘淘扔兔子的纯真所感动。同时,回顾整个游戏,无形中给淘淘充分的掌控,游戏发展、矛盾、解决方法都是淘淘自己选择的,淘爸更多的是引导。
科恩博士提到游戏力控制欲望,也充分的在淘淘身上体现了,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游戏能够玩的很长时间的重要原因之一。
[h3]【游戏玩法】[/h3]淘爸躺在床上,把腿支起来,淘淘坐在淘爸肚子上,然后淘淘高兴地扭着小屁股,晃着小身子就开车了。
[h3]【游戏道具】[/h3]淘爸的两只手扮演各个角色,兔哥哥和兔妹妹是左右手;小灰狼,大灰狼是嚎叫;大鳄鱼是面目狰狞。
[h3]【游戏话术】[/h3][h3]遭遇小灰狼[/h3]淘淘开车带着兔哥哥和兔妹妹,在路上遇到了小灰狼。
小灰狼说:快把车上的兔子放下来,不然我就吃掉你。
兔妹妹说:淘淘姐姐,我好怕呀。
兔哥哥说:淘淘姐姐,这个就是吃掉我爸爸妈妈的坏家伙。
淘淘说:不要怕,我来保护你们。
小灰狼就开始嗷嗷的叫,向她们扑过来。
(我提醒:车是铁做的,小灰狼,怕不怕痛啊?)
淘淘就开车去撞小灰狼,小灰狼回头就跑,说:“你等着,我去找大灰狼。”
[h3]遭遇大灰狼[/h3]大灰狼说:是你们欺负小灰狼,看我把你们吃掉。
淘淘就开着车带着兔子往回跑,大灰狼就在后面追。
(我提醒:大灰狼大,但它也是肉做的)
淘淘就使劲开车去撞,可是大灰狼跳来跳去,撞不到。
(我提醒:小红帽里面,是谁帮助了奶奶和小红帽呀?)
淘淘就喊:猎人猎人,快来呀!
大灰狼生气地说:你们等着,我去找大鳄鱼。
[h3]遭遇大鳄鱼[/h3]大鳄鱼来了,淘淘开车去撞。
我说:大鳄鱼太大了,不怕撞。
淘淘开车又要跑。
(我提醒说:大鳄鱼已经把路都拦住了,你跑不了了。)
淘淘又喊:猎人猎人!
(我说猎人生病了,来不了了。)
淘淘到这个时候的眼神和表情已经是害怕和无奈了。
(我说猎人来了,可是猎人枪没有子弹,打不了鳄鱼,你说怎么办?)
这个时候淘淘就不吱声了。
大鳄鱼狠狠地说:你快把兔子扔下来,你要是不扔下来,我就把车给撞到。
淘淘此时已经是害怕和犹豫了,她想了一下,就把兔妹妹扔了下去。
她扔妹妹那一瞬间,我也懵了。
淘淘开车跑,兔哥哥就喊,我的妹妹呀,我的兔妹妹被鳄鱼吃掉了,我不坐你的车了,然后兔哥哥也跑掉了。
(我问淘淘,你孤单吗?)
然后淘淘哭的就像泪人一样,她哭的那一瞬间,我有点感觉好笑,但突然我就明白,对于淘淘来讲,这不是简单的一个游戏。
然后我抱着她,安慰她,她还是无辜的哭,哭了好一阵。
(我想到了咒语,我提醒淘淘,用起死回生的咒语啊,让兔妹妹再活过来。兔妹妹活过来之后,帮助淘淘想个主意,让大鳄鱼掉到陷阱里。)
淘爸那一刻真的感受到:孩子的纯真,是那么的纯、是那么的真,是我们成人世界无法感受到的仙境。[h2]淘爸游戏总结[/h2]说教1000遍不如让孩子体验1遍。生活中我们大人经常习惯用说教让孩子学知识和习惯。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身临其境地体验一回。体验过程中的快乐、痛苦、无奈,兴奋这些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
在体验中,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大人更多是引导、安慰、鼓励,让孩子自己去做决断,承受选择的好与坏。家长更多的是进行引导,对孩子思考和决断有帮助的。
孩子在探索中不要直接给答案。孩子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的感受和情绪、思考是最重要的,大人不要图省事和方便直接告诉孩子。
游戏过程中帮助孩子做总结。要帮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感受提炼出来,用她能够理解的话语进行沟通,让孩子对总结的内容产生认同,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认知和习惯塑造。 查看全部

【淘爸原创: 本部分游戏是叠加困难,让孩子学会求救和提升勇气。】

这套游戏到了最后部分,淘爸被淘淘扔兔子的纯真所感动。同时,回顾整个游戏,无形中给淘淘充分的掌控,游戏发展、矛盾、解决方法都是淘淘自己选择的,淘爸更多的是引导。
科恩博士提到游戏力控制欲望,也充分的在淘淘身上体现了,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游戏能够玩的很长时间的重要原因之一。
[h3]【游戏玩法】[/h3]淘爸躺在床上,把腿支起来,淘淘坐在淘爸肚子上,然后淘淘高兴地扭着小屁股,晃着小身子就开车了。
[h3]【游戏道具】[/h3]淘爸的两只手扮演各个角色,兔哥哥和兔妹妹是左右手;小灰狼,大灰狼是嚎叫;大鳄鱼是面目狰狞。
[h3]【游戏话术】[/h3][h3]遭遇小灰狼[/h3]淘淘开车带着兔哥哥和兔妹妹,在路上遇到了小灰狼。
小灰狼说:快把车上的兔子放下来,不然我就吃掉你。
兔妹妹说:淘淘姐姐,我好怕呀。
兔哥哥说:淘淘姐姐,这个就是吃掉我爸爸妈妈的坏家伙。
淘淘说:不要怕,我来保护你们。
小灰狼就开始嗷嗷的叫,向她们扑过来。
(我提醒:车是铁做的,小灰狼,怕不怕痛啊?)
淘淘就开车去撞小灰狼,小灰狼回头就跑,说:“你等着,我去找大灰狼。”
[h3]遭遇大灰狼[/h3]大灰狼说:是你们欺负小灰狼,看我把你们吃掉。
淘淘就开着车带着兔子往回跑,大灰狼就在后面追。
(我提醒:大灰狼大,但它也是肉做的)
淘淘就使劲开车去撞,可是大灰狼跳来跳去,撞不到。
(我提醒:小红帽里面,是谁帮助了奶奶和小红帽呀?)
淘淘就喊:猎人猎人,快来呀!
大灰狼生气地说:你们等着,我去找大鳄鱼。
[h3]遭遇大鳄鱼[/h3]大鳄鱼来了,淘淘开车去撞。
我说:大鳄鱼太大了,不怕撞。
淘淘开车又要跑。
(我提醒说:大鳄鱼已经把路都拦住了,你跑不了了。)
淘淘又喊:猎人猎人!
(我说猎人生病了,来不了了。)
淘淘到这个时候的眼神和表情已经是害怕和无奈了。
(我说猎人来了,可是猎人枪没有子弹,打不了鳄鱼,你说怎么办?)
这个时候淘淘就不吱声了。
大鳄鱼狠狠地说:你快把兔子扔下来,你要是不扔下来,我就把车给撞到。
淘淘此时已经是害怕和犹豫了,她想了一下,就把兔妹妹扔了下去。
她扔妹妹那一瞬间,我也懵了。
淘淘开车跑,兔哥哥就喊,我的妹妹呀,我的兔妹妹被鳄鱼吃掉了,我不坐你的车了,然后兔哥哥也跑掉了。
(我问淘淘,你孤单吗?)
然后淘淘哭的就像泪人一样,她哭的那一瞬间,我有点感觉好笑,但突然我就明白,对于淘淘来讲,这不是简单的一个游戏。
然后我抱着她,安慰她,她还是无辜的哭,哭了好一阵。
(我想到了咒语,我提醒淘淘,用起死回生的咒语啊,让兔妹妹再活过来。兔妹妹活过来之后,帮助淘淘想个主意,让大鳄鱼掉到陷阱里。)

淘爸那一刻真的感受到:孩子的纯真,是那么的纯、是那么的真,是我们成人世界无法感受到的仙境。

[h2]淘爸游戏总结[/h2]

说教1000遍不如让孩子体验1遍。

生活中我们大人经常习惯用说教让孩子学知识和习惯。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身临其境地体验一回。体验过程中的快乐、痛苦、无奈,兴奋这些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

在体验中,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大人更多是引导、安慰、鼓励,让孩子自己去做决断,承受选择的好与坏。家长更多的是进行引导,对孩子思考和决断有帮助的。

孩子在探索中不要直接给答案。

孩子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的感受和情绪、思考是最重要的,大人不要图省事和方便直接告诉孩子。

游戏过程中帮助孩子做总结。

要帮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感受提炼出来,用她能够理解的话语进行沟通,让孩子对总结的内容产生认同,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认知和习惯塑造。

来说说学习吧!

sqgwj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35 次浏览 • 2018-10-14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学习本身是一套算法,而书本知识只是数据,不同的科类采用的只是同一套算法,掌握了这种算法的人就会比其他人更快的学会,这就是为何我们看到一些人总比另一些人学的更快更好的原因!


触类旁通的道理就在这里,因为不论什么学科,他们都同属于学习这个范畴,所以可以用学习的本质算法解决。所以由一门擅长的学科可以延伸到其他同属于学习这个范畴的学科。

所以学习是有套路的!

个性化教育的意义在于,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要克服的问题和追求的东西不同,所以个性的意思不是要改变学习的算法,而是根据不同的人优先解决他面临的困惑。

因为学习只是机械式的算法工具,而人却是有情感的生物。所以首先要解决人本身是谁的问题,然后才能正确的使用各种机械工具!
这就是人先行,还是工具先行的问题。

之后讨论教育资源和环境土壤问题!

——饺子超人《再探教育》 查看全部

学习本身是一套算法,而书本知识只是数据,不同的科类采用的只是同一套算法,掌握了这种算法的人就会比其他人更快的学会,这就是为何我们看到一些人总比另一些人学的更快更好的原因!


触类旁通的道理就在这里,因为不论什么学科,他们都同属于学习这个范畴,所以可以用学习的本质算法解决。所以由一门擅长的学科可以延伸到其他同属于学习这个范畴的学科。

所以学习是有套路的!

个性化教育的意义在于,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要克服的问题和追求的东西不同,所以个性的意思不是要改变学习的算法,而是根据不同的人优先解决他面临的困惑。

因为学习只是机械式的算法工具,而人却是有情感的生物。所以首先要解决人本身是谁的问题,然后才能正确的使用各种机械工具!
这就是人先行,还是工具先行的问题。

之后讨论教育资源和环境土壤问题!

——饺子超人《再探教育》

父母“爱”的“威胁”让我难以呼吸

e❀ruma酱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8 次浏览 • 2018-10-14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好像大多数人从小开始,我们就被父母框架在一个他们认为应该走的发展道路上,每天的生活都在按照他们的想法不断前行,仿佛他们的世界观就应该成为我们的世界观。
在进入大学之前,身边的声音无外乎就是要努力学习,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这样以后才有竞争力,才能出人头地。没错,还年幼的我当时是没有自己的想法的,虽然梦想的小幼苗在心里已经开始要破土而出,却奈何它不敢成长的那么快,怕被别人发现而遏制。
终于,考上了大学,开始了到目前为止自己最为快乐的一段人生。很多人都说我们90后是颓废的一代,但我要义正言辞的反驳,我们是有理想有目标的一代。不是你们想象中好吃懒做,有点困难就退缩的一代。
大学期间,我开始了自己一个人天南海北的旅程,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上更多新奇的东西,美好的事物,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挣去在父母看来根本就是瞎猫碰到死耗子才挣来的钱。也许是这种野心,把自己撑的膨胀,让自己不安于苟活在狭小的城市里,总想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总想用自己全部的努力来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可事不如意,在逼迫之下,还是被父母安排进入到了体制内工作。他们的说法或许是正确的,现在的社会啊,多么多么险恶。现在的经济多么多么的不景气。你都不知道谁谁家的孩子都在社会上闲逛了多久了还没一份正式的工作,所以啊,你就消停的按我俩给你选的路走吧,我们还能把你往火坑里推啊。
我现在特别后悔自己的不坚定和不自信,我认为他们说的也有道理,或许和千千万万大学生一样,会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状况。即便我弱弱的反驳和抵抗了一下,也被父母强大的“为你好”而压制了下去。
进入体制内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发现我自己在内心里认定的那份梦想没有错,我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没有错。我厌烦现在的工作,也厌烦我现在身处的这个体制。我现在的这个体制和正常的体制还不一样,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没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甚至连自己独立的思想都不可以表露出来,那样会被看成是异类,组织上会说你思想不坚定。这是一个否认个性的地方,并且这还是一个一眼能望到未来的地方。每天看着那些“过来人”眼睛里的空洞,对生活充满暗淡的神情,内心的恐惧又被无限放大。或许几年之后,我也终将成为那个样子。
每到黑夜降临,独自呆在一个被收拾的整整齐齐的屋子里的时候,总会感叹命运的嘲弄,其实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责怪,为什么当初不能特别勇敢的坚持。我们这个地方,进来难,出去更难,不是你想辞职就可以辞职的。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变态的制度,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制度。
我还期望着自由,我还期望着我的未来,我不想人未老心已老,我不想每天重复着无聊无趣且没有任何意义的工作。在这里干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那么的枯燥,枯燥也就算了,认认真真打基础能为以后的发展提供经验帮助也可以。关键就在于这和我的目标没有丝毫的联系,如果以后还想奔着自己的目标努力,那么现在做的都是无用功。
也不能说什么也学不到,每天都在学标准的形式主义,并且怎么把形式主义发挥的淋漓尽致。好听一点叫八面玲珑,说白了就是如何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并不能创造出什么实质性的价值和改变。
人啊,在一个没有改变,没有创新,没有活力的地方呆久了,内心会变得异常的空洞,可能那些年轻时宏伟的想法想都不敢再去想了。因为习惯了,因为已经和别人没有竞争力了。这就是体制内的真实写照。
自从进入到这个工作环境以来,也抗争过,也努力想要脱离过。不是怕苦怕累,宁可放弃现在的工资待遇,放弃干部的身份,放弃老的时候那份可笑的保障。宁可住在一个不大的出租屋内,最起码有自己的生活,宁可处处碰壁,找不到待遇好的工作,经济拮据,甚是吃饭都成问题,宁可接受他人不耻的眼光。我只想说,我愿意,我喜欢!喜欢和愿意,这就是最有力的理由!
可是,有一道坎怎么也迈不过去。父母亲情的威胁,每次和父母谈到这个问题,每次想抗争的时候。他们能给我举出无数身边失败的例子,他们会说你不懂得满足,不知天高地厚,不孝顺,不懂事。可这些还都能抗争,他们说的话没能动摇我坚定的想法。最不了抗争的是他们的威胁,这个词语不准确也不好听,毕竟天下父母没有能坑自己孩子的。每到他们发现所有的劝说都无用的时候,父亲母亲就用他们自己的身体健康说事,因为我的不听话,导致了他们的身体不好。母亲被我气的犯心脏病送进医院的那一刻,我还是妥协了,因为我没有办法再继续“冷血”下去。
有的时候,这种打着爱的旗号的威胁对于像我这种不甘认命,不听父母话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办法。我的同学,和我情况一样,他更加的无奈。他父亲因病离世,走之前和他说的遗言就是要他在这里工作下去,要他在他最厌烦的地方工作下去。残忍,多么的残忍,虽然现在他脱离了这个地方,在大城市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可每每想到他父亲的遗言,那种滋味,心如刀绞。
年轻人,就该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哪怕遍体鳞伤,也要咬牙坚持。但最可悲的是,父母的“爱”的“威胁”让你只能在心不甘情不愿,与梦想相背而行的道路上苟延残喘的爬行,可悲,可悲,可悲 查看全部










好像大多数人从小开始,我们就被父母框架在一个他们认为应该走的发展道路上,每天的生活都在按照他们的想法不断前行,仿佛他们的世界观就应该成为我们的世界观。
在进入大学之前,身边的声音无外乎就是要努力学习,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这样以后才有竞争力,才能出人头地。没错,还年幼的我当时是没有自己的想法的,虽然梦想的小幼苗在心里已经开始要破土而出,却奈何它不敢成长的那么快,怕被别人发现而遏制。
终于,考上了大学,开始了到目前为止自己最为快乐的一段人生。很多人都说我们90后是颓废的一代,但我要义正言辞的反驳,我们是有理想有目标的一代。不是你们想象中好吃懒做,有点困难就退缩的一代。
大学期间,我开始了自己一个人天南海北的旅程,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上更多新奇的东西,美好的事物,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挣去在父母看来根本就是瞎猫碰到死耗子才挣来的钱。也许是这种野心,把自己撑的膨胀,让自己不安于苟活在狭小的城市里,总想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总想用自己全部的努力来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可事不如意,在逼迫之下,还是被父母安排进入到了体制内工作。他们的说法或许是正确的,现在的社会啊,多么多么险恶。现在的经济多么多么的不景气。你都不知道谁谁家的孩子都在社会上闲逛了多久了还没一份正式的工作,所以啊,你就消停的按我俩给你选的路走吧,我们还能把你往火坑里推啊。
我现在特别后悔自己的不坚定和不自信,我认为他们说的也有道理,或许和千千万万大学生一样,会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状况。即便我弱弱的反驳和抵抗了一下,也被父母强大的“为你好”而压制了下去。
进入体制内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发现我自己在内心里认定的那份梦想没有错,我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没有错。我厌烦现在的工作,也厌烦我现在身处的这个体制。我现在的这个体制和正常的体制还不一样,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没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甚至连自己独立的思想都不可以表露出来,那样会被看成是异类,组织上会说你思想不坚定。这是一个否认个性的地方,并且这还是一个一眼能望到未来的地方。每天看着那些“过来人”眼睛里的空洞,对生活充满暗淡的神情,内心的恐惧又被无限放大。或许几年之后,我也终将成为那个样子。
每到黑夜降临,独自呆在一个被收拾的整整齐齐的屋子里的时候,总会感叹命运的嘲弄,其实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责怪,为什么当初不能特别勇敢的坚持。我们这个地方,进来难,出去更难,不是你想辞职就可以辞职的。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变态的制度,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制度。
我还期望着自由,我还期望着我的未来,我不想人未老心已老,我不想每天重复着无聊无趣且没有任何意义的工作。在这里干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那么的枯燥,枯燥也就算了,认认真真打基础能为以后的发展提供经验帮助也可以。关键就在于这和我的目标没有丝毫的联系,如果以后还想奔着自己的目标努力,那么现在做的都是无用功。
也不能说什么也学不到,每天都在学标准的形式主义,并且怎么把形式主义发挥的淋漓尽致。好听一点叫八面玲珑,说白了就是如何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并不能创造出什么实质性的价值和改变。
人啊,在一个没有改变,没有创新,没有活力的地方呆久了,内心会变得异常的空洞,可能那些年轻时宏伟的想法想都不敢再去想了。因为习惯了,因为已经和别人没有竞争力了。这就是体制内的真实写照。
自从进入到这个工作环境以来,也抗争过,也努力想要脱离过。不是怕苦怕累,宁可放弃现在的工资待遇,放弃干部的身份,放弃老的时候那份可笑的保障。宁可住在一个不大的出租屋内,最起码有自己的生活,宁可处处碰壁,找不到待遇好的工作,经济拮据,甚是吃饭都成问题,宁可接受他人不耻的眼光。我只想说,我愿意,我喜欢!喜欢和愿意,这就是最有力的理由!
可是,有一道坎怎么也迈不过去。父母亲情的威胁,每次和父母谈到这个问题,每次想抗争的时候。他们能给我举出无数身边失败的例子,他们会说你不懂得满足,不知天高地厚,不孝顺,不懂事。可这些还都能抗争,他们说的话没能动摇我坚定的想法。最不了抗争的是他们的威胁,这个词语不准确也不好听,毕竟天下父母没有能坑自己孩子的。每到他们发现所有的劝说都无用的时候,父亲母亲就用他们自己的身体健康说事,因为我的不听话,导致了他们的身体不好。母亲被我气的犯心脏病送进医院的那一刻,我还是妥协了,因为我没有办法再继续“冷血”下去。
有的时候,这种打着爱的旗号的威胁对于像我这种不甘认命,不听父母话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办法。我的同学,和我情况一样,他更加的无奈。他父亲因病离世,走之前和他说的遗言就是要他在这里工作下去,要他在他最厌烦的地方工作下去。残忍,多么的残忍,虽然现在他脱离了这个地方,在大城市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可每每想到他父亲的遗言,那种滋味,心如刀绞。
年轻人,就该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哪怕遍体鳞伤,也要咬牙坚持。但最可悲的是,父母的“爱”的“威胁”让你只能在心不甘情不愿,与梦想相背而行的道路上苟延残喘的爬行,可悲,可悲,可悲

走进心灵的陪伴

求魔_2000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0 次浏览 • 2018-10-14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身边的朋友经常提到自己辅导孩子学习的种种烦恼,可是当我在听的时候,却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

朋友A
小诗今年9岁,读四年级。每天放学后小诗都想休息一下,放松一下自己。有时坐在沙发上发发呆,有时走到书柜前随手拿起一本书看看,有时吃点水果听听音乐。
妈妈下班了,看到孩子没有写作业,也没有弹琴,觉得时间已经给浪费了。吃完饭急忙提醒孩子弹琴,叫了一次又一次,孩子也没有什么反应。妈妈忍不住生气了,大声叫了几次,小诗才不情愿的开始练习。妈妈在厨房一边收拾一边听着。:怎么总是弹得断断续续的?一点都不认真。过了二十分钟,孩子就结束练琴了。妈妈一看时间有点晚了,也不好说什么,急忙提醒孩子快点完成作业。
小诗今天的试卷测验是92分,妈妈把试卷看了一下,基础题又是粗心给扣分了。妈妈提高说话的分贝,希望引起孩子的重视。小诗自己感觉并没有妈妈说的那么严重,随口应了一声。妈妈看到没有引起小诗的注意,忍不住生气了,开始批评孩子。
几乎每天晚上小诗都要被妈妈说几句:衣服到处扔;弹完琴,也不收拾琴书;书拿到哪里看,就放到哪里.....妈妈总是担忧地提到小诗:“为什么她总是对自己要求不高?没有主动性,没有目标,什么事情都是差不多就可以了。”









朋友B
奇奇读二年级了,每天晚上都是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才开始写作业。而且每次写作业前都要发一轮脾气,不是吵着作业太难,就是吵着作业太多。
等时针又转了半圈,奇奇才开始进入状态。然后一笔一划的认真写字,写不好的用橡皮擦了又擦。妈妈在一旁不停地提醒,时间太晚了,这样写要写到什么时候呀?奇奇头也不回地说:“不写好看,会被要求重新写作业。”别人半小时的作业,奇奇要一个多小时来完成。
妈妈很头疼每天晚上辅导奇奇做作业,总是不知不觉卷入到喊叫、争吵、焦虑中。妈妈总是说道:“每天下班比上班还累,带孩子把自己搞的精疲力尽,借鉴了很多方法,效果也不理想。”










从朋友A的描述,我看到了小诗的努力。当我和小诗沟通时,明确告诉她哪里做的最好,最欣赏她哪点。小诗忽然认真地听着,一双乌黑的眼睛明亮了许多。小诗又问了一句:“是这个吗?”我坐在凳子上,孩子的身体向我靠近。我望着孩子的眼睛笑着肯定的点点头。孩子的眼睛绽放出迷人的光彩,就像一朵向日葵金色的脸庞对着阳光灿烂地笑着。小诗高兴地走到书桌旁开始写着。
多好的一个孩子,为什么朋友A只看到孩子做的不够好的一面?










从朋友B的讲述中,能体会到妈妈付出努力的辛苦。我说:“很难得奇奇有如此耐心的一面,真的很棒!虽然拖拖拉拉很晚才写作业,孩子又困又累,还是会坚持完成老师的要求,从这点就知道孩子内心是希望自己越做越好。孩子一笔一划写得很慢,那是因为对自己有要求,写的不好看擦了又擦,那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欣赏。”是的,时间晚了,但是家长完全可以抓住孩子这个心里特征及时的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
奇奇妈妈不断的学习,希望找到一个适合奇奇的方法,可是事与愿违,依旧重复着这样的情景。








与其找方法,不如静下心认真地端详身边那个可爱的孩子。所有的方法都是从外往内走,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放慢脚步等待孩子并且跟着孩子往前走;细心地观察,发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真诚和孩子说话,打开心灵的那扇窗。去聆听孩子的声音,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感受孩子的多愁善感,感受那颗跳动如精灵般的心。
比起那些期望孩子作业能得到A优加,我更希望看到孩子眼睛流动着闪亮的眼神,更在意孩子自信地笑容,更希望孩子能在我身上得到前进地动力和力量! 查看全部








身边的朋友经常提到自己辅导孩子学习的种种烦恼,可是当我在听的时候,却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

朋友A
小诗今年9岁,读四年级。每天放学后小诗都想休息一下,放松一下自己。有时坐在沙发上发发呆,有时走到书柜前随手拿起一本书看看,有时吃点水果听听音乐。
妈妈下班了,看到孩子没有写作业,也没有弹琴,觉得时间已经给浪费了。吃完饭急忙提醒孩子弹琴,叫了一次又一次,孩子也没有什么反应。妈妈忍不住生气了,大声叫了几次,小诗才不情愿的开始练习。妈妈在厨房一边收拾一边听着。:怎么总是弹得断断续续的?一点都不认真。过了二十分钟,孩子就结束练琴了。妈妈一看时间有点晚了,也不好说什么,急忙提醒孩子快点完成作业。
小诗今天的试卷测验是92分,妈妈把试卷看了一下,基础题又是粗心给扣分了。妈妈提高说话的分贝,希望引起孩子的重视。小诗自己感觉并没有妈妈说的那么严重,随口应了一声。妈妈看到没有引起小诗的注意,忍不住生气了,开始批评孩子。
几乎每天晚上小诗都要被妈妈说几句:衣服到处扔;弹完琴,也不收拾琴书;书拿到哪里看,就放到哪里.....妈妈总是担忧地提到小诗:“为什么她总是对自己要求不高?没有主动性,没有目标,什么事情都是差不多就可以了。”









朋友B
奇奇读二年级了,每天晚上都是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才开始写作业。而且每次写作业前都要发一轮脾气,不是吵着作业太难,就是吵着作业太多。
等时针又转了半圈,奇奇才开始进入状态。然后一笔一划的认真写字,写不好的用橡皮擦了又擦。妈妈在一旁不停地提醒,时间太晚了,这样写要写到什么时候呀?奇奇头也不回地说:“不写好看,会被要求重新写作业。”别人半小时的作业,奇奇要一个多小时来完成。
妈妈很头疼每天晚上辅导奇奇做作业,总是不知不觉卷入到喊叫、争吵、焦虑中。妈妈总是说道:“每天下班比上班还累,带孩子把自己搞的精疲力尽,借鉴了很多方法,效果也不理想。”










从朋友A的描述,我看到了小诗的努力。当我和小诗沟通时,明确告诉她哪里做的最好,最欣赏她哪点。小诗忽然认真地听着,一双乌黑的眼睛明亮了许多。小诗又问了一句:“是这个吗?”我坐在凳子上,孩子的身体向我靠近。我望着孩子的眼睛笑着肯定的点点头。孩子的眼睛绽放出迷人的光彩,就像一朵向日葵金色的脸庞对着阳光灿烂地笑着。小诗高兴地走到书桌旁开始写着。
多好的一个孩子,为什么朋友A只看到孩子做的不够好的一面?










从朋友B的讲述中,能体会到妈妈付出努力的辛苦。我说:“很难得奇奇有如此耐心的一面,真的很棒!虽然拖拖拉拉很晚才写作业,孩子又困又累,还是会坚持完成老师的要求,从这点就知道孩子内心是希望自己越做越好。孩子一笔一划写得很慢,那是因为对自己有要求,写的不好看擦了又擦,那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欣赏。”是的,时间晚了,但是家长完全可以抓住孩子这个心里特征及时的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
奇奇妈妈不断的学习,希望找到一个适合奇奇的方法,可是事与愿违,依旧重复着这样的情景。








与其找方法,不如静下心认真地端详身边那个可爱的孩子。所有的方法都是从外往内走,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放慢脚步等待孩子并且跟着孩子往前走;细心地观察,发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真诚和孩子说话,打开心灵的那扇窗。去聆听孩子的声音,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感受孩子的多愁善感,感受那颗跳动如精灵般的心。
比起那些期望孩子作业能得到A优加,我更希望看到孩子眼睛流动着闪亮的眼神,更在意孩子自信地笑容,更希望孩子能在我身上得到前进地动力和力量!










和蛋儿的对话(10)

凌云踏歌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54 次浏览 • 2018-10-14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文|图|007同学
全目录|【和蛋儿的对话】
上一篇|和蛋儿的对话(09)







姨姨:“蛋儿,为什么要抱上啊?”
蛋儿:“因为我腿腿还没长大。”
姨姨:“那你哪长大了啊?”
蛋儿:“我头头长大了。”

妈妈:“你几时了啊?”
蛋儿:“我三岁了。”
妈妈:“你长大了吗?”
蛋儿:“我还没长大。”
妈妈:“那你什么时候就长大了啊?”
蛋儿:“我五岁半就长大了。”

妈妈:“蛋儿,你几岁啊?”
蛋儿:“我三岁。”
妈妈:“蛋儿,妈妈比你大三十多岁呢。”
蛋儿:“嗯嗯,妈妈比我大两岁。”

妈妈:“赶紧收拾好准备给蛋儿挂水。”(对爸爸说)
蛋儿:“嗯嗯,我不去医院,我不挂水,挂水有些疼。”
—END—
下一篇|和蛋儿的对话(11)
我是007同学,西北小城的非著名文字爱好者,童心未泯,色心又起的元气老少女。 查看全部

文|图|007同学
全目录|【和蛋儿的对话】
上一篇|和蛋儿的对话(09)







姨姨:“蛋儿,为什么要抱上啊?”
蛋儿:“因为我腿腿还没长大。”
姨姨:“那你哪长大了啊?”
蛋儿:“我头头长大了。”

妈妈:“你几时了啊?”
蛋儿:“我三岁了。”
妈妈:“你长大了吗?”
蛋儿:“我还没长大。”
妈妈:“那你什么时候就长大了啊?”
蛋儿:“我五岁半就长大了。”

妈妈:“蛋儿,你几岁啊?”
蛋儿:“我三岁。”
妈妈:“蛋儿,妈妈比你大三十多岁呢。”
蛋儿:“嗯嗯,妈妈比我大两岁。”

妈妈:“赶紧收拾好准备给蛋儿挂水。”(对爸爸说)
蛋儿:“嗯嗯,我不去医院,我不挂水,挂水有些疼。”
—END—
下一篇|和蛋儿的对话(11)

我是007同学,西北小城的非著名文字爱好者,童心未泯,色心又起的元气老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