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戒尺还给老师,你赞成还是反对?

已邀请:

小李滔滔

赞同来自:

作为一线教师,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我认为戒尺应该还给老师。
为什么说“还”?因为戒尺已经被收缴了。
近20年来,教育砖家认为,教育突出以生为本,学生被提到主人的位置,而教师成为了服务者。国家制订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为学生保驾护航。同时,教师无形中被剥脱了管教的权利,戒尺是不能使用了。


当前社会对老师体罚学生问题十分敏感。老师和学生的矛盾事件一经媒体曝光,势必沸沸扬扬。有人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无效教育”。有人认为教育要依法治教,不能体罚学生,甚至认为打学生是封建时代腐朽先生才干的事情。
我们以宋代私塾为例,看看戒尺的历史,看看古代老师是咋样惩戒学生的。
私塾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整个宋代的风气就是重文!重文!重文!重要事情说三遍。全社会重视和尊重读书人,也许这是宋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私塾老师的挑选极其严格,包括品行和才学,一般由落第秀才和退休的饱学之士担任。私塾先生很珍惜自己的声誉。那时的师生关系是相当和谐的。所谓“天地君亲师”,家长学生都尊重先生。私塾在我们现代人的心目中是很枯燥,很无聊,很恐怖的。私塾先生在我们想象中是严肃刻板的,不苟言笑的样子让人不寒而栗。
私塾先生惩戒顽皮学生确是常有的事。但打学生只是一种惩戒手段。惩罚时有的是打手心,有的是打屁股。打完学生屁股,家长还会从家里拿鸡蛋给先生,给先生赔笑道歉,认为屁股弄脏了先生的眼睛。“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对学生严格是好老师的重要标准。
其实,“严师出高徒”的理念慢慢被现代人遗忘了。现在的孩子都很宝贵,也很脆弱。娇生惯养都是父母的宠溺造成的。孩子从小打不得、骂不得。普遍家长的看法就是:父母打骂孩子是就可以的,但老师就不能打骂。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我的孩子我都舍不得打骂,凭什么给你老师打骂?有些专家还认为,把惩戒权交给老师,还不把学生打死了?父母疼爱孩子都可以理解。
事实上,师者父母心,有多少老师会把孩子当做仇人往死里打?掰手指算算,宋代即北宋南宋一共319年历史,有没有听说私塾先生打死学生的?没有! 史书上没有任何关于私塾老师打残打死学生的记录。


有时候我们会被毒鸡汤灌晕了,学习并不是快乐的。孩子顽劣,品行不好,我们必须有教育手段。教育孩子单靠欣赏表扬和单靠粗暴打骂都是行不通的。孩子的青春期是个转折期,所有的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是在叛逆期前形成的。如果不及时严厉纠正,恐怕孩子这辈子就废了。
教师群体经常听见这样的话:“别伸手!那不是你娃。他以后是好是坏和你没有任何关系”。当老师对这孩子不能管,不敢管,只能放任自由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放弃这个孩子了。
宋代的私塾教育能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和思考呢?也许,最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左手苹果,右手戒尺!戒尺在手,戒律在心。
为了孩子,请把戒尺还给老师吧!
——谢谢关注“小李滔滔”头条号


真心爸妈

赞同来自:

作为两孩父母,我们明确地持反对态度。
1、体罚是被淘汰的落后教育手段作为一种惩罚学生的手段,世界各个国家,历史上几乎都有老师体罚学生的传统,中国主要的体罚工具是“戒尺”,英国曾经允许教室使用鞭子和皮带。当然,也有不使用工具的体罚形式,如罚站、罚跑步或做其他体力活动等等。
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体罚作为一种落后的教育手段,已经被淘汰。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学校执行纪律的方式应符合儿童的尊严”;应确保儿童“不受酷刑或其他形式的残害,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处罚。”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法》的有关条款也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2、肉体或者精神的惩罚无法激发学生积极的动机肉体或者精神的惩罚,对于被惩罚者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经历,它可能会让被惩罚者因恐惧,而不再犯某种错误,但是无法激发被惩罚者内心积极的动机,让他们自动自发地积极向上。
而且,惩罚因为带有侮辱人格的性质,还常常激发起被惩罚者的愤恨,引发更激烈的对抗,甚至,对于一些内心比较脆弱的孩子,惩罚还可能成为引发轻生等悲剧事件的导火索。
现在老师对学生的体罚已经不普遍,但是打骂孩子,在家庭中仍旧非常常见。我们可以参考父母体罚孩子的作用,来衡量老师体罚学生,是否会收到积极的效果。
就我们了解,对孩子施加暴力的父母,多半在孩子的教养上回遭遇严重的困难,孩子很可能脾气暴躁、叛逆、自卑,甚至很多孩子会自暴自弃,极少数孩子还会对父母还以暴力,造成“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3、真正好的教育,应该以尊重人格为基础随着文明的进步,对个体、人格的尊重,日益成为文明世界的共识。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父母认知到,教育孩子,无论他是个小婴儿,还是儿童、少年、青春期的孩子,都应该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基础。这是人类文明的大趋势,不能因为遇到部分孩子难以“管教”的情况,就放弃文明的方式,重拾简单、粗暴的落后方法。
当然,部分孩子难以“管教”的情况确实存在,但负责任的方式是,承担教育职责的成人,包括父母,也包括教师,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让自己在当今时代,成为胜任的父母和教师。


欢迎关注“真心爸妈”:欢迎访问我们的头条号“真心爸妈”,浏览更多育儿文章。我们是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十一岁,一个十四岁半。出版有《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所有回答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

韩国成老师

赞同来自:

 
 
  戒尺,其实就是辅助于教学管理的工具。对于是否赞成老师用,要从两方面来看:
  积极的一面:如果老师得到校方和家长的授权允许,在维护教学与管理秩序时,完全可以正当使用。因为懂教育的老师知道,戒尺也好,教鞭也罢,只是具有威慑性的一个象征,让调皮捣蛋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知道,只要老师警告之后仍继续违反纪律,那是要受皮肉之苦的。只有违纪受惩罚痛过之后,才会建立条件反射,而后按要求遵守纪律。当然,这里对于老师在实施惩罚时的尺度要讲究艺术,绝不能滥用惩罚工具。
  举例:我曾经办过好习惯养成班,由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孩子大都是家长在家管教比较困难,甚至不能正常管教的。这些孩子在班级里大都上课爱捣乱,不认真听讲,影响其他同学,课堂练习不认真完成,课外作业也不认真完成等。在好习惯养成班的前两天,我就专门对孩子们进行秩序感的构建培养,把应该遵守的纪律要求明确,并按事不过三原则,对惩罚做出规定,让家长和孩子熟练背记纪律内容,以及惩罚方式,由每一个确认同意后开始实施。
  体验与认知:获得家长和孩子们同意后,我开始让每一个孩子和家长体验被教鞭(戒尺的另一种称呼)打手心的感觉,每人三下,由轻到重,体验完后,让孩子们说出感觉。孩子们都说痛。我问孩子们,谁愿意遵守纪律做好孩子而不被惩罚?孩子们都举手。我再问孩子们,谁愿意做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在违反纪律时按着事前约定好的规则接受惩罚?孩子们也都举手。我鼓掌,家长们也跟着鼓掌,再看孩子们脸上都充满了自豪感。


  引入连带惩罚机制:凡是故意违反纪律的同学,到第三次后,陪伴你来学习的爸爸或妈妈要受连带惩罚,即你被打一下手心,你的爸爸妈妈要打三下,并且我用的劲更大。谁愿意让爸爸妈妈因你不遵守纪律而受连带惩罚,请举手。结果孩子们都举手。我表扬孩子有责任感,能为维护自尊心和家庭荣誉感而争做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再看孩子们都特别高兴。为了加深孩子们的印象,我让每一个家长手心被打三下,孩子旁观。几乎每一个孩子看到我教鞭落在他们爸爸或妈妈手上,孩子都显得特别紧张。有的孩子甚至还心疼爸爸妈妈而掉下了眼泪。体验活动结束后,我让家长和孩子谈心,问孩子是否愿意让爸爸妈妈因为你不遵守纪律而受到连带惩罚时,孩子们表示愿意主动遵守纪律,保护好爸爸妈妈不被惩罚。
  管理效果:在后续上课的过程中,到了第三天,孩子们几乎都能够按着课堂纪律要求去做,我的教鞭几乎没有落在哪个孩子和家长手心上。这说明教学管理必须要专项进行,否则,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和管理体验,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遵守纪律,更不知道后果是什么,如果扯着嗓子喊去维护秩序,根本无济于事。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面对统一管理,统一要求,按着规则实施奖惩,对激发孩子们主动维护自尊心和建立遵守纪律争做好孩子的自豪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孩子回到学校课堂后,经调查和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大都能够认真遵守课堂纪律,老师省心,家长开心。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能够静下心来去读和领悟,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浮躁,浮躁到连动脑思考都不愿意,又如何在家里培养孩子遵守纪律,避免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给老师的教学管理带来麻烦呢。好习惯养成是家里开始,而后延伸到课堂里,道理就这么简单。


  消极的一面:如果校方和家长没有授权使用戒尺,老师惩罚违纪学生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和麻烦。这要从两种可能来看,一种是责任心较强的老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教学秩序管理,一旦出事后校方会追究老师的责任以给家长一个交待,此时老师百口莫辩,反而成了过错方,同时也成了弱势一方。另一种是部分老师对教学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实践中又缺乏艺术技巧,很容易滥用手里的戒尺工具。同时还有护犊子心切不明事理的家长过度追究老师惩罚学生的行为后果,也常导致家长与老师产生矛盾与冲突,最终让此类老师再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讳。
  举例:我曾遇到过一位班主任老师的求助,起因是班上一位年轻老师在管教一位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时,该同学和老师狡辩顶撞,老师当时手里正拿着一根塑料格尺,气急之下,用格尺敲打桌子,结果尺子打到桌檐上断了。结果这个孩子回家后向父母告状,说老师课堂上打他,把尺子都打断了。当时教室里并没有安装监控摄像,同学们也没有看清楚事情的过程,结果老师自然解释不清。家长大闹到学校讨说法,最后校方责成老师向家长和学生道歉,并给校方写出深刻的检讨。这位年轻的教师心理受到很大的打击,教学情绪因此受到影响。
  我对这位班主任讲,这种事情如果没有人证,也没有物证的情况下,真不好为老师维权。但可以来推断,把尺子打断了,那得用很大力气呢。可以问孩子,老师打他的头,打了几下?打在什么部位?如果尺子都打断了那起码的得肿起来吧?通过问询孩子,孩子回答不上来,再检查孩子头部没有任何痕迹。但是校方无视这些,仍然坚持让老师给家长和学生道歉,然后又写检讨。
  所以,在使用戒尺方面,赞成也好,反对也罢,这不是一道简单的单项选择题,还要考虑到大环境因素。否则,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不明整理的人在网络或媒体上为了制造焦点新闻,即使老师没有主观故意,或恶意惩罚学生,不良社会影响也会让老师受到很大的影响或心理伤害。
  

有书共读

赞同来自: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强烈反对拿回戒尺。
戒尺,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
戒尺的解释:“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
我的印象当中,不少伟大的人物都尝到过戒尺的滋味。


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我当然也是经历过的,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极其严苛,以体罚而全校著名。
每每学生犯了错,就要心惊胆战的在讲台上站成一排,她拈着一根细竹条,站定之后,一道凌厉的眼神扫过来,我们就觉得脖子凉嗖嗖的。她照例要紧紧的捉住“幸运儿”的指尖,高高的扬起手臂,先虚晃一枪,吓得我们缩成一团,本能的闭上眼睛。
就在我们以为危险过去了,睁开眼睛之时,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狠狠的将竹条抽在我们手心,连两腮的肉都晃动起来,可以看到那些纵横交错的皱纹。


眼泪还没来得及掉下来,手心已然肿起来,红红的一道大剌剌的横在掌心,犹如一条火红的蜈蚣。
当时的同学,厌学、逃学,甚至不乏想要永远离开的。
所以,我要对戒尺的回归坚决说不!
诚然,古时候提倡“尊师重教”,因为“学而优则仕”,但是现在,我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一个快乐的童年,是一个幸福的人生。
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我们有更好的方式来帮助他们。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犯错改错的过程,而犯错的过程就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因为只有在犯下错误的同时,孩子才更有可能深刻地去理解更多的人生道理。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
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就要帮助孩子去分析错误,引导孩子面对错误,最终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而以戒尺为代表的体罚制度,无疑是对孩子的一个极大的否定,使孩子的恐惧大于行为的修正。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和老师要在错误发生后对孩子做一些相应的指导,并且及时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
这就是神奇的“正面管教”,一种不惩罚、不娇纵的有效沟通方式。
举一个老掉牙的例子吧,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他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
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
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顿。”他父亲到处询问。
当他问儿子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我砍了你的树!”华盛顿和盘托出。
故事到这,在古代中国,这小华盛顿是少不了一顿“竹笋炒肉”的,因为“玉不琢,不成器”嘛,可是,打了以后呢?畏手畏脚,成为一个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人。
而在故事中,父亲听了华盛顿的话,不仅没有打他,还一下把他抱了起来,高兴地说:“我的好儿子,爸爸宁愿损失1000棵樱桃树 ,也不愿你说一句谎话。爸爸原谅诚实的孩子。不过,以后再也不能随便砍树了。”


打了以后,犯错的孩子会变得听话;而不打,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和引导孩子去做正确的事,我想这是华盛顿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信诸位看官在对教师是拿起戒尺还是放下戒尺之间,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吧?

远方的诗2018

赞同来自:

把戒尺还给老师,不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我都不太赞成这一做法。

为什么有人会提出把戒尺还给老师这一问题,我想可能跟当前的教育形式有关。因为现在在学校,出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不敢管学生。

有些学生很淘气,需要约束管教,但是这些学生的家长,过分的宠爱孩子,在家里什么事情都由着孩子的性子,使孩子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到学校后,这些孩子的习惯,不仅不能使他们自己好好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到周围的同学无法好好上课。

这时候,老师对于这些孩子的说教已经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就算是老师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可能也会忍不住想动手揍他两下以示惩戒。但是教师你就不能这样做,因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这些学生的家长到学校跟你无休止的吵闹,甚至还有更恶劣的情况出现。有些教师,甚至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被通报批评,严重的甚至被停职或者开除。

所以,有些学生就会变本加厉,在学校无人能管无人敢管。最终荒废的,还是这些无人管的孩子他们的学业。
基于上面这种现象,有人就提出:教育应该有适当的惩戒,应该把戒尺还给教师。但是我是不赞同这种做法的。因为一旦惩戒作为合理合法的教育手段,那就很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种极端。因为惩戒的度是很难把握的,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接受惩戒,惩罚具体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惩罚的度一旦把握不好,就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在这个文明的时代,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原则,而不用把惩戒再搬出来。不能让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新时代的教师,既教育好学生,又保护自己不被伤害,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想真正的搞好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全力配合。如果家庭教育做的很好,孩子的习惯性格很好,教师又能够因势利导,何愁孩子不能成才?

孙洪鹤

赞同来自:

把戒尺还给老师,这是对的,但是戒尺要有多长、有多宽?如果戒尺的尺寸把握不足,也是双伤的:所以,敢于拿起戒尺的老师,内心也一定要有戒尺之心。

把戒尺或是教鞭还给老师,这是很多年前就有过的呼声,我们常常拿日本的教育相比,比如日本的教育在本地群体心中是何等的“高尊”,又是何等的严厉?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日本的教育从业者的“戒尺之心”这也是我们所提的“师德”。



当戒尺打在学生的身上,鞭在家长的心上时,更应该同样鞭到老师的心上:老师内心若于戒尺这心,那这种“戒尺”就是放纵的权柄。

我本人是支持“将教鞭还给老师”因为当老师手中没有戒尺时,就丧失了教育的主导权,过多的纵容才是致使家长、老师、学生、学校、社会的不能协同的核心所在;
适当的把戒尺还给老师,家长内心多一份相信:相信是一种力量,要敢于相信老师,相信相信的力量:

当老师获得了“最基本的尊重和权威时”教育才能更好的良性发展,家长的孩子的期待才会更好,家长、老师的协同,相信相信的力量,孩子与家长、与老师间才更多一份关爱和理解,老师与学校之间、老师与社会之间都能构建一个良好的协同环境。




先把戒尺适当的给老师,让家长和学校、社会尊重老师的“权威性”,然后再监督,让老师这个队伍慢慢的净化,因为当老师恢复了一种荣耀感时,才会更加珍惜这种社会荣耀感:我当老师,我荣耀,老师的戒尺之心也会增加!


所以,最大的伤害模式,就是不相信老师,不相信教育,这才是对家长和孩子的最大伤害:相信相信的力量吧,把戒尺适当的给老师,让家长和学校、社会尊重老师的“权威性”



希望我的原创回答能对网友有所帮助,若有其它问题,可以留言回复,我尽量给大家解答!点击头像加关注,方便阅读更多原创。也希望随手点赞-转发支持我!




今日头条孙洪鹤:互联网创投、创业导师、品牌营销、商业模式专家,《创业五部宝典》、知名自媒体原创作者,每日更多原创请关注,若认同请帮忙点赞-转发一下。

JasonYuan68921596

赞同来自:

我举双手赞成

李同归

赞同来自:

把戒尺还给老师,你赞成还是反对?

我的态度是:赞成!作为一名教师,深有感触啊。需要把戒尺还给老师,把尊严也交还给老师!

戒尺是什么?戒尺,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长七寸六分、厚六分、濶一寸分馀,下面四边有缕面。俯者在上,长七寸四分、厚五分馀、濶一寸,上面四边有缕面。上木正中竖安木钮一只,钮长二寸五分、高七分,捉钮敲击下木。”


这个解释,当然是从戒尺本身的制作材料,款式,以及工艺进行比较详细的描述。大约是为了给人以“贵重而有品”的感觉吧。

然而,戒尺应该还有其他更深层的含义,那就是作为仪式中使用的工具,多是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以及“瑜伽”等等的仪节中使用,昭示持有者的权威。

什么时候使用戒尺?众所周知,戒尺是用来惩罚学生的。然而,即使你翻遍了诸多历史书籍,好像都找不出谁制定了什么样的规定,明确告知什么时候可以使用戒尺。倒是有很多名人的传记里,都有过挨过戒尺打的“惨痛”经历:

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可能大多数同学都记得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记载: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可见,连鲁迅这样的好学生,都对私塾先生的戒尺,有着无比刻骨铭心的记忆!尽管先生并“不常用”这把戒尺,仍然还让大文学家忌惮,足见其强大的威慑力啊!

换句话说,戒尺更多的是一种尊严的象征,而不仅仅是体罚的代名词!考虑到教师的职业特点,下面只以课堂教学中戒尺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戒尺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作为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核心工作。课堂教学的某些技能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学习。尽管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学生们能够利用零散时间,通过类似MOOC(慕课)、微视频、公开课等进行自学,但是,对教师而言,以直接的方式来教授信息、技能和概念仍然是最有效的教学形式。


直接教学(direct instruction)就是指这样的一种教学课堂,即教师直接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尽可能有效的分配课堂时间,以实现一系列明确界定的目标。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直接教学尤其适用于教授那些学生必须掌握的、有良好的结构的信息或技能。而且,陈述性知识(比如“知道是什么?”)比程序性知识(“知道怎么样?”)更适宜采用直接教学。


而在直接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心理定势(mental set),或者是准备态度。建立这种心理定势有很多种方式。首先,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准时上课,并且在上课铃声响起时马上开始上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增强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严肃性的认知。
可是,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就可以看见,无论是处在多动,好奇心爆棚的小学生阶段,还是处在叛逆期的中学生阶段,要让学生们都像军人一样,铃声响起即开始上课,这个难度太大了。总有些熊孩子会置铃声于不顾,照玩不误,或者因逆反而坚决不上课,这种情况下,恐怕请出戒尺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法宝了。

其次,教师需要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唤起学生们对将要学习的课程的好奇心和兴趣。而戒尺,一如说书人手中的惊堂木一样,正好能够发挥它的震醒学生们的特殊作用。

另外,幽默感和表演剧也有助于学生们建立起积极的心理定势。教师有时可以用一些简单的道具,哪怕是一个高帽子,或者一根棍子,以“变戏法”的方式,更能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学习兴趣。而此时,戒尺就可以成为教师手中“变戏法”的道具啦。

每一个教师心中,不能没有一把戒尺!其实,“戒尺”这个名字起得真是好:
“戒”,有“警戒,惩戒”的含义;
“尺”,有“尺度,标尺,标准”的含义。
而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惩戒”和“尺度”都是必需的。尤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没有规矩”,真的“难成方圆”。


把戒尺还给老师,绝不是赋予了老师“随意体罚”的权利。况且,一个教师的威信绝不是能够靠用戒尺“打”出来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德师风永远是第一位的。“打”只是一种强化的方法,而且是负性强化的方法,它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教师更多的是像园丁一样,对于学生们,只有用自己挚爱之心,耐心地培育,才能让他们真正地成材。

因此,每一个教师心中,不能没有一把戒尺——不能没有“戒”,不能没有“尺”。


少侠很忙

赞同来自:

教育如果没有惩戒,那就不叫教育!

我国的某位高层领导曾经说过:“中国人现在最可悲的就是没有了敬畏!”
佛不信,主不拜,道不从,鬼神不辩,心里还有什么可怕的!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
老人倒地了!
居然诞生了该不该去扶这个社会级问题!
广场舞大爷大妈于篮球场和小伙子们争斗!
公交林黛玉,广场扈三娘。
各种各样的碰瓷!
哀哉哀哉! 我华夏五千年的纲常伦理去哪里了啊!
现在,我们老师手中的戒尺被收回了,可想现在的学生害怕什么呢?

这样又会发生什么呢?
各种各样的校园欺霸事件!
学生群殴老师
学生于老师对骂
这样的新闻,想必大家不陌生吧!



我们不能说这样戒尺被收回所导致的,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
韩愈的在师说中说道:“师者,之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传授为人的道理
授业:教会他安身立命的本事
解惑:解答他/她遇到的疑惑
老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在学生走错弯路或者做错事情的时候,老师就要用戒尺来惩罚他,告诉他这是不对的,要让他明白自己做错了,以此为戒!
这就是戒尺的真正含义:
戒: 以此为戒!
尺: 懂的分寸!
老师手中的一把戒尺,就是像园丁手中的剪刀,剪掉那些长弯了的叉枝,让小树长的正,长的直!
而现在收回了老师手中的戒尺,那么谁给这些小树修剪那些弯枝呢!!!!!
所以,我认为,应该把戒尺还给老师,没有惩罚,那就不是完整的教育!
三字经,弟子规,为什么会是千年经典!
老祖宗几千年总结的道理,我们难道还要去丢弃吗?


有了剪刀的园丁,才能管理出美丽的花朵!


俺油菜

赞同来自:

当下,“孩子难管,学生难教”是不争的事实,我赞成把戒尺还给老师。

如今,老师成了“老实”的代名词,变成了弱势不能在弱势的群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没了应有的尊严,孩子还有未来吗?我至今头脑中还萦绕着,我初中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我打你是对你负责”。直到今天,我们搜寻以往的记忆,不记得有谁真的让老师劈头盖脸打过的。但老师手中的那把戒尺就是我们清规戒律的标识。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个特别严厉和负责任的老师。我们班级前方就悬挂着一把戒尺,那是老师的教具,也是我们的自我约束的工具,更是老师的威严。每当有同学犯了错误,老师就会拿起戒尺,没等老师的戒尺落下,我们就已经完全的“屈服”了。老师拿起戒尺打过谁,可能早已不记得了,可是戒尺的威严每个人都不会遗忘,已经深深印在脑海里。

时下,有人说:“教育要有适当的惩戒权”,其实,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本身就是多样化的。优秀的教师走进孩子内心深处,触摸孩子的心灵,那种爱感染和影响身边每个孩子,爱的力量无穷无尽。有的教师本身的威严就是孩子的“克星”,孩子们在这样的老师身边不会出“大格”。有的老师你给他一把戒尺,没有对孩子的爱,不难想象结果会怎么样?

现今,把戒尺还给老师,不是肆意妄为,无原则的惩戒孩子。老师的教育不能没有爱,戒尺只是老师的威严和自尊。爱才是教育永恒的话题,爱孩子是教育的全部技巧和奥秘。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