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心育灵

育心育灵

这3本书都没读过,你的亲子阅读就是瞎忙

亲子教育jaycn88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03 次浏览 • 2018-10-14 19:42 • 来自相关话题

孩子上一年级后,我担忧的事情比以前多。

总感觉跟孩子坚持了6年的亲子共读,在他上学之后,我觉得没有表现出一点优势。
有点气馁,好像付出了,没有回报。
是不是我的阅读效率不高?
带着这个问题,我最近阅读了十几本有关亲子阅读方面的书籍,有三本比较好,现在推荐给大家。

《幸福的种子》【日】松居直  刘涤昭译

阅读时间: 30-60分钟

解决问题:为什么读

推荐理由:







如果,你的宝贝还未出世,我建议你读这本书,它会让你享受未来的亲子阅读时光。
如果,你已经开始亲子阅读,但是觉得累、觉得烦,偶尔想放弃,我建议你读一读这本书,它会告诉你坚持下去的理由。
松居直,日本图画书之父。凡事做童书推广的人,都认识他。
作为一个童书界的拓荒者,他的一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前面没有路,我的后面留下了路。”
我相信正是这种大爱,才让他把童书事业坚持下去。
读书为了什么?为了学习好。
学习好为了什么?为了找到好工作。
好工作为了什么?为了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
安定的生活与良好的社会地位为了什么?为了幸福!
那怎样才能给予孩子幸福?听你读书!
书里有很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答案。
但是,是你,只能是你,拉着孩子的手,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只有你的声音,能在孩子的心田播种幸福的种子。
读书,不仅仅为了孩子。
也为了我们。童书大人也可以看。
只有我们真正的爱上绘本,声情并茂的读出来,我们的语言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松居直在这本书里,没有讲太多的大道理,只讲了一个字"情"。
情能动人。
相信,你读完这本书会找到亲子共读的意义。

《图画书应该这样读》彭懿 著

阅读时间:30分钟

解决问题:怎么读

推荐理由:







如果没读过这本书,我可以说,每本图画书你只读懂了一半。
你是怎么读书的呢?
读标题,然后读内容。
我也是这样。
很可惜,方式不对。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一本图画书有护封,封面,前勒口,前环衬,扉页,后勒口,跨页等内容组成。他们每一部分都在讲述故事。
一次,我陪儿子读绘本,读完之后儿子说:“妈妈,书的背面还有内容,你跟我讲一下。”
书的背面你讲了吗?
你知道你的孩子最喜欢哪个出版社的童书吗?
如果你不知道,我觉得你有必要看看这本书。它会告诉你,怎么读图画书,才算完整。

《童书非童书-给陪伴孩子看书的父母》黄迺毓   李坤珊  王碧华著

阅读时间:60-90分钟

解决问题:读什么

推荐理由:








黄迺毓,台湾童书教母。
全书以问答形式展开,解答家长心中有关童书阅读的各式问题。如果你想知道读童书有什么用,这本书一定能帮到你。
你选书是随便买还是听人推荐?
抑或根据孩子年龄来选书?
有的孩子4岁,阅读年龄3年;有的孩子7岁,阅读年龄1年,根据年龄来选书合适吗?
本书会告诉你,书还能从功能的角度选择。你可以从生理、情绪、认知、人格等各种角度为宝贝选书,我认为这样更合理、更有趣。
生命有限,孩子应当看更有价值的书,不是吗?
亲子共读,是你读懂更重要?还是孩子读懂更重要?如果你们的想法不一致,听谁的?相信看完这本书,你会有更明智的选择。
三本书,三个角度,让你全方位的了解亲子共读这件小事。希望你不要像我,少走弯路,让读书效率更高啦! 查看全部








孩子上一年级后,我担忧的事情比以前多。

总感觉跟孩子坚持了6年的亲子共读,在他上学之后,我觉得没有表现出一点优势。
有点气馁,好像付出了,没有回报。
是不是我的阅读效率不高?
带着这个问题,我最近阅读了十几本有关亲子阅读方面的书籍,有三本比较好,现在推荐给大家。


《幸福的种子》【日】松居直  刘涤昭译

阅读时间: 30-60分钟

解决问题:为什么读

推荐理由:







如果,你的宝贝还未出世,我建议你读这本书,它会让你享受未来的亲子阅读时光。
如果,你已经开始亲子阅读,但是觉得累、觉得烦,偶尔想放弃,我建议你读一读这本书,它会告诉你坚持下去的理由。
松居直,日本图画书之父。凡事做童书推广的人,都认识他。
作为一个童书界的拓荒者,他的一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前面没有路,我的后面留下了路。”
我相信正是这种大爱,才让他把童书事业坚持下去。
读书为了什么?为了学习好。
学习好为了什么?为了找到好工作。
好工作为了什么?为了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
安定的生活与良好的社会地位为了什么?为了幸福!
那怎样才能给予孩子幸福?听你读书!
书里有很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答案。
但是,是你,只能是你,拉着孩子的手,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只有你的声音,能在孩子的心田播种幸福的种子。
读书,不仅仅为了孩子。
也为了我们。童书大人也可以看。
只有我们真正的爱上绘本,声情并茂的读出来,我们的语言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松居直在这本书里,没有讲太多的大道理,只讲了一个字"情"。
情能动人。
相信,你读完这本书会找到亲子共读的意义。


《图画书应该这样读》彭懿 著

阅读时间:30分钟

解决问题:怎么读

推荐理由:







如果没读过这本书,我可以说,每本图画书你只读懂了一半。
你是怎么读书的呢?
读标题,然后读内容。
我也是这样。
很可惜,方式不对。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一本图画书有护封,封面,前勒口,前环衬,扉页,后勒口,跨页等内容组成。他们每一部分都在讲述故事。
一次,我陪儿子读绘本,读完之后儿子说:“妈妈,书的背面还有内容,你跟我讲一下。”
书的背面你讲了吗?
你知道你的孩子最喜欢哪个出版社的童书吗?
如果你不知道,我觉得你有必要看看这本书。它会告诉你,怎么读图画书,才算完整。


《童书非童书-给陪伴孩子看书的父母》黄迺毓   李坤珊  王碧华著

阅读时间:60-90分钟

解决问题:读什么

推荐理由:








黄迺毓,台湾童书教母。
全书以问答形式展开,解答家长心中有关童书阅读的各式问题。如果你想知道读童书有什么用,这本书一定能帮到你。
你选书是随便买还是听人推荐?
抑或根据孩子年龄来选书?
有的孩子4岁,阅读年龄3年;有的孩子7岁,阅读年龄1年,根据年龄来选书合适吗?
本书会告诉你,书还能从功能的角度选择。你可以从生理、情绪、认知、人格等各种角度为宝贝选书,我认为这样更合理、更有趣。
生命有限,孩子应当看更有价值的书,不是吗?
亲子共读,是你读懂更重要?还是孩子读懂更重要?如果你们的想法不一致,听谁的?相信看完这本书,你会有更明智的选择。
三本书,三个角度,让你全方位的了解亲子共读这件小事。希望你不要像我,少走弯路,让读书效率更高啦!

弗兰克写作训练营第八期+奖励孩子,来个组合拳+3/6

亲子教育yhuj3315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1 次浏览 • 2018-10-14 19:39 • 来自相关话题

"儿子,你能考80分以上,我就带你去滑雪。"临到期末,同学晓琴无奈之下,只好拿滑雪来激励儿子好好复习。
晓琴苦恼的说:"不是炫富,我家里好多玩具都没拆封呢,一般的玩具根本打动不了我儿子。我才想出用滑雪引诱他。这才一年级,后面的路还长呢。我都不知道以后可以拿什么来奖励儿子?"
喜欢用物质奖励孩子的父母发现:孩子的味口越来越大,我们只能不断加大筹码,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那怎么选择奖励,才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呢?

玩具,零食,手机,电视






图片来自花瓣



有一位老人特别会用奖励。

他生活在一个僻静的村庄,门前有大片的向日葵。每天享受新鲜的空气,美妙的风景,老人对这种平静的生活很满足。

然而,一群淘气的孩子,无意中发现了这片美丽的向日葵。自那之后,这些孩子就经常来这里嬉戏。孩子们的嬉闹声打破了老人安宁的生活。

老人使出了各种招数,劝说,威胁,呵斥都没能赶走他们。



一天,孩子们再来玩的时候,老人发给每个孩子1块钱,告诉他们:“你们的到来,让我觉得冷清的生活变热闹啦。谢谢你们陪我!

以后只要你们来玩,我就每天给你们钱。”虽然孩子们感觉很疑惑,但还是愉快的接受了这一块钱。这样持续了一周。


一个星期之后,孩子们来玩的时候,老人只给了5毛。孩子们有点不高兴,为什么怎么钱变少了?
又过了一周,孩子们再来玩的时候,老人没给钱。孩子们很不高兴,为什么没有钱?
最后,他们干脆不来这里玩了。
很奇怪,刚来玩那会,他们也没钱,赶都赶不走,不也是很开心?
因为,这种奖励改变了孩子们玩耍的动机。

刚开始孩子们来,是为了玩而玩,在玩中他们得到了乐趣。
当老人用一块钱奖励孩子的时候,孩子们因为玩能得到钱,所以来玩。
最后,外在的奖励一再降低,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干脆不来玩了。
如果用外在的物质激励孩子,是不是必须要保持一种强度,甚至是越来越大的刺激,才能激发孩子做事情的热情?

小孩子三岁以后都爱做家务活。在身体渐渐做好准备后,他们喜欢扫地,洗衣服,洗碗。

我儿子小的时候都会跟我抢着拖地。虽然他还不擅长,但是看到自己把地拖干净了,非常为自己得意。他不觉得干活是干活,那是学本领。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读了一本书《小狗钱钱》。那以后,凡事拖地,我要给他一块钱。拖地成了他挣钱的项目。

如果没有钱,他是不肯拖地的。

同样是拖地,儿子本来把它当成乐趣。但是,用外在物质奖励孩子的时候,他就为钱拖地了。没有钱,他不做。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学习,用外在的物质去激励他并不是好事。
孩子为了看电视,玩手机,买零食和玩具而学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容易满足。
但是完全禁止也不可能,所以要坚持一个原则:可以使用,但不能依赖。


我们,就是孩子最好的奖励

其实我们的身体蕴含着巨大的财富,我们可以调用这些财富来随时随地的奖励孩子。
赞赏的目光、掌声、大拇指、点头、拥抱都对孩子很受用。
我们的身体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资源----嘴巴。
我们可以在孩子做了一件很棒的事之后,亲亲他的额头,他会很开心。

我们还可以用语言夸奖他。
但是,夸奖是有技巧的。
表扬不好,孩子是不满意的。


有一天,儿子故意将他的二道档放在我眼前晃,然后很骄傲的告诉我:今天班委改选了,他和另外一个小朋友竞争劳动委员,结果他得的票数多,当选啦。

我立刻夸儿子:你人缘真好!

可是儿子很不满:为什么你跟婆婆都这样说?

嘿,还挺挑剔。
我马上意识到,我没有夸他付出的努力。
错了,就改呗。
宝贝,看来你在班上学习踏实,打扫卫生认真,举班牌用心,你的这些表现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在眼里,认可你,喜欢你,才选你做班委的。
儿子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表扬孩子要用心,不能像我这样随口一说。表扬的时候,要表现出我们真的看懂他,看到他的努力。
表扬也不能泛泛而谈,最好不要说:你很努力,你真棒,你很聪明。要谈具体的表现。譬如:怎么努力?你写作业认真,举班牌最直,打扫卫生全面又干净。
尽量不要夸孩子聪明,因为聪明不能通过努力改变,而且聪明也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

在我上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就经常被老师夸很聪明。他在班上几乎不学习,下课疯玩,但是考试的时候还能有个好成绩。

后来,听住这位同学家附近的另一个同学说,其实他很用功,很晚经过他们家的时候,看见他房间的灯还亮着,一定是在学习。

你看,为了聪明,我的同学学会了作伪。
有研究也证明,被夸聪明的孩子,不敢大胆的尝试错误,因为害怕出错毁了“聪明”这顶帽子。
还有一种奖励就是把我们自己送给孩子。我们可以全身心的陪他们做游戏,带他们旅游。这种真心,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最喜欢。

寒假的时候,我在家陪儿子做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剪刀、石头、布。谁赢了谁有机会先抽签,根据签上的内容做动作。

刚开始我们按常理写了:背一首诗,跳20个绳,原地转3圈,学狗叫三下。

孩子玩的挺开心的。

后来我突发其想,加了两个进去:给对方捶捶腿,给对方一个拥抱。

本来是想罚他,结果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次儿子抽中给我捶腿或拥抱这两个签的时候,就开心得不得了。边给我捶腿边笑,抱着我的腿笑成一团。有一次又抽到拥抱对方的时候,儿子立刻撒娇似的过来抱我,还说:"妈妈,我今天怎么总是中奖呀?"

在我看来,这六个签是一样的,都是带有一点小惩罚性质。但是在孩子眼里不一样,他抱我,给我捶腿,虽然是付出,但是可以跟我有互动;虽然是给予我爱,但是他由衷的开心。
父母真的就是孩子最好的礼物。

帮助孩子做成一件事

最高级的奖励就是孩子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因为这件事本身体会到快乐。
儿子曾经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主持六一儿童节节目。当时他回来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地又蹦又跳。
我也很替儿子高兴。当年他上小班的时候,我看到大班的小主持人,就在心里默默地想:要是儿子有一天也能主持这个节目,多好!终于,这一天梦想成真了。
然而,问题来了!
对于一个不识几个字的幼儿园小朋友来说,怎么记住这些台词?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轮到他说话?怎么保证他不出错?
这个事,如果儿子做好了,他会为自己感到骄傲。如果他没做好,他会感到沮丧泄气。
我要做的时候,就是帮助他做成这一件事。
六一儿童节前几天,我们两个每天在睡前,一起背台词。我当他的搭档,跟他对台词。虽然很快就记住了,为保证万无一失,在节日前,我们还是不断的复习。
儿童节那天,儿子的表现非常出色。语言表达顺畅,仪态落落大方。
在台上一本正经,下台之后,就开心的搂着我的脖子,一脸骄傲。
直至今天,偶尔想起这件事,他还说,我一辈子都记得这一天。
后来想想,儿子把这件事做成了,我真没有给他任何的奖励,但是他已经获得了最大的奖励,那是内心对自己的满意。
儿子毕业典礼的时候,他的好朋友主持。但是在主持的时候,小朋友偶尔会忘词,一忘词他发蒙的表情就出来了,只能用目光向老师求助。这时候,主持的老师会悄悄提醒他。
我想,这种主持中的无助,可能不会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体验吧!
小朋友还太小,他们很想做好一件事,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努力。如果我们家长参与进去,做宝贝们的导师,大手拉小手,他们做成一件事的可能性会更大。
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纯净。以前,儿子经常带一些礼物回来,说是小朋友送的,还高兴地给我看。都是什么呀?小朋友衣服上的小珠片,一个毛球球,玩具的小零件。

在物质上,是大人一步步的提高了孩子的味口。实际上,对物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让孩子体会到满满的爱,认可,关注,欣赏,让他们对自己满意,才是给他们最好的奖励。
我的原文:当你已经没有东西可以奖励孩子的时候,可以这么办
谢谢助教老师阅读我的文章,给我指导!感恩! 查看全部

"儿子,你能考80分以上,我就带你去滑雪。"临到期末,同学晓琴无奈之下,只好拿滑雪来激励儿子好好复习。
晓琴苦恼的说:"不是炫富,我家里好多玩具都没拆封呢,一般的玩具根本打动不了我儿子。我才想出用滑雪引诱他。这才一年级,后面的路还长呢。我都不知道以后可以拿什么来奖励儿子?"
喜欢用物质奖励孩子的父母发现:孩子的味口越来越大,我们只能不断加大筹码,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那怎么选择奖励,才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呢?

玩具,零食,手机,电视






图片来自花瓣



有一位老人特别会用奖励。

他生活在一个僻静的村庄,门前有大片的向日葵。每天享受新鲜的空气,美妙的风景,老人对这种平静的生活很满足。

然而,一群淘气的孩子,无意中发现了这片美丽的向日葵。自那之后,这些孩子就经常来这里嬉戏。孩子们的嬉闹声打破了老人安宁的生活。

老人使出了各种招数,劝说,威胁,呵斥都没能赶走他们。



一天,孩子们再来玩的时候,老人发给每个孩子1块钱,告诉他们:“你们的到来,让我觉得冷清的生活变热闹啦。谢谢你们陪我!

以后只要你们来玩,我就每天给你们钱。”虽然孩子们感觉很疑惑,但还是愉快的接受了这一块钱。这样持续了一周。


一个星期之后,孩子们来玩的时候,老人只给了5毛。孩子们有点不高兴,为什么怎么钱变少了?
又过了一周,孩子们再来玩的时候,老人没给钱。孩子们很不高兴,为什么没有钱?
最后,他们干脆不来这里玩了。
很奇怪,刚来玩那会,他们也没钱,赶都赶不走,不也是很开心?
因为,这种奖励改变了孩子们玩耍的动机。

刚开始孩子们来,是为了玩而玩,在玩中他们得到了乐趣。
当老人用一块钱奖励孩子的时候,孩子们因为玩能得到钱,所以来玩。
最后,外在的奖励一再降低,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干脆不来玩了。
如果用外在的物质激励孩子,是不是必须要保持一种强度,甚至是越来越大的刺激,才能激发孩子做事情的热情?


小孩子三岁以后都爱做家务活。在身体渐渐做好准备后,他们喜欢扫地,洗衣服,洗碗。

我儿子小的时候都会跟我抢着拖地。虽然他还不擅长,但是看到自己把地拖干净了,非常为自己得意。他不觉得干活是干活,那是学本领。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读了一本书《小狗钱钱》。那以后,凡事拖地,我要给他一块钱。拖地成了他挣钱的项目。

如果没有钱,他是不肯拖地的。

同样是拖地,儿子本来把它当成乐趣。但是,用外在物质奖励孩子的时候,他就为钱拖地了。没有钱,他不做。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学习,用外在的物质去激励他并不是好事。
孩子为了看电视,玩手机,买零食和玩具而学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容易满足。
但是完全禁止也不可能,所以要坚持一个原则:可以使用,但不能依赖。


我们,就是孩子最好的奖励

其实我们的身体蕴含着巨大的财富,我们可以调用这些财富来随时随地的奖励孩子。
赞赏的目光、掌声、大拇指、点头、拥抱都对孩子很受用。
我们的身体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资源----嘴巴
我们可以在孩子做了一件很棒的事之后,亲亲他的额头,他会很开心。

我们还可以用语言夸奖他。
但是,夸奖是有技巧的。
表扬不好,孩子是不满意的。


有一天,儿子故意将他的二道档放在我眼前晃,然后很骄傲的告诉我:今天班委改选了,他和另外一个小朋友竞争劳动委员,结果他得的票数多,当选啦。

我立刻夸儿子:你人缘真好!

可是儿子很不满:为什么你跟婆婆都这样说?

嘿,还挺挑剔。
我马上意识到,我没有夸他付出的努力。
错了,就改呗。
宝贝,看来你在班上学习踏实,打扫卫生认真,举班牌用心,你的这些表现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在眼里,认可你,喜欢你,才选你做班委的。
儿子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表扬孩子要用心,不能像我这样随口一说。表扬的时候,要表现出我们真的看懂他,看到他的努力。
表扬也不能泛泛而谈,最好不要说:你很努力,你真棒,你很聪明。要谈具体的表现。譬如:怎么努力?你写作业认真,举班牌最直,打扫卫生全面又干净。
尽量不要夸孩子聪明,因为聪明不能通过努力改变,而且聪明也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


在我上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就经常被老师夸很聪明。他在班上几乎不学习,下课疯玩,但是考试的时候还能有个好成绩。

后来,听住这位同学家附近的另一个同学说,其实他很用功,很晚经过他们家的时候,看见他房间的灯还亮着,一定是在学习。

你看,为了聪明,我的同学学会了作伪。
有研究也证明,被夸聪明的孩子,不敢大胆的尝试错误,因为害怕出错毁了“聪明”这顶帽子。
还有一种奖励就是把我们自己送给孩子。我们可以全身心的陪他们做游戏,带他们旅游。这种真心,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最喜欢。


寒假的时候,我在家陪儿子做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剪刀、石头、布。谁赢了谁有机会先抽签,根据签上的内容做动作。

刚开始我们按常理写了:背一首诗,跳20个绳,原地转3圈,学狗叫三下。

孩子玩的挺开心的。

后来我突发其想,加了两个进去:给对方捶捶腿,给对方一个拥抱。

本来是想罚他,结果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次儿子抽中给我捶腿或拥抱这两个签的时候,就开心得不得了。边给我捶腿边笑,抱着我的腿笑成一团。有一次又抽到拥抱对方的时候,儿子立刻撒娇似的过来抱我,还说:"妈妈,我今天怎么总是中奖呀?"

在我看来,这六个签是一样的,都是带有一点小惩罚性质。但是在孩子眼里不一样,他抱我,给我捶腿,虽然是付出,但是可以跟我有互动;虽然是给予我爱,但是他由衷的开心。
父母真的就是孩子最好的礼物。

帮助孩子做成一件事

最高级的奖励就是孩子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因为这件事本身体会到快乐。
儿子曾经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主持六一儿童节节目。当时他回来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地又蹦又跳。
我也很替儿子高兴。当年他上小班的时候,我看到大班的小主持人,就在心里默默地想:要是儿子有一天也能主持这个节目,多好!终于,这一天梦想成真了。
然而,问题来了!
对于一个不识几个字的幼儿园小朋友来说,怎么记住这些台词?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轮到他说话?怎么保证他不出错?
这个事,如果儿子做好了,他会为自己感到骄傲。如果他没做好,他会感到沮丧泄气。
我要做的时候,就是帮助他做成这一件事。
六一儿童节前几天,我们两个每天在睡前,一起背台词。我当他的搭档,跟他对台词。虽然很快就记住了,为保证万无一失,在节日前,我们还是不断的复习。
儿童节那天,儿子的表现非常出色。语言表达顺畅,仪态落落大方。
在台上一本正经,下台之后,就开心的搂着我的脖子,一脸骄傲。
直至今天,偶尔想起这件事,他还说,我一辈子都记得这一天。
后来想想,儿子把这件事做成了,我真没有给他任何的奖励,但是他已经获得了最大的奖励,那是内心对自己的满意。
儿子毕业典礼的时候,他的好朋友主持。但是在主持的时候,小朋友偶尔会忘词,一忘词他发蒙的表情就出来了,只能用目光向老师求助。这时候,主持的老师会悄悄提醒他。
我想,这种主持中的无助,可能不会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体验吧!
小朋友还太小,他们很想做好一件事,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努力。如果我们家长参与进去,做宝贝们的导师,大手拉小手,他们做成一件事的可能性会更大。
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纯净。以前,儿子经常带一些礼物回来,说是小朋友送的,还高兴地给我看。都是什么呀?小朋友衣服上的小珠片,一个毛球球,玩具的小零件。

在物质上,是大人一步步的提高了孩子的味口。实际上,对物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让孩子体会到满满的爱,认可,关注,欣赏,让他们对自己满意,才是给他们最好的奖励。
我的原文:当你已经没有东西可以奖励孩子的时候,可以这么办
谢谢助教老师阅读我的文章,给我指导!感恩!


“会演戏”的妈妈,到底高明在什么地方?

亲子教育九张机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67 次浏览 • 2018-10-14 17:57 • 来自相关话题

1

扑克牌其实可以用来学数学。
做家庭教育的刘锁志老师就是这么做的。他把扑克牌中的JQK、大王、小王拿掉,剩下来的就是1-10的数字。
他跟儿子玩数字加减,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儿子很喜欢玩这个游戏。有时候,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这意味着什么?就是做了几百条加减算术题啊。







有一次他和儿子在办公室玩这个游戏。突然有事,无奈之下就让同事继续跟儿子“玩”。谁知他回来一看,儿子玩的一脸不高兴。了解之下,才知道,儿子跟这个叔叔玩,每次都是输,根本就算不过他。
刘老师把同事叫到一边指导了他一下:跟孩子玩数学,大人肯定比孩子好啊。但是这样下去,孩子就没有做游戏的兴趣了。
指导完之后,刘老师又有事去了。
回来一看,儿子气呼呼的跑过来对他说,还是不跟那个叔叔玩了,没劲。
一问,才知道,这次这个叔叔做游戏全是输,孩子觉得他级别太低了,一起玩没趣。
同一个游戏,有的家长在玩的时候就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有的人在玩的时候会让孩子兴趣索然。我觉得之间的差别在于陪“玩”的人会不会“装”。
刘老师在这个游戏中,就是“装”的恰到好处,明明很厉害,要装做不厉害,这样孩子就会觉得我也很不错,跟爸爸旗鼓相当,有得一拼。但是又不装过了,同事叔叔第二次就是明显装过了,让孩子看出破绽,反而觉得无趣,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2
有的家长说孩子不愿意做家务活,我觉得只要会“装”就能骗孩子去做。
有一次要出门的时候,我想扔垃圾,又要背包,就对儿子说:“儿子,你把垃圾扔一下,妈妈背包,我们分工合作。”
儿子说:“妈妈,我要拿玩具呢,没有办法扔垃圾。”哼哼,不多说。






投入到孩子的小世界里去
临出门的时候,我背着包,对儿子说:“儿子,妈妈拿不动垃圾了,很需要你帮助哎。在妈妈需要你的时候,男子汉能不能帮我一下。”

儿子二话没说,拿起垃圾就走,我就在后面偷笑啦。
扔完垃圾,儿子骄傲地说:“妈妈,没有我不行吧?”
“嗯嗯,没有你是不行。你看,没有你,妈妈可能要上下楼两次。现在有了你,一次就搞定了。”
妈妈装一次弱,儿子分分钟想表现出男子汉气概。
有时候妈妈太强,把什么事都扛在肩上,孩子反而觉得: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有我没我一样,反正我也习惯爸爸妈妈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我做不做无所谓。
3
“装”除了帮助孩子找到价值感,实际上妈妈适度的压低自己,还能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儿子刚开始学击剑的时候还是很怕吃苦的,运动量太大,每次上完课,都是一身汗。有时候要他去上课,他就怕去。怎么办呢?只能让孩子觉得:我做这个事很棒,才能挖掘他内在的动力,而不是被迫去上课。
有时候,儿子会要我跟他赛跑。说真心话,我真不想跑,出门打扮地美美的在小区里跟小屁孩赛跑,这算啥!
没办法,为了儿子,豁出去了。
我承认,刚开始我肯定是装了,装作跟他跑得差不多快,然后渐渐地被他甩在后面。跑到终点的时候,我责怪儿子:“你一个学运动的人,这样跟我比很不公平,你每周都练的,我都不练,你应该让着我。”虽然是责怪,儿子却听的很开心。
他也觉得,哇,每周学击剑,把老妈都甩到后面去啦。
每次,类似运动类的比赛,只要我输了,我都会变着法的说:“学过的跟没学过的就是不一样。”
儿子现在被我催眠了,他觉得自己就是很专业,然后笑称我是“击剑上的菜鸟”。只要儿子乐意学剑,我就是菜鸟也值了。
当然,所有的装都不能太过。
作为一个大人,不能装成什么都不如孩子,这样孩子会识破的。一旦识破,这招就不灵了。
例如:摄影方面,我觉得我就比他强。然后,我跟他说,我也有我厉害的,你也有你厉害的。你可以教我,我也可以教你。孩子反而觉得这很真实,他会认为,他钢琴和击剑是真的好。实际上,随着他不断的深入,后面我并不需要装了,他的确比我棒。
4
“装”不仅可以用在激发动力,也可以用在指导方法上。
小孩子都是听老师的,不听家长的。我告诉他,学习语文要不断的复习以前学的知识,时间长了就忘了。他根本不听我的。
那我只能装不懂。有一天,我跟儿子说:“妈妈听你背诗,很羡慕哎,我都不会。我以前背的很多诗都忘了,你看你现在学了很多诗,能不能教教我。”
儿子一听这个话就来劲了,立马答应了我。
儿子教我的第一首诗是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作老师跟做学生是不同的,儿子做学生的时候,我要他反复复习,他不肯。但是作老师,他知道反复复习是必须的,因为他把检查我的背书情况当成乐趣。

学这首诗的当晚,儿子就要检查我,第二天还要检查我。果然,到第二天,我忘了一些,背着背着卡壳了。
“老师”教我:整首诗反复诵读几遍就会背了。
我跟他讲,我先把不会的重点朗读,然后整篇背诵。
当我大声读的时候,他兴致很浓,绝对好老师,一直在陪我大声朗读,直到我会背。
除此之外,我们还买了老鹰风筝,周末去放风筝。我拍了运河的照片给他看,这几张照片组合在一起,完全再现了诗中的内容,儿子更觉得有趣了。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把所学的知识教给别人是记忆的最好方法之一。爸爸妈妈适当的装不会(实际上我的确不会),教会孩子“好为人师”,就可以把学习方法悄悄的渗透给他。儿子在教我的同时,无意中也复习了几次这首诗。


没想到这样做,还有意外的收获!
我知道了儿子听课质量很高,因为他能把老师上课讲的重点告诉我。儿子说:纸鸢并不是指所有的风筝,而是特指老鹰的风筝。
如果我干巴巴的去问:“老师怎么上课哒?”也许什么都问不出来,因为他还不够能力表达和描述。但是,让他模仿老师教课的样子,我基本就能知道他上课的状态。
父母是不需要在孩子面前“炫耀”你有多强的,除了在给孩子安全感方面,譬如:有危险了爸妈能保护你,爸妈能够养得起你,这些方面父母真的要表现出强,其它方面可以装的“弱”一点,你一弱,孩子就有机会了。这些小小的成就感,会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会让孩子觉得我是家里“有用”的人。
: 查看全部

1

扑克牌其实可以用来学数学。
做家庭教育的刘锁志老师就是这么做的。他把扑克牌中的JQK、大王、小王拿掉,剩下来的就是1-10的数字。
他跟儿子玩数字加减,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儿子很喜欢玩这个游戏。有时候,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这意味着什么?就是做了几百条加减算术题啊。







有一次他和儿子在办公室玩这个游戏。突然有事,无奈之下就让同事继续跟儿子“玩”。谁知他回来一看,儿子玩的一脸不高兴。了解之下,才知道,儿子跟这个叔叔玩,每次都是输,根本就算不过他。
刘老师把同事叫到一边指导了他一下:跟孩子玩数学,大人肯定比孩子好啊。但是这样下去,孩子就没有做游戏的兴趣了。
指导完之后,刘老师又有事去了。
回来一看,儿子气呼呼的跑过来对他说,还是不跟那个叔叔玩了,没劲。
一问,才知道,这次这个叔叔做游戏全是输,孩子觉得他级别太低了,一起玩没趣。
同一个游戏,有的家长在玩的时候就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有的人在玩的时候会让孩子兴趣索然。我觉得之间的差别在于陪“玩”的人会不会“装”。
刘老师在这个游戏中,就是“装”的恰到好处,明明很厉害,要装做不厉害,这样孩子就会觉得我也很不错,跟爸爸旗鼓相当,有得一拼。但是又不装过了,同事叔叔第二次就是明显装过了,让孩子看出破绽,反而觉得无趣,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2
有的家长说孩子不愿意做家务活,我觉得只要会“装”就能骗孩子去做。
有一次要出门的时候,我想扔垃圾,又要背包,就对儿子说:“儿子,你把垃圾扔一下,妈妈背包,我们分工合作。”
儿子说:“妈妈,我要拿玩具呢,没有办法扔垃圾。”哼哼,不多说。






投入到孩子的小世界里去
临出门的时候,我背着包,对儿子说:“儿子,妈妈拿不动垃圾了,很需要你帮助哎。在妈妈需要你的时候,男子汉能不能帮我一下。”

儿子二话没说,拿起垃圾就走,我就在后面偷笑啦。
扔完垃圾,儿子骄傲地说:“妈妈,没有我不行吧?”
“嗯嗯,没有你是不行。你看,没有你,妈妈可能要上下楼两次。现在有了你,一次就搞定了。”
妈妈装一次弱,儿子分分钟想表现出男子汉气概。
有时候妈妈太强,把什么事都扛在肩上,孩子反而觉得: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有我没我一样,反正我也习惯爸爸妈妈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我做不做无所谓。
3
“装”除了帮助孩子找到价值感,实际上妈妈适度的压低自己,还能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儿子刚开始学击剑的时候还是很怕吃苦的,运动量太大,每次上完课,都是一身汗。有时候要他去上课,他就怕去。怎么办呢?只能让孩子觉得:我做这个事很棒,才能挖掘他内在的动力,而不是被迫去上课。
有时候,儿子会要我跟他赛跑。说真心话,我真不想跑,出门打扮地美美的在小区里跟小屁孩赛跑,这算啥!
没办法,为了儿子,豁出去了。
我承认,刚开始我肯定是装了,装作跟他跑得差不多快,然后渐渐地被他甩在后面。跑到终点的时候,我责怪儿子:“你一个学运动的人,这样跟我比很不公平,你每周都练的,我都不练,你应该让着我。”虽然是责怪,儿子却听的很开心。
他也觉得,哇,每周学击剑,把老妈都甩到后面去啦。
每次,类似运动类的比赛,只要我输了,我都会变着法的说:“学过的跟没学过的就是不一样。”
儿子现在被我催眠了,他觉得自己就是很专业,然后笑称我是“击剑上的菜鸟”。只要儿子乐意学剑,我就是菜鸟也值了。
当然,所有的装都不能太过。
作为一个大人,不能装成什么都不如孩子,这样孩子会识破的。一旦识破,这招就不灵了。
例如:摄影方面,我觉得我就比他强。然后,我跟他说,我也有我厉害的,你也有你厉害的。你可以教我,我也可以教你。孩子反而觉得这很真实,他会认为,他钢琴和击剑是真的好。实际上,随着他不断的深入,后面我并不需要装了,他的确比我棒。
4
“装”不仅可以用在激发动力,也可以用在指导方法上。
小孩子都是听老师的,不听家长的。我告诉他,学习语文要不断的复习以前学的知识,时间长了就忘了。他根本不听我的。
那我只能装不懂。有一天,我跟儿子说:“妈妈听你背诗,很羡慕哎,我都不会。我以前背的很多诗都忘了,你看你现在学了很多诗,能不能教教我。”
儿子一听这个话就来劲了,立马答应了我。
儿子教我的第一首诗是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作老师跟做学生是不同的,儿子做学生的时候,我要他反复复习,他不肯。但是作老师,他知道反复复习是必须的,因为他把检查我的背书情况当成乐趣。

学这首诗的当晚,儿子就要检查我,第二天还要检查我。果然,到第二天,我忘了一些,背着背着卡壳了。
“老师”教我:整首诗反复诵读几遍就会背了。
我跟他讲,我先把不会的重点朗读,然后整篇背诵。
当我大声读的时候,他兴致很浓,绝对好老师,一直在陪我大声朗读,直到我会背。
除此之外,我们还买了老鹰风筝,周末去放风筝。我拍了运河的照片给他看,这几张照片组合在一起,完全再现了诗中的内容,儿子更觉得有趣了。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把所学的知识教给别人是记忆的最好方法之一。爸爸妈妈适当的装不会(实际上我的确不会),教会孩子“好为人师”,就可以把学习方法悄悄的渗透给他。儿子在教我的同时,无意中也复习了几次这首诗。


没想到这样做,还有意外的收获!
我知道了儿子听课质量很高,因为他能把老师上课讲的重点告诉我。儿子说:纸鸢并不是指所有的风筝,而是特指老鹰的风筝。
如果我干巴巴的去问:“老师怎么上课哒?”也许什么都问不出来,因为他还不够能力表达和描述。但是,让他模仿老师教课的样子,我基本就能知道他上课的状态。
父母是不需要在孩子面前“炫耀”你有多强的,除了在给孩子安全感方面,譬如:有危险了爸妈能保护你,爸妈能够养得起你,这些方面父母真的要表现出强,其它方面可以装的“弱”一点,你一弱,孩子就有机会了。这些小小的成就感,会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会让孩子觉得我是家里“有用”的人。
:

这3本书都没读过,你的亲子阅读就是瞎忙

亲子教育jaycn88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03 次浏览 • 2018-10-14 19:42 • 来自相关话题

孩子上一年级后,我担忧的事情比以前多。

总感觉跟孩子坚持了6年的亲子共读,在他上学之后,我觉得没有表现出一点优势。
有点气馁,好像付出了,没有回报。
是不是我的阅读效率不高?
带着这个问题,我最近阅读了十几本有关亲子阅读方面的书籍,有三本比较好,现在推荐给大家。

《幸福的种子》【日】松居直  刘涤昭译

阅读时间: 30-60分钟

解决问题:为什么读

推荐理由:







如果,你的宝贝还未出世,我建议你读这本书,它会让你享受未来的亲子阅读时光。
如果,你已经开始亲子阅读,但是觉得累、觉得烦,偶尔想放弃,我建议你读一读这本书,它会告诉你坚持下去的理由。
松居直,日本图画书之父。凡事做童书推广的人,都认识他。
作为一个童书界的拓荒者,他的一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前面没有路,我的后面留下了路。”
我相信正是这种大爱,才让他把童书事业坚持下去。
读书为了什么?为了学习好。
学习好为了什么?为了找到好工作。
好工作为了什么?为了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
安定的生活与良好的社会地位为了什么?为了幸福!
那怎样才能给予孩子幸福?听你读书!
书里有很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答案。
但是,是你,只能是你,拉着孩子的手,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只有你的声音,能在孩子的心田播种幸福的种子。
读书,不仅仅为了孩子。
也为了我们。童书大人也可以看。
只有我们真正的爱上绘本,声情并茂的读出来,我们的语言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松居直在这本书里,没有讲太多的大道理,只讲了一个字"情"。
情能动人。
相信,你读完这本书会找到亲子共读的意义。

《图画书应该这样读》彭懿 著

阅读时间:30分钟

解决问题:怎么读

推荐理由:







如果没读过这本书,我可以说,每本图画书你只读懂了一半。
你是怎么读书的呢?
读标题,然后读内容。
我也是这样。
很可惜,方式不对。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一本图画书有护封,封面,前勒口,前环衬,扉页,后勒口,跨页等内容组成。他们每一部分都在讲述故事。
一次,我陪儿子读绘本,读完之后儿子说:“妈妈,书的背面还有内容,你跟我讲一下。”
书的背面你讲了吗?
你知道你的孩子最喜欢哪个出版社的童书吗?
如果你不知道,我觉得你有必要看看这本书。它会告诉你,怎么读图画书,才算完整。

《童书非童书-给陪伴孩子看书的父母》黄迺毓   李坤珊  王碧华著

阅读时间:60-90分钟

解决问题:读什么

推荐理由:








黄迺毓,台湾童书教母。
全书以问答形式展开,解答家长心中有关童书阅读的各式问题。如果你想知道读童书有什么用,这本书一定能帮到你。
你选书是随便买还是听人推荐?
抑或根据孩子年龄来选书?
有的孩子4岁,阅读年龄3年;有的孩子7岁,阅读年龄1年,根据年龄来选书合适吗?
本书会告诉你,书还能从功能的角度选择。你可以从生理、情绪、认知、人格等各种角度为宝贝选书,我认为这样更合理、更有趣。
生命有限,孩子应当看更有价值的书,不是吗?
亲子共读,是你读懂更重要?还是孩子读懂更重要?如果你们的想法不一致,听谁的?相信看完这本书,你会有更明智的选择。
三本书,三个角度,让你全方位的了解亲子共读这件小事。希望你不要像我,少走弯路,让读书效率更高啦! 查看全部








孩子上一年级后,我担忧的事情比以前多。

总感觉跟孩子坚持了6年的亲子共读,在他上学之后,我觉得没有表现出一点优势。
有点气馁,好像付出了,没有回报。
是不是我的阅读效率不高?
带着这个问题,我最近阅读了十几本有关亲子阅读方面的书籍,有三本比较好,现在推荐给大家。


《幸福的种子》【日】松居直  刘涤昭译

阅读时间: 30-60分钟

解决问题:为什么读

推荐理由:







如果,你的宝贝还未出世,我建议你读这本书,它会让你享受未来的亲子阅读时光。
如果,你已经开始亲子阅读,但是觉得累、觉得烦,偶尔想放弃,我建议你读一读这本书,它会告诉你坚持下去的理由。
松居直,日本图画书之父。凡事做童书推广的人,都认识他。
作为一个童书界的拓荒者,他的一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前面没有路,我的后面留下了路。”
我相信正是这种大爱,才让他把童书事业坚持下去。
读书为了什么?为了学习好。
学习好为了什么?为了找到好工作。
好工作为了什么?为了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
安定的生活与良好的社会地位为了什么?为了幸福!
那怎样才能给予孩子幸福?听你读书!
书里有很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答案。
但是,是你,只能是你,拉着孩子的手,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只有你的声音,能在孩子的心田播种幸福的种子。
读书,不仅仅为了孩子。
也为了我们。童书大人也可以看。
只有我们真正的爱上绘本,声情并茂的读出来,我们的语言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松居直在这本书里,没有讲太多的大道理,只讲了一个字"情"。
情能动人。
相信,你读完这本书会找到亲子共读的意义。


《图画书应该这样读》彭懿 著

阅读时间:30分钟

解决问题:怎么读

推荐理由:







如果没读过这本书,我可以说,每本图画书你只读懂了一半。
你是怎么读书的呢?
读标题,然后读内容。
我也是这样。
很可惜,方式不对。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一本图画书有护封,封面,前勒口,前环衬,扉页,后勒口,跨页等内容组成。他们每一部分都在讲述故事。
一次,我陪儿子读绘本,读完之后儿子说:“妈妈,书的背面还有内容,你跟我讲一下。”
书的背面你讲了吗?
你知道你的孩子最喜欢哪个出版社的童书吗?
如果你不知道,我觉得你有必要看看这本书。它会告诉你,怎么读图画书,才算完整。


《童书非童书-给陪伴孩子看书的父母》黄迺毓   李坤珊  王碧华著

阅读时间:60-90分钟

解决问题:读什么

推荐理由:








黄迺毓,台湾童书教母。
全书以问答形式展开,解答家长心中有关童书阅读的各式问题。如果你想知道读童书有什么用,这本书一定能帮到你。
你选书是随便买还是听人推荐?
抑或根据孩子年龄来选书?
有的孩子4岁,阅读年龄3年;有的孩子7岁,阅读年龄1年,根据年龄来选书合适吗?
本书会告诉你,书还能从功能的角度选择。你可以从生理、情绪、认知、人格等各种角度为宝贝选书,我认为这样更合理、更有趣。
生命有限,孩子应当看更有价值的书,不是吗?
亲子共读,是你读懂更重要?还是孩子读懂更重要?如果你们的想法不一致,听谁的?相信看完这本书,你会有更明智的选择。
三本书,三个角度,让你全方位的了解亲子共读这件小事。希望你不要像我,少走弯路,让读书效率更高啦!

弗兰克写作训练营第八期+奖励孩子,来个组合拳+3/6

亲子教育yhuj3315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1 次浏览 • 2018-10-14 19:39 • 来自相关话题

"儿子,你能考80分以上,我就带你去滑雪。"临到期末,同学晓琴无奈之下,只好拿滑雪来激励儿子好好复习。
晓琴苦恼的说:"不是炫富,我家里好多玩具都没拆封呢,一般的玩具根本打动不了我儿子。我才想出用滑雪引诱他。这才一年级,后面的路还长呢。我都不知道以后可以拿什么来奖励儿子?"
喜欢用物质奖励孩子的父母发现:孩子的味口越来越大,我们只能不断加大筹码,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那怎么选择奖励,才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呢?

玩具,零食,手机,电视






图片来自花瓣



有一位老人特别会用奖励。

他生活在一个僻静的村庄,门前有大片的向日葵。每天享受新鲜的空气,美妙的风景,老人对这种平静的生活很满足。

然而,一群淘气的孩子,无意中发现了这片美丽的向日葵。自那之后,这些孩子就经常来这里嬉戏。孩子们的嬉闹声打破了老人安宁的生活。

老人使出了各种招数,劝说,威胁,呵斥都没能赶走他们。



一天,孩子们再来玩的时候,老人发给每个孩子1块钱,告诉他们:“你们的到来,让我觉得冷清的生活变热闹啦。谢谢你们陪我!

以后只要你们来玩,我就每天给你们钱。”虽然孩子们感觉很疑惑,但还是愉快的接受了这一块钱。这样持续了一周。


一个星期之后,孩子们来玩的时候,老人只给了5毛。孩子们有点不高兴,为什么怎么钱变少了?
又过了一周,孩子们再来玩的时候,老人没给钱。孩子们很不高兴,为什么没有钱?
最后,他们干脆不来这里玩了。
很奇怪,刚来玩那会,他们也没钱,赶都赶不走,不也是很开心?
因为,这种奖励改变了孩子们玩耍的动机。

刚开始孩子们来,是为了玩而玩,在玩中他们得到了乐趣。
当老人用一块钱奖励孩子的时候,孩子们因为玩能得到钱,所以来玩。
最后,外在的奖励一再降低,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干脆不来玩了。
如果用外在的物质激励孩子,是不是必须要保持一种强度,甚至是越来越大的刺激,才能激发孩子做事情的热情?

小孩子三岁以后都爱做家务活。在身体渐渐做好准备后,他们喜欢扫地,洗衣服,洗碗。

我儿子小的时候都会跟我抢着拖地。虽然他还不擅长,但是看到自己把地拖干净了,非常为自己得意。他不觉得干活是干活,那是学本领。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读了一本书《小狗钱钱》。那以后,凡事拖地,我要给他一块钱。拖地成了他挣钱的项目。

如果没有钱,他是不肯拖地的。

同样是拖地,儿子本来把它当成乐趣。但是,用外在物质奖励孩子的时候,他就为钱拖地了。没有钱,他不做。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学习,用外在的物质去激励他并不是好事。
孩子为了看电视,玩手机,买零食和玩具而学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容易满足。
但是完全禁止也不可能,所以要坚持一个原则:可以使用,但不能依赖。


我们,就是孩子最好的奖励

其实我们的身体蕴含着巨大的财富,我们可以调用这些财富来随时随地的奖励孩子。
赞赏的目光、掌声、大拇指、点头、拥抱都对孩子很受用。
我们的身体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资源----嘴巴。
我们可以在孩子做了一件很棒的事之后,亲亲他的额头,他会很开心。

我们还可以用语言夸奖他。
但是,夸奖是有技巧的。
表扬不好,孩子是不满意的。


有一天,儿子故意将他的二道档放在我眼前晃,然后很骄傲的告诉我:今天班委改选了,他和另外一个小朋友竞争劳动委员,结果他得的票数多,当选啦。

我立刻夸儿子:你人缘真好!

可是儿子很不满:为什么你跟婆婆都这样说?

嘿,还挺挑剔。
我马上意识到,我没有夸他付出的努力。
错了,就改呗。
宝贝,看来你在班上学习踏实,打扫卫生认真,举班牌用心,你的这些表现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在眼里,认可你,喜欢你,才选你做班委的。
儿子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表扬孩子要用心,不能像我这样随口一说。表扬的时候,要表现出我们真的看懂他,看到他的努力。
表扬也不能泛泛而谈,最好不要说:你很努力,你真棒,你很聪明。要谈具体的表现。譬如:怎么努力?你写作业认真,举班牌最直,打扫卫生全面又干净。
尽量不要夸孩子聪明,因为聪明不能通过努力改变,而且聪明也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

在我上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就经常被老师夸很聪明。他在班上几乎不学习,下课疯玩,但是考试的时候还能有个好成绩。

后来,听住这位同学家附近的另一个同学说,其实他很用功,很晚经过他们家的时候,看见他房间的灯还亮着,一定是在学习。

你看,为了聪明,我的同学学会了作伪。
有研究也证明,被夸聪明的孩子,不敢大胆的尝试错误,因为害怕出错毁了“聪明”这顶帽子。
还有一种奖励就是把我们自己送给孩子。我们可以全身心的陪他们做游戏,带他们旅游。这种真心,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最喜欢。

寒假的时候,我在家陪儿子做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剪刀、石头、布。谁赢了谁有机会先抽签,根据签上的内容做动作。

刚开始我们按常理写了:背一首诗,跳20个绳,原地转3圈,学狗叫三下。

孩子玩的挺开心的。

后来我突发其想,加了两个进去:给对方捶捶腿,给对方一个拥抱。

本来是想罚他,结果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次儿子抽中给我捶腿或拥抱这两个签的时候,就开心得不得了。边给我捶腿边笑,抱着我的腿笑成一团。有一次又抽到拥抱对方的时候,儿子立刻撒娇似的过来抱我,还说:"妈妈,我今天怎么总是中奖呀?"

在我看来,这六个签是一样的,都是带有一点小惩罚性质。但是在孩子眼里不一样,他抱我,给我捶腿,虽然是付出,但是可以跟我有互动;虽然是给予我爱,但是他由衷的开心。
父母真的就是孩子最好的礼物。

帮助孩子做成一件事

最高级的奖励就是孩子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因为这件事本身体会到快乐。
儿子曾经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主持六一儿童节节目。当时他回来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地又蹦又跳。
我也很替儿子高兴。当年他上小班的时候,我看到大班的小主持人,就在心里默默地想:要是儿子有一天也能主持这个节目,多好!终于,这一天梦想成真了。
然而,问题来了!
对于一个不识几个字的幼儿园小朋友来说,怎么记住这些台词?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轮到他说话?怎么保证他不出错?
这个事,如果儿子做好了,他会为自己感到骄傲。如果他没做好,他会感到沮丧泄气。
我要做的时候,就是帮助他做成这一件事。
六一儿童节前几天,我们两个每天在睡前,一起背台词。我当他的搭档,跟他对台词。虽然很快就记住了,为保证万无一失,在节日前,我们还是不断的复习。
儿童节那天,儿子的表现非常出色。语言表达顺畅,仪态落落大方。
在台上一本正经,下台之后,就开心的搂着我的脖子,一脸骄傲。
直至今天,偶尔想起这件事,他还说,我一辈子都记得这一天。
后来想想,儿子把这件事做成了,我真没有给他任何的奖励,但是他已经获得了最大的奖励,那是内心对自己的满意。
儿子毕业典礼的时候,他的好朋友主持。但是在主持的时候,小朋友偶尔会忘词,一忘词他发蒙的表情就出来了,只能用目光向老师求助。这时候,主持的老师会悄悄提醒他。
我想,这种主持中的无助,可能不会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体验吧!
小朋友还太小,他们很想做好一件事,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努力。如果我们家长参与进去,做宝贝们的导师,大手拉小手,他们做成一件事的可能性会更大。
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纯净。以前,儿子经常带一些礼物回来,说是小朋友送的,还高兴地给我看。都是什么呀?小朋友衣服上的小珠片,一个毛球球,玩具的小零件。

在物质上,是大人一步步的提高了孩子的味口。实际上,对物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让孩子体会到满满的爱,认可,关注,欣赏,让他们对自己满意,才是给他们最好的奖励。
我的原文:当你已经没有东西可以奖励孩子的时候,可以这么办
谢谢助教老师阅读我的文章,给我指导!感恩! 查看全部

"儿子,你能考80分以上,我就带你去滑雪。"临到期末,同学晓琴无奈之下,只好拿滑雪来激励儿子好好复习。
晓琴苦恼的说:"不是炫富,我家里好多玩具都没拆封呢,一般的玩具根本打动不了我儿子。我才想出用滑雪引诱他。这才一年级,后面的路还长呢。我都不知道以后可以拿什么来奖励儿子?"
喜欢用物质奖励孩子的父母发现:孩子的味口越来越大,我们只能不断加大筹码,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那怎么选择奖励,才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呢?

玩具,零食,手机,电视






图片来自花瓣



有一位老人特别会用奖励。

他生活在一个僻静的村庄,门前有大片的向日葵。每天享受新鲜的空气,美妙的风景,老人对这种平静的生活很满足。

然而,一群淘气的孩子,无意中发现了这片美丽的向日葵。自那之后,这些孩子就经常来这里嬉戏。孩子们的嬉闹声打破了老人安宁的生活。

老人使出了各种招数,劝说,威胁,呵斥都没能赶走他们。



一天,孩子们再来玩的时候,老人发给每个孩子1块钱,告诉他们:“你们的到来,让我觉得冷清的生活变热闹啦。谢谢你们陪我!

以后只要你们来玩,我就每天给你们钱。”虽然孩子们感觉很疑惑,但还是愉快的接受了这一块钱。这样持续了一周。


一个星期之后,孩子们来玩的时候,老人只给了5毛。孩子们有点不高兴,为什么怎么钱变少了?
又过了一周,孩子们再来玩的时候,老人没给钱。孩子们很不高兴,为什么没有钱?
最后,他们干脆不来这里玩了。
很奇怪,刚来玩那会,他们也没钱,赶都赶不走,不也是很开心?
因为,这种奖励改变了孩子们玩耍的动机。

刚开始孩子们来,是为了玩而玩,在玩中他们得到了乐趣。
当老人用一块钱奖励孩子的时候,孩子们因为玩能得到钱,所以来玩。
最后,外在的奖励一再降低,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干脆不来玩了。
如果用外在的物质激励孩子,是不是必须要保持一种强度,甚至是越来越大的刺激,才能激发孩子做事情的热情?


小孩子三岁以后都爱做家务活。在身体渐渐做好准备后,他们喜欢扫地,洗衣服,洗碗。

我儿子小的时候都会跟我抢着拖地。虽然他还不擅长,但是看到自己把地拖干净了,非常为自己得意。他不觉得干活是干活,那是学本领。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读了一本书《小狗钱钱》。那以后,凡事拖地,我要给他一块钱。拖地成了他挣钱的项目。

如果没有钱,他是不肯拖地的。

同样是拖地,儿子本来把它当成乐趣。但是,用外在物质奖励孩子的时候,他就为钱拖地了。没有钱,他不做。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学习,用外在的物质去激励他并不是好事。
孩子为了看电视,玩手机,买零食和玩具而学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容易满足。
但是完全禁止也不可能,所以要坚持一个原则:可以使用,但不能依赖。


我们,就是孩子最好的奖励

其实我们的身体蕴含着巨大的财富,我们可以调用这些财富来随时随地的奖励孩子。
赞赏的目光、掌声、大拇指、点头、拥抱都对孩子很受用。
我们的身体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资源----嘴巴
我们可以在孩子做了一件很棒的事之后,亲亲他的额头,他会很开心。

我们还可以用语言夸奖他。
但是,夸奖是有技巧的。
表扬不好,孩子是不满意的。


有一天,儿子故意将他的二道档放在我眼前晃,然后很骄傲的告诉我:今天班委改选了,他和另外一个小朋友竞争劳动委员,结果他得的票数多,当选啦。

我立刻夸儿子:你人缘真好!

可是儿子很不满:为什么你跟婆婆都这样说?

嘿,还挺挑剔。
我马上意识到,我没有夸他付出的努力。
错了,就改呗。
宝贝,看来你在班上学习踏实,打扫卫生认真,举班牌用心,你的这些表现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在眼里,认可你,喜欢你,才选你做班委的。
儿子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表扬孩子要用心,不能像我这样随口一说。表扬的时候,要表现出我们真的看懂他,看到他的努力。
表扬也不能泛泛而谈,最好不要说:你很努力,你真棒,你很聪明。要谈具体的表现。譬如:怎么努力?你写作业认真,举班牌最直,打扫卫生全面又干净。
尽量不要夸孩子聪明,因为聪明不能通过努力改变,而且聪明也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


在我上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就经常被老师夸很聪明。他在班上几乎不学习,下课疯玩,但是考试的时候还能有个好成绩。

后来,听住这位同学家附近的另一个同学说,其实他很用功,很晚经过他们家的时候,看见他房间的灯还亮着,一定是在学习。

你看,为了聪明,我的同学学会了作伪。
有研究也证明,被夸聪明的孩子,不敢大胆的尝试错误,因为害怕出错毁了“聪明”这顶帽子。
还有一种奖励就是把我们自己送给孩子。我们可以全身心的陪他们做游戏,带他们旅游。这种真心,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最喜欢。


寒假的时候,我在家陪儿子做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剪刀、石头、布。谁赢了谁有机会先抽签,根据签上的内容做动作。

刚开始我们按常理写了:背一首诗,跳20个绳,原地转3圈,学狗叫三下。

孩子玩的挺开心的。

后来我突发其想,加了两个进去:给对方捶捶腿,给对方一个拥抱。

本来是想罚他,结果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次儿子抽中给我捶腿或拥抱这两个签的时候,就开心得不得了。边给我捶腿边笑,抱着我的腿笑成一团。有一次又抽到拥抱对方的时候,儿子立刻撒娇似的过来抱我,还说:"妈妈,我今天怎么总是中奖呀?"

在我看来,这六个签是一样的,都是带有一点小惩罚性质。但是在孩子眼里不一样,他抱我,给我捶腿,虽然是付出,但是可以跟我有互动;虽然是给予我爱,但是他由衷的开心。
父母真的就是孩子最好的礼物。

帮助孩子做成一件事

最高级的奖励就是孩子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因为这件事本身体会到快乐。
儿子曾经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主持六一儿童节节目。当时他回来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地又蹦又跳。
我也很替儿子高兴。当年他上小班的时候,我看到大班的小主持人,就在心里默默地想:要是儿子有一天也能主持这个节目,多好!终于,这一天梦想成真了。
然而,问题来了!
对于一个不识几个字的幼儿园小朋友来说,怎么记住这些台词?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轮到他说话?怎么保证他不出错?
这个事,如果儿子做好了,他会为自己感到骄傲。如果他没做好,他会感到沮丧泄气。
我要做的时候,就是帮助他做成这一件事。
六一儿童节前几天,我们两个每天在睡前,一起背台词。我当他的搭档,跟他对台词。虽然很快就记住了,为保证万无一失,在节日前,我们还是不断的复习。
儿童节那天,儿子的表现非常出色。语言表达顺畅,仪态落落大方。
在台上一本正经,下台之后,就开心的搂着我的脖子,一脸骄傲。
直至今天,偶尔想起这件事,他还说,我一辈子都记得这一天。
后来想想,儿子把这件事做成了,我真没有给他任何的奖励,但是他已经获得了最大的奖励,那是内心对自己的满意。
儿子毕业典礼的时候,他的好朋友主持。但是在主持的时候,小朋友偶尔会忘词,一忘词他发蒙的表情就出来了,只能用目光向老师求助。这时候,主持的老师会悄悄提醒他。
我想,这种主持中的无助,可能不会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体验吧!
小朋友还太小,他们很想做好一件事,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努力。如果我们家长参与进去,做宝贝们的导师,大手拉小手,他们做成一件事的可能性会更大。
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纯净。以前,儿子经常带一些礼物回来,说是小朋友送的,还高兴地给我看。都是什么呀?小朋友衣服上的小珠片,一个毛球球,玩具的小零件。

在物质上,是大人一步步的提高了孩子的味口。实际上,对物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让孩子体会到满满的爱,认可,关注,欣赏,让他们对自己满意,才是给他们最好的奖励。
我的原文:当你已经没有东西可以奖励孩子的时候,可以这么办
谢谢助教老师阅读我的文章,给我指导!感恩!


“会演戏”的妈妈,到底高明在什么地方?

亲子教育九张机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67 次浏览 • 2018-10-14 17:57 • 来自相关话题

1

扑克牌其实可以用来学数学。
做家庭教育的刘锁志老师就是这么做的。他把扑克牌中的JQK、大王、小王拿掉,剩下来的就是1-10的数字。
他跟儿子玩数字加减,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儿子很喜欢玩这个游戏。有时候,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这意味着什么?就是做了几百条加减算术题啊。







有一次他和儿子在办公室玩这个游戏。突然有事,无奈之下就让同事继续跟儿子“玩”。谁知他回来一看,儿子玩的一脸不高兴。了解之下,才知道,儿子跟这个叔叔玩,每次都是输,根本就算不过他。
刘老师把同事叫到一边指导了他一下:跟孩子玩数学,大人肯定比孩子好啊。但是这样下去,孩子就没有做游戏的兴趣了。
指导完之后,刘老师又有事去了。
回来一看,儿子气呼呼的跑过来对他说,还是不跟那个叔叔玩了,没劲。
一问,才知道,这次这个叔叔做游戏全是输,孩子觉得他级别太低了,一起玩没趣。
同一个游戏,有的家长在玩的时候就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有的人在玩的时候会让孩子兴趣索然。我觉得之间的差别在于陪“玩”的人会不会“装”。
刘老师在这个游戏中,就是“装”的恰到好处,明明很厉害,要装做不厉害,这样孩子就会觉得我也很不错,跟爸爸旗鼓相当,有得一拼。但是又不装过了,同事叔叔第二次就是明显装过了,让孩子看出破绽,反而觉得无趣,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2
有的家长说孩子不愿意做家务活,我觉得只要会“装”就能骗孩子去做。
有一次要出门的时候,我想扔垃圾,又要背包,就对儿子说:“儿子,你把垃圾扔一下,妈妈背包,我们分工合作。”
儿子说:“妈妈,我要拿玩具呢,没有办法扔垃圾。”哼哼,不多说。






投入到孩子的小世界里去
临出门的时候,我背着包,对儿子说:“儿子,妈妈拿不动垃圾了,很需要你帮助哎。在妈妈需要你的时候,男子汉能不能帮我一下。”

儿子二话没说,拿起垃圾就走,我就在后面偷笑啦。
扔完垃圾,儿子骄傲地说:“妈妈,没有我不行吧?”
“嗯嗯,没有你是不行。你看,没有你,妈妈可能要上下楼两次。现在有了你,一次就搞定了。”
妈妈装一次弱,儿子分分钟想表现出男子汉气概。
有时候妈妈太强,把什么事都扛在肩上,孩子反而觉得: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有我没我一样,反正我也习惯爸爸妈妈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我做不做无所谓。
3
“装”除了帮助孩子找到价值感,实际上妈妈适度的压低自己,还能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儿子刚开始学击剑的时候还是很怕吃苦的,运动量太大,每次上完课,都是一身汗。有时候要他去上课,他就怕去。怎么办呢?只能让孩子觉得:我做这个事很棒,才能挖掘他内在的动力,而不是被迫去上课。
有时候,儿子会要我跟他赛跑。说真心话,我真不想跑,出门打扮地美美的在小区里跟小屁孩赛跑,这算啥!
没办法,为了儿子,豁出去了。
我承认,刚开始我肯定是装了,装作跟他跑得差不多快,然后渐渐地被他甩在后面。跑到终点的时候,我责怪儿子:“你一个学运动的人,这样跟我比很不公平,你每周都练的,我都不练,你应该让着我。”虽然是责怪,儿子却听的很开心。
他也觉得,哇,每周学击剑,把老妈都甩到后面去啦。
每次,类似运动类的比赛,只要我输了,我都会变着法的说:“学过的跟没学过的就是不一样。”
儿子现在被我催眠了,他觉得自己就是很专业,然后笑称我是“击剑上的菜鸟”。只要儿子乐意学剑,我就是菜鸟也值了。
当然,所有的装都不能太过。
作为一个大人,不能装成什么都不如孩子,这样孩子会识破的。一旦识破,这招就不灵了。
例如:摄影方面,我觉得我就比他强。然后,我跟他说,我也有我厉害的,你也有你厉害的。你可以教我,我也可以教你。孩子反而觉得这很真实,他会认为,他钢琴和击剑是真的好。实际上,随着他不断的深入,后面我并不需要装了,他的确比我棒。
4
“装”不仅可以用在激发动力,也可以用在指导方法上。
小孩子都是听老师的,不听家长的。我告诉他,学习语文要不断的复习以前学的知识,时间长了就忘了。他根本不听我的。
那我只能装不懂。有一天,我跟儿子说:“妈妈听你背诗,很羡慕哎,我都不会。我以前背的很多诗都忘了,你看你现在学了很多诗,能不能教教我。”
儿子一听这个话就来劲了,立马答应了我。
儿子教我的第一首诗是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作老师跟做学生是不同的,儿子做学生的时候,我要他反复复习,他不肯。但是作老师,他知道反复复习是必须的,因为他把检查我的背书情况当成乐趣。

学这首诗的当晚,儿子就要检查我,第二天还要检查我。果然,到第二天,我忘了一些,背着背着卡壳了。
“老师”教我:整首诗反复诵读几遍就会背了。
我跟他讲,我先把不会的重点朗读,然后整篇背诵。
当我大声读的时候,他兴致很浓,绝对好老师,一直在陪我大声朗读,直到我会背。
除此之外,我们还买了老鹰风筝,周末去放风筝。我拍了运河的照片给他看,这几张照片组合在一起,完全再现了诗中的内容,儿子更觉得有趣了。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把所学的知识教给别人是记忆的最好方法之一。爸爸妈妈适当的装不会(实际上我的确不会),教会孩子“好为人师”,就可以把学习方法悄悄的渗透给他。儿子在教我的同时,无意中也复习了几次这首诗。


没想到这样做,还有意外的收获!
我知道了儿子听课质量很高,因为他能把老师上课讲的重点告诉我。儿子说:纸鸢并不是指所有的风筝,而是特指老鹰的风筝。
如果我干巴巴的去问:“老师怎么上课哒?”也许什么都问不出来,因为他还不够能力表达和描述。但是,让他模仿老师教课的样子,我基本就能知道他上课的状态。
父母是不需要在孩子面前“炫耀”你有多强的,除了在给孩子安全感方面,譬如:有危险了爸妈能保护你,爸妈能够养得起你,这些方面父母真的要表现出强,其它方面可以装的“弱”一点,你一弱,孩子就有机会了。这些小小的成就感,会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会让孩子觉得我是家里“有用”的人。
: 查看全部

1

扑克牌其实可以用来学数学。
做家庭教育的刘锁志老师就是这么做的。他把扑克牌中的JQK、大王、小王拿掉,剩下来的就是1-10的数字。
他跟儿子玩数字加减,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儿子很喜欢玩这个游戏。有时候,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这意味着什么?就是做了几百条加减算术题啊。







有一次他和儿子在办公室玩这个游戏。突然有事,无奈之下就让同事继续跟儿子“玩”。谁知他回来一看,儿子玩的一脸不高兴。了解之下,才知道,儿子跟这个叔叔玩,每次都是输,根本就算不过他。
刘老师把同事叫到一边指导了他一下:跟孩子玩数学,大人肯定比孩子好啊。但是这样下去,孩子就没有做游戏的兴趣了。
指导完之后,刘老师又有事去了。
回来一看,儿子气呼呼的跑过来对他说,还是不跟那个叔叔玩了,没劲。
一问,才知道,这次这个叔叔做游戏全是输,孩子觉得他级别太低了,一起玩没趣。
同一个游戏,有的家长在玩的时候就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有的人在玩的时候会让孩子兴趣索然。我觉得之间的差别在于陪“玩”的人会不会“装”。
刘老师在这个游戏中,就是“装”的恰到好处,明明很厉害,要装做不厉害,这样孩子就会觉得我也很不错,跟爸爸旗鼓相当,有得一拼。但是又不装过了,同事叔叔第二次就是明显装过了,让孩子看出破绽,反而觉得无趣,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2
有的家长说孩子不愿意做家务活,我觉得只要会“装”就能骗孩子去做。
有一次要出门的时候,我想扔垃圾,又要背包,就对儿子说:“儿子,你把垃圾扔一下,妈妈背包,我们分工合作。”
儿子说:“妈妈,我要拿玩具呢,没有办法扔垃圾。”哼哼,不多说。






投入到孩子的小世界里去
临出门的时候,我背着包,对儿子说:“儿子,妈妈拿不动垃圾了,很需要你帮助哎。在妈妈需要你的时候,男子汉能不能帮我一下。”

儿子二话没说,拿起垃圾就走,我就在后面偷笑啦。
扔完垃圾,儿子骄傲地说:“妈妈,没有我不行吧?”
“嗯嗯,没有你是不行。你看,没有你,妈妈可能要上下楼两次。现在有了你,一次就搞定了。”
妈妈装一次弱,儿子分分钟想表现出男子汉气概。
有时候妈妈太强,把什么事都扛在肩上,孩子反而觉得: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有我没我一样,反正我也习惯爸爸妈妈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我做不做无所谓。
3
“装”除了帮助孩子找到价值感,实际上妈妈适度的压低自己,还能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儿子刚开始学击剑的时候还是很怕吃苦的,运动量太大,每次上完课,都是一身汗。有时候要他去上课,他就怕去。怎么办呢?只能让孩子觉得:我做这个事很棒,才能挖掘他内在的动力,而不是被迫去上课。
有时候,儿子会要我跟他赛跑。说真心话,我真不想跑,出门打扮地美美的在小区里跟小屁孩赛跑,这算啥!
没办法,为了儿子,豁出去了。
我承认,刚开始我肯定是装了,装作跟他跑得差不多快,然后渐渐地被他甩在后面。跑到终点的时候,我责怪儿子:“你一个学运动的人,这样跟我比很不公平,你每周都练的,我都不练,你应该让着我。”虽然是责怪,儿子却听的很开心。
他也觉得,哇,每周学击剑,把老妈都甩到后面去啦。
每次,类似运动类的比赛,只要我输了,我都会变着法的说:“学过的跟没学过的就是不一样。”
儿子现在被我催眠了,他觉得自己就是很专业,然后笑称我是“击剑上的菜鸟”。只要儿子乐意学剑,我就是菜鸟也值了。
当然,所有的装都不能太过。
作为一个大人,不能装成什么都不如孩子,这样孩子会识破的。一旦识破,这招就不灵了。
例如:摄影方面,我觉得我就比他强。然后,我跟他说,我也有我厉害的,你也有你厉害的。你可以教我,我也可以教你。孩子反而觉得这很真实,他会认为,他钢琴和击剑是真的好。实际上,随着他不断的深入,后面我并不需要装了,他的确比我棒。
4
“装”不仅可以用在激发动力,也可以用在指导方法上。
小孩子都是听老师的,不听家长的。我告诉他,学习语文要不断的复习以前学的知识,时间长了就忘了。他根本不听我的。
那我只能装不懂。有一天,我跟儿子说:“妈妈听你背诗,很羡慕哎,我都不会。我以前背的很多诗都忘了,你看你现在学了很多诗,能不能教教我。”
儿子一听这个话就来劲了,立马答应了我。
儿子教我的第一首诗是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作老师跟做学生是不同的,儿子做学生的时候,我要他反复复习,他不肯。但是作老师,他知道反复复习是必须的,因为他把检查我的背书情况当成乐趣。

学这首诗的当晚,儿子就要检查我,第二天还要检查我。果然,到第二天,我忘了一些,背着背着卡壳了。
“老师”教我:整首诗反复诵读几遍就会背了。
我跟他讲,我先把不会的重点朗读,然后整篇背诵。
当我大声读的时候,他兴致很浓,绝对好老师,一直在陪我大声朗读,直到我会背。
除此之外,我们还买了老鹰风筝,周末去放风筝。我拍了运河的照片给他看,这几张照片组合在一起,完全再现了诗中的内容,儿子更觉得有趣了。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把所学的知识教给别人是记忆的最好方法之一。爸爸妈妈适当的装不会(实际上我的确不会),教会孩子“好为人师”,就可以把学习方法悄悄的渗透给他。儿子在教我的同时,无意中也复习了几次这首诗。


没想到这样做,还有意外的收获!
我知道了儿子听课质量很高,因为他能把老师上课讲的重点告诉我。儿子说:纸鸢并不是指所有的风筝,而是特指老鹰的风筝。
如果我干巴巴的去问:“老师怎么上课哒?”也许什么都问不出来,因为他还不够能力表达和描述。但是,让他模仿老师教课的样子,我基本就能知道他上课的状态。
父母是不需要在孩子面前“炫耀”你有多强的,除了在给孩子安全感方面,譬如:有危险了爸妈能保护你,爸妈能够养得起你,这些方面父母真的要表现出强,其它方面可以装的“弱”一点,你一弱,孩子就有机会了。这些小小的成就感,会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会让孩子觉得我是家里“有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