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心理学

【心理科普】父母是怎样影响我们自信的形成?

视频教程Peace邮递员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2 次浏览 • 2018-11-26 09:25 • 来自相关话题

【心理向】在亲密关系中,承认“我错了”到底有多难?

视频教程远诗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0 次浏览 • 2018-11-25 17:18 • 来自相关话题

少儿咨询(笔记七):上小学的儿子“作弊”,智慧妈妈这样处理

亲子教育小光|不要颓废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40 次浏览 • 2018-11-17 13:22 • 来自相关话题

前面几篇笔记系统介绍了

0-6岁、7-11岁的养育重点你一定要识别的适龄行为如何做到“和善而坚定”
如果不记得,请及时复习。:)

今天,我们看一个案例,测试一下,你有没有融会贯通呢?:)

1. 小学考试传纸条被抓
老师有两个孩子,哥哥和妹妹差6岁。

哥哥上小学两年级时,有一天,老师在出差回家的火车上,接到了孩子班主任打来的电话,说孩子在考试的时候传纸条。







坐火车_by 心心_20180907.JPG

老师先了解情况,问,孩子是不是作弊?

班主任说,没有作弊。

事情是这样的:孩子们早早就完成了试卷,闲着没事儿。第一排的小男孩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个笑话,写上了第二排人的名字,传到他。第二排的男孩子看到纸条,觉得挺有意思,写上了第三个人的名字,传到第三排。

哥哥就坐在第三排。收到这张纸条,他也觉得很有意思,就写了第四个人的名字,继续往后传。就在这时,被巡逻的监考的老师抓了个现行。

班主任和老师解释,当时传纸条是三个小朋友。而只有哥哥一个人被抓。学校要批评处理。班主任担心孩子想不通,所以特别给妈妈打电话。

了解了具体情况,老师的下一个反应,就是要保护孩子,减少后续的影响。

老师问班主任,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比方说会不会记录到档案里面,影响他将来的升学。

班主任确认不会。只是这一次的成绩会打成C,对未来升学没有任何影响。

这样就ok了。

2. 怎样和孩子沟通?
接下来的对话,就体现老师的水平了。

老师回到家里,问哥哥:今天有事儿吗?

哥哥说:没什么事儿(孩子不愿讲)。

这让我想起,有时心心放学回来,我也会问她:“今天学校有没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

她会简单地说:“没什么事。”

我能感觉到,她不太想跟我讲。但是这时,我就不知道这谈话应该怎么进行下去了。其实我只是想和她聊聊天。

如果碰到孩子不想说,你会怎么回复呢?

有的家长会说:你再想想,今天学校有什么事儿吗?

不建议这样说。

碰到这种情况,不要和孩子打哑谜。就直接告诉他,今天班主任打电话说了考试传纸条的事情(因为已经知道经过,所以就不用再具体去问孩子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孩子不太会愿意再去回忆细节。除非有一些很重要的细节,需要孩子补充)。

老师问:三个人传纸条,就你一个人被抓、成绩打C,你会不会觉得很委屈?

老师在做共情。就是直接说出了孩子可能会有的情绪。

这里的重点是,直接共情,而不要去纠结具体事件的本身,比如,怎么传纸条的。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是最重要的。

儿子说:倒没有觉得委屈。只是,怎样才能把C拿掉呢?

这里就可以看出,妈妈觉得孩子委屈,孩子并没有这样觉得(共情失败)。孩子更关注这个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3. 说教 VS 设情景,让孩子自己体会
如果是你,怎么回应孩子关于“怎样才能把C拿掉 ”的问题呢?

通常家长的会讲道理。但是这样是很枯燥的,孩子不接受,还会逆反。

好的方法是:设情境,让孩子自己去体会。

老师给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上面提到,老师家的哥哥和妹妹相差6岁。当时妹妹两岁,哥哥很照顾妹妹,一直让着她。妹妹一直要抢哥哥的玩具,所以老师和哥哥都戏称妹妹是小霸王。

老师:我们为什么叫妹妹小霸王呢?

哥哥:因为她一直抢我的玩具啊。







哥哥妹妹_by 心心_20180907.JPG

老师:那么,如果妹妹现在不抢你的玩具了,你还会叫她小霸王吗?

哥哥想了想,说:那要看她多久不抢我的玩具(妹妹两岁,已经抢了哥哥两年玩具了)。

老师:如果是两个月呢?

哥哥摇摇头,说:那不行。

老师:如果是两年呢?

哥哥想了想,说:那就不叫她小霸王了。

老师:你以前考试,从来没有传纸条,只有今天这一次。大家会因为这一次,而对你印象不好吗?

哥哥想了想,说:不会的。

老师:那你这一次传了纸条,以后两年、三年再也不传了,别人还会一直记着这件事情吗?

哥哥马上就理解到了:不会。

孩子的焦虑和担忧情绪就这样被化解了。

4. 孩子犯错即机会
老师抓紧这个机会,再进一步升华。

老师: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讲,这是一件好事呀。

哥哥很迷惑:传纸条,考试得C,这还是好事呀?

老师:是好事。考试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是不可以传纸条、做其他小动作的。你这次传纸条,是因为你不知道。如果没有这次的教训,你就一直没有意识到,考试传纸条的严重性。如果将来在中考和高考的时候,犯了这样的错误,那后果就会非常严重了,就不只是一次成绩得C了。

哥哥:这倒也是的。

所以,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的机会,孩子犯的每一个错误,都是和他交流、让他自己去思考、进步的机会。

小朋友犯些错没什么问题的。尤其是幼儿园、小学的阶段,孩子犯不了什么大错。而在这一阶段,如果价值观没有建立好,那到初中阶段,孩子再犯错,影响就会很大了。

总结一下,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犯错,没问题,是给家长机会来好好引导孩子。

P.S. 今天请11岁的心心为妈妈的文章配图。好喜欢。:) 查看全部

前面几篇笔记系统介绍了

  1. 0-6岁、7-11岁的养育重点
  2. 你一定要识别的适龄行为
  3. 如何做到“和善而坚定”

如果不记得,请及时复习。:)

今天,我们看一个案例,测试一下,你有没有融会贯通呢?:)

1. 小学考试传纸条被抓
老师有两个孩子,哥哥和妹妹差6岁。

哥哥上小学两年级时,有一天,老师在出差回家的火车上,接到了孩子班主任打来的电话,说孩子在考试的时候传纸条。







坐火车_by 心心_20180907.JPG

老师先了解情况,问,孩子是不是作弊?

班主任说,没有作弊。

事情是这样的:孩子们早早就完成了试卷,闲着没事儿。第一排的小男孩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个笑话,写上了第二排人的名字,传到他。第二排的男孩子看到纸条,觉得挺有意思,写上了第三个人的名字,传到第三排。

哥哥就坐在第三排。收到这张纸条,他也觉得很有意思,就写了第四个人的名字,继续往后传。就在这时,被巡逻的监考的老师抓了个现行。

班主任和老师解释,当时传纸条是三个小朋友。而只有哥哥一个人被抓。学校要批评处理。班主任担心孩子想不通,所以特别给妈妈打电话。

了解了具体情况,老师的下一个反应,就是要保护孩子,减少后续的影响。

老师问班主任,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比方说会不会记录到档案里面,影响他将来的升学。

班主任确认不会。只是这一次的成绩会打成C,对未来升学没有任何影响。

这样就ok了。

2. 怎样和孩子沟通?
接下来的对话,就体现老师的水平了。

老师回到家里,问哥哥:今天有事儿吗?

哥哥说:没什么事儿(孩子不愿讲)。

这让我想起,有时心心放学回来,我也会问她:“今天学校有没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

她会简单地说:“没什么事。”

我能感觉到,她不太想跟我讲。但是这时,我就不知道这谈话应该怎么进行下去了。其实我只是想和她聊聊天。

如果碰到孩子不想说,你会怎么回复呢?

有的家长会说:你再想想,今天学校有什么事儿吗?

不建议这样说。

碰到这种情况,不要和孩子打哑谜。就直接告诉他,今天班主任打电话说了考试传纸条的事情(因为已经知道经过,所以就不用再具体去问孩子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孩子不太会愿意再去回忆细节。除非有一些很重要的细节,需要孩子补充)。

老师问:三个人传纸条,就你一个人被抓、成绩打C,你会不会觉得很委屈?

老师在做共情。就是直接说出了孩子可能会有的情绪。

这里的重点是,直接共情,而不要去纠结具体事件的本身,比如,怎么传纸条的。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是最重要的。

儿子说:倒没有觉得委屈。只是,怎样才能把C拿掉呢?

这里就可以看出,妈妈觉得孩子委屈,孩子并没有这样觉得(共情失败)。孩子更关注这个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3. 说教 VS 设情景,让孩子自己体会
如果是你,怎么回应孩子关于“怎样才能把C拿掉 ”的问题呢?

通常家长的会讲道理。但是这样是很枯燥的,孩子不接受,还会逆反。

好的方法是:设情境,让孩子自己去体会。

老师给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上面提到,老师家的哥哥和妹妹相差6岁。当时妹妹两岁,哥哥很照顾妹妹,一直让着她。妹妹一直要抢哥哥的玩具,所以老师和哥哥都戏称妹妹是小霸王。

老师:我们为什么叫妹妹小霸王呢?

哥哥:因为她一直抢我的玩具啊。







哥哥妹妹_by 心心_20180907.JPG

老师:那么,如果妹妹现在不抢你的玩具了,你还会叫她小霸王吗?

哥哥想了想,说:那要看她多久不抢我的玩具(妹妹两岁,已经抢了哥哥两年玩具了)。

老师:如果是两个月呢?

哥哥摇摇头,说:那不行。

老师:如果是两年呢?

哥哥想了想,说:那就不叫她小霸王了。

老师:你以前考试,从来没有传纸条,只有今天这一次。大家会因为这一次,而对你印象不好吗?

哥哥想了想,说:不会的。

老师:那你这一次传了纸条,以后两年、三年再也不传了,别人还会一直记着这件事情吗?

哥哥马上就理解到了:不会。

孩子的焦虑和担忧情绪就这样被化解了。

4. 孩子犯错即机会
老师抓紧这个机会,再进一步升华。

老师: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讲,这是一件好事呀。

哥哥很迷惑:传纸条,考试得C,这还是好事呀?

老师:是好事。考试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是不可以传纸条、做其他小动作的。你这次传纸条,是因为你不知道。如果没有这次的教训,你就一直没有意识到,考试传纸条的严重性。如果将来在中考和高考的时候,犯了这样的错误,那后果就会非常严重了,就不只是一次成绩得C了。

哥哥:这倒也是的。

所以,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的机会,孩子犯的每一个错误,都是和他交流、让他自己去思考、进步的机会。

小朋友犯些错没什么问题的。尤其是幼儿园、小学的阶段,孩子犯不了什么大错。而在这一阶段,如果价值观没有建立好,那到初中阶段,孩子再犯错,影响就会很大了。

总结一下,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犯错,没问题,是给家长机会来好好引导孩子。

P.S. 今天请11岁的心心为妈妈的文章配图。好喜欢。:)


提高孩子学习力(二):7~12岁,如何独立自主?

家庭教育中二的第二人格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6 次浏览 • 2018-11-15 14:01 • 来自相关话题

上篇文章介绍了课程框架,和7~12岁孩子的第一大特征:勤奋 vs 自卑。

这篇继续介绍7~12岁孩子的第二大特征:自主 vs 依赖

1. 三条教养原则
很简单的原则:让生活和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比方说,自己的书包自己背。

父母的教养,关键是要让孩子:

想到,就能说到说到,就能做到做了,就要自己承担后果
不要小看上面这三条,每一条都不简单。

2. 想到 -> 说到
比方说第一条:想到就能说到。

很多孩子想到了也不说出来,因为:以往和父母交往的经验告诉他,说了也没有用。

比如我们家爸爸和姐姐的故事......

爸爸希望培养姐姐独立自主(嗯,出发点总是好的,毕竟是亲生的呀),所以,他会让姐姐决定她想穿什么衣服。

可是,当姐姐自己选好了衣服,如果不符合爸爸的审美,他就会温柔而坚定地、一定要姐姐换成他满意的搭配。

开始几次,姐姐坚持自己的审美,有几次闹得非常不开心。

慢慢的,姐姐就习惯了,出门前都问爸爸:今天我要穿什么衣服。

这时候爸爸又会说:你都这么大了,应该自己来选衣服。

可是,如果姐姐选的搭配不符合满爸爸的意思,爸爸又会来干涉。

后来,姐姐越来越不愿意自己选衣服。

每次出门就问:爸爸,我今天穿什么?(她不会问妈妈,因为我随便她的。)

我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但是又表达不出来。我想数落爸爸管得太宽吧,觉得到他也是出于好意。并且有那么几次,姐姐的搭配的确不太协调。

可是,有些时候,我觉得姐姐自己搭配的也还OK,爸爸还是不满意,一定要她换。我会帮着姐姐说两句,当然最后还是大家都不开心。

后来学习了心理学,才意识到爸爸这种属于温柔的专制,参见之前的文章《教养风格决定孩子未来》,对孩子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当然爸爸自己是无意识的,他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的审美是正确的,希望把他认为的这种“正确”方式传递给姐姐)。

后来看了帕萃丝·埃文斯写的《不要用爱控制我》。觉得写得非常深刻,看来中西方的父母都是差不多的。

P.S. 现在我们家没有这个问题了,因为......心心上初中以后,统一穿校服了,一年四季都是校服。

3. 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还有第三条: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孩子早上磨磨蹭蹭不肯起床。你把他拖起来,他还是磨磨蹭蹭动作慢。

因为他知道:反正最后,老爸老妈总会想办法把我按时送去学校的。

准时上学变成了家长的事,而不是孩子的事,你又怎么能指望他能按时起床呢。

问题是你能不能做到,如果他磨蹭,就让他迟到,让他挨老师的批评。

4. 不要落井下石!
有一个注意事项:不要落井下石!!!(重要的事情打三个感叹号!!!)

不要说这样的话:你看,我当时就说要做A,你非要这样做B,现在的结果看到了吧。

你这样说,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他以后再也不敢自己做决定,凡事都要来问你。

语言是有力量的。我们每说一句话,都要想一想,会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对于孩子。

学了心理学,我的一大进步,就是提高了自我觉察,知道什么时候宁可不要说话(顺便说一下,这符合中医养生,说话太多耗阳气。尤其是我这种说话快的......)。

5. 总结:7~12岁 - 重要的心理断乳期
7~12岁,是孩子一个重要的心理断乳期,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关键期。

爸爸妈妈要和孩子一起:

共同协商、设定规则发生问题、陪伴面对
要让“学习”和“生活”成为孩子“自己的事”。

生活上,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学习上,建立起独立自主和良好习惯
未完待续......

7~12岁有十大关键点呢,才说了两条,慢慢来,淡定、淡定...... 查看全部

上篇文章介绍了课程框架,和7~12岁孩子的第一大特征:勤奋 vs 自卑。

这篇继续介绍7~12岁孩子的第二大特征:自主 vs 依赖

1. 三条教养原则
很简单的原则:让生活和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比方说,自己的书包自己背。

父母的教养,关键是要让孩子:

  1. 想到,就能说到
  2. 说到,就能做到
  3. 做了,就要自己承担后果

不要小看上面这三条,每一条都不简单。

2. 想到 -> 说到
比方说第一条:想到就能说到。

很多孩子想到了也不说出来,因为:以往和父母交往的经验告诉他,说了也没有用。

比如我们家爸爸和姐姐的故事......

爸爸希望培养姐姐独立自主(嗯,出发点总是好的,毕竟是亲生的呀),所以,他会让姐姐决定她想穿什么衣服。

可是,当姐姐自己选好了衣服,如果不符合爸爸的审美,他就会温柔而坚定地、一定要姐姐换成他满意的搭配。

开始几次,姐姐坚持自己的审美,有几次闹得非常不开心。

慢慢的,姐姐就习惯了,出门前都问爸爸:今天我要穿什么衣服。

这时候爸爸又会说:你都这么大了,应该自己来选衣服。

可是,如果姐姐选的搭配不符合满爸爸的意思,爸爸又会来干涉。

后来,姐姐越来越不愿意自己选衣服。

每次出门就问:爸爸,我今天穿什么?(她不会问妈妈,因为我随便她的。)

我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但是又表达不出来。我想数落爸爸管得太宽吧,觉得到他也是出于好意。并且有那么几次,姐姐的搭配的确不太协调。

可是,有些时候,我觉得姐姐自己搭配的也还OK,爸爸还是不满意,一定要她换。我会帮着姐姐说两句,当然最后还是大家都不开心。

后来学习了心理学,才意识到爸爸这种属于温柔的专制,参见之前的文章《教养风格决定孩子未来》,对孩子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当然爸爸自己是无意识的,他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的审美是正确的,希望把他认为的这种“正确”方式传递给姐姐)。

后来看了帕萃丝·埃文斯写的《不要用爱控制我》。觉得写得非常深刻,看来中西方的父母都是差不多的。

P.S. 现在我们家没有这个问题了,因为......心心上初中以后,统一穿校服了,一年四季都是校服。

3. 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还有第三条: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孩子早上磨磨蹭蹭不肯起床。你把他拖起来,他还是磨磨蹭蹭动作慢。

因为他知道:反正最后,老爸老妈总会想办法把我按时送去学校的。

准时上学变成了家长的事,而不是孩子的事,你又怎么能指望他能按时起床呢。

问题是你能不能做到,如果他磨蹭,就让他迟到,让他挨老师的批评。

4. 不要落井下石!
有一个注意事项:不要落井下石!!!(重要的事情打三个感叹号!!!)

不要说这样的话:你看,我当时就说要做A,你非要这样做B,现在的结果看到了吧。

你这样说,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他以后再也不敢自己做决定,凡事都要来问你。

语言是有力量的。我们每说一句话,都要想一想,会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对于孩子。

学了心理学,我的一大进步,就是提高了自我觉察,知道什么时候宁可不要说话(顺便说一下,这符合中医养生,说话太多耗阳气。尤其是我这种说话快的......)。

5. 总结:7~12岁 - 重要的心理断乳期
7~12岁,是孩子一个重要的心理断乳期,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关键期。

爸爸妈妈要和孩子一起:

  • 共同协商、设定规则
  • 发生问题、陪伴面对

要让“学习”和“生活”成为孩子“自己的事”。

  • 生活上,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 学习上,建立起独立自主和良好习惯

未完待续......

7~12岁有十大关键点呢,才说了两条,慢慢来,淡定、淡定......


提高孩子学习力(一):课程主题&父母“心法”

家庭教育lvuforever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5 次浏览 • 2018-11-15 11:45 • 来自相关话题

提高孩子学习力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不断地、随时随地地、快速高效地学习。那种依靠在学校时学到的知识就可以应付一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鲁登斯坦(哈佛前任校长)



唯有学习力,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力》,by 哈佛教授,柯比(W·C·Kriby)


前一阵参加了一个提升孩子学习力的工作坊。这一整子抽时间慢慢整理笔记(在职的二宝妈表示,挤时间码字很困难-_-|||)。

笔记较长,分几次分享。

先列一下课程的几大主题:

7到12岁孩子的十大关键特征(先要了解,才能应对)孩子不喜欢学习怎么办?——学习动力深度解析: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学习动力系统之五大问题分析:订目标、作业拖拉、迷恋游戏、讨厌老师、焦虑解析学习能力系统——学习系统五大内容: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复习、考试解决父母头疼的四大学习能力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偏科、不会制定学习计划如何提升孩子的四大学习能力:时间管理、阅读和写作、记忆力、思维能力学习力之四大态度系统:自控力、意志力、自信力、抗逆力
父母的作用
学习坊从“道”和“术”的层面都做了介绍。核心是下面的五点。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记住了下面的“心法”,在具体应用方面,千变万化的场景,都可以把握。

父母的作用

给孩子情绪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孩子是用感觉,即情绪、情感去学习的)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指导与引导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陪伴和协助孩子应对挫折和失败过滤负面影响,强化正面优势

絮絮叨叨写了一个开头。剩下的篇幅,先放上第一大主题:7到12岁孩子的十大关键特征——第一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勤奋vs自卑。






埃里克森八阶段.jpg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6~12岁的孩子,处于勤奋 VS 自卑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核心问题是:与别人相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重点:孩子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这个爱好来获得勤奋感和小成就,通过小成就获得能力感。

当勤奋超过自卑,能力感就形成了。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勤奋感,或者过度勤奋,都不是好事。

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以后,就把兴趣班全部停掉,只保留了语数外学科班。这样会让孩子把所有的成就感全寄托在学科成绩上面。一旦成绩不是很理想,他就会有很深的挫败感。

当孩子在学业上受到挫折,又没有一项兴趣爱好来支撑,他就会形成一种自卑感,对自己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学习失去兴趣,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

有些孩子过度勤奋。比如学校搞体育运动会,大家都在准备比赛,有孩子还在一边埋头做奥数题(有的家长可能会很羡慕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他唯一的价值感就来自于单一的学科评价。

当孩子过分重视在学业上的表现,这也会影响他将来对工作的态度,认为工作是唯一能够证明自身价值的事物。

这样的人长大后,可能在职业上也能获得很好的成功,但是通常会活得很累,幸福感低,因为他不断需要外部评价、需要社会地位等来肯定自己。一旦受到挫折,或者退休了,就会有很深的挫败感、和无价值感。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特征:你问他考试考得怎么样,不管多差,他都会说:XXX比我还差。

通常父母的反应是:你怎么不跟那些比你好的人比呢?

其实,孩子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这是潜意识,即孩子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是为了获得勤奋感,证明自己还是不错的。如果和比自己好的人比,就会有挫败感。

所以,自卑感和挫败感常常来自于外界过高的期望。


提到埃里克森,顺便也温习了一下:1.5到3岁是建立自主感(我能独自行动吗),3到6岁是主动感(我能成功的执行自己的计划吗)。

虽然我一直没太搞清楚这1.53岁、36岁两个阶段有啥大区别,不都是建立自信嘛。

总之记住,一岁半到六岁给宝宝,最重要的就是:要给他自主的成就感。

现在的弟弟正好处于这一个阶段,什么都喊着:我来、我来。通常,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都会允许他亲手来做,即使犯了一点小错误,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有机会做征服性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她是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的,从而建立自信。


还有一个重要的阶段是12岁到20岁,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VS 混乱(关键问题:我到底是谁?)。

很多孩子一直成绩不错,到了初二到高二,成绩会一下子下来,需要找心理咨询师。这一阶段的孩子,他们开始思考人生,思考活着的意义,他们学习的动力产生了动摇。

在12岁以前,很多孩子还是为了父母而学习的。12岁以后,孩子的自我开始发展。如果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就会觉得什么都是没意义的,当然也包括学习。

未完待续 查看全部

提高孩子学习力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不断地、随时随地地、快速高效地学习。那种依靠在学校时学到的知识就可以应付一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鲁登斯坦(哈佛前任校长)



唯有学习力,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力》,by 哈佛教授,柯比(W·C·Kriby)


前一阵参加了一个提升孩子学习力的工作坊。这一整子抽时间慢慢整理笔记(在职的二宝妈表示,挤时间码字很困难-_-|||)。

笔记较长,分几次分享。

先列一下课程的几大主题:

  1. 7到12岁孩子的十大关键特征(先要了解,才能应对)
  2. 孩子不喜欢学习怎么办?——学习动力深度解析: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3. 学习动力系统之五大问题分析:订目标、作业拖拉、迷恋游戏、讨厌老师、焦虑
  4. 解析学习能力系统——学习系统五大内容: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复习、考试
  5. 解决父母头疼的四大学习能力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偏科、不会制定学习计划
  6. 如何提升孩子的四大学习能力:时间管理、阅读和写作、记忆力、思维能力
  7. 学习力之四大态度系统:自控力、意志力、自信力、抗逆力

父母的作用
学习坊从“道”和“术”的层面都做了介绍。核心是下面的五点。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记住了下面的“心法”,在具体应用方面,千变万化的场景,都可以把握。

父母的作用

  1. 给孩子情绪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孩子是用感觉,即情绪、情感去学习的)
  2. 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 指导与引导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4. 陪伴和协助孩子应对挫折和失败
  5. 过滤负面影响,强化正面优势


絮絮叨叨写了一个开头。剩下的篇幅,先放上第一大主题:7到12岁孩子的十大关键特征——第一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勤奋vs自卑。






埃里克森八阶段.jpg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6~12岁的孩子,处于勤奋 VS 自卑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核心问题是:与别人相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重点:孩子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这个爱好来获得勤奋感和小成就,通过小成就获得能力感。

当勤奋超过自卑,能力感就形成了。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勤奋感,或者过度勤奋,都不是好事。

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以后,就把兴趣班全部停掉,只保留了语数外学科班。这样会让孩子把所有的成就感全寄托在学科成绩上面。一旦成绩不是很理想,他就会有很深的挫败感。

当孩子在学业上受到挫折,又没有一项兴趣爱好来支撑,他就会形成一种自卑感,对自己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学习失去兴趣,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

有些孩子过度勤奋。比如学校搞体育运动会,大家都在准备比赛,有孩子还在一边埋头做奥数题(有的家长可能会很羡慕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他唯一的价值感就来自于单一的学科评价。

当孩子过分重视在学业上的表现,这也会影响他将来对工作的态度,认为工作是唯一能够证明自身价值的事物。

这样的人长大后,可能在职业上也能获得很好的成功,但是通常会活得很累,幸福感低,因为他不断需要外部评价、需要社会地位等来肯定自己。一旦受到挫折,或者退休了,就会有很深的挫败感、和无价值感。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特征:你问他考试考得怎么样,不管多差,他都会说:XXX比我还差。

通常父母的反应是:你怎么不跟那些比你好的人比呢?

其实,孩子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这是潜意识,即孩子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是为了获得勤奋感,证明自己还是不错的。如果和比自己好的人比,就会有挫败感。

所以,自卑感和挫败感常常来自于外界过高的期望。


提到埃里克森,顺便也温习了一下:1.5到3岁是建立自主感(我能独自行动吗),3到6岁是主动感(我能成功的执行自己的计划吗)。

虽然我一直没太搞清楚这1.53岁、36岁两个阶段有啥大区别,不都是建立自信嘛。

总之记住,一岁半到六岁给宝宝,最重要的就是:要给他自主的成就感。

现在的弟弟正好处于这一个阶段,什么都喊着:我来、我来。通常,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都会允许他亲手来做,即使犯了一点小错误,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有机会做征服性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她是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的,从而建立自信。


还有一个重要的阶段是12岁到20岁,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VS 混乱(关键问题:我到底是谁?)。

很多孩子一直成绩不错,到了初二到高二,成绩会一下子下来,需要找心理咨询师。这一阶段的孩子,他们开始思考人生,思考活着的意义,他们学习的动力产生了动摇。

在12岁以前,很多孩子还是为了父母而学习的。12岁以后,孩子的自我开始发展。如果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就会觉得什么都是没意义的,当然也包括学习。

未完待续


音乐胎教对胎儿发育的重要性

伴奏音乐chinarensohu66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53 次浏览 • 2018-11-03 09:11 • 来自相关话题

2009心理学考研大纲,有要的吗?(免费贡献,内部资料)

婴幼早教mufeng8782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3 个回复 • 585 次浏览 • 2018-07-19 13:31 • 来自相关话题

怎样对待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手机提问天山A残雪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40 个回复 • 1004 次浏览 • 2018-05-30 13:00 • 来自相关话题

为什么有的孩子见了陌生人就笑,有些不会,而有些甚至会哭闹得很厉害?

手机提问用户86487150551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7 个回复 • 833 次浏览 • 2018-05-30 10:32 • 来自相关话题

父母能够懂你吗?

手机提问一掷千金z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7 个回复 • 631 次浏览 • 2018-05-30 01:12 • 来自相关话题

条新动态, 点击查看
http://p3.pstatp.com/large/551700096cb255763d4c
这张图片并不能测试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做动觉现象。
你在这张图看到的现象是动觉现象中的一种动景运动。
http://p1.pstatp.co... 显示全部 »
http://p3.pstatp.com/large/551700096cb255763d4c
这张图片并不能测试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做动觉现象。
你在这张图看到的现象是动觉现象中的一种动景运动。
http://p1.pstatp.com/large/551700096cf3383c0a71
动景运动现象,又称似动现象,是空间中不同的静止且不连续的刺激相继呈现时,我们之前为一个刺激在空间连续运动的现象。
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小灯泡,a和b以一定的时间间隔(4一5次/秒)先后发光,我们会感到有光点在ab间移动。无论将眼睛固定注视野中的一点,还是在ab两点之间,不停地追踪移动,都会产生似动现象。
当我们追踪移动时,两个光点总落在两眼同样的网膜位置——中央窝上,没有信息可供网膜运动觉察细胞反应,因此,这种似动现象一定发生在更高的信息加工水平,他把冻结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而作出解释。
电影放映正是运用这一现象来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
有些学者则认为,似动于频闪观察运动有所不同,似动可发生于较大的刺激距离和刺激间隔;似动 可发生于更高层次的中枢系统,有着不同的神经机制,是知觉水平的,而不是感觉水平的。

http://p1.pstatp.com/large/5b010002fb0eefd7a905


你所看到的这张图片不过是动景运动现象的一张图片。它并不能测试你心理健康不健康。
临床心理专家于际敬

临床心理专家于际敬 回答了问题 • 2018-05-30 13:00 • 40 个回复 不感兴趣

怎样对待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赞同来自:

青春期的孩子难管啊!家长先要接受这样一个理念,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进入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养育者的责任是保护孩子,而不是一味打压。
哪些事可以“自己掌控”
作为家长,可以和孩子做个朋友般的沟通,决定哪些事情孩子可以无需和父母商量,... 显示全部 »
青春期的孩子难管啊!家长先要接受这样一个理念,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进入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养育者的责任是保护孩子,而不是一味打压。
哪些事可以“自己掌控”
作为家长,可以和孩子做个朋友般的沟通,决定哪些事情孩子可以无需和父母商量,自由决定做或者不做。比如周末白天的时间安排,和谁交朋友,什么时候穿什么衣服,喜欢吃什么东西,爱好是什么等等。
哪些事必须告诉父母
因为孩子年龄小,很多事情还不能很好的为自己做出适当的选择,因此当孩子想做这些事的时候,就必须提前和父母讨论商量,然后才能去做。比如:晚上的时间如何安排?是否要报名补习班或特长班?暑期实习怎么安排?大额度的消费(例如买手机电脑等)是否可行?能否恋爱?转学、退学,大学志愿填报等等。
哪些事决不能做
比如违法犯罪的事情、半夜与异性独处、吸烟喝酒等。当然,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不同,这类事情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不对社会造成危害是一致的底线。
规则转移
家长在和孩子讨论好上述三类事情后,并不意味着就要永远坚持下去,而是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将越来越多的事情转移到孩子可掌控事情的范围中去。时间通常是半年到一年左右,规则就可以做出微调了。
http://p3.pstatp.com/large/216f00167beae9f68880

一般是四个月时候会认生,也有更早的,也有更晚的。孩子不同,所以表现也不同。
孩子认生是是天生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看护人少的孩子容易认生,平时他只接触一个人,对于外面的世界不了解,自然对于陌生人会产生恐惧。一般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容易认生,这也是根据遗传因素... 显示全部 »
一般是四个月时候会认生,也有更早的,也有更晚的。孩子不同,所以表现也不同。
孩子认生是是天生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看护人少的孩子容易认生,平时他只接触一个人,对于外面的世界不了解,自然对于陌生人会产生恐惧。一般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容易认生,这也是根据遗传因素来决定孩子的性格,孩子性格方面想要改善其实不是很容易,这样也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与陌生人接触,适当的让他多接触一下人群就可以了。
http://p3.pstatp.com/large/4a34000a8077fecce414

孩子虽然小却会有所选择。有一次在路边碰到一位同事带着八个多月的二胎玩着,我就过去给宝宝打招呼,宝宝还对我笑。正好又路过一位同事,也过来跟孩子打招呼,结果孩子就大哭起来。当时同事就觉得很尴尬,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我觉得和孩子相处可能也是要有缘分的。
文笔缘

文笔缘 回答了问题 • 2018-05-30 01:12 • 17 个回复 不感兴趣

父母能够懂你吗?

赞同来自:

谢谢邀请:
父母能够懂你吗?
自从盘古到佘今,父母是自已身边的最亲亲人,自已的最大养唷恩人,父母对儿女付出之大,了解之深,因为世间只有最爱你,心疼你的人,才会对你真正懂得,才会了解你最深。
自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朝夕倍伴在我们身边,喂吃喂喝,脱衣穿衣,擦屎... 显示全部 »
谢谢邀请:
父母能够懂你吗?
自从盘古到佘今,父母是自已身边的最亲亲人,自已的最大养唷恩人,父母对儿女付出之大,了解之深,因为世间只有最爱你,心疼你的人,才会对你真正懂得,才会了解你最深。
自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朝夕倍伴在我们身边,喂吃喂喝,脱衣穿衣,擦屎倒尿,时刻抚唷我们成长,在渐渐长大的每一天,在父母的心灵处,脑海里满载了深刻难忘的留恋印象,又在父母的心中记录了我们半生的人生故事序章。
http://p1.pstatp.com/large/2c6f000f4b43153fedc0
我们长大成人了,懂得自已如何生活,可父母仍然还是把我们时时惦挂不忘,当我们在父母身旁时,父母总是和我们有说不尽的暖心话,笑说不停。当我们远在它乡异地中,父母思念的心常常飞向远方,时时寻问儿女的生活去向。

当我们生活中遇困惑扰时,父母千方百般为你来技撑。当你情绪波动低落时,父母为你分忧解愁,让你舒心,向喜悦愉快道路而往。当你人生出现迷茫的那一刻,父母会为你点灯来照亮。
http://p3.pstatp.com/large/2c6000179305650029e3
在每一个春夏秋冬的黎明与黄昏,父母都会向儿女问寒问暖!冷时,父母劝你多穿一件衣装,热时,父母会叫你避署去赴凉。当你饥饿时,父母会送馍叫你吃,当你渴时,父母会送你一碗清香凉爽的凉汤。

我们感解我们确实长大了,可父母一直把我们看作孩儿般模样,,,,,,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父母对我们的疼爱,所关怀,所了解,是对我们懂得的见证依据。
父母的心真像一朵绽放的百层花,能吐出百味,父母的心似一盒清彻见底的清水,如一面明镜,把儿女溶在其里,看得透,照得清。
http://p3.pstatp.com/large/2c61000aee1a41f7d0ae
从而,是我们在自已的人生过程中深深的感悟到:人世间只有最爱自己的人,对自已最撑握的准,了解最深,懂得也最多,这个人,不是别的,就是自已的父母,唯有父母爱之,唯独父母懂你最多而又深。

感恩不尽的父母,你永远是爱我,懂我的人。
http://p3.pstatp.com/large/2c640017af8fc84fdbd1

2009心理学考研大纲,有要的吗?(免费贡献,内部资料)

回复

婴幼早教mufeng8782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3 个回复 • 585 次浏览 • 2018-07-19 13:31 • 来自相关话题

怎样对待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回复

手机提问天山A残雪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40 个回复 • 1004 次浏览 • 2018-05-30 13:00 • 来自相关话题

为什么有的孩子见了陌生人就笑,有些不会,而有些甚至会哭闹得很厉害?

回复

手机提问用户86487150551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7 个回复 • 833 次浏览 • 2018-05-30 10:32 • 来自相关话题

父母能够懂你吗?

回复

手机提问一掷千金z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7 个回复 • 631 次浏览 • 2018-05-30 01:12 • 来自相关话题

【心理科普】父母是怎样影响我们自信的形成?

视频教程Peace邮递员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2 次浏览 • 2018-11-26 09:25 • 来自相关话题

【心理向】在亲密关系中,承认“我错了”到底有多难?

视频教程远诗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0 次浏览 • 2018-11-25 17:18 • 来自相关话题

少儿咨询(笔记七):上小学的儿子“作弊”,智慧妈妈这样处理

亲子教育小光|不要颓废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40 次浏览 • 2018-11-17 13:22 • 来自相关话题

前面几篇笔记系统介绍了

0-6岁、7-11岁的养育重点你一定要识别的适龄行为如何做到“和善而坚定”
如果不记得,请及时复习。:)

今天,我们看一个案例,测试一下,你有没有融会贯通呢?:)

1. 小学考试传纸条被抓
老师有两个孩子,哥哥和妹妹差6岁。

哥哥上小学两年级时,有一天,老师在出差回家的火车上,接到了孩子班主任打来的电话,说孩子在考试的时候传纸条。







坐火车_by 心心_20180907.JPG

老师先了解情况,问,孩子是不是作弊?

班主任说,没有作弊。

事情是这样的:孩子们早早就完成了试卷,闲着没事儿。第一排的小男孩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个笑话,写上了第二排人的名字,传到他。第二排的男孩子看到纸条,觉得挺有意思,写上了第三个人的名字,传到第三排。

哥哥就坐在第三排。收到这张纸条,他也觉得很有意思,就写了第四个人的名字,继续往后传。就在这时,被巡逻的监考的老师抓了个现行。

班主任和老师解释,当时传纸条是三个小朋友。而只有哥哥一个人被抓。学校要批评处理。班主任担心孩子想不通,所以特别给妈妈打电话。

了解了具体情况,老师的下一个反应,就是要保护孩子,减少后续的影响。

老师问班主任,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比方说会不会记录到档案里面,影响他将来的升学。

班主任确认不会。只是这一次的成绩会打成C,对未来升学没有任何影响。

这样就ok了。

2. 怎样和孩子沟通?
接下来的对话,就体现老师的水平了。

老师回到家里,问哥哥:今天有事儿吗?

哥哥说:没什么事儿(孩子不愿讲)。

这让我想起,有时心心放学回来,我也会问她:“今天学校有没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

她会简单地说:“没什么事。”

我能感觉到,她不太想跟我讲。但是这时,我就不知道这谈话应该怎么进行下去了。其实我只是想和她聊聊天。

如果碰到孩子不想说,你会怎么回复呢?

有的家长会说:你再想想,今天学校有什么事儿吗?

不建议这样说。

碰到这种情况,不要和孩子打哑谜。就直接告诉他,今天班主任打电话说了考试传纸条的事情(因为已经知道经过,所以就不用再具体去问孩子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孩子不太会愿意再去回忆细节。除非有一些很重要的细节,需要孩子补充)。

老师问:三个人传纸条,就你一个人被抓、成绩打C,你会不会觉得很委屈?

老师在做共情。就是直接说出了孩子可能会有的情绪。

这里的重点是,直接共情,而不要去纠结具体事件的本身,比如,怎么传纸条的。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是最重要的。

儿子说:倒没有觉得委屈。只是,怎样才能把C拿掉呢?

这里就可以看出,妈妈觉得孩子委屈,孩子并没有这样觉得(共情失败)。孩子更关注这个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3. 说教 VS 设情景,让孩子自己体会
如果是你,怎么回应孩子关于“怎样才能把C拿掉 ”的问题呢?

通常家长的会讲道理。但是这样是很枯燥的,孩子不接受,还会逆反。

好的方法是:设情境,让孩子自己去体会。

老师给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上面提到,老师家的哥哥和妹妹相差6岁。当时妹妹两岁,哥哥很照顾妹妹,一直让着她。妹妹一直要抢哥哥的玩具,所以老师和哥哥都戏称妹妹是小霸王。

老师:我们为什么叫妹妹小霸王呢?

哥哥:因为她一直抢我的玩具啊。







哥哥妹妹_by 心心_20180907.JPG

老师:那么,如果妹妹现在不抢你的玩具了,你还会叫她小霸王吗?

哥哥想了想,说:那要看她多久不抢我的玩具(妹妹两岁,已经抢了哥哥两年玩具了)。

老师:如果是两个月呢?

哥哥摇摇头,说:那不行。

老师:如果是两年呢?

哥哥想了想,说:那就不叫她小霸王了。

老师:你以前考试,从来没有传纸条,只有今天这一次。大家会因为这一次,而对你印象不好吗?

哥哥想了想,说:不会的。

老师:那你这一次传了纸条,以后两年、三年再也不传了,别人还会一直记着这件事情吗?

哥哥马上就理解到了:不会。

孩子的焦虑和担忧情绪就这样被化解了。

4. 孩子犯错即机会
老师抓紧这个机会,再进一步升华。

老师: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讲,这是一件好事呀。

哥哥很迷惑:传纸条,考试得C,这还是好事呀?

老师:是好事。考试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是不可以传纸条、做其他小动作的。你这次传纸条,是因为你不知道。如果没有这次的教训,你就一直没有意识到,考试传纸条的严重性。如果将来在中考和高考的时候,犯了这样的错误,那后果就会非常严重了,就不只是一次成绩得C了。

哥哥:这倒也是的。

所以,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的机会,孩子犯的每一个错误,都是和他交流、让他自己去思考、进步的机会。

小朋友犯些错没什么问题的。尤其是幼儿园、小学的阶段,孩子犯不了什么大错。而在这一阶段,如果价值观没有建立好,那到初中阶段,孩子再犯错,影响就会很大了。

总结一下,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犯错,没问题,是给家长机会来好好引导孩子。

P.S. 今天请11岁的心心为妈妈的文章配图。好喜欢。:) 查看全部

前面几篇笔记系统介绍了

  1. 0-6岁、7-11岁的养育重点
  2. 你一定要识别的适龄行为
  3. 如何做到“和善而坚定”

如果不记得,请及时复习。:)

今天,我们看一个案例,测试一下,你有没有融会贯通呢?:)

1. 小学考试传纸条被抓
老师有两个孩子,哥哥和妹妹差6岁。

哥哥上小学两年级时,有一天,老师在出差回家的火车上,接到了孩子班主任打来的电话,说孩子在考试的时候传纸条。







坐火车_by 心心_20180907.JPG

老师先了解情况,问,孩子是不是作弊?

班主任说,没有作弊。

事情是这样的:孩子们早早就完成了试卷,闲着没事儿。第一排的小男孩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个笑话,写上了第二排人的名字,传到他。第二排的男孩子看到纸条,觉得挺有意思,写上了第三个人的名字,传到第三排。

哥哥就坐在第三排。收到这张纸条,他也觉得很有意思,就写了第四个人的名字,继续往后传。就在这时,被巡逻的监考的老师抓了个现行。

班主任和老师解释,当时传纸条是三个小朋友。而只有哥哥一个人被抓。学校要批评处理。班主任担心孩子想不通,所以特别给妈妈打电话。

了解了具体情况,老师的下一个反应,就是要保护孩子,减少后续的影响。

老师问班主任,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比方说会不会记录到档案里面,影响他将来的升学。

班主任确认不会。只是这一次的成绩会打成C,对未来升学没有任何影响。

这样就ok了。

2. 怎样和孩子沟通?
接下来的对话,就体现老师的水平了。

老师回到家里,问哥哥:今天有事儿吗?

哥哥说:没什么事儿(孩子不愿讲)。

这让我想起,有时心心放学回来,我也会问她:“今天学校有没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

她会简单地说:“没什么事。”

我能感觉到,她不太想跟我讲。但是这时,我就不知道这谈话应该怎么进行下去了。其实我只是想和她聊聊天。

如果碰到孩子不想说,你会怎么回复呢?

有的家长会说:你再想想,今天学校有什么事儿吗?

不建议这样说。

碰到这种情况,不要和孩子打哑谜。就直接告诉他,今天班主任打电话说了考试传纸条的事情(因为已经知道经过,所以就不用再具体去问孩子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孩子不太会愿意再去回忆细节。除非有一些很重要的细节,需要孩子补充)。

老师问:三个人传纸条,就你一个人被抓、成绩打C,你会不会觉得很委屈?

老师在做共情。就是直接说出了孩子可能会有的情绪。

这里的重点是,直接共情,而不要去纠结具体事件的本身,比如,怎么传纸条的。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是最重要的。

儿子说:倒没有觉得委屈。只是,怎样才能把C拿掉呢?

这里就可以看出,妈妈觉得孩子委屈,孩子并没有这样觉得(共情失败)。孩子更关注这个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3. 说教 VS 设情景,让孩子自己体会
如果是你,怎么回应孩子关于“怎样才能把C拿掉 ”的问题呢?

通常家长的会讲道理。但是这样是很枯燥的,孩子不接受,还会逆反。

好的方法是:设情境,让孩子自己去体会。

老师给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上面提到,老师家的哥哥和妹妹相差6岁。当时妹妹两岁,哥哥很照顾妹妹,一直让着她。妹妹一直要抢哥哥的玩具,所以老师和哥哥都戏称妹妹是小霸王。

老师:我们为什么叫妹妹小霸王呢?

哥哥:因为她一直抢我的玩具啊。







哥哥妹妹_by 心心_20180907.JPG

老师:那么,如果妹妹现在不抢你的玩具了,你还会叫她小霸王吗?

哥哥想了想,说:那要看她多久不抢我的玩具(妹妹两岁,已经抢了哥哥两年玩具了)。

老师:如果是两个月呢?

哥哥摇摇头,说:那不行。

老师:如果是两年呢?

哥哥想了想,说:那就不叫她小霸王了。

老师:你以前考试,从来没有传纸条,只有今天这一次。大家会因为这一次,而对你印象不好吗?

哥哥想了想,说:不会的。

老师:那你这一次传了纸条,以后两年、三年再也不传了,别人还会一直记着这件事情吗?

哥哥马上就理解到了:不会。

孩子的焦虑和担忧情绪就这样被化解了。

4. 孩子犯错即机会
老师抓紧这个机会,再进一步升华。

老师: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讲,这是一件好事呀。

哥哥很迷惑:传纸条,考试得C,这还是好事呀?

老师:是好事。考试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是不可以传纸条、做其他小动作的。你这次传纸条,是因为你不知道。如果没有这次的教训,你就一直没有意识到,考试传纸条的严重性。如果将来在中考和高考的时候,犯了这样的错误,那后果就会非常严重了,就不只是一次成绩得C了。

哥哥:这倒也是的。

所以,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的机会,孩子犯的每一个错误,都是和他交流、让他自己去思考、进步的机会。

小朋友犯些错没什么问题的。尤其是幼儿园、小学的阶段,孩子犯不了什么大错。而在这一阶段,如果价值观没有建立好,那到初中阶段,孩子再犯错,影响就会很大了。

总结一下,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犯错,没问题,是给家长机会来好好引导孩子。

P.S. 今天请11岁的心心为妈妈的文章配图。好喜欢。:)


提高孩子学习力(二):7~12岁,如何独立自主?

家庭教育中二的第二人格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6 次浏览 • 2018-11-15 14:01 • 来自相关话题

上篇文章介绍了课程框架,和7~12岁孩子的第一大特征:勤奋 vs 自卑。

这篇继续介绍7~12岁孩子的第二大特征:自主 vs 依赖

1. 三条教养原则
很简单的原则:让生活和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比方说,自己的书包自己背。

父母的教养,关键是要让孩子:

想到,就能说到说到,就能做到做了,就要自己承担后果
不要小看上面这三条,每一条都不简单。

2. 想到 -> 说到
比方说第一条:想到就能说到。

很多孩子想到了也不说出来,因为:以往和父母交往的经验告诉他,说了也没有用。

比如我们家爸爸和姐姐的故事......

爸爸希望培养姐姐独立自主(嗯,出发点总是好的,毕竟是亲生的呀),所以,他会让姐姐决定她想穿什么衣服。

可是,当姐姐自己选好了衣服,如果不符合爸爸的审美,他就会温柔而坚定地、一定要姐姐换成他满意的搭配。

开始几次,姐姐坚持自己的审美,有几次闹得非常不开心。

慢慢的,姐姐就习惯了,出门前都问爸爸:今天我要穿什么衣服。

这时候爸爸又会说:你都这么大了,应该自己来选衣服。

可是,如果姐姐选的搭配不符合满爸爸的意思,爸爸又会来干涉。

后来,姐姐越来越不愿意自己选衣服。

每次出门就问:爸爸,我今天穿什么?(她不会问妈妈,因为我随便她的。)

我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但是又表达不出来。我想数落爸爸管得太宽吧,觉得到他也是出于好意。并且有那么几次,姐姐的搭配的确不太协调。

可是,有些时候,我觉得姐姐自己搭配的也还OK,爸爸还是不满意,一定要她换。我会帮着姐姐说两句,当然最后还是大家都不开心。

后来学习了心理学,才意识到爸爸这种属于温柔的专制,参见之前的文章《教养风格决定孩子未来》,对孩子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当然爸爸自己是无意识的,他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的审美是正确的,希望把他认为的这种“正确”方式传递给姐姐)。

后来看了帕萃丝·埃文斯写的《不要用爱控制我》。觉得写得非常深刻,看来中西方的父母都是差不多的。

P.S. 现在我们家没有这个问题了,因为......心心上初中以后,统一穿校服了,一年四季都是校服。

3. 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还有第三条: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孩子早上磨磨蹭蹭不肯起床。你把他拖起来,他还是磨磨蹭蹭动作慢。

因为他知道:反正最后,老爸老妈总会想办法把我按时送去学校的。

准时上学变成了家长的事,而不是孩子的事,你又怎么能指望他能按时起床呢。

问题是你能不能做到,如果他磨蹭,就让他迟到,让他挨老师的批评。

4. 不要落井下石!
有一个注意事项:不要落井下石!!!(重要的事情打三个感叹号!!!)

不要说这样的话:你看,我当时就说要做A,你非要这样做B,现在的结果看到了吧。

你这样说,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他以后再也不敢自己做决定,凡事都要来问你。

语言是有力量的。我们每说一句话,都要想一想,会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对于孩子。

学了心理学,我的一大进步,就是提高了自我觉察,知道什么时候宁可不要说话(顺便说一下,这符合中医养生,说话太多耗阳气。尤其是我这种说话快的......)。

5. 总结:7~12岁 - 重要的心理断乳期
7~12岁,是孩子一个重要的心理断乳期,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关键期。

爸爸妈妈要和孩子一起:

共同协商、设定规则发生问题、陪伴面对
要让“学习”和“生活”成为孩子“自己的事”。

生活上,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学习上,建立起独立自主和良好习惯
未完待续......

7~12岁有十大关键点呢,才说了两条,慢慢来,淡定、淡定...... 查看全部

上篇文章介绍了课程框架,和7~12岁孩子的第一大特征:勤奋 vs 自卑。

这篇继续介绍7~12岁孩子的第二大特征:自主 vs 依赖

1. 三条教养原则
很简单的原则:让生活和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比方说,自己的书包自己背。

父母的教养,关键是要让孩子:

  1. 想到,就能说到
  2. 说到,就能做到
  3. 做了,就要自己承担后果

不要小看上面这三条,每一条都不简单。

2. 想到 -> 说到
比方说第一条:想到就能说到。

很多孩子想到了也不说出来,因为:以往和父母交往的经验告诉他,说了也没有用。

比如我们家爸爸和姐姐的故事......

爸爸希望培养姐姐独立自主(嗯,出发点总是好的,毕竟是亲生的呀),所以,他会让姐姐决定她想穿什么衣服。

可是,当姐姐自己选好了衣服,如果不符合爸爸的审美,他就会温柔而坚定地、一定要姐姐换成他满意的搭配。

开始几次,姐姐坚持自己的审美,有几次闹得非常不开心。

慢慢的,姐姐就习惯了,出门前都问爸爸:今天我要穿什么衣服。

这时候爸爸又会说:你都这么大了,应该自己来选衣服。

可是,如果姐姐选的搭配不符合满爸爸的意思,爸爸又会来干涉。

后来,姐姐越来越不愿意自己选衣服。

每次出门就问:爸爸,我今天穿什么?(她不会问妈妈,因为我随便她的。)

我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但是又表达不出来。我想数落爸爸管得太宽吧,觉得到他也是出于好意。并且有那么几次,姐姐的搭配的确不太协调。

可是,有些时候,我觉得姐姐自己搭配的也还OK,爸爸还是不满意,一定要她换。我会帮着姐姐说两句,当然最后还是大家都不开心。

后来学习了心理学,才意识到爸爸这种属于温柔的专制,参见之前的文章《教养风格决定孩子未来》,对孩子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当然爸爸自己是无意识的,他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的审美是正确的,希望把他认为的这种“正确”方式传递给姐姐)。

后来看了帕萃丝·埃文斯写的《不要用爱控制我》。觉得写得非常深刻,看来中西方的父母都是差不多的。

P.S. 现在我们家没有这个问题了,因为......心心上初中以后,统一穿校服了,一年四季都是校服。

3. 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还有第三条: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孩子早上磨磨蹭蹭不肯起床。你把他拖起来,他还是磨磨蹭蹭动作慢。

因为他知道:反正最后,老爸老妈总会想办法把我按时送去学校的。

准时上学变成了家长的事,而不是孩子的事,你又怎么能指望他能按时起床呢。

问题是你能不能做到,如果他磨蹭,就让他迟到,让他挨老师的批评。

4. 不要落井下石!
有一个注意事项:不要落井下石!!!(重要的事情打三个感叹号!!!)

不要说这样的话:你看,我当时就说要做A,你非要这样做B,现在的结果看到了吧。

你这样说,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他以后再也不敢自己做决定,凡事都要来问你。

语言是有力量的。我们每说一句话,都要想一想,会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对于孩子。

学了心理学,我的一大进步,就是提高了自我觉察,知道什么时候宁可不要说话(顺便说一下,这符合中医养生,说话太多耗阳气。尤其是我这种说话快的......)。

5. 总结:7~12岁 - 重要的心理断乳期
7~12岁,是孩子一个重要的心理断乳期,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关键期。

爸爸妈妈要和孩子一起:

  • 共同协商、设定规则
  • 发生问题、陪伴面对

要让“学习”和“生活”成为孩子“自己的事”。

  • 生活上,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 学习上,建立起独立自主和良好习惯

未完待续......

7~12岁有十大关键点呢,才说了两条,慢慢来,淡定、淡定......


提高孩子学习力(一):课程主题&父母“心法”

家庭教育lvuforever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5 次浏览 • 2018-11-15 11:45 • 来自相关话题

提高孩子学习力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不断地、随时随地地、快速高效地学习。那种依靠在学校时学到的知识就可以应付一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鲁登斯坦(哈佛前任校长)



唯有学习力,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力》,by 哈佛教授,柯比(W·C·Kriby)


前一阵参加了一个提升孩子学习力的工作坊。这一整子抽时间慢慢整理笔记(在职的二宝妈表示,挤时间码字很困难-_-|||)。

笔记较长,分几次分享。

先列一下课程的几大主题:

7到12岁孩子的十大关键特征(先要了解,才能应对)孩子不喜欢学习怎么办?——学习动力深度解析: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学习动力系统之五大问题分析:订目标、作业拖拉、迷恋游戏、讨厌老师、焦虑解析学习能力系统——学习系统五大内容: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复习、考试解决父母头疼的四大学习能力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偏科、不会制定学习计划如何提升孩子的四大学习能力:时间管理、阅读和写作、记忆力、思维能力学习力之四大态度系统:自控力、意志力、自信力、抗逆力
父母的作用
学习坊从“道”和“术”的层面都做了介绍。核心是下面的五点。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记住了下面的“心法”,在具体应用方面,千变万化的场景,都可以把握。

父母的作用

给孩子情绪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孩子是用感觉,即情绪、情感去学习的)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指导与引导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陪伴和协助孩子应对挫折和失败过滤负面影响,强化正面优势

絮絮叨叨写了一个开头。剩下的篇幅,先放上第一大主题:7到12岁孩子的十大关键特征——第一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勤奋vs自卑。






埃里克森八阶段.jpg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6~12岁的孩子,处于勤奋 VS 自卑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核心问题是:与别人相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重点:孩子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这个爱好来获得勤奋感和小成就,通过小成就获得能力感。

当勤奋超过自卑,能力感就形成了。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勤奋感,或者过度勤奋,都不是好事。

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以后,就把兴趣班全部停掉,只保留了语数外学科班。这样会让孩子把所有的成就感全寄托在学科成绩上面。一旦成绩不是很理想,他就会有很深的挫败感。

当孩子在学业上受到挫折,又没有一项兴趣爱好来支撑,他就会形成一种自卑感,对自己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学习失去兴趣,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

有些孩子过度勤奋。比如学校搞体育运动会,大家都在准备比赛,有孩子还在一边埋头做奥数题(有的家长可能会很羡慕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他唯一的价值感就来自于单一的学科评价。

当孩子过分重视在学业上的表现,这也会影响他将来对工作的态度,认为工作是唯一能够证明自身价值的事物。

这样的人长大后,可能在职业上也能获得很好的成功,但是通常会活得很累,幸福感低,因为他不断需要外部评价、需要社会地位等来肯定自己。一旦受到挫折,或者退休了,就会有很深的挫败感、和无价值感。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特征:你问他考试考得怎么样,不管多差,他都会说:XXX比我还差。

通常父母的反应是:你怎么不跟那些比你好的人比呢?

其实,孩子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这是潜意识,即孩子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是为了获得勤奋感,证明自己还是不错的。如果和比自己好的人比,就会有挫败感。

所以,自卑感和挫败感常常来自于外界过高的期望。


提到埃里克森,顺便也温习了一下:1.5到3岁是建立自主感(我能独自行动吗),3到6岁是主动感(我能成功的执行自己的计划吗)。

虽然我一直没太搞清楚这1.53岁、36岁两个阶段有啥大区别,不都是建立自信嘛。

总之记住,一岁半到六岁给宝宝,最重要的就是:要给他自主的成就感。

现在的弟弟正好处于这一个阶段,什么都喊着:我来、我来。通常,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都会允许他亲手来做,即使犯了一点小错误,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有机会做征服性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她是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的,从而建立自信。


还有一个重要的阶段是12岁到20岁,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VS 混乱(关键问题:我到底是谁?)。

很多孩子一直成绩不错,到了初二到高二,成绩会一下子下来,需要找心理咨询师。这一阶段的孩子,他们开始思考人生,思考活着的意义,他们学习的动力产生了动摇。

在12岁以前,很多孩子还是为了父母而学习的。12岁以后,孩子的自我开始发展。如果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就会觉得什么都是没意义的,当然也包括学习。

未完待续 查看全部

提高孩子学习力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不断地、随时随地地、快速高效地学习。那种依靠在学校时学到的知识就可以应付一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鲁登斯坦(哈佛前任校长)



唯有学习力,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力》,by 哈佛教授,柯比(W·C·Kriby)


前一阵参加了一个提升孩子学习力的工作坊。这一整子抽时间慢慢整理笔记(在职的二宝妈表示,挤时间码字很困难-_-|||)。

笔记较长,分几次分享。

先列一下课程的几大主题:

  1. 7到12岁孩子的十大关键特征(先要了解,才能应对)
  2. 孩子不喜欢学习怎么办?——学习动力深度解析: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3. 学习动力系统之五大问题分析:订目标、作业拖拉、迷恋游戏、讨厌老师、焦虑
  4. 解析学习能力系统——学习系统五大内容: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复习、考试
  5. 解决父母头疼的四大学习能力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偏科、不会制定学习计划
  6. 如何提升孩子的四大学习能力:时间管理、阅读和写作、记忆力、思维能力
  7. 学习力之四大态度系统:自控力、意志力、自信力、抗逆力

父母的作用
学习坊从“道”和“术”的层面都做了介绍。核心是下面的五点。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记住了下面的“心法”,在具体应用方面,千变万化的场景,都可以把握。

父母的作用

  1. 给孩子情绪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孩子是用感觉,即情绪、情感去学习的)
  2. 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 指导与引导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4. 陪伴和协助孩子应对挫折和失败
  5. 过滤负面影响,强化正面优势


絮絮叨叨写了一个开头。剩下的篇幅,先放上第一大主题:7到12岁孩子的十大关键特征——第一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勤奋vs自卑。






埃里克森八阶段.jpg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6~12岁的孩子,处于勤奋 VS 自卑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核心问题是:与别人相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重点:孩子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这个爱好来获得勤奋感和小成就,通过小成就获得能力感。

当勤奋超过自卑,能力感就形成了。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勤奋感,或者过度勤奋,都不是好事。

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以后,就把兴趣班全部停掉,只保留了语数外学科班。这样会让孩子把所有的成就感全寄托在学科成绩上面。一旦成绩不是很理想,他就会有很深的挫败感。

当孩子在学业上受到挫折,又没有一项兴趣爱好来支撑,他就会形成一种自卑感,对自己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学习失去兴趣,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

有些孩子过度勤奋。比如学校搞体育运动会,大家都在准备比赛,有孩子还在一边埋头做奥数题(有的家长可能会很羡慕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他唯一的价值感就来自于单一的学科评价。

当孩子过分重视在学业上的表现,这也会影响他将来对工作的态度,认为工作是唯一能够证明自身价值的事物。

这样的人长大后,可能在职业上也能获得很好的成功,但是通常会活得很累,幸福感低,因为他不断需要外部评价、需要社会地位等来肯定自己。一旦受到挫折,或者退休了,就会有很深的挫败感、和无价值感。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特征:你问他考试考得怎么样,不管多差,他都会说:XXX比我还差。

通常父母的反应是:你怎么不跟那些比你好的人比呢?

其实,孩子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这是潜意识,即孩子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是为了获得勤奋感,证明自己还是不错的。如果和比自己好的人比,就会有挫败感。

所以,自卑感和挫败感常常来自于外界过高的期望。


提到埃里克森,顺便也温习了一下:1.5到3岁是建立自主感(我能独自行动吗),3到6岁是主动感(我能成功的执行自己的计划吗)。

虽然我一直没太搞清楚这1.53岁、36岁两个阶段有啥大区别,不都是建立自信嘛。

总之记住,一岁半到六岁给宝宝,最重要的就是:要给他自主的成就感。

现在的弟弟正好处于这一个阶段,什么都喊着:我来、我来。通常,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都会允许他亲手来做,即使犯了一点小错误,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有机会做征服性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她是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的,从而建立自信。


还有一个重要的阶段是12岁到20岁,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VS 混乱(关键问题:我到底是谁?)。

很多孩子一直成绩不错,到了初二到高二,成绩会一下子下来,需要找心理咨询师。这一阶段的孩子,他们开始思考人生,思考活着的意义,他们学习的动力产生了动摇。

在12岁以前,很多孩子还是为了父母而学习的。12岁以后,孩子的自我开始发展。如果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就会觉得什么都是没意义的,当然也包括学习。

未完待续


音乐胎教对胎儿发育的重要性

伴奏音乐chinarensohu66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53 次浏览 • 2018-11-03 09:11 • 来自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