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

条新动态, 点击查看
丁香医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据丁香医生了解,医院对于扎针次数并没有明文规定,该事件或许只能说明这名护士专业技术不到家。动用武力扇耳光这种过激的做法,既鲁莽又冲动,肯定是不对的,但站在一名父亲的角度,其实也能够理解当时的心情。
小孩子就医,跟大人不一样。小孩子比较... 显示全部 »
丁香医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据丁香医生了解,医院对于扎针次数并没有明文规定,该事件或许只能说明这名护士专业技术不到家。动用武力扇耳光这种过激的做法,既鲁莽又冲动,肯定是不对的,但站在一名父亲的角度,其实也能够理解当时的心情。
小孩子就医,跟大人不一样。小孩子比较脆弱,而且本来就比较怕医生、怕打针,这时候如果为他看病的医生、护士不够专业,经常出错,那他肯定就更加害怕了。
http://p1.pstatp.com/large/355b0001e596835eacd3

孩子为什么这么怕?儿童对去医院、看医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恐惧感,对打针、抽血也会有抵触情绪。 陌生环境带来惊恐: 随着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和形成,突然被带到陌生环境的话,的确会惊恐。 对治疗刺激的保护性反应: 儿童的机体和智能尚未发育成熟,接受治疗时表现出畏惧感也是很自然的,这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保护反应之一。 被强制束缚缺乏安全感: 在医院就诊时,成人大多采取的办法是强行摁住孩子,控制他们保持某种姿势。当孩子被束缚躺下时,是没有办法观察到四周状况的,这就更加导致缺乏安全感,因而感到特别恐惧。 孩子的惊恐情绪往往需要很久才能平抚,从此也对医院和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有了深深的恐惧心理。
http://p3.pstatp.com/large/355c0001e5b610df3525

其实在就诊时,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对于即将接受的治疗所表现出的不安和畏惧,都是来源于对疼痛和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感。疼痛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而不单纯是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儿童的发育尚未成熟,对疼痛敏感,所产生的畏惧主要来自心理上对疼痛和创伤的恐惧,并不全是由创伤造成的组织疼痛。当他们知道了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不适的心理感觉就能缓解不少。医院有哪些应对措施?现今,医学模式已由传统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医务人员不仅需要精湛的临床技术,还需要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善于运用各种心理干预方法减少患儿在治疗中的不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
http://p1.pstatp.com/large/355f0001e8f6086aa1ae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在就诊的过程中,只要家长与医务人员提供足够的耐心和技巧,经过引导共同减轻孩子的焦虑与畏惧,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接纳,就能愉快地接受治疗。最重要的,是建立「愉快诊疗」的理念。具体来讲,就是: 照顾儿童在医疗机构中的心理和情绪; 帮助儿童适应并熟悉医院环境; 让儿童对医疗过程有所了解,做好接受治疗的准备; 帮助家长更好地对孩子进行行为发育。 1. 营造温馨的医疗环境儿童对于陌生环境、陌生人都存在排斥心理,严肃的气氛极易引起患儿紧张、惧怕的心理。美化环境可以使诊疗室充满童趣,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同时卡通图画与玩具也会让患儿感到自己如同在家中一样受到重视与关怀,在诊治时也更可能主动配合。2. 建立信任关系3 岁后的儿童,能够分析、综合外界刺激因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治疗前接诊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年龄、性格,结合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多鼓励、多安慰,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信任。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对各类操作进行解释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短时间内抚慰孩子对医疗的紧张情绪,让手足无措的父母放下心来。3. 给予儿童一定的控制权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给予适当的控制权,如有不适时可以立即表达,比如告诉患儿可以在有痛感时举手示意,并且提前演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诊医生合理配合患儿的要求会增强他们对医生的信任感,同时使用鼓励的语言培养患儿的自信心。4. 给予儿童正面的引导
http://p9.pstatp.com/large/355e0001e6ef8287bd52

有的患儿可能曾有过初诊的不良体验,但只要在复诊中,对患儿施以正向、积极的引导,重新给予良好的就诊体验,畏惧感也会随之减轻。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在适当的时候,转移注意力,引导他们数数、想象美好的故事画面等,都可以使其精神放松。在诊治过程中,也可以应用鼓励法,多对患儿进行表扬和鼓励,患儿配合时要及时夸奖,以满足儿童的自尊心,增加其荣誉感。5. 运用诱导技术操作流程可参考儿童口腔治疗中的「Tell-Show-Do」诱导方法。 告诉孩子:运用轻松的语言来解释治疗过程,比如先告知要用听诊器听听心跳的声音(Tell); 进行演示:可以先在医务人员自己胸前比划一下(Show); 真正操作:最后才在儿童身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治疗(Do)。 在此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语言要与患儿年龄、教育水平相适应: 比如,对 3~5 岁的儿童,在交流中要更倾向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 又如,学龄期的儿童有一定的理解力,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的事物,并调节自己的行为。要给他们充分的机会来提问,以增强对治疗的认知。 当患儿自己了解了陌生事件发生的过程,对治疗的畏惧感也就会随之降低。6. 预防家长的心理暗示影响儿童因为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害怕治疗,而父母对患儿的溺爱、过分放纵或过分焦虑,甚至是父母自身的畏惧心理等,都会对患儿在诊室的行为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征得患儿家长同意下,让其临时离开诊室,可以避免家长不良情绪对患儿的影响。而大多数患儿也因父母的暂时回避,情绪由不安转为顺从,从而更顺利地接受治疗。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徐杨《宝宝怕打针、怕医生,怎么办?》
编辑 / 李坏
http://p9.pstatp.com/large/355b0001e4a959bba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