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时光

亲子时光

外国父母不会让孩子只学习,更注重与孩子们互动锻炼,孩子很阳光,家庭很幸福

视频教程房翟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88 次浏览 • 2018-11-25 17:16 • 来自相关话题

最美的时光给最可爱的人

亲子教育一号互联H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52 次浏览 • 2018-11-22 18:15 • 来自相关话题

 







                        01

    10月11日  周四  晴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我想我与这些坐在下面的孩子们的心情是不同的。尽管同样是着急,他们急于结束了一天的功课去放松一下自己,而我,则是带着晚间不在孩子身边的遗憾急于看见那张可爱的小脸。
教室里的孩子们十五六岁,正值青春年少,无忧无虑。而讲台上的我,将近而立之年,有父母,有孩子。我想我们对于下课的心情注定是不会相同的。

每周两日的晚自习必定也是我心情最无法言喻的。下了晚课,骑上电瓶车匆匆往家里赶。虽然是初秋,但晚间的凉也是极其难忍的,总感觉脸上有阵阵的刺痛。

刚跑进屋,在床上的儿子就对爸爸说“妈妈回来了”。看到我的一瞬间,他那快要昏睡的眼睛又有了光芒。

我到床边用手摸了摸儿子的脸说“还没睡呢”。“等妈妈”儿子根本没有犹豫。然后在我不经意间他又说“妈妈手凉,你冷不冷?”,我平和地告诉儿子“妈妈冷啊,你赶紧让妈妈进被窝吧”

出于儿子的懂事,我以为此时的自己会得到一个肯定答复,没想到过了好一会儿,儿子说“妈妈,你走。爸爸爱我,你走。”而且越说情绪越激动,开始动手推我。我当然知道他是在向我索取爱,我在儿子的推脱中紧紧将他抱了过来,一会儿,便睡着了。
夜深了,我想,陪伴是相互的,滋养是相互的,给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我们作为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个用心陪伴他都能感受的到。而没一个不在他身边的遗憾,都将或多或少地带给孩子一些伤害。
   








            02
   
  10月12日  周五    晴

“妈妈,我们去公园遛一圈再回家吧”电瓶车前面的3岁宝看着我充满期待的说。今天有时间,老早就接回了幼儿园里的宝宝。
“好啊”我说,“怎么想着去公园呢?外面有点儿冷”说着我不自觉的给孩子拉了拉身上的挡风被。
“好几天妈妈都没有陪我了,咱们去吧妈妈”
“行,今天妈妈陪你”我拉长声音给了儿子一个肯定的答复。
试想,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哪个父母不愿意多陪陪自己的孩子。


小小的孩子下了车以后就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而又时不时地怕高爬低。欢呼雀跃,好似刚出笼的小鸟般开心。我想,大概亲近自然,也是他乃至绝大多数孩童所希望的。
比起那些充满各种游乐设施,充满各种商业气息的公园,儿子似乎更钟情于附近的这个生态公园,对这里的跑道、拱桥、沙坑、篮球场充满着无限的好奇感。
漫步这里,儿子突然会对着红黄灰三种颜色的跑道对我说,“妈妈,你走灰色的,我走红色的,你不能走这边,知道了吗?”我配合的点了点头,欣喜于在幼儿园走平衡线的场景被儿子活活挪用了。
上了拱桥,有意锻炼孩子的对数字的概念。我便在身后随着孩子的步伐数起了台阶来。没想到数到3之后,儿子就跟着数了起来,差不多可以数到20。我想并不在于他能数多少,真正的意义在于,他慢慢对数字有了感知,这才是最重要的。
又走了一段,到了前面的一个平台,平台台阶的两侧均以斜坡为形。儿子突然爬到平台上,快步走到两端,然后奶声奶气地叫我,“妈妈妈妈,这像滑滑梯一样,是不是呀?”我说“对呀”。
听完这句,儿子放心地从那个不太高的斜坡上一溜烟滑了下来。在我批评他弄脏了衣服的同时,我也为他脑海中有滑梯的意像,并能准确表达而暗喜。

就这样,我们仅是围绕这公园的大道慢慢走了一圈,没有一处过多的停留,也没有任何玩具的陪伴。但我能看的出,孩子的开心的,也是满足的。


有人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想,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只是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和孩子一起慢慢体味相伴时际遇的每一道风景,每一种心情。把最美好的时光留给最可爱的人。 查看全部

 







                        01

    10月11日  周四  晴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我想我与这些坐在下面的孩子们的心情是不同的。尽管同样是着急,他们急于结束了一天的功课去放松一下自己,而我,则是带着晚间不在孩子身边的遗憾急于看见那张可爱的小脸。
教室里的孩子们十五六岁,正值青春年少,无忧无虑。而讲台上的我,将近而立之年,有父母,有孩子。我想我们对于下课的心情注定是不会相同的。

每周两日的晚自习必定也是我心情最无法言喻的。下了晚课,骑上电瓶车匆匆往家里赶。虽然是初秋,但晚间的凉也是极其难忍的,总感觉脸上有阵阵的刺痛。

刚跑进屋,在床上的儿子就对爸爸说“妈妈回来了”。看到我的一瞬间,他那快要昏睡的眼睛又有了光芒。

我到床边用手摸了摸儿子的脸说“还没睡呢”。“等妈妈”儿子根本没有犹豫。然后在我不经意间他又说“妈妈手凉,你冷不冷?”,我平和地告诉儿子“妈妈冷啊,你赶紧让妈妈进被窝吧”

出于儿子的懂事,我以为此时的自己会得到一个肯定答复,没想到过了好一会儿,儿子说“妈妈,你走。爸爸爱我,你走。”而且越说情绪越激动,开始动手推我。我当然知道他是在向我索取爱,我在儿子的推脱中紧紧将他抱了过来,一会儿,便睡着了。
夜深了,我想,陪伴是相互的,滋养是相互的,给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我们作为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个用心陪伴他都能感受的到。而没一个不在他身边的遗憾,都将或多或少地带给孩子一些伤害。
   








            02
   
  10月12日  周五    晴

“妈妈,我们去公园遛一圈再回家吧”电瓶车前面的3岁宝看着我充满期待的说。今天有时间,老早就接回了幼儿园里的宝宝。
“好啊”我说,“怎么想着去公园呢?外面有点儿冷”说着我不自觉的给孩子拉了拉身上的挡风被。
“好几天妈妈都没有陪我了,咱们去吧妈妈”
“行,今天妈妈陪你”我拉长声音给了儿子一个肯定的答复。
试想,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哪个父母不愿意多陪陪自己的孩子。


小小的孩子下了车以后就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而又时不时地怕高爬低。欢呼雀跃,好似刚出笼的小鸟般开心。我想,大概亲近自然,也是他乃至绝大多数孩童所希望的。
比起那些充满各种游乐设施,充满各种商业气息的公园,儿子似乎更钟情于附近的这个生态公园,对这里的跑道、拱桥、沙坑、篮球场充满着无限的好奇感。
漫步这里,儿子突然会对着红黄灰三种颜色的跑道对我说,“妈妈,你走灰色的,我走红色的,你不能走这边,知道了吗?”我配合的点了点头,欣喜于在幼儿园走平衡线的场景被儿子活活挪用了。
上了拱桥,有意锻炼孩子的对数字的概念。我便在身后随着孩子的步伐数起了台阶来。没想到数到3之后,儿子就跟着数了起来,差不多可以数到20。我想并不在于他能数多少,真正的意义在于,他慢慢对数字有了感知,这才是最重要的。
又走了一段,到了前面的一个平台,平台台阶的两侧均以斜坡为形。儿子突然爬到平台上,快步走到两端,然后奶声奶气地叫我,“妈妈妈妈,这像滑滑梯一样,是不是呀?”我说“对呀”。
听完这句,儿子放心地从那个不太高的斜坡上一溜烟滑了下来。在我批评他弄脏了衣服的同时,我也为他脑海中有滑梯的意像,并能准确表达而暗喜。

就这样,我们仅是围绕这公园的大道慢慢走了一圈,没有一处过多的停留,也没有任何玩具的陪伴。但我能看的出,孩子的开心的,也是满足的。


有人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想,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只是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和孩子一起慢慢体味相伴时际遇的每一道风景,每一种心情。把最美好的时光留给最可爱的人。


幼儿园精灵养成记

亲子教育harry5j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0 次浏览 • 2018-11-22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亲爱的宝贝,你是上天给我的最好的礼物。而妈妈相信,幼儿园是上天给你的最好的礼物。
几经挣扎之后,还是决定将孩子送去幼儿园。一方面觉得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与同龄人在一起的集体生活或许比一个人的孤单独处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很自私的说,孩子去了幼儿园,的确能给家人尤其我自己留下更多的闲暇时间。
                                  01
                  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8月1日    周三    晴

由于怕孩子适应不了新环境,提前几天在其他孩子放学以后,带着他去那个学校玩玩具,孩子貌似还很愿意接受这个有欢乐的地方。

去幼儿园的路上,我多次给孩子念叨:
“你看,幼儿园有很多玩具、有很多的小朋友,我们今天就一直在那玩儿好不好?”
“好”,孩子回答的干脆利索,我想他大概以为我会跟他一起。
我还是一路给孩子灌输幼儿园怎么怎么的好,不到3岁大的孩子不时用迷茫的眼睛看着我。

到了教室门口,温柔而又美丽的老师赶紧过来迎住了我们。由于提前有做过心理准备,我转过头离开了。从教室到校门口的那段路,此时觉得长的出奇,可我还是忍住了,没有回头,心里却有千万般的不舍。

回家以后的自己,开启了与手机视频的亲密对视,此时只想知道,我离开了以后他怎么样。

视频里看到孩子一直被一位老师妈妈抱着。甚至能想到刚才我离开时他固执挣扎的情景。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

我能体会的到宝宝此时的心理: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与几位陌生的老师和十几个陌生小朋友们相处,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极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他是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表达,开始用挣扎哭泣来表现自己的恐慌和不安。

哭哭涕涕的前几天,儿子甚至还眼巴巴地问道“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我只想说,孩子,终有一天你会长大,妈妈的爱只是以另一种形式陪在你的身边。

殊不知你在学校哭泣时妈妈不止一次焦虑地想和老师聊聊;殊不知你去学校的时间妈妈瞬间觉得生活空落落的。

加油,孩子,妈妈陪你一起长大!

                                02
          妈妈,是不是小朋友都去幼儿园?

                    8月10日  周五  阴

孩子上幼儿园一周了,虽不哭不闹了,但却每次都显得那么孤单。

早晨送孩子去幼儿园,还是跟往常一样,我给他讲学校里的早餐有多么好吃,学校的玩具有多么好玩。但是突然,孩子说“妈妈,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要去幼儿园?”。

我意识到我自己犯了一个大错,我只管自己在说,却没有注意到孩子的需求。此时的他比起对玩具、食物等的新鲜感,似乎更需要有同类有伙伴一起的安全感。

我马上换了一种说法,“对啊,你看其实小朋友呢,都去幼儿园。你在家一起玩的哥哥要去,姐姐要去。还有那个谁谁妹妹弟弟过几天都要去。你在幼儿园等几天,他们就和你一起了。”儿子对上学好像没有那么强烈的拒绝了。但在我心中另一种焦虑却悄悄燃起。

仍旧不断地看手机监控。由于其他小朋友大多是7月份入园的,所以看起来很不一样。看到其他小朋友排队做游戏,儿子就站在旁边;看到其他小朋友跳舞,儿子紧紧地抓住其中一位老师的手,一会儿又让老师抱起来;甚至更严重,儿子不愿意在教室吃饭,几经哭闹,老师带他回办公室吃饭。

看到这些,我有时候竟不敢相信,在自家人面前那么调皮的孩子在学校却是这般。以至于强迫自己在百度上一再搜索“孩子在幼儿园不合群是什么原因”、“幼儿园新生不合群怎么办?”,我想,这是任何一位关心自己孩子的妈妈都会做的。

给孩子老师联系,老师说,“每个小朋友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有的孩子适应能力强几天就好了,有的孩子可能需要时间更长一些。我们会慢慢鼓励孩子,让他喜欢集体生活。”

听了老师的话,妈妈只能在朋友圈写到“孩子,妈妈知道,当前上幼儿园你其实并没有那么开心,因为你没有尝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但是我相信,天真可爱的你总有一天会喜欢上这种生活的,加油。”

                                03
                    妈妈,然后怎么样呢?

                    8月23日  周二    晴

喜于这段时间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我也趁机在接送的过程中充当好沟通者。

“妈妈,你怎么停下来了?”
“你看,路口那个圆圆的灯是什么颜色”
“红色”
“对,宝贝真棒”
“妈妈记得有个歌是这么唱的:小汽车……(在学校刚学了这个)”
“小汽车,滴滴滴。红灯亮了停下来。绿灯亮,汽车开。看看谁的汽车开的快”

其实我是没有想到他能够顺着我给他引导的把这首曲儿说出来,我想只是儿子最近愿意接受一些集体生活中的东西了,心情也好起来了吧。

走着走着,他会说,“妈妈,你看那边那是高的是什么”,我趁机教他一个词“高楼大厦”,虽然他每次都说“高楼大cha”,但对我来说,也是满满的成就感。

我告诉他,马上到学校了。他说“然后怎么样呢?”“到学校可以吃好吃的,玩玩具”
“然后怎么样呢?”天啊,我想,可能老师们比较喜欢用“然后怎么样呢”来引导孩子吧。

一旦没有了惧怕,产生了兴趣,我想集体生活的乐趣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为什么,大概是喜欢了。

                                    04
                  妈妈,怎么还不去幼儿园?

                      9月17日  周一    晴

好久没有记录了,或许是觉得孩子已经慢慢适应了,此时的我也逐渐适应起了宝宝不在身边的生活。

早起穿好衣服,小机灵突然跑过来问我,“新衣服漂亮吗?”
“漂亮,漂亮”我真诚地回答他。
“我们去幼儿园吧,妈妈”
我在想,孩子是不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自己的老师和小伙伴们面前呢。

“时间还早呢,我们一会儿去啊”我耐心地给孩子说。
“妈妈,怎么还不去幼儿园呢。老师说去早了可以在那玩玩具啊”
我想这孩子应该是正在慢慢喜欢上幼儿园生活。

喜欢一种东西,我们才愿意去接近它。而接近它,我们才会一步步的融入它。

 










                                  05

我想至此,一个喜欢上学的小精灵已经养成。
纵然有时候参与课外活动仍透露出胆怯,接受新事物还有些许慢热,但我相信很快儿子就会适应。因为每次去接他放学,总能看到开心的乱蹦乱跳的身影。

我想不仅上学吧,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从最初的不接受到接受到欣然接受,而这其中的过程,便是我们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查看全部










亲爱的宝贝,你是上天给我的最好的礼物。而妈妈相信,幼儿园是上天给你的最好的礼物。
几经挣扎之后,还是决定将孩子送去幼儿园。一方面觉得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与同龄人在一起的集体生活或许比一个人的孤单独处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很自私的说,孩子去了幼儿园,的确能给家人尤其我自己留下更多的闲暇时间。
                                  01
                  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8月1日    周三    晴

由于怕孩子适应不了新环境,提前几天在其他孩子放学以后,带着他去那个学校玩玩具,孩子貌似还很愿意接受这个有欢乐的地方。

去幼儿园的路上,我多次给孩子念叨:
“你看,幼儿园有很多玩具、有很多的小朋友,我们今天就一直在那玩儿好不好?”
“好”,孩子回答的干脆利索,我想他大概以为我会跟他一起。
我还是一路给孩子灌输幼儿园怎么怎么的好,不到3岁大的孩子不时用迷茫的眼睛看着我。

到了教室门口,温柔而又美丽的老师赶紧过来迎住了我们。由于提前有做过心理准备,我转过头离开了。从教室到校门口的那段路,此时觉得长的出奇,可我还是忍住了,没有回头,心里却有千万般的不舍。

回家以后的自己,开启了与手机视频的亲密对视,此时只想知道,我离开了以后他怎么样。

视频里看到孩子一直被一位老师妈妈抱着。甚至能想到刚才我离开时他固执挣扎的情景。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

我能体会的到宝宝此时的心理: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与几位陌生的老师和十几个陌生小朋友们相处,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极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他是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表达,开始用挣扎哭泣来表现自己的恐慌和不安。

哭哭涕涕的前几天,儿子甚至还眼巴巴地问道“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我只想说,孩子,终有一天你会长大,妈妈的爱只是以另一种形式陪在你的身边。

殊不知你在学校哭泣时妈妈不止一次焦虑地想和老师聊聊;殊不知你去学校的时间妈妈瞬间觉得生活空落落的。

加油,孩子,妈妈陪你一起长大!

                                02
          妈妈,是不是小朋友都去幼儿园?

                    8月10日  周五  阴

孩子上幼儿园一周了,虽不哭不闹了,但却每次都显得那么孤单。

早晨送孩子去幼儿园,还是跟往常一样,我给他讲学校里的早餐有多么好吃,学校的玩具有多么好玩。但是突然,孩子说“妈妈,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要去幼儿园?”。

我意识到我自己犯了一个大错,我只管自己在说,却没有注意到孩子的需求。此时的他比起对玩具、食物等的新鲜感,似乎更需要有同类有伙伴一起的安全感。

我马上换了一种说法,“对啊,你看其实小朋友呢,都去幼儿园。你在家一起玩的哥哥要去,姐姐要去。还有那个谁谁妹妹弟弟过几天都要去。你在幼儿园等几天,他们就和你一起了。”儿子对上学好像没有那么强烈的拒绝了。但在我心中另一种焦虑却悄悄燃起。

仍旧不断地看手机监控。由于其他小朋友大多是7月份入园的,所以看起来很不一样。看到其他小朋友排队做游戏,儿子就站在旁边;看到其他小朋友跳舞,儿子紧紧地抓住其中一位老师的手,一会儿又让老师抱起来;甚至更严重,儿子不愿意在教室吃饭,几经哭闹,老师带他回办公室吃饭。

看到这些,我有时候竟不敢相信,在自家人面前那么调皮的孩子在学校却是这般。以至于强迫自己在百度上一再搜索“孩子在幼儿园不合群是什么原因”、“幼儿园新生不合群怎么办?”,我想,这是任何一位关心自己孩子的妈妈都会做的。

给孩子老师联系,老师说,“每个小朋友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有的孩子适应能力强几天就好了,有的孩子可能需要时间更长一些。我们会慢慢鼓励孩子,让他喜欢集体生活。”

听了老师的话,妈妈只能在朋友圈写到“孩子,妈妈知道,当前上幼儿园你其实并没有那么开心,因为你没有尝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但是我相信,天真可爱的你总有一天会喜欢上这种生活的,加油。”

                                03
                    妈妈,然后怎么样呢?

                    8月23日  周二    晴

喜于这段时间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我也趁机在接送的过程中充当好沟通者。

“妈妈,你怎么停下来了?”
“你看,路口那个圆圆的灯是什么颜色”
“红色”
“对,宝贝真棒”
“妈妈记得有个歌是这么唱的:小汽车……(在学校刚学了这个)”
“小汽车,滴滴滴。红灯亮了停下来。绿灯亮,汽车开。看看谁的汽车开的快”

其实我是没有想到他能够顺着我给他引导的把这首曲儿说出来,我想只是儿子最近愿意接受一些集体生活中的东西了,心情也好起来了吧。

走着走着,他会说,“妈妈,你看那边那是高的是什么”,我趁机教他一个词“高楼大厦”,虽然他每次都说“高楼大cha”,但对我来说,也是满满的成就感。

我告诉他,马上到学校了。他说“然后怎么样呢?”“到学校可以吃好吃的,玩玩具”
“然后怎么样呢?”天啊,我想,可能老师们比较喜欢用“然后怎么样呢”来引导孩子吧。

一旦没有了惧怕,产生了兴趣,我想集体生活的乐趣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为什么,大概是喜欢了。

                                    04
                  妈妈,怎么还不去幼儿园?

                      9月17日  周一    晴

好久没有记录了,或许是觉得孩子已经慢慢适应了,此时的我也逐渐适应起了宝宝不在身边的生活。

早起穿好衣服,小机灵突然跑过来问我,“新衣服漂亮吗?”
“漂亮,漂亮”我真诚地回答他。
“我们去幼儿园吧,妈妈”
我在想,孩子是不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自己的老师和小伙伴们面前呢。

“时间还早呢,我们一会儿去啊”我耐心地给孩子说。
“妈妈,怎么还不去幼儿园呢。老师说去早了可以在那玩玩具啊”
我想这孩子应该是正在慢慢喜欢上幼儿园生活。

喜欢一种东西,我们才愿意去接近它。而接近它,我们才会一步步的融入它。

 










                                  05

我想至此,一个喜欢上学的小精灵已经养成。
纵然有时候参与课外活动仍透露出胆怯,接受新事物还有些许慢热,但我相信很快儿子就会适应。因为每次去接他放学,总能看到开心的乱蹦乱跳的身影。

我想不仅上学吧,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从最初的不接受到接受到欣然接受,而这其中的过程,便是我们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教师节,我为什么不给老师送礼?

亲子教育平面群42246520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0 次浏览 • 2018-11-17 13:50 • 来自相关话题

教师节还没到,闺蜜们都开始互相询问了。
“你们准备给老师送礼吗?”
“送什么礼物好?一般多少价值?”
“老师会收吗?”
一个朋友看着家长群里“预祝老师节日快乐”的刷屏,焦虑不已。她的女儿性格内向,今年第一次住校,虽然成绩不错,很担心过于内向的女儿会不会被老师忽略,无视。她终于也发出了对老师的祝福,还截屏问我们说的话是否得体,但她的信息很快又被别的家长的刷屏给覆盖了。她想着自己的女儿也将会像她的这条信息一样被淹没,终于忍不住给老师私发了个红包。
一个朋友在群里分享送礼经验。每年提前购好准备要送的礼物,然后再用心加上自己的手工,一定要让自己的礼物最有特色,让老师看了觉得家长最用心,当然内核里的价值也是非常重要。她说礼物送了,对老师也是有要求的。就是得给她的孩子比较好的座位,否则万一坐太后面,老师关注不到,容易精力分散,影响学习。
跟一个做教师的朋友聊了一下,他各种诉苦。收块学生的巧克力都感觉像做贼,微信打开都是家长的红包,深怕自己手贱一不小心点错了,到时被家长截了屏就自已找死的节奏。保不准哪天孩子受了点委屈,“套路深”的城市家长们就会来个举报。别人过节是休息,他们过个教师节,各种会,各种训戒,再加上周一繁重的工作安排,形容自己“忙得像条狗”。
路过一个学校,看到保安严把大门,凡是提着礼物的家长,一律拦下;凡是捧着花的孩子,一律把花放在大门口的大纸箱里。
有个家长说,她们知道现在送老师礼物难,所以家委会筹集了大家的钱,给老师集体买了礼物。但是送了三次,都被老师坚决从教室里推出来,尴尬到不行。东西是买了,钱也筹了,这会三个家委只能把礼物自己给留下,把其他家长的钱给退了。
教师节,全国上下一片焦虑,一片火热。
而有一个朋友却对我说,每年教师节,她都会捧着鲜花送到女儿高三的班主任这里。女儿早上大学了。高中时她怕女儿责怪,从没给老师送过花,现在女儿读大学管不着她了,她终于可以自由地去对女儿的老师表达感激了。她口中女儿的班主任,是个神一样让人不得不敬重的老师。
“节日”,基本等同于快乐,除了个别的特殊节日以外。教师节本是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而设的节日,它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也给全社会尊重老师,感恩老师提供了仪式感。中国崇尚礼尚往来,你敬我一尺,我送你一丈。尺和丈之间,可以物物相敬,也可以因情相敬。学生送老师礼物,出于对老师的感恩,对老师的崇敬。本该如此简单的关系,如此幸福的关系,却在现实中,充满了各种猜疑,焦虑,为难.......甚至国家对老师加入了收礼干预,领导对老师加入了收礼训戒。
我也有两个孩子,一个在上幼儿园,一个刚上初中,本该是焦虑家长的代表。我对大儿子说,给老师准备一下贺卡,班主任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却一心把精力都给了你们,要知道感恩。小儿子喜欢每天晚上下楼时拿着小手电筒,去公园里玩车,空下来时找找草丛里的小青蛙。他说教师节也很想给老师一个手电筒,这样她们可以找小青蛙,走楼梯时不会摔倒。我也想起了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对有联系的老师一 一道谢,虽然我不是一个让他们能有多少自豪的学生,但是不影响我感谢他们对我曾经的期盼。
而作为家长,我没有想给老师送礼。那些一看就是家长处心积虑准备的礼物,我怕老师拿着会沉重。他们已经够累够难了,若还要无形中接受那些礼物背后的特殊要求,那么,教师节他们收获的不是感恩和祝福,而是“拜佛”似的要求。中国人总喜欢一边拜着佛,一边说着内心的渴望和要求,并常常许下承诺,若是如愿,必来“还愿”。若不如愿呢?这也就有了前面提到的一个老师对城市家长套路深的感慨。
我想说的是,对孩子最好的祝福和保护是教会孩子知道感恩,渴望成长;让自己不焦虑的最好方法是把信任交给老师。教师节,让我们送给老师的是真心的祝福,而不是各种要求和压力。 查看全部










教师节还没到,闺蜜们都开始互相询问了。
“你们准备给老师送礼吗?”
“送什么礼物好?一般多少价值?”
“老师会收吗?”
一个朋友看着家长群里“预祝老师节日快乐”的刷屏,焦虑不已。她的女儿性格内向,今年第一次住校,虽然成绩不错,很担心过于内向的女儿会不会被老师忽略,无视。她终于也发出了对老师的祝福,还截屏问我们说的话是否得体,但她的信息很快又被别的家长的刷屏给覆盖了。她想着自己的女儿也将会像她的这条信息一样被淹没,终于忍不住给老师私发了个红包。
一个朋友在群里分享送礼经验。每年提前购好准备要送的礼物,然后再用心加上自己的手工,一定要让自己的礼物最有特色,让老师看了觉得家长最用心,当然内核里的价值也是非常重要。她说礼物送了,对老师也是有要求的。就是得给她的孩子比较好的座位,否则万一坐太后面,老师关注不到,容易精力分散,影响学习。
跟一个做教师的朋友聊了一下,他各种诉苦。收块学生的巧克力都感觉像做贼,微信打开都是家长的红包,深怕自己手贱一不小心点错了,到时被家长截了屏就自已找死的节奏。保不准哪天孩子受了点委屈,“套路深”的城市家长们就会来个举报。别人过节是休息,他们过个教师节,各种会,各种训戒,再加上周一繁重的工作安排,形容自己“忙得像条狗”。
路过一个学校,看到保安严把大门,凡是提着礼物的家长,一律拦下;凡是捧着花的孩子,一律把花放在大门口的大纸箱里。
有个家长说,她们知道现在送老师礼物难,所以家委会筹集了大家的钱,给老师集体买了礼物。但是送了三次,都被老师坚决从教室里推出来,尴尬到不行。东西是买了,钱也筹了,这会三个家委只能把礼物自己给留下,把其他家长的钱给退了。
教师节,全国上下一片焦虑,一片火热。
而有一个朋友却对我说,每年教师节,她都会捧着鲜花送到女儿高三的班主任这里。女儿早上大学了。高中时她怕女儿责怪,从没给老师送过花,现在女儿读大学管不着她了,她终于可以自由地去对女儿的老师表达感激了。她口中女儿的班主任,是个神一样让人不得不敬重的老师。
“节日”,基本等同于快乐,除了个别的特殊节日以外。教师节本是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而设的节日,它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也给全社会尊重老师,感恩老师提供了仪式感。中国崇尚礼尚往来,你敬我一尺,我送你一丈。尺和丈之间,可以物物相敬,也可以因情相敬。学生送老师礼物,出于对老师的感恩,对老师的崇敬。本该如此简单的关系,如此幸福的关系,却在现实中,充满了各种猜疑,焦虑,为难.......甚至国家对老师加入了收礼干预,领导对老师加入了收礼训戒。
我也有两个孩子,一个在上幼儿园,一个刚上初中,本该是焦虑家长的代表。我对大儿子说,给老师准备一下贺卡,班主任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却一心把精力都给了你们,要知道感恩。小儿子喜欢每天晚上下楼时拿着小手电筒,去公园里玩车,空下来时找找草丛里的小青蛙。他说教师节也很想给老师一个手电筒,这样她们可以找小青蛙,走楼梯时不会摔倒。我也想起了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对有联系的老师一 一道谢,虽然我不是一个让他们能有多少自豪的学生,但是不影响我感谢他们对我曾经的期盼。
而作为家长,我没有想给老师送礼。那些一看就是家长处心积虑准备的礼物,我怕老师拿着会沉重。他们已经够累够难了,若还要无形中接受那些礼物背后的特殊要求,那么,教师节他们收获的不是感恩和祝福,而是“拜佛”似的要求。中国人总喜欢一边拜着佛,一边说着内心的渴望和要求,并常常许下承诺,若是如愿,必来“还愿”。若不如愿呢?这也就有了前面提到的一个老师对城市家长套路深的感慨。
我想说的是,对孩子最好的祝福和保护是教会孩子知道感恩,渴望成长;让自己不焦虑的最好方法是把信任交给老师。教师节,让我们送给老师的是真心的祝福,而不是各种要求和压力。

一封家书:父亲写给刚上大一儿子的信

亲子教育少女也能备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0 次浏览 • 2018-11-16 10:20 • 来自相关话题

宝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襁褓中咿呀学语,庭院里蹒跚学步,都早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知不觉你已长大,转眼你就上大学了。










按理说,19 岁已是成年人,我本不该有什么担心。但总忧虑你在外面照顾不好自己。你说不希望在本地上大学,我理解,也支持。外面海阔天空,你可以任意飞翔。
你很讨厌说教,但在你外出求学之际,我仍要啰唆几句。
[h1]对你未必有效[/h1][h1]对我却是安慰[/h1]

关于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说法并不新鲜,我主要是想说怎么做的问题。
道德首先是一种实践,善良不能仅存于内心。
就如一次坐公交车,主动给老人、病人等让座。老师都是这样教导学生的,在第一次实践时可能觉得做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年轻人的这种心理我非常理解,我第一次帮助别人时,也很在乎别人的眼光。

现在想来,根本不必。一件好事,不存私利,有何担心,怕啥议论?
[h1]生活中有很多事[/h1][h1]只要信手拈来[/h1][h1]就是一种善行[/h1]当你可以帮助别人时,不要吝啬。世界因你的举手之劳,变得更加美好。


关于专业专业的好坏是相对的、辩证的。今天的热门专业不等于永恒的好专业。
当人们都觉得一个专业很好的时候,这个专业离毁灭就已经为期不远了。所以不要用利益的标准来衡量专业好坏。
挑专业就是挑兴趣,专业再热,学科再强,你不喜欢就没有意义。兴趣的标准更稳定,利益的标准不长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是人生一大享受。
[h1]挑你喜欢的[/h1][h1]学你热爱的[/h1][h1]工作就会有更多的快乐[/h1][h1]生活就会有更高的品质[/h1]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专业分工会更为精细化,但专业分工不可能细化得井水不犯河水。各种专业都是解释世界的方式,如能广泛涉猎,你会更具智慧。


关于知识“读书无用论”在一定层面上来看也是存在的,没有读书发横财的人存在。
但个案并不能说明问题,普遍现象才有说服力。稍懂常识的人就知道,即使用金钱衡量,知识作用也不可忽视。不然,著名跨国公司对智力因素的高度重视就无法解释。只要作一个简单的统计,就会发现知识与收入的正比关系。
[h1]读书到底有没有用[/h1][h1]关键是如何看待有用[/h1][h1]不能只用“金钱”一个标准[/h1][h1]知识使人生拥有更多可能[/h1]知识决定一个人的气质、趣味、眼界、欣赏水平、价值观……这些都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这些都是知识熏陶的结果,而不是金钱交换的产物。
如果你大学毕业后,能认识到还有很多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那这个大学就没有白上。


关于阅读大学与高中最大的区别是,自由很多,挥霍自由的人也很多。
希望你能利用这难得的自由,多读些书。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喜欢阅读,他们可以花很多时间无节制的逛街、淘宝、打游戏、网聊……就是不肯花时间安安静静地阅读。送你一条读书寄语:“趁年轻,认认真真跟好书来一次热恋。”之所以特别强调趁年轻,走上社会你就知道,抽出时间来读书是多么不易。尤其要注意读好书,有些书思想贫乏、内容平庸、读来害人。
[h1]读书犹如交友[/h1][h1]要仔细甄别[/h1][h1]非善勿近[/h1]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读经典,经典是时间选择的产物,读者挑剔的结果。一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肯定有它的道理。只要是经典,只要你想读,都可以去读。


关于竞争如今这个年代,需用实力说话。规则一定会越来越公平,竞争必然会越来越残酷。
爸爸是个倔强的人,办事尤其是自身专业发展不喜欢求人,也很少求别人。多次的岗位变化都依托自己对专业和复合知识的坚挺,不靠人情关系,就靠本事竞争。
[h1]这样很辛苦[/h1][h1]但赢得尊重[/h1][h1]得心安稳[/h1][h1]多好![/h1]你要知道,一个人如果不想过低三下四的生活,就必须有能让自己抬头挺胸的资本。你要抓住机会,提高自己。直面风雨人生,迎接时代挑战。


关于外表这是个讲究感官刺激的时代,给人的视觉感受很重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人要懂得修饰自己。遗憾的是,这方面我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给你。适当装扮自己是可以的。当然,帅气、有魅力绝不仅指外表。
[h1]言谈举止传递风度[/h1][h1]待人接物外露修养[/h1]内外兼修是核心,花瓶式的外表仅能帅得一时。切记知识是最好的装饰,良好的素养会让人更有魅力,这是一种岁月都无法剥夺的吸引力。


关于恋爱爱情很美好,爸爸希望你能找到意中人。孩子,只要你幸福,我的一生就圆满了。
恋爱很严肃,对待须认真。感情不是拿来玩的,恩爱不是用来秀的。真爱深沉而非浅薄,真心无私而不贪婪。你的爱人不是你的私有品。你可以想她,但不要轻易打扰她;你可以爱她,但不要牢牢限制他。恋爱会让人做出各种傻事而不自知,你是男孩子,要懂得洁身自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在决定约会时就要想清楚。感情失败,对人的伤害是刻骨的,要慎重。
[h1]爱的决定基于平时细致的考察[/h1][h1]不是一时的冲动[/h1]希望你将来的女朋友善良、清纯、正直、有涵养。如果你们是认真的,我会祝福你们。


关于交友大学是读书之所,也是交友之地。人的一生一定要有几个交情过命的朋友。
幸福人生不是取决于金钱财富,而是取决于社会关系。朋友是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快乐有人分享,你会更快乐;悲伤有人分担,你不会太忧郁。各地都有人值得你牵挂,到处都有牵挂你的人,你会觉得世界充满阳光,心里如沐春风。
[h1]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h1][h1]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h1]希望别人对自己好一点,自己首先就要对别人好一些。大学宿舍,多人一寝,大家远道而来,是前世定下的相遇。遇事能让则让,有难可帮就帮。与人玫瑰,手有余香。


关于时间时间最公平,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时光最易得,但也最不为人所珍惜。
[h3]生活中常常听人说,要把时间补回来。时间是补不回来的,浪费了就是浪费了。[/h3] “记得少年骑木马转眼已是白头人”。大学生的时间往往会无谓地消耗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团活动,二是上网,尤其是后者。适当参加社团活动,广交朋友,增长见识,确是好事。但太多的课外活动,会使时间以各种光明正大的名义被浪费。网络很便利,网络也很误事。电脑、手机让你时刻与外界保持联系,也让你时刻受到外界干扰。不妨在适当的时候,把网络关闭,让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宝贝,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你亲自去实践。爸爸不能教会你所有,也不能陪伴你一生。时光流逝,生命不会常在;总有一天,父子别离会成永远。希望这些建议能有益于你。
[h1]送你一个锦囊:[/h1][h1]大其愿[/h1][h1]坚其志[/h1][h1]虚其心[/h1][h1]柔其气[/h1][h3]一个成功的人只要有大的愿望和理想、坚强的意志、谦逊的态度和温柔的气质就行了。[/h3]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快乐幸福。你若安好,我便幸福。







                           老爸
     2016.6.29深夜伏案江天一色书斋 查看全部

宝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襁褓中咿呀学语,庭院里蹒跚学步,都早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知不觉你已长大,转眼你就上大学了。










按理说,19 岁已是成年人,我本不该有什么担心。但总忧虑你在外面照顾不好自己。你说不希望在本地上大学,我理解,也支持。外面海阔天空,你可以任意飞翔。
你很讨厌说教,但在你外出求学之际,我仍要啰唆几句。
[h1]对你未必有效[/h1][h1]对我却是安慰[/h1]

关于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说法并不新鲜,我主要是想说怎么做的问题。
道德首先是一种实践,善良不能仅存于内心。
就如一次坐公交车,主动给老人、病人等让座。老师都是这样教导学生的,在第一次实践时可能觉得做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年轻人的这种心理我非常理解,我第一次帮助别人时,也很在乎别人的眼光。

现在想来,根本不必。一件好事,不存私利,有何担心,怕啥议论?
[h1]生活中有很多事[/h1][h1]只要信手拈来[/h1][h1]就是一种善行[/h1]当你可以帮助别人时,不要吝啬。世界因你的举手之劳,变得更加美好。


关于专业专业的好坏是相对的、辩证的。今天的热门专业不等于永恒的好专业。
当人们都觉得一个专业很好的时候,这个专业离毁灭就已经为期不远了。所以不要用利益的标准来衡量专业好坏。
挑专业就是挑兴趣,专业再热,学科再强,你不喜欢就没有意义。兴趣的标准更稳定,利益的标准不长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是人生一大享受。
[h1]挑你喜欢的[/h1][h1]学你热爱的[/h1][h1]工作就会有更多的快乐[/h1][h1]生活就会有更高的品质[/h1]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专业分工会更为精细化,但专业分工不可能细化得井水不犯河水。各种专业都是解释世界的方式,如能广泛涉猎,你会更具智慧。


关于知识“读书无用论”在一定层面上来看也是存在的,没有读书发横财的人存在。
但个案并不能说明问题,普遍现象才有说服力。稍懂常识的人就知道,即使用金钱衡量,知识作用也不可忽视。不然,著名跨国公司对智力因素的高度重视就无法解释。只要作一个简单的统计,就会发现知识与收入的正比关系。
[h1]读书到底有没有用[/h1][h1]关键是如何看待有用[/h1][h1]不能只用“金钱”一个标准[/h1][h1]知识使人生拥有更多可能[/h1]知识决定一个人的气质、趣味、眼界、欣赏水平、价值观……这些都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这些都是知识熏陶的结果,而不是金钱交换的产物。
如果你大学毕业后,能认识到还有很多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那这个大学就没有白上。


关于阅读大学与高中最大的区别是,自由很多,挥霍自由的人也很多。
希望你能利用这难得的自由,多读些书。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喜欢阅读,他们可以花很多时间无节制的逛街、淘宝、打游戏、网聊……就是不肯花时间安安静静地阅读。送你一条读书寄语:“趁年轻,认认真真跟好书来一次热恋。”之所以特别强调趁年轻,走上社会你就知道,抽出时间来读书是多么不易。尤其要注意读好书,有些书思想贫乏、内容平庸、读来害人。
[h1]读书犹如交友[/h1][h1]要仔细甄别[/h1][h1]非善勿近[/h1]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读经典,经典是时间选择的产物,读者挑剔的结果。一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肯定有它的道理。只要是经典,只要你想读,都可以去读。


关于竞争如今这个年代,需用实力说话。规则一定会越来越公平,竞争必然会越来越残酷。
爸爸是个倔强的人,办事尤其是自身专业发展不喜欢求人,也很少求别人。多次的岗位变化都依托自己对专业和复合知识的坚挺,不靠人情关系,就靠本事竞争。
[h1]这样很辛苦[/h1][h1]但赢得尊重[/h1][h1]得心安稳[/h1][h1]多好![/h1]你要知道,一个人如果不想过低三下四的生活,就必须有能让自己抬头挺胸的资本。你要抓住机会,提高自己。直面风雨人生,迎接时代挑战。


关于外表这是个讲究感官刺激的时代,给人的视觉感受很重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人要懂得修饰自己。遗憾的是,这方面我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给你。适当装扮自己是可以的。当然,帅气、有魅力绝不仅指外表。
[h1]言谈举止传递风度[/h1][h1]待人接物外露修养[/h1]内外兼修是核心,花瓶式的外表仅能帅得一时。切记知识是最好的装饰,良好的素养会让人更有魅力,这是一种岁月都无法剥夺的吸引力。


关于恋爱爱情很美好,爸爸希望你能找到意中人。孩子,只要你幸福,我的一生就圆满了。
恋爱很严肃,对待须认真。感情不是拿来玩的,恩爱不是用来秀的。真爱深沉而非浅薄,真心无私而不贪婪。你的爱人不是你的私有品。你可以想她,但不要轻易打扰她;你可以爱她,但不要牢牢限制他。恋爱会让人做出各种傻事而不自知,你是男孩子,要懂得洁身自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在决定约会时就要想清楚。感情失败,对人的伤害是刻骨的,要慎重。
[h1]爱的决定基于平时细致的考察[/h1][h1]不是一时的冲动[/h1]希望你将来的女朋友善良、清纯、正直、有涵养。如果你们是认真的,我会祝福你们。


关于交友大学是读书之所,也是交友之地。人的一生一定要有几个交情过命的朋友。
幸福人生不是取决于金钱财富,而是取决于社会关系。朋友是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快乐有人分享,你会更快乐;悲伤有人分担,你不会太忧郁。各地都有人值得你牵挂,到处都有牵挂你的人,你会觉得世界充满阳光,心里如沐春风。
[h1]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h1][h1]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h1]希望别人对自己好一点,自己首先就要对别人好一些。大学宿舍,多人一寝,大家远道而来,是前世定下的相遇。遇事能让则让,有难可帮就帮。与人玫瑰,手有余香。


关于时间时间最公平,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时光最易得,但也最不为人所珍惜。
[h3]生活中常常听人说,要把时间补回来。时间是补不回来的,浪费了就是浪费了。[/h3] “记得少年骑木马转眼已是白头人”。大学生的时间往往会无谓地消耗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团活动,二是上网,尤其是后者。适当参加社团活动,广交朋友,增长见识,确是好事。但太多的课外活动,会使时间以各种光明正大的名义被浪费。网络很便利,网络也很误事。电脑、手机让你时刻与外界保持联系,也让你时刻受到外界干扰。不妨在适当的时候,把网络关闭,让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宝贝,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你亲自去实践。爸爸不能教会你所有,也不能陪伴你一生。时光流逝,生命不会常在;总有一天,父子别离会成永远。希望这些建议能有益于你。
[h1]送你一个锦囊:[/h1][h1]大其愿[/h1][h1]坚其志[/h1][h1]虚其心[/h1][h1]柔其气[/h1][h3]一个成功的人只要有大的愿望和理想、坚强的意志、谦逊的态度和温柔的气质就行了。[/h3]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快乐幸福。你若安好,我便幸福。







                           老爸
     2016.6.29深夜伏案江天一色书斋

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作为家长的你是预谋者还是帮凶!

家庭教育买菜做饭咯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14 次浏览 • 2018-11-02 10:41 • 来自相关话题

笔者按:好的教养是教会孩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任意妄为。

01







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家好几个孩子,家长忙里忙外疲于生计,没有功夫个个悉心栽培,单靠言传身教却也哺育出一群踏实上进,勤劳善良的孩子们。
物质丰盛的年代,从80后的首批小王子、小公主,到现在的家里供个小祖宗似的养育模式,一大家几代人劳心劳力的精心培养,补习班、兴趣班各种名目的增长见识和能力的学习班,反倒培养出以无知无畏当勇气的一批小霸王,好多父母早已忘了言传身教、行端己正的示范作用。
前一阵长沙2岁的莉莉和其他两个小孩子玩,进入了电梯,电梯的按钮原本是在9楼,其中5岁的小男孩蹦跳着点亮了18层的按钮。
电梯到了后,小男孩却将莉莉重新关进了电梯,电梯到达顶层后,2岁的小女孩本能地朝着外面的阳光走去,从18楼坠楼身亡。18楼的护栏失修,莉莉本以为会迈向阳光没想到却迈进地狱。
从视频里我们看见,当莉莉被关在电梯里时,惊慌地拍打电梯门的画面,定格为她生前的最后一幕。
一个顽童的恶作剧,引发了一场失女惨案。父母教会孩子如何使用电梯时,不知道有没有告诉他电梯使用不当时会发生什么危险,有没有告诉他独自留在电梯里的危害,不能恶作剧把小伙伴独自关在电梯里,有没有告诉他不能在电梯里打闹,乱按电梯里的按钮。
多少孩子在进入电梯时把所有按钮乱按一气,多少孩子在出入电梯时推搡小伙伴导致夹挤受伤。
好多家长都把这些当作无伤大雅的玩笑,不去严肃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告知她这样做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那么你是否想过,如果每个家长都一笑而过,惯以为之,有一天你的孩子有可能也会受到别人家孩子的恶作剧伤害,到时候酿成严重后果是否是你当初漠然的结果。
02







很久以前的一个新闻,在地铁站,一个年轻姑娘手里拿着炸鸡排,旁边的小男孩因为想吃炸鸡排不停哭闹,小男孩的妈妈便让孩子去向年轻姑娘要,小男孩就对姑娘说我想吃炸鸡排,姑娘看她一眼,没有理他。
看到这,大家是不是会想终于知道熊孩子是怎么养成的了,完全是不知教养为何物的母亲言传身教的结果啊。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当地铁呼啸而来,快要进站时,小男孩突然挣脱了母亲的手,跑上前使劲推了那姑娘一把。女孩尖叫一声眼看就要跌下站台,幸亏旁边有人一直关注着她们,在紧要关头抓住了女孩,而那位母亲立刻拽过自己的儿子,迅速隐没在拥挤的人群里消失无踪。
这已经不是开玩笑的恶作剧了,这应该算是主观意识的伤人害人。可想而知,这个小男孩是不是以往在想要什么而得不到的时候,就会采取极端行为表达愤恨和不满啊。由此可见,这都是平时母亲纵容和教唆下的结果导致的小男孩的惯常行为。
你以为你能庇佑孩子一次,就能庇佑他整个人生吗?这样的无知家长不但会培养出社会的害群之马,早晚有一天还会让孩子自食恶果身陷囹圄,到时候这是不是算你言传身教,精心培养的杰作啊!
03







之前发生在福建晋江的一则新闻,一个小男孩把一只小狗扔进了烧纸钱的铁通里,小狗被活活烤死了。
如此残忍的行径简直让人厌恶至极,从视频上看,小男孩也不过是七八岁的样子,就能丧失人性的善良,没有爱心欺负弱小,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此丑陋的恶毒趣味,引来骂声一片。
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小小年纪竟能干出来泯灭天良的事!就能自私自利的只为自己欢乐,不顾别人死活!就能认为自己是天皇老子,别人就得服从,稍逆他意就要展开报复,致人死地。
从电梯事件到地铁事件,再到把狗狗活活烤死,这一切都是偶然行为吗?我看这就是平日里的无拘无束导致的任性妄为的惯常行为,即使今天的事在他们身上没有发生,以后也会有更恶劣的事在他们身上发生。
熊孩子养成记的必然行为背后都站着不知所谓的失德家长,是他们无底线的娇惯养成了混世魔王,是他们无品行的言语教唆了不良少年。
不要在拿“他只是个孩子”当作行为失当的借口,熊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当他长大不能再以熊孩子自居时,当他狂妄的行为酿成大祸时,社会会给你养大的熊孩子一个响亮的耳光,或是一个约束他自由妄为的囹圄。你不好好教孩子,总有一天这个世界会替你好好教育他。
如果你不想把孩子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不想在他未来的某一天酿成大错时痛不欲生,就应该教会他做人的道理,就应该滋养她虔诚的心灵,不要让你的不良行为成为他日后犯罪的帮凶,不要让你的愚昧慈爱预谋出一个潜在祸害。
原生家庭是影响孩子性格养成的第一要素,一个孩子从小所受的家教,就决定了他以后人生的大致走向,他是天使还是恶魔,全在你的言传身教,他的耳濡目染里。







注:本文为原创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图片提供者)
作者展颜:烹酒煮茶,畅聊心中事。展笑颜开,执笔闯江湖。愿关注我的人都能满载幸福,不遇悲凉。 查看全部

笔者按:好的教养是教会孩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任意妄为。

01







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家好几个孩子,家长忙里忙外疲于生计,没有功夫个个悉心栽培,单靠言传身教却也哺育出一群踏实上进,勤劳善良的孩子们。
物质丰盛的年代,从80后的首批小王子、小公主,到现在的家里供个小祖宗似的养育模式,一大家几代人劳心劳力的精心培养,补习班、兴趣班各种名目的增长见识和能力的学习班,反倒培养出以无知无畏当勇气的一批小霸王,好多父母早已忘了言传身教、行端己正的示范作用。
前一阵长沙2岁的莉莉和其他两个小孩子玩,进入了电梯,电梯的按钮原本是在9楼,其中5岁的小男孩蹦跳着点亮了18层的按钮。
电梯到了后,小男孩却将莉莉重新关进了电梯,电梯到达顶层后,2岁的小女孩本能地朝着外面的阳光走去,从18楼坠楼身亡。18楼的护栏失修,莉莉本以为会迈向阳光没想到却迈进地狱。
从视频里我们看见,当莉莉被关在电梯里时,惊慌地拍打电梯门的画面,定格为她生前的最后一幕。
一个顽童的恶作剧,引发了一场失女惨案。父母教会孩子如何使用电梯时,不知道有没有告诉他电梯使用不当时会发生什么危险,有没有告诉他独自留在电梯里的危害,不能恶作剧把小伙伴独自关在电梯里,有没有告诉他不能在电梯里打闹,乱按电梯里的按钮。
多少孩子在进入电梯时把所有按钮乱按一气,多少孩子在出入电梯时推搡小伙伴导致夹挤受伤。
好多家长都把这些当作无伤大雅的玩笑,不去严肃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告知她这样做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那么你是否想过,如果每个家长都一笑而过,惯以为之,有一天你的孩子有可能也会受到别人家孩子的恶作剧伤害,到时候酿成严重后果是否是你当初漠然的结果。
02







很久以前的一个新闻,在地铁站,一个年轻姑娘手里拿着炸鸡排,旁边的小男孩因为想吃炸鸡排不停哭闹,小男孩的妈妈便让孩子去向年轻姑娘要,小男孩就对姑娘说我想吃炸鸡排,姑娘看她一眼,没有理他。
看到这,大家是不是会想终于知道熊孩子是怎么养成的了,完全是不知教养为何物的母亲言传身教的结果啊。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当地铁呼啸而来,快要进站时,小男孩突然挣脱了母亲的手,跑上前使劲推了那姑娘一把。女孩尖叫一声眼看就要跌下站台,幸亏旁边有人一直关注着她们,在紧要关头抓住了女孩,而那位母亲立刻拽过自己的儿子,迅速隐没在拥挤的人群里消失无踪。
这已经不是开玩笑的恶作剧了,这应该算是主观意识的伤人害人。可想而知,这个小男孩是不是以往在想要什么而得不到的时候,就会采取极端行为表达愤恨和不满啊。由此可见,这都是平时母亲纵容和教唆下的结果导致的小男孩的惯常行为。
你以为你能庇佑孩子一次,就能庇佑他整个人生吗?这样的无知家长不但会培养出社会的害群之马,早晚有一天还会让孩子自食恶果身陷囹圄,到时候这是不是算你言传身教,精心培养的杰作啊!
03







之前发生在福建晋江的一则新闻,一个小男孩把一只小狗扔进了烧纸钱的铁通里,小狗被活活烤死了。
如此残忍的行径简直让人厌恶至极,从视频上看,小男孩也不过是七八岁的样子,就能丧失人性的善良,没有爱心欺负弱小,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此丑陋的恶毒趣味,引来骂声一片。
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小小年纪竟能干出来泯灭天良的事!就能自私自利的只为自己欢乐,不顾别人死活!就能认为自己是天皇老子,别人就得服从,稍逆他意就要展开报复,致人死地。
从电梯事件到地铁事件,再到把狗狗活活烤死,这一切都是偶然行为吗?我看这就是平日里的无拘无束导致的任性妄为的惯常行为,即使今天的事在他们身上没有发生,以后也会有更恶劣的事在他们身上发生。
熊孩子养成记的必然行为背后都站着不知所谓的失德家长,是他们无底线的娇惯养成了混世魔王,是他们无品行的言语教唆了不良少年。
不要在拿“他只是个孩子”当作行为失当的借口,熊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当他长大不能再以熊孩子自居时,当他狂妄的行为酿成大祸时,社会会给你养大的熊孩子一个响亮的耳光,或是一个约束他自由妄为的囹圄。你不好好教孩子,总有一天这个世界会替你好好教育他。
如果你不想把孩子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不想在他未来的某一天酿成大错时痛不欲生,就应该教会他做人的道理,就应该滋养她虔诚的心灵,不要让你的不良行为成为他日后犯罪的帮凶,不要让你的愚昧慈爱预谋出一个潜在祸害。
原生家庭是影响孩子性格养成的第一要素,一个孩子从小所受的家教,就决定了他以后人生的大致走向,他是天使还是恶魔,全在你的言传身教,他的耳濡目染里。







注:本文为原创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图片提供者)
作者展颜:烹酒煮茶,畅聊心中事。展笑颜开,执笔闯江湖。愿关注我的人都能满载幸福,不遇悲凉。

孩子,我只想让你成为你自己!

家庭教育百味人生坎坷路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6 次浏览 • 2018-11-01 10:07 • 来自相关话题

做/个/好/妈/妈

笔者按:每一个孩子都是降落凡间的天使,她带给你快乐的同时,也从你身上吸取养分。在生命伊始,她是你的一部分,而你是她的全部。你在她心中种下善良,她就是光明;你在她心中种下邪恶,她就是黑暗。
01.好的母爱都从神经质开始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初为人母的母亲都时常被一种名为“焦虑”的情绪环绕,担忧、喜悦、烦恼、期盼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让你时而被生活的一地鸡毛弄的手足无措的暴走,时而又跟打了鸡血似的精神抖擞的时刻准备着战斗。
有没有自从孩子出生后,就有一种“草木皆兵”的感觉,只要涉及到孩子的相关问题,稍有风吹草动,你就跟如临大敌一样时刻戒备着。
各种担忧,总是各种想法混杂在脑中,当孩子不好好睡觉哭闹时是不是觉得好心烦,当黑夜她睡的很安稳时却突然凑近她想要感受她的呼吸,甚至于用手探视她的鼻息。
总是想要给她最好的,却知道还有更好的。凡是涉及到孩子的事,总是反复的纠结,生怕有所疏忽,对她的成长不利。
凡此种种,都是因为第一次当妈妈,你总是想要做的更好,却发现离完美还有咫尺之遥。你时刻祈祷着愿她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愿她的未来没有伤害。
孩子,人生中有太多事是可以事先彩排(例如婚礼)或者从实践中出寻求答案(例如工作)。但只有做你的妈妈这件事,我无法想的更周全,只有在心里默默演练,在你呱呱落地时开始和你一同成长,所以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事我生怕错误的决定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了你的未来或者说对你的身体或心灵造成了伤害。
每一个妈妈在面对孩子时都从想的太多开始,但希望不要以做的太多结束,想是周全,做是干涉。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在生命的最初与你相交,但走到后来最终会成为和你平行的直线,所以请尊重生命的发展轨迹,爱是陪伴与支持,不是占有与制约。







02.愿你对孩子的期望能做到“初心不改”

当你望着怀里软软糯糯的小人时,你只是希望她健康、快乐就好,看似简单而平凡的愿望却很少有人坚持始终。

因为随着孩子长大,你要求的越来越多,你期盼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最初平凡的愿望上你添加了过多的前缀、后缀,而过多的要求往往会形成孩子思想的枷锁,行动的负累。
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我们不能拿此一时彼一时来对待,要知道好多本来很纯粹的东西到后来是你付出一生也追寻不回来的。

更不要带有功利心理,不要期望他去实现你未完成的梦想,他也不是为了替你争气而生,他是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是鲜活的有思想的生命。
他应该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拥有说不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你可以不认可他的某些想法,但你不能无情的抨击挫伤他的自尊,这是对于你创造一个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现实社会有很多父母都乐意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希望于孩子身上,他是你生命的延续,但不是你梦想的延续。

有的家庭很贫穷,父母就希望孩子以后能挣很多钱来改变现状,试问,你自己都不能努力创造财富,凭什么让孩子的未来去满足你无妄的虚荣?
外在的贫穷不可怕,就怕思想上贫穷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是狭隘的想法,不开阔的格局。







03.你凭什么见证一个生命的成长
我为什么说是“见证”,而不是“陪伴”呢?要知道我们无法陪伴孩子到老,他终究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河要过,而我们也终究要有离去的一天。
你要做的就是教会他以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以坚强的心境面对人生的突变。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但你可以在该来会来之前做好分离准备,让他拥有健全的人格修养和抗击生活暴风雨的能力,以至于当意外发生时不会让他感到张皇失措,失去生活的勇气和自信。
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中写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分数,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健全的人格从良好的习惯开始,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相处习惯。我觉得每个习惯又对应着相应的能力,包括生活能力、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
在生活琐事上不要事事亲力亲为,要注意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培养孩子刚毅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要把孩子培养成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原因,看问题,耐心接纳不同的声音,教孩子去认识情绪,并且表达出来,甄别不良情绪的原因,找到它并解决掉,避免不良情绪的发展和扩大,从而影响好的情绪的发挥和释放。
父母要自我检验看孩子的成长环境如何,家长的言谈行为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看待事物的想法和处理事物的能力的。
当面对孩子说谎辩驳时不要急于动怒,要善于观察并发现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孩子说谎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大人生活中无意识说过谎做了不良榜样;二是给孩子的压力过大,怕自己犯错会面临家长的语言和身体暴力;三是他对你不够信任,无法像对待朋友似的敞开心扉。
父母应该先学会成长,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不要忽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他是从模仿家长开始长大的,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要成为那样的人,才能言传身教。
教孩子做一个真诚的人,要有爱的能力,孩子能爱自己,那他就不会轻易自卑;孩子能爱别人,就不会自私。
教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要有光的仁慈,孩子能审视自身,那他就不会盲目攀比;孩子能帮助别人,就不会拜高踩低。
父母应多夸赞孩子的优点,培养他的自信。当孩子在某件事情受挫时就多给他鼓励,培养他的勇气与无畏。在孩子犯错时,耐心的询问原因,让他自己意识到错误,用交谈取代打骂,用道理塑造内心的强大,而不是用武力铸造行为的强大。
有的时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缺的不是耐心,而是方法。不可否认有些家长太急于求成,就有了拔苗助长的嫌疑。
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从而开阔孩子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有了见识的孩子才会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做出对自己有益的正确选择。
抽时间陪孩子多看一些描写名人故事的书、动画片或电影,这些杰出人物无不拥有优秀的品质,通过阅读、观看和领悟,会对孩子起到很重要、积极的影响。







04.读书的意义没有你想的那般势力
没有飞黄腾达,没有功成名就,有的只是在你面对艰难与困苦时,多一种思考的方法,多一种解开迷局的能力。我能想到的不是你有多成功,而是在你失败时不至于一蹶不振,痛苦余生。
因为读书的价值,可以在你走投无路时换一种活法,可以在你思想干涸时慰藉心灵,可以让你不因失去而彷徨,不因得到而张狂。
在孩子还不具备判断能力只凭喜好做事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要善于加以引导和疏通,我们应该扶上马再送一程,方能完成作为家长的使命。
读书不是为了一纸文凭,当然有时候一纸文凭,会带给你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不是被机遇的大门拦在门外,只有当你有机会踏入门里,你才会发现别有洞天的世界,你才会有资本去演绎生命的崇高价值。
读书不是目的和手段,读书是智囊和胸怀。当然读书的过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当你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所有的疑问都将在书中寻到答案。
美国加里·祖卡夫在所著的灵魂一书中提到:尊重你内心的顿悟,认可你身上发生的变化,听从它们的逐渐成熟。不要因为没有立即按照你的设想而生活,就觉得自己太虚伪。你有限的视角已经逐渐为更宏达的视野所替代,你的奋斗只是你正在为之努力的目标的一部分,并且,你与这个目标密不可分。你最崇高和最健康的愿望终将圆满实现,就像秋天的收获总会到来。收获与发芽不会同时发生,先是芽苗,之后是成长与成熟,最后才会有收获。
读书,不是死读书,亦不是读死书。读书可以让你不虚度时光,不浪费生命,从爱好中获得玩的乐趣,培养自己多维发展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并与众多优秀的人共舞的机会。
学习友善,心怀感恩,自爱爱人,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做到宠辱不惊,淡看潮起潮落。
学会思考,自信快乐,善于发现与倾听,拥有主见与眼光,比起现实的风云诡辩,思想的丰满充盈会让你终身受益无穷。
通过读书培养正确的认识,让孩子能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坦然的接纳它,接纳自己并爱自己,从而爱惜自己的全部,过好自己的人生。
蔡康永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非常赞同:
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了出现一个很棒但要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好的风景。







05.好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我在乎你所有在乎的事,但是我更希望看到你能独立处理好你所在乎的人与事。

家长应明白适时的给予支撑而不是给予干涉,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应是“尊重“和”理解”。
在《本杰明巴顿奇事》里有一段台词:我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我希望你有时能驻足于这个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我希望你能见到其他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们,我希望你能拥有一个值得自豪的人生,如果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都应该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作父母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凌驾于爱孩子之上。

你为孩子规划的幸福不一定给他带去快乐,那只是你自以为是的幸福虚设。好的母爱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灵魂!
孩子,我只想让你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我想要的样子。
但成为你自己的前提是你要深刻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不管以后如何都不后悔。未来即使遇到绕不开的结,也有勇气跨过去,重新开始后依然艳光四射,在生命的旅途中活出自我的价值。







注: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图片提供者)
作者展颜:热爱写作,自媒体人。烹酒煮茶,畅聊心中事。展笑颜开,执笔闯江湖。微信公号:女王上上签。 查看全部

做/个/好/妈/妈

笔者按:每一个孩子都是降落凡间的天使,她带给你快乐的同时,也从你身上吸取养分。在生命伊始,她是你的一部分,而你是她的全部。你在她心中种下善良,她就是光明;你在她心中种下邪恶,她就是黑暗。
01.好的母爱都从神经质开始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初为人母的母亲都时常被一种名为“焦虑”的情绪环绕,担忧、喜悦、烦恼、期盼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让你时而被生活的一地鸡毛弄的手足无措的暴走,时而又跟打了鸡血似的精神抖擞的时刻准备着战斗。
有没有自从孩子出生后,就有一种“草木皆兵”的感觉,只要涉及到孩子的相关问题,稍有风吹草动,你就跟如临大敌一样时刻戒备着。
各种担忧,总是各种想法混杂在脑中,当孩子不好好睡觉哭闹时是不是觉得好心烦,当黑夜她睡的很安稳时却突然凑近她想要感受她的呼吸,甚至于用手探视她的鼻息。
总是想要给她最好的,却知道还有更好的。凡是涉及到孩子的事,总是反复的纠结,生怕有所疏忽,对她的成长不利。
凡此种种,都是因为第一次当妈妈,你总是想要做的更好,却发现离完美还有咫尺之遥。你时刻祈祷着愿她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愿她的未来没有伤害。
孩子,人生中有太多事是可以事先彩排(例如婚礼)或者从实践中出寻求答案(例如工作)。但只有做你的妈妈这件事,我无法想的更周全,只有在心里默默演练,在你呱呱落地时开始和你一同成长,所以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事我生怕错误的决定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了你的未来或者说对你的身体或心灵造成了伤害。
每一个妈妈在面对孩子时都从想的太多开始,但希望不要以做的太多结束,想是周全,做是干涉。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在生命的最初与你相交,但走到后来最终会成为和你平行的直线,所以请尊重生命的发展轨迹,爱是陪伴与支持,不是占有与制约。







02.愿你对孩子的期望能做到“初心不改”

当你望着怀里软软糯糯的小人时,你只是希望她健康、快乐就好,看似简单而平凡的愿望却很少有人坚持始终。

因为随着孩子长大,你要求的越来越多,你期盼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最初平凡的愿望上你添加了过多的前缀、后缀,而过多的要求往往会形成孩子思想的枷锁,行动的负累。
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我们不能拿此一时彼一时来对待,要知道好多本来很纯粹的东西到后来是你付出一生也追寻不回来的。

更不要带有功利心理,不要期望他去实现你未完成的梦想,他也不是为了替你争气而生,他是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是鲜活的有思想的生命。
他应该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拥有说不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你可以不认可他的某些想法,但你不能无情的抨击挫伤他的自尊,这是对于你创造一个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现实社会有很多父母都乐意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希望于孩子身上,他是你生命的延续,但不是你梦想的延续。

有的家庭很贫穷,父母就希望孩子以后能挣很多钱来改变现状,试问,你自己都不能努力创造财富,凭什么让孩子的未来去满足你无妄的虚荣?
外在的贫穷不可怕,就怕思想上贫穷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是狭隘的想法,不开阔的格局。







03.你凭什么见证一个生命的成长
我为什么说是“见证”,而不是“陪伴”呢?要知道我们无法陪伴孩子到老,他终究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河要过,而我们也终究要有离去的一天。
你要做的就是教会他以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以坚强的心境面对人生的突变。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但你可以在该来会来之前做好分离准备,让他拥有健全的人格修养和抗击生活暴风雨的能力,以至于当意外发生时不会让他感到张皇失措,失去生活的勇气和自信。
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中写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分数,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健全的人格从良好的习惯开始,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相处习惯。我觉得每个习惯又对应着相应的能力,包括生活能力、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
在生活琐事上不要事事亲力亲为,要注意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培养孩子刚毅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要把孩子培养成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原因,看问题,耐心接纳不同的声音,教孩子去认识情绪,并且表达出来,甄别不良情绪的原因,找到它并解决掉,避免不良情绪的发展和扩大,从而影响好的情绪的发挥和释放。
父母要自我检验看孩子的成长环境如何,家长的言谈行为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看待事物的想法和处理事物的能力的。
当面对孩子说谎辩驳时不要急于动怒,要善于观察并发现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孩子说谎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大人生活中无意识说过谎做了不良榜样;二是给孩子的压力过大,怕自己犯错会面临家长的语言和身体暴力;三是他对你不够信任,无法像对待朋友似的敞开心扉。
父母应该先学会成长,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不要忽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他是从模仿家长开始长大的,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要成为那样的人,才能言传身教。
教孩子做一个真诚的人,要有爱的能力,孩子能爱自己,那他就不会轻易自卑;孩子能爱别人,就不会自私。
教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要有光的仁慈,孩子能审视自身,那他就不会盲目攀比;孩子能帮助别人,就不会拜高踩低。
父母应多夸赞孩子的优点,培养他的自信。当孩子在某件事情受挫时就多给他鼓励,培养他的勇气与无畏。在孩子犯错时,耐心的询问原因,让他自己意识到错误,用交谈取代打骂,用道理塑造内心的强大,而不是用武力铸造行为的强大。
有的时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缺的不是耐心,而是方法。不可否认有些家长太急于求成,就有了拔苗助长的嫌疑。
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从而开阔孩子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有了见识的孩子才会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做出对自己有益的正确选择。
抽时间陪孩子多看一些描写名人故事的书、动画片或电影,这些杰出人物无不拥有优秀的品质,通过阅读、观看和领悟,会对孩子起到很重要、积极的影响。







04.读书的意义没有你想的那般势力
没有飞黄腾达,没有功成名就,有的只是在你面对艰难与困苦时,多一种思考的方法,多一种解开迷局的能力。我能想到的不是你有多成功,而是在你失败时不至于一蹶不振,痛苦余生。
因为读书的价值,可以在你走投无路时换一种活法,可以在你思想干涸时慰藉心灵,可以让你不因失去而彷徨,不因得到而张狂。
在孩子还不具备判断能力只凭喜好做事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要善于加以引导和疏通,我们应该扶上马再送一程,方能完成作为家长的使命。
读书不是为了一纸文凭,当然有时候一纸文凭,会带给你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不是被机遇的大门拦在门外,只有当你有机会踏入门里,你才会发现别有洞天的世界,你才会有资本去演绎生命的崇高价值。
读书不是目的和手段,读书是智囊和胸怀。当然读书的过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当你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所有的疑问都将在书中寻到答案。
美国加里·祖卡夫在所著的灵魂一书中提到:尊重你内心的顿悟,认可你身上发生的变化,听从它们的逐渐成熟。不要因为没有立即按照你的设想而生活,就觉得自己太虚伪。你有限的视角已经逐渐为更宏达的视野所替代,你的奋斗只是你正在为之努力的目标的一部分,并且,你与这个目标密不可分。你最崇高和最健康的愿望终将圆满实现,就像秋天的收获总会到来。收获与发芽不会同时发生,先是芽苗,之后是成长与成熟,最后才会有收获。
读书,不是死读书,亦不是读死书。读书可以让你不虚度时光,不浪费生命,从爱好中获得玩的乐趣,培养自己多维发展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并与众多优秀的人共舞的机会。
学习友善,心怀感恩,自爱爱人,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做到宠辱不惊,淡看潮起潮落。
学会思考,自信快乐,善于发现与倾听,拥有主见与眼光,比起现实的风云诡辩,思想的丰满充盈会让你终身受益无穷。
通过读书培养正确的认识,让孩子能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坦然的接纳它,接纳自己并爱自己,从而爱惜自己的全部,过好自己的人生。
蔡康永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非常赞同:
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了出现一个很棒但要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好的风景。







05.好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我在乎你所有在乎的事,但是我更希望看到你能独立处理好你所在乎的人与事。

家长应明白适时的给予支撑而不是给予干涉,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应是“尊重“和”理解”。
在《本杰明巴顿奇事》里有一段台词:我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我希望你有时能驻足于这个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我希望你能见到其他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们,我希望你能拥有一个值得自豪的人生,如果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都应该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作父母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凌驾于爱孩子之上。

你为孩子规划的幸福不一定给他带去快乐,那只是你自以为是的幸福虚设。好的母爱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灵魂!
孩子,我只想让你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我想要的样子。
但成为你自己的前提是你要深刻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不管以后如何都不后悔。未来即使遇到绕不开的结,也有勇气跨过去,重新开始后依然艳光四射,在生命的旅途中活出自我的价值。







注: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图片提供者)
作者展颜热爱写作,自媒体人。烹酒煮茶,畅聊心中事。展笑颜开,执笔闯江湖。微信公号:女王上上签

润物无声--如何引导孩子爱上阅读(一)

家庭教育颜射k神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4 次浏览 • 2018-11-01 09:50 • 来自相关话题

“提倡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这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他指出:阅读不只是个人爱好,还是国家创新力量和道德力量的源泉,是关于人类文明传承的大事。这足以说明国家对阅读的重视。

在学校,我们看到走廊及教室里“图书借阅角”的图书种类丰富;看到老师每学期公布给孩子的“优秀阅读书目”;“幸福阅读”公开课时,我们感受到老师如何把好书引入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中……
在家庭中,我们培养孩子爱国、爱家、做好人,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也是从让他们爱上阅读开始。在陪养孩子“喜欢读书”这件事上,我们家还真在看似无意的有意间,“润物细无声”地做着一些些微妙的调整和改变。
润物(一)――把书种进孩子的眼睛
在孩子出生前,家里就囤了不少专业书;待宝宝出生后,育儿宝典进家门;孩子再大一点,绘本、国学经典等成关注点;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和孩子爸又会定期带孩子去图书馆借书看。总之,不管是网上热销,还是分级书单推荐,我们总会把好书带回家。孩子一直在有书的空间里,满眼都是书。让“有书”,成为孩子习得的意象。
润物(二)――把好书种进孩子的耳朵
当孩子两三岁时,正是培养他喜欢上看书的黄金期。于是,我和孩子爸几乎每晚都会让孩子自己挑选一两本喜欢的书,作为睡前故事读物。我们的读书方式是:一边声情并茂地读故事,一边让孩子指出所讲对应画面上的内容。并在孩子的要求下,一遍、两遍……地读。尽管上班一天回到家很疲累,但我们还是忍住烦躁,耐心地坚持下来,这样孩子就通过耳朵把丰富的词汇传递给大脑存储,同时对文字的理解力也增强了。
润物(三)――爱上阅读,从家长做起
都说“言传身教”中,“身教”胜于“言教”。在读书这件事上,果真更有效!孩子爸从前是经常看手机的“低头族”,但当他发现孩子也开始对手机感兴趣时,便有意识地开始了改变。为了让孩子喜欢上看书,爸爸放下手机,捧起了书。于是睡前的那段亲子时光,经常是在爸爸给孩子讲故事中度过。妈妈也是个读书爱好者,以前经常看电子书。当考虑到要引导孩子爱上读书,妈妈现在每天装在包里一本纸质书,只要有时间就陪着孩子一起静静地看一会儿,再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孩子从此更多的时候捧起书,不再惦记手机游戏。这种亲子阅读的温馨氛围,真令人感到愉快!
润物(四)――让选择的好书,成为孩子的热爱
读什么书,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家长怎么给孩子把关,这我有个小窍门!其实,对于能够自主阅读的孩子来说,一开始并不“挑食”,身边有什么书,都会看一会儿,有意思了就会坚持读完。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指挥孩子“你该看什么书”,而是可以“润无声”地把你认为适合孩子看的好书,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孩子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拿起那本书。在我家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的就是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国学经典、科普书籍等。总之,你想让孩子读什么书,家里就经常出现什么书。
润物(五)――不读死书,学做人
孩子爱上了阅读,我们还应经常跟孩子讲“读书是为了什么?”孩子读书都是从盲目的有趣开始,家长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有一次,孩子跟奶奶因为一件小事而闹得不太愉快。爸爸就给孩子讲了《弟子规》中关于“孝”的故事,并告诉他:不该跟长辈顶嘴,如果不同意奶奶的意见,可以好好说,不应该惹老年人生气。最后孩子爸说:读书最重要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如果人都做不好,那就不如不读书!孩子听后心悦诚服,向奶奶道歉。作为母亲,我也经常告诉爱看书的孩子:读书是为了学习书里的知识,再把所学应用到社会中,让更多人受益!孩子读过很多科技书,现在就经常在生活中给家人普及一些科学常识,使家人更健康。
我们在“静待花开”的路上前行,让书成为花的养分,让孩子在书的滋养中充满生机和力量! 查看全部

“提倡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这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他指出:阅读不只是个人爱好,还是国家创新力量和道德力量的源泉,是关于人类文明传承的大事。这足以说明国家对阅读的重视。

在学校,我们看到走廊及教室里“图书借阅角”的图书种类丰富;看到老师每学期公布给孩子的“优秀阅读书目”;“幸福阅读”公开课时,我们感受到老师如何把好书引入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中……
在家庭中,我们培养孩子爱国、爱家、做好人,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也是从让他们爱上阅读开始。在陪养孩子“喜欢读书”这件事上,我们家还真在看似无意的有意间,“润物细无声”地做着一些些微妙的调整和改变。
润物(一)――把书种进孩子的眼睛
在孩子出生前,家里就囤了不少专业书;待宝宝出生后,育儿宝典进家门;孩子再大一点,绘本、国学经典等成关注点;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和孩子爸又会定期带孩子去图书馆借书看。总之,不管是网上热销,还是分级书单推荐,我们总会把好书带回家。孩子一直在有书的空间里,满眼都是书。让“有书”,成为孩子习得的意象。
润物(二)――把好书种进孩子的耳朵
当孩子两三岁时,正是培养他喜欢上看书的黄金期。于是,我和孩子爸几乎每晚都会让孩子自己挑选一两本喜欢的书,作为睡前故事读物。我们的读书方式是:一边声情并茂地读故事,一边让孩子指出所讲对应画面上的内容。并在孩子的要求下,一遍、两遍……地读。尽管上班一天回到家很疲累,但我们还是忍住烦躁,耐心地坚持下来,这样孩子就通过耳朵把丰富的词汇传递给大脑存储,同时对文字的理解力也增强了。
润物(三)――爱上阅读,从家长做起
都说“言传身教”中,“身教”胜于“言教”。在读书这件事上,果真更有效!孩子爸从前是经常看手机的“低头族”,但当他发现孩子也开始对手机感兴趣时,便有意识地开始了改变。为了让孩子喜欢上看书,爸爸放下手机,捧起了书。于是睡前的那段亲子时光,经常是在爸爸给孩子讲故事中度过。妈妈也是个读书爱好者,以前经常看电子书。当考虑到要引导孩子爱上读书,妈妈现在每天装在包里一本纸质书,只要有时间就陪着孩子一起静静地看一会儿,再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孩子从此更多的时候捧起书,不再惦记手机游戏。这种亲子阅读的温馨氛围,真令人感到愉快!
润物(四)――让选择的好书,成为孩子的热爱
读什么书,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家长怎么给孩子把关,这我有个小窍门!其实,对于能够自主阅读的孩子来说,一开始并不“挑食”,身边有什么书,都会看一会儿,有意思了就会坚持读完。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指挥孩子“你该看什么书”,而是可以“润无声”地把你认为适合孩子看的好书,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孩子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拿起那本书。在我家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的就是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国学经典、科普书籍等。总之,你想让孩子读什么书,家里就经常出现什么书。
润物(五)――不读死书,学做人
孩子爱上了阅读,我们还应经常跟孩子讲“读书是为了什么?”孩子读书都是从盲目的有趣开始,家长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有一次,孩子跟奶奶因为一件小事而闹得不太愉快。爸爸就给孩子讲了《弟子规》中关于“孝”的故事,并告诉他:不该跟长辈顶嘴,如果不同意奶奶的意见,可以好好说,不应该惹老年人生气。最后孩子爸说:读书最重要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如果人都做不好,那就不如不读书!孩子听后心悦诚服,向奶奶道歉。作为母亲,我也经常告诉爱看书的孩子:读书是为了学习书里的知识,再把所学应用到社会中,让更多人受益!孩子读过很多科技书,现在就经常在生活中给家人普及一些科学常识,使家人更健康。
我们在“静待花开”的路上前行,让书成为花的养分,让孩子在书的滋养中充满生机和力量!

教育:看见“看不见”,不控制“控制”

亲子教育BruceJ929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96 次浏览 • 2018-10-19 13:36 • 来自相关话题

--看到这句话时,我顿时就被共鸣了!有朋友问我是什么意思时,当时我略想了一下,似乎有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意味,却没深思急于表达,只回了:貌似可以跟“难得糊涂”沾边儿。
再回头看这句,才加深或是“可言传”理解了这样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看见“看不见”--是说我们应该看到那些行为“背后的故事”。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有自己行为的动机或是驱动力,这个也许看起来的行为结果,隐含或之前发生过什么故事或事情?简单举例,比如:当你回家看到厨房地面脏乱差至极,想要对孩子发火,却发现锅里已经炒好的西红柿鸡蛋、米饭冒出成熟的香气……那么你看见的“乱”原来藏着孩子因爱而“做了这么多事情“的信号和因爱而产生的晚餐。那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在平时多因的看待某些看似负面的行为结果,而可以多方面了解孩子的“小心思”?
记得带孩子亲子阅读一个故事,讲的就是主人麦克出门,把爱犬布法留在了家里。布法为了帮助主人分担家务,便趁主人不在家时先放水想洗碗、再叼着扫把扫地……但在它的能力范围内,它只能是把水龙头打开一直在放水、挥着扫把到处乱舞......结果等麦克回到家发现:满屋子的水到处流,地上还散乱着打碎的花瓶……再看看布法无辜的眼神及有努力打扫过的痕迹时,本想发火的麦克低下身,抚摸着布法,反而安慰起它来……这个故事给我感触很深!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后果时,可曾耐心或是真的怀有爱心去探究他们的“真心”?是否有想获知“真相的过程”的考量能力?下回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否先蹲下来问清楚孩子的初始动机?--大部分时候孩子都是出于善意和无恶意的,那就选择爱的回馈吧!一个好的出发点足可以弥补或是盖过他们的过失或能力不足造成的不良后果!只是,之后我们要教给他们该怎么做,可以增长能力。我想,这才是我们该去看见的那些“看不见”!
另一个层面,我理解的“看见”代表“觉知”;而“看不见”则是我们当下的状态或是情绪。我们应时刻临在感觉到我们自己的情绪或思维走向,临在感觉到身体的变化--这些表面看不见的存在;然后体察它、关照它、引导或平抚它……让这些客观或瞬间的负责存在,走向积极的一面。
第三个层面,就是我肤浅理解的化“看见为看不见”,即与“难得糊涂”异曲同工。看见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要装作没看见,让不良逻辑后果来使他自省、自觉的改正,激发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只是这种觉察程度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忍功了得,耐性十足,长期效果才能显现。不然,我们就只能是常规的”干涉“在先,以后又不得不反复干预了!打破了这个”自尝后果“的大好机会。比如孩子丢三落四这件事,我们明明看到他落东西,却可以忍住不提醒,待孩子到学校因没带用品而扣分时,他第二天一定不会再忘。也许这种情况要经历两三次,但每次之后他都会记得一段时间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就好!反之,如果我们总是怕他们落东西,而一直在旁提醒、帮着找、帮着带......那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养成不负责任的心态,误解这些自己本应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归于他人的应该!所以,在长期的观察中,这种干涉是会给孩子的未来造成负面影响的。
第四个层面,看见也要忽略,就当没看见。这种情况适于希望通过淘气或挑衅来吸引父母注意的情况。如果这种调皮的状况发生,你便完全可以忽略,不去强化他的所为。否则,如果他一闹情绪或使小坏,你就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管理“他,他会误以为:只有用这样的方法,我才能吸引大人的关注。如果我们采取“忽视、不理”的态度,或是和善而坚定地告诫他:“这样没有用”时,几回合下来,孩子觉得这种也许哭闹的方式并没有达到被关注的效果,他们便不会再用这么消极的手段来实现目的和提出要求。而是慢慢被引导转向更积极的一面。但之后 ,如果他们出现了积极的诉求,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回应来对待孩子,他们才会知道如何表达诉求才是更正确和健康的。

而对于不控制“控制”又怎么解?
1,我想这句话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过度关注孩子,不要过度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控制孩子或他人。
2,我们对孩子的不控制,实际是控制的最高境界。表面的不控制要被暗中的积极引导所替代。比如:我们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不可以这么做,不可以那么做……“而是可以换成“你这么做试试会不会更好一些?你那样做是不是才会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建议、启发式的态度,总比命令式更和谐而起到更积极的效果!
3,不控制我们正在控制的自己的情绪--这种说法虽有点绕,但总归就是要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同理心的对待孩子。当不良情绪来临时,我们要觉察并观察,从而控制发作;对于引导自己情绪的良性走向,我们可以不必控制。
……也许还有之后想到的四4、5……
总之,教育就是:看见“看不见“,不控制“控制”。做到了,我们的亲子关系就更和谐了! 查看全部








--看到这句话时,我顿时就被共鸣了!有朋友问我是什么意思时,当时我略想了一下,似乎有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意味,却没深思急于表达,只回了:貌似可以跟“难得糊涂”沾边儿。
再回头看这句,才加深或是“可言传”理解了这样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看见“看不见”--是说我们应该看到那些行为“背后的故事”。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有自己行为的动机或是驱动力,这个也许看起来的行为结果,隐含或之前发生过什么故事或事情?简单举例,比如:当你回家看到厨房地面脏乱差至极,想要对孩子发火,却发现锅里已经炒好的西红柿鸡蛋、米饭冒出成熟的香气……那么你看见的“乱”原来藏着孩子因爱而“做了这么多事情“的信号和因爱而产生的晚餐。那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在平时多因的看待某些看似负面的行为结果,而可以多方面了解孩子的“小心思”?
记得带孩子亲子阅读一个故事,讲的就是主人麦克出门,把爱犬布法留在了家里。布法为了帮助主人分担家务,便趁主人不在家时先放水想洗碗、再叼着扫把扫地……但在它的能力范围内,它只能是把水龙头打开一直在放水、挥着扫把到处乱舞......结果等麦克回到家发现:满屋子的水到处流,地上还散乱着打碎的花瓶……再看看布法无辜的眼神及有努力打扫过的痕迹时,本想发火的麦克低下身,抚摸着布法,反而安慰起它来……这个故事给我感触很深!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后果时,可曾耐心或是真的怀有爱心去探究他们的“真心”?是否有想获知“真相的过程”的考量能力?下回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否先蹲下来问清楚孩子的初始动机?--大部分时候孩子都是出于善意和无恶意的,那就选择爱的回馈吧!一个好的出发点足可以弥补或是盖过他们的过失或能力不足造成的不良后果!只是,之后我们要教给他们该怎么做,可以增长能力。我想,这才是我们该去看见的那些“看不见”!
另一个层面,我理解的“看见”代表“觉知”;而“看不见”则是我们当下的状态或是情绪。我们应时刻临在感觉到我们自己的情绪或思维走向,临在感觉到身体的变化--这些表面看不见的存在;然后体察它、关照它、引导或平抚它……让这些客观或瞬间的负责存在,走向积极的一面。
第三个层面,就是我肤浅理解的化“看见为看不见”,即与“难得糊涂”异曲同工。看见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要装作没看见,让不良逻辑后果来使他自省、自觉的改正,激发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只是这种觉察程度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忍功了得,耐性十足,长期效果才能显现。不然,我们就只能是常规的”干涉“在先,以后又不得不反复干预了!打破了这个”自尝后果“的大好机会。比如孩子丢三落四这件事,我们明明看到他落东西,却可以忍住不提醒,待孩子到学校因没带用品而扣分时,他第二天一定不会再忘。也许这种情况要经历两三次,但每次之后他都会记得一段时间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就好!反之,如果我们总是怕他们落东西,而一直在旁提醒、帮着找、帮着带......那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养成不负责任的心态,误解这些自己本应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归于他人的应该!所以,在长期的观察中,这种干涉是会给孩子的未来造成负面影响的。
第四个层面,看见也要忽略,就当没看见。这种情况适于希望通过淘气或挑衅来吸引父母注意的情况。如果这种调皮的状况发生,你便完全可以忽略,不去强化他的所为。否则,如果他一闹情绪或使小坏,你就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管理“他,他会误以为:只有用这样的方法,我才能吸引大人的关注。如果我们采取“忽视、不理”的态度,或是和善而坚定地告诫他:“这样没有用”时,几回合下来,孩子觉得这种也许哭闹的方式并没有达到被关注的效果,他们便不会再用这么消极的手段来实现目的和提出要求。而是慢慢被引导转向更积极的一面。但之后 ,如果他们出现了积极的诉求,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回应来对待孩子,他们才会知道如何表达诉求才是更正确和健康的。

而对于不控制“控制”又怎么解?
1,我想这句话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过度关注孩子,不要过度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控制孩子或他人。
2,我们对孩子的不控制,实际是控制的最高境界。表面的不控制要被暗中的积极引导所替代。比如:我们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不可以这么做,不可以那么做……“而是可以换成“你这么做试试会不会更好一些?你那样做是不是才会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建议、启发式的态度,总比命令式更和谐而起到更积极的效果!
3,不控制我们正在控制的自己的情绪--这种说法虽有点绕,但总归就是要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同理心的对待孩子。当不良情绪来临时,我们要觉察并观察,从而控制发作;对于引导自己情绪的良性走向,我们可以不必控制。
……也许还有之后想到的四4、5……
总之,教育就是:看见“看不见“,不控制“控制”。做到了,我们的亲子关系就更和谐了!

外国父母不会让孩子只学习,更注重与孩子们互动锻炼,孩子很阳光,家庭很幸福

视频教程房翟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88 次浏览 • 2018-11-25 17:16 • 来自相关话题

最美的时光给最可爱的人

亲子教育一号互联H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52 次浏览 • 2018-11-22 18:15 • 来自相关话题

 







                        01

    10月11日  周四  晴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我想我与这些坐在下面的孩子们的心情是不同的。尽管同样是着急,他们急于结束了一天的功课去放松一下自己,而我,则是带着晚间不在孩子身边的遗憾急于看见那张可爱的小脸。
教室里的孩子们十五六岁,正值青春年少,无忧无虑。而讲台上的我,将近而立之年,有父母,有孩子。我想我们对于下课的心情注定是不会相同的。

每周两日的晚自习必定也是我心情最无法言喻的。下了晚课,骑上电瓶车匆匆往家里赶。虽然是初秋,但晚间的凉也是极其难忍的,总感觉脸上有阵阵的刺痛。

刚跑进屋,在床上的儿子就对爸爸说“妈妈回来了”。看到我的一瞬间,他那快要昏睡的眼睛又有了光芒。

我到床边用手摸了摸儿子的脸说“还没睡呢”。“等妈妈”儿子根本没有犹豫。然后在我不经意间他又说“妈妈手凉,你冷不冷?”,我平和地告诉儿子“妈妈冷啊,你赶紧让妈妈进被窝吧”

出于儿子的懂事,我以为此时的自己会得到一个肯定答复,没想到过了好一会儿,儿子说“妈妈,你走。爸爸爱我,你走。”而且越说情绪越激动,开始动手推我。我当然知道他是在向我索取爱,我在儿子的推脱中紧紧将他抱了过来,一会儿,便睡着了。
夜深了,我想,陪伴是相互的,滋养是相互的,给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我们作为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个用心陪伴他都能感受的到。而没一个不在他身边的遗憾,都将或多或少地带给孩子一些伤害。
   








            02
   
  10月12日  周五    晴

“妈妈,我们去公园遛一圈再回家吧”电瓶车前面的3岁宝看着我充满期待的说。今天有时间,老早就接回了幼儿园里的宝宝。
“好啊”我说,“怎么想着去公园呢?外面有点儿冷”说着我不自觉的给孩子拉了拉身上的挡风被。
“好几天妈妈都没有陪我了,咱们去吧妈妈”
“行,今天妈妈陪你”我拉长声音给了儿子一个肯定的答复。
试想,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哪个父母不愿意多陪陪自己的孩子。


小小的孩子下了车以后就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而又时不时地怕高爬低。欢呼雀跃,好似刚出笼的小鸟般开心。我想,大概亲近自然,也是他乃至绝大多数孩童所希望的。
比起那些充满各种游乐设施,充满各种商业气息的公园,儿子似乎更钟情于附近的这个生态公园,对这里的跑道、拱桥、沙坑、篮球场充满着无限的好奇感。
漫步这里,儿子突然会对着红黄灰三种颜色的跑道对我说,“妈妈,你走灰色的,我走红色的,你不能走这边,知道了吗?”我配合的点了点头,欣喜于在幼儿园走平衡线的场景被儿子活活挪用了。
上了拱桥,有意锻炼孩子的对数字的概念。我便在身后随着孩子的步伐数起了台阶来。没想到数到3之后,儿子就跟着数了起来,差不多可以数到20。我想并不在于他能数多少,真正的意义在于,他慢慢对数字有了感知,这才是最重要的。
又走了一段,到了前面的一个平台,平台台阶的两侧均以斜坡为形。儿子突然爬到平台上,快步走到两端,然后奶声奶气地叫我,“妈妈妈妈,这像滑滑梯一样,是不是呀?”我说“对呀”。
听完这句,儿子放心地从那个不太高的斜坡上一溜烟滑了下来。在我批评他弄脏了衣服的同时,我也为他脑海中有滑梯的意像,并能准确表达而暗喜。

就这样,我们仅是围绕这公园的大道慢慢走了一圈,没有一处过多的停留,也没有任何玩具的陪伴。但我能看的出,孩子的开心的,也是满足的。


有人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想,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只是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和孩子一起慢慢体味相伴时际遇的每一道风景,每一种心情。把最美好的时光留给最可爱的人。 查看全部

 







                        01

    10月11日  周四  晴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我想我与这些坐在下面的孩子们的心情是不同的。尽管同样是着急,他们急于结束了一天的功课去放松一下自己,而我,则是带着晚间不在孩子身边的遗憾急于看见那张可爱的小脸。
教室里的孩子们十五六岁,正值青春年少,无忧无虑。而讲台上的我,将近而立之年,有父母,有孩子。我想我们对于下课的心情注定是不会相同的。

每周两日的晚自习必定也是我心情最无法言喻的。下了晚课,骑上电瓶车匆匆往家里赶。虽然是初秋,但晚间的凉也是极其难忍的,总感觉脸上有阵阵的刺痛。

刚跑进屋,在床上的儿子就对爸爸说“妈妈回来了”。看到我的一瞬间,他那快要昏睡的眼睛又有了光芒。

我到床边用手摸了摸儿子的脸说“还没睡呢”。“等妈妈”儿子根本没有犹豫。然后在我不经意间他又说“妈妈手凉,你冷不冷?”,我平和地告诉儿子“妈妈冷啊,你赶紧让妈妈进被窝吧”

出于儿子的懂事,我以为此时的自己会得到一个肯定答复,没想到过了好一会儿,儿子说“妈妈,你走。爸爸爱我,你走。”而且越说情绪越激动,开始动手推我。我当然知道他是在向我索取爱,我在儿子的推脱中紧紧将他抱了过来,一会儿,便睡着了。
夜深了,我想,陪伴是相互的,滋养是相互的,给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我们作为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个用心陪伴他都能感受的到。而没一个不在他身边的遗憾,都将或多或少地带给孩子一些伤害。
   








            02
   
  10月12日  周五    晴

“妈妈,我们去公园遛一圈再回家吧”电瓶车前面的3岁宝看着我充满期待的说。今天有时间,老早就接回了幼儿园里的宝宝。
“好啊”我说,“怎么想着去公园呢?外面有点儿冷”说着我不自觉的给孩子拉了拉身上的挡风被。
“好几天妈妈都没有陪我了,咱们去吧妈妈”
“行,今天妈妈陪你”我拉长声音给了儿子一个肯定的答复。
试想,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哪个父母不愿意多陪陪自己的孩子。


小小的孩子下了车以后就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而又时不时地怕高爬低。欢呼雀跃,好似刚出笼的小鸟般开心。我想,大概亲近自然,也是他乃至绝大多数孩童所希望的。
比起那些充满各种游乐设施,充满各种商业气息的公园,儿子似乎更钟情于附近的这个生态公园,对这里的跑道、拱桥、沙坑、篮球场充满着无限的好奇感。
漫步这里,儿子突然会对着红黄灰三种颜色的跑道对我说,“妈妈,你走灰色的,我走红色的,你不能走这边,知道了吗?”我配合的点了点头,欣喜于在幼儿园走平衡线的场景被儿子活活挪用了。
上了拱桥,有意锻炼孩子的对数字的概念。我便在身后随着孩子的步伐数起了台阶来。没想到数到3之后,儿子就跟着数了起来,差不多可以数到20。我想并不在于他能数多少,真正的意义在于,他慢慢对数字有了感知,这才是最重要的。
又走了一段,到了前面的一个平台,平台台阶的两侧均以斜坡为形。儿子突然爬到平台上,快步走到两端,然后奶声奶气地叫我,“妈妈妈妈,这像滑滑梯一样,是不是呀?”我说“对呀”。
听完这句,儿子放心地从那个不太高的斜坡上一溜烟滑了下来。在我批评他弄脏了衣服的同时,我也为他脑海中有滑梯的意像,并能准确表达而暗喜。

就这样,我们仅是围绕这公园的大道慢慢走了一圈,没有一处过多的停留,也没有任何玩具的陪伴。但我能看的出,孩子的开心的,也是满足的。


有人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想,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只是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和孩子一起慢慢体味相伴时际遇的每一道风景,每一种心情。把最美好的时光留给最可爱的人。


幼儿园精灵养成记

亲子教育harry5j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0 次浏览 • 2018-11-22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亲爱的宝贝,你是上天给我的最好的礼物。而妈妈相信,幼儿园是上天给你的最好的礼物。
几经挣扎之后,还是决定将孩子送去幼儿园。一方面觉得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与同龄人在一起的集体生活或许比一个人的孤单独处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很自私的说,孩子去了幼儿园,的确能给家人尤其我自己留下更多的闲暇时间。
                                  01
                  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8月1日    周三    晴

由于怕孩子适应不了新环境,提前几天在其他孩子放学以后,带着他去那个学校玩玩具,孩子貌似还很愿意接受这个有欢乐的地方。

去幼儿园的路上,我多次给孩子念叨:
“你看,幼儿园有很多玩具、有很多的小朋友,我们今天就一直在那玩儿好不好?”
“好”,孩子回答的干脆利索,我想他大概以为我会跟他一起。
我还是一路给孩子灌输幼儿园怎么怎么的好,不到3岁大的孩子不时用迷茫的眼睛看着我。

到了教室门口,温柔而又美丽的老师赶紧过来迎住了我们。由于提前有做过心理准备,我转过头离开了。从教室到校门口的那段路,此时觉得长的出奇,可我还是忍住了,没有回头,心里却有千万般的不舍。

回家以后的自己,开启了与手机视频的亲密对视,此时只想知道,我离开了以后他怎么样。

视频里看到孩子一直被一位老师妈妈抱着。甚至能想到刚才我离开时他固执挣扎的情景。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

我能体会的到宝宝此时的心理: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与几位陌生的老师和十几个陌生小朋友们相处,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极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他是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表达,开始用挣扎哭泣来表现自己的恐慌和不安。

哭哭涕涕的前几天,儿子甚至还眼巴巴地问道“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我只想说,孩子,终有一天你会长大,妈妈的爱只是以另一种形式陪在你的身边。

殊不知你在学校哭泣时妈妈不止一次焦虑地想和老师聊聊;殊不知你去学校的时间妈妈瞬间觉得生活空落落的。

加油,孩子,妈妈陪你一起长大!

                                02
          妈妈,是不是小朋友都去幼儿园?

                    8月10日  周五  阴

孩子上幼儿园一周了,虽不哭不闹了,但却每次都显得那么孤单。

早晨送孩子去幼儿园,还是跟往常一样,我给他讲学校里的早餐有多么好吃,学校的玩具有多么好玩。但是突然,孩子说“妈妈,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要去幼儿园?”。

我意识到我自己犯了一个大错,我只管自己在说,却没有注意到孩子的需求。此时的他比起对玩具、食物等的新鲜感,似乎更需要有同类有伙伴一起的安全感。

我马上换了一种说法,“对啊,你看其实小朋友呢,都去幼儿园。你在家一起玩的哥哥要去,姐姐要去。还有那个谁谁妹妹弟弟过几天都要去。你在幼儿园等几天,他们就和你一起了。”儿子对上学好像没有那么强烈的拒绝了。但在我心中另一种焦虑却悄悄燃起。

仍旧不断地看手机监控。由于其他小朋友大多是7月份入园的,所以看起来很不一样。看到其他小朋友排队做游戏,儿子就站在旁边;看到其他小朋友跳舞,儿子紧紧地抓住其中一位老师的手,一会儿又让老师抱起来;甚至更严重,儿子不愿意在教室吃饭,几经哭闹,老师带他回办公室吃饭。

看到这些,我有时候竟不敢相信,在自家人面前那么调皮的孩子在学校却是这般。以至于强迫自己在百度上一再搜索“孩子在幼儿园不合群是什么原因”、“幼儿园新生不合群怎么办?”,我想,这是任何一位关心自己孩子的妈妈都会做的。

给孩子老师联系,老师说,“每个小朋友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有的孩子适应能力强几天就好了,有的孩子可能需要时间更长一些。我们会慢慢鼓励孩子,让他喜欢集体生活。”

听了老师的话,妈妈只能在朋友圈写到“孩子,妈妈知道,当前上幼儿园你其实并没有那么开心,因为你没有尝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但是我相信,天真可爱的你总有一天会喜欢上这种生活的,加油。”

                                03
                    妈妈,然后怎么样呢?

                    8月23日  周二    晴

喜于这段时间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我也趁机在接送的过程中充当好沟通者。

“妈妈,你怎么停下来了?”
“你看,路口那个圆圆的灯是什么颜色”
“红色”
“对,宝贝真棒”
“妈妈记得有个歌是这么唱的:小汽车……(在学校刚学了这个)”
“小汽车,滴滴滴。红灯亮了停下来。绿灯亮,汽车开。看看谁的汽车开的快”

其实我是没有想到他能够顺着我给他引导的把这首曲儿说出来,我想只是儿子最近愿意接受一些集体生活中的东西了,心情也好起来了吧。

走着走着,他会说,“妈妈,你看那边那是高的是什么”,我趁机教他一个词“高楼大厦”,虽然他每次都说“高楼大cha”,但对我来说,也是满满的成就感。

我告诉他,马上到学校了。他说“然后怎么样呢?”“到学校可以吃好吃的,玩玩具”
“然后怎么样呢?”天啊,我想,可能老师们比较喜欢用“然后怎么样呢”来引导孩子吧。

一旦没有了惧怕,产生了兴趣,我想集体生活的乐趣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为什么,大概是喜欢了。

                                    04
                  妈妈,怎么还不去幼儿园?

                      9月17日  周一    晴

好久没有记录了,或许是觉得孩子已经慢慢适应了,此时的我也逐渐适应起了宝宝不在身边的生活。

早起穿好衣服,小机灵突然跑过来问我,“新衣服漂亮吗?”
“漂亮,漂亮”我真诚地回答他。
“我们去幼儿园吧,妈妈”
我在想,孩子是不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自己的老师和小伙伴们面前呢。

“时间还早呢,我们一会儿去啊”我耐心地给孩子说。
“妈妈,怎么还不去幼儿园呢。老师说去早了可以在那玩玩具啊”
我想这孩子应该是正在慢慢喜欢上幼儿园生活。

喜欢一种东西,我们才愿意去接近它。而接近它,我们才会一步步的融入它。

 










                                  05

我想至此,一个喜欢上学的小精灵已经养成。
纵然有时候参与课外活动仍透露出胆怯,接受新事物还有些许慢热,但我相信很快儿子就会适应。因为每次去接他放学,总能看到开心的乱蹦乱跳的身影。

我想不仅上学吧,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从最初的不接受到接受到欣然接受,而这其中的过程,便是我们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查看全部










亲爱的宝贝,你是上天给我的最好的礼物。而妈妈相信,幼儿园是上天给你的最好的礼物。
几经挣扎之后,还是决定将孩子送去幼儿园。一方面觉得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与同龄人在一起的集体生活或许比一个人的孤单独处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很自私的说,孩子去了幼儿园,的确能给家人尤其我自己留下更多的闲暇时间。
                                  01
                  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8月1日    周三    晴

由于怕孩子适应不了新环境,提前几天在其他孩子放学以后,带着他去那个学校玩玩具,孩子貌似还很愿意接受这个有欢乐的地方。

去幼儿园的路上,我多次给孩子念叨:
“你看,幼儿园有很多玩具、有很多的小朋友,我们今天就一直在那玩儿好不好?”
“好”,孩子回答的干脆利索,我想他大概以为我会跟他一起。
我还是一路给孩子灌输幼儿园怎么怎么的好,不到3岁大的孩子不时用迷茫的眼睛看着我。

到了教室门口,温柔而又美丽的老师赶紧过来迎住了我们。由于提前有做过心理准备,我转过头离开了。从教室到校门口的那段路,此时觉得长的出奇,可我还是忍住了,没有回头,心里却有千万般的不舍。

回家以后的自己,开启了与手机视频的亲密对视,此时只想知道,我离开了以后他怎么样。

视频里看到孩子一直被一位老师妈妈抱着。甚至能想到刚才我离开时他固执挣扎的情景。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

我能体会的到宝宝此时的心理: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与几位陌生的老师和十几个陌生小朋友们相处,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极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他是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表达,开始用挣扎哭泣来表现自己的恐慌和不安。

哭哭涕涕的前几天,儿子甚至还眼巴巴地问道“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我只想说,孩子,终有一天你会长大,妈妈的爱只是以另一种形式陪在你的身边。

殊不知你在学校哭泣时妈妈不止一次焦虑地想和老师聊聊;殊不知你去学校的时间妈妈瞬间觉得生活空落落的。

加油,孩子,妈妈陪你一起长大!

                                02
          妈妈,是不是小朋友都去幼儿园?

                    8月10日  周五  阴

孩子上幼儿园一周了,虽不哭不闹了,但却每次都显得那么孤单。

早晨送孩子去幼儿园,还是跟往常一样,我给他讲学校里的早餐有多么好吃,学校的玩具有多么好玩。但是突然,孩子说“妈妈,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要去幼儿园?”。

我意识到我自己犯了一个大错,我只管自己在说,却没有注意到孩子的需求。此时的他比起对玩具、食物等的新鲜感,似乎更需要有同类有伙伴一起的安全感。

我马上换了一种说法,“对啊,你看其实小朋友呢,都去幼儿园。你在家一起玩的哥哥要去,姐姐要去。还有那个谁谁妹妹弟弟过几天都要去。你在幼儿园等几天,他们就和你一起了。”儿子对上学好像没有那么强烈的拒绝了。但在我心中另一种焦虑却悄悄燃起。

仍旧不断地看手机监控。由于其他小朋友大多是7月份入园的,所以看起来很不一样。看到其他小朋友排队做游戏,儿子就站在旁边;看到其他小朋友跳舞,儿子紧紧地抓住其中一位老师的手,一会儿又让老师抱起来;甚至更严重,儿子不愿意在教室吃饭,几经哭闹,老师带他回办公室吃饭。

看到这些,我有时候竟不敢相信,在自家人面前那么调皮的孩子在学校却是这般。以至于强迫自己在百度上一再搜索“孩子在幼儿园不合群是什么原因”、“幼儿园新生不合群怎么办?”,我想,这是任何一位关心自己孩子的妈妈都会做的。

给孩子老师联系,老师说,“每个小朋友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有的孩子适应能力强几天就好了,有的孩子可能需要时间更长一些。我们会慢慢鼓励孩子,让他喜欢集体生活。”

听了老师的话,妈妈只能在朋友圈写到“孩子,妈妈知道,当前上幼儿园你其实并没有那么开心,因为你没有尝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但是我相信,天真可爱的你总有一天会喜欢上这种生活的,加油。”

                                03
                    妈妈,然后怎么样呢?

                    8月23日  周二    晴

喜于这段时间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我也趁机在接送的过程中充当好沟通者。

“妈妈,你怎么停下来了?”
“你看,路口那个圆圆的灯是什么颜色”
“红色”
“对,宝贝真棒”
“妈妈记得有个歌是这么唱的:小汽车……(在学校刚学了这个)”
“小汽车,滴滴滴。红灯亮了停下来。绿灯亮,汽车开。看看谁的汽车开的快”

其实我是没有想到他能够顺着我给他引导的把这首曲儿说出来,我想只是儿子最近愿意接受一些集体生活中的东西了,心情也好起来了吧。

走着走着,他会说,“妈妈,你看那边那是高的是什么”,我趁机教他一个词“高楼大厦”,虽然他每次都说“高楼大cha”,但对我来说,也是满满的成就感。

我告诉他,马上到学校了。他说“然后怎么样呢?”“到学校可以吃好吃的,玩玩具”
“然后怎么样呢?”天啊,我想,可能老师们比较喜欢用“然后怎么样呢”来引导孩子吧。

一旦没有了惧怕,产生了兴趣,我想集体生活的乐趣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为什么,大概是喜欢了。

                                    04
                  妈妈,怎么还不去幼儿园?

                      9月17日  周一    晴

好久没有记录了,或许是觉得孩子已经慢慢适应了,此时的我也逐渐适应起了宝宝不在身边的生活。

早起穿好衣服,小机灵突然跑过来问我,“新衣服漂亮吗?”
“漂亮,漂亮”我真诚地回答他。
“我们去幼儿园吧,妈妈”
我在想,孩子是不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自己的老师和小伙伴们面前呢。

“时间还早呢,我们一会儿去啊”我耐心地给孩子说。
“妈妈,怎么还不去幼儿园呢。老师说去早了可以在那玩玩具啊”
我想这孩子应该是正在慢慢喜欢上幼儿园生活。

喜欢一种东西,我们才愿意去接近它。而接近它,我们才会一步步的融入它。

 










                                  05

我想至此,一个喜欢上学的小精灵已经养成。
纵然有时候参与课外活动仍透露出胆怯,接受新事物还有些许慢热,但我相信很快儿子就会适应。因为每次去接他放学,总能看到开心的乱蹦乱跳的身影。

我想不仅上学吧,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从最初的不接受到接受到欣然接受,而这其中的过程,便是我们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教师节,我为什么不给老师送礼?

亲子教育平面群42246520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0 次浏览 • 2018-11-17 13:50 • 来自相关话题

教师节还没到,闺蜜们都开始互相询问了。
“你们准备给老师送礼吗?”
“送什么礼物好?一般多少价值?”
“老师会收吗?”
一个朋友看着家长群里“预祝老师节日快乐”的刷屏,焦虑不已。她的女儿性格内向,今年第一次住校,虽然成绩不错,很担心过于内向的女儿会不会被老师忽略,无视。她终于也发出了对老师的祝福,还截屏问我们说的话是否得体,但她的信息很快又被别的家长的刷屏给覆盖了。她想着自己的女儿也将会像她的这条信息一样被淹没,终于忍不住给老师私发了个红包。
一个朋友在群里分享送礼经验。每年提前购好准备要送的礼物,然后再用心加上自己的手工,一定要让自己的礼物最有特色,让老师看了觉得家长最用心,当然内核里的价值也是非常重要。她说礼物送了,对老师也是有要求的。就是得给她的孩子比较好的座位,否则万一坐太后面,老师关注不到,容易精力分散,影响学习。
跟一个做教师的朋友聊了一下,他各种诉苦。收块学生的巧克力都感觉像做贼,微信打开都是家长的红包,深怕自己手贱一不小心点错了,到时被家长截了屏就自已找死的节奏。保不准哪天孩子受了点委屈,“套路深”的城市家长们就会来个举报。别人过节是休息,他们过个教师节,各种会,各种训戒,再加上周一繁重的工作安排,形容自己“忙得像条狗”。
路过一个学校,看到保安严把大门,凡是提着礼物的家长,一律拦下;凡是捧着花的孩子,一律把花放在大门口的大纸箱里。
有个家长说,她们知道现在送老师礼物难,所以家委会筹集了大家的钱,给老师集体买了礼物。但是送了三次,都被老师坚决从教室里推出来,尴尬到不行。东西是买了,钱也筹了,这会三个家委只能把礼物自己给留下,把其他家长的钱给退了。
教师节,全国上下一片焦虑,一片火热。
而有一个朋友却对我说,每年教师节,她都会捧着鲜花送到女儿高三的班主任这里。女儿早上大学了。高中时她怕女儿责怪,从没给老师送过花,现在女儿读大学管不着她了,她终于可以自由地去对女儿的老师表达感激了。她口中女儿的班主任,是个神一样让人不得不敬重的老师。
“节日”,基本等同于快乐,除了个别的特殊节日以外。教师节本是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而设的节日,它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也给全社会尊重老师,感恩老师提供了仪式感。中国崇尚礼尚往来,你敬我一尺,我送你一丈。尺和丈之间,可以物物相敬,也可以因情相敬。学生送老师礼物,出于对老师的感恩,对老师的崇敬。本该如此简单的关系,如此幸福的关系,却在现实中,充满了各种猜疑,焦虑,为难.......甚至国家对老师加入了收礼干预,领导对老师加入了收礼训戒。
我也有两个孩子,一个在上幼儿园,一个刚上初中,本该是焦虑家长的代表。我对大儿子说,给老师准备一下贺卡,班主任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却一心把精力都给了你们,要知道感恩。小儿子喜欢每天晚上下楼时拿着小手电筒,去公园里玩车,空下来时找找草丛里的小青蛙。他说教师节也很想给老师一个手电筒,这样她们可以找小青蛙,走楼梯时不会摔倒。我也想起了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对有联系的老师一 一道谢,虽然我不是一个让他们能有多少自豪的学生,但是不影响我感谢他们对我曾经的期盼。
而作为家长,我没有想给老师送礼。那些一看就是家长处心积虑准备的礼物,我怕老师拿着会沉重。他们已经够累够难了,若还要无形中接受那些礼物背后的特殊要求,那么,教师节他们收获的不是感恩和祝福,而是“拜佛”似的要求。中国人总喜欢一边拜着佛,一边说着内心的渴望和要求,并常常许下承诺,若是如愿,必来“还愿”。若不如愿呢?这也就有了前面提到的一个老师对城市家长套路深的感慨。
我想说的是,对孩子最好的祝福和保护是教会孩子知道感恩,渴望成长;让自己不焦虑的最好方法是把信任交给老师。教师节,让我们送给老师的是真心的祝福,而不是各种要求和压力。 查看全部










教师节还没到,闺蜜们都开始互相询问了。
“你们准备给老师送礼吗?”
“送什么礼物好?一般多少价值?”
“老师会收吗?”
一个朋友看着家长群里“预祝老师节日快乐”的刷屏,焦虑不已。她的女儿性格内向,今年第一次住校,虽然成绩不错,很担心过于内向的女儿会不会被老师忽略,无视。她终于也发出了对老师的祝福,还截屏问我们说的话是否得体,但她的信息很快又被别的家长的刷屏给覆盖了。她想着自己的女儿也将会像她的这条信息一样被淹没,终于忍不住给老师私发了个红包。
一个朋友在群里分享送礼经验。每年提前购好准备要送的礼物,然后再用心加上自己的手工,一定要让自己的礼物最有特色,让老师看了觉得家长最用心,当然内核里的价值也是非常重要。她说礼物送了,对老师也是有要求的。就是得给她的孩子比较好的座位,否则万一坐太后面,老师关注不到,容易精力分散,影响学习。
跟一个做教师的朋友聊了一下,他各种诉苦。收块学生的巧克力都感觉像做贼,微信打开都是家长的红包,深怕自己手贱一不小心点错了,到时被家长截了屏就自已找死的节奏。保不准哪天孩子受了点委屈,“套路深”的城市家长们就会来个举报。别人过节是休息,他们过个教师节,各种会,各种训戒,再加上周一繁重的工作安排,形容自己“忙得像条狗”。
路过一个学校,看到保安严把大门,凡是提着礼物的家长,一律拦下;凡是捧着花的孩子,一律把花放在大门口的大纸箱里。
有个家长说,她们知道现在送老师礼物难,所以家委会筹集了大家的钱,给老师集体买了礼物。但是送了三次,都被老师坚决从教室里推出来,尴尬到不行。东西是买了,钱也筹了,这会三个家委只能把礼物自己给留下,把其他家长的钱给退了。
教师节,全国上下一片焦虑,一片火热。
而有一个朋友却对我说,每年教师节,她都会捧着鲜花送到女儿高三的班主任这里。女儿早上大学了。高中时她怕女儿责怪,从没给老师送过花,现在女儿读大学管不着她了,她终于可以自由地去对女儿的老师表达感激了。她口中女儿的班主任,是个神一样让人不得不敬重的老师。
“节日”,基本等同于快乐,除了个别的特殊节日以外。教师节本是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而设的节日,它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也给全社会尊重老师,感恩老师提供了仪式感。中国崇尚礼尚往来,你敬我一尺,我送你一丈。尺和丈之间,可以物物相敬,也可以因情相敬。学生送老师礼物,出于对老师的感恩,对老师的崇敬。本该如此简单的关系,如此幸福的关系,却在现实中,充满了各种猜疑,焦虑,为难.......甚至国家对老师加入了收礼干预,领导对老师加入了收礼训戒。
我也有两个孩子,一个在上幼儿园,一个刚上初中,本该是焦虑家长的代表。我对大儿子说,给老师准备一下贺卡,班主任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却一心把精力都给了你们,要知道感恩。小儿子喜欢每天晚上下楼时拿着小手电筒,去公园里玩车,空下来时找找草丛里的小青蛙。他说教师节也很想给老师一个手电筒,这样她们可以找小青蛙,走楼梯时不会摔倒。我也想起了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对有联系的老师一 一道谢,虽然我不是一个让他们能有多少自豪的学生,但是不影响我感谢他们对我曾经的期盼。
而作为家长,我没有想给老师送礼。那些一看就是家长处心积虑准备的礼物,我怕老师拿着会沉重。他们已经够累够难了,若还要无形中接受那些礼物背后的特殊要求,那么,教师节他们收获的不是感恩和祝福,而是“拜佛”似的要求。中国人总喜欢一边拜着佛,一边说着内心的渴望和要求,并常常许下承诺,若是如愿,必来“还愿”。若不如愿呢?这也就有了前面提到的一个老师对城市家长套路深的感慨。
我想说的是,对孩子最好的祝福和保护是教会孩子知道感恩,渴望成长;让自己不焦虑的最好方法是把信任交给老师。教师节,让我们送给老师的是真心的祝福,而不是各种要求和压力。

一封家书:父亲写给刚上大一儿子的信

亲子教育少女也能备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0 次浏览 • 2018-11-16 10:20 • 来自相关话题

宝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襁褓中咿呀学语,庭院里蹒跚学步,都早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知不觉你已长大,转眼你就上大学了。










按理说,19 岁已是成年人,我本不该有什么担心。但总忧虑你在外面照顾不好自己。你说不希望在本地上大学,我理解,也支持。外面海阔天空,你可以任意飞翔。
你很讨厌说教,但在你外出求学之际,我仍要啰唆几句。
[h1]对你未必有效[/h1][h1]对我却是安慰[/h1]

关于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说法并不新鲜,我主要是想说怎么做的问题。
道德首先是一种实践,善良不能仅存于内心。
就如一次坐公交车,主动给老人、病人等让座。老师都是这样教导学生的,在第一次实践时可能觉得做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年轻人的这种心理我非常理解,我第一次帮助别人时,也很在乎别人的眼光。

现在想来,根本不必。一件好事,不存私利,有何担心,怕啥议论?
[h1]生活中有很多事[/h1][h1]只要信手拈来[/h1][h1]就是一种善行[/h1]当你可以帮助别人时,不要吝啬。世界因你的举手之劳,变得更加美好。


关于专业专业的好坏是相对的、辩证的。今天的热门专业不等于永恒的好专业。
当人们都觉得一个专业很好的时候,这个专业离毁灭就已经为期不远了。所以不要用利益的标准来衡量专业好坏。
挑专业就是挑兴趣,专业再热,学科再强,你不喜欢就没有意义。兴趣的标准更稳定,利益的标准不长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是人生一大享受。
[h1]挑你喜欢的[/h1][h1]学你热爱的[/h1][h1]工作就会有更多的快乐[/h1][h1]生活就会有更高的品质[/h1]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专业分工会更为精细化,但专业分工不可能细化得井水不犯河水。各种专业都是解释世界的方式,如能广泛涉猎,你会更具智慧。


关于知识“读书无用论”在一定层面上来看也是存在的,没有读书发横财的人存在。
但个案并不能说明问题,普遍现象才有说服力。稍懂常识的人就知道,即使用金钱衡量,知识作用也不可忽视。不然,著名跨国公司对智力因素的高度重视就无法解释。只要作一个简单的统计,就会发现知识与收入的正比关系。
[h1]读书到底有没有用[/h1][h1]关键是如何看待有用[/h1][h1]不能只用“金钱”一个标准[/h1][h1]知识使人生拥有更多可能[/h1]知识决定一个人的气质、趣味、眼界、欣赏水平、价值观……这些都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这些都是知识熏陶的结果,而不是金钱交换的产物。
如果你大学毕业后,能认识到还有很多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那这个大学就没有白上。


关于阅读大学与高中最大的区别是,自由很多,挥霍自由的人也很多。
希望你能利用这难得的自由,多读些书。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喜欢阅读,他们可以花很多时间无节制的逛街、淘宝、打游戏、网聊……就是不肯花时间安安静静地阅读。送你一条读书寄语:“趁年轻,认认真真跟好书来一次热恋。”之所以特别强调趁年轻,走上社会你就知道,抽出时间来读书是多么不易。尤其要注意读好书,有些书思想贫乏、内容平庸、读来害人。
[h1]读书犹如交友[/h1][h1]要仔细甄别[/h1][h1]非善勿近[/h1]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读经典,经典是时间选择的产物,读者挑剔的结果。一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肯定有它的道理。只要是经典,只要你想读,都可以去读。


关于竞争如今这个年代,需用实力说话。规则一定会越来越公平,竞争必然会越来越残酷。
爸爸是个倔强的人,办事尤其是自身专业发展不喜欢求人,也很少求别人。多次的岗位变化都依托自己对专业和复合知识的坚挺,不靠人情关系,就靠本事竞争。
[h1]这样很辛苦[/h1][h1]但赢得尊重[/h1][h1]得心安稳[/h1][h1]多好![/h1]你要知道,一个人如果不想过低三下四的生活,就必须有能让自己抬头挺胸的资本。你要抓住机会,提高自己。直面风雨人生,迎接时代挑战。


关于外表这是个讲究感官刺激的时代,给人的视觉感受很重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人要懂得修饰自己。遗憾的是,这方面我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给你。适当装扮自己是可以的。当然,帅气、有魅力绝不仅指外表。
[h1]言谈举止传递风度[/h1][h1]待人接物外露修养[/h1]内外兼修是核心,花瓶式的外表仅能帅得一时。切记知识是最好的装饰,良好的素养会让人更有魅力,这是一种岁月都无法剥夺的吸引力。


关于恋爱爱情很美好,爸爸希望你能找到意中人。孩子,只要你幸福,我的一生就圆满了。
恋爱很严肃,对待须认真。感情不是拿来玩的,恩爱不是用来秀的。真爱深沉而非浅薄,真心无私而不贪婪。你的爱人不是你的私有品。你可以想她,但不要轻易打扰她;你可以爱她,但不要牢牢限制他。恋爱会让人做出各种傻事而不自知,你是男孩子,要懂得洁身自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在决定约会时就要想清楚。感情失败,对人的伤害是刻骨的,要慎重。
[h1]爱的决定基于平时细致的考察[/h1][h1]不是一时的冲动[/h1]希望你将来的女朋友善良、清纯、正直、有涵养。如果你们是认真的,我会祝福你们。


关于交友大学是读书之所,也是交友之地。人的一生一定要有几个交情过命的朋友。
幸福人生不是取决于金钱财富,而是取决于社会关系。朋友是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快乐有人分享,你会更快乐;悲伤有人分担,你不会太忧郁。各地都有人值得你牵挂,到处都有牵挂你的人,你会觉得世界充满阳光,心里如沐春风。
[h1]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h1][h1]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h1]希望别人对自己好一点,自己首先就要对别人好一些。大学宿舍,多人一寝,大家远道而来,是前世定下的相遇。遇事能让则让,有难可帮就帮。与人玫瑰,手有余香。


关于时间时间最公平,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时光最易得,但也最不为人所珍惜。
[h3]生活中常常听人说,要把时间补回来。时间是补不回来的,浪费了就是浪费了。[/h3] “记得少年骑木马转眼已是白头人”。大学生的时间往往会无谓地消耗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团活动,二是上网,尤其是后者。适当参加社团活动,广交朋友,增长见识,确是好事。但太多的课外活动,会使时间以各种光明正大的名义被浪费。网络很便利,网络也很误事。电脑、手机让你时刻与外界保持联系,也让你时刻受到外界干扰。不妨在适当的时候,把网络关闭,让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宝贝,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你亲自去实践。爸爸不能教会你所有,也不能陪伴你一生。时光流逝,生命不会常在;总有一天,父子别离会成永远。希望这些建议能有益于你。
[h1]送你一个锦囊:[/h1][h1]大其愿[/h1][h1]坚其志[/h1][h1]虚其心[/h1][h1]柔其气[/h1][h3]一个成功的人只要有大的愿望和理想、坚强的意志、谦逊的态度和温柔的气质就行了。[/h3]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快乐幸福。你若安好,我便幸福。







                           老爸
     2016.6.29深夜伏案江天一色书斋 查看全部

宝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襁褓中咿呀学语,庭院里蹒跚学步,都早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知不觉你已长大,转眼你就上大学了。










按理说,19 岁已是成年人,我本不该有什么担心。但总忧虑你在外面照顾不好自己。你说不希望在本地上大学,我理解,也支持。外面海阔天空,你可以任意飞翔。
你很讨厌说教,但在你外出求学之际,我仍要啰唆几句。
[h1]对你未必有效[/h1][h1]对我却是安慰[/h1]

关于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说法并不新鲜,我主要是想说怎么做的问题。
道德首先是一种实践,善良不能仅存于内心。
就如一次坐公交车,主动给老人、病人等让座。老师都是这样教导学生的,在第一次实践时可能觉得做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年轻人的这种心理我非常理解,我第一次帮助别人时,也很在乎别人的眼光。

现在想来,根本不必。一件好事,不存私利,有何担心,怕啥议论?
[h1]生活中有很多事[/h1][h1]只要信手拈来[/h1][h1]就是一种善行[/h1]当你可以帮助别人时,不要吝啬。世界因你的举手之劳,变得更加美好。


关于专业专业的好坏是相对的、辩证的。今天的热门专业不等于永恒的好专业。
当人们都觉得一个专业很好的时候,这个专业离毁灭就已经为期不远了。所以不要用利益的标准来衡量专业好坏。
挑专业就是挑兴趣,专业再热,学科再强,你不喜欢就没有意义。兴趣的标准更稳定,利益的标准不长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是人生一大享受。
[h1]挑你喜欢的[/h1][h1]学你热爱的[/h1][h1]工作就会有更多的快乐[/h1][h1]生活就会有更高的品质[/h1]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专业分工会更为精细化,但专业分工不可能细化得井水不犯河水。各种专业都是解释世界的方式,如能广泛涉猎,你会更具智慧。


关于知识“读书无用论”在一定层面上来看也是存在的,没有读书发横财的人存在。
但个案并不能说明问题,普遍现象才有说服力。稍懂常识的人就知道,即使用金钱衡量,知识作用也不可忽视。不然,著名跨国公司对智力因素的高度重视就无法解释。只要作一个简单的统计,就会发现知识与收入的正比关系。
[h1]读书到底有没有用[/h1][h1]关键是如何看待有用[/h1][h1]不能只用“金钱”一个标准[/h1][h1]知识使人生拥有更多可能[/h1]知识决定一个人的气质、趣味、眼界、欣赏水平、价值观……这些都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这些都是知识熏陶的结果,而不是金钱交换的产物。
如果你大学毕业后,能认识到还有很多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那这个大学就没有白上。


关于阅读大学与高中最大的区别是,自由很多,挥霍自由的人也很多。
希望你能利用这难得的自由,多读些书。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喜欢阅读,他们可以花很多时间无节制的逛街、淘宝、打游戏、网聊……就是不肯花时间安安静静地阅读。送你一条读书寄语:“趁年轻,认认真真跟好书来一次热恋。”之所以特别强调趁年轻,走上社会你就知道,抽出时间来读书是多么不易。尤其要注意读好书,有些书思想贫乏、内容平庸、读来害人。
[h1]读书犹如交友[/h1][h1]要仔细甄别[/h1][h1]非善勿近[/h1]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读经典,经典是时间选择的产物,读者挑剔的结果。一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肯定有它的道理。只要是经典,只要你想读,都可以去读。


关于竞争如今这个年代,需用实力说话。规则一定会越来越公平,竞争必然会越来越残酷。
爸爸是个倔强的人,办事尤其是自身专业发展不喜欢求人,也很少求别人。多次的岗位变化都依托自己对专业和复合知识的坚挺,不靠人情关系,就靠本事竞争。
[h1]这样很辛苦[/h1][h1]但赢得尊重[/h1][h1]得心安稳[/h1][h1]多好![/h1]你要知道,一个人如果不想过低三下四的生活,就必须有能让自己抬头挺胸的资本。你要抓住机会,提高自己。直面风雨人生,迎接时代挑战。


关于外表这是个讲究感官刺激的时代,给人的视觉感受很重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人要懂得修饰自己。遗憾的是,这方面我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给你。适当装扮自己是可以的。当然,帅气、有魅力绝不仅指外表。
[h1]言谈举止传递风度[/h1][h1]待人接物外露修养[/h1]内外兼修是核心,花瓶式的外表仅能帅得一时。切记知识是最好的装饰,良好的素养会让人更有魅力,这是一种岁月都无法剥夺的吸引力。


关于恋爱爱情很美好,爸爸希望你能找到意中人。孩子,只要你幸福,我的一生就圆满了。
恋爱很严肃,对待须认真。感情不是拿来玩的,恩爱不是用来秀的。真爱深沉而非浅薄,真心无私而不贪婪。你的爱人不是你的私有品。你可以想她,但不要轻易打扰她;你可以爱她,但不要牢牢限制他。恋爱会让人做出各种傻事而不自知,你是男孩子,要懂得洁身自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在决定约会时就要想清楚。感情失败,对人的伤害是刻骨的,要慎重。
[h1]爱的决定基于平时细致的考察[/h1][h1]不是一时的冲动[/h1]希望你将来的女朋友善良、清纯、正直、有涵养。如果你们是认真的,我会祝福你们。


关于交友大学是读书之所,也是交友之地。人的一生一定要有几个交情过命的朋友。
幸福人生不是取决于金钱财富,而是取决于社会关系。朋友是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快乐有人分享,你会更快乐;悲伤有人分担,你不会太忧郁。各地都有人值得你牵挂,到处都有牵挂你的人,你会觉得世界充满阳光,心里如沐春风。
[h1]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h1][h1]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h1]希望别人对自己好一点,自己首先就要对别人好一些。大学宿舍,多人一寝,大家远道而来,是前世定下的相遇。遇事能让则让,有难可帮就帮。与人玫瑰,手有余香。


关于时间时间最公平,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时光最易得,但也最不为人所珍惜。
[h3]生活中常常听人说,要把时间补回来。时间是补不回来的,浪费了就是浪费了。[/h3] “记得少年骑木马转眼已是白头人”。大学生的时间往往会无谓地消耗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团活动,二是上网,尤其是后者。适当参加社团活动,广交朋友,增长见识,确是好事。但太多的课外活动,会使时间以各种光明正大的名义被浪费。网络很便利,网络也很误事。电脑、手机让你时刻与外界保持联系,也让你时刻受到外界干扰。不妨在适当的时候,把网络关闭,让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宝贝,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你亲自去实践。爸爸不能教会你所有,也不能陪伴你一生。时光流逝,生命不会常在;总有一天,父子别离会成永远。希望这些建议能有益于你。
[h1]送你一个锦囊:[/h1][h1]大其愿[/h1][h1]坚其志[/h1][h1]虚其心[/h1][h1]柔其气[/h1][h3]一个成功的人只要有大的愿望和理想、坚强的意志、谦逊的态度和温柔的气质就行了。[/h3]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快乐幸福。你若安好,我便幸福。







                           老爸
     2016.6.29深夜伏案江天一色书斋

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作为家长的你是预谋者还是帮凶!

家庭教育买菜做饭咯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14 次浏览 • 2018-11-02 10:41 • 来自相关话题

笔者按:好的教养是教会孩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任意妄为。

01







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家好几个孩子,家长忙里忙外疲于生计,没有功夫个个悉心栽培,单靠言传身教却也哺育出一群踏实上进,勤劳善良的孩子们。
物质丰盛的年代,从80后的首批小王子、小公主,到现在的家里供个小祖宗似的养育模式,一大家几代人劳心劳力的精心培养,补习班、兴趣班各种名目的增长见识和能力的学习班,反倒培养出以无知无畏当勇气的一批小霸王,好多父母早已忘了言传身教、行端己正的示范作用。
前一阵长沙2岁的莉莉和其他两个小孩子玩,进入了电梯,电梯的按钮原本是在9楼,其中5岁的小男孩蹦跳着点亮了18层的按钮。
电梯到了后,小男孩却将莉莉重新关进了电梯,电梯到达顶层后,2岁的小女孩本能地朝着外面的阳光走去,从18楼坠楼身亡。18楼的护栏失修,莉莉本以为会迈向阳光没想到却迈进地狱。
从视频里我们看见,当莉莉被关在电梯里时,惊慌地拍打电梯门的画面,定格为她生前的最后一幕。
一个顽童的恶作剧,引发了一场失女惨案。父母教会孩子如何使用电梯时,不知道有没有告诉他电梯使用不当时会发生什么危险,有没有告诉他独自留在电梯里的危害,不能恶作剧把小伙伴独自关在电梯里,有没有告诉他不能在电梯里打闹,乱按电梯里的按钮。
多少孩子在进入电梯时把所有按钮乱按一气,多少孩子在出入电梯时推搡小伙伴导致夹挤受伤。
好多家长都把这些当作无伤大雅的玩笑,不去严肃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告知她这样做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那么你是否想过,如果每个家长都一笑而过,惯以为之,有一天你的孩子有可能也会受到别人家孩子的恶作剧伤害,到时候酿成严重后果是否是你当初漠然的结果。
02







很久以前的一个新闻,在地铁站,一个年轻姑娘手里拿着炸鸡排,旁边的小男孩因为想吃炸鸡排不停哭闹,小男孩的妈妈便让孩子去向年轻姑娘要,小男孩就对姑娘说我想吃炸鸡排,姑娘看她一眼,没有理他。
看到这,大家是不是会想终于知道熊孩子是怎么养成的了,完全是不知教养为何物的母亲言传身教的结果啊。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当地铁呼啸而来,快要进站时,小男孩突然挣脱了母亲的手,跑上前使劲推了那姑娘一把。女孩尖叫一声眼看就要跌下站台,幸亏旁边有人一直关注着她们,在紧要关头抓住了女孩,而那位母亲立刻拽过自己的儿子,迅速隐没在拥挤的人群里消失无踪。
这已经不是开玩笑的恶作剧了,这应该算是主观意识的伤人害人。可想而知,这个小男孩是不是以往在想要什么而得不到的时候,就会采取极端行为表达愤恨和不满啊。由此可见,这都是平时母亲纵容和教唆下的结果导致的小男孩的惯常行为。
你以为你能庇佑孩子一次,就能庇佑他整个人生吗?这样的无知家长不但会培养出社会的害群之马,早晚有一天还会让孩子自食恶果身陷囹圄,到时候这是不是算你言传身教,精心培养的杰作啊!
03







之前发生在福建晋江的一则新闻,一个小男孩把一只小狗扔进了烧纸钱的铁通里,小狗被活活烤死了。
如此残忍的行径简直让人厌恶至极,从视频上看,小男孩也不过是七八岁的样子,就能丧失人性的善良,没有爱心欺负弱小,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此丑陋的恶毒趣味,引来骂声一片。
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小小年纪竟能干出来泯灭天良的事!就能自私自利的只为自己欢乐,不顾别人死活!就能认为自己是天皇老子,别人就得服从,稍逆他意就要展开报复,致人死地。
从电梯事件到地铁事件,再到把狗狗活活烤死,这一切都是偶然行为吗?我看这就是平日里的无拘无束导致的任性妄为的惯常行为,即使今天的事在他们身上没有发生,以后也会有更恶劣的事在他们身上发生。
熊孩子养成记的必然行为背后都站着不知所谓的失德家长,是他们无底线的娇惯养成了混世魔王,是他们无品行的言语教唆了不良少年。
不要在拿“他只是个孩子”当作行为失当的借口,熊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当他长大不能再以熊孩子自居时,当他狂妄的行为酿成大祸时,社会会给你养大的熊孩子一个响亮的耳光,或是一个约束他自由妄为的囹圄。你不好好教孩子,总有一天这个世界会替你好好教育他。
如果你不想把孩子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不想在他未来的某一天酿成大错时痛不欲生,就应该教会他做人的道理,就应该滋养她虔诚的心灵,不要让你的不良行为成为他日后犯罪的帮凶,不要让你的愚昧慈爱预谋出一个潜在祸害。
原生家庭是影响孩子性格养成的第一要素,一个孩子从小所受的家教,就决定了他以后人生的大致走向,他是天使还是恶魔,全在你的言传身教,他的耳濡目染里。







注:本文为原创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图片提供者)
作者展颜:烹酒煮茶,畅聊心中事。展笑颜开,执笔闯江湖。愿关注我的人都能满载幸福,不遇悲凉。 查看全部

笔者按:好的教养是教会孩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任意妄为。

01







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家好几个孩子,家长忙里忙外疲于生计,没有功夫个个悉心栽培,单靠言传身教却也哺育出一群踏实上进,勤劳善良的孩子们。
物质丰盛的年代,从80后的首批小王子、小公主,到现在的家里供个小祖宗似的养育模式,一大家几代人劳心劳力的精心培养,补习班、兴趣班各种名目的增长见识和能力的学习班,反倒培养出以无知无畏当勇气的一批小霸王,好多父母早已忘了言传身教、行端己正的示范作用。
前一阵长沙2岁的莉莉和其他两个小孩子玩,进入了电梯,电梯的按钮原本是在9楼,其中5岁的小男孩蹦跳着点亮了18层的按钮。
电梯到了后,小男孩却将莉莉重新关进了电梯,电梯到达顶层后,2岁的小女孩本能地朝着外面的阳光走去,从18楼坠楼身亡。18楼的护栏失修,莉莉本以为会迈向阳光没想到却迈进地狱。
从视频里我们看见,当莉莉被关在电梯里时,惊慌地拍打电梯门的画面,定格为她生前的最后一幕。
一个顽童的恶作剧,引发了一场失女惨案。父母教会孩子如何使用电梯时,不知道有没有告诉他电梯使用不当时会发生什么危险,有没有告诉他独自留在电梯里的危害,不能恶作剧把小伙伴独自关在电梯里,有没有告诉他不能在电梯里打闹,乱按电梯里的按钮。
多少孩子在进入电梯时把所有按钮乱按一气,多少孩子在出入电梯时推搡小伙伴导致夹挤受伤。
好多家长都把这些当作无伤大雅的玩笑,不去严肃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告知她这样做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那么你是否想过,如果每个家长都一笑而过,惯以为之,有一天你的孩子有可能也会受到别人家孩子的恶作剧伤害,到时候酿成严重后果是否是你当初漠然的结果。
02







很久以前的一个新闻,在地铁站,一个年轻姑娘手里拿着炸鸡排,旁边的小男孩因为想吃炸鸡排不停哭闹,小男孩的妈妈便让孩子去向年轻姑娘要,小男孩就对姑娘说我想吃炸鸡排,姑娘看她一眼,没有理他。
看到这,大家是不是会想终于知道熊孩子是怎么养成的了,完全是不知教养为何物的母亲言传身教的结果啊。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当地铁呼啸而来,快要进站时,小男孩突然挣脱了母亲的手,跑上前使劲推了那姑娘一把。女孩尖叫一声眼看就要跌下站台,幸亏旁边有人一直关注着她们,在紧要关头抓住了女孩,而那位母亲立刻拽过自己的儿子,迅速隐没在拥挤的人群里消失无踪。
这已经不是开玩笑的恶作剧了,这应该算是主观意识的伤人害人。可想而知,这个小男孩是不是以往在想要什么而得不到的时候,就会采取极端行为表达愤恨和不满啊。由此可见,这都是平时母亲纵容和教唆下的结果导致的小男孩的惯常行为。
你以为你能庇佑孩子一次,就能庇佑他整个人生吗?这样的无知家长不但会培养出社会的害群之马,早晚有一天还会让孩子自食恶果身陷囹圄,到时候这是不是算你言传身教,精心培养的杰作啊!
03







之前发生在福建晋江的一则新闻,一个小男孩把一只小狗扔进了烧纸钱的铁通里,小狗被活活烤死了。
如此残忍的行径简直让人厌恶至极,从视频上看,小男孩也不过是七八岁的样子,就能丧失人性的善良,没有爱心欺负弱小,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此丑陋的恶毒趣味,引来骂声一片。
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小小年纪竟能干出来泯灭天良的事!就能自私自利的只为自己欢乐,不顾别人死活!就能认为自己是天皇老子,别人就得服从,稍逆他意就要展开报复,致人死地。
从电梯事件到地铁事件,再到把狗狗活活烤死,这一切都是偶然行为吗?我看这就是平日里的无拘无束导致的任性妄为的惯常行为,即使今天的事在他们身上没有发生,以后也会有更恶劣的事在他们身上发生。
熊孩子养成记的必然行为背后都站着不知所谓的失德家长,是他们无底线的娇惯养成了混世魔王,是他们无品行的言语教唆了不良少年。
不要在拿“他只是个孩子”当作行为失当的借口,熊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当他长大不能再以熊孩子自居时,当他狂妄的行为酿成大祸时,社会会给你养大的熊孩子一个响亮的耳光,或是一个约束他自由妄为的囹圄。你不好好教孩子,总有一天这个世界会替你好好教育他。
如果你不想把孩子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不想在他未来的某一天酿成大错时痛不欲生,就应该教会他做人的道理,就应该滋养她虔诚的心灵,不要让你的不良行为成为他日后犯罪的帮凶,不要让你的愚昧慈爱预谋出一个潜在祸害。
原生家庭是影响孩子性格养成的第一要素,一个孩子从小所受的家教,就决定了他以后人生的大致走向,他是天使还是恶魔,全在你的言传身教,他的耳濡目染里。







注:本文为原创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图片提供者)
作者展颜:烹酒煮茶,畅聊心中事。展笑颜开,执笔闯江湖。愿关注我的人都能满载幸福,不遇悲凉。

孩子,我只想让你成为你自己!

家庭教育百味人生坎坷路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6 次浏览 • 2018-11-01 10:07 • 来自相关话题

做/个/好/妈/妈

笔者按:每一个孩子都是降落凡间的天使,她带给你快乐的同时,也从你身上吸取养分。在生命伊始,她是你的一部分,而你是她的全部。你在她心中种下善良,她就是光明;你在她心中种下邪恶,她就是黑暗。
01.好的母爱都从神经质开始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初为人母的母亲都时常被一种名为“焦虑”的情绪环绕,担忧、喜悦、烦恼、期盼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让你时而被生活的一地鸡毛弄的手足无措的暴走,时而又跟打了鸡血似的精神抖擞的时刻准备着战斗。
有没有自从孩子出生后,就有一种“草木皆兵”的感觉,只要涉及到孩子的相关问题,稍有风吹草动,你就跟如临大敌一样时刻戒备着。
各种担忧,总是各种想法混杂在脑中,当孩子不好好睡觉哭闹时是不是觉得好心烦,当黑夜她睡的很安稳时却突然凑近她想要感受她的呼吸,甚至于用手探视她的鼻息。
总是想要给她最好的,却知道还有更好的。凡是涉及到孩子的事,总是反复的纠结,生怕有所疏忽,对她的成长不利。
凡此种种,都是因为第一次当妈妈,你总是想要做的更好,却发现离完美还有咫尺之遥。你时刻祈祷着愿她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愿她的未来没有伤害。
孩子,人生中有太多事是可以事先彩排(例如婚礼)或者从实践中出寻求答案(例如工作)。但只有做你的妈妈这件事,我无法想的更周全,只有在心里默默演练,在你呱呱落地时开始和你一同成长,所以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事我生怕错误的决定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了你的未来或者说对你的身体或心灵造成了伤害。
每一个妈妈在面对孩子时都从想的太多开始,但希望不要以做的太多结束,想是周全,做是干涉。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在生命的最初与你相交,但走到后来最终会成为和你平行的直线,所以请尊重生命的发展轨迹,爱是陪伴与支持,不是占有与制约。







02.愿你对孩子的期望能做到“初心不改”

当你望着怀里软软糯糯的小人时,你只是希望她健康、快乐就好,看似简单而平凡的愿望却很少有人坚持始终。

因为随着孩子长大,你要求的越来越多,你期盼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最初平凡的愿望上你添加了过多的前缀、后缀,而过多的要求往往会形成孩子思想的枷锁,行动的负累。
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我们不能拿此一时彼一时来对待,要知道好多本来很纯粹的东西到后来是你付出一生也追寻不回来的。

更不要带有功利心理,不要期望他去实现你未完成的梦想,他也不是为了替你争气而生,他是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是鲜活的有思想的生命。
他应该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拥有说不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你可以不认可他的某些想法,但你不能无情的抨击挫伤他的自尊,这是对于你创造一个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现实社会有很多父母都乐意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希望于孩子身上,他是你生命的延续,但不是你梦想的延续。

有的家庭很贫穷,父母就希望孩子以后能挣很多钱来改变现状,试问,你自己都不能努力创造财富,凭什么让孩子的未来去满足你无妄的虚荣?
外在的贫穷不可怕,就怕思想上贫穷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是狭隘的想法,不开阔的格局。







03.你凭什么见证一个生命的成长
我为什么说是“见证”,而不是“陪伴”呢?要知道我们无法陪伴孩子到老,他终究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河要过,而我们也终究要有离去的一天。
你要做的就是教会他以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以坚强的心境面对人生的突变。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但你可以在该来会来之前做好分离准备,让他拥有健全的人格修养和抗击生活暴风雨的能力,以至于当意外发生时不会让他感到张皇失措,失去生活的勇气和自信。
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中写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分数,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健全的人格从良好的习惯开始,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相处习惯。我觉得每个习惯又对应着相应的能力,包括生活能力、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
在生活琐事上不要事事亲力亲为,要注意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培养孩子刚毅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要把孩子培养成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原因,看问题,耐心接纳不同的声音,教孩子去认识情绪,并且表达出来,甄别不良情绪的原因,找到它并解决掉,避免不良情绪的发展和扩大,从而影响好的情绪的发挥和释放。
父母要自我检验看孩子的成长环境如何,家长的言谈行为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看待事物的想法和处理事物的能力的。
当面对孩子说谎辩驳时不要急于动怒,要善于观察并发现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孩子说谎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大人生活中无意识说过谎做了不良榜样;二是给孩子的压力过大,怕自己犯错会面临家长的语言和身体暴力;三是他对你不够信任,无法像对待朋友似的敞开心扉。
父母应该先学会成长,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不要忽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他是从模仿家长开始长大的,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要成为那样的人,才能言传身教。
教孩子做一个真诚的人,要有爱的能力,孩子能爱自己,那他就不会轻易自卑;孩子能爱别人,就不会自私。
教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要有光的仁慈,孩子能审视自身,那他就不会盲目攀比;孩子能帮助别人,就不会拜高踩低。
父母应多夸赞孩子的优点,培养他的自信。当孩子在某件事情受挫时就多给他鼓励,培养他的勇气与无畏。在孩子犯错时,耐心的询问原因,让他自己意识到错误,用交谈取代打骂,用道理塑造内心的强大,而不是用武力铸造行为的强大。
有的时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缺的不是耐心,而是方法。不可否认有些家长太急于求成,就有了拔苗助长的嫌疑。
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从而开阔孩子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有了见识的孩子才会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做出对自己有益的正确选择。
抽时间陪孩子多看一些描写名人故事的书、动画片或电影,这些杰出人物无不拥有优秀的品质,通过阅读、观看和领悟,会对孩子起到很重要、积极的影响。







04.读书的意义没有你想的那般势力
没有飞黄腾达,没有功成名就,有的只是在你面对艰难与困苦时,多一种思考的方法,多一种解开迷局的能力。我能想到的不是你有多成功,而是在你失败时不至于一蹶不振,痛苦余生。
因为读书的价值,可以在你走投无路时换一种活法,可以在你思想干涸时慰藉心灵,可以让你不因失去而彷徨,不因得到而张狂。
在孩子还不具备判断能力只凭喜好做事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要善于加以引导和疏通,我们应该扶上马再送一程,方能完成作为家长的使命。
读书不是为了一纸文凭,当然有时候一纸文凭,会带给你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不是被机遇的大门拦在门外,只有当你有机会踏入门里,你才会发现别有洞天的世界,你才会有资本去演绎生命的崇高价值。
读书不是目的和手段,读书是智囊和胸怀。当然读书的过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当你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所有的疑问都将在书中寻到答案。
美国加里·祖卡夫在所著的灵魂一书中提到:尊重你内心的顿悟,认可你身上发生的变化,听从它们的逐渐成熟。不要因为没有立即按照你的设想而生活,就觉得自己太虚伪。你有限的视角已经逐渐为更宏达的视野所替代,你的奋斗只是你正在为之努力的目标的一部分,并且,你与这个目标密不可分。你最崇高和最健康的愿望终将圆满实现,就像秋天的收获总会到来。收获与发芽不会同时发生,先是芽苗,之后是成长与成熟,最后才会有收获。
读书,不是死读书,亦不是读死书。读书可以让你不虚度时光,不浪费生命,从爱好中获得玩的乐趣,培养自己多维发展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并与众多优秀的人共舞的机会。
学习友善,心怀感恩,自爱爱人,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做到宠辱不惊,淡看潮起潮落。
学会思考,自信快乐,善于发现与倾听,拥有主见与眼光,比起现实的风云诡辩,思想的丰满充盈会让你终身受益无穷。
通过读书培养正确的认识,让孩子能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坦然的接纳它,接纳自己并爱自己,从而爱惜自己的全部,过好自己的人生。
蔡康永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非常赞同:
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了出现一个很棒但要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好的风景。







05.好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我在乎你所有在乎的事,但是我更希望看到你能独立处理好你所在乎的人与事。

家长应明白适时的给予支撑而不是给予干涉,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应是“尊重“和”理解”。
在《本杰明巴顿奇事》里有一段台词:我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我希望你有时能驻足于这个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我希望你能见到其他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们,我希望你能拥有一个值得自豪的人生,如果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都应该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作父母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凌驾于爱孩子之上。

你为孩子规划的幸福不一定给他带去快乐,那只是你自以为是的幸福虚设。好的母爱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灵魂!
孩子,我只想让你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我想要的样子。
但成为你自己的前提是你要深刻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不管以后如何都不后悔。未来即使遇到绕不开的结,也有勇气跨过去,重新开始后依然艳光四射,在生命的旅途中活出自我的价值。







注: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图片提供者)
作者展颜:热爱写作,自媒体人。烹酒煮茶,畅聊心中事。展笑颜开,执笔闯江湖。微信公号:女王上上签。 查看全部

做/个/好/妈/妈

笔者按:每一个孩子都是降落凡间的天使,她带给你快乐的同时,也从你身上吸取养分。在生命伊始,她是你的一部分,而你是她的全部。你在她心中种下善良,她就是光明;你在她心中种下邪恶,她就是黑暗。
01.好的母爱都从神经质开始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初为人母的母亲都时常被一种名为“焦虑”的情绪环绕,担忧、喜悦、烦恼、期盼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让你时而被生活的一地鸡毛弄的手足无措的暴走,时而又跟打了鸡血似的精神抖擞的时刻准备着战斗。
有没有自从孩子出生后,就有一种“草木皆兵”的感觉,只要涉及到孩子的相关问题,稍有风吹草动,你就跟如临大敌一样时刻戒备着。
各种担忧,总是各种想法混杂在脑中,当孩子不好好睡觉哭闹时是不是觉得好心烦,当黑夜她睡的很安稳时却突然凑近她想要感受她的呼吸,甚至于用手探视她的鼻息。
总是想要给她最好的,却知道还有更好的。凡是涉及到孩子的事,总是反复的纠结,生怕有所疏忽,对她的成长不利。
凡此种种,都是因为第一次当妈妈,你总是想要做的更好,却发现离完美还有咫尺之遥。你时刻祈祷着愿她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愿她的未来没有伤害。
孩子,人生中有太多事是可以事先彩排(例如婚礼)或者从实践中出寻求答案(例如工作)。但只有做你的妈妈这件事,我无法想的更周全,只有在心里默默演练,在你呱呱落地时开始和你一同成长,所以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事我生怕错误的决定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了你的未来或者说对你的身体或心灵造成了伤害。
每一个妈妈在面对孩子时都从想的太多开始,但希望不要以做的太多结束,想是周全,做是干涉。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在生命的最初与你相交,但走到后来最终会成为和你平行的直线,所以请尊重生命的发展轨迹,爱是陪伴与支持,不是占有与制约。







02.愿你对孩子的期望能做到“初心不改”

当你望着怀里软软糯糯的小人时,你只是希望她健康、快乐就好,看似简单而平凡的愿望却很少有人坚持始终。

因为随着孩子长大,你要求的越来越多,你期盼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最初平凡的愿望上你添加了过多的前缀、后缀,而过多的要求往往会形成孩子思想的枷锁,行动的负累。
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我们不能拿此一时彼一时来对待,要知道好多本来很纯粹的东西到后来是你付出一生也追寻不回来的。

更不要带有功利心理,不要期望他去实现你未完成的梦想,他也不是为了替你争气而生,他是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是鲜活的有思想的生命。
他应该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拥有说不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你可以不认可他的某些想法,但你不能无情的抨击挫伤他的自尊,这是对于你创造一个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现实社会有很多父母都乐意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希望于孩子身上,他是你生命的延续,但不是你梦想的延续。

有的家庭很贫穷,父母就希望孩子以后能挣很多钱来改变现状,试问,你自己都不能努力创造财富,凭什么让孩子的未来去满足你无妄的虚荣?
外在的贫穷不可怕,就怕思想上贫穷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是狭隘的想法,不开阔的格局。







03.你凭什么见证一个生命的成长
我为什么说是“见证”,而不是“陪伴”呢?要知道我们无法陪伴孩子到老,他终究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河要过,而我们也终究要有离去的一天。
你要做的就是教会他以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以坚强的心境面对人生的突变。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但你可以在该来会来之前做好分离准备,让他拥有健全的人格修养和抗击生活暴风雨的能力,以至于当意外发生时不会让他感到张皇失措,失去生活的勇气和自信。
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中写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分数,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健全的人格从良好的习惯开始,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相处习惯。我觉得每个习惯又对应着相应的能力,包括生活能力、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
在生活琐事上不要事事亲力亲为,要注意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培养孩子刚毅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要把孩子培养成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原因,看问题,耐心接纳不同的声音,教孩子去认识情绪,并且表达出来,甄别不良情绪的原因,找到它并解决掉,避免不良情绪的发展和扩大,从而影响好的情绪的发挥和释放。
父母要自我检验看孩子的成长环境如何,家长的言谈行为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看待事物的想法和处理事物的能力的。
当面对孩子说谎辩驳时不要急于动怒,要善于观察并发现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孩子说谎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大人生活中无意识说过谎做了不良榜样;二是给孩子的压力过大,怕自己犯错会面临家长的语言和身体暴力;三是他对你不够信任,无法像对待朋友似的敞开心扉。
父母应该先学会成长,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不要忽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他是从模仿家长开始长大的,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要成为那样的人,才能言传身教。
教孩子做一个真诚的人,要有爱的能力,孩子能爱自己,那他就不会轻易自卑;孩子能爱别人,就不会自私。
教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要有光的仁慈,孩子能审视自身,那他就不会盲目攀比;孩子能帮助别人,就不会拜高踩低。
父母应多夸赞孩子的优点,培养他的自信。当孩子在某件事情受挫时就多给他鼓励,培养他的勇气与无畏。在孩子犯错时,耐心的询问原因,让他自己意识到错误,用交谈取代打骂,用道理塑造内心的强大,而不是用武力铸造行为的强大。
有的时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缺的不是耐心,而是方法。不可否认有些家长太急于求成,就有了拔苗助长的嫌疑。
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从而开阔孩子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有了见识的孩子才会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做出对自己有益的正确选择。
抽时间陪孩子多看一些描写名人故事的书、动画片或电影,这些杰出人物无不拥有优秀的品质,通过阅读、观看和领悟,会对孩子起到很重要、积极的影响。







04.读书的意义没有你想的那般势力
没有飞黄腾达,没有功成名就,有的只是在你面对艰难与困苦时,多一种思考的方法,多一种解开迷局的能力。我能想到的不是你有多成功,而是在你失败时不至于一蹶不振,痛苦余生。
因为读书的价值,可以在你走投无路时换一种活法,可以在你思想干涸时慰藉心灵,可以让你不因失去而彷徨,不因得到而张狂。
在孩子还不具备判断能力只凭喜好做事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要善于加以引导和疏通,我们应该扶上马再送一程,方能完成作为家长的使命。
读书不是为了一纸文凭,当然有时候一纸文凭,会带给你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不是被机遇的大门拦在门外,只有当你有机会踏入门里,你才会发现别有洞天的世界,你才会有资本去演绎生命的崇高价值。
读书不是目的和手段,读书是智囊和胸怀。当然读书的过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当你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所有的疑问都将在书中寻到答案。
美国加里·祖卡夫在所著的灵魂一书中提到:尊重你内心的顿悟,认可你身上发生的变化,听从它们的逐渐成熟。不要因为没有立即按照你的设想而生活,就觉得自己太虚伪。你有限的视角已经逐渐为更宏达的视野所替代,你的奋斗只是你正在为之努力的目标的一部分,并且,你与这个目标密不可分。你最崇高和最健康的愿望终将圆满实现,就像秋天的收获总会到来。收获与发芽不会同时发生,先是芽苗,之后是成长与成熟,最后才会有收获。
读书,不是死读书,亦不是读死书。读书可以让你不虚度时光,不浪费生命,从爱好中获得玩的乐趣,培养自己多维发展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并与众多优秀的人共舞的机会。
学习友善,心怀感恩,自爱爱人,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做到宠辱不惊,淡看潮起潮落。
学会思考,自信快乐,善于发现与倾听,拥有主见与眼光,比起现实的风云诡辩,思想的丰满充盈会让你终身受益无穷。
通过读书培养正确的认识,让孩子能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坦然的接纳它,接纳自己并爱自己,从而爱惜自己的全部,过好自己的人生。
蔡康永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非常赞同:
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了出现一个很棒但要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好的风景。







05.好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我在乎你所有在乎的事,但是我更希望看到你能独立处理好你所在乎的人与事。

家长应明白适时的给予支撑而不是给予干涉,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应是“尊重“和”理解”。
在《本杰明巴顿奇事》里有一段台词:我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我希望你有时能驻足于这个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我希望你能见到其他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们,我希望你能拥有一个值得自豪的人生,如果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都应该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作父母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凌驾于爱孩子之上。

你为孩子规划的幸福不一定给他带去快乐,那只是你自以为是的幸福虚设。好的母爱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灵魂!
孩子,我只想让你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我想要的样子。
但成为你自己的前提是你要深刻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不管以后如何都不后悔。未来即使遇到绕不开的结,也有勇气跨过去,重新开始后依然艳光四射,在生命的旅途中活出自我的价值。







注: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图片提供者)
作者展颜热爱写作,自媒体人。烹酒煮茶,畅聊心中事。展笑颜开,执笔闯江湖。微信公号:女王上上签

润物无声--如何引导孩子爱上阅读(一)

家庭教育颜射k神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4 次浏览 • 2018-11-01 09:50 • 来自相关话题

“提倡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这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他指出:阅读不只是个人爱好,还是国家创新力量和道德力量的源泉,是关于人类文明传承的大事。这足以说明国家对阅读的重视。

在学校,我们看到走廊及教室里“图书借阅角”的图书种类丰富;看到老师每学期公布给孩子的“优秀阅读书目”;“幸福阅读”公开课时,我们感受到老师如何把好书引入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中……
在家庭中,我们培养孩子爱国、爱家、做好人,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也是从让他们爱上阅读开始。在陪养孩子“喜欢读书”这件事上,我们家还真在看似无意的有意间,“润物细无声”地做着一些些微妙的调整和改变。
润物(一)――把书种进孩子的眼睛
在孩子出生前,家里就囤了不少专业书;待宝宝出生后,育儿宝典进家门;孩子再大一点,绘本、国学经典等成关注点;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和孩子爸又会定期带孩子去图书馆借书看。总之,不管是网上热销,还是分级书单推荐,我们总会把好书带回家。孩子一直在有书的空间里,满眼都是书。让“有书”,成为孩子习得的意象。
润物(二)――把好书种进孩子的耳朵
当孩子两三岁时,正是培养他喜欢上看书的黄金期。于是,我和孩子爸几乎每晚都会让孩子自己挑选一两本喜欢的书,作为睡前故事读物。我们的读书方式是:一边声情并茂地读故事,一边让孩子指出所讲对应画面上的内容。并在孩子的要求下,一遍、两遍……地读。尽管上班一天回到家很疲累,但我们还是忍住烦躁,耐心地坚持下来,这样孩子就通过耳朵把丰富的词汇传递给大脑存储,同时对文字的理解力也增强了。
润物(三)――爱上阅读,从家长做起
都说“言传身教”中,“身教”胜于“言教”。在读书这件事上,果真更有效!孩子爸从前是经常看手机的“低头族”,但当他发现孩子也开始对手机感兴趣时,便有意识地开始了改变。为了让孩子喜欢上看书,爸爸放下手机,捧起了书。于是睡前的那段亲子时光,经常是在爸爸给孩子讲故事中度过。妈妈也是个读书爱好者,以前经常看电子书。当考虑到要引导孩子爱上读书,妈妈现在每天装在包里一本纸质书,只要有时间就陪着孩子一起静静地看一会儿,再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孩子从此更多的时候捧起书,不再惦记手机游戏。这种亲子阅读的温馨氛围,真令人感到愉快!
润物(四)――让选择的好书,成为孩子的热爱
读什么书,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家长怎么给孩子把关,这我有个小窍门!其实,对于能够自主阅读的孩子来说,一开始并不“挑食”,身边有什么书,都会看一会儿,有意思了就会坚持读完。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指挥孩子“你该看什么书”,而是可以“润无声”地把你认为适合孩子看的好书,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孩子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拿起那本书。在我家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的就是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国学经典、科普书籍等。总之,你想让孩子读什么书,家里就经常出现什么书。
润物(五)――不读死书,学做人
孩子爱上了阅读,我们还应经常跟孩子讲“读书是为了什么?”孩子读书都是从盲目的有趣开始,家长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有一次,孩子跟奶奶因为一件小事而闹得不太愉快。爸爸就给孩子讲了《弟子规》中关于“孝”的故事,并告诉他:不该跟长辈顶嘴,如果不同意奶奶的意见,可以好好说,不应该惹老年人生气。最后孩子爸说:读书最重要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如果人都做不好,那就不如不读书!孩子听后心悦诚服,向奶奶道歉。作为母亲,我也经常告诉爱看书的孩子:读书是为了学习书里的知识,再把所学应用到社会中,让更多人受益!孩子读过很多科技书,现在就经常在生活中给家人普及一些科学常识,使家人更健康。
我们在“静待花开”的路上前行,让书成为花的养分,让孩子在书的滋养中充满生机和力量! 查看全部

“提倡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这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他指出:阅读不只是个人爱好,还是国家创新力量和道德力量的源泉,是关于人类文明传承的大事。这足以说明国家对阅读的重视。

在学校,我们看到走廊及教室里“图书借阅角”的图书种类丰富;看到老师每学期公布给孩子的“优秀阅读书目”;“幸福阅读”公开课时,我们感受到老师如何把好书引入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中……
在家庭中,我们培养孩子爱国、爱家、做好人,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也是从让他们爱上阅读开始。在陪养孩子“喜欢读书”这件事上,我们家还真在看似无意的有意间,“润物细无声”地做着一些些微妙的调整和改变。
润物(一)――把书种进孩子的眼睛
在孩子出生前,家里就囤了不少专业书;待宝宝出生后,育儿宝典进家门;孩子再大一点,绘本、国学经典等成关注点;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和孩子爸又会定期带孩子去图书馆借书看。总之,不管是网上热销,还是分级书单推荐,我们总会把好书带回家。孩子一直在有书的空间里,满眼都是书。让“有书”,成为孩子习得的意象。
润物(二)――把好书种进孩子的耳朵
当孩子两三岁时,正是培养他喜欢上看书的黄金期。于是,我和孩子爸几乎每晚都会让孩子自己挑选一两本喜欢的书,作为睡前故事读物。我们的读书方式是:一边声情并茂地读故事,一边让孩子指出所讲对应画面上的内容。并在孩子的要求下,一遍、两遍……地读。尽管上班一天回到家很疲累,但我们还是忍住烦躁,耐心地坚持下来,这样孩子就通过耳朵把丰富的词汇传递给大脑存储,同时对文字的理解力也增强了。
润物(三)――爱上阅读,从家长做起
都说“言传身教”中,“身教”胜于“言教”。在读书这件事上,果真更有效!孩子爸从前是经常看手机的“低头族”,但当他发现孩子也开始对手机感兴趣时,便有意识地开始了改变。为了让孩子喜欢上看书,爸爸放下手机,捧起了书。于是睡前的那段亲子时光,经常是在爸爸给孩子讲故事中度过。妈妈也是个读书爱好者,以前经常看电子书。当考虑到要引导孩子爱上读书,妈妈现在每天装在包里一本纸质书,只要有时间就陪着孩子一起静静地看一会儿,再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孩子从此更多的时候捧起书,不再惦记手机游戏。这种亲子阅读的温馨氛围,真令人感到愉快!
润物(四)――让选择的好书,成为孩子的热爱
读什么书,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家长怎么给孩子把关,这我有个小窍门!其实,对于能够自主阅读的孩子来说,一开始并不“挑食”,身边有什么书,都会看一会儿,有意思了就会坚持读完。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指挥孩子“你该看什么书”,而是可以“润无声”地把你认为适合孩子看的好书,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孩子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拿起那本书。在我家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的就是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国学经典、科普书籍等。总之,你想让孩子读什么书,家里就经常出现什么书。
润物(五)――不读死书,学做人
孩子爱上了阅读,我们还应经常跟孩子讲“读书是为了什么?”孩子读书都是从盲目的有趣开始,家长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有一次,孩子跟奶奶因为一件小事而闹得不太愉快。爸爸就给孩子讲了《弟子规》中关于“孝”的故事,并告诉他:不该跟长辈顶嘴,如果不同意奶奶的意见,可以好好说,不应该惹老年人生气。最后孩子爸说:读书最重要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如果人都做不好,那就不如不读书!孩子听后心悦诚服,向奶奶道歉。作为母亲,我也经常告诉爱看书的孩子:读书是为了学习书里的知识,再把所学应用到社会中,让更多人受益!孩子读过很多科技书,现在就经常在生活中给家人普及一些科学常识,使家人更健康。
我们在“静待花开”的路上前行,让书成为花的养分,让孩子在书的滋养中充满生机和力量!

教育:看见“看不见”,不控制“控制”

亲子教育BruceJ929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96 次浏览 • 2018-10-19 13:36 • 来自相关话题

--看到这句话时,我顿时就被共鸣了!有朋友问我是什么意思时,当时我略想了一下,似乎有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意味,却没深思急于表达,只回了:貌似可以跟“难得糊涂”沾边儿。
再回头看这句,才加深或是“可言传”理解了这样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看见“看不见”--是说我们应该看到那些行为“背后的故事”。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有自己行为的动机或是驱动力,这个也许看起来的行为结果,隐含或之前发生过什么故事或事情?简单举例,比如:当你回家看到厨房地面脏乱差至极,想要对孩子发火,却发现锅里已经炒好的西红柿鸡蛋、米饭冒出成熟的香气……那么你看见的“乱”原来藏着孩子因爱而“做了这么多事情“的信号和因爱而产生的晚餐。那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在平时多因的看待某些看似负面的行为结果,而可以多方面了解孩子的“小心思”?
记得带孩子亲子阅读一个故事,讲的就是主人麦克出门,把爱犬布法留在了家里。布法为了帮助主人分担家务,便趁主人不在家时先放水想洗碗、再叼着扫把扫地……但在它的能力范围内,它只能是把水龙头打开一直在放水、挥着扫把到处乱舞......结果等麦克回到家发现:满屋子的水到处流,地上还散乱着打碎的花瓶……再看看布法无辜的眼神及有努力打扫过的痕迹时,本想发火的麦克低下身,抚摸着布法,反而安慰起它来……这个故事给我感触很深!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后果时,可曾耐心或是真的怀有爱心去探究他们的“真心”?是否有想获知“真相的过程”的考量能力?下回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否先蹲下来问清楚孩子的初始动机?--大部分时候孩子都是出于善意和无恶意的,那就选择爱的回馈吧!一个好的出发点足可以弥补或是盖过他们的过失或能力不足造成的不良后果!只是,之后我们要教给他们该怎么做,可以增长能力。我想,这才是我们该去看见的那些“看不见”!
另一个层面,我理解的“看见”代表“觉知”;而“看不见”则是我们当下的状态或是情绪。我们应时刻临在感觉到我们自己的情绪或思维走向,临在感觉到身体的变化--这些表面看不见的存在;然后体察它、关照它、引导或平抚它……让这些客观或瞬间的负责存在,走向积极的一面。
第三个层面,就是我肤浅理解的化“看见为看不见”,即与“难得糊涂”异曲同工。看见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要装作没看见,让不良逻辑后果来使他自省、自觉的改正,激发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只是这种觉察程度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忍功了得,耐性十足,长期效果才能显现。不然,我们就只能是常规的”干涉“在先,以后又不得不反复干预了!打破了这个”自尝后果“的大好机会。比如孩子丢三落四这件事,我们明明看到他落东西,却可以忍住不提醒,待孩子到学校因没带用品而扣分时,他第二天一定不会再忘。也许这种情况要经历两三次,但每次之后他都会记得一段时间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就好!反之,如果我们总是怕他们落东西,而一直在旁提醒、帮着找、帮着带......那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养成不负责任的心态,误解这些自己本应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归于他人的应该!所以,在长期的观察中,这种干涉是会给孩子的未来造成负面影响的。
第四个层面,看见也要忽略,就当没看见。这种情况适于希望通过淘气或挑衅来吸引父母注意的情况。如果这种调皮的状况发生,你便完全可以忽略,不去强化他的所为。否则,如果他一闹情绪或使小坏,你就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管理“他,他会误以为:只有用这样的方法,我才能吸引大人的关注。如果我们采取“忽视、不理”的态度,或是和善而坚定地告诫他:“这样没有用”时,几回合下来,孩子觉得这种也许哭闹的方式并没有达到被关注的效果,他们便不会再用这么消极的手段来实现目的和提出要求。而是慢慢被引导转向更积极的一面。但之后 ,如果他们出现了积极的诉求,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回应来对待孩子,他们才会知道如何表达诉求才是更正确和健康的。

而对于不控制“控制”又怎么解?
1,我想这句话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过度关注孩子,不要过度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控制孩子或他人。
2,我们对孩子的不控制,实际是控制的最高境界。表面的不控制要被暗中的积极引导所替代。比如:我们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不可以这么做,不可以那么做……“而是可以换成“你这么做试试会不会更好一些?你那样做是不是才会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建议、启发式的态度,总比命令式更和谐而起到更积极的效果!
3,不控制我们正在控制的自己的情绪--这种说法虽有点绕,但总归就是要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同理心的对待孩子。当不良情绪来临时,我们要觉察并观察,从而控制发作;对于引导自己情绪的良性走向,我们可以不必控制。
……也许还有之后想到的四4、5……
总之,教育就是:看见“看不见“,不控制“控制”。做到了,我们的亲子关系就更和谐了! 查看全部








--看到这句话时,我顿时就被共鸣了!有朋友问我是什么意思时,当时我略想了一下,似乎有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意味,却没深思急于表达,只回了:貌似可以跟“难得糊涂”沾边儿。
再回头看这句,才加深或是“可言传”理解了这样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看见“看不见”--是说我们应该看到那些行为“背后的故事”。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有自己行为的动机或是驱动力,这个也许看起来的行为结果,隐含或之前发生过什么故事或事情?简单举例,比如:当你回家看到厨房地面脏乱差至极,想要对孩子发火,却发现锅里已经炒好的西红柿鸡蛋、米饭冒出成熟的香气……那么你看见的“乱”原来藏着孩子因爱而“做了这么多事情“的信号和因爱而产生的晚餐。那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在平时多因的看待某些看似负面的行为结果,而可以多方面了解孩子的“小心思”?
记得带孩子亲子阅读一个故事,讲的就是主人麦克出门,把爱犬布法留在了家里。布法为了帮助主人分担家务,便趁主人不在家时先放水想洗碗、再叼着扫把扫地……但在它的能力范围内,它只能是把水龙头打开一直在放水、挥着扫把到处乱舞......结果等麦克回到家发现:满屋子的水到处流,地上还散乱着打碎的花瓶……再看看布法无辜的眼神及有努力打扫过的痕迹时,本想发火的麦克低下身,抚摸着布法,反而安慰起它来……这个故事给我感触很深!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后果时,可曾耐心或是真的怀有爱心去探究他们的“真心”?是否有想获知“真相的过程”的考量能力?下回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否先蹲下来问清楚孩子的初始动机?--大部分时候孩子都是出于善意和无恶意的,那就选择爱的回馈吧!一个好的出发点足可以弥补或是盖过他们的过失或能力不足造成的不良后果!只是,之后我们要教给他们该怎么做,可以增长能力。我想,这才是我们该去看见的那些“看不见”!
另一个层面,我理解的“看见”代表“觉知”;而“看不见”则是我们当下的状态或是情绪。我们应时刻临在感觉到我们自己的情绪或思维走向,临在感觉到身体的变化--这些表面看不见的存在;然后体察它、关照它、引导或平抚它……让这些客观或瞬间的负责存在,走向积极的一面。
第三个层面,就是我肤浅理解的化“看见为看不见”,即与“难得糊涂”异曲同工。看见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要装作没看见,让不良逻辑后果来使他自省、自觉的改正,激发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只是这种觉察程度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忍功了得,耐性十足,长期效果才能显现。不然,我们就只能是常规的”干涉“在先,以后又不得不反复干预了!打破了这个”自尝后果“的大好机会。比如孩子丢三落四这件事,我们明明看到他落东西,却可以忍住不提醒,待孩子到学校因没带用品而扣分时,他第二天一定不会再忘。也许这种情况要经历两三次,但每次之后他都会记得一段时间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就好!反之,如果我们总是怕他们落东西,而一直在旁提醒、帮着找、帮着带......那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养成不负责任的心态,误解这些自己本应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归于他人的应该!所以,在长期的观察中,这种干涉是会给孩子的未来造成负面影响的。
第四个层面,看见也要忽略,就当没看见。这种情况适于希望通过淘气或挑衅来吸引父母注意的情况。如果这种调皮的状况发生,你便完全可以忽略,不去强化他的所为。否则,如果他一闹情绪或使小坏,你就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管理“他,他会误以为:只有用这样的方法,我才能吸引大人的关注。如果我们采取“忽视、不理”的态度,或是和善而坚定地告诫他:“这样没有用”时,几回合下来,孩子觉得这种也许哭闹的方式并没有达到被关注的效果,他们便不会再用这么消极的手段来实现目的和提出要求。而是慢慢被引导转向更积极的一面。但之后 ,如果他们出现了积极的诉求,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回应来对待孩子,他们才会知道如何表达诉求才是更正确和健康的。

而对于不控制“控制”又怎么解?
1,我想这句话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过度关注孩子,不要过度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控制孩子或他人。
2,我们对孩子的不控制,实际是控制的最高境界。表面的不控制要被暗中的积极引导所替代。比如:我们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不可以这么做,不可以那么做……“而是可以换成“你这么做试试会不会更好一些?你那样做是不是才会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建议、启发式的态度,总比命令式更和谐而起到更积极的效果!
3,不控制我们正在控制的自己的情绪--这种说法虽有点绕,但总归就是要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同理心的对待孩子。当不良情绪来临时,我们要觉察并观察,从而控制发作;对于引导自己情绪的良性走向,我们可以不必控制。
……也许还有之后想到的四4、5……
总之,教育就是:看见“看不见“,不控制“控制”。做到了,我们的亲子关系就更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