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

不要让你的子女像你一样

亲子教育十里淘商城客服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0 次浏览 • 2018-11-16 10:07 • 来自相关话题

我家楼下有个四合院,院里住着从外地来的一家人。每天早上5点左右就会传来他家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把我从贪睡中吵醒。
孩子一哭,她的母亲就会操着外地口音大声呵斥:“你再哭,别哭了”,而孩子在她的呵斥声中哭得更惨烈。
根据我的观察,家里一共有三个孩子,老大是个男孩,已经上小学了;老二是女儿,应该上幼儿园;最小的女儿2、3岁,整天待在妈妈身边。爸爸白天不在家,妈妈又要忙家务又要照顾孩子。可能是太过忙碌,对于孩子的吵闹、要求、撒娇她很难有耐心,总是回以愤怒的骂声和呵斥。我好像从来没有听见过她温声细语地对孩子说话。
有时候她从四合院出来要去买点东西或者去办点事,小一点的2、3岁的孩子就在身后跟着哭,她想跟着妈妈,但是妈妈不让,说马上就回来了,干嘛跟着。孩子不说话,只是大声哭着。
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真的。她每天早上4点多可能就起床准备丈夫要出门摆摊的东西,三个孩子又正处在爱哭闹不懂事的年纪,一家五口从外地来到北京,生活的压力让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在意女人的优雅和气质,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太了解这种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了。农村里的父母不像城市里的父母,对孩子不敢打不敢骂,生怕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他们来说,能吃饱穿暖,盖几间房,张罗起儿女的婚事,过春节能多放几墩烟花,这辈子就知足了。种地挣不了几个钱,供不起孩子上学和家庭开支,就只能外出务工,省吃俭用把钱寄回家。孩子能上学是好事,他们也给予很高的期望,知道教育是改变子女命运的唯一方式。可是,他们本身可能连小学教育水平都没有,认为孩子去上学了,教育是学校的事,却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整个人生的深远影响。
我的母亲是小学教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所有课程都是我母亲教的。母亲年轻时很好强,教学成果一直都在周围几个村子里排名第一。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我的成绩也一直不错。可是我的童年也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小孩一样哭声不断。
据我妈说,我从小就爱哭。我4、5岁的时候,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只要差五步远,我就开始哭了。或者走着走着摔一跤,就开始哭了。我母亲也是一个很没耐心的人,我的哭声让她觉得烦躁和愤怒。她是教师,也是母亲和妻子,要忙于家务。在教书和家务之间周旋已经很忙碌了,还要应付我无休止的哭声,可想而知她很难有耐心。所以,对待我频繁的哭声,母亲有两个办法:第一,呵斥我不要哭了,因为这让她很闹心;第二,对我的哭声置之不理,直到我哭累了停下来。我的母亲从来不会温柔地抱着我,说好了好了,不哭了。
这样的教育对我有什么影响呢?第一,我不会依赖别人,也不愿从心里靠近别人,防备心很重。我从小学三年级住校以后,从来不会跟我母亲说我在学校经历的不开心,因为母亲不会安慰我。也因为这样,我变得很独立,也很孤僻。我不喜欢跟别人聊心事,因为我觉得我说了她们也不会懂。第二,我不会撒娇,只会告诉自己靠实力。小时候我的哭声其实就是一种诉求、一种撒娇,可是母亲回应的是冷漠,所以在我的观念里,撒娇是没用的,是会被讨厌的。我遇到任何困难都只能自己抗,自己挺过去。第三,我学会了冷战。小时候母亲用冷战回应我的哭闹,长大后我用冷战应对和朋友的矛盾冲突。我不会沟通我的想法,也不想沟通。第四,我延续了母亲易怒和缺乏耐性的性格。虽然我讨厌母亲的易怒和没耐性,但我却恰恰变成了我讨厌的样子。
小时候我一直对母亲怀有怨恨。为什么别人的妈妈都是温柔的,我的妈妈就是易怒的、冰冷的?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他们的妈妈都是向着他们的,而我的妈妈总是说我不好呢?为什么我的妈妈好像是我的敌人,不会顺着我的意愿,而总是和我对着干呢?
长大后,随着教育的加深和反思,我终于原谅了母亲。我的姥姥也像我的母亲一样,脾气不好,性格生硬,或者应该说我的母亲像我的姥姥一样。姥姥生养了五个孩子,自从嫁给姥爷就一直受婆婆刻薄的欺负,姥爷性格又生硬,沉默寡言,偶尔说一句话能把人噎死。姥爷是教师,经常在学校,家里的一切重活累活都由姥姥一人承担。几个儿子年龄又相差很小,经常互相吵闹、打架。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姥姥的脾气自然不好,对孩子们的哭闹自然也没有耐心。再加上受婆婆的气,丈夫又不够贴心,就经常和姥爷吵架。我的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我印象中,好几次姥姥来我家跟我母亲说着姥爷的不好,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母亲觉得姥姥的遭遇是由她的性格造成的,说从小就习惯了姥姥和姥爷的争吵,也对姥姥的眼泪无动于衷了。母亲很少和父亲吵架,却也延续了姥姥的一些性格和习惯。她和姥姥一样,对子女的哭闹没有耐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也意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点,渐渐脾气也变得好一些了。我也渐渐意识到我延续了母亲的性格,可是因为了解到母亲的性格是受她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影响,我的性格是受我的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让自己学会沟通和交流,改掉急性子和坏脾气,有意识地摆脱家庭对我的负面影响。这些年,在我有意识地改变下,性格已经不再那么生硬和易怒。我也希望,在成为母亲之前,改掉我性格里不好的因素,防止我的孩子经历和我一样有缺憾的童年。
我们都无意识地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我们的性格里、观念里都带有环境的烙印,有些烙印我们直觉地讨厌,却已经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身上。但是,我们能做的是有意识地观察、分析、反思我们的性格和观念,以及这种性格和观念形成的原因,然后去有意识地改变,摆脱这些负面因素,变成一个更成熟、更完整的人,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再经历同样的遭遇。 查看全部

我家楼下有个四合院,院里住着从外地来的一家人。每天早上5点左右就会传来他家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把我从贪睡中吵醒。
孩子一哭,她的母亲就会操着外地口音大声呵斥:“你再哭,别哭了”,而孩子在她的呵斥声中哭得更惨烈。
根据我的观察,家里一共有三个孩子,老大是个男孩,已经上小学了;老二是女儿,应该上幼儿园;最小的女儿2、3岁,整天待在妈妈身边。爸爸白天不在家,妈妈又要忙家务又要照顾孩子。可能是太过忙碌,对于孩子的吵闹、要求、撒娇她很难有耐心,总是回以愤怒的骂声和呵斥。我好像从来没有听见过她温声细语地对孩子说话。
有时候她从四合院出来要去买点东西或者去办点事,小一点的2、3岁的孩子就在身后跟着哭,她想跟着妈妈,但是妈妈不让,说马上就回来了,干嘛跟着。孩子不说话,只是大声哭着。
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真的。她每天早上4点多可能就起床准备丈夫要出门摆摊的东西,三个孩子又正处在爱哭闹不懂事的年纪,一家五口从外地来到北京,生活的压力让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在意女人的优雅和气质,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太了解这种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了。农村里的父母不像城市里的父母,对孩子不敢打不敢骂,生怕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他们来说,能吃饱穿暖,盖几间房,张罗起儿女的婚事,过春节能多放几墩烟花,这辈子就知足了。种地挣不了几个钱,供不起孩子上学和家庭开支,就只能外出务工,省吃俭用把钱寄回家。孩子能上学是好事,他们也给予很高的期望,知道教育是改变子女命运的唯一方式。可是,他们本身可能连小学教育水平都没有,认为孩子去上学了,教育是学校的事,却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整个人生的深远影响。
我的母亲是小学教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所有课程都是我母亲教的。母亲年轻时很好强,教学成果一直都在周围几个村子里排名第一。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我的成绩也一直不错。可是我的童年也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小孩一样哭声不断。
据我妈说,我从小就爱哭。我4、5岁的时候,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只要差五步远,我就开始哭了。或者走着走着摔一跤,就开始哭了。我母亲也是一个很没耐心的人,我的哭声让她觉得烦躁和愤怒。她是教师,也是母亲和妻子,要忙于家务。在教书和家务之间周旋已经很忙碌了,还要应付我无休止的哭声,可想而知她很难有耐心。所以,对待我频繁的哭声,母亲有两个办法:第一,呵斥我不要哭了,因为这让她很闹心;第二,对我的哭声置之不理,直到我哭累了停下来。我的母亲从来不会温柔地抱着我,说好了好了,不哭了。
这样的教育对我有什么影响呢?第一,我不会依赖别人,也不愿从心里靠近别人,防备心很重。我从小学三年级住校以后,从来不会跟我母亲说我在学校经历的不开心,因为母亲不会安慰我。也因为这样,我变得很独立,也很孤僻。我不喜欢跟别人聊心事,因为我觉得我说了她们也不会懂。第二,我不会撒娇,只会告诉自己靠实力。小时候我的哭声其实就是一种诉求、一种撒娇,可是母亲回应的是冷漠,所以在我的观念里,撒娇是没用的,是会被讨厌的。我遇到任何困难都只能自己抗,自己挺过去。第三,我学会了冷战。小时候母亲用冷战回应我的哭闹,长大后我用冷战应对和朋友的矛盾冲突。我不会沟通我的想法,也不想沟通。第四,我延续了母亲易怒和缺乏耐性的性格。虽然我讨厌母亲的易怒和没耐性,但我却恰恰变成了我讨厌的样子。
小时候我一直对母亲怀有怨恨。为什么别人的妈妈都是温柔的,我的妈妈就是易怒的、冰冷的?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他们的妈妈都是向着他们的,而我的妈妈总是说我不好呢?为什么我的妈妈好像是我的敌人,不会顺着我的意愿,而总是和我对着干呢?
长大后,随着教育的加深和反思,我终于原谅了母亲。我的姥姥也像我的母亲一样,脾气不好,性格生硬,或者应该说我的母亲像我的姥姥一样。姥姥生养了五个孩子,自从嫁给姥爷就一直受婆婆刻薄的欺负,姥爷性格又生硬,沉默寡言,偶尔说一句话能把人噎死。姥爷是教师,经常在学校,家里的一切重活累活都由姥姥一人承担。几个儿子年龄又相差很小,经常互相吵闹、打架。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姥姥的脾气自然不好,对孩子们的哭闹自然也没有耐心。再加上受婆婆的气,丈夫又不够贴心,就经常和姥爷吵架。我的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我印象中,好几次姥姥来我家跟我母亲说着姥爷的不好,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母亲觉得姥姥的遭遇是由她的性格造成的,说从小就习惯了姥姥和姥爷的争吵,也对姥姥的眼泪无动于衷了。母亲很少和父亲吵架,却也延续了姥姥的一些性格和习惯。她和姥姥一样,对子女的哭闹没有耐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也意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点,渐渐脾气也变得好一些了。我也渐渐意识到我延续了母亲的性格,可是因为了解到母亲的性格是受她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影响,我的性格是受我的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让自己学会沟通和交流,改掉急性子和坏脾气,有意识地摆脱家庭对我的负面影响。这些年,在我有意识地改变下,性格已经不再那么生硬和易怒。我也希望,在成为母亲之前,改掉我性格里不好的因素,防止我的孩子经历和我一样有缺憾的童年。
我们都无意识地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我们的性格里、观念里都带有环境的烙印,有些烙印我们直觉地讨厌,却已经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身上。但是,我们能做的是有意识地观察、分析、反思我们的性格和观念,以及这种性格和观念形成的原因,然后去有意识地改变,摆脱这些负面因素,变成一个更成熟、更完整的人,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再经历同样的遭遇。

和女儿一起成长(9)

家庭教育360U503547804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9 次浏览 • 2018-11-13 14:18 • 来自相关话题

妈妈,你送我上学好吗
跑完步回来,女儿刚好起床,奶奶在给她穿衣服。
“早上好,妞妞!”我走到沙发上坐她面前。
“妈妈,早上好!今天你送我去上学好吗?”
说完满怀希望地看着我,看我我心理一颤一颤。
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我很想送她去上学,但如果送她上班就会迟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现实摆在眼前,但我还是不忍心拒绝她的提议,这个要求不过分,只是想要妈妈陪着上学而已。
到底该怎么办?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
婆婆看出我的困境,主动解围。
“妞妞,妈妈要上班,奶奶送你去上学!”
女儿停了一会没说话,眼里的光却慢慢暗下去,她没再提这件事。
孩子虽小,但很懂事,她知道妈妈上班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过多纠结没用,所以不吵不闹。
但有时也正是这种懂事,让我心疼,更加愧疚,为什么不能送送她,每天早上她去上学我上班,晚上回来玩一会,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因为工作,很多时候我没办法陪她。
感觉自己陪孩子太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困境,身边已婚已育又在上班的女性朋友大多能理解这种心情。

这不是最要命的,关键是有时我们会以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来判断自己是不是个好妈妈。
陪得少照顾少,就不是好妈妈,觉得自己很失败。
这也是社会对女性的评价:要能工作也要能照顾好家庭。然而人的经历有限,顾此失彼是常态。
实际上,没人能给对好妈妈进行定义。
仔细想想,做为母亲,如果能尽到自己的能力去陪伴和照顾孩子,这就足矣。
总追求做一个完美妈妈,拿自己和别的妈妈比较,这样很辛苦,孩子也不见得领情。
承认自己有些事做不到某些方面做不好,生命就是会有遗憾,反而大家都轻松。
再者,母亲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但不是女性人生的全部。在成为母亲之前,我们先要做好自己,给孩子做出榜样。
以孩子为中心,自己不去成长改变,最终会失去自己,这样的爱也是不健康的。
问题出现了就解决,比如陪伴这件事,我们还是有很多办法可以想的。

1.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
在职妈妈陪孩子的时间比较有限,这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就是在陪伴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利用这段时间,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比如:和孩子在一起时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陪他玩游戏,看动画片,读绘本,参与到他的世界中去,积极交流分享感受。
如果不专心、不投入,天天陪着,对孩子的成长也未必有好处。
2.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如何才能有更多时间陪孩子?
当你的能力越强时,能安排的自由时间就会越多,所以工作的时候要专心,不要三心二意。
工作没做好,能力没提升,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能够陪孩子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
3.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当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父母一直在爱着自己时,即使不能每天陪伴,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也会减小。
最近我常对妞妞说:“妞妞,妈妈爱你!”
说这句话,不因为她做了某件事,或者说了某句让我感动的话,而是我想让她知道我一直爱着她。
常说这句话的好处是,当我们要分离时不会产生太强的分离焦虑。因为她知道,妈妈爱她,即使没有在一起。
陪伴是为了什么?
陪伴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当我们对孩子进行高质量陪伴,同时不断提升自己,也时常向孩子表达爱,陪伴带来的困扰会越来越少。
陪伴是共同成长,各自精彩。 查看全部

妈妈,你送我上学好吗
跑完步回来,女儿刚好起床,奶奶在给她穿衣服。
“早上好,妞妞!”我走到沙发上坐她面前。
“妈妈,早上好!今天你送我去上学好吗?”
说完满怀希望地看着我,看我我心理一颤一颤。
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我很想送她去上学,但如果送她上班就会迟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现实摆在眼前,但我还是不忍心拒绝她的提议,这个要求不过分,只是想要妈妈陪着上学而已。
到底该怎么办?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
婆婆看出我的困境,主动解围。
“妞妞,妈妈要上班,奶奶送你去上学!”
女儿停了一会没说话,眼里的光却慢慢暗下去,她没再提这件事。
孩子虽小,但很懂事,她知道妈妈上班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过多纠结没用,所以不吵不闹。
但有时也正是这种懂事,让我心疼,更加愧疚,为什么不能送送她,每天早上她去上学我上班,晚上回来玩一会,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因为工作,很多时候我没办法陪她。
感觉自己陪孩子太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困境,身边已婚已育又在上班的女性朋友大多能理解这种心情。

这不是最要命的,关键是有时我们会以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来判断自己是不是个好妈妈。
陪得少照顾少,就不是好妈妈,觉得自己很失败。
这也是社会对女性的评价:要能工作也要能照顾好家庭。然而人的经历有限,顾此失彼是常态。
实际上,没人能给对好妈妈进行定义。
仔细想想,做为母亲,如果能尽到自己的能力去陪伴和照顾孩子,这就足矣。
总追求做一个完美妈妈,拿自己和别的妈妈比较,这样很辛苦,孩子也不见得领情。
承认自己有些事做不到某些方面做不好,生命就是会有遗憾,反而大家都轻松。
再者,母亲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但不是女性人生的全部。在成为母亲之前,我们先要做好自己,给孩子做出榜样。
以孩子为中心,自己不去成长改变,最终会失去自己,这样的爱也是不健康的。
问题出现了就解决,比如陪伴这件事,我们还是有很多办法可以想的。

1.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
在职妈妈陪孩子的时间比较有限,这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就是在陪伴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利用这段时间,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比如:和孩子在一起时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陪他玩游戏,看动画片,读绘本,参与到他的世界中去,积极交流分享感受。
如果不专心、不投入,天天陪着,对孩子的成长也未必有好处。
2.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如何才能有更多时间陪孩子?
当你的能力越强时,能安排的自由时间就会越多,所以工作的时候要专心,不要三心二意。
工作没做好,能力没提升,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能够陪孩子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
3.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当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父母一直在爱着自己时,即使不能每天陪伴,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也会减小。
最近我常对妞妞说:“妞妞,妈妈爱你!”
说这句话,不因为她做了某件事,或者说了某句让我感动的话,而是我想让她知道我一直爱着她。
常说这句话的好处是,当我们要分离时不会产生太强的分离焦虑。因为她知道,妈妈爱她,即使没有在一起。
陪伴是为了什么?
陪伴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当我们对孩子进行高质量陪伴,同时不断提升自己,也时常向孩子表达爱,陪伴带来的困扰会越来越少。
陪伴是共同成长,各自精彩。

孩子的高考,并不能代表他的一生

亲子教育乜小仄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0 次浏览 • 2018-10-23 09:38 • 来自相关话题

表嫂打来电话,说侄子这次高考考得不好,估计只能上专科。

她说孩子现在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想着如果这次能考上专科也还是去读,没考上就再复读一年。

她感到失望而迷茫,“读个专科有什么意思,出来还是不好找工作;再读一年,年龄更大,压力也更大,未必考得更好......”

唉声叹气中,仿佛侄子这一辈子就是灰暗的。

表嫂焦虑的问我该做什么打算。

[h2]01[/h2]
我是一个生于80后初期的人,高考对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意义非凡。

因为那时候的高考,还是提升人生阶层,鲤鱼跃龙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途径。

那时候的高考,竞争还特别激烈,不要说上多么好的大学,随便上个大学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可不幸的是,我懂事太晚,没有好好学习,不仅不被班主任看好,还被列为他“连高职都考不上的学生”。

为了不让我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班主任让我坐在班里倒数第二排。

玩过两年多大好年华之后,高三的我突然发现,村里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女孩,都早早的去沿海城市的工厂打工,早早的结婚生子,未来可能早早的成为婆婆。

害怕那种“一眼望尽”的人生,不想早早嫁人,于是我奋力拼搏了半年多,最终考上了大学。

虽然是个本科,但却是人们眼里“很差”的本科——西部地区的一个三本。

[h2]02[/h2]
那是一所由地方专科学校刚升级的本科学院。

我们那年是它第一次在外地招生。

看着不起眼的校门,陈旧的校园,简陋的设施,还有两个校区之间泥泞的小路,很多外地生都感到特别失望。

有的学生一边在寝室铺床,一边哭,还有几个甚至当时就和父母离开,准备回去复读了。

抱怨声不绝于耳,消极情绪弥漫,我也心生动摇。

记得我爸爸当时说:“既来之,则安之。回去复读的结果未必能超越这里,在这里好好利用时间,一年能做的事情不少。人生的路很长,好好走,未来的机会还会有很多。”

[h2]03[/h2]
爸爸第二天就回去了,我也开始思考我该怎么走。

但是无论如何我也看不清楚未来的路,我想我只能凭感觉走了。

我就读的是一个调剂的专业,并非我所喜欢的。

我想调剂到想去的“外语系”。经过我的努力,虽然外语系接受我,但本系教务长却因为我是“稀有的外地生源”,不同意。

调系之路就此终结,但是“愤怒转化为动力”,自学英语的热情却更加暴涨。

我定下目标,大二之前过英语四级,大三过六级,然后考研。

因为执着和坚定,四、六级都如期一次通过,并且在全国英语竞赛中还获得了好名次。

大三上学期,我正式准备考研。按理说,这个时候准备是比较早的,但是计划不如变化,我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为了考一所好的学校,我琢磨着考本专业是最保险的。

我的梦想是北京,语言类的学校,最向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

很多人都劝我不要把目标定得那么高,那么远,像我们这样的学校,能考上当地省会的211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但我那时候就是迷恋北京,就想试一试。于是我默默在心里定下目标校。

可是当我准备到半年的时候,一门“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的学问——训诂学,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难道我以后我一辈子就研究古代人的文字、读音,这有什么意思?

我对人、对事感兴趣,只是和古代的“字”打交道,我知道不适合自己。

于是,考本专业的研究生之路,也就此终结。

[h2]04[/h2]
此时,已经时间紧迫,我有些焦躁。

一周的冷静期过后,我找人了解,经过半个月的研究、筛选专业,我选定了另一所北京名校的非本专业。

研友们得知我的决定,惊得下巴都要掉了:这么短时间,跨专业考名校,还是醒醒吧。

关系最好的同学劝我趁早收手:哪怕你理想远大,也要实际一点,选择省内最好的大学考一考。

我没有改变决定,想着既然对北京心心念念,那就不要留有遗憾。

跨专业考名校的路是孤独而辛苦的。

最难的,不是每天12点睡5点起,不是除了自学考研专业还要一节课不落的上本专业,不是连续数个月只能复习不能出去逛街娱乐,不是同学的泼冷水和打退堂鼓,不是全校只有我一个人报考那所学校那个专业的孤军奋战……

而是所剩不到一年时间就要考试,我却花了两个月看完一遍考研参考书,结果什么都没看懂,倒是发现自己还要再去学习高等数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这几个基础学科,才可能看懂这几本教材。

在这里我想说的,不是克服困难有多难,我有多聪明,实际上我一点儿都不聪明,属于典型的“笨鸟”。而是想说,当我们心中渴望一样东西的时候,会有心无旁骛的动力,水滴穿石的决心,这时候,我们就有另一种可能。

当然,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持条件,那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对我的决定,不仅没有反对,没有怀疑,而是坚定的鼓励。

妈妈对各种大学是没什么概念的,只听我说过要考的大学是名校,考上了每年要花不少钱,但她没有半点迟疑地说:“去考你喜欢的,借钱妈妈也供你”。

爸爸见识更广,他关注的重点不在钱,而在于我这样的背景考那里确实有危险,但是他没有让我止步:“人生有梦想就要去追,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如果一年没考上,咱们还可以再来一次。最不济,努力的过程就是你的收获。”

最终,我来到了向往的帝都名校,在此之前我们的本科学校没有一个人考进过这里。

但从那里毕业,也仅是进入社会的开始。

此后的十多年,生活并没有按计划出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职业更迭......人生探索,无不充满困惑和挑战。唯一不变的是,让自己保持一颗积极乐观和接纳未知的心。

而生命的丰富和有趣恰恰在于,每一个重要节点,眼前都会出现有好多条岔路,这每一条路,都是一种可能性。

[h2]05[/h2]
李嘉诚在2016年度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寄语《未来就在眼前》。演讲中,他提到人生有多种可能性,最怕的是人心的因循、闭塞:


时间还未最可怕,你知道我最害怕是什么?

我最害怕主观、因循的心向。

我们对“闭塞倾向”要时刻高度戒备。

功能凝固及惯性定向的惰性判断,是走向未来的障碍和负累;错误的政策或计划,只会把未来困锁在永无尽头而又徒劳无功的迷惘中。


想起一个叫“跳蚤实验”的心理学实验,说的也是类似道理。

生物学家曾经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将这些跳蚤放进一个带盖的瓶子里,它们跳起来就会撞到盖子。经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让跳蚤继续在,他们已经不能跳到一米以上了,直至结束生命都是如此。

当我们在内心限定了自己的人生高度,那我们实际的人生高度一定会被限定。

[h2]结语[/h2]
有一句话是: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人生的机会是有的。但关键是,你不能只盯着这一扇关上的门,而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窗。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人生有时候就像一片茫茫草原,看似没有路。但只要你有力量去走,总能走出一条路。

就如侄子这次高考,考得不理想,他想到了可以去读专科,再慢慢发展;也可以再复读,再给自己一次高考的机会。

而表嫂,应该支持孩子追随自己的内心,去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

-End- 查看全部









表嫂打来电话,说侄子这次高考考得不好,估计只能上专科。

她说孩子现在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想着如果这次能考上专科也还是去读,没考上就再复读一年。

她感到失望而迷茫,“读个专科有什么意思,出来还是不好找工作;再读一年,年龄更大,压力也更大,未必考得更好......”

唉声叹气中,仿佛侄子这一辈子就是灰暗的

表嫂焦虑的问我该做什么打算。

[h2]01[/h2]
我是一个生于80后初期的人,高考对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意义非凡。

因为那时候的高考,还是提升人生阶层,鲤鱼跃龙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途径。

那时候的高考,竞争还特别激烈,不要说上多么好的大学,随便上个大学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可不幸的是,我懂事太晚,没有好好学习,不仅不被班主任看好,还被列为他“连高职都考不上的学生”。

为了不让我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班主任让我坐在班里倒数第二排。

玩过两年多大好年华之后,高三的我突然发现,村里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女孩,都早早的去沿海城市的工厂打工,早早的结婚生子,未来可能早早的成为婆婆。

害怕那种“一眼望尽”的人生,不想早早嫁人,于是我奋力拼搏了半年多,最终考上了大学。

虽然是个本科,但却是人们眼里“很差”的本科——西部地区的一个三本。

[h2]02[/h2]
那是一所由地方专科学校刚升级的本科学院。

我们那年是它第一次在外地招生。

看着不起眼的校门,陈旧的校园,简陋的设施,还有两个校区之间泥泞的小路,很多外地生都感到特别失望。

有的学生一边在寝室铺床,一边哭,还有几个甚至当时就和父母离开,准备回去复读了。

抱怨声不绝于耳,消极情绪弥漫,我也心生动摇。

记得我爸爸当时说:“既来之,则安之。回去复读的结果未必能超越这里,在这里好好利用时间,一年能做的事情不少。人生的路很长,好好走,未来的机会还会有很多。”

[h2]03[/h2]
爸爸第二天就回去了,我也开始思考我该怎么走。

但是无论如何我也看不清楚未来的路,我想我只能凭感觉走了。

我就读的是一个调剂的专业,并非我所喜欢的。

我想调剂到想去的“外语系”。经过我的努力,虽然外语系接受我,但本系教务长却因为我是“稀有的外地生源”,不同意。

调系之路就此终结,但是“愤怒转化为动力”,自学英语的热情却更加暴涨。

我定下目标,大二之前过英语四级,大三过六级,然后考研。

因为执着和坚定,四、六级都如期一次通过,并且在全国英语竞赛中还获得了好名次。

大三上学期,我正式准备考研。按理说,这个时候准备是比较早的,但是计划不如变化,我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为了考一所好的学校,我琢磨着考本专业是最保险的。

我的梦想是北京,语言类的学校,最向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

很多人都劝我不要把目标定得那么高,那么远,像我们这样的学校,能考上当地省会的211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但我那时候就是迷恋北京,就想试一试。于是我默默在心里定下目标校。

可是当我准备到半年的时候,一门“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的学问——训诂学,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难道我以后我一辈子就研究古代人的文字、读音,这有什么意思?

我对人、对事感兴趣,只是和古代的“字”打交道,我知道不适合自己。

于是,考本专业的研究生之路,也就此终结。

[h2]04[/h2]
此时,已经时间紧迫,我有些焦躁。

一周的冷静期过后,我找人了解,经过半个月的研究、筛选专业,我选定了另一所北京名校的非本专业。

研友们得知我的决定,惊得下巴都要掉了:这么短时间,跨专业考名校,还是醒醒吧。

关系最好的同学劝我趁早收手:哪怕你理想远大,也要实际一点,选择省内最好的大学考一考。

我没有改变决定,想着既然对北京心心念念,那就不要留有遗憾。

跨专业考名校的路是孤独而辛苦的。

最难的,不是每天12点睡5点起,不是除了自学考研专业还要一节课不落的上本专业,不是连续数个月只能复习不能出去逛街娱乐,不是同学的泼冷水和打退堂鼓,不是全校只有我一个人报考那所学校那个专业的孤军奋战……

而是所剩不到一年时间就要考试,我却花了两个月看完一遍考研参考书,结果什么都没看懂,倒是发现自己还要再去学习高等数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这几个基础学科,才可能看懂这几本教材。

在这里我想说的,不是克服困难有多难,我有多聪明,实际上我一点儿都不聪明,属于典型的“笨鸟”。而是想说,当我们心中渴望一样东西的时候,会有心无旁骛的动力,水滴穿石的决心,这时候,我们就有另一种可能。

当然,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持条件,那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对我的决定,不仅没有反对,没有怀疑,而是坚定的鼓励。

妈妈对各种大学是没什么概念的,只听我说过要考的大学是名校,考上了每年要花不少钱,但她没有半点迟疑地说:“去考你喜欢的,借钱妈妈也供你”。

爸爸见识更广,他关注的重点不在钱,而在于我这样的背景考那里确实有危险,但是他没有让我止步:“人生有梦想就要去追,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如果一年没考上,咱们还可以再来一次。最不济,努力的过程就是你的收获。

最终,我来到了向往的帝都名校,在此之前我们的本科学校没有一个人考进过这里。

但从那里毕业,也仅是进入社会的开始。

此后的十多年,生活并没有按计划出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职业更迭......人生探索,无不充满困惑和挑战。唯一不变的是,让自己保持一颗积极乐观和接纳未知的心。

而生命的丰富和有趣恰恰在于,每一个重要节点,眼前都会出现有好多条岔路,这每一条路,都是一种可能性。

[h2]05[/h2]
李嘉诚在2016年度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寄语《未来就在眼前》。演讲中,他提到人生有多种可能性,最怕的是人心的因循、闭塞


时间还未最可怕,你知道我最害怕是什么?

我最害怕主观、因循的心向。

我们对“闭塞倾向”要时刻高度戒备。

功能凝固及惯性定向的惰性判断,是走向未来的障碍和负累;错误的政策或计划,只会把未来困锁在永无尽头而又徒劳无功的迷惘中。


想起一个叫“跳蚤实验”的心理学实验,说的也是类似道理。

生物学家曾经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将这些跳蚤放进一个带盖的瓶子里,它们跳起来就会撞到盖子。经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让跳蚤继续在,他们已经不能跳到一米以上了,直至结束生命都是如此。

当我们在内心限定了自己的人生高度,那我们实际的人生高度一定会被限定。

[h2]结语[/h2]
有一句话是: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人生的机会是有的。但关键是,你不能只盯着这一扇关上的门,而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窗。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人生有时候就像一片茫茫草原,看似没有路。但只要你有力量去走,总能走出一条路。

就如侄子这次高考,考得不理想,他想到了可以去读专科,再慢慢发展;也可以再复读,再给自己一次高考的机会。

而表嫂,应该支持孩子追随自己的内心,去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

-End-


亲爱的孩子:你可以选择玩抖音,也可以选择做别的

亲子教育gatushop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1 次浏览 • 2018-10-21 11:21 • 来自相关话题

微信上有篇文章《孩子问“我为什么不能玩抖音,”这位妈妈的回答霸气极了!》。

读完后我问自己:如果我家孩子问我这个问题怎样回答?
首先,感到庆幸,这事他还愿意跟我商量。
没满地打滚,说明我们塑料母子关系还行。
然后,他应该会在读小学时问我这个问题。
初中一般直接玩,不会问家长。
幼儿园太小,可能看不太明白。
若他真问我这个问题,我们之间的对话大概是这样。
“妈妈,我们班的同学都在玩抖音,为什么我不能玩?”
老母亲心理一惊,抖音你妈也没玩过,这让我如何作答?
但是,答案不重要,先把事情搞清楚再说。
“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你想玩抖音?”
“班上同学都在玩,所以我也想玩啊!”
“是不是大家都在玩,而你没玩,好像有点与众不同,跟人玩不到一起去!”
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当自己的行为与大众不同时,会有压力和不安,这很容易推理。
“是的,同学们都在玩我在旁边写作业感觉有点怪怪!”
“谢谢你告诉我这件事,你妈长这么大还没玩过抖音,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赶紧指使孩子去房间拿平板,一起研究抖音。
谁创立的,它的历史有多长,抖音上有哪些内容,大家对它有什么看法,跟它相同的视频有哪些,还可以讨论为什么它这么红,如何像抖音一样受人欢迎?然后再窝在一起看看视频,好的不太好的都看看。
“妞,你觉得抖音怎么样?”
“我觉得挺好笑的,有好的东西,也有不好的东西。”
“哈哈,我也这么觉得。”
“玩抖音之前,我们一起来聊聊玩的好处和坏处,再由你决定怎么玩,可不可以?”
“好啊!”
这时可以让孩子拿出一张纸开始写好处和坏处。
看的好处:
可以学习一些技能,可以放松心情,可以和同学打成一片。
看的坏处:占用时间,影响视力。
“刚刚我们把好坏都列出来了,现在你觉得还要不要看抖音?”
“要,我想看。”
“那我们想想怎么看可以放大好处,减少坏处行不行,来做个看抖音的计划。”
如果孩子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合理,就可以按照孩子的想法来。
如果孩子没有具体计划,可以提供建议。
比如,每天写完作业看抖音20分钟,看完跟妈妈分享抖音上的内容。
还可以约定,把孩子重要的瞬间也录制成抖音上传等。
最后商量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要不要看抖音这件事就完美解决了。

当然,看不看抖音其实不是最重要的,这件事的本质是父母让孩子做决定还是替孩子做决定。

举个例子。
你送孩子去学钢琴,他晚上回来跟你说:妈妈,我不想去练琴了!
你怎么反应?
第一种:当初是你自己要去的,现在交这么多钱又不去了,浪费家里的钱,你简直是要气死我,不行,必须去练!
第二种:我知道晚上去练琴很辛苦,但这能让你有一门技能,能陶冶你的情操,一些人想去都去不了,你克服一下困难,加油,妈妈相信你能做好!
这两种反应都有一个心理:我这么做是为你好,所以你应该听我的!
父母习惯打着爱的名义替孩子做决定,矛盾的是等孩子长大后,又忍不住抱怨:这孩子没有一点担当,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后可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没担当没责任感?
因为在之前的人生经历中,一切都有人替他决定,有人帮他担当,他不需要负责,只要听话就好。
没有经历何来能力?
不要总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容易做错事,所以干脆自己来,这样自己很累,孩子也得不到成长。
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学什么样的兴趣,穿什么样的衣服,去哪里玩,和谁做朋友等等?
让他去做决定,他才能学会担当,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孩子问你能不能玩抖音时,请不要简单粗暴的告诉他,不能玩。
请对他说:
亲爱的孩子,你可以选择玩抖音,也可以选择做别的,你的人生你做主,你的人生你负责。
片花:

妈妈,我可以玩抖音吗?
好啊,我们一起吧!
那谁做饭?
我也不知道,谁给你写作业?
呃。。。。。。好吧,你去做饭,我去写作业,然后吃完饭一起玩!
还有一个问题,谁洗碗呢?
当然是爸爸! 查看全部








微信上有篇文章《孩子问“我为什么不能玩抖音,”这位妈妈的回答霸气极了!》。

读完后我问自己:如果我家孩子问我这个问题怎样回答?
首先,感到庆幸,这事他还愿意跟我商量。
没满地打滚,说明我们塑料母子关系还行。
然后,他应该会在读小学时问我这个问题。
初中一般直接玩,不会问家长。
幼儿园太小,可能看不太明白。
若他真问我这个问题,我们之间的对话大概是这样。
“妈妈,我们班的同学都在玩抖音,为什么我不能玩?”
老母亲心理一惊,抖音你妈也没玩过,这让我如何作答?
但是,答案不重要,先把事情搞清楚再说
“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你想玩抖音?”
“班上同学都在玩,所以我也想玩啊!”
“是不是大家都在玩,而你没玩,好像有点与众不同,跟人玩不到一起去!”
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当自己的行为与大众不同时,会有压力和不安,这很容易推理。
“是的,同学们都在玩我在旁边写作业感觉有点怪怪!”
“谢谢你告诉我这件事,你妈长这么大还没玩过抖音,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赶紧指使孩子去房间拿平板,一起研究抖音。
谁创立的,它的历史有多长,抖音上有哪些内容,大家对它有什么看法,跟它相同的视频有哪些,还可以讨论为什么它这么红,如何像抖音一样受人欢迎?然后再窝在一起看看视频,好的不太好的都看看。
“妞,你觉得抖音怎么样?”
“我觉得挺好笑的,有好的东西,也有不好的东西。”
“哈哈,我也这么觉得。”
“玩抖音之前,我们一起来聊聊玩的好处和坏处,再由你决定怎么玩,可不可以?”
“好啊!”
这时可以让孩子拿出一张纸开始写好处和坏处。
看的好处:
可以学习一些技能,可以放松心情,可以和同学打成一片。
看的坏处:占用时间,影响视力。
“刚刚我们把好坏都列出来了,现在你觉得还要不要看抖音?”
“要,我想看。”
“那我们想想怎么看可以放大好处,减少坏处行不行,来做个看抖音的计划。”
如果孩子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合理,就可以按照孩子的想法来。
如果孩子没有具体计划,可以提供建议。
比如,每天写完作业看抖音20分钟,看完跟妈妈分享抖音上的内容。
还可以约定,把孩子重要的瞬间也录制成抖音上传等。
最后商量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要不要看抖音这件事就完美解决了。

当然,看不看抖音其实不是最重要的,这件事的本质是父母让孩子做决定还是替孩子做决定。

举个例子。
你送孩子去学钢琴,他晚上回来跟你说:妈妈,我不想去练琴了!
你怎么反应?
第一种:当初是你自己要去的,现在交这么多钱又不去了,浪费家里的钱,你简直是要气死我,不行,必须去练!
第二种:我知道晚上去练琴很辛苦,但这能让你有一门技能,能陶冶你的情操,一些人想去都去不了,你克服一下困难,加油,妈妈相信你能做好!
这两种反应都有一个心理:我这么做是为你好,所以你应该听我的!
父母习惯打着爱的名义替孩子做决定,矛盾的是等孩子长大后,又忍不住抱怨:这孩子没有一点担当,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后可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没担当没责任感?
因为在之前的人生经历中,一切都有人替他决定,有人帮他担当,他不需要负责,只要听话就好。
没有经历何来能力?
不要总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容易做错事,所以干脆自己来,这样自己很累,孩子也得不到成长。
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学什么样的兴趣,穿什么样的衣服,去哪里玩,和谁做朋友等等?
让他去做决定,他才能学会担当,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孩子问你能不能玩抖音时,请不要简单粗暴的告诉他,不能玩。
请对他说:
亲爱的孩子,你可以选择玩抖音,也可以选择做别的,你的人生你做主,你的人生你负责。
片花:

妈妈,我可以玩抖音吗?
好啊,我们一起吧!
那谁做饭?
我也不知道,谁给你写作业?
呃。。。。。。好吧,你去做饭,我去写作业,然后吃完饭一起玩!
还有一个问题,谁洗碗呢?
当然是爸爸!

不要让你的子女像你一样

亲子教育十里淘商城客服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0 次浏览 • 2018-11-16 10:07 • 来自相关话题

我家楼下有个四合院,院里住着从外地来的一家人。每天早上5点左右就会传来他家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把我从贪睡中吵醒。
孩子一哭,她的母亲就会操着外地口音大声呵斥:“你再哭,别哭了”,而孩子在她的呵斥声中哭得更惨烈。
根据我的观察,家里一共有三个孩子,老大是个男孩,已经上小学了;老二是女儿,应该上幼儿园;最小的女儿2、3岁,整天待在妈妈身边。爸爸白天不在家,妈妈又要忙家务又要照顾孩子。可能是太过忙碌,对于孩子的吵闹、要求、撒娇她很难有耐心,总是回以愤怒的骂声和呵斥。我好像从来没有听见过她温声细语地对孩子说话。
有时候她从四合院出来要去买点东西或者去办点事,小一点的2、3岁的孩子就在身后跟着哭,她想跟着妈妈,但是妈妈不让,说马上就回来了,干嘛跟着。孩子不说话,只是大声哭着。
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真的。她每天早上4点多可能就起床准备丈夫要出门摆摊的东西,三个孩子又正处在爱哭闹不懂事的年纪,一家五口从外地来到北京,生活的压力让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在意女人的优雅和气质,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太了解这种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了。农村里的父母不像城市里的父母,对孩子不敢打不敢骂,生怕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他们来说,能吃饱穿暖,盖几间房,张罗起儿女的婚事,过春节能多放几墩烟花,这辈子就知足了。种地挣不了几个钱,供不起孩子上学和家庭开支,就只能外出务工,省吃俭用把钱寄回家。孩子能上学是好事,他们也给予很高的期望,知道教育是改变子女命运的唯一方式。可是,他们本身可能连小学教育水平都没有,认为孩子去上学了,教育是学校的事,却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整个人生的深远影响。
我的母亲是小学教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所有课程都是我母亲教的。母亲年轻时很好强,教学成果一直都在周围几个村子里排名第一。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我的成绩也一直不错。可是我的童年也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小孩一样哭声不断。
据我妈说,我从小就爱哭。我4、5岁的时候,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只要差五步远,我就开始哭了。或者走着走着摔一跤,就开始哭了。我母亲也是一个很没耐心的人,我的哭声让她觉得烦躁和愤怒。她是教师,也是母亲和妻子,要忙于家务。在教书和家务之间周旋已经很忙碌了,还要应付我无休止的哭声,可想而知她很难有耐心。所以,对待我频繁的哭声,母亲有两个办法:第一,呵斥我不要哭了,因为这让她很闹心;第二,对我的哭声置之不理,直到我哭累了停下来。我的母亲从来不会温柔地抱着我,说好了好了,不哭了。
这样的教育对我有什么影响呢?第一,我不会依赖别人,也不愿从心里靠近别人,防备心很重。我从小学三年级住校以后,从来不会跟我母亲说我在学校经历的不开心,因为母亲不会安慰我。也因为这样,我变得很独立,也很孤僻。我不喜欢跟别人聊心事,因为我觉得我说了她们也不会懂。第二,我不会撒娇,只会告诉自己靠实力。小时候我的哭声其实就是一种诉求、一种撒娇,可是母亲回应的是冷漠,所以在我的观念里,撒娇是没用的,是会被讨厌的。我遇到任何困难都只能自己抗,自己挺过去。第三,我学会了冷战。小时候母亲用冷战回应我的哭闹,长大后我用冷战应对和朋友的矛盾冲突。我不会沟通我的想法,也不想沟通。第四,我延续了母亲易怒和缺乏耐性的性格。虽然我讨厌母亲的易怒和没耐性,但我却恰恰变成了我讨厌的样子。
小时候我一直对母亲怀有怨恨。为什么别人的妈妈都是温柔的,我的妈妈就是易怒的、冰冷的?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他们的妈妈都是向着他们的,而我的妈妈总是说我不好呢?为什么我的妈妈好像是我的敌人,不会顺着我的意愿,而总是和我对着干呢?
长大后,随着教育的加深和反思,我终于原谅了母亲。我的姥姥也像我的母亲一样,脾气不好,性格生硬,或者应该说我的母亲像我的姥姥一样。姥姥生养了五个孩子,自从嫁给姥爷就一直受婆婆刻薄的欺负,姥爷性格又生硬,沉默寡言,偶尔说一句话能把人噎死。姥爷是教师,经常在学校,家里的一切重活累活都由姥姥一人承担。几个儿子年龄又相差很小,经常互相吵闹、打架。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姥姥的脾气自然不好,对孩子们的哭闹自然也没有耐心。再加上受婆婆的气,丈夫又不够贴心,就经常和姥爷吵架。我的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我印象中,好几次姥姥来我家跟我母亲说着姥爷的不好,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母亲觉得姥姥的遭遇是由她的性格造成的,说从小就习惯了姥姥和姥爷的争吵,也对姥姥的眼泪无动于衷了。母亲很少和父亲吵架,却也延续了姥姥的一些性格和习惯。她和姥姥一样,对子女的哭闹没有耐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也意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点,渐渐脾气也变得好一些了。我也渐渐意识到我延续了母亲的性格,可是因为了解到母亲的性格是受她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影响,我的性格是受我的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让自己学会沟通和交流,改掉急性子和坏脾气,有意识地摆脱家庭对我的负面影响。这些年,在我有意识地改变下,性格已经不再那么生硬和易怒。我也希望,在成为母亲之前,改掉我性格里不好的因素,防止我的孩子经历和我一样有缺憾的童年。
我们都无意识地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我们的性格里、观念里都带有环境的烙印,有些烙印我们直觉地讨厌,却已经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身上。但是,我们能做的是有意识地观察、分析、反思我们的性格和观念,以及这种性格和观念形成的原因,然后去有意识地改变,摆脱这些负面因素,变成一个更成熟、更完整的人,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再经历同样的遭遇。 查看全部

我家楼下有个四合院,院里住着从外地来的一家人。每天早上5点左右就会传来他家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把我从贪睡中吵醒。
孩子一哭,她的母亲就会操着外地口音大声呵斥:“你再哭,别哭了”,而孩子在她的呵斥声中哭得更惨烈。
根据我的观察,家里一共有三个孩子,老大是个男孩,已经上小学了;老二是女儿,应该上幼儿园;最小的女儿2、3岁,整天待在妈妈身边。爸爸白天不在家,妈妈又要忙家务又要照顾孩子。可能是太过忙碌,对于孩子的吵闹、要求、撒娇她很难有耐心,总是回以愤怒的骂声和呵斥。我好像从来没有听见过她温声细语地对孩子说话。
有时候她从四合院出来要去买点东西或者去办点事,小一点的2、3岁的孩子就在身后跟着哭,她想跟着妈妈,但是妈妈不让,说马上就回来了,干嘛跟着。孩子不说话,只是大声哭着。
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真的。她每天早上4点多可能就起床准备丈夫要出门摆摊的东西,三个孩子又正处在爱哭闹不懂事的年纪,一家五口从外地来到北京,生活的压力让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在意女人的优雅和气质,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太了解这种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了。农村里的父母不像城市里的父母,对孩子不敢打不敢骂,生怕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他们来说,能吃饱穿暖,盖几间房,张罗起儿女的婚事,过春节能多放几墩烟花,这辈子就知足了。种地挣不了几个钱,供不起孩子上学和家庭开支,就只能外出务工,省吃俭用把钱寄回家。孩子能上学是好事,他们也给予很高的期望,知道教育是改变子女命运的唯一方式。可是,他们本身可能连小学教育水平都没有,认为孩子去上学了,教育是学校的事,却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整个人生的深远影响。
我的母亲是小学教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所有课程都是我母亲教的。母亲年轻时很好强,教学成果一直都在周围几个村子里排名第一。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我的成绩也一直不错。可是我的童年也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小孩一样哭声不断。
据我妈说,我从小就爱哭。我4、5岁的时候,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只要差五步远,我就开始哭了。或者走着走着摔一跤,就开始哭了。我母亲也是一个很没耐心的人,我的哭声让她觉得烦躁和愤怒。她是教师,也是母亲和妻子,要忙于家务。在教书和家务之间周旋已经很忙碌了,还要应付我无休止的哭声,可想而知她很难有耐心。所以,对待我频繁的哭声,母亲有两个办法:第一,呵斥我不要哭了,因为这让她很闹心;第二,对我的哭声置之不理,直到我哭累了停下来。我的母亲从来不会温柔地抱着我,说好了好了,不哭了。
这样的教育对我有什么影响呢?第一,我不会依赖别人,也不愿从心里靠近别人,防备心很重。我从小学三年级住校以后,从来不会跟我母亲说我在学校经历的不开心,因为母亲不会安慰我。也因为这样,我变得很独立,也很孤僻。我不喜欢跟别人聊心事,因为我觉得我说了她们也不会懂。第二,我不会撒娇,只会告诉自己靠实力。小时候我的哭声其实就是一种诉求、一种撒娇,可是母亲回应的是冷漠,所以在我的观念里,撒娇是没用的,是会被讨厌的。我遇到任何困难都只能自己抗,自己挺过去。第三,我学会了冷战。小时候母亲用冷战回应我的哭闹,长大后我用冷战应对和朋友的矛盾冲突。我不会沟通我的想法,也不想沟通。第四,我延续了母亲易怒和缺乏耐性的性格。虽然我讨厌母亲的易怒和没耐性,但我却恰恰变成了我讨厌的样子。
小时候我一直对母亲怀有怨恨。为什么别人的妈妈都是温柔的,我的妈妈就是易怒的、冰冷的?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他们的妈妈都是向着他们的,而我的妈妈总是说我不好呢?为什么我的妈妈好像是我的敌人,不会顺着我的意愿,而总是和我对着干呢?
长大后,随着教育的加深和反思,我终于原谅了母亲。我的姥姥也像我的母亲一样,脾气不好,性格生硬,或者应该说我的母亲像我的姥姥一样。姥姥生养了五个孩子,自从嫁给姥爷就一直受婆婆刻薄的欺负,姥爷性格又生硬,沉默寡言,偶尔说一句话能把人噎死。姥爷是教师,经常在学校,家里的一切重活累活都由姥姥一人承担。几个儿子年龄又相差很小,经常互相吵闹、打架。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姥姥的脾气自然不好,对孩子们的哭闹自然也没有耐心。再加上受婆婆的气,丈夫又不够贴心,就经常和姥爷吵架。我的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我印象中,好几次姥姥来我家跟我母亲说着姥爷的不好,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母亲觉得姥姥的遭遇是由她的性格造成的,说从小就习惯了姥姥和姥爷的争吵,也对姥姥的眼泪无动于衷了。母亲很少和父亲吵架,却也延续了姥姥的一些性格和习惯。她和姥姥一样,对子女的哭闹没有耐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也意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点,渐渐脾气也变得好一些了。我也渐渐意识到我延续了母亲的性格,可是因为了解到母亲的性格是受她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影响,我的性格是受我的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让自己学会沟通和交流,改掉急性子和坏脾气,有意识地摆脱家庭对我的负面影响。这些年,在我有意识地改变下,性格已经不再那么生硬和易怒。我也希望,在成为母亲之前,改掉我性格里不好的因素,防止我的孩子经历和我一样有缺憾的童年。
我们都无意识地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我们的性格里、观念里都带有环境的烙印,有些烙印我们直觉地讨厌,却已经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身上。但是,我们能做的是有意识地观察、分析、反思我们的性格和观念,以及这种性格和观念形成的原因,然后去有意识地改变,摆脱这些负面因素,变成一个更成熟、更完整的人,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再经历同样的遭遇。

和女儿一起成长(9)

家庭教育360U503547804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9 次浏览 • 2018-11-13 14:18 • 来自相关话题

妈妈,你送我上学好吗
跑完步回来,女儿刚好起床,奶奶在给她穿衣服。
“早上好,妞妞!”我走到沙发上坐她面前。
“妈妈,早上好!今天你送我去上学好吗?”
说完满怀希望地看着我,看我我心理一颤一颤。
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我很想送她去上学,但如果送她上班就会迟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现实摆在眼前,但我还是不忍心拒绝她的提议,这个要求不过分,只是想要妈妈陪着上学而已。
到底该怎么办?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
婆婆看出我的困境,主动解围。
“妞妞,妈妈要上班,奶奶送你去上学!”
女儿停了一会没说话,眼里的光却慢慢暗下去,她没再提这件事。
孩子虽小,但很懂事,她知道妈妈上班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过多纠结没用,所以不吵不闹。
但有时也正是这种懂事,让我心疼,更加愧疚,为什么不能送送她,每天早上她去上学我上班,晚上回来玩一会,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因为工作,很多时候我没办法陪她。
感觉自己陪孩子太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困境,身边已婚已育又在上班的女性朋友大多能理解这种心情。

这不是最要命的,关键是有时我们会以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来判断自己是不是个好妈妈。
陪得少照顾少,就不是好妈妈,觉得自己很失败。
这也是社会对女性的评价:要能工作也要能照顾好家庭。然而人的经历有限,顾此失彼是常态。
实际上,没人能给对好妈妈进行定义。
仔细想想,做为母亲,如果能尽到自己的能力去陪伴和照顾孩子,这就足矣。
总追求做一个完美妈妈,拿自己和别的妈妈比较,这样很辛苦,孩子也不见得领情。
承认自己有些事做不到某些方面做不好,生命就是会有遗憾,反而大家都轻松。
再者,母亲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但不是女性人生的全部。在成为母亲之前,我们先要做好自己,给孩子做出榜样。
以孩子为中心,自己不去成长改变,最终会失去自己,这样的爱也是不健康的。
问题出现了就解决,比如陪伴这件事,我们还是有很多办法可以想的。

1.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
在职妈妈陪孩子的时间比较有限,这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就是在陪伴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利用这段时间,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比如:和孩子在一起时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陪他玩游戏,看动画片,读绘本,参与到他的世界中去,积极交流分享感受。
如果不专心、不投入,天天陪着,对孩子的成长也未必有好处。
2.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如何才能有更多时间陪孩子?
当你的能力越强时,能安排的自由时间就会越多,所以工作的时候要专心,不要三心二意。
工作没做好,能力没提升,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能够陪孩子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
3.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当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父母一直在爱着自己时,即使不能每天陪伴,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也会减小。
最近我常对妞妞说:“妞妞,妈妈爱你!”
说这句话,不因为她做了某件事,或者说了某句让我感动的话,而是我想让她知道我一直爱着她。
常说这句话的好处是,当我们要分离时不会产生太强的分离焦虑。因为她知道,妈妈爱她,即使没有在一起。
陪伴是为了什么?
陪伴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当我们对孩子进行高质量陪伴,同时不断提升自己,也时常向孩子表达爱,陪伴带来的困扰会越来越少。
陪伴是共同成长,各自精彩。 查看全部

妈妈,你送我上学好吗
跑完步回来,女儿刚好起床,奶奶在给她穿衣服。
“早上好,妞妞!”我走到沙发上坐她面前。
“妈妈,早上好!今天你送我去上学好吗?”
说完满怀希望地看着我,看我我心理一颤一颤。
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我很想送她去上学,但如果送她上班就会迟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现实摆在眼前,但我还是不忍心拒绝她的提议,这个要求不过分,只是想要妈妈陪着上学而已。
到底该怎么办?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
婆婆看出我的困境,主动解围。
“妞妞,妈妈要上班,奶奶送你去上学!”
女儿停了一会没说话,眼里的光却慢慢暗下去,她没再提这件事。
孩子虽小,但很懂事,她知道妈妈上班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过多纠结没用,所以不吵不闹。
但有时也正是这种懂事,让我心疼,更加愧疚,为什么不能送送她,每天早上她去上学我上班,晚上回来玩一会,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因为工作,很多时候我没办法陪她。
感觉自己陪孩子太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困境,身边已婚已育又在上班的女性朋友大多能理解这种心情。

这不是最要命的,关键是有时我们会以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来判断自己是不是个好妈妈。
陪得少照顾少,就不是好妈妈,觉得自己很失败。
这也是社会对女性的评价:要能工作也要能照顾好家庭。然而人的经历有限,顾此失彼是常态。
实际上,没人能给对好妈妈进行定义。
仔细想想,做为母亲,如果能尽到自己的能力去陪伴和照顾孩子,这就足矣。
总追求做一个完美妈妈,拿自己和别的妈妈比较,这样很辛苦,孩子也不见得领情。
承认自己有些事做不到某些方面做不好,生命就是会有遗憾,反而大家都轻松。
再者,母亲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但不是女性人生的全部。在成为母亲之前,我们先要做好自己,给孩子做出榜样。
以孩子为中心,自己不去成长改变,最终会失去自己,这样的爱也是不健康的。
问题出现了就解决,比如陪伴这件事,我们还是有很多办法可以想的。

1.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
在职妈妈陪孩子的时间比较有限,这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就是在陪伴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利用这段时间,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比如:和孩子在一起时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陪他玩游戏,看动画片,读绘本,参与到他的世界中去,积极交流分享感受。
如果不专心、不投入,天天陪着,对孩子的成长也未必有好处。
2.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如何才能有更多时间陪孩子?
当你的能力越强时,能安排的自由时间就会越多,所以工作的时候要专心,不要三心二意。
工作没做好,能力没提升,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能够陪孩子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
3.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当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父母一直在爱着自己时,即使不能每天陪伴,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也会减小。
最近我常对妞妞说:“妞妞,妈妈爱你!”
说这句话,不因为她做了某件事,或者说了某句让我感动的话,而是我想让她知道我一直爱着她。
常说这句话的好处是,当我们要分离时不会产生太强的分离焦虑。因为她知道,妈妈爱她,即使没有在一起。
陪伴是为了什么?
陪伴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当我们对孩子进行高质量陪伴,同时不断提升自己,也时常向孩子表达爱,陪伴带来的困扰会越来越少。
陪伴是共同成长,各自精彩。

孩子的高考,并不能代表他的一生

亲子教育乜小仄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0 次浏览 • 2018-10-23 09:38 • 来自相关话题

表嫂打来电话,说侄子这次高考考得不好,估计只能上专科。

她说孩子现在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想着如果这次能考上专科也还是去读,没考上就再复读一年。

她感到失望而迷茫,“读个专科有什么意思,出来还是不好找工作;再读一年,年龄更大,压力也更大,未必考得更好......”

唉声叹气中,仿佛侄子这一辈子就是灰暗的。

表嫂焦虑的问我该做什么打算。

[h2]01[/h2]
我是一个生于80后初期的人,高考对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意义非凡。

因为那时候的高考,还是提升人生阶层,鲤鱼跃龙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途径。

那时候的高考,竞争还特别激烈,不要说上多么好的大学,随便上个大学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可不幸的是,我懂事太晚,没有好好学习,不仅不被班主任看好,还被列为他“连高职都考不上的学生”。

为了不让我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班主任让我坐在班里倒数第二排。

玩过两年多大好年华之后,高三的我突然发现,村里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女孩,都早早的去沿海城市的工厂打工,早早的结婚生子,未来可能早早的成为婆婆。

害怕那种“一眼望尽”的人生,不想早早嫁人,于是我奋力拼搏了半年多,最终考上了大学。

虽然是个本科,但却是人们眼里“很差”的本科——西部地区的一个三本。

[h2]02[/h2]
那是一所由地方专科学校刚升级的本科学院。

我们那年是它第一次在外地招生。

看着不起眼的校门,陈旧的校园,简陋的设施,还有两个校区之间泥泞的小路,很多外地生都感到特别失望。

有的学生一边在寝室铺床,一边哭,还有几个甚至当时就和父母离开,准备回去复读了。

抱怨声不绝于耳,消极情绪弥漫,我也心生动摇。

记得我爸爸当时说:“既来之,则安之。回去复读的结果未必能超越这里,在这里好好利用时间,一年能做的事情不少。人生的路很长,好好走,未来的机会还会有很多。”

[h2]03[/h2]
爸爸第二天就回去了,我也开始思考我该怎么走。

但是无论如何我也看不清楚未来的路,我想我只能凭感觉走了。

我就读的是一个调剂的专业,并非我所喜欢的。

我想调剂到想去的“外语系”。经过我的努力,虽然外语系接受我,但本系教务长却因为我是“稀有的外地生源”,不同意。

调系之路就此终结,但是“愤怒转化为动力”,自学英语的热情却更加暴涨。

我定下目标,大二之前过英语四级,大三过六级,然后考研。

因为执着和坚定,四、六级都如期一次通过,并且在全国英语竞赛中还获得了好名次。

大三上学期,我正式准备考研。按理说,这个时候准备是比较早的,但是计划不如变化,我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为了考一所好的学校,我琢磨着考本专业是最保险的。

我的梦想是北京,语言类的学校,最向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

很多人都劝我不要把目标定得那么高,那么远,像我们这样的学校,能考上当地省会的211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但我那时候就是迷恋北京,就想试一试。于是我默默在心里定下目标校。

可是当我准备到半年的时候,一门“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的学问——训诂学,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难道我以后我一辈子就研究古代人的文字、读音,这有什么意思?

我对人、对事感兴趣,只是和古代的“字”打交道,我知道不适合自己。

于是,考本专业的研究生之路,也就此终结。

[h2]04[/h2]
此时,已经时间紧迫,我有些焦躁。

一周的冷静期过后,我找人了解,经过半个月的研究、筛选专业,我选定了另一所北京名校的非本专业。

研友们得知我的决定,惊得下巴都要掉了:这么短时间,跨专业考名校,还是醒醒吧。

关系最好的同学劝我趁早收手:哪怕你理想远大,也要实际一点,选择省内最好的大学考一考。

我没有改变决定,想着既然对北京心心念念,那就不要留有遗憾。

跨专业考名校的路是孤独而辛苦的。

最难的,不是每天12点睡5点起,不是除了自学考研专业还要一节课不落的上本专业,不是连续数个月只能复习不能出去逛街娱乐,不是同学的泼冷水和打退堂鼓,不是全校只有我一个人报考那所学校那个专业的孤军奋战……

而是所剩不到一年时间就要考试,我却花了两个月看完一遍考研参考书,结果什么都没看懂,倒是发现自己还要再去学习高等数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这几个基础学科,才可能看懂这几本教材。

在这里我想说的,不是克服困难有多难,我有多聪明,实际上我一点儿都不聪明,属于典型的“笨鸟”。而是想说,当我们心中渴望一样东西的时候,会有心无旁骛的动力,水滴穿石的决心,这时候,我们就有另一种可能。

当然,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持条件,那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对我的决定,不仅没有反对,没有怀疑,而是坚定的鼓励。

妈妈对各种大学是没什么概念的,只听我说过要考的大学是名校,考上了每年要花不少钱,但她没有半点迟疑地说:“去考你喜欢的,借钱妈妈也供你”。

爸爸见识更广,他关注的重点不在钱,而在于我这样的背景考那里确实有危险,但是他没有让我止步:“人生有梦想就要去追,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如果一年没考上,咱们还可以再来一次。最不济,努力的过程就是你的收获。”

最终,我来到了向往的帝都名校,在此之前我们的本科学校没有一个人考进过这里。

但从那里毕业,也仅是进入社会的开始。

此后的十多年,生活并没有按计划出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职业更迭......人生探索,无不充满困惑和挑战。唯一不变的是,让自己保持一颗积极乐观和接纳未知的心。

而生命的丰富和有趣恰恰在于,每一个重要节点,眼前都会出现有好多条岔路,这每一条路,都是一种可能性。

[h2]05[/h2]
李嘉诚在2016年度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寄语《未来就在眼前》。演讲中,他提到人生有多种可能性,最怕的是人心的因循、闭塞:


时间还未最可怕,你知道我最害怕是什么?

我最害怕主观、因循的心向。

我们对“闭塞倾向”要时刻高度戒备。

功能凝固及惯性定向的惰性判断,是走向未来的障碍和负累;错误的政策或计划,只会把未来困锁在永无尽头而又徒劳无功的迷惘中。


想起一个叫“跳蚤实验”的心理学实验,说的也是类似道理。

生物学家曾经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将这些跳蚤放进一个带盖的瓶子里,它们跳起来就会撞到盖子。经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让跳蚤继续在,他们已经不能跳到一米以上了,直至结束生命都是如此。

当我们在内心限定了自己的人生高度,那我们实际的人生高度一定会被限定。

[h2]结语[/h2]
有一句话是: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人生的机会是有的。但关键是,你不能只盯着这一扇关上的门,而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窗。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人生有时候就像一片茫茫草原,看似没有路。但只要你有力量去走,总能走出一条路。

就如侄子这次高考,考得不理想,他想到了可以去读专科,再慢慢发展;也可以再复读,再给自己一次高考的机会。

而表嫂,应该支持孩子追随自己的内心,去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

-End- 查看全部









表嫂打来电话,说侄子这次高考考得不好,估计只能上专科。

她说孩子现在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想着如果这次能考上专科也还是去读,没考上就再复读一年。

她感到失望而迷茫,“读个专科有什么意思,出来还是不好找工作;再读一年,年龄更大,压力也更大,未必考得更好......”

唉声叹气中,仿佛侄子这一辈子就是灰暗的

表嫂焦虑的问我该做什么打算。

[h2]01[/h2]
我是一个生于80后初期的人,高考对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意义非凡。

因为那时候的高考,还是提升人生阶层,鲤鱼跃龙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途径。

那时候的高考,竞争还特别激烈,不要说上多么好的大学,随便上个大学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可不幸的是,我懂事太晚,没有好好学习,不仅不被班主任看好,还被列为他“连高职都考不上的学生”。

为了不让我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班主任让我坐在班里倒数第二排。

玩过两年多大好年华之后,高三的我突然发现,村里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女孩,都早早的去沿海城市的工厂打工,早早的结婚生子,未来可能早早的成为婆婆。

害怕那种“一眼望尽”的人生,不想早早嫁人,于是我奋力拼搏了半年多,最终考上了大学。

虽然是个本科,但却是人们眼里“很差”的本科——西部地区的一个三本。

[h2]02[/h2]
那是一所由地方专科学校刚升级的本科学院。

我们那年是它第一次在外地招生。

看着不起眼的校门,陈旧的校园,简陋的设施,还有两个校区之间泥泞的小路,很多外地生都感到特别失望。

有的学生一边在寝室铺床,一边哭,还有几个甚至当时就和父母离开,准备回去复读了。

抱怨声不绝于耳,消极情绪弥漫,我也心生动摇。

记得我爸爸当时说:“既来之,则安之。回去复读的结果未必能超越这里,在这里好好利用时间,一年能做的事情不少。人生的路很长,好好走,未来的机会还会有很多。”

[h2]03[/h2]
爸爸第二天就回去了,我也开始思考我该怎么走。

但是无论如何我也看不清楚未来的路,我想我只能凭感觉走了。

我就读的是一个调剂的专业,并非我所喜欢的。

我想调剂到想去的“外语系”。经过我的努力,虽然外语系接受我,但本系教务长却因为我是“稀有的外地生源”,不同意。

调系之路就此终结,但是“愤怒转化为动力”,自学英语的热情却更加暴涨。

我定下目标,大二之前过英语四级,大三过六级,然后考研。

因为执着和坚定,四、六级都如期一次通过,并且在全国英语竞赛中还获得了好名次。

大三上学期,我正式准备考研。按理说,这个时候准备是比较早的,但是计划不如变化,我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为了考一所好的学校,我琢磨着考本专业是最保险的。

我的梦想是北京,语言类的学校,最向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

很多人都劝我不要把目标定得那么高,那么远,像我们这样的学校,能考上当地省会的211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但我那时候就是迷恋北京,就想试一试。于是我默默在心里定下目标校。

可是当我准备到半年的时候,一门“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的学问——训诂学,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难道我以后我一辈子就研究古代人的文字、读音,这有什么意思?

我对人、对事感兴趣,只是和古代的“字”打交道,我知道不适合自己。

于是,考本专业的研究生之路,也就此终结。

[h2]04[/h2]
此时,已经时间紧迫,我有些焦躁。

一周的冷静期过后,我找人了解,经过半个月的研究、筛选专业,我选定了另一所北京名校的非本专业。

研友们得知我的决定,惊得下巴都要掉了:这么短时间,跨专业考名校,还是醒醒吧。

关系最好的同学劝我趁早收手:哪怕你理想远大,也要实际一点,选择省内最好的大学考一考。

我没有改变决定,想着既然对北京心心念念,那就不要留有遗憾。

跨专业考名校的路是孤独而辛苦的。

最难的,不是每天12点睡5点起,不是除了自学考研专业还要一节课不落的上本专业,不是连续数个月只能复习不能出去逛街娱乐,不是同学的泼冷水和打退堂鼓,不是全校只有我一个人报考那所学校那个专业的孤军奋战……

而是所剩不到一年时间就要考试,我却花了两个月看完一遍考研参考书,结果什么都没看懂,倒是发现自己还要再去学习高等数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这几个基础学科,才可能看懂这几本教材。

在这里我想说的,不是克服困难有多难,我有多聪明,实际上我一点儿都不聪明,属于典型的“笨鸟”。而是想说,当我们心中渴望一样东西的时候,会有心无旁骛的动力,水滴穿石的决心,这时候,我们就有另一种可能。

当然,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持条件,那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对我的决定,不仅没有反对,没有怀疑,而是坚定的鼓励。

妈妈对各种大学是没什么概念的,只听我说过要考的大学是名校,考上了每年要花不少钱,但她没有半点迟疑地说:“去考你喜欢的,借钱妈妈也供你”。

爸爸见识更广,他关注的重点不在钱,而在于我这样的背景考那里确实有危险,但是他没有让我止步:“人生有梦想就要去追,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如果一年没考上,咱们还可以再来一次。最不济,努力的过程就是你的收获。

最终,我来到了向往的帝都名校,在此之前我们的本科学校没有一个人考进过这里。

但从那里毕业,也仅是进入社会的开始。

此后的十多年,生活并没有按计划出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职业更迭......人生探索,无不充满困惑和挑战。唯一不变的是,让自己保持一颗积极乐观和接纳未知的心。

而生命的丰富和有趣恰恰在于,每一个重要节点,眼前都会出现有好多条岔路,这每一条路,都是一种可能性。

[h2]05[/h2]
李嘉诚在2016年度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寄语《未来就在眼前》。演讲中,他提到人生有多种可能性,最怕的是人心的因循、闭塞


时间还未最可怕,你知道我最害怕是什么?

我最害怕主观、因循的心向。

我们对“闭塞倾向”要时刻高度戒备。

功能凝固及惯性定向的惰性判断,是走向未来的障碍和负累;错误的政策或计划,只会把未来困锁在永无尽头而又徒劳无功的迷惘中。


想起一个叫“跳蚤实验”的心理学实验,说的也是类似道理。

生物学家曾经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将这些跳蚤放进一个带盖的瓶子里,它们跳起来就会撞到盖子。经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让跳蚤继续在,他们已经不能跳到一米以上了,直至结束生命都是如此。

当我们在内心限定了自己的人生高度,那我们实际的人生高度一定会被限定。

[h2]结语[/h2]
有一句话是: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人生的机会是有的。但关键是,你不能只盯着这一扇关上的门,而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窗。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人生有时候就像一片茫茫草原,看似没有路。但只要你有力量去走,总能走出一条路。

就如侄子这次高考,考得不理想,他想到了可以去读专科,再慢慢发展;也可以再复读,再给自己一次高考的机会。

而表嫂,应该支持孩子追随自己的内心,去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

-End-


亲爱的孩子:你可以选择玩抖音,也可以选择做别的

亲子教育gatushop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1 次浏览 • 2018-10-21 11:21 • 来自相关话题

微信上有篇文章《孩子问“我为什么不能玩抖音,”这位妈妈的回答霸气极了!》。

读完后我问自己:如果我家孩子问我这个问题怎样回答?
首先,感到庆幸,这事他还愿意跟我商量。
没满地打滚,说明我们塑料母子关系还行。
然后,他应该会在读小学时问我这个问题。
初中一般直接玩,不会问家长。
幼儿园太小,可能看不太明白。
若他真问我这个问题,我们之间的对话大概是这样。
“妈妈,我们班的同学都在玩抖音,为什么我不能玩?”
老母亲心理一惊,抖音你妈也没玩过,这让我如何作答?
但是,答案不重要,先把事情搞清楚再说。
“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你想玩抖音?”
“班上同学都在玩,所以我也想玩啊!”
“是不是大家都在玩,而你没玩,好像有点与众不同,跟人玩不到一起去!”
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当自己的行为与大众不同时,会有压力和不安,这很容易推理。
“是的,同学们都在玩我在旁边写作业感觉有点怪怪!”
“谢谢你告诉我这件事,你妈长这么大还没玩过抖音,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赶紧指使孩子去房间拿平板,一起研究抖音。
谁创立的,它的历史有多长,抖音上有哪些内容,大家对它有什么看法,跟它相同的视频有哪些,还可以讨论为什么它这么红,如何像抖音一样受人欢迎?然后再窝在一起看看视频,好的不太好的都看看。
“妞,你觉得抖音怎么样?”
“我觉得挺好笑的,有好的东西,也有不好的东西。”
“哈哈,我也这么觉得。”
“玩抖音之前,我们一起来聊聊玩的好处和坏处,再由你决定怎么玩,可不可以?”
“好啊!”
这时可以让孩子拿出一张纸开始写好处和坏处。
看的好处:
可以学习一些技能,可以放松心情,可以和同学打成一片。
看的坏处:占用时间,影响视力。
“刚刚我们把好坏都列出来了,现在你觉得还要不要看抖音?”
“要,我想看。”
“那我们想想怎么看可以放大好处,减少坏处行不行,来做个看抖音的计划。”
如果孩子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合理,就可以按照孩子的想法来。
如果孩子没有具体计划,可以提供建议。
比如,每天写完作业看抖音20分钟,看完跟妈妈分享抖音上的内容。
还可以约定,把孩子重要的瞬间也录制成抖音上传等。
最后商量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要不要看抖音这件事就完美解决了。

当然,看不看抖音其实不是最重要的,这件事的本质是父母让孩子做决定还是替孩子做决定。

举个例子。
你送孩子去学钢琴,他晚上回来跟你说:妈妈,我不想去练琴了!
你怎么反应?
第一种:当初是你自己要去的,现在交这么多钱又不去了,浪费家里的钱,你简直是要气死我,不行,必须去练!
第二种:我知道晚上去练琴很辛苦,但这能让你有一门技能,能陶冶你的情操,一些人想去都去不了,你克服一下困难,加油,妈妈相信你能做好!
这两种反应都有一个心理:我这么做是为你好,所以你应该听我的!
父母习惯打着爱的名义替孩子做决定,矛盾的是等孩子长大后,又忍不住抱怨:这孩子没有一点担当,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后可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没担当没责任感?
因为在之前的人生经历中,一切都有人替他决定,有人帮他担当,他不需要负责,只要听话就好。
没有经历何来能力?
不要总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容易做错事,所以干脆自己来,这样自己很累,孩子也得不到成长。
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学什么样的兴趣,穿什么样的衣服,去哪里玩,和谁做朋友等等?
让他去做决定,他才能学会担当,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孩子问你能不能玩抖音时,请不要简单粗暴的告诉他,不能玩。
请对他说:
亲爱的孩子,你可以选择玩抖音,也可以选择做别的,你的人生你做主,你的人生你负责。
片花:

妈妈,我可以玩抖音吗?
好啊,我们一起吧!
那谁做饭?
我也不知道,谁给你写作业?
呃。。。。。。好吧,你去做饭,我去写作业,然后吃完饭一起玩!
还有一个问题,谁洗碗呢?
当然是爸爸! 查看全部








微信上有篇文章《孩子问“我为什么不能玩抖音,”这位妈妈的回答霸气极了!》。

读完后我问自己:如果我家孩子问我这个问题怎样回答?
首先,感到庆幸,这事他还愿意跟我商量。
没满地打滚,说明我们塑料母子关系还行。
然后,他应该会在读小学时问我这个问题。
初中一般直接玩,不会问家长。
幼儿园太小,可能看不太明白。
若他真问我这个问题,我们之间的对话大概是这样。
“妈妈,我们班的同学都在玩抖音,为什么我不能玩?”
老母亲心理一惊,抖音你妈也没玩过,这让我如何作答?
但是,答案不重要,先把事情搞清楚再说
“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你想玩抖音?”
“班上同学都在玩,所以我也想玩啊!”
“是不是大家都在玩,而你没玩,好像有点与众不同,跟人玩不到一起去!”
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当自己的行为与大众不同时,会有压力和不安,这很容易推理。
“是的,同学们都在玩我在旁边写作业感觉有点怪怪!”
“谢谢你告诉我这件事,你妈长这么大还没玩过抖音,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赶紧指使孩子去房间拿平板,一起研究抖音。
谁创立的,它的历史有多长,抖音上有哪些内容,大家对它有什么看法,跟它相同的视频有哪些,还可以讨论为什么它这么红,如何像抖音一样受人欢迎?然后再窝在一起看看视频,好的不太好的都看看。
“妞,你觉得抖音怎么样?”
“我觉得挺好笑的,有好的东西,也有不好的东西。”
“哈哈,我也这么觉得。”
“玩抖音之前,我们一起来聊聊玩的好处和坏处,再由你决定怎么玩,可不可以?”
“好啊!”
这时可以让孩子拿出一张纸开始写好处和坏处。
看的好处:
可以学习一些技能,可以放松心情,可以和同学打成一片。
看的坏处:占用时间,影响视力。
“刚刚我们把好坏都列出来了,现在你觉得还要不要看抖音?”
“要,我想看。”
“那我们想想怎么看可以放大好处,减少坏处行不行,来做个看抖音的计划。”
如果孩子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合理,就可以按照孩子的想法来。
如果孩子没有具体计划,可以提供建议。
比如,每天写完作业看抖音20分钟,看完跟妈妈分享抖音上的内容。
还可以约定,把孩子重要的瞬间也录制成抖音上传等。
最后商量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要不要看抖音这件事就完美解决了。

当然,看不看抖音其实不是最重要的,这件事的本质是父母让孩子做决定还是替孩子做决定。

举个例子。
你送孩子去学钢琴,他晚上回来跟你说:妈妈,我不想去练琴了!
你怎么反应?
第一种:当初是你自己要去的,现在交这么多钱又不去了,浪费家里的钱,你简直是要气死我,不行,必须去练!
第二种:我知道晚上去练琴很辛苦,但这能让你有一门技能,能陶冶你的情操,一些人想去都去不了,你克服一下困难,加油,妈妈相信你能做好!
这两种反应都有一个心理:我这么做是为你好,所以你应该听我的!
父母习惯打着爱的名义替孩子做决定,矛盾的是等孩子长大后,又忍不住抱怨:这孩子没有一点担当,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后可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没担当没责任感?
因为在之前的人生经历中,一切都有人替他决定,有人帮他担当,他不需要负责,只要听话就好。
没有经历何来能力?
不要总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容易做错事,所以干脆自己来,这样自己很累,孩子也得不到成长。
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学什么样的兴趣,穿什么样的衣服,去哪里玩,和谁做朋友等等?
让他去做决定,他才能学会担当,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孩子问你能不能玩抖音时,请不要简单粗暴的告诉他,不能玩。
请对他说:
亲爱的孩子,你可以选择玩抖音,也可以选择做别的,你的人生你做主,你的人生你负责。
片花:

妈妈,我可以玩抖音吗?
好啊,我们一起吧!
那谁做饭?
我也不知道,谁给你写作业?
呃。。。。。。好吧,你去做饭,我去写作业,然后吃完饭一起玩!
还有一个问题,谁洗碗呢?
当然是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