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高考,并不能代表他的一生










表嫂打来电话,说侄子这次高考考得不好,估计只能上专科。

她说孩子现在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想着如果这次能考上专科也还是去读,没考上就再复读一年。

她感到失望而迷茫,“读个专科有什么意思,出来还是不好找工作;再读一年,年龄更大,压力也更大,未必考得更好......”

唉声叹气中,仿佛侄子这一辈子就是灰暗的

表嫂焦虑的问我该做什么打算。

[h2]01[/h2]
我是一个生于80后初期的人,高考对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意义非凡。

因为那时候的高考,还是提升人生阶层,鲤鱼跃龙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途径。

那时候的高考,竞争还特别激烈,不要说上多么好的大学,随便上个大学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可不幸的是,我懂事太晚,没有好好学习,不仅不被班主任看好,还被列为他“连高职都考不上的学生”。

为了不让我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班主任让我坐在班里倒数第二排。

玩过两年多大好年华之后,高三的我突然发现,村里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女孩,都早早的去沿海城市的工厂打工,早早的结婚生子,未来可能早早的成为婆婆。

害怕那种“一眼望尽”的人生,不想早早嫁人,于是我奋力拼搏了半年多,最终考上了大学。

虽然是个本科,但却是人们眼里“很差”的本科——西部地区的一个三本。

[h2]02[/h2]
那是一所由地方专科学校刚升级的本科学院。

我们那年是它第一次在外地招生。

看着不起眼的校门,陈旧的校园,简陋的设施,还有两个校区之间泥泞的小路,很多外地生都感到特别失望。

有的学生一边在寝室铺床,一边哭,还有几个甚至当时就和父母离开,准备回去复读了。

抱怨声不绝于耳,消极情绪弥漫,我也心生动摇。

记得我爸爸当时说:“既来之,则安之。回去复读的结果未必能超越这里,在这里好好利用时间,一年能做的事情不少。人生的路很长,好好走,未来的机会还会有很多。”

[h2]03[/h2]
爸爸第二天就回去了,我也开始思考我该怎么走。

但是无论如何我也看不清楚未来的路,我想我只能凭感觉走了。

我就读的是一个调剂的专业,并非我所喜欢的。

我想调剂到想去的“外语系”。经过我的努力,虽然外语系接受我,但本系教务长却因为我是“稀有的外地生源”,不同意。

调系之路就此终结,但是“愤怒转化为动力”,自学英语的热情却更加暴涨。

我定下目标,大二之前过英语四级,大三过六级,然后考研。

因为执着和坚定,四、六级都如期一次通过,并且在全国英语竞赛中还获得了好名次。

大三上学期,我正式准备考研。按理说,这个时候准备是比较早的,但是计划不如变化,我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为了考一所好的学校,我琢磨着考本专业是最保险的。

我的梦想是北京,语言类的学校,最向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

很多人都劝我不要把目标定得那么高,那么远,像我们这样的学校,能考上当地省会的211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但我那时候就是迷恋北京,就想试一试。于是我默默在心里定下目标校。

可是当我准备到半年的时候,一门“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的学问——训诂学,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难道我以后我一辈子就研究古代人的文字、读音,这有什么意思?

我对人、对事感兴趣,只是和古代的“字”打交道,我知道不适合自己。

于是,考本专业的研究生之路,也就此终结。

[h2]04[/h2]
此时,已经时间紧迫,我有些焦躁。

一周的冷静期过后,我找人了解,经过半个月的研究、筛选专业,我选定了另一所北京名校的非本专业。

研友们得知我的决定,惊得下巴都要掉了:这么短时间,跨专业考名校,还是醒醒吧。

关系最好的同学劝我趁早收手:哪怕你理想远大,也要实际一点,选择省内最好的大学考一考。

我没有改变决定,想着既然对北京心心念念,那就不要留有遗憾。

跨专业考名校的路是孤独而辛苦的。

最难的,不是每天12点睡5点起,不是除了自学考研专业还要一节课不落的上本专业,不是连续数个月只能复习不能出去逛街娱乐,不是同学的泼冷水和打退堂鼓,不是全校只有我一个人报考那所学校那个专业的孤军奋战……

而是所剩不到一年时间就要考试,我却花了两个月看完一遍考研参考书,结果什么都没看懂,倒是发现自己还要再去学习高等数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这几个基础学科,才可能看懂这几本教材。

在这里我想说的,不是克服困难有多难,我有多聪明,实际上我一点儿都不聪明,属于典型的“笨鸟”。而是想说,当我们心中渴望一样东西的时候,会有心无旁骛的动力,水滴穿石的决心,这时候,我们就有另一种可能。

当然,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持条件,那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对我的决定,不仅没有反对,没有怀疑,而是坚定的鼓励。

妈妈对各种大学是没什么概念的,只听我说过要考的大学是名校,考上了每年要花不少钱,但她没有半点迟疑地说:“去考你喜欢的,借钱妈妈也供你”。

爸爸见识更广,他关注的重点不在钱,而在于我这样的背景考那里确实有危险,但是他没有让我止步:“人生有梦想就要去追,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如果一年没考上,咱们还可以再来一次。最不济,努力的过程就是你的收获。

最终,我来到了向往的帝都名校,在此之前我们的本科学校没有一个人考进过这里。

但从那里毕业,也仅是进入社会的开始。

此后的十多年,生活并没有按计划出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职业更迭......人生探索,无不充满困惑和挑战。唯一不变的是,让自己保持一颗积极乐观和接纳未知的心。

而生命的丰富和有趣恰恰在于,每一个重要节点,眼前都会出现有好多条岔路,这每一条路,都是一种可能性。

[h2]05[/h2]
李嘉诚在2016年度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寄语《未来就在眼前》。演讲中,他提到人生有多种可能性,最怕的是人心的因循、闭塞


时间还未最可怕,你知道我最害怕是什么?

我最害怕主观、因循的心向。

我们对“闭塞倾向”要时刻高度戒备。

功能凝固及惯性定向的惰性判断,是走向未来的障碍和负累;错误的政策或计划,只会把未来困锁在永无尽头而又徒劳无功的迷惘中。


想起一个叫“跳蚤实验”的心理学实验,说的也是类似道理。

生物学家曾经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将这些跳蚤放进一个带盖的瓶子里,它们跳起来就会撞到盖子。经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让跳蚤继续在,他们已经不能跳到一米以上了,直至结束生命都是如此。

当我们在内心限定了自己的人生高度,那我们实际的人生高度一定会被限定。

[h2]结语[/h2]
有一句话是: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人生的机会是有的。但关键是,你不能只盯着这一扇关上的门,而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窗。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人生有时候就像一片茫茫草原,看似没有路。但只要你有力量去走,总能走出一条路。

就如侄子这次高考,考得不理想,他想到了可以去读专科,再慢慢发展;也可以再复读,再给自己一次高考的机会。

而表嫂,应该支持孩子追随自己的内心,去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

-End-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