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方法的界定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方法的界定
已邀请:

ywm666

赞同来自: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评课的功能

1 、判断功能

判断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被评价者的实际教学水平,根据评价结论还可以区别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判断被评价者是否达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课堂教学的诸项要求,从而为确认、评选等鉴定性工作服务。

2 、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主要是指评价标准本身具有导向的机制。一方面,以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思想、理念为价值取向而制定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客观上就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参照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现实的教学状况与评价标准之间存在差异程度的信息反馈,可以为行政部门加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改进和完善,使教学活动不断地向价值目标靠近。导向功能的实质在于使教学活动既以教学目标和规范标准为起点,又以教学目标和规范标准的最终实现为归宿。

3 、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主要是指评课具有激发人的动机的作用。肯定的评价必然对教师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他看到成绩,增强自信,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和行为,相反否定的评价则可能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但作为被评价者,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都有获得较高评价的追求,教学评价结果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必然有高下之分,它让被评价者在看到自己差距与不足的确良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并激发被评价者的竞争意识,激励每一个被评价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评课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中竞争机制的引入。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和调动教师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更加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

对于以上三种功能,新课程更强调激励功能。

(二)、知晓评课的原则

1 、发展性(激励性)原则

主张评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教学中的优势和教导处分析根源,探讨措施,不断改进教学实践,不把它作为划分教师好、中、差的办法。

2 、民主性(和谐性)原则

强调教师在评课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强调评课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3 、针对性(个性化)原则

就是针对情况不同(尖子教师、胜任教师、一般教师、有困难的教师、新手)的教师评课应各有侧重。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实习课、实验课、交流课、示范课、检查课、评优课、课前课)评课应有差别。

4 、多元化原则

不管是评课主体(教师自我、学生、同行、教研员),评课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和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或教师维度、学生维度、师生互动维度)以及评课方法,都应追求多元。

5 、重点性原则

评课时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评课者要善于抓住要点细致分析,有理有据,如对于执教者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需要作怎样的改进,哪些地方有特色,可以发扬光大等等,要在评价时详略得当,使被评价者听来明白,心服口服。

6 、务实性原则

评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被评者提高教学技艺,改进教学。同时,也给其他参与评价活动的教师以借鉴和启发。因此,求真务实,说真话、实话,对于所有参与评课的教师而言,都是一种重要的责任,评课者只有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辩证评价,才能使评课达到它应有的功效。

7 、艺术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是要讲求艺术的。评课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灵活运用评课的艺术,尤其不要以成败论英雄,不要用可能引起执教者反感、失望、过度紧张的语言去刺激他(她)。评课语言要尽量平和、充满关怀、表现善意;要注意把握的尺度,从帮助、共勉的角度去评价,评课不评人。

(三)明确新课程对评课的要求

1 、 评课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评课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评课要从有利于对教学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出发。正确评价一堂课,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对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的考查,以便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确保正确的导向。

3、 评课要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 把评课的重点放在 “评学 ”上面。

4、 评课要提倡创新,培育个性。

5、 评课要从实际出发就能想当然。

(四)、恰当选择角度和评课标准

评课的角度和标准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

叶澜 教授在针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中提到五个标准,一、有意义的课;二、有效率的课;三、有生成性的课;四、常态下的课;五、有待完善的课。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余文森教授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一是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也是一堂有效的课;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我本人对公开课提出了“四求”的标准:

求真。“真”即真实,真即常态。真是公开课的基础。公开课如果不真,就没有信度。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示范的价值、借鉴的价值。

求实。“实”即实在、实效、实用。公开课要求实,即要追求实在、实效、实用。追求对听课学生发展有益,对听课教师借鉴有益,对上课教师成长有益。公开课对听课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上课教师的作用也是清楚明白的。但是,公开课对学生的作用却往往被忽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始终摆在各种课的首位。    公开课的“求实”,就是要实实在在的关注学生需要,实实在在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公开课如果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对学生无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虚的。

求是。“是”即规律、方法、模式。“求是”是公开课最明显的特点和最直接的追求,是公开课最基本的价值。求是就是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反映教改探索的成果,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求是就是要给听课教师以借鉴,给听课教师以思考,给听课教师以启发。

求新。新即新意、新招、新法,新颖、新奇、创新。求新即追求新意、新招、新法,新颖、新奇、创新。求新 ,是公开课的较高要求,是努力争取达到的标准。公开课努力追求创新,这种创新往往表现为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等。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

1 、衡量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事物,获取知识,练就技能。有的学校总结出教学中的“七放手”,一是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二是课文放手,让学生大胆阅读;三是重难点放手,让学生议论;四是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五是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六是规律放手,让学生去寻找;七是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去构建。

衡量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可以从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参与品质、参与方式、参与时间与广度、参与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

2 、考察教师能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衡量教师的创造力表现和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可以根据下述问题来衡量:( 1)教师提出了几个开放性问题?( 2)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允许学生思考的平均时间是多少?教师批评学生或否定学生的次数是多少?( 3)学生的回答有创造性的人次是多少?( 4)学生提问有创造性的人次是多少?( 5)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是多少?( 6)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或研究?( 7)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小组自由讨论?

3 、衡量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富有创造性

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能以丰富的知识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独立思考、创造思维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

(五)、熟悉评课的方法

评课的方法很多:如

1 、互动式评课

先由教者自评;同行教师评议;专家评议;总结概括。

2 、答辩式评课

它要求教者在授课说课的基础上能针对评委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或辩论,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创新的教法、模式的形成。

3 、访谈评课法

听完课后,对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访谈结合听课记录来进行评课。

4 、问卷调查评课法

在纸上列出问题,发给听课教师和学生,让他们根据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主观印象来回答。

评课的方法还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喜欢秦琼

赞同来自: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管理民族事务,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沿革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代王朝都设有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一定的管理办法。
周朝 设置“大行人”,“掌大宾客之礼仪”,接待远方宾客。在六官中,大行人属秋官,后来还设过“小行人”。此外,还设“象胥”,掌“异国”来使的语言翻译。
秦汉 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夏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 秦时称华夏族为 “主人”,而称其他民族为“客”。秦朝中央设“典客”,“掌诸归义蛮夷”。秦将非华夏族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两类:①在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设道,不设县。②在归降的少数民族地区分别设置属邦(又称臣邦、外臣邦),设臣邦君长或臣邦君公统领其地。为管理这些属邦,中央职官中设典属邦(汉改称典属国)。《汉书·公卿百官表》载:“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
汉承秦制。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 177)改典客为大行令,“掌诸归义蛮夷”。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又改大行令为大鸿胪。大鸿胪设行人、译官、别火及郡邸长丞。其中行人、译官,汉初已设置;别火,为狱令官;郡邸长丞,是管理各郡、各属国“邸在京师者”。王莽时曾改大鸿胪为典乐。汉朝对少数民族的管辖,在地方行政区划方面基本上承袭秦制:①在原有的和新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郡以下设道,汉朝共设32个道。②在归降的少数民族设属国。如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匈奴昆邪王降汉,汉朝把他们从河西走廊迁到黄河以南的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的故塞外,分设五个属国管辖。汉朝的属国与道不同,它一方面臣属汉朝,另一方面又保存民族原来的“国号”和风俗习惯。属国置都尉、丞、侯、千人等官。汉朝中央也设典属国,专门管理各属国事宜,属官有九译令。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撤销典属国,并入大鸿胪。
魏晋南北朝 自三国至北魏,各朝大都设有大鸿胪,并置谒者仆射或鸿胪卿等官职,负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只有梁朝置十二卿,鸿胪为冬卿,改大鸿胪为鸿胪寺;后周设宾部。
隋唐 隋袭梁制,称鸿胪寺。唐初亦设鸿胪寺,高宗龙朔年间(661~663)改为同文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为司宾寺,中宗神龙年间(705~706)又恢复为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置寺卿以掌其事,另设典客署,专司民族工作事宜。鸿胪寺在民族事务方面的职责有:①“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②凡“夷狄君长之子袭官爵者,皆辨其嫡庶,详其可否”;③“若诸蕃人酋渠有封礼命,则受册而往其国”。典客署具体掌管“四夷归化在蕃者之名数”,对各地来京的少数民族首领,“凡朝贡、宴享、送迎,皆领马。辨其等位,供其职事”。“凡酋渠首领朝见者,皆馆供之。如疾病死丧,量事给之。还蕃,则佐其辞谢之节”(《旧唐书·职官志》)。唐朝分关内为十道,道设府、州、县;对所属少数民族地区,“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多都督府”,统称为羁縻州。唐最盛时,辖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府、州共 856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府、州,皆属十道中边境的都督府或都护府管辖,并由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任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宋朝 宋元丰年间(1078~1085)设鸿胪寺,置鸿胪寺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凡四夷君长、使价朝见,辨其等位,以宾礼待之,授以馆舍而颁其见辞、赐予、宴设之式,戒有司先期办具;有贡物,则具其数报四方馆,引见以进。诸蕃封册,即行其礼命”(《宋史·职官志五》)。宋时鸿胪寺既掌管国内所属少数民族事务,也管理与外国通使等事宜。南宋时,废鸿胪寺,民族事务归礼部管理。宋朝废都护府、都督府一类建置,羁縻州、县由邻近的正州(非羁縻性质的州)管辖。
金 辽、金设部族节度使,以统领藩部各族。辽称“部族节度使司”,金称“诸部族节度使”。金朝除置节度使、节度副使、判官之外,还设有知法、司吏、通事、译人等官。
元朝 中央不设鸿胪寺,“凡朝会、即位、册后、建储、奉上尊号及外国朝觐之礼”,由礼部的侍仪司掌管;“接伴引见诸番蛮夷峒官之来朝贡者”,由礼部的会同馆掌管。元朝中央设总管政务的中书省,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分置十个行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元代对各少数民族实行诸制并举的管理体制。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统归各行省管辖,在契丹、女真、党项、羌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设路、府、州、县统治,“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对西藏,中央“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指藏传佛教大师八思巴)。总制院,“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元史·桑哥列传》)。至元十七年(1280),立都功德使司,“掌奏帝师所统僧人并吐蕃军民等事”(《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五年(1288),援引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的典故,总制院更名为宣政院。西藏为宣政院辖地,下设乌斯藏宣慰司、朵甘斯宣慰司等统属。元朝对黑龙江边远地区的水达达、女真人,在辽阳行省之下设合兰府、水达达路等,各仍其俗,随俗而治,以相统摄。四川行省设上罗计、下罗计等长官司和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等,以管辖“诸部蛮夷”。云南诸路行省设丽江路军民宣抚司、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乌撒乌蒙宣慰司;湖广行省设管番民总管、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八番顺元蛮夷官、沿边溪洞宣慰使司等,设蛮夷官,分别治理当地少数民族。元朝中央还设有都护府,“掌领旧州城及畏吾儿之居汉地者,有词讼则听之”。至元十一年(1274),“初置畏吾儿断事官”。十七年,“改领北庭都护府”。
明朝 恢复鸿胪寺,并设过九关通事、外夷通事等官,掌少数民族事务。还设有提督四夷馆,掌国内外各种民族文字的“译书之事”。从永乐五年(1407)起,设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翻译语言文字。正德年间 (1506~1521) ,增设八百馆;万历年间(1573~1619),又增设暹罗馆。明朝在全国分置十三个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及羁縻诸司。“又置十五都指挥使司以领卫所番汉诸军,其边境海疆则增置行都指挥使司”。在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区划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沿袭唐制,设羁縻之府十九、州四十七、县六。②推行土司制,全国有土官宣慰司十一,宣抚司十,安抚司二十二,招讨司一,长官司一百六十九,蛮夷长官司五。③在西藏设朵甘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并广封当地佛教各派法王。
清朝 设鸿胪寺,但只管朝会、宾飨赞相礼仪,不管民族事务。中央设管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其职位与六部等同。理藩院的机构和职责是逐步扩大的。清入关前,崇德元年(1636)便设蒙古衙门,专理蒙古事务。蒙古各部尽归服于清之后,崇德三年(1638)蒙古衙门改名为理藩院,以后其职权扩大为全面管理全国的民族事务。从咸丰五年(1855)起,理藩院与礼部协同,分管一部分外交事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理藩院更名为理藩部。理藩院的主要机构有 6个:①旗籍清吏司,掌考内扎萨克(即内蒙古)的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疆里,“畴封爵,辨谱系。凡官属、部众会盟,军旅邮传,并隶治之”;同时,还兼稽归化城土默特、黑龙江布特哈等游牧内属各部。②王会清吏司,“掌内扎萨克宾礼,典朝觐、贡献仪式。凡飨赉、馆饩,视等级以为差”。③典属清吏司,掌包括外蒙古、青海蒙古及新疆金山、天山之间各部在内的“外扎萨克”各部旗封爵、置邮驿、颁屯田、互市政令;同时兼稽游牧内属的察哈尔、额鲁特、乌梁海、哈萨克等部。④柔远清吏司,“掌治外扎萨克众部,凡嘛、番僧禄廪、朝贡,并司其仪制”。⑤徕远清吏司,“掌回部扎萨克、伯克岁贡年班”,及四川土司之政令,并掌回城卡伦外各民族的职贡。⑥理刑清吏司,“掌蒙古、番、回刑狱诤讼”(《清史稿·职官二》)。理藩院的直属机构还有:“主章奏文移”的蒙古译房;“主宾馆缮完除”的内馆、外馆,为培养熟谙蒙文、藏文、托忒文人才的蒙古官学,唐古特学和托忒字,编拟理藩院则例的则例馆等。
清朝全国地方行政区域分为省、府(州、厅)、县三级,省设总督、巡抚以统辖。府设知府等官。同时,清朝还“自畿辅达各省,东则奉、吉、黑,西回、藏,北包内外蒙古,分列将军、都统及大臣镇抚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除了西南各省相当一部分实行改土归流以外,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大都采取了不同于内地府州县制的组织,主要有 5种形式:①在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派驻将军、都统、副都统或办事大臣等军政大员,分别统管当地少数民族事务。如在内蒙古设有察哈尔都统、副都统,热河都统,绥远城将军,归化城副都统等官。这些军政大员的职责是“掌镇守险要,绥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②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分全国蒙古族为19盟、203旗,除察哈尔、归化土默特、准噶尔和呼伦贝尔等蒙旗之外,各旗都设扎萨克(旗长),旗以上是盟,设盟长。旗扎萨克和盟长,都由中央王朝委派蒙古王公贵族担任。③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沿用当地的伯克制,各城设阿奇木伯克等官。阿奇木伯克为伯克中最高的职位,“掌综回务”;其次为伊克罕伯克,“掌赞理回务”;再次为噶杂拉齐伯克,“掌地亩粮赋”,以及商伯克、哈资伯克等。各城的伯克都听命于驻防大臣。④在西藏,由驻藏大臣统辖全西藏的政教事宜。以达赖嘛掌全藏政令,驻拉萨;班禅嘛掌后藏寺院与其教民,驻扎什伦布。达赖和班禅都“受成于驻藏大臣”。“藏地分卫、藏、喀木、阿里四部,各置噶布伦治其地,职任綦重。仔以降,为佐理国事官。戴以降,为各城典兵官。边营官以降,为各城治民官”。西藏的僧官,“有国师、禅师、扎萨克大嘛、扎萨克嘛、大嘛、副嘛,并堪布监督之”。自国师至嘛,专司教事。⑤在西南各省和甘肃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沿袭明制,设置文武土官,由当地少数民族头人、贵族自理其政。土官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土指挥使、宣慰司宣慰使、安抚司安抚使、长官司长官等。土官有文职、武职之分,文职由吏部验封司“堪土官世职”,武职由兵部武选司典“土司政令”。各地土官由各省督抚、大臣分别管辖。
  一、姓氏源流
  宁(Nìng 甯)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姓纂》和《急就篇》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有曾孙去世后谥号“宁”,其支庶子孙有以其谥号“宁”为氏,世代相传姓宁。
  2、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上古周朝时,卫国有位公族叫卫成公,卫武公将其儿子姬季亹(Wěi 音伟)封于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他的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称宁氏,世代相传姓宁。据《元和姓纂》四十六:“甯,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弟顷叔生跪,跪孙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又《潜夫论》引《世本》云:“甯氏出自卫武公子季亹,食采于甯,因以为氏。”再《姓氏考略》:“甯,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甯成,史记作宁城。”据此,宁氏发祥于春秋时代距今两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带古老家世,始祖卫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弟,当时被封为诸侯的周文王众多子弟之中,相当出类拔萃。卫武公则为卫国第二任国君,其在位时间相当于公元前812-758年。
  3、出自满族复姓所改。清满族有宁佳氏、宁古塔氏,入关后有从汉姓习俗,改单姓为宁氏。
  得姓始祖:季亹。宁氏的远沮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姓姬名封,因他初封于康,后人称他为康叔。周武王灭商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今河南省安阳)周围地区分封给他,国号“卫”,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成为西周卫国的始祖。传至卫成公时,其子姬季亹分封于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后来他以邑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相传姓宁,这便是宁姓的来源。到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其后裔宁相、宁渝、宁喜等,皆为卫国史籍有名的大夫。其中一名宁戚者,从卫国迁去齐国的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居住,也当上齐桓公的大夫,后来世代为官。故宁氏后人尊季亹为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宁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宁姓出自姬姓:春秋时期,卫成公将小儿子季亹封在宁(今河南省获嘉县,一说今河南省修武县),季亹的后代中有的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宁氏。
  三、历史名人
  宁 俞:卫国大夫,就是大名鼎鼎的卫武子,贤明忠勤,于卫文公有道之时,无事可见,当卫成公无道之日,却不避艰险,被孔夫子极口赞美为“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 戚:春秋初期卫国人,修德不用而商贾,宿于齐国的东门之外。有一天,率先称霸诸侯的齐桓公夜出,听到他饭牛扣牛角而歌,从歌词中,知道他的贤德,就命管仲迎拜为齐国的上卿,表现得果然高明,后来还进一步继管仲为齐相,千古垂名。
  宁 越:战国时中牟人。他家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30年,就不用再种田了。”他说:“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读15年,应当有所成就。”他刻苦读书15年,因为品学兼优,周成公就聘他为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
  宁 成:西汉官吏,南阳穰县(今河南省邓县)人。他任济南都尉时,执法严厉。后来任关都尉时,出入关的人都哀叹:“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后辞官回乡经营,果然大富大贵,家族昌盛。
  宁 玉:元朝将军,能拉强弓,力大过人,为朝廷立功而当大官,他虽是武将,但很有修养,谦虚待人,深受赞扬。
  宁原悌:壮族历史上最早的史学家。钦江县人,出生宦海门第,曾祖为廉州刺史,父封谏议大夫。少年时勤奋好学,才识过人。唐武后永昌元年(689年)会试考取进士,又参加宫廷贤良策试,当时应试者有1000多人,以成绩优异排名第九,朝廷内外为之惊异。武后时授职校书郎,后累次升迁为谏议大夫。唐景云二年(771年),睿宗的两个女儿入道,要为她们建立华丽寺观,原悌以先朝为鉴,上书力谏,睿宗遂纳而停建寺观。在任职期间,积极参与国事谏议,其见解深得睿宗赏识。唐玄宗时,原悌以谏议大夫兼修国史,他胸怀坦荡,秉笔直书。玄宗审阅所修史稿,见直书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所杀的事,便晓喻说:“白马求卿,黄金赎罪,以为如何?”原悌答曰:“周公诛杀管叔、蔡叔,季友鸩杀叔牙,虽然太宗不得已杀掉建成、元吉,这也是他们自取灭亡罢了。”由是得罪玄宗,被罢官还乡。
  宁完我:明清之际辽东辽阳(今属辽宁)人,字公甫。天命年间投后金(清),隶汉军正红旗。天聪在文馆办事,建议设六部,为皇太极所采纳。后以好赌被免职。顺治元年(1644年)起用为学士,不久擢弘文院大学士。曾三次任会试主考官,充《明史》、《清太宗实录》总裁官。十年授议政大臣,次年因争权夺利,排陷陈名夏致死。后以年老休退。
  宁调元:字仙霞,别号大一。湖南省醛陵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次年创办《洞庭波》杂志(后更名《汉帜》)。萍例醛起义爆发,回国赶往参加,在岳州(今岳阳市)被捕。三年后获释,至北京办《帝国日报》。武昌起义后在两湖从事革命工作。民国元年(1912年)在任上海《民声日报》主编,旋任广东三佛铁路总办。民国2年宋教仁被暗杀,到汉口秘密活动讨袁,被黎元洪逮捕,在武昌遇害。年40岁。有《太一遗书)留世。
  宁协万:字楚禅,号邦和,湖南省长沙人。华兴会会员,民国12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国立北平大学教授。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辞去职务,编写史料和法学著作。著有《国际公法》、《最近政治史》、《宁卢讲义录》、《现行国际法》、《西征记事》、《柏林旅次》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纂》记载:“卫康叔之后,至卫成公生季亹,食采于宁,以邑为氏。”望出齐郡。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今在山东省淄博市。
  2、堂号
  宁姓的主要堂号有:“齐郡堂”、“达孝堂”、“笃亲堂”、“成德堂”等。
  【宁姓宗祠通用对联】
  〖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奇才霸国;
  史笔直书。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宁戚,想辅佐齐桓公,但又因穷困无法自荐,于是为商旅挽车到了齐国,住在齐都东门外为人喂牛。一次,他见桓公出东门,便扣牛角而歌道:“南山矸,白石烂,后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Gàn 音赣,意小腿),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听了,认为他是异人,便用为上卿,后迁国相。下联典指唐代宁悌原,累官至谏议大夫。修国史直刺王妃,玄宗欲易之,不从,遂以违旨名去官。
  匡勷桓公;
  师事威王。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宁戚扣牛角而作歌,齐桓公用为大夫,遂成霸业。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人宁越,耕种之余,发愤读书,十五年后终成为西周威公(周考王所分封的小国西周国君)之师(一说为齐威王之师)。
  〖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严肃朝廷相;
  勤奋帝王师。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骨史宁成。宁成,南阳人。执法严峻,为宗室、豪强所畏惧。武帝时任内史。下联典指西汉赵国人宁越,原为中牟农民。因努力求学,十五年后即成为周威公之师。
  〖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礼贤下士称良将;
  博学鸿儒任大臣。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师职宁玉,礼贤下士,人称有古良将风。 下联典指清代实录总裁官宁完我,擢宏文院大学士,后授议政大臣。
  修史直书全其节;
  辅君复国表其忠。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宁原悌,曾参与修国史,因违逆玄宗旨意而去官。下联典指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卫成公被晋国抓获时,他以忠辅君,终于复国。
  祖德绵长光卫国;
  宗功赫爵耀齐邦。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宁氏宗祠齐郡堂通用联。全联典出宁氏先祖在春秋战国时代卫、齐两国的事迹。宁氏在卫国九世卿族,权重一时;后宁戚又在齐国任大夫,辅佐齐桓公。齐郡堂为宁氏之堂号。
  福海恩深宗源远;
  鳌山德高世泽长。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新圩镇尧家村宁氏福海公支系祠堂联(1)
  〖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扣角兴歌,得为霸佐;
  读书发愤,终成王师。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宁戚为人挽车,至齐,于车下饭牛,扣牛角而歌,桓公闻而异之,拜为上卿,后迁国相。下联典指春秋时宁越苦耕勤读,卒为西周威公师(一说为齐威王师)。
  勤学直书,应念先人之德;
  辅君佐霸,当弘乃祖之功。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宁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战国时赵国人宁越、宁原悌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宁戚、宁俞事典。
  济水分流,千年尚识支派;
  鳌山肇启,百世难忘本源。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新圩镇尧家村宁氏福海公支系祠堂联(2)
  奇才霸国,名高卫国无双士;
  史笔直书,吏列齐卿第一人。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宁氏宗祠齐郡堂通用联。(见上《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首联联释)
  或智或愚,成保身济君宏业;
  且歌且挽,储为卿作相奇才。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宁武子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卫国卿士宁戚事典。
  统系接闽江,由兹派别分支,数十世来绵两粤;
  祠堂归化县,此后宗联本根,五百年前证一家。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广东省化州县宁氏宗祠联。
  【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宁贤文少将
  宁贤文(1913-1994),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于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教导大队文书,独立师3团1营连文书,红四方面军交通大队排长,四川省委交通队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129师随营学校科长,冀南军区教导大队队长,特务团团长,东北野战军3纵队8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入朝参战,回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0军参谋长,高级防空学校校长,湖南省公安总队队长兼政治委员。
  1955年曾被授予大校军衔,1962年曾经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94年2月8日因病在湖北省大悟县逝世,终年81岁。
  附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关于宁贤文的入党、任职和授衔之前的记载,均有个“曾”字,表明他受过重大的党纪、军纪处分,但似乎不是自伤(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拟以武力解放金门,宁贤文用大石砸脚自伤以逃避渡海作战)他作为历史上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这件事。

PP猪1号

赞同来自: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  ,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特点 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②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加上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棊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北魏以后出现的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等,使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而以满足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一些装饰构件与小品,甚至单体建筑,都成为一种包含了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
 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以下7个大类:①居住建筑。是人类最早创造的建筑,主要有穴居和干栏两种形式。距今74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如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中的建筑均为半地穴式,即从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的竖穴,平面作圆形、椭圆形或方形,面积很小。距今4900~39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地面起建的房屋多起来,原始社会的穴居,正逐步朝着宫室式住宅形式演化。宫室式住宅的代表类型是合院。陕西岐山县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是所知最早的完整合院。在北京老城区中轴线东西两侧保留有大量平房,最典型的四合院多集中在这里。干栏式建筑的最早遗迹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5300年前。楼面离地约和人等高,其下圈养牲畜,楼面上周围有栏杆,围着平台和房屋。现存干栏建筑比古代大为减小,集中分布在云南、海南的少数民族地区。②城市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城墙、城楼与城门,还有钟楼和鼓楼。城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材料以夯土为主。三国至南北朝出现在夯土城外包砌砖壁的作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砖石包砌。城门是重点防御部位。门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达80米。唐代边城中出现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创建箭楼,北京内城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城东南角楼是明代优秀作品。钟、鼓楼是古代城市中专司报时的公共建筑。宋代有专建高楼安置钟、鼓的记载。明代在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建鼓楼和钟楼,其下部是砖砌的墩台,上为木构或砖石的层楼。③宫殿建筑。宫殿专指帝王举行仪式、办理政务与居住之所。宫殿建筑集中当时国内的财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建造而成。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它建于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明清北京故宫是中国宫殿建筑最后的、也是最成熟的典型。城平面为矩形,东西宽753米,南北深961米,墙开四门,建门楼,四隅建角楼。它将各种建筑艺术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调动一切建筑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取得了难以超越的成就。④礼制与祠祀建筑。人们举行祭祀、纪念活动的建筑,凡是由“礼制”要求产生、并被纳入官方祀典的,称为礼制建筑;凡是民间的、主要以人为祭祀对象的,称为祠祀建筑。礼制和祠祀建筑大略分为4类: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坛、庙;从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教祖的庙、祠;举办行礼乐、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仪式的明堂、辟雍;为统治阶级所推崇、为人民所纪念的名人专庙、专祠。北京天坛是古代坛庙建筑中最重要的遗存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⑤陵墓建筑。是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帝陵。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个规划完整、气魄宏大的陵墓群。⑥佛教建筑。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进行佛事佛学活动并居住的处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类型。中国民间建佛寺,始自东汉末。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并建。佛塔按结构材料可分为石塔、砖塔、木塔、铁塔、陶塔等,按结构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开凿的佛寺,渊源于印度,约在公元3世纪左右传布到中国,其形制大致有塔庙窟、佛殿窟、僧房窟和大像窟四大类。中国石窟的重要遗存,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⑦园林和园林建筑。中国传统园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其构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筑。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按隶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四大类。其中现存最著代表性的园林有苏州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类型,除上述7类外,还有军事建筑、商业建筑,以及桥梁等公共交通设施,坊表等建筑小品。其中长城经历了2000余年历史  ,延袤万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建于7世纪初的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单拱石桥,比西方出现同类结构要早700年左右。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明、清古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
  我们常见到的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在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悬山,常见者既有一层,也有两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
  一、清代建筑的通则
  通则(又称通例),是确定建筑各部们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则。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的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它是使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持统一风格的很关键很重要的原则。
  清式建筑的通则主要涉及以下各方面:面宽与进深,柱高与往径,面宽与柱高,收分与侧脚,上出与下出,步架与举架,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庑殿推山,建筑物各部构件的权衡比例关系。
  1、 面宽与进深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以长方形为最普遍,一座长方形建筑,在平面上都有两种尺度,即它的宽与深。其中长边为宽,短边为深。如一栋三间北房,它的东西方向为宽,南北方向为深。单体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单元“间”组成的。每四棵柱子围成一间,一间的宽为“面宽”,又称“面阔”,深为“进深”。若干个单间面宽之和组成一栋建筑的总面宽,称为“通面宽”;若干个单间的进深则组成一座单体建筑的通进深。
  古建筑面宽(指明间面宽)的确定要考过虑到许多方面的国素,即要考虑实际需要(即所谓适用的原则),又要考虑实际可能(如木材长短、径寸等因素),并要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间面宽的确定还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考虑面宽时,必须使用门口尺寸符合门尺上“官”“禄”“财”“义”等吉字的尺寸。次间面宽酌减,一般为明间的8/10,或按实际需要确定。
  2、 柱高与柱径
  古建筑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宽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筑,如长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宽与柱高的比例为10:8,即通常所谓面宽一丈,柱高八尺。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应为百分之七)定径寸。如面阔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径七寸七分。”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根椐这些规定,就可以进行推算,已知面宽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径。相反,已知柱高、柱径也可以推算出面阔。
  3、 收分、侧脚
  中国古建筑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柱脚、柱根)略粗,顶部(柱头)略细。这种根部粗、顶部细的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要柱做出收分,既稳定又轻七,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各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为27厘米,那么,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营造算例》规定为7/1000。
  4、 上出、下出(出水、回水)
  中国古建筑出檐出檐深远,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规定。清式则例规定:小式房座,以檐檩中至飞檐椽外皮(如无飞檐至老檐椽头外皮)的水平距离为出檐尺寸,称为“上檐出”,简称“上出”,由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称为“出水”。无斗拱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则上檐出尺寸分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头占2份,飞椽出头占一份。
  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为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称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径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台明出沿为上出檐的3/4。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
  5、 步架、举架
  步架:清式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中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如果是双脊檩卷棚建筑,最上面居中一步则称为“顶步”。在同一幢建筑中,除廊步(或檐步)和顶步在尺度上有所变化外,其余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小式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各步一般为4D,顶步架尺寸一般都小于金步架尺寸,以四檩卷棚为例,确定顶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将四架梁两端檩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顶步架占一份,檐步架各占二份,顶步架尺寸最小不应小于2D,最大不应大于3D,在这个范围内可以调整。 独创性见解  什么是实践  彭哲也(人在井天)  人们常说的这个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但我以为最核心的含义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实践与思想相互共同。从广义上来讲,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实践以思想为本。没有思想参与的物质活动是不足以称之为实践的.思想是实践最基本的东西。所谓思想的与外斗争,就是思想与物质的斗争。从广义上来说,实践即思想,思想即实践。  思想与实践相互区分。其义为:实践为思外的实践,思外的实践与思内的虚践相区分。狭义实践与狭义思想相区分。狭义实践与狭义思想的区分错综而复杂。从最根本上来讲,狭义实践指思想的与外斗争,即思想与物质的斗争,而最基本的则是思想与狭义物质的斗争。狭义思想指思想的内部斗争。通常所说的实践是指狭义的实践.  在思想与物质的关系中包含着这样的两个方面,即从物质到思想和从思想到物质这样的两个方面.从物质到思想是物质对思想的改造,而从思想到物质则是思想对物质的改造.最狭义的实践则专指思想对物质的改造.即从思想到物质.  什么是实际?从最广义上来讲,实际是指一切物质,从狭义上来讲,实际是指实践和与实践相关的事物。从最狭义上来讲,实际即实践,实践即实际。[编辑本段]其它见解  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主体的行为,是实践意识的表现形式。  实践是主体发现客体对自己有所影响后,为了消除客体对自己的影响,肌肉运动组织在思维组织产生的实践意识指挥下,对影响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事物、现象、环境、矛盾和问题进行处置,以实现主体生存和发展目标的行为。  处在变化运动过程中的事物、现象、环境经常会对主体提出一些要求,主体只有通过自身行为努力满足客观现实对自己的要求,不断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生存和发展的目标。  人是实践行为的主体之一。人不仅是一个思维者、一个认识者,而且还是一个实践者。人为什么要实践?人之所以要实践、要行动、要运用肌肉运动组织做事,是因为人遇到了必须通过自身实践才能解决的影响自身生存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是因为人已经认识到现实的客观事物和环境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到人具有实践的的能力、具有通过自身的肌肉运动组织的行动和行为解决遇到的生存矛盾和问题,实现生存发展目标的能力。认识到实践是人必选的生活方式。  实践意识是主体生来具有的生存意识和后天获得的全部知识经过思维融合产生的结果。  实践意识是主体发现自身生存遇到了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后,思维组织通过对感知组织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分析处理产生的,是指挥主体的肌肉运动组织进行活动、消除客体对自己的影响、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生存发展目标的意向、方案、路线、方法和命令。  实践意识是主体实践行为的本质、内在规定和组成部分,是主体在实践行为发生以前思维组织确立的具体形式的主体意识,它包括实践目的、实践对象、实践方案、实践方法和手段等内容。  实践是实践意识的表现形式。  实践是主体在神经中枢发出的命令指挥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行为,是主体生活的担保和根据,是主体的一种可靠的生活方式。实践反映了主体的生存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表明了主体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实践是主体对客体对自己的作用、刺激和影响做出的反作用。  实践的过程是主体在实践发生以前确立的实践方案的逐步展现的过程,是主体为实现生存发展的目标、执行思维组织发出的实践命令的过程,是我们认识和发现实践意识的桥梁和必经之路。  现代生物学研究已经证明,肌肉运动组织的每一个细微活动,都是在神经中枢发出的电信号的命令指挥下实现的,没有神经中枢发出的命令信号的指挥,肌肉运动组织就不会发生无缘无故的运动。  神经中枢产生和发出的承载着实践意识的一组电子信号,是思维组织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的结果,是实践意识的物理存在形式。实践意识存在于神经中枢向有关肌肉运动组织有序发出的一组电子命令信号之中。思维组织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进行的分析和处理,是思维组织内部发生的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运动和反应,思维的过程是我们完全可以认识的生化运动和物理运动的过程。  电子计算机具有类似人脑的思维功能。计算机的思维,计算机对经输入组织获得的电子信息知识的分析处理,是计算机内部进行的遵循我们已知的物理定律的运动。虽然计算机的思维不包含生物化学的运动和变化,比人的思维简单的多,但是两种思维产生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人脑和电脑的思维都能产生出指挥主体行为的电子信号命令。电脑思维的结果表现为电脑向显示器发出的将特定语言文字在显示器屏幕上显示出来的电子信号命令,人脑思维的结果表现为人脑向肌肉运动组织发出的指挥人的具体行为电子信号命令。  眨眼睛是简单的实践行为,数百万人参加的战争或经济建设是复杂的实践行为,虽然这两种实践行为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它们具有共同的本质和组成部分,它们都包含着一个完整的实践意识,都是人脑发出的实践意识的自然展现形式,都是主体神经中枢产生和发出的一组完整的电子信号的展现形式。  实践具有自身的规定和特点,是同思维和认识相互区别和相互对立的主体行为,但是实践不能脱离思维和认识独立存在,实践需要思维产生的实践意识作指挥,思维需要认识获得的知识作基础,没有思维和认识就没有实践。实践、思维和认识是统一的整体,是前后相继、水**融的主体日常行为。  实践是世界和万物的创造者,没有实践就没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就没有实践创造的城市、农村、山川、田野和万物,就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生存和发展的主体,实践不仅创造出新的客体,而且创造出新的主体。  人的实践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实践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实践  practice  shíjiàn  (1)  [practice;practise]∶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  (2)  [make good]∶实际去做;履行  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物质感性活动,是客观过程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和动力。全部人类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自身和人的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①改变自然,迫使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活动。它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②以调整和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③以探索客观世界奥秘或寻觅有效实践活动方式为直接目的的科学试验活动。除以上3种基本形式外,教育、管理、艺术等一切同客观世界相接触的人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动,都是实践。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社会的活动,是历史的活动。科学证明,人类历史同自然历史都是客观的过程。同样,构成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要改变世界必须认识世界。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在现代,实践的发展促使科学成果层出不穷,以至促成新科学的诞生。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满足实践的需要,为实践服务。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同时,也只有实践才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思维的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反之,凡是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在历史地发展着和完善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第一次对实践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考察和规定,并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哲学,由此制定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完成了旧唯物主义所无法完成的彻底批判唯心主义或神秘主义的任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表现得日益明朗,致使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也不得不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反映出来,其中最突出的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哲学十分强调实践的意义,但它否认实践的客观性,甚至否认实践对象的客观性,把实践等同于主观经验;否认客观规律对实践的制约,把实践的能动性夸大为人的主观随意创造;否认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把实践当作个人生物式地应付环境的行为;把实践取得对个人有用的效界看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完全不考虑认识内容是否和客观相符合。因此,实用主义的实践观是一种同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4.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句话,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5.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社会的公平在那里

赞同来自: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朔州应县木塔(全景)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设计成就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山西朔州应县木塔(局部)该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与塔身对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 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通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艺术特征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这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
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为陪衬时,形体不会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较平淡,但若作为主体,则可能很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宫殿中单体建筑的式样并不多,但通过不同的空间序列转换,各个单体建筑才显示了自身在整体中的独立性格。

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适应性很强。这个体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一个称为间的基本框架,间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屋顶构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无论哪一种,都可以不改变构架体系而将屋
面作出曲线,并在屋角作出翘角飞檐,还可以作出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单体建筑的艺术造型,主要依靠间的灵活搭配和式样众多的曲线屋顶表现出来。此外,木结构的构件便于雕刻彩绘,以增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结构美。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构架式样

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为便于构件的制作、安装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构件规格化,也促使设计模数化。早在春秋时的《考工记》中,就有了规格化、模数化的萌芽,至迟唐代已经比较成熟。

到宋元□三年(1100) 编成的《营造法式》,模数化完全定型,清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简化。建筑的规格化,促使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也保证了各座建筑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规格化并不过于限制序列构成,所以单体建筑的规格化与群体序列的多样化可以并行不悖,作为一种空间艺术,显然这是进步的成熟现象。中国古代建筑单体似乎稍欠变化,但群体组合却又变化多端,原因就是规格化与多样化的高度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构架式样

诗情画意的自然式园林

中国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项突出成就,也是世界各系园林中的重要典型。

中国园林以自然为蓝本,摄取了自然美的精华,又注入了富有文化素养的人的审美情趣,采取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变成园林美。其中所包含的情趣,就是诗情画意;所采用的空间构图手法,就是自由灵活、运动流畅的序列设计。中国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重视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组织丰富
的观赏画面。同时,还模拟自然山水,创造出叠山理水的特殊技艺,无论土山石山,或山水相连,都能使诗情画意更加深浓,趣味隽永。


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清康熙、乾隆营造圆明园、避暑山庄和承德
外八庙,模拟全国重要建筑和名胜,象征宇内一统。明堂上圆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征天地万物。某些□嘛寺的构图象征须弥山佛国世界等。

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形式由下列一些因
素构成:

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空间的基本单位是庭院,共有3种形式:

①十字轴线对称, 主体建筑放在中央,这种庭院多用于规格很高、纪念性很强的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数量不多;

②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主体建筑放在后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宫殿小至住宅都广泛采用,数量最多;

③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多用于园林空间。序列又有规整式与自由式之别。现存规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宫殿。

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于环境,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缓慢,如帝王陵园和自然风景区中的建筑;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紧促,如人工经营的园林。但不论哪一种序列,都是由前序、过渡、高潮、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型式

规格定型的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有十几种名称,但大多数形式差别不大,主要的有3种:

①殿堂,基本平面是长方形,也有少量正方形,正圆形,很少单独出现;

②亭,基本平面是正方、正圆、六角、八角等
形状,可以独立于群体之外;

③廊,主要作为各个单座建筑间的联系。殿堂或亭上下相叠就是楼阁或塔。早期还有一种台榭,中心为大夯土台,沿台建造多层房屋,但东汉以后即不再建造。殿堂的大小,正面以间数,侧面
以檩(或椽)数区别。汉以前,间有奇数也有偶数,以后即全是奇数,到清代,正面以11间最大,3间最小,侧面以13檩最大,5檩最小。间和檩的间距有若干等级,内部柱网也有几种定型的排列方式。正面侧面间数相等,就可变为方殿,间也可以左右前后错落排列,出现多种变体的殿堂平面。


中国古代建筑单体型式

不论殿堂、亭、廊,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3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高级建筑的台基可以增加到2~3层,并有复杂的雕刻。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门窗组成,如是楼阁,则设置上层的横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栏杆。层顶大多数是定型的式样,主要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5种,硬山等级最低,庑殿最高,攒尖主要用在亭上(见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结构)。廊更简
单,基本上是一间的连续重复。单座建筑的规格化,到清代达到顶点,《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就规定了27种定型形式,每一种的尺度、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上自宫殿下至民居、园林,许多动人的艺术形象就是依靠为数不多的定型化建筑组合而成的。

形象突出的曲线屋顶 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巨大的体量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
虽然很简单,但却可以有许多变化。例如屋脊可以增加华丽的吻兽和雕饰;屋瓦可以用灰色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镏金铜瓦;曲线可以有陡有缓,出檐可以有短有长,更可以做出2层檐、3层檐;也可以运用穿插、勾连和披搭方式组合出许多种式样;还可以增加天窗、封火山墙,上下、左右、前后形式也可以不同。建筑的等级、性格和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装饰、质地上表现出来的。

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 使简单规格的单座建筑富有不同的个性,在室内主要是依靠灵活多变的空间处理。例如一座普通的三五间小殿堂,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法,可以成为府邸的大门,寺观的主殿,衙署的正堂,园林的轩馆,住宅的居室,兵士的值房等内容完全不同的建筑。

室内空间处理主要依靠灵活的空间分隔,即在整齐的柱网中间用板壁、□ 扇(碧沙橱)、帐幔和各种形式的花罩、飞罩、博古架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间,有的还在室内部分上空增加阁楼、回廊,把空间竖向分隔为多层。再加以不同的装饰和家具陈设,就使得建筑的性格更加鲜明。另外,天花、藻井、彩画、匾联、佛龛、壁藏、栅栏、字画、灯具、幡幢、炉鼎等,在创造室内空
间艺术中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绚丽的色彩 中国建筑用色大胆、强烈。绚丽的色彩和彩画,首先是建筑等级和内容的表现手段。屋顶的色彩最重要,黄色(尤其是明黄)琉璃瓦屋顶最尊贵,是帝王和帝王特准的建筑(如孔庙)所专用,宫殿内的建筑,除极个别特殊要求的以外,不论大小,一律用黄琉璃瓦。宫殿以下,坛庙、王府、寺观按等级用黄绿混合
(剪边)、绿色、绿灰混合;民居等级最低,只能用灰色陶瓦。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的木结构可用绿色,民居、园林杂用红、绿、棕、黑等色。梁枋、斗拱、椽头多绘彩画,色调以青、绿为主,间以金、红、黑等色,以用金、用龙的多少有无来区分等级。

清官式建筑以金龙合玺为最荣贵,雄黄玉最低。民居一般不画彩画,或只在梁枋交界处画“箍头”。园林建筑彩画最自由,可画人物、山水、花鸟题材。台基一般为砖石本色,重要建筑用白色大理石。色彩和彩画还反映了民族的审美观,首先是多样寓于统一。一组建筑的色彩,不论多么复杂华丽,总有一个基调,如宫殿以红、黄暖色为主,天坛以蓝、白冷色为主,园林以灰、绿、棕色为主。其次是对比寓于和谐。因为基调是统一的,所以总的效果是和谐的;虽然许多互补色、对比色同处一座建筑中,对比相当强烈,但它们只使和谐的基调更加丰富悦目,而不会干扰或取代基调。最后是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
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

形式美法则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很成熟的艺术体系,因此也有一整套成熟的形式美法则,其中包括有视觉心理要求的一般法则,也有民族审美心理要求的特殊法则,但迄今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从现象上看,大体上有以下4方面:

①对称与均衡。 环境和大组群(如宫城、名胜风景等),多为立轴型的多向均衡;一般组群多为镜面型的纵轴对称;园林则两者结合。

②序列与节奏。凡是构成序列转换的一般法则,如起承转合,通达屏障,抑扬顿挫,虚实相间等,都有所使用。节奏则单座建筑规则划一,群体变化幅度较大。

③对比与微差。很重视造型中的对比关系,形、色、质都有对比,但对比寓于统一。同时也很重视造型中的微差变化,如屋项的曲线,屋身的侧脚、生起,构件端部的砍削,彩画的退晕等,都有符合视觉心理的细微差别。

④比例与尺度。模数化的程度很高,形式美的比例关系也很成熟,无论城市构图,组群序列,单体建筑,以至某一构件和花饰,都力图取得整齐统一的比例数字。比例又与尺度相结合,规定出若干具体的尺寸,保证建筑形式的各部分和谐有
致,符合正常的人的审美心理。

类型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

①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其
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②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③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④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以上 4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3种类型, 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地方民族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

①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
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开朗大度。

②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很少
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木装修更简单。这个地区还常有窑洞建筑,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总的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③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
丽,雕刻彩绘很多。总的风格是秀丽灵巧。

④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装修、雕刻、彩绘富丽繁复,手法精细。总的风格是轻盈细腻。

⑤西南风格。集中在西南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是壮、傣、瑶、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利用山
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平面和外形相当自由,很少成组群出现。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编席作为维护屏障。屋面曲线柔和,拖出很长,出檐深远,上铺木瓦或草秸。不太讲究装饰。总的风格是自由灵活。其中云南南部傣族佛寺空间巨大,装饰富丽,佛塔造型与缅甸类似,民族风格非常鲜明。

⑥藏族风格。集中在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山区。牧民多居褐色长方形帐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为2~3层小天井式木结构建筑,外面包砌石墙,墙壁收分很大,上面为平屋顶。石墙上的门窗狭小,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顶部檐端加装饰线条,极富表现力。□嘛
寺庙很多,都建在高地上,体量高大,色彩强烈,同样使用厚墙、平顶,重点部位突出少量坡顶。总的风格是坚实厚重。

⑦蒙古族风格。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区。牧民居住圆形毡包(蒙古包),贵族的大毡包直径可达10余米,内有立柱,装饰华丽。□嘛庙集中体现了蒙古族建筑的风格,它来源于藏族□嘛庙原型,又吸收了临近地区回族、汉族建筑艺术手法,既厚重又华丽。

⑧维吾尔族风格。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建筑外部完全封闭,全用平屋顶,内部庭院尺度亲切,平面布局自由,并有绿化点缀。房间前有宽敞的外廊,室内外有细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饰。总的风格是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和教长陵园是建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体量巨大,塔楼高耸,砖雕、木雕、石膏花饰富丽精致。还多用拱券结构,富有曲线韵律。

时代风格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和材料结构长时期变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时代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审美倾向的差异;同时,由于古代社会各民族、地区间有很强的封闭性,一旦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各地区民族间的文化发生了急剧的交融,也会促使艺术风格发生变化。根据这两点,可以将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分为3种典型的时代风格:

①秦汉风格。商周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但商、周建筑也有地区的、时代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风格,即以齐、晋为主的中原北方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将各国文化集中于关中,汉继承秦文化,全国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代表秦汉风格的
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其特点是,都城区划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重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装饰很多,题材诡谲,造型夸张,色调浓重;重要建筑追求象征涵义,虽然多有宗教性内容,但都能为人所理解。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内容明确,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

②隋唐风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随着民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传入南方,同时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发展。随之输入的佛教文化,几乎对所有传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传统艺术的门类和表现手段,也改变了原有的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退隐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园风景诗的出现,以及对江南秀美风景地的开发,正式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伸出浪漫主义的情调。

隋唐国内民族大统一,又与西域交往频繁,更促进了多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秦汉以来传统的理性精神中糅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异国风味,以及南北朝以来的浪漫情调,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格。其特点是,都城气派宏伟,方整规则;宫殿、坛庙等大组群序列恢阔舒展,空间尺度很大;建筑造型浑厚,轮廓参
差,装饰华丽;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采,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


③明清风格。五代至两宋,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商品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城市生活内容和人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随之也改变了艺术的风格。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时期,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艺术再一次得到交流融汇;元代对西藏、蒙古地区的开发,以及对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给传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明代继元又一次统一全国,清代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建筑终于在清朝盛期(18世纪)形成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其特点是,城市仍然规格方整,但城内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街市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风景胜地,公共游览活动场所增多;重要的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但群体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丰富;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私家和皇家园林大量出现,造园艺术空前繁荣,造园手法最后成熟。总之,盛清建筑继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按照建筑艺术特有的规律,终于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成熟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严谨典丽,机理清晰,而又富于人情趣味。

秦汉、隋唐、明清3个时期相距时间基本相等,它们是国家大统一、民族大融合的3个时代,也是封建社会前、中、后 3期的代表王朝。作为正面地、综合地反映生活的建筑艺术,这3种时代风格所包含的内容,显然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艺术范围;建筑艺术风格的典型意义和它们的反映功能,显然也远远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建筑的输入而形成的,它的发展与每一阶段的社会体制、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有着直接的联系。主要表现为:

①传统建筑在数量上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出
现了新的审美趣味,致使建筑风格和某些艺术手法有所变化。

②近代工业生产和以公共活动为主的新的社会生
活,产生了新类型的建筑。

③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也要求相应的新形式。

④封建等级制度的废除,社会体制的变革,使得传统建筑艺术赖以存在的许多重要审美价值发生了根本动摇,建筑艺术的社会功能有所改变,要求创造出能体现新的审美价值,适应新的社会功能的新形式。

⑤传统的审美心理与新的审美价值、新的社会功
能产生了新的矛盾,在新建筑中能否体现和怎样体现传统形式,成为近现代建筑美学和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

在上述社会变革与建筑变革构成的复杂的背景面前,中国近现代建筑表现出一些新的艺术特征:

传统建筑的园林和装饰艺术出现了新风格 在传统建筑中,园林和装饰是由于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最敏感的部分。19世纪中叶以后,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和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园林大部分经过改建和重建,它们共同的倾向是,建筑的比重大大增加,空间曲折多变,装饰繁复细腻,假山曲屈奇谲,相当一部分流于繁琐造作。建筑装饰则普遍走向大面积满铺雕镂,色彩绚丽,用料名贵,题材范围扩大,手法非常细致,还有一些西方巴洛克、罗可可的手法类杂其中,某些构图意匠也受其影响。

突出了建筑的类型风格 近代出现的新类型建筑开始大都是直接搬用西方同类的建筑,而西方各类建筑又大都有一套基本定型的形式,当时常见的有殖民地式、古典复兴式、哥特复兴式、折衷式等,从哈尔滨到香港,从青岛到喀什,举凡机关、银行、商场、会堂、公寓、住宅、学校等,各自都以基本定型的形式标志出自己的内容,而同类型的形式又大同小异,极少显示出特有的地方民族特色,甚至出现了北方建筑用深拱廊百页窗(殖民地式),南方建筑设壁炉(古典复兴式)的现象。而在20~30年代兴起创作民族形式以后,大多数也都是套用古代某一时期官式建筑法式(主要是清代),致使广州的民族形式建筑与北京的无大差别。只在80年代以后,才较多地注意地方特色,即所谓乡土建筑风格。

单体建筑重在表现外观造型 近现代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封闭内向,以表现空间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突出了公共性和开放性的观赏功能,这与同时输入的西方建筑重视表现实体造型的审美观念是一致的。中国近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包含着两类内容。一是某些大型的、纪念性比较强的建筑仍十分注重造型艺术的社会价值,审
美功能要求有较强的政治伦理内容,即以特定的形式表现某些特定的精神涵义。如银行、海关常采用庄重华贵的西方古典形式,以显示其财力的坚实富有;一些政府机关和纪念建筑多吸取传统形式,以显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国粹的精神。二是大多数民用建筑一般只从审美趣味出发,一方面追求时髦新奇,同时仍受到传统审美趣味的影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的洋式店面、洋学堂、洋戏院和城市里弄住宅等,都是所谓中西合璧的形式;以后则更多直接采用西方流行的形式;80年代以后又兴起了追求乡土风味的形式,这些都是与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一致的。

fr340

赞同来自:

居里夫妇年表(1867—1934)

1867年11月7日

生于波兰王国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父亲乌拉狄斯拉夫·斯可罗多夫斯基是中学的数学教师,母亲布罗尼斯洛娃·柏古斯卡·斯可罗多夫斯卡是女子寄宿学校校长。幼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玛丽亚行五,上有三姐一兄,即苏菲、布罗尼施拉娃、海伦娜和哥哥约瑟夫。

当时波兰处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统治下。

1868年 一岁

父亲斯可罗多夫斯基任诺佛立普基公立中学副督学。母亲体弱,患肺病,不得已辞去女校校长职。

全家搬离费瑞达路那座住了八年的屋子。

1873年 六岁

父亲被俄国当局降职降薪。为了补贴家用,在家收寄宿生,辅导学业。最初只有两三人,后增至十人。

玛丽亚进私立寄宿学校,校长是西科尔斯卡女士。

1879—1878年 九岁一十一岁

大姐(1876年)因患斑疹伤寒,母亲(1878)因长期患肺病先后不治去世。

1881年 十四岁

离开寄宿学校,转入俄国管理的公立中学校。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亚历山大三世(1844—1894)即位。

1882年 十五岁

法国青年学者比埃尔·居里(1859年5月15日生,时年二十三岁)受聘于巴黎市理化学校,任物理实验室主任。

他与胞兄雅克·居里共同发明居里静电计。

1883年 十六岁

6月:中学毕业。公立中学校方,特别是德文教师巴斯特·麦丁、学监梅叶女士顽固地执行俄国当局的民族压迫政策。

毕业后去波兰南部乡间亲戚处度假。有时与少年伙伴越境去加里西亚丛山中游玩,借以大声说波兰语,放声唱波兰歌。

1884年 十七岁

9月:回华沙。在城内担任家庭教师。

参加波兰爱国青年定期秘密聚会的“流动大学”,听课,做科学实验,并担任扫盲工作。

1886年 十九岁

1月:到普罗克、斯茨初基、索波特担任家庭教师。为资助二姐布罗妮施拉娃前往巴黎深造(华沙的大学不收女生),并为自己升学积攒费用。

1891年 二十四岁

9月:赴巴黎求学。

11月:进入索尔本大学(即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1893年 二十六岁

7月:通过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

从华沙方面获得“亚历山大奖学金”六百卢布,解决了她的经济困难,得以继续在法国深造。

比埃尔·居里发明不用砝码的精确天平——居里天平。

10月: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克尔文勋爵,1824—1907)渡海访问居里。

1894年 二十七岁

接受国家工业促进委员会有报酬的研究钢铁磁性的任务,以补充学习费用的不足。

4月:经波兰学者、瑞士福利堡大学物理学教授约瑟夫·科瓦尔斯基的介绍,与比埃尔·居里结识,以便利用居里领导的设备较好的实验室。

7月:通过数学学士学位考试。

收到比埃尔·居里的论文《论物理现象中的对称原理:电场和磁场的对称性原理》。

比埃尔·居里发现顺磁质的磁化率与绝对温度(T)成反比,初称居里定律。后在1907年经法国物理学家韦斯进一步研究,予以精0确化,命名为居里一韦斯定律,方程:X=C/(T-Q)铁磁物质的转变温度称为居里点(Q),达到此温度,失去铁磁性,呈顺磁性。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即位。

1895年 二十八岁

3月:比埃尔·居里(三十六岁)通过博士学位考试,论文题目是:《在各种温度下物质的磁性》。旋任理化学教教授。

4月: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论文《铀和钍的化合物之放射性》,由李普曼宣读于科学院。

7月26日:玛丽与比埃尔·居里在巴黎郊区梭镇结婚。

玛丽·居里任女子中学教师。

12月:维尔茨堡大学校长、德国物理学家论琴(1845—1923)发现X射线,提出《关于一种新射线的初步报告》等三篇研究报告。此射线按惯例称为“伦琴射线”,但后来通称X射线。

1896年 二十九岁

3月:法国物理学家柏克勒尔(1852—1908)研究铀盐,发现铀的放射性,时称柏克勒尔射线。

8月:玛丽通过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的职称考试。

得到理化学校校长舒曾伯格(1827—1897)的支持,玛丽谋得职位,在该校物理实验室工作,与比埃尔(室主任)共事。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1833—1896)去世。

1897年 三十岁

论文:《回火钢的磁化作用》。

9月12日:长安伊雷娜·居里出生。

居里的母亲去世。

1898年 三十一岁

发现钍的放射性:上年末或本年初德国化学家施密特(1865—1949)也独立作出发现。

7月:居里夫妇向科学院提出《论沥青铀矿中一种放射性新物质》,说明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84号,比铀强四百倍,类似铋,居里夫人建议以她的祖国波兰的名字构造新元素的名称钋(Polonium)。

从此居里夫妇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建立最早的放射化学工作方法。

12月:居里夫妇和同事贝蒙特向科学院提出《论沥青铀矿中含有一种放射性很强的新物质》,说明又发现新元素88号,放射性比铀强百万倍,命名为镭(Radium)。

玛丽·居里关于发现新元素钋的报告,用波兰文在华沙《斯维阿特罗》画报月刊上发表。

1899年 三十二岁

经过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维也纳大学地质学教授绪斯(1831—1914)建议,由维也纳科学院交涉,得到奥地利政府馈赠,从所属捷克圣约阿希姆斯塔尔矿领到沥青铀矿残渣一吨,供提炼纯镭之用。

论文三篇:《感应放射性研究》(合作者:德比尔纳)、《镭射性的化学作用》、《在放射性作用中同时引起的电荷》。

居里夫人研究镭时,发现在射线作用下空气有臭氧生成,并注意到射线使玻璃和瓷器赋色,这就导致辐射化学的建立,研究辐射所引起的化学反应。

把镭分给卢瑟福、柏克勒尔、维拉得(1860—1934)、保尔生等科学界、医学界人士使用。

10月:比埃尔的学生、化学家德比尔纳(1874—1949)用氢氧化铵与稀土元素共同沉淀分离出沥青铀矿中所含第三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锕(Actinitum)。他后来参加提炼纯镭工作。

原子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发现他所说的镭射气、钍射气,即放射性惰性气体氡(Radon)。不久德国的唐恩(1848—?)也于1900年发现了镭射气。卢瑟福据放射性辐的贯穿本领区分α射线、β射线及γ射线。

德国物理学家埃尔斯特(1854—1920)和盖特尔(1855—1923)发现发射粒子的衰变定律。

法籍犹太军官德雷福斯(1859—1935)蒙冤,作家左拉(1840—1902)发表《我控诉》要求无罪释放。比埃尔·居里参加上述斗争,主持正义,抗议政府的错判。

1900年 三十三岁

3月:比埃尔在综合工艺学校得到导师职务。

玛丽在巴黎西南的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讲授物理学。

玛丽的论文《论放射性钡化物的原子量》。

居里夫妇在巴黎国际物理学会上宣读论文《论新放射性物质及其所发射线》

10月:经彭加勒(1854—1912)推荐,比埃尔到索尔本大学为医科学生开设的物理、化学、博物学讲座(P.C.N.)任教。

两位德国学者瓦尔柯夫和吉泽尔宣称镭对生物组织有奇特效应。后经居里夫妇证实镭射线会烧灼皮肤。

1901年 三十四岁

居里夫妇的论文《论放射性元素》。

比埃尔·居里与德比尔纳的论文《论镭盐引起的感应放射性》。比埃尔·居里与柏克勒尔的论文《镭射线的生理作用》。

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开始按照诺贝尔遗嘱办理奖金颁发事宜,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由于发现X射线于1901年首次获物理学奖。

1902年 三十五岁

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提炼,居里夫妇从数吨残渣中分离出微量(一分克)氯化镭RaCl2,测得镭原子量为225,后来得到的精确数为226。

玛丽的论文《论镭的原子量》。

比埃尔的论文《论时间的绝对计算》。

比埃尔的学生(1888年)郎之万(1872—1946)到老师手下工作,从事磁学研究,直到1904年转往法兰西科学院。

德国化学家麦克华特独立发现类碲,后来弄清即为钋。

俄国化学家门捷耶夫(1834—1907)来实验室参观访问,共同探讨放射性问罪。

1903年 三十六岁

6月:玛丽向索尔本大学提出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

比埃尔的论文《论感应放射性及镭射气》。比埃尔与拉伯德的论文《论镭盐自动释放的热量》,他们注意到镭的化合物不断发热,每克镭每小时发热一百卡。

10月10日:我国作家鲁迅以笔名自树在东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八期上首次发表介绍镭的文章《说■》。文中把居里夫人译作“古篱夫人”。是■镭的旧译。

12月: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布把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亨利·柏克勒尔和居里夫妇,以奖励前者发现天然放射性,后者对天然镭放射现象所进行的研究。

1904年 三十七岁

1月:《镭》杂志创刊,主编:丹讷(1872—1935)。丹讷于1901年就在比埃尔指导下进行研究。

比埃尔和生物学家布沙尔(1837—1915)(巴尔塔沙尔)的论文《镭射气的生理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后来导致发明居里疗法,即镭疗法。

比埃尔和拉伯德的论文《论温泉所发气体的放射性》。

夏季:比埃尔风湿症发作,无法赴瑞典领奖。稍后,瑞典方面把诺贝尔奖状、奖章、奖金(折合七万法郎)交法国公使转交。

10月:比埃尔蒙索尔本大学校长李亚尔推荐,受聘为该校理学院新设物理学讲座正式教授。

11月:玛丽任索尔本大学理学院物理实验室主任。

12月:次女艾芙·居里出生。

1905年 三十八岁

6月:居里夫妇前往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履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须亲自前往领奖并做学术讲演的规定。

7月:比埃尔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1906年 三十九岁

4月19日:比埃尔罹车祸,被运货马车辗压致死,享年四十七岁。

玛丽谢绝教育部提出以故居里教授遗孀身份领取国家怃恤金办法。

5月:受聘于索尔本大学理学院,接替比埃尔讲授物理学课程,年薪一万法郎。11月开讲,讲题为:电与导电材料关系的现代理论。

7月10日:郎之万《居里先生著作简介》发表于《每月评论》。

1907年 四十岁

居里夫人设法接受五六个研究生。两年内接受美国卡内基奖学金三名研究名额。

提炼得纯氯化镭,并测得原子量为226。

和友人郎之万、佩韩(1870—1942)等合办儿童学习班,指导伊雷娜·居里、弗兰西·佩韩等科学家的子弟约八九人的学习,前后办两年。郎之万教数学,玛丽教物理,佩韩教化学,亨利·穆敦教博物,佩韩夫人等教文史。

1908年 四十一岁

为《比埃尔·居里著作集》撰序,追述作者的业绩。该书由法国物理学会委托郎之万(和谢纳沃?)编辑,出版于巴黎。

晋升为教授。

1909年 四十二岁

德文论文《镭的原子量》发表于《放射性和电子学年刊》第三十八卷。

伊雷娜·居里入正规学校就读。

1910年 四十三岁

2月:比埃尔的父亲欧仁·居里大夫去世。

和德比尔纳合撰的论文《论钋》发表于《镭》杂志。

《论放射性》两卷出版。

提炼出纯镭元素,测定到各项物理化学性质,还测定氡(Radon)和若干其他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系统关系。

9月:参加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放射学会议。普郎克、爱因斯坦、卢瑟福、郎之万均出席。

发表《放射性系数表》。

受命制备21毫克金属镭,封存于小试管,存放于巴黎国际度量衡标准局。

1911年 四十四岁

1月:接受友人建议,竞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许多正派的科学家、公正的社会人士热烈支持,巴黎《求精报》于1月9日学院审查资格之日以头版显著版面发表玛丽·居里照片和手迹,表达了公众的热切愿望。终因院内顽固派及一些人的反对竟以一票之差落选。

10月:参加在布鲁寒尔举行的第二次索耳未量子学会议。

12月: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布以本年度化学奖授予玛丽·居里,以奖励她发现镭、钋元素的化学性质,推进了化学研究。

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并做学术讲演。守寡的姊妹布罗妮施拉娃和长女作陪。

1912年 四十五岁

5月:接见波兰教授代表团。该团持波兰作家显克微支(1846—1916)函前来,居里夫人同意指导在华沙建立放射学实验室。

12月:因病住院疗养。

论文《放射性的测量和镭的标准》发表于《物理学杂志》第二期。

前往法国西端布列塔尼半岛拉尼翁和圣

1913年 四十六岁

夏季:接受肾手术后,应英国友人艾尔敦夫人之邀,前往英国休养。

参加不列颠学会在伯明翰举行的会议。会见卢瑟福。卢瑟福1910年在布鲁塞尔会议上见到居里夫人后,在家信中提到居里夫人“她脸色苍白,疲劳过度,看上去比她的年龄老得多,工作太劳累,身体很虚弱,总之,看了她的样子真叫人难过”。

论文《放射性物体的照射》发表。

前往华沙为放射学实验室落成揭幕。

1914年 四十七岁

7月:由巴斯德研究院院长罗医师建议而设立的镭学研究所,其生物学和居里疗法实验室,即居里楼落成。居里夫人担任研究院理事会理事。

论文《放射性元素及其分类》发表于《每月评论》。

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把价值高昂的实验用镭一克(时值一百万法郎,十五万美元)密封入五十磅重铅罐,秘存一银行保险库,以免战乱失落。

接受法国妇协(即法国红十字会)委派,负责放射部工作,指导各地X射线照相工作,配合战地救护。

1915年 四十八岁

从索尔本大学物理学实验室迁入镭学研究院放射学实验室。

奔波于国内外各地,指导十八个战地医服务队。

1916年 四十九岁

在镭学研究院为卫生员开设辐射学速成课,教医生学会寻找人体中异物(例如:弹片)位置的新法,受协约国军方赞许。

接受伊雷娜(十九岁)、马施·克莱因(后来的比埃尔·韦斯夫人)等为助手。

1917年 五十岁

5月:和郎之万、佩韩等会见英国友人卢瑟福、布里奇(皇家海军中校)等,后者代表英国政府参加英法联合委员会,经法转赴美国商讨三国军事科学协作方案。

美国参战。

1918年 五十一岁

向军需部放射物资委员会报告放射性元素及其原理和应用问题。

前往意大利北部视察放射性物资资源。

伊雷娜·居里担任委任助手(pr閜arateur d闸间ue)。

继续为军队训练X光照相技术人员,包括为参战美军军医开办训练班。

11月:大战结束,协约国获胜。

波兰恢复独立。

1919年 五十二岁

重返镭学研究院,指导实验室工作。

再度接受各国选送来要求培养,各地私人团体以及个人请求指导的研究人员。

自本年起至她去世,这个实验室总共提出报告483份,论文34篇,她亲自参加31项研究。

1920年 五十三岁

居里基金会由法国财阀亨利·德·洛特柴尔德子爵倡议建立。本年开始拨款支持镭学研究院。

5月:美国纽约妇女杂志《描述者》总编辑麦隆内夫人(?—1943)采访居里夫人。回国后即发动美国妇女和人民捐款协助居里夫人解决实验研究缺乏镭的困难问题。

1921年 五十四岁

根据战时笔记整理,写成《放射学和战争》,出版于巴黎。

3月8日:接见我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蔡出国考察途中抵巴黎,邀请居里夫人到北京大学讲学。答称:“此次不能往,当于将来之暑假中谋之”。终未成行。

5月:母女三人渡海赴美,去接受美国玛丽·居里镭基金募捐委员会“玛丽·居里委员会”所赠送的镭一克(时价美元十万)。赠送仪式于20日在华盛顿白宫举行,美国总统哈定主持。

到费城,接受新钍(m閟othorium)五厘克;她则以自己最初使用的压电石英计赠美国哲学会。

论文《论同位素学和同位元素》出版于巴黎。

1922年 五十五岁

2月:当选为巴黎医学科学院院士。

5月: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国家组织国联秘书长埃里克·德拉蒙德爵士根据国际理事会的决定发出的邀请,参加上年设立的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初任委员,后当选为副主席。为此,经常去日内瓦出席会议。

1923年 五十六岁

7月:患白内障,接受眼科手术,未痊愈,后于1924年,1930年,又接受三次手术。

为《英国百科全书》撰写词目。

撰写《比埃尔·居里传》(110页,1924年出版)。

应麦隆内夫人之请,写生平概要。

1924年 五十七岁

索尔本大学举行纪念会庆祝发现镭25周年。

3月:德比尔纳发表《纪念发现镭25周年》于《化学和工业》。

法国政府、议会赠予居里夫人四万法郎。

岁末:接受郎之万所介绍的学生弗里德里克·约里奥(1900—1958)参加实验室工作,做研究助手。他本在普瓦泰炮兵学校,以少尉衔参加奥伯维耶工程。

1925年 五十八岁

回华沙,为镭学研究院奠基,担任名誉主任。

我国翻译家王维克在巴黎大学读书时,听过居里夫人讲课。

1926年 五十九岁

10月:长女伊雷娜·居里和弗里德里克·约里奥结婚。婚后,约里奥兼用岳家姓氏,采取复姓:约里奥-居里。

居里夫人的波兰论文《钋的化学性质》发表于华沙。

1927年 六十岁

在布鲁塞尔参加第五次索耳未会议,对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1892—1962)的报告提出补充意见,意见收于下年《电子和光子》卷。

镭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因经常受到放射物质辐影响,出现胃疼、脱发(例如:科泰尔夫人),双手灼伤(例如:居里夫人)等严重情况,引起注意。开始采取防护措施。

1928年 六十一岁

约里奥-居里夫妇第一篇论文在科学院报告书上发表。

1929 六十二岁

去美国,代表华沙镭学研究院接受美国人民馈赠的又一克镭,总统胡佛主持赠送仪式。

母女的论文《镭D的衰变》。

秋季:接受我国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施士元到实验室研究锕系元素钋的放射化学性质。

我国物理学界直接受到居里夫人指导的还有郑大章(1906—1944),郑回国后参加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

艾芙·居里的《战时访问记》记述她在我国抗战后方访问时,谈到居里夫人很尊重、关切中国学生。

1930年 六十三岁

向法国政府申请特别研究补助费,得到50万法郎。

约里奥-居里提出博士论文《钋的电化学》。

居里夫人的论文《论锕》。

我国留学生郑大章写的《彼得·居礼之生平及其供献》,在巴黎大学中国理科同学会杂志发表。

1931年 六十四岁

前往华沙,主持镭学研究院开幕典礼。

这个时期,巴黎镭学研究院约有研究人员二三十人,有镭1.5克,钋200毫居里。

冬季:郎之万访问我国,到北平、杭州,受到物理学、化学界欢迎。

1932年 六十五岁

向国际电学会提出论文《放射性物体三种射线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8月:中国物理学会成立,郎之万为名誉会员。

12月:和佩韩、德比尔纳主持施士元的论文答辩。施1979年发表《回忆居里夫人》于光明日报,文中有答辩时情景照片。

1933年 六十六岁

前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参加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会议,当选为主席,呼吁各国保卫科学和文化。

10月下旬:和约里奥-居里夫妇-道前往布鲁塞尔加索耳未第七届物理学会议。

12月:患胆囊结石。

1934年 六十七岁

著作《放射性》(两卷)写成,下年出版。

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居里夫人指导下,发现人工放射性。居里夫人感到自己身心日渐衰竭,但眼见实验室研究工作取得进展,亲自培养的第二代取得成就,感到新慰。她预计女儿夫妇的成绩会得到诺贝尔奖金,果然她们于下年得奖。

6月:住进上萨瓦省桑塞罗谟疗养院。

7月4日:以恶性贫血症(由镭引起)逝世于疗养院。

7月6日:葬于巴黎梭镇居里墓穴。她的兄(约瑟夫·斯可罗多夫斯基)姊(布罗妮施拉娃·德卢斯卡)向墓穴洒上从波兰带来的泥土。

7月7日: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致电吊唁。

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所长严济慈撰文:“悼居里夫人”发表于《大公报·科学周刊》,并转载于中国科学社编《科学》月刊第十八卷第八期(1007—12页,1934年8月)。

德比尔纳继任居里实验室主任,直至1946年伊雷娜·约里奥-居里接任。

模仿块

赞同来自: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教师方面来看

1.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历史与社会》课程要求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情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而教师面对新教材,总是觉得新教材的"体系"不完整、知识量不够大,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2.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与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尚有一些距离。

由于我区总体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顾了初三就顾不到初一新课程了,因此,目前任教初一新课程的年轻教师少,骨干教师更少,多数是代课教师,非本专业的教师,民转正和行政领导兼课的,他们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较差,从教导处上交的任课情况来看,配备较好的有建设中学、秀洲现代、油车港中学等少数几所学校。

3.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

《历史与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文科教材,涵盖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第一册主要是社会学的内容。虽然过去浙江版的初中社会也是综合性学科,但主要是拼盘式的,初一是地理,初二是历史,初三是政治学,教师相对来说也比较适应。但新课程对参加实验的历史和政治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许多概念和名词都是第一次接触。教师的知识面与新课程综合性特点不相适应。表现在怎样用图说话,用图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如何在图在探究。如何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和编写的意图,如何探究要突出自主性,如讨论、自主学习,如何把握探究课的操作过程,怎样让探究延伸到课外,从身边的事开始探究等做得不到位。

4.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矛盾。

我们实验区在课改一开始就花大力气组织了通识培训和教材培训,教师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初步的转变。但对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的教师们来说,要把初次接受的新的理念立即运用到教学设计中,还有很大的难度。同时,各级培训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教法培训。作业和教师用书的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一致,考虑了课程标准那么如何把握以后的评价,教师感到为难.

(二)从学生方面来看

1.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直到如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从一开始就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

2.自主学习方式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养成了学生的情性和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上课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生独自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合作精神。如何使课堂讨论具有吸引力。课堂讨论是课改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形式。如果采用单一的课堂讨论形式,则除了讨论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以外,学生渐渐地会对讨论产生厌烦情绪。怎样才能使讨论变得较有吸引力呢?讨论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与课堂常规之间的矛盾。

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如何既能使学生活跃起来,又能保持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师们遇到的一个难题。如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绞尽脑汁想出调动学生活动的“高招”,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作一团,教师又得板起面孔维持秩序,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去,节节课就这样“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精疲力竭。而这与教师出众的管理能力有直接的联系。

(三)从教材方面来看

1.作业本和单元测试卷的要求较高。

由市教研室组织编印的学习资源和单元卷比起其他地区的资料来说,质量尚可,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要求过高,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教师失去方向,上完课,学生做了作业后会发现许多知识书上是没有的或老师没有提到过,单元卷做完后成绩不理想,家长就会责怪教师,教师左右为难。

2.可利用的教学资料比较缺乏。

教学资源匮乏。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图释文,要把教材知识灵活转化为学生生活实际,必须让学生走进地图。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课的教学中,就缺乏我市、我镇的平面图;在第二单元中缺乏各类挂图;地球仪也是比较旧和破的,又没有多媒体的支持,一些好的图文资料无法全部展示给学生。没有现成的课件可以用,因此,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是制约课改的因素之一。

3.教师教学用书上课时安排较为紧张,教学时间不够,自主探究时间的收放较难。这是许多新课程实验教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课时紧,严格按照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课时安排上课,就几乎没有时间讲解作业,没有开展探究活动的时间,更不可能安排课外的研究性学习了,加上学生对这门功课有根深蒂固的轻视和偏见,不可能在课外花太多的时间。

二、解决的基本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研究行为。作为教师就应该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工作,除了参加区内外组织的各类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外,还必须要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体现教育发展需要的内容,如《素质教育理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系列丛书》《新课程方案》等,还要学习那些指导并支持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以及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的内容,如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全面了解国家课程改革的形势背景和新课改的新理念,通过学习,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的各项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工作。

在对新课程的理解上,要防止两种现象,即过冷或和过热的现象。

首先要防止对新课程理解上的过冷现象,以为新课程只是换了一本书,和以往的教材变革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抱着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对待本次课程改革,认为,你改你的,我教我的。另一种是过热现象,以后新课程突出了三维目标,突出了能力目标,那么知识和技能就丢到一边了,从而忽视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或者认为实行了新课程,那么老的方法就不能用,出现新方法不会用,老方法又不想用的局面。

2.突出“研”字,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群体作用。

这次课程改革不同于过去意义上的教学改革,而是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教研组工作既要研究“教”的改革──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如教学重点如何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又要研究“学”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怎样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进而获得发展,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还要研究评价的问题,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因此,评价研究是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要注重多元化,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评价既要有终结性的,也要有形成性的,要加强对三个维度目标的评价研究。

教学研究包括教学工作研究(问题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两个方面。教研工作要以课题为抓手,有计划,有目的地就有关新课程的教学实验进行专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各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促使教研与教科研一体化。

3.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可以说:课程改革,成亦教师,败亦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会出现许多实际问题,诸如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把握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等等。所有这些对于学科教师都是崭新的课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课改就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探索,相互交流研究,这就让以校为本的教研、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它是由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共同构成的三位一体关系,其包括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种基本力量。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充分发挥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作用,并借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注重三种基本力量的整合,形成浓厚的教研风气,提升教师素质,势在必行。

校本教研中要加强集体备课,每周要有一次新课程集体备课活动,在周前一同研究本周要上的内容,集体收集有关的参考资料,研究教材教法,要形成“个体研究—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分头准备,上课-自我反思,同伴评课—再反思”这样一个规范的操作过程,要加强跟进式反思或同伴之间相互反思,即你跟进我反思,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

新课程也给广大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舞台,教师在实践时要进行“二练”,一练说,即能说出新教材特点,教学设计思路,一节课的教学得失;二练笔,即要勤动笔,写案例分析,写心得体会,写教学札记,以此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4.要正确使用课程学习资源、单元卷和其它的一些教学资源。

目前由市教研室编写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单元卷的确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这些学习资源一定要用好,目前我们可以建议选做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对于课程教材中提到的,课程标准又有明确要求的,一定要督促学生做好做对,而对于其他程度较深的内容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做,这也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特点,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单元卷上也可以选做,自己重新制定评分标准。拿出一部分题做为附加题。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认识衡量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准是什么?

要正确对待多媒体教学,由于我区大都学校的装备还较差,多媒体还不能被普遍使用,但教师也不能以为没有多嫖体就无法上好课的思想,多媒体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传统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摈弃,要注意发挥它们的优势,扬长避短,应该明白新课程实验区中有许多比我们条件还要差得多的地方。

5.要尽快提供成功的课例,进行深入的剖析,让教师领悟新课程好课的标准。

目前许多教师还不了解新课程到底怎样上才算得上是好课,也就是好课的标准不了解,新的《教学工作规程》虽然对这方面作了一些说明,但我觉得还是缺乏说服力,因为它只是说明了怎样才算是好课,而没有生动鲜活的课例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此我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这些课例应该是大多数教师都能操作应用,而不是只能由个别素质特别好的教师才能学到做到的,这些课即注重“双基”又注重能力,不仅知识技能得到落实,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如何找到适应我区师资水平实际的,操作方法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是我们教研员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另外,由于新课程的实施,教研员的工作职能已经发生了改变,教研工作也不仅仅是教研部门的事,因此作为学科教研员必须更新观念,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强化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贡献。

铁甲龙侃侃

赞同来自:

 市人大代表 刘艳

  内容:近些年,我市幼教事业呈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违规办园、教育保育活动不规范、随意收费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建议:一、加强日常监管,切实加强教育、卫生、交通、物价等相关部门工作上的协调配合。二、严格实施登记注册制度,依法合理规划、审批幼儿园。三、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四、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推行素质教育。五、规范幼儿园的收费行为。六、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确保食品安全。


 市教育局办理方案:市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此建议,专门召开局长办公会议,进行研究讨论,由局主管领导专门负责此建议的落实,并确定了责任科室、责任人。根据局长办公会议精神和局领导要求,形成如下办理方案。一、办理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名市”有关要求,从办人民满意教育出发,针对建议的具体内容,全面开展调研,摸清具体情况,抓好办理工作,及时进行答复。二、沟通建议代表。3月20日之前,与提出建议的代表、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进一步征求意见,确保办理工作切实可行,符合代表的意愿。三、全面展开调研。3—4月,针对建议内容,对全市幼儿园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在布局上,对市区幼儿园分布情况、县镇幼儿园分布情况和农村幼儿园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在业务上,对幼儿园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进行检查评估;在队伍建设上,对幼儿园的师资力量进行抽样调查,进一步了解幼儿园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日常管理上,对幼儿园的附近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管理、幼儿安全教育等情况进行检查;等等。5—6月份,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由市教育局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对规范幼儿园管理进行研究讨论。四、形成办理结果。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幼儿园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调研结果,形成进一步加强我市幼儿园规范管理的办法,计划9月份将此建议的办理情况进行汇总,并以市教育局正规文件形式,先后向代表、市政府督办室、市人大教科文卫室和人事选举室汇报办理结果。

  市物价局办理方案:一、对我市幼儿园收费的调研情况。按照《黑龙江省幼儿园管理暂行规定》,公办幼儿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民办幼儿园收费则实现自主定价,报属地价格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备案并公示。目前,我市公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执行的是黑教联发[1996]7号文件的标准,2003年根据市幼教中心、管理局幼教中心的请示,市物价局批复了6种特色教育班收费标准,家长可自愿选择。省物价局以黑价联字[2006]89号文件重新公布了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2007年我们深入到各幼教中心进行了调研,各幼儿园普遍认为省定标准偏高,部分家长接受不了,价高也不利于幼儿园的竞争,所以没有采纳新标准。下一步,我们将参考其他地市情况,合理确定我市幼儿园收费标准。二、建议办理步骤。1、3月份召开专门会议,向代表汇报办理方案,并认真听取代表对《建议》的补充意见。2、4-6月份在调研和成本监审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听证会,广泛听取幼儿园收费标准调整的意见和建议。3、7月份会同教育局、财政局召开联席会议,初步确定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并报市政府批准。4、8月份完成建议答复。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督办意见:1、教育部门应发挥好综合协调的作用,对现有的幼儿园逐步进行清理整顿。对新设立的幼儿园要严格实施注册登记制度。2、幼儿园管理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教育、卫生、交通、物价、安全等有关部门要各自负起责任,要按照建议的要求逐条加以落实,依法规范幼儿园的管理。

sunye144

赞同来自: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想,蕴涵着我们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普遍真理,揭示了共产党人治国安邦的真谛。*同志说过,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府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只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充满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在前进道路上将遇到很多复杂问题和严峻考验;国际上,世界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只有站在时代发展潮流的前头,始终保持先进性,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接挑战、知难而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崭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才能保持和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才能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人民群众向着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

  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我们的各项工作,忠实践行“三个代表”的要求。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考察党的先进性,就要看党能否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能否维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归根到底就是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保持党的先进性,就要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就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就要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就要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忠实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要切实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尤其要加大反腐败的力度。腐败是党的肌体的毒瘤,与党的先进性背道而驰。近年来,党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腐败又呈现许多新的特点,这给我们的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斗争的方式方法,加大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发生的力度,坚持标本兼治,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始终保持党的肌体的健康和活力。只要全党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应该说这是党内声势浩大的治理运动,或许进入了我党的转型期.....

sunye6

赞同来自: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想,蕴涵着我们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普遍真理,揭示了共产党人治国安邦的真谛。*同志说过,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府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只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充满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在前进道路上将遇到很多复杂问题和严峻考验;国际上,世界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只有站在时代发展潮流的前头,始终保持先进性,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接挑战、知难而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崭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才能保持和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才能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人民群众向着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

  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我们的各项工作,忠实践行“三个代表”的要求。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考察党的先进性,就要看党能否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能否维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归根到底就是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保持党的先进性,就要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就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就要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就要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忠实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要切实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尤其要加大反腐败的力度。腐败是党的肌体的毒瘤,与党的先进性背道而驰。近年来,党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腐败又呈现许多新的特点,这给我们的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斗争的方式方法,加大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发生的力度,坚持标本兼治,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始终保持党的肌体的健康和活力。只要全党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应该说这是党内声势浩大的治理运动,或许进入了我党的转型期.....

焦点一号

赞同来自:

在长期以来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等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在教学过程中根深蒂固的重认知、轻情感的现状。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取向背道而驰,而且最终也不利于知识的获得与掌握。有关的研究与实践已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做到知情统一、和谐并进,即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研究与完善情感教学的理论和具体方法,除密切结合学校的实践进行深入探索外,还应博采众家之长,从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发掘精华,为我所用。纵观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史,包含着较丰富、系统的情感教学思想,并在教育思想史中明显形成了两个“高峰”:一是先秦时期,在孔子、孟子的教育实践活动和著述以及《学记》、《吕氏春秋》等文献中都充分肯定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其中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活动最具代表性;二是明末清初以王守仁为代表的“王学”派教育家们以对乐学乐教的高度重视。我们可以把古代教育思想史中的情感教学思想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对忽视情感因素的教学提出了批评

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早就看出了不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粗暴对待学生、一味强调苦学的弊端,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抨击。首先,苦学不符合人的天性,难以维持学习的长久性。《吕氏春秋》对此已有深刻的见解:“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独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独不能棵。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2](220)确实,若学习是一件乐事,则任何人都乐意从事,若学习成为一件苦事,则任何人都不乐为,即使为之也不能持久。清代文字学家王筠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人,不是猪狗,……人皆寻乐,谁肯寻苦?”[3](255)苦学会最终导致学习的半途而废。其次,苦学导致学生的厌学、畏学情绪,使教育目的难以实现,甚至获得与教育者的初衷适得其反的结果。王守仁描述当时学校教育的现状是:“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结果只能使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4](226)既然苦学有如此恶果,那么,就必须在教学中渗入积极情感,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因为只有乐学乐教才符合儿童的天性,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情感教学的最终意义也体现于此。从学习效果上看,“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95)从学习动力上看,乐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大抵童子之情,乐戏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槁矣。”[4](226)以及“乐则生矣。学至乐则不自己,故进也。”[6](2)乐学能使人在学习中达到“不自己”的程度,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反观当前的学校教育现状,依然存在着一味重智轻情、强调苦学、对学生“若待拘囚”的现象,其最终效果如何,以及如何改进,从古代教育家的论著中也不难找出答案。

二、提出了情感教学的基础:学习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

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可知,较高等的动物都有探究、了解周围环境的本能,这在人类就表现为对外部世界及自身的好奇心、兴趣感和求知欲。因此,学习,作为一种了解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客观上提供了满足人类这一需要的手段,所以应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而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苦学”、“厌学”的现象,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法与学法不当的问题。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虽不能从此高度认清这一道理,但已认识到学习本身应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一认识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基础。《论语》开篇即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44)朱熹注解道:“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7](55)孟子在谈到认识万物之理时也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8](460)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教育目的就在于“致良知”,达到了致良知就是得道,就达到了真乐:“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引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4](278)《淮南子》中把因学习而得到的快乐分为“以外乐内”和“以内乐外”两种,并认为从内心发出的“以内乐外”的乐才能达到真乐。[9](32)除此之外,在古代文献中所载的关于学习、读书是人生最大乐趣的内容,真是数不胜数。“学习本身是快乐的”这一观点在王守仁的弟子、明朝学者王心斋的思想中达到了极致:他认为不仅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而且快乐应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更是学习与教学的主要目的和根本任务:“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4](226)这无疑是在宣布:情感教学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目的,学习与教学的实质就在于快乐。这对于当前我们对“情感教育”、“素质教育”乃至教育目的、过程和实质的研究都是很有启发的。

三、提出了情感教学的具体方法

既然学习本身应是快乐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以此为基础,实施让学生快乐地学的情感教学。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由此出发,提出了情感教学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1.选择教学内容,促进情感教学。

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乐学、好学,是古代教育家们实施情感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首先是以音乐、诗歌的教学内容促进积极情感。由于音乐和诗歌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主要形式,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所以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它们既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用以进行情感教学的主要方法、手段。荀子认为音乐的作用在于“入人也深”、“化人也速”,[10](187)主张以“诗”和“乐”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孔子也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114)的教育过程的设想。而有关诗歌促进情感的论述也很多,如:“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歌咏,喧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4](226)由于诗歌教育符合儿童的兴趣和年龄特点,特别适合于激发儿童乐学的情感。其次,教学内容要丰富多样,张弛交替,达到在愉快中学的目的。《学记》中说道:“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返也。”即要将紧张的学习与游息结合,在快乐中达到亲师信道的信念。前文的王筠在谈到阅读教学时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讲到底,而是必须“使有空闲时间”,以便向学生讲述一些有趣味的话题(“告以活典故”),这样就可使“弟子大喜”、“心思长进”。王守仁也提到教学不可紧张过度:“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4](228)可见,“满堂灌”不符合情感教学的原则,这是古代教育家们所早已认识到的。

2.改进教学形式,促进情感教学。

古代教育家们重视以适当的教学形式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效果。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启发引导的教学形式。从《学记》和孔子开始,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就不乏在教学中对学生启发引导、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论述。从认知角度看,教师的启发引导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从情感角度看,这种方法又是激发情感、促进乐学的重要手段。孔子主要运用谈话法和提问法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他有时故意使学生陷入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然后又循循善诱,启发思维,最终让学生豁然开朗,欲罢不能。这样的教学能真正让学生达到乐学、好学的境界。朱熹在谈到他的教学法时说道:“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探究,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11](99)

二是平等交流的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能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情感教学实施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要做到平等交流,首先要爱学生,因为只有热爱学生,才能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孔子说道:“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5](172)《吕氏春秋》中要求教师“视徒如己,反以己教”,[2](221)相反,对学生漠不关心,很难想像能有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如孔子在教学中就并非是一位让学生害怕、感到不可接近的教师,而是感慨时“喟然而叹”,在轻松时“莞尔而笑”,有时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有时则诙谐幽默,轻松地与学生开开玩笑。

三是身教感化的教学形式。中国古代有着身教重于言教的正确教育观。从情感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若能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高尚行为和伟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学生,能达到单纯的言语难以达到的以情动人的效果。如墨子以吃苦耐劳的行动对学生进行鼓舞示范,使学生大都有“赴汤蹈火,死不旋踵”[8](1156)的勇敢精神;王夫之也要求教师要“躬行倡导”,他本人就常年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教学活动,【摘要】很多现代企业都把成本管理当作企业成熟阶段中一项关键工作来研究。本文在分析传统成本管理局限性的基础上,引入价值链管理思想,就开展价值链管理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
  
  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活动,也是企业发掘各种潜力,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他们认识到,一个企业如没有有效的成本管理,生产过程和经营活动中出现大量成本失控环节,即使有再好的战略目标,再好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抱负,恐怕都难以实现。
  
  一、传统的成本管理
  
  成本领先战略已经在竞争中成为企业的杀手锏。但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在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创新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方法要求企业在市场调查、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品规划、设计、供应、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阶段发生的足以影响成本的诸因素进行科学、严格的计算,制定并分解目标成本;对实际发生的耗费进行限制和管理;并将实际耗费与目标成本进行比较,找出差异,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保证完成预定的目标成本。其显著特点在于成本控制的战略性、系统性、科学性、主动性和全面性。价值链管理的方法克服了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诸多不足。它站在战略管理的角度,注意关注企业长期发展的宏观层面,避免为了短期效应而产生的短期行为;它不仅关注节源,更成本的各项价值活动,根据重要性原则选择占总成本比重大的价值活动,控制或改变影响它们的结构性因素来获得成本优势;二是再造原有的价值链,采用效率更高的方式来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
  对价值链中不能增加价值的环节,要通过减少浪费来节约成本,包括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如对采购活动来说,采购价值可以说是基于时间和质量的一种竞争。真正创造采购活动价值的是选择供应商和收货入库。因此控制采购成本的焦点问题之一是来源管理,即发展新的可靠的供应商;之二是供给管理和物料管理系统。对这些重要环节的管理应体现在日常的采购活动中,而不是等采购计划下来以后才开始这一步。与供应商的关系是采购工作的核心,集中体现在供应商数据库、供应商的发展和评价、谈判策略和能力、因供应商而异的采购技术、与供应商的合作及相互参与共同开发等,这一部分应是采购活动的重点。物料管理系统要解决经济库存与订货提前期的关系、仓库的合理布点、物品的合理放置和保管等问题,为提高采购活动质量和效率提供需要的准确数据信息。采购部门在每一次采购活动进行时应描绘出实际的价值链,并记录下整个价值链的总成本及成本变化分配情况,找出变化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较科学地获得采购成本产生的根源,找出控制成本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系统数据库、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从事价值活动人员的素质等都能为节约成本提供机会。同理,其他价值活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业务,进行分析,最后可以得到整个价值链的实际成本信息。
  
  四、注意的问题
  
  价值链管理的分析方法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需要在各方面做好价值链管理的支持工作。
  
  (一)价值链管理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实现价值链全程人员统一管理和认识,实现各个价值系统的集中和统一入口。通过控制内部、单元技术,实现个性化的系统定制,形成一个统一的用户交互界面,实现数据交换的“枢纽”功能。根据管理和分析的需要,通过信息平台来实现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抽取和整合。同时,在统一的信息平台基础上,实现价值链上所有价值单位的信息发布与共享、日常办公、决策支持、绩效管理等应用功能,构建企业办公管理平台。
  
  (二)为适应价值链管理机制,对现存的组织机构要进行必要的变革,以创造良好的支持系统。要精简和关闭原有影响企业效益(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业务,使组织机构趋于扁平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精于核心业务、成立急需的机构和进行业务研究创新。
  
  (三)集成与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要建立与价值链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如建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标准制度,建立以现金流量为基础、以经济增加值(EVA)为内容的绩效评价体系等等。
  
  (四)价值链管理实施的另一个问题是数据的收集。现在会计系统建立的基础不是基于价值链这种活动与流程的思想,因此不能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数据。所以,为了支持价值链管理的实施,必须基于价值链管理的思想对基础会计系统进行改革,按照价值管理的要求重新建立规则和数据,以提供必要和准确的数据。注重哪些价值活动在价值链中增值;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中每一项价值活动的分析,不仅可以确定和发现每项价值活动对于企业价值增长有无贡献,还可以计算出贡献的大小;运用价值链管理的方法,企业将不再单单盯住那些标准成本的核算和控制,而是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整个价值链的整个过程,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高。
  
  三、价值链管理的开展
  
  (一)通过对外部价值链的分析,了解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探索利用上、下游价值链管理成本的可能性
  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样的上游和下游价值链,如何维护、利用和管理这一层价值链,对于企业来说是成本管理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了解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减少浪费
  1.运用价值链分析法确定与成本管理有关的价值活动
  加工制造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解为九项与战略相关的价值活动:采购、运输、加工制造、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内部后勤、外部后勤、市场营销、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企业每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包括:(1)外购经营投入成本:为生产而投入的原材料、储备物资、低值易耗品;(2)人力资源成本:企业为获得或重置人力资源而发生的支出,如人力资源取得的成本(招聘、录用、安置等),人力资源发展成本(在职教育、岗位培训、脱产培训、进修等),人力资源保持成本(工资、奖金、福利、医疗、住房、社会保险等),人力资源离职成本(退休人员工资福利、职位空缺损失、职位交替前后效率损失;(3)资本化费用:指受益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支出。如固定资产(建筑物、机器设备、劳动工具、运输工具等),无形资产(专利、商标等),递延资产(企业开办注册费等前期费用、装潢费、租借设备的改良支出)等。
  2.在成本管理中,企业必须将以上成本分摊到价值链的各项价值活动中去
  分摊的目的是产生一个反映成本分布的价值链。比较各价值活动的成本分布,从而找出可以改善成本的突破口。管理者能抓住企业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那些目前所占比例较小,但正处于增长状态,并且最终能改变企业成本结构的价值活动却容易被忽视,把价值链分析方法应用于成本管理,可能会克服这一弱点。
  如何分摊成本?总的原则是:外购经营投入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应分摊到它们发生的活动中去;资本化费用分摊到使用、控制它们或者对其使用影响较大的活动中去。通常采用三种分摊方法:(1)当成本与企业价值活动的因果关系可以直接认定时,可直接分摊,如生产成本;(2)虽不能认定直接关系,但可确认会产生未来收益时,可以根据资产特性分摊,如固定资产按受益期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计提摊销金额等;(3)既无因果关系,又不能预计其效益,则成本在当期立即确认为费用,如利息、业务招待费、诉讼费等立即计算为当期费用。
  通过成本归集和分摊,可以发现过去未被重视的间接活动成本和质量保证活动成本之和占总成本的比例,远远超过管理者原先的估计,而且随着现代企业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会加大,网络系统、自动化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使得非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三)是要了解企业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明确企业自身的强势和弱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行业、市场、战略这三维来确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采取的策略,并制定相应的成本优势策略。企业获得成本优势的战略途径有两条:一是针对以上提出的影响
  (一)传统成本管理过多地关注于微观层面
  传统成本管理是在许多既定条件下,比如厂房已经造好,产品已经设计出来了等等情况下做管理。这样对那些从一开始就已经产生差错的企业行为是无法进行控制的。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开销加大,使许多加工制造企业感到头疼,他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加强成本管理。但是,按照传统思路和方法来操作成本管理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企业也降低了竞争力。
  
  (二)传统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降低费用,节约开支
  这种方法固然非常重要,但却是一种消极的控制方式。传统成本管理往往较少考虑降低成本到底是为什么,单纯地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发生成本支出的环节很多,但并不是随便降低哪一项成本都行。比如盲目缩减研发开支,那么很可能也损害了企业的技术先进性;再如片面地把质量控制成本降低了,有可能产生质量下降、退货率增加的后果,产品销售将受到影响。
  
  (三)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在区分价值活动方面存在不足
  企业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但企业的有些作业却并不创造价值。比如产品库存不创造价值,生产出来的废品还要减少价值。成本管理应该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对企业外部的价值链、对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考虑不多。
  
  (四)传统的成本管理较多关注成本的核算和分析
  特别是标准成本,它很大程度上都在集中关注成本的准确性,尤其关注制造过程的成本归集及分配,对成本的控制管理相对较弱。我们说一个加工制造企业的成本中,制造过程的成本占据了很大的摊销,但并不是全部,企业还需对其它活动有更多地控制管理。
  
  二、价值链管理
  
  针对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不足,美国哈佛商学院MBA课程中就企业资源分析提出一个新理论——价值链分析法,即运用系统性方法来考察企业各项活动和相互关系,从而找寻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企业成本管理的本质目标应该是通过企业行为取得低于其竞争者的累积成本,从而赢得竞争优势,而不仅仅是成本优势。所以本文欲借助价值链理论,从企业行为的角度而非会计方法角度来考察企业成本。
  价值链思想认为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按照经济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各项活动。不同企业的价值活动划分与构成不同,价值链也不同。对加工制造业来说,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包括采购、运输、加工制造、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内部后勤、外部后勤和市场营销;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企业运营中各种保证措施的总称)。每一种活动都包括直接创造价值的活动、间接创造价值的活动和质量保证活动三部分。企业内部某一个活动是否创造价值,要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活动所需要的东西、是否降低了后续活动的成本、是否改善了后续活动的质量。每项活动对企业创造价值的贡献大小不同,对企业降低成本的贡献也不同。每一个价值活动的成本是由各种不同的驱动因素决定的。价值链的各种联系成为降低单个价值活动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与弟子们一起“昼共食蕨,夜共燃藜”,深深地感动了学生。3.实施正向评价,促进情感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对教学中的惩罚论述不少,对奖励却论述不多。[12](150)尽管如此,一些教育家仍能看到表扬鼓励对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作用。《学记》中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在这里“强”即鼓舞、激励的意思;另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与批评的记录大约有23处,其中属于表扬的居多,有17处,属于批评的有6处。[12](150)王筠在《教童子法》中主张对学生特别是“笨拙执拗”的学生,不仅要想方设法地予以启发诱导,更要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多加鼓励,以便使他们“欢欣鼓舞,侈谈学问”,而不要动辄批评。在谈到写作教学时,他认为作文批改要以鼓励为主,“少改易之,以圈为主”,即尽可能保留学生所写文字,以鼓励性的批改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这些都与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关于表扬有利于激发兴趣、其对学习的促进效果一般要好于处罚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以上粗略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情感教学的思想。应当看到的是,在秦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思想文化领域先是独尊法家,后又独尊儒术,并没有形成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的教育思想流派,亦未自觉形成完整的教育心理思想的结构体系,[12](7)而由于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局限以及情

感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有关情感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更未有充分的提倡与阐发。与古代教育思想中较为丰富、系统的从认知角度所揭示的学习的本质、学习过程的规律及学习的原则和方法相比,对情感教学的阐释只存在于少数教育家的真知灼见之中。但由于这些情感教学的思想是建立在古代教育家们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长期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仍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性和概括性水平,即使从当代教育科学的角度看,这些思想仍闪烁着科学和理性的光辉,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