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期放在老人那里有什么坏处?

工作忙,孩子从小就放在老人那里,现在发现了一些问题,要不要克服困难把孩子接回来?还是再放在老人那里一段时间,等到上学的年龄了再接回来?
已邀请:

木子小舟1

赞同来自:


俗话说,孩子“谁带跟谁亲”,孩子“谁带就像谁”,孩子“谁看就随谁”,看来不无道理,绝非空穴来风。
我家大宝就是孩子姥姥一手带大的,从出生到上幼儿园的三年时间里,吃、穿、玩、睡都跟她姥姥一起度过,可以说是形影不离,朝夕相处。那时,因我和妻子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有着永远都干不完的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总之在单位就是一个字,那就是“忙”,到家后早己疲惫不堪,也是一个字,那就是“累”,所以回家后也帮不了什么忙。加之,因受住房条件限制,并受生活习惯、交际圈子的影响,女儿被她姥姥带回北京郊区自己家中看护。
在她姥姥看护期间,大宝像着了魔一般,天天粘着、缠着她姥姥,与姥姥一起吃、一起玩、一起住,自然感情越来越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的言谈举止、饮食习惯、为人处事、理念认识等慢慢地入乡随俗了。
平时我们想孩子时,就打个电话过去,想跟孩子聊聊、亲呢一下,可孩子没话说,说几句就挂电话走了。周末我们过去,她的态度也是热情三分钟后便开始冷淡,最后形同路人,不亲我们,不跟我们玩,她自己玩自己的。给她做饭吧她还挑三捡四的,不吃这不吃那,还说姥姥做的饭好吃。想晚上跟她一起睡觉都不行,必须姥姥陪,否则就不干。
于是,真爸妈就成了个代名词、替代品,可有可无,孩子有事都找姥姥解决。不过那时的我跟妻子,正是事业打拼的初级阶段,根本没有时间带孩子、陪孩子、教孩子,多亏她姥姥帮忙。
女儿对姥姥如此信任,让她姥姥既感动又悲伤,有苦难言,但又无可奈何。毕竟她姥姥也有自己的生活,本来干了半辈子革命工作,退休后想好好玩玩,结果被这淘气的外孙女给“套牢”了,什么都干不了。
加之她姥姥是地道的北京人,天子脚下长大,自然骨子里流淌着外地人羡慕的优越。与孩子呆时间久了,老北京人的那套习俗,无形中被孩子耳濡目染,并效仿。加上隔辈情深,过分溺爱,随意放养,造成孩子的心理、思想、行为与其他孩子差异很大。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不大女儿的性格、脾气、爱好兴趣等,慢慢地与她姥姥相差无几了。她姥姥姥爷喜欢吃喝玩乐,女儿也喜欢。她姥姥喜欢穿着打扮,作为学生的女儿同样喜欢。她姥姥喜欢打麻将,上一年级的女儿竞敢当我的老师。特别让我反感的是女儿与同学打电话时,用老北京的“口头禅”进行交流,太不文明了,我几次强行帮她,最后才改掉。女儿的行为,都成了小型号的姥姥翻版和克隆。当然这些是老年人的爱好和兴趣,本无可厚非,但在一个儿童身上具备,就不合时宜了。
孩子反差最大的是我邻居家的孩子,因孩子爸爸是我的一个同事加朋友,很熟,闲时经常一起切磋些育儿经验。抛家舍业的孩子奶奶从山东老家来北京儿子家帮带孙子,半年后因不习惯城市生活,与儿媳妇的育儿观念、生活习惯不一致,加之孩子奶奶放心不下家里的五亩地、一头猪和十只鸡,多次申请后,最后才经得孩子爸妈同意,决定带孩子回山东老家看护。孩子爸妈虽不舍,但为了保工作,只能采用如此下策。时间一晃6年过去了,孩子回来上一年级时,不光不适应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竞还不认爸妈,不叫爹娘。更严重的是性格野蛮,行为粗鲁,满嘴脏话,不合群、不入流,操着一口山东土活,好打架、好惹事,谁说他就报复谁,轻则拔“他仇人家”自行车的气门心,重则在“仇家人”大门上写污言碎语恶心人家,弄得我这同事天天跟着给人家后边道歉,赔礼。
孩子们都生在大城市,本来该享受城市待遇,结果被父母下放到郊区或农村,成了地地道道的“城市下放儿童”。“城市下放儿童”与“农村留儿童”景况一致、程序一样、结局相仿,同样也得引起社会关注。
总之,孩子不在父母身边,虽然给父母赢得了时间,减轻了负担,但对孩子的成长、进步和身心健康很不力,坏处很多。

一是在心灵上受到创伤。孩子远离父母与老人一起生活,老人行使着父母的权利和义务,但永远代表不了孩子的父母,给予不了孩子真正的母爱和父爱,造成亲情缺失,情感冷漠,内心封闭,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况且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好像没有父母一般,受到歧视和冷落,从此在她幼小的心灵上,存在心理阴影,造成很难愈合的创伤。
二是在亲情上变得疏远。孩子与父母两地分居,聚少离多,缺少沟通交流,缺少父母爱,造成“亲情饥渴”,性格内向,行为孤僻,不愿跟别人主动交流,对父母也不例外,致使父母之间变得生疏,如同外人。
三是在思想上产生代沟。十年就是一代人。有的老人与孩子相差几代人的空间,即使在同一个年代出生的,也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同意见,特别在人生理想、信念、目标,以及“三观”问题上,更何况相差三辈人之间,代沟问题不言而喻。
四是在性格上出现偏差。农村孩子是散养的,都是自我管理的,适应物竟天择、弱肉强食的法则,打架斗殴、喝酒骂街、偷盗抢劫等等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若孩子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困难挫折得不到解决,身心健康得不到扭转,会造成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加之孩子缺少真爱、真情、真心,会造成性格孤僻、自卑懦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甚至有暴力倾向、违法犯罪苗头。
五是在教育上监护不力。老人平时忙于家务、农活,很难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即便能教育孩子,那套理论也早以过时,并失效。遇到农忙季节,孩子还得帮着干农活,学习根本没有时间,加之监督失效,孩子的学习成绩肯定下降,成绩下降便对学习产生反感,造成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六是在安全上防护不到。在农村,人们的交通意识淡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又不分道行驶,人多车多路窄,造成交通事故频发。在农村江河湖泊多,夏天游泳的人多,溺亡的孩子也多。打雷下雨多,遭雷击的孩子也不少。特别老人年龄大了,腿脚不便,眼神不灵,精力分散,容易防护不到、监护不利,还会造成不法分子的侵害,如,性侵、拐卖等,所以孩子的安全尤为重要,防不胜防。


妈妈爱朵朵

赞同来自:

孩子适当短期和老人生活,我觉得应该支持,既让孩子感受到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爱,又抚慰了老人晚年生活的寂寞。所以,每逢假日,我还是会把小孩送去给爷爷,奶奶带一带,玩一玩,但长期放在老人那,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孩子会自由懒散,因为老人不会过多管束,只要孩子高兴,任其玩耍,所以孩子都会因贪玩而怠慢了学习,作业总是无法按时完成;
会晚睡晚起,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因贪看电视,总是晚睡,晚睡自然就晚起,不利于身体健康;
不讲卫生,吃东西前不洗手,甚至忘了刷牙洗脸;
乱花钱,乱买零食,玩具,因老人溺爱,总是慷慨大方的给孩子零花钱而不加约束,造成孩子大量购买垃圾零食,而影响了正餐。乱买玩具,不加节制,造成浪费等等。
不管怎么“可怜天下长辈心”,他们虽然养育孩子的方法方式欠妥,但终究是因爱孙心切,所以,做为父母的我们也不应过多指责,但应尽量让孩子明白事理,约束管教好自己。


我是小小娱

赞同来自:

孩子的幼年时期应该由自己的父母来带,不能因为工作忙而托付给自己的爷爷奶奶,这样会有一些不好的地方。

1.长期由爷爷奶奶带孩子,会降低孩子的创造力。

老人毕竟是老人,年龄虽然大,但智力却慢慢的退化,他的一些行为有时是不自然就做出来的,对于老人,他的知识性是缺乏的,他们没有一定的时间去接触社会的新鲜事物,没有能力去感触社会的新发展,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缺乏,久而久之,孩子也定会缺乏对社会的发现,缺乏对自己创造力的发现,缺乏一定的动手能力。
2.孩子长期由爷爷奶奶带,也必定会缺乏父母的爱,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应该与自己的父母待在一起,在一起生活,这是一种幸福,如果孩子总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有时会导致自己没有父母的误会出现,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这会导致孩子的心理不是很健康,导致他不能够释放自己的天真,总是把自己孤僻起来,这会产生不好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在与爷爷奶奶生活的时候,也许爷爷奶奶不能及时发现这种事情,而耽搁了时间,这就会酿成大错。

3.长期与老人在一起,孩子会被溺爱。

有句俗话说的好“隔辈总是最亲的”,这的确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爱生活对爸爸妈妈的爱,他们总是尽一切可能,满足对自己孙子孙女的要求,在一些特殊情况,他们甚至忘了这件事情是对是错,造成孩子的欲望心理非常强大,会对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4.长期与老人在一起,孩子会模仿老人的行为。

孩子是没有认知能力的,他是一点一滴通过模仿自己的家人来得到答案的,但如果长期与老人在一起,孩子学到的老化东西会更多,会学老人的慢慢走路,会学老人的驼背等,这对孩子也是不利的。

既然已经生了这个孩子,为什么不自己扶养呢,作为父母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才是应该做的。你们这样认为吗?
孩子放在老人那里,就涉及到隔代教养的问题。老人带孩子有一定的好处,比方说老人年纪大有耐心、有经验,但是也有一定的坏处。
一、安全感的缺失。稳定的成长环境能带给孩子安全感,而带大的安全感来源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的爱和父母的爱是不一样的。
二、性格的缺失。老人带孩子,容易两极分化,要么特别宠溺孩子,要么特别严厉地对待孩子,再有就是老人年岁大,喜欢清静,而且精力体力跟不上,喜欢让孩子安静,限制了孩子的活动。
三、老人养育孩子完全是照经验来的,一些先进的育儿理念,他们很少接触,很少学习。
四、感情的消失。孩子长大后,可能就会不和自己亲近,造成叛逆,更喜欢和老人亲近。
我们作为父母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直接把孩子丢给老人,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如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就要想办法高质量的陪伴,不要让孩子的童年缺少了父母的爱。

多米好可爱

赞同来自:

老人长期带孩子的危害1、强迫孩子吃饭
老的观念是孩子白白胖胖的才最好,老人也总是希望孩子吃的很饱,所以习惯不停的喂,甚至追着喂。


有些孩子不想吃,老人就威迫利诱,用零食哄,用语言威胁“不吃我就让警察叔叔带你走”、“你吃了这点我给你看动画片”……其实越是强迫,孩子越排斥吃饭,还造成孩子吃饭时看电视、吃零食的习惯。
2、给孩子多穿


老人怕冷,他们习惯给孩子穿的很多。孩子是纯阳的,他不怕冷,除非他生下来体质就弱。结果孩子一运动,就容易出汗,汗凉了,一冷一热反倒感冒了。
3、限制孩子探索
老人最常说的话是“慢点走,别摔着”。一岁半以后,爷爷奶奶稍不注意,孩子一溜烟就不见了。于是老人就害怕“我还是抱着好了”。
经常抱着孩子会导致什么呢?一旦会走路的孩子,反而不愿意走路了,老想让大人抱着。孩子也会形成不敢冒险的意识,前面有危险,还是呆在奶奶身边好了。这样容易养出返现的孩子。
4、推卸责任


孩子摔到在地板上,老人赶紧把哇哇大哭的孩子抱起来,嘴里念叨着“打它,地板不对,撞倒宝宝,打它……”这是育儿呢?还是害儿?这样的教导让孩子是非不分,长大后往往将自己的失误和过错推卸到别人的身上或客观关键上。这样的孩子不善于自我总结和纠正,也终究会变得自欺欺人。
5、自理能力差


好多孩子五六岁了还不会穿衣服、不会系鞋带。老人说孩子不会,大人应该帮忙。实际上孩子穿衣穿鞋过程,犯错多了,慢慢的就会自己纠正。开始可以让宝宝自己伸左手、伸右手你帮他穿,做的不对进行纠正,做的对了进行表扬。老是帮孩子穿,孩子没机会犯错,也就没机会纠正,自然就不会了。
给爷爷奶奶带孩子的5个建议如果你把孩子给爷爷奶奶带的话,一定要互相沟通,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这样你们也会跟放心。
1、建议让宝宝尽情的爬行
老人看到孩子有什么动静,就绷紧了神经,十分紧张。看到宝宝在地上爬行,就赶紧把宝宝抱到床上或是小车里,不让宝宝乱爬。这么限制宝宝的行动,宝宝会不开心的。
如果看到这种情况,妈妈可以跟老人解释爬行的好处。
当宝宝在爬行过程中,头颈抬起,胸腹离地,用肢体支撑着身体的重量。这就锻炼了胸腹肌和四肢的肌肉,并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为日后的站立与爬行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此外,爬行对孩子来说是一项剧烈的运动,消耗能力较大,这样有助于孩子吃的多、睡的好。从而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2、婉转提醒,不要嚼烂食物喂宝宝(直接说怕会伤了感谢,老人也是为孩子好)
大人口腔里有很多细菌、病毒。嚼碎食物喂容易使宝宝患病。因为成人身体的抵抗能力比宝宝要强,有些细菌成人接触了不会生病,但是宝宝接触了就有可能会生病。新闻也经常报道这类事件。


此外,由于咀嚼后的食物已经很精细了,孩子不在咀嚼也可以咽下去,时间一长,宝宝的拒绝能力得不到锻炼,造成牙齿、咀嚼肌和下颌骨不能正常发育。嚼喂也不利于宝宝的消化和吸收。小孩可以通过咀嚼食物刺激唾液和胃液的分泌,以利于食物的化学消化。
妈妈们只要将嚼喂的坏处说明给老人听,相信他们一定能理解,用一种卫生的方法喂养宝宝。
4、补充现代育儿知识,即使他们是过来人
老年人在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中,处理过许多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亲眼目睹并参与了许多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的全过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是失败的教训,积累了丰富的育儿知识。虽然有些过时了。但在孩子的健康方面和做人道德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作用。


所以将宝宝交给老人带的时候,他们可以利用传统的经验,再学习新的育儿知识。这样带起宝宝来会跟得心应手。爸爸妈妈也可以多和老人沟通交流,多讲一些年轻人的育儿经验。
5、爸爸妈妈要和老人步调一致
明明千叮咛万嘱咐不让给孩子吃糖,可是妈妈前脚刚走,老人后脚就经不住宝宝的甜言蜜语、软硬兼施,乖乖的拿出糖。相信这种情节爸爸妈妈见过不少。爸爸妈妈肯定想让老人和自己站在统一战线,无奈老人心软,经常会被宝宝劝的动摇了立场,这让不少爸妈头疼啊。


难到就没有解决方法吗?
其实,只要爸妈能多花点时间和老人沟通,让他们了解新的育儿知识。分享一些育儿案例,慢慢地影响他们,这样他们脑袋里会装进更多适合现代孩子的教育策略。但是,前提是爸妈不是要改变老人,而是跟老人分享,影响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所改观的。
总结老人带孩子,有利有弊。处理不好,便弊大于利。因此,老人在带孩子这件事上,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是配角,主角是孩子父母。不能喧宾夺主,大包大揽。同时,老人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代进步,更新养育后代的观念,用科学知识教育孩子。
为了一个共同愿望,那就是教育好孩子。老人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其劣势,让孩子快乐成长。


(更多育儿知识,欢迎关注多米好可爱……)

朵朵妈妈育儿

赞同来自:

既然现在已经发现问题了,能早点接回就早点接回吧,因为你接回的越晚,孩子的问题越不好解决。
1.虽然大多数老人带孩子都能照顾好孩子的吃喝拉撒,但是教育还是主要靠父母。



2.孩子长时间不在身边长大,等长大了再接回身边,这样孩子和父母不太亲近:我的朋友就是把孩子放在老家,等放学时才接回身边,孩子现在都该上初中了,从来不在爸爸妈妈年前撒娇,总是客客气气的。和孩子的那种亲近是在你养育他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形成的,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再难弥补。
3.老人带孩子容易溺爱孩子,给孩子养成一些坏习惯。
4.老人带孩子不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老人总认为太小的孩子学东西没有用。
5.大多数老人带孩子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因为老人什么都给孩子包办了。



综上所述,如果有条件一定要把孩子早日接到自己身边,或者说服老人到你工作所在地带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百科全说175911689

赞同来自:

多数女人,交出孩子的照顾权,也就意味着同时丧失了孩子的教育权。如果还想插手,没有机会。

自律的哲仔妈妈

赞同来自:

不要,赶紧把孩子接回来,刻不容缓。

我是哲仔妈妈,创业者,两岁宝妈,分享育儿经验和辣妈成长感悟。欢迎关注交流。

养哲仔接近三年了,总结一些经验,我信奉三岁之前小孩一定要跟父母一起成长,三岁之前是小孩培养安全感最重要的三年,安全感越充足的小孩,长大之后更勇敢去挑战自己和探索世界,所以至少在三岁之前,强烈建议:把小孩留在身边。

长期放给老人带,孩子长期不在父母身边,这样的孩子有几个特点:

1,木讷。

网红咪蒙曾在一篇文章里说她把儿子唯唐留在自己妈妈家一个多星期,孩子回来,很乖,不活泼,特别听话,木讷,眼睛无神。为什么那个活泼大胆乐观爱笑的孩子,放在妈妈一个多星期,就完全变了一个人?自从那次开始,咪蒙说,她觉得这样的转变太恐怖,无法接受,自己的亲身母亲,肯定是疼爱自己儿子的,只是教育方式方法不一样导致,自那次以后,她再忙也不敢将儿子交给母亲超过一个星期。

老人带小孩,普遍都是:这个不能玩,哎呀,那个危险,听不听话?孩子闹着看电视,就宠着让他看,孩子看电视特别乖,一动不动的,老人家特别满意。

2,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上个月哲仔跟他奶奶回老家半个月,回来我发现哲仔不仅木讷,听话,动不动就哭,而且,我每次视频跟他说:哲仔,妈妈爱你,你爱不爱妈妈?他就把视频关了。回来深圳的时候,我抱着哲仔很激动,说:哲仔,妈妈很想你,你有没有想妈妈?他躲着,不肯回答,我说:妈妈爱你,你爱妈妈么?他也不愿意表达,直到我多次说,哲仔,如果你也爱妈妈,要告诉妈妈,因为妈妈听到会非常开心,过了一两天后,他才轻声说:爱妈妈。

在我身边一个星期后,哲仔就能很自然跟我表达:爱爸爸,爱妈妈。想妈妈。非常明显的对比。

3,太听话

家婆常说,你看你们不在家,我带他回老家,他很乖,每天早上自己起来,叫奶奶,我起来了,吃饭自己吃,一点都不闹,一回来深圳,就天天粘着你们,还爱撒娇。

婆婆还经常问哲仔:听不听话?听谁的话?、

哲仔回答:听话,听奶奶话。

我听了特别不舒服,觉得好别扭,这是个人,不是木偶,为什么一定要那么听话呢?而老人带普遍都有这个问题,老人要的就是听话,不反抗,不犯事,不乱来,最好一整天乖乖地坐着。

还有很多其他不普遍的问题:比如卫生问题,家婆带哲仔回去半个月都不给他剪手指甲,回来我一看,又长又脏,黑乎乎的。比如,有些老人半岁就给小孩吃盐、有些老人天天对小孩大呼小叫。

小孩的成长不可逆,如果可以,让老人来城里带,至少下班后的时候可以跟孩子在一起。三岁之前,强烈建议,多多跟小孩有肌肤接触,陪他玩,按摩,抚触,同床睡觉,这些都可以增添安全感。

足够安全感的小孩,在三岁以后,有更加足够的正能量在心中,来抵抗来自世界的负能量。

委屈自己,苦自己,也不能苦小孩啊,留守儿童,很可怜,哲仔经常跟小朋友介绍: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留守儿童,那种渴望见到父母的眼神,看着就想流泪,再苦再难,都要把小孩留在身边。

我是哲仔妈妈,两岁宝妈,分享育儿经验和辣妈成长感悟。欢迎宝妈们关注交流

孕儿育儿百科

赞同来自:

让老人带孩子,有利也有弊。
利:老人带宝宝更细致

在郊区某企业下班的员工俞凤是一位2岁宝宝的妈妈,孩子出生后,她和老公都没工夫带孩子,因而不断请着保姆帮带。可找了好几个保姆都不太称心,不是觉得对方太大意,就是怕对方不疼孩子。
“另外,老人照顾孩子特别细心周到,我也很担心。” 俞凤说,婆婆对孙子心疼备至,宝宝日常的吃喝拉撒睡,都照顾得细致入微,比她本人更随心所欲。有一次,俞凤听到宝宝哇哇地哭,怎样哄都不停,喂奶也不喝,合理她焦急时,买菜回来的婆婆说:“孩子准是尿了。” 俞凤一看,果真是尿湿了,赶忙给孩子换了尿布。“另外,婆婆给宝宝泡奶粉,温度控制得十分好。”俞凤笑着说,这一点本人可差远了。
利: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市民林晓雅去年底生了一位心爱的女宝,爲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上个月,她把在乡下的母亲接到城区常住,并帮助带孩子。她说,产假完毕后,本人要下班,除了没空带孩子外,还由于妈妈怀念外孙心切,单独在老家也觉得孤单。
林晓雅的父亲前年过世,母亲单独待在老家,常常会觉得孤单。自从林晓雅生了女儿后,老人家快乐坏了,常常来女儿家小住几日,含饴弄孙。林晓雅和丈夫磋商后,决议索性把母亲接过去住,既能一解寂寞,全家共享天伦之乐,又能帮本人照顾宝宝。看到一家三代其乐融融的样子,全家人都很快乐。



弊:“老经历”抑制孩子求知欲
在感谢老人帮助带孩子的同时,也有不少小夫妻看到了其中的弊端。有的年老爸妈反映,老人带孩子喜欢按照旧经历,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老人更容易抑制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弊:溺爱让孩子骄纵任性
淑惠的儿子力力往年5岁了,在幼儿园上小班,每天清晨起床后,力力的外婆就开端帮他张罗,递上毛巾擦脸、喂饭、整理书包、出门换鞋、一路护送……到了幼儿园,外婆还要千叮万嘱才会分开。被外婆溺爱的力力成了小王子,不只什麼都不会,还动不动就发脾气。
另外,淑惠还觉察,本人在孩子面前的威严也快没有了。“每次儿子爲了不顺心的事哭闹,我想纠正他,正讲道理时,他外婆就马上抱过来哄他。”
一朝一夕,力力学会了向外婆求助,想买玩具找外婆,犯了错误也找外婆“掩护”。前几天,力力把妈妈的笔记本电脑摔坏了,向外婆求助,后果外婆就把这件事揽到本人身上,说是本人摔坏了电脑。得知真相后,淑惠很闹心,还和妈妈吵了起来。


谁都知道一个道理,孩子和父母一起成长才是最好的。既然选择了生下孩子,如果真爱孩子,为什么不尽量自己带呢?别把错误和罪责都推给老人,两辈之间肯定会存在习惯和观念上的差异,这无法避免。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意味着永远错过,世界上没有后悔药。真爱他,就好好陪伴他!

冬九鱼

赞同来自:

欢迎关注我,一起讨论孩子教育和育儿!

你们可真心大,再艰难也要自己带孩子好嘛,你们图方便了,那考虑过孩子吗?你是给老人生的孩子吗?可以请老人帮忙带孩子,但是不要完全的扔给老人带,同时要感恩老人的付出!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沟通与陪伴,父亲母亲都不能缺位。否则,不利于其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很多父母虐待自己亲生孩子的案例,仔细去读,你都会发现,那被虐待的孩子小时候都不是由父母亲自养育的,最常见的情况是,他们由老家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带到三岁以后,才交回父母手里。
在父母的认知里,爸爸妈妈可能认为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可以独立活动了,在生活上不需要大人太多照料,又可以上幼儿园了,于是就把孩子接到身边,以为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以后的养育就容易多了。但殊不知,这给将来的养育(甚至一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麻烦。这样一个养育过程是有很大缺陷的。
其一:老人的生命状态及不良习惯
老人的生命状态及不良习惯的影响,还有孩子因缺爱(父爱母爱)造成的心理营养不良,导致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有问题。回到父母身边后,父母看不惯孩子的生命状态和生活习惯与年轻的父母又有冲突,因为他并不是父母带大的,不是父母的作品,而是爷爷奶奶的作品,不是按父母的意愿,而是按老人的意愿塑造出来的。


父母没有经历孩子养成这些习惯的过程,不清楚这些习惯的来龙去脉,心理上很难接纳。孩子一拿过来就已经是个半成品,就要去改造他,而改造比塑造更难——老裁缝都宁肯做新衣服,不愿改旧衣服——年轻父母本来就没有经验,一上手就接这个最难的活,肯定做不好。一做不好就沮丧、烦躁,一烦躁脾气就大,孩子就遭殃。
其二,是感情问题。
孩子虽与父母血缘关系最近,但养育他的是老人,老人与他也有血缘关系,也很爱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他的脆弱,必须依赖成年人扶养,他很容易与扶养者建立依赖关系——就连刚卵出的小鸭,它身边只要有一个庞大的、活动的物体,它就把它当成妈妈。
如果待在它身边的活动物体是母鸡,母鸡就成了它的妈妈;如果是一个人,人也会被它当成妈妈。如果一个婴儿从小被人抱养,他心目中的妈妈就是那个抱养者——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真的就相当于老人抱养了一个孩子,后来又被他的亲妈带回去了,这对老人和孩子都是一种伤害。孩子与老人在天长日久的养育中,建立了比与父母更深的情感联系。


父母对孩子没有“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经历,他与这个生命就缺少契合。我们经常看见岩缝里长出一棵树,树的根紧紧地贴着岩石,顺着岩石的形状走,岩石是什么形状,它就包裹成那样的形状,两者刚柔相济,合而为一,这就是默契。有了这种默契,无论什么外力都无法将它们分开,除非石碎根折。
但这种默契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天长日久,在树根不断的生长中渐渐形成的,如果树根已经长成形,你再放一块石头在它下面,它不会去抱住它的,两者永远贴不到一起。只有柔软的、正在生长中的树根,才会去抱住一块石头。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你没有和他在一起,也许两颗心就永远失去了彼此抱住的机会。


其三,生硬的父母教育
既然在情感上已有疏离,父母的教育便容易生硬,孩子也容易抵触,双方的冲突就可能很剧烈,发生悲剧的可能性也加大。
很多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带大的孩子,到父母身边之后变成了“坏孩子”,两者的磨合都要经过剧烈的阵痛,很多孩子因此叛逆,家庭气氛特别差,影响孩子的成长。

最炫美职篮

赞同来自:

老人对孩子多表现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但从心理发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并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性格的影响

1、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 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
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试想,老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整理;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这种种做法,不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错过了“自己整理、物归原位、自己吃饭”的敏感期,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3、隔代教育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

4、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

5、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

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

素雨育儿

赞同来自:

我说说我家小孩子的小表哥吧。
小表哥今年四周岁,上幼儿园之前都是和姥姥在一起,除去最开始小表哥妈妈产假五六个月。因为小表哥的姥姥不喜欢出去,所以小表哥基本都是姥姥带着在家,不出去跟别的小朋友玩耍,以至于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喜欢一个人在一起,甚至是玩个滑滑梯只有有人来了就让开了。别人拿他的东西一点也不敢反抗,但是对他姥姥却大呼小叫。因为姥姥对他算是溺爱,要什么给什么,能给不能给的只要小表哥佯装哭两下,立马递过去。
而且小表哥虽然已经回到城市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了,但还是更喜欢姥姥家,因为在姥姥家可以肆无忌惮。妈妈带他回来的时候不愿意回城市,晚上妈妈和姥姥都在的时候选择姥姥一起睡觉,不要妈妈。
小表哥的姥姥从小就带小表哥,小时候吃菜就切的很碎,当然,这是为小孩子好,但是现在四岁了,吃习惯了碎菜,现在大一点的咽不下去,吃饭喜欢大米饭,不加菜。

奋斗147729755

赞同来自:

会说谎骗人,不会自己吃饭穿衣

珍纽倍羊奶粉

赞同来自:

隔代教养中的诸多问题。
NO.1护理方面,是最明显的问题
老的观念是,孩子白胖才最好。老人也总希望我们的孩子吃得很抱,习惯不停地喂,及至追着喂。
还有一种常见情况:在幼儿园里头,在游乐场里头,孩子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老人趁他不注意嘴里塞一个水果。在老人看来:只有这个时候,孩子不会轻易抗拒,塞一个,孩子就会吃一个。吃一个,就算一个。
老人做得对不对呢?出发点当然对,只是方法不对。实际上这个小小动作极易破坏了孩子注意力的发展。有些孩子上学的时候,为什么他的注意力不好?实际上就跟他小时候一点一滴的这种“被打扰”有关。
而且,长期塞给孩子食物,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不把吃饭当成是一个正事,也不把它当成一个快乐的事。自然地,这又引发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吃饭困难问题。
另,老人怕冷,于是也习惯地给孩子穿很多。孩子是纯阳的,他不怕冷,除非他的体质生下来就偏弱。结果孩子一运动,就容易出汗,汗凉了,孩子一热一冷,反倒更易生病。
总之,老一辈传下来的很多育儿知识,一旦发现不好用,就赶紧就得换。有时候老人并不懂得,那就需要父母去恰当沟通。本文后面,我还会讲到如何沟通的问题。
NO.2更重要的冲突就表现在教育上
一个妈妈跟我这样抱怨过:
有一天,我回家,发现女儿嘴上有甜味,就问:你吃糖了?她想了想,说:吃了。这时爷爷就冲出来,说:你这个叛徒,我都告诉过你不要告诉你妈妈,你还跟你妈妈说。
妈妈知道,不能跟老人起冲突,只好压着情绪,跟孩子说:一定要跟妈妈诚实,吃了就是吃了,妈妈不是不允许你吃的明白吗?
第二天,孩子又吃糖了,妈妈再问时,女儿疑惑了半天,想了想,说:我吃了还是没吃呢?她不知道他该怎么样回答。
一方面,这孩子怕爷爷说他是叛徒,一方面又怕妈妈担心。你看,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所以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可会察言观色了。他们会看看爷爷奶奶允许的是什么,如果爸爸妈妈不允许就不去找他们了,转而去找爷爷奶奶。
就是因为我们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不一致,导致了有这个空隙可以钻。
NO.3对孩子的探索造成“限制”,影响孩子健康发展
老人最常跟孩子说的,就是:慢点跑,别摔着。一岁半以后,其实经常是爷爷奶奶稍不注意,孩子一溜烟就没有了。于是老人害怕:我干脆就抱着他好了。
经常抱着孩子会导致什么情况?一旦会走路的孩子,反而不愿意走路了,老想让大人抱着。我见过一个奶奶跟我说:实在抱不动他了。
我问:这孩子多重啊?
21斤。
多大了?
5个月。
这个大胖墩确实抱不动。这个时候,就该让他坐,爬一爬。可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疼孩子。但,你要阻碍他某些方面的发展就不是疼了,所以一定要有度。
我还看到有一个孩子,两岁,自己能把裤子脱了,蹲到那儿尿尿。这个时候,奶奶从后头跟上来,一巴掌就拍到了孩子屁股上。因为觉得孩子自己跑开了,太不听话。害得奶奶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追。
本来,小孩很成功地自己尿了尿了,还挺高兴的,但是却得到了一个巴掌。那么,这个孩子怎么想?他会想:我下次尿到裤裆里也不自己尿了,一定会这样。
总之,由于体力受限,老人不太会跟孩子玩什么游戏,经常看到的,就是老人坐边上,孩子自己玩儿。孩子自己玩儿的过程中,限制也更多一些。这样很容易养出胆小的孩子。
NO.4可能导致孩子听力发育上的一定损伤
孩子的耳膜发育不全。若我们总是对孩子说话声音过大,就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尤其是男孩。因为他们的听力就容易损害。不过,我发现的是,老人由于耳朵不好,看电视的时候习惯将电视声音开得比较大。说话的时候,声音也更要高一些。这样长期以往,都会对孩子的听力有损伤。
很多父母也会发现,我们跟孩子经常说好几遍,他就听不见。于是,我们开始着急了: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呢?
实际上,他真得没有听见。所以,如果你家也有这种情况,即你说话、喊叫半天,孩子没反应,你们就走到孩子身边,面对面地去和孩子沟通交流,看着孩子的眼睛和他说话。
NO.5怕孩子哭闹,而过度满足孩子吃零食的要求
孩子闹的时候,年轻爸妈一般还能等待,能接受孩子的哭。而老人很多时候,听不得孩子哭,心疼。比如,我们本可以用共情的方式,跟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特别想吃这根火腿肠。但不去满足他。因为很多时候,你是不能给孩子吃的。于是,我们就得陪着孩子,等待他用哭泣去排解情绪。
不过,这样的话,老人很难做到。
在吃的这个问题上,我特别要讲得就是:食品添加剂。很多食品含有添加剂,它对孩子的健康很不好。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大脑。大脑是不能受损的。
我们曾经在给小老鼠做实验的时候,把大脑的某一个区域给他做了一个切割,或者把它左右脑的一个胼胝体给它切割以后这个老鼠就完全出现崩溃的状态。孩子的大脑同样脆弱。
NO.6减少了孩子自己学习的机会
老人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代替孩子说话。我家婆婆也有帮我带孩子,一开始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比如我问:开心,你今天去哪里玩了呀。
然后奶奶就说我们今天去小公园了。
我没吭声,又问:你今天见到哪个小朋友了啊?
奶奶说:我们见到谁谁。
我说:让开心自己说吧。我又问:开心,你今天跟小朋友一起做什么事情让你高兴啊?
然后开心慢慢地开始说了。
孩子语言的发展是怎么来的?他如果不说,就永远不可能发展。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越多,孩子语言的速度就会越快。
另外一种替代,就是直接行为上的。比如说,我家开心刚开始要端碗吃饭,喜欢家里的瓷碗。瓷碗易碎,家里老人就很担心。一般都是开心还没端起来,就赶紧接过去了。我看见后,就做了干预。我说,让她端,碎就碎一个。
我会告诉孩子,怎么处理“碎了”的问题,下次她就知道怎么端了。
还有好多的孩子,三四岁了,都不知道怎么自己系鞋带,不能自己吃饭,得要喂。这些都是“替代”的结果。老人居多。但实际上一些父母也在做这样的事儿。所以,把孩子的事儿还给孩子,这是每一位家长都该要学习的。
而今天的隔代教养所指出的重点冲突,其实也并非专属于老人们容易有的错误。但凡为人父母,都建议对照着看看。
NO.7缺乏活力的老人带孩子,容易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现在大城市中,很多家庭中的老人年岁都比较高。因为大城市中的年轻人,结婚和生孩子的时间本就愈来愈推迟。这些缺乏活力的老人带孩子,他们跟孩子身体上的接触偏少,就容易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譬如,我在大学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有一个老师找我,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孩子特别的内向,每次从来不跟人家说话,跟魂一样飘过来飘过去,这样的一个状态。然后说你看看他会不会自杀。
我就跟这孩子聊了聊,这个孩子就是从小奶奶带大的,奶奶年纪很大了,也特别内向,从来不跟他交流,也没有任何肢体上的接触,每天就是把他放在那儿看电视,然后奶奶该忙什么就去忙什么了。
后来,这个孩子从来不跟人去交流,不沟通,也不知道怎么跟人交流和沟通,所以当他长大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发现所有的人对他来说,可能都会潜在的存在一种威胁。
这就是我们说的,缺少肢体碰撞的孩子,安全感建立容易有问题。
NO.8容易造成孩子各种缺乏规矩
老人不设规矩,什么都可以打破,只要我孙子愿意我什么都可以做,这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情。
我家楼下有一个小孩,3岁了,小区里面没有人愿意跟他玩。为什么?抢东西,打人。而且他跟谁在一起玩,就是拿一个玩具,开始胡乱的扫射。也不管他前面站的是不是人,一下就是一枪。而且,他“要求”他周围的人一律都得配合地倒下,这样他就高兴。
后来,我发现:这个孩子是什么样的问题呢?妈妈管这个孩子管得很少,爸爸不会管。爸爸好不容易管一次,这个孩子受伤了,然后妈妈和姥姥就说你走开,让你管了一下这个孩子就鼻青脸肿了。于是爸爸就说那行我走开,也不管了。
最后,这个家庭中就是姥姥在带这个孩子。姥姥如何带呢?特别为孩子好,你饿了吧来吃火腿肠,纯吃的是垃圾食品。到了3岁,仍然不怎么好好吃饭,每天晚上还要吃三顿奶。我们都知道一岁半左右的孩子,晚上的奶就该全给孩子断掉了。可是他们舍不得。结果,孩子的牙齿全都坏掉了。
最重要的是,他每天睡觉的时候,要吃着姥姥的奶头才可以睡着。因为妈妈不给他吃了,没办法,他只能拿姥姥的吃,姥姥也给他喂,还问过我:怎么才能戒掉啊。
我说:你别给他吃了。
她说:不行啊,不给他吃他打我。
其实:孩子打你,因为你让他打。因为这位姥姥对这个孙子常说的就是一种“吓唬”:再不听话,我就揍你了;再不听话,我打你。她从未制止过。甚至孩子的小拳头挥向自己的 时候,她脸上还带着笑意。
这种虚张声势的吓唬让孩子明白,大人的那些话是没有意义的。你是不会打我的。而且,你打不打我都没有关系,我也不怕,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一个方式,即你要是不听我的话我也可以打你。
另外,老人大都特别护犊。谁要是敢说欺负我们家的小宝贝,就把谁打趴下。这种教养方式,孩子就一定会形成一个特别霸道的行为:没事我有靠山,谁要是欺负我姥姥上。
所以我们小区的这个小孩同样也就表现出来了:见谁都特别的没有礼貌,而且还会跟人家耍脾气,要是你拿个吃的你不给他,他就过来抢,要是没抢到,他就骂。
所以,如果父母实在没有办法,需要老人帮忙带孩子,那么,请老人不要带孩子离开父母。要保证孩子和父母最基本的相处时间,不要让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分离。
如果老人就在父母家里帮带孩子,那么也不要凡事都自己扛着。要把育儿的责任还给父母自己。
当然,隔代教养也有好处的。我在之前的静观育儿“隔代教养”专题中也有论及。譬如在父母特别严厉的家庭里,老人的爱可以给孩子一定的缓冲;年轻父母偏于缺乏耐心,而老人更多显示出耐心来,这恰是小孩子很需要的。
有些专家认为说我们的孩子就是不能给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但是现在的现状是什么,中国有60%到80%的家庭都是由我们的隔代教养来进行的,所以不能说不能带就解决问题了。我们只能去考虑:在有老人帮着带孩子的情况下,怎么更好地带。
下面,我想直接说一说隔代教养的解决办法:
1、确立第一责任人,最好是妈妈当第一责任人
确定孩子教养的第一个责任人,这个责任人是稳定的。如此可以避免教养观点的不一致。我建议这个家庭的第一责任人由母亲来承担,再或者父亲来承担,而不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
为什么?第一,妈妈的成长性,爸爸的成长性肯定远远高于我们的爷爷和奶奶,第二,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可以无条件地为了自己的孩子做任何的改变。
面对隔代教养冲突,很多时候,只有妈妈可以做这种改变。委屈吗?有的时候真的是委屈。也过妈妈跟我沟通交流这种问题的时候,常常是大哭。可是,我想跟妈妈说的是,如果你们想让这个家庭稳定、和谐,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你就要勇敢的出来做这个第一个责任人。为什么我不让爸爸出来做,因为爸爸成长性远远差于妈妈。
我们爸爸要怎么成长,我在近期的静观育儿中,都有陆续讲到这个话题。接下来,会更多涉及。还请大家关注。
为了给父母们支持,我将会陆续在各城市组织线下沙龙。同样,微信平台上的咨询仍然继续。一方面,希望能够帮大家解决问题,更多的时候,倾听者的存在,也许对你们更重要。
2、尊重老人,尊重老人的智慧
人的尊重都是相互的。我在微信上曾经分享过一小段自己在隔代教养方面的心得。
那天,我在厨房收拾碗筷的时候,开心跑过来跟我说,妈妈辛苦啦!我知道,这其实是开心的爷爷奶奶对我的认同。这样的话,因为老人说了,开心才学得会。所以,隔代教养中的冲突,并非是不可解决的,我们只是需要方法。
实际上我的婆婆刚开始的时候也不接纳我。为什么?她会埋怨我不是个称职的媳妇儿。
后来我了解了一下她的成长历史我就会明白她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她年轻时是村花,长得很漂亮,各个劳动技能都能得第一。内心里本是很有成就感和虚荣感的。结婚以后呢?她开始生病,一直病了20年。在生病的过程中,她丈夫,我的公公,不离不弃地照顾她——这也是我选择她儿子的一个原因。
等到自己的孩子长大、结婚、生子,她就希望能够弥补自己年轻时候对孩子的欠缺。于是,介入到儿子的家庭中,去进行无条件的补偿。她的眼里,就只有她儿子。可是,她发现,有一个人在跟她抢儿子,那就是我。于是,一场争夺战就开始了。
这是任何一个母亲的本能。
不知道我的微信上,有多少妈妈是生的儿子?你们以后都要成为婆婆。将来,也一定要经历这种感受:一个人突然出来,跟你说,把你儿子的爱,分给我一半。
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做?说话、讲道理都没有用。我从那时候开始,事无巨细去关心我的婆婆和公公,啥事都想着他们,遇到好看的好吃的我就买给他们,时不时的我还跟他们讲讲我在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请他们给我一些建议。
人同样是需要你给他肯定和成就的。而且我的婆婆以前又是一个优秀、偏于强势的女人。所以我就经常问婆婆:妈,你看我这么做对吗?
对。她不理解没有关系,但是你需要让她感到她被尊重。
当我做了一系列改变的时候,家庭气氛在发生了变化。
现在,只要我老公跟我闹脾气,婆婆一定训他。婆婆会说:小罗够不容易的,你别跟人家闹脾气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开始慢慢地改变了。
3、父母和老人要沟通,但尽量少带负面情绪去沟通
每个人都知道,一旦情绪出来,就不可能好好说话。所以,同样,当有情绪时,不要去跟老人沟通,老人也会有情绪。
可以先让自己的情绪压一压,然后再跟老人说:妈妈,我觉得你这样子可能不太好。咱们换一种方式说会更好,具体换怎样的方式,也要跟老人仔细讲讲。
很多时候,我们越亲,就越不注重沟通,就觉得直说OK。但实际上,越亲的人,就越在乎你对他是不是足够的尊重和关注。
4、两代人之间可以争论,但最好不要争吵
争论是让孩子可以看到各个方面的信息。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是这样想的,爷爷奶奶是那样想的。他看的东西越多,听的东西越多,就知道事情可以有很多的看法。如此,孩子对事物会有更加全面的看法,思路更开阔。
如果孩子永远只活在一种声音里,只知道人生的一种可能,在一个单一通道里成长,比如我们现在只用成绩作为孩子好坏的衡量标准时,孩子就一定出问题。
相反,让孩子知道:我可以做这个事情,还可以做那个事情。换种方式,我还能做得很好,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强很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信、自尊。自尊是什么我觉得我好,自信是什么,我觉得我能。对吧?这个孩子觉得自己好,就觉得我行,你说他愿不愿意去做别的事情,他一定愿意做,只要他感兴趣的事情。
但是,争吵的话,就会引发家庭氛围的紧张,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稳定。家庭中的紧张情绪,一定会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就是我提到过的:躯体化反应。
5、带着老人学习,适当借助权威的支持
有时候,爷爷奶奶只是没有意识,或者是不知道要这样做,所以他才会犯一些错误。
所以年轻父母们可以带着老人多去体验,多去接触,让他们有更多的早教意识,获得更多支持。很多听过我讲座的爷爷奶奶,都会在讲座结束后跟我们讨论半天,最后说,原来孩子要这么养啊。
另外,可以借助权威,因为父母直接跟老人说,老人不一定听。何况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方式本身也存在问题。但是借助权威就不一样。可以多带老人去听讲座。我的静观育儿脱口秀,其实也可以下载下来,在老人们休息的时候,陪他们一起看看。因为这些脱口秀都是结合孩子们成长中容易遇到的最常见问题,给出的一些实际建议。
6、不要让姥姥和奶奶同时带孩子
不要让姥姥和奶奶同时带孩子,很容易出现冲突。我就犯过这样的一个错误。最后,我也崩溃了,我老公也崩溃了,老人也是。
妈妈护女儿,婆婆护儿子,很自然,掐起来就没法儿了。解决办法就是,能不同时带孩子,就不同时带。不得已必须要一起相处,那就的要做好分工。比如奶奶负责孩子喂养,姥姥负责家里的家务等。
7、丈夫一定要在这个中间发挥很积极的作用
观察下,你会发现,如果这个家庭里的爸爸是一个积极卷入到孩子教养中的爸爸,那么,这个家庭中的成员,爸爸妈妈和老人们,相处的更好。
我的亲身体验:
有一段的时候,开心爸爸比较忙。那会儿刚好开心在学说话。我就教她喊爸爸,但她就是不喊。
我就告诉开心爸,你跟她多玩玩,她就叫了。他于是做出改变,开始跟开心多一些时间玩耍,于是开心很快就叫爸爸了。而且,他一旦在这个过程去专心体会,就会发现他的爸爸妈妈在教育
的过程中存现的一些问题。于是不用我说,他自己就会去跟他的爸爸妈妈去沟通。而他和自己爸妈沟通,自然比我沟通更方便。
8、父母和老人都需要避免犯这三个错
孩子最害怕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唠叨,尤其是男孩子,他特别的怕唠叨,但是你会发现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唠叨。
第二件事情叫责备,就是很多时候孩子一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是你不应该这么做你不能这么做。刚开始孩子一定会说不。但是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内化:我不行,我不能。
第三个事情,叫比较。我们习惯性地去顶住别人家孩子如何,常常无意识地就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看,那个孩子怎样怎样。这从某种角度必然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尤其上了学以后,大人们尤其喜欢跟自己孩子说:你看,人家孩子怎么能考那么多分呢?
其实,有人统计了1977年高考
到现在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个成为企业家,没有一个成为科学家,没有一个在某个行业成为领军的人物。为什么?因为他们只会学习,只会记,像个机器。而在心理、其他自我方面的发展,是有着很大欠缺。总之,隔代教养冲突的解决,不能单靠家庭中某一个人。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而我们的目标又都是一致的,所以,为了更好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付出,去承担该自己承担的那一部分。


好妈咪修炼手记

赞同来自:

我觉得老人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虽然也付出了辛苦和代价,不应该总是强调老人的不是,但是确实也是存在了很多问题,对于大部分老人带孩子都存在一些通病:
一,老人隔辈亲,容易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既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的锻炼,也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容易养出霸道、任性的孩子。


二,老人一般更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比较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所以老人带大的孩子,越大和家长交流的越少。
三,现阶段大部分老人的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在学业上遇到的问题老人难以辅导,不利于孩子对知识的掌握。

四,老人的精力有限,对孩子的管教比较松散,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五,长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老人的溺爱会影响父母与孩子间的情感联系,不利于父母与孩子间建立正常紧密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建立,同时造成孩子不服父母管教的性格。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老人带孩子的好处,大部分老人都比父母更有耐心,对孩子更温和,他们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普遍比父母更精心,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而且有些高知家庭,老人自身的素质很高,在教育孩子上可能比年轻父母更有经验,如果这种情况也不妨让老人来带孩子。

比如我二姨和姨父都是老牌大学生,后来又从事教育几十年,而且都享有高级教师职称,他们无论是对孩子心理的关心还是对知识的学习都很有经验,而我表姐和姐夫又都在外企工作,平时经常出差、加班,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孩子,所以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姨父在照顾。而我姨父对孩子是非常有耐心的,寒暑假二老还会带孩子出国旅行,开阔眼界,因此我外甥女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学业上都很优秀,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因为家庭条件确实很好,所以孩子小时候有些娇气和傲气,自理能力有些差,但是到高年级后慢慢有所改善,现在感觉整体素质在同龄孩子里真的是比较优秀的,所以我特别羡慕我表姐有这样的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如果老人都是这样的水准,我觉得其实到是利大于弊的。当然,我表姐也不是完全不管孩子,老人是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
所以总的来说,我是觉得孩子最好还是跟在父母身边,这是身为父母的责任,老人再有经验也不能完全取代父母的位置,老人可以辅助父母照顾孩子,父母工作忙的时候老人如果有能力有精力多照顾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绝对不应该把养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卸给老人,即使工作再忙,也是要花点时间关心一下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如果以自己的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而把孩子丢给老人带,那当初就不应该生孩子,只管生不管养,这对孩子来说极不负责任,对老人也很不公平。


妞babyL

赞同来自:

孩子该跟谁亲就跟谁亲,反正是自家人。怕啥

温度育儿

赞同来自:

一、老人带小孩常见的13种不恰当行为必须纠正
1、迷信思想重
有一个奶奶,说自己的孙子命里缺金,立马就把自己的金戒指摘下来塞到孩子的嘴里了,三个月的孩子一下子就吞下去了,差点丢了性命;还有一个奶奶,新得了孙子,高兴极了。要按照“习俗”用钱给孩子洗澡。结果孩子皮肤严重过敏,浑身起大红疙瘩,哭闹个不止。就这情况下,奶奶还不觉得有何不妥。
2、强迫孩子吃饭
老的观念是,孩子白胖才最好。老人也总希望孩子吃得很抱,所以习惯不停地喂,甚至追着喂。有些孩子不想吃,老人就威迫利诱,用零食哄,用语言威胁“不吃我就让警察抓走你”,用动画片引诱……其实,越是强迫,孩子越排斥吃饭,而还造成孩子吃饭时吃零食、看电视的坏习惯。
3、追着孩子给吃东西
在游乐场里头,孩子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老人趁他不注意嘴里塞一个水果。在老人看来:只有这个时候,孩子不会轻易抗拒,塞一个,孩子就会吃一个。吃一个,就算一个。老人做得对不对呢?实际上这个小小动作极易破坏了孩子注意力的发展。有些孩子上学的时候,为什么他的注意力不好?实际上就跟他小时候一点一滴的这种“被打扰”有关。
4、给孩子穿很多
老人怕冷,于是他们也习惯地给孩子穿很多。孩子是纯阳的,他不怕冷,除非他的体质生下来就偏弱。结果孩子一运动,就容易出汗,汗凉了,孩子一热一冷,反倒更易生病。
5、鼓励孩子说谎
女儿嘴上有甜味,妈妈就问:你吃糖了?她想了想,说:吃了。这时爷爷就冲出来,说:你这个叛徒,我都告诉过你不要告诉你妈妈,你还跟你妈妈说。妈妈知道,不能跟老人起冲突,只好压着情绪,跟孩子说:一定要跟妈妈诚实,吃了就是吃了,妈妈不是不允许你吃的明白吗?第二天,孩子又吃糖了,妈妈再问时,女儿疑惑了半天,想了想,说:我吃了还是没吃呢?她不知道他该怎么样回答。一方面,这孩子怕爷爷说他是叛徒,一方面又怕妈妈担心。你看,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所以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可会察言观色了。他们会看看爷爷奶奶允许的是什么,如果爸爸妈妈不允许就不去找他们了,转而去找爷爷奶奶。
6、限制孩子探索
老人最常跟孩子说,慢点跑,别摔着。一岁半以后,其实经常是爷爷奶奶稍不注意,孩子一溜烟就没有了。于是老人害怕:我干脆就抱着他好了。经常抱着孩子会导致什么情况?一旦会走路的孩子,反而不愿意走路了,老想让大人抱着。孩子也会形成了不敢冒险的意识,前面有危险,还是呆奶奶身边好了。这样很容易养出胆小的孩子。
7、放电视很大声
有些老人听力衰退,总是对孩子说话声音过大,而且看电视的时候习惯将电视声音开得比较大。而小孩对声音是很敏感的,我也经常提醒宝妈给孩子听音乐的时候声音一定不要太大。这样长期以往,都会对孩子的听力有损伤。
8、毫无限制给孩子吃零食
孩子一哭闹,什么糖、汽水、零食都给孩子吃了,疼爱孩子到无节制的地步。老人也不知道什么食品添加剂,也不知道零食危害孩子健康,更不知道添加剂会损害孩子的大脑。
9、“替代”孩子做事情
妈妈问:宝贝,你今天去哪里玩了呀。然后奶奶就说我们今天去小公园了。妈妈没吭声,又问:你今天见到哪个小朋友了啊?奶奶说:我们见到谁谁。另外一个例子,孩子吃饭前喜欢帮妈妈端饭,家里老人就很担心饭碗会摔掉,一般都是孩子还没端起来,就被老人接过去了。这些行为,其实是减少了孩子自己学习的机会,对孩子语言发育和动作协调封能力的发展都是有影响的。
10、帮孩子穿衣
好多孩子五六岁了,都不知道怎么自己系鞋带,不能穿衣服。老人说孩子小,大人应该帮忙,或者说孩子穿得不对,出去会让人笑大人没尽责。但实际上孩子学穿衣穿鞋有个过程,犯错多了,慢慢的就会自己纠正。开始可以让宝宝自己伸左手、伸右手你帮他穿,做的不对进行纠正,做的对进行表扬。老是帮孩子穿,孩子没机会犯错、也没机会纠正,自然就不会了。
11、老人缺乏活力
现在大城市中,很多家庭中的老人年岁都比较高。因为大城市中的年轻人,结婚和生孩子的时间本就愈来愈推迟,上班后陪伴孩子也少。这些缺乏活力的老人带孩子,他们跟孩子身体上的接触偏少,容易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母婴肌肤的接触,是婴儿建立安全感的基础。这类孩子长大后不会主动跟别人交流,也不知道怎么跟人沟通,他们往往会内向,甚至抑郁。
12、孩子摔倒追究桌子的责任
孩子撞在桌子摔倒了,老人赶紧将哇哇大哭的孩子抱起来,“打它,桌子不乖,撞到宝宝,打它……”这是育儿还是害儿呢?这样的教导,让孩子是非不分,长大后,往往将自己的失误和过错推到客观环境或者别人身上,这样的孩子,不善于自我总结和纠正,也终究会变得自欺欺人。
13、欺骗孩子
“你把这碗饭吃了,奶奶等下带你去买糖”,“你去睡觉,爷爷明天带你去公园”……结果,孩子欢天喜地吃完了、去睡觉了,但是爷爷奶奶故意将承诺忘记了,或者干脆说“下次再给你买”,“下次再带你去玩”,孩子也是有自尊的,被骗多了,会养成怀疑的习惯,逐渐地,也学会去骗别人。
二、专家透析:老人带孩子的11大注意事项
1、不要因为怕危险就不让孩子爬来爬去,把孩子限制在床上或小车里,只要注意保护就不会出事。
2、不要老抱着孩子,要让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多做户外活动,每天至少1小时。
3、不要包办代替,孩子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动手。
4、如果两代人观念上发生冲突,要多进行沟通,不要各自固执己见。老人可以多阅读一些现代育儿书刊,多接触一些新的育儿理念与方法,提高自己科学育儿的水平。
5、平时多沟通,多交流育儿经验,也能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
6、不要因为自己当年没有满足儿女的需求就以补偿心理来养育孙辈。
7、孩子父母限制孩子的事情,长辈不要越俎代庖,尽量与孩子的父母保持一致。
8、避免纵容孩子养成贪吃零食的习惯。
9、孩子口味应该比较清淡,避免以自己的口味做饭,让孩子吃得过咸。
10、不要总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这样会影响孩子的运动能力和抵抗力。
11、不要买东西讨好孩子,否则日久易养成孩子和大人讨价还价,撒泼打滚的坏毛病。三、给爷爷奶奶带孩子的10点建议
如果你是把孩子给爷爷奶奶带的一定要多互相沟通,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你们也可以更放心!
No.1:建议让宝宝尽情爬行老人们看到小孩有什么动静,就绷紧了神经,十分紧张。看到小不点在地上爬,就赶紧把人家抱到床上还有小车里,不让小宝宝乱走,担心磕磕碰碰。这么限制我们宝宝的行动,宝宝会不开心的。看到这种过分紧张的行为,妈妈不禁感叹道:有必要这么夸张吗?所以,如果看到这种情况,妈妈可以跟老人们解释宝宝爬行的好处呀。当小宝宝在爬行的过程中,头颈抬起,胸腹离地,用肢体支撑身体的重量,这就锻炼了胸腹背与四肢的肌肉,并可促进骨骼的生长,为日后的站立与行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此外,爬行对孩子来说是一项较剧烈的活动,消耗能量较大,据测定:爬行时要比坐着多消耗一倍能量,比躺着多消耗两倍能量,这样就有助于孩子吃得多、睡得好,从而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这么多好处,比人家去做健身还好,所以干嘛不让宝宝享受爬行呢?只要在旁边注意保护,一般来说都是安全的。在解释了诸多好处之后,老人们当然也愿意放手让宝宝去爬行啦。
No.2:外出要给宝宝防晒做足功夫看看,外面的阳光多灿烂,外面的空气多新鲜,外面的娃玩得多欢乐啊,看到这么美好的一幕,哪个宝宝不心动啊,哪个爷爷不心动,于是爷孙两个人就快快活活地出门。不过,出门归出门,老人家总是会忽略给宝宝防晒。宝宝的皮肤还很稚嫩,长时间在阳光底下晒,会影响宝宝的皮肤。所以,妈妈们可以提醒老人家给宝宝做做防晒工作。例如,出门要选好时间,爸妈们不妨建议爷爷奶奶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调整,夏季可在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春秋两季可在上午9点后到下午3点前。他们玩耍的时候,可以选择呆在树阴下,当然遮阳伞下或带蓬的小推车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晒利器。
No.3:婉转提醒,不要嚼烂食物喂宝宝(直接说怕会伤了感情,老人也是为孩子好啊~)有些老人家,在宝宝没有长牙齿之前会嚼烂食物去喂宝宝,以为可以让宝宝直接吞咽,其实非常不卫生。大人口腔里有很多细菌、病毒,嚼喂容易使小孩患病,因为成人身体的抵抗力比婴幼儿要强,有些致病细菌成人接触了可能不患病,可是宝宝接触后很可能患各种疾病。新闻也经常报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此外,由于咀嚼后的食物很细碎了,孩子不再咀嚼便可咽下,天长日久,宝宝的咀嚼能力就得不到锻炼,造成牙齿、咀嚼肌和下颌骨不能正常发育。嚼喂也不利于孩子的消化和吸收。小孩通过自己咀嚼食物,可以刺激唾液和胃液的分泌,以利于食物的化学消化。妈妈们只要将嚼喂的坏处一一解释给老人听,相信他们能够理解,用一种卫生的方式喂养宝宝。
No.4:补充现代的育儿知识,即便是过来人也要充充电滴老年人在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中,处理过许多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亲眼目睹并参与了一个或几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的全过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积累了丰富的育儿经验。虽然有些经验已经过时,但在孩子健康方面、做人道德方面,祖辈的经验教训有很大的作用。一个人带孩子的可能会深有体会哪种不知所措、手忙脚乱的感觉,这些正是老人可以弥补的。所以,将带宝宝的重任交给爷爷奶奶,他们可以利用传统的老经验,再学习新的育儿经,带起宝宝会更加得心应手。其实,爸爸妈妈平时可以多和老人沟通,多给他们讲讲一些年轻爸妈的经验。当然,爸妈们也可以多订阅一些通俗易懂的现代育儿书刊,放在家中给爷爷奶奶翻阅,让他们多接触一些新的育儿理念与方法,提高自己科学育儿的水平,这样也能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
No.5:别太宠孙子孙女,拒绝补偿心理有一些老人家,因为当年生活条件所限不能给孩子丰富的物质条件,或者不能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所以就会出现一种补偿心理,想要一下子都补偿给小孙子小孙女,于是很容易出现溺爱的现象。所以,爷爷奶奶在带小孩的过场中,还是要把握适度原则,该表扬的就表扬,改批评就得批评,更要理智对待小孩的物质需求。
No.6:爸爸妈妈和老人步调要一致明明妈妈千叮咛万嘱咐让外婆不要给宝宝吃糖果,可是妈妈上班后,经不住宝宝甜言蜜语、软硬兼施的外婆终于“投降”了,乖乖交出了糖果。相信这种场景爸爸妈妈见了不少了。爸爸妈妈当然希望老人能跟自己站在统一战线,无奈老人家心软,经常被宝宝两句劝就动摇了立场。这个让不少爸妈头疼啊。难道就没有解决办法吗?其实,如果爸爸妈妈能多花时间与老人沟通,让他们了解一些最新的教育理念,分享一下教育故事与生动的案例,慢慢地影响他们,这样他们的头脑中会装进更多的适合现代孩子的教育策略,同时也要用故事或案例的方式讲一讲溺爱对孩子一生幸福的影响。但是,前提是爸爸妈妈不是想去改变他们,而是跟老人家是分享,影响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也会有所改观的。
No.7:为了宝宝的健康,跟垃圾零食说不许多老人都怕饿着宝宝,所以一旦宝宝喊说要吃零食,当然就顺着小孩的意思啦。偏偏小孩子们都爱吃那些“垃圾食品”,一撒起娇来,老人也不得不说好啦。其实,小朋友吃零食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垃圾零食绝对拒绝,所以,不妨在家里贴一张“零食黑名单”,下次宝宝嘴馋了就知道哪些可以给他们吃,哪些不能吃。那么有哪些零食上了黑名单呢?榜单如下:1、油炸食品;2、罐头类食品;3、腌制食品;4、加工的肉类食品(火腿肠等);5、肥肉和动物内脏类食物;6、奶油制品;7、方便面;8、烧烤类食品;9、冷冻甜点;10、果脯、话梅和蜜饯类食物。
No.8:还是为了健康,坚决抵制重口味有些爷爷奶奶吃饭喜好重口味,所以也从饮食方面影响了宝宝。其实,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饮食都应该以清淡为主,这样才比较健康啊。宝宝在新生儿期应养成喂白开水的习惯,不能给糖水。6个月后尽量不喝果汁,改为啃食水果。宝宝出生6个月内,食物中应该不加盐,以后逐渐增加,到3岁后才能接近成人口味。对已经有口味偏好的宝宝,要耐心的慢慢纠正,如慢慢减淡食物口味、把清淡的食物做得更有趣、和其他宝宝一起吃、造造良好的进食环境等。爷爷奶奶们的饮食榜样,力量很大哦。
No.9:别给孩子套过多的衣服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老人家带着小孩出来,小孩被套了好多衣服,整一个圆滚滚的,爱跑爱跳的他们显得非常臃肿,一下子就大汗淋漓了。因为害怕着凉感冒,有些老人会给小BB套过多的衣服。实际上,正常的婴幼儿与成人的体温相同,只是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对过热、过冷的调节能力较差而已。因此,一般健康的婴儿平时穿着比大人稍微增加一点就可以了,体质差的比成人多穿l到2件衣服也足够了,不必穿得过多。
No.10:让宝宝在白天适当睡觉相信许多妈妈都会有这样的烦恼:老人总是不让小宝宝白天睡觉,怕是白天睡了,晚上睡不着就不好了。大多数妈妈看来,宝宝白天想睡觉就让他们睡呗,睡多了才能长身体。妈妈的看法对了一半。其实,在白天,宝宝适当的睡眠可以作为夜晚失眠的补充,有益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午睡就是一种非常棒的形式。其实奶奶们无需害怕宝宝白天睡过多,而影响夜晚睡眠,因为她们可以帮助宝宝控制睡眠时间。宝宝一岁半以后,白天可以只睡一次午觉,时间一般安排在午后,睡2小时即可。同时,保证宝宝午睡醒来至晚上睡觉前有4小时以上的清醒时间,这样才不会影响夜间入睡。
性格教养都会有影响,我家娃丢乡下几个月就怕生了,说话都很晚。溺爱也是,孩爸都是溺大的,更别说孙了。就连营养都缺乏,不会均衡营养。

Rica15

赞同来自:

 在管教孩子方面,当爷爷奶奶的管教太松的话,就会形成溺爱的情况,隔代教育隐患大。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能会单纯选择为孩子灌输文字以及教会孩子读书。没有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问题。爷爷奶奶带孩子,那么可能会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这需要依据爷爷奶奶的身体状态来看,有些爷爷奶奶的腿脚不方便,宝宝又非常活泼好动,宝宝也喜欢跑来跑去,这样爷爷奶奶的精力消耗特别快。爷爷奶奶也可能有腿脚不方便的问题,在带孩子方面,就可能会有一些安全隐患的问题。

手机用户6685518225

赞同来自:

既然发现了问题就应该立刻带回来
孩子老人带就俩字任性 我就是姥姥带大的 现在我也有女儿了 有心想自己带 迫于生活压力 打算让奶带 又怕带不好 隔辈亲惯坏了孩子 哎

秀1402932

赞同来自:

不好,长大后影响和父母的关系

晨晨麻麻1

赞同来自:

不敢让婆婆带,我婆婆素质不好,事多,还爱占小便宜

凉皮凉

赞同来自:

放放试试看不就知道了。问题中都已经说了有什么坏处,那就是自己知道是坏处,怎么不问放老人那有什么好处。

手机用户51517517394

赞同来自:

我现在也是自己带宝宝,打算断奶后放家里给婆婆带。但是只想让婆婆带到一周半,会走路了,大一点了。我们自己带身边,辛苦点。确实有太多不放心,但是怕工作丢了

桑树林3

赞同来自:

没坏处,中国很多年少的父母根本不知道怎样关心孩子,只顾自己玩,有时拿孩子当出气筒,很多年轻父母还把小孩打残废的例子不在少数。老人带小孩不会因为小孩0子尿急去打她

小树叶930

赞同来自:

最明显的就是影响亲子关系,而且隔代扶养很容易宠坏孩子。而且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孩子要是总跟着老人很容易跟不上社会步伐,思维比较单一。

灣仔0932

赞同来自:

坏处就是,过分的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

寒露146557476

赞同来自:

无条件的溺爱,孩子变得没有原则性!
挑食!没有爱心!自私!没有担当!
有条件还是尽量自己带!
谢谢邀请!

谈古今论天下

赞同来自:

看老人的方式。一般都宠,但例外也多,有的老人比我们年轻人在很多是非上面的教导更有原则。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