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

已邀请:

赵小明心理团队

赞同来自:

很多人学习心理学最大的谬误,就是总喜欢把自己的经验当做是全人类的。
这种错误在心理学里面叫做归纳谬误。



谁不是越长大越痛苦?你如何证明另外一个小时候叛逆的孩子,小时候不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就不痛苦?你是否见过有的小时候乖的孩子长大后却不痛苦的例子?
心理学的特点其实是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的,但我们总想总结出一套规律来,于是错误就产生了。
下面小明将分别举几种不同的孩子来谈谈。
第一,小时候特别乖的孩子。
乖巧,有几种可能,有的孩子乖,是被大人训练的结果。并且他对这种乖巧听话的训练是认同的。
但是另外一些孩子他也很乖。他也是被大人训练的结果。但他并不认同这种性格。因此产生了一个临时性的,应对父母的性格。我们有时候把这种性格叫做假性自我。也叫做人格面具。
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会分成两种不同的结果。
我们以白鹿原小说里的两个孩子教育来举例。首先,以陆兆鹏来举例。他能够熟练地运用自己的假性自我。他也非常善于把这个真实自我隐藏起来,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假性自我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因此在小时候她看起来也很乖。但是他的自我并没有受压抑。成年之后,随着力量越来越强大,他的自我会越来越多的展现出来。但同时他也有非常好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周旋的能力。假性自我成了他的工具。他解决成长痛苦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强。
接下来我们以白孝文举例。他在父亲的压制下也产生了一个虚假的自我。这个虚假自我已经完全替代了他的真实自我。但是成年之后,他主要目标是获取父亲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假性自我已经成了他人格的主要成分。因此他也十分的挣扎,十分的痛苦。
第二。小时候不乖的孩子。
不乖孩子。有的是因为。不认同养育者的管教。产生强烈的逆反,而始终产生对抗。我们以白鹿原上的黑娃为例。黑娃小时候总是不断反抗不断与父亲发生冲突。但他始终没有被训练出一个假性自我。他的字典里并没有乖巧二字,但是厂长大之后就没有痛苦吗?长大之后,他不断地在与社会的规则对抗中,产生一系列的人生痛苦。甚至因为缺少与社会规则的灵活应对方式,注定了自己人生命运的结局。
有的是父母给予自由和放养的教育方式。孩子从小自由散漫,也不需要听从任何大人的管束,任何事情总是以父母顺着孩子,与孩子的想法为主。我们以白鹿原上的白灵为例。白琳小时候的童年大概是白鹿原上最自由的孩子了。你是最幸福的孩子了,连他的哥哥白孝文都说。白灵已经自由的没边了。像这样的孩子成长后就不痛苦了吗?到了一定时候,社会规则同样会作用于他。这也部分造成了他的秘密了结局。。
还有的孩子是因为父母给予忽视,造成孩子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而总是逆反。甚至不断地发展成为对立违抗的障碍。甚至有部分人最终会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这里面,小明必须要提醒大家一句,人类的本质是社会动物。当人类聚在一起,必然会产生某种群体规则。因此人的成长就变成了如何恰好的接受规则,发展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
因此,关于管教孩子的问题。重要的是个性化教育。观察你的孩子的心理力量的大小。有的孩子心理能力强,逆反心强,自我意识强。父母需要给予适度基本的规则感。有的孩子天性懦弱,胆小,自我意识弱,规则意识强。那么父母应该更多的鼓励其发展自我,发展潜能,释放天性。
因此,所有教育的前提都在于个性化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出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可用某种统一的方法或者套用某种流行的教育理论。这里永远没有大一统的答案。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三体的秘密》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知我心理学

赞同来自:

不可否认,生活里的确有些人像题目描述那样,小时候很乖,但长大了很痛苦。可这并不能说明“小时候越乖”与“长大越痛苦”是一种对应的关系。
而其实小孩所谓的“乖”,常常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些早熟的表现。我们今天就借此来谈谈,造成“早熟”的因素,以及,它们给人生带来的影响。
其实,压力会让孩子“早熟”有神经科学家拿老鼠做了实验,研究生命早期压力给它们带来的影响并观察它们从小到大的生存能力变化。
实验对象是两组小鼠。一组小鼠的母亲会不时跟它们分离,使它们面对一定的压力。另一组小鼠则有母亲全天候的照顾。
实验结果发现,压力下的小鼠,成长发育更迅速,且更擅长处理挫折。可到了成年后,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下降了很多。
生物进化相关的理论对这些现象做出了解释:当时间紧张且压力巨大的时候,生物会把更多能量用于发育和繁殖。生存压力迫使生物本能地催发身体成熟,以便在死亡前提高自己基因传播的概率,这导致了与正常生理年龄不符的早熟。
但长远来看,这些早熟的个体,没把能量分配在其他能力的长期持续发展上,比如学习和拓展能力。


童年的压力给人产生的影响其实童年压力可分为这三种:正向压力、可忍受的压力和毒性压力。
1.正向压力
正向压力往往温和而短暂,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包括心跳加快,应激激素短暂改变等。来源包括结识新朋友、应对挑战、生病打针等。
若是那种在家庭稳定和支持环境下的正向压力,往往能对孩子健康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孩子在这些压力下学习新的技能、获得对世界新的认识,这对孩子长大后的竞争力很重要。如果没有经历这些压力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比如生活、工作、社交能力低下等。
2.可忍受的压力
这些压力往往是严重的,也可能会短暂导致孩子大脑神经和结构的变化。但家庭的支持和良好的个人应对可以缓冲这些负面影响。来源包括亲人的死亡或离去、严重的生理伤害、父母离异等。这些压力往往出现的时间较短,只要家人提供支持,孩子的大脑可以从这些破坏性的影响中恢复。
3.毒性压力
毒性压力严重且持久,并且孩子是缺乏家庭支持的。来源包括:家庭暴力;长期身体或者精神虐待;长期忽视;父母长期精神疾病、吸毒等。
正是这些毒性压力长期导致孩子大脑结构破坏、生理早熟、长期的心理或行为问题等。
虽然毒性压力对人的影响持久且负面,但也有研究显示这些早期压力带来的创伤是可以修复的。
“生活中应尽可能地建立与他人的支持关系,这可以减缓或控制毒性压力的破坏性影响。”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如此总结。支持性关系的来源可以是:让你感到爱和安全的伴侣、支持你的家人、或者你的亲密朋友等,而且学习应对压力的技能也很重要。如果生活中缺乏这些支持,那么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我的临床工作中曾见过许多暮年老者,他们的人生充满后悔和哀伤。很多人试着用一生的时间去忘记童年创伤发生的那一刻。但当提起童年的创伤,年老的他们依然能够清晰回忆起那些创伤的细节。而且他们在讲述自己故事时,相关的情绪像瀑布一样喷涌而出,就像他们又经历了一次创伤。
但也有很多经历过童年压力的老者,他们过得很幸福,并且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们中有一位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从这一刻开始,过去已成过去。过去能给你带来的不该是痛苦,而是教训。未来才是你该把教训用在的地方。”
不知道你读到这里,会不会想起你的童年压力,并尝试着重新认识它?
以上。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与心理分析、人际交往与恋爱技巧都在这里。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是我们现在家长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对孩子说过最多的话就是:
你要听话
你要乖哦

我就是典型的乖乖女长大,经历过特别痛苦的时期,到现在还有很多需要突破的地方。

如果我们想要搞清楚一个乖孩子为什么长大后会痛苦,就要先弄明白一个孩子变乖是以牺牲什么为代价?

乖孩子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因为他们担心自己说出来不会被父母所接纳,反而会被批评指责否定,造成更多的痛苦。
乖孩子在面对父母强加他们的意愿和想法时,心里虽然不认同,但是表面上服从,这就造成了身心不一致。
乖孩子大都活在父母的期待里面,活在父母的想法里面,所以他们慢慢也不清楚自己要做一件事情是为了父母高兴,为了不受父母批评,还是自己真的喜欢。

乖孩子成人后会有哪些痛苦?

因为自己的情绪感受从来没有被父母接纳过,所以内心压抑了太多的负面情绪没有被释放。这些情绪并不会因为没有处理就自动消失,而是会封藏在潜意识里面,一旦某一天某一个事件触发了这个情绪的按钮,他们就会跑出来寻求愈合。但是因为他们是乖孩子,所以当自己有情绪爆发之后,首先是不接纳自己的情绪,会很羞愧,怎么会对自己爱的人发脾气呢?结果就是更加压抑自己,最后更多负面情绪积压。

因为身心不一致,所以做很多事情,内心总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当自己遇到工作上强势的上司布置超量工作时,明明很不想要,但是内心会有一个声音冒出来告诉他应该顺从,只有顺从才是正确的....但是他会特别痛苦,因为明明是自己不想要的,还要忍受,还不能表达出来。

因为无法分清一件事情是自己喜欢还是为了他人的期待,所以乖孩子大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找不到激情所在,人生变得很灰暗。

当然以上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一层一层突破,就像拨洋葱一样。对这个话题,我非常有共鸣。

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尊重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活在他人的期待里。我猜大部分妈妈都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如何做到呢?

1、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接纳孩子的情绪
哪怕孩子的行为让你特别恼火,你也不赞同,但是不影响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比如孩子非要摸插座,因为有电不能摸,所以要把孩子抱开,他们当然会哭。但是我们可以跟孩子说:插座有电很危险,所以不能摸,你好伤心。

2、当孩子表达不同看法时,用尊重的态度和孩子一起讨论
不论孩子的看法是否正确,都要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因为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就否定、指责、批评,非要孩子的想法跟你一样。
比如孩子说:妈妈,我想看电视
大部分妈妈都会说:还看电视,你看你作业做完没有?
下一次,孩子心里虽然想,但是不会告诉你他想看电视了,他会找机会偷偷地看。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指责,不否定,我们跟孩子一起来讨论这个时候看电视有哪些利弊,也许会更有帮助

3、当父母的需要多多觉察自己是否有强加期待和自己的意愿给孩子
当你爱孩子的时候,你到底爱的是孩子本身,还是孩子的功能。孩子的功能包括:
他是否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他是否成绩好
他是否能热情跟人打招呼
他是否会某项技能/才能
.....
如果孩子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无法按照你的期待/意愿做好,你还能发自内心地爱孩子吗?

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痛苦,那么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尊重孩子的爸爸妈妈吧。
透过现象看本质,快乐妈妈育儿经

我是Maggie,一位5岁男孩的妈妈
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讲师
美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HTT讲师
我提倡“只有妈妈快乐,孩子才会快乐”
一起做平和的快乐妈妈

暖心理

赞同来自:

从心理成长的视角来看,是可以这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而小时候表现得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反而往往心智越成熟。“乖”意味着讨好大人,忽视真实的自己。我们知道,“乖”,几乎是所有家长和大人们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孩子们最经常被教导的话就是“要听话”、“要乖”,做到的孩子会受到赞扬和奖励,做不到的孩子则会受到批评和惩罚。 于是,小孩子心里明白了一个事实:自己表现得“乖”、 “懂事”,大人就会高兴,就会喜欢自己,夸自己。所以,尚处在对大人依附期的孩子们,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为了少受到处罚和责骂,便渐渐学会了听大人的话、察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努力做出“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于是,这些孩子的生活变成这个状态: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而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放弃了表达自我的权利,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最深层。但是,这个由来已久的压抑,会在孩子们长大成人后生发出很多的心理问题。因为随着身心的长大成熟,个体的自主意识会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希望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而且越是从小被压抑得严重的人,这种“本我”的反抗和觉醒意识越强。但是这时候问题来了,那就是因为“乖孩子”们从小习惯了听话、顺从,这个习得性的习惯意识,因为历史久远,力量很强大,会在他们长大后方方面面的生活中表现出来,比如,他们会习惯性的去顺从迎合老师,顺从迎合同学,顺从迎合恋人,顺从迎合几乎一切对自己有要求的人……虽然他们的内心在呼喊“我要表达自己的意见”、“我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但是他们却悲哀的发现,他们根本发不出自己的声音!于是,这种自我意识的需求和习惯意识的矛盾就产生了,一种无法自主、缺乏掌控感的痛苦也就产生了。而要治愈这种矛盾,需要做长期的深入的自我探索和心理整合。所以,请了解到这一点的家长们,不要再去培养所谓的乖孩子了,让孩子们保有自己的个性,让他们真实的表达,让他们自由的成长吧!答者:暖心理咨询师王红艳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农地圈

赞同来自:

孩子小的时候,觉得孩子乖是一种福气,可是,等孩子长大后,很多人发现,这些所谓乖的孩子很不让人省心。孩子小时候太乖,有时并不是好事。究竟怎样看待孩子的乖呢?


1
“乖”,只是讨好大人
孩子的乖,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对奉承大人的一种表现,因为畏惧,喜欢大人,想讨好大人,得到大人的赞赏和肯定而做的事情。其实,这些行为和表现,也许并非是孩子真心想做的,只是为了得到大人的赞许而已。也许,一旦失去了大人的肯定,这种行为并会戛然而止。
2
乖孩子不会传达真实的情绪
孩子太乖了,有时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因为孩子受大人的教育,一级各种约束,不能乱发情绪等等。孩子有时因为想着做一个乖孩子,向着乖孩子这个标准前进,尽量压制自己一些内心的真实的情绪。
3
乖孩子,没有太多主见
太乖的孩子,容易顺从别人,顺从别人的看法,所以,易顺波逐流,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众人面前,更会压制自己的看法,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
4
乖孩子,独立能力差
太乖的孩子,不够顽皮,喜欢安安静静地在一起地方做事,不会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这样不会捣腾的孩子,其实动手能力比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要差一些。因为缺少了这样动手的机会。
5
乖孩子,做事容易落后,创新能力差
太乖的孩子做事容易循规蹈矩,按顺序做事,易墨守成规。所以,做事,想法不易有创新,不易突破。那些不乖的孩子,思路和行为,容易突破常规,推陈致新,想象力更为丰富,常常能创新和发明一些新奇的东西。
6
乖孩子,社交能力差
太乖的孩子,可能比较安静,不太爱说话,因此,这样的孩子表达能力可能会差些,太乖的孩子不喜欢出去玩,从而导致孩子的社交能力比较弱。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乖”真不是个褒义词!很多事情,前辈要不断向后辈学习,但不是单纯的听父辈的话。我们发现,那些听父辈指路的“乖”孩子,长大了却不得不调整职业方向,重新适应发展的社会。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很多,在这个创新极速变化的时代,最坏的可能就是那个“乖”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才是健康自由的孩子,才更有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请告诉孩子:
从现在起,你可以做个
真实的孩子

走自己路的孩子

可以生气哭闹的孩子。

感谢农地圈y

鹈鹕心理陈小康

赞同来自:


正如前面几位所说,这里所谓的“乖”,是家长眼里的乖。也就是说,这样的孩子,小时候表现出来的特质是听话、懂事、不讨人嫌。对于家长来说,这种“乖”特别好,因为这样带起孩子来没什么烦恼,省心省力,周围人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但实际上,这样的”乖“,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孩子心理健康地成长是不利的。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乖”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习到的。为什么要乖,不乖会怎么样?实际上,孩子之所以表现得乖,是因为,他们潜意识中需要迎合大人的要求。只有乖才会受到表扬,只有迎合别人,才能得到赞赏。哪个小孩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赞赏呢?然而,如果他们做出任何不乖的事情,父母变脸比变天还快,马上就开始斥责。有时候父母的斥责是为了让孩子端正行为,但有时候,仅仅可能是孩子的需求没有被照顾到。比如,婴儿尿尿了,屁股湿乎乎的不舒服,所以他开始哭。而父母无法找到婴儿为什么哭泣的时候,往往会有些无助,脾气差点的父母就会斥责婴儿:“哭什么哭!你怎么这么烦!”但实际上,哭不是婴儿的本意,他不会说话,只能用哭来表达需求。放到孩子“乖”的问题上也是一样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对的,什么时候是错的,所以他们建立这套观念的时候,是凭借父母的反应建立起来的。如果父母控制欲特别强,需要孩子事事遵从自己的安排,如果孩子不服从,就会加以指责,那么孩子就很容易觉得,只有迎合了父母,他们才会爱自己。所以,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迎合他人,知道自己什么样的行为会被赞许。久而久之,一个“乖”小孩就形成了。
但实际上,“乖”小孩因为太会迎合他人,反而会丢失了自我。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们经常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自己的情绪总被其他人的一言一行所左右,丢失了对自己情绪的掌握。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不受我们控制,这就导致了这些人在成人之后,因为过于依赖他人的行为态度而不能在精神上独立。这样说,是不是就能理解“乖”孩子的痛苦了呢?

睿心妈妈

赞同来自:

人生本来有三个叛逆期,两岁半到三岁,七岁到九岁,12岁到15岁。孩子处于叛逆期的时候,总有不合常情的表现。总是与家长唱对台戏。那个时候我们眼里的孩子就是不听话的孩子,调皮的孩子,任性的孩子。



小时候很乖的孩子,说明他从来没有经历过叛逆期。他自我意识被父母压抑住了。
当他长大之后,他的自我意识就爆发了,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过。以前都是按照爸爸妈妈的意见过的,爸爸妈妈叫我上补习班,我就去上补习班,爸爸妈妈叫我上哪一所高中,我就去读哪一所高中,爸爸妈妈让我学什么专业,我就报什么专业。



也许毕业了,爸爸妈妈说,找什么工作,也按部就班的听从了家长的安排。找什么女朋友,他也听从父母的安排。结果,结婚之后,他突然醒悟,自己活了二十三十岁,从来没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个时候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就让家长大为吃惊,因为他要离婚,又要重新找对象。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不能对孩子太压抑,让他有话语权,让他要能够在大人面前陈述自己的观点想法。反正孩子是要叛逆的,与其让他迟叛逆,还不如让他早叛逆。他叛逆太迟了,那个时候结婚生子了,然后再离婚,那可是我们做父母的不想看见的。
这就是孩子从小很乖,长大反而不听话的原因。
我是睿心妈妈,一位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今日头条育儿问答达人,今日头条原创作者。欢迎你的阅读、转发、收藏、分享。
图片来自网络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

赞同来自:

楼主提出这样的一个命题,似乎认为孩子越乖,长大后就一定会越痛苦。我猜测楼主是否小时候比较乖,而长大后觉得自己很痛苦,然后把痛苦归因于小时候的乖上。或者看到自己儿时的小朋友比较乖,而长大后却觉得他过得比较痛苦。
那么,乖孩子是否长大后一定会痛苦,两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也许会痛苦,也许会很幸福。两者并不一定成反比。这里我回答一下让“乖孩子”成长大觉得痛苦的可能性因素。
首先,这种“乖孩子”在行为的表现上确实很“乖巧”,而这种“乖巧”也许是家长眼里的“乖巧”----很顺从家长的意识,很听话,而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的真实感受,真实心理。这种“乖巧”是否是真正的乖巧呢?
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提到了一种沟通模式叫讨好型模式,是一种不一致的沟通模式,孩子长大痛苦是否因为小时候启动了这种讨好模式呢?凡事都讨好自己的父母,用这样的方式来赢得家长的爱。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心理感受。这就需要家长去识别孩子的“乖巧”是不是孩子真实的声音。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确实有些人做一些事情是启动了这个讨好模式,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我的很多行为都不是我的本意,我的很多行为都是别人的意识,那么我的意识呢?为了迎合父母的喜爱,不得不把自己的意识压制,表现得很听话,什么事情都顺从,给自己带上了一个面具,逐渐的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觉得自己就是自己的面具,其实这也是一种不接纳自我的心理状态.
一个不接纳自我的人,内心就会产生痛苦的感受。这一点也回答了为什么一些乖孩子,长大以后会痛苦。
那么,作为家长,为了避免孩子会因为小时候的乖而长大痛苦,就需要去识别孩子真实的声音,要接纳孩子的真实,他可能会不听话,表现得不那么乖,但是要允许孩子表达这种真实。特别是孩子自我意识逐渐成长的时候。
有一种爱叫做接纳自己的孩子,有一种爱叫做允许孩子犯一点点错误,有一种爱叫做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真实的最好的他自己,而不是父母希望孩子成为的样子。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楼主一点启发。

作者:余晓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韦志中心理学网校积极心理学与本会团体系系主任)
周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学员)


大话精神

赞同来自:

在我们小时候开始流行一个词语叫“温室里的花朵”,其实我觉得我们没懂这个词的意思,似乎大人们也没有懂。那些年的教育让我们去接受一些“风吹雨打”,变成老师们的指导就是擦擦黑板、打扫卫生,家庭的指导就是去各种各样的“加分”兴趣班,最后变成受老师家长喜欢的“乖”孩子,最后却背道而驰地成了温室花朵。我们会发现,小时候一副乖巧的孩子,长大后要么更加叛逆,要么按部就班碌碌无为。那是为什么呢?


首先,乖孩子缺乏独立学习能力。乖孩子最主要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优秀。但是按照我们书本上学习的东西,最后能帮助我们的有多少呢?数学学得再好,后面可能只是买东西用个加减乘除;语文学好了,可能到30岁还记得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他们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规划,把课本上的东西牢牢记住,却没有学会如何去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当离开了学校,没有了大纲和考试,自然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学习什么,应该如何去读社会这所学校,所以很多乖孩子陷入现实的痛苦。

其次,乖孩子没有适应能力。乖孩子们不知道摔跤会痛,更不知道摔倒还能爬起来。乖孩子的童年是幸福的,老师的称赞、家长的宠爱、同伴的羡慕,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同学们自然极少有机会跌跟头。反之,那些“坏”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夹缝中一年一年混到毕业,还可能受到更坏的孩子的欺负,他们知道生活不容易,所以很多坏孩子在憧憬长大的同时也学会了接受和面对现实的技巧。

最后,乖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不完整的。稍微了解一些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从出生到自然老去,都是分为很多个人生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冲突,我们也是要经过这个阶段才能获得内心的成长。而乖孩子的成长,在老师和家长的精打细算下,将这些人生必经的坡坡坎坎都一一推平,看似能帮助我们更快的成长,但是这些矛盾只是被遮挡起来了,当诱发的时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困扰。
所以老祖宗的智慧同样适用在今天。拔苗助长,告知我们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告知我们要学习和行动结合;梅花香自苦寒来,告知我们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人成熟。
所以,忧心忡忡的大人们,别把你的负担和孩子都绑在自己的背上了。

——大话精神,一个专注精神心理疾病的公众号。

有书知道

赞同来自:



小时候乖巧的孩子,很讨大人喜欢。当家长的,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看人家谁谁谁多乖,你跟人家学学!”


孩子小时候乖巧,是挺讨人喜欢的,大人可以省很多心。但是为什么乖巧的孩子长大后,却很痛苦呢?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乖巧的孩子太过于程式化,在生活中不会变通。


乖巧的孩子,一般都是家庭教养比较好,父母比较宠爱的孩子,他们一生下来,可以说父母就为他们绘好了人生蓝图,他们只消听父母话即可。

乖巧听话的孩子,进入社会后就会难以适应,对于社会上有饽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人,他们会非常难以理解,不会变通地去想问题,所以常常会产生痛苦心理。




二、乖巧的孩子接受挫折能力差,所以会痛苦。


乖巧的孩子,一路由父母呵护着长大,自己稍微遇到点挫折,就会觉得万念俱灰,天塌下来了,没有路可走了。

你仔细观察那些容易自杀的人群,其实他们遇到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什么多大的问题,冷静下来有很多种解决方法,但是他们就想不开,以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产生终身痛苦。


三、乖巧的孩子遇事优柔寡断,自己拿不定主意,不太容易抉择。


乖巧的孩子,一直由父母做主,自己没有主见,时间长了,养成了依赖性,一旦离开父母,他们自己遇到事情,处理事情的能力就比较差,犹犹豫豫的,摇摆不定,自己难拿定主意,事情处理不当,他们又会产生后悔和自卑心理,所以会比较痛苦。


四、乖巧的孩子跟复杂的社会不太合拍,他们难以融入社会,所以会痛苦。


一般乖巧的孩子,在家庭里很受欢迎,但是一进入社会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因为社会复杂,人心更复杂,会让他们不断受到伤害,受到了伤害他们还想不明白为什么,所以就容易陷入痛苦中。




五、乖巧的孩子不善于交友,长大后容易孤僻,交友少他们的交际圈就窄,有时候也会觉得痛苦。


乖巧的孩子,小的时候是父母的掌中之宝,受宠惯了,进入社会后,他们的单纯和乖巧很容易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或者很难交到真心朋友,即使有朋友,也是交往的相类似的人,同样单纯乖巧,这样他们的社交圈就比较窄,如果是乖巧的男人,就难以做成什么大事。


其实,人活着,遇到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都会有所痛苦。谁也不可能毫无烦恼,天天快乐,这样说起来,痛苦的大小和乖巧关系不是很大,但是也不能说没有关系。


乖巧的人,因为三观比较正,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可能难以融合,所以可能会产生痛苦心理,但是乖巧的人,学习能力较强,他们会很快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