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就是这样被扼杀的


因为好奇,所以好学,这是人的天性。科学来说,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

婴儿来到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强大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周围世界永无止境地探索。一岁就会走路,两岁流利交流,一切学得飞快,而且乐此不疲。其实,成人也不缺乏好奇心,爱围观、好八卦,时常刷爆某某朋友圈,调侃来说就是: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当然,也正是好奇心促使人类不断地求知和探索,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
然而,最令人所担忧的是,我们的教育蚕食鲸吞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一个又一个的标准答案,禁锢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按理说,好奇心作为人的本性,不可能轻易被抹杀,但很不幸的是,应试教育却做到了。
每年高考之后,总有媒体报道考生们为了庆祝高考结束而将书全部烧光。考生们的激动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烧书这种极端行为难道不是在宣泄着学子们对应试教育的愤怒吗?更有调查显示,中国人均年阅读量仅为四本,而欧洲许多国家达到了几十本。很多人走出校门后很少看书,更不用说主动学习、终生学习。相反,许多没有受应试教育之苦的人却能坚持学习。李嘉诚中学辍学,但他一生热爱看书学习,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不忘记学习,最终成就了财富人生。还有像马未都这样一类人,学历虽不高,但是一直怀揣着求知的梦想,将读书当作终身兴趣,不断充实自己,最终成为收藏名家。可以说是终生学习兴趣成就了他们精彩的人生。学习的兴趣比丰富的知识更重要。
可是,为什么应试教育成了抹杀学习兴趣的元凶呢?
想到这,我学生时代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中小学求学生涯共十二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几乎就是我生活的全部。每一天从早到晚只有学习没有娱乐,体育音乐等非考科目被瓜分殆尽。此外,周末各类学校的补课以及各种课外补习班,进一步挤压我的休闲时间,甚至还包括吃饭和睡觉时间。试题反反复复地做,作业没完没了地写,小说名著甚至被家长和老师列为禁书……这就是我青春的记忆,十二年人生的旋律:单调、枯燥,毫无乐趣可言!
虽然当年我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可当父母提出“要不再…….”时,被我断然止住“绝不!”
虽然高考已过去了这么些年,可我从未停止过思考:高考,一定要这样备考吗?
或许大家会嘲笑我:这个问题有什么好问的,必须是这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高考决定命运”的认知下,应试教育竞争越来越残酷的背景下,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通过高考大关,从而考入好的大学,因此不断给孩子施压,应试教育竞争低龄化也越来越严重。从中考到小升初继而蔓延到幼升小,分数成了一切学习的指向标,所以就会出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说法,孩子们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分数,并不是为了探索真知。
显而易见,扼杀学习兴趣的元凶就是难以承受的学习强度、过于单调的学习生活、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
可是,应试教育如此高强度的备考,难道不是拔苗助长吗?真的高效吗?

没有学习兴趣的孩子,即使进入课堂,也如同一具没有思想的干尸,整日在浑浑噩噩和胆战心惊中度过,他们的注意力并不是讲台,他们的眼神呆滞,他们整天被强行灌输一大堆知识还要求利用这些知识去练习,孰不知他们已经对这些东西产生了本能的排斥。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注意劳逸结合,降低学习强度,从而保护或恢复学习兴趣,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有时候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不是因为不用功,而是因为太用功。
虽然,应试教育灌输了大量的知识,却扼杀了学习兴趣,这难到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迅猛,知识大爆炸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知识会过时、会折旧,只有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人,才能不断成长,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将沦为新世纪的文盲。
国家一直大力提倡发展素质教育,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作为家长,我们要明白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加强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谨记欲速则不达。以高考为终点的教育是短视的,拔苗助长的教育是功利的,必然扼杀学习兴趣!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