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抢跑了,当然会出局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可你是否真正的思考过故事背后的问题?一个天才儿童为何昙花一现?曾经有着“贤于材人远矣”的他之后的生活又该如何?
中国人神童情结历来严重,这应该是“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诉求吧。历史上关于神童的记载,可谓异彩纷呈:曹植七步成诗、甘罗十二岁官拜上卿、诸葛恪成年便成了太子宾友……如今,家家都在打造神童,让孩子超前学习,这些孩子不仅知识面广,特长也多。当同龄人在玩泥巴过家家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表演唐诗宋词背诵,熟读论语三字经,甚至还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与高考状元相比,人们更期盼神童。因为在人们心目中,神童就是那种天资聪明,不需要努力就可超越常人的一类人,而高考状元却是苦学拼杀出来的。家有神童好处多,不仅可光宗耀祖,扬眉吐气,更重要的是家长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可以不劳而获成为梦寐以求的“天才的父母”。多少家长为了帮助孩子考上好大学,常年陪伴监督孩子学习,没有电视没有麻将,在家里走路说话还得小心翼翼。可到头来,也未必天遂人愿。因此,心中时常期盼:老天爷呀,让我家小王子成为神童吧!神童情节反映出的是不劳而获的心理。
可往往事与愿违,神童长大后却不再神。方仲永生五年,作诗传一乡秀才观之,到二十岁时却泯然众人矣。魏永康,3岁学完初中课程,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被中科院录取硕博连读,最终因为生活无法自理不会和别人交流,硕士肄业。
历史重演的背后必有规律。理智分析神童事件,可以得出“神童必然陨落”的结论,即神童长大后将走下神坛。或许你很反对这个结论,但请稍安毋躁,我们先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神童是何方神圣?他们或许如陶哲轩一样对数学有极高的天赋,7岁进入高中,9岁进入大学,后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又或许同玛利亚·阿涅西一般在语言上有不小的成就,5岁便懂法语和意大利语,13岁更能懂希腊语、希伯来语、西班牙语、德语和拉丁语等。也可能是在哲学、棋类、艺术、宗教等领域成果不小而年纪不大的人。他们的共性就是天资聪明、智商超群。我称之为天生的神童。
当然,神童还有另一个重要来源:由于家长的超前早教而远超出了同龄人的孩子。一岁便学三岁的知识,三岁就掌握了六岁的知识,以此类推,让孩子尽早地掌握与年龄不符的知识。我称之为人造的神童。此文不涉及天生的神童,主要分析人造的神童,因为前者的数量凤毛麟角。
其次,成功人士与神童存在必然联系吗?世人眼中的成功可归纳为有权、有钱、有地位,其职业可对应官员、企业家和科学家等。在官场,没有高超情商,难以当上高管。官场如战场,为官者须谨言慎行,甚至如履薄冰。人际交往中,一方面要求洞察人心,另一方面要管控情绪。另外,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古人云:朝中无人不做官。甚至需要结交党羽,才能青云直上。“接待就是生产力!”多么生动地描述了官场中经营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一切,我们也无需惊讶,因为这并不是当代的特例,也不是中国的特例,官场历来如此。
企业家又是哪一类人呢?这一词源于法语,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企业家是善于发现商机、敢于冒险、整合资源、擅长解决问题的人,特别需要洞察力、高情商、胆识、意志力,并不突出知识的多寡、智商的高低。放眼当代中国,获得巨大成就的商人:阿里巴巴的马云,万达的王健林,华为的任正菲,无一毕业于世人追捧的名牌大学,他们最明显的共性是坚强的意志力。马云常说自己不是聪明人,否则杭州师范大学不会考三次才成功。
与前二者相比,科学家需要不凡的智商,但更需要好奇心、专注力、意志力以及想象力。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无一例外都拥有对研究的执着和对探索的热情。达芬奇一生有无数伟大作品、发明与创新,而且涉及诸多领域(艺术、工程、生物等),这源于他强大的好奇心。经典力学奠基人牛顿沉浸在自己的科学实验中常常忘记吃饭,这源于他对科学研究的专注。爱迪生失败了一千多次才最终发明电灯泡……科学家大胆想象,敢于探索,不停钻研,才成就了伟大的发明、发现与创新。
可见,成功人士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机遇、运气等人为不可控因素外,智商并不起决定作用。然而,人造的神童往往依据智商来判断,他们与成功人士交集很小很小。
最后,人造的神童为何会陨落?现在我们更困惑的是:即便神童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也不意味着神童长大后一定会走下神坛啊?可从古至今,神童为何频频陨落呢?
古人选人生的三大不幸之事时,将“仲永之伤”放在首位。早出名与人生不幸有什么关系?过早成功就容易变得懒惰和傲慢,这是人性的弱点。因懒惰而没有发展的前景,因傲慢而树敌太多。
神童的光环让孩子小小年纪时就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由于倍受关注,孩子被功利主义的色彩笼罩,渐渐地迷失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套中,加上急于展现自己,自小就多了一分浮躁。也常常由于骄傲变得懒惰,他们原本引以为傲的智力得不到后天的巩固,最终往往沦为普通人。林妙可艺考落榜就是一个例子。
最糟糕的是,由于神童成名太早,聪明外露,不知道隐藏,也因傲慢而树敌太多,长大工作后也时常忘记尊重领导和前辈。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孔融多次冒犯曹操,诸葛恪多次侮辱张昭,都最终被血腥报复。
神童过分注重智商发展,忽略情商等其他更重要的能力培养和性格塑造。人造神童是拔苗助长(违背身心发展规律),是功利教育的牺牲品(心态浮橾骄傲),是短视教育的必然结果(只注重智商开发)。神童的培养,其实是在摧残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不曾循序渐进,必将物极必反。因此,神童往往就像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转瞬即逝,再无人过问,再无人关注。
正确的教育是让孩子在适当的年龄做合适的事。人造神童“抢跑”了,违反了身心发展规律,自然会受到惩罚,“出局”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教育最根本的作用是对人格的塑造,个人素质的提升远比知识的灌输重要。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发展健全的人格,激发孩子的潜能才是教育真正的目标。
总之,任何以神童、状元为目标的急功近利的教育都是注定失败的。顺应天性、尊重个性、循序渐进、不要攀比,引导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理智的教育!
成功在于大小而不在早晚。人生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你的步伐有多快,而是你走得有多远,最终实现了多大的梦想!
苏洵的大器晚成远胜于伤仲永的昙花一现!

《伯乐快乐教育》建议:[1]按照孩子身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活动
[2]抓住敏感期、关键期,教育成效事半功倍
[3]教育活动不只是智力开发,更重要的是塑造健全的身心
[4]不断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逐渐将兴趣变成事业
[5]教育孩子不是为了第一,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6]放下神童情节,放下功利的心,放下虚伪的面子,不要拔苗助长。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