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诗歌

与其担心,不如祝福

家庭教育Jivaro Hesiodos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3 次浏览 • 2018-11-01 15:48 • 来自相关话题

[h1]经常这样做,会毁了孩子一生[/h1]
吃过晚饭,带着儿子到小区花园散步,途中遇到他班上的同学小欧,正由妈妈带着也在散步。两个孩子很快玩到一起去了。考虑到两个孩子正处于活跃好动的年龄,一忽儿跑这里一忽儿跑那里,我便告诉儿子,爸爸在一旁跑步不会走开,有什么事可以过来找我,并交代儿子注意事项后,就在旁边开始慢跑起来。小欧的妈妈则不放心,两个孩子玩到那里她就跟到那里,几乎寸步不离。孩子趴到地上她说脏,孩子爬到大石头上去她说危险会摔下来,两个孩子互相追跑她阻止说会跌倒……孩子玩的过程中,不时听到她大呼小叫,不许孩子这不许孩子那。不一会,小欧就瘪着嘴对妈妈说“没劲,不玩了!”。面对这样的妈妈,不要说孩子会觉得没劲,我在一旁听得都受不了。

小欧的妈妈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担心,出于对孩子的爱和保护。但是她不知道,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孩子一生。

一是极易导致亲子间的对抗,疏远亲子间的感情。

二是容易打击孩子探索外界的积极心理和征服目标的自豪感,减少孩子的直接体验和经历。

三是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没有自主,没有选择权,不能成为自己,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不愿选择,不会选择,形成对父母或别人的依赖。

四是在孩子最需要鼓励和支持的时候,得到的却总是反对和否定,容易导致孩子的挫败心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也不利于孩子构建强大的自我,会让孩子经常处于一种无力状态。

[h1]担心,是对孩子的诅咒[/h1]
小欧的遭遇还道出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太多的恐惧和担心。小的时候怕孩子吃不好影响身体的发育;大点了怕孩子到处乱爬弄脏了衣服,把细菌带入口中生病;再大一点怕孩子乱跑、乱跳摔伤出危险。既怕饿着、渴着,又怕冻着、热着、磕着、碰着。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担心也在不断地加剧和增多:孩子上学了,担心孩子学习不好,成绩不如别的孩子;青春期了,担心孩子早恋、担心孩子上网、担心孩子厌学……

不知大家听过 “墨菲定律”没有?“墨菲定律”里有这样一句:


If you are worried about some sort of happens, then it ismore likely to occur。


翻译成中文就是“你担心什么,就会发生什么”。我们也确实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每天早上父母总是提醒孩子要带这带那,这些孩子偏偏总是丢三落四;一天到晚父母总唠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些本来挺上进的孩子却越来越不争气。担心,是大多数父母的常态,担心孩子太小没有判断能力,担心孩子被漫画和动画片吸引,担心孩子不会选择合适的图书,担心孩子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大学专业……结果是,这些担心往往真的发生了。所以我们说,担心,是对孩子的诅咒。

[h1]与其担心,不如祝福[/h1]
信任,是孩子成长的滋补品。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信任的心理机制对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孩子在磕磕碰碰中学会了走路;在到处触摸中学会了探索和学习,慢慢完成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在与小朋友的打闹中学会与人交往;在生活的实践中磨练了受挫的能力;在不断地犯错中积累纠正错误的经验,以防成人后犯大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的首先是父母的信任。对孩子的信任,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也能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苦涩。孩子会在父母信任的目光和言语中,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成长的最大支持和动力,是孩子成长的滋补品。

信任,是孩子自信的催化剂。心理学表明: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一个人发现自身的价值,往往是通过别人的信任而实现的。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但是经常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孩子的不信任。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听到“别动,这个你不会”、“停下,妈妈来弄”这样的话。没有让孩子来试试,怎么就知道孩子不行?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的信任,以此来获得自信以及对自我的认可。父母的信任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对的,从而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可以说,父母的信任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催化剂。如果我们家长能对孩子多一些信任,多一些鼓励,少一点否定和打击,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比现在的他们更自信、更优秀!我们的家长,总是在不经意间打击和摧毁孩子的信心。我们在羡慕别人的孩子的同时,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什么造成了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到底是孩子之间有差距,还是家长之间有差距?

信任,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对家长有一种特殊的信赖。他们自然地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蒙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和感情上的挚友。他们也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能像朋友一样和父母平等的交流。他们认为,只有父母的信任,才是真实、可靠。 查看全部

[h1]经常这样做,会毁了孩子一生[/h1]
吃过晚饭,带着儿子到小区花园散步,途中遇到他班上的同学小欧,正由妈妈带着也在散步。两个孩子很快玩到一起去了。考虑到两个孩子正处于活跃好动的年龄,一忽儿跑这里一忽儿跑那里,我便告诉儿子,爸爸在一旁跑步不会走开,有什么事可以过来找我,并交代儿子注意事项后,就在旁边开始慢跑起来。小欧的妈妈则不放心,两个孩子玩到那里她就跟到那里,几乎寸步不离。孩子趴到地上她说脏,孩子爬到大石头上去她说危险会摔下来,两个孩子互相追跑她阻止说会跌倒……孩子玩的过程中,不时听到她大呼小叫,不许孩子这不许孩子那。不一会,小欧就瘪着嘴对妈妈说“没劲,不玩了!”。面对这样的妈妈,不要说孩子会觉得没劲,我在一旁听得都受不了。

小欧的妈妈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担心,出于对孩子的爱和保护。但是她不知道,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孩子一生。

一是极易导致亲子间的对抗,疏远亲子间的感情。

二是容易打击孩子探索外界的积极心理和征服目标的自豪感,减少孩子的直接体验和经历。

三是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没有自主,没有选择权,不能成为自己,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不愿选择,不会选择,形成对父母或别人的依赖。

四是在孩子最需要鼓励和支持的时候,得到的却总是反对和否定,容易导致孩子的挫败心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也不利于孩子构建强大的自我,会让孩子经常处于一种无力状态。

[h1]担心,是对孩子的诅咒[/h1]
小欧的遭遇还道出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太多的恐惧和担心。小的时候怕孩子吃不好影响身体的发育;大点了怕孩子到处乱爬弄脏了衣服,把细菌带入口中生病;再大一点怕孩子乱跑、乱跳摔伤出危险。既怕饿着、渴着,又怕冻着、热着、磕着、碰着。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担心也在不断地加剧和增多:孩子上学了,担心孩子学习不好,成绩不如别的孩子;青春期了,担心孩子早恋、担心孩子上网、担心孩子厌学……

不知大家听过 “墨菲定律”没有?“墨菲定律”里有这样一句:


If you are worried about some sort of happens, then it ismore likely to occur。


翻译成中文就是“你担心什么,就会发生什么”。我们也确实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每天早上父母总是提醒孩子要带这带那,这些孩子偏偏总是丢三落四;一天到晚父母总唠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些本来挺上进的孩子却越来越不争气。担心,是大多数父母的常态,担心孩子太小没有判断能力,担心孩子被漫画和动画片吸引,担心孩子不会选择合适的图书,担心孩子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大学专业……结果是,这些担心往往真的发生了。所以我们说,担心,是对孩子的诅咒。

[h1]与其担心,不如祝福[/h1]
信任,是孩子成长的滋补品。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信任的心理机制对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孩子在磕磕碰碰中学会了走路;在到处触摸中学会了探索和学习,慢慢完成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在与小朋友的打闹中学会与人交往;在生活的实践中磨练了受挫的能力;在不断地犯错中积累纠正错误的经验,以防成人后犯大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的首先是父母的信任。对孩子的信任,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也能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苦涩。孩子会在父母信任的目光和言语中,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成长的最大支持和动力,是孩子成长的滋补品。

信任,是孩子自信的催化剂。心理学表明: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一个人发现自身的价值,往往是通过别人的信任而实现的。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但是经常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孩子的不信任。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听到“别动,这个你不会”、“停下,妈妈来弄”这样的话。没有让孩子来试试,怎么就知道孩子不行?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的信任,以此来获得自信以及对自我的认可。父母的信任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对的,从而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可以说,父母的信任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催化剂。如果我们家长能对孩子多一些信任,多一些鼓励,少一点否定和打击,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比现在的他们更自信、更优秀!我们的家长,总是在不经意间打击和摧毁孩子的信心。我们在羡慕别人的孩子的同时,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什么造成了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到底是孩子之间有差距,还是家长之间有差距?

信任,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对家长有一种特殊的信赖。他们自然地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蒙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和感情上的挚友。他们也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能像朋友一样和父母平等的交流。他们认为,只有父母的信任,才是真实、可靠。


鼓励孩子学会正确感恩

家庭教育hldiZ0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1 次浏览 • 2018-11-01 13:31 • 来自相关话题

晚上临睡觉之前,我让儿子去收拾自己的书包。只见他把明天要带回园的书本、备用衣服等塞进书包之后,又把妈妈的发箍也塞了进去。

我心里觉得奇怪,便问儿子:“干吗把妈妈的发箍也放进书包?”儿子回答说是送给钟老师的礼物。我继续问他:“为啥送礼物给钟老师呀?”儿子说:“因为钟老师带我们玩,教我们学东西,我想谢谢她!”

听他这样说,我竖起大拇指表扬儿子:“钟老师带你们玩,教你们学知识,还照顾你们吃饭睡觉等等,非常辛苦,真的要感谢她!你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真的很棒!”

表扬完之后,我又在沙发上坐下来,把儿子拉到身边,告诉他这个发箍是妈妈用过的,把用过的东西送给别人是不礼貌的,再说你也没有经过妈妈同意就把她的东西送人,没有尊重妈妈,这是要批评的!

儿子不啃声,我引导他:“你是不是应该送一个别的东西给老师?”儿子说:“那我送我的冲锋枪给钟老师吧!”“冲锋枪也是你用过的呀!另外,钟老师是大人了,可能不喜欢玩具枪的。”我否定了他的新选择。

“爸爸,那我该送什么礼物给钟老师呢?”儿子问我。“你可以自己做一个礼物送给老师呀,老师最喜欢小朋友自己做的礼物啦!”我继续引导。

听我这样一讲,儿子想了一会儿,突然提高声音说:“我想到了!我要画一幅画送给老师!”“嗯,你的这个想法真好,老师一定会喜欢你的礼物的!”

我肯定了儿子的想法,并和他约好周六陪他画要送给老师的礼物画。

在上述整个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三个方面,来正确鼓励孩子学会感恩:

一是及时肯定孩子的感恩意识。当儿子说出要送礼物给老师,谢谢老师带自己玩、教自己学东西时,我对他表现出来的感恩意识及时给予了肯定,指出老师带他们玩、教他们知识、照顾他们吃饭睡觉非常辛苦,应该感谢,并表扬他懂得感谢老师。

二是肯定后接着指出孩子的问题。孩子拿妈妈的发箍当着礼物送给老师,心意虽好,但显然不妥。不妥之处在于,一是没有征求妈妈的意见,擅自拿妈妈的东西送人,没有尊重妈妈的物权,破坏了家里早已立下的必须经过对方同意后才能动别人物品的规矩;二是拿用过的东西作为礼物送给老师,对老师不尊重,老师也不喜欢。如果我们不告诉孩子,不给孩子指出来,孩子是不知道这样有什么不妥的。他只是单纯地想送个礼物给老师,其它的他没想,也想不到。

三是引导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感恩。在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后,我们不能仅停留于指出问题,而更应该引导或指导孩子解决问题。因此,我先是建议儿子换一样东西作为礼物送给老师,接着否定了他送自己玩具枪给老师作礼物的新想法,最后引导他确定自己画一副画送给老师。

最后想说的是,孩子的感恩之心尤为宝贵,为人父母者,须细心呵护,倍加珍惜,正确引导! 查看全部

晚上临睡觉之前,我让儿子去收拾自己的书包。只见他把明天要带回园的书本、备用衣服等塞进书包之后,又把妈妈的发箍也塞了进去。

我心里觉得奇怪,便问儿子:“干吗把妈妈的发箍也放进书包?”儿子回答说是送给钟老师的礼物。我继续问他:“为啥送礼物给钟老师呀?”儿子说:“因为钟老师带我们玩,教我们学东西,我想谢谢她!”

听他这样说,我竖起大拇指表扬儿子:“钟老师带你们玩,教你们学知识,还照顾你们吃饭睡觉等等,非常辛苦,真的要感谢她!你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真的很棒!”

表扬完之后,我又在沙发上坐下来,把儿子拉到身边,告诉他这个发箍是妈妈用过的,把用过的东西送给别人是不礼貌的,再说你也没有经过妈妈同意就把她的东西送人,没有尊重妈妈,这是要批评的!

儿子不啃声,我引导他:“你是不是应该送一个别的东西给老师?”儿子说:“那我送我的冲锋枪给钟老师吧!”“冲锋枪也是你用过的呀!另外,钟老师是大人了,可能不喜欢玩具枪的。”我否定了他的新选择。

“爸爸,那我该送什么礼物给钟老师呢?”儿子问我。“你可以自己做一个礼物送给老师呀,老师最喜欢小朋友自己做的礼物啦!”我继续引导。

听我这样一讲,儿子想了一会儿,突然提高声音说:“我想到了!我要画一幅画送给老师!”“嗯,你的这个想法真好,老师一定会喜欢你的礼物的!”

我肯定了儿子的想法,并和他约好周六陪他画要送给老师的礼物画。

在上述整个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三个方面,来正确鼓励孩子学会感恩:

一是及时肯定孩子的感恩意识。当儿子说出要送礼物给老师,谢谢老师带自己玩、教自己学东西时,我对他表现出来的感恩意识及时给予了肯定,指出老师带他们玩、教他们知识、照顾他们吃饭睡觉非常辛苦,应该感谢,并表扬他懂得感谢老师。

二是肯定后接着指出孩子的问题。孩子拿妈妈的发箍当着礼物送给老师,心意虽好,但显然不妥。不妥之处在于,一是没有征求妈妈的意见,擅自拿妈妈的东西送人,没有尊重妈妈的物权,破坏了家里早已立下的必须经过对方同意后才能动别人物品的规矩;二是拿用过的东西作为礼物送给老师,对老师不尊重,老师也不喜欢。如果我们不告诉孩子,不给孩子指出来,孩子是不知道这样有什么不妥的。他只是单纯地想送个礼物给老师,其它的他没想,也想不到。

三是引导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感恩。在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后,我们不能仅停留于指出问题,而更应该引导或指导孩子解决问题。因此,我先是建议儿子换一样东西作为礼物送给老师,接着否定了他送自己玩具枪给老师作礼物的新想法,最后引导他确定自己画一副画送给老师。

最后想说的是,孩子的感恩之心尤为宝贵,为人父母者,须细心呵护,倍加珍惜,正确引导!


古代哪个诗人最热衷于在诗歌中写他的孩子?

手机提问陈思呈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 个回复 • 482 次浏览 • 2018-05-30 02:02 • 来自相关话题

古代哪个诗人最热衷于在诗歌中写他的孩子?

回复

手机提问陈思呈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 个回复 • 482 次浏览 • 2018-05-30 02:02 • 来自相关话题

与其担心,不如祝福

家庭教育Jivaro Hesiodos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3 次浏览 • 2018-11-01 15:48 • 来自相关话题

[h1]经常这样做,会毁了孩子一生[/h1]
吃过晚饭,带着儿子到小区花园散步,途中遇到他班上的同学小欧,正由妈妈带着也在散步。两个孩子很快玩到一起去了。考虑到两个孩子正处于活跃好动的年龄,一忽儿跑这里一忽儿跑那里,我便告诉儿子,爸爸在一旁跑步不会走开,有什么事可以过来找我,并交代儿子注意事项后,就在旁边开始慢跑起来。小欧的妈妈则不放心,两个孩子玩到那里她就跟到那里,几乎寸步不离。孩子趴到地上她说脏,孩子爬到大石头上去她说危险会摔下来,两个孩子互相追跑她阻止说会跌倒……孩子玩的过程中,不时听到她大呼小叫,不许孩子这不许孩子那。不一会,小欧就瘪着嘴对妈妈说“没劲,不玩了!”。面对这样的妈妈,不要说孩子会觉得没劲,我在一旁听得都受不了。

小欧的妈妈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担心,出于对孩子的爱和保护。但是她不知道,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孩子一生。

一是极易导致亲子间的对抗,疏远亲子间的感情。

二是容易打击孩子探索外界的积极心理和征服目标的自豪感,减少孩子的直接体验和经历。

三是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没有自主,没有选择权,不能成为自己,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不愿选择,不会选择,形成对父母或别人的依赖。

四是在孩子最需要鼓励和支持的时候,得到的却总是反对和否定,容易导致孩子的挫败心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也不利于孩子构建强大的自我,会让孩子经常处于一种无力状态。

[h1]担心,是对孩子的诅咒[/h1]
小欧的遭遇还道出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太多的恐惧和担心。小的时候怕孩子吃不好影响身体的发育;大点了怕孩子到处乱爬弄脏了衣服,把细菌带入口中生病;再大一点怕孩子乱跑、乱跳摔伤出危险。既怕饿着、渴着,又怕冻着、热着、磕着、碰着。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担心也在不断地加剧和增多:孩子上学了,担心孩子学习不好,成绩不如别的孩子;青春期了,担心孩子早恋、担心孩子上网、担心孩子厌学……

不知大家听过 “墨菲定律”没有?“墨菲定律”里有这样一句:


If you are worried about some sort of happens, then it ismore likely to occur。


翻译成中文就是“你担心什么,就会发生什么”。我们也确实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每天早上父母总是提醒孩子要带这带那,这些孩子偏偏总是丢三落四;一天到晚父母总唠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些本来挺上进的孩子却越来越不争气。担心,是大多数父母的常态,担心孩子太小没有判断能力,担心孩子被漫画和动画片吸引,担心孩子不会选择合适的图书,担心孩子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大学专业……结果是,这些担心往往真的发生了。所以我们说,担心,是对孩子的诅咒。

[h1]与其担心,不如祝福[/h1]
信任,是孩子成长的滋补品。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信任的心理机制对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孩子在磕磕碰碰中学会了走路;在到处触摸中学会了探索和学习,慢慢完成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在与小朋友的打闹中学会与人交往;在生活的实践中磨练了受挫的能力;在不断地犯错中积累纠正错误的经验,以防成人后犯大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的首先是父母的信任。对孩子的信任,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也能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苦涩。孩子会在父母信任的目光和言语中,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成长的最大支持和动力,是孩子成长的滋补品。

信任,是孩子自信的催化剂。心理学表明: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一个人发现自身的价值,往往是通过别人的信任而实现的。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但是经常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孩子的不信任。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听到“别动,这个你不会”、“停下,妈妈来弄”这样的话。没有让孩子来试试,怎么就知道孩子不行?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的信任,以此来获得自信以及对自我的认可。父母的信任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对的,从而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可以说,父母的信任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催化剂。如果我们家长能对孩子多一些信任,多一些鼓励,少一点否定和打击,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比现在的他们更自信、更优秀!我们的家长,总是在不经意间打击和摧毁孩子的信心。我们在羡慕别人的孩子的同时,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什么造成了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到底是孩子之间有差距,还是家长之间有差距?

信任,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对家长有一种特殊的信赖。他们自然地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蒙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和感情上的挚友。他们也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能像朋友一样和父母平等的交流。他们认为,只有父母的信任,才是真实、可靠。 查看全部

[h1]经常这样做,会毁了孩子一生[/h1]
吃过晚饭,带着儿子到小区花园散步,途中遇到他班上的同学小欧,正由妈妈带着也在散步。两个孩子很快玩到一起去了。考虑到两个孩子正处于活跃好动的年龄,一忽儿跑这里一忽儿跑那里,我便告诉儿子,爸爸在一旁跑步不会走开,有什么事可以过来找我,并交代儿子注意事项后,就在旁边开始慢跑起来。小欧的妈妈则不放心,两个孩子玩到那里她就跟到那里,几乎寸步不离。孩子趴到地上她说脏,孩子爬到大石头上去她说危险会摔下来,两个孩子互相追跑她阻止说会跌倒……孩子玩的过程中,不时听到她大呼小叫,不许孩子这不许孩子那。不一会,小欧就瘪着嘴对妈妈说“没劲,不玩了!”。面对这样的妈妈,不要说孩子会觉得没劲,我在一旁听得都受不了。

小欧的妈妈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担心,出于对孩子的爱和保护。但是她不知道,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孩子一生。

一是极易导致亲子间的对抗,疏远亲子间的感情。

二是容易打击孩子探索外界的积极心理和征服目标的自豪感,减少孩子的直接体验和经历。

三是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没有自主,没有选择权,不能成为自己,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不愿选择,不会选择,形成对父母或别人的依赖。

四是在孩子最需要鼓励和支持的时候,得到的却总是反对和否定,容易导致孩子的挫败心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也不利于孩子构建强大的自我,会让孩子经常处于一种无力状态。

[h1]担心,是对孩子的诅咒[/h1]
小欧的遭遇还道出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太多的恐惧和担心。小的时候怕孩子吃不好影响身体的发育;大点了怕孩子到处乱爬弄脏了衣服,把细菌带入口中生病;再大一点怕孩子乱跑、乱跳摔伤出危险。既怕饿着、渴着,又怕冻着、热着、磕着、碰着。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担心也在不断地加剧和增多:孩子上学了,担心孩子学习不好,成绩不如别的孩子;青春期了,担心孩子早恋、担心孩子上网、担心孩子厌学……

不知大家听过 “墨菲定律”没有?“墨菲定律”里有这样一句:


If you are worried about some sort of happens, then it ismore likely to occur。


翻译成中文就是“你担心什么,就会发生什么”。我们也确实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每天早上父母总是提醒孩子要带这带那,这些孩子偏偏总是丢三落四;一天到晚父母总唠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些本来挺上进的孩子却越来越不争气。担心,是大多数父母的常态,担心孩子太小没有判断能力,担心孩子被漫画和动画片吸引,担心孩子不会选择合适的图书,担心孩子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大学专业……结果是,这些担心往往真的发生了。所以我们说,担心,是对孩子的诅咒。

[h1]与其担心,不如祝福[/h1]
信任,是孩子成长的滋补品。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信任的心理机制对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孩子在磕磕碰碰中学会了走路;在到处触摸中学会了探索和学习,慢慢完成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在与小朋友的打闹中学会与人交往;在生活的实践中磨练了受挫的能力;在不断地犯错中积累纠正错误的经验,以防成人后犯大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的首先是父母的信任。对孩子的信任,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也能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苦涩。孩子会在父母信任的目光和言语中,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成长的最大支持和动力,是孩子成长的滋补品。

信任,是孩子自信的催化剂。心理学表明: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一个人发现自身的价值,往往是通过别人的信任而实现的。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但是经常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孩子的不信任。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听到“别动,这个你不会”、“停下,妈妈来弄”这样的话。没有让孩子来试试,怎么就知道孩子不行?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的信任,以此来获得自信以及对自我的认可。父母的信任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对的,从而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可以说,父母的信任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催化剂。如果我们家长能对孩子多一些信任,多一些鼓励,少一点否定和打击,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比现在的他们更自信、更优秀!我们的家长,总是在不经意间打击和摧毁孩子的信心。我们在羡慕别人的孩子的同时,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什么造成了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到底是孩子之间有差距,还是家长之间有差距?

信任,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对家长有一种特殊的信赖。他们自然地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蒙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和感情上的挚友。他们也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能像朋友一样和父母平等的交流。他们认为,只有父母的信任,才是真实、可靠。


鼓励孩子学会正确感恩

家庭教育hldiZ0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1 次浏览 • 2018-11-01 13:31 • 来自相关话题

晚上临睡觉之前,我让儿子去收拾自己的书包。只见他把明天要带回园的书本、备用衣服等塞进书包之后,又把妈妈的发箍也塞了进去。

我心里觉得奇怪,便问儿子:“干吗把妈妈的发箍也放进书包?”儿子回答说是送给钟老师的礼物。我继续问他:“为啥送礼物给钟老师呀?”儿子说:“因为钟老师带我们玩,教我们学东西,我想谢谢她!”

听他这样说,我竖起大拇指表扬儿子:“钟老师带你们玩,教你们学知识,还照顾你们吃饭睡觉等等,非常辛苦,真的要感谢她!你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真的很棒!”

表扬完之后,我又在沙发上坐下来,把儿子拉到身边,告诉他这个发箍是妈妈用过的,把用过的东西送给别人是不礼貌的,再说你也没有经过妈妈同意就把她的东西送人,没有尊重妈妈,这是要批评的!

儿子不啃声,我引导他:“你是不是应该送一个别的东西给老师?”儿子说:“那我送我的冲锋枪给钟老师吧!”“冲锋枪也是你用过的呀!另外,钟老师是大人了,可能不喜欢玩具枪的。”我否定了他的新选择。

“爸爸,那我该送什么礼物给钟老师呢?”儿子问我。“你可以自己做一个礼物送给老师呀,老师最喜欢小朋友自己做的礼物啦!”我继续引导。

听我这样一讲,儿子想了一会儿,突然提高声音说:“我想到了!我要画一幅画送给老师!”“嗯,你的这个想法真好,老师一定会喜欢你的礼物的!”

我肯定了儿子的想法,并和他约好周六陪他画要送给老师的礼物画。

在上述整个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三个方面,来正确鼓励孩子学会感恩:

一是及时肯定孩子的感恩意识。当儿子说出要送礼物给老师,谢谢老师带自己玩、教自己学东西时,我对他表现出来的感恩意识及时给予了肯定,指出老师带他们玩、教他们知识、照顾他们吃饭睡觉非常辛苦,应该感谢,并表扬他懂得感谢老师。

二是肯定后接着指出孩子的问题。孩子拿妈妈的发箍当着礼物送给老师,心意虽好,但显然不妥。不妥之处在于,一是没有征求妈妈的意见,擅自拿妈妈的东西送人,没有尊重妈妈的物权,破坏了家里早已立下的必须经过对方同意后才能动别人物品的规矩;二是拿用过的东西作为礼物送给老师,对老师不尊重,老师也不喜欢。如果我们不告诉孩子,不给孩子指出来,孩子是不知道这样有什么不妥的。他只是单纯地想送个礼物给老师,其它的他没想,也想不到。

三是引导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感恩。在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后,我们不能仅停留于指出问题,而更应该引导或指导孩子解决问题。因此,我先是建议儿子换一样东西作为礼物送给老师,接着否定了他送自己玩具枪给老师作礼物的新想法,最后引导他确定自己画一副画送给老师。

最后想说的是,孩子的感恩之心尤为宝贵,为人父母者,须细心呵护,倍加珍惜,正确引导! 查看全部

晚上临睡觉之前,我让儿子去收拾自己的书包。只见他把明天要带回园的书本、备用衣服等塞进书包之后,又把妈妈的发箍也塞了进去。

我心里觉得奇怪,便问儿子:“干吗把妈妈的发箍也放进书包?”儿子回答说是送给钟老师的礼物。我继续问他:“为啥送礼物给钟老师呀?”儿子说:“因为钟老师带我们玩,教我们学东西,我想谢谢她!”

听他这样说,我竖起大拇指表扬儿子:“钟老师带你们玩,教你们学知识,还照顾你们吃饭睡觉等等,非常辛苦,真的要感谢她!你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真的很棒!”

表扬完之后,我又在沙发上坐下来,把儿子拉到身边,告诉他这个发箍是妈妈用过的,把用过的东西送给别人是不礼貌的,再说你也没有经过妈妈同意就把她的东西送人,没有尊重妈妈,这是要批评的!

儿子不啃声,我引导他:“你是不是应该送一个别的东西给老师?”儿子说:“那我送我的冲锋枪给钟老师吧!”“冲锋枪也是你用过的呀!另外,钟老师是大人了,可能不喜欢玩具枪的。”我否定了他的新选择。

“爸爸,那我该送什么礼物给钟老师呢?”儿子问我。“你可以自己做一个礼物送给老师呀,老师最喜欢小朋友自己做的礼物啦!”我继续引导。

听我这样一讲,儿子想了一会儿,突然提高声音说:“我想到了!我要画一幅画送给老师!”“嗯,你的这个想法真好,老师一定会喜欢你的礼物的!”

我肯定了儿子的想法,并和他约好周六陪他画要送给老师的礼物画。

在上述整个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三个方面,来正确鼓励孩子学会感恩:

一是及时肯定孩子的感恩意识。当儿子说出要送礼物给老师,谢谢老师带自己玩、教自己学东西时,我对他表现出来的感恩意识及时给予了肯定,指出老师带他们玩、教他们知识、照顾他们吃饭睡觉非常辛苦,应该感谢,并表扬他懂得感谢老师。

二是肯定后接着指出孩子的问题。孩子拿妈妈的发箍当着礼物送给老师,心意虽好,但显然不妥。不妥之处在于,一是没有征求妈妈的意见,擅自拿妈妈的东西送人,没有尊重妈妈的物权,破坏了家里早已立下的必须经过对方同意后才能动别人物品的规矩;二是拿用过的东西作为礼物送给老师,对老师不尊重,老师也不喜欢。如果我们不告诉孩子,不给孩子指出来,孩子是不知道这样有什么不妥的。他只是单纯地想送个礼物给老师,其它的他没想,也想不到。

三是引导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感恩。在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后,我们不能仅停留于指出问题,而更应该引导或指导孩子解决问题。因此,我先是建议儿子换一样东西作为礼物送给老师,接着否定了他送自己玩具枪给老师作礼物的新想法,最后引导他确定自己画一副画送给老师。

最后想说的是,孩子的感恩之心尤为宝贵,为人父母者,须细心呵护,倍加珍惜,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