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小追和李白谈诗

腾小追和李白谈诗

腾小追和李白谈诗 二十、李白的速度与激情(下)

亲子教育Kitari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16 次浏览 • 2018-11-17 13:25 • 来自相关话题

二十、李白的速度与激情(下)

“这是我之前的人写的,我估计,我之后的人肯定还会有人写三峡行舟之快,你可以帮我查一查。”李白指了指腾小追的手机。
腾小追在手机上查了一会儿,说:“还真有!又是你的好朋友杜甫,他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来支持你,真是你的忠实粉丝啊!”
“他是怎么说的?”
“他写过一首诗叫《最能行》,是写长江水手的,其中有两句是这么说的:‘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
“你看,杜甫在这里也说到了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而且是亲眼所见、真实可信!”李白又有了证据,就归纳说,“这么多人都写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充分说明它是可能的,船是可以这么快的!”
腾小追不愿继续纠缠,就对李白说:“至于是不是可能,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证一下。”
“怎么论证?”
“用数学和物理的方法来论证。”
“什么数学、物理的,我可不懂!”
“很简单,我一讲你就明白了。”
“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你诗中说是一千里,当然这可能是虚数;郦道元的文章说是一千二百里;我们最后确定这个距离是三百五十公里,七百里。这是因为各个时代的‘里’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腾小追继续说:“我们就按350公里来算,这是比较准确的。一般轮船的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到40公里,轮船是有发动机推动的,才能达到这个速度;而你们的船是没有发动机的,只能靠人力、风力和水流来推动。根据科学测算,靠风力推动的帆船,最快速度能达到每小时25公里,长江三峡水流速度是每小时10公里,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顺风的情况下,你的船从三峡顺流而下的速度最快可以达到每小时35公里——真是不可思议,竟然跟轮船的速度差不多。用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除以船的速度,就可以算出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大约是10个小时。”
“10个小时是多长时间?”
“噢,我忘了,你们不用小时,用时辰,是吧?一个小时相当于两个时辰,10个小时是5个时辰。”
“5个时辰就是一天哪!相当于我早上辰时从白帝城出发,经过5个时辰,傍晚酉时到达江陵,正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啊!你用数学、物理方法论证的结果,恰恰证明了‘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可能的!”
“你先别高兴,我还没说完呢,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小的。首先,帆船不可能一直是25公里的速度,因为风的大小和方向会变化,平均能达到15公里就不错了。水流的速度要达到10公里,也必须在汛期,水量很大才行。还有,对船夫的要求也很高,要体力好、经验丰富,这样才能避开暗礁、险滩,并在适当的时候划一划桨,让船一直保持高速。另外,船体还要轻便、牢固。也就是说,要想‘千里江陵一日还’,必须顺风、顺水、风力足、水量大、船体轻便、船夫的技术好,满足所有这些条件才行!同时,你还要在船上坚持一天,不能下船,不能休息,要一刻不停地一直向前。”
“没问题呀,我这些条件都具备呀!”李白一一列举说,“风很好,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水嘛,正赶上桃花水,水量很大。我那个船夫是三峡上有名的船老大,技术和体力都很好。至于船嘛,我已经在诗里说过了——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很轻盈的一条小船。”
“这些条件居然都能满足?!这也太不容易了!”腾小追表示怀疑。
“小追,我痛快地飞流而下,你好像不太开心?”李白有些不悦。
“不是不开心,我只是感觉太不可思议了,既不安全,也不符合常识,不符合科学。”
“作诗是艺术创作,是不能用常识来衡量的,也不能用科学来分析论证。”
“所以我宁愿相信你这首诗里运用了夸张,运用了想象。”
“正像我一直强调的那样,这首诗里确实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渲染船行之快,来抒发轻松畅快的心情。但夸张的尺度并不大,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写实的。至于说到想象,我没明白你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你可能在开始旅行之前就写了这首诗,完全是凭想象预先写好的……”
“你的想法可够大胆的,为什么会这么想?”
“因为这样写,可以不必考虑是否具备快速行船的条件,不管船的速度是否够快,不去关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只要发挥想象力去一心一意营造氛围、抒发情感就够了,这样写出的诗才会更集中、更畅快、更空灵、更梦幻……”
“也更像做梦。未做先说,这样写出的诗恐怕不够真实、准确……”
“我是这样想的,在这种情况下,真实不真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把自己内在的感情畅快地抒发出来。其实,这样写的人有不少。据说郦道元就没去过三峡,完全是根据资料和想象写的,照样写出了三峡的千古美文。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的是要回家乡的兴奋和喜悦,诗的最后一句也是写的想象的将来的事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所以,你认为我的《早发白帝城》也是这样写的?”
“根据我的研究分析,有这种可能。”腾小追故作高深地说,“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
李白用狡黠的眼神看着腾小追说:“在这种情况下,真实不真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把自己内在的感情畅快地抒发出来。”他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腾小追手指李白笑着说:“你真狡猾!” 查看全部

二十、李白的速度与激情(下)

“这是我之前的人写的,我估计,我之后的人肯定还会有人写三峡行舟之快,你可以帮我查一查。”李白指了指腾小追的手机。
腾小追在手机上查了一会儿,说:“还真有!又是你的好朋友杜甫,他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来支持你,真是你的忠实粉丝啊!”
“他是怎么说的?”
“他写过一首诗叫《最能行》,是写长江水手的,其中有两句是这么说的:‘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
“你看,杜甫在这里也说到了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而且是亲眼所见、真实可信!”李白又有了证据,就归纳说,“这么多人都写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充分说明它是可能的,船是可以这么快的!”
腾小追不愿继续纠缠,就对李白说:“至于是不是可能,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证一下。”
“怎么论证?”
“用数学和物理的方法来论证。”
“什么数学、物理的,我可不懂!”
“很简单,我一讲你就明白了。”
“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你诗中说是一千里,当然这可能是虚数;郦道元的文章说是一千二百里;我们最后确定这个距离是三百五十公里,七百里。这是因为各个时代的‘里’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腾小追继续说:“我们就按350公里来算,这是比较准确的。一般轮船的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到40公里,轮船是有发动机推动的,才能达到这个速度;而你们的船是没有发动机的,只能靠人力、风力和水流来推动。根据科学测算,靠风力推动的帆船,最快速度能达到每小时25公里,长江三峡水流速度是每小时10公里,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顺风的情况下,你的船从三峡顺流而下的速度最快可以达到每小时35公里——真是不可思议,竟然跟轮船的速度差不多。用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除以船的速度,就可以算出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大约是10个小时。”
“10个小时是多长时间?”
“噢,我忘了,你们不用小时,用时辰,是吧?一个小时相当于两个时辰,10个小时是5个时辰。”
“5个时辰就是一天哪!相当于我早上辰时从白帝城出发,经过5个时辰,傍晚酉时到达江陵,正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啊!你用数学、物理方法论证的结果,恰恰证明了‘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可能的!”
“你先别高兴,我还没说完呢,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小的。首先,帆船不可能一直是25公里的速度,因为风的大小和方向会变化,平均能达到15公里就不错了。水流的速度要达到10公里,也必须在汛期,水量很大才行。还有,对船夫的要求也很高,要体力好、经验丰富,这样才能避开暗礁、险滩,并在适当的时候划一划桨,让船一直保持高速。另外,船体还要轻便、牢固。也就是说,要想‘千里江陵一日还’,必须顺风、顺水、风力足、水量大、船体轻便、船夫的技术好,满足所有这些条件才行!同时,你还要在船上坚持一天,不能下船,不能休息,要一刻不停地一直向前。”
“没问题呀,我这些条件都具备呀!”李白一一列举说,“风很好,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水嘛,正赶上桃花水,水量很大。我那个船夫是三峡上有名的船老大,技术和体力都很好。至于船嘛,我已经在诗里说过了——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很轻盈的一条小船。”
“这些条件居然都能满足?!这也太不容易了!”腾小追表示怀疑。
“小追,我痛快地飞流而下,你好像不太开心?”李白有些不悦。
“不是不开心,我只是感觉太不可思议了,既不安全,也不符合常识,不符合科学。”
“作诗是艺术创作,是不能用常识来衡量的,也不能用科学来分析论证。”
“所以我宁愿相信你这首诗里运用了夸张,运用了想象。”
“正像我一直强调的那样,这首诗里确实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渲染船行之快,来抒发轻松畅快的心情。但夸张的尺度并不大,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写实的。至于说到想象,我没明白你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你可能在开始旅行之前就写了这首诗,完全是凭想象预先写好的……”
“你的想法可够大胆的,为什么会这么想?”
“因为这样写,可以不必考虑是否具备快速行船的条件,不管船的速度是否够快,不去关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只要发挥想象力去一心一意营造氛围、抒发情感就够了,这样写出的诗才会更集中、更畅快、更空灵、更梦幻……”
“也更像做梦。未做先说,这样写出的诗恐怕不够真实、准确……”
“我是这样想的,在这种情况下,真实不真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把自己内在的感情畅快地抒发出来。其实,这样写的人有不少。据说郦道元就没去过三峡,完全是根据资料和想象写的,照样写出了三峡的千古美文。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的是要回家乡的兴奋和喜悦,诗的最后一句也是写的想象的将来的事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所以,你认为我的《早发白帝城》也是这样写的?”
“根据我的研究分析,有这种可能。”腾小追故作高深地说,“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
李白用狡黠的眼神看着腾小追说:“在这种情况下,真实不真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把自己内在的感情畅快地抒发出来。”他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腾小追手指李白笑着说:“你真狡猾!”

腾小追和李白谈诗 二十、李白的速度与激情(上)

亲子教育Captain C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16 次浏览 • 2018-11-17 13:20 • 来自相关话题

二十、李白的速度与激情(上)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每次读这首《早发白帝城》,腾小追眼前就会出现李白挺立船头在长江飞驰的画面:风吹起他的衣衫,他观赏着两岸的风光,口中念念有词,意气风发,兴奋异常。有时,这个画面还会叠加上今天年轻人漂流和飙车的情景,仿佛李白是在长江上“飚船”。后来听说李白这时已经59岁了,腾小追真不敢相信。59岁了还这样耍酷、冒险,他这是要干什么?在玩“速度与激情”吗?他不要命了?
还是去问李白吧。他打开手机,点击“李白作品《早发白帝城》”,“嗖——”来到了江陵(湖北荆州)。
夜,静谧而安详。
一家旅舍的窗上映出李白的身影。他正在室内踱步。腾小追近前看时,发现此时的李白已经两鬓斑白,背也有点驼了,但精神很好,很兴奋,正在吟哦:“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腾小追大声接上。
李白见腾小追来了,更加兴奋:“小追,我这诗怎么样?”
“这首诗一念就有一种动起来、飞起来的感觉,声音又很悠扬、很轻快,所以,听你吟诗我就有加入进来的冲动!”
“吟完了呢,有什么感觉?”李白期待地说。
“我读这首诗的突出感觉就是一个字:快!”
“说得对!不过……就这一个字吗?”李白好像还想听到更多的感受。
“我这‘快’字可有着丰富的内涵,”腾小追故作高深地说,“它包括了轻快、明快、畅快、飞快,还有愉快、爽快、痛快……”
“这么多快!这都是你从这首诗里读出来的感受?”
“是啊,不知道对不对?”
“比我这作者感受都丰富。你说得很对!可你知道我这船为什么这么快吗?”
“是啊,我正想问你呢,为什么坐这么快的船?”腾小追问道,“我们那里有飙车的,把车开得飞快,出了很多事故;你更厉害,竟然敢飚船,还是在这么危险的长江三峡上,又是这么大的年龄,太不安全了!”
“你听说过快乐人生、快意江湖吗?”
“嗯……”腾小追不明所以。
“所谓快乐、快意,都是起因于快,快了才乐、乐了更快!”
“嘿,你这样解释‘快乐’挺有意思!”腾小追好像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你遇到了乐事、好事,才有长江上的飚船,这都是由于心中的兴奋和喜悦!”
“可以这么说。”
“我猜一定是很重大的事情。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李白眯起眼睛,看向远处:“说来话长啊……前两年我加入了永王李璘的队伍,本想干一番事业,谁知永王和他当皇帝的哥哥肃宗争权夺利,最终被肃宗诛杀,我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
“是‘夜郎自大’那个‘夜郎’吗?”
“正是。”
“那是个又远又穷的地方吧?”
“是啊,很偏远的蛮荒之地。那里山高路远,旅途凶险,我这把年纪被流放到那里,很可能有去无回、老死夜郎……”李白顿了一下,又说,“谁知,走了一年多到白帝城时,忽然传来了大赦的消息,我被赦免了,不用再去夜郎了!你说这不是喜从天降、绝处逢生吗!”
“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啊!”
“我就像鸟儿出笼飞向广阔的天空,我又可以回到亲人和朋友身边,我又可以施展抱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啦!”
“你接到赦免的消息后做了什么?”
“马上雇船东下,离开白帝下江陵!”
“于是就有了这首《早发白帝城》,就有了这一次快意之旅。”
“是的。”
“这可是真正的速度与激情啊!”腾小追赞叹道,“这首诗快得轻松,快得舒畅,快得飘飘欲仙,快得酣畅淋漓,快得……有点可疑……”
“哦?怎么还有点可疑?”
“我总觉得你这船太快了,从白帝城到江陵这么远的距离,怎么可能当天就到?”腾小追说,“我坐过轮船,那是有动力的,好像也没有你这无动力的帆船快。”
“什么轮船、动力?”李白不明白。
“好吧,我们还是来说你们唐朝的船。”腾小追拿出手机查找资料,“你年轻的时候辞亲远游,从家乡出来也走过这段路,那个时候走了多长时间你还记得吗?你是春天进入三峡,五月才到江陵,走了好几个月呢!”
“那是因为我中间下过几次船,并不是直达江陵的。”
“那也差得太多了!你这次也是春天经过三峡下江陵,只用了一天时间!怎么说都让人无法相信。”腾小追说,“我查了一下,发现好多人走这段路都很慢的。北宋的大诗人苏东坡和父亲、弟弟去京城时走过这段路,他是冬天入三峡的,到江陵时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了。”
“你要这么说,我也可以告诉你,好多人走这段路都是很快的。”李白好像也有例证,“北魏郦道元写三峡的文章你学过吗?”
“学过,我还能背下来呢!”
腾小追随即背诵道: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好,背得不错。”李白说,“我来问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腾小追试着解释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你看,这不就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吗?连‘乘奔御风’都没有它快!”李白得意地说。
“其实,这段文字同样有人怀疑,认为在郦道元以前的时代,船不可能这样快。”腾小追指着手机上的内容说,“即使真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说的也是一种极特殊的情况。文中说‘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就是偶尔、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然后紧接着又是一个‘有时’,也就是说在‘偶尔’的情况下,‘有时’才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而且,我们也应该注意,负责‘王命急宣’的人,肯定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用的应该是最好的装备,只有他们才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对一般人来说,要想做到,恐怕很难。”
“行啊,小追,都能咬文嚼字了!”
“我说得不一定对,请多指教!”腾小追有几分得意又有几分客气地说。
“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但你不得不承认,‘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还是有可能的,对不对?”
腾小追点了点头。 查看全部

二十、李白的速度与激情(上)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每次读这首《早发白帝城》,腾小追眼前就会出现李白挺立船头在长江飞驰的画面:风吹起他的衣衫,他观赏着两岸的风光,口中念念有词,意气风发,兴奋异常。有时,这个画面还会叠加上今天年轻人漂流和飙车的情景,仿佛李白是在长江上“飚船”。后来听说李白这时已经59岁了,腾小追真不敢相信。59岁了还这样耍酷、冒险,他这是要干什么?在玩“速度与激情”吗?他不要命了?
还是去问李白吧。他打开手机,点击“李白作品《早发白帝城》”,“嗖——”来到了江陵(湖北荆州)。
夜,静谧而安详。
一家旅舍的窗上映出李白的身影。他正在室内踱步。腾小追近前看时,发现此时的李白已经两鬓斑白,背也有点驼了,但精神很好,很兴奋,正在吟哦:“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腾小追大声接上。
李白见腾小追来了,更加兴奋:“小追,我这诗怎么样?”
“这首诗一念就有一种动起来、飞起来的感觉,声音又很悠扬、很轻快,所以,听你吟诗我就有加入进来的冲动!”
“吟完了呢,有什么感觉?”李白期待地说。
“我读这首诗的突出感觉就是一个字:快!”
“说得对!不过……就这一个字吗?”李白好像还想听到更多的感受。
“我这‘快’字可有着丰富的内涵,”腾小追故作高深地说,“它包括了轻快、明快、畅快、飞快,还有愉快、爽快、痛快……”
“这么多快!这都是你从这首诗里读出来的感受?”
“是啊,不知道对不对?”
“比我这作者感受都丰富。你说得很对!可你知道我这船为什么这么快吗?”
“是啊,我正想问你呢,为什么坐这么快的船?”腾小追问道,“我们那里有飙车的,把车开得飞快,出了很多事故;你更厉害,竟然敢飚船,还是在这么危险的长江三峡上,又是这么大的年龄,太不安全了!”
“你听说过快乐人生、快意江湖吗?”
“嗯……”腾小追不明所以。
“所谓快乐、快意,都是起因于快,快了才乐、乐了更快!”
“嘿,你这样解释‘快乐’挺有意思!”腾小追好像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你遇到了乐事、好事,才有长江上的飚船,这都是由于心中的兴奋和喜悦!”
“可以这么说。”
“我猜一定是很重大的事情。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李白眯起眼睛,看向远处:“说来话长啊……前两年我加入了永王李璘的队伍,本想干一番事业,谁知永王和他当皇帝的哥哥肃宗争权夺利,最终被肃宗诛杀,我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
“是‘夜郎自大’那个‘夜郎’吗?”
“正是。”
“那是个又远又穷的地方吧?”
“是啊,很偏远的蛮荒之地。那里山高路远,旅途凶险,我这把年纪被流放到那里,很可能有去无回、老死夜郎……”李白顿了一下,又说,“谁知,走了一年多到白帝城时,忽然传来了大赦的消息,我被赦免了,不用再去夜郎了!你说这不是喜从天降、绝处逢生吗!”
“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啊!”
“我就像鸟儿出笼飞向广阔的天空,我又可以回到亲人和朋友身边,我又可以施展抱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啦!”
“你接到赦免的消息后做了什么?”
“马上雇船东下,离开白帝下江陵!”
“于是就有了这首《早发白帝城》,就有了这一次快意之旅。”
“是的。”
“这可是真正的速度与激情啊!”腾小追赞叹道,“这首诗快得轻松,快得舒畅,快得飘飘欲仙,快得酣畅淋漓,快得……有点可疑……”
“哦?怎么还有点可疑?”
“我总觉得你这船太快了,从白帝城到江陵这么远的距离,怎么可能当天就到?”腾小追说,“我坐过轮船,那是有动力的,好像也没有你这无动力的帆船快。”
“什么轮船、动力?”李白不明白。
“好吧,我们还是来说你们唐朝的船。”腾小追拿出手机查找资料,“你年轻的时候辞亲远游,从家乡出来也走过这段路,那个时候走了多长时间你还记得吗?你是春天进入三峡,五月才到江陵,走了好几个月呢!”
“那是因为我中间下过几次船,并不是直达江陵的。”
“那也差得太多了!你这次也是春天经过三峡下江陵,只用了一天时间!怎么说都让人无法相信。”腾小追说,“我查了一下,发现好多人走这段路都很慢的。北宋的大诗人苏东坡和父亲、弟弟去京城时走过这段路,他是冬天入三峡的,到江陵时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了。”
“你要这么说,我也可以告诉你,好多人走这段路都是很快的。”李白好像也有例证,“北魏郦道元写三峡的文章你学过吗?”
“学过,我还能背下来呢!”
腾小追随即背诵道: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好,背得不错。”李白说,“我来问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腾小追试着解释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你看,这不就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吗?连‘乘奔御风’都没有它快!”李白得意地说。
“其实,这段文字同样有人怀疑,认为在郦道元以前的时代,船不可能这样快。”腾小追指着手机上的内容说,“即使真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说的也是一种极特殊的情况。文中说‘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就是偶尔、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然后紧接着又是一个‘有时’,也就是说在‘偶尔’的情况下,‘有时’才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而且,我们也应该注意,负责‘王命急宣’的人,肯定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用的应该是最好的装备,只有他们才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对一般人来说,要想做到,恐怕很难。”
“行啊,小追,都能咬文嚼字了!”
“我说得不一定对,请多指教!”腾小追有几分得意又有几分客气地说。
“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但你不得不承认,‘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还是有可能的,对不对?”
腾小追点了点头。

腾小追和李白谈诗 十九、汪伦:策划大师(下)

亲子教育IWTFU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3 次浏览 • 2018-11-17 09:45 • 来自相关话题

十九、汪伦:策划大师(下)

腾小追:这么长啊!有点看不懂。这两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汪伦:主要写的是我们聚会宴饮的欢乐场面。“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说酒喝得畅快尽兴,都忘记了秋夜的寒冷,大家载歌载舞,通宵狂欢。还有就是对我的谬赞,说我的别业池馆清幽,把我比作窦子明、浮丘公那样的神仙,夸我热情好客,结交贤才,品位不俗。
腾小追:这两首诗虽然写得很长、很全,可是它好像没有《赠汪伦》那么好懂,也没有《赠汪伦》那么有名,下面我想请先生着重谈谈《赠汪伦》的写作经过。
汪伦:李先生走那天,我到桃花潭为他送行。喝了几杯酒,依依话别之后,李先生离岸登舟。这时,我在岸上和送行的众人踏歌起舞,表达我们惜别的心情。
腾小追:汪先生,我有一个请求。在学习《赠汪伦》的时候,我就对踏歌很感兴趣,不知道它是怎么踏的,又是怎么歌的,想请你在这里表演一下,行吗?
汪伦:好啊。
(汪伦站起来,边唱边跳。)

桃花潭畔长亭路,哎哟,哎哟!

一樽酒罢去山暮,哎哟,哎哟!

鸟儿飞,船儿去,低头吟罢抬头觑。

一步一步送君亲,梦回酒醒人何处。

哎哟哎,梦回酒醒人何处!

腾小追:饱含深情,动感十足,太感人了!我在这里都被打动了,不知李先生当时是什么反应?
汪伦:李先生好像很激动,不停地向我们招手,等我们都安静下来,他当场就吟出了《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腾小追:啊,一首著名的诗就这样诞生了!我想,李先生能写出这首《赠汪伦》,你的踏歌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你在关键时刻的踏歌,让李先生深受感动,他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感情的闸门一下子打开,这首诗就倾泻而出了。
汪伦:也许吧……
腾小追:汪先生,我特别想知道,踏歌送别李先生,是你在现场忽然想到、即兴发挥,还是你事先准备、早就安排好的?
汪伦:应该说事先就有准备。因为我想让送别仪式更隆重一点,更有地方特色,表达我们依依惜别的心情,也好让李翰林能记住我们。
腾小追: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不仅李翰林记住了你,连天下人都知道了你,还诞生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
汪伦:这都是沾了李翰林的光!
腾小追: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赠汪伦》这首诗。《赠汪伦》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这么简单明白的一首诗,怎么会如此有名、如此受欢迎?
汪伦:你已经说到了原因,依我看,简单明白就是它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认为,作诗应该含蓄蕴藉,可李翰林这首诗却恰恰相反,它浅近,直露,简洁明快,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用典,清新明朗如同民歌,听上去亲切自然,明白如话,很容易被人接受。
腾小追:嗯,我也感觉到了。我看古诗里很少有直呼姓名的,这首诗短短四句就用了两个人名,就像朋友之间在当面聊天,自然随意,亲密无间。
汪伦:还有,这首诗能够化虚为实,把空泛、无形的友情化为桃花潭的潭水,并用“不及”把两者联系起来,一下子就突出了这种友情之深,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让人印象深刻。
腾小追:你这么一说,让我想起了李先生的另一句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好像用了一样的手法,都是把友情比作了水。
汪伦:你说得很对。
腾小追:再回到《赠汪伦》。当初我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以为下面还要接着写跟潭水有关的景物,谁知道他一下子转到写友情上去了,虽然出人意料,可又转得自然,真是太巧妙了!
汪伦:只有李翰林这样的高手才能写出这种浅近自然、景切情真的好诗啊!
腾小追:是啊。不过我还要说,这首诗的创作,你的贡献也很大。《赠汪伦》这么受欢迎,和前面说的简单明白、化虚为实有关,但更主要的,我认为还是由于其中真挚深厚的友情,这份友情让人敬佩和向往,而它主要是你去促成的呀!
汪伦:哪里哪里,我可不敢掠美!
腾小追:而且,我发现你还很有心计……
汪伦:你这是在夸我吗?
腾小追:当然。我的意思是说你有智慧、有计划、有办法,善于使用谋略,是一个真正的策划大师!
汪伦:我哪有你说的那么神!
腾小追:你邀请李先生来桃花潭这件事,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就是典型的利用名人效应的营销,是蹭热点。
汪伦:什么市场营销、名人效应?我可不懂!
腾小追:其实我也不懂,我这都是现学现卖,从这里面学来的(给汪伦看手机)。
汪伦:这些它都懂?
腾小追:它什么都懂,它就是我的全能顾问。你听我跟你讲,在这件事里面,你巧妙地把李先生请来,然后借助李先生的名气,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提高了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让桃花潭广为人知。
汪伦:我可没想利用李翰林来抬高自己,我完全是出于对李翰林的仰慕……
腾小追:明白明白,你可能是无意的,但它却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你看你在一千多年以后都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同时桃花潭也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这就是证明。
汪伦:桃花潭已经成了一个热门的景点?而且在一千多年以后也是这样?
腾小追:是啊!你邀请李先生来桃花潭做客,不仅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还为家乡的子孙做了一件大好事,把桃花潭推向了旅游市场,让它火爆了一千年。所以我说你是一个策划大师嘛!
汪伦:你说是就是吧……
腾小追:好,谢谢你,汪大师!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汪伦:采访结束了?
腾小追:是的,我要再次感谢先生的配合。
汪伦:不客气,我也要谢谢你!
腾小追走那天,登上小船正要出发的时候,岸上传来了歌声。他回头看去,是汪伦!他带领着众人在踏歌起舞,为他送行:

桃花潭畔长亭路,哎哟,哎哟!

一樽酒罢去山暮,哎哟,哎哟!

鸟儿飞,船儿去,低头吟罢抬头觑。

一步一步送君亲,梦回酒醒人何处。

哎哟哎,梦回酒醒人何处!

看着起舞的人们,听着动人的歌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腾小追有些恍惚了,仿佛自己就是“乘舟将欲行”的那个李白。他想,我现在的感受大概就是当年李白的感受,可是李白能把感受变成诗,我呢?我可不行,我还是抓紧时间投机取巧吧:

小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查看全部

十九、汪伦:策划大师(下)

腾小追:这么长啊!有点看不懂。这两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汪伦:主要写的是我们聚会宴饮的欢乐场面。“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说酒喝得畅快尽兴,都忘记了秋夜的寒冷,大家载歌载舞,通宵狂欢。还有就是对我的谬赞,说我的别业池馆清幽,把我比作窦子明、浮丘公那样的神仙,夸我热情好客,结交贤才,品位不俗。
腾小追:这两首诗虽然写得很长、很全,可是它好像没有《赠汪伦》那么好懂,也没有《赠汪伦》那么有名,下面我想请先生着重谈谈《赠汪伦》的写作经过。
汪伦:李先生走那天,我到桃花潭为他送行。喝了几杯酒,依依话别之后,李先生离岸登舟。这时,我在岸上和送行的众人踏歌起舞,表达我们惜别的心情。
腾小追:汪先生,我有一个请求。在学习《赠汪伦》的时候,我就对踏歌很感兴趣,不知道它是怎么踏的,又是怎么歌的,想请你在这里表演一下,行吗?
汪伦:好啊。
(汪伦站起来,边唱边跳。)


桃花潭畔长亭路,哎哟,哎哟!

一樽酒罢去山暮,哎哟,哎哟!

鸟儿飞,船儿去,低头吟罢抬头觑。

一步一步送君亲,梦回酒醒人何处。

哎哟哎,梦回酒醒人何处!

腾小追:饱含深情,动感十足,太感人了!我在这里都被打动了,不知李先生当时是什么反应?
汪伦:李先生好像很激动,不停地向我们招手,等我们都安静下来,他当场就吟出了《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腾小追:啊,一首著名的诗就这样诞生了!我想,李先生能写出这首《赠汪伦》,你的踏歌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你在关键时刻的踏歌,让李先生深受感动,他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感情的闸门一下子打开,这首诗就倾泻而出了。
汪伦:也许吧……
腾小追:汪先生,我特别想知道,踏歌送别李先生,是你在现场忽然想到、即兴发挥,还是你事先准备、早就安排好的?
汪伦:应该说事先就有准备。因为我想让送别仪式更隆重一点,更有地方特色,表达我们依依惜别的心情,也好让李翰林能记住我们。
腾小追: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不仅李翰林记住了你,连天下人都知道了你,还诞生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
汪伦:这都是沾了李翰林的光!
腾小追: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赠汪伦》这首诗。《赠汪伦》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这么简单明白的一首诗,怎么会如此有名、如此受欢迎?
汪伦:你已经说到了原因,依我看,简单明白就是它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认为,作诗应该含蓄蕴藉,可李翰林这首诗却恰恰相反,它浅近,直露,简洁明快,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用典,清新明朗如同民歌,听上去亲切自然,明白如话,很容易被人接受。
腾小追:嗯,我也感觉到了。我看古诗里很少有直呼姓名的,这首诗短短四句就用了两个人名,就像朋友之间在当面聊天,自然随意,亲密无间。
汪伦:还有,这首诗能够化虚为实,把空泛、无形的友情化为桃花潭的潭水,并用“不及”把两者联系起来,一下子就突出了这种友情之深,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让人印象深刻。
腾小追:你这么一说,让我想起了李先生的另一句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好像用了一样的手法,都是把友情比作了水。
汪伦:你说得很对。
腾小追:再回到《赠汪伦》。当初我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以为下面还要接着写跟潭水有关的景物,谁知道他一下子转到写友情上去了,虽然出人意料,可又转得自然,真是太巧妙了!
汪伦:只有李翰林这样的高手才能写出这种浅近自然、景切情真的好诗啊!
腾小追:是啊。不过我还要说,这首诗的创作,你的贡献也很大。《赠汪伦》这么受欢迎,和前面说的简单明白、化虚为实有关,但更主要的,我认为还是由于其中真挚深厚的友情,这份友情让人敬佩和向往,而它主要是你去促成的呀!
汪伦:哪里哪里,我可不敢掠美!
腾小追:而且,我发现你还很有心计……
汪伦:你这是在夸我吗?
腾小追:当然。我的意思是说你有智慧、有计划、有办法,善于使用谋略,是一个真正的策划大师!
汪伦:我哪有你说的那么神!
腾小追:你邀请李先生来桃花潭这件事,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就是典型的利用名人效应的营销,是蹭热点。
汪伦:什么市场营销、名人效应?我可不懂!
腾小追:其实我也不懂,我这都是现学现卖,从这里面学来的(给汪伦看手机)。
汪伦:这些它都懂?
腾小追:它什么都懂,它就是我的全能顾问。你听我跟你讲,在这件事里面,你巧妙地把李先生请来,然后借助李先生的名气,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提高了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让桃花潭广为人知。
汪伦:我可没想利用李翰林来抬高自己,我完全是出于对李翰林的仰慕……
腾小追:明白明白,你可能是无意的,但它却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你看你在一千多年以后都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同时桃花潭也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这就是证明。
汪伦:桃花潭已经成了一个热门的景点?而且在一千多年以后也是这样?
腾小追:是啊!你邀请李先生来桃花潭做客,不仅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还为家乡的子孙做了一件大好事,把桃花潭推向了旅游市场,让它火爆了一千年。所以我说你是一个策划大师嘛!
汪伦:你说是就是吧……
腾小追:好,谢谢你,汪大师!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汪伦:采访结束了?
腾小追:是的,我要再次感谢先生的配合。
汪伦:不客气,我也要谢谢你!
腾小追走那天,登上小船正要出发的时候,岸上传来了歌声。他回头看去,是汪伦!他带领着众人在踏歌起舞,为他送行:


桃花潭畔长亭路,哎哟,哎哟!

一樽酒罢去山暮,哎哟,哎哟!

鸟儿飞,船儿去,低头吟罢抬头觑。

一步一步送君亲,梦回酒醒人何处。

哎哟哎,梦回酒醒人何处!

看着起舞的人们,听着动人的歌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腾小追有些恍惚了,仿佛自己就是“乘舟将欲行”的那个李白。他想,我现在的感受大概就是当年李白的感受,可是李白能把感受变成诗,我呢?我可不行,我还是抓紧时间投机取巧吧:


小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腾小追和李白谈诗 二十一、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

家庭教育我叫刘亮亮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51 次浏览 • 2018-11-14 10:24 • 来自相关话题

二十一、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从小到大,腾小追背了不少李白的诗,也听了不少李白的故事。他有时就好奇,这些故事李白知道吗?他听了这些故事会是什么反应?
我为什么不去找他,给他讲讲他的故事呢?这可是个不错的主意,对,我这就去找他!
见到李白,腾小追开门见山:“我今天给你讲故事来了!”
“你给我讲故事?好啊!”李白觉得很新鲜,“你要给我讲什么故事?”
“我要给你讲你的故事——说起来挺绕口哈!”
“你弄错了吧,小追?”李白不相信,“你要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
“对,我就是要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
“真是匪夷所思,我的故事我会不知道?还要你来讲?”
“你还别说,你真不一定知道。”
“此话怎讲?”
“我有事为证。”
“那叫有诗为证吧,小追?”
“我这是有事为证,就是有故事为证。你先听我给你讲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卓别林是何许人也?”
“卓别林是一个电影明星和喜剧大师。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城市,发现这里正在举行模仿卓别林的比赛。他觉得很有趣,就化名参加了比赛。”讲到这里,腾小追停下来问李白,“你猜,卓别林最后得了第几名?”
“卓别林模仿卓别林,肯定是第一呀!这还用说吗?”李白不假思索地答道。
“回答错误!告诉你,卓别林只得了第三名!”
“啊!还有这等事?”
“没想到吧?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别人眼里的‘你’不一定是真实的‘你’,他们可能按照自己的希望和想象造出一个不太一样的‘你’,这个‘你’连你自己都不了解。”
“噢,我明白了,你是说,你要给我讲的我的故事,是别人眼中的‘我’,我自己未必知道,是吗?”李白明白了腾小追的意思。
“正是。”腾小追进一步解释说,“记得以前我们也讨论过,你把诗写完,别人对诗的理解,对你的评价和看法,你都管不着了,你只能由着他们自己去解释和创造。我要给你讲的你的故事,和这差不多,都是别人的理解和创造。”
“那好啊,你快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吧,我真想听了!”
“好,下面先讲第一个故事:铁杵磨针。”腾小追顿了顿,像说评书似的有模有样地讲了起来,“在眉州的象耳山下有一条磨针溪。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做完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婆婆在磨铁棒,他感到很奇怪,就问这位老婆婆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问道:‘把铁棒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却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毅力感动了,就回去做完了功课。那个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边还有一块武氏岩呢。”
“颖悟过人,知错就改,你看我是一个多聪明的孩子啊!——这个应该有。”李白高兴地说道。
“这个故事我从小就听过,是一个无人不知、非常有名的励志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腾小追又来总结中心思想了。
“只是……我是不是太聪明、太懂事了?”李白有点犹豫。
“好像是。”腾小追说,“我看这个故事未必有。”
“我的事有没有你怎么会知道?”
“因为这个故事有破绽。你看,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有问题。”
“什么问题?”
“这个故事发生在眉州的象耳山,可实际上你没在象耳山读过书,你是在绵州的大匡山和梓州的长平山读的书,不可能在象耳山看到老婆婆磨针。”
“嗯,非常明显的一个破绽……”李白也看出来了,他佯装恼怒地说,“编故事的人真不专业,就不能把故事编得合理一点吗?”
过了一会儿,李白问腾小追:“下一个故事是什么?”
“下一个故事叫‘力士脱靴’。”腾小追接着讲道,“李白在当翰林待诏的时候,经常喝醉酒。有一天,皇帝召见李白,让他写诗,可李白已经喝多了,写不了了。皇帝让人用冷水给他洗脸才稍稍清醒,他拿起笔来一挥而就写了十多首诗,一点都不用改。皇帝很高兴,继续请李白喝酒。李白喝得畅快,把腿一抬,对高力士说:‘给我把靴子脱了!’高力士一时不知所措,只得给李白脱下靴子。”
“不畏权势,放荡不羁,我的形象好高大呀!——这个可以有。”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过瘾,很痛快,它展现了李白蔑视权贵、自由任性的一面,也表现了人们对李白的羡慕和敬仰。”腾小追继续总结中心思想。
“只是……我是不是太莽撞、太无礼、太狂妄了?” 李白有点犹豫。
“好像是。”腾小追说,“所以这个故事未必有。”
“怎么又是‘未必有’?”
“据说高力士并不是一个奸臣,有人说他是‘千古贤宦第一人’呢。他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威望很高,王公大臣都尊敬他,巴结他。对于这样一个人,我想你不太可能去冒犯他,让他给你脱靴。这太不符合常理了,也真的是太莽撞、太无礼了。”
“这才叫蔑视权贵、放荡不羁呀!”
“有人研究了你到长安后的表现,发现你在觐见皇帝、奉命作诗、结交官员等方面都很谨慎、很得体,不太可能做出出格的举动,让人家给你脱靴。”
“嗯,是不太可信……” 李白也同意,他佯装恼怒地说,“编故事的人很不专业,就不能把故事编得可信一点吗?”又对腾小追说,“我要听下一个故事。”
“好,我们来讲下一个故事:醉草吓蛮书。”
腾小追在手机上看了看,有板有眼地讲道:“有一天,番邦使者来到大唐,递上一封国书。皇帝让翰林学士读给他听。翰林学士拆开国书一看,里面的字乱七八糟,像鸟兽的足迹一样,一个都不认识。再让其他大臣看,也没有一个人认得,谁都不知道里面说了什么。皇帝龙颜大怒,命令他们限期读懂,否则就要严加惩处。
太子宾客贺知章向皇帝推荐了李白,说李白博学多能,要读懂番书,非他不可。皇帝于是宣李白上殿。李白接过蕃书一看,认出是渤海国文字,当场就译出来读给众人听。他读起来声音洪亮,流畅轻松,众人听得是面面相觑,大惊失色。原来这渤海国竟然让唐朝把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给他们,否则就要起兵讨伐,大动干戈。
皇帝听了番书,问两班文武:‘今番邦要兴兵抢占高丽,诸位有何对策?’两班文武无计可施,没有一个人敢回话。这时,李白上前奏道:‘启奏陛下,此事不劳圣虑。来日可宣番使入朝,臣当面回答番书,就用番国文字羞辱他们,定让番国国王拱手来降。’
第二天天子升殿,宣番使入朝。李白对番使说:‘小小番国如此无礼!圣上气度如天,并不与尔等计较,现有诏书下达,你给我听好了!’番使战战兢兢,跪伏在阶下。李白左手一捋胡须,右手执笔,唰唰唰一会儿就写好了一篇吓蛮书。书中字画整齐,洋洋洒洒,跟那封番书字迹一模一样。
李白在书中说,我大唐王朝兵精将广,威震四海,多少番邦都来进贡称臣。你们小小渤海国和大唐比起来不过是一个郡县,希望你们不要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为人耻笑。
李白对着番使义正辞严地把诏书读了一遍。番使听罢,吓得面如土色,不敢作声,连忙告辞回国。渤海国国王看了国书,大吃一惊,唐朝有这样的神仙相助,我们怎么能打得过。于是赶紧写了降表,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文采斐然,博学多能,一人能抵百万兵!——这个必须有。”李白很兴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会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腾小追这回的总结不像中心思想。
“会一门外语?”李白听糊涂了。
“你懂得番国文字才写出吓蛮书,要是不会这门外语,你也没有办法!”
“对,学好外语是很重要。”李白表示认同。
“可是……我怀疑你是否真懂外语。”
“你是不是又要说这个故事未必有?”
“是,这个故事未必有。”
“我就知道你要这样说——为什么?”
“有两个原因。”腾小追说,“第一,故事中说的渤海国位于东北,在北方,你虽然去过很多地方,可你从来都没去过东北,你怎么能懂得渤海国的文字呢?”
“我去过北方的,我曾经北游塞垣,到过幽州。”
“那离东北还有好远呢。”腾小追说,“再来看第二个原因。就算你到过东北,你也不会懂渤海国的文字!”
“为什么?”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文字!他们跟我们一样,使用汉字!”
“噢,是这样……如此说来,这个故事就不可能有了。”李白明白了,他佯装恼怒地说,“编故事的人太不专业,就不能把故事编得准确一点吗?”
“下面接着听故事吗?”腾小追问李白。
“不听了。”李白略显夸张地说,“刚开始听,还以为你是来夸我的,谁知道你是在毁我。”
“毁你?”
“每讲一个故事,你后面就跟一个‘未必有’来揭老底,”李白以一种玩笑的口吻说,“你这可有损我的高大形象啊!”
“放心吧,保证不会的!”腾小追肯定地说,“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指出这些故事的破绽,可人们不管真假,就是相信它们是真的,后来都习非成是、弄假成真了,已经分不清哪里是真、哪里是假了。你的形象不仅没受到影响,反而越来越高大了。”
“我今天听了你给我讲的故事,也有一种恍惚的感觉,不知道哪个李白是我,我是哪个李白。”
“人们就是这样,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他们不管是真李白还是假李白,只要自己心目中的李白。”
李白好像很高兴,又好像若有所失:“小追,你说这是我的荣耀呢,还是我的悲哀?”
“当然是你的荣耀啦!”腾小追说,“这说明人们喜欢你,热爱你。他们要歌颂你,赞美你。要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腾小追盯着李白说:“在他们眼里,你根本就不是人……”
“啊?!”
“你是神哪!” 查看全部

二十一、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从小到大,腾小追背了不少李白的诗,也听了不少李白的故事。他有时就好奇,这些故事李白知道吗?他听了这些故事会是什么反应?
我为什么不去找他,给他讲讲他的故事呢?这可是个不错的主意,对,我这就去找他!
见到李白,腾小追开门见山:“我今天给你讲故事来了!”
“你给我讲故事?好啊!”李白觉得很新鲜,“你要给我讲什么故事?”
“我要给你讲你的故事——说起来挺绕口哈!”
“你弄错了吧,小追?”李白不相信,“你要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
“对,我就是要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
“真是匪夷所思,我的故事我会不知道?还要你来讲?”
“你还别说,你真不一定知道。”
“此话怎讲?”
“我有事为证。”
“那叫有诗为证吧,小追?”
“我这是有事为证,就是有故事为证。你先听我给你讲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卓别林是何许人也?”
“卓别林是一个电影明星和喜剧大师。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城市,发现这里正在举行模仿卓别林的比赛。他觉得很有趣,就化名参加了比赛。”讲到这里,腾小追停下来问李白,“你猜,卓别林最后得了第几名?”
“卓别林模仿卓别林,肯定是第一呀!这还用说吗?”李白不假思索地答道。
“回答错误!告诉你,卓别林只得了第三名!”
“啊!还有这等事?”
“没想到吧?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别人眼里的‘你’不一定是真实的‘你’,他们可能按照自己的希望和想象造出一个不太一样的‘你’,这个‘你’连你自己都不了解。”
“噢,我明白了,你是说,你要给我讲的我的故事,是别人眼中的‘我’,我自己未必知道,是吗?”李白明白了腾小追的意思。
“正是。”腾小追进一步解释说,“记得以前我们也讨论过,你把诗写完,别人对诗的理解,对你的评价和看法,你都管不着了,你只能由着他们自己去解释和创造。我要给你讲的你的故事,和这差不多,都是别人的理解和创造。”
“那好啊,你快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吧,我真想听了!”
“好,下面先讲第一个故事:铁杵磨针。”腾小追顿了顿,像说评书似的有模有样地讲了起来,“在眉州的象耳山下有一条磨针溪。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做完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婆婆在磨铁棒,他感到很奇怪,就问这位老婆婆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问道:‘把铁棒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却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毅力感动了,就回去做完了功课。那个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边还有一块武氏岩呢。”
“颖悟过人,知错就改,你看我是一个多聪明的孩子啊!——这个应该有。”李白高兴地说道。
“这个故事我从小就听过,是一个无人不知、非常有名的励志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腾小追又来总结中心思想了。
“只是……我是不是太聪明、太懂事了?”李白有点犹豫。
“好像是。”腾小追说,“我看这个故事未必有。”
“我的事有没有你怎么会知道?”
“因为这个故事有破绽。你看,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有问题。”
“什么问题?”
“这个故事发生在眉州的象耳山,可实际上你没在象耳山读过书,你是在绵州的大匡山和梓州的长平山读的书,不可能在象耳山看到老婆婆磨针。”
“嗯,非常明显的一个破绽……”李白也看出来了,他佯装恼怒地说,“编故事的人真不专业,就不能把故事编得合理一点吗?”
过了一会儿,李白问腾小追:“下一个故事是什么?”
“下一个故事叫‘力士脱靴’。”腾小追接着讲道,“李白在当翰林待诏的时候,经常喝醉酒。有一天,皇帝召见李白,让他写诗,可李白已经喝多了,写不了了。皇帝让人用冷水给他洗脸才稍稍清醒,他拿起笔来一挥而就写了十多首诗,一点都不用改。皇帝很高兴,继续请李白喝酒。李白喝得畅快,把腿一抬,对高力士说:‘给我把靴子脱了!’高力士一时不知所措,只得给李白脱下靴子。”
“不畏权势,放荡不羁,我的形象好高大呀!——这个可以有。”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过瘾,很痛快,它展现了李白蔑视权贵、自由任性的一面,也表现了人们对李白的羡慕和敬仰。”腾小追继续总结中心思想。
“只是……我是不是太莽撞、太无礼、太狂妄了?” 李白有点犹豫。
“好像是。”腾小追说,“所以这个故事未必有。”
“怎么又是‘未必有’?”
“据说高力士并不是一个奸臣,有人说他是‘千古贤宦第一人’呢。他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威望很高,王公大臣都尊敬他,巴结他。对于这样一个人,我想你不太可能去冒犯他,让他给你脱靴。这太不符合常理了,也真的是太莽撞、太无礼了。”
“这才叫蔑视权贵、放荡不羁呀!”
“有人研究了你到长安后的表现,发现你在觐见皇帝、奉命作诗、结交官员等方面都很谨慎、很得体,不太可能做出出格的举动,让人家给你脱靴。”
“嗯,是不太可信……” 李白也同意,他佯装恼怒地说,“编故事的人很不专业,就不能把故事编得可信一点吗?”又对腾小追说,“我要听下一个故事。”
“好,我们来讲下一个故事:醉草吓蛮书。”
腾小追在手机上看了看,有板有眼地讲道:“有一天,番邦使者来到大唐,递上一封国书。皇帝让翰林学士读给他听。翰林学士拆开国书一看,里面的字乱七八糟,像鸟兽的足迹一样,一个都不认识。再让其他大臣看,也没有一个人认得,谁都不知道里面说了什么。皇帝龙颜大怒,命令他们限期读懂,否则就要严加惩处。
太子宾客贺知章向皇帝推荐了李白,说李白博学多能,要读懂番书,非他不可。皇帝于是宣李白上殿。李白接过蕃书一看,认出是渤海国文字,当场就译出来读给众人听。他读起来声音洪亮,流畅轻松,众人听得是面面相觑,大惊失色。原来这渤海国竟然让唐朝把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给他们,否则就要起兵讨伐,大动干戈。
皇帝听了番书,问两班文武:‘今番邦要兴兵抢占高丽,诸位有何对策?’两班文武无计可施,没有一个人敢回话。这时,李白上前奏道:‘启奏陛下,此事不劳圣虑。来日可宣番使入朝,臣当面回答番书,就用番国文字羞辱他们,定让番国国王拱手来降。’
第二天天子升殿,宣番使入朝。李白对番使说:‘小小番国如此无礼!圣上气度如天,并不与尔等计较,现有诏书下达,你给我听好了!’番使战战兢兢,跪伏在阶下。李白左手一捋胡须,右手执笔,唰唰唰一会儿就写好了一篇吓蛮书。书中字画整齐,洋洋洒洒,跟那封番书字迹一模一样。
李白在书中说,我大唐王朝兵精将广,威震四海,多少番邦都来进贡称臣。你们小小渤海国和大唐比起来不过是一个郡县,希望你们不要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为人耻笑。
李白对着番使义正辞严地把诏书读了一遍。番使听罢,吓得面如土色,不敢作声,连忙告辞回国。渤海国国王看了国书,大吃一惊,唐朝有这样的神仙相助,我们怎么能打得过。于是赶紧写了降表,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文采斐然,博学多能,一人能抵百万兵!——这个必须有。”李白很兴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会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腾小追这回的总结不像中心思想。
“会一门外语?”李白听糊涂了。
“你懂得番国文字才写出吓蛮书,要是不会这门外语,你也没有办法!”
“对,学好外语是很重要。”李白表示认同。
“可是……我怀疑你是否真懂外语。”
“你是不是又要说这个故事未必有?”
“是,这个故事未必有。”
“我就知道你要这样说——为什么?”
“有两个原因。”腾小追说,“第一,故事中说的渤海国位于东北,在北方,你虽然去过很多地方,可你从来都没去过东北,你怎么能懂得渤海国的文字呢?”
“我去过北方的,我曾经北游塞垣,到过幽州。”
“那离东北还有好远呢。”腾小追说,“再来看第二个原因。就算你到过东北,你也不会懂渤海国的文字!”
“为什么?”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文字!他们跟我们一样,使用汉字!”
“噢,是这样……如此说来,这个故事就不可能有了。”李白明白了,他佯装恼怒地说,“编故事的人太不专业,就不能把故事编得准确一点吗?”
“下面接着听故事吗?”腾小追问李白。
“不听了。”李白略显夸张地说,“刚开始听,还以为你是来夸我的,谁知道你是在毁我。”
“毁你?”
“每讲一个故事,你后面就跟一个‘未必有’来揭老底,”李白以一种玩笑的口吻说,“你这可有损我的高大形象啊!”
“放心吧,保证不会的!”腾小追肯定地说,“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指出这些故事的破绽,可人们不管真假,就是相信它们是真的,后来都习非成是、弄假成真了,已经分不清哪里是真、哪里是假了。你的形象不仅没受到影响,反而越来越高大了。”
“我今天听了你给我讲的故事,也有一种恍惚的感觉,不知道哪个李白是我,我是哪个李白。”
“人们就是这样,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他们不管是真李白还是假李白,只要自己心目中的李白。”
李白好像很高兴,又好像若有所失:“小追,你说这是我的荣耀呢,还是我的悲哀?”
“当然是你的荣耀啦!”腾小追说,“这说明人们喜欢你,热爱你。他们要歌颂你,赞美你。要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腾小追盯着李白说:“在他们眼里,你根本就不是人……”
“啊?!”
“你是神哪!”

腾小追和李白谈诗 二十、李白的速度与激情(下)

亲子教育Kitari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16 次浏览 • 2018-11-17 13:25 • 来自相关话题

二十、李白的速度与激情(下)

“这是我之前的人写的,我估计,我之后的人肯定还会有人写三峡行舟之快,你可以帮我查一查。”李白指了指腾小追的手机。
腾小追在手机上查了一会儿,说:“还真有!又是你的好朋友杜甫,他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来支持你,真是你的忠实粉丝啊!”
“他是怎么说的?”
“他写过一首诗叫《最能行》,是写长江水手的,其中有两句是这么说的:‘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
“你看,杜甫在这里也说到了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而且是亲眼所见、真实可信!”李白又有了证据,就归纳说,“这么多人都写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充分说明它是可能的,船是可以这么快的!”
腾小追不愿继续纠缠,就对李白说:“至于是不是可能,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证一下。”
“怎么论证?”
“用数学和物理的方法来论证。”
“什么数学、物理的,我可不懂!”
“很简单,我一讲你就明白了。”
“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你诗中说是一千里,当然这可能是虚数;郦道元的文章说是一千二百里;我们最后确定这个距离是三百五十公里,七百里。这是因为各个时代的‘里’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腾小追继续说:“我们就按350公里来算,这是比较准确的。一般轮船的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到40公里,轮船是有发动机推动的,才能达到这个速度;而你们的船是没有发动机的,只能靠人力、风力和水流来推动。根据科学测算,靠风力推动的帆船,最快速度能达到每小时25公里,长江三峡水流速度是每小时10公里,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顺风的情况下,你的船从三峡顺流而下的速度最快可以达到每小时35公里——真是不可思议,竟然跟轮船的速度差不多。用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除以船的速度,就可以算出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大约是10个小时。”
“10个小时是多长时间?”
“噢,我忘了,你们不用小时,用时辰,是吧?一个小时相当于两个时辰,10个小时是5个时辰。”
“5个时辰就是一天哪!相当于我早上辰时从白帝城出发,经过5个时辰,傍晚酉时到达江陵,正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啊!你用数学、物理方法论证的结果,恰恰证明了‘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可能的!”
“你先别高兴,我还没说完呢,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小的。首先,帆船不可能一直是25公里的速度,因为风的大小和方向会变化,平均能达到15公里就不错了。水流的速度要达到10公里,也必须在汛期,水量很大才行。还有,对船夫的要求也很高,要体力好、经验丰富,这样才能避开暗礁、险滩,并在适当的时候划一划桨,让船一直保持高速。另外,船体还要轻便、牢固。也就是说,要想‘千里江陵一日还’,必须顺风、顺水、风力足、水量大、船体轻便、船夫的技术好,满足所有这些条件才行!同时,你还要在船上坚持一天,不能下船,不能休息,要一刻不停地一直向前。”
“没问题呀,我这些条件都具备呀!”李白一一列举说,“风很好,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水嘛,正赶上桃花水,水量很大。我那个船夫是三峡上有名的船老大,技术和体力都很好。至于船嘛,我已经在诗里说过了——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很轻盈的一条小船。”
“这些条件居然都能满足?!这也太不容易了!”腾小追表示怀疑。
“小追,我痛快地飞流而下,你好像不太开心?”李白有些不悦。
“不是不开心,我只是感觉太不可思议了,既不安全,也不符合常识,不符合科学。”
“作诗是艺术创作,是不能用常识来衡量的,也不能用科学来分析论证。”
“所以我宁愿相信你这首诗里运用了夸张,运用了想象。”
“正像我一直强调的那样,这首诗里确实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渲染船行之快,来抒发轻松畅快的心情。但夸张的尺度并不大,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写实的。至于说到想象,我没明白你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你可能在开始旅行之前就写了这首诗,完全是凭想象预先写好的……”
“你的想法可够大胆的,为什么会这么想?”
“因为这样写,可以不必考虑是否具备快速行船的条件,不管船的速度是否够快,不去关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只要发挥想象力去一心一意营造氛围、抒发情感就够了,这样写出的诗才会更集中、更畅快、更空灵、更梦幻……”
“也更像做梦。未做先说,这样写出的诗恐怕不够真实、准确……”
“我是这样想的,在这种情况下,真实不真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把自己内在的感情畅快地抒发出来。其实,这样写的人有不少。据说郦道元就没去过三峡,完全是根据资料和想象写的,照样写出了三峡的千古美文。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的是要回家乡的兴奋和喜悦,诗的最后一句也是写的想象的将来的事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所以,你认为我的《早发白帝城》也是这样写的?”
“根据我的研究分析,有这种可能。”腾小追故作高深地说,“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
李白用狡黠的眼神看着腾小追说:“在这种情况下,真实不真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把自己内在的感情畅快地抒发出来。”他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腾小追手指李白笑着说:“你真狡猾!” 查看全部

二十、李白的速度与激情(下)

“这是我之前的人写的,我估计,我之后的人肯定还会有人写三峡行舟之快,你可以帮我查一查。”李白指了指腾小追的手机。
腾小追在手机上查了一会儿,说:“还真有!又是你的好朋友杜甫,他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来支持你,真是你的忠实粉丝啊!”
“他是怎么说的?”
“他写过一首诗叫《最能行》,是写长江水手的,其中有两句是这么说的:‘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
“你看,杜甫在这里也说到了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而且是亲眼所见、真实可信!”李白又有了证据,就归纳说,“这么多人都写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充分说明它是可能的,船是可以这么快的!”
腾小追不愿继续纠缠,就对李白说:“至于是不是可能,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证一下。”
“怎么论证?”
“用数学和物理的方法来论证。”
“什么数学、物理的,我可不懂!”
“很简单,我一讲你就明白了。”
“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你诗中说是一千里,当然这可能是虚数;郦道元的文章说是一千二百里;我们最后确定这个距离是三百五十公里,七百里。这是因为各个时代的‘里’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腾小追继续说:“我们就按350公里来算,这是比较准确的。一般轮船的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到40公里,轮船是有发动机推动的,才能达到这个速度;而你们的船是没有发动机的,只能靠人力、风力和水流来推动。根据科学测算,靠风力推动的帆船,最快速度能达到每小时25公里,长江三峡水流速度是每小时10公里,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顺风的情况下,你的船从三峡顺流而下的速度最快可以达到每小时35公里——真是不可思议,竟然跟轮船的速度差不多。用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除以船的速度,就可以算出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大约是10个小时。”
“10个小时是多长时间?”
“噢,我忘了,你们不用小时,用时辰,是吧?一个小时相当于两个时辰,10个小时是5个时辰。”
“5个时辰就是一天哪!相当于我早上辰时从白帝城出发,经过5个时辰,傍晚酉时到达江陵,正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啊!你用数学、物理方法论证的结果,恰恰证明了‘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可能的!”
“你先别高兴,我还没说完呢,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小的。首先,帆船不可能一直是25公里的速度,因为风的大小和方向会变化,平均能达到15公里就不错了。水流的速度要达到10公里,也必须在汛期,水量很大才行。还有,对船夫的要求也很高,要体力好、经验丰富,这样才能避开暗礁、险滩,并在适当的时候划一划桨,让船一直保持高速。另外,船体还要轻便、牢固。也就是说,要想‘千里江陵一日还’,必须顺风、顺水、风力足、水量大、船体轻便、船夫的技术好,满足所有这些条件才行!同时,你还要在船上坚持一天,不能下船,不能休息,要一刻不停地一直向前。”
“没问题呀,我这些条件都具备呀!”李白一一列举说,“风很好,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水嘛,正赶上桃花水,水量很大。我那个船夫是三峡上有名的船老大,技术和体力都很好。至于船嘛,我已经在诗里说过了——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很轻盈的一条小船。”
“这些条件居然都能满足?!这也太不容易了!”腾小追表示怀疑。
“小追,我痛快地飞流而下,你好像不太开心?”李白有些不悦。
“不是不开心,我只是感觉太不可思议了,既不安全,也不符合常识,不符合科学。”
“作诗是艺术创作,是不能用常识来衡量的,也不能用科学来分析论证。”
“所以我宁愿相信你这首诗里运用了夸张,运用了想象。”
“正像我一直强调的那样,这首诗里确实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渲染船行之快,来抒发轻松畅快的心情。但夸张的尺度并不大,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写实的。至于说到想象,我没明白你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你可能在开始旅行之前就写了这首诗,完全是凭想象预先写好的……”
“你的想法可够大胆的,为什么会这么想?”
“因为这样写,可以不必考虑是否具备快速行船的条件,不管船的速度是否够快,不去关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只要发挥想象力去一心一意营造氛围、抒发情感就够了,这样写出的诗才会更集中、更畅快、更空灵、更梦幻……”
“也更像做梦。未做先说,这样写出的诗恐怕不够真实、准确……”
“我是这样想的,在这种情况下,真实不真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把自己内在的感情畅快地抒发出来。其实,这样写的人有不少。据说郦道元就没去过三峡,完全是根据资料和想象写的,照样写出了三峡的千古美文。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的是要回家乡的兴奋和喜悦,诗的最后一句也是写的想象的将来的事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所以,你认为我的《早发白帝城》也是这样写的?”
“根据我的研究分析,有这种可能。”腾小追故作高深地说,“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
李白用狡黠的眼神看着腾小追说:“在这种情况下,真实不真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把自己内在的感情畅快地抒发出来。”他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腾小追手指李白笑着说:“你真狡猾!”

腾小追和李白谈诗 二十、李白的速度与激情(上)

亲子教育Captain C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16 次浏览 • 2018-11-17 13:20 • 来自相关话题

二十、李白的速度与激情(上)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每次读这首《早发白帝城》,腾小追眼前就会出现李白挺立船头在长江飞驰的画面:风吹起他的衣衫,他观赏着两岸的风光,口中念念有词,意气风发,兴奋异常。有时,这个画面还会叠加上今天年轻人漂流和飙车的情景,仿佛李白是在长江上“飚船”。后来听说李白这时已经59岁了,腾小追真不敢相信。59岁了还这样耍酷、冒险,他这是要干什么?在玩“速度与激情”吗?他不要命了?
还是去问李白吧。他打开手机,点击“李白作品《早发白帝城》”,“嗖——”来到了江陵(湖北荆州)。
夜,静谧而安详。
一家旅舍的窗上映出李白的身影。他正在室内踱步。腾小追近前看时,发现此时的李白已经两鬓斑白,背也有点驼了,但精神很好,很兴奋,正在吟哦:“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腾小追大声接上。
李白见腾小追来了,更加兴奋:“小追,我这诗怎么样?”
“这首诗一念就有一种动起来、飞起来的感觉,声音又很悠扬、很轻快,所以,听你吟诗我就有加入进来的冲动!”
“吟完了呢,有什么感觉?”李白期待地说。
“我读这首诗的突出感觉就是一个字:快!”
“说得对!不过……就这一个字吗?”李白好像还想听到更多的感受。
“我这‘快’字可有着丰富的内涵,”腾小追故作高深地说,“它包括了轻快、明快、畅快、飞快,还有愉快、爽快、痛快……”
“这么多快!这都是你从这首诗里读出来的感受?”
“是啊,不知道对不对?”
“比我这作者感受都丰富。你说得很对!可你知道我这船为什么这么快吗?”
“是啊,我正想问你呢,为什么坐这么快的船?”腾小追问道,“我们那里有飙车的,把车开得飞快,出了很多事故;你更厉害,竟然敢飚船,还是在这么危险的长江三峡上,又是这么大的年龄,太不安全了!”
“你听说过快乐人生、快意江湖吗?”
“嗯……”腾小追不明所以。
“所谓快乐、快意,都是起因于快,快了才乐、乐了更快!”
“嘿,你这样解释‘快乐’挺有意思!”腾小追好像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你遇到了乐事、好事,才有长江上的飚船,这都是由于心中的兴奋和喜悦!”
“可以这么说。”
“我猜一定是很重大的事情。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李白眯起眼睛,看向远处:“说来话长啊……前两年我加入了永王李璘的队伍,本想干一番事业,谁知永王和他当皇帝的哥哥肃宗争权夺利,最终被肃宗诛杀,我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
“是‘夜郎自大’那个‘夜郎’吗?”
“正是。”
“那是个又远又穷的地方吧?”
“是啊,很偏远的蛮荒之地。那里山高路远,旅途凶险,我这把年纪被流放到那里,很可能有去无回、老死夜郎……”李白顿了一下,又说,“谁知,走了一年多到白帝城时,忽然传来了大赦的消息,我被赦免了,不用再去夜郎了!你说这不是喜从天降、绝处逢生吗!”
“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啊!”
“我就像鸟儿出笼飞向广阔的天空,我又可以回到亲人和朋友身边,我又可以施展抱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啦!”
“你接到赦免的消息后做了什么?”
“马上雇船东下,离开白帝下江陵!”
“于是就有了这首《早发白帝城》,就有了这一次快意之旅。”
“是的。”
“这可是真正的速度与激情啊!”腾小追赞叹道,“这首诗快得轻松,快得舒畅,快得飘飘欲仙,快得酣畅淋漓,快得……有点可疑……”
“哦?怎么还有点可疑?”
“我总觉得你这船太快了,从白帝城到江陵这么远的距离,怎么可能当天就到?”腾小追说,“我坐过轮船,那是有动力的,好像也没有你这无动力的帆船快。”
“什么轮船、动力?”李白不明白。
“好吧,我们还是来说你们唐朝的船。”腾小追拿出手机查找资料,“你年轻的时候辞亲远游,从家乡出来也走过这段路,那个时候走了多长时间你还记得吗?你是春天进入三峡,五月才到江陵,走了好几个月呢!”
“那是因为我中间下过几次船,并不是直达江陵的。”
“那也差得太多了!你这次也是春天经过三峡下江陵,只用了一天时间!怎么说都让人无法相信。”腾小追说,“我查了一下,发现好多人走这段路都很慢的。北宋的大诗人苏东坡和父亲、弟弟去京城时走过这段路,他是冬天入三峡的,到江陵时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了。”
“你要这么说,我也可以告诉你,好多人走这段路都是很快的。”李白好像也有例证,“北魏郦道元写三峡的文章你学过吗?”
“学过,我还能背下来呢!”
腾小追随即背诵道: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好,背得不错。”李白说,“我来问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腾小追试着解释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你看,这不就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吗?连‘乘奔御风’都没有它快!”李白得意地说。
“其实,这段文字同样有人怀疑,认为在郦道元以前的时代,船不可能这样快。”腾小追指着手机上的内容说,“即使真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说的也是一种极特殊的情况。文中说‘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就是偶尔、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然后紧接着又是一个‘有时’,也就是说在‘偶尔’的情况下,‘有时’才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而且,我们也应该注意,负责‘王命急宣’的人,肯定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用的应该是最好的装备,只有他们才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对一般人来说,要想做到,恐怕很难。”
“行啊,小追,都能咬文嚼字了!”
“我说得不一定对,请多指教!”腾小追有几分得意又有几分客气地说。
“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但你不得不承认,‘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还是有可能的,对不对?”
腾小追点了点头。 查看全部

二十、李白的速度与激情(上)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每次读这首《早发白帝城》,腾小追眼前就会出现李白挺立船头在长江飞驰的画面:风吹起他的衣衫,他观赏着两岸的风光,口中念念有词,意气风发,兴奋异常。有时,这个画面还会叠加上今天年轻人漂流和飙车的情景,仿佛李白是在长江上“飚船”。后来听说李白这时已经59岁了,腾小追真不敢相信。59岁了还这样耍酷、冒险,他这是要干什么?在玩“速度与激情”吗?他不要命了?
还是去问李白吧。他打开手机,点击“李白作品《早发白帝城》”,“嗖——”来到了江陵(湖北荆州)。
夜,静谧而安详。
一家旅舍的窗上映出李白的身影。他正在室内踱步。腾小追近前看时,发现此时的李白已经两鬓斑白,背也有点驼了,但精神很好,很兴奋,正在吟哦:“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腾小追大声接上。
李白见腾小追来了,更加兴奋:“小追,我这诗怎么样?”
“这首诗一念就有一种动起来、飞起来的感觉,声音又很悠扬、很轻快,所以,听你吟诗我就有加入进来的冲动!”
“吟完了呢,有什么感觉?”李白期待地说。
“我读这首诗的突出感觉就是一个字:快!”
“说得对!不过……就这一个字吗?”李白好像还想听到更多的感受。
“我这‘快’字可有着丰富的内涵,”腾小追故作高深地说,“它包括了轻快、明快、畅快、飞快,还有愉快、爽快、痛快……”
“这么多快!这都是你从这首诗里读出来的感受?”
“是啊,不知道对不对?”
“比我这作者感受都丰富。你说得很对!可你知道我这船为什么这么快吗?”
“是啊,我正想问你呢,为什么坐这么快的船?”腾小追问道,“我们那里有飙车的,把车开得飞快,出了很多事故;你更厉害,竟然敢飚船,还是在这么危险的长江三峡上,又是这么大的年龄,太不安全了!”
“你听说过快乐人生、快意江湖吗?”
“嗯……”腾小追不明所以。
“所谓快乐、快意,都是起因于快,快了才乐、乐了更快!”
“嘿,你这样解释‘快乐’挺有意思!”腾小追好像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你遇到了乐事、好事,才有长江上的飚船,这都是由于心中的兴奋和喜悦!”
“可以这么说。”
“我猜一定是很重大的事情。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李白眯起眼睛,看向远处:“说来话长啊……前两年我加入了永王李璘的队伍,本想干一番事业,谁知永王和他当皇帝的哥哥肃宗争权夺利,最终被肃宗诛杀,我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
“是‘夜郎自大’那个‘夜郎’吗?”
“正是。”
“那是个又远又穷的地方吧?”
“是啊,很偏远的蛮荒之地。那里山高路远,旅途凶险,我这把年纪被流放到那里,很可能有去无回、老死夜郎……”李白顿了一下,又说,“谁知,走了一年多到白帝城时,忽然传来了大赦的消息,我被赦免了,不用再去夜郎了!你说这不是喜从天降、绝处逢生吗!”
“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啊!”
“我就像鸟儿出笼飞向广阔的天空,我又可以回到亲人和朋友身边,我又可以施展抱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啦!”
“你接到赦免的消息后做了什么?”
“马上雇船东下,离开白帝下江陵!”
“于是就有了这首《早发白帝城》,就有了这一次快意之旅。”
“是的。”
“这可是真正的速度与激情啊!”腾小追赞叹道,“这首诗快得轻松,快得舒畅,快得飘飘欲仙,快得酣畅淋漓,快得……有点可疑……”
“哦?怎么还有点可疑?”
“我总觉得你这船太快了,从白帝城到江陵这么远的距离,怎么可能当天就到?”腾小追说,“我坐过轮船,那是有动力的,好像也没有你这无动力的帆船快。”
“什么轮船、动力?”李白不明白。
“好吧,我们还是来说你们唐朝的船。”腾小追拿出手机查找资料,“你年轻的时候辞亲远游,从家乡出来也走过这段路,那个时候走了多长时间你还记得吗?你是春天进入三峡,五月才到江陵,走了好几个月呢!”
“那是因为我中间下过几次船,并不是直达江陵的。”
“那也差得太多了!你这次也是春天经过三峡下江陵,只用了一天时间!怎么说都让人无法相信。”腾小追说,“我查了一下,发现好多人走这段路都很慢的。北宋的大诗人苏东坡和父亲、弟弟去京城时走过这段路,他是冬天入三峡的,到江陵时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了。”
“你要这么说,我也可以告诉你,好多人走这段路都是很快的。”李白好像也有例证,“北魏郦道元写三峡的文章你学过吗?”
“学过,我还能背下来呢!”
腾小追随即背诵道: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好,背得不错。”李白说,“我来问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腾小追试着解释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你看,这不就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吗?连‘乘奔御风’都没有它快!”李白得意地说。
“其实,这段文字同样有人怀疑,认为在郦道元以前的时代,船不可能这样快。”腾小追指着手机上的内容说,“即使真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说的也是一种极特殊的情况。文中说‘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就是偶尔、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然后紧接着又是一个‘有时’,也就是说在‘偶尔’的情况下,‘有时’才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而且,我们也应该注意,负责‘王命急宣’的人,肯定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用的应该是最好的装备,只有他们才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对一般人来说,要想做到,恐怕很难。”
“行啊,小追,都能咬文嚼字了!”
“我说得不一定对,请多指教!”腾小追有几分得意又有几分客气地说。
“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但你不得不承认,‘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还是有可能的,对不对?”
腾小追点了点头。

腾小追和李白谈诗 十九、汪伦:策划大师(下)

亲子教育IWTFU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3 次浏览 • 2018-11-17 09:45 • 来自相关话题

十九、汪伦:策划大师(下)

腾小追:这么长啊!有点看不懂。这两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汪伦:主要写的是我们聚会宴饮的欢乐场面。“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说酒喝得畅快尽兴,都忘记了秋夜的寒冷,大家载歌载舞,通宵狂欢。还有就是对我的谬赞,说我的别业池馆清幽,把我比作窦子明、浮丘公那样的神仙,夸我热情好客,结交贤才,品位不俗。
腾小追:这两首诗虽然写得很长、很全,可是它好像没有《赠汪伦》那么好懂,也没有《赠汪伦》那么有名,下面我想请先生着重谈谈《赠汪伦》的写作经过。
汪伦:李先生走那天,我到桃花潭为他送行。喝了几杯酒,依依话别之后,李先生离岸登舟。这时,我在岸上和送行的众人踏歌起舞,表达我们惜别的心情。
腾小追:汪先生,我有一个请求。在学习《赠汪伦》的时候,我就对踏歌很感兴趣,不知道它是怎么踏的,又是怎么歌的,想请你在这里表演一下,行吗?
汪伦:好啊。
(汪伦站起来,边唱边跳。)

桃花潭畔长亭路,哎哟,哎哟!

一樽酒罢去山暮,哎哟,哎哟!

鸟儿飞,船儿去,低头吟罢抬头觑。

一步一步送君亲,梦回酒醒人何处。

哎哟哎,梦回酒醒人何处!

腾小追:饱含深情,动感十足,太感人了!我在这里都被打动了,不知李先生当时是什么反应?
汪伦:李先生好像很激动,不停地向我们招手,等我们都安静下来,他当场就吟出了《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腾小追:啊,一首著名的诗就这样诞生了!我想,李先生能写出这首《赠汪伦》,你的踏歌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你在关键时刻的踏歌,让李先生深受感动,他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感情的闸门一下子打开,这首诗就倾泻而出了。
汪伦:也许吧……
腾小追:汪先生,我特别想知道,踏歌送别李先生,是你在现场忽然想到、即兴发挥,还是你事先准备、早就安排好的?
汪伦:应该说事先就有准备。因为我想让送别仪式更隆重一点,更有地方特色,表达我们依依惜别的心情,也好让李翰林能记住我们。
腾小追: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不仅李翰林记住了你,连天下人都知道了你,还诞生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
汪伦:这都是沾了李翰林的光!
腾小追: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赠汪伦》这首诗。《赠汪伦》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这么简单明白的一首诗,怎么会如此有名、如此受欢迎?
汪伦:你已经说到了原因,依我看,简单明白就是它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认为,作诗应该含蓄蕴藉,可李翰林这首诗却恰恰相反,它浅近,直露,简洁明快,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用典,清新明朗如同民歌,听上去亲切自然,明白如话,很容易被人接受。
腾小追:嗯,我也感觉到了。我看古诗里很少有直呼姓名的,这首诗短短四句就用了两个人名,就像朋友之间在当面聊天,自然随意,亲密无间。
汪伦:还有,这首诗能够化虚为实,把空泛、无形的友情化为桃花潭的潭水,并用“不及”把两者联系起来,一下子就突出了这种友情之深,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让人印象深刻。
腾小追:你这么一说,让我想起了李先生的另一句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好像用了一样的手法,都是把友情比作了水。
汪伦:你说得很对。
腾小追:再回到《赠汪伦》。当初我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以为下面还要接着写跟潭水有关的景物,谁知道他一下子转到写友情上去了,虽然出人意料,可又转得自然,真是太巧妙了!
汪伦:只有李翰林这样的高手才能写出这种浅近自然、景切情真的好诗啊!
腾小追:是啊。不过我还要说,这首诗的创作,你的贡献也很大。《赠汪伦》这么受欢迎,和前面说的简单明白、化虚为实有关,但更主要的,我认为还是由于其中真挚深厚的友情,这份友情让人敬佩和向往,而它主要是你去促成的呀!
汪伦:哪里哪里,我可不敢掠美!
腾小追:而且,我发现你还很有心计……
汪伦:你这是在夸我吗?
腾小追:当然。我的意思是说你有智慧、有计划、有办法,善于使用谋略,是一个真正的策划大师!
汪伦:我哪有你说的那么神!
腾小追:你邀请李先生来桃花潭这件事,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就是典型的利用名人效应的营销,是蹭热点。
汪伦:什么市场营销、名人效应?我可不懂!
腾小追:其实我也不懂,我这都是现学现卖,从这里面学来的(给汪伦看手机)。
汪伦:这些它都懂?
腾小追:它什么都懂,它就是我的全能顾问。你听我跟你讲,在这件事里面,你巧妙地把李先生请来,然后借助李先生的名气,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提高了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让桃花潭广为人知。
汪伦:我可没想利用李翰林来抬高自己,我完全是出于对李翰林的仰慕……
腾小追:明白明白,你可能是无意的,但它却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你看你在一千多年以后都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同时桃花潭也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这就是证明。
汪伦:桃花潭已经成了一个热门的景点?而且在一千多年以后也是这样?
腾小追:是啊!你邀请李先生来桃花潭做客,不仅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还为家乡的子孙做了一件大好事,把桃花潭推向了旅游市场,让它火爆了一千年。所以我说你是一个策划大师嘛!
汪伦:你说是就是吧……
腾小追:好,谢谢你,汪大师!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汪伦:采访结束了?
腾小追:是的,我要再次感谢先生的配合。
汪伦:不客气,我也要谢谢你!
腾小追走那天,登上小船正要出发的时候,岸上传来了歌声。他回头看去,是汪伦!他带领着众人在踏歌起舞,为他送行:

桃花潭畔长亭路,哎哟,哎哟!

一樽酒罢去山暮,哎哟,哎哟!

鸟儿飞,船儿去,低头吟罢抬头觑。

一步一步送君亲,梦回酒醒人何处。

哎哟哎,梦回酒醒人何处!

看着起舞的人们,听着动人的歌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腾小追有些恍惚了,仿佛自己就是“乘舟将欲行”的那个李白。他想,我现在的感受大概就是当年李白的感受,可是李白能把感受变成诗,我呢?我可不行,我还是抓紧时间投机取巧吧:

小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查看全部

十九、汪伦:策划大师(下)

腾小追:这么长啊!有点看不懂。这两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汪伦:主要写的是我们聚会宴饮的欢乐场面。“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说酒喝得畅快尽兴,都忘记了秋夜的寒冷,大家载歌载舞,通宵狂欢。还有就是对我的谬赞,说我的别业池馆清幽,把我比作窦子明、浮丘公那样的神仙,夸我热情好客,结交贤才,品位不俗。
腾小追:这两首诗虽然写得很长、很全,可是它好像没有《赠汪伦》那么好懂,也没有《赠汪伦》那么有名,下面我想请先生着重谈谈《赠汪伦》的写作经过。
汪伦:李先生走那天,我到桃花潭为他送行。喝了几杯酒,依依话别之后,李先生离岸登舟。这时,我在岸上和送行的众人踏歌起舞,表达我们惜别的心情。
腾小追:汪先生,我有一个请求。在学习《赠汪伦》的时候,我就对踏歌很感兴趣,不知道它是怎么踏的,又是怎么歌的,想请你在这里表演一下,行吗?
汪伦:好啊。
(汪伦站起来,边唱边跳。)


桃花潭畔长亭路,哎哟,哎哟!

一樽酒罢去山暮,哎哟,哎哟!

鸟儿飞,船儿去,低头吟罢抬头觑。

一步一步送君亲,梦回酒醒人何处。

哎哟哎,梦回酒醒人何处!

腾小追:饱含深情,动感十足,太感人了!我在这里都被打动了,不知李先生当时是什么反应?
汪伦:李先生好像很激动,不停地向我们招手,等我们都安静下来,他当场就吟出了《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腾小追:啊,一首著名的诗就这样诞生了!我想,李先生能写出这首《赠汪伦》,你的踏歌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你在关键时刻的踏歌,让李先生深受感动,他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感情的闸门一下子打开,这首诗就倾泻而出了。
汪伦:也许吧……
腾小追:汪先生,我特别想知道,踏歌送别李先生,是你在现场忽然想到、即兴发挥,还是你事先准备、早就安排好的?
汪伦:应该说事先就有准备。因为我想让送别仪式更隆重一点,更有地方特色,表达我们依依惜别的心情,也好让李翰林能记住我们。
腾小追: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不仅李翰林记住了你,连天下人都知道了你,还诞生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
汪伦:这都是沾了李翰林的光!
腾小追: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赠汪伦》这首诗。《赠汪伦》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这么简单明白的一首诗,怎么会如此有名、如此受欢迎?
汪伦:你已经说到了原因,依我看,简单明白就是它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认为,作诗应该含蓄蕴藉,可李翰林这首诗却恰恰相反,它浅近,直露,简洁明快,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用典,清新明朗如同民歌,听上去亲切自然,明白如话,很容易被人接受。
腾小追:嗯,我也感觉到了。我看古诗里很少有直呼姓名的,这首诗短短四句就用了两个人名,就像朋友之间在当面聊天,自然随意,亲密无间。
汪伦:还有,这首诗能够化虚为实,把空泛、无形的友情化为桃花潭的潭水,并用“不及”把两者联系起来,一下子就突出了这种友情之深,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让人印象深刻。
腾小追:你这么一说,让我想起了李先生的另一句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好像用了一样的手法,都是把友情比作了水。
汪伦:你说得很对。
腾小追:再回到《赠汪伦》。当初我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以为下面还要接着写跟潭水有关的景物,谁知道他一下子转到写友情上去了,虽然出人意料,可又转得自然,真是太巧妙了!
汪伦:只有李翰林这样的高手才能写出这种浅近自然、景切情真的好诗啊!
腾小追:是啊。不过我还要说,这首诗的创作,你的贡献也很大。《赠汪伦》这么受欢迎,和前面说的简单明白、化虚为实有关,但更主要的,我认为还是由于其中真挚深厚的友情,这份友情让人敬佩和向往,而它主要是你去促成的呀!
汪伦:哪里哪里,我可不敢掠美!
腾小追:而且,我发现你还很有心计……
汪伦:你这是在夸我吗?
腾小追:当然。我的意思是说你有智慧、有计划、有办法,善于使用谋略,是一个真正的策划大师!
汪伦:我哪有你说的那么神!
腾小追:你邀请李先生来桃花潭这件事,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就是典型的利用名人效应的营销,是蹭热点。
汪伦:什么市场营销、名人效应?我可不懂!
腾小追:其实我也不懂,我这都是现学现卖,从这里面学来的(给汪伦看手机)。
汪伦:这些它都懂?
腾小追:它什么都懂,它就是我的全能顾问。你听我跟你讲,在这件事里面,你巧妙地把李先生请来,然后借助李先生的名气,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提高了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让桃花潭广为人知。
汪伦:我可没想利用李翰林来抬高自己,我完全是出于对李翰林的仰慕……
腾小追:明白明白,你可能是无意的,但它却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你看你在一千多年以后都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同时桃花潭也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这就是证明。
汪伦:桃花潭已经成了一个热门的景点?而且在一千多年以后也是这样?
腾小追:是啊!你邀请李先生来桃花潭做客,不仅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还为家乡的子孙做了一件大好事,把桃花潭推向了旅游市场,让它火爆了一千年。所以我说你是一个策划大师嘛!
汪伦:你说是就是吧……
腾小追:好,谢谢你,汪大师!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汪伦:采访结束了?
腾小追:是的,我要再次感谢先生的配合。
汪伦:不客气,我也要谢谢你!
腾小追走那天,登上小船正要出发的时候,岸上传来了歌声。他回头看去,是汪伦!他带领着众人在踏歌起舞,为他送行:


桃花潭畔长亭路,哎哟,哎哟!

一樽酒罢去山暮,哎哟,哎哟!

鸟儿飞,船儿去,低头吟罢抬头觑。

一步一步送君亲,梦回酒醒人何处。

哎哟哎,梦回酒醒人何处!

看着起舞的人们,听着动人的歌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腾小追有些恍惚了,仿佛自己就是“乘舟将欲行”的那个李白。他想,我现在的感受大概就是当年李白的感受,可是李白能把感受变成诗,我呢?我可不行,我还是抓紧时间投机取巧吧:


小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腾小追和李白谈诗 二十一、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

家庭教育我叫刘亮亮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51 次浏览 • 2018-11-14 10:24 • 来自相关话题

二十一、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从小到大,腾小追背了不少李白的诗,也听了不少李白的故事。他有时就好奇,这些故事李白知道吗?他听了这些故事会是什么反应?
我为什么不去找他,给他讲讲他的故事呢?这可是个不错的主意,对,我这就去找他!
见到李白,腾小追开门见山:“我今天给你讲故事来了!”
“你给我讲故事?好啊!”李白觉得很新鲜,“你要给我讲什么故事?”
“我要给你讲你的故事——说起来挺绕口哈!”
“你弄错了吧,小追?”李白不相信,“你要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
“对,我就是要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
“真是匪夷所思,我的故事我会不知道?还要你来讲?”
“你还别说,你真不一定知道。”
“此话怎讲?”
“我有事为证。”
“那叫有诗为证吧,小追?”
“我这是有事为证,就是有故事为证。你先听我给你讲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卓别林是何许人也?”
“卓别林是一个电影明星和喜剧大师。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城市,发现这里正在举行模仿卓别林的比赛。他觉得很有趣,就化名参加了比赛。”讲到这里,腾小追停下来问李白,“你猜,卓别林最后得了第几名?”
“卓别林模仿卓别林,肯定是第一呀!这还用说吗?”李白不假思索地答道。
“回答错误!告诉你,卓别林只得了第三名!”
“啊!还有这等事?”
“没想到吧?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别人眼里的‘你’不一定是真实的‘你’,他们可能按照自己的希望和想象造出一个不太一样的‘你’,这个‘你’连你自己都不了解。”
“噢,我明白了,你是说,你要给我讲的我的故事,是别人眼中的‘我’,我自己未必知道,是吗?”李白明白了腾小追的意思。
“正是。”腾小追进一步解释说,“记得以前我们也讨论过,你把诗写完,别人对诗的理解,对你的评价和看法,你都管不着了,你只能由着他们自己去解释和创造。我要给你讲的你的故事,和这差不多,都是别人的理解和创造。”
“那好啊,你快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吧,我真想听了!”
“好,下面先讲第一个故事:铁杵磨针。”腾小追顿了顿,像说评书似的有模有样地讲了起来,“在眉州的象耳山下有一条磨针溪。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做完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婆婆在磨铁棒,他感到很奇怪,就问这位老婆婆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问道:‘把铁棒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却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毅力感动了,就回去做完了功课。那个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边还有一块武氏岩呢。”
“颖悟过人,知错就改,你看我是一个多聪明的孩子啊!——这个应该有。”李白高兴地说道。
“这个故事我从小就听过,是一个无人不知、非常有名的励志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腾小追又来总结中心思想了。
“只是……我是不是太聪明、太懂事了?”李白有点犹豫。
“好像是。”腾小追说,“我看这个故事未必有。”
“我的事有没有你怎么会知道?”
“因为这个故事有破绽。你看,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有问题。”
“什么问题?”
“这个故事发生在眉州的象耳山,可实际上你没在象耳山读过书,你是在绵州的大匡山和梓州的长平山读的书,不可能在象耳山看到老婆婆磨针。”
“嗯,非常明显的一个破绽……”李白也看出来了,他佯装恼怒地说,“编故事的人真不专业,就不能把故事编得合理一点吗?”
过了一会儿,李白问腾小追:“下一个故事是什么?”
“下一个故事叫‘力士脱靴’。”腾小追接着讲道,“李白在当翰林待诏的时候,经常喝醉酒。有一天,皇帝召见李白,让他写诗,可李白已经喝多了,写不了了。皇帝让人用冷水给他洗脸才稍稍清醒,他拿起笔来一挥而就写了十多首诗,一点都不用改。皇帝很高兴,继续请李白喝酒。李白喝得畅快,把腿一抬,对高力士说:‘给我把靴子脱了!’高力士一时不知所措,只得给李白脱下靴子。”
“不畏权势,放荡不羁,我的形象好高大呀!——这个可以有。”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过瘾,很痛快,它展现了李白蔑视权贵、自由任性的一面,也表现了人们对李白的羡慕和敬仰。”腾小追继续总结中心思想。
“只是……我是不是太莽撞、太无礼、太狂妄了?” 李白有点犹豫。
“好像是。”腾小追说,“所以这个故事未必有。”
“怎么又是‘未必有’?”
“据说高力士并不是一个奸臣,有人说他是‘千古贤宦第一人’呢。他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威望很高,王公大臣都尊敬他,巴结他。对于这样一个人,我想你不太可能去冒犯他,让他给你脱靴。这太不符合常理了,也真的是太莽撞、太无礼了。”
“这才叫蔑视权贵、放荡不羁呀!”
“有人研究了你到长安后的表现,发现你在觐见皇帝、奉命作诗、结交官员等方面都很谨慎、很得体,不太可能做出出格的举动,让人家给你脱靴。”
“嗯,是不太可信……” 李白也同意,他佯装恼怒地说,“编故事的人很不专业,就不能把故事编得可信一点吗?”又对腾小追说,“我要听下一个故事。”
“好,我们来讲下一个故事:醉草吓蛮书。”
腾小追在手机上看了看,有板有眼地讲道:“有一天,番邦使者来到大唐,递上一封国书。皇帝让翰林学士读给他听。翰林学士拆开国书一看,里面的字乱七八糟,像鸟兽的足迹一样,一个都不认识。再让其他大臣看,也没有一个人认得,谁都不知道里面说了什么。皇帝龙颜大怒,命令他们限期读懂,否则就要严加惩处。
太子宾客贺知章向皇帝推荐了李白,说李白博学多能,要读懂番书,非他不可。皇帝于是宣李白上殿。李白接过蕃书一看,认出是渤海国文字,当场就译出来读给众人听。他读起来声音洪亮,流畅轻松,众人听得是面面相觑,大惊失色。原来这渤海国竟然让唐朝把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给他们,否则就要起兵讨伐,大动干戈。
皇帝听了番书,问两班文武:‘今番邦要兴兵抢占高丽,诸位有何对策?’两班文武无计可施,没有一个人敢回话。这时,李白上前奏道:‘启奏陛下,此事不劳圣虑。来日可宣番使入朝,臣当面回答番书,就用番国文字羞辱他们,定让番国国王拱手来降。’
第二天天子升殿,宣番使入朝。李白对番使说:‘小小番国如此无礼!圣上气度如天,并不与尔等计较,现有诏书下达,你给我听好了!’番使战战兢兢,跪伏在阶下。李白左手一捋胡须,右手执笔,唰唰唰一会儿就写好了一篇吓蛮书。书中字画整齐,洋洋洒洒,跟那封番书字迹一模一样。
李白在书中说,我大唐王朝兵精将广,威震四海,多少番邦都来进贡称臣。你们小小渤海国和大唐比起来不过是一个郡县,希望你们不要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为人耻笑。
李白对着番使义正辞严地把诏书读了一遍。番使听罢,吓得面如土色,不敢作声,连忙告辞回国。渤海国国王看了国书,大吃一惊,唐朝有这样的神仙相助,我们怎么能打得过。于是赶紧写了降表,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文采斐然,博学多能,一人能抵百万兵!——这个必须有。”李白很兴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会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腾小追这回的总结不像中心思想。
“会一门外语?”李白听糊涂了。
“你懂得番国文字才写出吓蛮书,要是不会这门外语,你也没有办法!”
“对,学好外语是很重要。”李白表示认同。
“可是……我怀疑你是否真懂外语。”
“你是不是又要说这个故事未必有?”
“是,这个故事未必有。”
“我就知道你要这样说——为什么?”
“有两个原因。”腾小追说,“第一,故事中说的渤海国位于东北,在北方,你虽然去过很多地方,可你从来都没去过东北,你怎么能懂得渤海国的文字呢?”
“我去过北方的,我曾经北游塞垣,到过幽州。”
“那离东北还有好远呢。”腾小追说,“再来看第二个原因。就算你到过东北,你也不会懂渤海国的文字!”
“为什么?”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文字!他们跟我们一样,使用汉字!”
“噢,是这样……如此说来,这个故事就不可能有了。”李白明白了,他佯装恼怒地说,“编故事的人太不专业,就不能把故事编得准确一点吗?”
“下面接着听故事吗?”腾小追问李白。
“不听了。”李白略显夸张地说,“刚开始听,还以为你是来夸我的,谁知道你是在毁我。”
“毁你?”
“每讲一个故事,你后面就跟一个‘未必有’来揭老底,”李白以一种玩笑的口吻说,“你这可有损我的高大形象啊!”
“放心吧,保证不会的!”腾小追肯定地说,“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指出这些故事的破绽,可人们不管真假,就是相信它们是真的,后来都习非成是、弄假成真了,已经分不清哪里是真、哪里是假了。你的形象不仅没受到影响,反而越来越高大了。”
“我今天听了你给我讲的故事,也有一种恍惚的感觉,不知道哪个李白是我,我是哪个李白。”
“人们就是这样,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他们不管是真李白还是假李白,只要自己心目中的李白。”
李白好像很高兴,又好像若有所失:“小追,你说这是我的荣耀呢,还是我的悲哀?”
“当然是你的荣耀啦!”腾小追说,“这说明人们喜欢你,热爱你。他们要歌颂你,赞美你。要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腾小追盯着李白说:“在他们眼里,你根本就不是人……”
“啊?!”
“你是神哪!” 查看全部

二十一、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从小到大,腾小追背了不少李白的诗,也听了不少李白的故事。他有时就好奇,这些故事李白知道吗?他听了这些故事会是什么反应?
我为什么不去找他,给他讲讲他的故事呢?这可是个不错的主意,对,我这就去找他!
见到李白,腾小追开门见山:“我今天给你讲故事来了!”
“你给我讲故事?好啊!”李白觉得很新鲜,“你要给我讲什么故事?”
“我要给你讲你的故事——说起来挺绕口哈!”
“你弄错了吧,小追?”李白不相信,“你要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
“对,我就是要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
“真是匪夷所思,我的故事我会不知道?还要你来讲?”
“你还别说,你真不一定知道。”
“此话怎讲?”
“我有事为证。”
“那叫有诗为证吧,小追?”
“我这是有事为证,就是有故事为证。你先听我给你讲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卓别林是何许人也?”
“卓别林是一个电影明星和喜剧大师。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城市,发现这里正在举行模仿卓别林的比赛。他觉得很有趣,就化名参加了比赛。”讲到这里,腾小追停下来问李白,“你猜,卓别林最后得了第几名?”
“卓别林模仿卓别林,肯定是第一呀!这还用说吗?”李白不假思索地答道。
“回答错误!告诉你,卓别林只得了第三名!”
“啊!还有这等事?”
“没想到吧?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别人眼里的‘你’不一定是真实的‘你’,他们可能按照自己的希望和想象造出一个不太一样的‘你’,这个‘你’连你自己都不了解。”
“噢,我明白了,你是说,你要给我讲的我的故事,是别人眼中的‘我’,我自己未必知道,是吗?”李白明白了腾小追的意思。
“正是。”腾小追进一步解释说,“记得以前我们也讨论过,你把诗写完,别人对诗的理解,对你的评价和看法,你都管不着了,你只能由着他们自己去解释和创造。我要给你讲的你的故事,和这差不多,都是别人的理解和创造。”
“那好啊,你快给李白讲李白的故事吧,我真想听了!”
“好,下面先讲第一个故事:铁杵磨针。”腾小追顿了顿,像说评书似的有模有样地讲了起来,“在眉州的象耳山下有一条磨针溪。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做完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婆婆在磨铁棒,他感到很奇怪,就问这位老婆婆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问道:‘把铁棒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却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毅力感动了,就回去做完了功课。那个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边还有一块武氏岩呢。”
“颖悟过人,知错就改,你看我是一个多聪明的孩子啊!——这个应该有。”李白高兴地说道。
“这个故事我从小就听过,是一个无人不知、非常有名的励志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腾小追又来总结中心思想了。
“只是……我是不是太聪明、太懂事了?”李白有点犹豫。
“好像是。”腾小追说,“我看这个故事未必有。”
“我的事有没有你怎么会知道?”
“因为这个故事有破绽。你看,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有问题。”
“什么问题?”
“这个故事发生在眉州的象耳山,可实际上你没在象耳山读过书,你是在绵州的大匡山和梓州的长平山读的书,不可能在象耳山看到老婆婆磨针。”
“嗯,非常明显的一个破绽……”李白也看出来了,他佯装恼怒地说,“编故事的人真不专业,就不能把故事编得合理一点吗?”
过了一会儿,李白问腾小追:“下一个故事是什么?”
“下一个故事叫‘力士脱靴’。”腾小追接着讲道,“李白在当翰林待诏的时候,经常喝醉酒。有一天,皇帝召见李白,让他写诗,可李白已经喝多了,写不了了。皇帝让人用冷水给他洗脸才稍稍清醒,他拿起笔来一挥而就写了十多首诗,一点都不用改。皇帝很高兴,继续请李白喝酒。李白喝得畅快,把腿一抬,对高力士说:‘给我把靴子脱了!’高力士一时不知所措,只得给李白脱下靴子。”
“不畏权势,放荡不羁,我的形象好高大呀!——这个可以有。”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过瘾,很痛快,它展现了李白蔑视权贵、自由任性的一面,也表现了人们对李白的羡慕和敬仰。”腾小追继续总结中心思想。
“只是……我是不是太莽撞、太无礼、太狂妄了?” 李白有点犹豫。
“好像是。”腾小追说,“所以这个故事未必有。”
“怎么又是‘未必有’?”
“据说高力士并不是一个奸臣,有人说他是‘千古贤宦第一人’呢。他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威望很高,王公大臣都尊敬他,巴结他。对于这样一个人,我想你不太可能去冒犯他,让他给你脱靴。这太不符合常理了,也真的是太莽撞、太无礼了。”
“这才叫蔑视权贵、放荡不羁呀!”
“有人研究了你到长安后的表现,发现你在觐见皇帝、奉命作诗、结交官员等方面都很谨慎、很得体,不太可能做出出格的举动,让人家给你脱靴。”
“嗯,是不太可信……” 李白也同意,他佯装恼怒地说,“编故事的人很不专业,就不能把故事编得可信一点吗?”又对腾小追说,“我要听下一个故事。”
“好,我们来讲下一个故事:醉草吓蛮书。”
腾小追在手机上看了看,有板有眼地讲道:“有一天,番邦使者来到大唐,递上一封国书。皇帝让翰林学士读给他听。翰林学士拆开国书一看,里面的字乱七八糟,像鸟兽的足迹一样,一个都不认识。再让其他大臣看,也没有一个人认得,谁都不知道里面说了什么。皇帝龙颜大怒,命令他们限期读懂,否则就要严加惩处。
太子宾客贺知章向皇帝推荐了李白,说李白博学多能,要读懂番书,非他不可。皇帝于是宣李白上殿。李白接过蕃书一看,认出是渤海国文字,当场就译出来读给众人听。他读起来声音洪亮,流畅轻松,众人听得是面面相觑,大惊失色。原来这渤海国竟然让唐朝把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给他们,否则就要起兵讨伐,大动干戈。
皇帝听了番书,问两班文武:‘今番邦要兴兵抢占高丽,诸位有何对策?’两班文武无计可施,没有一个人敢回话。这时,李白上前奏道:‘启奏陛下,此事不劳圣虑。来日可宣番使入朝,臣当面回答番书,就用番国文字羞辱他们,定让番国国王拱手来降。’
第二天天子升殿,宣番使入朝。李白对番使说:‘小小番国如此无礼!圣上气度如天,并不与尔等计较,现有诏书下达,你给我听好了!’番使战战兢兢,跪伏在阶下。李白左手一捋胡须,右手执笔,唰唰唰一会儿就写好了一篇吓蛮书。书中字画整齐,洋洋洒洒,跟那封番书字迹一模一样。
李白在书中说,我大唐王朝兵精将广,威震四海,多少番邦都来进贡称臣。你们小小渤海国和大唐比起来不过是一个郡县,希望你们不要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为人耻笑。
李白对着番使义正辞严地把诏书读了一遍。番使听罢,吓得面如土色,不敢作声,连忙告辞回国。渤海国国王看了国书,大吃一惊,唐朝有这样的神仙相助,我们怎么能打得过。于是赶紧写了降表,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文采斐然,博学多能,一人能抵百万兵!——这个必须有。”李白很兴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会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腾小追这回的总结不像中心思想。
“会一门外语?”李白听糊涂了。
“你懂得番国文字才写出吓蛮书,要是不会这门外语,你也没有办法!”
“对,学好外语是很重要。”李白表示认同。
“可是……我怀疑你是否真懂外语。”
“你是不是又要说这个故事未必有?”
“是,这个故事未必有。”
“我就知道你要这样说——为什么?”
“有两个原因。”腾小追说,“第一,故事中说的渤海国位于东北,在北方,你虽然去过很多地方,可你从来都没去过东北,你怎么能懂得渤海国的文字呢?”
“我去过北方的,我曾经北游塞垣,到过幽州。”
“那离东北还有好远呢。”腾小追说,“再来看第二个原因。就算你到过东北,你也不会懂渤海国的文字!”
“为什么?”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文字!他们跟我们一样,使用汉字!”
“噢,是这样……如此说来,这个故事就不可能有了。”李白明白了,他佯装恼怒地说,“编故事的人太不专业,就不能把故事编得准确一点吗?”
“下面接着听故事吗?”腾小追问李白。
“不听了。”李白略显夸张地说,“刚开始听,还以为你是来夸我的,谁知道你是在毁我。”
“毁你?”
“每讲一个故事,你后面就跟一个‘未必有’来揭老底,”李白以一种玩笑的口吻说,“你这可有损我的高大形象啊!”
“放心吧,保证不会的!”腾小追肯定地说,“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指出这些故事的破绽,可人们不管真假,就是相信它们是真的,后来都习非成是、弄假成真了,已经分不清哪里是真、哪里是假了。你的形象不仅没受到影响,反而越来越高大了。”
“我今天听了你给我讲的故事,也有一种恍惚的感觉,不知道哪个李白是我,我是哪个李白。”
“人们就是这样,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他们不管是真李白还是假李白,只要自己心目中的李白。”
李白好像很高兴,又好像若有所失:“小追,你说这是我的荣耀呢,还是我的悲哀?”
“当然是你的荣耀啦!”腾小追说,“这说明人们喜欢你,热爱你。他们要歌颂你,赞美你。要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腾小追盯着李白说:“在他们眼里,你根本就不是人……”
“啊?!”
“你是神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