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

育儿路上

爱是恒久忍耐

家庭教育EmilyDD86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7 次浏览 • 2018-11-15 13:42 • 来自相关话题

甜甜已经考了三次数学。第一次题未做完,不合格得了D。想来她还没有考试的概念。第二次100分的试卷得了94分,全班只有七个孩子在94分以下。她老是分不清大于号小于号,也不知道排序是从左往右。小孩子看什么都跟大人不一样。第三次口算测验得了A加,全对了。她还告诉我,她检查了,纠正了一个错误。看来她在慢慢学习和进步,也在适应这样的考试模式和体制。
作业要求放低一点,我和她也适应一些,不花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做作业了。依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学英语或是画画。
这几天做数学作业时,她总弄错大于小于号。我非常不耐心。总是声音很大,甚至说她笨。事后非常后悔向她道歉。她总是能原谅我。她在挨骂时也不发脾气,也不顶嘴。求神饶恕我,赐我耐心。
因为爱是恒久忍耐,love is patience。忍耐大概是做父母最难的功课。因为大人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总认为孩子也是理所当然地认识这个世界。而事实上孩子对这个世界是感到陌生的,有很多东西在大人看来理所当然应该理解的,其实他们是不理解的。
最近给甜甜读《苏菲的世界》,她非常喜欢听。因为里面提出了一些小孩子很关心,却从没有大人跟他们讨论过的问题。而且每一章都很有悬念,所以她总是非常期待。而对于有些问题的思考,小孩子的视角总是有点相似,她和书中苏菲的思考角度就很像。比如世界从何而来?她们都认为应该有一个最开始的东西,比如说到是神创造了世界,她们就会思考,那神也应该有一个开始呀。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很难回答她,圣经说神是自有永有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她们认为任何东西都应该有一个开始发生的时候。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凡是遇到问题,我都会跟她说哲学最重要的就是提出问题和思考,而这些问题都是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的,妈妈都不知道答案,妈妈给你读这些书就是为了引起你来思考这些问题。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除此之外,她最近也很喜欢听凯叔讲西游记的故事,我们也从图书馆借了西游记的绘本回来,她都很喜欢。红楼梦她也听过,也是听得津津有味的。然而我想四大名著里面,大概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西游记了。最近甜甜还喜欢读的书,有《姆咪在冬天做的傻事》。我也给她读一点《希利尔讲世界史和艺术史》,孩子都感到非常好奇。其他时候她会自己读那些比较容易看懂的玛蒂娜系列,还有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等,还有她最喜欢看冰雪奇缘的电影和书。她很喜欢读虚构的故事类书籍,不太主动读科学类的书。
然而昨天她在路上突然问我土壤下面是什么,一直往下挖,那有什么。然后我就跟她讲,那我们回去看一看《十万个为什么》,里面讲地球的构造。晚上回到家里,我们一起读《地球的秘密》。她很认真地听我读,自己翻到书里面讲到月食和日食的地方,也是特别感兴趣。还特别要求我下次看日食和月食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喊她。所以看来孩子的阅读还是需要引导的,我们要结合生活当中所遇到的事情,来引导他们阅读这些非虚构类的书籍。
甜甜的语文拼音学得还是挺顺利的,而且发音基本上都非常标准,甚至有时候我都没有她说的那么标准。学校里选拔主持人班,我我看她在发音上非常标准,希望她能够进一步学习。请她报名参加,她准备了一首王维的竹里馆,最后老师问她,你喜欢主持吗?她竟率性回答,不喜欢。真是急煞老母也。事后,我问她,那你为什么去呀?她竟回答我,你要我去的呀。好吧,这孩子还真是敢于选择自己所想做的。老母亲总是忧心,没有发现她感兴趣的东西,频频问她。她在学钢琴和舞蹈,但她自己又说不喜欢舞蹈,我想主要原因还是练习舞蹈比较辛苦,比较痛。而练琴也时常要妈妈提醒。她会说她喜欢画画,确实她在家里很喜欢自己画画,喜欢做手工,也很喜欢跟我一起外出画画,甚至挤出时间来都要做这件事情。但是于画画这件事,我想请她报班学习,她却是怎么也不肯。可能因为她已经上了两个兴趣班,特别怕占用她玩的时间。我想在一年级结束以后,再做一些删减,选择她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发现她在数学上面的思维会要慢一些,可能因为我们对她这方面的启蒙教育也要少一些。按照遗传来说,她应该还是遗传了爸爸的理工科基因呀。只是爸爸平时只带她做游戏,很少管她学习的事情。而我这个文科妈妈也只注重文科的启蒙。所以我想在数学上面,我们还需要多帮助她。不过,她爸爸的观点是很多东西都是天生而不可强求的。不知道在教育学上,是否有这样的实验数据表明,先天和后天对于教育的影响,到底哪个比重更大?
孩子的教育还真是一件特别有意思,又很需要智慧来教导的事情。求上帝特别带领我,在甜甜的教育道路上,做她的帮助者,而不是施压者或是拆毁者。 查看全部

甜甜已经考了三次数学。第一次题未做完,不合格得了D。想来她还没有考试的概念。第二次100分的试卷得了94分,全班只有七个孩子在94分以下。她老是分不清大于号小于号,也不知道排序是从左往右。小孩子看什么都跟大人不一样。第三次口算测验得了A加,全对了。她还告诉我,她检查了,纠正了一个错误。看来她在慢慢学习和进步,也在适应这样的考试模式和体制。
作业要求放低一点,我和她也适应一些,不花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做作业了。依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学英语或是画画。
这几天做数学作业时,她总弄错大于小于号。我非常不耐心。总是声音很大,甚至说她笨。事后非常后悔向她道歉。她总是能原谅我。她在挨骂时也不发脾气,也不顶嘴。求神饶恕我,赐我耐心。
因为爱是恒久忍耐,love is patience。忍耐大概是做父母最难的功课。因为大人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总认为孩子也是理所当然地认识这个世界。而事实上孩子对这个世界是感到陌生的,有很多东西在大人看来理所当然应该理解的,其实他们是不理解的。
最近给甜甜读《苏菲的世界》,她非常喜欢听。因为里面提出了一些小孩子很关心,却从没有大人跟他们讨论过的问题。而且每一章都很有悬念,所以她总是非常期待。而对于有些问题的思考,小孩子的视角总是有点相似,她和书中苏菲的思考角度就很像。比如世界从何而来?她们都认为应该有一个最开始的东西,比如说到是神创造了世界,她们就会思考,那神也应该有一个开始呀。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很难回答她,圣经说神是自有永有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她们认为任何东西都应该有一个开始发生的时候。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凡是遇到问题,我都会跟她说哲学最重要的就是提出问题和思考,而这些问题都是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的,妈妈都不知道答案,妈妈给你读这些书就是为了引起你来思考这些问题。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除此之外,她最近也很喜欢听凯叔讲西游记的故事,我们也从图书馆借了西游记的绘本回来,她都很喜欢。红楼梦她也听过,也是听得津津有味的。然而我想四大名著里面,大概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西游记了。最近甜甜还喜欢读的书,有《姆咪在冬天做的傻事》。我也给她读一点《希利尔讲世界史和艺术史》,孩子都感到非常好奇。其他时候她会自己读那些比较容易看懂的玛蒂娜系列,还有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等,还有她最喜欢看冰雪奇缘的电影和书。她很喜欢读虚构的故事类书籍,不太主动读科学类的书。
然而昨天她在路上突然问我土壤下面是什么,一直往下挖,那有什么。然后我就跟她讲,那我们回去看一看《十万个为什么》,里面讲地球的构造。晚上回到家里,我们一起读《地球的秘密》。她很认真地听我读,自己翻到书里面讲到月食和日食的地方,也是特别感兴趣。还特别要求我下次看日食和月食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喊她。所以看来孩子的阅读还是需要引导的,我们要结合生活当中所遇到的事情,来引导他们阅读这些非虚构类的书籍。
甜甜的语文拼音学得还是挺顺利的,而且发音基本上都非常标准,甚至有时候我都没有她说的那么标准。学校里选拔主持人班,我我看她在发音上非常标准,希望她能够进一步学习。请她报名参加,她准备了一首王维的竹里馆,最后老师问她,你喜欢主持吗?她竟率性回答,不喜欢。真是急煞老母也。事后,我问她,那你为什么去呀?她竟回答我,你要我去的呀。好吧,这孩子还真是敢于选择自己所想做的。老母亲总是忧心,没有发现她感兴趣的东西,频频问她。她在学钢琴和舞蹈,但她自己又说不喜欢舞蹈,我想主要原因还是练习舞蹈比较辛苦,比较痛。而练琴也时常要妈妈提醒。她会说她喜欢画画,确实她在家里很喜欢自己画画,喜欢做手工,也很喜欢跟我一起外出画画,甚至挤出时间来都要做这件事情。但是于画画这件事,我想请她报班学习,她却是怎么也不肯。可能因为她已经上了两个兴趣班,特别怕占用她玩的时间。我想在一年级结束以后,再做一些删减,选择她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发现她在数学上面的思维会要慢一些,可能因为我们对她这方面的启蒙教育也要少一些。按照遗传来说,她应该还是遗传了爸爸的理工科基因呀。只是爸爸平时只带她做游戏,很少管她学习的事情。而我这个文科妈妈也只注重文科的启蒙。所以我想在数学上面,我们还需要多帮助她。不过,她爸爸的观点是很多东西都是天生而不可强求的。不知道在教育学上,是否有这样的实验数据表明,先天和后天对于教育的影响,到底哪个比重更大?
孩子的教育还真是一件特别有意思,又很需要智慧来教导的事情。求上帝特别带领我,在甜甜的教育道路上,做她的帮助者,而不是施压者或是拆毁者。

父母与家长,其实不一样

家庭教育东北野鸡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0 次浏览 • 2018-11-01 16:08 • 来自相关话题

好父母  好家长
初看这个题目,第一反应觉得这两个词意思一样:父母即家长,家长即父母。
但细细一想,又感觉它们同中有异。
父母,意味着自然承担。跟动物一样,随着孩子的降生,我们自然升级。于是爱与养,天经地义。
家长,代表社会责任。顾名思义,作为一家之长,它意味着领导、责任、榜样、示范,既让自己好,还助家庭好、孩子好。
简单点说,父母重养,家长重育。


对于“养”和“育”这两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能扮演好这两个角色却并不容易。
作为父母,应以“爱”之名,去关爱,去理解,去包容,去接纳,甚至无条件、无原则。孩子与我们的那份血脉相连,意味着责任终生,不离不弃。
作为家长,应以“育”之义,去帮助、引导、督促、纠偏。因为我们要培育一个在家有礼有节,在社会能如鱼得水,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受欢迎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公民。
养太多,育无力;育太多,养无情。


拥有小孩、陪伴成长的我们,身兼两责,既当父母,也任家长。
因此,它要求我们做到统一、实现平衡,使“养”和“育”成为孩子成长的双翼,伴孩子越飞越高,越走越远。
查看全部







好父母  好家长
初看这个题目,第一反应觉得这两个词意思一样:父母即家长,家长即父母。
但细细一想,又感觉它们同中有异。
父母,意味着自然承担。跟动物一样,随着孩子的降生,我们自然升级。于是爱与养,天经地义。
家长,代表社会责任。顾名思义,作为一家之长,它意味着领导、责任、榜样、示范,既让自己好,还助家庭好、孩子好。

简单点说,父母重养,家长重育。



对于“养”和“育”这两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能扮演好这两个角色却并不容易。
作为父母,应以“爱”之名,去关爱,去理解,去包容,去接纳,甚至无条件、无原则。孩子与我们的那份血脉相连,意味着责任终生,不离不弃。
作为家长,应以“育”之义,去帮助、引导、督促、纠偏。因为我们要培育一个在家有礼有节,在社会能如鱼得水,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受欢迎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公民。

养太多,育无力;育太多,养无情。



拥有小孩、陪伴成长的我们,身兼两责,既当父母,也任家长。
因此,它要求我们做到统一、实现平衡,使“养”和“育”成为孩子成长的双翼,伴孩子越飞越高,越走越远。


有一种孝顺,叫乖乖示弱

家庭教育cjw00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8 次浏览 • 2018-11-01 11:55 • 来自相关话题

[h1]                                                  0 1[/h1]前几天,连续十多天40度高温的重庆终于迎来了一场雨。虽然下得不太透彻,但还是带来了几分慰藉。
晚饭后,趁凉风还在,我和妈妈一起去户外散步。一路走,一路聊,好不惬意。
忽然,我脚一滑,打了一个趔趄。我以为踩到了什么东西。低头一看,原来雨后不久,地面还有点湿,我又大意地穿了一双“平板”的人字拖。
妈妈见状,一下子伸出大手,将我一把抓住,才让我没有摔下去。
我直起身,打算挣脱妈妈的手,继续往前走。
但妈妈并没有放手的意思,依然紧紧地拉着我,生怕我遇上什么闪失。
“我会小心的!”我说。
可妈妈不听,还是执意不放。






陪伴就是牵手
就这样,我们继续往前走着。经历了刚才的“惊险”,我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没想到,还是有好几次差点滑倒。
我尴尬地笑笑,妈妈的手抓得更紧了,差点把我给架了起来。
过路的人朝我们投来异样的目光,好像我生了什么重病,被妈妈这样的精心保护。
我的脸不自觉地红了,有些不好意思,心想:妈妈已经70多了,走在路上,不是我在保护她,而是她在保护我,这太不像话了。
于是,我使劲地把手臂向外抽,但妈妈就是不放手。
僵持了一会儿,我妥协了。一路走着,任由老妈护小孩般牵着、拽着……
[h1]                                                     0 2[/h1]这妥协,不是因为在公众场合争起来不好意思,也不是因为“孝顺,孝顺,就是要顺”,而是我
从妈妈护着我的眼神里,看出了骄傲,看出了自豪,看出了她依然高大无比、年轻力壮的自我认同。
虽然已经年迈,但还能照顾和保护自己的儿女,这比任何旁人的夸奖、年轻的恭维都要受用,都更加令人振奋。
果然,我乖乖的顺从让妈妈的脚步更加轻快,脸上也愈发开心。遇到熟人,得意地介绍着“这是我女儿”。我也配合地靠紧她,点头微笑。






陪伴就是拥抱
人们常说:老小老小,人老了,性格和脾气就变得像小孩了。
原来,当个孝顺子女,陪在父母身旁,我们并不需要去努力证明自己已经完全长大,在工作与生活中如何独当一面、果敢能干,需要的只是“装萌扮乖”,让他们“逞能”。
就像面对小朋友,我们不必事事包办,只需适时示弱,把表现的机会尽量给他们一样。越是多给空间,让其表现,他们便愈加兴致勃勃,成就感爆棚。
[h1]                                                      0 3[/h1]平时工作较忙,陪爸妈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个假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多抽点时间待在他们身边。
所以,趁先生出差,我放弃了游山玩水,带女儿回娘家了。而且回来多天,我既没有联系当地的朋友,也没有通知周围的同学,就想每一天都静静的、完整的陪着爸妈。
不过,这些天不是我在担待和照顾他们,反而时时处处都是他们在照顾着我。
早晨天刚亮,我和女儿还没起床,他俩就忙开了。逛早市,买菜,买水果;回到家,做早餐;吃完饭,收拾洗碗。
刚一坐下来,又开始削水果、递热茶。
这里一丢下,马上又开始转战厨房,准备午餐。
每次做饭前,都反复地问我们喜欢吃什么,今天做什么。每天的菜都魔术般的变着花样。






陪伴就是相聚
这几天,鱼香肉丝、糖醋排骨、当归炖鸡、老鸭汤、酸菜鱼、清烧肉丸子、麻辣鸡丁……让我们吃了个遍。妈妈会做那么多拿手好菜,让我好惊讶。
当女儿每天都不停地说着“好吃、好吃”,并叫我跟外婆好好学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有妈的孩子像个宝的幸福,也看到了妈妈由内而外的骄傲。每次,她都笑着说:“好吃就好,多吃点!难得在外婆家吃到。”
如此集中,确实难得。妈妈不止一次地说:“你结婚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住上这么久!”话语间,万般依恋,无限感慨。

[h1]                                                   0 4[/h1]平常,我们几兄妹回去看望父母,因不想麻烦他们,多数时候都选择在外面吃,而且经常是吃完饭稍微坐坐,又因为家有学生、工作未完等,忙乎着各自回家。
但现在,我才深切体会到,爸妈在乎的不是身体的累,而是家人团聚的乐、被儿女们依赖的甜。就像这段时间,哪怕忙得脚不沾地,心里却早已开起了花。
虽说我不怎么会做菜,但这个假期还是学会了几样。可是,爸妈怎么也不肯把主厨的位置让出来。看着他们如此忙碌,最初我感到很不好意思。自己女儿都这么大了,在这里却还过着近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后来,我明白了父母的心意,也全盘接受了他们的付出。






陪伴就是感恩
老爸、老妈70多了,还能感受到年轻,还能感觉到存在的价值,还能被儿女深深依赖,应该比吃什么补药都强。
于是,我不再跟他们争抢,也学着像女儿一样去表扬、去“享受”。每一顿都放下顾忌,津津有味地吃,把“身材”与“减肥”抛之脑后。






陪伴就是乖乖示弱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经常回家,其实不需要很多理由。
面对父母,也不用时时理性、处处原则。
因为,有一种孝顺,叫乖乖示弱,让爸妈顶天立地。 查看全部

[h1]                                                  0 1[/h1]前几天,连续十多天40度高温的重庆终于迎来了一场雨。虽然下得不太透彻,但还是带来了几分慰藉。
晚饭后,趁凉风还在,我和妈妈一起去户外散步。一路走,一路聊,好不惬意。
忽然,我脚一滑,打了一个趔趄。我以为踩到了什么东西。低头一看,原来雨后不久,地面还有点湿,我又大意地穿了一双“平板”的人字拖。
妈妈见状,一下子伸出大手,将我一把抓住,才让我没有摔下去。
我直起身,打算挣脱妈妈的手,继续往前走。
但妈妈并没有放手的意思,依然紧紧地拉着我,生怕我遇上什么闪失。
“我会小心的!”我说。
可妈妈不听,还是执意不放。






陪伴就是牵手
就这样,我们继续往前走着。经历了刚才的“惊险”,我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没想到,还是有好几次差点滑倒。
我尴尬地笑笑,妈妈的手抓得更紧了,差点把我给架了起来。
过路的人朝我们投来异样的目光,好像我生了什么重病,被妈妈这样的精心保护。
我的脸不自觉地红了,有些不好意思,心想:妈妈已经70多了,走在路上,不是我在保护她,而是她在保护我,这太不像话了。
于是,我使劲地把手臂向外抽,但妈妈就是不放手。
僵持了一会儿,我妥协了。一路走着,任由老妈护小孩般牵着、拽着……
[h1]                                                     0 2[/h1]这妥协,不是因为在公众场合争起来不好意思,也不是因为“孝顺,孝顺,就是要顺”,而是我
从妈妈护着我的眼神里,看出了骄傲,看出了自豪,看出了她依然高大无比、年轻力壮的自我认同。
虽然已经年迈,但还能照顾和保护自己的儿女,这比任何旁人的夸奖、年轻的恭维都要受用,都更加令人振奋。
果然,我乖乖的顺从让妈妈的脚步更加轻快,脸上也愈发开心。遇到熟人,得意地介绍着“这是我女儿”。我也配合地靠紧她,点头微笑。






陪伴就是拥抱
人们常说:老小老小,人老了,性格和脾气就变得像小孩了。
原来,当个孝顺子女,陪在父母身旁,我们并不需要去努力证明自己已经完全长大,在工作与生活中如何独当一面、果敢能干,需要的只是“装萌扮乖”,让他们“逞能”。
就像面对小朋友,我们不必事事包办,只需适时示弱,把表现的机会尽量给他们一样。越是多给空间,让其表现,他们便愈加兴致勃勃,成就感爆棚。
[h1]                                                      0 3[/h1]平时工作较忙,陪爸妈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个假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多抽点时间待在他们身边。
所以,趁先生出差,我放弃了游山玩水,带女儿回娘家了。而且回来多天,我既没有联系当地的朋友,也没有通知周围的同学,就想每一天都静静的、完整的陪着爸妈。
不过,这些天不是我在担待和照顾他们,反而时时处处都是他们在照顾着我。
早晨天刚亮,我和女儿还没起床,他俩就忙开了。逛早市,买菜,买水果;回到家,做早餐;吃完饭,收拾洗碗。
刚一坐下来,又开始削水果、递热茶。
这里一丢下,马上又开始转战厨房,准备午餐。
每次做饭前,都反复地问我们喜欢吃什么,今天做什么。每天的菜都魔术般的变着花样。






陪伴就是相聚
这几天,鱼香肉丝、糖醋排骨、当归炖鸡、老鸭汤、酸菜鱼、清烧肉丸子、麻辣鸡丁……让我们吃了个遍。妈妈会做那么多拿手好菜,让我好惊讶。
当女儿每天都不停地说着“好吃、好吃”,并叫我跟外婆好好学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有妈的孩子像个宝的幸福,也看到了妈妈由内而外的骄傲。每次,她都笑着说:“好吃就好,多吃点!难得在外婆家吃到。”
如此集中,确实难得。妈妈不止一次地说:“你结婚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住上这么久!”话语间,万般依恋,无限感慨。

[h1]                                                   0 4[/h1]平常,我们几兄妹回去看望父母,因不想麻烦他们,多数时候都选择在外面吃,而且经常是吃完饭稍微坐坐,又因为家有学生、工作未完等,忙乎着各自回家。
但现在,我才深切体会到,爸妈在乎的不是身体的累,而是家人团聚的乐、被儿女们依赖的甜。就像这段时间,哪怕忙得脚不沾地,心里却早已开起了花。
虽说我不怎么会做菜,但这个假期还是学会了几样。可是,爸妈怎么也不肯把主厨的位置让出来。看着他们如此忙碌,最初我感到很不好意思。自己女儿都这么大了,在这里却还过着近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后来,我明白了父母的心意,也全盘接受了他们的付出。






陪伴就是感恩
老爸、老妈70多了,还能感受到年轻,还能感觉到存在的价值,还能被儿女深深依赖,应该比吃什么补药都强。
于是,我不再跟他们争抢,也学着像女儿一样去表扬、去“享受”。每一顿都放下顾忌,津津有味地吃,把“身材”与“减肥”抛之脑后。






陪伴就是乖乖示弱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经常回家,其实不需要很多理由。
面对父母,也不用时时理性、处处原则。
因为,有一种孝顺,叫乖乖示弱,让爸妈顶天立地。

孩子快上小学了,汉字要不要提前认?

家庭教育medicine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4 次浏览 • 2018-11-01 10:06 • 来自相关话题

起跑准备,快乐学习
9月,又一批孩子即将走进小学。家长们开始做学前准备,社会培训的幼小衔接也异常火爆。
有的在学拼音,有的在练书法,有的在做口算,有的在认汉字……
一片忙碌,传递出来的有期待与欣喜,也有茫然与焦虑。
前几天,有朋友非常认真地问我:
孩子快上学了,要不要提前认点字?
个人以为:可以认,但不要为认而认,机械地认。
回顾教过的历届一年级,发现提前认字好处不少:
从语文课本的学习来看,汉字是低段学习的重点,应该给予重视。低段语文课文较多,每一课都有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提前认识一些,学习起来肯定会稍显轻松。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调整自我,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节奏。
就心理发展而言,提前铺垫,有些基础,会提升成就感,减少挫败感,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成功是成功之母”。
从阅读兴趣出发,提前认字能减少障碍,促进阅读的流畅,加快阅读的速度。虽然低段读物很多都有拼音,可借助拼音帮助阅读。但如果很多字都不认识,都要停下来去看拼音,阅读的连贯性不能保证,既有碍思维、影响理解,也不利于阅读兴趣的保持与激发。
观察发现,认字多的孩子其阅读的开启往往相对较早,阅读的量也会更大。早认字,早阅读,快阅读,已是不争的事实。
于是,很多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便各出“奇”招,帮助孩子快速“起跑”。买回识字卡片一大堆,制定详细的每日规划,天天读,反复认,识到了奖励,认错了惩罚。把识字变成一个硬性的任务,每天打卡式推进。
这当中,不排除有些孩子受益其中。但这种机械、枯燥的认读,带来的更多的结果是:孩子的字没识得几个,反而还败了胃口,没了兴趣,得不偿失。
怎么办呢?有没有轻松识字的好方法?
老师们都知道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要求认识的字往往按照由易到难、由独体到合体的规律来逐步推进。所以,过了这么多年,我也清楚地记得我上学时认的第一批字是:人、口、手、上、中、下。但女儿乐乐认到的第一个字却是较为复杂的“渝”,这既让我意外,也让我深受启发。
那时候,乐乐还不到三岁,我们一家人照例晚饭后去外面散步。走着走着,乐乐径直来到一辆车旁,指着车牌上的第一个字问:“妈妈,这是什么?”
我顺口答道:“这是渝。”
“是我们平常吃的那个鱼吗?”
我笑了,说:“这是一个汉字,读yu。它不是吃鱼的鱼,而是咱们重庆的简称——渝。”
乐乐听了,似懂非懂地向前跑去。来到另一辆车前,一边指,一边大声地说“渝!”
说完,继续往前跑,继续指着大声喊:“渝!”
就这样,一路跑,一路找,一路念,重复了十几遍,她把“渝”字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后来,随时问她,她也能认出那个字来。
为什么她能认到“渝”字?为什么她最先认识的字会是较为复杂的“渝”?
原来,我们小区外的公路是限时停车路段,道路两旁每天都停满了车。重庆本地的车居多,所以她看着几乎每辆车上都有个一样的字,感到很好奇,引起了注意。
当她知道那个字念“yu”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非常兴奋,便不自由主地想分享,想念叨。
不自觉地重复,让她对这个字加深了印象。于是,看似复杂的“渝”字,便成为她主动认识的第一个字了。
后来,借助生活,她认识了很多字。在广告牌上,在步行街,在饭店,在超市,看路标,拿菜单……都能激发她识字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越认越欢。
其实认字就像认人一样,一回生,二回熟,见的次数多了,就能根据整体印象自然识记了。
留意周边的环境,在生活中识字,比困在家中的枯燥识记更有趣,也更有效。
准备好了吗?现在就带孩子出去走一走,认一认吧! 查看全部







起跑准备,快乐学习
9月,又一批孩子即将走进小学。家长们开始做学前准备,社会培训的幼小衔接也异常火爆。
有的在学拼音,有的在练书法,有的在做口算,有的在认汉字……
一片忙碌,传递出来的有期待与欣喜,也有茫然与焦虑。
前几天,有朋友非常认真地问我:

孩子快上学了,要不要提前认点字?

个人以为:可以认,但不要为认而认,机械地认。
回顾教过的历届一年级,发现提前认字好处不少:
从语文课本的学习来看,汉字是低段学习的重点,应该给予重视。低段语文课文较多,每一课都有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提前认识一些,学习起来肯定会稍显轻松。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调整自我,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节奏。
就心理发展而言,提前铺垫,有些基础,会提升成就感,减少挫败感,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成功是成功之母”。
从阅读兴趣出发,提前认字能减少障碍,促进阅读的流畅,加快阅读的速度。虽然低段读物很多都有拼音,可借助拼音帮助阅读。但如果很多字都不认识,都要停下来去看拼音,阅读的连贯性不能保证,既有碍思维、影响理解,也不利于阅读兴趣的保持与激发。
观察发现,认字多的孩子其阅读的开启往往相对较早,阅读的量也会更大。早认字,早阅读,快阅读,已是不争的事实。
于是,很多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便各出“奇”招,帮助孩子快速“起跑”。买回识字卡片一大堆,制定详细的每日规划,天天读,反复认,识到了奖励,认错了惩罚。把识字变成一个硬性的任务,每天打卡式推进。
这当中,不排除有些孩子受益其中。但这种机械、枯燥的认读,带来的更多的结果是:孩子的字没识得几个,反而还败了胃口,没了兴趣,得不偿失。

怎么办呢?有没有轻松识字的好方法?

老师们都知道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要求认识的字往往按照由易到难、由独体到合体的规律来逐步推进。所以,过了这么多年,我也清楚地记得我上学时认的第一批字是:人、口、手、上、中、下。但女儿乐乐认到的第一个字却是较为复杂的“渝”,这既让我意外,也让我深受启发。
那时候,乐乐还不到三岁,我们一家人照例晚饭后去外面散步。走着走着,乐乐径直来到一辆车旁,指着车牌上的第一个字问:“妈妈,这是什么?”
我顺口答道:“这是渝。”
“是我们平常吃的那个鱼吗?”
我笑了,说:“这是一个汉字,读yu。它不是吃鱼的鱼,而是咱们重庆的简称——渝。”
乐乐听了,似懂非懂地向前跑去。来到另一辆车前,一边指,一边大声地说“渝!”
说完,继续往前跑,继续指着大声喊:“渝!”
就这样,一路跑,一路找,一路念,重复了十几遍,她把“渝”字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后来,随时问她,她也能认出那个字来。

为什么她能认到“渝”字?为什么她最先认识的字会是较为复杂的“渝”?

原来,我们小区外的公路是限时停车路段,道路两旁每天都停满了车。重庆本地的车居多,所以她看着几乎每辆车上都有个一样的字,感到很好奇,引起了注意。
当她知道那个字念“yu”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非常兴奋,便不自由主地想分享,想念叨。
不自觉地重复,让她对这个字加深了印象。于是,看似复杂的“渝”字,便成为她主动认识的第一个字了。
后来,借助生活,她认识了很多字。在广告牌上,在步行街,在饭店,在超市,看路标,拿菜单……都能激发她识字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越认越欢。
其实认字就像认人一样,一回生,二回熟,见的次数多了,就能根据整体印象自然识记了。
留意周边的环境,在生活中识字,比困在家中的枯燥识记更有趣,也更有效。
准备好了吗?现在就带孩子出去走一走,认一认吧!

习作起步啥时为宜?我们的答案是一年级!

亲子教育即合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0 次浏览 • 2018-10-19 15:27 • 来自相关话题

我手写我心
说起习作,其重要性与难度自然不言而喻。

对大人来说,做同样的工作,如果某人特别爱写会写,将往往比其他人更有成效,更多机会。

对小学生来说,习作是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重要组成,也是学习语文必须面对和跨越的一道坎。

前几天一位网友看到我在微信圈中分享的班上3年级同学作文感到万分惊讶。
他说,不是3年级才开始习作吗?你们班的同学怎么普遍都写得那么长,那么好,差不多都能写四五百字?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作文的呀?
类似的问题也有其他班的家长问过。在教学中,甚至有老师在严格按照一年级写一句话、二年级写两句话、三年级写一段话的“标准”来训练学生习作。,
对于习作,到底啥时开启,如何开启,是很多家长和老师所共同关心的。
开始太早,学生连字都不会识也不会写,这会不会造成学生学习的负担?起步太晚,又是否能跟上语言发展与成长的节奏?







激发兴趣,方式适宜

回顾我们班的学习经历,我发现:

时间的早晚不是问题。而能否找到契机,激发兴趣,再辅以合适的方式,比啥时开始更重要。

我们班的作文起步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说出来,你可能会吓一跳。
因为我们在学习拼音第10课“复韵母”的时候,就开始第一次习作练习了。
为巩固拼音,渗透识字,在这一课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小猫爱吃鱼。小狗爱吃骨头。小山羊爱吃草。
结合图画,读通句子后,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平常你爱吃什么呀?
说到吃,一个个小吃货纷纷瞪大眼睛,举起小手,争相回应。
有的说我爱吃面包,有的说我爱吃糖,有的说我爱吃巧克力,还有的说我爱吃冰激凌……
接着,我话锋一转,继续追问:你的爸爸妈妈爱吃什么呀?
这下就更有趣了。
有的说,爸爸爱吃肉,妈妈爱吃菜。
有的说,爸爸爱喝酒,妈妈爱吃鱼。
有的说,爸爸爱吃辣椒,妈妈爱吃水果。
整个课堂热闹极了。






生活即写作


看到大家兴致颇高,意犹未尽,我继续提出挑战:到现在为止,我们已学了很多拼音字母了。现在,

您能仿照课本中的句子,用拼音来介绍一下你们一家分别爱吃些什么吗?
“能!”“我能!”“我也能!”一时间,谁也不肯低头退却,立马拿出笔“唰唰唰”地写起来。
不一会儿,孩子们的第一次写话就顺利完成了。
小颜写道:我爱吃巧克力。妈妈爱吃水果。爸爸爱吃肉。
博文写道:我爱吃冰激凌。妈妈爱吃鱼。爸爸爱喝酒。
子涵写道:我爱吃苹果。妈妈爱吃香蕉。爸爸爱吃梨。
……








行动就好,爱写即可
虽然孩子们写的句子五花八门,有的逻辑有些乱,音节也有错,但能用学过的拼音帮助他们表达自我,重现生活。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与表达的快乐。忙得不亦乐乎。
就这样,我们班的习作起步伴随着拼音的学习,从一年级的第一个月就慢慢开启了。
所以到三年级时,多数孩子能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下四五百字,也不足为奇了。
现在,你还为写作何时开始而发愁吗?
找到时机,找准方式,就快快开启吧! 查看全部







我手写我心
说起习作,其重要性与难度自然不言而喻。


对大人来说,做同样的工作,如果某人特别爱写会写,将往往比其他人更有成效,更多机会。

对小学生来说,习作是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重要组成,也是学习语文必须面对和跨越的一道坎。

前几天一位网友看到我在微信圈中分享的班上3年级同学作文感到万分惊讶。
他说,不是3年级才开始习作吗?你们班的同学怎么普遍都写得那么长,那么好,差不多都能写四五百字?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作文的呀?
类似的问题也有其他班的家长问过。在教学中,甚至有老师在严格按照一年级写一句话、二年级写两句话、三年级写一段话的“标准”来训练学生习作。,
对于习作,到底啥时开启,如何开启,是很多家长和老师所共同关心的。
开始太早,学生连字都不会识也不会写,这会不会造成学生学习的负担?起步太晚,又是否能跟上语言发展与成长的节奏?







激发兴趣,方式适宜


回顾我们班的学习经历,我发现:

时间的早晚不是问题。而能否找到契机,激发兴趣,再辅以合适的方式,比啥时开始更重要。

我们班的作文起步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说出来,你可能会吓一跳。
因为我们在学习拼音第10课“复韵母”的时候,就开始第一次习作练习了。
为巩固拼音,渗透识字,在这一课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小猫爱吃鱼。小狗爱吃骨头。小山羊爱吃草。
结合图画,读通句子后,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平常你爱吃什么呀?
说到吃,一个个小吃货纷纷瞪大眼睛,举起小手,争相回应。
有的说我爱吃面包,有的说我爱吃糖,有的说我爱吃巧克力,还有的说我爱吃冰激凌……
接着,我话锋一转,继续追问:你的爸爸妈妈爱吃什么呀?
这下就更有趣了。
有的说,爸爸爱吃肉,妈妈爱吃菜。
有的说,爸爸爱喝酒,妈妈爱吃鱼。
有的说,爸爸爱吃辣椒,妈妈爱吃水果。
整个课堂热闹极了。






生活即写作


看到大家兴致颇高,意犹未尽,我继续提出挑战:到现在为止,我们已学了很多拼音字母了。现在,

您能仿照课本中的句子,用拼音来介绍一下你们一家分别爱吃些什么吗?
“能!”“我能!”“我也能!”一时间,谁也不肯低头退却,立马拿出笔“唰唰唰”地写起来。
不一会儿,孩子们的第一次写话就顺利完成了。
小颜写道:我爱吃巧克力。妈妈爱吃水果。爸爸爱吃肉。
博文写道:我爱吃冰激凌。妈妈爱吃鱼。爸爸爱喝酒。
子涵写道:我爱吃苹果。妈妈爱吃香蕉。爸爸爱吃梨。
……








行动就好,爱写即可

虽然孩子们写的句子五花八门,有的逻辑有些乱,音节也有错,但能用学过的拼音帮助他们表达自我,重现生活。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与表达的快乐。忙得不亦乐乎。

就这样,我们班的习作起步伴随着拼音的学习,从一年级的第一个月就慢慢开启了。
所以到三年级时,多数孩子能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下四五百字,也不足为奇了。
现在,你还为写作何时开始而发愁吗?
找到时机,找准方式,就快快开启吧!

细数快乐,让日记天天有料

亲子教育rifle8605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8 次浏览 • 2018-10-19 15:27 • 来自相关话题

童年生活,天天快乐
日记,是写作练习的惯用方式。
每个学生在习作起步时,都免不了要通过日记来练练笔。
但习作之初,一提起日记,很多孩子都感觉非常的难。如果真要刨根问底寻个究竟,可能便是没啥可写。
尽管很多老师或老师都会很负责任又极富人文关怀地说一句:今天的日记不要有什么负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孩子在书桌前坐上半天,眼睛望绿了,笔杆快咬断了,也想不出到底该写点什么。
无料可写,导致无从去写,当然就更谈不上写得快、写得好了。
所以,让日记有料,让学生找到每天可写的内容,便是习作起步的重中之重了。







有话可说,重中之重
问及如何有料?
老师们会一口气给你很多的建议:
留意生活,主动发现,用心感受,做好记录……
有用吗?好像有。
但在习作起步之初,这些看似华丽又无所不能的理论真还没多少用。
因为这样的道理天天讲,孩子们都已经可以像老师一样倒背如流一贯而出了,但还是常常为没料可写而深深苦恼。


怎么办?写什么?
如果走进我们班,孩子们会告诉你一个秘诀,那就是——今天我很快乐。
最初,我也好奇:生活这么丰富多彩,为什么就没有印象,不知道写什么?
后来慢慢发现,目标太多,范围太广,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事。它往往会让人一片茫然,无所适从。
因为六、七岁的孩子还没能炼就一颗锐敏的心,也缺乏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所以,与其让学生抓破脑袋都想不出写什么,不如给他变个方式,搭个梯子。
于是,我布置日记时给出了一个题目——今天我很快乐。







用心回顾,细数快乐
快乐?有啥快乐呀?我有吗?
第一次看到我在黑板上写下这个题目时,很多同学为之一怔。
但很快,就有同学迫不及待起来分享:

今天我很快乐,因为体育课上,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好玩的游戏。
今天我很快乐,因为上课时,老师表扬我非常认真。
今天我很快乐,我回答出了一个很难的问题。
今天我很快乐,我的作业做得全对。
今天我很快乐,爸爸出差就快回来了。他还说要给我带礼物。
今天我很快乐,我忘带橡皮了,写字的时候同桌主动把橡皮借给我。
……
就这样,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同学们分享了快乐,也找到了当天日记的题材。

同时,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他们懂得“只要用心发现,快乐就在身边”。
更可喜的是,这样的分享,还触动了柔软的心,灿烂了纯真的脸。






细数快乐,柔软心灵
没想到,此招还真灵。
从此,凡是有同学不知道日记写什么之时,我都请他在本子上先写下这句“今天我很快乐”,然后再细想快乐的原因、当时的场景。
通过给出一个话题,让思维聚焦。很多同学往往还没把这几个字写完,心中就已经有了主意。当天的日记也迎刃而解,一气呵成。

如今,细数快乐让孩子们渐渐爱上日记,也更加阳光,更加敏锐。
今天,你快乐吗?
不妨写出来,大家齐分享! 查看全部







童年生活,天天快乐

日记,是写作练习的惯用方式。

每个学生在习作起步时,都免不了要通过日记来练练笔。
但习作之初,一提起日记,很多孩子都感觉非常的难。如果真要刨根问底寻个究竟,可能便是没啥可写。
尽管很多老师或老师都会很负责任又极富人文关怀地说一句:今天的日记不要有什么负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孩子在书桌前坐上半天,眼睛望绿了,笔杆快咬断了,也想不出到底该写点什么。
无料可写,导致无从去写,当然就更谈不上写得快、写得好了。
所以,让日记有料,让学生找到每天可写的内容,便是习作起步的重中之重了。







有话可说,重中之重

问及如何有料?

老师们会一口气给你很多的建议:
留意生活,主动发现,用心感受,做好记录……
有用吗?好像有。
但在习作起步之初,这些看似华丽又无所不能的理论真还没多少用。
因为这样的道理天天讲,孩子们都已经可以像老师一样倒背如流一贯而出了,但还是常常为没料可写而深深苦恼。


怎么办?写什么?

如果走进我们班,孩子们会告诉你一个秘诀,那就是——今天我很快乐。
最初,我也好奇:生活这么丰富多彩,为什么就没有印象,不知道写什么?
后来慢慢发现,目标太多,范围太广,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事。它往往会让人一片茫然,无所适从。
因为六、七岁的孩子还没能炼就一颗锐敏的心,也缺乏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所以,与其让学生抓破脑袋都想不出写什么,不如给他变个方式,搭个梯子。
于是,我布置日记时给出了一个题目——今天我很快乐。







用心回顾,细数快乐

快乐?有啥快乐呀?我有吗?

第一次看到我在黑板上写下这个题目时,很多同学为之一怔。
但很快,就有同学迫不及待起来分享:

今天我很快乐,因为体育课上,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好玩的游戏。
今天我很快乐,因为上课时,老师表扬我非常认真。
今天我很快乐,我回答出了一个很难的问题。
今天我很快乐,我的作业做得全对。
今天我很快乐,爸爸出差就快回来了。他还说要给我带礼物。
今天我很快乐,我忘带橡皮了,写字的时候同桌主动把橡皮借给我。
……
就这样,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同学们分享了快乐,也找到了当天日记的题材。

同时,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他们懂得“只要用心发现,快乐就在身边”。
更可喜的是,这样的分享,还触动了柔软的心,灿烂了纯真的脸。






细数快乐,柔软心灵

没想到,此招还真灵。

从此,凡是有同学不知道日记写什么之时,我都请他在本子上先写下这句“今天我很快乐”,然后再细想快乐的原因、当时的场景。
通过给出一个话题,让思维聚焦。很多同学往往还没把这几个字写完,心中就已经有了主意。当天的日记也迎刃而解,一气呵成。

如今,细数快乐让孩子们渐渐爱上日记,也更加阳光,更加敏锐。
今天,你快乐吗?
不妨写出来,大家齐分享!

写下童年故事,出一本自己的“书”

亲子教育宜静没嫁给大熊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35 次浏览 • 2018-10-19 15:26 • 来自相关话题

多读、多写、多练笔
提升作文的方法很多,但最好用的还是多读、多写、多练笔。
于是,写日记成了作文练习的一大法宝。
不过,日记写多了,写久了,有的孩子又难免热情骤减,心生倦怠。
如何激发兴趣,让学生长久坚持?
孩子们在学习生活里,都读过不少书,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也来编出一本书,当一次作者,甚至是“作家”?
从而由完成任务的被动写,变为与人分享的主动写;从规定题目去有限的写,变为自由取材的无拘而述。
三年级下期,我们学了课文《争吵》。孩子们被文中那细腻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感受所深深打动。学完后,有同学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这篇文章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说着,还拿出了那本书给大家看。






先读后写,班级共读
于是,我趁机向同学们推荐了这本书,并请同学们一起参与到共读活动之中。
随后,每天都会看到有同学趁着下课时间或午休,自觉地捧出那本书静心阅读。也会时不时地听到有同学在讨论自己看到哪儿来了,书中哪个故事很精彩,哪个人物有意思……甚至还有同学悄悄地展开了阅读比赛。
两个星期后,好些同学都已经看完全书。于是,我们利用语文课举行了一场读书交流会,分享书中各自喜欢的小故事和阅读收获。
因为有了前期的共读,大家共鸣很多,共性的思考也很多。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到读书分享之中,气氛非常热烈。
走进全书目录,发现写作秘密。
从大的章节来看,我们发现了小说是以时间为序来进行安排,如: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直到第二年的七月。
再次翻看目录,又发现小说的选材,很多都是那一年学习生活中作者所看到的有意思的人,如:我们的老师、扫烟囱的男孩、小商人、代课老师等。
此外,我们还关注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如:一件不幸的事、感恩、嫉妒、隆重的颁奖仪式、打架……







从读者,到作者
从读故事,到写故事。
最后,我话锋一转,对同学们说:“其实,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一样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用心发现,还能把它记下来的话,就会创作出我们自己的《爱的教育》。有兴趣吗?”
没想到,好多同学都高举双手大声说好。
于是,再次引导同学们看这本书的目录,并提出几个建议:
一、自己为书取一个喜欢的名字,并装饰封面;
二、以时间为序,整理目录,分月记写;
三、以后的日记,按每周一至二篇的标准自己命题,自由完成。
第二天,在收上来的作业中,我发现好些同学极富个性地在封面写上了“书名”,有《金色的童年》《幸福记忆》《快乐阳光》等,还注明了作者、编者等信息,并郑重其事地为其装饰。
就此,原来的生活小记变为了“小说连载”,写作的主动性增强了,文章质量提升了,语用的训练与落实也巧妙达成了。
就在当天,很多同学还把做“书”的过程也写成了日记,积极性可见一般。
在此分享一篇:






我们出“书”啦!
[h1]我们出“书”啦![/h1][h3]陈诗颖[/h3]读了《爱的教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把自己的日记按月写上目录,装饰成一本书,并给书取一个喜欢的名字。
一想到我就要拥有自己的第一本书,感到开心不已。
晚上做完作业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构思并装饰起我的第一本书来。
首先,我要给我的书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名字好呢?
我飞快地转动着我的聪明小脑瓜:叫“我的教育”,可以,但不是我最喜欢的;叫“诗颖日记”,以名字命名,看似不错,但又好像有点平淡。
经过好一阵冥思苦想,忽然我灵机一动,想起来了:我的日记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它们充满了快乐和温暖,我就给这本书取名为“金色的童年”吧!
于是,我拿出水彩笔,在书的封面上写上了书名。接下来,就该装饰封面了。既然书名叫“金色的阳光”,自然少不了阳光了。于是我在封面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太阳。金色的阳光下,鲜花绚丽,绿草如茵,一个快乐的小女孩正手拿风车在阳光下开心玩耍。这个小女孩可能是我,也可能是我的小伙伴。
最后,要给我的书加上目录了。我一边整理书中的文章名字,一边翻阅之前的日记。
日记中有的记录了我多姿多彩的学习,有的记录了我和小伙伴们的趣事……它们都是我金色童年中的点点滴滴,值得我去回味与珍藏。
就这样,我的第一本书终于在我的努力下顺利“出版”。现在,我多想马上就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我的第一本新书啊!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藏着一个作家梦,都渴望把自己的故事与人分享。

来吧!写下成长故事,出一本自己的书吧! 查看全部







多读、多写、多练笔
提升作文的方法很多,但最好用的还是多读、多写、多练笔。
于是,写日记成了作文练习的一大法宝。
不过,日记写多了,写久了,有的孩子又难免热情骤减,心生倦怠。

如何激发兴趣,让学生长久坚持?

孩子们在学习生活里,都读过不少书,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也来编出一本书,当一次作者,甚至是“作家”?
从而由完成任务的被动写,变为与人分享的主动写;从规定题目去有限的写,变为自由取材的无拘而述。
三年级下期,我们学了课文《争吵》。孩子们被文中那细腻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感受所深深打动。学完后,有同学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这篇文章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说着,还拿出了那本书给大家看。






先读后写,班级共读
于是,我趁机向同学们推荐了这本书,并请同学们一起参与到共读活动之中。
随后,每天都会看到有同学趁着下课时间或午休,自觉地捧出那本书静心阅读。也会时不时地听到有同学在讨论自己看到哪儿来了,书中哪个故事很精彩,哪个人物有意思……甚至还有同学悄悄地展开了阅读比赛。
两个星期后,好些同学都已经看完全书。于是,我们利用语文课举行了一场读书交流会,分享书中各自喜欢的小故事和阅读收获。
因为有了前期的共读,大家共鸣很多,共性的思考也很多。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到读书分享之中,气氛非常热烈。

走进全书目录,发现写作秘密。

从大的章节来看,我们发现了小说是以时间为序来进行安排,如: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直到第二年的七月。
再次翻看目录,又发现小说的选材,很多都是那一年学习生活中作者所看到的有意思的人,如:我们的老师、扫烟囱的男孩、小商人、代课老师等。
此外,我们还关注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如:一件不幸的事、感恩、嫉妒、隆重的颁奖仪式、打架……







从读者,到作者

从读故事,到写故事。

最后,我话锋一转,对同学们说:“其实,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一样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用心发现,还能把它记下来的话,就会创作出我们自己的《爱的教育》。有兴趣吗?”
没想到,好多同学都高举双手大声说好。
于是,再次引导同学们看这本书的目录,并提出几个建议:
一、自己为书取一个喜欢的名字,并装饰封面;
二、以时间为序,整理目录,分月记写;
三、以后的日记,按每周一至二篇的标准自己命题,自由完成。
第二天,在收上来的作业中,我发现好些同学极富个性地在封面写上了“书名”,有《金色的童年》《幸福记忆》《快乐阳光》等,还注明了作者、编者等信息,并郑重其事地为其装饰。
就此,原来的生活小记变为了“小说连载”,写作的主动性增强了,文章质量提升了,语用的训练与落实也巧妙达成了。
就在当天,很多同学还把做“书”的过程也写成了日记,积极性可见一般。
在此分享一篇:






我们出“书”啦!
[h1]我们出“书”啦![/h1][h3]陈诗颖[/h3]读了《爱的教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把自己的日记按月写上目录,装饰成一本书,并给书取一个喜欢的名字。
一想到我就要拥有自己的第一本书,感到开心不已。
晚上做完作业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构思并装饰起我的第一本书来。
首先,我要给我的书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名字好呢?
我飞快地转动着我的聪明小脑瓜:叫“我的教育”,可以,但不是我最喜欢的;叫“诗颖日记”,以名字命名,看似不错,但又好像有点平淡。
经过好一阵冥思苦想,忽然我灵机一动,想起来了:我的日记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它们充满了快乐和温暖,我就给这本书取名为“金色的童年”吧!
于是,我拿出水彩笔,在书的封面上写上了书名。接下来,就该装饰封面了。既然书名叫“金色的阳光”,自然少不了阳光了。于是我在封面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太阳。金色的阳光下,鲜花绚丽,绿草如茵,一个快乐的小女孩正手拿风车在阳光下开心玩耍。这个小女孩可能是我,也可能是我的小伙伴。
最后,要给我的书加上目录了。我一边整理书中的文章名字,一边翻阅之前的日记。
日记中有的记录了我多姿多彩的学习,有的记录了我和小伙伴们的趣事……它们都是我金色童年中的点点滴滴,值得我去回味与珍藏。
就这样,我的第一本书终于在我的努力下顺利“出版”。现在,我多想马上就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我的第一本新书啊!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藏着一个作家梦,都渴望把自己的故事与人分享。

来吧!写下成长故事,出一本自己的书吧!


好家长,你听到的应不仅仅是哭声

亲子教育锦官城诗易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6 次浏览 • 2018-10-19 15:26 • 来自相关话题

近日重庆连晴高温,天气预报几次三番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前天晚上,陪女儿去小区游泳池游泳。人可真多,跟下饺子一样。
不过,来这里的,有的想学游泳,有的锻炼身体,有的单纯戏水,有的就想凉快凉快,所以虽然人多,但并不影响大家对水的期待,也不影响各自为阵的快乐。哗啦的水声、不绝的欢笑声响成一片,直上云端。

突然,一阵刺耳的哭声从不远处传来。走近一看,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岁左右的儿子学游泳。孩子神情紧张,大哭不止。
妈妈心疼不已,抱着孩子连声说:“好了,好了!我们上岸去,不游了!”
爸爸则态度坚决,毫不妥协,厉声说:“继续!快点!给我游!这个样子哪里像个男子汉?”一边说,一边从妻子手中抢夺孩子。
于是,孩子哭声升级,两夫妻的争吵的矛头也从孩子还要不要继续游,转向了彼此间的相互埋怨。
周围,看热闹的多了,议论声也大了…...
这一场景,让我想起了班上的一位学生曾向我诉过的苦:
我每次写作文时,刚一提笔,我妈就开始叽哩呱啦,“你要认真哈,要写得生动些,具体点,班上同学有的都能一篇作文写三四页了,你也要写三四页哟”。妈妈话音刚落,旁边的爸爸又开始了,“别听你妈的,儿子,能写多少算多少,快快把作业完成了出去玩。哪个说要写三四篇哟?”于是,我也不晓得听哪个的了。说着,眼眶红润,着实委屈。
跟今天的那个孩子“学游泳”一样,虽是小事但却反映出教育的种种问题。
“哭声”之外,到底还有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值得每位家长和老师引起重视,加以深思。
一、尊重兴趣
有的孩子天生爱水,一看到水就忍不住想碰一碰,摸一摸,玩上几个小时,可能也只有累,没有腻。但有的孩子却望水生畏,一看到水便皱眉愁脸,敬而远之。到底孩子喜不喜欢,作为家长应该事先摸个底把把脉,才会有后来的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二、关注起点
孩子妈说,儿子才这么小,学什么游泳?孩子爸说,戴上游泳圈,还不是跟刚出生时在婴儿游泳池里一个样。虽然意见相左,但起码有了对起点的关注,倒是可圈可点。只是,那样的起点与经历,与今时今地相比,既有同,还有异。所以,好家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找到起点,还要寻得梯子,有效链接。
三、协同共力
身为夫妻,虽然共进一家屋,同吃一锅饭,但因为性格、经历、兴趣等不同,导致同一问题常常会有不同意见、不同处理。这样的不同,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孩子面前却应该无一例外地统一战线、形成联盟。不同的意见怎么办,摆到先前,放到私下,先讨论,再公开。在孩子面前,重要的是呈现爸妈共同的的形象、共同的意见,而不是争个孰是孰非、谁强谁弱。
四、游戏为导
一个一岁小孩,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公共游泳池有些紧张,也是正常的。因为他突然一下子看到这么多人在一起,要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是要花些时间的。同样,面对“偌大”的泳池,也是需要适应的。试想,如果不是把他一下子放到水里,而是先让他在岸上看一看,拉着他的小手把水摸一摸,或是朝他身上轻轻地洒点水,认真地和他玩一玩、闹一闹。也许不用家长费劲,孩子自己也会主动扑着要下水了。
育儿路上,陪伴重要,理性更重要。
学游泳如此,学习作亦然。 查看全部

近日重庆连晴高温,天气预报几次三番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前天晚上,陪女儿去小区游泳池游泳。人可真多,跟下饺子一样。
不过,来这里的,有的想学游泳,有的锻炼身体,有的单纯戏水,有的就想凉快凉快,所以虽然人多,但并不影响大家对水的期待,也不影响各自为阵的快乐。哗啦的水声、不绝的欢笑声响成一片,直上云端。

突然,一阵刺耳的哭声从不远处传来。走近一看,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岁左右的儿子学游泳。孩子神情紧张,大哭不止。
妈妈心疼不已,抱着孩子连声说:“好了,好了!我们上岸去,不游了!”
爸爸则态度坚决,毫不妥协,厉声说:“继续!快点!给我游!这个样子哪里像个男子汉?”一边说,一边从妻子手中抢夺孩子。
于是,孩子哭声升级,两夫妻的争吵的矛头也从孩子还要不要继续游,转向了彼此间的相互埋怨。
周围,看热闹的多了,议论声也大了…...
这一场景,让我想起了班上的一位学生曾向我诉过的苦:
我每次写作文时,刚一提笔,我妈就开始叽哩呱啦,“你要认真哈,要写得生动些,具体点,班上同学有的都能一篇作文写三四页了,你也要写三四页哟”。妈妈话音刚落,旁边的爸爸又开始了,“别听你妈的,儿子,能写多少算多少,快快把作业完成了出去玩。哪个说要写三四篇哟?”于是,我也不晓得听哪个的了。说着,眼眶红润,着实委屈。
跟今天的那个孩子“学游泳”一样,虽是小事但却反映出教育的种种问题。
“哭声”之外,到底还有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值得每位家长和老师引起重视,加以深思。

一、尊重兴趣

有的孩子天生爱水,一看到水就忍不住想碰一碰,摸一摸,玩上几个小时,可能也只有累,没有腻。但有的孩子却望水生畏,一看到水便皱眉愁脸,敬而远之。到底孩子喜不喜欢,作为家长应该事先摸个底把把脉,才会有后来的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二、关注起点

孩子妈说,儿子才这么小,学什么游泳?孩子爸说,戴上游泳圈,还不是跟刚出生时在婴儿游泳池里一个样。虽然意见相左,但起码有了对起点的关注,倒是可圈可点。只是,那样的起点与经历,与今时今地相比,既有同,还有异。所以,好家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找到起点,还要寻得梯子,有效链接。

三、协同共力

身为夫妻,虽然共进一家屋,同吃一锅饭,但因为性格、经历、兴趣等不同,导致同一问题常常会有不同意见、不同处理。这样的不同,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孩子面前却应该无一例外地统一战线、形成联盟。不同的意见怎么办,摆到先前,放到私下,先讨论,再公开。在孩子面前,重要的是呈现爸妈共同的的形象、共同的意见,而不是争个孰是孰非、谁强谁弱。

四、游戏为导

一个一岁小孩,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公共游泳池有些紧张,也是正常的。因为他突然一下子看到这么多人在一起,要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是要花些时间的。同样,面对“偌大”的泳池,也是需要适应的。试想,如果不是把他一下子放到水里,而是先让他在岸上看一看,拉着他的小手把水摸一摸,或是朝他身上轻轻地洒点水,认真地和他玩一玩、闹一闹。也许不用家长费劲,孩子自己也会主动扑着要下水了。
育儿路上,陪伴重要,理性更重要。
学游泳如此,学习作亦然。

那些年,我和女儿玩过的文字游戏

亲子教育qbmckq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9 次浏览 • 2018-10-19 15:25 • 来自相关话题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学习的渠道与方式非常多,从书上看,用笔来抄,好像都很不错。但个人觉得,最好的方式还是融入生活,用游戏的方式去自然习得、主动转化。
今天,和大家聊聊女儿乐乐幼儿园时,我曾与她玩过的一些文字游戏。
希望能给成长道路增添更多的乐趣,也为育儿陪伴带来真实的启发。
[h2]1 一字开花[/h2]在路上,看到很多车。我故作惊讶地问:“哟!好多的车呀!你曾看到过哪些车呢?咱们一人说一个比赛吧!”“好!”于是,小汽车、公车、自行车、摩托车、火车、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玩具车……都出来了。
同样,在家里吃着蔬菜、水果,在外面看到鲜花,我们都相机进行类似的游戏。不仅促进了主动观察的意识,还培养了归类汇总的能力。
[h2]2 词语接力[/h2]一天我们在小区玩时,看到路边有一只小朋友的鞋子。
她非常好奇地说:“鞋子,鞋子!”我一看,微笑着点点头说:“是呀,这边有鞋子。你看前面有椅子,椅子。”她抬头一看,心神领会地说:“旁边有房子。”我把手往路上一指说:“车子。”
于是,咱们就开始“短兵相接”起来:扣子、袖子、帽子、袜子、凳子、桌子、筷子、盘子、刷子、盆子、杯子、叉子、勺子、本子、梳子……说了好长一串。
第二天,她还主动向我提起:妈妈,咱们又来玩“什么子”的游戏吧!
这样乐此不疲地玩下去,词汇的积累也悄悄地丰富了。
[h2]3 叠词套用[/h2]走到超市看到苹果,我说:“你看,这里的苹果圆圆的。那边的香蕉呢?”
“香蕉黄黄的。”于是,火龙果红红的,菠菜绿绿的,葱子长长的,芒果扁扁的,我们都看在眼里,说在嘴里,并且越说越兴奋。
接着,我又指着她说的芒果问:它的味道呢?甜甜的。闻起来呢?香香的。
大大地表扬了她之后,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人。
我提示道:再看看妈妈,妈妈的头发——长长的,乐乐的头发——短短的,爸爸的个子——高高的,乐乐的小脸——圆圆的,乐乐的小手——胖胖的。
走出超市,再让她看树,她说出了:高高的、壮壮的、绿绿的。
再看天,她说:天蓝蓝的,云白白的。
在这样的游戏中,拓展了宝贝的视角,锻炼了表达,也有意识地提升了思维。
尤其是发现一个芒果、一棵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时,那份兴奋就更加持久而由衷了。







玩是最好的学习
[h2]4 恰当用词[/h2]在幼儿期的成长中,都要经历一个不会恰当用词,尤其是不会恰当使用量词的过程,说什么都只会用“个”。
为了让她对量词有所感悟,我选择了从最熟悉的东西入手,在游戏中悄然浸润。
玩过指五官的游戏后,我一脸自豪地指着嘴巴说:“我有一张嘴巴。你呢?”
她看了看我,想了想说:“我有两只眼睛。”我说:“我有一个鼻子。”她接下去说:“我有两只耳朵。”然后,我再指指身上,说:“我有一件衣服。”她说:“我有一条裤子。”我说:“我一条项链。”她说:“我有一双鞋子。”
通过你来我往的游戏互动,乐乐渐渐知道不同的事物,应该用不同的量词来表达。
在后来的语言交流中,她不再像原来那样提及什么都总是那单调的“个”了。
[h2]5 歌词创编[/h2]有一天,乐乐自己一边看书,一边唱歌,显得非常投入。
“小兔子乖乖”的歌声刚一出口,看到翻开的那页书上有月亮,她马上用刚才的调子唱起了“小月亮弯弯”。
接着,又看到下一页有一群鸭子,她又不自觉地唱起了“小鸭子嘎嘎”。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受此启发,后来我也渐渐有意识地通过游戏,引导乐乐创编儿歌。
比较经典的就是听了《爱我你就抱抱我》那首歌后,她结合自己编出了“爱我你就看看我,爱我你就等等我”;面对玩具,她编出了“爱我你就玩玩我,爱我你就洗洗我”;吃着桂圆,她说出了“爱我你就吃掉我”。
《幸福拍手歌》也是她喜欢的歌曲之一。一天唱过这首歌后,我问:“这首歌还可以怎么唱呀?”
她想了想,得意地唱了起来:“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点点头,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弯弯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扭屁股”。说着,竟还夸张地把屁股扭了一扭。
能唱自己创编的歌,即便小小年纪,也显得那么有成就感。只见她一边唱,一边舞,尽兴地陶醉着,也让快乐无尽地漫延着。
一个星期天,听她唱了《好妈妈》后,我随口用《好妈妈》的调子唱道:“我的好宝宝,名字叫乐乐。”没想到,她竟一口接了过去,自然地唱了出来:“我是乖宝宝,今年三岁了。宝宝宝宝会唱歌,宝宝宝宝会跳舞。请喝一杯奶。让我亲亲你吧,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宝宝。”
那么完整,那么贴切,真让我大吃一惊。大大地表扬了她,以后主动创编的意识就更强了。
[h2]6 想象比拟[/h2]以前,乐乐不大喜欢吃鸡蛋,为让她能顺利吃下,我常常变着戏法。
掰开一块,对她说,宝宝你看,这块蛋白像什么?那咱们把这“月亮”吃掉。
于是,小嘴一张,蛋白下肚。先前那让人犯愁的鸡蛋就先后变成“小鱼”、“小船”、“小山”……在欢笑中被慢慢吃掉了。
有一天,她一边吃着饼干,一边自言自语:“月亮出来了”。我一看,咬过一口的饼干真“成”了弯弯的月亮。不一会儿,又听她说道:“小鸡来了,你看,这是小鸡的嘴,尖尖的。”
看得出,之前的游戏已在她的心里留下了烙印。后来,她还能从静态的比,自觉迁移到动态的观察之上。
看见跳棋珠子掉到地上,她一脸兴奋地说:“这珠子像小皮球一样蹦蹦跳跳的。”
看到水杯上的手提带一摇一晃的,她说:“这绳子像在荡秋千。”
看到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掉下,她拍着手说:“哇,像一群黄蝴蝶在飞。”
坐在公交车上,她快乐而满足地说:“我觉得坐公车就像小时候睡的摇床一样摇摇晃晃的,真好玩!”







亲子陪伴,以身示范
[h2]7 词语接龙[/h2]词语接龙,上小学以后会在课本里有所接触。但不同时期,玩法不一,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
最简单的玩法便是二字词的接龙。如:生日-日子-子女-女儿-儿童……刚开始玩时,如果小朋友词汇量有限,可以放宽条件,只要接上谐音都行。如,儿童-同学-学生-升旗……这样的规则改变,重在让孩子能轻松愉快地参与进来,并对词汇感兴趣,所以说得对不对,词汇多不多都没有关系。
参与其中,自然就能长在其中,收获多多。
如果玩的次数多了,孩子对词汇的积累也日渐丰富,就可以有意识地把孩子引向一些生僻的词,让孩子们认识到词语世界犹如一个大大的海洋,里面包罗万象、妙趣横生。
如,还是以“生”开头,家长就不要再接“生日”这样常见的词,而试着主动把孩子的眼界拓宽。可以接上“生存”、“生死”、“生产”、“生机”等,而不要老是“生日”、“日子”、“子女”、“女生”等几个词去转圈圈。
当然,再过一段时间,还可以玩更高级的成语接龙、诗词接龙等。同样,规则的灵活制定非常重要。随着自身积累的不同情况,可以选用不同的方式。可以严格的同字接,可以宽泛的谐音接,还可以不管位置只要词中有这个字就行。
俗话说,以学定教。其实,要玩出名堂,玩出效果,也要懂得以学定“玩”。
[h2]8 随性对韵[/h2]儿歌短小精炼,琅琅上口,深受家长孩子的喜欢。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无一例外地有着儿歌的陪伴。
随着儿歌积累的增多,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游戏让孩子认识押韵,了解韵脚。于是,我和乐乐选择了创编儿歌、随性对韵。既有趣,又好玩,每次都感觉乐不可支,意犹未尽。
开始之初,孩子不一定能全部对上,但玩着玩着就会有些感觉,瞬间顿悟。比如,押a韵就是我们最常玩起的一个:放学后回家,买了一枝花。献给好妈妈,妈妈乐哈哈。夸我乖娃娃,乐乐顶呱呱……
开始还好,到后来继续创编就越来越有难了。于是,语无伦次、重复颠倒等问题就出现了。
如,乐乐笑开花,快乐回到家。叽哩又呱啦,赶紧跑向妈。妈妈手一拉,给我一个瓜。啦啦啦啦啦,哈哈哈哈哈。我的脸上开出了一朵花……
不过,这些问题又有什么关系呢?开始阶段,只要玩起来,说起来,喜欢语言,喜欢说,目的就达到了。
这样的游戏并不是要让孩子就此成为语言学家,而是在文字的畅玩里感受到有趣,对语言感兴趣。
[h2]9 诗词打擂[/h2]词语打擂很简单,就是指定词语类型,一人说一个,看谁说得多。
比如,ABB、AABB、ABAC等。此外,还可以是关于某一类的词。如,形容雨的,关于山的,相关花的,说表情的,谈心情的……玩的内容应有尽有,实在是太丰富了。
走进小学,开始接触古诗。慢慢地,还可以玩诗词打擂。
比如,关于春天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关于花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关于鸟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当然,还有写山的,写水的,关于送别的,歌颂友谊的,表达理想的……
只要你想玩,爱玩,就总能玩出内容,玩出乐趣,玩出收获。
现在,我都还清楚地记得我们曾玩过的一次游戏。
一天早上,天上下着瓢泼大雨,我跟女儿在上学的路上,撑着伞,艰难地走着,生怕有啥闪失。突然,乐乐提议说:“我们来比赛说关于雨的诗句吧!”
于是,你来我往的诗词打擂让路途变短,让时间加快,也让游戏与诵读的快乐驱散了一路泥泞所带来的烦恼。







生活为书,游戏为方
玩是儿童的天性。早就有教育专家曾说过:小学是玩中学,中学是学中玩。
如果积累语言能以生活为书、游戏为方,应该比培训班里单调重复的机械模仿更重要,也更有效。
玩转语言,快乐每天。回顾宝贝的一路成长,似乎很好地印证了那句话: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最好的玩具是妈妈,最好的学习是游戏。
语言如是,作文亦然!
暑假,是育儿陪伴的大好时机。愿文字游戏,温暖时光,点亮成长! 查看全部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学习的渠道与方式非常多,从书上看,用笔来抄,好像都很不错。但个人觉得,最好的方式还是融入生活,用游戏的方式去自然习得、主动转化。
今天,和大家聊聊女儿乐乐幼儿园时,我曾与她玩过的一些文字游戏。
希望能给成长道路增添更多的乐趣,也为育儿陪伴带来真实的启发。
[h2]1 一字开花[/h2]在路上,看到很多车。我故作惊讶地问:“哟!好多的车呀!你曾看到过哪些车呢?咱们一人说一个比赛吧!”“好!”于是,小汽车、公车、自行车、摩托车、火车、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玩具车……都出来了。
同样,在家里吃着蔬菜、水果,在外面看到鲜花,我们都相机进行类似的游戏。不仅促进了主动观察的意识,还培养了归类汇总的能力。
[h2]2 词语接力[/h2]一天我们在小区玩时,看到路边有一只小朋友的鞋子。
她非常好奇地说:“鞋子,鞋子!”我一看,微笑着点点头说:“是呀,这边有鞋子。你看前面有椅子,椅子。”她抬头一看,心神领会地说:“旁边有房子。”我把手往路上一指说:“车子。”
于是,咱们就开始“短兵相接”起来:扣子、袖子、帽子、袜子、凳子、桌子、筷子、盘子、刷子、盆子、杯子、叉子、勺子、本子、梳子……说了好长一串。
第二天,她还主动向我提起:妈妈,咱们又来玩“什么子”的游戏吧!
这样乐此不疲地玩下去,词汇的积累也悄悄地丰富了。
[h2]3 叠词套用[/h2]走到超市看到苹果,我说:“你看,这里的苹果圆圆的。那边的香蕉呢?”
“香蕉黄黄的。”于是,火龙果红红的,菠菜绿绿的,葱子长长的,芒果扁扁的,我们都看在眼里,说在嘴里,并且越说越兴奋。
接着,我又指着她说的芒果问:它的味道呢?甜甜的。闻起来呢?香香的。
大大地表扬了她之后,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人。
我提示道:再看看妈妈,妈妈的头发——长长的,乐乐的头发——短短的,爸爸的个子——高高的,乐乐的小脸——圆圆的,乐乐的小手——胖胖的。
走出超市,再让她看树,她说出了:高高的、壮壮的、绿绿的。
再看天,她说:天蓝蓝的,云白白的。
在这样的游戏中,拓展了宝贝的视角,锻炼了表达,也有意识地提升了思维。
尤其是发现一个芒果、一棵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时,那份兴奋就更加持久而由衷了。







玩是最好的学习
[h2]4 恰当用词[/h2]在幼儿期的成长中,都要经历一个不会恰当用词,尤其是不会恰当使用量词的过程,说什么都只会用“个”。
为了让她对量词有所感悟,我选择了从最熟悉的东西入手,在游戏中悄然浸润。
玩过指五官的游戏后,我一脸自豪地指着嘴巴说:“我有一张嘴巴。你呢?”
她看了看我,想了想说:“我有两只眼睛。”我说:“我有一个鼻子。”她接下去说:“我有两只耳朵。”然后,我再指指身上,说:“我有一件衣服。”她说:“我有一条裤子。”我说:“我一条项链。”她说:“我有一双鞋子。”
通过你来我往的游戏互动,乐乐渐渐知道不同的事物,应该用不同的量词来表达。
在后来的语言交流中,她不再像原来那样提及什么都总是那单调的“个”了。
[h2]5 歌词创编[/h2]有一天,乐乐自己一边看书,一边唱歌,显得非常投入。
“小兔子乖乖”的歌声刚一出口,看到翻开的那页书上有月亮,她马上用刚才的调子唱起了“小月亮弯弯”。
接着,又看到下一页有一群鸭子,她又不自觉地唱起了“小鸭子嘎嘎”。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受此启发,后来我也渐渐有意识地通过游戏,引导乐乐创编儿歌。
比较经典的就是听了《爱我你就抱抱我》那首歌后,她结合自己编出了“爱我你就看看我,爱我你就等等我”;面对玩具,她编出了“爱我你就玩玩我,爱我你就洗洗我”;吃着桂圆,她说出了“爱我你就吃掉我”。
《幸福拍手歌》也是她喜欢的歌曲之一。一天唱过这首歌后,我问:“这首歌还可以怎么唱呀?”
她想了想,得意地唱了起来:“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点点头,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弯弯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扭屁股”。说着,竟还夸张地把屁股扭了一扭。
能唱自己创编的歌,即便小小年纪,也显得那么有成就感。只见她一边唱,一边舞,尽兴地陶醉着,也让快乐无尽地漫延着。
一个星期天,听她唱了《好妈妈》后,我随口用《好妈妈》的调子唱道:“我的好宝宝,名字叫乐乐。”没想到,她竟一口接了过去,自然地唱了出来:“我是乖宝宝,今年三岁了。宝宝宝宝会唱歌,宝宝宝宝会跳舞。请喝一杯奶。让我亲亲你吧,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宝宝。”
那么完整,那么贴切,真让我大吃一惊。大大地表扬了她,以后主动创编的意识就更强了。
[h2]6 想象比拟[/h2]以前,乐乐不大喜欢吃鸡蛋,为让她能顺利吃下,我常常变着戏法。
掰开一块,对她说,宝宝你看,这块蛋白像什么?那咱们把这“月亮”吃掉。
于是,小嘴一张,蛋白下肚。先前那让人犯愁的鸡蛋就先后变成“小鱼”、“小船”、“小山”……在欢笑中被慢慢吃掉了。
有一天,她一边吃着饼干,一边自言自语:“月亮出来了”。我一看,咬过一口的饼干真“成”了弯弯的月亮。不一会儿,又听她说道:“小鸡来了,你看,这是小鸡的嘴,尖尖的。”
看得出,之前的游戏已在她的心里留下了烙印。后来,她还能从静态的比,自觉迁移到动态的观察之上。
看见跳棋珠子掉到地上,她一脸兴奋地说:“这珠子像小皮球一样蹦蹦跳跳的。”
看到水杯上的手提带一摇一晃的,她说:“这绳子像在荡秋千。”
看到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掉下,她拍着手说:“哇,像一群黄蝴蝶在飞。”
坐在公交车上,她快乐而满足地说:“我觉得坐公车就像小时候睡的摇床一样摇摇晃晃的,真好玩!”







亲子陪伴,以身示范
[h2]7 词语接龙[/h2]词语接龙,上小学以后会在课本里有所接触。但不同时期,玩法不一,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
最简单的玩法便是二字词的接龙。如:生日-日子-子女-女儿-儿童……刚开始玩时,如果小朋友词汇量有限,可以放宽条件,只要接上谐音都行。如,儿童-同学-学生-升旗……这样的规则改变,重在让孩子能轻松愉快地参与进来,并对词汇感兴趣,所以说得对不对,词汇多不多都没有关系。
参与其中,自然就能长在其中,收获多多。
如果玩的次数多了,孩子对词汇的积累也日渐丰富,就可以有意识地把孩子引向一些生僻的词,让孩子们认识到词语世界犹如一个大大的海洋,里面包罗万象、妙趣横生。
如,还是以“生”开头,家长就不要再接“生日”这样常见的词,而试着主动把孩子的眼界拓宽。可以接上“生存”、“生死”、“生产”、“生机”等,而不要老是“生日”、“日子”、“子女”、“女生”等几个词去转圈圈。
当然,再过一段时间,还可以玩更高级的成语接龙、诗词接龙等。同样,规则的灵活制定非常重要。随着自身积累的不同情况,可以选用不同的方式。可以严格的同字接,可以宽泛的谐音接,还可以不管位置只要词中有这个字就行。
俗话说,以学定教。其实,要玩出名堂,玩出效果,也要懂得以学定“玩”。
[h2]8 随性对韵[/h2]儿歌短小精炼,琅琅上口,深受家长孩子的喜欢。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无一例外地有着儿歌的陪伴。
随着儿歌积累的增多,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游戏让孩子认识押韵,了解韵脚。于是,我和乐乐选择了创编儿歌、随性对韵。既有趣,又好玩,每次都感觉乐不可支,意犹未尽。
开始之初,孩子不一定能全部对上,但玩着玩着就会有些感觉,瞬间顿悟。比如,押a韵就是我们最常玩起的一个:放学后回家,买了一枝花。献给好妈妈,妈妈乐哈哈。夸我乖娃娃,乐乐顶呱呱……
开始还好,到后来继续创编就越来越有难了。于是,语无伦次、重复颠倒等问题就出现了。
如,乐乐笑开花,快乐回到家。叽哩又呱啦,赶紧跑向妈。妈妈手一拉,给我一个瓜。啦啦啦啦啦,哈哈哈哈哈。我的脸上开出了一朵花……
不过,这些问题又有什么关系呢?开始阶段,只要玩起来,说起来,喜欢语言,喜欢说,目的就达到了。
这样的游戏并不是要让孩子就此成为语言学家,而是在文字的畅玩里感受到有趣,对语言感兴趣。
[h2]9 诗词打擂[/h2]词语打擂很简单,就是指定词语类型,一人说一个,看谁说得多。
比如,ABB、AABB、ABAC等。此外,还可以是关于某一类的词。如,形容雨的,关于山的,相关花的,说表情的,谈心情的……玩的内容应有尽有,实在是太丰富了。
走进小学,开始接触古诗。慢慢地,还可以玩诗词打擂。
比如,关于春天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关于花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关于鸟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当然,还有写山的,写水的,关于送别的,歌颂友谊的,表达理想的……
只要你想玩,爱玩,就总能玩出内容,玩出乐趣,玩出收获。
现在,我都还清楚地记得我们曾玩过的一次游戏。
一天早上,天上下着瓢泼大雨,我跟女儿在上学的路上,撑着伞,艰难地走着,生怕有啥闪失。突然,乐乐提议说:“我们来比赛说关于雨的诗句吧!”
于是,你来我往的诗词打擂让路途变短,让时间加快,也让游戏与诵读的快乐驱散了一路泥泞所带来的烦恼。







生活为书,游戏为方

玩是儿童的天性。早就有教育专家曾说过:小学是玩中学,中学是学中玩。

如果积累语言能以生活为书、游戏为方,应该比培训班里单调重复的机械模仿更重要,也更有效。
玩转语言,快乐每天。回顾宝贝的一路成长,似乎很好地印证了那句话: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最好的玩具是妈妈,最好的学习是游戏。
语言如是,作文亦然!
暑假,是育儿陪伴的大好时机。愿文字游戏,温暖时光,点亮成长!

家长如何成老师?“粗线条”告诉你!

亲子教育Ever Eternity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9 次浏览 • 2018-10-19 15:24 • 来自相关话题

一放假,我就从老师变了全职的妈妈。
近几天,女儿的活动安排较满。上午科技馆小小科技辅导员培训,下午少年宫合唱排练。中午,就只能随便找个地方用快餐解决了。
昨天中午,我们从科技馆出来,到解放碑的汉堡王,点了套餐开始午餐。
吃着吃着,乐乐看了看薯条包装上的宣传语“其实粗线条一点没什么不好”,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妈妈,你看,你就别再减肥了!”
听到此言,第一反应,感觉好有趣,不由得乐了。
细细一想,就更有意思了。
第一,她已经读懂了这句话的基本意思;第二,还能根据意思作迁移,把话题转到我平常较为敏感的身材保持上。
这是细致观察的表现,也是主动思考的结果。








于是,我接过话茬,饶有兴趣地跟她聊起来。
后来,围绕“粗线条”一词,经讨论我们读出了好多意思:
一是这家的薯条个头要粗一些;
二是画画时的线条可以粗一些;
三是身材不够苗条;
四是做事大大咧咧缺乏细致。
最后,上升到“汉语好有意思”。
不经意间,小学语文老师的角色展露无疑。职业精神太明显,有“三句话不离本行”之感。
但是仔细回想,又觉得这样的“作”对于家长和陪伴而言,其实又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
家长如何才能成为孩子的老师?看看“粗线条”,给我带来的真实启发吧!
[h3]
1、留心观察,注意孩子的言行
[/h3]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发现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状态,从而对症下药,让教育与引导变得更有针对性。
昨天,如果我没有观察女儿的言行,就不会发现她在对我说“不要减肥”之前,已对包装纸上的那句话看了又看,也不会发现她知道了薯条与身材的内在联系,主动在把“粗线条”进行运用与迁移。
[h3]
2、保持敏锐,发现教育的契机
[/h3]家长们都有教育引导之愿,但很多时候,机会就在一瞬间。只有时刻保持一颗敏锐的心,才能抓住契机,及时引导。
孩子的生活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学,看起来每天都一样。但内心敏锐,就能发现轨迹可能相同,但表现也许相异。
比如,同样是吃薯条,乐乐有时在意的是番茄酱多与少带来的口感变化,有时关心的是番茄酱滴到薯条上的造型不一。而昨天,她留意的是食品外包装上的那句宣传语——其实粗线条一点没什么不好。
[h3]
3、适当拓展,找到生活的链接
[/h3]孩子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需要由此及彼、适当拓展,才能深入浅出、以小见大,让知识得以更好的理解。
比如昨天,听了乐乐的话,我没有敷衍作答连声回应“好好好,不减肥”,而是故作惊讶主动追问“这是什么意思”。
她说,以前的薯条细一些,这个“粗线条”肯定就是指这家店的薯条要粗一些,有点不一样。那人也是这样啊,有的胖,有的瘦,各有千秋,胖一点也没关系,所以就不要减肥了。
由此,我发现了她说话的缘由,也知道了其理解的程度,对后面的引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h3]
4、自然适切,不露教育的痕迹
[/h3]任何人都渴望得到认同,不喜欢别人对他指指点点。所以,家长要教,但要教得无痕,引而不露。不然,实施无力,枉费心机。
听了乐乐叫我不要再减肥这句话,发现她对“粗线条”至少已经有了两种理解。所以,再跟她讨论“粗线条”的意思,既是利我之意,也是顺她所为。
后来,我们对“粗细条”有了四种理解,从此物到彼物,从直观到抽象,给她带来的不是压力,而是满满的成就感。何乐而不为呢?
[h3]
5、以小见大,激发学习的兴趣
[/h3]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最好的学习不是随时打上句号,到此为止,而是由此及彼,走向深入,不断地推开这扇窗,引导其走向那个门。
针对“粗线条”我们有了四种理解,应该算是不错的“战果”了。
但发现秘密,找到规律,才是打开教育的正确方式。
所以,我会跟乐乐进一步聊到“汉语文化”的词义丰富、有意思,让她对“一词多义”的现象产生兴趣,从而爱上学习,主动学习,关注更多。

暑假,孩子已从学校回归家庭,家长也应责无旁贷地当起老师,陪伴孩子。

希望我和女儿这一“粗线条”里的细发现,能给你带来思考与启发,助家长华丽转身,促孩子健康成长!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期待共话教育,一路相携! 查看全部








一放假,我就从老师变了全职的妈妈。
近几天,女儿的活动安排较满。上午科技馆小小科技辅导员培训,下午少年宫合唱排练。中午,就只能随便找个地方用快餐解决了。
昨天中午,我们从科技馆出来,到解放碑的汉堡王,点了套餐开始午餐。
吃着吃着,乐乐看了看薯条包装上的宣传语“其实粗线条一点没什么不好”,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妈妈,你看,你就别再减肥了!”
听到此言,第一反应,感觉好有趣,不由得乐了。
细细一想,就更有意思了。
第一,她已经读懂了这句话的基本意思;第二,还能根据意思作迁移,把话题转到我平常较为敏感的身材保持上。
这是细致观察的表现,也是主动思考的结果。








于是,我接过话茬,饶有兴趣地跟她聊起来。
后来,围绕“粗线条”一词,经讨论我们读出了好多意思:
一是这家的薯条个头要粗一些;
二是画画时的线条可以粗一些;
三是身材不够苗条;
四是做事大大咧咧缺乏细致。
最后,上升到“汉语好有意思”。
不经意间,小学语文老师的角色展露无疑。职业精神太明显,有“三句话不离本行”之感。
但是仔细回想,又觉得这样的“作”对于家长和陪伴而言,其实又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

家长如何才能成为孩子的老师?看看“粗线条”,给我带来的真实启发吧!

[h3]
1、留心观察,注意孩子的言行
[/h3]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发现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状态,从而对症下药,让教育与引导变得更有针对性。
昨天,如果我没有观察女儿的言行,就不会发现她在对我说“不要减肥”之前,已对包装纸上的那句话看了又看,也不会发现她知道了薯条与身材的内在联系,主动在把“粗线条”进行运用与迁移。
[h3]
2、保持敏锐,发现教育的契机
[/h3]家长们都有教育引导之愿,但很多时候,机会就在一瞬间。只有时刻保持一颗敏锐的心,才能抓住契机,及时引导。
孩子的生活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学,看起来每天都一样。但内心敏锐,就能发现轨迹可能相同,但表现也许相异。
比如,同样是吃薯条,乐乐有时在意的是番茄酱多与少带来的口感变化,有时关心的是番茄酱滴到薯条上的造型不一。而昨天,她留意的是食品外包装上的那句宣传语——其实粗线条一点没什么不好。
[h3]
3、适当拓展,找到生活的链接
[/h3]孩子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需要由此及彼、适当拓展,才能深入浅出、以小见大,让知识得以更好的理解。
比如昨天,听了乐乐的话,我没有敷衍作答连声回应“好好好,不减肥”,而是故作惊讶主动追问“这是什么意思”。
她说,以前的薯条细一些,这个“粗线条”肯定就是指这家店的薯条要粗一些,有点不一样。那人也是这样啊,有的胖,有的瘦,各有千秋,胖一点也没关系,所以就不要减肥了。
由此,我发现了她说话的缘由,也知道了其理解的程度,对后面的引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h3]
4、自然适切,不露教育的痕迹
[/h3]任何人都渴望得到认同,不喜欢别人对他指指点点。所以,家长要教,但要教得无痕,引而不露。不然,实施无力,枉费心机。
听了乐乐叫我不要再减肥这句话,发现她对“粗线条”至少已经有了两种理解。所以,再跟她讨论“粗线条”的意思,既是利我之意,也是顺她所为。
后来,我们对“粗细条”有了四种理解,从此物到彼物,从直观到抽象,给她带来的不是压力,而是满满的成就感。何乐而不为呢?
[h3]
5、以小见大,激发学习的兴趣
[/h3]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最好的学习不是随时打上句号,到此为止,而是由此及彼,走向深入,不断地推开这扇窗,引导其走向那个门。
针对“粗线条”我们有了四种理解,应该算是不错的“战果”了。
但发现秘密,找到规律,才是打开教育的正确方式。
所以,我会跟乐乐进一步聊到“汉语文化”的词义丰富、有意思,让她对“一词多义”的现象产生兴趣,从而爱上学习,主动学习,关注更多。


暑假,孩子已从学校回归家庭,家长也应责无旁贷地当起老师,陪伴孩子。

希望我和女儿这一“粗线条”里的细发现,能给你带来思考与启发,助家长华丽转身,促孩子健康成长!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期待共话教育,一路相携!

爱是恒久忍耐

家庭教育EmilyDD86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7 次浏览 • 2018-11-15 13:42 • 来自相关话题

甜甜已经考了三次数学。第一次题未做完,不合格得了D。想来她还没有考试的概念。第二次100分的试卷得了94分,全班只有七个孩子在94分以下。她老是分不清大于号小于号,也不知道排序是从左往右。小孩子看什么都跟大人不一样。第三次口算测验得了A加,全对了。她还告诉我,她检查了,纠正了一个错误。看来她在慢慢学习和进步,也在适应这样的考试模式和体制。
作业要求放低一点,我和她也适应一些,不花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做作业了。依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学英语或是画画。
这几天做数学作业时,她总弄错大于小于号。我非常不耐心。总是声音很大,甚至说她笨。事后非常后悔向她道歉。她总是能原谅我。她在挨骂时也不发脾气,也不顶嘴。求神饶恕我,赐我耐心。
因为爱是恒久忍耐,love is patience。忍耐大概是做父母最难的功课。因为大人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总认为孩子也是理所当然地认识这个世界。而事实上孩子对这个世界是感到陌生的,有很多东西在大人看来理所当然应该理解的,其实他们是不理解的。
最近给甜甜读《苏菲的世界》,她非常喜欢听。因为里面提出了一些小孩子很关心,却从没有大人跟他们讨论过的问题。而且每一章都很有悬念,所以她总是非常期待。而对于有些问题的思考,小孩子的视角总是有点相似,她和书中苏菲的思考角度就很像。比如世界从何而来?她们都认为应该有一个最开始的东西,比如说到是神创造了世界,她们就会思考,那神也应该有一个开始呀。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很难回答她,圣经说神是自有永有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她们认为任何东西都应该有一个开始发生的时候。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凡是遇到问题,我都会跟她说哲学最重要的就是提出问题和思考,而这些问题都是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的,妈妈都不知道答案,妈妈给你读这些书就是为了引起你来思考这些问题。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除此之外,她最近也很喜欢听凯叔讲西游记的故事,我们也从图书馆借了西游记的绘本回来,她都很喜欢。红楼梦她也听过,也是听得津津有味的。然而我想四大名著里面,大概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西游记了。最近甜甜还喜欢读的书,有《姆咪在冬天做的傻事》。我也给她读一点《希利尔讲世界史和艺术史》,孩子都感到非常好奇。其他时候她会自己读那些比较容易看懂的玛蒂娜系列,还有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等,还有她最喜欢看冰雪奇缘的电影和书。她很喜欢读虚构的故事类书籍,不太主动读科学类的书。
然而昨天她在路上突然问我土壤下面是什么,一直往下挖,那有什么。然后我就跟她讲,那我们回去看一看《十万个为什么》,里面讲地球的构造。晚上回到家里,我们一起读《地球的秘密》。她很认真地听我读,自己翻到书里面讲到月食和日食的地方,也是特别感兴趣。还特别要求我下次看日食和月食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喊她。所以看来孩子的阅读还是需要引导的,我们要结合生活当中所遇到的事情,来引导他们阅读这些非虚构类的书籍。
甜甜的语文拼音学得还是挺顺利的,而且发音基本上都非常标准,甚至有时候我都没有她说的那么标准。学校里选拔主持人班,我我看她在发音上非常标准,希望她能够进一步学习。请她报名参加,她准备了一首王维的竹里馆,最后老师问她,你喜欢主持吗?她竟率性回答,不喜欢。真是急煞老母也。事后,我问她,那你为什么去呀?她竟回答我,你要我去的呀。好吧,这孩子还真是敢于选择自己所想做的。老母亲总是忧心,没有发现她感兴趣的东西,频频问她。她在学钢琴和舞蹈,但她自己又说不喜欢舞蹈,我想主要原因还是练习舞蹈比较辛苦,比较痛。而练琴也时常要妈妈提醒。她会说她喜欢画画,确实她在家里很喜欢自己画画,喜欢做手工,也很喜欢跟我一起外出画画,甚至挤出时间来都要做这件事情。但是于画画这件事,我想请她报班学习,她却是怎么也不肯。可能因为她已经上了两个兴趣班,特别怕占用她玩的时间。我想在一年级结束以后,再做一些删减,选择她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发现她在数学上面的思维会要慢一些,可能因为我们对她这方面的启蒙教育也要少一些。按照遗传来说,她应该还是遗传了爸爸的理工科基因呀。只是爸爸平时只带她做游戏,很少管她学习的事情。而我这个文科妈妈也只注重文科的启蒙。所以我想在数学上面,我们还需要多帮助她。不过,她爸爸的观点是很多东西都是天生而不可强求的。不知道在教育学上,是否有这样的实验数据表明,先天和后天对于教育的影响,到底哪个比重更大?
孩子的教育还真是一件特别有意思,又很需要智慧来教导的事情。求上帝特别带领我,在甜甜的教育道路上,做她的帮助者,而不是施压者或是拆毁者。 查看全部

甜甜已经考了三次数学。第一次题未做完,不合格得了D。想来她还没有考试的概念。第二次100分的试卷得了94分,全班只有七个孩子在94分以下。她老是分不清大于号小于号,也不知道排序是从左往右。小孩子看什么都跟大人不一样。第三次口算测验得了A加,全对了。她还告诉我,她检查了,纠正了一个错误。看来她在慢慢学习和进步,也在适应这样的考试模式和体制。
作业要求放低一点,我和她也适应一些,不花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做作业了。依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学英语或是画画。
这几天做数学作业时,她总弄错大于小于号。我非常不耐心。总是声音很大,甚至说她笨。事后非常后悔向她道歉。她总是能原谅我。她在挨骂时也不发脾气,也不顶嘴。求神饶恕我,赐我耐心。
因为爱是恒久忍耐,love is patience。忍耐大概是做父母最难的功课。因为大人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总认为孩子也是理所当然地认识这个世界。而事实上孩子对这个世界是感到陌生的,有很多东西在大人看来理所当然应该理解的,其实他们是不理解的。
最近给甜甜读《苏菲的世界》,她非常喜欢听。因为里面提出了一些小孩子很关心,却从没有大人跟他们讨论过的问题。而且每一章都很有悬念,所以她总是非常期待。而对于有些问题的思考,小孩子的视角总是有点相似,她和书中苏菲的思考角度就很像。比如世界从何而来?她们都认为应该有一个最开始的东西,比如说到是神创造了世界,她们就会思考,那神也应该有一个开始呀。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很难回答她,圣经说神是自有永有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她们认为任何东西都应该有一个开始发生的时候。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凡是遇到问题,我都会跟她说哲学最重要的就是提出问题和思考,而这些问题都是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的,妈妈都不知道答案,妈妈给你读这些书就是为了引起你来思考这些问题。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除此之外,她最近也很喜欢听凯叔讲西游记的故事,我们也从图书馆借了西游记的绘本回来,她都很喜欢。红楼梦她也听过,也是听得津津有味的。然而我想四大名著里面,大概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西游记了。最近甜甜还喜欢读的书,有《姆咪在冬天做的傻事》。我也给她读一点《希利尔讲世界史和艺术史》,孩子都感到非常好奇。其他时候她会自己读那些比较容易看懂的玛蒂娜系列,还有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等,还有她最喜欢看冰雪奇缘的电影和书。她很喜欢读虚构的故事类书籍,不太主动读科学类的书。
然而昨天她在路上突然问我土壤下面是什么,一直往下挖,那有什么。然后我就跟她讲,那我们回去看一看《十万个为什么》,里面讲地球的构造。晚上回到家里,我们一起读《地球的秘密》。她很认真地听我读,自己翻到书里面讲到月食和日食的地方,也是特别感兴趣。还特别要求我下次看日食和月食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喊她。所以看来孩子的阅读还是需要引导的,我们要结合生活当中所遇到的事情,来引导他们阅读这些非虚构类的书籍。
甜甜的语文拼音学得还是挺顺利的,而且发音基本上都非常标准,甚至有时候我都没有她说的那么标准。学校里选拔主持人班,我我看她在发音上非常标准,希望她能够进一步学习。请她报名参加,她准备了一首王维的竹里馆,最后老师问她,你喜欢主持吗?她竟率性回答,不喜欢。真是急煞老母也。事后,我问她,那你为什么去呀?她竟回答我,你要我去的呀。好吧,这孩子还真是敢于选择自己所想做的。老母亲总是忧心,没有发现她感兴趣的东西,频频问她。她在学钢琴和舞蹈,但她自己又说不喜欢舞蹈,我想主要原因还是练习舞蹈比较辛苦,比较痛。而练琴也时常要妈妈提醒。她会说她喜欢画画,确实她在家里很喜欢自己画画,喜欢做手工,也很喜欢跟我一起外出画画,甚至挤出时间来都要做这件事情。但是于画画这件事,我想请她报班学习,她却是怎么也不肯。可能因为她已经上了两个兴趣班,特别怕占用她玩的时间。我想在一年级结束以后,再做一些删减,选择她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发现她在数学上面的思维会要慢一些,可能因为我们对她这方面的启蒙教育也要少一些。按照遗传来说,她应该还是遗传了爸爸的理工科基因呀。只是爸爸平时只带她做游戏,很少管她学习的事情。而我这个文科妈妈也只注重文科的启蒙。所以我想在数学上面,我们还需要多帮助她。不过,她爸爸的观点是很多东西都是天生而不可强求的。不知道在教育学上,是否有这样的实验数据表明,先天和后天对于教育的影响,到底哪个比重更大?
孩子的教育还真是一件特别有意思,又很需要智慧来教导的事情。求上帝特别带领我,在甜甜的教育道路上,做她的帮助者,而不是施压者或是拆毁者。

父母与家长,其实不一样

家庭教育东北野鸡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0 次浏览 • 2018-11-01 16:08 • 来自相关话题

好父母  好家长
初看这个题目,第一反应觉得这两个词意思一样:父母即家长,家长即父母。
但细细一想,又感觉它们同中有异。
父母,意味着自然承担。跟动物一样,随着孩子的降生,我们自然升级。于是爱与养,天经地义。
家长,代表社会责任。顾名思义,作为一家之长,它意味着领导、责任、榜样、示范,既让自己好,还助家庭好、孩子好。
简单点说,父母重养,家长重育。


对于“养”和“育”这两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能扮演好这两个角色却并不容易。
作为父母,应以“爱”之名,去关爱,去理解,去包容,去接纳,甚至无条件、无原则。孩子与我们的那份血脉相连,意味着责任终生,不离不弃。
作为家长,应以“育”之义,去帮助、引导、督促、纠偏。因为我们要培育一个在家有礼有节,在社会能如鱼得水,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受欢迎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公民。
养太多,育无力;育太多,养无情。


拥有小孩、陪伴成长的我们,身兼两责,既当父母,也任家长。
因此,它要求我们做到统一、实现平衡,使“养”和“育”成为孩子成长的双翼,伴孩子越飞越高,越走越远。
查看全部







好父母  好家长
初看这个题目,第一反应觉得这两个词意思一样:父母即家长,家长即父母。
但细细一想,又感觉它们同中有异。
父母,意味着自然承担。跟动物一样,随着孩子的降生,我们自然升级。于是爱与养,天经地义。
家长,代表社会责任。顾名思义,作为一家之长,它意味着领导、责任、榜样、示范,既让自己好,还助家庭好、孩子好。

简单点说,父母重养,家长重育。



对于“养”和“育”这两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能扮演好这两个角色却并不容易。
作为父母,应以“爱”之名,去关爱,去理解,去包容,去接纳,甚至无条件、无原则。孩子与我们的那份血脉相连,意味着责任终生,不离不弃。
作为家长,应以“育”之义,去帮助、引导、督促、纠偏。因为我们要培育一个在家有礼有节,在社会能如鱼得水,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受欢迎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公民。

养太多,育无力;育太多,养无情。



拥有小孩、陪伴成长的我们,身兼两责,既当父母,也任家长。
因此,它要求我们做到统一、实现平衡,使“养”和“育”成为孩子成长的双翼,伴孩子越飞越高,越走越远。


有一种孝顺,叫乖乖示弱

家庭教育cjw00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8 次浏览 • 2018-11-01 11:55 • 来自相关话题

[h1]                                                  0 1[/h1]前几天,连续十多天40度高温的重庆终于迎来了一场雨。虽然下得不太透彻,但还是带来了几分慰藉。
晚饭后,趁凉风还在,我和妈妈一起去户外散步。一路走,一路聊,好不惬意。
忽然,我脚一滑,打了一个趔趄。我以为踩到了什么东西。低头一看,原来雨后不久,地面还有点湿,我又大意地穿了一双“平板”的人字拖。
妈妈见状,一下子伸出大手,将我一把抓住,才让我没有摔下去。
我直起身,打算挣脱妈妈的手,继续往前走。
但妈妈并没有放手的意思,依然紧紧地拉着我,生怕我遇上什么闪失。
“我会小心的!”我说。
可妈妈不听,还是执意不放。






陪伴就是牵手
就这样,我们继续往前走着。经历了刚才的“惊险”,我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没想到,还是有好几次差点滑倒。
我尴尬地笑笑,妈妈的手抓得更紧了,差点把我给架了起来。
过路的人朝我们投来异样的目光,好像我生了什么重病,被妈妈这样的精心保护。
我的脸不自觉地红了,有些不好意思,心想:妈妈已经70多了,走在路上,不是我在保护她,而是她在保护我,这太不像话了。
于是,我使劲地把手臂向外抽,但妈妈就是不放手。
僵持了一会儿,我妥协了。一路走着,任由老妈护小孩般牵着、拽着……
[h1]                                                     0 2[/h1]这妥协,不是因为在公众场合争起来不好意思,也不是因为“孝顺,孝顺,就是要顺”,而是我
从妈妈护着我的眼神里,看出了骄傲,看出了自豪,看出了她依然高大无比、年轻力壮的自我认同。
虽然已经年迈,但还能照顾和保护自己的儿女,这比任何旁人的夸奖、年轻的恭维都要受用,都更加令人振奋。
果然,我乖乖的顺从让妈妈的脚步更加轻快,脸上也愈发开心。遇到熟人,得意地介绍着“这是我女儿”。我也配合地靠紧她,点头微笑。






陪伴就是拥抱
人们常说:老小老小,人老了,性格和脾气就变得像小孩了。
原来,当个孝顺子女,陪在父母身旁,我们并不需要去努力证明自己已经完全长大,在工作与生活中如何独当一面、果敢能干,需要的只是“装萌扮乖”,让他们“逞能”。
就像面对小朋友,我们不必事事包办,只需适时示弱,把表现的机会尽量给他们一样。越是多给空间,让其表现,他们便愈加兴致勃勃,成就感爆棚。
[h1]                                                      0 3[/h1]平时工作较忙,陪爸妈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个假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多抽点时间待在他们身边。
所以,趁先生出差,我放弃了游山玩水,带女儿回娘家了。而且回来多天,我既没有联系当地的朋友,也没有通知周围的同学,就想每一天都静静的、完整的陪着爸妈。
不过,这些天不是我在担待和照顾他们,反而时时处处都是他们在照顾着我。
早晨天刚亮,我和女儿还没起床,他俩就忙开了。逛早市,买菜,买水果;回到家,做早餐;吃完饭,收拾洗碗。
刚一坐下来,又开始削水果、递热茶。
这里一丢下,马上又开始转战厨房,准备午餐。
每次做饭前,都反复地问我们喜欢吃什么,今天做什么。每天的菜都魔术般的变着花样。






陪伴就是相聚
这几天,鱼香肉丝、糖醋排骨、当归炖鸡、老鸭汤、酸菜鱼、清烧肉丸子、麻辣鸡丁……让我们吃了个遍。妈妈会做那么多拿手好菜,让我好惊讶。
当女儿每天都不停地说着“好吃、好吃”,并叫我跟外婆好好学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有妈的孩子像个宝的幸福,也看到了妈妈由内而外的骄傲。每次,她都笑着说:“好吃就好,多吃点!难得在外婆家吃到。”
如此集中,确实难得。妈妈不止一次地说:“你结婚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住上这么久!”话语间,万般依恋,无限感慨。

[h1]                                                   0 4[/h1]平常,我们几兄妹回去看望父母,因不想麻烦他们,多数时候都选择在外面吃,而且经常是吃完饭稍微坐坐,又因为家有学生、工作未完等,忙乎着各自回家。
但现在,我才深切体会到,爸妈在乎的不是身体的累,而是家人团聚的乐、被儿女们依赖的甜。就像这段时间,哪怕忙得脚不沾地,心里却早已开起了花。
虽说我不怎么会做菜,但这个假期还是学会了几样。可是,爸妈怎么也不肯把主厨的位置让出来。看着他们如此忙碌,最初我感到很不好意思。自己女儿都这么大了,在这里却还过着近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后来,我明白了父母的心意,也全盘接受了他们的付出。






陪伴就是感恩
老爸、老妈70多了,还能感受到年轻,还能感觉到存在的价值,还能被儿女深深依赖,应该比吃什么补药都强。
于是,我不再跟他们争抢,也学着像女儿一样去表扬、去“享受”。每一顿都放下顾忌,津津有味地吃,把“身材”与“减肥”抛之脑后。






陪伴就是乖乖示弱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经常回家,其实不需要很多理由。
面对父母,也不用时时理性、处处原则。
因为,有一种孝顺,叫乖乖示弱,让爸妈顶天立地。 查看全部

[h1]                                                  0 1[/h1]前几天,连续十多天40度高温的重庆终于迎来了一场雨。虽然下得不太透彻,但还是带来了几分慰藉。
晚饭后,趁凉风还在,我和妈妈一起去户外散步。一路走,一路聊,好不惬意。
忽然,我脚一滑,打了一个趔趄。我以为踩到了什么东西。低头一看,原来雨后不久,地面还有点湿,我又大意地穿了一双“平板”的人字拖。
妈妈见状,一下子伸出大手,将我一把抓住,才让我没有摔下去。
我直起身,打算挣脱妈妈的手,继续往前走。
但妈妈并没有放手的意思,依然紧紧地拉着我,生怕我遇上什么闪失。
“我会小心的!”我说。
可妈妈不听,还是执意不放。






陪伴就是牵手
就这样,我们继续往前走着。经历了刚才的“惊险”,我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没想到,还是有好几次差点滑倒。
我尴尬地笑笑,妈妈的手抓得更紧了,差点把我给架了起来。
过路的人朝我们投来异样的目光,好像我生了什么重病,被妈妈这样的精心保护。
我的脸不自觉地红了,有些不好意思,心想:妈妈已经70多了,走在路上,不是我在保护她,而是她在保护我,这太不像话了。
于是,我使劲地把手臂向外抽,但妈妈就是不放手。
僵持了一会儿,我妥协了。一路走着,任由老妈护小孩般牵着、拽着……
[h1]                                                     0 2[/h1]这妥协,不是因为在公众场合争起来不好意思,也不是因为“孝顺,孝顺,就是要顺”,而是我
从妈妈护着我的眼神里,看出了骄傲,看出了自豪,看出了她依然高大无比、年轻力壮的自我认同。
虽然已经年迈,但还能照顾和保护自己的儿女,这比任何旁人的夸奖、年轻的恭维都要受用,都更加令人振奋。
果然,我乖乖的顺从让妈妈的脚步更加轻快,脸上也愈发开心。遇到熟人,得意地介绍着“这是我女儿”。我也配合地靠紧她,点头微笑。






陪伴就是拥抱
人们常说:老小老小,人老了,性格和脾气就变得像小孩了。
原来,当个孝顺子女,陪在父母身旁,我们并不需要去努力证明自己已经完全长大,在工作与生活中如何独当一面、果敢能干,需要的只是“装萌扮乖”,让他们“逞能”。
就像面对小朋友,我们不必事事包办,只需适时示弱,把表现的机会尽量给他们一样。越是多给空间,让其表现,他们便愈加兴致勃勃,成就感爆棚。
[h1]                                                      0 3[/h1]平时工作较忙,陪爸妈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个假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多抽点时间待在他们身边。
所以,趁先生出差,我放弃了游山玩水,带女儿回娘家了。而且回来多天,我既没有联系当地的朋友,也没有通知周围的同学,就想每一天都静静的、完整的陪着爸妈。
不过,这些天不是我在担待和照顾他们,反而时时处处都是他们在照顾着我。
早晨天刚亮,我和女儿还没起床,他俩就忙开了。逛早市,买菜,买水果;回到家,做早餐;吃完饭,收拾洗碗。
刚一坐下来,又开始削水果、递热茶。
这里一丢下,马上又开始转战厨房,准备午餐。
每次做饭前,都反复地问我们喜欢吃什么,今天做什么。每天的菜都魔术般的变着花样。






陪伴就是相聚
这几天,鱼香肉丝、糖醋排骨、当归炖鸡、老鸭汤、酸菜鱼、清烧肉丸子、麻辣鸡丁……让我们吃了个遍。妈妈会做那么多拿手好菜,让我好惊讶。
当女儿每天都不停地说着“好吃、好吃”,并叫我跟外婆好好学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有妈的孩子像个宝的幸福,也看到了妈妈由内而外的骄傲。每次,她都笑着说:“好吃就好,多吃点!难得在外婆家吃到。”
如此集中,确实难得。妈妈不止一次地说:“你结婚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住上这么久!”话语间,万般依恋,无限感慨。

[h1]                                                   0 4[/h1]平常,我们几兄妹回去看望父母,因不想麻烦他们,多数时候都选择在外面吃,而且经常是吃完饭稍微坐坐,又因为家有学生、工作未完等,忙乎着各自回家。
但现在,我才深切体会到,爸妈在乎的不是身体的累,而是家人团聚的乐、被儿女们依赖的甜。就像这段时间,哪怕忙得脚不沾地,心里却早已开起了花。
虽说我不怎么会做菜,但这个假期还是学会了几样。可是,爸妈怎么也不肯把主厨的位置让出来。看着他们如此忙碌,最初我感到很不好意思。自己女儿都这么大了,在这里却还过着近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后来,我明白了父母的心意,也全盘接受了他们的付出。






陪伴就是感恩
老爸、老妈70多了,还能感受到年轻,还能感觉到存在的价值,还能被儿女深深依赖,应该比吃什么补药都强。
于是,我不再跟他们争抢,也学着像女儿一样去表扬、去“享受”。每一顿都放下顾忌,津津有味地吃,把“身材”与“减肥”抛之脑后。






陪伴就是乖乖示弱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经常回家,其实不需要很多理由。
面对父母,也不用时时理性、处处原则。
因为,有一种孝顺,叫乖乖示弱,让爸妈顶天立地。

孩子快上小学了,汉字要不要提前认?

家庭教育medicine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4 次浏览 • 2018-11-01 10:06 • 来自相关话题

起跑准备,快乐学习
9月,又一批孩子即将走进小学。家长们开始做学前准备,社会培训的幼小衔接也异常火爆。
有的在学拼音,有的在练书法,有的在做口算,有的在认汉字……
一片忙碌,传递出来的有期待与欣喜,也有茫然与焦虑。
前几天,有朋友非常认真地问我:
孩子快上学了,要不要提前认点字?
个人以为:可以认,但不要为认而认,机械地认。
回顾教过的历届一年级,发现提前认字好处不少:
从语文课本的学习来看,汉字是低段学习的重点,应该给予重视。低段语文课文较多,每一课都有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提前认识一些,学习起来肯定会稍显轻松。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调整自我,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节奏。
就心理发展而言,提前铺垫,有些基础,会提升成就感,减少挫败感,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成功是成功之母”。
从阅读兴趣出发,提前认字能减少障碍,促进阅读的流畅,加快阅读的速度。虽然低段读物很多都有拼音,可借助拼音帮助阅读。但如果很多字都不认识,都要停下来去看拼音,阅读的连贯性不能保证,既有碍思维、影响理解,也不利于阅读兴趣的保持与激发。
观察发现,认字多的孩子其阅读的开启往往相对较早,阅读的量也会更大。早认字,早阅读,快阅读,已是不争的事实。
于是,很多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便各出“奇”招,帮助孩子快速“起跑”。买回识字卡片一大堆,制定详细的每日规划,天天读,反复认,识到了奖励,认错了惩罚。把识字变成一个硬性的任务,每天打卡式推进。
这当中,不排除有些孩子受益其中。但这种机械、枯燥的认读,带来的更多的结果是:孩子的字没识得几个,反而还败了胃口,没了兴趣,得不偿失。
怎么办呢?有没有轻松识字的好方法?
老师们都知道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要求认识的字往往按照由易到难、由独体到合体的规律来逐步推进。所以,过了这么多年,我也清楚地记得我上学时认的第一批字是:人、口、手、上、中、下。但女儿乐乐认到的第一个字却是较为复杂的“渝”,这既让我意外,也让我深受启发。
那时候,乐乐还不到三岁,我们一家人照例晚饭后去外面散步。走着走着,乐乐径直来到一辆车旁,指着车牌上的第一个字问:“妈妈,这是什么?”
我顺口答道:“这是渝。”
“是我们平常吃的那个鱼吗?”
我笑了,说:“这是一个汉字,读yu。它不是吃鱼的鱼,而是咱们重庆的简称——渝。”
乐乐听了,似懂非懂地向前跑去。来到另一辆车前,一边指,一边大声地说“渝!”
说完,继续往前跑,继续指着大声喊:“渝!”
就这样,一路跑,一路找,一路念,重复了十几遍,她把“渝”字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后来,随时问她,她也能认出那个字来。
为什么她能认到“渝”字?为什么她最先认识的字会是较为复杂的“渝”?
原来,我们小区外的公路是限时停车路段,道路两旁每天都停满了车。重庆本地的车居多,所以她看着几乎每辆车上都有个一样的字,感到很好奇,引起了注意。
当她知道那个字念“yu”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非常兴奋,便不自由主地想分享,想念叨。
不自觉地重复,让她对这个字加深了印象。于是,看似复杂的“渝”字,便成为她主动认识的第一个字了。
后来,借助生活,她认识了很多字。在广告牌上,在步行街,在饭店,在超市,看路标,拿菜单……都能激发她识字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越认越欢。
其实认字就像认人一样,一回生,二回熟,见的次数多了,就能根据整体印象自然识记了。
留意周边的环境,在生活中识字,比困在家中的枯燥识记更有趣,也更有效。
准备好了吗?现在就带孩子出去走一走,认一认吧! 查看全部







起跑准备,快乐学习
9月,又一批孩子即将走进小学。家长们开始做学前准备,社会培训的幼小衔接也异常火爆。
有的在学拼音,有的在练书法,有的在做口算,有的在认汉字……
一片忙碌,传递出来的有期待与欣喜,也有茫然与焦虑。
前几天,有朋友非常认真地问我:

孩子快上学了,要不要提前认点字?

个人以为:可以认,但不要为认而认,机械地认。
回顾教过的历届一年级,发现提前认字好处不少:
从语文课本的学习来看,汉字是低段学习的重点,应该给予重视。低段语文课文较多,每一课都有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提前认识一些,学习起来肯定会稍显轻松。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调整自我,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节奏。
就心理发展而言,提前铺垫,有些基础,会提升成就感,减少挫败感,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成功是成功之母”。
从阅读兴趣出发,提前认字能减少障碍,促进阅读的流畅,加快阅读的速度。虽然低段读物很多都有拼音,可借助拼音帮助阅读。但如果很多字都不认识,都要停下来去看拼音,阅读的连贯性不能保证,既有碍思维、影响理解,也不利于阅读兴趣的保持与激发。
观察发现,认字多的孩子其阅读的开启往往相对较早,阅读的量也会更大。早认字,早阅读,快阅读,已是不争的事实。
于是,很多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便各出“奇”招,帮助孩子快速“起跑”。买回识字卡片一大堆,制定详细的每日规划,天天读,反复认,识到了奖励,认错了惩罚。把识字变成一个硬性的任务,每天打卡式推进。
这当中,不排除有些孩子受益其中。但这种机械、枯燥的认读,带来的更多的结果是:孩子的字没识得几个,反而还败了胃口,没了兴趣,得不偿失。

怎么办呢?有没有轻松识字的好方法?

老师们都知道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要求认识的字往往按照由易到难、由独体到合体的规律来逐步推进。所以,过了这么多年,我也清楚地记得我上学时认的第一批字是:人、口、手、上、中、下。但女儿乐乐认到的第一个字却是较为复杂的“渝”,这既让我意外,也让我深受启发。
那时候,乐乐还不到三岁,我们一家人照例晚饭后去外面散步。走着走着,乐乐径直来到一辆车旁,指着车牌上的第一个字问:“妈妈,这是什么?”
我顺口答道:“这是渝。”
“是我们平常吃的那个鱼吗?”
我笑了,说:“这是一个汉字,读yu。它不是吃鱼的鱼,而是咱们重庆的简称——渝。”
乐乐听了,似懂非懂地向前跑去。来到另一辆车前,一边指,一边大声地说“渝!”
说完,继续往前跑,继续指着大声喊:“渝!”
就这样,一路跑,一路找,一路念,重复了十几遍,她把“渝”字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后来,随时问她,她也能认出那个字来。

为什么她能认到“渝”字?为什么她最先认识的字会是较为复杂的“渝”?

原来,我们小区外的公路是限时停车路段,道路两旁每天都停满了车。重庆本地的车居多,所以她看着几乎每辆车上都有个一样的字,感到很好奇,引起了注意。
当她知道那个字念“yu”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非常兴奋,便不自由主地想分享,想念叨。
不自觉地重复,让她对这个字加深了印象。于是,看似复杂的“渝”字,便成为她主动认识的第一个字了。
后来,借助生活,她认识了很多字。在广告牌上,在步行街,在饭店,在超市,看路标,拿菜单……都能激发她识字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越认越欢。
其实认字就像认人一样,一回生,二回熟,见的次数多了,就能根据整体印象自然识记了。
留意周边的环境,在生活中识字,比困在家中的枯燥识记更有趣,也更有效。
准备好了吗?现在就带孩子出去走一走,认一认吧!

习作起步啥时为宜?我们的答案是一年级!

亲子教育即合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0 次浏览 • 2018-10-19 15:27 • 来自相关话题

我手写我心
说起习作,其重要性与难度自然不言而喻。

对大人来说,做同样的工作,如果某人特别爱写会写,将往往比其他人更有成效,更多机会。

对小学生来说,习作是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重要组成,也是学习语文必须面对和跨越的一道坎。

前几天一位网友看到我在微信圈中分享的班上3年级同学作文感到万分惊讶。
他说,不是3年级才开始习作吗?你们班的同学怎么普遍都写得那么长,那么好,差不多都能写四五百字?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作文的呀?
类似的问题也有其他班的家长问过。在教学中,甚至有老师在严格按照一年级写一句话、二年级写两句话、三年级写一段话的“标准”来训练学生习作。,
对于习作,到底啥时开启,如何开启,是很多家长和老师所共同关心的。
开始太早,学生连字都不会识也不会写,这会不会造成学生学习的负担?起步太晚,又是否能跟上语言发展与成长的节奏?







激发兴趣,方式适宜

回顾我们班的学习经历,我发现:

时间的早晚不是问题。而能否找到契机,激发兴趣,再辅以合适的方式,比啥时开始更重要。

我们班的作文起步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说出来,你可能会吓一跳。
因为我们在学习拼音第10课“复韵母”的时候,就开始第一次习作练习了。
为巩固拼音,渗透识字,在这一课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小猫爱吃鱼。小狗爱吃骨头。小山羊爱吃草。
结合图画,读通句子后,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平常你爱吃什么呀?
说到吃,一个个小吃货纷纷瞪大眼睛,举起小手,争相回应。
有的说我爱吃面包,有的说我爱吃糖,有的说我爱吃巧克力,还有的说我爱吃冰激凌……
接着,我话锋一转,继续追问:你的爸爸妈妈爱吃什么呀?
这下就更有趣了。
有的说,爸爸爱吃肉,妈妈爱吃菜。
有的说,爸爸爱喝酒,妈妈爱吃鱼。
有的说,爸爸爱吃辣椒,妈妈爱吃水果。
整个课堂热闹极了。






生活即写作


看到大家兴致颇高,意犹未尽,我继续提出挑战:到现在为止,我们已学了很多拼音字母了。现在,

您能仿照课本中的句子,用拼音来介绍一下你们一家分别爱吃些什么吗?
“能!”“我能!”“我也能!”一时间,谁也不肯低头退却,立马拿出笔“唰唰唰”地写起来。
不一会儿,孩子们的第一次写话就顺利完成了。
小颜写道:我爱吃巧克力。妈妈爱吃水果。爸爸爱吃肉。
博文写道:我爱吃冰激凌。妈妈爱吃鱼。爸爸爱喝酒。
子涵写道:我爱吃苹果。妈妈爱吃香蕉。爸爸爱吃梨。
……








行动就好,爱写即可
虽然孩子们写的句子五花八门,有的逻辑有些乱,音节也有错,但能用学过的拼音帮助他们表达自我,重现生活。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与表达的快乐。忙得不亦乐乎。
就这样,我们班的习作起步伴随着拼音的学习,从一年级的第一个月就慢慢开启了。
所以到三年级时,多数孩子能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下四五百字,也不足为奇了。
现在,你还为写作何时开始而发愁吗?
找到时机,找准方式,就快快开启吧! 查看全部







我手写我心
说起习作,其重要性与难度自然不言而喻。


对大人来说,做同样的工作,如果某人特别爱写会写,将往往比其他人更有成效,更多机会。

对小学生来说,习作是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重要组成,也是学习语文必须面对和跨越的一道坎。

前几天一位网友看到我在微信圈中分享的班上3年级同学作文感到万分惊讶。
他说,不是3年级才开始习作吗?你们班的同学怎么普遍都写得那么长,那么好,差不多都能写四五百字?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作文的呀?
类似的问题也有其他班的家长问过。在教学中,甚至有老师在严格按照一年级写一句话、二年级写两句话、三年级写一段话的“标准”来训练学生习作。,
对于习作,到底啥时开启,如何开启,是很多家长和老师所共同关心的。
开始太早,学生连字都不会识也不会写,这会不会造成学生学习的负担?起步太晚,又是否能跟上语言发展与成长的节奏?







激发兴趣,方式适宜


回顾我们班的学习经历,我发现:

时间的早晚不是问题。而能否找到契机,激发兴趣,再辅以合适的方式,比啥时开始更重要。

我们班的作文起步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说出来,你可能会吓一跳。
因为我们在学习拼音第10课“复韵母”的时候,就开始第一次习作练习了。
为巩固拼音,渗透识字,在这一课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小猫爱吃鱼。小狗爱吃骨头。小山羊爱吃草。
结合图画,读通句子后,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平常你爱吃什么呀?
说到吃,一个个小吃货纷纷瞪大眼睛,举起小手,争相回应。
有的说我爱吃面包,有的说我爱吃糖,有的说我爱吃巧克力,还有的说我爱吃冰激凌……
接着,我话锋一转,继续追问:你的爸爸妈妈爱吃什么呀?
这下就更有趣了。
有的说,爸爸爱吃肉,妈妈爱吃菜。
有的说,爸爸爱喝酒,妈妈爱吃鱼。
有的说,爸爸爱吃辣椒,妈妈爱吃水果。
整个课堂热闹极了。






生活即写作


看到大家兴致颇高,意犹未尽,我继续提出挑战:到现在为止,我们已学了很多拼音字母了。现在,

您能仿照课本中的句子,用拼音来介绍一下你们一家分别爱吃些什么吗?
“能!”“我能!”“我也能!”一时间,谁也不肯低头退却,立马拿出笔“唰唰唰”地写起来。
不一会儿,孩子们的第一次写话就顺利完成了。
小颜写道:我爱吃巧克力。妈妈爱吃水果。爸爸爱吃肉。
博文写道:我爱吃冰激凌。妈妈爱吃鱼。爸爸爱喝酒。
子涵写道:我爱吃苹果。妈妈爱吃香蕉。爸爸爱吃梨。
……








行动就好,爱写即可

虽然孩子们写的句子五花八门,有的逻辑有些乱,音节也有错,但能用学过的拼音帮助他们表达自我,重现生活。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与表达的快乐。忙得不亦乐乎。

就这样,我们班的习作起步伴随着拼音的学习,从一年级的第一个月就慢慢开启了。
所以到三年级时,多数孩子能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下四五百字,也不足为奇了。
现在,你还为写作何时开始而发愁吗?
找到时机,找准方式,就快快开启吧!

细数快乐,让日记天天有料

亲子教育rifle8605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8 次浏览 • 2018-10-19 15:27 • 来自相关话题

童年生活,天天快乐
日记,是写作练习的惯用方式。
每个学生在习作起步时,都免不了要通过日记来练练笔。
但习作之初,一提起日记,很多孩子都感觉非常的难。如果真要刨根问底寻个究竟,可能便是没啥可写。
尽管很多老师或老师都会很负责任又极富人文关怀地说一句:今天的日记不要有什么负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孩子在书桌前坐上半天,眼睛望绿了,笔杆快咬断了,也想不出到底该写点什么。
无料可写,导致无从去写,当然就更谈不上写得快、写得好了。
所以,让日记有料,让学生找到每天可写的内容,便是习作起步的重中之重了。







有话可说,重中之重
问及如何有料?
老师们会一口气给你很多的建议:
留意生活,主动发现,用心感受,做好记录……
有用吗?好像有。
但在习作起步之初,这些看似华丽又无所不能的理论真还没多少用。
因为这样的道理天天讲,孩子们都已经可以像老师一样倒背如流一贯而出了,但还是常常为没料可写而深深苦恼。


怎么办?写什么?
如果走进我们班,孩子们会告诉你一个秘诀,那就是——今天我很快乐。
最初,我也好奇:生活这么丰富多彩,为什么就没有印象,不知道写什么?
后来慢慢发现,目标太多,范围太广,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事。它往往会让人一片茫然,无所适从。
因为六、七岁的孩子还没能炼就一颗锐敏的心,也缺乏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所以,与其让学生抓破脑袋都想不出写什么,不如给他变个方式,搭个梯子。
于是,我布置日记时给出了一个题目——今天我很快乐。







用心回顾,细数快乐
快乐?有啥快乐呀?我有吗?
第一次看到我在黑板上写下这个题目时,很多同学为之一怔。
但很快,就有同学迫不及待起来分享:

今天我很快乐,因为体育课上,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好玩的游戏。
今天我很快乐,因为上课时,老师表扬我非常认真。
今天我很快乐,我回答出了一个很难的问题。
今天我很快乐,我的作业做得全对。
今天我很快乐,爸爸出差就快回来了。他还说要给我带礼物。
今天我很快乐,我忘带橡皮了,写字的时候同桌主动把橡皮借给我。
……
就这样,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同学们分享了快乐,也找到了当天日记的题材。

同时,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他们懂得“只要用心发现,快乐就在身边”。
更可喜的是,这样的分享,还触动了柔软的心,灿烂了纯真的脸。






细数快乐,柔软心灵
没想到,此招还真灵。
从此,凡是有同学不知道日记写什么之时,我都请他在本子上先写下这句“今天我很快乐”,然后再细想快乐的原因、当时的场景。
通过给出一个话题,让思维聚焦。很多同学往往还没把这几个字写完,心中就已经有了主意。当天的日记也迎刃而解,一气呵成。

如今,细数快乐让孩子们渐渐爱上日记,也更加阳光,更加敏锐。
今天,你快乐吗?
不妨写出来,大家齐分享! 查看全部







童年生活,天天快乐

日记,是写作练习的惯用方式。

每个学生在习作起步时,都免不了要通过日记来练练笔。
但习作之初,一提起日记,很多孩子都感觉非常的难。如果真要刨根问底寻个究竟,可能便是没啥可写。
尽管很多老师或老师都会很负责任又极富人文关怀地说一句:今天的日记不要有什么负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孩子在书桌前坐上半天,眼睛望绿了,笔杆快咬断了,也想不出到底该写点什么。
无料可写,导致无从去写,当然就更谈不上写得快、写得好了。
所以,让日记有料,让学生找到每天可写的内容,便是习作起步的重中之重了。







有话可说,重中之重

问及如何有料?

老师们会一口气给你很多的建议:
留意生活,主动发现,用心感受,做好记录……
有用吗?好像有。
但在习作起步之初,这些看似华丽又无所不能的理论真还没多少用。
因为这样的道理天天讲,孩子们都已经可以像老师一样倒背如流一贯而出了,但还是常常为没料可写而深深苦恼。


怎么办?写什么?

如果走进我们班,孩子们会告诉你一个秘诀,那就是——今天我很快乐。
最初,我也好奇:生活这么丰富多彩,为什么就没有印象,不知道写什么?
后来慢慢发现,目标太多,范围太广,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事。它往往会让人一片茫然,无所适从。
因为六、七岁的孩子还没能炼就一颗锐敏的心,也缺乏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所以,与其让学生抓破脑袋都想不出写什么,不如给他变个方式,搭个梯子。
于是,我布置日记时给出了一个题目——今天我很快乐。







用心回顾,细数快乐

快乐?有啥快乐呀?我有吗?

第一次看到我在黑板上写下这个题目时,很多同学为之一怔。
但很快,就有同学迫不及待起来分享:

今天我很快乐,因为体育课上,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好玩的游戏。
今天我很快乐,因为上课时,老师表扬我非常认真。
今天我很快乐,我回答出了一个很难的问题。
今天我很快乐,我的作业做得全对。
今天我很快乐,爸爸出差就快回来了。他还说要给我带礼物。
今天我很快乐,我忘带橡皮了,写字的时候同桌主动把橡皮借给我。
……
就这样,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同学们分享了快乐,也找到了当天日记的题材。

同时,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他们懂得“只要用心发现,快乐就在身边”。
更可喜的是,这样的分享,还触动了柔软的心,灿烂了纯真的脸。






细数快乐,柔软心灵

没想到,此招还真灵。

从此,凡是有同学不知道日记写什么之时,我都请他在本子上先写下这句“今天我很快乐”,然后再细想快乐的原因、当时的场景。
通过给出一个话题,让思维聚焦。很多同学往往还没把这几个字写完,心中就已经有了主意。当天的日记也迎刃而解,一气呵成。

如今,细数快乐让孩子们渐渐爱上日记,也更加阳光,更加敏锐。
今天,你快乐吗?
不妨写出来,大家齐分享!

写下童年故事,出一本自己的“书”

亲子教育宜静没嫁给大熊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35 次浏览 • 2018-10-19 15:26 • 来自相关话题

多读、多写、多练笔
提升作文的方法很多,但最好用的还是多读、多写、多练笔。
于是,写日记成了作文练习的一大法宝。
不过,日记写多了,写久了,有的孩子又难免热情骤减,心生倦怠。
如何激发兴趣,让学生长久坚持?
孩子们在学习生活里,都读过不少书,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也来编出一本书,当一次作者,甚至是“作家”?
从而由完成任务的被动写,变为与人分享的主动写;从规定题目去有限的写,变为自由取材的无拘而述。
三年级下期,我们学了课文《争吵》。孩子们被文中那细腻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感受所深深打动。学完后,有同学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这篇文章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说着,还拿出了那本书给大家看。






先读后写,班级共读
于是,我趁机向同学们推荐了这本书,并请同学们一起参与到共读活动之中。
随后,每天都会看到有同学趁着下课时间或午休,自觉地捧出那本书静心阅读。也会时不时地听到有同学在讨论自己看到哪儿来了,书中哪个故事很精彩,哪个人物有意思……甚至还有同学悄悄地展开了阅读比赛。
两个星期后,好些同学都已经看完全书。于是,我们利用语文课举行了一场读书交流会,分享书中各自喜欢的小故事和阅读收获。
因为有了前期的共读,大家共鸣很多,共性的思考也很多。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到读书分享之中,气氛非常热烈。
走进全书目录,发现写作秘密。
从大的章节来看,我们发现了小说是以时间为序来进行安排,如: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直到第二年的七月。
再次翻看目录,又发现小说的选材,很多都是那一年学习生活中作者所看到的有意思的人,如:我们的老师、扫烟囱的男孩、小商人、代课老师等。
此外,我们还关注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如:一件不幸的事、感恩、嫉妒、隆重的颁奖仪式、打架……







从读者,到作者
从读故事,到写故事。
最后,我话锋一转,对同学们说:“其实,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一样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用心发现,还能把它记下来的话,就会创作出我们自己的《爱的教育》。有兴趣吗?”
没想到,好多同学都高举双手大声说好。
于是,再次引导同学们看这本书的目录,并提出几个建议:
一、自己为书取一个喜欢的名字,并装饰封面;
二、以时间为序,整理目录,分月记写;
三、以后的日记,按每周一至二篇的标准自己命题,自由完成。
第二天,在收上来的作业中,我发现好些同学极富个性地在封面写上了“书名”,有《金色的童年》《幸福记忆》《快乐阳光》等,还注明了作者、编者等信息,并郑重其事地为其装饰。
就此,原来的生活小记变为了“小说连载”,写作的主动性增强了,文章质量提升了,语用的训练与落实也巧妙达成了。
就在当天,很多同学还把做“书”的过程也写成了日记,积极性可见一般。
在此分享一篇:






我们出“书”啦!
[h1]我们出“书”啦![/h1][h3]陈诗颖[/h3]读了《爱的教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把自己的日记按月写上目录,装饰成一本书,并给书取一个喜欢的名字。
一想到我就要拥有自己的第一本书,感到开心不已。
晚上做完作业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构思并装饰起我的第一本书来。
首先,我要给我的书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名字好呢?
我飞快地转动着我的聪明小脑瓜:叫“我的教育”,可以,但不是我最喜欢的;叫“诗颖日记”,以名字命名,看似不错,但又好像有点平淡。
经过好一阵冥思苦想,忽然我灵机一动,想起来了:我的日记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它们充满了快乐和温暖,我就给这本书取名为“金色的童年”吧!
于是,我拿出水彩笔,在书的封面上写上了书名。接下来,就该装饰封面了。既然书名叫“金色的阳光”,自然少不了阳光了。于是我在封面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太阳。金色的阳光下,鲜花绚丽,绿草如茵,一个快乐的小女孩正手拿风车在阳光下开心玩耍。这个小女孩可能是我,也可能是我的小伙伴。
最后,要给我的书加上目录了。我一边整理书中的文章名字,一边翻阅之前的日记。
日记中有的记录了我多姿多彩的学习,有的记录了我和小伙伴们的趣事……它们都是我金色童年中的点点滴滴,值得我去回味与珍藏。
就这样,我的第一本书终于在我的努力下顺利“出版”。现在,我多想马上就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我的第一本新书啊!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藏着一个作家梦,都渴望把自己的故事与人分享。

来吧!写下成长故事,出一本自己的书吧! 查看全部







多读、多写、多练笔
提升作文的方法很多,但最好用的还是多读、多写、多练笔。
于是,写日记成了作文练习的一大法宝。
不过,日记写多了,写久了,有的孩子又难免热情骤减,心生倦怠。

如何激发兴趣,让学生长久坚持?

孩子们在学习生活里,都读过不少书,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也来编出一本书,当一次作者,甚至是“作家”?
从而由完成任务的被动写,变为与人分享的主动写;从规定题目去有限的写,变为自由取材的无拘而述。
三年级下期,我们学了课文《争吵》。孩子们被文中那细腻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感受所深深打动。学完后,有同学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这篇文章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说着,还拿出了那本书给大家看。






先读后写,班级共读
于是,我趁机向同学们推荐了这本书,并请同学们一起参与到共读活动之中。
随后,每天都会看到有同学趁着下课时间或午休,自觉地捧出那本书静心阅读。也会时不时地听到有同学在讨论自己看到哪儿来了,书中哪个故事很精彩,哪个人物有意思……甚至还有同学悄悄地展开了阅读比赛。
两个星期后,好些同学都已经看完全书。于是,我们利用语文课举行了一场读书交流会,分享书中各自喜欢的小故事和阅读收获。
因为有了前期的共读,大家共鸣很多,共性的思考也很多。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到读书分享之中,气氛非常热烈。

走进全书目录,发现写作秘密。

从大的章节来看,我们发现了小说是以时间为序来进行安排,如: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直到第二年的七月。
再次翻看目录,又发现小说的选材,很多都是那一年学习生活中作者所看到的有意思的人,如:我们的老师、扫烟囱的男孩、小商人、代课老师等。
此外,我们还关注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如:一件不幸的事、感恩、嫉妒、隆重的颁奖仪式、打架……







从读者,到作者

从读故事,到写故事。

最后,我话锋一转,对同学们说:“其实,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一样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用心发现,还能把它记下来的话,就会创作出我们自己的《爱的教育》。有兴趣吗?”
没想到,好多同学都高举双手大声说好。
于是,再次引导同学们看这本书的目录,并提出几个建议:
一、自己为书取一个喜欢的名字,并装饰封面;
二、以时间为序,整理目录,分月记写;
三、以后的日记,按每周一至二篇的标准自己命题,自由完成。
第二天,在收上来的作业中,我发现好些同学极富个性地在封面写上了“书名”,有《金色的童年》《幸福记忆》《快乐阳光》等,还注明了作者、编者等信息,并郑重其事地为其装饰。
就此,原来的生活小记变为了“小说连载”,写作的主动性增强了,文章质量提升了,语用的训练与落实也巧妙达成了。
就在当天,很多同学还把做“书”的过程也写成了日记,积极性可见一般。
在此分享一篇:






我们出“书”啦!
[h1]我们出“书”啦![/h1][h3]陈诗颖[/h3]读了《爱的教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把自己的日记按月写上目录,装饰成一本书,并给书取一个喜欢的名字。
一想到我就要拥有自己的第一本书,感到开心不已。
晚上做完作业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构思并装饰起我的第一本书来。
首先,我要给我的书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名字好呢?
我飞快地转动着我的聪明小脑瓜:叫“我的教育”,可以,但不是我最喜欢的;叫“诗颖日记”,以名字命名,看似不错,但又好像有点平淡。
经过好一阵冥思苦想,忽然我灵机一动,想起来了:我的日记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它们充满了快乐和温暖,我就给这本书取名为“金色的童年”吧!
于是,我拿出水彩笔,在书的封面上写上了书名。接下来,就该装饰封面了。既然书名叫“金色的阳光”,自然少不了阳光了。于是我在封面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太阳。金色的阳光下,鲜花绚丽,绿草如茵,一个快乐的小女孩正手拿风车在阳光下开心玩耍。这个小女孩可能是我,也可能是我的小伙伴。
最后,要给我的书加上目录了。我一边整理书中的文章名字,一边翻阅之前的日记。
日记中有的记录了我多姿多彩的学习,有的记录了我和小伙伴们的趣事……它们都是我金色童年中的点点滴滴,值得我去回味与珍藏。
就这样,我的第一本书终于在我的努力下顺利“出版”。现在,我多想马上就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我的第一本新书啊!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藏着一个作家梦,都渴望把自己的故事与人分享。

来吧!写下成长故事,出一本自己的书吧!


好家长,你听到的应不仅仅是哭声

亲子教育锦官城诗易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6 次浏览 • 2018-10-19 15:26 • 来自相关话题

近日重庆连晴高温,天气预报几次三番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前天晚上,陪女儿去小区游泳池游泳。人可真多,跟下饺子一样。
不过,来这里的,有的想学游泳,有的锻炼身体,有的单纯戏水,有的就想凉快凉快,所以虽然人多,但并不影响大家对水的期待,也不影响各自为阵的快乐。哗啦的水声、不绝的欢笑声响成一片,直上云端。

突然,一阵刺耳的哭声从不远处传来。走近一看,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岁左右的儿子学游泳。孩子神情紧张,大哭不止。
妈妈心疼不已,抱着孩子连声说:“好了,好了!我们上岸去,不游了!”
爸爸则态度坚决,毫不妥协,厉声说:“继续!快点!给我游!这个样子哪里像个男子汉?”一边说,一边从妻子手中抢夺孩子。
于是,孩子哭声升级,两夫妻的争吵的矛头也从孩子还要不要继续游,转向了彼此间的相互埋怨。
周围,看热闹的多了,议论声也大了…...
这一场景,让我想起了班上的一位学生曾向我诉过的苦:
我每次写作文时,刚一提笔,我妈就开始叽哩呱啦,“你要认真哈,要写得生动些,具体点,班上同学有的都能一篇作文写三四页了,你也要写三四页哟”。妈妈话音刚落,旁边的爸爸又开始了,“别听你妈的,儿子,能写多少算多少,快快把作业完成了出去玩。哪个说要写三四篇哟?”于是,我也不晓得听哪个的了。说着,眼眶红润,着实委屈。
跟今天的那个孩子“学游泳”一样,虽是小事但却反映出教育的种种问题。
“哭声”之外,到底还有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值得每位家长和老师引起重视,加以深思。
一、尊重兴趣
有的孩子天生爱水,一看到水就忍不住想碰一碰,摸一摸,玩上几个小时,可能也只有累,没有腻。但有的孩子却望水生畏,一看到水便皱眉愁脸,敬而远之。到底孩子喜不喜欢,作为家长应该事先摸个底把把脉,才会有后来的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二、关注起点
孩子妈说,儿子才这么小,学什么游泳?孩子爸说,戴上游泳圈,还不是跟刚出生时在婴儿游泳池里一个样。虽然意见相左,但起码有了对起点的关注,倒是可圈可点。只是,那样的起点与经历,与今时今地相比,既有同,还有异。所以,好家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找到起点,还要寻得梯子,有效链接。
三、协同共力
身为夫妻,虽然共进一家屋,同吃一锅饭,但因为性格、经历、兴趣等不同,导致同一问题常常会有不同意见、不同处理。这样的不同,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孩子面前却应该无一例外地统一战线、形成联盟。不同的意见怎么办,摆到先前,放到私下,先讨论,再公开。在孩子面前,重要的是呈现爸妈共同的的形象、共同的意见,而不是争个孰是孰非、谁强谁弱。
四、游戏为导
一个一岁小孩,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公共游泳池有些紧张,也是正常的。因为他突然一下子看到这么多人在一起,要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是要花些时间的。同样,面对“偌大”的泳池,也是需要适应的。试想,如果不是把他一下子放到水里,而是先让他在岸上看一看,拉着他的小手把水摸一摸,或是朝他身上轻轻地洒点水,认真地和他玩一玩、闹一闹。也许不用家长费劲,孩子自己也会主动扑着要下水了。
育儿路上,陪伴重要,理性更重要。
学游泳如此,学习作亦然。 查看全部

近日重庆连晴高温,天气预报几次三番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前天晚上,陪女儿去小区游泳池游泳。人可真多,跟下饺子一样。
不过,来这里的,有的想学游泳,有的锻炼身体,有的单纯戏水,有的就想凉快凉快,所以虽然人多,但并不影响大家对水的期待,也不影响各自为阵的快乐。哗啦的水声、不绝的欢笑声响成一片,直上云端。

突然,一阵刺耳的哭声从不远处传来。走近一看,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岁左右的儿子学游泳。孩子神情紧张,大哭不止。
妈妈心疼不已,抱着孩子连声说:“好了,好了!我们上岸去,不游了!”
爸爸则态度坚决,毫不妥协,厉声说:“继续!快点!给我游!这个样子哪里像个男子汉?”一边说,一边从妻子手中抢夺孩子。
于是,孩子哭声升级,两夫妻的争吵的矛头也从孩子还要不要继续游,转向了彼此间的相互埋怨。
周围,看热闹的多了,议论声也大了…...
这一场景,让我想起了班上的一位学生曾向我诉过的苦:
我每次写作文时,刚一提笔,我妈就开始叽哩呱啦,“你要认真哈,要写得生动些,具体点,班上同学有的都能一篇作文写三四页了,你也要写三四页哟”。妈妈话音刚落,旁边的爸爸又开始了,“别听你妈的,儿子,能写多少算多少,快快把作业完成了出去玩。哪个说要写三四篇哟?”于是,我也不晓得听哪个的了。说着,眼眶红润,着实委屈。
跟今天的那个孩子“学游泳”一样,虽是小事但却反映出教育的种种问题。
“哭声”之外,到底还有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值得每位家长和老师引起重视,加以深思。

一、尊重兴趣

有的孩子天生爱水,一看到水就忍不住想碰一碰,摸一摸,玩上几个小时,可能也只有累,没有腻。但有的孩子却望水生畏,一看到水便皱眉愁脸,敬而远之。到底孩子喜不喜欢,作为家长应该事先摸个底把把脉,才会有后来的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二、关注起点

孩子妈说,儿子才这么小,学什么游泳?孩子爸说,戴上游泳圈,还不是跟刚出生时在婴儿游泳池里一个样。虽然意见相左,但起码有了对起点的关注,倒是可圈可点。只是,那样的起点与经历,与今时今地相比,既有同,还有异。所以,好家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找到起点,还要寻得梯子,有效链接。

三、协同共力

身为夫妻,虽然共进一家屋,同吃一锅饭,但因为性格、经历、兴趣等不同,导致同一问题常常会有不同意见、不同处理。这样的不同,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孩子面前却应该无一例外地统一战线、形成联盟。不同的意见怎么办,摆到先前,放到私下,先讨论,再公开。在孩子面前,重要的是呈现爸妈共同的的形象、共同的意见,而不是争个孰是孰非、谁强谁弱。

四、游戏为导

一个一岁小孩,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公共游泳池有些紧张,也是正常的。因为他突然一下子看到这么多人在一起,要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是要花些时间的。同样,面对“偌大”的泳池,也是需要适应的。试想,如果不是把他一下子放到水里,而是先让他在岸上看一看,拉着他的小手把水摸一摸,或是朝他身上轻轻地洒点水,认真地和他玩一玩、闹一闹。也许不用家长费劲,孩子自己也会主动扑着要下水了。
育儿路上,陪伴重要,理性更重要。
学游泳如此,学习作亦然。

那些年,我和女儿玩过的文字游戏

亲子教育qbmckq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9 次浏览 • 2018-10-19 15:25 • 来自相关话题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学习的渠道与方式非常多,从书上看,用笔来抄,好像都很不错。但个人觉得,最好的方式还是融入生活,用游戏的方式去自然习得、主动转化。
今天,和大家聊聊女儿乐乐幼儿园时,我曾与她玩过的一些文字游戏。
希望能给成长道路增添更多的乐趣,也为育儿陪伴带来真实的启发。
[h2]1 一字开花[/h2]在路上,看到很多车。我故作惊讶地问:“哟!好多的车呀!你曾看到过哪些车呢?咱们一人说一个比赛吧!”“好!”于是,小汽车、公车、自行车、摩托车、火车、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玩具车……都出来了。
同样,在家里吃着蔬菜、水果,在外面看到鲜花,我们都相机进行类似的游戏。不仅促进了主动观察的意识,还培养了归类汇总的能力。
[h2]2 词语接力[/h2]一天我们在小区玩时,看到路边有一只小朋友的鞋子。
她非常好奇地说:“鞋子,鞋子!”我一看,微笑着点点头说:“是呀,这边有鞋子。你看前面有椅子,椅子。”她抬头一看,心神领会地说:“旁边有房子。”我把手往路上一指说:“车子。”
于是,咱们就开始“短兵相接”起来:扣子、袖子、帽子、袜子、凳子、桌子、筷子、盘子、刷子、盆子、杯子、叉子、勺子、本子、梳子……说了好长一串。
第二天,她还主动向我提起:妈妈,咱们又来玩“什么子”的游戏吧!
这样乐此不疲地玩下去,词汇的积累也悄悄地丰富了。
[h2]3 叠词套用[/h2]走到超市看到苹果,我说:“你看,这里的苹果圆圆的。那边的香蕉呢?”
“香蕉黄黄的。”于是,火龙果红红的,菠菜绿绿的,葱子长长的,芒果扁扁的,我们都看在眼里,说在嘴里,并且越说越兴奋。
接着,我又指着她说的芒果问:它的味道呢?甜甜的。闻起来呢?香香的。
大大地表扬了她之后,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人。
我提示道:再看看妈妈,妈妈的头发——长长的,乐乐的头发——短短的,爸爸的个子——高高的,乐乐的小脸——圆圆的,乐乐的小手——胖胖的。
走出超市,再让她看树,她说出了:高高的、壮壮的、绿绿的。
再看天,她说:天蓝蓝的,云白白的。
在这样的游戏中,拓展了宝贝的视角,锻炼了表达,也有意识地提升了思维。
尤其是发现一个芒果、一棵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时,那份兴奋就更加持久而由衷了。







玩是最好的学习
[h2]4 恰当用词[/h2]在幼儿期的成长中,都要经历一个不会恰当用词,尤其是不会恰当使用量词的过程,说什么都只会用“个”。
为了让她对量词有所感悟,我选择了从最熟悉的东西入手,在游戏中悄然浸润。
玩过指五官的游戏后,我一脸自豪地指着嘴巴说:“我有一张嘴巴。你呢?”
她看了看我,想了想说:“我有两只眼睛。”我说:“我有一个鼻子。”她接下去说:“我有两只耳朵。”然后,我再指指身上,说:“我有一件衣服。”她说:“我有一条裤子。”我说:“我一条项链。”她说:“我有一双鞋子。”
通过你来我往的游戏互动,乐乐渐渐知道不同的事物,应该用不同的量词来表达。
在后来的语言交流中,她不再像原来那样提及什么都总是那单调的“个”了。
[h2]5 歌词创编[/h2]有一天,乐乐自己一边看书,一边唱歌,显得非常投入。
“小兔子乖乖”的歌声刚一出口,看到翻开的那页书上有月亮,她马上用刚才的调子唱起了“小月亮弯弯”。
接着,又看到下一页有一群鸭子,她又不自觉地唱起了“小鸭子嘎嘎”。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受此启发,后来我也渐渐有意识地通过游戏,引导乐乐创编儿歌。
比较经典的就是听了《爱我你就抱抱我》那首歌后,她结合自己编出了“爱我你就看看我,爱我你就等等我”;面对玩具,她编出了“爱我你就玩玩我,爱我你就洗洗我”;吃着桂圆,她说出了“爱我你就吃掉我”。
《幸福拍手歌》也是她喜欢的歌曲之一。一天唱过这首歌后,我问:“这首歌还可以怎么唱呀?”
她想了想,得意地唱了起来:“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点点头,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弯弯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扭屁股”。说着,竟还夸张地把屁股扭了一扭。
能唱自己创编的歌,即便小小年纪,也显得那么有成就感。只见她一边唱,一边舞,尽兴地陶醉着,也让快乐无尽地漫延着。
一个星期天,听她唱了《好妈妈》后,我随口用《好妈妈》的调子唱道:“我的好宝宝,名字叫乐乐。”没想到,她竟一口接了过去,自然地唱了出来:“我是乖宝宝,今年三岁了。宝宝宝宝会唱歌,宝宝宝宝会跳舞。请喝一杯奶。让我亲亲你吧,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宝宝。”
那么完整,那么贴切,真让我大吃一惊。大大地表扬了她,以后主动创编的意识就更强了。
[h2]6 想象比拟[/h2]以前,乐乐不大喜欢吃鸡蛋,为让她能顺利吃下,我常常变着戏法。
掰开一块,对她说,宝宝你看,这块蛋白像什么?那咱们把这“月亮”吃掉。
于是,小嘴一张,蛋白下肚。先前那让人犯愁的鸡蛋就先后变成“小鱼”、“小船”、“小山”……在欢笑中被慢慢吃掉了。
有一天,她一边吃着饼干,一边自言自语:“月亮出来了”。我一看,咬过一口的饼干真“成”了弯弯的月亮。不一会儿,又听她说道:“小鸡来了,你看,这是小鸡的嘴,尖尖的。”
看得出,之前的游戏已在她的心里留下了烙印。后来,她还能从静态的比,自觉迁移到动态的观察之上。
看见跳棋珠子掉到地上,她一脸兴奋地说:“这珠子像小皮球一样蹦蹦跳跳的。”
看到水杯上的手提带一摇一晃的,她说:“这绳子像在荡秋千。”
看到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掉下,她拍着手说:“哇,像一群黄蝴蝶在飞。”
坐在公交车上,她快乐而满足地说:“我觉得坐公车就像小时候睡的摇床一样摇摇晃晃的,真好玩!”







亲子陪伴,以身示范
[h2]7 词语接龙[/h2]词语接龙,上小学以后会在课本里有所接触。但不同时期,玩法不一,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
最简单的玩法便是二字词的接龙。如:生日-日子-子女-女儿-儿童……刚开始玩时,如果小朋友词汇量有限,可以放宽条件,只要接上谐音都行。如,儿童-同学-学生-升旗……这样的规则改变,重在让孩子能轻松愉快地参与进来,并对词汇感兴趣,所以说得对不对,词汇多不多都没有关系。
参与其中,自然就能长在其中,收获多多。
如果玩的次数多了,孩子对词汇的积累也日渐丰富,就可以有意识地把孩子引向一些生僻的词,让孩子们认识到词语世界犹如一个大大的海洋,里面包罗万象、妙趣横生。
如,还是以“生”开头,家长就不要再接“生日”这样常见的词,而试着主动把孩子的眼界拓宽。可以接上“生存”、“生死”、“生产”、“生机”等,而不要老是“生日”、“日子”、“子女”、“女生”等几个词去转圈圈。
当然,再过一段时间,还可以玩更高级的成语接龙、诗词接龙等。同样,规则的灵活制定非常重要。随着自身积累的不同情况,可以选用不同的方式。可以严格的同字接,可以宽泛的谐音接,还可以不管位置只要词中有这个字就行。
俗话说,以学定教。其实,要玩出名堂,玩出效果,也要懂得以学定“玩”。
[h2]8 随性对韵[/h2]儿歌短小精炼,琅琅上口,深受家长孩子的喜欢。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无一例外地有着儿歌的陪伴。
随着儿歌积累的增多,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游戏让孩子认识押韵,了解韵脚。于是,我和乐乐选择了创编儿歌、随性对韵。既有趣,又好玩,每次都感觉乐不可支,意犹未尽。
开始之初,孩子不一定能全部对上,但玩着玩着就会有些感觉,瞬间顿悟。比如,押a韵就是我们最常玩起的一个:放学后回家,买了一枝花。献给好妈妈,妈妈乐哈哈。夸我乖娃娃,乐乐顶呱呱……
开始还好,到后来继续创编就越来越有难了。于是,语无伦次、重复颠倒等问题就出现了。
如,乐乐笑开花,快乐回到家。叽哩又呱啦,赶紧跑向妈。妈妈手一拉,给我一个瓜。啦啦啦啦啦,哈哈哈哈哈。我的脸上开出了一朵花……
不过,这些问题又有什么关系呢?开始阶段,只要玩起来,说起来,喜欢语言,喜欢说,目的就达到了。
这样的游戏并不是要让孩子就此成为语言学家,而是在文字的畅玩里感受到有趣,对语言感兴趣。
[h2]9 诗词打擂[/h2]词语打擂很简单,就是指定词语类型,一人说一个,看谁说得多。
比如,ABB、AABB、ABAC等。此外,还可以是关于某一类的词。如,形容雨的,关于山的,相关花的,说表情的,谈心情的……玩的内容应有尽有,实在是太丰富了。
走进小学,开始接触古诗。慢慢地,还可以玩诗词打擂。
比如,关于春天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关于花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关于鸟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当然,还有写山的,写水的,关于送别的,歌颂友谊的,表达理想的……
只要你想玩,爱玩,就总能玩出内容,玩出乐趣,玩出收获。
现在,我都还清楚地记得我们曾玩过的一次游戏。
一天早上,天上下着瓢泼大雨,我跟女儿在上学的路上,撑着伞,艰难地走着,生怕有啥闪失。突然,乐乐提议说:“我们来比赛说关于雨的诗句吧!”
于是,你来我往的诗词打擂让路途变短,让时间加快,也让游戏与诵读的快乐驱散了一路泥泞所带来的烦恼。







生活为书,游戏为方
玩是儿童的天性。早就有教育专家曾说过:小学是玩中学,中学是学中玩。
如果积累语言能以生活为书、游戏为方,应该比培训班里单调重复的机械模仿更重要,也更有效。
玩转语言,快乐每天。回顾宝贝的一路成长,似乎很好地印证了那句话: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最好的玩具是妈妈,最好的学习是游戏。
语言如是,作文亦然!
暑假,是育儿陪伴的大好时机。愿文字游戏,温暖时光,点亮成长! 查看全部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学习的渠道与方式非常多,从书上看,用笔来抄,好像都很不错。但个人觉得,最好的方式还是融入生活,用游戏的方式去自然习得、主动转化。
今天,和大家聊聊女儿乐乐幼儿园时,我曾与她玩过的一些文字游戏。
希望能给成长道路增添更多的乐趣,也为育儿陪伴带来真实的启发。
[h2]1 一字开花[/h2]在路上,看到很多车。我故作惊讶地问:“哟!好多的车呀!你曾看到过哪些车呢?咱们一人说一个比赛吧!”“好!”于是,小汽车、公车、自行车、摩托车、火车、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玩具车……都出来了。
同样,在家里吃着蔬菜、水果,在外面看到鲜花,我们都相机进行类似的游戏。不仅促进了主动观察的意识,还培养了归类汇总的能力。
[h2]2 词语接力[/h2]一天我们在小区玩时,看到路边有一只小朋友的鞋子。
她非常好奇地说:“鞋子,鞋子!”我一看,微笑着点点头说:“是呀,这边有鞋子。你看前面有椅子,椅子。”她抬头一看,心神领会地说:“旁边有房子。”我把手往路上一指说:“车子。”
于是,咱们就开始“短兵相接”起来:扣子、袖子、帽子、袜子、凳子、桌子、筷子、盘子、刷子、盆子、杯子、叉子、勺子、本子、梳子……说了好长一串。
第二天,她还主动向我提起:妈妈,咱们又来玩“什么子”的游戏吧!
这样乐此不疲地玩下去,词汇的积累也悄悄地丰富了。
[h2]3 叠词套用[/h2]走到超市看到苹果,我说:“你看,这里的苹果圆圆的。那边的香蕉呢?”
“香蕉黄黄的。”于是,火龙果红红的,菠菜绿绿的,葱子长长的,芒果扁扁的,我们都看在眼里,说在嘴里,并且越说越兴奋。
接着,我又指着她说的芒果问:它的味道呢?甜甜的。闻起来呢?香香的。
大大地表扬了她之后,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人。
我提示道:再看看妈妈,妈妈的头发——长长的,乐乐的头发——短短的,爸爸的个子——高高的,乐乐的小脸——圆圆的,乐乐的小手——胖胖的。
走出超市,再让她看树,她说出了:高高的、壮壮的、绿绿的。
再看天,她说:天蓝蓝的,云白白的。
在这样的游戏中,拓展了宝贝的视角,锻炼了表达,也有意识地提升了思维。
尤其是发现一个芒果、一棵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时,那份兴奋就更加持久而由衷了。







玩是最好的学习
[h2]4 恰当用词[/h2]在幼儿期的成长中,都要经历一个不会恰当用词,尤其是不会恰当使用量词的过程,说什么都只会用“个”。
为了让她对量词有所感悟,我选择了从最熟悉的东西入手,在游戏中悄然浸润。
玩过指五官的游戏后,我一脸自豪地指着嘴巴说:“我有一张嘴巴。你呢?”
她看了看我,想了想说:“我有两只眼睛。”我说:“我有一个鼻子。”她接下去说:“我有两只耳朵。”然后,我再指指身上,说:“我有一件衣服。”她说:“我有一条裤子。”我说:“我一条项链。”她说:“我有一双鞋子。”
通过你来我往的游戏互动,乐乐渐渐知道不同的事物,应该用不同的量词来表达。
在后来的语言交流中,她不再像原来那样提及什么都总是那单调的“个”了。
[h2]5 歌词创编[/h2]有一天,乐乐自己一边看书,一边唱歌,显得非常投入。
“小兔子乖乖”的歌声刚一出口,看到翻开的那页书上有月亮,她马上用刚才的调子唱起了“小月亮弯弯”。
接着,又看到下一页有一群鸭子,她又不自觉地唱起了“小鸭子嘎嘎”。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受此启发,后来我也渐渐有意识地通过游戏,引导乐乐创编儿歌。
比较经典的就是听了《爱我你就抱抱我》那首歌后,她结合自己编出了“爱我你就看看我,爱我你就等等我”;面对玩具,她编出了“爱我你就玩玩我,爱我你就洗洗我”;吃着桂圆,她说出了“爱我你就吃掉我”。
《幸福拍手歌》也是她喜欢的歌曲之一。一天唱过这首歌后,我问:“这首歌还可以怎么唱呀?”
她想了想,得意地唱了起来:“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点点头,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弯弯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扭屁股”。说着,竟还夸张地把屁股扭了一扭。
能唱自己创编的歌,即便小小年纪,也显得那么有成就感。只见她一边唱,一边舞,尽兴地陶醉着,也让快乐无尽地漫延着。
一个星期天,听她唱了《好妈妈》后,我随口用《好妈妈》的调子唱道:“我的好宝宝,名字叫乐乐。”没想到,她竟一口接了过去,自然地唱了出来:“我是乖宝宝,今年三岁了。宝宝宝宝会唱歌,宝宝宝宝会跳舞。请喝一杯奶。让我亲亲你吧,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宝宝。”
那么完整,那么贴切,真让我大吃一惊。大大地表扬了她,以后主动创编的意识就更强了。
[h2]6 想象比拟[/h2]以前,乐乐不大喜欢吃鸡蛋,为让她能顺利吃下,我常常变着戏法。
掰开一块,对她说,宝宝你看,这块蛋白像什么?那咱们把这“月亮”吃掉。
于是,小嘴一张,蛋白下肚。先前那让人犯愁的鸡蛋就先后变成“小鱼”、“小船”、“小山”……在欢笑中被慢慢吃掉了。
有一天,她一边吃着饼干,一边自言自语:“月亮出来了”。我一看,咬过一口的饼干真“成”了弯弯的月亮。不一会儿,又听她说道:“小鸡来了,你看,这是小鸡的嘴,尖尖的。”
看得出,之前的游戏已在她的心里留下了烙印。后来,她还能从静态的比,自觉迁移到动态的观察之上。
看见跳棋珠子掉到地上,她一脸兴奋地说:“这珠子像小皮球一样蹦蹦跳跳的。”
看到水杯上的手提带一摇一晃的,她说:“这绳子像在荡秋千。”
看到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掉下,她拍着手说:“哇,像一群黄蝴蝶在飞。”
坐在公交车上,她快乐而满足地说:“我觉得坐公车就像小时候睡的摇床一样摇摇晃晃的,真好玩!”







亲子陪伴,以身示范
[h2]7 词语接龙[/h2]词语接龙,上小学以后会在课本里有所接触。但不同时期,玩法不一,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
最简单的玩法便是二字词的接龙。如:生日-日子-子女-女儿-儿童……刚开始玩时,如果小朋友词汇量有限,可以放宽条件,只要接上谐音都行。如,儿童-同学-学生-升旗……这样的规则改变,重在让孩子能轻松愉快地参与进来,并对词汇感兴趣,所以说得对不对,词汇多不多都没有关系。
参与其中,自然就能长在其中,收获多多。
如果玩的次数多了,孩子对词汇的积累也日渐丰富,就可以有意识地把孩子引向一些生僻的词,让孩子们认识到词语世界犹如一个大大的海洋,里面包罗万象、妙趣横生。
如,还是以“生”开头,家长就不要再接“生日”这样常见的词,而试着主动把孩子的眼界拓宽。可以接上“生存”、“生死”、“生产”、“生机”等,而不要老是“生日”、“日子”、“子女”、“女生”等几个词去转圈圈。
当然,再过一段时间,还可以玩更高级的成语接龙、诗词接龙等。同样,规则的灵活制定非常重要。随着自身积累的不同情况,可以选用不同的方式。可以严格的同字接,可以宽泛的谐音接,还可以不管位置只要词中有这个字就行。
俗话说,以学定教。其实,要玩出名堂,玩出效果,也要懂得以学定“玩”。
[h2]8 随性对韵[/h2]儿歌短小精炼,琅琅上口,深受家长孩子的喜欢。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无一例外地有着儿歌的陪伴。
随着儿歌积累的增多,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游戏让孩子认识押韵,了解韵脚。于是,我和乐乐选择了创编儿歌、随性对韵。既有趣,又好玩,每次都感觉乐不可支,意犹未尽。
开始之初,孩子不一定能全部对上,但玩着玩着就会有些感觉,瞬间顿悟。比如,押a韵就是我们最常玩起的一个:放学后回家,买了一枝花。献给好妈妈,妈妈乐哈哈。夸我乖娃娃,乐乐顶呱呱……
开始还好,到后来继续创编就越来越有难了。于是,语无伦次、重复颠倒等问题就出现了。
如,乐乐笑开花,快乐回到家。叽哩又呱啦,赶紧跑向妈。妈妈手一拉,给我一个瓜。啦啦啦啦啦,哈哈哈哈哈。我的脸上开出了一朵花……
不过,这些问题又有什么关系呢?开始阶段,只要玩起来,说起来,喜欢语言,喜欢说,目的就达到了。
这样的游戏并不是要让孩子就此成为语言学家,而是在文字的畅玩里感受到有趣,对语言感兴趣。
[h2]9 诗词打擂[/h2]词语打擂很简单,就是指定词语类型,一人说一个,看谁说得多。
比如,ABB、AABB、ABAC等。此外,还可以是关于某一类的词。如,形容雨的,关于山的,相关花的,说表情的,谈心情的……玩的内容应有尽有,实在是太丰富了。
走进小学,开始接触古诗。慢慢地,还可以玩诗词打擂。
比如,关于春天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关于花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关于鸟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当然,还有写山的,写水的,关于送别的,歌颂友谊的,表达理想的……
只要你想玩,爱玩,就总能玩出内容,玩出乐趣,玩出收获。
现在,我都还清楚地记得我们曾玩过的一次游戏。
一天早上,天上下着瓢泼大雨,我跟女儿在上学的路上,撑着伞,艰难地走着,生怕有啥闪失。突然,乐乐提议说:“我们来比赛说关于雨的诗句吧!”
于是,你来我往的诗词打擂让路途变短,让时间加快,也让游戏与诵读的快乐驱散了一路泥泞所带来的烦恼。







生活为书,游戏为方

玩是儿童的天性。早就有教育专家曾说过:小学是玩中学,中学是学中玩。

如果积累语言能以生活为书、游戏为方,应该比培训班里单调重复的机械模仿更重要,也更有效。
玩转语言,快乐每天。回顾宝贝的一路成长,似乎很好地印证了那句话: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最好的玩具是妈妈,最好的学习是游戏。
语言如是,作文亦然!
暑假,是育儿陪伴的大好时机。愿文字游戏,温暖时光,点亮成长!

家长如何成老师?“粗线条”告诉你!

亲子教育Ever Eternity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9 次浏览 • 2018-10-19 15:24 • 来自相关话题

一放假,我就从老师变了全职的妈妈。
近几天,女儿的活动安排较满。上午科技馆小小科技辅导员培训,下午少年宫合唱排练。中午,就只能随便找个地方用快餐解决了。
昨天中午,我们从科技馆出来,到解放碑的汉堡王,点了套餐开始午餐。
吃着吃着,乐乐看了看薯条包装上的宣传语“其实粗线条一点没什么不好”,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妈妈,你看,你就别再减肥了!”
听到此言,第一反应,感觉好有趣,不由得乐了。
细细一想,就更有意思了。
第一,她已经读懂了这句话的基本意思;第二,还能根据意思作迁移,把话题转到我平常较为敏感的身材保持上。
这是细致观察的表现,也是主动思考的结果。








于是,我接过话茬,饶有兴趣地跟她聊起来。
后来,围绕“粗线条”一词,经讨论我们读出了好多意思:
一是这家的薯条个头要粗一些;
二是画画时的线条可以粗一些;
三是身材不够苗条;
四是做事大大咧咧缺乏细致。
最后,上升到“汉语好有意思”。
不经意间,小学语文老师的角色展露无疑。职业精神太明显,有“三句话不离本行”之感。
但是仔细回想,又觉得这样的“作”对于家长和陪伴而言,其实又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
家长如何才能成为孩子的老师?看看“粗线条”,给我带来的真实启发吧!
[h3]
1、留心观察,注意孩子的言行
[/h3]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发现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状态,从而对症下药,让教育与引导变得更有针对性。
昨天,如果我没有观察女儿的言行,就不会发现她在对我说“不要减肥”之前,已对包装纸上的那句话看了又看,也不会发现她知道了薯条与身材的内在联系,主动在把“粗线条”进行运用与迁移。
[h3]
2、保持敏锐,发现教育的契机
[/h3]家长们都有教育引导之愿,但很多时候,机会就在一瞬间。只有时刻保持一颗敏锐的心,才能抓住契机,及时引导。
孩子的生活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学,看起来每天都一样。但内心敏锐,就能发现轨迹可能相同,但表现也许相异。
比如,同样是吃薯条,乐乐有时在意的是番茄酱多与少带来的口感变化,有时关心的是番茄酱滴到薯条上的造型不一。而昨天,她留意的是食品外包装上的那句宣传语——其实粗线条一点没什么不好。
[h3]
3、适当拓展,找到生活的链接
[/h3]孩子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需要由此及彼、适当拓展,才能深入浅出、以小见大,让知识得以更好的理解。
比如昨天,听了乐乐的话,我没有敷衍作答连声回应“好好好,不减肥”,而是故作惊讶主动追问“这是什么意思”。
她说,以前的薯条细一些,这个“粗线条”肯定就是指这家店的薯条要粗一些,有点不一样。那人也是这样啊,有的胖,有的瘦,各有千秋,胖一点也没关系,所以就不要减肥了。
由此,我发现了她说话的缘由,也知道了其理解的程度,对后面的引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h3]
4、自然适切,不露教育的痕迹
[/h3]任何人都渴望得到认同,不喜欢别人对他指指点点。所以,家长要教,但要教得无痕,引而不露。不然,实施无力,枉费心机。
听了乐乐叫我不要再减肥这句话,发现她对“粗线条”至少已经有了两种理解。所以,再跟她讨论“粗线条”的意思,既是利我之意,也是顺她所为。
后来,我们对“粗细条”有了四种理解,从此物到彼物,从直观到抽象,给她带来的不是压力,而是满满的成就感。何乐而不为呢?
[h3]
5、以小见大,激发学习的兴趣
[/h3]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最好的学习不是随时打上句号,到此为止,而是由此及彼,走向深入,不断地推开这扇窗,引导其走向那个门。
针对“粗线条”我们有了四种理解,应该算是不错的“战果”了。
但发现秘密,找到规律,才是打开教育的正确方式。
所以,我会跟乐乐进一步聊到“汉语文化”的词义丰富、有意思,让她对“一词多义”的现象产生兴趣,从而爱上学习,主动学习,关注更多。

暑假,孩子已从学校回归家庭,家长也应责无旁贷地当起老师,陪伴孩子。

希望我和女儿这一“粗线条”里的细发现,能给你带来思考与启发,助家长华丽转身,促孩子健康成长!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期待共话教育,一路相携! 查看全部








一放假,我就从老师变了全职的妈妈。
近几天,女儿的活动安排较满。上午科技馆小小科技辅导员培训,下午少年宫合唱排练。中午,就只能随便找个地方用快餐解决了。
昨天中午,我们从科技馆出来,到解放碑的汉堡王,点了套餐开始午餐。
吃着吃着,乐乐看了看薯条包装上的宣传语“其实粗线条一点没什么不好”,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妈妈,你看,你就别再减肥了!”
听到此言,第一反应,感觉好有趣,不由得乐了。
细细一想,就更有意思了。
第一,她已经读懂了这句话的基本意思;第二,还能根据意思作迁移,把话题转到我平常较为敏感的身材保持上。
这是细致观察的表现,也是主动思考的结果。








于是,我接过话茬,饶有兴趣地跟她聊起来。
后来,围绕“粗线条”一词,经讨论我们读出了好多意思:
一是这家的薯条个头要粗一些;
二是画画时的线条可以粗一些;
三是身材不够苗条;
四是做事大大咧咧缺乏细致。
最后,上升到“汉语好有意思”。
不经意间,小学语文老师的角色展露无疑。职业精神太明显,有“三句话不离本行”之感。
但是仔细回想,又觉得这样的“作”对于家长和陪伴而言,其实又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

家长如何才能成为孩子的老师?看看“粗线条”,给我带来的真实启发吧!

[h3]
1、留心观察,注意孩子的言行
[/h3]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发现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状态,从而对症下药,让教育与引导变得更有针对性。
昨天,如果我没有观察女儿的言行,就不会发现她在对我说“不要减肥”之前,已对包装纸上的那句话看了又看,也不会发现她知道了薯条与身材的内在联系,主动在把“粗线条”进行运用与迁移。
[h3]
2、保持敏锐,发现教育的契机
[/h3]家长们都有教育引导之愿,但很多时候,机会就在一瞬间。只有时刻保持一颗敏锐的心,才能抓住契机,及时引导。
孩子的生活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学,看起来每天都一样。但内心敏锐,就能发现轨迹可能相同,但表现也许相异。
比如,同样是吃薯条,乐乐有时在意的是番茄酱多与少带来的口感变化,有时关心的是番茄酱滴到薯条上的造型不一。而昨天,她留意的是食品外包装上的那句宣传语——其实粗线条一点没什么不好。
[h3]
3、适当拓展,找到生活的链接
[/h3]孩子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需要由此及彼、适当拓展,才能深入浅出、以小见大,让知识得以更好的理解。
比如昨天,听了乐乐的话,我没有敷衍作答连声回应“好好好,不减肥”,而是故作惊讶主动追问“这是什么意思”。
她说,以前的薯条细一些,这个“粗线条”肯定就是指这家店的薯条要粗一些,有点不一样。那人也是这样啊,有的胖,有的瘦,各有千秋,胖一点也没关系,所以就不要减肥了。
由此,我发现了她说话的缘由,也知道了其理解的程度,对后面的引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h3]
4、自然适切,不露教育的痕迹
[/h3]任何人都渴望得到认同,不喜欢别人对他指指点点。所以,家长要教,但要教得无痕,引而不露。不然,实施无力,枉费心机。
听了乐乐叫我不要再减肥这句话,发现她对“粗线条”至少已经有了两种理解。所以,再跟她讨论“粗线条”的意思,既是利我之意,也是顺她所为。
后来,我们对“粗细条”有了四种理解,从此物到彼物,从直观到抽象,给她带来的不是压力,而是满满的成就感。何乐而不为呢?
[h3]
5、以小见大,激发学习的兴趣
[/h3]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最好的学习不是随时打上句号,到此为止,而是由此及彼,走向深入,不断地推开这扇窗,引导其走向那个门。
针对“粗线条”我们有了四种理解,应该算是不错的“战果”了。
但发现秘密,找到规律,才是打开教育的正确方式。
所以,我会跟乐乐进一步聊到“汉语文化”的词义丰富、有意思,让她对“一词多义”的现象产生兴趣,从而爱上学习,主动学习,关注更多。


暑假,孩子已从学校回归家庭,家长也应责无旁贷地当起老师,陪伴孩子。

希望我和女儿这一“粗线条”里的细发现,能给你带来思考与启发,助家长华丽转身,促孩子健康成长!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期待共话教育,一路相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