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经验分享

育儿经验分享

孩提时代?孩题时代?孩踢时代?

亲子教育沉默的树根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6 次浏览 • 2018-11-15 15:04 • 来自相关话题

今天大暑,气温也没有辜负这个节气。

令我更加燥热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比天气更加火爆的辅导市场:勤勉有加的父母不辞酷热,接送自己的孩子,来回穿梭于被太阳炙烤得近乎冒油的柏油路。
很不幸,我也是这个大军中的一员猛将,风雨无阻,哪里在乎过孩子的内心有什么想法,是否也疲倦?是否想过要反抗?不过,孩子稍有这类苗头时,我会及时摁下,咋说我也是小一号的“及时雨”,尤其在这鬼天气里,听见内心呼喊自我的绰号甚感清凉。因而,下一次儿子再有此类苗头时,我会变本加厉地施展自己的拿手好戏。
直到最近几天读到了《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我的内心起了波澜,可谓汹涌,不断冲击着当家长近八年围筑起来的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堤岸。







孩提,“孩”者,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提”者,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孩提”故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孩提时代,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大人,更不是机器。
01
孩子的内心想法对父母至关重要
这里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封长长的信,信是用孩子的口吻。我细细地读着,脑子里忽地蹦出一个想法,如果不写成信,有几个大人能耐住性子仔细聆听这个孩子把他内心的想法倾诉完。想罢,惭愧。
“我不过是个孩子。正因为是孩子,我不懂什么对我好,什么对我不好;也不清楚获取好东西应有什么限度,或者不好的后果会从哪儿开始。”初为人父(母),喜悦无处不在,也立下宏愿,一定照顾好孩子,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随着日月消磨,孩子慢慢长大,家长的耐心磨地也差不多了。觉得都五六七八岁了,该自己干的没必要缠着大人了,更有老观念深入骨髓挥之不去,“不小了,不立规矩不行了;要不然,大了,一乍翅,你管都没法管。”但孩子就是孩子,我们不能拿大人的规则约束孩子,否则小孩子从内心深处是抵触你的。因此,想发怒的时候,想想那句话“我不过是个孩子”。







“当你们在温柔和粗暴之间摇摆不定时,当你们一会儿给我解释一会儿对我严惩时,当你们对同样的事情这次说‘行’下次说‘不’时,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站在哪儿。”作为成人,我们对反复无常的人的态度,不用多说,但在跟孩子打交道时却要格外留意。也许我们很忙,焦头烂额,一点就着,但在孩面前,要学会隐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你没耐性教育自己的孩子,你把他推给别人你自己放心吗。
“妈妈,你向我说教时,我很讨厌。我的耳朵就会下班,对你的话充耳不闻。”说教得分时机、场合,否则,越说事越大。找准孩子的兴趣,爱玩的游戏,你也跟着当个配角,在游戏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多好呀!比如,我爱听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没事的时候就听听。起初,儿子自个儿在床上玩他自创的小游戏,对评书还没大兴趣,可后来我发现,他玩的游戏里出现了金丝大环刀,白眼眉,海外野叟等许多的名称,我知道,儿子爱上了《白眉大侠》,每天睡觉前,非得点这部书。有了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语言自然多了起来,问题也好解决了。
02
孩子的独白
“当今的家长经常这样对待孩子:先是娇惯,接着严惩,然后放任不管,再然后就施加压力。”这样的话语虽然触目惊心,但却是现实。娇惯似糖,严惩如鸩,放任不管若糖鸩,施加压力就是饮糖鸩止渴。如此的恶性循环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家长深受其害,被折磨地精疲力尽;孩子深受其苦,被压抑地扭曲成长。还是读一读“孩子的独白”,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虽然作者在开头非常诚恳地自剖,“在下面,我们将播放几段想象的独白,首先是孩子的,然后是父母的。”也就是文中提到的,如“一个被宠坏的好孩子的独白”“一个受娇惯、好报复的大孩子的独白”“一个对规则感到纳闷的小孩的独白”“一个处于巨大压力之下的孩子的独白”“一个受到严厉体罚的孩子的独白”“一个出生于不幸家庭的孩子的独白”。这些独白是作者想象之辞,但我读得出作者的诚意,他是尽量过滤了成人眼光,基本站在孩子的角度,或者说是用仰视的角度来看家人和世界的。再者,作者分门别类地对孩子的情况进行甄别,好孩子不是一好百好,而是“被宠坏了”的;大孩子不是树大了自直的,而是“受娇惯、好报复”了的所谓定型了的;小孩子不是一直顺从了的,而是隐隐地“对规则感到纳闷”了的;金色的童年早已被作业的洪水吞没,孩子很想父母在他们放学回家或假期时除了问作业完成的情况之外,再多问些其他的,比如朋友、课外活动、心情之类的,巨大的作业压力和孩子本性的自然发展究竟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再者从幼儿园就开始抓作业,路漫漫其修远兮,战线拉得太长,身心何得不会俱疲,潜力就全成了漂在水面上的杂草了,这样的做法跟看过的那个看似滑稽实则悲哀的新闻何其相似乃尔,孩子一出生,就计算出了高考倒计时的日子;体罚,深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影响,作者给下了一个词,叫“野蛮行径”,后果是“灾难性的”,进而使孩子“失去基本的安全感”,严重毁坏“孩子个性和性格”,不得不引起做家长的重视。







03
父母的独白







“一位伤心妻子兼母亲的独白”“一位不幸丈夫兼父亲的独白”。作者的用词很精到,女子的“伤心”,男子的“不幸”,这跟“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异曲同工;人生的道路本就曲折,绕弯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绕弯跟绕弯还很是有些区别的,你是被动地绕还是主动地绕,独白中的母亲父亲陷入了精神的泥沼,无法自拔,对己对孩子都是一种伤害,这是双输,究其原因,作者在试图告诉我们恶性循环的可怕,母亲父亲的性格缺陷实际源自于他们童年的伤害,然后他们继续对自己的下一代延续着同样的甚或变本加厉的伤害。
愿“伤心”逝去,让“不幸”不再,从0——12岁开始。
04——05
学会保护自己
人的性格
保护自己好似人的天性,实则不然。
“人类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设:人一生中需要学习的一切,有一半是在生命的头一年里学到的。在生命的第二个年头里,人更多是在学习那些做人的关键方面。”
这个假设震撼了我,头一年,“学习的一切”的一半都在这段时期,我的天,我的天,我的天,这么说,你懂的。
在这头一年,有个人叫“另一个人”,有种关系叫“依赖”,非常重要。







“另一个人”可以是亲人中的任何一位,但只有一个是无可替代的,母亲。母亲对“依赖”关系的建立、维持至关重要。作者举了个例子,小孩的哭,如何处理?一哭就给他想要的东西,错!老舍在《牛天赐传》里对对待孩子的哭的反应有入木三分的描述:“他(牛天赐)一哭,六只小脚全往这儿跑,纪妈先到,太太居中,刘妈殿军。一人有一种慰问,可是他全置之不理,任情的哭下去,直到口袋乳送到唇边为止。他晓得他是英雄,是皇帝。”作者说到,应隔一段时间再安抚,以满足婴儿天生的好奇心和激发他努力的活力,婴儿从这个过程久而久之便会习得“互惠”的品质。
“枝条嫩绿时才容易板直”。
“三岁看到老”。
“人的性格在童年早期就已塑造成型了。”
作者一再强调“另一个人”中母亲的地位,不二,无双;这里说的是亲妈,后妈也是妈,但已失却意味。
“婴儿跟母亲的这种关系在出生后能否延续,这是孩子童年早期中最重要的事情。”反之,没了这种联系的延续,易患性格障碍,这是任谁也不愿看到的。
母亲角色的定位明晰而不可或缺,母亲处理跟孩子的联系要科学而有耐心。难怪母亲节要在父亲节之前,难怪人类社会先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而后才踏进父系社会,看来是有来历的。
06
几条心理学原则
大形式的背景下,老的方法教育不了新生代。
现而今,生活是巨变的,现在的十年所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几个世纪的变迁都要大。
因此,新生代“权威意识”相当淡薄。“女人不再尊重丈夫,孩子不再尊重父母”。过去,三纲五常;现在,“纲”散了,“常”无了。现代的孩子都有明确的“取乐倾向”,因为“不必小小年纪就出去工作,不必为家庭的生计出力”。辞旧迎新势在必行,作者撷取了前沿的教育理念——“一种革命性的教育新观念”,读者可细细读之,慢慢品之。
“您的孩子并不比其他许多聪明的孩子笨”。只需掌握七种技能,“我能干”“这些地方需要我”“我能学会如何控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自律”“我有好朋友”“我能组织、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我有自己的价值观”;同时要避免使用这些技能时的两种偏差——过严的和纵容的“忽上忽下”的教育方式。







作者还从反面验证孩子,这个也是各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求关注”“争夺权利”“寻求报复”“自暴自弃”。如何找出病因,家长们要练练火眼金睛,有时不良的行为是单一的,有时则是混杂的,需辨别,而后对症下药。
07——08
性别问题
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的影响:32个案例分析
性别问题不会自动消失,“唯一的疗法是教育,是机会,因为平等意味着资格的平等”。也许努力最终到不了彼岸,但至少努力使我们更靠近了彼岸。







32个案例的展示,充分展现了作者实践的魅力,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丰富的生活经验铸就了这些宝贵的思想。这些案例,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不一一罗列,无论怎样,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案例多多少少会有我们的影子,案例多是不幸的,形形色色,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写完此篇,掩卷良久,看着窗外,夜色沉沉,但我坚信,当太阳升起时,阴影就会消失。还孩子一个真金色的“孩提时代”,让延续成为良性的循环,恶的不再重复、变异,善的终将到来、恒远。 查看全部








今天大暑,气温也没有辜负这个节气。

令我更加燥热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比天气更加火爆的辅导市场:勤勉有加的父母不辞酷热,接送自己的孩子,来回穿梭于被太阳炙烤得近乎冒油的柏油路。
很不幸,我也是这个大军中的一员猛将,风雨无阻,哪里在乎过孩子的内心有什么想法,是否也疲倦?是否想过要反抗?不过,孩子稍有这类苗头时,我会及时摁下,咋说我也是小一号的“及时雨”,尤其在这鬼天气里,听见内心呼喊自我的绰号甚感清凉。因而,下一次儿子再有此类苗头时,我会变本加厉地施展自己的拿手好戏。
直到最近几天读到了《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我的内心起了波澜,可谓汹涌,不断冲击着当家长近八年围筑起来的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堤岸。







孩提,“孩”者,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提”者,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孩提”故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孩提时代,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大人,更不是机器。
01
孩子的内心想法对父母至关重要
这里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封长长的信,信是用孩子的口吻。我细细地读着,脑子里忽地蹦出一个想法,如果不写成信,有几个大人能耐住性子仔细聆听这个孩子把他内心的想法倾诉完。想罢,惭愧。
“我不过是个孩子。正因为是孩子,我不懂什么对我好,什么对我不好;也不清楚获取好东西应有什么限度,或者不好的后果会从哪儿开始。”初为人父(母),喜悦无处不在,也立下宏愿,一定照顾好孩子,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随着日月消磨,孩子慢慢长大,家长的耐心磨地也差不多了。觉得都五六七八岁了,该自己干的没必要缠着大人了,更有老观念深入骨髓挥之不去,“不小了,不立规矩不行了;要不然,大了,一乍翅,你管都没法管。”但孩子就是孩子,我们不能拿大人的规则约束孩子,否则小孩子从内心深处是抵触你的。因此,想发怒的时候,想想那句话“我不过是个孩子”。







“当你们在温柔和粗暴之间摇摆不定时,当你们一会儿给我解释一会儿对我严惩时,当你们对同样的事情这次说‘行’下次说‘不’时,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站在哪儿。”作为成人,我们对反复无常的人的态度,不用多说,但在跟孩子打交道时却要格外留意。也许我们很忙,焦头烂额,一点就着,但在孩面前,要学会隐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你没耐性教育自己的孩子,你把他推给别人你自己放心吗。
“妈妈,你向我说教时,我很讨厌。我的耳朵就会下班,对你的话充耳不闻。”说教得分时机、场合,否则,越说事越大。找准孩子的兴趣,爱玩的游戏,你也跟着当个配角,在游戏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多好呀!比如,我爱听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没事的时候就听听。起初,儿子自个儿在床上玩他自创的小游戏,对评书还没大兴趣,可后来我发现,他玩的游戏里出现了金丝大环刀,白眼眉,海外野叟等许多的名称,我知道,儿子爱上了《白眉大侠》,每天睡觉前,非得点这部书。有了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语言自然多了起来,问题也好解决了。
02
孩子的独白
“当今的家长经常这样对待孩子:先是娇惯,接着严惩,然后放任不管,再然后就施加压力。”这样的话语虽然触目惊心,但却是现实。娇惯似糖,严惩如鸩,放任不管若糖鸩,施加压力就是饮糖鸩止渴。如此的恶性循环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家长深受其害,被折磨地精疲力尽;孩子深受其苦,被压抑地扭曲成长。还是读一读“孩子的独白”,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虽然作者在开头非常诚恳地自剖,“在下面,我们将播放几段想象的独白,首先是孩子的,然后是父母的。”也就是文中提到的,如“一个被宠坏的好孩子的独白”“一个受娇惯、好报复的大孩子的独白”“一个对规则感到纳闷的小孩的独白”“一个处于巨大压力之下的孩子的独白”“一个受到严厉体罚的孩子的独白”“一个出生于不幸家庭的孩子的独白”。这些独白是作者想象之辞,但我读得出作者的诚意,他是尽量过滤了成人眼光,基本站在孩子的角度,或者说是用仰视的角度来看家人和世界的。再者,作者分门别类地对孩子的情况进行甄别,好孩子不是一好百好,而是“被宠坏了”的;大孩子不是树大了自直的,而是“受娇惯、好报复”了的所谓定型了的;小孩子不是一直顺从了的,而是隐隐地“对规则感到纳闷”了的;金色的童年早已被作业的洪水吞没,孩子很想父母在他们放学回家或假期时除了问作业完成的情况之外,再多问些其他的,比如朋友、课外活动、心情之类的,巨大的作业压力和孩子本性的自然发展究竟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再者从幼儿园就开始抓作业,路漫漫其修远兮,战线拉得太长,身心何得不会俱疲,潜力就全成了漂在水面上的杂草了,这样的做法跟看过的那个看似滑稽实则悲哀的新闻何其相似乃尔,孩子一出生,就计算出了高考倒计时的日子;体罚,深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影响,作者给下了一个词,叫“野蛮行径”,后果是“灾难性的”,进而使孩子“失去基本的安全感”,严重毁坏“孩子个性和性格”,不得不引起做家长的重视。







03
父母的独白







“一位伤心妻子兼母亲的独白”“一位不幸丈夫兼父亲的独白”。作者的用词很精到,女子的“伤心”,男子的“不幸”,这跟“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异曲同工;人生的道路本就曲折,绕弯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绕弯跟绕弯还很是有些区别的,你是被动地绕还是主动地绕,独白中的母亲父亲陷入了精神的泥沼,无法自拔,对己对孩子都是一种伤害,这是双输,究其原因,作者在试图告诉我们恶性循环的可怕,母亲父亲的性格缺陷实际源自于他们童年的伤害,然后他们继续对自己的下一代延续着同样的甚或变本加厉的伤害。
愿“伤心”逝去,让“不幸”不再,从0——12岁开始。
04——05
学会保护自己
人的性格
保护自己好似人的天性,实则不然。
“人类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设:人一生中需要学习的一切,有一半是在生命的头一年里学到的。在生命的第二个年头里,人更多是在学习那些做人的关键方面。”
这个假设震撼了我,头一年,“学习的一切”的一半都在这段时期,我的天,我的天,我的天,这么说,你懂的。
在这头一年,有个人叫“另一个人”,有种关系叫“依赖”,非常重要。







“另一个人”可以是亲人中的任何一位,但只有一个是无可替代的,母亲。母亲对“依赖”关系的建立、维持至关重要。作者举了个例子,小孩的哭,如何处理?一哭就给他想要的东西,错!老舍在《牛天赐传》里对对待孩子的哭的反应有入木三分的描述:“他(牛天赐)一哭,六只小脚全往这儿跑,纪妈先到,太太居中,刘妈殿军。一人有一种慰问,可是他全置之不理,任情的哭下去,直到口袋乳送到唇边为止。他晓得他是英雄,是皇帝。”作者说到,应隔一段时间再安抚,以满足婴儿天生的好奇心和激发他努力的活力,婴儿从这个过程久而久之便会习得“互惠”的品质。
“枝条嫩绿时才容易板直”。
“三岁看到老”。
“人的性格在童年早期就已塑造成型了。”
作者一再强调“另一个人”中母亲的地位,不二,无双;这里说的是亲妈,后妈也是妈,但已失却意味。
“婴儿跟母亲的这种关系在出生后能否延续,这是孩子童年早期中最重要的事情。”反之,没了这种联系的延续,易患性格障碍,这是任谁也不愿看到的。
母亲角色的定位明晰而不可或缺,母亲处理跟孩子的联系要科学而有耐心。难怪母亲节要在父亲节之前,难怪人类社会先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而后才踏进父系社会,看来是有来历的。
06
几条心理学原则
大形式的背景下,老的方法教育不了新生代。
现而今,生活是巨变的,现在的十年所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几个世纪的变迁都要大。
因此,新生代“权威意识”相当淡薄。“女人不再尊重丈夫,孩子不再尊重父母”。过去,三纲五常;现在,“纲”散了,“常”无了。现代的孩子都有明确的“取乐倾向”,因为“不必小小年纪就出去工作,不必为家庭的生计出力”。辞旧迎新势在必行,作者撷取了前沿的教育理念——“一种革命性的教育新观念”,读者可细细读之,慢慢品之。
“您的孩子并不比其他许多聪明的孩子笨”。只需掌握七种技能,“我能干”“这些地方需要我”“我能学会如何控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自律”“我有好朋友”“我能组织、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我有自己的价值观”;同时要避免使用这些技能时的两种偏差——过严的和纵容的“忽上忽下”的教育方式。







作者还从反面验证孩子,这个也是各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求关注”“争夺权利”“寻求报复”“自暴自弃”。如何找出病因,家长们要练练火眼金睛,有时不良的行为是单一的,有时则是混杂的,需辨别,而后对症下药。
07——08
性别问题
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的影响:32个案例分析
性别问题不会自动消失,“唯一的疗法是教育,是机会,因为平等意味着资格的平等”。也许努力最终到不了彼岸,但至少努力使我们更靠近了彼岸。







32个案例的展示,充分展现了作者实践的魅力,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丰富的生活经验铸就了这些宝贵的思想。这些案例,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不一一罗列,无论怎样,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案例多多少少会有我们的影子,案例多是不幸的,形形色色,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写完此篇,掩卷良久,看着窗外,夜色沉沉,但我坚信,当太阳升起时,阴影就会消失。还孩子一个真金色的“孩提时代”,让延续成为良性的循环,恶的不再重复、变异,善的终将到来、恒远。

孩提时代?孩题时代?孩踢时代?

亲子教育沉默的树根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6 次浏览 • 2018-11-15 15:04 • 来自相关话题

今天大暑,气温也没有辜负这个节气。

令我更加燥热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比天气更加火爆的辅导市场:勤勉有加的父母不辞酷热,接送自己的孩子,来回穿梭于被太阳炙烤得近乎冒油的柏油路。
很不幸,我也是这个大军中的一员猛将,风雨无阻,哪里在乎过孩子的内心有什么想法,是否也疲倦?是否想过要反抗?不过,孩子稍有这类苗头时,我会及时摁下,咋说我也是小一号的“及时雨”,尤其在这鬼天气里,听见内心呼喊自我的绰号甚感清凉。因而,下一次儿子再有此类苗头时,我会变本加厉地施展自己的拿手好戏。
直到最近几天读到了《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我的内心起了波澜,可谓汹涌,不断冲击着当家长近八年围筑起来的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堤岸。







孩提,“孩”者,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提”者,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孩提”故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孩提时代,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大人,更不是机器。
01
孩子的内心想法对父母至关重要
这里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封长长的信,信是用孩子的口吻。我细细地读着,脑子里忽地蹦出一个想法,如果不写成信,有几个大人能耐住性子仔细聆听这个孩子把他内心的想法倾诉完。想罢,惭愧。
“我不过是个孩子。正因为是孩子,我不懂什么对我好,什么对我不好;也不清楚获取好东西应有什么限度,或者不好的后果会从哪儿开始。”初为人父(母),喜悦无处不在,也立下宏愿,一定照顾好孩子,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随着日月消磨,孩子慢慢长大,家长的耐心磨地也差不多了。觉得都五六七八岁了,该自己干的没必要缠着大人了,更有老观念深入骨髓挥之不去,“不小了,不立规矩不行了;要不然,大了,一乍翅,你管都没法管。”但孩子就是孩子,我们不能拿大人的规则约束孩子,否则小孩子从内心深处是抵触你的。因此,想发怒的时候,想想那句话“我不过是个孩子”。







“当你们在温柔和粗暴之间摇摆不定时,当你们一会儿给我解释一会儿对我严惩时,当你们对同样的事情这次说‘行’下次说‘不’时,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站在哪儿。”作为成人,我们对反复无常的人的态度,不用多说,但在跟孩子打交道时却要格外留意。也许我们很忙,焦头烂额,一点就着,但在孩面前,要学会隐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你没耐性教育自己的孩子,你把他推给别人你自己放心吗。
“妈妈,你向我说教时,我很讨厌。我的耳朵就会下班,对你的话充耳不闻。”说教得分时机、场合,否则,越说事越大。找准孩子的兴趣,爱玩的游戏,你也跟着当个配角,在游戏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多好呀!比如,我爱听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没事的时候就听听。起初,儿子自个儿在床上玩他自创的小游戏,对评书还没大兴趣,可后来我发现,他玩的游戏里出现了金丝大环刀,白眼眉,海外野叟等许多的名称,我知道,儿子爱上了《白眉大侠》,每天睡觉前,非得点这部书。有了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语言自然多了起来,问题也好解决了。
02
孩子的独白
“当今的家长经常这样对待孩子:先是娇惯,接着严惩,然后放任不管,再然后就施加压力。”这样的话语虽然触目惊心,但却是现实。娇惯似糖,严惩如鸩,放任不管若糖鸩,施加压力就是饮糖鸩止渴。如此的恶性循环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家长深受其害,被折磨地精疲力尽;孩子深受其苦,被压抑地扭曲成长。还是读一读“孩子的独白”,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虽然作者在开头非常诚恳地自剖,“在下面,我们将播放几段想象的独白,首先是孩子的,然后是父母的。”也就是文中提到的,如“一个被宠坏的好孩子的独白”“一个受娇惯、好报复的大孩子的独白”“一个对规则感到纳闷的小孩的独白”“一个处于巨大压力之下的孩子的独白”“一个受到严厉体罚的孩子的独白”“一个出生于不幸家庭的孩子的独白”。这些独白是作者想象之辞,但我读得出作者的诚意,他是尽量过滤了成人眼光,基本站在孩子的角度,或者说是用仰视的角度来看家人和世界的。再者,作者分门别类地对孩子的情况进行甄别,好孩子不是一好百好,而是“被宠坏了”的;大孩子不是树大了自直的,而是“受娇惯、好报复”了的所谓定型了的;小孩子不是一直顺从了的,而是隐隐地“对规则感到纳闷”了的;金色的童年早已被作业的洪水吞没,孩子很想父母在他们放学回家或假期时除了问作业完成的情况之外,再多问些其他的,比如朋友、课外活动、心情之类的,巨大的作业压力和孩子本性的自然发展究竟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再者从幼儿园就开始抓作业,路漫漫其修远兮,战线拉得太长,身心何得不会俱疲,潜力就全成了漂在水面上的杂草了,这样的做法跟看过的那个看似滑稽实则悲哀的新闻何其相似乃尔,孩子一出生,就计算出了高考倒计时的日子;体罚,深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影响,作者给下了一个词,叫“野蛮行径”,后果是“灾难性的”,进而使孩子“失去基本的安全感”,严重毁坏“孩子个性和性格”,不得不引起做家长的重视。







03
父母的独白







“一位伤心妻子兼母亲的独白”“一位不幸丈夫兼父亲的独白”。作者的用词很精到,女子的“伤心”,男子的“不幸”,这跟“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异曲同工;人生的道路本就曲折,绕弯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绕弯跟绕弯还很是有些区别的,你是被动地绕还是主动地绕,独白中的母亲父亲陷入了精神的泥沼,无法自拔,对己对孩子都是一种伤害,这是双输,究其原因,作者在试图告诉我们恶性循环的可怕,母亲父亲的性格缺陷实际源自于他们童年的伤害,然后他们继续对自己的下一代延续着同样的甚或变本加厉的伤害。
愿“伤心”逝去,让“不幸”不再,从0——12岁开始。
04——05
学会保护自己
人的性格
保护自己好似人的天性,实则不然。
“人类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设:人一生中需要学习的一切,有一半是在生命的头一年里学到的。在生命的第二个年头里,人更多是在学习那些做人的关键方面。”
这个假设震撼了我,头一年,“学习的一切”的一半都在这段时期,我的天,我的天,我的天,这么说,你懂的。
在这头一年,有个人叫“另一个人”,有种关系叫“依赖”,非常重要。







“另一个人”可以是亲人中的任何一位,但只有一个是无可替代的,母亲。母亲对“依赖”关系的建立、维持至关重要。作者举了个例子,小孩的哭,如何处理?一哭就给他想要的东西,错!老舍在《牛天赐传》里对对待孩子的哭的反应有入木三分的描述:“他(牛天赐)一哭,六只小脚全往这儿跑,纪妈先到,太太居中,刘妈殿军。一人有一种慰问,可是他全置之不理,任情的哭下去,直到口袋乳送到唇边为止。他晓得他是英雄,是皇帝。”作者说到,应隔一段时间再安抚,以满足婴儿天生的好奇心和激发他努力的活力,婴儿从这个过程久而久之便会习得“互惠”的品质。
“枝条嫩绿时才容易板直”。
“三岁看到老”。
“人的性格在童年早期就已塑造成型了。”
作者一再强调“另一个人”中母亲的地位,不二,无双;这里说的是亲妈,后妈也是妈,但已失却意味。
“婴儿跟母亲的这种关系在出生后能否延续,这是孩子童年早期中最重要的事情。”反之,没了这种联系的延续,易患性格障碍,这是任谁也不愿看到的。
母亲角色的定位明晰而不可或缺,母亲处理跟孩子的联系要科学而有耐心。难怪母亲节要在父亲节之前,难怪人类社会先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而后才踏进父系社会,看来是有来历的。
06
几条心理学原则
大形式的背景下,老的方法教育不了新生代。
现而今,生活是巨变的,现在的十年所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几个世纪的变迁都要大。
因此,新生代“权威意识”相当淡薄。“女人不再尊重丈夫,孩子不再尊重父母”。过去,三纲五常;现在,“纲”散了,“常”无了。现代的孩子都有明确的“取乐倾向”,因为“不必小小年纪就出去工作,不必为家庭的生计出力”。辞旧迎新势在必行,作者撷取了前沿的教育理念——“一种革命性的教育新观念”,读者可细细读之,慢慢品之。
“您的孩子并不比其他许多聪明的孩子笨”。只需掌握七种技能,“我能干”“这些地方需要我”“我能学会如何控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自律”“我有好朋友”“我能组织、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我有自己的价值观”;同时要避免使用这些技能时的两种偏差——过严的和纵容的“忽上忽下”的教育方式。







作者还从反面验证孩子,这个也是各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求关注”“争夺权利”“寻求报复”“自暴自弃”。如何找出病因,家长们要练练火眼金睛,有时不良的行为是单一的,有时则是混杂的,需辨别,而后对症下药。
07——08
性别问题
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的影响:32个案例分析
性别问题不会自动消失,“唯一的疗法是教育,是机会,因为平等意味着资格的平等”。也许努力最终到不了彼岸,但至少努力使我们更靠近了彼岸。







32个案例的展示,充分展现了作者实践的魅力,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丰富的生活经验铸就了这些宝贵的思想。这些案例,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不一一罗列,无论怎样,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案例多多少少会有我们的影子,案例多是不幸的,形形色色,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写完此篇,掩卷良久,看着窗外,夜色沉沉,但我坚信,当太阳升起时,阴影就会消失。还孩子一个真金色的“孩提时代”,让延续成为良性的循环,恶的不再重复、变异,善的终将到来、恒远。 查看全部








今天大暑,气温也没有辜负这个节气。

令我更加燥热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比天气更加火爆的辅导市场:勤勉有加的父母不辞酷热,接送自己的孩子,来回穿梭于被太阳炙烤得近乎冒油的柏油路。
很不幸,我也是这个大军中的一员猛将,风雨无阻,哪里在乎过孩子的内心有什么想法,是否也疲倦?是否想过要反抗?不过,孩子稍有这类苗头时,我会及时摁下,咋说我也是小一号的“及时雨”,尤其在这鬼天气里,听见内心呼喊自我的绰号甚感清凉。因而,下一次儿子再有此类苗头时,我会变本加厉地施展自己的拿手好戏。
直到最近几天读到了《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我的内心起了波澜,可谓汹涌,不断冲击着当家长近八年围筑起来的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堤岸。







孩提,“孩”者,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提”者,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孩提”故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孩提时代,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大人,更不是机器。
01
孩子的内心想法对父母至关重要
这里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封长长的信,信是用孩子的口吻。我细细地读着,脑子里忽地蹦出一个想法,如果不写成信,有几个大人能耐住性子仔细聆听这个孩子把他内心的想法倾诉完。想罢,惭愧。
“我不过是个孩子。正因为是孩子,我不懂什么对我好,什么对我不好;也不清楚获取好东西应有什么限度,或者不好的后果会从哪儿开始。”初为人父(母),喜悦无处不在,也立下宏愿,一定照顾好孩子,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随着日月消磨,孩子慢慢长大,家长的耐心磨地也差不多了。觉得都五六七八岁了,该自己干的没必要缠着大人了,更有老观念深入骨髓挥之不去,“不小了,不立规矩不行了;要不然,大了,一乍翅,你管都没法管。”但孩子就是孩子,我们不能拿大人的规则约束孩子,否则小孩子从内心深处是抵触你的。因此,想发怒的时候,想想那句话“我不过是个孩子”。







“当你们在温柔和粗暴之间摇摆不定时,当你们一会儿给我解释一会儿对我严惩时,当你们对同样的事情这次说‘行’下次说‘不’时,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站在哪儿。”作为成人,我们对反复无常的人的态度,不用多说,但在跟孩子打交道时却要格外留意。也许我们很忙,焦头烂额,一点就着,但在孩面前,要学会隐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你没耐性教育自己的孩子,你把他推给别人你自己放心吗。
“妈妈,你向我说教时,我很讨厌。我的耳朵就会下班,对你的话充耳不闻。”说教得分时机、场合,否则,越说事越大。找准孩子的兴趣,爱玩的游戏,你也跟着当个配角,在游戏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多好呀!比如,我爱听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没事的时候就听听。起初,儿子自个儿在床上玩他自创的小游戏,对评书还没大兴趣,可后来我发现,他玩的游戏里出现了金丝大环刀,白眼眉,海外野叟等许多的名称,我知道,儿子爱上了《白眉大侠》,每天睡觉前,非得点这部书。有了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语言自然多了起来,问题也好解决了。
02
孩子的独白
“当今的家长经常这样对待孩子:先是娇惯,接着严惩,然后放任不管,再然后就施加压力。”这样的话语虽然触目惊心,但却是现实。娇惯似糖,严惩如鸩,放任不管若糖鸩,施加压力就是饮糖鸩止渴。如此的恶性循环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家长深受其害,被折磨地精疲力尽;孩子深受其苦,被压抑地扭曲成长。还是读一读“孩子的独白”,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虽然作者在开头非常诚恳地自剖,“在下面,我们将播放几段想象的独白,首先是孩子的,然后是父母的。”也就是文中提到的,如“一个被宠坏的好孩子的独白”“一个受娇惯、好报复的大孩子的独白”“一个对规则感到纳闷的小孩的独白”“一个处于巨大压力之下的孩子的独白”“一个受到严厉体罚的孩子的独白”“一个出生于不幸家庭的孩子的独白”。这些独白是作者想象之辞,但我读得出作者的诚意,他是尽量过滤了成人眼光,基本站在孩子的角度,或者说是用仰视的角度来看家人和世界的。再者,作者分门别类地对孩子的情况进行甄别,好孩子不是一好百好,而是“被宠坏了”的;大孩子不是树大了自直的,而是“受娇惯、好报复”了的所谓定型了的;小孩子不是一直顺从了的,而是隐隐地“对规则感到纳闷”了的;金色的童年早已被作业的洪水吞没,孩子很想父母在他们放学回家或假期时除了问作业完成的情况之外,再多问些其他的,比如朋友、课外活动、心情之类的,巨大的作业压力和孩子本性的自然发展究竟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再者从幼儿园就开始抓作业,路漫漫其修远兮,战线拉得太长,身心何得不会俱疲,潜力就全成了漂在水面上的杂草了,这样的做法跟看过的那个看似滑稽实则悲哀的新闻何其相似乃尔,孩子一出生,就计算出了高考倒计时的日子;体罚,深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影响,作者给下了一个词,叫“野蛮行径”,后果是“灾难性的”,进而使孩子“失去基本的安全感”,严重毁坏“孩子个性和性格”,不得不引起做家长的重视。







03
父母的独白







“一位伤心妻子兼母亲的独白”“一位不幸丈夫兼父亲的独白”。作者的用词很精到,女子的“伤心”,男子的“不幸”,这跟“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异曲同工;人生的道路本就曲折,绕弯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绕弯跟绕弯还很是有些区别的,你是被动地绕还是主动地绕,独白中的母亲父亲陷入了精神的泥沼,无法自拔,对己对孩子都是一种伤害,这是双输,究其原因,作者在试图告诉我们恶性循环的可怕,母亲父亲的性格缺陷实际源自于他们童年的伤害,然后他们继续对自己的下一代延续着同样的甚或变本加厉的伤害。
愿“伤心”逝去,让“不幸”不再,从0——12岁开始。
04——05
学会保护自己
人的性格
保护自己好似人的天性,实则不然。
“人类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设:人一生中需要学习的一切,有一半是在生命的头一年里学到的。在生命的第二个年头里,人更多是在学习那些做人的关键方面。”
这个假设震撼了我,头一年,“学习的一切”的一半都在这段时期,我的天,我的天,我的天,这么说,你懂的。
在这头一年,有个人叫“另一个人”,有种关系叫“依赖”,非常重要。







“另一个人”可以是亲人中的任何一位,但只有一个是无可替代的,母亲。母亲对“依赖”关系的建立、维持至关重要。作者举了个例子,小孩的哭,如何处理?一哭就给他想要的东西,错!老舍在《牛天赐传》里对对待孩子的哭的反应有入木三分的描述:“他(牛天赐)一哭,六只小脚全往这儿跑,纪妈先到,太太居中,刘妈殿军。一人有一种慰问,可是他全置之不理,任情的哭下去,直到口袋乳送到唇边为止。他晓得他是英雄,是皇帝。”作者说到,应隔一段时间再安抚,以满足婴儿天生的好奇心和激发他努力的活力,婴儿从这个过程久而久之便会习得“互惠”的品质。
“枝条嫩绿时才容易板直”。
“三岁看到老”。
“人的性格在童年早期就已塑造成型了。”
作者一再强调“另一个人”中母亲的地位,不二,无双;这里说的是亲妈,后妈也是妈,但已失却意味。
“婴儿跟母亲的这种关系在出生后能否延续,这是孩子童年早期中最重要的事情。”反之,没了这种联系的延续,易患性格障碍,这是任谁也不愿看到的。
母亲角色的定位明晰而不可或缺,母亲处理跟孩子的联系要科学而有耐心。难怪母亲节要在父亲节之前,难怪人类社会先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而后才踏进父系社会,看来是有来历的。
06
几条心理学原则
大形式的背景下,老的方法教育不了新生代。
现而今,生活是巨变的,现在的十年所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几个世纪的变迁都要大。
因此,新生代“权威意识”相当淡薄。“女人不再尊重丈夫,孩子不再尊重父母”。过去,三纲五常;现在,“纲”散了,“常”无了。现代的孩子都有明确的“取乐倾向”,因为“不必小小年纪就出去工作,不必为家庭的生计出力”。辞旧迎新势在必行,作者撷取了前沿的教育理念——“一种革命性的教育新观念”,读者可细细读之,慢慢品之。
“您的孩子并不比其他许多聪明的孩子笨”。只需掌握七种技能,“我能干”“这些地方需要我”“我能学会如何控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自律”“我有好朋友”“我能组织、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我有自己的价值观”;同时要避免使用这些技能时的两种偏差——过严的和纵容的“忽上忽下”的教育方式。







作者还从反面验证孩子,这个也是各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求关注”“争夺权利”“寻求报复”“自暴自弃”。如何找出病因,家长们要练练火眼金睛,有时不良的行为是单一的,有时则是混杂的,需辨别,而后对症下药。
07——08
性别问题
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的影响:32个案例分析
性别问题不会自动消失,“唯一的疗法是教育,是机会,因为平等意味着资格的平等”。也许努力最终到不了彼岸,但至少努力使我们更靠近了彼岸。







32个案例的展示,充分展现了作者实践的魅力,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丰富的生活经验铸就了这些宝贵的思想。这些案例,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不一一罗列,无论怎样,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案例多多少少会有我们的影子,案例多是不幸的,形形色色,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写完此篇,掩卷良久,看着窗外,夜色沉沉,但我坚信,当太阳升起时,阴影就会消失。还孩子一个真金色的“孩提时代”,让延续成为良性的循环,恶的不再重复、变异,善的终将到来、恒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