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

父母课堂

宝宝患败血症身亡,只因家人忽略了这个

亲子教育乔_一帆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9 次浏览 • 2018-10-31 16:02 • 来自相关话题

儿科医生 @张思莱医师 曾发布微博称,自己接诊过一个因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引起败血症死亡的新生儿。这个新生儿是家中三代单传的独子,深受全家人的宠爱,尤其是爷爷,每天抱着孙子亲个不停。最后诊断结果出来,全家人捶胸顿足,向家人追问病史才知道,原来孩子爷爷的下巴上长了一个小小脓包,孩子就是感染了脓包上的细菌。

这条微博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家有小儿的爸爸妈妈们更是惊恐不已。曾有调查显示,80%的老人都喜欢亲吻孩子来表达喜爱之情。“不要随便亲吻孩子”这个观念一出,老人们纷纷表示不满。其实喜欢亲吻孩子的又何止爷爷奶奶辈呢,很多爸爸妈妈也喜欢亲吻宝宝。
为了宝宝的健康,家人在以下情况下不要与宝宝亲密接触:
1,当脸上浓妆淡抹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妈妈们经常浓妆淡抹将自己打扮得俏丽可人,然而彼之蜜糖汝之砒霜,化妆品中含有的铅、汞等化学物质对宝宝来说与毒蛇无异。妈妈们如果在不卸妆的情况下亲吻宝宝,这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就会进入宝宝体内,很有可能引起皮炎、铅中毒等病症。
化妆品对宝宝的危害绝不是危言耸听,美国就曾经有过婴儿与妈妈脸贴脸,宝宝误舔妈妈脸上的脂粉最后铅中毒的事例,妈妈们务必引起重视。







2,身上有水疱时
当大人的面部、唇角、眼睛、手足等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水疱,几个或几十个连成一片,并且伴随着发热或淋巴肿胀等症状,要考虑是不是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
这种病毒可以通过亲吻的方式传递给宝宝,该病毒对成人的危害并不严重,但对婴儿来说可能是致命的。1-4岁是感染这种病毒的高峰期,家人要引起高度警惕。







3,携带肝炎病毒
宝宝对肝炎病毒毫无抵抗力,肝炎病毒对宝宝肝脏的伤害非常大。唾液、共用餐具等都可能传播肝炎病毒。被确诊为肝炎的大人或者没有注射过该类疫苗的人群都尽量不要亲吻宝宝。







为了孩子的健康,是时候调整和改变教养宝宝的习惯了。在跟孩子进行接触时,大人们需要注意几点:
1,尽量不要亲吻出生不久的孩子。如果实在难忍喜爱之情要亲吻,请避开孩子的面部三角区(口角两侧至鼻根连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可以适当亲吻孩子的额头和面颊。
2,不要让过多的亲戚朋友来探视孩子,尤其是有传染病的亲友。客人身上携带的细菌或病毒都极有可能传播到宝宝身上。
3,当自己得了感冒等传染病,尽量远离宝宝。如果必须要接触宝宝,要给自己戴上口罩。
4,不要嘴对嘴地给宝宝喂食。嘴对嘴喂食的做法以老人带娃时居多,他们认为孩子没有咀嚼能力,所以替孩子将食物嚼烂后再给孩子吃会更好消化。事实上,口腔疾病或肠胃问题产生的细菌会通过老人咀嚼过的食物传播给宝宝。 查看全部

儿科医生 @张思莱医师 曾发布微博称,自己接诊过一个因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引起败血症死亡的新生儿。这个新生儿是家中三代单传的独子,深受全家人的宠爱,尤其是爷爷,每天抱着孙子亲个不停。最后诊断结果出来,全家人捶胸顿足,向家人追问病史才知道,原来孩子爷爷的下巴上长了一个小小脓包,孩子就是感染了脓包上的细菌。

这条微博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家有小儿的爸爸妈妈们更是惊恐不已。曾有调查显示,80%的老人都喜欢亲吻孩子来表达喜爱之情。“不要随便亲吻孩子”这个观念一出,老人们纷纷表示不满。其实喜欢亲吻孩子的又何止爷爷奶奶辈呢,很多爸爸妈妈也喜欢亲吻宝宝。
为了宝宝的健康,家人在以下情况下不要与宝宝亲密接触:
1,当脸上浓妆淡抹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妈妈们经常浓妆淡抹将自己打扮得俏丽可人,然而彼之蜜糖汝之砒霜,化妆品中含有的铅、汞等化学物质对宝宝来说与毒蛇无异。妈妈们如果在不卸妆的情况下亲吻宝宝,这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就会进入宝宝体内,很有可能引起皮炎、铅中毒等病症。
化妆品对宝宝的危害绝不是危言耸听,美国就曾经有过婴儿与妈妈脸贴脸,宝宝误舔妈妈脸上的脂粉最后铅中毒的事例,妈妈们务必引起重视。







2,身上有水疱时
当大人的面部、唇角、眼睛、手足等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水疱,几个或几十个连成一片,并且伴随着发热或淋巴肿胀等症状,要考虑是不是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
这种病毒可以通过亲吻的方式传递给宝宝,该病毒对成人的危害并不严重,但对婴儿来说可能是致命的。1-4岁是感染这种病毒的高峰期,家人要引起高度警惕。







3,携带肝炎病毒
宝宝对肝炎病毒毫无抵抗力,肝炎病毒对宝宝肝脏的伤害非常大。唾液、共用餐具等都可能传播肝炎病毒。被确诊为肝炎的大人或者没有注射过该类疫苗的人群都尽量不要亲吻宝宝。







为了孩子的健康,是时候调整和改变教养宝宝的习惯了。在跟孩子进行接触时,大人们需要注意几点:
1,尽量不要亲吻出生不久的孩子。如果实在难忍喜爱之情要亲吻,请避开孩子的面部三角区(口角两侧至鼻根连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可以适当亲吻孩子的额头和面颊。
2,不要让过多的亲戚朋友来探视孩子,尤其是有传染病的亲友。客人身上携带的细菌或病毒都极有可能传播到宝宝身上。
3,当自己得了感冒等传染病,尽量远离宝宝。如果必须要接触宝宝,要给自己戴上口罩。
4,不要嘴对嘴地给宝宝喂食。嘴对嘴喂食的做法以老人带娃时居多,他们认为孩子没有咀嚼能力,所以替孩子将食物嚼烂后再给孩子吃会更好消化。事实上,口腔疾病或肠胃问题产生的细菌会通过老人咀嚼过的食物传播给宝宝。

如果婆婆带娃时做这些事,快制止她!

亲子教育早晨139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8 次浏览 • 2018-10-31 16:02 • 来自相关话题

宝宝的降生给全家人带来了喜悦,可伴随着喜悦的还有宝宝的抚养问题。在中国,老人帮忙带娃已经成了无法避免的一种国情。每个人都希望宝宝健康成长,但在育儿过程中,婆婆和宝妈的观念经常不一致,所以分歧良多,矛盾丛生。

老人带娃向来都是自诩“经验丰富”,殊不知有些经验是不对的,甚至是对宝宝有害的。婆婆帮忙带娃,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应该感激婆婆的付出,不过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爸妈要把好关,不能退让。婆婆在带娃的时候如果做出这些事,妈妈们一定要及时制止。
1,嘴对嘴地给宝宝喂食
很多老人认为,婴儿没有咀嚼能力,吃下去的东西很难消化,所以他们选择代宝宝咀嚼食物,然后将嚼烂的食物嘴对嘴地喂给宝宝吃。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大人的口腔里存在着很多的细菌,在嘴对嘴喂食的过程中,大人口中的细菌通过食物、唾液传播给宝宝。出生不久的宝宝抵抗力低下,很容易生病,甚至感染到呼吸道传染疾病。另外,替宝宝咀嚼食物让宝宝失去了锻炼咀嚼能力的机会,不利于宝宝的发展。







2,有一种冷叫大人觉得宝宝冷
在婆婆的意识里,宝宝随时都会冷,所以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婆婆都会给宝宝穿很多衣服,将宝宝包裹得严严实实,这种做法不可取。宝宝没有想象的那么娇弱,给宝宝穿太多会降低宝宝的抗寒能力,抵抗力也随之下降,还有可能引起捂热综合症。
给宝宝穿衣的正确做法是:以妈妈为参照,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做出细微的调整。如果宝宝还不会走路,活动量小,可以给宝宝穿跟妈妈同样多的衣服,多加一件也可以;如果宝宝平日里会动会跳,活动量大,则可以在妈妈穿多少衣服的基础上,减去一件衣服。







3,给宝宝把屎把尿
尽管婆婆会对年轻的爸妈说:“你们以前就是这样被把大的”,然而这个做法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却是一个误区:把屎把尿不利于宝宝的括约肌发育。
老人们认为纸尿裤不透气,容易形成红屁股。事实上,只要选择优质的纸尿裤并勤于更换,出现红屁股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4,用母乳给宝宝擦脸
母乳纯天然,很多老人为了避免宝宝喝不完母乳造成浪费,费尽心思地将母乳“物尽其用”,给宝宝擦脸看起来是不错的选择,会让宝宝皮肤好。其实,用母乳擦脸不科学也不卫生,母乳很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宝宝脸颊泛红,反而不利于宝宝的皮肤。如果要给宝宝擦脸,建议选择宝宝专用的润肤霜。 查看全部

宝宝的降生给全家人带来了喜悦,可伴随着喜悦的还有宝宝的抚养问题。在中国,老人帮忙带娃已经成了无法避免的一种国情。每个人都希望宝宝健康成长,但在育儿过程中,婆婆和宝妈的观念经常不一致,所以分歧良多,矛盾丛生。

老人带娃向来都是自诩“经验丰富”,殊不知有些经验是不对的,甚至是对宝宝有害的。婆婆帮忙带娃,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应该感激婆婆的付出,不过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爸妈要把好关,不能退让。婆婆在带娃的时候如果做出这些事,妈妈们一定要及时制止。
1,嘴对嘴地给宝宝喂食
很多老人认为,婴儿没有咀嚼能力,吃下去的东西很难消化,所以他们选择代宝宝咀嚼食物,然后将嚼烂的食物嘴对嘴地喂给宝宝吃。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大人的口腔里存在着很多的细菌,在嘴对嘴喂食的过程中,大人口中的细菌通过食物、唾液传播给宝宝。出生不久的宝宝抵抗力低下,很容易生病,甚至感染到呼吸道传染疾病。另外,替宝宝咀嚼食物让宝宝失去了锻炼咀嚼能力的机会,不利于宝宝的发展。







2,有一种冷叫大人觉得宝宝冷
在婆婆的意识里,宝宝随时都会冷,所以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婆婆都会给宝宝穿很多衣服,将宝宝包裹得严严实实,这种做法不可取。宝宝没有想象的那么娇弱,给宝宝穿太多会降低宝宝的抗寒能力,抵抗力也随之下降,还有可能引起捂热综合症。
给宝宝穿衣的正确做法是:以妈妈为参照,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做出细微的调整。如果宝宝还不会走路,活动量小,可以给宝宝穿跟妈妈同样多的衣服,多加一件也可以;如果宝宝平日里会动会跳,活动量大,则可以在妈妈穿多少衣服的基础上,减去一件衣服。







3,给宝宝把屎把尿
尽管婆婆会对年轻的爸妈说:“你们以前就是这样被把大的”,然而这个做法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却是一个误区:把屎把尿不利于宝宝的括约肌发育。
老人们认为纸尿裤不透气,容易形成红屁股。事实上,只要选择优质的纸尿裤并勤于更换,出现红屁股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4,用母乳给宝宝擦脸
母乳纯天然,很多老人为了避免宝宝喝不完母乳造成浪费,费尽心思地将母乳“物尽其用”,给宝宝擦脸看起来是不错的选择,会让宝宝皮肤好。其实,用母乳擦脸不科学也不卫生,母乳很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宝宝脸颊泛红,反而不利于宝宝的皮肤。如果要给宝宝擦脸,建议选择宝宝专用的润肤霜。









给孩子定规矩要趁早,6岁前至少做到这六点

亲子教育sunlight060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4 次浏览 • 2018-10-31 16:00 • 来自相关话题

当今,快乐教育渐渐成了众多家长教育子女时遵循的主流理念,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自由没有错,错就错在明知孩子不对还一味纵容,认为“只要孩子高兴就好”、“这些规矩他长大自然就懂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毁了孩子。

6岁之前的孩子,是非观念薄弱,如果没有大人给他立下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就很容易为所欲为。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没有原则的“放养”很有可能培养出一个不守规则、自大的孩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给孩子定规矩要趁早,尤其是在6岁以前,这几条都必须要做到。
1,粗野的言行不能有
乐乐五岁了,在幼儿园经常跟小朋友抢东西,图书他要抢着先看,滑滑梯他要抢着先玩,别的小朋友不同意乐乐就骂人:“我要先玩,你不同意我就让我爸爸把你打成残疾。”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粗野,这一类的小孩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言语攻击胁迫他人,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粗野言行,家长要引起重视,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1)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2)让孩子反省,想出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这么做?
制止孩子的粗野言行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自己想要的事物。孩子在控制自己情绪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将来为人处世也会更加理性。







2,可以支配自己的东西,但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
孩子在6岁之前,自我意识比较模糊,难以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分辨东西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只要是他喜欢的东西,他都会“理直气壮”地占为己有。不少孩子都会这样宣示“主权”:“爸爸是我的,妈妈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有时看到爸爸妈妈签别的小朋友的手,孩子都会急得大哭。
当孩子此类行为特征明显的时候,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教孩子区分物品所有权。家长可以拿出几件衣服给孩子看,告诉他:“这件是爸爸的,这件是妈妈的,这件是宝宝的。”在帮助孩子划清自己和别人的界限之后,家长还需要继续引导,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如果不是你的,这是谁的?”
为什么要这么做?
帮孩子树立“你的”、“我的”的意识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从小给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3,物归原处
幼儿的自理能力几乎为零,玩的时候总喜欢将玩具到处乱扔,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走开,留下一堆“烂摊子”由爸爸妈妈来收拾。而家长还觉得这样理所当然,认为孩子还小,不懂收拾,自己动手还省事不少。
6岁之前的孩子真的没有能力收拾自己的东西吗?不见得,是爸爸妈妈的迁就和宠爱,让孩子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家长应给孩子立规矩:每次玩完的玩具都要物归原处,从哪里拿的就要放回哪里;写完作业之后要自己收拾书桌等。
为什么要这么做?
让孩子学会物归原处就是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从而形成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教养。孩子在自己动手收拾东西的时候还锻炼了生活自理能力,不仅如此,孩子在收拾过程中还可以自行决定物品的摆放,其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养成物品归位习惯的孩子,生活会更加井井有条。







4,先到先得,后来者需要等待
99%的家庭都是将孩子放在第一位,好吃的孩子先吃,贵的衣服只给孩子买等,然而家长的这种“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我,认为自己是家里的老大,爸爸妈妈都要让着他。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孩子可不受大家的欢迎。
要避免家里出现“小皇帝”、“小公主”,家长要从自己做起,让孩子知道“先来后到”的道理。吃饭的时候,叫了几声如果孩子还不来,爸爸妈妈就先吃,一直不来就让孩子尝到没饭吃的后果;刷牙的时候谁先到洗手间就谁先耍,不要一味谦让...
为什么要这么做?
“先来后到”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普遍规则,家长给孩子树立“先来后到”的观念可以避免孩子养成自私的坏毛病,同时要学会等待。







5,不能随便打扰别人
孩子嘴里藏不住话,遇到开心的事情,比如被老师表扬、交到新朋友等,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和爸爸妈妈分享,不管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打断。而很多“孩子第一”的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还是默许的,从没意识到问题。一旦让孩子养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孩子就会自私,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对于孩子这种随便打扰别人的坏习惯,家长一定要加以引导,跟孩子讲道理,告诉他打扰别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举例子,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你睡觉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重视过来跟你讲话,你会不会不高兴?”
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打扰别人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每个孩子都应该养成这样的良好品德。善于换位思考、善解人意的孩子更能交到好朋友呢。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孩子犯了错,家长只要想到“孩子还小...”就可以无条件地原谅孩子,这种做法实在太危险,孩子会觉得做错事了也没什么,反正爸爸妈妈不会怪我。没有了约束的孩子会“变本加厉”地为所欲为,直到闯下更大的祸,犯下更严重的错误。
6岁的孩子应该懂得简单的事理,做错事了就要认错是最基本的礼貌。当孩子犯错,家长不要纵容,也不要急着责骂,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才是良策,告诉孩子做错事了就要说对不起。如果爸爸妈妈因为一些事情错怪了孩子,也要主动给孩子道歉,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共同遵守规则。
为什么要这么做?
知错认错是一种担当,是负责任的表现。孩子在反省的同时也学会了维护自己的权利。
孩子在6岁之前,各种意识处于萌芽阶段,是塑造孩子性格和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溺爱,给孩子订立严格的规矩,跟孩子共同遵守规则,相互监督,共同成长。 查看全部

当今,快乐教育渐渐成了众多家长教育子女时遵循的主流理念,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自由没有错,错就错在明知孩子不对还一味纵容,认为“只要孩子高兴就好”、“这些规矩他长大自然就懂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毁了孩子。

6岁之前的孩子,是非观念薄弱,如果没有大人给他立下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就很容易为所欲为。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没有原则的“放养”很有可能培养出一个不守规则、自大的孩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给孩子定规矩要趁早,尤其是在6岁以前,这几条都必须要做到。
1,粗野的言行不能有
乐乐五岁了,在幼儿园经常跟小朋友抢东西,图书他要抢着先看,滑滑梯他要抢着先玩,别的小朋友不同意乐乐就骂人:“我要先玩,你不同意我就让我爸爸把你打成残疾。”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粗野,这一类的小孩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言语攻击胁迫他人,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粗野言行,家长要引起重视,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1)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2)让孩子反省,想出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这么做?
制止孩子的粗野言行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自己想要的事物。孩子在控制自己情绪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将来为人处世也会更加理性。







2,可以支配自己的东西,但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
孩子在6岁之前,自我意识比较模糊,难以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分辨东西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只要是他喜欢的东西,他都会“理直气壮”地占为己有。不少孩子都会这样宣示“主权”:“爸爸是我的,妈妈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有时看到爸爸妈妈签别的小朋友的手,孩子都会急得大哭。
当孩子此类行为特征明显的时候,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教孩子区分物品所有权。家长可以拿出几件衣服给孩子看,告诉他:“这件是爸爸的,这件是妈妈的,这件是宝宝的。”在帮助孩子划清自己和别人的界限之后,家长还需要继续引导,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如果不是你的,这是谁的?”
为什么要这么做?
帮孩子树立“你的”、“我的”的意识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从小给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3,物归原处
幼儿的自理能力几乎为零,玩的时候总喜欢将玩具到处乱扔,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走开,留下一堆“烂摊子”由爸爸妈妈来收拾。而家长还觉得这样理所当然,认为孩子还小,不懂收拾,自己动手还省事不少。
6岁之前的孩子真的没有能力收拾自己的东西吗?不见得,是爸爸妈妈的迁就和宠爱,让孩子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家长应给孩子立规矩:每次玩完的玩具都要物归原处,从哪里拿的就要放回哪里;写完作业之后要自己收拾书桌等。
为什么要这么做?
让孩子学会物归原处就是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从而形成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教养。孩子在自己动手收拾东西的时候还锻炼了生活自理能力,不仅如此,孩子在收拾过程中还可以自行决定物品的摆放,其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养成物品归位习惯的孩子,生活会更加井井有条。







4,先到先得,后来者需要等待
99%的家庭都是将孩子放在第一位,好吃的孩子先吃,贵的衣服只给孩子买等,然而家长的这种“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我,认为自己是家里的老大,爸爸妈妈都要让着他。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孩子可不受大家的欢迎。
要避免家里出现“小皇帝”、“小公主”,家长要从自己做起,让孩子知道“先来后到”的道理。吃饭的时候,叫了几声如果孩子还不来,爸爸妈妈就先吃,一直不来就让孩子尝到没饭吃的后果;刷牙的时候谁先到洗手间就谁先耍,不要一味谦让...
为什么要这么做?
“先来后到”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普遍规则,家长给孩子树立“先来后到”的观念可以避免孩子养成自私的坏毛病,同时要学会等待。







5,不能随便打扰别人
孩子嘴里藏不住话,遇到开心的事情,比如被老师表扬、交到新朋友等,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和爸爸妈妈分享,不管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打断。而很多“孩子第一”的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还是默许的,从没意识到问题。一旦让孩子养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孩子就会自私,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对于孩子这种随便打扰别人的坏习惯,家长一定要加以引导,跟孩子讲道理,告诉他打扰别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举例子,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你睡觉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重视过来跟你讲话,你会不会不高兴?”
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打扰别人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每个孩子都应该养成这样的良好品德。善于换位思考、善解人意的孩子更能交到好朋友呢。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孩子犯了错,家长只要想到“孩子还小...”就可以无条件地原谅孩子,这种做法实在太危险,孩子会觉得做错事了也没什么,反正爸爸妈妈不会怪我。没有了约束的孩子会“变本加厉”地为所欲为,直到闯下更大的祸,犯下更严重的错误。
6岁的孩子应该懂得简单的事理,做错事了就要认错是最基本的礼貌。当孩子犯错,家长不要纵容,也不要急着责骂,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才是良策,告诉孩子做错事了就要说对不起。如果爸爸妈妈因为一些事情错怪了孩子,也要主动给孩子道歉,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共同遵守规则。
为什么要这么做?
知错认错是一种担当,是负责任的表现。孩子在反省的同时也学会了维护自己的权利。
孩子在6岁之前,各种意识处于萌芽阶段,是塑造孩子性格和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溺爱,给孩子订立严格的规矩,跟孩子共同遵守规则,相互监督,共同成长。









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长怎么做?

亲子教育dvhi8460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9 次浏览 • 2018-10-31 09:35 • 来自相关话题

拥有安全感的孩子在步入社会之后拥有更大的优势,相对于其他同龄人,他们拥有更强的自主能力,也会更加的自信。

培养一个人的安全感是需要花上很长时间的,特别是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要更加注意。步入成年之后,很多幼时的心理阴影再也没办法补救,并且终身被本应该小时候就培养起来的能力缺陷所困扰。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样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培养宝宝的安全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三不做
1,杜绝暴君式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长总是用自己的主观来教育孩子。比如,有些事情不让孩子做懒得耐心地告诉孩子理由,总是喜欢拿起家长的架子:“我说不行,就是不行”。这样一个教育态度势必会让家长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最终影响和孩子的感情,更加让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孩子在家长这样的态度之下更加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会显得非常的自卑或者更加的武断。
2,不要跟孩子说他是捡来的
孩子是天真的,对父母的话没有鉴别真假的能力。当孩子问到“我是从哪里来的”这类话题的时候,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给予一个统一的答案:“你是捡来的”,更甚至开玩笑似的给出种种例证,是从哪哪哪一天晚上捡来的之类。在父母看来无足轻重的一句话,却会深深的伤害孩子的心灵。当孩子知道自己“真的”是捡来的之后就会对父母产生距离感,进而就会令亲子关系产生隔阂。







3,你不听话是想挨打吗
父母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总是喜欢来这“最有效”的一招。这种威胁虽然让孩子怕了,但是也有损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孩子以后会不自主的远离自己,长期听到这类言语的孩子往往是胆小懦弱的,很容易形成软弱怕事的性格。
二,四要做
1,讲故事培养亲子关系
孩子大多喜欢听故事,这也是维持和发展亲子关系最好的桥梁。我们可以无规律的安排时间,让孩子靠在自己的怀里,由父母给孩子讲他爱听的故事。这种语言和肢体的刺激能够帮助孩子信任自己,觉得我们是他的朋友,还能够从这样的举动中获得安全感。







2,有规律的陪伴孩子
孩子总是希望有那么几个忠实的玩伴,而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心目中发展成为这样的角色是最好的。父母可以每天下班后有规律地陪伴孩子,这样让孩子会觉得我们每天都会陪伴他,让他产生信赖和安全感。很多父母可能由于工作忙,下班后没有很多时间来陪伴孩子,这样的情况也最好坚持每天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宁愿自己晚点睡也要让孩子在一个富有安全感的环境中睡觉。
3,维持家庭的和谐
不和谐的家庭是养不出有多少安全感的孩子。父母的不合孩子都看在眼里,孩子在父母的语言和肢体冲突中会做出种种不好的想象。当然,在父母的争吵中孩子又是无能为力的。一个长期生活在不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他的性格很容易扭曲,养成自闭、不愿与人交流的性格,或者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得言语刻薄而暴力,可见维持一个家庭环境的和谐是多么重要。







4,允许孩子大哭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一哭就烦躁,对待孩子千万不要是这样的一个态度。孩子哭泣是一个正常的宣泄心中委屈和不满的方法,可以说也是孩子唯一能够找到的办法。成年人心情不好的时候还可以找朋友聊聊天倾诉一下,或者逛逛街消遣,孩子当然也是需要发泄的。当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也不能置之不理,要及时作出反应,耐心地劝慰,找清楚孩子哭的缘由并安抚。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永远是站在他一边的,为他考虑,从而重拾自信和安全感。 查看全部

拥有安全感的孩子在步入社会之后拥有更大的优势,相对于其他同龄人,他们拥有更强的自主能力,也会更加的自信。

培养一个人的安全感是需要花上很长时间的,特别是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要更加注意。步入成年之后,很多幼时的心理阴影再也没办法补救,并且终身被本应该小时候就培养起来的能力缺陷所困扰。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样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培养宝宝的安全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三不做
1,杜绝暴君式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长总是用自己的主观来教育孩子。比如,有些事情不让孩子做懒得耐心地告诉孩子理由,总是喜欢拿起家长的架子:“我说不行,就是不行”。这样一个教育态度势必会让家长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最终影响和孩子的感情,更加让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孩子在家长这样的态度之下更加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会显得非常的自卑或者更加的武断。
2,不要跟孩子说他是捡来的
孩子是天真的,对父母的话没有鉴别真假的能力。当孩子问到“我是从哪里来的”这类话题的时候,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给予一个统一的答案:“你是捡来的”,更甚至开玩笑似的给出种种例证,是从哪哪哪一天晚上捡来的之类。在父母看来无足轻重的一句话,却会深深的伤害孩子的心灵。当孩子知道自己“真的”是捡来的之后就会对父母产生距离感,进而就会令亲子关系产生隔阂。







3,你不听话是想挨打吗
父母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总是喜欢来这“最有效”的一招。这种威胁虽然让孩子怕了,但是也有损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孩子以后会不自主的远离自己,长期听到这类言语的孩子往往是胆小懦弱的,很容易形成软弱怕事的性格。
二,四要做
1,讲故事培养亲子关系
孩子大多喜欢听故事,这也是维持和发展亲子关系最好的桥梁。我们可以无规律的安排时间,让孩子靠在自己的怀里,由父母给孩子讲他爱听的故事。这种语言和肢体的刺激能够帮助孩子信任自己,觉得我们是他的朋友,还能够从这样的举动中获得安全感。







2,有规律的陪伴孩子
孩子总是希望有那么几个忠实的玩伴,而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心目中发展成为这样的角色是最好的。父母可以每天下班后有规律地陪伴孩子,这样让孩子会觉得我们每天都会陪伴他,让他产生信赖和安全感。很多父母可能由于工作忙,下班后没有很多时间来陪伴孩子,这样的情况也最好坚持每天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宁愿自己晚点睡也要让孩子在一个富有安全感的环境中睡觉。
3,维持家庭的和谐
不和谐的家庭是养不出有多少安全感的孩子。父母的不合孩子都看在眼里,孩子在父母的语言和肢体冲突中会做出种种不好的想象。当然,在父母的争吵中孩子又是无能为力的。一个长期生活在不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他的性格很容易扭曲,养成自闭、不愿与人交流的性格,或者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得言语刻薄而暴力,可见维持一个家庭环境的和谐是多么重要。







4,允许孩子大哭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一哭就烦躁,对待孩子千万不要是这样的一个态度。孩子哭泣是一个正常的宣泄心中委屈和不满的方法,可以说也是孩子唯一能够找到的办法。成年人心情不好的时候还可以找朋友聊聊天倾诉一下,或者逛逛街消遣,孩子当然也是需要发泄的。当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也不能置之不理,要及时作出反应,耐心地劝慰,找清楚孩子哭的缘由并安抚。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永远是站在他一边的,为他考虑,从而重拾自信和安全感。

父爱的意义: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亲子教育nwycksfl27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4 次浏览 • 2018-10-31 09:35 • 来自相关话题

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里,严父慈母是最典型的教养模式:妈妈温柔体贴,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爸爸沉稳严厉,教育批评孩子的错误过失。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各自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母亲教育孩子重在细节,而父亲教育孩子则注重孩子的整体发展方向。


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认知里,教养孩子是妈妈的主要责任,父亲则忙于工作错失了很多跟孩子交流的机会,甚至很少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心理学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首先,父亲更能影响孩子的体格发育。这是由父亲跟孩子的交往方式决定的。父亲跟孩子的主要交流方式往往是通过肢体运动、户外活动等,这些身体活动可以促进孩子的肢体发育,让孩子的体能得到健康迅速的发展。
其次,父亲比母亲更擅长空间逻辑和抽象思维,孩子相应的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有父亲陪伴的孩子,他的独立性更强,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完成学业。








然后,父亲可以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独立、自主、勇敢、坚强等个性特征在父亲身上能得到更完美的体现,经常跟父亲在一起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可以学到很多积极健康的品质。
最后,父亲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认知。对儿子来说,父亲是男人的基本模式,男孩子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对女儿来说,父亲是她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男性,可以引导女孩儿正确客观地认识异性。不管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在和父亲和母亲交往的过程中,都可以并取父母双方的特点,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定位。








孩子是幼苗,需要用爱去灌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人,父母跟孩子的亲密交流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父亲,不要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即使是一个拥抱、一声表扬,在孩子眼里都弥足珍贵。手动操作跟户外活动更是父亲应该带领孩子进行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的创造力跟探索欲。
童年是愉快而短暂的,各位爸爸们,你们真的忍心缺失孩子唯一的童年吗? 查看全部


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里,严父慈母是最典型的教养模式:妈妈温柔体贴,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爸爸沉稳严厉,教育批评孩子的错误过失。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各自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母亲教育孩子重在细节,而父亲教育孩子则注重孩子的整体发展方向。


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认知里,教养孩子是妈妈的主要责任,父亲则忙于工作错失了很多跟孩子交流的机会,甚至很少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心理学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首先,父亲更能影响孩子的体格发育。这是由父亲跟孩子的交往方式决定的。父亲跟孩子的主要交流方式往往是通过肢体运动、户外活动等,这些身体活动可以促进孩子的肢体发育,让孩子的体能得到健康迅速的发展。
其次,父亲比母亲更擅长空间逻辑和抽象思维,孩子相应的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有父亲陪伴的孩子,他的独立性更强,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完成学业。








然后,父亲可以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独立、自主、勇敢、坚强等个性特征在父亲身上能得到更完美的体现,经常跟父亲在一起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可以学到很多积极健康的品质。
最后,父亲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认知。对儿子来说,父亲是男人的基本模式,男孩子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对女儿来说,父亲是她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男性,可以引导女孩儿正确客观地认识异性。不管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在和父亲和母亲交往的过程中,都可以并取父母双方的特点,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定位。








孩子是幼苗,需要用爱去灌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人,父母跟孩子的亲密交流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父亲,不要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即使是一个拥抱、一声表扬,在孩子眼里都弥足珍贵。手动操作跟户外活动更是父亲应该带领孩子进行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的创造力跟探索欲。
童年是愉快而短暂的,各位爸爸们,你们真的忍心缺失孩子唯一的童年吗?

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亲子教育love小春love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9 次浏览 • 2018-10-31 09:33 • 来自相关话题

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弱在这几年开始慢慢变得引人关注,并且逐渐被中国家庭的父母所接受。家长意识到这一点便开始下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家长的方法大致是这样:人为的让孩子产生挫败感,然后天真的以为孩子一直在这样人工营造的挫折环境下成长便能够习惯挫折,最终将挫折看淡。还有一种现在家长的“常用方法”就是习惯给孩子泼冷水,一旦孩子有一点表现出“骄傲”的情绪父母就会下意识的泼冷水。

对于挫折教育方法的错误其实是对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没有深刻的剖析过,不知道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自然就不能对症下药。就像医院胡乱的给病人开药方效果往往只能适得其反。
抗挫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我们看到了太多新闻上关于孩子因为稍微一点点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一次成绩考差了就离家出走更甚至轻生的。现在的孩子太多都像温室的花朵,一旦脱离温室便没有了当时的活泼甚至走向枯萎。追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肯定要将责任追究到温室。
我们开始对比发现如果孩子的性格是大大咧咧什么事情都不在乎他们的抗挫能力会很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似乎更容易挺过去一点;相反,那些对事情敏感,消极情绪比较多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非常负面的情绪。所以我们分析,孩子的性格对孩子的抗压能力是有影响的。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也不尽然,有一些敏感的孩子还是拥有相当强的抗压能力,而乐观的孩子也有一些不那么容易经受风雨的打击。
经过深入的调查我们发现了孩子抗挫能力的强弱最终还是取决于家庭,孩子在家庭中长大,父母对待挫折和父母在孩子面对挫折作出的反应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独立面对挫折的态度。如果父母自己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就抱着一个乐观的态度孩子,那么孩子耳濡目染的也会学会,以后对待挫折他们便能够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豁达。当然,这是一个方面,父母在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影响孩子以后面对挫折的态度,这个方面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好的例子:孩子考试考差了,我们是否会批评孩子。
错误的挫折教育方法:
虽然重视挫折教育,当下的父母们的在方法上却有时候适得其反。我们观察有一部分父母孩子使用无用的挫折教育方法:孩子在哭,父母怕马上做出反应去哄孩子会给孩子一种依赖感,更加惧怕挫折,于是为了适应“挫折教育”的需要很多父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不予理睬;有时候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故意拖延,这种做法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懂得克制,勇敢面对事情。可是,宝宝还是宝宝,这种方式真的有用吗;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案例,男宝宝在摔跤之后父亲总是喜欢来这么一句:“男子汉哭什么,再哭就不像个小男子汉了”...
最终这种种错误的挫折教育方法不但没有达到抗挫的预期,反而让孩子“越教育抗挫能力越弱”。适得其反的方式是源于我们做父母的没有从根本上去进行挫折教育,结果只是教育出来一个外表强大内心脆弱的孩子。
正确的挫折教育方法:
真正正确的挫折教育是让孩子能够深刻的看到挫折,了解挫折,最终像办法战胜挫折。这需要我们教育孩子看问题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生活中我们就需要更敏锐的抓住挫折的机会,给孩子以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教育孩子面对挫折:
一,正确的看待挫折
任何的挫折形态不过是预期的目标没有达到、需求没有满足、没办法缓解压力等着这些方面,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教育孩子现在之所以遇到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方法出现了问题,告诉我们要改进自己的方法,应该换一个方式就不会有这样的挫折了。挫折给予的只是一个提醒,代表不了什么。这样孩子就能够认识到后面总有机会,现在受到的挫折是经验。
二,找寻正确的解决方式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分析问题,然后给与孩子一些建议。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告诉孩子解决方式的时候把我们的思维过程也让孩子知道,这样孩子在以后面对同样的挫折的时候就会用我们的方式去思考,挫折也就迎刃而解。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难免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树立孩子一个正确的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解决挫折的方式远远比我们过早的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要好的多。
内容为“孩子怎么教”博客原创,原文链接:http://www.wangluoguke.com/78.html 查看全部

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弱在这几年开始慢慢变得引人关注,并且逐渐被中国家庭的父母所接受。家长意识到这一点便开始下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家长的方法大致是这样:人为的让孩子产生挫败感,然后天真的以为孩子一直在这样人工营造的挫折环境下成长便能够习惯挫折,最终将挫折看淡。还有一种现在家长的“常用方法”就是习惯给孩子泼冷水,一旦孩子有一点表现出“骄傲”的情绪父母就会下意识的泼冷水。

对于挫折教育方法的错误其实是对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没有深刻的剖析过,不知道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自然就不能对症下药。就像医院胡乱的给病人开药方效果往往只能适得其反。
抗挫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我们看到了太多新闻上关于孩子因为稍微一点点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一次成绩考差了就离家出走更甚至轻生的。现在的孩子太多都像温室的花朵,一旦脱离温室便没有了当时的活泼甚至走向枯萎。追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肯定要将责任追究到温室。
我们开始对比发现如果孩子的性格是大大咧咧什么事情都不在乎他们的抗挫能力会很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似乎更容易挺过去一点;相反,那些对事情敏感,消极情绪比较多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非常负面的情绪。所以我们分析,孩子的性格对孩子的抗压能力是有影响的。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也不尽然,有一些敏感的孩子还是拥有相当强的抗压能力,而乐观的孩子也有一些不那么容易经受风雨的打击。
经过深入的调查我们发现了孩子抗挫能力的强弱最终还是取决于家庭,孩子在家庭中长大,父母对待挫折和父母在孩子面对挫折作出的反应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独立面对挫折的态度。如果父母自己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就抱着一个乐观的态度孩子,那么孩子耳濡目染的也会学会,以后对待挫折他们便能够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豁达。当然,这是一个方面,父母在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影响孩子以后面对挫折的态度,这个方面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好的例子:孩子考试考差了,我们是否会批评孩子。
错误的挫折教育方法:
虽然重视挫折教育,当下的父母们的在方法上却有时候适得其反。我们观察有一部分父母孩子使用无用的挫折教育方法:孩子在哭,父母怕马上做出反应去哄孩子会给孩子一种依赖感,更加惧怕挫折,于是为了适应“挫折教育”的需要很多父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不予理睬;有时候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故意拖延,这种做法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懂得克制,勇敢面对事情。可是,宝宝还是宝宝,这种方式真的有用吗;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案例,男宝宝在摔跤之后父亲总是喜欢来这么一句:“男子汉哭什么,再哭就不像个小男子汉了”...
最终这种种错误的挫折教育方法不但没有达到抗挫的预期,反而让孩子“越教育抗挫能力越弱”。适得其反的方式是源于我们做父母的没有从根本上去进行挫折教育,结果只是教育出来一个外表强大内心脆弱的孩子。
正确的挫折教育方法:
真正正确的挫折教育是让孩子能够深刻的看到挫折,了解挫折,最终像办法战胜挫折。这需要我们教育孩子看问题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生活中我们就需要更敏锐的抓住挫折的机会,给孩子以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教育孩子面对挫折:
一,正确的看待挫折
任何的挫折形态不过是预期的目标没有达到、需求没有满足、没办法缓解压力等着这些方面,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教育孩子现在之所以遇到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方法出现了问题,告诉我们要改进自己的方法,应该换一个方式就不会有这样的挫折了。挫折给予的只是一个提醒,代表不了什么。这样孩子就能够认识到后面总有机会,现在受到的挫折是经验。
二,找寻正确的解决方式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分析问题,然后给与孩子一些建议。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告诉孩子解决方式的时候把我们的思维过程也让孩子知道,这样孩子在以后面对同样的挫折的时候就会用我们的方式去思考,挫折也就迎刃而解。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难免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树立孩子一个正确的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解决挫折的方式远远比我们过早的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要好的多。
内容为“孩子怎么教”博客原创,原文链接:http://www.wangluoguke.com/78.html

宝宝患败血症身亡,只因家人忽略了这个

亲子教育乔_一帆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9 次浏览 • 2018-10-31 16:02 • 来自相关话题

儿科医生 @张思莱医师 曾发布微博称,自己接诊过一个因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引起败血症死亡的新生儿。这个新生儿是家中三代单传的独子,深受全家人的宠爱,尤其是爷爷,每天抱着孙子亲个不停。最后诊断结果出来,全家人捶胸顿足,向家人追问病史才知道,原来孩子爷爷的下巴上长了一个小小脓包,孩子就是感染了脓包上的细菌。

这条微博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家有小儿的爸爸妈妈们更是惊恐不已。曾有调查显示,80%的老人都喜欢亲吻孩子来表达喜爱之情。“不要随便亲吻孩子”这个观念一出,老人们纷纷表示不满。其实喜欢亲吻孩子的又何止爷爷奶奶辈呢,很多爸爸妈妈也喜欢亲吻宝宝。
为了宝宝的健康,家人在以下情况下不要与宝宝亲密接触:
1,当脸上浓妆淡抹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妈妈们经常浓妆淡抹将自己打扮得俏丽可人,然而彼之蜜糖汝之砒霜,化妆品中含有的铅、汞等化学物质对宝宝来说与毒蛇无异。妈妈们如果在不卸妆的情况下亲吻宝宝,这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就会进入宝宝体内,很有可能引起皮炎、铅中毒等病症。
化妆品对宝宝的危害绝不是危言耸听,美国就曾经有过婴儿与妈妈脸贴脸,宝宝误舔妈妈脸上的脂粉最后铅中毒的事例,妈妈们务必引起重视。







2,身上有水疱时
当大人的面部、唇角、眼睛、手足等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水疱,几个或几十个连成一片,并且伴随着发热或淋巴肿胀等症状,要考虑是不是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
这种病毒可以通过亲吻的方式传递给宝宝,该病毒对成人的危害并不严重,但对婴儿来说可能是致命的。1-4岁是感染这种病毒的高峰期,家人要引起高度警惕。







3,携带肝炎病毒
宝宝对肝炎病毒毫无抵抗力,肝炎病毒对宝宝肝脏的伤害非常大。唾液、共用餐具等都可能传播肝炎病毒。被确诊为肝炎的大人或者没有注射过该类疫苗的人群都尽量不要亲吻宝宝。







为了孩子的健康,是时候调整和改变教养宝宝的习惯了。在跟孩子进行接触时,大人们需要注意几点:
1,尽量不要亲吻出生不久的孩子。如果实在难忍喜爱之情要亲吻,请避开孩子的面部三角区(口角两侧至鼻根连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可以适当亲吻孩子的额头和面颊。
2,不要让过多的亲戚朋友来探视孩子,尤其是有传染病的亲友。客人身上携带的细菌或病毒都极有可能传播到宝宝身上。
3,当自己得了感冒等传染病,尽量远离宝宝。如果必须要接触宝宝,要给自己戴上口罩。
4,不要嘴对嘴地给宝宝喂食。嘴对嘴喂食的做法以老人带娃时居多,他们认为孩子没有咀嚼能力,所以替孩子将食物嚼烂后再给孩子吃会更好消化。事实上,口腔疾病或肠胃问题产生的细菌会通过老人咀嚼过的食物传播给宝宝。 查看全部

儿科医生 @张思莱医师 曾发布微博称,自己接诊过一个因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引起败血症死亡的新生儿。这个新生儿是家中三代单传的独子,深受全家人的宠爱,尤其是爷爷,每天抱着孙子亲个不停。最后诊断结果出来,全家人捶胸顿足,向家人追问病史才知道,原来孩子爷爷的下巴上长了一个小小脓包,孩子就是感染了脓包上的细菌。

这条微博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家有小儿的爸爸妈妈们更是惊恐不已。曾有调查显示,80%的老人都喜欢亲吻孩子来表达喜爱之情。“不要随便亲吻孩子”这个观念一出,老人们纷纷表示不满。其实喜欢亲吻孩子的又何止爷爷奶奶辈呢,很多爸爸妈妈也喜欢亲吻宝宝。
为了宝宝的健康,家人在以下情况下不要与宝宝亲密接触:
1,当脸上浓妆淡抹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妈妈们经常浓妆淡抹将自己打扮得俏丽可人,然而彼之蜜糖汝之砒霜,化妆品中含有的铅、汞等化学物质对宝宝来说与毒蛇无异。妈妈们如果在不卸妆的情况下亲吻宝宝,这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就会进入宝宝体内,很有可能引起皮炎、铅中毒等病症。
化妆品对宝宝的危害绝不是危言耸听,美国就曾经有过婴儿与妈妈脸贴脸,宝宝误舔妈妈脸上的脂粉最后铅中毒的事例,妈妈们务必引起重视。







2,身上有水疱时
当大人的面部、唇角、眼睛、手足等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水疱,几个或几十个连成一片,并且伴随着发热或淋巴肿胀等症状,要考虑是不是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
这种病毒可以通过亲吻的方式传递给宝宝,该病毒对成人的危害并不严重,但对婴儿来说可能是致命的。1-4岁是感染这种病毒的高峰期,家人要引起高度警惕。







3,携带肝炎病毒
宝宝对肝炎病毒毫无抵抗力,肝炎病毒对宝宝肝脏的伤害非常大。唾液、共用餐具等都可能传播肝炎病毒。被确诊为肝炎的大人或者没有注射过该类疫苗的人群都尽量不要亲吻宝宝。







为了孩子的健康,是时候调整和改变教养宝宝的习惯了。在跟孩子进行接触时,大人们需要注意几点:
1,尽量不要亲吻出生不久的孩子。如果实在难忍喜爱之情要亲吻,请避开孩子的面部三角区(口角两侧至鼻根连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可以适当亲吻孩子的额头和面颊。
2,不要让过多的亲戚朋友来探视孩子,尤其是有传染病的亲友。客人身上携带的细菌或病毒都极有可能传播到宝宝身上。
3,当自己得了感冒等传染病,尽量远离宝宝。如果必须要接触宝宝,要给自己戴上口罩。
4,不要嘴对嘴地给宝宝喂食。嘴对嘴喂食的做法以老人带娃时居多,他们认为孩子没有咀嚼能力,所以替孩子将食物嚼烂后再给孩子吃会更好消化。事实上,口腔疾病或肠胃问题产生的细菌会通过老人咀嚼过的食物传播给宝宝。

如果婆婆带娃时做这些事,快制止她!

亲子教育早晨139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8 次浏览 • 2018-10-31 16:02 • 来自相关话题

宝宝的降生给全家人带来了喜悦,可伴随着喜悦的还有宝宝的抚养问题。在中国,老人帮忙带娃已经成了无法避免的一种国情。每个人都希望宝宝健康成长,但在育儿过程中,婆婆和宝妈的观念经常不一致,所以分歧良多,矛盾丛生。

老人带娃向来都是自诩“经验丰富”,殊不知有些经验是不对的,甚至是对宝宝有害的。婆婆帮忙带娃,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应该感激婆婆的付出,不过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爸妈要把好关,不能退让。婆婆在带娃的时候如果做出这些事,妈妈们一定要及时制止。
1,嘴对嘴地给宝宝喂食
很多老人认为,婴儿没有咀嚼能力,吃下去的东西很难消化,所以他们选择代宝宝咀嚼食物,然后将嚼烂的食物嘴对嘴地喂给宝宝吃。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大人的口腔里存在着很多的细菌,在嘴对嘴喂食的过程中,大人口中的细菌通过食物、唾液传播给宝宝。出生不久的宝宝抵抗力低下,很容易生病,甚至感染到呼吸道传染疾病。另外,替宝宝咀嚼食物让宝宝失去了锻炼咀嚼能力的机会,不利于宝宝的发展。







2,有一种冷叫大人觉得宝宝冷
在婆婆的意识里,宝宝随时都会冷,所以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婆婆都会给宝宝穿很多衣服,将宝宝包裹得严严实实,这种做法不可取。宝宝没有想象的那么娇弱,给宝宝穿太多会降低宝宝的抗寒能力,抵抗力也随之下降,还有可能引起捂热综合症。
给宝宝穿衣的正确做法是:以妈妈为参照,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做出细微的调整。如果宝宝还不会走路,活动量小,可以给宝宝穿跟妈妈同样多的衣服,多加一件也可以;如果宝宝平日里会动会跳,活动量大,则可以在妈妈穿多少衣服的基础上,减去一件衣服。







3,给宝宝把屎把尿
尽管婆婆会对年轻的爸妈说:“你们以前就是这样被把大的”,然而这个做法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却是一个误区:把屎把尿不利于宝宝的括约肌发育。
老人们认为纸尿裤不透气,容易形成红屁股。事实上,只要选择优质的纸尿裤并勤于更换,出现红屁股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4,用母乳给宝宝擦脸
母乳纯天然,很多老人为了避免宝宝喝不完母乳造成浪费,费尽心思地将母乳“物尽其用”,给宝宝擦脸看起来是不错的选择,会让宝宝皮肤好。其实,用母乳擦脸不科学也不卫生,母乳很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宝宝脸颊泛红,反而不利于宝宝的皮肤。如果要给宝宝擦脸,建议选择宝宝专用的润肤霜。 查看全部

宝宝的降生给全家人带来了喜悦,可伴随着喜悦的还有宝宝的抚养问题。在中国,老人帮忙带娃已经成了无法避免的一种国情。每个人都希望宝宝健康成长,但在育儿过程中,婆婆和宝妈的观念经常不一致,所以分歧良多,矛盾丛生。

老人带娃向来都是自诩“经验丰富”,殊不知有些经验是不对的,甚至是对宝宝有害的。婆婆帮忙带娃,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应该感激婆婆的付出,不过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爸妈要把好关,不能退让。婆婆在带娃的时候如果做出这些事,妈妈们一定要及时制止。
1,嘴对嘴地给宝宝喂食
很多老人认为,婴儿没有咀嚼能力,吃下去的东西很难消化,所以他们选择代宝宝咀嚼食物,然后将嚼烂的食物嘴对嘴地喂给宝宝吃。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大人的口腔里存在着很多的细菌,在嘴对嘴喂食的过程中,大人口中的细菌通过食物、唾液传播给宝宝。出生不久的宝宝抵抗力低下,很容易生病,甚至感染到呼吸道传染疾病。另外,替宝宝咀嚼食物让宝宝失去了锻炼咀嚼能力的机会,不利于宝宝的发展。







2,有一种冷叫大人觉得宝宝冷
在婆婆的意识里,宝宝随时都会冷,所以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婆婆都会给宝宝穿很多衣服,将宝宝包裹得严严实实,这种做法不可取。宝宝没有想象的那么娇弱,给宝宝穿太多会降低宝宝的抗寒能力,抵抗力也随之下降,还有可能引起捂热综合症。
给宝宝穿衣的正确做法是:以妈妈为参照,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做出细微的调整。如果宝宝还不会走路,活动量小,可以给宝宝穿跟妈妈同样多的衣服,多加一件也可以;如果宝宝平日里会动会跳,活动量大,则可以在妈妈穿多少衣服的基础上,减去一件衣服。







3,给宝宝把屎把尿
尽管婆婆会对年轻的爸妈说:“你们以前就是这样被把大的”,然而这个做法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却是一个误区:把屎把尿不利于宝宝的括约肌发育。
老人们认为纸尿裤不透气,容易形成红屁股。事实上,只要选择优质的纸尿裤并勤于更换,出现红屁股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4,用母乳给宝宝擦脸
母乳纯天然,很多老人为了避免宝宝喝不完母乳造成浪费,费尽心思地将母乳“物尽其用”,给宝宝擦脸看起来是不错的选择,会让宝宝皮肤好。其实,用母乳擦脸不科学也不卫生,母乳很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宝宝脸颊泛红,反而不利于宝宝的皮肤。如果要给宝宝擦脸,建议选择宝宝专用的润肤霜。









给孩子定规矩要趁早,6岁前至少做到这六点

亲子教育sunlight060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4 次浏览 • 2018-10-31 16:00 • 来自相关话题

当今,快乐教育渐渐成了众多家长教育子女时遵循的主流理念,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自由没有错,错就错在明知孩子不对还一味纵容,认为“只要孩子高兴就好”、“这些规矩他长大自然就懂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毁了孩子。

6岁之前的孩子,是非观念薄弱,如果没有大人给他立下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就很容易为所欲为。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没有原则的“放养”很有可能培养出一个不守规则、自大的孩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给孩子定规矩要趁早,尤其是在6岁以前,这几条都必须要做到。
1,粗野的言行不能有
乐乐五岁了,在幼儿园经常跟小朋友抢东西,图书他要抢着先看,滑滑梯他要抢着先玩,别的小朋友不同意乐乐就骂人:“我要先玩,你不同意我就让我爸爸把你打成残疾。”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粗野,这一类的小孩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言语攻击胁迫他人,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粗野言行,家长要引起重视,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1)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2)让孩子反省,想出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这么做?
制止孩子的粗野言行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自己想要的事物。孩子在控制自己情绪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将来为人处世也会更加理性。







2,可以支配自己的东西,但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
孩子在6岁之前,自我意识比较模糊,难以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分辨东西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只要是他喜欢的东西,他都会“理直气壮”地占为己有。不少孩子都会这样宣示“主权”:“爸爸是我的,妈妈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有时看到爸爸妈妈签别的小朋友的手,孩子都会急得大哭。
当孩子此类行为特征明显的时候,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教孩子区分物品所有权。家长可以拿出几件衣服给孩子看,告诉他:“这件是爸爸的,这件是妈妈的,这件是宝宝的。”在帮助孩子划清自己和别人的界限之后,家长还需要继续引导,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如果不是你的,这是谁的?”
为什么要这么做?
帮孩子树立“你的”、“我的”的意识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从小给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3,物归原处
幼儿的自理能力几乎为零,玩的时候总喜欢将玩具到处乱扔,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走开,留下一堆“烂摊子”由爸爸妈妈来收拾。而家长还觉得这样理所当然,认为孩子还小,不懂收拾,自己动手还省事不少。
6岁之前的孩子真的没有能力收拾自己的东西吗?不见得,是爸爸妈妈的迁就和宠爱,让孩子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家长应给孩子立规矩:每次玩完的玩具都要物归原处,从哪里拿的就要放回哪里;写完作业之后要自己收拾书桌等。
为什么要这么做?
让孩子学会物归原处就是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从而形成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教养。孩子在自己动手收拾东西的时候还锻炼了生活自理能力,不仅如此,孩子在收拾过程中还可以自行决定物品的摆放,其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养成物品归位习惯的孩子,生活会更加井井有条。







4,先到先得,后来者需要等待
99%的家庭都是将孩子放在第一位,好吃的孩子先吃,贵的衣服只给孩子买等,然而家长的这种“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我,认为自己是家里的老大,爸爸妈妈都要让着他。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孩子可不受大家的欢迎。
要避免家里出现“小皇帝”、“小公主”,家长要从自己做起,让孩子知道“先来后到”的道理。吃饭的时候,叫了几声如果孩子还不来,爸爸妈妈就先吃,一直不来就让孩子尝到没饭吃的后果;刷牙的时候谁先到洗手间就谁先耍,不要一味谦让...
为什么要这么做?
“先来后到”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普遍规则,家长给孩子树立“先来后到”的观念可以避免孩子养成自私的坏毛病,同时要学会等待。







5,不能随便打扰别人
孩子嘴里藏不住话,遇到开心的事情,比如被老师表扬、交到新朋友等,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和爸爸妈妈分享,不管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打断。而很多“孩子第一”的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还是默许的,从没意识到问题。一旦让孩子养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孩子就会自私,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对于孩子这种随便打扰别人的坏习惯,家长一定要加以引导,跟孩子讲道理,告诉他打扰别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举例子,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你睡觉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重视过来跟你讲话,你会不会不高兴?”
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打扰别人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每个孩子都应该养成这样的良好品德。善于换位思考、善解人意的孩子更能交到好朋友呢。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孩子犯了错,家长只要想到“孩子还小...”就可以无条件地原谅孩子,这种做法实在太危险,孩子会觉得做错事了也没什么,反正爸爸妈妈不会怪我。没有了约束的孩子会“变本加厉”地为所欲为,直到闯下更大的祸,犯下更严重的错误。
6岁的孩子应该懂得简单的事理,做错事了就要认错是最基本的礼貌。当孩子犯错,家长不要纵容,也不要急着责骂,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才是良策,告诉孩子做错事了就要说对不起。如果爸爸妈妈因为一些事情错怪了孩子,也要主动给孩子道歉,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共同遵守规则。
为什么要这么做?
知错认错是一种担当,是负责任的表现。孩子在反省的同时也学会了维护自己的权利。
孩子在6岁之前,各种意识处于萌芽阶段,是塑造孩子性格和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溺爱,给孩子订立严格的规矩,跟孩子共同遵守规则,相互监督,共同成长。 查看全部

当今,快乐教育渐渐成了众多家长教育子女时遵循的主流理念,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自由没有错,错就错在明知孩子不对还一味纵容,认为“只要孩子高兴就好”、“这些规矩他长大自然就懂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毁了孩子。

6岁之前的孩子,是非观念薄弱,如果没有大人给他立下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就很容易为所欲为。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没有原则的“放养”很有可能培养出一个不守规则、自大的孩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给孩子定规矩要趁早,尤其是在6岁以前,这几条都必须要做到。
1,粗野的言行不能有
乐乐五岁了,在幼儿园经常跟小朋友抢东西,图书他要抢着先看,滑滑梯他要抢着先玩,别的小朋友不同意乐乐就骂人:“我要先玩,你不同意我就让我爸爸把你打成残疾。”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粗野,这一类的小孩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言语攻击胁迫他人,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粗野言行,家长要引起重视,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1)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2)让孩子反省,想出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这么做?
制止孩子的粗野言行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自己想要的事物。孩子在控制自己情绪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将来为人处世也会更加理性。







2,可以支配自己的东西,但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
孩子在6岁之前,自我意识比较模糊,难以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分辨东西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只要是他喜欢的东西,他都会“理直气壮”地占为己有。不少孩子都会这样宣示“主权”:“爸爸是我的,妈妈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有时看到爸爸妈妈签别的小朋友的手,孩子都会急得大哭。
当孩子此类行为特征明显的时候,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教孩子区分物品所有权。家长可以拿出几件衣服给孩子看,告诉他:“这件是爸爸的,这件是妈妈的,这件是宝宝的。”在帮助孩子划清自己和别人的界限之后,家长还需要继续引导,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如果不是你的,这是谁的?”
为什么要这么做?
帮孩子树立“你的”、“我的”的意识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从小给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3,物归原处
幼儿的自理能力几乎为零,玩的时候总喜欢将玩具到处乱扔,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走开,留下一堆“烂摊子”由爸爸妈妈来收拾。而家长还觉得这样理所当然,认为孩子还小,不懂收拾,自己动手还省事不少。
6岁之前的孩子真的没有能力收拾自己的东西吗?不见得,是爸爸妈妈的迁就和宠爱,让孩子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家长应给孩子立规矩:每次玩完的玩具都要物归原处,从哪里拿的就要放回哪里;写完作业之后要自己收拾书桌等。
为什么要这么做?
让孩子学会物归原处就是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从而形成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教养。孩子在自己动手收拾东西的时候还锻炼了生活自理能力,不仅如此,孩子在收拾过程中还可以自行决定物品的摆放,其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养成物品归位习惯的孩子,生活会更加井井有条。







4,先到先得,后来者需要等待
99%的家庭都是将孩子放在第一位,好吃的孩子先吃,贵的衣服只给孩子买等,然而家长的这种“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我,认为自己是家里的老大,爸爸妈妈都要让着他。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孩子可不受大家的欢迎。
要避免家里出现“小皇帝”、“小公主”,家长要从自己做起,让孩子知道“先来后到”的道理。吃饭的时候,叫了几声如果孩子还不来,爸爸妈妈就先吃,一直不来就让孩子尝到没饭吃的后果;刷牙的时候谁先到洗手间就谁先耍,不要一味谦让...
为什么要这么做?
“先来后到”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普遍规则,家长给孩子树立“先来后到”的观念可以避免孩子养成自私的坏毛病,同时要学会等待。







5,不能随便打扰别人
孩子嘴里藏不住话,遇到开心的事情,比如被老师表扬、交到新朋友等,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和爸爸妈妈分享,不管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打断。而很多“孩子第一”的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还是默许的,从没意识到问题。一旦让孩子养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孩子就会自私,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对于孩子这种随便打扰别人的坏习惯,家长一定要加以引导,跟孩子讲道理,告诉他打扰别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举例子,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你睡觉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重视过来跟你讲话,你会不会不高兴?”
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打扰别人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每个孩子都应该养成这样的良好品德。善于换位思考、善解人意的孩子更能交到好朋友呢。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孩子犯了错,家长只要想到“孩子还小...”就可以无条件地原谅孩子,这种做法实在太危险,孩子会觉得做错事了也没什么,反正爸爸妈妈不会怪我。没有了约束的孩子会“变本加厉”地为所欲为,直到闯下更大的祸,犯下更严重的错误。
6岁的孩子应该懂得简单的事理,做错事了就要认错是最基本的礼貌。当孩子犯错,家长不要纵容,也不要急着责骂,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才是良策,告诉孩子做错事了就要说对不起。如果爸爸妈妈因为一些事情错怪了孩子,也要主动给孩子道歉,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共同遵守规则。
为什么要这么做?
知错认错是一种担当,是负责任的表现。孩子在反省的同时也学会了维护自己的权利。
孩子在6岁之前,各种意识处于萌芽阶段,是塑造孩子性格和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溺爱,给孩子订立严格的规矩,跟孩子共同遵守规则,相互监督,共同成长。









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长怎么做?

亲子教育dvhi8460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9 次浏览 • 2018-10-31 09:35 • 来自相关话题

拥有安全感的孩子在步入社会之后拥有更大的优势,相对于其他同龄人,他们拥有更强的自主能力,也会更加的自信。

培养一个人的安全感是需要花上很长时间的,特别是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要更加注意。步入成年之后,很多幼时的心理阴影再也没办法补救,并且终身被本应该小时候就培养起来的能力缺陷所困扰。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样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培养宝宝的安全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三不做
1,杜绝暴君式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长总是用自己的主观来教育孩子。比如,有些事情不让孩子做懒得耐心地告诉孩子理由,总是喜欢拿起家长的架子:“我说不行,就是不行”。这样一个教育态度势必会让家长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最终影响和孩子的感情,更加让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孩子在家长这样的态度之下更加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会显得非常的自卑或者更加的武断。
2,不要跟孩子说他是捡来的
孩子是天真的,对父母的话没有鉴别真假的能力。当孩子问到“我是从哪里来的”这类话题的时候,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给予一个统一的答案:“你是捡来的”,更甚至开玩笑似的给出种种例证,是从哪哪哪一天晚上捡来的之类。在父母看来无足轻重的一句话,却会深深的伤害孩子的心灵。当孩子知道自己“真的”是捡来的之后就会对父母产生距离感,进而就会令亲子关系产生隔阂。







3,你不听话是想挨打吗
父母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总是喜欢来这“最有效”的一招。这种威胁虽然让孩子怕了,但是也有损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孩子以后会不自主的远离自己,长期听到这类言语的孩子往往是胆小懦弱的,很容易形成软弱怕事的性格。
二,四要做
1,讲故事培养亲子关系
孩子大多喜欢听故事,这也是维持和发展亲子关系最好的桥梁。我们可以无规律的安排时间,让孩子靠在自己的怀里,由父母给孩子讲他爱听的故事。这种语言和肢体的刺激能够帮助孩子信任自己,觉得我们是他的朋友,还能够从这样的举动中获得安全感。







2,有规律的陪伴孩子
孩子总是希望有那么几个忠实的玩伴,而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心目中发展成为这样的角色是最好的。父母可以每天下班后有规律地陪伴孩子,这样让孩子会觉得我们每天都会陪伴他,让他产生信赖和安全感。很多父母可能由于工作忙,下班后没有很多时间来陪伴孩子,这样的情况也最好坚持每天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宁愿自己晚点睡也要让孩子在一个富有安全感的环境中睡觉。
3,维持家庭的和谐
不和谐的家庭是养不出有多少安全感的孩子。父母的不合孩子都看在眼里,孩子在父母的语言和肢体冲突中会做出种种不好的想象。当然,在父母的争吵中孩子又是无能为力的。一个长期生活在不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他的性格很容易扭曲,养成自闭、不愿与人交流的性格,或者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得言语刻薄而暴力,可见维持一个家庭环境的和谐是多么重要。







4,允许孩子大哭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一哭就烦躁,对待孩子千万不要是这样的一个态度。孩子哭泣是一个正常的宣泄心中委屈和不满的方法,可以说也是孩子唯一能够找到的办法。成年人心情不好的时候还可以找朋友聊聊天倾诉一下,或者逛逛街消遣,孩子当然也是需要发泄的。当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也不能置之不理,要及时作出反应,耐心地劝慰,找清楚孩子哭的缘由并安抚。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永远是站在他一边的,为他考虑,从而重拾自信和安全感。 查看全部

拥有安全感的孩子在步入社会之后拥有更大的优势,相对于其他同龄人,他们拥有更强的自主能力,也会更加的自信。

培养一个人的安全感是需要花上很长时间的,特别是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要更加注意。步入成年之后,很多幼时的心理阴影再也没办法补救,并且终身被本应该小时候就培养起来的能力缺陷所困扰。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样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培养宝宝的安全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三不做
1,杜绝暴君式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长总是用自己的主观来教育孩子。比如,有些事情不让孩子做懒得耐心地告诉孩子理由,总是喜欢拿起家长的架子:“我说不行,就是不行”。这样一个教育态度势必会让家长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最终影响和孩子的感情,更加让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孩子在家长这样的态度之下更加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会显得非常的自卑或者更加的武断。
2,不要跟孩子说他是捡来的
孩子是天真的,对父母的话没有鉴别真假的能力。当孩子问到“我是从哪里来的”这类话题的时候,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给予一个统一的答案:“你是捡来的”,更甚至开玩笑似的给出种种例证,是从哪哪哪一天晚上捡来的之类。在父母看来无足轻重的一句话,却会深深的伤害孩子的心灵。当孩子知道自己“真的”是捡来的之后就会对父母产生距离感,进而就会令亲子关系产生隔阂。







3,你不听话是想挨打吗
父母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总是喜欢来这“最有效”的一招。这种威胁虽然让孩子怕了,但是也有损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孩子以后会不自主的远离自己,长期听到这类言语的孩子往往是胆小懦弱的,很容易形成软弱怕事的性格。
二,四要做
1,讲故事培养亲子关系
孩子大多喜欢听故事,这也是维持和发展亲子关系最好的桥梁。我们可以无规律的安排时间,让孩子靠在自己的怀里,由父母给孩子讲他爱听的故事。这种语言和肢体的刺激能够帮助孩子信任自己,觉得我们是他的朋友,还能够从这样的举动中获得安全感。







2,有规律的陪伴孩子
孩子总是希望有那么几个忠实的玩伴,而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心目中发展成为这样的角色是最好的。父母可以每天下班后有规律地陪伴孩子,这样让孩子会觉得我们每天都会陪伴他,让他产生信赖和安全感。很多父母可能由于工作忙,下班后没有很多时间来陪伴孩子,这样的情况也最好坚持每天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宁愿自己晚点睡也要让孩子在一个富有安全感的环境中睡觉。
3,维持家庭的和谐
不和谐的家庭是养不出有多少安全感的孩子。父母的不合孩子都看在眼里,孩子在父母的语言和肢体冲突中会做出种种不好的想象。当然,在父母的争吵中孩子又是无能为力的。一个长期生活在不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他的性格很容易扭曲,养成自闭、不愿与人交流的性格,或者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得言语刻薄而暴力,可见维持一个家庭环境的和谐是多么重要。







4,允许孩子大哭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一哭就烦躁,对待孩子千万不要是这样的一个态度。孩子哭泣是一个正常的宣泄心中委屈和不满的方法,可以说也是孩子唯一能够找到的办法。成年人心情不好的时候还可以找朋友聊聊天倾诉一下,或者逛逛街消遣,孩子当然也是需要发泄的。当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也不能置之不理,要及时作出反应,耐心地劝慰,找清楚孩子哭的缘由并安抚。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永远是站在他一边的,为他考虑,从而重拾自信和安全感。

父爱的意义: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亲子教育nwycksfl27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4 次浏览 • 2018-10-31 09:35 • 来自相关话题

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里,严父慈母是最典型的教养模式:妈妈温柔体贴,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爸爸沉稳严厉,教育批评孩子的错误过失。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各自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母亲教育孩子重在细节,而父亲教育孩子则注重孩子的整体发展方向。


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认知里,教养孩子是妈妈的主要责任,父亲则忙于工作错失了很多跟孩子交流的机会,甚至很少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心理学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首先,父亲更能影响孩子的体格发育。这是由父亲跟孩子的交往方式决定的。父亲跟孩子的主要交流方式往往是通过肢体运动、户外活动等,这些身体活动可以促进孩子的肢体发育,让孩子的体能得到健康迅速的发展。
其次,父亲比母亲更擅长空间逻辑和抽象思维,孩子相应的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有父亲陪伴的孩子,他的独立性更强,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完成学业。








然后,父亲可以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独立、自主、勇敢、坚强等个性特征在父亲身上能得到更完美的体现,经常跟父亲在一起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可以学到很多积极健康的品质。
最后,父亲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认知。对儿子来说,父亲是男人的基本模式,男孩子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对女儿来说,父亲是她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男性,可以引导女孩儿正确客观地认识异性。不管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在和父亲和母亲交往的过程中,都可以并取父母双方的特点,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定位。








孩子是幼苗,需要用爱去灌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人,父母跟孩子的亲密交流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父亲,不要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即使是一个拥抱、一声表扬,在孩子眼里都弥足珍贵。手动操作跟户外活动更是父亲应该带领孩子进行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的创造力跟探索欲。
童年是愉快而短暂的,各位爸爸们,你们真的忍心缺失孩子唯一的童年吗? 查看全部


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里,严父慈母是最典型的教养模式:妈妈温柔体贴,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爸爸沉稳严厉,教育批评孩子的错误过失。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各自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母亲教育孩子重在细节,而父亲教育孩子则注重孩子的整体发展方向。


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认知里,教养孩子是妈妈的主要责任,父亲则忙于工作错失了很多跟孩子交流的机会,甚至很少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心理学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首先,父亲更能影响孩子的体格发育。这是由父亲跟孩子的交往方式决定的。父亲跟孩子的主要交流方式往往是通过肢体运动、户外活动等,这些身体活动可以促进孩子的肢体发育,让孩子的体能得到健康迅速的发展。
其次,父亲比母亲更擅长空间逻辑和抽象思维,孩子相应的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有父亲陪伴的孩子,他的独立性更强,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完成学业。








然后,父亲可以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独立、自主、勇敢、坚强等个性特征在父亲身上能得到更完美的体现,经常跟父亲在一起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可以学到很多积极健康的品质。
最后,父亲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认知。对儿子来说,父亲是男人的基本模式,男孩子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对女儿来说,父亲是她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男性,可以引导女孩儿正确客观地认识异性。不管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在和父亲和母亲交往的过程中,都可以并取父母双方的特点,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定位。








孩子是幼苗,需要用爱去灌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人,父母跟孩子的亲密交流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父亲,不要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即使是一个拥抱、一声表扬,在孩子眼里都弥足珍贵。手动操作跟户外活动更是父亲应该带领孩子进行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的创造力跟探索欲。
童年是愉快而短暂的,各位爸爸们,你们真的忍心缺失孩子唯一的童年吗?

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亲子教育love小春love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9 次浏览 • 2018-10-31 09:33 • 来自相关话题

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弱在这几年开始慢慢变得引人关注,并且逐渐被中国家庭的父母所接受。家长意识到这一点便开始下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家长的方法大致是这样:人为的让孩子产生挫败感,然后天真的以为孩子一直在这样人工营造的挫折环境下成长便能够习惯挫折,最终将挫折看淡。还有一种现在家长的“常用方法”就是习惯给孩子泼冷水,一旦孩子有一点表现出“骄傲”的情绪父母就会下意识的泼冷水。

对于挫折教育方法的错误其实是对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没有深刻的剖析过,不知道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自然就不能对症下药。就像医院胡乱的给病人开药方效果往往只能适得其反。
抗挫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我们看到了太多新闻上关于孩子因为稍微一点点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一次成绩考差了就离家出走更甚至轻生的。现在的孩子太多都像温室的花朵,一旦脱离温室便没有了当时的活泼甚至走向枯萎。追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肯定要将责任追究到温室。
我们开始对比发现如果孩子的性格是大大咧咧什么事情都不在乎他们的抗挫能力会很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似乎更容易挺过去一点;相反,那些对事情敏感,消极情绪比较多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非常负面的情绪。所以我们分析,孩子的性格对孩子的抗压能力是有影响的。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也不尽然,有一些敏感的孩子还是拥有相当强的抗压能力,而乐观的孩子也有一些不那么容易经受风雨的打击。
经过深入的调查我们发现了孩子抗挫能力的强弱最终还是取决于家庭,孩子在家庭中长大,父母对待挫折和父母在孩子面对挫折作出的反应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独立面对挫折的态度。如果父母自己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就抱着一个乐观的态度孩子,那么孩子耳濡目染的也会学会,以后对待挫折他们便能够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豁达。当然,这是一个方面,父母在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影响孩子以后面对挫折的态度,这个方面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好的例子:孩子考试考差了,我们是否会批评孩子。
错误的挫折教育方法:
虽然重视挫折教育,当下的父母们的在方法上却有时候适得其反。我们观察有一部分父母孩子使用无用的挫折教育方法:孩子在哭,父母怕马上做出反应去哄孩子会给孩子一种依赖感,更加惧怕挫折,于是为了适应“挫折教育”的需要很多父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不予理睬;有时候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故意拖延,这种做法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懂得克制,勇敢面对事情。可是,宝宝还是宝宝,这种方式真的有用吗;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案例,男宝宝在摔跤之后父亲总是喜欢来这么一句:“男子汉哭什么,再哭就不像个小男子汉了”...
最终这种种错误的挫折教育方法不但没有达到抗挫的预期,反而让孩子“越教育抗挫能力越弱”。适得其反的方式是源于我们做父母的没有从根本上去进行挫折教育,结果只是教育出来一个外表强大内心脆弱的孩子。
正确的挫折教育方法:
真正正确的挫折教育是让孩子能够深刻的看到挫折,了解挫折,最终像办法战胜挫折。这需要我们教育孩子看问题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生活中我们就需要更敏锐的抓住挫折的机会,给孩子以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教育孩子面对挫折:
一,正确的看待挫折
任何的挫折形态不过是预期的目标没有达到、需求没有满足、没办法缓解压力等着这些方面,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教育孩子现在之所以遇到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方法出现了问题,告诉我们要改进自己的方法,应该换一个方式就不会有这样的挫折了。挫折给予的只是一个提醒,代表不了什么。这样孩子就能够认识到后面总有机会,现在受到的挫折是经验。
二,找寻正确的解决方式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分析问题,然后给与孩子一些建议。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告诉孩子解决方式的时候把我们的思维过程也让孩子知道,这样孩子在以后面对同样的挫折的时候就会用我们的方式去思考,挫折也就迎刃而解。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难免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树立孩子一个正确的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解决挫折的方式远远比我们过早的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要好的多。
内容为“孩子怎么教”博客原创,原文链接:http://www.wangluoguke.com/78.html 查看全部

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弱在这几年开始慢慢变得引人关注,并且逐渐被中国家庭的父母所接受。家长意识到这一点便开始下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家长的方法大致是这样:人为的让孩子产生挫败感,然后天真的以为孩子一直在这样人工营造的挫折环境下成长便能够习惯挫折,最终将挫折看淡。还有一种现在家长的“常用方法”就是习惯给孩子泼冷水,一旦孩子有一点表现出“骄傲”的情绪父母就会下意识的泼冷水。

对于挫折教育方法的错误其实是对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没有深刻的剖析过,不知道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自然就不能对症下药。就像医院胡乱的给病人开药方效果往往只能适得其反。
抗挫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我们看到了太多新闻上关于孩子因为稍微一点点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一次成绩考差了就离家出走更甚至轻生的。现在的孩子太多都像温室的花朵,一旦脱离温室便没有了当时的活泼甚至走向枯萎。追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肯定要将责任追究到温室。
我们开始对比发现如果孩子的性格是大大咧咧什么事情都不在乎他们的抗挫能力会很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似乎更容易挺过去一点;相反,那些对事情敏感,消极情绪比较多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非常负面的情绪。所以我们分析,孩子的性格对孩子的抗压能力是有影响的。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也不尽然,有一些敏感的孩子还是拥有相当强的抗压能力,而乐观的孩子也有一些不那么容易经受风雨的打击。
经过深入的调查我们发现了孩子抗挫能力的强弱最终还是取决于家庭,孩子在家庭中长大,父母对待挫折和父母在孩子面对挫折作出的反应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独立面对挫折的态度。如果父母自己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就抱着一个乐观的态度孩子,那么孩子耳濡目染的也会学会,以后对待挫折他们便能够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豁达。当然,这是一个方面,父母在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影响孩子以后面对挫折的态度,这个方面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好的例子:孩子考试考差了,我们是否会批评孩子。
错误的挫折教育方法:
虽然重视挫折教育,当下的父母们的在方法上却有时候适得其反。我们观察有一部分父母孩子使用无用的挫折教育方法:孩子在哭,父母怕马上做出反应去哄孩子会给孩子一种依赖感,更加惧怕挫折,于是为了适应“挫折教育”的需要很多父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不予理睬;有时候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故意拖延,这种做法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懂得克制,勇敢面对事情。可是,宝宝还是宝宝,这种方式真的有用吗;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案例,男宝宝在摔跤之后父亲总是喜欢来这么一句:“男子汉哭什么,再哭就不像个小男子汉了”...
最终这种种错误的挫折教育方法不但没有达到抗挫的预期,反而让孩子“越教育抗挫能力越弱”。适得其反的方式是源于我们做父母的没有从根本上去进行挫折教育,结果只是教育出来一个外表强大内心脆弱的孩子。
正确的挫折教育方法:
真正正确的挫折教育是让孩子能够深刻的看到挫折,了解挫折,最终像办法战胜挫折。这需要我们教育孩子看问题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生活中我们就需要更敏锐的抓住挫折的机会,给孩子以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教育孩子面对挫折:
一,正确的看待挫折
任何的挫折形态不过是预期的目标没有达到、需求没有满足、没办法缓解压力等着这些方面,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教育孩子现在之所以遇到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方法出现了问题,告诉我们要改进自己的方法,应该换一个方式就不会有这样的挫折了。挫折给予的只是一个提醒,代表不了什么。这样孩子就能够认识到后面总有机会,现在受到的挫折是经验。
二,找寻正确的解决方式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分析问题,然后给与孩子一些建议。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告诉孩子解决方式的时候把我们的思维过程也让孩子知道,这样孩子在以后面对同样的挫折的时候就会用我们的方式去思考,挫折也就迎刃而解。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难免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树立孩子一个正确的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解决挫折的方式远远比我们过早的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要好的多。
内容为“孩子怎么教”博客原创,原文链接:http://www.wangluoguke.com/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