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早读

梦想早读

告别熊孩子,别人家的小孩养育指南

家庭教育LH7...鹿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5 次浏览 • 2018-11-15 11:42 • 来自相关话题

上周带娃去参加了早教中心的免费测评课,虽然我也知道这类测评,在评估孩子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目的是让你买课,但还是带着满满的好奇去了。
果不其然,测评结果是我家娃除了认知能力处于同龄孩子的标准外,其他的语言能力和运动能力统统发展滞后。
虽然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但听完之后我和娃他爸内心都一阵郁闷,尤其是我。在被问及,难道你们平时都不看育儿书的么?心头一紧,感觉全职两年的育儿生活全都被否定了。
迫于经济压力,最终我们挡住了她们的营销攻势,这种郁闷的情绪没持续多久,吃顿好吃的,我就自我调整过来了。

但静下心来想想,所谓专家提出的娃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情绪急躁,语言发育迟缓,想要和小朋友玩,但是却不懂表达等等,还是需要重视起来的。
赶紧回来翻看我这本,被众多豆友种草,我买回来半年还没拆封的育儿小宝书,《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里面包含了75条培养孩子情感和社会能力的黄金法则,应该正是我所需要的。

当时京东活动99元10本书,凑数量买的。后来看见很多朋友推荐,心理暗暗高兴觉得买的很值,最近读完之后,更是觉得赚大发了。
这本书的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是心理人文发展系博士,年轻时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后来又创建了父母教育研讨班。
写过很多的育儿文章,并且在很多杂志上发表过。她当时写这本书,就是想给父母们提供一些育儿工具和方法,但是没想到出版之后大受欢迎。

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把本书的核心总结为,优质教育之ABC,A代表“接受”B代表“界线”C代表“一致性”。

“接受”简单的来说,就是“无论你怎样,爸妈都爱你”。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所以无论美丑,胖瘦,聪明与否。我都会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但实际上这种接受,是非常难做到的。

最近娃很喜欢的一个睡前绘本叫《无论你怎样,妈妈都爱你》讲的是在一对相亲相爱猫夫妇,生出了一个狗孩子。
但是这对猫夫妇,并没有因为他是狗宝宝,就抛弃他,而是一如既往的给他所有的爱。也并没有强迫这只狗变成猫,而是为他请了一位狗教父,教他狗需要学会的技能,并且把他送到狗学校去学习。
这只猫家族的狗孩子非常优秀,他健康的长大,并且爱上了一只狗。他的猫爸妈们,非常尊重他的选择,也很喜欢他的狗太太。故事的最后,这两个狗居然生出了一只猫。

虽然只是个绘本故事,却揭示了“接受”的困难之处,比如猫爸妈生出了狗孩子,如果他们希望这个狗孩子像猫一样。
但是怎么努力,还是改变不了他是一只狗的事实,猫爸妈还会对他们的孩子表达赞赏和爱意么?所幸的是这对猫夫妇,给了狗宝宝无限的爱,没有强迫他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第二个关键点“界限”,是指要让孩子拥有分寸感和界限感。这种分寸和界限,不仅仅是指孩子对父母的,也是父母相对孩子的。

我们都知道,如果孩子专注的在玩一个玩具,或者看一本书。我们频繁的去问他要不要喝水,或者吃不吃水果,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同样的,当我们正在专注做某件事的时候,如果孩子提出需求,我们马上放下手边的事情,对他做出回应的话,就会让他觉得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都可以被得到满足。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当孩子做出了错误的行为,一定要及时改变你的行为,不要在无意中强化孩子的错误。
你希望他不要总是打扰你,那么就不要在他打扰你时,马上把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并且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做。要注意不要一会妥协,一会强硬。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迷惑。

当然我们并不是完美的父母,有的时候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坚持执行,这时候孩子就会偷懒,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可变比率强化”。
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不一致的行为越多,孩子就会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想要的方式去做。

这里就要提到第三个重点内容“一致性”,它和“界线”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父母都是言出必行的人,就会降低孩子挑战家长底线的几率。
作者用地心引力的例子来解释一致性,比如你扔了一个东西,但因为某种原因,它没有掉到地上,接着,你可能会继续扔其他东西,看看是否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破窗效应”可以反向解释这种一致性,当一扇窗户被打破而无人修理,很可能会导致这个玻璃被更多人打破。

一致性一方面是父母的言行一致。经常听见小区里的宝妈抱怨,我们家这个孩子,一点都坐不住,就好像有多动症一样。
让他看会书,随便翻几页就丢到一边,要不就是撕书,给他讲故事也不愿意听,他肯定天生就不爱看书。当父母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反思下自己在家有没有抱着书不放。

另一方面是每次对孩子错误的应对方式一致。当你要求孩子收拾玩具时,他跑去玩别的东西,你自己默默的把玩具都收拾了。
那么再下次你要求他收拾玩具的时候,他很可能就不会再听你的了,因为他知道,即使他不这么做,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对孩子的错误制定惩罚措施时,有个原则就是不要制定无法被执行的惩罚措施,比如已经到了吃饭时间,可是孩子还是赖在游乐场不愿走。
很多父母这时候会说,你再不走我就自己走了,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显然这并不现实,你不可能会把孩子独自留在游乐场里,这就属于毫无意义的惩罚。

在处罚方式上,作者提到它不应该和基本需求相关,例如关爱,食物和得到保护。它应该是有意义的,比如孩子喜欢的某件物品;
也需要具有相关性,例如孩子拿着笔到处乱画,就需要暂时拿走他的画笔;还需要有匹配性,既不要因为父母的情绪而增加惩罚的强度;最后要有可行性。

市面上讲育儿的书很多,但是教你具体怎么做的却很少,《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最让人惊喜的地方,每条法则后面都有教你怎么做。
在实际的情景中教会我们育儿的方法,带入到生活中之后,再不会让人有读过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的哀怨。

因为是法则的形式,即使你没有整块的时间看书也没有关系,你完全可以跳着看,像查字典一样,找到自己需要的法则加以运用。
没有天生就完美的父母,但是作者始终认为,养育孩子的能力是可以不断学习提升的,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给孩子报早教班,学习育儿知识。
但是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需要学习的其实是我们父母自己。 查看全部

上周带娃去参加了早教中心的免费测评课,虽然我也知道这类测评,在评估孩子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目的是让你买课,但还是带着满满的好奇去了。
果不其然,测评结果是我家娃除了认知能力处于同龄孩子的标准外,其他的语言能力和运动能力统统发展滞后。
虽然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但听完之后我和娃他爸内心都一阵郁闷,尤其是我。在被问及,难道你们平时都不看育儿书的么?心头一紧,感觉全职两年的育儿生活全都被否定了。
迫于经济压力,最终我们挡住了她们的营销攻势,这种郁闷的情绪没持续多久,吃顿好吃的,我就自我调整过来了。

但静下心来想想,所谓专家提出的娃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情绪急躁,语言发育迟缓,想要和小朋友玩,但是却不懂表达等等,还是需要重视起来的。
赶紧回来翻看我这本,被众多豆友种草,我买回来半年还没拆封的育儿小宝书,《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里面包含了75条培养孩子情感和社会能力的黄金法则,应该正是我所需要的。

当时京东活动99元10本书,凑数量买的。后来看见很多朋友推荐,心理暗暗高兴觉得买的很值,最近读完之后,更是觉得赚大发了。
这本书的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是心理人文发展系博士,年轻时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后来又创建了父母教育研讨班。
写过很多的育儿文章,并且在很多杂志上发表过。她当时写这本书,就是想给父母们提供一些育儿工具和方法,但是没想到出版之后大受欢迎。

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把本书的核心总结为,优质教育之ABC,A代表“接受”B代表“界线”C代表“一致性”。

“接受”简单的来说,就是“无论你怎样,爸妈都爱你”。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所以无论美丑,胖瘦,聪明与否。我都会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但实际上这种接受,是非常难做到的。

最近娃很喜欢的一个睡前绘本叫《无论你怎样,妈妈都爱你》讲的是在一对相亲相爱猫夫妇,生出了一个狗孩子。
但是这对猫夫妇,并没有因为他是狗宝宝,就抛弃他,而是一如既往的给他所有的爱。也并没有强迫这只狗变成猫,而是为他请了一位狗教父,教他狗需要学会的技能,并且把他送到狗学校去学习。
这只猫家族的狗孩子非常优秀,他健康的长大,并且爱上了一只狗。他的猫爸妈们,非常尊重他的选择,也很喜欢他的狗太太。故事的最后,这两个狗居然生出了一只猫。

虽然只是个绘本故事,却揭示了“接受”的困难之处,比如猫爸妈生出了狗孩子,如果他们希望这个狗孩子像猫一样。
但是怎么努力,还是改变不了他是一只狗的事实,猫爸妈还会对他们的孩子表达赞赏和爱意么?所幸的是这对猫夫妇,给了狗宝宝无限的爱,没有强迫他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第二个关键点“界限”,是指要让孩子拥有分寸感和界限感。这种分寸和界限,不仅仅是指孩子对父母的,也是父母相对孩子的。

我们都知道,如果孩子专注的在玩一个玩具,或者看一本书。我们频繁的去问他要不要喝水,或者吃不吃水果,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同样的,当我们正在专注做某件事的时候,如果孩子提出需求,我们马上放下手边的事情,对他做出回应的话,就会让他觉得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都可以被得到满足。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当孩子做出了错误的行为,一定要及时改变你的行为,不要在无意中强化孩子的错误。
你希望他不要总是打扰你,那么就不要在他打扰你时,马上把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并且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做。要注意不要一会妥协,一会强硬。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迷惑。

当然我们并不是完美的父母,有的时候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坚持执行,这时候孩子就会偷懒,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可变比率强化”。
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不一致的行为越多,孩子就会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想要的方式去做。

这里就要提到第三个重点内容“一致性”,它和“界线”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父母都是言出必行的人,就会降低孩子挑战家长底线的几率。
作者用地心引力的例子来解释一致性,比如你扔了一个东西,但因为某种原因,它没有掉到地上,接着,你可能会继续扔其他东西,看看是否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破窗效应”可以反向解释这种一致性,当一扇窗户被打破而无人修理,很可能会导致这个玻璃被更多人打破。

一致性一方面是父母的言行一致。经常听见小区里的宝妈抱怨,我们家这个孩子,一点都坐不住,就好像有多动症一样。
让他看会书,随便翻几页就丢到一边,要不就是撕书,给他讲故事也不愿意听,他肯定天生就不爱看书。当父母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反思下自己在家有没有抱着书不放。

另一方面是每次对孩子错误的应对方式一致。当你要求孩子收拾玩具时,他跑去玩别的东西,你自己默默的把玩具都收拾了。
那么再下次你要求他收拾玩具的时候,他很可能就不会再听你的了,因为他知道,即使他不这么做,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对孩子的错误制定惩罚措施时,有个原则就是不要制定无法被执行的惩罚措施,比如已经到了吃饭时间,可是孩子还是赖在游乐场不愿走。
很多父母这时候会说,你再不走我就自己走了,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显然这并不现实,你不可能会把孩子独自留在游乐场里,这就属于毫无意义的惩罚。

在处罚方式上,作者提到它不应该和基本需求相关,例如关爱,食物和得到保护。它应该是有意义的,比如孩子喜欢的某件物品;
也需要具有相关性,例如孩子拿着笔到处乱画,就需要暂时拿走他的画笔;还需要有匹配性,既不要因为父母的情绪而增加惩罚的强度;最后要有可行性。

市面上讲育儿的书很多,但是教你具体怎么做的却很少,《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最让人惊喜的地方,每条法则后面都有教你怎么做。
在实际的情景中教会我们育儿的方法,带入到生活中之后,再不会让人有读过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的哀怨。

因为是法则的形式,即使你没有整块的时间看书也没有关系,你完全可以跳着看,像查字典一样,找到自己需要的法则加以运用。
没有天生就完美的父母,但是作者始终认为,养育孩子的能力是可以不断学习提升的,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给孩子报早教班,学习育儿知识。
但是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需要学习的其实是我们父母自己。


你以为《小猪佩奇》只是一部动画片么?

家庭教育leonorneves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9 次浏览 • 2018-11-14 09:51 • 来自相关话题

之前一直觉得《小猪佩奇》是一个只会教小朋友踩水坑的,无脑动画片。直到我看到一篇一万多赞的长文分析,改变了我对这部动画片的看法。
在某乎上的一片骂声中,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告诉我们,原来这部动画片能够大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了解儿童的心理。

画风简洁粗犷,适合小孩子的审美,但同时也很注意细节。比如女性角色会增加长睫毛,老年角色脸上会增加皱纹,而猪爸爸会有胡茬。小孩子能听过这些基础的小细节,学会辨别的。

而且里面演的踩水坑,和小伙伴们一起比赛骑自行车,都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内容。

小朋友在看到这部动画片的时候,就好像是看到另一个自己。

和宝宝一起看了几集之后,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片,更是一部育儿片。猪爸爸和猪妈妈为我们真是的展示了,什么叫不吼不叫,教育孩子。

之前我那么排斥这个动画片,觉得它教小朋友踩水坑,是因为我只关注了自己,踩水坑本身没有错,弄脏了衣服鞋子,我觉得有错。

可是实际上呢,脏了只要洗干净就好了啊,但是在玩的时候,孩子获得的快乐,是在长大之后不会有的。

除了这些我还在里面发现了不少教育孩子的哲学。

理解和包容

猪妈妈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当她在电脑前,努力工作的时候,猪爸爸厨房在准备午餐。

佩琪和乔治想要去看猪妈妈工作。
普通爸爸:妈妈在工作,你们自己玩,不要去打扰她。
猪爸爸:妈妈在做重要的工作,如果你们要去看,记得一定不要打扰猪妈妈。

佩奇和乔治来到猪妈妈身边。问,妈妈我们可以坐在你的腿上,看看你工作吗?

普通妈妈:宝贝乖,妈妈现在很忙,你们自己去玩一会好么?

猪妈妈:当然可以啦,宝贝儿,然后就把乔治和佩琪抱到自己的腿上。让他们看着他工作。

后来佩琪给乔治演示,不可以乱动电脑的时候,把电脑弄坏了。猪妈妈并没有气急败坏,恼火的训斥孩子。

而是,把猪爸爸叫过来让他来修理电脑。由她去继续准备午饭。

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实我们真该努力去理解他们。在他们做错事情的时候,可能并不是故意调皮。而只是想帮忙,却帮了倒忙。

佩琪刚刚学会骑两轮自行车,之前都是有增加辅助轮的。他和小朋友们一起从山坡上面骑下来,看谁可以先到打猪爸爸种的南瓜的那边。

佩琪在山坡上玩的时候,特意叮嘱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撞到爸爸的南瓜。因为爸爸很喜欢这个南瓜,如果撞到的话,爸爸可能会很伤心。

但是佩琪发现自己可以骑两轮自行车的时候他太高兴了,高兴的有点得意忘形。不小心撞坏了爸爸的南瓜。

可能大部分的爸爸这个时候会很生气,甚至责怪佩琪,但是猪爸爸却并没有这么做。

猪爸爸把佩琪道歉时把她抱起来,说不要去管南瓜了,只要你没有摔坏就好了,不过你以后要记住,骑自行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前面。

猪妈妈也过来,既然南瓜都已经坏了,那我们就不如把它做成南瓜派吧,因为南瓜非常大。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吃到南瓜派。

你的安全比南瓜更加重要,但是有多少家长在,在孩子打碎家里的东西时,是责备先行了呢。猪爸爸在安慰佩琪的同时,也不忘告诉她注意事项,相信佩琪下次骑自行车一定会记得要看前面了。

不要告诉他不能做什么,而是可以做什么
午餐时间,佩琪和乔治很想去院子里玩,

暴躁妈妈:不行,还没有吃完饭

猪妈妈:你们吃完午饭就可以出去玩。

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是直接否定他们的感受,而是告诉他们什么情况之下可以做这些事,这才是和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啊。

我不否认,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会有它不足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该只盯着差得地方不放,把自己活的像个纠错机。应该取各家之所长,为自己所用,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查看全部

之前一直觉得《小猪佩奇》是一个只会教小朋友踩水坑的,无脑动画片。直到我看到一篇一万多赞的长文分析,改变了我对这部动画片的看法。
在某乎上的一片骂声中,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告诉我们,原来这部动画片能够大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了解儿童的心理。

画风简洁粗犷,适合小孩子的审美,但同时也很注意细节。比如女性角色会增加长睫毛,老年角色脸上会增加皱纹,而猪爸爸会有胡茬。小孩子能听过这些基础的小细节,学会辨别的。

而且里面演的踩水坑,和小伙伴们一起比赛骑自行车,都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内容。

小朋友在看到这部动画片的时候,就好像是看到另一个自己。

和宝宝一起看了几集之后,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片,更是一部育儿片。猪爸爸和猪妈妈为我们真是的展示了,什么叫不吼不叫,教育孩子。

之前我那么排斥这个动画片,觉得它教小朋友踩水坑,是因为我只关注了自己,踩水坑本身没有错,弄脏了衣服鞋子,我觉得有错。

可是实际上呢,脏了只要洗干净就好了啊,但是在玩的时候,孩子获得的快乐,是在长大之后不会有的。

除了这些我还在里面发现了不少教育孩子的哲学。

理解和包容

猪妈妈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当她在电脑前,努力工作的时候,猪爸爸厨房在准备午餐。

佩琪和乔治想要去看猪妈妈工作。
普通爸爸:妈妈在工作,你们自己玩,不要去打扰她。
猪爸爸:妈妈在做重要的工作,如果你们要去看,记得一定不要打扰猪妈妈。

佩奇和乔治来到猪妈妈身边。问,妈妈我们可以坐在你的腿上,看看你工作吗?

普通妈妈:宝贝乖,妈妈现在很忙,你们自己去玩一会好么?

猪妈妈:当然可以啦,宝贝儿,然后就把乔治和佩琪抱到自己的腿上。让他们看着他工作。

后来佩琪给乔治演示,不可以乱动电脑的时候,把电脑弄坏了。猪妈妈并没有气急败坏,恼火的训斥孩子。

而是,把猪爸爸叫过来让他来修理电脑。由她去继续准备午饭。

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实我们真该努力去理解他们。在他们做错事情的时候,可能并不是故意调皮。而只是想帮忙,却帮了倒忙。

佩琪刚刚学会骑两轮自行车,之前都是有增加辅助轮的。他和小朋友们一起从山坡上面骑下来,看谁可以先到打猪爸爸种的南瓜的那边。

佩琪在山坡上玩的时候,特意叮嘱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撞到爸爸的南瓜。因为爸爸很喜欢这个南瓜,如果撞到的话,爸爸可能会很伤心。

但是佩琪发现自己可以骑两轮自行车的时候他太高兴了,高兴的有点得意忘形。不小心撞坏了爸爸的南瓜。

可能大部分的爸爸这个时候会很生气,甚至责怪佩琪,但是猪爸爸却并没有这么做。

猪爸爸把佩琪道歉时把她抱起来,说不要去管南瓜了,只要你没有摔坏就好了,不过你以后要记住,骑自行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前面。

猪妈妈也过来,既然南瓜都已经坏了,那我们就不如把它做成南瓜派吧,因为南瓜非常大。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吃到南瓜派。

你的安全比南瓜更加重要,但是有多少家长在,在孩子打碎家里的东西时,是责备先行了呢。猪爸爸在安慰佩琪的同时,也不忘告诉她注意事项,相信佩琪下次骑自行车一定会记得要看前面了。

不要告诉他不能做什么,而是可以做什么
午餐时间,佩琪和乔治很想去院子里玩,

暴躁妈妈:不行,还没有吃完饭

猪妈妈:你们吃完午饭就可以出去玩。

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是直接否定他们的感受,而是告诉他们什么情况之下可以做这些事,这才是和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啊。

我不否认,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会有它不足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该只盯着差得地方不放,把自己活的像个纠错机。应该取各家之所长,为自己所用,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告别熊孩子,别人家的小孩养育指南

家庭教育LH7...鹿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5 次浏览 • 2018-11-15 11:42 • 来自相关话题

上周带娃去参加了早教中心的免费测评课,虽然我也知道这类测评,在评估孩子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目的是让你买课,但还是带着满满的好奇去了。
果不其然,测评结果是我家娃除了认知能力处于同龄孩子的标准外,其他的语言能力和运动能力统统发展滞后。
虽然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但听完之后我和娃他爸内心都一阵郁闷,尤其是我。在被问及,难道你们平时都不看育儿书的么?心头一紧,感觉全职两年的育儿生活全都被否定了。
迫于经济压力,最终我们挡住了她们的营销攻势,这种郁闷的情绪没持续多久,吃顿好吃的,我就自我调整过来了。

但静下心来想想,所谓专家提出的娃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情绪急躁,语言发育迟缓,想要和小朋友玩,但是却不懂表达等等,还是需要重视起来的。
赶紧回来翻看我这本,被众多豆友种草,我买回来半年还没拆封的育儿小宝书,《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里面包含了75条培养孩子情感和社会能力的黄金法则,应该正是我所需要的。

当时京东活动99元10本书,凑数量买的。后来看见很多朋友推荐,心理暗暗高兴觉得买的很值,最近读完之后,更是觉得赚大发了。
这本书的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是心理人文发展系博士,年轻时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后来又创建了父母教育研讨班。
写过很多的育儿文章,并且在很多杂志上发表过。她当时写这本书,就是想给父母们提供一些育儿工具和方法,但是没想到出版之后大受欢迎。

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把本书的核心总结为,优质教育之ABC,A代表“接受”B代表“界线”C代表“一致性”。

“接受”简单的来说,就是“无论你怎样,爸妈都爱你”。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所以无论美丑,胖瘦,聪明与否。我都会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但实际上这种接受,是非常难做到的。

最近娃很喜欢的一个睡前绘本叫《无论你怎样,妈妈都爱你》讲的是在一对相亲相爱猫夫妇,生出了一个狗孩子。
但是这对猫夫妇,并没有因为他是狗宝宝,就抛弃他,而是一如既往的给他所有的爱。也并没有强迫这只狗变成猫,而是为他请了一位狗教父,教他狗需要学会的技能,并且把他送到狗学校去学习。
这只猫家族的狗孩子非常优秀,他健康的长大,并且爱上了一只狗。他的猫爸妈们,非常尊重他的选择,也很喜欢他的狗太太。故事的最后,这两个狗居然生出了一只猫。

虽然只是个绘本故事,却揭示了“接受”的困难之处,比如猫爸妈生出了狗孩子,如果他们希望这个狗孩子像猫一样。
但是怎么努力,还是改变不了他是一只狗的事实,猫爸妈还会对他们的孩子表达赞赏和爱意么?所幸的是这对猫夫妇,给了狗宝宝无限的爱,没有强迫他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第二个关键点“界限”,是指要让孩子拥有分寸感和界限感。这种分寸和界限,不仅仅是指孩子对父母的,也是父母相对孩子的。

我们都知道,如果孩子专注的在玩一个玩具,或者看一本书。我们频繁的去问他要不要喝水,或者吃不吃水果,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同样的,当我们正在专注做某件事的时候,如果孩子提出需求,我们马上放下手边的事情,对他做出回应的话,就会让他觉得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都可以被得到满足。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当孩子做出了错误的行为,一定要及时改变你的行为,不要在无意中强化孩子的错误。
你希望他不要总是打扰你,那么就不要在他打扰你时,马上把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并且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做。要注意不要一会妥协,一会强硬。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迷惑。

当然我们并不是完美的父母,有的时候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坚持执行,这时候孩子就会偷懒,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可变比率强化”。
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不一致的行为越多,孩子就会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想要的方式去做。

这里就要提到第三个重点内容“一致性”,它和“界线”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父母都是言出必行的人,就会降低孩子挑战家长底线的几率。
作者用地心引力的例子来解释一致性,比如你扔了一个东西,但因为某种原因,它没有掉到地上,接着,你可能会继续扔其他东西,看看是否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破窗效应”可以反向解释这种一致性,当一扇窗户被打破而无人修理,很可能会导致这个玻璃被更多人打破。

一致性一方面是父母的言行一致。经常听见小区里的宝妈抱怨,我们家这个孩子,一点都坐不住,就好像有多动症一样。
让他看会书,随便翻几页就丢到一边,要不就是撕书,给他讲故事也不愿意听,他肯定天生就不爱看书。当父母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反思下自己在家有没有抱着书不放。

另一方面是每次对孩子错误的应对方式一致。当你要求孩子收拾玩具时,他跑去玩别的东西,你自己默默的把玩具都收拾了。
那么再下次你要求他收拾玩具的时候,他很可能就不会再听你的了,因为他知道,即使他不这么做,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对孩子的错误制定惩罚措施时,有个原则就是不要制定无法被执行的惩罚措施,比如已经到了吃饭时间,可是孩子还是赖在游乐场不愿走。
很多父母这时候会说,你再不走我就自己走了,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显然这并不现实,你不可能会把孩子独自留在游乐场里,这就属于毫无意义的惩罚。

在处罚方式上,作者提到它不应该和基本需求相关,例如关爱,食物和得到保护。它应该是有意义的,比如孩子喜欢的某件物品;
也需要具有相关性,例如孩子拿着笔到处乱画,就需要暂时拿走他的画笔;还需要有匹配性,既不要因为父母的情绪而增加惩罚的强度;最后要有可行性。

市面上讲育儿的书很多,但是教你具体怎么做的却很少,《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最让人惊喜的地方,每条法则后面都有教你怎么做。
在实际的情景中教会我们育儿的方法,带入到生活中之后,再不会让人有读过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的哀怨。

因为是法则的形式,即使你没有整块的时间看书也没有关系,你完全可以跳着看,像查字典一样,找到自己需要的法则加以运用。
没有天生就完美的父母,但是作者始终认为,养育孩子的能力是可以不断学习提升的,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给孩子报早教班,学习育儿知识。
但是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需要学习的其实是我们父母自己。 查看全部

上周带娃去参加了早教中心的免费测评课,虽然我也知道这类测评,在评估孩子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目的是让你买课,但还是带着满满的好奇去了。
果不其然,测评结果是我家娃除了认知能力处于同龄孩子的标准外,其他的语言能力和运动能力统统发展滞后。
虽然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但听完之后我和娃他爸内心都一阵郁闷,尤其是我。在被问及,难道你们平时都不看育儿书的么?心头一紧,感觉全职两年的育儿生活全都被否定了。
迫于经济压力,最终我们挡住了她们的营销攻势,这种郁闷的情绪没持续多久,吃顿好吃的,我就自我调整过来了。

但静下心来想想,所谓专家提出的娃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情绪急躁,语言发育迟缓,想要和小朋友玩,但是却不懂表达等等,还是需要重视起来的。
赶紧回来翻看我这本,被众多豆友种草,我买回来半年还没拆封的育儿小宝书,《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里面包含了75条培养孩子情感和社会能力的黄金法则,应该正是我所需要的。

当时京东活动99元10本书,凑数量买的。后来看见很多朋友推荐,心理暗暗高兴觉得买的很值,最近读完之后,更是觉得赚大发了。
这本书的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是心理人文发展系博士,年轻时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后来又创建了父母教育研讨班。
写过很多的育儿文章,并且在很多杂志上发表过。她当时写这本书,就是想给父母们提供一些育儿工具和方法,但是没想到出版之后大受欢迎。

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把本书的核心总结为,优质教育之ABC,A代表“接受”B代表“界线”C代表“一致性”。

“接受”简单的来说,就是“无论你怎样,爸妈都爱你”。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所以无论美丑,胖瘦,聪明与否。我都会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但实际上这种接受,是非常难做到的。

最近娃很喜欢的一个睡前绘本叫《无论你怎样,妈妈都爱你》讲的是在一对相亲相爱猫夫妇,生出了一个狗孩子。
但是这对猫夫妇,并没有因为他是狗宝宝,就抛弃他,而是一如既往的给他所有的爱。也并没有强迫这只狗变成猫,而是为他请了一位狗教父,教他狗需要学会的技能,并且把他送到狗学校去学习。
这只猫家族的狗孩子非常优秀,他健康的长大,并且爱上了一只狗。他的猫爸妈们,非常尊重他的选择,也很喜欢他的狗太太。故事的最后,这两个狗居然生出了一只猫。

虽然只是个绘本故事,却揭示了“接受”的困难之处,比如猫爸妈生出了狗孩子,如果他们希望这个狗孩子像猫一样。
但是怎么努力,还是改变不了他是一只狗的事实,猫爸妈还会对他们的孩子表达赞赏和爱意么?所幸的是这对猫夫妇,给了狗宝宝无限的爱,没有强迫他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第二个关键点“界限”,是指要让孩子拥有分寸感和界限感。这种分寸和界限,不仅仅是指孩子对父母的,也是父母相对孩子的。

我们都知道,如果孩子专注的在玩一个玩具,或者看一本书。我们频繁的去问他要不要喝水,或者吃不吃水果,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同样的,当我们正在专注做某件事的时候,如果孩子提出需求,我们马上放下手边的事情,对他做出回应的话,就会让他觉得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都可以被得到满足。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当孩子做出了错误的行为,一定要及时改变你的行为,不要在无意中强化孩子的错误。
你希望他不要总是打扰你,那么就不要在他打扰你时,马上把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并且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做。要注意不要一会妥协,一会强硬。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迷惑。

当然我们并不是完美的父母,有的时候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坚持执行,这时候孩子就会偷懒,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可变比率强化”。
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不一致的行为越多,孩子就会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想要的方式去做。

这里就要提到第三个重点内容“一致性”,它和“界线”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父母都是言出必行的人,就会降低孩子挑战家长底线的几率。
作者用地心引力的例子来解释一致性,比如你扔了一个东西,但因为某种原因,它没有掉到地上,接着,你可能会继续扔其他东西,看看是否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破窗效应”可以反向解释这种一致性,当一扇窗户被打破而无人修理,很可能会导致这个玻璃被更多人打破。

一致性一方面是父母的言行一致。经常听见小区里的宝妈抱怨,我们家这个孩子,一点都坐不住,就好像有多动症一样。
让他看会书,随便翻几页就丢到一边,要不就是撕书,给他讲故事也不愿意听,他肯定天生就不爱看书。当父母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反思下自己在家有没有抱着书不放。

另一方面是每次对孩子错误的应对方式一致。当你要求孩子收拾玩具时,他跑去玩别的东西,你自己默默的把玩具都收拾了。
那么再下次你要求他收拾玩具的时候,他很可能就不会再听你的了,因为他知道,即使他不这么做,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对孩子的错误制定惩罚措施时,有个原则就是不要制定无法被执行的惩罚措施,比如已经到了吃饭时间,可是孩子还是赖在游乐场不愿走。
很多父母这时候会说,你再不走我就自己走了,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显然这并不现实,你不可能会把孩子独自留在游乐场里,这就属于毫无意义的惩罚。

在处罚方式上,作者提到它不应该和基本需求相关,例如关爱,食物和得到保护。它应该是有意义的,比如孩子喜欢的某件物品;
也需要具有相关性,例如孩子拿着笔到处乱画,就需要暂时拿走他的画笔;还需要有匹配性,既不要因为父母的情绪而增加惩罚的强度;最后要有可行性。

市面上讲育儿的书很多,但是教你具体怎么做的却很少,《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最让人惊喜的地方,每条法则后面都有教你怎么做。
在实际的情景中教会我们育儿的方法,带入到生活中之后,再不会让人有读过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的哀怨。

因为是法则的形式,即使你没有整块的时间看书也没有关系,你完全可以跳着看,像查字典一样,找到自己需要的法则加以运用。
没有天生就完美的父母,但是作者始终认为,养育孩子的能力是可以不断学习提升的,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给孩子报早教班,学习育儿知识。
但是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需要学习的其实是我们父母自己。


你以为《小猪佩奇》只是一部动画片么?

家庭教育leonorneves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9 次浏览 • 2018-11-14 09:51 • 来自相关话题

之前一直觉得《小猪佩奇》是一个只会教小朋友踩水坑的,无脑动画片。直到我看到一篇一万多赞的长文分析,改变了我对这部动画片的看法。
在某乎上的一片骂声中,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告诉我们,原来这部动画片能够大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了解儿童的心理。

画风简洁粗犷,适合小孩子的审美,但同时也很注意细节。比如女性角色会增加长睫毛,老年角色脸上会增加皱纹,而猪爸爸会有胡茬。小孩子能听过这些基础的小细节,学会辨别的。

而且里面演的踩水坑,和小伙伴们一起比赛骑自行车,都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内容。

小朋友在看到这部动画片的时候,就好像是看到另一个自己。

和宝宝一起看了几集之后,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片,更是一部育儿片。猪爸爸和猪妈妈为我们真是的展示了,什么叫不吼不叫,教育孩子。

之前我那么排斥这个动画片,觉得它教小朋友踩水坑,是因为我只关注了自己,踩水坑本身没有错,弄脏了衣服鞋子,我觉得有错。

可是实际上呢,脏了只要洗干净就好了啊,但是在玩的时候,孩子获得的快乐,是在长大之后不会有的。

除了这些我还在里面发现了不少教育孩子的哲学。

理解和包容

猪妈妈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当她在电脑前,努力工作的时候,猪爸爸厨房在准备午餐。

佩琪和乔治想要去看猪妈妈工作。
普通爸爸:妈妈在工作,你们自己玩,不要去打扰她。
猪爸爸:妈妈在做重要的工作,如果你们要去看,记得一定不要打扰猪妈妈。

佩奇和乔治来到猪妈妈身边。问,妈妈我们可以坐在你的腿上,看看你工作吗?

普通妈妈:宝贝乖,妈妈现在很忙,你们自己去玩一会好么?

猪妈妈:当然可以啦,宝贝儿,然后就把乔治和佩琪抱到自己的腿上。让他们看着他工作。

后来佩琪给乔治演示,不可以乱动电脑的时候,把电脑弄坏了。猪妈妈并没有气急败坏,恼火的训斥孩子。

而是,把猪爸爸叫过来让他来修理电脑。由她去继续准备午饭。

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实我们真该努力去理解他们。在他们做错事情的时候,可能并不是故意调皮。而只是想帮忙,却帮了倒忙。

佩琪刚刚学会骑两轮自行车,之前都是有增加辅助轮的。他和小朋友们一起从山坡上面骑下来,看谁可以先到打猪爸爸种的南瓜的那边。

佩琪在山坡上玩的时候,特意叮嘱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撞到爸爸的南瓜。因为爸爸很喜欢这个南瓜,如果撞到的话,爸爸可能会很伤心。

但是佩琪发现自己可以骑两轮自行车的时候他太高兴了,高兴的有点得意忘形。不小心撞坏了爸爸的南瓜。

可能大部分的爸爸这个时候会很生气,甚至责怪佩琪,但是猪爸爸却并没有这么做。

猪爸爸把佩琪道歉时把她抱起来,说不要去管南瓜了,只要你没有摔坏就好了,不过你以后要记住,骑自行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前面。

猪妈妈也过来,既然南瓜都已经坏了,那我们就不如把它做成南瓜派吧,因为南瓜非常大。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吃到南瓜派。

你的安全比南瓜更加重要,但是有多少家长在,在孩子打碎家里的东西时,是责备先行了呢。猪爸爸在安慰佩琪的同时,也不忘告诉她注意事项,相信佩琪下次骑自行车一定会记得要看前面了。

不要告诉他不能做什么,而是可以做什么
午餐时间,佩琪和乔治很想去院子里玩,

暴躁妈妈:不行,还没有吃完饭

猪妈妈:你们吃完午饭就可以出去玩。

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是直接否定他们的感受,而是告诉他们什么情况之下可以做这些事,这才是和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啊。

我不否认,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会有它不足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该只盯着差得地方不放,把自己活的像个纠错机。应该取各家之所长,为自己所用,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查看全部

之前一直觉得《小猪佩奇》是一个只会教小朋友踩水坑的,无脑动画片。直到我看到一篇一万多赞的长文分析,改变了我对这部动画片的看法。
在某乎上的一片骂声中,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告诉我们,原来这部动画片能够大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了解儿童的心理。

画风简洁粗犷,适合小孩子的审美,但同时也很注意细节。比如女性角色会增加长睫毛,老年角色脸上会增加皱纹,而猪爸爸会有胡茬。小孩子能听过这些基础的小细节,学会辨别的。

而且里面演的踩水坑,和小伙伴们一起比赛骑自行车,都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内容。

小朋友在看到这部动画片的时候,就好像是看到另一个自己。

和宝宝一起看了几集之后,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片,更是一部育儿片。猪爸爸和猪妈妈为我们真是的展示了,什么叫不吼不叫,教育孩子。

之前我那么排斥这个动画片,觉得它教小朋友踩水坑,是因为我只关注了自己,踩水坑本身没有错,弄脏了衣服鞋子,我觉得有错。

可是实际上呢,脏了只要洗干净就好了啊,但是在玩的时候,孩子获得的快乐,是在长大之后不会有的。

除了这些我还在里面发现了不少教育孩子的哲学。

理解和包容

猪妈妈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当她在电脑前,努力工作的时候,猪爸爸厨房在准备午餐。

佩琪和乔治想要去看猪妈妈工作。
普通爸爸:妈妈在工作,你们自己玩,不要去打扰她。
猪爸爸:妈妈在做重要的工作,如果你们要去看,记得一定不要打扰猪妈妈。

佩奇和乔治来到猪妈妈身边。问,妈妈我们可以坐在你的腿上,看看你工作吗?

普通妈妈:宝贝乖,妈妈现在很忙,你们自己去玩一会好么?

猪妈妈:当然可以啦,宝贝儿,然后就把乔治和佩琪抱到自己的腿上。让他们看着他工作。

后来佩琪给乔治演示,不可以乱动电脑的时候,把电脑弄坏了。猪妈妈并没有气急败坏,恼火的训斥孩子。

而是,把猪爸爸叫过来让他来修理电脑。由她去继续准备午饭。

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实我们真该努力去理解他们。在他们做错事情的时候,可能并不是故意调皮。而只是想帮忙,却帮了倒忙。

佩琪刚刚学会骑两轮自行车,之前都是有增加辅助轮的。他和小朋友们一起从山坡上面骑下来,看谁可以先到打猪爸爸种的南瓜的那边。

佩琪在山坡上玩的时候,特意叮嘱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撞到爸爸的南瓜。因为爸爸很喜欢这个南瓜,如果撞到的话,爸爸可能会很伤心。

但是佩琪发现自己可以骑两轮自行车的时候他太高兴了,高兴的有点得意忘形。不小心撞坏了爸爸的南瓜。

可能大部分的爸爸这个时候会很生气,甚至责怪佩琪,但是猪爸爸却并没有这么做。

猪爸爸把佩琪道歉时把她抱起来,说不要去管南瓜了,只要你没有摔坏就好了,不过你以后要记住,骑自行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前面。

猪妈妈也过来,既然南瓜都已经坏了,那我们就不如把它做成南瓜派吧,因为南瓜非常大。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吃到南瓜派。

你的安全比南瓜更加重要,但是有多少家长在,在孩子打碎家里的东西时,是责备先行了呢。猪爸爸在安慰佩琪的同时,也不忘告诉她注意事项,相信佩琪下次骑自行车一定会记得要看前面了。

不要告诉他不能做什么,而是可以做什么
午餐时间,佩琪和乔治很想去院子里玩,

暴躁妈妈:不行,还没有吃完饭

猪妈妈:你们吃完午饭就可以出去玩。

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是直接否定他们的感受,而是告诉他们什么情况之下可以做这些事,这才是和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啊。

我不否认,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会有它不足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该只盯着差得地方不放,把自己活的像个纠错机。应该取各家之所长,为自己所用,这样才能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