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世界

心世界

孩子不懂事儿?你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他……

亲子教育yuanen521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12 次浏览 • 2018-11-16 13:32 • 来自相关话题

立体故事/文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貌沟通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关于孩子的礼貌沟通教育,你做对了吗?









【案例一】
朋友领着孩子来家里做客,临走时,邻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子的一样玩具带走,于是你这样说:“你是姐姐,别这么小气,让着妹妹,妈妈再给你买……”
做一个中立的仲裁者
大型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里的多多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与黄磊日常对女儿的教育密不可分。一次贝儿告诉黄磊,她想把多多的小狗带回家,黄磊建议贝儿和多多沟通。黄磊的做法就好比一个中立的仲裁者,他没有因为贝儿年龄小而出于面子偏袒,也没有为了保护自己女儿而反对。
3岁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和成长期,渐渐成长起来的还有他们的物权意识。真正的分享不是违背自己的愿望,而是带来更多的快乐,所以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现在很多年轻情侣,为什么一旦异地恋就分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相信自己的东西永远是自己的。








【案例二】
带孩子坐地铁,一位好心的阿姨把座位让给了你的孩子,孩子默不作声。于是你这样说:“快谢谢阿姨,快点,看着阿姨眼睛说话……不好意思啊,我这孩子太内向……”
榜样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时候能够懂礼貌,所以当孩子没能及时作出反应的时候,父母会感到自己很没面子,所以提醒甚至强迫孩子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父母碍于情面会给孩子贴上“太内向”“不懂事”等标签,殊不知这些话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他们慢慢地会真的很内向,不敢做任何尝试。
其实,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就好了,有的时候我们遇见熟人都假装没看见,走开的话,怎么能够教会孩子懂礼貌呢?同时,借助一些故事进行教育也是有效的,孩子能够通过共情和模仿学会礼貌的沟通。








【案例三】
带孩子在街上偶遇熟人,熟人夸赞你的孩子,你明明心里乐开了花,却这样说:“哪有哪有,他还不行,比他强的有的是,我们的还得再接再厉……”
面对赞美:欣然接受、合理归因
面对熟人的赞美表扬,有的父母其实心里是很高兴的,但为了让自己表现的谦虚,同时防止孩子骄傲,常常会“客气一下”,但是这样的客气却像是给孩子“浇了一盆冷水”,甚至摧毁了他们本来就脆弱的自信。
欣然接受别人对孩子的赞美,并将孩子取得的结果归功于孩子近期的努力。当父母愿意肯定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更加自信。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孩子的努力,是将成功归因于内在、可控因素,当孩子也这样认知自己成功原因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多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立体故事《小鸟贴纸》,当孩子想向别的小朋友借东西的时候,他们都会怎么说呢?这里面有没有你家孩子的影子呢? 查看全部

立体故事/文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貌沟通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关于孩子的礼貌沟通教育,你做对了吗?









【案例一】
朋友领着孩子来家里做客,临走时,邻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子的一样玩具带走,于是你这样说:“你是姐姐,别这么小气,让着妹妹,妈妈再给你买……”
做一个中立的仲裁者
大型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里的多多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与黄磊日常对女儿的教育密不可分。一次贝儿告诉黄磊,她想把多多的小狗带回家,黄磊建议贝儿和多多沟通。黄磊的做法就好比一个中立的仲裁者,他没有因为贝儿年龄小而出于面子偏袒,也没有为了保护自己女儿而反对。
3岁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和成长期,渐渐成长起来的还有他们的物权意识。真正的分享不是违背自己的愿望,而是带来更多的快乐,所以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现在很多年轻情侣,为什么一旦异地恋就分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相信自己的东西永远是自己的。








【案例二】
带孩子坐地铁,一位好心的阿姨把座位让给了你的孩子,孩子默不作声。于是你这样说:“快谢谢阿姨,快点,看着阿姨眼睛说话……不好意思啊,我这孩子太内向……”
榜样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时候能够懂礼貌,所以当孩子没能及时作出反应的时候,父母会感到自己很没面子,所以提醒甚至强迫孩子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父母碍于情面会给孩子贴上“太内向”“不懂事”等标签,殊不知这些话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他们慢慢地会真的很内向,不敢做任何尝试。
其实,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就好了,有的时候我们遇见熟人都假装没看见,走开的话,怎么能够教会孩子懂礼貌呢?同时,借助一些故事进行教育也是有效的,孩子能够通过共情和模仿学会礼貌的沟通。








【案例三】
带孩子在街上偶遇熟人,熟人夸赞你的孩子,你明明心里乐开了花,却这样说:“哪有哪有,他还不行,比他强的有的是,我们的还得再接再厉……”
面对赞美:欣然接受、合理归因
面对熟人的赞美表扬,有的父母其实心里是很高兴的,但为了让自己表现的谦虚,同时防止孩子骄傲,常常会“客气一下”,但是这样的客气却像是给孩子“浇了一盆冷水”,甚至摧毁了他们本来就脆弱的自信。
欣然接受别人对孩子的赞美,并将孩子取得的结果归功于孩子近期的努力。当父母愿意肯定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更加自信。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孩子的努力,是将成功归因于内在、可控因素,当孩子也这样认知自己成功原因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多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立体故事《小鸟贴纸》,当孩子想向别的小朋友借东西的时候,他们都会怎么说呢?这里面有没有你家孩子的影子呢?

期待,有时是毒

亲子教育sorry i still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3 次浏览 • 2018-11-15 15:09 • 来自相关话题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尽管方式各异,鼓励、批评、与他人比较,都是父母期待的表现之一,用这份满心的期待浇灌着小树苗,希望收获累累硕果。

从心理学来讲,父母(或教师)的期待确实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就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完全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期待,变得更加自尊、自信,从而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图1
从这个角度讲,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是一种促发儿童努力学习或者积极拥有良好行为的“外在动机”,而这种“外在动机”有时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如孩子因为这一次的进步,或者持续良好的行为,可能会有较高的自尊,会更加自信,敢于冒险,也更加有动力成就自己的梦想。如图1中的小树苗尽管柔弱,但在温和的阳光中,茁壮成长。







图2
但图2就不同了,太阳的光芒显然过于强烈,强烈到几乎把树苗吞噬,把她的内在营养也榨取干涸了,这就好像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尽管是外在表达的表扬、鼓励或是支持,却变成压得孩子喘不上气的重负,变成阻碍孩子前进脚步的禁锢,这说明,期待只停留在了外在动机上,是父母或者教师的个人愿望过强,占据了孩子,而与孩子内在一点关系都没有。
看清楚期待的心理机制,我想父母一方面会很诧异,自己的好心怎么会起到了反作用,同时更加希望掌握科学的方式,我们建议:









1、成就自己的梦想,而不要由孩子代为实现
很多家长会有一些遗憾的事情未完成,比如想考大学因为贫穷没办法上,想当医生因为条件不允许,希望衣食无忧但生活确实坎坷等等,所以把所有美好的愿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甘愿为他们创造条件,可是,这不是很偷懒吗?我恐高,所以让别人替我爬高。有人反驳,不是因为我怕高,是过去没有梯子,我现在都给他准备好梯子了,梦想什么时候启程都不晚,与其看着别人乘风破浪,不如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远方。对自己的人生有遗憾的父母可以试着为自己活,比如找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为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愉悦感。









2、鼓励孩子探索属于他的可能性
高密度的期待是让孩子来不及探索可能性的,他的未来已经被固定了,来不及探索,只有一条命令。我们鼓励小朋友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喜欢水彩画,或许版画、沙画她也可以玩的不错;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适合当老师,还可以选择很多很多的职业,只要他能在其中收获快乐,收获价值。我们能够做的是,告诉他,外面有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等待着他。










3、不是避免挫败,而是从挫败中爬起
很多家长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旅途中的行囊,尽量为他扫除成长途中一切的阻碍,但这样只会让小孩子不敢接受失败,会依赖于这种安全感。适当的挫折可以磨练他的意志;当然挫折如果太多,很容易让他感到自我挫败,在这个时候,一方面,家长可以从旁协助让挫折在他能应对的,甚至稍稍高一点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讲究,生活无法避免挫折,但可以改变应对挫折的态度。所以他遇到挫折很失落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在旁边给以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接纳的环境,更有利于他自己爬起。曾经有个测试,考验孩子应对挫折的方式,是说让孩子画一幅有主题的画,如果中间画错了,看看孩子的反映,是撕掉重新画;还是用橡皮擦擦掉;还是哭闹着不再画了。看到这个测试,很多家长心里有数,希望孩子的选择是哪一种,需思考的是,您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做这种选择呢?相比于,直接帮孩子画画来说,培养孩子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他获得内在的控制感。 查看全部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尽管方式各异,鼓励、批评、与他人比较,都是父母期待的表现之一,用这份满心的期待浇灌着小树苗,希望收获累累硕果。

从心理学来讲,父母(或教师)的期待确实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就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完全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期待,变得更加自尊、自信,从而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图1
从这个角度讲,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是一种促发儿童努力学习或者积极拥有良好行为的“外在动机”,而这种“外在动机”有时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如孩子因为这一次的进步,或者持续良好的行为,可能会有较高的自尊,会更加自信,敢于冒险,也更加有动力成就自己的梦想。如图1中的小树苗尽管柔弱,但在温和的阳光中,茁壮成长。







图2
但图2就不同了,太阳的光芒显然过于强烈,强烈到几乎把树苗吞噬,把她的内在营养也榨取干涸了,这就好像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尽管是外在表达的表扬、鼓励或是支持,却变成压得孩子喘不上气的重负,变成阻碍孩子前进脚步的禁锢,这说明,期待只停留在了外在动机上,是父母或者教师的个人愿望过强,占据了孩子,而与孩子内在一点关系都没有。
看清楚期待的心理机制,我想父母一方面会很诧异,自己的好心怎么会起到了反作用,同时更加希望掌握科学的方式,我们建议:









1、成就自己的梦想,而不要由孩子代为实现
很多家长会有一些遗憾的事情未完成,比如想考大学因为贫穷没办法上,想当医生因为条件不允许,希望衣食无忧但生活确实坎坷等等,所以把所有美好的愿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甘愿为他们创造条件,可是,这不是很偷懒吗?我恐高,所以让别人替我爬高。有人反驳,不是因为我怕高,是过去没有梯子,我现在都给他准备好梯子了,梦想什么时候启程都不晚,与其看着别人乘风破浪,不如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远方。对自己的人生有遗憾的父母可以试着为自己活,比如找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为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愉悦感。









2、鼓励孩子探索属于他的可能性
高密度的期待是让孩子来不及探索可能性的,他的未来已经被固定了,来不及探索,只有一条命令。我们鼓励小朋友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喜欢水彩画,或许版画、沙画她也可以玩的不错;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适合当老师,还可以选择很多很多的职业,只要他能在其中收获快乐,收获价值。我们能够做的是,告诉他,外面有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等待着他。










3、不是避免挫败,而是从挫败中爬起
很多家长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旅途中的行囊,尽量为他扫除成长途中一切的阻碍,但这样只会让小孩子不敢接受失败,会依赖于这种安全感。适当的挫折可以磨练他的意志;当然挫折如果太多,很容易让他感到自我挫败,在这个时候,一方面,家长可以从旁协助让挫折在他能应对的,甚至稍稍高一点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讲究,生活无法避免挫折,但可以改变应对挫折的态度。所以他遇到挫折很失落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在旁边给以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接纳的环境,更有利于他自己爬起。曾经有个测试,考验孩子应对挫折的方式,是说让孩子画一幅有主题的画,如果中间画错了,看看孩子的反映,是撕掉重新画;还是用橡皮擦擦掉;还是哭闹着不再画了。看到这个测试,很多家长心里有数,希望孩子的选择是哪一种,需思考的是,您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做这种选择呢?相比于,直接帮孩子画画来说,培养孩子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他获得内在的控制感。

如厕训练,家庭的战争!

婴幼早教掩人耳目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3 次浏览 • 2018-10-31 09:13 • 来自相关话题

作者:LisaMiller&Loiise Emanue  l  立体故事


如厕训练,是另一个让父母担心,而且容易在家中起冲突的典型问题。
有时候人们说:“现在有尿布那么方便,何必担心如厕训练的问题?小孩准备好的时候,自然就会上厕所了。”唉,虽然有些小孩会自动自发“训练自己”,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小孩都是这样。这不禁让人认为以前一些如厕训练所衍生出来的问题,都是因为太早或太过厉害地如厕训练或处罚小孩。[A1]
很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训练小孩上厕所并没有一个自然而然又简单的方式。毫无疑问地,在这方面,有些小孩就是比其他小孩学得快。汤玛仕才刚满两岁,是老幺。他的爸爸跟妈妈说:“是不是应该训练他上厕所了?”妈妈既要上班又要料理家事,听到这句话甚感压力,忍不住恼怒地大吼:“既然你觉得那么重要,那你自己去训练他呀!”他的爸爸很不屑地说:“没问题,我就来训练他。”[A2]
刚开始妈妈有点不高兴,但是她和爸爸之间还是有很好的信任基础。虽然爸爸的方式可能有点奇怪,但他是采取慈爱却又坚定的立场。[A3]汤玛仕的爸爸认真地跟他解说,他不能再一直穿尿布了,他要学着坐在尿桶上,或是像其他大朋友一样到厕所去。他下定决心要在周末把汤玛仕教会。汤玛仕不是很会讲话,但是看起来很认真,也有点严肃,大家都认为他们可能会失败,没想到他们成功了。汤玛仕的妈妈喜出望外,在周末过后和保姆在一起时,也继续自己上厕所。甚至更进一步,没多久,他晚上的尿布都没有尿湿,后来就不需要再包尿布了。









1.如厕训练中的争斗
幼儿通常会在十八个月开始对垃圾(你丢掉的东西)和保留下来的有用东西产生兴趣。麻烦的是,当父母开始对两岁幼儿做如厕训练时,会特别遇到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幼儿很固执,他们认为大小便是很特别又珍贵的东西,因此不想丢掉。这是因为宝宝缺乏判断力,既不觉得恶心,也不会有任何排斥。学步期的幼儿正在培养分辨能力,但是有时候对他们来说是有点勉强的。第二个问题是,两岁幼儿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情愿。两岁幼儿才刚发现他们可以发挥影响力,可以拒绝和不同意。如果他们不愿意做某件事情,谁都劝不动他们。
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引发战争。父母有时候会很惊讶发现自己无法要小孩立刻去做某件事。要他们吃饭、睡觉、使用尿桶的命令成效很有限,特别是如果之前才刚胁迫过他们就更没用。从另一角度来看,小孩也想取悦父母,想要有一个可以让爸爸和妈妈很快乐的可爱面容。一方面小孩子会有股冲动,希望他们快快长大,希望能够尝试新东西,成就心中令人赞赏的志向。但是相对地,孩子也有一些负面的感受,“我不想!”“我不要!”和强烈的“拒绝”感受,都会吞噬掉任何一个两岁小孩。
如厕训练也会造成焦虑。就像小孩对食物会有幻想或是对黑暗有想象力一样,有些小孩根本不认为大便是垃圾或无用的东西,他们会想:大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真的要把大便排出来吗?更糟糕的是,要把大便冲到可怕的马桶里吗?父母可以观察小孩喜欢玩类似大便的物质(泥状的派,潮湿的沙和厚重的颜料)期间有多长,就好像要让他们舍弃大便是很赞很棒的观念,恐怕也需要好长一段时间了。









2.如厕训练中的困扰
很多三岁的孩子都是干净清爽的,不过不时还是会有意外,平时可以完美地完成的活动,偶尔也是会有退化的可能。
测试或者控制
去度假,和父母的短暂分离,搬家或是染上重感冒,都有可能弄脏自己或尿床,这样的状况可能会持续到他适应新环境为止。好几个星期以来,三岁的亚当因为晚上由阿姨照顾,而且一直在进行自行如厕的训练。所以当阿姨出现的时候,亚当打招呼地说:“你好,大便!”并且哈哈大笑,接下来的五分钟里,他一直不停地提到“大便”的字眼和不停地笑。妈妈和阿姨讨论之后,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亚当对在外留宿觉得有点不安,且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自己去上厕所,似乎在测试阿姨是否可以接受他的大便字眼,和他如果不小心“大便”了的状况。
害怕弄脏自己
当快要去游乐场或去幼儿园时,尚未训练孩子完成自行如厕的家长会担心被拒绝入学,因为很多幼儿园都要求小孩可以自己去上厕所。不过,最好还是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试着保持轻松,并且尽量地鼓励他们。当孩子处在太大的压力下时,他们可能会过于担心保持清洁这件事情,而在书画或玩沙的时候害怕把自己的衣服弄脏。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弄脏衣服或弄乱头发,所以消极地在旁边观察他人,而不愿意主动加入。
应对压力
如果一个孩子原本是干净清爽,却开始变得肮脏和邋遢,这当中可能有不为人知的原因,通常可能是某种焦虑,需要时间来发掘。孩子可能对要表现出自己是个勇敢的大女生,可以让妈妈把她留在幼儿园里而感到压力很大,当要睡觉,由于放松了这样的紧张状态时,她的担忧便会和尿液一起流了出来。她的父母可能正经历婚姻中的辛苦阶段,孩子可能在家里听到比平常更多的争吵,他们可能吸取了这样的紧张气氛,而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尿床就是应对这种压力的一种反应。有时候,家长认为让小孩接受心理咨询是会有帮助的,专家可以协助父母找出孩子行为变化背后的隐藏原因。
想象的战争
有些孩子可以自己去厕所尿尿,不过大便的时候还是需要尿布。这样的状况有许多不同的原因。他们可能害怕会掉到马桶里,或是害怕大便掉入马桶水中的声音,这会让他们觉得好像失去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且讨厌马桶冲水的噪音。尿布的合身感觉会让他们觉得大便仍然还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孩子在大便时也可能会有特殊的模式或行为。史蒂芬想要大便时,会要求包尿布,而且跑到爸爸的书房里,翻着自己的一本作业簿。他大概需要让自己觉得自己的上半身是个“大人”,而去忘记下半身正在进行着一个“像婴儿”般的行为。对家长来说,大便可以是一个珍贵的宝藏或礼物,当孩子在马桶或便桶里投入东西时,爸妈总是显得相当高兴。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体构造和所构造出来的废弃物都感到相当有兴趣,在他们的想像里,粪便和尿液有着神奇的魔力。例如,孩子会想象他们的粪便是个强力的武器,可以拿来轰炸敌人。强尼坐在自己的小马桶上大便的时候,会发出和他在玩士兵游戏时一样的声音,“兵、乓、咻、蹦”展现出自己的“噗通”(他对于大便的称呼)是个多么危险的武器。
表达愤怒
尿液也是视为糟蹋的一种方式,或是破坏的事物,孩子会故意尿在地毯上,爸妈的创上或其他的教具上,来表示他们生气的抗议。马文的妈妈要离开家几天,爸妈已经跟她解释过她最好的朋友的妈妈会去幼儿园接她,照顾她到晚上爸爸来接她回家,爸爸也答应周末带她去动物园玩作为奖赏。当妈妈要出门的前一天,马文在客厅里听Papo讲故事时,看到妈妈的行李袋半开着放在地上,她把行李打开,把所有的东西都拉出来,并在袋子里尿尿,她高兴地大喊着:“我在尿尿”。妈妈进来发现了这个破坏的场面。马文让妈妈经历到自己的感受,自己对事情被弄乱和破坏的感受!
3.如厕训练,当我能照顾好自己的时候,就会离开你
如厕训练会给孩子带来潜在的焦虑。或许是因为它跟这个阶段成长的重点细细相关,此时他们必须面临分离和失落的相关问题,才能迈向独立,有属于自我的定位。能够自己上厕所是成长的重点,他们必须向依赖的婴儿时期道别。在这个阶段,有人喂食,哄着入睡,帮忙换尿布,现在他们得进入学龄前的阶段,慢慢进入大小孩的世界了。

[A1]细语:成年人的很多问题,过度遵守时间,害怕违反规则,甚或故意违反规则,据说可以追溯到如厕训练的时候哦!

[A2细语:婚姻中的争吵,态度恶劣,有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在这件事上,当自己感到压力,挫败,烦躁的时候,不小心表达了,请不要在语气不好或仅这件事较真!!!看看这件事双方在什么位置吧!

[A3]细语:很多家长苦恼,孩子总尿床,孩子不用坐桶怎么办?其实与孩子对决,最最重要的秘诀就是:态度温和而立场坚定,不攻击,不挫败,不含混其辞,不心软放纵。 查看全部

作者:LisaMiller&Loiise Emanue  l  立体故事


如厕训练,是另一个让父母担心,而且容易在家中起冲突的典型问题。
有时候人们说:“现在有尿布那么方便,何必担心如厕训练的问题?小孩准备好的时候,自然就会上厕所了。”唉,虽然有些小孩会自动自发“训练自己”,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小孩都是这样。这不禁让人认为以前一些如厕训练所衍生出来的问题,都是因为太早或太过厉害地如厕训练或处罚小孩。[A1]
很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训练小孩上厕所并没有一个自然而然又简单的方式。毫无疑问地,在这方面,有些小孩就是比其他小孩学得快。汤玛仕才刚满两岁,是老幺。他的爸爸跟妈妈说:“是不是应该训练他上厕所了?”妈妈既要上班又要料理家事,听到这句话甚感压力,忍不住恼怒地大吼:“既然你觉得那么重要,那你自己去训练他呀!”他的爸爸很不屑地说:“没问题,我就来训练他。”[A2]
刚开始妈妈有点不高兴,但是她和爸爸之间还是有很好的信任基础。虽然爸爸的方式可能有点奇怪,但他是采取慈爱却又坚定的立场。[A3]汤玛仕的爸爸认真地跟他解说,他不能再一直穿尿布了,他要学着坐在尿桶上,或是像其他大朋友一样到厕所去。他下定决心要在周末把汤玛仕教会。汤玛仕不是很会讲话,但是看起来很认真,也有点严肃,大家都认为他们可能会失败,没想到他们成功了。汤玛仕的妈妈喜出望外,在周末过后和保姆在一起时,也继续自己上厕所。甚至更进一步,没多久,他晚上的尿布都没有尿湿,后来就不需要再包尿布了。









1.如厕训练中的争斗
幼儿通常会在十八个月开始对垃圾(你丢掉的东西)和保留下来的有用东西产生兴趣。麻烦的是,当父母开始对两岁幼儿做如厕训练时,会特别遇到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幼儿很固执,他们认为大小便是很特别又珍贵的东西,因此不想丢掉。这是因为宝宝缺乏判断力,既不觉得恶心,也不会有任何排斥。学步期的幼儿正在培养分辨能力,但是有时候对他们来说是有点勉强的。第二个问题是,两岁幼儿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情愿。两岁幼儿才刚发现他们可以发挥影响力,可以拒绝和不同意。如果他们不愿意做某件事情,谁都劝不动他们。
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引发战争。父母有时候会很惊讶发现自己无法要小孩立刻去做某件事。要他们吃饭、睡觉、使用尿桶的命令成效很有限,特别是如果之前才刚胁迫过他们就更没用。从另一角度来看,小孩也想取悦父母,想要有一个可以让爸爸和妈妈很快乐的可爱面容。一方面小孩子会有股冲动,希望他们快快长大,希望能够尝试新东西,成就心中令人赞赏的志向。但是相对地,孩子也有一些负面的感受,“我不想!”“我不要!”和强烈的“拒绝”感受,都会吞噬掉任何一个两岁小孩。
如厕训练也会造成焦虑。就像小孩对食物会有幻想或是对黑暗有想象力一样,有些小孩根本不认为大便是垃圾或无用的东西,他们会想:大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真的要把大便排出来吗?更糟糕的是,要把大便冲到可怕的马桶里吗?父母可以观察小孩喜欢玩类似大便的物质(泥状的派,潮湿的沙和厚重的颜料)期间有多长,就好像要让他们舍弃大便是很赞很棒的观念,恐怕也需要好长一段时间了。









2.如厕训练中的困扰
很多三岁的孩子都是干净清爽的,不过不时还是会有意外,平时可以完美地完成的活动,偶尔也是会有退化的可能。

测试或者控制

去度假,和父母的短暂分离,搬家或是染上重感冒,都有可能弄脏自己或尿床,这样的状况可能会持续到他适应新环境为止。好几个星期以来,三岁的亚当因为晚上由阿姨照顾,而且一直在进行自行如厕的训练。所以当阿姨出现的时候,亚当打招呼地说:“你好,大便!”并且哈哈大笑,接下来的五分钟里,他一直不停地提到“大便”的字眼和不停地笑。妈妈和阿姨讨论之后,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亚当对在外留宿觉得有点不安,且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自己去上厕所,似乎在测试阿姨是否可以接受他的大便字眼,和他如果不小心“大便”了的状况。

害怕弄脏自己

当快要去游乐场或去幼儿园时,尚未训练孩子完成自行如厕的家长会担心被拒绝入学,因为很多幼儿园都要求小孩可以自己去上厕所。不过,最好还是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试着保持轻松,并且尽量地鼓励他们。当孩子处在太大的压力下时,他们可能会过于担心保持清洁这件事情,而在书画或玩沙的时候害怕把自己的衣服弄脏。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弄脏衣服或弄乱头发,所以消极地在旁边观察他人,而不愿意主动加入。

应对压力

如果一个孩子原本是干净清爽,却开始变得肮脏和邋遢,这当中可能有不为人知的原因,通常可能是某种焦虑,需要时间来发掘。孩子可能对要表现出自己是个勇敢的大女生,可以让妈妈把她留在幼儿园里而感到压力很大,当要睡觉,由于放松了这样的紧张状态时,她的担忧便会和尿液一起流了出来。她的父母可能正经历婚姻中的辛苦阶段,孩子可能在家里听到比平常更多的争吵,他们可能吸取了这样的紧张气氛,而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尿床就是应对这种压力的一种反应。有时候,家长认为让小孩接受心理咨询是会有帮助的,专家可以协助父母找出孩子行为变化背后的隐藏原因。

想象的战争

有些孩子可以自己去厕所尿尿,不过大便的时候还是需要尿布。这样的状况有许多不同的原因。他们可能害怕会掉到马桶里,或是害怕大便掉入马桶水中的声音,这会让他们觉得好像失去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且讨厌马桶冲水的噪音。尿布的合身感觉会让他们觉得大便仍然还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孩子在大便时也可能会有特殊的模式或行为。史蒂芬想要大便时,会要求包尿布,而且跑到爸爸的书房里,翻着自己的一本作业簿。他大概需要让自己觉得自己的上半身是个“大人”,而去忘记下半身正在进行着一个“像婴儿”般的行为。对家长来说,大便可以是一个珍贵的宝藏或礼物,当孩子在马桶或便桶里投入东西时,爸妈总是显得相当高兴。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体构造和所构造出来的废弃物都感到相当有兴趣,在他们的想像里,粪便和尿液有着神奇的魔力。例如,孩子会想象他们的粪便是个强力的武器,可以拿来轰炸敌人。强尼坐在自己的小马桶上大便的时候,会发出和他在玩士兵游戏时一样的声音,“兵、乓、咻、蹦”展现出自己的“噗通”(他对于大便的称呼)是个多么危险的武器。

表达愤怒

尿液也是视为糟蹋的一种方式,或是破坏的事物,孩子会故意尿在地毯上,爸妈的创上或其他的教具上,来表示他们生气的抗议。马文的妈妈要离开家几天,爸妈已经跟她解释过她最好的朋友的妈妈会去幼儿园接她,照顾她到晚上爸爸来接她回家,爸爸也答应周末带她去动物园玩作为奖赏。当妈妈要出门的前一天,马文在客厅里听Papo讲故事时,看到妈妈的行李袋半开着放在地上,她把行李打开,把所有的东西都拉出来,并在袋子里尿尿,她高兴地大喊着:“我在尿尿”。妈妈进来发现了这个破坏的场面。马文让妈妈经历到自己的感受,自己对事情被弄乱和破坏的感受!
3.如厕训练,当我能照顾好自己的时候,就会离开你
如厕训练会给孩子带来潜在的焦虑。或许是因为它跟这个阶段成长的重点细细相关,此时他们必须面临分离和失落的相关问题,才能迈向独立,有属于自我的定位。能够自己上厕所是成长的重点,他们必须向依赖的婴儿时期道别。在这个阶段,有人喂食,哄着入睡,帮忙换尿布,现在他们得进入学龄前的阶段,慢慢进入大小孩的世界了。

[A1]细语:成年人的很多问题,过度遵守时间,害怕违反规则,甚或故意违反规则,据说可以追溯到如厕训练的时候哦!

[A2细语:婚姻中的争吵,态度恶劣,有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在这件事上,当自己感到压力,挫败,烦躁的时候,不小心表达了,请不要在语气不好或仅这件事较真!!!看看这件事双方在什么位置吧!

[A3]细语:很多家长苦恼,孩子总尿床,孩子不用坐桶怎么办?其实与孩子对决,最最重要的秘诀就是:态度温和而立场坚定,不攻击,不挫败,不含混其辞,不心软放纵。

孩子不懂事儿?你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他……

亲子教育yuanen521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12 次浏览 • 2018-11-16 13:32 • 来自相关话题

立体故事/文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貌沟通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关于孩子的礼貌沟通教育,你做对了吗?









【案例一】
朋友领着孩子来家里做客,临走时,邻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子的一样玩具带走,于是你这样说:“你是姐姐,别这么小气,让着妹妹,妈妈再给你买……”
做一个中立的仲裁者
大型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里的多多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与黄磊日常对女儿的教育密不可分。一次贝儿告诉黄磊,她想把多多的小狗带回家,黄磊建议贝儿和多多沟通。黄磊的做法就好比一个中立的仲裁者,他没有因为贝儿年龄小而出于面子偏袒,也没有为了保护自己女儿而反对。
3岁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和成长期,渐渐成长起来的还有他们的物权意识。真正的分享不是违背自己的愿望,而是带来更多的快乐,所以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现在很多年轻情侣,为什么一旦异地恋就分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相信自己的东西永远是自己的。








【案例二】
带孩子坐地铁,一位好心的阿姨把座位让给了你的孩子,孩子默不作声。于是你这样说:“快谢谢阿姨,快点,看着阿姨眼睛说话……不好意思啊,我这孩子太内向……”
榜样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时候能够懂礼貌,所以当孩子没能及时作出反应的时候,父母会感到自己很没面子,所以提醒甚至强迫孩子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父母碍于情面会给孩子贴上“太内向”“不懂事”等标签,殊不知这些话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他们慢慢地会真的很内向,不敢做任何尝试。
其实,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就好了,有的时候我们遇见熟人都假装没看见,走开的话,怎么能够教会孩子懂礼貌呢?同时,借助一些故事进行教育也是有效的,孩子能够通过共情和模仿学会礼貌的沟通。








【案例三】
带孩子在街上偶遇熟人,熟人夸赞你的孩子,你明明心里乐开了花,却这样说:“哪有哪有,他还不行,比他强的有的是,我们的还得再接再厉……”
面对赞美:欣然接受、合理归因
面对熟人的赞美表扬,有的父母其实心里是很高兴的,但为了让自己表现的谦虚,同时防止孩子骄傲,常常会“客气一下”,但是这样的客气却像是给孩子“浇了一盆冷水”,甚至摧毁了他们本来就脆弱的自信。
欣然接受别人对孩子的赞美,并将孩子取得的结果归功于孩子近期的努力。当父母愿意肯定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更加自信。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孩子的努力,是将成功归因于内在、可控因素,当孩子也这样认知自己成功原因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多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立体故事《小鸟贴纸》,当孩子想向别的小朋友借东西的时候,他们都会怎么说呢?这里面有没有你家孩子的影子呢? 查看全部

立体故事/文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貌沟通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关于孩子的礼貌沟通教育,你做对了吗?









【案例一】
朋友领着孩子来家里做客,临走时,邻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子的一样玩具带走,于是你这样说:“你是姐姐,别这么小气,让着妹妹,妈妈再给你买……”
做一个中立的仲裁者
大型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里的多多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与黄磊日常对女儿的教育密不可分。一次贝儿告诉黄磊,她想把多多的小狗带回家,黄磊建议贝儿和多多沟通。黄磊的做法就好比一个中立的仲裁者,他没有因为贝儿年龄小而出于面子偏袒,也没有为了保护自己女儿而反对。
3岁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和成长期,渐渐成长起来的还有他们的物权意识。真正的分享不是违背自己的愿望,而是带来更多的快乐,所以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现在很多年轻情侣,为什么一旦异地恋就分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相信自己的东西永远是自己的。








【案例二】
带孩子坐地铁,一位好心的阿姨把座位让给了你的孩子,孩子默不作声。于是你这样说:“快谢谢阿姨,快点,看着阿姨眼睛说话……不好意思啊,我这孩子太内向……”
榜样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时候能够懂礼貌,所以当孩子没能及时作出反应的时候,父母会感到自己很没面子,所以提醒甚至强迫孩子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父母碍于情面会给孩子贴上“太内向”“不懂事”等标签,殊不知这些话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他们慢慢地会真的很内向,不敢做任何尝试。
其实,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就好了,有的时候我们遇见熟人都假装没看见,走开的话,怎么能够教会孩子懂礼貌呢?同时,借助一些故事进行教育也是有效的,孩子能够通过共情和模仿学会礼貌的沟通。








【案例三】
带孩子在街上偶遇熟人,熟人夸赞你的孩子,你明明心里乐开了花,却这样说:“哪有哪有,他还不行,比他强的有的是,我们的还得再接再厉……”
面对赞美:欣然接受、合理归因
面对熟人的赞美表扬,有的父母其实心里是很高兴的,但为了让自己表现的谦虚,同时防止孩子骄傲,常常会“客气一下”,但是这样的客气却像是给孩子“浇了一盆冷水”,甚至摧毁了他们本来就脆弱的自信。
欣然接受别人对孩子的赞美,并将孩子取得的结果归功于孩子近期的努力。当父母愿意肯定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更加自信。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孩子的努力,是将成功归因于内在、可控因素,当孩子也这样认知自己成功原因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多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立体故事《小鸟贴纸》,当孩子想向别的小朋友借东西的时候,他们都会怎么说呢?这里面有没有你家孩子的影子呢?

期待,有时是毒

亲子教育sorry i still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3 次浏览 • 2018-11-15 15:09 • 来自相关话题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尽管方式各异,鼓励、批评、与他人比较,都是父母期待的表现之一,用这份满心的期待浇灌着小树苗,希望收获累累硕果。

从心理学来讲,父母(或教师)的期待确实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就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完全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期待,变得更加自尊、自信,从而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图1
从这个角度讲,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是一种促发儿童努力学习或者积极拥有良好行为的“外在动机”,而这种“外在动机”有时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如孩子因为这一次的进步,或者持续良好的行为,可能会有较高的自尊,会更加自信,敢于冒险,也更加有动力成就自己的梦想。如图1中的小树苗尽管柔弱,但在温和的阳光中,茁壮成长。







图2
但图2就不同了,太阳的光芒显然过于强烈,强烈到几乎把树苗吞噬,把她的内在营养也榨取干涸了,这就好像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尽管是外在表达的表扬、鼓励或是支持,却变成压得孩子喘不上气的重负,变成阻碍孩子前进脚步的禁锢,这说明,期待只停留在了外在动机上,是父母或者教师的个人愿望过强,占据了孩子,而与孩子内在一点关系都没有。
看清楚期待的心理机制,我想父母一方面会很诧异,自己的好心怎么会起到了反作用,同时更加希望掌握科学的方式,我们建议:









1、成就自己的梦想,而不要由孩子代为实现
很多家长会有一些遗憾的事情未完成,比如想考大学因为贫穷没办法上,想当医生因为条件不允许,希望衣食无忧但生活确实坎坷等等,所以把所有美好的愿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甘愿为他们创造条件,可是,这不是很偷懒吗?我恐高,所以让别人替我爬高。有人反驳,不是因为我怕高,是过去没有梯子,我现在都给他准备好梯子了,梦想什么时候启程都不晚,与其看着别人乘风破浪,不如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远方。对自己的人生有遗憾的父母可以试着为自己活,比如找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为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愉悦感。









2、鼓励孩子探索属于他的可能性
高密度的期待是让孩子来不及探索可能性的,他的未来已经被固定了,来不及探索,只有一条命令。我们鼓励小朋友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喜欢水彩画,或许版画、沙画她也可以玩的不错;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适合当老师,还可以选择很多很多的职业,只要他能在其中收获快乐,收获价值。我们能够做的是,告诉他,外面有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等待着他。










3、不是避免挫败,而是从挫败中爬起
很多家长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旅途中的行囊,尽量为他扫除成长途中一切的阻碍,但这样只会让小孩子不敢接受失败,会依赖于这种安全感。适当的挫折可以磨练他的意志;当然挫折如果太多,很容易让他感到自我挫败,在这个时候,一方面,家长可以从旁协助让挫折在他能应对的,甚至稍稍高一点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讲究,生活无法避免挫折,但可以改变应对挫折的态度。所以他遇到挫折很失落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在旁边给以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接纳的环境,更有利于他自己爬起。曾经有个测试,考验孩子应对挫折的方式,是说让孩子画一幅有主题的画,如果中间画错了,看看孩子的反映,是撕掉重新画;还是用橡皮擦擦掉;还是哭闹着不再画了。看到这个测试,很多家长心里有数,希望孩子的选择是哪一种,需思考的是,您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做这种选择呢?相比于,直接帮孩子画画来说,培养孩子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他获得内在的控制感。 查看全部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尽管方式各异,鼓励、批评、与他人比较,都是父母期待的表现之一,用这份满心的期待浇灌着小树苗,希望收获累累硕果。

从心理学来讲,父母(或教师)的期待确实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就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完全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期待,变得更加自尊、自信,从而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图1
从这个角度讲,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是一种促发儿童努力学习或者积极拥有良好行为的“外在动机”,而这种“外在动机”有时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如孩子因为这一次的进步,或者持续良好的行为,可能会有较高的自尊,会更加自信,敢于冒险,也更加有动力成就自己的梦想。如图1中的小树苗尽管柔弱,但在温和的阳光中,茁壮成长。







图2
但图2就不同了,太阳的光芒显然过于强烈,强烈到几乎把树苗吞噬,把她的内在营养也榨取干涸了,这就好像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尽管是外在表达的表扬、鼓励或是支持,却变成压得孩子喘不上气的重负,变成阻碍孩子前进脚步的禁锢,这说明,期待只停留在了外在动机上,是父母或者教师的个人愿望过强,占据了孩子,而与孩子内在一点关系都没有。
看清楚期待的心理机制,我想父母一方面会很诧异,自己的好心怎么会起到了反作用,同时更加希望掌握科学的方式,我们建议:









1、成就自己的梦想,而不要由孩子代为实现
很多家长会有一些遗憾的事情未完成,比如想考大学因为贫穷没办法上,想当医生因为条件不允许,希望衣食无忧但生活确实坎坷等等,所以把所有美好的愿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甘愿为他们创造条件,可是,这不是很偷懒吗?我恐高,所以让别人替我爬高。有人反驳,不是因为我怕高,是过去没有梯子,我现在都给他准备好梯子了,梦想什么时候启程都不晚,与其看着别人乘风破浪,不如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远方。对自己的人生有遗憾的父母可以试着为自己活,比如找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为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愉悦感。









2、鼓励孩子探索属于他的可能性
高密度的期待是让孩子来不及探索可能性的,他的未来已经被固定了,来不及探索,只有一条命令。我们鼓励小朋友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喜欢水彩画,或许版画、沙画她也可以玩的不错;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适合当老师,还可以选择很多很多的职业,只要他能在其中收获快乐,收获价值。我们能够做的是,告诉他,外面有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等待着他。










3、不是避免挫败,而是从挫败中爬起
很多家长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旅途中的行囊,尽量为他扫除成长途中一切的阻碍,但这样只会让小孩子不敢接受失败,会依赖于这种安全感。适当的挫折可以磨练他的意志;当然挫折如果太多,很容易让他感到自我挫败,在这个时候,一方面,家长可以从旁协助让挫折在他能应对的,甚至稍稍高一点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讲究,生活无法避免挫折,但可以改变应对挫折的态度。所以他遇到挫折很失落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在旁边给以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接纳的环境,更有利于他自己爬起。曾经有个测试,考验孩子应对挫折的方式,是说让孩子画一幅有主题的画,如果中间画错了,看看孩子的反映,是撕掉重新画;还是用橡皮擦擦掉;还是哭闹着不再画了。看到这个测试,很多家长心里有数,希望孩子的选择是哪一种,需思考的是,您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做这种选择呢?相比于,直接帮孩子画画来说,培养孩子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他获得内在的控制感。

如厕训练,家庭的战争!

婴幼早教掩人耳目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3 次浏览 • 2018-10-31 09:13 • 来自相关话题

作者:LisaMiller&Loiise Emanue  l  立体故事


如厕训练,是另一个让父母担心,而且容易在家中起冲突的典型问题。
有时候人们说:“现在有尿布那么方便,何必担心如厕训练的问题?小孩准备好的时候,自然就会上厕所了。”唉,虽然有些小孩会自动自发“训练自己”,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小孩都是这样。这不禁让人认为以前一些如厕训练所衍生出来的问题,都是因为太早或太过厉害地如厕训练或处罚小孩。[A1]
很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训练小孩上厕所并没有一个自然而然又简单的方式。毫无疑问地,在这方面,有些小孩就是比其他小孩学得快。汤玛仕才刚满两岁,是老幺。他的爸爸跟妈妈说:“是不是应该训练他上厕所了?”妈妈既要上班又要料理家事,听到这句话甚感压力,忍不住恼怒地大吼:“既然你觉得那么重要,那你自己去训练他呀!”他的爸爸很不屑地说:“没问题,我就来训练他。”[A2]
刚开始妈妈有点不高兴,但是她和爸爸之间还是有很好的信任基础。虽然爸爸的方式可能有点奇怪,但他是采取慈爱却又坚定的立场。[A3]汤玛仕的爸爸认真地跟他解说,他不能再一直穿尿布了,他要学着坐在尿桶上,或是像其他大朋友一样到厕所去。他下定决心要在周末把汤玛仕教会。汤玛仕不是很会讲话,但是看起来很认真,也有点严肃,大家都认为他们可能会失败,没想到他们成功了。汤玛仕的妈妈喜出望外,在周末过后和保姆在一起时,也继续自己上厕所。甚至更进一步,没多久,他晚上的尿布都没有尿湿,后来就不需要再包尿布了。









1.如厕训练中的争斗
幼儿通常会在十八个月开始对垃圾(你丢掉的东西)和保留下来的有用东西产生兴趣。麻烦的是,当父母开始对两岁幼儿做如厕训练时,会特别遇到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幼儿很固执,他们认为大小便是很特别又珍贵的东西,因此不想丢掉。这是因为宝宝缺乏判断力,既不觉得恶心,也不会有任何排斥。学步期的幼儿正在培养分辨能力,但是有时候对他们来说是有点勉强的。第二个问题是,两岁幼儿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情愿。两岁幼儿才刚发现他们可以发挥影响力,可以拒绝和不同意。如果他们不愿意做某件事情,谁都劝不动他们。
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引发战争。父母有时候会很惊讶发现自己无法要小孩立刻去做某件事。要他们吃饭、睡觉、使用尿桶的命令成效很有限,特别是如果之前才刚胁迫过他们就更没用。从另一角度来看,小孩也想取悦父母,想要有一个可以让爸爸和妈妈很快乐的可爱面容。一方面小孩子会有股冲动,希望他们快快长大,希望能够尝试新东西,成就心中令人赞赏的志向。但是相对地,孩子也有一些负面的感受,“我不想!”“我不要!”和强烈的“拒绝”感受,都会吞噬掉任何一个两岁小孩。
如厕训练也会造成焦虑。就像小孩对食物会有幻想或是对黑暗有想象力一样,有些小孩根本不认为大便是垃圾或无用的东西,他们会想:大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真的要把大便排出来吗?更糟糕的是,要把大便冲到可怕的马桶里吗?父母可以观察小孩喜欢玩类似大便的物质(泥状的派,潮湿的沙和厚重的颜料)期间有多长,就好像要让他们舍弃大便是很赞很棒的观念,恐怕也需要好长一段时间了。









2.如厕训练中的困扰
很多三岁的孩子都是干净清爽的,不过不时还是会有意外,平时可以完美地完成的活动,偶尔也是会有退化的可能。
测试或者控制
去度假,和父母的短暂分离,搬家或是染上重感冒,都有可能弄脏自己或尿床,这样的状况可能会持续到他适应新环境为止。好几个星期以来,三岁的亚当因为晚上由阿姨照顾,而且一直在进行自行如厕的训练。所以当阿姨出现的时候,亚当打招呼地说:“你好,大便!”并且哈哈大笑,接下来的五分钟里,他一直不停地提到“大便”的字眼和不停地笑。妈妈和阿姨讨论之后,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亚当对在外留宿觉得有点不安,且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自己去上厕所,似乎在测试阿姨是否可以接受他的大便字眼,和他如果不小心“大便”了的状况。
害怕弄脏自己
当快要去游乐场或去幼儿园时,尚未训练孩子完成自行如厕的家长会担心被拒绝入学,因为很多幼儿园都要求小孩可以自己去上厕所。不过,最好还是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试着保持轻松,并且尽量地鼓励他们。当孩子处在太大的压力下时,他们可能会过于担心保持清洁这件事情,而在书画或玩沙的时候害怕把自己的衣服弄脏。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弄脏衣服或弄乱头发,所以消极地在旁边观察他人,而不愿意主动加入。
应对压力
如果一个孩子原本是干净清爽,却开始变得肮脏和邋遢,这当中可能有不为人知的原因,通常可能是某种焦虑,需要时间来发掘。孩子可能对要表现出自己是个勇敢的大女生,可以让妈妈把她留在幼儿园里而感到压力很大,当要睡觉,由于放松了这样的紧张状态时,她的担忧便会和尿液一起流了出来。她的父母可能正经历婚姻中的辛苦阶段,孩子可能在家里听到比平常更多的争吵,他们可能吸取了这样的紧张气氛,而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尿床就是应对这种压力的一种反应。有时候,家长认为让小孩接受心理咨询是会有帮助的,专家可以协助父母找出孩子行为变化背后的隐藏原因。
想象的战争
有些孩子可以自己去厕所尿尿,不过大便的时候还是需要尿布。这样的状况有许多不同的原因。他们可能害怕会掉到马桶里,或是害怕大便掉入马桶水中的声音,这会让他们觉得好像失去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且讨厌马桶冲水的噪音。尿布的合身感觉会让他们觉得大便仍然还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孩子在大便时也可能会有特殊的模式或行为。史蒂芬想要大便时,会要求包尿布,而且跑到爸爸的书房里,翻着自己的一本作业簿。他大概需要让自己觉得自己的上半身是个“大人”,而去忘记下半身正在进行着一个“像婴儿”般的行为。对家长来说,大便可以是一个珍贵的宝藏或礼物,当孩子在马桶或便桶里投入东西时,爸妈总是显得相当高兴。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体构造和所构造出来的废弃物都感到相当有兴趣,在他们的想像里,粪便和尿液有着神奇的魔力。例如,孩子会想象他们的粪便是个强力的武器,可以拿来轰炸敌人。强尼坐在自己的小马桶上大便的时候,会发出和他在玩士兵游戏时一样的声音,“兵、乓、咻、蹦”展现出自己的“噗通”(他对于大便的称呼)是个多么危险的武器。
表达愤怒
尿液也是视为糟蹋的一种方式,或是破坏的事物,孩子会故意尿在地毯上,爸妈的创上或其他的教具上,来表示他们生气的抗议。马文的妈妈要离开家几天,爸妈已经跟她解释过她最好的朋友的妈妈会去幼儿园接她,照顾她到晚上爸爸来接她回家,爸爸也答应周末带她去动物园玩作为奖赏。当妈妈要出门的前一天,马文在客厅里听Papo讲故事时,看到妈妈的行李袋半开着放在地上,她把行李打开,把所有的东西都拉出来,并在袋子里尿尿,她高兴地大喊着:“我在尿尿”。妈妈进来发现了这个破坏的场面。马文让妈妈经历到自己的感受,自己对事情被弄乱和破坏的感受!
3.如厕训练,当我能照顾好自己的时候,就会离开你
如厕训练会给孩子带来潜在的焦虑。或许是因为它跟这个阶段成长的重点细细相关,此时他们必须面临分离和失落的相关问题,才能迈向独立,有属于自我的定位。能够自己上厕所是成长的重点,他们必须向依赖的婴儿时期道别。在这个阶段,有人喂食,哄着入睡,帮忙换尿布,现在他们得进入学龄前的阶段,慢慢进入大小孩的世界了。

[A1]细语:成年人的很多问题,过度遵守时间,害怕违反规则,甚或故意违反规则,据说可以追溯到如厕训练的时候哦!

[A2细语:婚姻中的争吵,态度恶劣,有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在这件事上,当自己感到压力,挫败,烦躁的时候,不小心表达了,请不要在语气不好或仅这件事较真!!!看看这件事双方在什么位置吧!

[A3]细语:很多家长苦恼,孩子总尿床,孩子不用坐桶怎么办?其实与孩子对决,最最重要的秘诀就是:态度温和而立场坚定,不攻击,不挫败,不含混其辞,不心软放纵。 查看全部

作者:LisaMiller&Loiise Emanue  l  立体故事


如厕训练,是另一个让父母担心,而且容易在家中起冲突的典型问题。
有时候人们说:“现在有尿布那么方便,何必担心如厕训练的问题?小孩准备好的时候,自然就会上厕所了。”唉,虽然有些小孩会自动自发“训练自己”,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小孩都是这样。这不禁让人认为以前一些如厕训练所衍生出来的问题,都是因为太早或太过厉害地如厕训练或处罚小孩。[A1]
很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训练小孩上厕所并没有一个自然而然又简单的方式。毫无疑问地,在这方面,有些小孩就是比其他小孩学得快。汤玛仕才刚满两岁,是老幺。他的爸爸跟妈妈说:“是不是应该训练他上厕所了?”妈妈既要上班又要料理家事,听到这句话甚感压力,忍不住恼怒地大吼:“既然你觉得那么重要,那你自己去训练他呀!”他的爸爸很不屑地说:“没问题,我就来训练他。”[A2]
刚开始妈妈有点不高兴,但是她和爸爸之间还是有很好的信任基础。虽然爸爸的方式可能有点奇怪,但他是采取慈爱却又坚定的立场。[A3]汤玛仕的爸爸认真地跟他解说,他不能再一直穿尿布了,他要学着坐在尿桶上,或是像其他大朋友一样到厕所去。他下定决心要在周末把汤玛仕教会。汤玛仕不是很会讲话,但是看起来很认真,也有点严肃,大家都认为他们可能会失败,没想到他们成功了。汤玛仕的妈妈喜出望外,在周末过后和保姆在一起时,也继续自己上厕所。甚至更进一步,没多久,他晚上的尿布都没有尿湿,后来就不需要再包尿布了。









1.如厕训练中的争斗
幼儿通常会在十八个月开始对垃圾(你丢掉的东西)和保留下来的有用东西产生兴趣。麻烦的是,当父母开始对两岁幼儿做如厕训练时,会特别遇到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幼儿很固执,他们认为大小便是很特别又珍贵的东西,因此不想丢掉。这是因为宝宝缺乏判断力,既不觉得恶心,也不会有任何排斥。学步期的幼儿正在培养分辨能力,但是有时候对他们来说是有点勉强的。第二个问题是,两岁幼儿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情愿。两岁幼儿才刚发现他们可以发挥影响力,可以拒绝和不同意。如果他们不愿意做某件事情,谁都劝不动他们。
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引发战争。父母有时候会很惊讶发现自己无法要小孩立刻去做某件事。要他们吃饭、睡觉、使用尿桶的命令成效很有限,特别是如果之前才刚胁迫过他们就更没用。从另一角度来看,小孩也想取悦父母,想要有一个可以让爸爸和妈妈很快乐的可爱面容。一方面小孩子会有股冲动,希望他们快快长大,希望能够尝试新东西,成就心中令人赞赏的志向。但是相对地,孩子也有一些负面的感受,“我不想!”“我不要!”和强烈的“拒绝”感受,都会吞噬掉任何一个两岁小孩。
如厕训练也会造成焦虑。就像小孩对食物会有幻想或是对黑暗有想象力一样,有些小孩根本不认为大便是垃圾或无用的东西,他们会想:大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真的要把大便排出来吗?更糟糕的是,要把大便冲到可怕的马桶里吗?父母可以观察小孩喜欢玩类似大便的物质(泥状的派,潮湿的沙和厚重的颜料)期间有多长,就好像要让他们舍弃大便是很赞很棒的观念,恐怕也需要好长一段时间了。









2.如厕训练中的困扰
很多三岁的孩子都是干净清爽的,不过不时还是会有意外,平时可以完美地完成的活动,偶尔也是会有退化的可能。

测试或者控制

去度假,和父母的短暂分离,搬家或是染上重感冒,都有可能弄脏自己或尿床,这样的状况可能会持续到他适应新环境为止。好几个星期以来,三岁的亚当因为晚上由阿姨照顾,而且一直在进行自行如厕的训练。所以当阿姨出现的时候,亚当打招呼地说:“你好,大便!”并且哈哈大笑,接下来的五分钟里,他一直不停地提到“大便”的字眼和不停地笑。妈妈和阿姨讨论之后,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亚当对在外留宿觉得有点不安,且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自己去上厕所,似乎在测试阿姨是否可以接受他的大便字眼,和他如果不小心“大便”了的状况。

害怕弄脏自己

当快要去游乐场或去幼儿园时,尚未训练孩子完成自行如厕的家长会担心被拒绝入学,因为很多幼儿园都要求小孩可以自己去上厕所。不过,最好还是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试着保持轻松,并且尽量地鼓励他们。当孩子处在太大的压力下时,他们可能会过于担心保持清洁这件事情,而在书画或玩沙的时候害怕把自己的衣服弄脏。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弄脏衣服或弄乱头发,所以消极地在旁边观察他人,而不愿意主动加入。

应对压力

如果一个孩子原本是干净清爽,却开始变得肮脏和邋遢,这当中可能有不为人知的原因,通常可能是某种焦虑,需要时间来发掘。孩子可能对要表现出自己是个勇敢的大女生,可以让妈妈把她留在幼儿园里而感到压力很大,当要睡觉,由于放松了这样的紧张状态时,她的担忧便会和尿液一起流了出来。她的父母可能正经历婚姻中的辛苦阶段,孩子可能在家里听到比平常更多的争吵,他们可能吸取了这样的紧张气氛,而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尿床就是应对这种压力的一种反应。有时候,家长认为让小孩接受心理咨询是会有帮助的,专家可以协助父母找出孩子行为变化背后的隐藏原因。

想象的战争

有些孩子可以自己去厕所尿尿,不过大便的时候还是需要尿布。这样的状况有许多不同的原因。他们可能害怕会掉到马桶里,或是害怕大便掉入马桶水中的声音,这会让他们觉得好像失去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且讨厌马桶冲水的噪音。尿布的合身感觉会让他们觉得大便仍然还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孩子在大便时也可能会有特殊的模式或行为。史蒂芬想要大便时,会要求包尿布,而且跑到爸爸的书房里,翻着自己的一本作业簿。他大概需要让自己觉得自己的上半身是个“大人”,而去忘记下半身正在进行着一个“像婴儿”般的行为。对家长来说,大便可以是一个珍贵的宝藏或礼物,当孩子在马桶或便桶里投入东西时,爸妈总是显得相当高兴。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体构造和所构造出来的废弃物都感到相当有兴趣,在他们的想像里,粪便和尿液有着神奇的魔力。例如,孩子会想象他们的粪便是个强力的武器,可以拿来轰炸敌人。强尼坐在自己的小马桶上大便的时候,会发出和他在玩士兵游戏时一样的声音,“兵、乓、咻、蹦”展现出自己的“噗通”(他对于大便的称呼)是个多么危险的武器。

表达愤怒

尿液也是视为糟蹋的一种方式,或是破坏的事物,孩子会故意尿在地毯上,爸妈的创上或其他的教具上,来表示他们生气的抗议。马文的妈妈要离开家几天,爸妈已经跟她解释过她最好的朋友的妈妈会去幼儿园接她,照顾她到晚上爸爸来接她回家,爸爸也答应周末带她去动物园玩作为奖赏。当妈妈要出门的前一天,马文在客厅里听Papo讲故事时,看到妈妈的行李袋半开着放在地上,她把行李打开,把所有的东西都拉出来,并在袋子里尿尿,她高兴地大喊着:“我在尿尿”。妈妈进来发现了这个破坏的场面。马文让妈妈经历到自己的感受,自己对事情被弄乱和破坏的感受!
3.如厕训练,当我能照顾好自己的时候,就会离开你
如厕训练会给孩子带来潜在的焦虑。或许是因为它跟这个阶段成长的重点细细相关,此时他们必须面临分离和失落的相关问题,才能迈向独立,有属于自我的定位。能够自己上厕所是成长的重点,他们必须向依赖的婴儿时期道别。在这个阶段,有人喂食,哄着入睡,帮忙换尿布,现在他们得进入学龄前的阶段,慢慢进入大小孩的世界了。

[A1]细语:成年人的很多问题,过度遵守时间,害怕违反规则,甚或故意违反规则,据说可以追溯到如厕训练的时候哦!

[A2细语:婚姻中的争吵,态度恶劣,有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在这件事上,当自己感到压力,挫败,烦躁的时候,不小心表达了,请不要在语气不好或仅这件事较真!!!看看这件事双方在什么位置吧!

[A3]细语:很多家长苦恼,孩子总尿床,孩子不用坐桶怎么办?其实与孩子对决,最最重要的秘诀就是:态度温和而立场坚定,不攻击,不挫败,不含混其辞,不心软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