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智慧

家庭教育的智慧

全景解析家庭教育(颠覆性万字长文)

家庭教育我想所以我能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3 次浏览 • 2018-11-02 10:41 • 来自相关话题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这篇文章所告诉你的家庭教育,和你以前所认识到的都不一样,甚至会颠覆你的认识。我们应该知道,如果不把家庭教育真正搞清楚了,你的教育很可能不对路。如果你不知道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孩子去哪儿》。如果你在教育孩子时心里没底,那么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一、到底什么是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到底对人生有什么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到底有哪些?

[h1]第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家庭教育?[/h1]
本部分内容提要:

1、引出家庭教育

2、家庭影响力都有什么?

3、什么样的家庭影响才称得上是家庭教育?

[h2]1、引出家庭教育[/h2]一个老人刚从电视上听说,月亮会影响身体的节律,特别是在月圆之夜,人容易睡不好觉。这下他总算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讨厌月亮。

草原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一个没有及时赶回家中的牧民避无可避,被浇了个“透心凉”,还得了一场重感冒。
一个20岁出头的大学生,周六在宿舍打游戏到深夜,困得不行了,但还是想再打一件装备出来再睡觉。
一个挎着羊皮小包的年轻女士走在喧嚣的街上,突然一辆汽车从右道违规超车,差点撞到了她,让她既惊恐又气愤。
一个私企员工在公司被上司骂了一顿,回到家看到妻子还没做好饭,就把妻子骂了一顿,说她故意想饿死自己。
一个网友在论坛上晒了一张自己刚吃完饭的照片,被很多网友骂他奢侈浪费,他和其他网友在论坛上“打嘴仗”,无奈被骂得更惨。
上面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某些人或事物对当事人造成了“影响”。
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与你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会对你产生影响。你每时每刻都处在影响之中。你的任何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都是被影响才产生的。没有影响,就没有你。没有影响,这个世界就是永恒静止的,甚至有可能都不存在。
从这个角度看,家庭教育就是一种影响,它来自家庭,是家庭对孩子综合影响力的一部分。(见图1)






图1:家庭教育是家庭影响力的一部分
(本文所说的家庭影响力,特指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
[h2]2、家庭影响力都有什么?[/h2]我想,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来自家长、家庭环境、家庭文化三个方面。

(1)家长方面的影响。主要有家长的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等)、行为、习惯、人格、爱好、情绪、能力等。
(2)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经济状况、房屋及其格局、家庭设施及其风格、家庭用品及其品质等。
(3)家庭文化方面的影响。主要有家风、家训、家规、家庭生活习惯、家庭关系、沟通方式等。
[h2]3、什么样的家庭影响才称得上是家庭教育?

[/h2]家庭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它主要有主动性、目的性和积极性三个特点。
家庭教育是一种主动的影响。比如,我们通常所做的教孩子背诗、算算术等。相对的是被动的影响。比如,家长看电视吵到了孩子写作业。我们要认识到主动性不等于直接性。家庭教育也可以是家长在家中白板上的留言,通过让孩子自己看有教育意义的视频等。这些教育是间接的,但也是主动行为,它们都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这个目的就是聚焦于孩子的成长。比如,让孩子养成自己洗衣服的习惯就是有目的影响。相对的是目的不明确的影响。比如,家中买了几只青花瓷的新碗,晚上一家人吃饭时就换上了。

家庭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比如,家长在休闲时间里更多地是看书,那么孩子受到感染,可能就会养成看书的习惯。相对的是消极的影响。比如,孩子不听话,家长打了他一顿,孩子感到不被理解。
其实,家庭教育不只限于家庭环境,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家长都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通过语音电话、视频电话,也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


本部分内容干货:

1、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与你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会对你产生影响。

2、家庭教育是一种影响,它来自家庭,是家庭对孩子综合影响力的一部分。

3、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来自家长、家庭环境、家庭文化三个方面。

4、家庭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它主要有主动性、目的性和积极性三个特点。

中场笑话:一名粗暴的家长听从老师劝告,回到家跟儿子说:“我是你爸爸,也是你最近的朋友。以后咱俩就是一对好朋友。”儿子吃惊地瞪着两眼说:“我可不敢拿爸爸当朋友!”爸爸接着说:“你敢不跟我交朋友,小心我搧你!”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h1]第二个问题,家庭教育到底对人生有什么影响?[/h1]
本部分内容提要:

1、从家庭地位看影响


2、从教育地位看影响


3、从人生地位看影响

4、孩子可以影响这个世界


[h2]1、从家庭地位看影响[/h2]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最小是什么样子?应该是没有家庭教育。(见图2)但是这是一种极端情况。通常情况下,只要孩子存在于一个家庭,他多少都会受到一点教育。除非这个孩子从没有家庭。






图2:没有家庭教育,代表家庭教育的圆圈不存在
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最大是什么样子。应该是家庭教育等于家庭影响力。(见图3)但是,这只是理想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没人能教授孩子所有的知识,也没人能教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






图3:家庭教育的圆圈与家庭影响力的圆圈重合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你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需要做的是扩充家庭教育的内容,提高家庭教育的影响,这样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就会变大。比如,如果你意识到某件事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你就可以把它纳入家庭教育。你也可以把非家庭教育部分,转化为家庭教育部分。(见图4)






图4:家庭教育的影响力逐渐变大
其实家庭综合影响力不是家庭教育的极限。因为家庭综合影响力是可变的。当家长的工作收入、社会地位、观念水平、知识水平等方面提高时,家庭影响力也随之扩大。而扩大的家庭影响力可能会扩大家庭教育的影响。反过来,当家长开展更多家庭教育时,也可能会扩大家庭的综合影响力。(见图5)






图5:家庭教育与家庭影响力可以相互促进
为了帮助理解,我们来举些例子。
先来看家庭影响力扩大家庭教育的例子。比如,当家长的观念从想让孩子成功、幸福、过上好生活,转为帮助和引导孩子不断走上灵魂升华之路时(关于灵魂升华,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孩子去哪儿》),家长对孩子的成就期望可能就会从有稳定工作、当大老板、有车有房,变为成为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甚至更多更大的成就。家长会期望孩子对人生有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追求。这样他就会从更多方面教育孩子、影响孩子。
再来看家庭教育扩大家庭影响力的例子。比如,家长带孩子和小朋友玩,从而结识了一些家长,那么这个家庭就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系。通过新结识的社会关系,这个家庭可以做成更多事情,从而给家庭带来更多影响。
[h2]2、从教育地位看影响

[/h2]通常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实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界线,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当我们扩大家庭教育影响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家庭教育会涉及学校教育甚至是社会教育的内容。比如,家庭开展语言、数学、自然、地理等方面的教育,或者开展人际关系、经济、政治、职场等方面的教育。
如果简单想来,我们可能会认为,家庭教育影响的扩大,会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变小。(见图6)






图6:家庭教育影响变大导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影响变小
但实际情况是,如果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认知的基础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展起来将事半功倍。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扩大,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多的是促进,而不是剥夺。(见图7)






图7: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这样来看,家庭教育的扩大会增加整个教育的影响力。(见图8)






图8:家庭教育使得教育的影响力扩大
[h2]3、从人生地位看影响

[/h2]早期心理学有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先天还是后天,或者说是基因还是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现代心理学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基因与环境对人的影响几乎同样重要,而且它们共同影响着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见图9)







图9:基因与环境对人的影响几乎各占一半
并不是说基因决定了孩子生下来之前的状态,环境决定了孩子出生以后的状态。而是孩子的每一种心理和行为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比如说,你家宝宝打人了,这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有的孩子学习不专心,这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有的孩子非常有礼貌,这也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这里所说的后天,或者环境,或者世界影响力,是指和人有联系的外界的一切因素及其发展。包括日月星辰、气候、山川地理、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科技、经济、家庭环境、一切遇到的人、动植物,等等。

教育是世界影响力的一部分,家庭教育又是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多也不会超过50%。(见图10)也有可能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有限。但是我们无法再对它进行更准确地定量。因为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后天影响实在太复杂。每个家庭存在的时间,人存在的时间,教育的内容,教育的质量也不一样。






图10: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小于50%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一点,因为主动性、目的性、积极性的特点,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其它影响相比,在整个世界影响力中的重要程度要高得多。我们可以把家庭教育比喻成黄金,和同样大小的铁块比起来,黄金要重得多。再形象点说,同样的时间,教孩子学习语言,比看一些无聊的动画片,对孩子的影响要大得多。
[h2]4、孩子可以影响这个世界[/h2]我们上面谈到的都是外界对孩子的影响。其实事物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世界影响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影响这个世界,就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比如,风吹到人的同时,它也被挡住了一部分。雨浇到人的同时,那些雨滴就不能滋润土地。老师在教学的快的孩子同时,也会更愿意教他。老板在骂员工的同时,他自己也在生气。那么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外界影响,在使孩子改变和提高的同时,孩子对外界的影响力也在随之变大。如下图一样,圆圈的周长变大,其与外界接触的面积也会增多。(见图11)






图11:孩子改变的同时,影响力也在变大
一个农民只影响一块土地。一位市长影响一座城市。比尔盖茨影响了几乎全世界桌面电脑操作系统。毛泽东影响了几乎整个近现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多大,取决于家长到底给了孩子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本部分内容干货:

1、如果你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需要做的是扩充家庭教育的内容,提高家庭教育的影响,这样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就会变大。

2、家庭综合影响力不是家庭教育的极限,因为它是可变的。扩大的家庭影响力可能会扩大家庭教育的影响。开展更多家庭教育时,也可能会扩大家庭的综合影响力。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界线,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家庭教育内容的扩大,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多的是促进,而不是剥夺。

4、现代心理学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基因与环境对人的影响几乎同样重要,而且它们共同影响着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孩子的每一种心理和行为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5、教育是世界影响力的一部分,家庭教育又是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多也不会超过50%。也有可能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要小得多。但是家庭教育相对其它影响要重要得多。

6、事物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世界影响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影响这个世界。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了改变和提高的同时,孩子的影响力也在随之变大。



中场案例:2015年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国一名女双博士后流落美国街头被遣返。她说:“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这给了无数只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当头一棒!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h1]第三个问题,家庭教育的内容到底有哪些?

[/h1]
本部分内容提要:

1、无所不包

2、个性化定制

3、随遇而教

4、随境而转

[h2]1、无所不包[/h2]传统的观点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体育、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出自著名教育家赵忠心的《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

现在人们更加认识到,生存教育、人格教育、修养教育、习惯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情商教育、财商教育、逆商教育等方面也非常重要。
其实如果要罗列,可以放入家庭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的,任何与人产生联系的事物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吗?这么说来,只要对人有影响的方面,就可以纳入家庭教育的范畴。简而言之,凡有影响,必施教育。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上面提到的被动影响的例子,家长看电视吵到了孩子写作业。为了改善这一方面,家长可以把看电视变为读书,这样对孩子就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实,就算是看电视,也可以变为积极影响。毛泽东就经常到闹市区去看书,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如果我们的方法正确,孩子也接受,用电视的噪音锻炼孩子写作业的专注力也未尝不可。(但是我劝你最好别这么做,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毛泽东!能做到这样的人凤毛麟角。)
比如上面无目的影响的例子,家中买了几只青花瓷的新碗,晚上一家人吃饭时就换上了。我们可以把无目的变为有目的。比如,可以借机给孩子讲一下青花瓷的历史,增加历史知识;也可以让孩子对比一下,新碗和旧碗有什么区别,锻炼观察力;还可以让孩子想一想碗的20种用途,锻炼创造力。
比如,家庭可以开展学校教育。截至2016年2月的数据称,中国已有约6000人实践了“在家上学”,全国约5万名家长有意尝试这一教育模式。在家上学就是家长不送孩子上学校,而自己在家教授学校的知识。
比如,家庭还可以给孩子另一种社会的教育。为了孩子上学,一位父亲本想在北京买一套学区房,但北京的学区房价格高得离谱,六七十平就能卖到500万。高房价再加上房东再三涨价,让这位父亲决定全家一起移民美国,让孩子接受美国的教育。
然而,如果“凡有影响,必施教育”,那么肯定会涉及到两个问题,其一是一个家庭哪有能力开展如此广泛的教育?其二是每个孩子所受的影响都不一样,怎么办?
[h2]2、个性化定制

[/h2]问题一,如何应对如此内容广泛的家庭教育?
一是平衡。这是每个人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工作、生活、休闲、个人成长、家庭教育,你要为每一部分分配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的家庭,不是一种正常的家庭。协调好各种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事,至于如何才能平衡好,我想只能靠你自己了。
二是量力而为。在花钱教育上,如果你看别人家为孩子花了上百万,就想和别人家看齐,而你家的年收入才十几万。我想这种行为未免代价太大,结果可能也达不到预期。我们最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做你有能力改变的。
三是家长成长。我听过很多教育机构的授课,也看过很多书籍和文章,他们都说家长应该加强学习,这样你才会教育孩子。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家长的自身成长可能比学习还重要。靠自身努力取得较大成就的人,他们自身的经验就是宝贵的教育观念和能力。因为他本身对人成长的认知,就达到了一定高度。即使他不用专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也比学了一些家教知识的普通人要大得多,教育也要有效得多。
借此机会,我们用一个图来简单说明一下家长成就的高低和是否懂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见图12)






图12:家长的成就与施教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成就低,还不懂教育,他的孩子会困守在那一阶层。
家长成就低,但是懂教育,他的孩子可能会跨越阶层。
家长成就高,但不懂教育,他的孩子有可能跌出自己的阶层。(这里的家长包括自身成长性不高的爆发户,或者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等。)
家长成就高,也懂教育,他的孩子可能会延续家长的成就,也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以上的分类只是做一个形象的说明,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的多。我想要告诉你的是,家长的自身成长,可能比你对孩子的直接教育影响要大得多。(请注意,不要把它归结为“言传不如身教”,后者所表述的道理相对要浅一些。)
所以说,面对内容如此广泛的家庭教育,家长应该根据家庭情况灵活处置。
问题二,孩子所受的影响不一样怎么办?
根据上面所述,孩子受到这个世界广泛的影响,受到家庭的深刻影响,每个孩子的基因(决定了先天气质、智力、身体条件等)也不一样。所以你没办用一种教育模式应对所有的孩子,任何教育都是。至于怎么应对,我想有两点原则。
一是接受差异。也就是说,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其实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因为我见过太多的父母,看到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只要强哪怕一点点儿,就产生强烈的焦虑感,一定要想办法追上才能够安心。你比如我见过一个妈妈,她的一岁半孩子其实一点都不差,甚至综合能力已经很出色,但是当她看到一个同月龄的孩子说话非常厉害时,就担心得不得了。这个妈妈平时训练孩子语言,已经很努力。引起她担心的那个孩子,其说话厉害的原因可能只是成熟较早。
有的差异也许你无论怎么努力都追不上。因为一是你的能力是有极限的,二是差异的背后可能有无数因素在影响。你只有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和具有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才能被弥补。现在初、高中,甚至小学都补课成风,这些家长们都认为找个好老师,让孩子多学一点,成绩就能上来了。其实家长们所归结的原因太过简单。孩子学习不好,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种,细数起来甚至有几十上百种都不止。
归结上面的原则,每一个孩子都独一无二,请允许差异,做你能做的,并且做对的方面,帮助和引导孩子自然成长。
二是扩大差异。如果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请扩大这一差异。因为能力与信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比如孩子在体育方面比较强,就会有较多的自信,这同时又会让孩子努力在体育方面发展,爱好体育,同时又增加了更多的自信。自信是一个好东西,它可能是你自身很多正能量的基础。另外体育也是个好东西,千万不要认为与学习相比,它是一个边缘的能力。运动的好处太多太多,它甚至能增加孩子的智力。如果你的孩子学习不好,也许是因为他不爱运动呢!有一本书叫《运动改造大脑》(见图13),看后可能会改变你对运动的认识。另外,美国等西方的学校都非常重视运动,很多政界、商界的大人物都是学体育出身。你还会忽视体育吗?






图13:《运动改造大脑》封面
所以请善待差异,并保护和扩大它们。因为每一个差异到最后都可能成为孩子的一种能力,每一种能力都可能成为孩子独特的竞争力。
[h2]3、随遇而教

[/h2]所谓的随遇而教就是说,随时随地都是教育孩子的机会。比如,有一次在商场,一个小姐姐不想给我家姑娘玩小汽车。我就告诉她,小汽车是姐姐的,她有权选择是不是给你玩。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学她。你感受到了自己很想玩那辆小汽车,所以下次如果你有玩具的时候,应该多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因为他们可能也有同样的感受。分享能让让你得到很多朋友,也能让大家都喜欢你。
做到随时随地教育,偶尔为之没什么问题,但是长期频繁地进行,对家长的挑战就非常大了。可是我们还是要尽量去做,因为家庭教育的绝大部分都是在随时随地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想提高随时随地教育的效能,家长需要在四个方面有所提高。
一是知已知彼。所谓知已,就是说你得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爱说脏话吗?你知道自己爱偷懒吗?你知道自己爱随手扔垃圾吗?你知道自己爱占小便宜吗?你知道自己能教什么,不能教什么吗?你知道自己教给孩子的对不对吗?比如说,你告诉孩子挨打了,就一定要打回去。可我们要说,这是不对的,或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对的。所谓知彼,就是你得懂孩子。知道他的性格禀赋、接受能力、情绪状态等等。不了解孩子,你就没法有效教育他,也没资格教育他。
二是要有觉察力。这一点与上面的“知己”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一方面是觉察自己的状态,另一方面是觉察孩子的状态。比如说,有的人一直想戒烟,但却总是无意识地点烟抽了起来。有的人想在饮食上保持节制,但总是一不小心就吃多了。这就是缺乏觉察力的例子。如果我们的觉察力较强,当孩子看一颗小石子时就能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机会。我们可以教他扔石子,用石子摆图案,用石子下棋,甚至教他一些地质知识。如果觉察力较强,当孩子吃桃子时我们就能意识到这是一次教育机会。我们可以教他桃子皮是粗糙的,上面有绒毛,用水把绒毛洗掉,桃子光滑了,桃子的味道是甜的,桃汁比较粘,桃树长成什么样子,等等。
三是价值观。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有的家长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就会找到好工作;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改变世界。有的家长告诉孩子,你负责学习就行了,家里什么活都不用你干;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你是家里的一员,有责任分担一些家务。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将来你赚钱了就能享受更多;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将来你赚钱了要帮助更多的人。
四是知识、技能和观念。正所谓学高为师。掌握知识,你可以传授孩子。掌握技能,你可以指导孩子。掌握观念,你可以引导孩子。

[h2]4、随境而转

[/h2]现在我们来打破家庭教育中只注重“教”的观念。请记住,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主动的影响使孩子变得更好。那么,随着情况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利用很多种教育形式。
——引导。“你把地板弄脏了,该怎么办啊?”这时孩子可能会主动找扫把打扫。如果你直接让他打扫,他可能就会逆反。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需要保护。如果孩子兴高采烈地从外面捡来一根冰棍杆,家长千万不要马上说:“脏!快扔掉。”而应该问他:“呀!你捡到什么了啊?”孩子没见过冰棍杆,你可以告诉他一些相关的知识。玩完过后,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别人扔掉的冰棍杆上会滋生很多细菌,最好马上洗手。孩子的专注力需要保护。孩子在玩玩具时,家长不要和孩子说:“来,我们读绘本吧,这个玩具没意思。”你要知道,孩子只要在投入地做事情,他就会觉得有意思。你经常打断孩子,可能就是将来他听课不集中的原因。
——尊重。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家长不应该强迫。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权利。如果直接把玩具拿走给别的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觉得,“什么东西我说了都不算!我没有能力保护任何东西!我感到很不安全!”
——鼓励。当孩子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时,我们要多给他们鼓励,让他回想以前完成了很多困难的事。
——欣赏和表扬。当孩子有任何好的改变时,我们一定要流露和表达出来,让他感受到。他们会从你那获得更大的动力。
——包容。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要把它扩大。而应该就事论事,让孩子从错误中得到成长。
——等待。孩子的能力还不足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他可能只是还没完全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如果耐心等待,他的能力早晚都会如花朵般绽放。
——陪伴。孩子因小狗死了而伤心时,我们能做的可能仅仅是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理解他的伤心,这样他会更快走出来。
——支持。孩子有什么决定时,只要结果不会太坏,我们都应该支持并让他尝试一下,不要总代替他做出选择。
——阻止。比如,与孩子约定每天只能玩半个小时手机,或者在电脑上装一个程序,限制孩子过度上网或浏览不健康网站。而且,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么做的原因。

这种非“教”的教育形式还有很多,家长们需要在教育中仔细发掘并灵活地应用。
[h2]5、系统教育

[/h2]家庭中系统的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家长精通某一领域。比如英语教师、钢琴教师、会计师、作家等,他们可以直接教授自己的孩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极端的情况是在家教授孩子高中以前的全部课程。二是引入专业教育。它通常是带孩子上早教、特长教育等,也可以是把专业人士请到家中开展教育。这个方面,我们不多谈。因为它是“家庭的特长”,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交差的部分。

本部分内容干货:

1、家庭教育无所不包。传统的观点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体育、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现在人们更加认识到,生存教育、人格教育、修养教育、习惯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情商教育、财商教育、逆商教育等方面也非常重要。其实只要对人有影响的方面,就可以纳入教育的范畴。简而言之,凡有影响,必施教育。

2、家庭教育需要个性化定制。面对如此广泛的家庭教育,家长需要做的是,一是平衡,二是量力而为,三是家长自身努力成长。靠自身努力取得较大成就的人,他们自身的经验就是宝贵的教育观念和能力。因为他本身对人的成长的认知,就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即使他不用专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也比学了一些家教知识的普通人要大得多,教育也要有效得多。

对于孩子及其所受影响不一样的问题,家长需要做的是,一是接受差异,做你能做的,并且做对的方面,帮助和引导孩子自然成长。二是扩大差异,并保护和扩大它们。每一个差异到最后都可能成为孩子的一种能力,每一种能力都可能成为孩子独特的竞争力。

3、家庭教育要随遇而教。因为家庭教育的绝大部分都是在随时随地的情况下进行的。家长要做到,一是知已知彼,二是要有觉察力,三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四是要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和观念。

4、家庭教育要随境而转。除了“教”这种形式外,随着情况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利用很多种形式。比如引导、保护、尊重、鼓励、欣赏、表扬、包容、等待、陪伴、支持、阻止等。

5、家庭教育里有一些系统教育。一是家长精通某一领域。二是引入专业教育。

中场格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h1]结语[/h1]一个人同一时间受到的影响很多,如果加上时间的维度,影响更是无法估量。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早、和孩子最亲密、影响时间很长,这就决定了家长及其所开展的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受到的影响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既然只是部分影响,家庭教育就不能决定孩子的整个人生。它最大作用就是升级了孩子基因自带的“操作系统”。以后孩子人生中做的任何事情,可能都带着家庭教育的烙印。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查看全部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这篇文章所告诉你的家庭教育,和你以前所认识到的都不一样,甚至会颠覆你的认识。我们应该知道,如果不把家庭教育真正搞清楚了,你的教育很可能不对路。如果你不知道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孩子去哪儿》。如果你在教育孩子时心里没底,那么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一、到底什么是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到底对人生有什么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到底有哪些?

[h1]第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家庭教育?[/h1]


本部分内容提要:

1、引出家庭教育

2、家庭影响力都有什么?

3、什么样的家庭影响才称得上是家庭教育?

[h2]1、引出家庭教育[/h2]一个老人刚从电视上听说,月亮会影响身体的节律,特别是在月圆之夜,人容易睡不好觉。这下他总算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讨厌月亮。

草原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一个没有及时赶回家中的牧民避无可避,被浇了个“透心凉”,还得了一场重感冒。
一个20岁出头的大学生,周六在宿舍打游戏到深夜,困得不行了,但还是想再打一件装备出来再睡觉。
一个挎着羊皮小包的年轻女士走在喧嚣的街上,突然一辆汽车从右道违规超车,差点撞到了她,让她既惊恐又气愤。
一个私企员工在公司被上司骂了一顿,回到家看到妻子还没做好饭,就把妻子骂了一顿,说她故意想饿死自己。
一个网友在论坛上晒了一张自己刚吃完饭的照片,被很多网友骂他奢侈浪费,他和其他网友在论坛上“打嘴仗”,无奈被骂得更惨。
上面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某些人或事物对当事人造成了“影响”。
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与你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会对你产生影响。你每时每刻都处在影响之中。你的任何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都是被影响才产生的。没有影响,就没有你。没有影响,这个世界就是永恒静止的,甚至有可能都不存在。
从这个角度看,家庭教育就是一种影响,它来自家庭,是家庭对孩子综合影响力的一部分。(见图1)






图1:家庭教育是家庭影响力的一部分
(本文所说的家庭影响力,特指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
[h2]2、家庭影响力都有什么?[/h2]我想,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来自家长、家庭环境、家庭文化三个方面。

(1)家长方面的影响。主要有家长的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等)、行为、习惯、人格、爱好、情绪、能力等。
(2)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经济状况、房屋及其格局、家庭设施及其风格、家庭用品及其品质等。
(3)家庭文化方面的影响。主要有家风、家训、家规、家庭生活习惯、家庭关系、沟通方式等。
[h2]3、什么样的家庭影响才称得上是家庭教育?

[/h2]家庭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它主要有主动性、目的性和积极性三个特点。
家庭教育是一种主动的影响。比如,我们通常所做的教孩子背诗、算算术等。相对的是被动的影响。比如,家长看电视吵到了孩子写作业。我们要认识到主动性不等于直接性。家庭教育也可以是家长在家中白板上的留言,通过让孩子自己看有教育意义的视频等。这些教育是间接的,但也是主动行为,它们都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这个目的就是聚焦于孩子的成长。比如,让孩子养成自己洗衣服的习惯就是有目的影响。相对的是目的不明确的影响。比如,家中买了几只青花瓷的新碗,晚上一家人吃饭时就换上了。

家庭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比如,家长在休闲时间里更多地是看书,那么孩子受到感染,可能就会养成看书的习惯。相对的是消极的影响。比如,孩子不听话,家长打了他一顿,孩子感到不被理解。
其实,家庭教育不只限于家庭环境,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家长都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通过语音电话、视频电话,也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



本部分内容干货:

1、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与你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会对你产生影响。

2、家庭教育是一种影响,它来自家庭,是家庭对孩子综合影响力的一部分。

3、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来自家长、家庭环境、家庭文化三个方面。

4、家庭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它主要有主动性、目的性和积极性三个特点。

中场笑话:一名粗暴的家长听从老师劝告,回到家跟儿子说:“我是你爸爸,也是你最近的朋友。以后咱俩就是一对好朋友。”儿子吃惊地瞪着两眼说:“我可不敢拿爸爸当朋友!”爸爸接着说:“你敢不跟我交朋友,小心我搧你!”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h1]第二个问题,家庭教育到底对人生有什么影响?[/h1]


本部分内容提要:

1、从家庭地位看影响


2、从教育地位看影响


3、从人生地位看影响

4、孩子可以影响这个世界


[h2]1、从家庭地位看影响[/h2]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最小是什么样子?应该是没有家庭教育。(见图2)但是这是一种极端情况。通常情况下,只要孩子存在于一个家庭,他多少都会受到一点教育。除非这个孩子从没有家庭。






图2:没有家庭教育,代表家庭教育的圆圈不存在
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最大是什么样子。应该是家庭教育等于家庭影响力。(见图3)但是,这只是理想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没人能教授孩子所有的知识,也没人能教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






图3:家庭教育的圆圈与家庭影响力的圆圈重合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你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需要做的是扩充家庭教育的内容,提高家庭教育的影响,这样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就会变大。比如,如果你意识到某件事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你就可以把它纳入家庭教育。你也可以把非家庭教育部分,转化为家庭教育部分。(见图4)






图4:家庭教育的影响力逐渐变大
其实家庭综合影响力不是家庭教育的极限。因为家庭综合影响力是可变的。当家长的工作收入、社会地位、观念水平、知识水平等方面提高时,家庭影响力也随之扩大。而扩大的家庭影响力可能会扩大家庭教育的影响。反过来,当家长开展更多家庭教育时,也可能会扩大家庭的综合影响力。(见图5)






图5:家庭教育与家庭影响力可以相互促进
为了帮助理解,我们来举些例子。
先来看家庭影响力扩大家庭教育的例子。比如,当家长的观念从想让孩子成功、幸福、过上好生活,转为帮助和引导孩子不断走上灵魂升华之路时(关于灵魂升华,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孩子去哪儿》),家长对孩子的成就期望可能就会从有稳定工作、当大老板、有车有房,变为成为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甚至更多更大的成就。家长会期望孩子对人生有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追求。这样他就会从更多方面教育孩子、影响孩子。
再来看家庭教育扩大家庭影响力的例子。比如,家长带孩子和小朋友玩,从而结识了一些家长,那么这个家庭就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系。通过新结识的社会关系,这个家庭可以做成更多事情,从而给家庭带来更多影响。
[h2]2、从教育地位看影响

[/h2]通常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实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界线,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当我们扩大家庭教育影响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家庭教育会涉及学校教育甚至是社会教育的内容。比如,家庭开展语言、数学、自然、地理等方面的教育,或者开展人际关系、经济、政治、职场等方面的教育。
如果简单想来,我们可能会认为,家庭教育影响的扩大,会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变小。(见图6)






图6:家庭教育影响变大导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影响变小
但实际情况是,如果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认知的基础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展起来将事半功倍。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扩大,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多的是促进,而不是剥夺。(见图7)






图7: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这样来看,家庭教育的扩大会增加整个教育的影响力。(见图8)






图8:家庭教育使得教育的影响力扩大
[h2]3、从人生地位看影响

[/h2]早期心理学有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先天还是后天,或者说是基因还是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现代心理学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基因与环境对人的影响几乎同样重要,而且它们共同影响着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见图9)







图9:基因与环境对人的影响几乎各占一半
并不是说基因决定了孩子生下来之前的状态,环境决定了孩子出生以后的状态。而是孩子的每一种心理和行为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比如说,你家宝宝打人了,这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有的孩子学习不专心,这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有的孩子非常有礼貌,这也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这里所说的后天,或者环境,或者世界影响力,是指和人有联系的外界的一切因素及其发展。包括日月星辰、气候、山川地理、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科技、经济、家庭环境、一切遇到的人、动植物,等等。

教育是世界影响力的一部分,家庭教育又是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多也不会超过50%。(见图10)也有可能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有限。但是我们无法再对它进行更准确地定量。因为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后天影响实在太复杂。每个家庭存在的时间,人存在的时间,教育的内容,教育的质量也不一样。






图10: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小于50%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一点,因为主动性、目的性、积极性的特点,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其它影响相比,在整个世界影响力中的重要程度要高得多。我们可以把家庭教育比喻成黄金,和同样大小的铁块比起来,黄金要重得多。再形象点说,同样的时间,教孩子学习语言,比看一些无聊的动画片,对孩子的影响要大得多。
[h2]4、孩子可以影响这个世界[/h2]我们上面谈到的都是外界对孩子的影响。其实事物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世界影响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影响这个世界,就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比如,风吹到人的同时,它也被挡住了一部分。雨浇到人的同时,那些雨滴就不能滋润土地。老师在教学的快的孩子同时,也会更愿意教他。老板在骂员工的同时,他自己也在生气。那么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外界影响,在使孩子改变和提高的同时,孩子对外界的影响力也在随之变大。如下图一样,圆圈的周长变大,其与外界接触的面积也会增多。(见图11)






图11:孩子改变的同时,影响力也在变大
一个农民只影响一块土地。一位市长影响一座城市。比尔盖茨影响了几乎全世界桌面电脑操作系统。毛泽东影响了几乎整个近现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多大,取决于家长到底给了孩子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本部分内容干货:

1、如果你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需要做的是扩充家庭教育的内容,提高家庭教育的影响,这样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就会变大。

2、家庭综合影响力不是家庭教育的极限,因为它是可变的。扩大的家庭影响力可能会扩大家庭教育的影响。开展更多家庭教育时,也可能会扩大家庭的综合影响力。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界线,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家庭教育内容的扩大,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多的是促进,而不是剥夺。

4、现代心理学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基因与环境对人的影响几乎同样重要,而且它们共同影响着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孩子的每一种心理和行为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5、教育是世界影响力的一部分,家庭教育又是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多也不会超过50%。也有可能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要小得多。但是家庭教育相对其它影响要重要得多。

6、事物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世界影响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影响这个世界。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了改变和提高的同时,孩子的影响力也在随之变大。



中场案例:2015年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国一名女双博士后流落美国街头被遣返。她说:“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这给了无数只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当头一棒!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h1]第三个问题,家庭教育的内容到底有哪些?

[/h1]


本部分内容提要:

1、无所不包

2、个性化定制

3、随遇而教

4、随境而转

[h2]1、无所不包[/h2]传统的观点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体育、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出自著名教育家赵忠心的《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

现在人们更加认识到,生存教育、人格教育、修养教育、习惯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情商教育、财商教育、逆商教育等方面也非常重要。
其实如果要罗列,可以放入家庭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的,任何与人产生联系的事物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吗?这么说来,只要对人有影响的方面,就可以纳入家庭教育的范畴。简而言之,凡有影响,必施教育。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上面提到的被动影响的例子,家长看电视吵到了孩子写作业。为了改善这一方面,家长可以把看电视变为读书,这样对孩子就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实,就算是看电视,也可以变为积极影响。毛泽东就经常到闹市区去看书,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如果我们的方法正确,孩子也接受,用电视的噪音锻炼孩子写作业的专注力也未尝不可。(但是我劝你最好别这么做,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毛泽东!能做到这样的人凤毛麟角。)
比如上面无目的影响的例子,家中买了几只青花瓷的新碗,晚上一家人吃饭时就换上了。我们可以把无目的变为有目的。比如,可以借机给孩子讲一下青花瓷的历史,增加历史知识;也可以让孩子对比一下,新碗和旧碗有什么区别,锻炼观察力;还可以让孩子想一想碗的20种用途,锻炼创造力。
比如,家庭可以开展学校教育。截至2016年2月的数据称,中国已有约6000人实践了“在家上学”,全国约5万名家长有意尝试这一教育模式。在家上学就是家长不送孩子上学校,而自己在家教授学校的知识。
比如,家庭还可以给孩子另一种社会的教育。为了孩子上学,一位父亲本想在北京买一套学区房,但北京的学区房价格高得离谱,六七十平就能卖到500万。高房价再加上房东再三涨价,让这位父亲决定全家一起移民美国,让孩子接受美国的教育。
然而,如果“凡有影响,必施教育”,那么肯定会涉及到两个问题,其一是一个家庭哪有能力开展如此广泛的教育?其二是每个孩子所受的影响都不一样,怎么办?
[h2]2、个性化定制

[/h2]问题一,如何应对如此内容广泛的家庭教育?
一是平衡。这是每个人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工作、生活、休闲、个人成长、家庭教育,你要为每一部分分配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的家庭,不是一种正常的家庭。协调好各种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事,至于如何才能平衡好,我想只能靠你自己了。
二是量力而为。在花钱教育上,如果你看别人家为孩子花了上百万,就想和别人家看齐,而你家的年收入才十几万。我想这种行为未免代价太大,结果可能也达不到预期。我们最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做你有能力改变的。
三是家长成长。我听过很多教育机构的授课,也看过很多书籍和文章,他们都说家长应该加强学习,这样你才会教育孩子。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家长的自身成长可能比学习还重要。靠自身努力取得较大成就的人,他们自身的经验就是宝贵的教育观念和能力。因为他本身对人成长的认知,就达到了一定高度。即使他不用专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也比学了一些家教知识的普通人要大得多,教育也要有效得多。
借此机会,我们用一个图来简单说明一下家长成就的高低和是否懂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见图12)






图12:家长的成就与施教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成就低,还不懂教育,他的孩子会困守在那一阶层。
家长成就低,但是懂教育,他的孩子可能会跨越阶层。
家长成就高,但不懂教育,他的孩子有可能跌出自己的阶层。(这里的家长包括自身成长性不高的爆发户,或者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等。)
家长成就高,也懂教育,他的孩子可能会延续家长的成就,也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以上的分类只是做一个形象的说明,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的多。我想要告诉你的是,家长的自身成长,可能比你对孩子的直接教育影响要大得多。(请注意,不要把它归结为“言传不如身教”,后者所表述的道理相对要浅一些。)
所以说,面对内容如此广泛的家庭教育,家长应该根据家庭情况灵活处置。
问题二,孩子所受的影响不一样怎么办?
根据上面所述,孩子受到这个世界广泛的影响,受到家庭的深刻影响,每个孩子的基因(决定了先天气质、智力、身体条件等)也不一样。所以你没办用一种教育模式应对所有的孩子,任何教育都是。至于怎么应对,我想有两点原则。
一是接受差异。也就是说,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其实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因为我见过太多的父母,看到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只要强哪怕一点点儿,就产生强烈的焦虑感,一定要想办法追上才能够安心。你比如我见过一个妈妈,她的一岁半孩子其实一点都不差,甚至综合能力已经很出色,但是当她看到一个同月龄的孩子说话非常厉害时,就担心得不得了。这个妈妈平时训练孩子语言,已经很努力。引起她担心的那个孩子,其说话厉害的原因可能只是成熟较早。
有的差异也许你无论怎么努力都追不上。因为一是你的能力是有极限的,二是差异的背后可能有无数因素在影响。你只有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和具有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才能被弥补。现在初、高中,甚至小学都补课成风,这些家长们都认为找个好老师,让孩子多学一点,成绩就能上来了。其实家长们所归结的原因太过简单。孩子学习不好,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种,细数起来甚至有几十上百种都不止。
归结上面的原则,每一个孩子都独一无二,请允许差异,做你能做的,并且做对的方面,帮助和引导孩子自然成长。
二是扩大差异。如果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请扩大这一差异。因为能力与信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比如孩子在体育方面比较强,就会有较多的自信,这同时又会让孩子努力在体育方面发展,爱好体育,同时又增加了更多的自信。自信是一个好东西,它可能是你自身很多正能量的基础。另外体育也是个好东西,千万不要认为与学习相比,它是一个边缘的能力。运动的好处太多太多,它甚至能增加孩子的智力。如果你的孩子学习不好,也许是因为他不爱运动呢!有一本书叫《运动改造大脑》(见图13),看后可能会改变你对运动的认识。另外,美国等西方的学校都非常重视运动,很多政界、商界的大人物都是学体育出身。你还会忽视体育吗?






图13:《运动改造大脑》封面
所以请善待差异,并保护和扩大它们。因为每一个差异到最后都可能成为孩子的一种能力,每一种能力都可能成为孩子独特的竞争力。
[h2]3、随遇而教

[/h2]所谓的随遇而教就是说,随时随地都是教育孩子的机会。比如,有一次在商场,一个小姐姐不想给我家姑娘玩小汽车。我就告诉她,小汽车是姐姐的,她有权选择是不是给你玩。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学她。你感受到了自己很想玩那辆小汽车,所以下次如果你有玩具的时候,应该多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因为他们可能也有同样的感受。分享能让让你得到很多朋友,也能让大家都喜欢你。
做到随时随地教育,偶尔为之没什么问题,但是长期频繁地进行,对家长的挑战就非常大了。可是我们还是要尽量去做,因为家庭教育的绝大部分都是在随时随地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想提高随时随地教育的效能,家长需要在四个方面有所提高。
一是知已知彼。所谓知已,就是说你得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爱说脏话吗?你知道自己爱偷懒吗?你知道自己爱随手扔垃圾吗?你知道自己爱占小便宜吗?你知道自己能教什么,不能教什么吗?你知道自己教给孩子的对不对吗?比如说,你告诉孩子挨打了,就一定要打回去。可我们要说,这是不对的,或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对的。所谓知彼,就是你得懂孩子。知道他的性格禀赋、接受能力、情绪状态等等。不了解孩子,你就没法有效教育他,也没资格教育他。
二是要有觉察力。这一点与上面的“知己”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一方面是觉察自己的状态,另一方面是觉察孩子的状态。比如说,有的人一直想戒烟,但却总是无意识地点烟抽了起来。有的人想在饮食上保持节制,但总是一不小心就吃多了。这就是缺乏觉察力的例子。如果我们的觉察力较强,当孩子看一颗小石子时就能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机会。我们可以教他扔石子,用石子摆图案,用石子下棋,甚至教他一些地质知识。如果觉察力较强,当孩子吃桃子时我们就能意识到这是一次教育机会。我们可以教他桃子皮是粗糙的,上面有绒毛,用水把绒毛洗掉,桃子光滑了,桃子的味道是甜的,桃汁比较粘,桃树长成什么样子,等等。
三是价值观。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有的家长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就会找到好工作;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改变世界。有的家长告诉孩子,你负责学习就行了,家里什么活都不用你干;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你是家里的一员,有责任分担一些家务。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将来你赚钱了就能享受更多;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将来你赚钱了要帮助更多的人。
四是知识、技能和观念。正所谓学高为师。掌握知识,你可以传授孩子。掌握技能,你可以指导孩子。掌握观念,你可以引导孩子。

[h2]4、随境而转

[/h2]现在我们来打破家庭教育中只注重“教”的观念。请记住,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主动的影响使孩子变得更好。那么,随着情况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利用很多种教育形式。
——引导。“你把地板弄脏了,该怎么办啊?”这时孩子可能会主动找扫把打扫。如果你直接让他打扫,他可能就会逆反。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需要保护。如果孩子兴高采烈地从外面捡来一根冰棍杆,家长千万不要马上说:“脏!快扔掉。”而应该问他:“呀!你捡到什么了啊?”孩子没见过冰棍杆,你可以告诉他一些相关的知识。玩完过后,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别人扔掉的冰棍杆上会滋生很多细菌,最好马上洗手。孩子的专注力需要保护。孩子在玩玩具时,家长不要和孩子说:“来,我们读绘本吧,这个玩具没意思。”你要知道,孩子只要在投入地做事情,他就会觉得有意思。你经常打断孩子,可能就是将来他听课不集中的原因。
——尊重。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家长不应该强迫。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权利。如果直接把玩具拿走给别的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觉得,“什么东西我说了都不算!我没有能力保护任何东西!我感到很不安全!”
——鼓励。当孩子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时,我们要多给他们鼓励,让他回想以前完成了很多困难的事。
——欣赏和表扬。当孩子有任何好的改变时,我们一定要流露和表达出来,让他感受到。他们会从你那获得更大的动力。
——包容。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要把它扩大。而应该就事论事,让孩子从错误中得到成长。
——等待。孩子的能力还不足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他可能只是还没完全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如果耐心等待,他的能力早晚都会如花朵般绽放。
——陪伴。孩子因小狗死了而伤心时,我们能做的可能仅仅是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理解他的伤心,这样他会更快走出来。
——支持。孩子有什么决定时,只要结果不会太坏,我们都应该支持并让他尝试一下,不要总代替他做出选择。
——阻止。比如,与孩子约定每天只能玩半个小时手机,或者在电脑上装一个程序,限制孩子过度上网或浏览不健康网站。而且,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么做的原因。

这种非“教”的教育形式还有很多,家长们需要在教育中仔细发掘并灵活地应用。
[h2]5、系统教育

[/h2]家庭中系统的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家长精通某一领域。比如英语教师、钢琴教师、会计师、作家等,他们可以直接教授自己的孩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极端的情况是在家教授孩子高中以前的全部课程。二是引入专业教育。它通常是带孩子上早教、特长教育等,也可以是把专业人士请到家中开展教育。这个方面,我们不多谈。因为它是“家庭的特长”,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交差的部分。


本部分内容干货:

1、家庭教育无所不包。传统的观点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体育、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现在人们更加认识到,生存教育、人格教育、修养教育、习惯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情商教育、财商教育、逆商教育等方面也非常重要。其实只要对人有影响的方面,就可以纳入教育的范畴。简而言之,凡有影响,必施教育。

2、家庭教育需要个性化定制。面对如此广泛的家庭教育,家长需要做的是,一是平衡,二是量力而为,三是家长自身努力成长。靠自身努力取得较大成就的人,他们自身的经验就是宝贵的教育观念和能力。因为他本身对人的成长的认知,就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即使他不用专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也比学了一些家教知识的普通人要大得多,教育也要有效得多。

对于孩子及其所受影响不一样的问题,家长需要做的是,一是接受差异,做你能做的,并且做对的方面,帮助和引导孩子自然成长。二是扩大差异,并保护和扩大它们。每一个差异到最后都可能成为孩子的一种能力,每一种能力都可能成为孩子独特的竞争力。

3、家庭教育要随遇而教。因为家庭教育的绝大部分都是在随时随地的情况下进行的。家长要做到,一是知已知彼,二是要有觉察力,三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四是要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和观念。

4、家庭教育要随境而转。除了“教”这种形式外,随着情况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利用很多种形式。比如引导、保护、尊重、鼓励、欣赏、表扬、包容、等待、陪伴、支持、阻止等。

5、家庭教育里有一些系统教育。一是家长精通某一领域。二是引入专业教育。

中场格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h1]结语[/h1]一个人同一时间受到的影响很多,如果加上时间的维度,影响更是无法估量。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早、和孩子最亲密、影响时间很长,这就决定了家长及其所开展的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受到的影响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既然只是部分影响,家庭教育就不能决定孩子的整个人生。它最大作用就是升级了孩子基因自带的“操作系统”。以后孩子人生中做的任何事情,可能都带着家庭教育的烙印。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https://101707190007313.bqy.mobi"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20月女宝被咬出血都不哭,是怎么做到的

家庭教育tozrz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0 次浏览 • 2018-11-02 10:41 • 来自相关话题

早教中心的阿姨含着眼泪说:“这孩子真坚强!咬这么重都不哭!”







[h1]坚强的宝宝是这样被咬的[/h1]我和爱人带孩子逛万达广场,她提出说想买点东西,让我带孩子在一处早教推广中心玩拼插玩具。过了一会儿,一位妈妈也带着女宝,在旁边位子坐下玩了起来。孩子玩的时候,我们互相问了一下,她家宝宝19个月大。玩着玩着,我家宝宝想把箱子拉过来够里面的玩具,可能那个宝宝也想拉箱子,就推我家宝宝的手,但却没有推动。紧接着她就凑上去狠狠地咬了一口。我和那个妈妈看到,赶紧把她推开了。我边说:“宝宝,不能咬人啊”,边看我家宝宝的手。我没想到能咬那么重,宝宝手背上面出现两排整齐的牙印,每一颗牙印都很深。我摸了摸她被咬的地方,两处牙印都脱皮了。紧接着脱皮的地方慢慢地渗出血来。
那个妈妈严厉地批评她家宝宝,并不断地和我们说着对不起。那个宝宝被说一句,就嚎啕大哭起来。相对地,我家宝宝却没什么表情,她一会看看自己的手,一会儿又看看那个妈妈和孩子。我抱起她,问她疼不疼?她却不回答。也许她是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怎么处理。但我知道她一定感到很疼。
那位妈妈这时任由她家宝宝大哭,来到我家宝宝身边,很关心地问她疼不疼,也问我用不用带她去医院上点药。我看了看那个仍然大哭的孩子,又看了看那个非常内疚的妈妈,指着她的孩子说:“你还是照顾好她吧!”然后对我家宝宝说:“我带你去找妈妈好吗?”她说好:“好!”这时早教中心的阿姨走了过来,她都看在眼里。她含着眼泪感动地说:“这孩子真坚强!咬这么重都不哭!”







[h1]早来的天使,活下来是一种幸运

[/h1]我家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她是一个早产儿,早产的时间和她的体重一定超出了你的认知。(在这里不想公布。)她出生时的体重至少在整个医院是倒数第二的。出生后两个小时之内,我们都没有决定要不要她。因为医生说,她很难活下来,就算活下来,痪脑瘫的机率也比较大。她是那么小,那么脆弱。最后,是她的外婆决定,无论如何要把它养活。出生前两个月,她都待在保温箱里,差点因为缺氧停止呼吸,之后五个月一直坚持打脑营养针。她的血管非常非常细,导致有时要扎五六针才能扎进去。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她在出生几个月时,就把能受的苦都受过了,才养成这么坚强的性格。
还有一次,在她还只会爬的时候,我需要把电脑从书房推到卧室用。她跟在后面爬,就想摸一摸没接触过的电脑机箱。没想到却被机箱后面铁片划破了手,流了很多血,地板上都洒了好几滴。但是她当时也没有哭,只是看着自己流血的手指。我想她是很惊讶于手指上传来的不舒服感觉。







[h1]独立自由的教育理念

[/h1]我是个爱看书的人。在孩子出生的前一年,我就开始看育儿和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当我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也立下了志向,普及家庭教育理念,让更多的家庭重视家庭教育,从而能让社会更和谐,发展得更好。
我家宝宝虽然命运坎坷,但是我并没有对她溺爱,一直用正确的方法教导她。我对她的教育方法虽然很多,但是独立和自由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她摔倒了或者磕疼了,我从不过度地对她表示关心,比如“哎哟!宝宝磕疼啦!来,我给你揉揉。”而是平静地对她说:“磕疼了吧?下次要小心喽!”我家老人很多地方都不让宝宝爬,我却从不限制她,只要保证大体安全就行了。各种小磕小碰,我很少去管她。我也尽量不去帮她做事情,因为你帮她一点,她就少一点能力。你帮她越多,她成长得越慢。
我家宝宝的性格很好,除了饿了困了,基本上不闹,总是开开心心地到处玩耍。现在她已经长成了一个健康的宝宝,被很多人夸聪明、漂亮。我感到,宝宝现在的成长状态,我很欣慰!宝宝不哭,我很欣慰!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查看全部

早教中心的阿姨含着眼泪说:“这孩子真坚强!咬这么重都不哭!”







[h1]坚强的宝宝是这样被咬的[/h1]我和爱人带孩子逛万达广场,她提出说想买点东西,让我带孩子在一处早教推广中心玩拼插玩具。过了一会儿,一位妈妈也带着女宝,在旁边位子坐下玩了起来。孩子玩的时候,我们互相问了一下,她家宝宝19个月大。玩着玩着,我家宝宝想把箱子拉过来够里面的玩具,可能那个宝宝也想拉箱子,就推我家宝宝的手,但却没有推动。紧接着她就凑上去狠狠地咬了一口。我和那个妈妈看到,赶紧把她推开了。我边说:“宝宝,不能咬人啊”,边看我家宝宝的手。我没想到能咬那么重,宝宝手背上面出现两排整齐的牙印,每一颗牙印都很深。我摸了摸她被咬的地方,两处牙印都脱皮了。紧接着脱皮的地方慢慢地渗出血来。
那个妈妈严厉地批评她家宝宝,并不断地和我们说着对不起。那个宝宝被说一句,就嚎啕大哭起来。相对地,我家宝宝却没什么表情,她一会看看自己的手,一会儿又看看那个妈妈和孩子。我抱起她,问她疼不疼?她却不回答。也许她是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怎么处理。但我知道她一定感到很疼。
那位妈妈这时任由她家宝宝大哭,来到我家宝宝身边,很关心地问她疼不疼,也问我用不用带她去医院上点药。我看了看那个仍然大哭的孩子,又看了看那个非常内疚的妈妈,指着她的孩子说:“你还是照顾好她吧!”然后对我家宝宝说:“我带你去找妈妈好吗?”她说好:“好!”这时早教中心的阿姨走了过来,她都看在眼里。她含着眼泪感动地说:“这孩子真坚强!咬这么重都不哭!”







[h1]早来的天使,活下来是一种幸运

[/h1]我家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她是一个早产儿,早产的时间和她的体重一定超出了你的认知。(在这里不想公布。)她出生时的体重至少在整个医院是倒数第二的。出生后两个小时之内,我们都没有决定要不要她。因为医生说,她很难活下来,就算活下来,痪脑瘫的机率也比较大。她是那么小,那么脆弱。最后,是她的外婆决定,无论如何要把它养活。出生前两个月,她都待在保温箱里,差点因为缺氧停止呼吸,之后五个月一直坚持打脑营养针。她的血管非常非常细,导致有时要扎五六针才能扎进去。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她在出生几个月时,就把能受的苦都受过了,才养成这么坚强的性格。
还有一次,在她还只会爬的时候,我需要把电脑从书房推到卧室用。她跟在后面爬,就想摸一摸没接触过的电脑机箱。没想到却被机箱后面铁片划破了手,流了很多血,地板上都洒了好几滴。但是她当时也没有哭,只是看着自己流血的手指。我想她是很惊讶于手指上传来的不舒服感觉。







[h1]独立自由的教育理念

[/h1]我是个爱看书的人。在孩子出生的前一年,我就开始看育儿和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当我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也立下了志向,普及家庭教育理念,让更多的家庭重视家庭教育,从而能让社会更和谐,发展得更好。
我家宝宝虽然命运坎坷,但是我并没有对她溺爱,一直用正确的方法教导她。我对她的教育方法虽然很多,但是独立和自由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她摔倒了或者磕疼了,我从不过度地对她表示关心,比如“哎哟!宝宝磕疼啦!来,我给你揉揉。”而是平静地对她说:“磕疼了吧?下次要小心喽!”我家老人很多地方都不让宝宝爬,我却从不限制她,只要保证大体安全就行了。各种小磕小碰,我很少去管她。我也尽量不去帮她做事情,因为你帮她一点,她就少一点能力。你帮她越多,她成长得越慢。
我家宝宝的性格很好,除了饿了困了,基本上不闹,总是开开心心地到处玩耍。现在她已经长成了一个健康的宝宝,被很多人夸聪明、漂亮。我感到,宝宝现在的成长状态,我很欣慰!宝宝不哭,我很欣慰!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https://101707190007313.bqy.mobi/"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做到这两“输”,孩子一定赢(适用所有努力的人)

家庭教育我想所以我能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0 次浏览 • 2018-11-02 10:39 • 来自相关话题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输入和输出最开始用来命名计算机的两个功能。但是如果你仔细想,人也具有这两个功能。而且这两个功能可不得了,它几乎决定了你的整个人生。
人的输入。通过五种感官——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皮肤,分别从外界获取图像、气味、声音、味道、触感等信息。
人的输出。获得这些信息以后,经过大脑的加工,人通过眼神、表情、肢体、言语和工具等把它们输出出来。
我们来举例说明一下。作为老板,员工向你汇报工作,这是输入,员工是输出,你向员工传达指示,这是输出,员工是输入。作为工人,观察生产线情况是输入,你进行操作是输出。作为学生,学习是输入,考试和应用是输出。作为农民,经验是输入,种地是输出。
[h1]输入和输出对我们有什么影响?[/h1]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硬盘如果只是存着东西,什么用都没有。因为它没输出啊!作为人也一样,如果你觉得自己知道很多,却什么也不做的话,也是一事无成。这就是近两年流传的“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确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因为你的输出不够啊!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一毕业找工作那么难?因为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基本上都是输入啊!做题和考试这种输出,基本上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所谓的五年、十年工作经验,才能保证有效的输出。







为什么很多当年的差学生当了老板,很多好学生却在打工?因为差学生输出的多啊!他们可能很早就去社会上闯荡,在做各种小生意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能在需要的时候有效输出。
我来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比较爱看书,近几年都能保持每年几十册的阅读量。但是我输入了这么多,却没有什么输出。很多东西都散乱在我的头脑里,不成系统。当我认识到输出重要性的时候,我就从我最擅长的写作开始输出。我给自己定下了每天一篇文章的任务。我相信在不断地写作输出中,我的能力才会提高得更快。
我们再来看看名人输入和输出的例子。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为了写作《月球探险记》,认真阅读了500多种图书资料。他一生之中共创作了104部科幻小说。读书笔记达二万五千本。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花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常坐位子的地面竟磨掉了一层水泥。这里不多举例,我想每一位通过努力成功的人,都有着大量的输入和输出。







[h1]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怎样培养孩子?[/h1]在输入上,一是基础能力非常重要。语文、数学这两门学科,将来从事哪个领域几乎都会用到。运动会保持健康和旺盛的精力,还能提高智力,也非常重要。二是生活常识和能力很重要。三是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很重要,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等知识,多多益善。四是音乐和美术,能多培养就多培养。五是兴趣爱好,着重在这一点上下功夫。

在输出上,高质量的输出形式有解决问题、教授、写作、演讲、演奏、绘画、编程、笑、关心他人等。
对于家长和没有孩子的人,如果你想努力改变人生,那么输入不行多输入,输出不行多输出。你的成就是很多有意义输出的总和。我再告诉你一个秘密,输入加输出,其实就是知行合一啊!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查看全部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输入和输出最开始用来命名计算机的两个功能。但是如果你仔细想,人也具有这两个功能。而且这两个功能可不得了,它几乎决定了你的整个人生。
人的输入。通过五种感官——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皮肤,分别从外界获取图像、气味、声音、味道、触感等信息。
人的输出。获得这些信息以后,经过大脑的加工,人通过眼神、表情、肢体、言语和工具等把它们输出出来。
我们来举例说明一下。作为老板,员工向你汇报工作,这是输入,员工是输出,你向员工传达指示,这是输出,员工是输入。作为工人,观察生产线情况是输入,你进行操作是输出。作为学生,学习是输入,考试和应用是输出。作为农民,经验是输入,种地是输出。
[h1]输入和输出对我们有什么影响?[/h1]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硬盘如果只是存着东西,什么用都没有。因为它没输出啊!作为人也一样,如果你觉得自己知道很多,却什么也不做的话,也是一事无成。这就是近两年流传的“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确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因为你的输出不够啊!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一毕业找工作那么难?因为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基本上都是输入啊!做题和考试这种输出,基本上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所谓的五年、十年工作经验,才能保证有效的输出。







为什么很多当年的差学生当了老板,很多好学生却在打工?因为差学生输出的多啊!他们可能很早就去社会上闯荡,在做各种小生意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能在需要的时候有效输出。
我来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比较爱看书,近几年都能保持每年几十册的阅读量。但是我输入了这么多,却没有什么输出。很多东西都散乱在我的头脑里,不成系统。当我认识到输出重要性的时候,我就从我最擅长的写作开始输出。我给自己定下了每天一篇文章的任务。我相信在不断地写作输出中,我的能力才会提高得更快。
我们再来看看名人输入和输出的例子。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为了写作《月球探险记》,认真阅读了500多种图书资料。他一生之中共创作了104部科幻小说。读书笔记达二万五千本。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花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常坐位子的地面竟磨掉了一层水泥。这里不多举例,我想每一位通过努力成功的人,都有着大量的输入和输出。







[h1]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怎样培养孩子?[/h1]在输入上,一是基础能力非常重要。语文、数学这两门学科,将来从事哪个领域几乎都会用到。运动会保持健康和旺盛的精力,还能提高智力,也非常重要。二是生活常识和能力很重要。三是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很重要,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等知识,多多益善。四是音乐和美术,能多培养就多培养。五是兴趣爱好,着重在这一点上下功夫。

在输出上,高质量的输出形式有解决问题、教授、写作、演讲、演奏、绘画、编程、笑、关心他人等。
对于家长和没有孩子的人,如果你想努力改变人生,那么输入不行多输入,输出不行多输出。你的成就是很多有意义输出的总和。我再告诉你一个秘密,输入加输出,其实就是知行合一啊!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https://101707190007313.bqy.mobi/"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王思聪的命运已然至此,但是你可以这样改变孩子的命运

家庭教育海龟淘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9 次浏览 • 2018-11-02 10:39 • 来自相关话题

[h1]1、命运因何改变

[/h1]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的命运会因为一个人、一本书、一件事或一个环境而改变,遇到它们之后,你的人生轨迹从此与众不同?
比如,我当时上大学时,考的是军校,那么我的生命在十多年里,都是军队主题。
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买支股票就能赚钱,那如果你一支也不买,赚钱只能是别人。
比如,王思聪出生在王健林家,那么他天生就可以比你少奋斗100年。
所以,一个人只会被接触到的事物改变命运。








[h1]2、引领孩子接近命运之匙[/h1]从某种程度上讲,家长做什么,都是在改变孩子的命运。只是命运的方向不同而已。

我们不知道具体做哪件事,才是改变孩子命运的关键钥匙。但是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它。

接近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给孩子创造接触优越事物的机会。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分别是人、书、事、境,而且接触就接触最好的。
二是让孩子成为吸引优越事物的人。







[h1]3、接触最优的人[/h1]名师。
春秋战国有一个最神秘的老师,他叫做鬼谷子,他的学生有张仪、苏秦、孙膑、庞涓等人,其中每一个都曾经叱咤风云。如果你的孩子跟了这样一位老师,多半不会差到哪去。
所以,在学校选老师要选最好的,上兴趣班或特长班,一定要花钱请最好的老师,他们能教给你的绝对物超所值。
家长。

我们都会承认,好家长能带出好孩子。但是孩子没法选择家长。所以我们只能做最好的家长。
我们为了孩子可以花那么多钱让他学习,为什么不能多努力一下,让自己变成更好的家长?
同伴。
有一本书叫做《教养的迷思》,里面讲的主要观点是,父母对孩子人格和社会化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同辈群体 。
这颠覆了很多人的观点,但也有很多反对者。不管怎样,同伴对孩子的影响都非常大。
不管在哪,你都要让孩子加入最好的孩子群体。这样他能交到的朋友,可能会更优秀,也更让人放心。
长辈。这个我们不多说了。多让孩子接触有学识、有智慧的长辈,少接触习惯不好、道德水平不高的长辈。







[h1]4、接触最好的书[/h1]培养孩子读书习惯这一点,在这里我们不多谈了,网上有很多方法提供。我们默认孩子已经爱好读书。
最经典的书。如果不知道让孩子读什么书,那就让孩子读最经典的书。经过几十年甚至上千年传承并公认的好书,那一定是好书。
最需要的书。最好的书,是孩子最需要的书,而不是最经典的书。孩子如果对历史非常有兴趣,就帮他选择历史书里面最好的。这时,就别逼他读论语、弟子规了。
大量地读书。书是最廉价的物品了。你想想,写出好书的人都是各自领域里最牛的人,不能得到他们的亲自指导,那么花很少的钱看他们总结凝练出的思想精华,是再划算不过的事。







[h1]5、做最优的事[/h1]最优的事,就是在有几件事可以选择时,做最对的那一件,或者在一件事上有几种做法时,用最好的那一个。
这听起来是像是废话,因为每个人都想这么做。但是你真做得到吗?
如果真做得到,就不会有那么多家长,为了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疲于奔命了。
别的家长在拼命让孩子识字时,我们应该让孩子多认识真实世界,多体验生活。没有真实感受作基础,识字再多也不过是多认识一些奇怪的符号而已。
别的家长在拼命给孩子补课时,我们应该找一找孩子学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可能我们更应该给孩子请个教授学习方法的老师,或者让孩子看看心理医生。
很多时候,选择需要智慧,如果你认识不到自己缺乏选择的智慧。那我告诉你,你一定缺乏选择的智慧。
古代先贤传承下来的处世道理,绝大多数到现在都还是真理。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多向古人取经,是做对事的捷径之一。








[h1]6、接触最优的环境

[/h1]这里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了。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了大儒的名望。
什么是最优的环境?最优的环境就是能让孩子接触到最优的人,拥有最好的学习环境,能尽情发挥做事的地方。
名师通常都在大城市里、好学校通常都在大学校里、最有发展潜力的是大城市。如果你不能选择让孩子居住在大城市里,就让他将来考到大城市里。
高考选择时,先选择最好的城市、再选择最好的学校、再选择最好的专业。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罗辑思维”的罗振宇说的。







[h1]7、让孩子成为有吸引力的人[/h1]有目标。有了目标,孩子自己就会想尽办法达成目标,缺师寻师,缺人寻人,缺物寻物。目标建立在广泛地阅读、广泛地认知这个世界基础之上。
有德行。有德行的孩子,人们都会喜爱和欣赏,都愿意帮助他。
有人格魅力。有人格魅力的人,人们都喜欢跟随。
简而言之,如果孩子有强大的吸引力,一切优越的事物都会被吸引过来。而死啃书本,则做不到这一点。







[h1]8、结语[/h1]对于孩子的命运,机遇、缘份和幸运我们都决定不了。我们能决定只能是做事和选择,所以我们永远要帮助孩子选择接触最优越的事物。改变命运由此开始。 查看全部








[h1]1、命运因何改变

[/h1]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的命运会因为一个人、一本书、一件事或一个环境而改变,遇到它们之后,你的人生轨迹从此与众不同?
比如,我当时上大学时,考的是军校,那么我的生命在十多年里,都是军队主题。
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买支股票就能赚钱,那如果你一支也不买,赚钱只能是别人。
比如,王思聪出生在王健林家,那么他天生就可以比你少奋斗100年。
所以,一个人只会被接触到的事物改变命运。








[h1]2、引领孩子接近命运之匙[/h1]从某种程度上讲,家长做什么,都是在改变孩子的命运。只是命运的方向不同而已。

我们不知道具体做哪件事,才是改变孩子命运的关键钥匙。但是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它。

接近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给孩子创造接触优越事物的机会。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分别是人、书、事、境,而且接触就接触最好的。
二是让孩子成为吸引优越事物的人。







[h1]3、接触最优的人[/h1]名师。
春秋战国有一个最神秘的老师,他叫做鬼谷子,他的学生有张仪、苏秦、孙膑、庞涓等人,其中每一个都曾经叱咤风云。如果你的孩子跟了这样一位老师,多半不会差到哪去。
所以,在学校选老师要选最好的,上兴趣班或特长班,一定要花钱请最好的老师,他们能教给你的绝对物超所值。
家长。

我们都会承认,好家长能带出好孩子。但是孩子没法选择家长。所以我们只能做最好的家长。
我们为了孩子可以花那么多钱让他学习,为什么不能多努力一下,让自己变成更好的家长?
同伴。
有一本书叫做《教养的迷思》,里面讲的主要观点是,父母对孩子人格和社会化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同辈群体 。
这颠覆了很多人的观点,但也有很多反对者。不管怎样,同伴对孩子的影响都非常大。
不管在哪,你都要让孩子加入最好的孩子群体。这样他能交到的朋友,可能会更优秀,也更让人放心。
长辈。这个我们不多说了。多让孩子接触有学识、有智慧的长辈,少接触习惯不好、道德水平不高的长辈。







[h1]4、接触最好的书[/h1]培养孩子读书习惯这一点,在这里我们不多谈了,网上有很多方法提供。我们默认孩子已经爱好读书。
最经典的书。如果不知道让孩子读什么书,那就让孩子读最经典的书。经过几十年甚至上千年传承并公认的好书,那一定是好书。
最需要的书。最好的书,是孩子最需要的书,而不是最经典的书。孩子如果对历史非常有兴趣,就帮他选择历史书里面最好的。这时,就别逼他读论语、弟子规了。
大量地读书。书是最廉价的物品了。你想想,写出好书的人都是各自领域里最牛的人,不能得到他们的亲自指导,那么花很少的钱看他们总结凝练出的思想精华,是再划算不过的事。







[h1]5、做最优的事[/h1]最优的事,就是在有几件事可以选择时,做最对的那一件,或者在一件事上有几种做法时,用最好的那一个。
这听起来是像是废话,因为每个人都想这么做。但是你真做得到吗?
如果真做得到,就不会有那么多家长,为了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疲于奔命了。
别的家长在拼命让孩子识字时,我们应该让孩子多认识真实世界,多体验生活。没有真实感受作基础,识字再多也不过是多认识一些奇怪的符号而已。
别的家长在拼命给孩子补课时,我们应该找一找孩子学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可能我们更应该给孩子请个教授学习方法的老师,或者让孩子看看心理医生。
很多时候,选择需要智慧,如果你认识不到自己缺乏选择的智慧。那我告诉你,你一定缺乏选择的智慧。
古代先贤传承下来的处世道理,绝大多数到现在都还是真理。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多向古人取经,是做对事的捷径之一。








[h1]6、接触最优的环境

[/h1]这里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了。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了大儒的名望。
什么是最优的环境?最优的环境就是能让孩子接触到最优的人,拥有最好的学习环境,能尽情发挥做事的地方。
名师通常都在大城市里、好学校通常都在大学校里、最有发展潜力的是大城市。如果你不能选择让孩子居住在大城市里,就让他将来考到大城市里。
高考选择时,先选择最好的城市、再选择最好的学校、再选择最好的专业。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罗辑思维”的罗振宇说的。







[h1]7、让孩子成为有吸引力的人[/h1]有目标。有了目标,孩子自己就会想尽办法达成目标,缺师寻师,缺人寻人,缺物寻物。目标建立在广泛地阅读、广泛地认知这个世界基础之上。
有德行。有德行的孩子,人们都会喜爱和欣赏,都愿意帮助他。
有人格魅力。有人格魅力的人,人们都喜欢跟随。
简而言之,如果孩子有强大的吸引力,一切优越的事物都会被吸引过来。而死啃书本,则做不到这一点。







[h1]8、结语[/h1]对于孩子的命运,机遇、缘份和幸运我们都决定不了。我们能决定只能是做事和选择,所以我们永远要帮助孩子选择接触最优越的事物。改变命运由此开始。


教育孩子就是与之合作的过程

家庭教育vbcvtg2224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9 次浏览 • 2018-11-02 10:37 • 来自相关话题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通常人们会用“拔苗助长”的寓言告诉你,"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尊重自然规律。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禾苗没和宋人合作啊!







禾苗没和宋人合作
别以为合作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事。人与禾苗合作,禾苗的种群得到了壮大,基因得到了延续。人与动物能不能合作?警察与警犬就是例子啊!动物与动物能不能合作?狼狈为奸就是例子啊!还有,显示器与主机配合,完成了计算和信息处理等任务。任何两样事物,只要它们一起完成一项工作,这就是合作。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孩子就是家长与孩子合作,目的是使孩子成长。而家庭教育失败的例子,基本上都是家长与孩子合作不成功的结果。

合作不成功,有两方面原因:家长的原因和孩子的原因。
一是家长的原因。家长没有把教育孩子看成是合作。如果看成是合作,家长就会认识到教育不是家长单方面对孩子的“操作”,而是事事与孩子商量,相互配合,来达成教育目的。
比如,孩子放学了,刚一回来,你就说:“回屋写作业去吧!”这像什么话!你在单位工作一天了,回家还想先歇会儿呢!孩子在学校学习一天了,他一回来,你却想让他马上写作业?你应该问问孩子,在学校累不累啊?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作业多不多?你是现在就写,然后吃完饭出去玩?还是现在先玩会儿,晚点再写呢?请记住,你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写完作业。而不是让他早点写完作业。想让孩子做什么,争取孩子合作才是王道。
再比如,你给小孩子读绘本。读到一半,孩子就不想听了。你却想让孩子继续听完,但是结果却不理想。这种情况表明,孩子不想与你合作了。可能是孩子太小,专注力时间不长;可能是孩子记忆力好,这本绘本之前讲过了,他不想再听了;可能是孩子被其它事情所吸引;可能是孩子饿了、困了、累了;可能是绘本本身不吸引人;可能是家长的讲述太平淡,等等。我们得找准原因,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合作。或者不合作就不合作,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学到知识,而不是完成你给孩子读绘本的任务。当效率低下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取舍。
二是孩子的问题。孩子没有问题。







你说什么?孩子没有问题?
我们再回到拔苗助长的例子。禾苗懂什么啊?你不为禾苗创造应有的条件,禾苗能跟你合作,结出更多的稻米?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小孩子懂得不多,你想让他跟你合作,却不知道他们的需求,从而为他们创造应有的成长条件,他们能跟你合作按照你的意愿成长?
有多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用的是命令?有多少孩子被认为逆反、不听话、不懂事?有多少孩子离家出走、自杀、沉迷游戏?有多少家长为孩子操碎了心?
可是,这些家长们,你懂孩子想什么吗?你懂他们有什么需求吗?你能看出孩子的情绪吗?你知道孩子的成长规律吗?如果都不知道,你就是家庭悲剧的制造者。
教育孩子,就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与孩子更好地合作。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查看全部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通常人们会用“拔苗助长”的寓言告诉你,"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尊重自然规律。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禾苗没和宋人合作啊!







禾苗没和宋人合作
别以为合作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事。人与禾苗合作,禾苗的种群得到了壮大,基因得到了延续。人与动物能不能合作?警察与警犬就是例子啊!动物与动物能不能合作?狼狈为奸就是例子啊!还有,显示器与主机配合,完成了计算和信息处理等任务。任何两样事物,只要它们一起完成一项工作,这就是合作。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孩子就是家长与孩子合作,目的是使孩子成长。而家庭教育失败的例子,基本上都是家长与孩子合作不成功的结果。

合作不成功,有两方面原因:家长的原因和孩子的原因。
一是家长的原因。家长没有把教育孩子看成是合作。如果看成是合作,家长就会认识到教育不是家长单方面对孩子的“操作”,而是事事与孩子商量,相互配合,来达成教育目的。
比如,孩子放学了,刚一回来,你就说:“回屋写作业去吧!”这像什么话!你在单位工作一天了,回家还想先歇会儿呢!孩子在学校学习一天了,他一回来,你却想让他马上写作业?你应该问问孩子,在学校累不累啊?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作业多不多?你是现在就写,然后吃完饭出去玩?还是现在先玩会儿,晚点再写呢?请记住,你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写完作业。而不是让他早点写完作业。想让孩子做什么,争取孩子合作才是王道。
再比如,你给小孩子读绘本。读到一半,孩子就不想听了。你却想让孩子继续听完,但是结果却不理想。这种情况表明,孩子不想与你合作了。可能是孩子太小,专注力时间不长;可能是孩子记忆力好,这本绘本之前讲过了,他不想再听了;可能是孩子被其它事情所吸引;可能是孩子饿了、困了、累了;可能是绘本本身不吸引人;可能是家长的讲述太平淡,等等。我们得找准原因,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合作。或者不合作就不合作,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学到知识,而不是完成你给孩子读绘本的任务。当效率低下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取舍。
二是孩子的问题。孩子没有问题。







你说什么?孩子没有问题?
我们再回到拔苗助长的例子。禾苗懂什么啊?你不为禾苗创造应有的条件,禾苗能跟你合作,结出更多的稻米?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小孩子懂得不多,你想让他跟你合作,却不知道他们的需求,从而为他们创造应有的成长条件,他们能跟你合作按照你的意愿成长?
有多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用的是命令?有多少孩子被认为逆反、不听话、不懂事?有多少孩子离家出走、自杀、沉迷游戏?有多少家长为孩子操碎了心?
可是,这些家长们,你懂孩子想什么吗?你懂他们有什么需求吗?你能看出孩子的情绪吗?你知道孩子的成长规律吗?如果都不知道,你就是家庭悲剧的制造者。
教育孩子,就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与孩子更好地合作。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https://101707190007313.bqy.mobi/"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最小约束力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没有之一

家庭教育1651201a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8 次浏览 • 2018-11-02 10:37 • 来自相关话题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人本来源于自然,在大自然里无拘无束。但是当我们建立越来越复杂社会的同时,我们的思想也在被一点一点束缚。这些束缚来自风俗、礼仪、法律、道德、规定,等等。你可以想想鸟儿,它们为什么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你再看看同样会飞的飞机,他们敢乱飞吗?你可以想想骏马,它们为什么可以在草原上驰骋?你再看看汽车,他们敢在路上随意行驶吗?为什么很多人长大之后,就缺乏了创造力?这些答案不用我说,你应该都知道了。

适度的束缚当然应该,而且非常必要。否则人类也不会建立如此先进的文明。但是有时我们的束缚有点过了,在很多方面都过了。这导致我们的思想被禁锢在各式各样无形的牢笼里,而自己却意识不到。如果一个人被绑起来,他几乎什么也做不了。如果西瓜被养到瓶子里,就会长成瓶子的形状。如果孩子从小被各种无形的绳索束缚,他就只能在这些束缚里成长,不会超出。







那么我们来看看孩子都在哪些方面被束缚了,又怎样解开这些束缚?
1、活动空间的束缚。很多孩子从小被养在床上,还有的只给一个爬爬垫加上围栏。这样孩子爬行就受到的束缚。我家的孩子在能爬的时候,就将全家对她开放,为此还专门上网买了防止着凉的爬行裤。很多家庭,孩子稍微大些了,就告诉他们,这不能去,那不能去。我却经常带孩子去草丛,看花花草草,看虫子,玩泥巴。

2、可接触物品的束缚。带电的、尖锐的、有毒有害的物品等当然不能让孩子碰,但是要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让他们体验到危害。除此之外,基本上不要过多限制它们。我家的老人,就经常不让孩子翻厨房、卫生间、抽屉里的东西,我却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任由她探索。
3、不可谈论的禁忌。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什么困难,父母都不和我说。导致家里缺不缺钱,父母身体是否健康,我都不知道。这让我在成家以前,很少为家里考虑什么。从而让自己觉得对父母关心太少。孩子经常参与家庭的事务,才能知道生活的不易,才能为未来做出相应的准备。
4、与人交往的束缚。我自己是非常内向的人,也不擅言谈。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这一缺陷,就刻意改变了交往模式。比如很多次带孩子出去玩,孩子总想动别人的东西,我就总阻止她。但当我认识到没什么不可以时,我就告诉孩子,你要想动别人的东西,得经过别人的同意,才可以动。如果他们不同意,我们就不要动了。这么做以后,大多数大人或孩子都会允许动他们的东西。
5、做事情的固定模式。一次,我带孩子去广场玩。广场上有那种两脚踏上去前后摆动的健身器材。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女孩先在上面玩着。我家孩子过去,上了旁边的一个,但是方向是和小女孩反着的。(我家孩子当时才十七八个月,但是她已经能玩这种健身器材了,这和我对她的开放教育有关。她身高不够,只能两手分别把着连接脚踏板的竖杆。)那个小女孩看到后就说:“这个不能反着玩!”我却对她说:“这个是能反着玩的,不信你试试看。”小女孩听后一脸疑惑的样子,想了想却跑开了。







6、固定答案。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包括高考模式,让学生给出的都是固定答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固定答案。学生们很大程度上,都被这种固定答案模式束缚了思想。
7、只能学习的孩子。生命如此多姿多彩,很多家长和学校却让孩子在十几年里只能学习。这是多残酷的一件事!孩子的能力岂是在孤立的学习中得来,广泛地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才会让孩子得到更多的能力。
8、思想的束缚。很多时候,我们把一些观念直接灌输给了孩子。比如,他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为富不仁;你咋这么笨呢,你看隔壁家孩子多聪明;外国没有中国好。这些未经验证的结论和错误的观念,直接给孩子的思想加上了枷锁,让他们没有自己思考和探索的余地。类似的很多错误观念,我直到近几年认识提高了,才把得以摆脱。
我们应当放开对孩子的束缚,但是却不是全部。我把不可避免的束缚叫做最小约束力。最小约束力包括最基本的法律、道德、伦理、原则、安全等方面,除此之外全部开放。







那么给孩子最小约束力,以放开对孩子的束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一是它会给创造力以最大的生命。创造力的重要性没人会否定。当一个孩子有强大创造力的同时,他的发展你还用担心吗?
二是它会给孩子以最大的自由。自由是每个人都期望得到的东西。整个美国就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之上的国度。你梦寐以求的东西,从小就让孩子享受,是多美好的一件事!
三是它会给孩子最多的幸福。不幸福通常都是各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你都对孩子进行最大程度的开放了,他能不幸福吗?最起码他会比同阶层的人幸福得多。
四是它会使孩子取得最大的成就。当你对孩子开放更多时,他会进行自由地探索。这样他会得到最多的东西。举个例子,假想一个人在一张全黑的地图上开始探索,不对他进行任何限制,那么他会尽其所能地探索整张地图,直到他遇到悬崖、海洋、沙漠、沼泽等,这样他会探索出最大面积的地图。所以,如果你让孩子最自由地发展,他就会得到最好的人生结果。
五是它会给孩子最有意义的人生。当孩子通过自由探索,对这个世界了解更多、认识更多的时候,他自然就会得出最有意义的人生目标。随着他的成长,他的目标可能会逐渐放大。这样,他就会一直做着最有意义的事情。
最小约束力,不需要你有多高的本领、多大的成就、多么有钱,只要你能认识到,就可以把它送给孩子。它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没有之一。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查看全部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人本来源于自然,在大自然里无拘无束。但是当我们建立越来越复杂社会的同时,我们的思想也在被一点一点束缚。这些束缚来自风俗、礼仪、法律、道德、规定,等等。你可以想想鸟儿,它们为什么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你再看看同样会飞的飞机,他们敢乱飞吗?你可以想想骏马,它们为什么可以在草原上驰骋?你再看看汽车,他们敢在路上随意行驶吗?为什么很多人长大之后,就缺乏了创造力?这些答案不用我说,你应该都知道了。

适度的束缚当然应该,而且非常必要。否则人类也不会建立如此先进的文明。但是有时我们的束缚有点过了,在很多方面都过了。这导致我们的思想被禁锢在各式各样无形的牢笼里,而自己却意识不到。如果一个人被绑起来,他几乎什么也做不了。如果西瓜被养到瓶子里,就会长成瓶子的形状。如果孩子从小被各种无形的绳索束缚,他就只能在这些束缚里成长,不会超出。







那么我们来看看孩子都在哪些方面被束缚了,又怎样解开这些束缚?
1、活动空间的束缚。很多孩子从小被养在床上,还有的只给一个爬爬垫加上围栏。这样孩子爬行就受到的束缚。我家的孩子在能爬的时候,就将全家对她开放,为此还专门上网买了防止着凉的爬行裤。很多家庭,孩子稍微大些了,就告诉他们,这不能去,那不能去。我却经常带孩子去草丛,看花花草草,看虫子,玩泥巴。

2、可接触物品的束缚。带电的、尖锐的、有毒有害的物品等当然不能让孩子碰,但是要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让他们体验到危害。除此之外,基本上不要过多限制它们。我家的老人,就经常不让孩子翻厨房、卫生间、抽屉里的东西,我却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任由她探索。
3、不可谈论的禁忌。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什么困难,父母都不和我说。导致家里缺不缺钱,父母身体是否健康,我都不知道。这让我在成家以前,很少为家里考虑什么。从而让自己觉得对父母关心太少。孩子经常参与家庭的事务,才能知道生活的不易,才能为未来做出相应的准备。
4、与人交往的束缚。我自己是非常内向的人,也不擅言谈。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这一缺陷,就刻意改变了交往模式。比如很多次带孩子出去玩,孩子总想动别人的东西,我就总阻止她。但当我认识到没什么不可以时,我就告诉孩子,你要想动别人的东西,得经过别人的同意,才可以动。如果他们不同意,我们就不要动了。这么做以后,大多数大人或孩子都会允许动他们的东西。
5、做事情的固定模式。一次,我带孩子去广场玩。广场上有那种两脚踏上去前后摆动的健身器材。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女孩先在上面玩着。我家孩子过去,上了旁边的一个,但是方向是和小女孩反着的。(我家孩子当时才十七八个月,但是她已经能玩这种健身器材了,这和我对她的开放教育有关。她身高不够,只能两手分别把着连接脚踏板的竖杆。)那个小女孩看到后就说:“这个不能反着玩!”我却对她说:“这个是能反着玩的,不信你试试看。”小女孩听后一脸疑惑的样子,想了想却跑开了。







6、固定答案。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包括高考模式,让学生给出的都是固定答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固定答案。学生们很大程度上,都被这种固定答案模式束缚了思想。
7、只能学习的孩子。生命如此多姿多彩,很多家长和学校却让孩子在十几年里只能学习。这是多残酷的一件事!孩子的能力岂是在孤立的学习中得来,广泛地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才会让孩子得到更多的能力。
8、思想的束缚。很多时候,我们把一些观念直接灌输给了孩子。比如,他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为富不仁;你咋这么笨呢,你看隔壁家孩子多聪明;外国没有中国好。这些未经验证的结论和错误的观念,直接给孩子的思想加上了枷锁,让他们没有自己思考和探索的余地。类似的很多错误观念,我直到近几年认识提高了,才把得以摆脱。
我们应当放开对孩子的束缚,但是却不是全部。我把不可避免的束缚叫做最小约束力。最小约束力包括最基本的法律、道德、伦理、原则、安全等方面,除此之外全部开放。







那么给孩子最小约束力,以放开对孩子的束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一是它会给创造力以最大的生命。创造力的重要性没人会否定。当一个孩子有强大创造力的同时,他的发展你还用担心吗?
二是它会给孩子以最大的自由。自由是每个人都期望得到的东西。整个美国就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之上的国度。你梦寐以求的东西,从小就让孩子享受,是多美好的一件事!
三是它会给孩子最多的幸福。不幸福通常都是各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你都对孩子进行最大程度的开放了,他能不幸福吗?最起码他会比同阶层的人幸福得多。
四是它会使孩子取得最大的成就。当你对孩子开放更多时,他会进行自由地探索。这样他会得到最多的东西。举个例子,假想一个人在一张全黑的地图上开始探索,不对他进行任何限制,那么他会尽其所能地探索整张地图,直到他遇到悬崖、海洋、沙漠、沼泽等,这样他会探索出最大面积的地图。所以,如果你让孩子最自由地发展,他就会得到最好的人生结果。
五是它会给孩子最有意义的人生。当孩子通过自由探索,对这个世界了解更多、认识更多的时候,他自然就会得出最有意义的人生目标。随着他的成长,他的目标可能会逐渐放大。这样,他就会一直做着最有意义的事情。
最小约束力,不需要你有多高的本领、多大的成就、多么有钱,只要你能认识到,就可以把它送给孩子。它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没有之一。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https://101707190007313.bqy.mobi/"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制造深刻——改变孩子的终极武器

家庭教育团爸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2 次浏览 • 2018-11-02 10:11 • 来自相关话题

文字一:“妈,我求求你,别打了……啊!啊!我再也不撒谎了……啊!”声嘶力竭的叫喊声响彻整个黑夜。一个赤身裸体的小女孩不断躲避着抽打,细嫩的皮肤上遍布着几十道红色的鞭痕,有的鞭痕甚至都渗出了细小的血滴。“啊!妈……啊……”

文字二:一位妈妈为了让孩子不再撒谎,让其脱光衣服用柳枝抽打。
对比一下这两段文字,大家会有什么感觉?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到,第一段文字让人印象更深刻。
文字三:看到父亲一动不动地躺在棺材里,这个男孩表情僵硬,但是内心仿佛有一座火山在燃烧。他想到,曾经那么爱自己的父亲,现在只是一具不会动尸体。他再也不能把自己举得很高,再也不能给自己买玩具枪,再也不能教自己游泳……男孩好像一夜之间就变得成熟了。他什么活都帮妈妈干,学习起来不要命,每天都学到深夜。他明白,自己身为男子汉,应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要多帮妈妈干活,为她分担家务,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有出息。
这一段文字,我们从男孩的视角感受一下。男孩感到父亲的离去,仿佛带走了半个世界,这种深刻的经历,几乎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
让我们想一想生命中深刻的经历。大家还记不记得阿凡达星球上蓝色的植物和如仙境般的森林?还记不记得变形金刚打斗时宏大的场面?还记不记得让自己最开心的一件事?还记不记得自己最悲伤的时候?
我们再看看深刻带来改变例子。我相信,当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她的想法已经改变。我相信,当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的时候,他的想法已经改变。你没见刘备在得知二弟关羽的死讯后,如何悲痛欲绝,想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吗?你没见屈原见楚国无望,投江殉国吗?你没见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一个美好的新中国,而浴血奋战吗?
每一个深刻的经历和认识都在建构和改变着人生。深刻是改变一个人最强大的力量。







[h1]那么,如何制造深刻?
[/h1]我们拿想让孩子自觉学习来举例。我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在纽约的华人孩子15岁就不想上学了,他的爸爸也没阻拦他,但让他必须得到中餐馆打工。这段打工的经历让他受了这辈子从没吃过的苦。他在文章里写到,“摊开双手一看,以前从来没干过粗活的手,现在因为打杂,上面全是裂开烂掉后,又重新长出来的粉红色的新皮,连指纹都磨没了,就我这手,现在去犯罪都不用戴手套。摸出工资数了数,将近2000美元,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血汗钱。”他还写到,“如果以后我生了个儿子,他说不想上学,我压根就不跟他讲道理,直接让他去体验一段除了上学这条路以外将可能要过的生活。如果他觉得自己干得高兴,那我没话说。如果他体验后觉得干不了,自然会跟当年的我一样,乖乖滚回学校啃书本。”
孩子不想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他们觉得好好学习,对他们来说没那么重要。学习不好,也有吃有喝有玩,没有生活负担。即使被父母、老师批评,也会忍一忍就过去了。批评多了,他们还会认为,学习是给父母和老师学的。如果孩子没觉得学习太重要,那他们有什么动力反人性地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学习?只有当孩子真正认识和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觉得学习是给自己学的,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需要,那么他才会自觉自愿地,甚至拼命地学习。
我看过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根本不用父母督促学习。因为他们在这种家庭里深刻感受到了,如果自己不好好学习,将来还会过这种生活。我知道有些爱抬杠的人这时就会想了,也有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不爱学习。对于这部分孩子,我只能说,他们对学习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也许有的贫寒家庭的父母,就算自己再苦,也不让孩子受苦呢。
深刻不一定非得是单一事件。比如,让孩子从小参与家务劳动,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也要让孩子多参与家里的财务支配,让他感受到赚钱不容易,花钱需要节约。这些长期累积的生活体验,也会让他形成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些,孩子可能就会明白,大人上班是一种责任,自己上学也是一种责任。
我还听过很多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有的家庭把孩子送到乡下贫困家庭去体验生活,有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军事训练体验营,去过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这些都会让孩子得到深刻的体验,从而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前些天还听到一件事,说乐嘉带着4岁的女儿4天暴走76公里,就为了女儿将来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有的网友说,这种做法太极端。但是我认为,不管怎样,这种深刻的体验模式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h1]慢深刻与快深刻[/h1]深刻,它是终极武器,但是单一深刻的事件(快深刻)不一定是最好的武器。如果你懂得教育,就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培养中,让孩子逐渐得到深刻的认识(慢深刻)。我认为,慢深刻才是最好的武器,因为这种深刻是长期形成的,很难被改变。但是如果做不到慢深刻,来两个快深刻可能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们还可以从脑神经科学找到对深刻的支持。人的学习和认知会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神经元连接越多越稳固,我们的认识越深刻。所以慢深刻是通过日积月累来增加神经元的连接。而据我猜测,快深刻可能会快速建立大量稳固的神经元连接。







慢深刻实施起来比较难,因为教育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快深刻实施起来相对要简单一些,但是它实施起来也需要艺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方面,我们可以制造不同的深刻事情。如果一时想不出来,可以从下面的清单中找一找灵感。

1、充分调动感官的事情。调动感官越多越好,对感官冲击越大越好,在现场比看视频、文字要好。比如,变形金刚打斗时,你正在现场,那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将无比震撼。这就是为什么3D电影比2D电影好看。

2、导致生理极限的事情。可以是运动极限,比如跑一场马拉松;可以是野外生存,饥寒交迫,甚至是在沙漠,烈日饥渴;可以是生活条件艰苦,吃了不少苦头。
3、导致极端的情绪的事情。比如极度的惊喜、欢笑、悲伤、愤怒、焦虑、压抑等。

4、颠覆认知的事情。比如反常规的事情、产生强烈对比的事情。
5、道德感召或心灵的震撼的事情。比如,动物母亲为了幼崽牺牲自己;大学生为了救落水儿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位老人捡了几十年破烂儿,却资助了十几名大学生。

6、取得巨大成功的事情和遭遇巨大失败的事情。
[h1]结语

[/h1]家长们,不要再和孩子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有出息。”因为它一点都不深刻,说一万遍也不深刻。现在你拿到了制造深刻这个武器,你会怎么用它呢?我建议,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刻要想到用它,因为它是最有效的终极武器。
——本文结束——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查看全部








文字一:“妈,我求求你,别打了……啊!啊!我再也不撒谎了……啊!”声嘶力竭的叫喊声响彻整个黑夜。一个赤身裸体的小女孩不断躲避着抽打,细嫩的皮肤上遍布着几十道红色的鞭痕,有的鞭痕甚至都渗出了细小的血滴。“啊!妈……啊……”

文字二:一位妈妈为了让孩子不再撒谎,让其脱光衣服用柳枝抽打。

对比一下这两段文字,大家会有什么感觉?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到,第一段文字让人印象更深刻。

文字三:看到父亲一动不动地躺在棺材里,这个男孩表情僵硬,但是内心仿佛有一座火山在燃烧。他想到,曾经那么爱自己的父亲,现在只是一具不会动尸体。他再也不能把自己举得很高,再也不能给自己买玩具枪,再也不能教自己游泳……男孩好像一夜之间就变得成熟了。他什么活都帮妈妈干,学习起来不要命,每天都学到深夜。他明白,自己身为男子汉,应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要多帮妈妈干活,为她分担家务,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有出息。

这一段文字,我们从男孩的视角感受一下。男孩感到父亲的离去,仿佛带走了半个世界,这种深刻的经历,几乎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
让我们想一想生命中深刻的经历。大家还记不记得阿凡达星球上蓝色的植物和如仙境般的森林?还记不记得变形金刚打斗时宏大的场面?还记不记得让自己最开心的一件事?还记不记得自己最悲伤的时候?
我们再看看深刻带来改变例子。我相信,当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她的想法已经改变。我相信,当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的时候,他的想法已经改变。你没见刘备在得知二弟关羽的死讯后,如何悲痛欲绝,想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吗?你没见屈原见楚国无望,投江殉国吗?你没见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一个美好的新中国,而浴血奋战吗?
每一个深刻的经历和认识都在建构和改变着人生。深刻是改变一个人最强大的力量。







[h1]那么,如何制造深刻?
[/h1]我们拿想让孩子自觉学习来举例。我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在纽约的华人孩子15岁就不想上学了,他的爸爸也没阻拦他,但让他必须得到中餐馆打工。这段打工的经历让他受了这辈子从没吃过的苦。他在文章里写到,“摊开双手一看,以前从来没干过粗活的手,现在因为打杂,上面全是裂开烂掉后,又重新长出来的粉红色的新皮,连指纹都磨没了,就我这手,现在去犯罪都不用戴手套。摸出工资数了数,将近2000美元,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血汗钱。”他还写到,“如果以后我生了个儿子,他说不想上学,我压根就不跟他讲道理,直接让他去体验一段除了上学这条路以外将可能要过的生活。如果他觉得自己干得高兴,那我没话说。如果他体验后觉得干不了,自然会跟当年的我一样,乖乖滚回学校啃书本。”
孩子不想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他们觉得好好学习,对他们来说没那么重要。学习不好,也有吃有喝有玩,没有生活负担。即使被父母、老师批评,也会忍一忍就过去了。批评多了,他们还会认为,学习是给父母和老师学的。如果孩子没觉得学习太重要,那他们有什么动力反人性地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学习?只有当孩子真正认识和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觉得学习是给自己学的,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需要,那么他才会自觉自愿地,甚至拼命地学习。
我看过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根本不用父母督促学习。因为他们在这种家庭里深刻感受到了,如果自己不好好学习,将来还会过这种生活。我知道有些爱抬杠的人这时就会想了,也有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不爱学习。对于这部分孩子,我只能说,他们对学习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也许有的贫寒家庭的父母,就算自己再苦,也不让孩子受苦呢。
深刻不一定非得是单一事件。比如,让孩子从小参与家务劳动,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也要让孩子多参与家里的财务支配,让他感受到赚钱不容易,花钱需要节约。这些长期累积的生活体验,也会让他形成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些,孩子可能就会明白,大人上班是一种责任,自己上学也是一种责任。
我还听过很多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有的家庭把孩子送到乡下贫困家庭去体验生活,有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军事训练体验营,去过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这些都会让孩子得到深刻的体验,从而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前些天还听到一件事,说乐嘉带着4岁的女儿4天暴走76公里,就为了女儿将来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有的网友说,这种做法太极端。但是我认为,不管怎样,这种深刻的体验模式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h1]慢深刻与快深刻[/h1]深刻,它是终极武器,但是单一深刻的事件(快深刻)不一定是最好的武器。如果你懂得教育,就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培养中,让孩子逐渐得到深刻的认识(慢深刻)。我认为,慢深刻才是最好的武器,因为这种深刻是长期形成的,很难被改变。但是如果做不到慢深刻,来两个快深刻可能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们还可以从脑神经科学找到对深刻的支持。人的学习和认知会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神经元连接越多越稳固,我们的认识越深刻。所以慢深刻是通过日积月累来增加神经元的连接。而据我猜测,快深刻可能会快速建立大量稳固的神经元连接。







慢深刻实施起来比较难,因为教育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快深刻实施起来相对要简单一些,但是它实施起来也需要艺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方面,我们可以制造不同的深刻事情。如果一时想不出来,可以从下面的清单中找一找灵感。

1、充分调动感官的事情。调动感官越多越好,对感官冲击越大越好,在现场比看视频、文字要好。比如,变形金刚打斗时,你正在现场,那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将无比震撼。这就是为什么3D电影比2D电影好看。

2、导致生理极限的事情。可以是运动极限,比如跑一场马拉松;可以是野外生存,饥寒交迫,甚至是在沙漠,烈日饥渴;可以是生活条件艰苦,吃了不少苦头。
3、导致极端的情绪的事情。比如极度的惊喜、欢笑、悲伤、愤怒、焦虑、压抑等。

4、颠覆认知的事情。比如反常规的事情、产生强烈对比的事情。
5、道德感召或心灵的震撼的事情。比如,动物母亲为了幼崽牺牲自己;大学生为了救落水儿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位老人捡了几十年破烂儿,却资助了十几名大学生。

6、取得巨大成功的事情和遭遇巨大失败的事情。
[h1]结语

[/h1]家长们,不要再和孩子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有出息。”因为它一点都不深刻,说一万遍也不深刻。现在你拿到了制造深刻这个武器,你会怎么用它呢?我建议,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刻要想到用它,因为它是最有效的终极武器。
——本文结束——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https://101707190007313.bqy.mobi/"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爸爸害怕!0岁开始培养同理心

家庭教育saergrw92j99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1 次浏览 • 2018-11-02 10:01 • 来自相关话题

[h1]1.

[/h1]“芃芃吃小珠子,爸爸害怕!”这样说了之后,芃芃果然不再尝试了。
你们有这样和孩子说过自己的感受吗?当不让孩子做什么事的时候,阻止是最有效的吗?
[h1]2.[/h1]前两天陪两岁的宝宝玩磁力玩具,一开始她总拿磁力球在嘴边比划,假装做出要吃的样子,通过这样来看我的反应。虽然我知道她已经不随便往嘴里放东西了,但是还是担心得不得了。因为这么小的孩子,还不是完全靠谱的。所以我就阻止她,从她嘴边拿开了两三次。但她还是继续拿起来装作要吃的样子。

这时我表达的自己的担心说:“芃芃吃小珠子,爸爸害怕!”听我这么说,她果然不再尝试了,并轻声说了句:“爸爸害怕。”
我之所以会想到这么说,一是因为她最近知道表达害怕了,二是我知道很多时候大人也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她既然知道害怕了,就应该能感受到我害怕是什么感觉。这就是她发挥自己同理心的时候。







[h1]3.[/h1]关于培养同理心的内容我看过很多,但是让我记忆最深的是《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这本书里面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孩子总喜欢晚归。妈妈呢,总是在孩子晚归的时候指责她。后来她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在孩子晩归时,不再表达第二感受“愤怒”,而是表达第一感受“担心”。她对女儿说:“你每次回来得很晚,我担心得不得了!”这样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就作出了改变。
培养同理心其实越早越好,当孩子还听不懂话时,我们就应该经常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成长是从量变到质变,逐渐累积过程,孩子听得多了,对别人感受的理解才会越深,才会越来越关注别人的感受。
[h1]4.[/h1]我就经常同自家宝宝表达自己的感受。她现在的表现让人很欣慰,早上睡醒了先看一圈,然后说:“妈妈上班,爸爸上班,姥爷上班,姥姥没上班,芃芃没上班,然后再接着睡。”

她现在有些字发音还不清楚,有时我们会重复她的话,企图弄懂是什么意思,这时她就会说:“爸爸没听懂,妈妈没听懂。”







[h1]5.[/h1]而前两天看到的一件事,则让我很痛心。一对母子走在路上,孩子牵着一只氢气球,妈妈则抓着孩子的手。但是孩子不愿意妈妈抓着,想挣脱的过程中氢气球飞了。这时那位妈妈愤怒地说:“操你妈的,我让你抓住,你不抓住,你看氢气球飞了吧?”

如果这位妈妈平时能多懂一点家庭教育知识,多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她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不会变成咒骂和指责。
我还看到很多父母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不好,他们总是用阻止、禁止、打骂来达到目的,弄的双方都不愉快,孩子也经常逆反。
[h1]6.[/h1]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希望孩子懂事的同时,自己要先要懂事。我们要懂得照顾孩子的感受,并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孩子才会逐渐学会照顾我们的感受。
0岁开始培养同理心。爸爸也会害怕! 查看全部








[h1]1.

[/h1]“芃芃吃小珠子,爸爸害怕!”这样说了之后,芃芃果然不再尝试了。
你们有这样和孩子说过自己的感受吗?当不让孩子做什么事的时候,阻止是最有效的吗?
[h1]2.[/h1]前两天陪两岁的宝宝玩磁力玩具,一开始她总拿磁力球在嘴边比划,假装做出要吃的样子,通过这样来看我的反应。虽然我知道她已经不随便往嘴里放东西了,但是还是担心得不得了。因为这么小的孩子,还不是完全靠谱的。所以我就阻止她,从她嘴边拿开了两三次。但她还是继续拿起来装作要吃的样子。

这时我表达的自己的担心说:“芃芃吃小珠子,爸爸害怕!”听我这么说,她果然不再尝试了,并轻声说了句:“爸爸害怕。”
我之所以会想到这么说,一是因为她最近知道表达害怕了,二是我知道很多时候大人也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她既然知道害怕了,就应该能感受到我害怕是什么感觉。这就是她发挥自己同理心的时候。







[h1]3.[/h1]关于培养同理心的内容我看过很多,但是让我记忆最深的是《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这本书里面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孩子总喜欢晚归。妈妈呢,总是在孩子晚归的时候指责她。后来她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在孩子晩归时,不再表达第二感受“愤怒”,而是表达第一感受“担心”。她对女儿说:“你每次回来得很晚,我担心得不得了!”这样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就作出了改变。
培养同理心其实越早越好,当孩子还听不懂话时,我们就应该经常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成长是从量变到质变,逐渐累积过程,孩子听得多了,对别人感受的理解才会越深,才会越来越关注别人的感受。
[h1]4.[/h1]我就经常同自家宝宝表达自己的感受。她现在的表现让人很欣慰,早上睡醒了先看一圈,然后说:“妈妈上班,爸爸上班,姥爷上班,姥姥没上班,芃芃没上班,然后再接着睡。”

她现在有些字发音还不清楚,有时我们会重复她的话,企图弄懂是什么意思,这时她就会说:“爸爸没听懂,妈妈没听懂。”







[h1]5.[/h1]而前两天看到的一件事,则让我很痛心。一对母子走在路上,孩子牵着一只氢气球,妈妈则抓着孩子的手。但是孩子不愿意妈妈抓着,想挣脱的过程中氢气球飞了。这时那位妈妈愤怒地说:“操你妈的,我让你抓住,你不抓住,你看氢气球飞了吧?”

如果这位妈妈平时能多懂一点家庭教育知识,多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她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不会变成咒骂和指责。
我还看到很多父母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不好,他们总是用阻止、禁止、打骂来达到目的,弄的双方都不愉快,孩子也经常逆反。
[h1]6.[/h1]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希望孩子懂事的同时,自己要先要懂事。我们要懂得照顾孩子的感受,并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孩子才会逐渐学会照顾我们的感受。
0岁开始培养同理心。爸爸也会害怕!

热文《老娘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之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写作业

家庭教育664502583lai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7 次浏览 • 2018-11-02 09:59 • 来自相关话题

这篇文章挺有意思,有共鸣的人很多,甚至有家长留言说因陪孩子写作业得了心梗。
但是,写作业是孩子的事,这是谁想来都知道的事情,为什么那么多父母还是不辞辛苦,陪孩子写作业呢?
据我所知、所想,应该有三个原因。
一是老师要求家长负责检查孩子的作业,并且在保证没有错误的情况下签字。球是老师踢过来的。
二是孩子作业不会,总是喜欢问家长,对家长存在依赖性。球是孩子踢过来的。
三是家长觉得孩子应该得到自己的指导,以帮助孩子提高课业水平。球是家长主动去踢的。
实际上,可能存在两三个原因共存的情况。
那么,与上面相对的是第四种选择,就是不陪孩子写作业,不负责检查,不给他们讲题,不给他们签字。







现在开始一场辩论赛。
正方,大部分家长,观点是应该陪孩子写作业。
反方,少部分家长,观点是不应该陪孩子写作业。
正方:老师要求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还得签字。我们没办法。
反方:你可以让孩子自己检查、自己签字啊!有错题,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我们很多家长就是这么做的。
正方:孩子问你题,你能不给他解答吗?
反方:那有什么不能的,你告诉他,做作业是自己的事,有不会的多想想就能做出来了。
正方:在学校,由老师负责,在家里家长就是孩子的老师,我们陪孩子写作业,帮他们解决不会的题是理所应当的。
反方:你帮他们,他们就少一分能力,你不帮他们,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就多一分。做出难题比做出简单的题收获要多得多。
正方:孩子要是怎么想都做不出来怎么办?
反方:这时可以适当指导一下。但是还是不建议这样。因为你判断不出孩子经过了多少努力才来问你,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问老师或者同学。现在网上那些搜题工具,千万别让孩子用,这会让他们一点脑筋都不动。
正方:我放心不下孩子,不陪他们写作业,不帮他们解决不会的题,我不放心。
反方:你能帮孩子一辈子吗?如果现在你什么都帮孩子,等你帮不动了,或者能力不够了,谁来帮助他们。
正方:到时候,他们就能自己解决问题了。
反方:你们这只是妄想,是不切实际的希望,只是孔乙己式的自我安慰而已。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母狮子有一次带小狮子去捕猎,小狮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母亲非常心疼,就告诉它,以后你就别捕猎了。这样小狮子每次都吃母亲带回的食物。但是母狮子死了之后,小狮子也由于不会捕猎,很快就饿死了。死之前,小狮子憎恨地说,“妈妈我恨你!”
所以说,没有努力,没有锻炼,就没有成长。
裁判:我宣布反方胜,家长不应该陪孩子写作业。
辩论赛结束。







一个关于高考状元的大数据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父母是否会干预状元们的学习?







状元们平时做家务吗?







状元们选择学校、专业,和父母发生过冲突吗?







原来高考状元也爱做家务,原来高考状元的学习很少受父母干预,原来高考状元的志愿也是遵从自己意思填写的……
对的教育有的时候是同我们的直觉相反的,明智的父母都不会陪孩子写作业。你,或许该醒醒了。 查看全部








这篇文章挺有意思,有共鸣的人很多,甚至有家长留言说因陪孩子写作业得了心梗。
但是,写作业是孩子的事,这是谁想来都知道的事情,为什么那么多父母还是不辞辛苦,陪孩子写作业呢?
据我所知、所想,应该有三个原因。
一是老师要求家长负责检查孩子的作业,并且在保证没有错误的情况下签字。球是老师踢过来的。
二是孩子作业不会,总是喜欢问家长,对家长存在依赖性。球是孩子踢过来的。
三是家长觉得孩子应该得到自己的指导,以帮助孩子提高课业水平。球是家长主动去踢的。
实际上,可能存在两三个原因共存的情况。
那么,与上面相对的是第四种选择,就是不陪孩子写作业,不负责检查,不给他们讲题,不给他们签字。







现在开始一场辩论赛。
正方,大部分家长,观点是应该陪孩子写作业。
反方,少部分家长,观点是不应该陪孩子写作业。
正方:老师要求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还得签字。我们没办法。
反方:你可以让孩子自己检查、自己签字啊!有错题,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我们很多家长就是这么做的。
正方:孩子问你题,你能不给他解答吗?
反方:那有什么不能的,你告诉他,做作业是自己的事,有不会的多想想就能做出来了。
正方:在学校,由老师负责,在家里家长就是孩子的老师,我们陪孩子写作业,帮他们解决不会的题是理所应当的。
反方:你帮他们,他们就少一分能力,你不帮他们,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就多一分。做出难题比做出简单的题收获要多得多。
正方:孩子要是怎么想都做不出来怎么办?
反方:这时可以适当指导一下。但是还是不建议这样。因为你判断不出孩子经过了多少努力才来问你,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问老师或者同学。现在网上那些搜题工具,千万别让孩子用,这会让他们一点脑筋都不动。
正方:我放心不下孩子,不陪他们写作业,不帮他们解决不会的题,我不放心。
反方:你能帮孩子一辈子吗?如果现在你什么都帮孩子,等你帮不动了,或者能力不够了,谁来帮助他们。
正方:到时候,他们就能自己解决问题了。
反方:你们这只是妄想,是不切实际的希望,只是孔乙己式的自我安慰而已。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母狮子有一次带小狮子去捕猎,小狮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母亲非常心疼,就告诉它,以后你就别捕猎了。这样小狮子每次都吃母亲带回的食物。但是母狮子死了之后,小狮子也由于不会捕猎,很快就饿死了。死之前,小狮子憎恨地说,“妈妈我恨你!”
所以说,没有努力,没有锻炼,就没有成长。
裁判:我宣布反方胜,家长不应该陪孩子写作业。
辩论赛结束。







一个关于高考状元的大数据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父母是否会干预状元们的学习?







状元们平时做家务吗?







状元们选择学校、专业,和父母发生过冲突吗?







原来高考状元也爱做家务,原来高考状元的学习很少受父母干预,原来高考状元的志愿也是遵从自己意思填写的……
对的教育有的时候是同我们的直觉相反的,明智的父母都不会陪孩子写作业。你,或许该醒醒了。

孩子去哪儿

家庭教育foshanzumiao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8 次浏览 • 2018-11-01 10:05 • 来自相关话题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让他将来成功,不是让他将来幸福,也不是让他将来过上好生活。这颠覆了你的观念。那么,培养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我们得搞清楚。因为它是教育孩子的所有内容、方法和技巧总指导。它就像灯塔,得随时指引你保持正确的航向,保证在教育孩子时不偏离、不迷失。

[h1]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将来成功。[/h1]






当你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不管你为孩子付出多少努力,给孩子补多少课,让孩子报多少课外班,结果都是一样。因为几乎每个像你一样的家庭都这么做,所以你的孩子一点儿优势都没有。
比你的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家庭,能为孩子做到的,你肯定做不到。即使做到了,也只是你以为做到了。那些家庭的教育观念、行为习惯、社会关系等隐形的东西,都是你所看不到的。它们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比学习成绩和特长还重要。
所以,你能让孩子达到的成功,实际上并未让他跨出太远,甚至在社会的总排名里,他可能只是在原地踏步。
但是你还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和你一样的家长们的行为,形成了一条忙碌之河。你被无形的力量裹挟着前进,不前进就等于后退。
可能会有意外的情况,经过你的努力或一些别的原因,你的孩子非常出色,跨出了原来的圈子,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可是和更高圈子的人相比,他成功了吗?没有。他只是又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
所以当你想让孩子追求成功的时候,你其实是让他不断地在攀比中轮回。在这种轮回中,他很难找到自我,很少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我想,成功不是人生的结局,它只是精彩人生的一个瞬间。
[h1]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将来幸福。[/h1]






达成幸福需要很多条件。健康、收入、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等等。至少需要满足很多条件,一个人才会感觉到幸福。
你觉得为孩子或让孩子创造了幸福的条件,孩子就幸福了。可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完全在你的控制之下的。特别是在涉及其他人的时候,创造的条件随时会被改变。
这就像下棋制定赢棋计划一样,没法实现。当对手下了几步以后,你的计划就失效了。因为对手不会按照你的计划走。
幸福、平淡、不幸福总是在不断转换着。幸福只是人生的一种不定期状态。这就像塞翁失马的故事讲的那样。塞翁丢了一匹马,大家都觉得非常糟糕。可是没过多久,丢的马又带回了一匹新马。大家认为这是值得庆贺的事。可是塞翁的儿子骑这匹新马却把腿摔断了。大家都觉得太惨了。可是国家征兵打匈奴,塞翁的儿子因为断腿没去成。没想到,到前线打仗的年轻人都战死了。塞翁的儿子反倒因祸得福。
所以说,幸福不是能固定下来的感觉。你没法通过努力,让孩子一生都保持幸福的状态。
我想,幸福也不是人生的结局,它也是精彩人生的一个瞬间。
[h1]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将来过上好生活。[/h1]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过上“有钱有闲”的好生活。但是,这种教育观念具有迷惑性。因为家长没给孩子设立更高的目标。所以当孩子过上好生活而自己也没有目标时,通常就会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我自己就经历了没有目标的十几年。当时我达到的状态不是好生活,而是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父母和所有的亲戚们从小对我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当我达到这个要求时,我在大学根本没有任何动力学习。四年之后,我稀里糊涂地毕业了,又在工作岗位上稀里糊涂的混日子。当我身处很大的逆境时,用了好几年时间读书思考,才摆脱了逆境。之后,我又用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但是这时我已经过了35岁。
不思进取的结果是什么?倒退。当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直向前,绝大部分人都在努力的时候,一个人却满足现状。那么,他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倒退,无法将好生活过到底。
中国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富不过三代。第一代创造财富,第二代过着所谓有钱有闲的享受生活,但是却不思进取,不但没有让财富增值,还差点败光家产。轮到第三代就没剩什么了。
而很多犹太人的教育却恰恰相反。他们从不让孩子不劳而获。我听过一家犹太人的故事,父母住着很大的别墅,但是只分了其中一个很小的房间给小女儿住。他们认为孩子没经过自己奋斗,不应该享受太高档的生活。
我想,好生活只是精彩人生的一个基础,它也不是最终结局。
[h1]那么,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h1]






我认为,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和引导一个独立的灵魂走上不断升华之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再小,也是一个完整的人,并且是一个独立的灵魂。如果仅把孩子看作生命,那么吃穿住行等基础的生活条件就够了。但是如果把人看作是灵魂,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就应该不同了。
我们应当认识到,灵魂之间是平等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哪怕是一个小婴儿。我家的孩子在刚会爬的时候,就将全家对她开放,甚至在孩子爬到凳子下面,老人怕磕头的时候,我也没保护孩子,任她磕疼哭泣。几次之后,她就学会保护自己了。这是她对世界探索的自由。
孩子要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很多家长,总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附属品。要求孩子不断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甚至动不动就打骂,导致孩子非常逆反。然后他们还觉得“我怎么生了一个这么不听话的孩子”,或者总感叹“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听话,学习那么好?”其实,当孩子逆反的时候,他们是在用行动告诉你,他们有权自己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管孩子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这有什么错?是啊!从你自己的角度想,肯定是没错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不只有你这一个角度。还有孩子的角度,亲朋好友的角度,智者的角度,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从很多角度来看,你都错了。
很多家长至少犯了两条错误。
一是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教育孩子。这一点也不能说完全错,因为再厉害的人,也是依靠自己的经验教育孩子。但是首先你得认清你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和你自己想成为的人。你的成就限制了你的视野和格局,导致你的教育理念非常浅薄。你想成为的人限制了你对孩子的期望。比如有的家长只想让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想让孩子当什么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有些家长自身成就不高,但他的理想很远大,也一直在努力。那么他就有可能培养自己的孩子取得更高的成就。
二是用过去的经验指导未来。所有的经验都是过去的经验。问题是过去的经验并不能总是正确地指导未来。有这样一个故事,鸡每天看到人来了,就会有饭吃。所以在它的经验里,人来了就等于有饭吃。可是突然有一天,人带了一把刀来,鸡没命了。我们正处于一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手机很快取代了传呼机,智能手机很快取代了普通手机。人工智能时代很快就要到来,到时大量的劳动力将会被机器取代。你的认知如果不快速升级,对孩子越教育,越会使他落后。
所以,我们不要总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一定要怀着开放之心和敬畏之心面对未来。尽量不要替孩子做选择,因为你的选择非常有可能是错的。要让孩子自己去成长,不断应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另外,我们当然不能任由孩子什么都干。无原则的自由肯定不行。在孩子将要面临危险、破坏东西或违反社会秩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引导和帮助他们。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如果这么做,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别人的感受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它们不能这么做,不能那么做。
[h1]灵魂的需要[/h1]






作为灵魂,需要什么?我觉得不是成功,不是幸福,不是好生活。而是灵魂本身的不断升华。
灵魂升华的基础是自由。最有生命力的树,是自由生长的树。你需要的是给它充足的养分、水和阳光,而不是经常修枝剪叶,塑造它们的形状。对于孩子,我们需要更多地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空间和条件,而不是总要求他们做什么。

灵魂升华的基础是自尊。我听过一个比喻,觉得很对,说自尊是一个人精神生命的底线。但是自尊虽然重要,总感觉其中带有一些攀比的气质。比如有的父母总说孩子,你看人家隔壁的孩子咋学习那么好呢?孩子感受到了自己不如隔壁的孩子,就伤了自尊。这个孩子被伤了自尊,产生的可能不是自强,而是对父母和对隔壁孩子的恨。如果自尊被伤多了,孩子将来很可能会反社会。但是人的成长是跃不过自尊的,当你成长越多的时候,你的自尊就会越强。到最后,你可能根本就不需要自尊了,因为你已经强大到不用和任何人攀比。
灵魂升华的基础是自立。作为人,总需要在这个社会上有一片立足之地,至少得吃饱穿暖。但是,我们需要让孩子自己拥有自立的能力。在自立的过程中,他们得到的不仅是各种物质需要,还有很多精神上的成长。而如果家长直接提供立足的条件,孩子一方面得不到成长,另一方面可能连保住自立的基础都做不到。因为他的能力太差,他的灵魂太贫乏。
灵魂的升华可以简单理解为人自身的成长。当你这样看待人生,而不是和别人攀比的话,你会发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都会让自己喜悦,自己的内心又变得更充实了一些。
人内心的空间会随着自身的成长而变大,而且似乎永无止境。也许它最终能装下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只有不断让灵魂升华,充实自己的内心,才不会因内心空间的不断增长而感到空虚。
灵魂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把它看成一种体验。酸甜苦辣都体验过了,才是充实的人生。作为家长,我们最好不要带着任何希望来教育孩子,因为我们左右不了未来。我们只做我们能做的。至于结果,随意就好。我们可以享受孩子的喜悦,也可以分享他们的悲伤。不如意,又有什么呢?它总会过去。
这里提到的灵魂,如果你有宗教信仰的话,可以把它理解成唯心的。如果你没有宗教信仰的话,可以把它理解成精神,是大脑的机能。但是我认为无论是哪一种,都不会阻碍这一论断。
[h1]转变你的观念[/h1]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功。我想你应该抛掉这一想法。抛掉和别人比的思想。让孩子和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样,孩子每一次超越自己,都站在了更高的层次上。这样的超越,才会让他内心充实、宁静。
他肯定还是超越了很多人,但是那没有意义。就像火车超越了汽车,早晚还是要分开。因为火车要走不同的路,他的路和汽车没有关系。
当你改变了让孩子成功的思想,你就跨出了忙碌之河,你的孩子也跳出了攀比的轮回。你们是在真正地走自己的路。
如果你想让孩子幸福。我想你应该抛掉这一想法。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调整心态,不直接追求幸福,而是既做好享受幸福的准备,也做好面对苦难的准备。当幸福来临时,就惊喜地享受这种感觉。当苦难来临时,勇敢地面对他,用努力打败它,知道它早晚都会过去。
如果你想让孩子过上好生活。那么你应该抛掉这一想法。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努力达到这一程度。并且要告诉他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永远都不要止步。
——END——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
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 查看全部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让他将来成功,不是让他将来幸福,也不是让他将来过上好生活。这颠覆了你的观念。那么,培养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我们得搞清楚。因为它是教育孩子的所有内容、方法和技巧总指导。它就像灯塔,得随时指引你保持正确的航向,保证在教育孩子时不偏离、不迷失。

[h1]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将来成功。[/h1]






当你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不管你为孩子付出多少努力,给孩子补多少课,让孩子报多少课外班,结果都是一样。因为几乎每个像你一样的家庭都这么做,所以你的孩子一点儿优势都没有。
比你的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家庭,能为孩子做到的,你肯定做不到。即使做到了,也只是你以为做到了。那些家庭的教育观念、行为习惯、社会关系等隐形的东西,都是你所看不到的。它们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比学习成绩和特长还重要。
所以,你能让孩子达到的成功,实际上并未让他跨出太远,甚至在社会的总排名里,他可能只是在原地踏步。
但是你还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和你一样的家长们的行为,形成了一条忙碌之河。你被无形的力量裹挟着前进,不前进就等于后退。
可能会有意外的情况,经过你的努力或一些别的原因,你的孩子非常出色,跨出了原来的圈子,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可是和更高圈子的人相比,他成功了吗?没有。他只是又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
所以当你想让孩子追求成功的时候,你其实是让他不断地在攀比中轮回。在这种轮回中,他很难找到自我,很少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我想,成功不是人生的结局,它只是精彩人生的一个瞬间。
[h1]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将来幸福。[/h1]






达成幸福需要很多条件。健康、收入、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等等。至少需要满足很多条件,一个人才会感觉到幸福。
你觉得为孩子或让孩子创造了幸福的条件,孩子就幸福了。可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完全在你的控制之下的。特别是在涉及其他人的时候,创造的条件随时会被改变。
这就像下棋制定赢棋计划一样,没法实现。当对手下了几步以后,你的计划就失效了。因为对手不会按照你的计划走。
幸福、平淡、不幸福总是在不断转换着。幸福只是人生的一种不定期状态。这就像塞翁失马的故事讲的那样。塞翁丢了一匹马,大家都觉得非常糟糕。可是没过多久,丢的马又带回了一匹新马。大家认为这是值得庆贺的事。可是塞翁的儿子骑这匹新马却把腿摔断了。大家都觉得太惨了。可是国家征兵打匈奴,塞翁的儿子因为断腿没去成。没想到,到前线打仗的年轻人都战死了。塞翁的儿子反倒因祸得福。
所以说,幸福不是能固定下来的感觉。你没法通过努力,让孩子一生都保持幸福的状态。
我想,幸福也不是人生的结局,它也是精彩人生的一个瞬间。
[h1]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将来过上好生活。[/h1]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过上“有钱有闲”的好生活。但是,这种教育观念具有迷惑性。因为家长没给孩子设立更高的目标。所以当孩子过上好生活而自己也没有目标时,通常就会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我自己就经历了没有目标的十几年。当时我达到的状态不是好生活,而是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父母和所有的亲戚们从小对我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当我达到这个要求时,我在大学根本没有任何动力学习。四年之后,我稀里糊涂地毕业了,又在工作岗位上稀里糊涂的混日子。当我身处很大的逆境时,用了好几年时间读书思考,才摆脱了逆境。之后,我又用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但是这时我已经过了35岁。
不思进取的结果是什么?倒退。当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直向前,绝大部分人都在努力的时候,一个人却满足现状。那么,他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倒退,无法将好生活过到底。
中国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富不过三代。第一代创造财富,第二代过着所谓有钱有闲的享受生活,但是却不思进取,不但没有让财富增值,还差点败光家产。轮到第三代就没剩什么了。
而很多犹太人的教育却恰恰相反。他们从不让孩子不劳而获。我听过一家犹太人的故事,父母住着很大的别墅,但是只分了其中一个很小的房间给小女儿住。他们认为孩子没经过自己奋斗,不应该享受太高档的生活。
我想,好生活只是精彩人生的一个基础,它也不是最终结局。
[h1]那么,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h1]






我认为,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和引导一个独立的灵魂走上不断升华之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再小,也是一个完整的人,并且是一个独立的灵魂。如果仅把孩子看作生命,那么吃穿住行等基础的生活条件就够了。但是如果把人看作是灵魂,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就应该不同了。
我们应当认识到,灵魂之间是平等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哪怕是一个小婴儿。我家的孩子在刚会爬的时候,就将全家对她开放,甚至在孩子爬到凳子下面,老人怕磕头的时候,我也没保护孩子,任她磕疼哭泣。几次之后,她就学会保护自己了。这是她对世界探索的自由。
孩子要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很多家长,总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附属品。要求孩子不断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甚至动不动就打骂,导致孩子非常逆反。然后他们还觉得“我怎么生了一个这么不听话的孩子”,或者总感叹“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听话,学习那么好?”其实,当孩子逆反的时候,他们是在用行动告诉你,他们有权自己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管孩子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这有什么错?是啊!从你自己的角度想,肯定是没错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不只有你这一个角度。还有孩子的角度,亲朋好友的角度,智者的角度,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从很多角度来看,你都错了。
很多家长至少犯了两条错误。
一是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教育孩子。这一点也不能说完全错,因为再厉害的人,也是依靠自己的经验教育孩子。但是首先你得认清你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和你自己想成为的人。你的成就限制了你的视野和格局,导致你的教育理念非常浅薄。你想成为的人限制了你对孩子的期望。比如有的家长只想让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想让孩子当什么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有些家长自身成就不高,但他的理想很远大,也一直在努力。那么他就有可能培养自己的孩子取得更高的成就。
二是用过去的经验指导未来。所有的经验都是过去的经验。问题是过去的经验并不能总是正确地指导未来。有这样一个故事,鸡每天看到人来了,就会有饭吃。所以在它的经验里,人来了就等于有饭吃。可是突然有一天,人带了一把刀来,鸡没命了。我们正处于一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手机很快取代了传呼机,智能手机很快取代了普通手机。人工智能时代很快就要到来,到时大量的劳动力将会被机器取代。你的认知如果不快速升级,对孩子越教育,越会使他落后。
所以,我们不要总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一定要怀着开放之心和敬畏之心面对未来。尽量不要替孩子做选择,因为你的选择非常有可能是错的。要让孩子自己去成长,不断应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另外,我们当然不能任由孩子什么都干。无原则的自由肯定不行。在孩子将要面临危险、破坏东西或违反社会秩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引导和帮助他们。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如果这么做,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别人的感受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它们不能这么做,不能那么做。
[h1]灵魂的需要[/h1]






作为灵魂,需要什么?我觉得不是成功,不是幸福,不是好生活。而是灵魂本身的不断升华。
灵魂升华的基础是自由。最有生命力的树,是自由生长的树。你需要的是给它充足的养分、水和阳光,而不是经常修枝剪叶,塑造它们的形状。对于孩子,我们需要更多地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空间和条件,而不是总要求他们做什么。

灵魂升华的基础是自尊。我听过一个比喻,觉得很对,说自尊是一个人精神生命的底线。但是自尊虽然重要,总感觉其中带有一些攀比的气质。比如有的父母总说孩子,你看人家隔壁的孩子咋学习那么好呢?孩子感受到了自己不如隔壁的孩子,就伤了自尊。这个孩子被伤了自尊,产生的可能不是自强,而是对父母和对隔壁孩子的恨。如果自尊被伤多了,孩子将来很可能会反社会。但是人的成长是跃不过自尊的,当你成长越多的时候,你的自尊就会越强。到最后,你可能根本就不需要自尊了,因为你已经强大到不用和任何人攀比。
灵魂升华的基础是自立。作为人,总需要在这个社会上有一片立足之地,至少得吃饱穿暖。但是,我们需要让孩子自己拥有自立的能力。在自立的过程中,他们得到的不仅是各种物质需要,还有很多精神上的成长。而如果家长直接提供立足的条件,孩子一方面得不到成长,另一方面可能连保住自立的基础都做不到。因为他的能力太差,他的灵魂太贫乏。
灵魂的升华可以简单理解为人自身的成长。当你这样看待人生,而不是和别人攀比的话,你会发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都会让自己喜悦,自己的内心又变得更充实了一些。
人内心的空间会随着自身的成长而变大,而且似乎永无止境。也许它最终能装下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只有不断让灵魂升华,充实自己的内心,才不会因内心空间的不断增长而感到空虚。
灵魂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把它看成一种体验。酸甜苦辣都体验过了,才是充实的人生。作为家长,我们最好不要带着任何希望来教育孩子,因为我们左右不了未来。我们只做我们能做的。至于结果,随意就好。我们可以享受孩子的喜悦,也可以分享他们的悲伤。不如意,又有什么呢?它总会过去。
这里提到的灵魂,如果你有宗教信仰的话,可以把它理解成唯心的。如果你没有宗教信仰的话,可以把它理解成精神,是大脑的机能。但是我认为无论是哪一种,都不会阻碍这一论断。
[h1]转变你的观念[/h1]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功。我想你应该抛掉这一想法。抛掉和别人比的思想。让孩子和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样,孩子每一次超越自己,都站在了更高的层次上。这样的超越,才会让他内心充实、宁静。
他肯定还是超越了很多人,但是那没有意义。就像火车超越了汽车,早晚还是要分开。因为火车要走不同的路,他的路和汽车没有关系。
当你改变了让孩子成功的思想,你就跨出了忙碌之河,你的孩子也跳出了攀比的轮回。你们是在真正地走自己的路。
如果你想让孩子幸福。我想你应该抛掉这一想法。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调整心态,不直接追求幸福,而是既做好享受幸福的准备,也做好面对苦难的准备。当幸福来临时,就惊喜地享受这种感觉。当苦难来临时,勇敢地面对他,用努力打败它,知道它早晚都会过去。
如果你想让孩子过上好生活。那么你应该抛掉这一想法。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努力达到这一程度。并且要告诉他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永远都不要止步。
——END——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
如需转载请点击https://101707190007313.bqy.mobi"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获取授权。

全景解析家庭教育(颠覆性万字长文)

家庭教育我想所以我能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3 次浏览 • 2018-11-02 10:41 • 来自相关话题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这篇文章所告诉你的家庭教育,和你以前所认识到的都不一样,甚至会颠覆你的认识。我们应该知道,如果不把家庭教育真正搞清楚了,你的教育很可能不对路。如果你不知道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孩子去哪儿》。如果你在教育孩子时心里没底,那么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一、到底什么是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到底对人生有什么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到底有哪些?

[h1]第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家庭教育?[/h1]
本部分内容提要:

1、引出家庭教育

2、家庭影响力都有什么?

3、什么样的家庭影响才称得上是家庭教育?

[h2]1、引出家庭教育[/h2]一个老人刚从电视上听说,月亮会影响身体的节律,特别是在月圆之夜,人容易睡不好觉。这下他总算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讨厌月亮。

草原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一个没有及时赶回家中的牧民避无可避,被浇了个“透心凉”,还得了一场重感冒。
一个20岁出头的大学生,周六在宿舍打游戏到深夜,困得不行了,但还是想再打一件装备出来再睡觉。
一个挎着羊皮小包的年轻女士走在喧嚣的街上,突然一辆汽车从右道违规超车,差点撞到了她,让她既惊恐又气愤。
一个私企员工在公司被上司骂了一顿,回到家看到妻子还没做好饭,就把妻子骂了一顿,说她故意想饿死自己。
一个网友在论坛上晒了一张自己刚吃完饭的照片,被很多网友骂他奢侈浪费,他和其他网友在论坛上“打嘴仗”,无奈被骂得更惨。
上面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某些人或事物对当事人造成了“影响”。
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与你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会对你产生影响。你每时每刻都处在影响之中。你的任何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都是被影响才产生的。没有影响,就没有你。没有影响,这个世界就是永恒静止的,甚至有可能都不存在。
从这个角度看,家庭教育就是一种影响,它来自家庭,是家庭对孩子综合影响力的一部分。(见图1)






图1:家庭教育是家庭影响力的一部分
(本文所说的家庭影响力,特指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
[h2]2、家庭影响力都有什么?[/h2]我想,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来自家长、家庭环境、家庭文化三个方面。

(1)家长方面的影响。主要有家长的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等)、行为、习惯、人格、爱好、情绪、能力等。
(2)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经济状况、房屋及其格局、家庭设施及其风格、家庭用品及其品质等。
(3)家庭文化方面的影响。主要有家风、家训、家规、家庭生活习惯、家庭关系、沟通方式等。
[h2]3、什么样的家庭影响才称得上是家庭教育?

[/h2]家庭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它主要有主动性、目的性和积极性三个特点。
家庭教育是一种主动的影响。比如,我们通常所做的教孩子背诗、算算术等。相对的是被动的影响。比如,家长看电视吵到了孩子写作业。我们要认识到主动性不等于直接性。家庭教育也可以是家长在家中白板上的留言,通过让孩子自己看有教育意义的视频等。这些教育是间接的,但也是主动行为,它们都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这个目的就是聚焦于孩子的成长。比如,让孩子养成自己洗衣服的习惯就是有目的影响。相对的是目的不明确的影响。比如,家中买了几只青花瓷的新碗,晚上一家人吃饭时就换上了。

家庭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比如,家长在休闲时间里更多地是看书,那么孩子受到感染,可能就会养成看书的习惯。相对的是消极的影响。比如,孩子不听话,家长打了他一顿,孩子感到不被理解。
其实,家庭教育不只限于家庭环境,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家长都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通过语音电话、视频电话,也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


本部分内容干货:

1、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与你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会对你产生影响。

2、家庭教育是一种影响,它来自家庭,是家庭对孩子综合影响力的一部分。

3、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来自家长、家庭环境、家庭文化三个方面。

4、家庭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它主要有主动性、目的性和积极性三个特点。

中场笑话:一名粗暴的家长听从老师劝告,回到家跟儿子说:“我是你爸爸,也是你最近的朋友。以后咱俩就是一对好朋友。”儿子吃惊地瞪着两眼说:“我可不敢拿爸爸当朋友!”爸爸接着说:“你敢不跟我交朋友,小心我搧你!”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h1]第二个问题,家庭教育到底对人生有什么影响?[/h1]
本部分内容提要:

1、从家庭地位看影响


2、从教育地位看影响


3、从人生地位看影响

4、孩子可以影响这个世界


[h2]1、从家庭地位看影响[/h2]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最小是什么样子?应该是没有家庭教育。(见图2)但是这是一种极端情况。通常情况下,只要孩子存在于一个家庭,他多少都会受到一点教育。除非这个孩子从没有家庭。






图2:没有家庭教育,代表家庭教育的圆圈不存在
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最大是什么样子。应该是家庭教育等于家庭影响力。(见图3)但是,这只是理想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没人能教授孩子所有的知识,也没人能教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






图3:家庭教育的圆圈与家庭影响力的圆圈重合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你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需要做的是扩充家庭教育的内容,提高家庭教育的影响,这样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就会变大。比如,如果你意识到某件事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你就可以把它纳入家庭教育。你也可以把非家庭教育部分,转化为家庭教育部分。(见图4)






图4:家庭教育的影响力逐渐变大
其实家庭综合影响力不是家庭教育的极限。因为家庭综合影响力是可变的。当家长的工作收入、社会地位、观念水平、知识水平等方面提高时,家庭影响力也随之扩大。而扩大的家庭影响力可能会扩大家庭教育的影响。反过来,当家长开展更多家庭教育时,也可能会扩大家庭的综合影响力。(见图5)






图5:家庭教育与家庭影响力可以相互促进
为了帮助理解,我们来举些例子。
先来看家庭影响力扩大家庭教育的例子。比如,当家长的观念从想让孩子成功、幸福、过上好生活,转为帮助和引导孩子不断走上灵魂升华之路时(关于灵魂升华,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孩子去哪儿》),家长对孩子的成就期望可能就会从有稳定工作、当大老板、有车有房,变为成为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甚至更多更大的成就。家长会期望孩子对人生有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追求。这样他就会从更多方面教育孩子、影响孩子。
再来看家庭教育扩大家庭影响力的例子。比如,家长带孩子和小朋友玩,从而结识了一些家长,那么这个家庭就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系。通过新结识的社会关系,这个家庭可以做成更多事情,从而给家庭带来更多影响。
[h2]2、从教育地位看影响

[/h2]通常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实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界线,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当我们扩大家庭教育影响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家庭教育会涉及学校教育甚至是社会教育的内容。比如,家庭开展语言、数学、自然、地理等方面的教育,或者开展人际关系、经济、政治、职场等方面的教育。
如果简单想来,我们可能会认为,家庭教育影响的扩大,会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变小。(见图6)






图6:家庭教育影响变大导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影响变小
但实际情况是,如果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认知的基础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展起来将事半功倍。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扩大,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多的是促进,而不是剥夺。(见图7)






图7: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这样来看,家庭教育的扩大会增加整个教育的影响力。(见图8)






图8:家庭教育使得教育的影响力扩大
[h2]3、从人生地位看影响

[/h2]早期心理学有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先天还是后天,或者说是基因还是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现代心理学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基因与环境对人的影响几乎同样重要,而且它们共同影响着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见图9)







图9:基因与环境对人的影响几乎各占一半
并不是说基因决定了孩子生下来之前的状态,环境决定了孩子出生以后的状态。而是孩子的每一种心理和行为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比如说,你家宝宝打人了,这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有的孩子学习不专心,这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有的孩子非常有礼貌,这也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这里所说的后天,或者环境,或者世界影响力,是指和人有联系的外界的一切因素及其发展。包括日月星辰、气候、山川地理、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科技、经济、家庭环境、一切遇到的人、动植物,等等。

教育是世界影响力的一部分,家庭教育又是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多也不会超过50%。(见图10)也有可能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有限。但是我们无法再对它进行更准确地定量。因为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后天影响实在太复杂。每个家庭存在的时间,人存在的时间,教育的内容,教育的质量也不一样。






图10: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小于50%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一点,因为主动性、目的性、积极性的特点,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其它影响相比,在整个世界影响力中的重要程度要高得多。我们可以把家庭教育比喻成黄金,和同样大小的铁块比起来,黄金要重得多。再形象点说,同样的时间,教孩子学习语言,比看一些无聊的动画片,对孩子的影响要大得多。
[h2]4、孩子可以影响这个世界[/h2]我们上面谈到的都是外界对孩子的影响。其实事物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世界影响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影响这个世界,就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比如,风吹到人的同时,它也被挡住了一部分。雨浇到人的同时,那些雨滴就不能滋润土地。老师在教学的快的孩子同时,也会更愿意教他。老板在骂员工的同时,他自己也在生气。那么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外界影响,在使孩子改变和提高的同时,孩子对外界的影响力也在随之变大。如下图一样,圆圈的周长变大,其与外界接触的面积也会增多。(见图11)






图11:孩子改变的同时,影响力也在变大
一个农民只影响一块土地。一位市长影响一座城市。比尔盖茨影响了几乎全世界桌面电脑操作系统。毛泽东影响了几乎整个近现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多大,取决于家长到底给了孩子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本部分内容干货:

1、如果你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需要做的是扩充家庭教育的内容,提高家庭教育的影响,这样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就会变大。

2、家庭综合影响力不是家庭教育的极限,因为它是可变的。扩大的家庭影响力可能会扩大家庭教育的影响。开展更多家庭教育时,也可能会扩大家庭的综合影响力。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界线,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家庭教育内容的扩大,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多的是促进,而不是剥夺。

4、现代心理学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基因与环境对人的影响几乎同样重要,而且它们共同影响着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孩子的每一种心理和行为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5、教育是世界影响力的一部分,家庭教育又是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多也不会超过50%。也有可能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要小得多。但是家庭教育相对其它影响要重要得多。

6、事物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世界影响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影响这个世界。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了改变和提高的同时,孩子的影响力也在随之变大。



中场案例:2015年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国一名女双博士后流落美国街头被遣返。她说:“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这给了无数只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当头一棒!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h1]第三个问题,家庭教育的内容到底有哪些?

[/h1]
本部分内容提要:

1、无所不包

2、个性化定制

3、随遇而教

4、随境而转

[h2]1、无所不包[/h2]传统的观点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体育、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出自著名教育家赵忠心的《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

现在人们更加认识到,生存教育、人格教育、修养教育、习惯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情商教育、财商教育、逆商教育等方面也非常重要。
其实如果要罗列,可以放入家庭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的,任何与人产生联系的事物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吗?这么说来,只要对人有影响的方面,就可以纳入家庭教育的范畴。简而言之,凡有影响,必施教育。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上面提到的被动影响的例子,家长看电视吵到了孩子写作业。为了改善这一方面,家长可以把看电视变为读书,这样对孩子就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实,就算是看电视,也可以变为积极影响。毛泽东就经常到闹市区去看书,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如果我们的方法正确,孩子也接受,用电视的噪音锻炼孩子写作业的专注力也未尝不可。(但是我劝你最好别这么做,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毛泽东!能做到这样的人凤毛麟角。)
比如上面无目的影响的例子,家中买了几只青花瓷的新碗,晚上一家人吃饭时就换上了。我们可以把无目的变为有目的。比如,可以借机给孩子讲一下青花瓷的历史,增加历史知识;也可以让孩子对比一下,新碗和旧碗有什么区别,锻炼观察力;还可以让孩子想一想碗的20种用途,锻炼创造力。
比如,家庭可以开展学校教育。截至2016年2月的数据称,中国已有约6000人实践了“在家上学”,全国约5万名家长有意尝试这一教育模式。在家上学就是家长不送孩子上学校,而自己在家教授学校的知识。
比如,家庭还可以给孩子另一种社会的教育。为了孩子上学,一位父亲本想在北京买一套学区房,但北京的学区房价格高得离谱,六七十平就能卖到500万。高房价再加上房东再三涨价,让这位父亲决定全家一起移民美国,让孩子接受美国的教育。
然而,如果“凡有影响,必施教育”,那么肯定会涉及到两个问题,其一是一个家庭哪有能力开展如此广泛的教育?其二是每个孩子所受的影响都不一样,怎么办?
[h2]2、个性化定制

[/h2]问题一,如何应对如此内容广泛的家庭教育?
一是平衡。这是每个人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工作、生活、休闲、个人成长、家庭教育,你要为每一部分分配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的家庭,不是一种正常的家庭。协调好各种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事,至于如何才能平衡好,我想只能靠你自己了。
二是量力而为。在花钱教育上,如果你看别人家为孩子花了上百万,就想和别人家看齐,而你家的年收入才十几万。我想这种行为未免代价太大,结果可能也达不到预期。我们最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做你有能力改变的。
三是家长成长。我听过很多教育机构的授课,也看过很多书籍和文章,他们都说家长应该加强学习,这样你才会教育孩子。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家长的自身成长可能比学习还重要。靠自身努力取得较大成就的人,他们自身的经验就是宝贵的教育观念和能力。因为他本身对人成长的认知,就达到了一定高度。即使他不用专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也比学了一些家教知识的普通人要大得多,教育也要有效得多。
借此机会,我们用一个图来简单说明一下家长成就的高低和是否懂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见图12)






图12:家长的成就与施教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成就低,还不懂教育,他的孩子会困守在那一阶层。
家长成就低,但是懂教育,他的孩子可能会跨越阶层。
家长成就高,但不懂教育,他的孩子有可能跌出自己的阶层。(这里的家长包括自身成长性不高的爆发户,或者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等。)
家长成就高,也懂教育,他的孩子可能会延续家长的成就,也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以上的分类只是做一个形象的说明,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的多。我想要告诉你的是,家长的自身成长,可能比你对孩子的直接教育影响要大得多。(请注意,不要把它归结为“言传不如身教”,后者所表述的道理相对要浅一些。)
所以说,面对内容如此广泛的家庭教育,家长应该根据家庭情况灵活处置。
问题二,孩子所受的影响不一样怎么办?
根据上面所述,孩子受到这个世界广泛的影响,受到家庭的深刻影响,每个孩子的基因(决定了先天气质、智力、身体条件等)也不一样。所以你没办用一种教育模式应对所有的孩子,任何教育都是。至于怎么应对,我想有两点原则。
一是接受差异。也就是说,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其实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因为我见过太多的父母,看到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只要强哪怕一点点儿,就产生强烈的焦虑感,一定要想办法追上才能够安心。你比如我见过一个妈妈,她的一岁半孩子其实一点都不差,甚至综合能力已经很出色,但是当她看到一个同月龄的孩子说话非常厉害时,就担心得不得了。这个妈妈平时训练孩子语言,已经很努力。引起她担心的那个孩子,其说话厉害的原因可能只是成熟较早。
有的差异也许你无论怎么努力都追不上。因为一是你的能力是有极限的,二是差异的背后可能有无数因素在影响。你只有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和具有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才能被弥补。现在初、高中,甚至小学都补课成风,这些家长们都认为找个好老师,让孩子多学一点,成绩就能上来了。其实家长们所归结的原因太过简单。孩子学习不好,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种,细数起来甚至有几十上百种都不止。
归结上面的原则,每一个孩子都独一无二,请允许差异,做你能做的,并且做对的方面,帮助和引导孩子自然成长。
二是扩大差异。如果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请扩大这一差异。因为能力与信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比如孩子在体育方面比较强,就会有较多的自信,这同时又会让孩子努力在体育方面发展,爱好体育,同时又增加了更多的自信。自信是一个好东西,它可能是你自身很多正能量的基础。另外体育也是个好东西,千万不要认为与学习相比,它是一个边缘的能力。运动的好处太多太多,它甚至能增加孩子的智力。如果你的孩子学习不好,也许是因为他不爱运动呢!有一本书叫《运动改造大脑》(见图13),看后可能会改变你对运动的认识。另外,美国等西方的学校都非常重视运动,很多政界、商界的大人物都是学体育出身。你还会忽视体育吗?






图13:《运动改造大脑》封面
所以请善待差异,并保护和扩大它们。因为每一个差异到最后都可能成为孩子的一种能力,每一种能力都可能成为孩子独特的竞争力。
[h2]3、随遇而教

[/h2]所谓的随遇而教就是说,随时随地都是教育孩子的机会。比如,有一次在商场,一个小姐姐不想给我家姑娘玩小汽车。我就告诉她,小汽车是姐姐的,她有权选择是不是给你玩。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学她。你感受到了自己很想玩那辆小汽车,所以下次如果你有玩具的时候,应该多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因为他们可能也有同样的感受。分享能让让你得到很多朋友,也能让大家都喜欢你。
做到随时随地教育,偶尔为之没什么问题,但是长期频繁地进行,对家长的挑战就非常大了。可是我们还是要尽量去做,因为家庭教育的绝大部分都是在随时随地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想提高随时随地教育的效能,家长需要在四个方面有所提高。
一是知已知彼。所谓知已,就是说你得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爱说脏话吗?你知道自己爱偷懒吗?你知道自己爱随手扔垃圾吗?你知道自己爱占小便宜吗?你知道自己能教什么,不能教什么吗?你知道自己教给孩子的对不对吗?比如说,你告诉孩子挨打了,就一定要打回去。可我们要说,这是不对的,或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对的。所谓知彼,就是你得懂孩子。知道他的性格禀赋、接受能力、情绪状态等等。不了解孩子,你就没法有效教育他,也没资格教育他。
二是要有觉察力。这一点与上面的“知己”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一方面是觉察自己的状态,另一方面是觉察孩子的状态。比如说,有的人一直想戒烟,但却总是无意识地点烟抽了起来。有的人想在饮食上保持节制,但总是一不小心就吃多了。这就是缺乏觉察力的例子。如果我们的觉察力较强,当孩子看一颗小石子时就能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机会。我们可以教他扔石子,用石子摆图案,用石子下棋,甚至教他一些地质知识。如果觉察力较强,当孩子吃桃子时我们就能意识到这是一次教育机会。我们可以教他桃子皮是粗糙的,上面有绒毛,用水把绒毛洗掉,桃子光滑了,桃子的味道是甜的,桃汁比较粘,桃树长成什么样子,等等。
三是价值观。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有的家长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就会找到好工作;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改变世界。有的家长告诉孩子,你负责学习就行了,家里什么活都不用你干;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你是家里的一员,有责任分担一些家务。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将来你赚钱了就能享受更多;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将来你赚钱了要帮助更多的人。
四是知识、技能和观念。正所谓学高为师。掌握知识,你可以传授孩子。掌握技能,你可以指导孩子。掌握观念,你可以引导孩子。

[h2]4、随境而转

[/h2]现在我们来打破家庭教育中只注重“教”的观念。请记住,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主动的影响使孩子变得更好。那么,随着情况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利用很多种教育形式。
——引导。“你把地板弄脏了,该怎么办啊?”这时孩子可能会主动找扫把打扫。如果你直接让他打扫,他可能就会逆反。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需要保护。如果孩子兴高采烈地从外面捡来一根冰棍杆,家长千万不要马上说:“脏!快扔掉。”而应该问他:“呀!你捡到什么了啊?”孩子没见过冰棍杆,你可以告诉他一些相关的知识。玩完过后,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别人扔掉的冰棍杆上会滋生很多细菌,最好马上洗手。孩子的专注力需要保护。孩子在玩玩具时,家长不要和孩子说:“来,我们读绘本吧,这个玩具没意思。”你要知道,孩子只要在投入地做事情,他就会觉得有意思。你经常打断孩子,可能就是将来他听课不集中的原因。
——尊重。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家长不应该强迫。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权利。如果直接把玩具拿走给别的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觉得,“什么东西我说了都不算!我没有能力保护任何东西!我感到很不安全!”
——鼓励。当孩子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时,我们要多给他们鼓励,让他回想以前完成了很多困难的事。
——欣赏和表扬。当孩子有任何好的改变时,我们一定要流露和表达出来,让他感受到。他们会从你那获得更大的动力。
——包容。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要把它扩大。而应该就事论事,让孩子从错误中得到成长。
——等待。孩子的能力还不足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他可能只是还没完全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如果耐心等待,他的能力早晚都会如花朵般绽放。
——陪伴。孩子因小狗死了而伤心时,我们能做的可能仅仅是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理解他的伤心,这样他会更快走出来。
——支持。孩子有什么决定时,只要结果不会太坏,我们都应该支持并让他尝试一下,不要总代替他做出选择。
——阻止。比如,与孩子约定每天只能玩半个小时手机,或者在电脑上装一个程序,限制孩子过度上网或浏览不健康网站。而且,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么做的原因。

这种非“教”的教育形式还有很多,家长们需要在教育中仔细发掘并灵活地应用。
[h2]5、系统教育

[/h2]家庭中系统的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家长精通某一领域。比如英语教师、钢琴教师、会计师、作家等,他们可以直接教授自己的孩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极端的情况是在家教授孩子高中以前的全部课程。二是引入专业教育。它通常是带孩子上早教、特长教育等,也可以是把专业人士请到家中开展教育。这个方面,我们不多谈。因为它是“家庭的特长”,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交差的部分。

本部分内容干货:

1、家庭教育无所不包。传统的观点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体育、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现在人们更加认识到,生存教育、人格教育、修养教育、习惯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情商教育、财商教育、逆商教育等方面也非常重要。其实只要对人有影响的方面,就可以纳入教育的范畴。简而言之,凡有影响,必施教育。

2、家庭教育需要个性化定制。面对如此广泛的家庭教育,家长需要做的是,一是平衡,二是量力而为,三是家长自身努力成长。靠自身努力取得较大成就的人,他们自身的经验就是宝贵的教育观念和能力。因为他本身对人的成长的认知,就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即使他不用专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也比学了一些家教知识的普通人要大得多,教育也要有效得多。

对于孩子及其所受影响不一样的问题,家长需要做的是,一是接受差异,做你能做的,并且做对的方面,帮助和引导孩子自然成长。二是扩大差异,并保护和扩大它们。每一个差异到最后都可能成为孩子的一种能力,每一种能力都可能成为孩子独特的竞争力。

3、家庭教育要随遇而教。因为家庭教育的绝大部分都是在随时随地的情况下进行的。家长要做到,一是知已知彼,二是要有觉察力,三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四是要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和观念。

4、家庭教育要随境而转。除了“教”这种形式外,随着情况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利用很多种形式。比如引导、保护、尊重、鼓励、欣赏、表扬、包容、等待、陪伴、支持、阻止等。

5、家庭教育里有一些系统教育。一是家长精通某一领域。二是引入专业教育。

中场格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h1]结语[/h1]一个人同一时间受到的影响很多,如果加上时间的维度,影响更是无法估量。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早、和孩子最亲密、影响时间很长,这就决定了家长及其所开展的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受到的影响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既然只是部分影响,家庭教育就不能决定孩子的整个人生。它最大作用就是升级了孩子基因自带的“操作系统”。以后孩子人生中做的任何事情,可能都带着家庭教育的烙印。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查看全部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这篇文章所告诉你的家庭教育,和你以前所认识到的都不一样,甚至会颠覆你的认识。我们应该知道,如果不把家庭教育真正搞清楚了,你的教育很可能不对路。如果你不知道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孩子去哪儿》。如果你在教育孩子时心里没底,那么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一、到底什么是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到底对人生有什么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到底有哪些?

[h1]第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家庭教育?[/h1]


本部分内容提要:

1、引出家庭教育

2、家庭影响力都有什么?

3、什么样的家庭影响才称得上是家庭教育?

[h2]1、引出家庭教育[/h2]一个老人刚从电视上听说,月亮会影响身体的节律,特别是在月圆之夜,人容易睡不好觉。这下他总算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讨厌月亮。

草原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一个没有及时赶回家中的牧民避无可避,被浇了个“透心凉”,还得了一场重感冒。
一个20岁出头的大学生,周六在宿舍打游戏到深夜,困得不行了,但还是想再打一件装备出来再睡觉。
一个挎着羊皮小包的年轻女士走在喧嚣的街上,突然一辆汽车从右道违规超车,差点撞到了她,让她既惊恐又气愤。
一个私企员工在公司被上司骂了一顿,回到家看到妻子还没做好饭,就把妻子骂了一顿,说她故意想饿死自己。
一个网友在论坛上晒了一张自己刚吃完饭的照片,被很多网友骂他奢侈浪费,他和其他网友在论坛上“打嘴仗”,无奈被骂得更惨。
上面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某些人或事物对当事人造成了“影响”。
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与你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会对你产生影响。你每时每刻都处在影响之中。你的任何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都是被影响才产生的。没有影响,就没有你。没有影响,这个世界就是永恒静止的,甚至有可能都不存在。
从这个角度看,家庭教育就是一种影响,它来自家庭,是家庭对孩子综合影响力的一部分。(见图1)






图1:家庭教育是家庭影响力的一部分
(本文所说的家庭影响力,特指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
[h2]2、家庭影响力都有什么?[/h2]我想,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来自家长、家庭环境、家庭文化三个方面。

(1)家长方面的影响。主要有家长的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等)、行为、习惯、人格、爱好、情绪、能力等。
(2)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经济状况、房屋及其格局、家庭设施及其风格、家庭用品及其品质等。
(3)家庭文化方面的影响。主要有家风、家训、家规、家庭生活习惯、家庭关系、沟通方式等。
[h2]3、什么样的家庭影响才称得上是家庭教育?

[/h2]家庭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它主要有主动性、目的性和积极性三个特点。
家庭教育是一种主动的影响。比如,我们通常所做的教孩子背诗、算算术等。相对的是被动的影响。比如,家长看电视吵到了孩子写作业。我们要认识到主动性不等于直接性。家庭教育也可以是家长在家中白板上的留言,通过让孩子自己看有教育意义的视频等。这些教育是间接的,但也是主动行为,它们都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这个目的就是聚焦于孩子的成长。比如,让孩子养成自己洗衣服的习惯就是有目的影响。相对的是目的不明确的影响。比如,家中买了几只青花瓷的新碗,晚上一家人吃饭时就换上了。

家庭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比如,家长在休闲时间里更多地是看书,那么孩子受到感染,可能就会养成看书的习惯。相对的是消极的影响。比如,孩子不听话,家长打了他一顿,孩子感到不被理解。
其实,家庭教育不只限于家庭环境,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家长都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通过语音电话、视频电话,也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



本部分内容干货:

1、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与你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会对你产生影响。

2、家庭教育是一种影响,它来自家庭,是家庭对孩子综合影响力的一部分。

3、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来自家长、家庭环境、家庭文化三个方面。

4、家庭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它主要有主动性、目的性和积极性三个特点。

中场笑话:一名粗暴的家长听从老师劝告,回到家跟儿子说:“我是你爸爸,也是你最近的朋友。以后咱俩就是一对好朋友。”儿子吃惊地瞪着两眼说:“我可不敢拿爸爸当朋友!”爸爸接着说:“你敢不跟我交朋友,小心我搧你!”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h1]第二个问题,家庭教育到底对人生有什么影响?[/h1]


本部分内容提要:

1、从家庭地位看影响


2、从教育地位看影响


3、从人生地位看影响

4、孩子可以影响这个世界


[h2]1、从家庭地位看影响[/h2]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最小是什么样子?应该是没有家庭教育。(见图2)但是这是一种极端情况。通常情况下,只要孩子存在于一个家庭,他多少都会受到一点教育。除非这个孩子从没有家庭。






图2:没有家庭教育,代表家庭教育的圆圈不存在
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最大是什么样子。应该是家庭教育等于家庭影响力。(见图3)但是,这只是理想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没人能教授孩子所有的知识,也没人能教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






图3:家庭教育的圆圈与家庭影响力的圆圈重合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你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需要做的是扩充家庭教育的内容,提高家庭教育的影响,这样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就会变大。比如,如果你意识到某件事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你就可以把它纳入家庭教育。你也可以把非家庭教育部分,转化为家庭教育部分。(见图4)






图4:家庭教育的影响力逐渐变大
其实家庭综合影响力不是家庭教育的极限。因为家庭综合影响力是可变的。当家长的工作收入、社会地位、观念水平、知识水平等方面提高时,家庭影响力也随之扩大。而扩大的家庭影响力可能会扩大家庭教育的影响。反过来,当家长开展更多家庭教育时,也可能会扩大家庭的综合影响力。(见图5)






图5:家庭教育与家庭影响力可以相互促进
为了帮助理解,我们来举些例子。
先来看家庭影响力扩大家庭教育的例子。比如,当家长的观念从想让孩子成功、幸福、过上好生活,转为帮助和引导孩子不断走上灵魂升华之路时(关于灵魂升华,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孩子去哪儿》),家长对孩子的成就期望可能就会从有稳定工作、当大老板、有车有房,变为成为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甚至更多更大的成就。家长会期望孩子对人生有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追求。这样他就会从更多方面教育孩子、影响孩子。
再来看家庭教育扩大家庭影响力的例子。比如,家长带孩子和小朋友玩,从而结识了一些家长,那么这个家庭就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系。通过新结识的社会关系,这个家庭可以做成更多事情,从而给家庭带来更多影响。
[h2]2、从教育地位看影响

[/h2]通常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实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界线,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当我们扩大家庭教育影响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家庭教育会涉及学校教育甚至是社会教育的内容。比如,家庭开展语言、数学、自然、地理等方面的教育,或者开展人际关系、经济、政治、职场等方面的教育。
如果简单想来,我们可能会认为,家庭教育影响的扩大,会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变小。(见图6)






图6:家庭教育影响变大导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影响变小
但实际情况是,如果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认知的基础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展起来将事半功倍。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扩大,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多的是促进,而不是剥夺。(见图7)






图7: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这样来看,家庭教育的扩大会增加整个教育的影响力。(见图8)






图8:家庭教育使得教育的影响力扩大
[h2]3、从人生地位看影响

[/h2]早期心理学有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先天还是后天,或者说是基因还是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现代心理学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基因与环境对人的影响几乎同样重要,而且它们共同影响着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见图9)







图9:基因与环境对人的影响几乎各占一半
并不是说基因决定了孩子生下来之前的状态,环境决定了孩子出生以后的状态。而是孩子的每一种心理和行为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比如说,你家宝宝打人了,这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有的孩子学习不专心,这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有的孩子非常有礼貌,这也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这里所说的后天,或者环境,或者世界影响力,是指和人有联系的外界的一切因素及其发展。包括日月星辰、气候、山川地理、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科技、经济、家庭环境、一切遇到的人、动植物,等等。

教育是世界影响力的一部分,家庭教育又是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多也不会超过50%。(见图10)也有可能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有限。但是我们无法再对它进行更准确地定量。因为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后天影响实在太复杂。每个家庭存在的时间,人存在的时间,教育的内容,教育的质量也不一样。






图10: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小于50%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一点,因为主动性、目的性、积极性的特点,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其它影响相比,在整个世界影响力中的重要程度要高得多。我们可以把家庭教育比喻成黄金,和同样大小的铁块比起来,黄金要重得多。再形象点说,同样的时间,教孩子学习语言,比看一些无聊的动画片,对孩子的影响要大得多。
[h2]4、孩子可以影响这个世界[/h2]我们上面谈到的都是外界对孩子的影响。其实事物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世界影响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影响这个世界,就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比如,风吹到人的同时,它也被挡住了一部分。雨浇到人的同时,那些雨滴就不能滋润土地。老师在教学的快的孩子同时,也会更愿意教他。老板在骂员工的同时,他自己也在生气。那么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外界影响,在使孩子改变和提高的同时,孩子对外界的影响力也在随之变大。如下图一样,圆圈的周长变大,其与外界接触的面积也会增多。(见图11)






图11:孩子改变的同时,影响力也在变大
一个农民只影响一块土地。一位市长影响一座城市。比尔盖茨影响了几乎全世界桌面电脑操作系统。毛泽东影响了几乎整个近现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多大,取决于家长到底给了孩子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本部分内容干货:

1、如果你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需要做的是扩充家庭教育的内容,提高家庭教育的影响,这样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就会变大。

2、家庭综合影响力不是家庭教育的极限,因为它是可变的。扩大的家庭影响力可能会扩大家庭教育的影响。开展更多家庭教育时,也可能会扩大家庭的综合影响力。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界线,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家庭教育内容的扩大,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多的是促进,而不是剥夺。

4、现代心理学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基因与环境对人的影响几乎同样重要,而且它们共同影响着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孩子的每一种心理和行为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5、教育是世界影响力的一部分,家庭教育又是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多也不会超过50%。也有可能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要小得多。但是家庭教育相对其它影响要重要得多。

6、事物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世界影响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影响这个世界。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了改变和提高的同时,孩子的影响力也在随之变大。



中场案例:2015年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国一名女双博士后流落美国街头被遣返。她说:“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这给了无数只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当头一棒!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h1]第三个问题,家庭教育的内容到底有哪些?

[/h1]


本部分内容提要:

1、无所不包

2、个性化定制

3、随遇而教

4、随境而转

[h2]1、无所不包[/h2]传统的观点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体育、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出自著名教育家赵忠心的《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

现在人们更加认识到,生存教育、人格教育、修养教育、习惯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情商教育、财商教育、逆商教育等方面也非常重要。
其实如果要罗列,可以放入家庭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的,任何与人产生联系的事物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吗?这么说来,只要对人有影响的方面,就可以纳入家庭教育的范畴。简而言之,凡有影响,必施教育。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上面提到的被动影响的例子,家长看电视吵到了孩子写作业。为了改善这一方面,家长可以把看电视变为读书,这样对孩子就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实,就算是看电视,也可以变为积极影响。毛泽东就经常到闹市区去看书,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如果我们的方法正确,孩子也接受,用电视的噪音锻炼孩子写作业的专注力也未尝不可。(但是我劝你最好别这么做,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毛泽东!能做到这样的人凤毛麟角。)
比如上面无目的影响的例子,家中买了几只青花瓷的新碗,晚上一家人吃饭时就换上了。我们可以把无目的变为有目的。比如,可以借机给孩子讲一下青花瓷的历史,增加历史知识;也可以让孩子对比一下,新碗和旧碗有什么区别,锻炼观察力;还可以让孩子想一想碗的20种用途,锻炼创造力。
比如,家庭可以开展学校教育。截至2016年2月的数据称,中国已有约6000人实践了“在家上学”,全国约5万名家长有意尝试这一教育模式。在家上学就是家长不送孩子上学校,而自己在家教授学校的知识。
比如,家庭还可以给孩子另一种社会的教育。为了孩子上学,一位父亲本想在北京买一套学区房,但北京的学区房价格高得离谱,六七十平就能卖到500万。高房价再加上房东再三涨价,让这位父亲决定全家一起移民美国,让孩子接受美国的教育。
然而,如果“凡有影响,必施教育”,那么肯定会涉及到两个问题,其一是一个家庭哪有能力开展如此广泛的教育?其二是每个孩子所受的影响都不一样,怎么办?
[h2]2、个性化定制

[/h2]问题一,如何应对如此内容广泛的家庭教育?
一是平衡。这是每个人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工作、生活、休闲、个人成长、家庭教育,你要为每一部分分配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的家庭,不是一种正常的家庭。协调好各种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事,至于如何才能平衡好,我想只能靠你自己了。
二是量力而为。在花钱教育上,如果你看别人家为孩子花了上百万,就想和别人家看齐,而你家的年收入才十几万。我想这种行为未免代价太大,结果可能也达不到预期。我们最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做你有能力改变的。
三是家长成长。我听过很多教育机构的授课,也看过很多书籍和文章,他们都说家长应该加强学习,这样你才会教育孩子。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家长的自身成长可能比学习还重要。靠自身努力取得较大成就的人,他们自身的经验就是宝贵的教育观念和能力。因为他本身对人成长的认知,就达到了一定高度。即使他不用专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也比学了一些家教知识的普通人要大得多,教育也要有效得多。
借此机会,我们用一个图来简单说明一下家长成就的高低和是否懂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见图12)






图12:家长的成就与施教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成就低,还不懂教育,他的孩子会困守在那一阶层。
家长成就低,但是懂教育,他的孩子可能会跨越阶层。
家长成就高,但不懂教育,他的孩子有可能跌出自己的阶层。(这里的家长包括自身成长性不高的爆发户,或者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等。)
家长成就高,也懂教育,他的孩子可能会延续家长的成就,也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以上的分类只是做一个形象的说明,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的多。我想要告诉你的是,家长的自身成长,可能比你对孩子的直接教育影响要大得多。(请注意,不要把它归结为“言传不如身教”,后者所表述的道理相对要浅一些。)
所以说,面对内容如此广泛的家庭教育,家长应该根据家庭情况灵活处置。
问题二,孩子所受的影响不一样怎么办?
根据上面所述,孩子受到这个世界广泛的影响,受到家庭的深刻影响,每个孩子的基因(决定了先天气质、智力、身体条件等)也不一样。所以你没办用一种教育模式应对所有的孩子,任何教育都是。至于怎么应对,我想有两点原则。
一是接受差异。也就是说,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其实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因为我见过太多的父母,看到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只要强哪怕一点点儿,就产生强烈的焦虑感,一定要想办法追上才能够安心。你比如我见过一个妈妈,她的一岁半孩子其实一点都不差,甚至综合能力已经很出色,但是当她看到一个同月龄的孩子说话非常厉害时,就担心得不得了。这个妈妈平时训练孩子语言,已经很努力。引起她担心的那个孩子,其说话厉害的原因可能只是成熟较早。
有的差异也许你无论怎么努力都追不上。因为一是你的能力是有极限的,二是差异的背后可能有无数因素在影响。你只有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和具有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才能被弥补。现在初、高中,甚至小学都补课成风,这些家长们都认为找个好老师,让孩子多学一点,成绩就能上来了。其实家长们所归结的原因太过简单。孩子学习不好,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种,细数起来甚至有几十上百种都不止。
归结上面的原则,每一个孩子都独一无二,请允许差异,做你能做的,并且做对的方面,帮助和引导孩子自然成长。
二是扩大差异。如果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请扩大这一差异。因为能力与信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比如孩子在体育方面比较强,就会有较多的自信,这同时又会让孩子努力在体育方面发展,爱好体育,同时又增加了更多的自信。自信是一个好东西,它可能是你自身很多正能量的基础。另外体育也是个好东西,千万不要认为与学习相比,它是一个边缘的能力。运动的好处太多太多,它甚至能增加孩子的智力。如果你的孩子学习不好,也许是因为他不爱运动呢!有一本书叫《运动改造大脑》(见图13),看后可能会改变你对运动的认识。另外,美国等西方的学校都非常重视运动,很多政界、商界的大人物都是学体育出身。你还会忽视体育吗?






图13:《运动改造大脑》封面
所以请善待差异,并保护和扩大它们。因为每一个差异到最后都可能成为孩子的一种能力,每一种能力都可能成为孩子独特的竞争力。
[h2]3、随遇而教

[/h2]所谓的随遇而教就是说,随时随地都是教育孩子的机会。比如,有一次在商场,一个小姐姐不想给我家姑娘玩小汽车。我就告诉她,小汽车是姐姐的,她有权选择是不是给你玩。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学她。你感受到了自己很想玩那辆小汽车,所以下次如果你有玩具的时候,应该多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因为他们可能也有同样的感受。分享能让让你得到很多朋友,也能让大家都喜欢你。
做到随时随地教育,偶尔为之没什么问题,但是长期频繁地进行,对家长的挑战就非常大了。可是我们还是要尽量去做,因为家庭教育的绝大部分都是在随时随地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想提高随时随地教育的效能,家长需要在四个方面有所提高。
一是知已知彼。所谓知已,就是说你得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爱说脏话吗?你知道自己爱偷懒吗?你知道自己爱随手扔垃圾吗?你知道自己爱占小便宜吗?你知道自己能教什么,不能教什么吗?你知道自己教给孩子的对不对吗?比如说,你告诉孩子挨打了,就一定要打回去。可我们要说,这是不对的,或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对的。所谓知彼,就是你得懂孩子。知道他的性格禀赋、接受能力、情绪状态等等。不了解孩子,你就没法有效教育他,也没资格教育他。
二是要有觉察力。这一点与上面的“知己”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一方面是觉察自己的状态,另一方面是觉察孩子的状态。比如说,有的人一直想戒烟,但却总是无意识地点烟抽了起来。有的人想在饮食上保持节制,但总是一不小心就吃多了。这就是缺乏觉察力的例子。如果我们的觉察力较强,当孩子看一颗小石子时就能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机会。我们可以教他扔石子,用石子摆图案,用石子下棋,甚至教他一些地质知识。如果觉察力较强,当孩子吃桃子时我们就能意识到这是一次教育机会。我们可以教他桃子皮是粗糙的,上面有绒毛,用水把绒毛洗掉,桃子光滑了,桃子的味道是甜的,桃汁比较粘,桃树长成什么样子,等等。
三是价值观。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有的家长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就会找到好工作;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改变世界。有的家长告诉孩子,你负责学习就行了,家里什么活都不用你干;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你是家里的一员,有责任分担一些家务。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将来你赚钱了就能享受更多;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将来你赚钱了要帮助更多的人。
四是知识、技能和观念。正所谓学高为师。掌握知识,你可以传授孩子。掌握技能,你可以指导孩子。掌握观念,你可以引导孩子。

[h2]4、随境而转

[/h2]现在我们来打破家庭教育中只注重“教”的观念。请记住,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主动的影响使孩子变得更好。那么,随着情况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利用很多种教育形式。
——引导。“你把地板弄脏了,该怎么办啊?”这时孩子可能会主动找扫把打扫。如果你直接让他打扫,他可能就会逆反。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需要保护。如果孩子兴高采烈地从外面捡来一根冰棍杆,家长千万不要马上说:“脏!快扔掉。”而应该问他:“呀!你捡到什么了啊?”孩子没见过冰棍杆,你可以告诉他一些相关的知识。玩完过后,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别人扔掉的冰棍杆上会滋生很多细菌,最好马上洗手。孩子的专注力需要保护。孩子在玩玩具时,家长不要和孩子说:“来,我们读绘本吧,这个玩具没意思。”你要知道,孩子只要在投入地做事情,他就会觉得有意思。你经常打断孩子,可能就是将来他听课不集中的原因。
——尊重。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家长不应该强迫。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权利。如果直接把玩具拿走给别的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觉得,“什么东西我说了都不算!我没有能力保护任何东西!我感到很不安全!”
——鼓励。当孩子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时,我们要多给他们鼓励,让他回想以前完成了很多困难的事。
——欣赏和表扬。当孩子有任何好的改变时,我们一定要流露和表达出来,让他感受到。他们会从你那获得更大的动力。
——包容。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要把它扩大。而应该就事论事,让孩子从错误中得到成长。
——等待。孩子的能力还不足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他可能只是还没完全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如果耐心等待,他的能力早晚都会如花朵般绽放。
——陪伴。孩子因小狗死了而伤心时,我们能做的可能仅仅是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理解他的伤心,这样他会更快走出来。
——支持。孩子有什么决定时,只要结果不会太坏,我们都应该支持并让他尝试一下,不要总代替他做出选择。
——阻止。比如,与孩子约定每天只能玩半个小时手机,或者在电脑上装一个程序,限制孩子过度上网或浏览不健康网站。而且,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么做的原因。

这种非“教”的教育形式还有很多,家长们需要在教育中仔细发掘并灵活地应用。
[h2]5、系统教育

[/h2]家庭中系统的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家长精通某一领域。比如英语教师、钢琴教师、会计师、作家等,他们可以直接教授自己的孩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极端的情况是在家教授孩子高中以前的全部课程。二是引入专业教育。它通常是带孩子上早教、特长教育等,也可以是把专业人士请到家中开展教育。这个方面,我们不多谈。因为它是“家庭的特长”,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交差的部分。


本部分内容干货:

1、家庭教育无所不包。传统的观点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体育、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现在人们更加认识到,生存教育、人格教育、修养教育、习惯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情商教育、财商教育、逆商教育等方面也非常重要。其实只要对人有影响的方面,就可以纳入教育的范畴。简而言之,凡有影响,必施教育。

2、家庭教育需要个性化定制。面对如此广泛的家庭教育,家长需要做的是,一是平衡,二是量力而为,三是家长自身努力成长。靠自身努力取得较大成就的人,他们自身的经验就是宝贵的教育观念和能力。因为他本身对人的成长的认知,就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即使他不用专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也比学了一些家教知识的普通人要大得多,教育也要有效得多。

对于孩子及其所受影响不一样的问题,家长需要做的是,一是接受差异,做你能做的,并且做对的方面,帮助和引导孩子自然成长。二是扩大差异,并保护和扩大它们。每一个差异到最后都可能成为孩子的一种能力,每一种能力都可能成为孩子独特的竞争力。

3、家庭教育要随遇而教。因为家庭教育的绝大部分都是在随时随地的情况下进行的。家长要做到,一是知已知彼,二是要有觉察力,三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四是要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和观念。

4、家庭教育要随境而转。除了“教”这种形式外,随着情况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利用很多种形式。比如引导、保护、尊重、鼓励、欣赏、表扬、包容、等待、陪伴、支持、阻止等。

5、家庭教育里有一些系统教育。一是家长精通某一领域。二是引入专业教育。

中场格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h1]结语[/h1]一个人同一时间受到的影响很多,如果加上时间的维度,影响更是无法估量。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早、和孩子最亲密、影响时间很长,这就决定了家长及其所开展的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受到的影响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既然只是部分影响,家庭教育就不能决定孩子的整个人生。它最大作用就是升级了孩子基因自带的“操作系统”。以后孩子人生中做的任何事情,可能都带着家庭教育的烙印。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https://101707190007313.bqy.mobi"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20月女宝被咬出血都不哭,是怎么做到的

家庭教育tozrz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0 次浏览 • 2018-11-02 10:41 • 来自相关话题

早教中心的阿姨含着眼泪说:“这孩子真坚强!咬这么重都不哭!”







[h1]坚强的宝宝是这样被咬的[/h1]我和爱人带孩子逛万达广场,她提出说想买点东西,让我带孩子在一处早教推广中心玩拼插玩具。过了一会儿,一位妈妈也带着女宝,在旁边位子坐下玩了起来。孩子玩的时候,我们互相问了一下,她家宝宝19个月大。玩着玩着,我家宝宝想把箱子拉过来够里面的玩具,可能那个宝宝也想拉箱子,就推我家宝宝的手,但却没有推动。紧接着她就凑上去狠狠地咬了一口。我和那个妈妈看到,赶紧把她推开了。我边说:“宝宝,不能咬人啊”,边看我家宝宝的手。我没想到能咬那么重,宝宝手背上面出现两排整齐的牙印,每一颗牙印都很深。我摸了摸她被咬的地方,两处牙印都脱皮了。紧接着脱皮的地方慢慢地渗出血来。
那个妈妈严厉地批评她家宝宝,并不断地和我们说着对不起。那个宝宝被说一句,就嚎啕大哭起来。相对地,我家宝宝却没什么表情,她一会看看自己的手,一会儿又看看那个妈妈和孩子。我抱起她,问她疼不疼?她却不回答。也许她是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怎么处理。但我知道她一定感到很疼。
那位妈妈这时任由她家宝宝大哭,来到我家宝宝身边,很关心地问她疼不疼,也问我用不用带她去医院上点药。我看了看那个仍然大哭的孩子,又看了看那个非常内疚的妈妈,指着她的孩子说:“你还是照顾好她吧!”然后对我家宝宝说:“我带你去找妈妈好吗?”她说好:“好!”这时早教中心的阿姨走了过来,她都看在眼里。她含着眼泪感动地说:“这孩子真坚强!咬这么重都不哭!”







[h1]早来的天使,活下来是一种幸运

[/h1]我家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她是一个早产儿,早产的时间和她的体重一定超出了你的认知。(在这里不想公布。)她出生时的体重至少在整个医院是倒数第二的。出生后两个小时之内,我们都没有决定要不要她。因为医生说,她很难活下来,就算活下来,痪脑瘫的机率也比较大。她是那么小,那么脆弱。最后,是她的外婆决定,无论如何要把它养活。出生前两个月,她都待在保温箱里,差点因为缺氧停止呼吸,之后五个月一直坚持打脑营养针。她的血管非常非常细,导致有时要扎五六针才能扎进去。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她在出生几个月时,就把能受的苦都受过了,才养成这么坚强的性格。
还有一次,在她还只会爬的时候,我需要把电脑从书房推到卧室用。她跟在后面爬,就想摸一摸没接触过的电脑机箱。没想到却被机箱后面铁片划破了手,流了很多血,地板上都洒了好几滴。但是她当时也没有哭,只是看着自己流血的手指。我想她是很惊讶于手指上传来的不舒服感觉。







[h1]独立自由的教育理念

[/h1]我是个爱看书的人。在孩子出生的前一年,我就开始看育儿和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当我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也立下了志向,普及家庭教育理念,让更多的家庭重视家庭教育,从而能让社会更和谐,发展得更好。
我家宝宝虽然命运坎坷,但是我并没有对她溺爱,一直用正确的方法教导她。我对她的教育方法虽然很多,但是独立和自由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她摔倒了或者磕疼了,我从不过度地对她表示关心,比如“哎哟!宝宝磕疼啦!来,我给你揉揉。”而是平静地对她说:“磕疼了吧?下次要小心喽!”我家老人很多地方都不让宝宝爬,我却从不限制她,只要保证大体安全就行了。各种小磕小碰,我很少去管她。我也尽量不去帮她做事情,因为你帮她一点,她就少一点能力。你帮她越多,她成长得越慢。
我家宝宝的性格很好,除了饿了困了,基本上不闹,总是开开心心地到处玩耍。现在她已经长成了一个健康的宝宝,被很多人夸聪明、漂亮。我感到,宝宝现在的成长状态,我很欣慰!宝宝不哭,我很欣慰!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查看全部

早教中心的阿姨含着眼泪说:“这孩子真坚强!咬这么重都不哭!”







[h1]坚强的宝宝是这样被咬的[/h1]我和爱人带孩子逛万达广场,她提出说想买点东西,让我带孩子在一处早教推广中心玩拼插玩具。过了一会儿,一位妈妈也带着女宝,在旁边位子坐下玩了起来。孩子玩的时候,我们互相问了一下,她家宝宝19个月大。玩着玩着,我家宝宝想把箱子拉过来够里面的玩具,可能那个宝宝也想拉箱子,就推我家宝宝的手,但却没有推动。紧接着她就凑上去狠狠地咬了一口。我和那个妈妈看到,赶紧把她推开了。我边说:“宝宝,不能咬人啊”,边看我家宝宝的手。我没想到能咬那么重,宝宝手背上面出现两排整齐的牙印,每一颗牙印都很深。我摸了摸她被咬的地方,两处牙印都脱皮了。紧接着脱皮的地方慢慢地渗出血来。
那个妈妈严厉地批评她家宝宝,并不断地和我们说着对不起。那个宝宝被说一句,就嚎啕大哭起来。相对地,我家宝宝却没什么表情,她一会看看自己的手,一会儿又看看那个妈妈和孩子。我抱起她,问她疼不疼?她却不回答。也许她是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怎么处理。但我知道她一定感到很疼。
那位妈妈这时任由她家宝宝大哭,来到我家宝宝身边,很关心地问她疼不疼,也问我用不用带她去医院上点药。我看了看那个仍然大哭的孩子,又看了看那个非常内疚的妈妈,指着她的孩子说:“你还是照顾好她吧!”然后对我家宝宝说:“我带你去找妈妈好吗?”她说好:“好!”这时早教中心的阿姨走了过来,她都看在眼里。她含着眼泪感动地说:“这孩子真坚强!咬这么重都不哭!”







[h1]早来的天使,活下来是一种幸运

[/h1]我家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她是一个早产儿,早产的时间和她的体重一定超出了你的认知。(在这里不想公布。)她出生时的体重至少在整个医院是倒数第二的。出生后两个小时之内,我们都没有决定要不要她。因为医生说,她很难活下来,就算活下来,痪脑瘫的机率也比较大。她是那么小,那么脆弱。最后,是她的外婆决定,无论如何要把它养活。出生前两个月,她都待在保温箱里,差点因为缺氧停止呼吸,之后五个月一直坚持打脑营养针。她的血管非常非常细,导致有时要扎五六针才能扎进去。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她在出生几个月时,就把能受的苦都受过了,才养成这么坚强的性格。
还有一次,在她还只会爬的时候,我需要把电脑从书房推到卧室用。她跟在后面爬,就想摸一摸没接触过的电脑机箱。没想到却被机箱后面铁片划破了手,流了很多血,地板上都洒了好几滴。但是她当时也没有哭,只是看着自己流血的手指。我想她是很惊讶于手指上传来的不舒服感觉。







[h1]独立自由的教育理念

[/h1]我是个爱看书的人。在孩子出生的前一年,我就开始看育儿和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当我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也立下了志向,普及家庭教育理念,让更多的家庭重视家庭教育,从而能让社会更和谐,发展得更好。
我家宝宝虽然命运坎坷,但是我并没有对她溺爱,一直用正确的方法教导她。我对她的教育方法虽然很多,但是独立和自由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她摔倒了或者磕疼了,我从不过度地对她表示关心,比如“哎哟!宝宝磕疼啦!来,我给你揉揉。”而是平静地对她说:“磕疼了吧?下次要小心喽!”我家老人很多地方都不让宝宝爬,我却从不限制她,只要保证大体安全就行了。各种小磕小碰,我很少去管她。我也尽量不去帮她做事情,因为你帮她一点,她就少一点能力。你帮她越多,她成长得越慢。
我家宝宝的性格很好,除了饿了困了,基本上不闹,总是开开心心地到处玩耍。现在她已经长成了一个健康的宝宝,被很多人夸聪明、漂亮。我感到,宝宝现在的成长状态,我很欣慰!宝宝不哭,我很欣慰!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https://101707190007313.bqy.mobi/"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做到这两“输”,孩子一定赢(适用所有努力的人)

家庭教育我想所以我能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0 次浏览 • 2018-11-02 10:39 • 来自相关话题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输入和输出最开始用来命名计算机的两个功能。但是如果你仔细想,人也具有这两个功能。而且这两个功能可不得了,它几乎决定了你的整个人生。
人的输入。通过五种感官——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皮肤,分别从外界获取图像、气味、声音、味道、触感等信息。
人的输出。获得这些信息以后,经过大脑的加工,人通过眼神、表情、肢体、言语和工具等把它们输出出来。
我们来举例说明一下。作为老板,员工向你汇报工作,这是输入,员工是输出,你向员工传达指示,这是输出,员工是输入。作为工人,观察生产线情况是输入,你进行操作是输出。作为学生,学习是输入,考试和应用是输出。作为农民,经验是输入,种地是输出。
[h1]输入和输出对我们有什么影响?[/h1]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硬盘如果只是存着东西,什么用都没有。因为它没输出啊!作为人也一样,如果你觉得自己知道很多,却什么也不做的话,也是一事无成。这就是近两年流传的“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确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因为你的输出不够啊!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一毕业找工作那么难?因为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基本上都是输入啊!做题和考试这种输出,基本上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所谓的五年、十年工作经验,才能保证有效的输出。







为什么很多当年的差学生当了老板,很多好学生却在打工?因为差学生输出的多啊!他们可能很早就去社会上闯荡,在做各种小生意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能在需要的时候有效输出。
我来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比较爱看书,近几年都能保持每年几十册的阅读量。但是我输入了这么多,却没有什么输出。很多东西都散乱在我的头脑里,不成系统。当我认识到输出重要性的时候,我就从我最擅长的写作开始输出。我给自己定下了每天一篇文章的任务。我相信在不断地写作输出中,我的能力才会提高得更快。
我们再来看看名人输入和输出的例子。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为了写作《月球探险记》,认真阅读了500多种图书资料。他一生之中共创作了104部科幻小说。读书笔记达二万五千本。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花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常坐位子的地面竟磨掉了一层水泥。这里不多举例,我想每一位通过努力成功的人,都有着大量的输入和输出。







[h1]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怎样培养孩子?[/h1]在输入上,一是基础能力非常重要。语文、数学这两门学科,将来从事哪个领域几乎都会用到。运动会保持健康和旺盛的精力,还能提高智力,也非常重要。二是生活常识和能力很重要。三是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很重要,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等知识,多多益善。四是音乐和美术,能多培养就多培养。五是兴趣爱好,着重在这一点上下功夫。

在输出上,高质量的输出形式有解决问题、教授、写作、演讲、演奏、绘画、编程、笑、关心他人等。
对于家长和没有孩子的人,如果你想努力改变人生,那么输入不行多输入,输出不行多输出。你的成就是很多有意义输出的总和。我再告诉你一个秘密,输入加输出,其实就是知行合一啊!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查看全部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输入和输出最开始用来命名计算机的两个功能。但是如果你仔细想,人也具有这两个功能。而且这两个功能可不得了,它几乎决定了你的整个人生。
人的输入。通过五种感官——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皮肤,分别从外界获取图像、气味、声音、味道、触感等信息。
人的输出。获得这些信息以后,经过大脑的加工,人通过眼神、表情、肢体、言语和工具等把它们输出出来。
我们来举例说明一下。作为老板,员工向你汇报工作,这是输入,员工是输出,你向员工传达指示,这是输出,员工是输入。作为工人,观察生产线情况是输入,你进行操作是输出。作为学生,学习是输入,考试和应用是输出。作为农民,经验是输入,种地是输出。
[h1]输入和输出对我们有什么影响?[/h1]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硬盘如果只是存着东西,什么用都没有。因为它没输出啊!作为人也一样,如果你觉得自己知道很多,却什么也不做的话,也是一事无成。这就是近两年流传的“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确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因为你的输出不够啊!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一毕业找工作那么难?因为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基本上都是输入啊!做题和考试这种输出,基本上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所谓的五年、十年工作经验,才能保证有效的输出。







为什么很多当年的差学生当了老板,很多好学生却在打工?因为差学生输出的多啊!他们可能很早就去社会上闯荡,在做各种小生意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能在需要的时候有效输出。
我来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比较爱看书,近几年都能保持每年几十册的阅读量。但是我输入了这么多,却没有什么输出。很多东西都散乱在我的头脑里,不成系统。当我认识到输出重要性的时候,我就从我最擅长的写作开始输出。我给自己定下了每天一篇文章的任务。我相信在不断地写作输出中,我的能力才会提高得更快。
我们再来看看名人输入和输出的例子。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为了写作《月球探险记》,认真阅读了500多种图书资料。他一生之中共创作了104部科幻小说。读书笔记达二万五千本。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花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常坐位子的地面竟磨掉了一层水泥。这里不多举例,我想每一位通过努力成功的人,都有着大量的输入和输出。







[h1]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怎样培养孩子?[/h1]在输入上,一是基础能力非常重要。语文、数学这两门学科,将来从事哪个领域几乎都会用到。运动会保持健康和旺盛的精力,还能提高智力,也非常重要。二是生活常识和能力很重要。三是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很重要,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等知识,多多益善。四是音乐和美术,能多培养就多培养。五是兴趣爱好,着重在这一点上下功夫。

在输出上,高质量的输出形式有解决问题、教授、写作、演讲、演奏、绘画、编程、笑、关心他人等。
对于家长和没有孩子的人,如果你想努力改变人生,那么输入不行多输入,输出不行多输出。你的成就是很多有意义输出的总和。我再告诉你一个秘密,输入加输出,其实就是知行合一啊!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https://101707190007313.bqy.mobi/"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王思聪的命运已然至此,但是你可以这样改变孩子的命运

家庭教育海龟淘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9 次浏览 • 2018-11-02 10:39 • 来自相关话题

[h1]1、命运因何改变

[/h1]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的命运会因为一个人、一本书、一件事或一个环境而改变,遇到它们之后,你的人生轨迹从此与众不同?
比如,我当时上大学时,考的是军校,那么我的生命在十多年里,都是军队主题。
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买支股票就能赚钱,那如果你一支也不买,赚钱只能是别人。
比如,王思聪出生在王健林家,那么他天生就可以比你少奋斗100年。
所以,一个人只会被接触到的事物改变命运。








[h1]2、引领孩子接近命运之匙[/h1]从某种程度上讲,家长做什么,都是在改变孩子的命运。只是命运的方向不同而已。

我们不知道具体做哪件事,才是改变孩子命运的关键钥匙。但是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它。

接近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给孩子创造接触优越事物的机会。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分别是人、书、事、境,而且接触就接触最好的。
二是让孩子成为吸引优越事物的人。







[h1]3、接触最优的人[/h1]名师。
春秋战国有一个最神秘的老师,他叫做鬼谷子,他的学生有张仪、苏秦、孙膑、庞涓等人,其中每一个都曾经叱咤风云。如果你的孩子跟了这样一位老师,多半不会差到哪去。
所以,在学校选老师要选最好的,上兴趣班或特长班,一定要花钱请最好的老师,他们能教给你的绝对物超所值。
家长。

我们都会承认,好家长能带出好孩子。但是孩子没法选择家长。所以我们只能做最好的家长。
我们为了孩子可以花那么多钱让他学习,为什么不能多努力一下,让自己变成更好的家长?
同伴。
有一本书叫做《教养的迷思》,里面讲的主要观点是,父母对孩子人格和社会化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同辈群体 。
这颠覆了很多人的观点,但也有很多反对者。不管怎样,同伴对孩子的影响都非常大。
不管在哪,你都要让孩子加入最好的孩子群体。这样他能交到的朋友,可能会更优秀,也更让人放心。
长辈。这个我们不多说了。多让孩子接触有学识、有智慧的长辈,少接触习惯不好、道德水平不高的长辈。







[h1]4、接触最好的书[/h1]培养孩子读书习惯这一点,在这里我们不多谈了,网上有很多方法提供。我们默认孩子已经爱好读书。
最经典的书。如果不知道让孩子读什么书,那就让孩子读最经典的书。经过几十年甚至上千年传承并公认的好书,那一定是好书。
最需要的书。最好的书,是孩子最需要的书,而不是最经典的书。孩子如果对历史非常有兴趣,就帮他选择历史书里面最好的。这时,就别逼他读论语、弟子规了。
大量地读书。书是最廉价的物品了。你想想,写出好书的人都是各自领域里最牛的人,不能得到他们的亲自指导,那么花很少的钱看他们总结凝练出的思想精华,是再划算不过的事。







[h1]5、做最优的事[/h1]最优的事,就是在有几件事可以选择时,做最对的那一件,或者在一件事上有几种做法时,用最好的那一个。
这听起来是像是废话,因为每个人都想这么做。但是你真做得到吗?
如果真做得到,就不会有那么多家长,为了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疲于奔命了。
别的家长在拼命让孩子识字时,我们应该让孩子多认识真实世界,多体验生活。没有真实感受作基础,识字再多也不过是多认识一些奇怪的符号而已。
别的家长在拼命给孩子补课时,我们应该找一找孩子学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可能我们更应该给孩子请个教授学习方法的老师,或者让孩子看看心理医生。
很多时候,选择需要智慧,如果你认识不到自己缺乏选择的智慧。那我告诉你,你一定缺乏选择的智慧。
古代先贤传承下来的处世道理,绝大多数到现在都还是真理。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多向古人取经,是做对事的捷径之一。








[h1]6、接触最优的环境

[/h1]这里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了。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了大儒的名望。
什么是最优的环境?最优的环境就是能让孩子接触到最优的人,拥有最好的学习环境,能尽情发挥做事的地方。
名师通常都在大城市里、好学校通常都在大学校里、最有发展潜力的是大城市。如果你不能选择让孩子居住在大城市里,就让他将来考到大城市里。
高考选择时,先选择最好的城市、再选择最好的学校、再选择最好的专业。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罗辑思维”的罗振宇说的。







[h1]7、让孩子成为有吸引力的人[/h1]有目标。有了目标,孩子自己就会想尽办法达成目标,缺师寻师,缺人寻人,缺物寻物。目标建立在广泛地阅读、广泛地认知这个世界基础之上。
有德行。有德行的孩子,人们都会喜爱和欣赏,都愿意帮助他。
有人格魅力。有人格魅力的人,人们都喜欢跟随。
简而言之,如果孩子有强大的吸引力,一切优越的事物都会被吸引过来。而死啃书本,则做不到这一点。







[h1]8、结语[/h1]对于孩子的命运,机遇、缘份和幸运我们都决定不了。我们能决定只能是做事和选择,所以我们永远要帮助孩子选择接触最优越的事物。改变命运由此开始。 查看全部








[h1]1、命运因何改变

[/h1]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的命运会因为一个人、一本书、一件事或一个环境而改变,遇到它们之后,你的人生轨迹从此与众不同?
比如,我当时上大学时,考的是军校,那么我的生命在十多年里,都是军队主题。
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买支股票就能赚钱,那如果你一支也不买,赚钱只能是别人。
比如,王思聪出生在王健林家,那么他天生就可以比你少奋斗100年。
所以,一个人只会被接触到的事物改变命运。








[h1]2、引领孩子接近命运之匙[/h1]从某种程度上讲,家长做什么,都是在改变孩子的命运。只是命运的方向不同而已。

我们不知道具体做哪件事,才是改变孩子命运的关键钥匙。但是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它。

接近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给孩子创造接触优越事物的机会。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分别是人、书、事、境,而且接触就接触最好的。
二是让孩子成为吸引优越事物的人。







[h1]3、接触最优的人[/h1]名师。
春秋战国有一个最神秘的老师,他叫做鬼谷子,他的学生有张仪、苏秦、孙膑、庞涓等人,其中每一个都曾经叱咤风云。如果你的孩子跟了这样一位老师,多半不会差到哪去。
所以,在学校选老师要选最好的,上兴趣班或特长班,一定要花钱请最好的老师,他们能教给你的绝对物超所值。
家长。

我们都会承认,好家长能带出好孩子。但是孩子没法选择家长。所以我们只能做最好的家长。
我们为了孩子可以花那么多钱让他学习,为什么不能多努力一下,让自己变成更好的家长?
同伴。
有一本书叫做《教养的迷思》,里面讲的主要观点是,父母对孩子人格和社会化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同辈群体 。
这颠覆了很多人的观点,但也有很多反对者。不管怎样,同伴对孩子的影响都非常大。
不管在哪,你都要让孩子加入最好的孩子群体。这样他能交到的朋友,可能会更优秀,也更让人放心。
长辈。这个我们不多说了。多让孩子接触有学识、有智慧的长辈,少接触习惯不好、道德水平不高的长辈。







[h1]4、接触最好的书[/h1]培养孩子读书习惯这一点,在这里我们不多谈了,网上有很多方法提供。我们默认孩子已经爱好读书。
最经典的书。如果不知道让孩子读什么书,那就让孩子读最经典的书。经过几十年甚至上千年传承并公认的好书,那一定是好书。
最需要的书。最好的书,是孩子最需要的书,而不是最经典的书。孩子如果对历史非常有兴趣,就帮他选择历史书里面最好的。这时,就别逼他读论语、弟子规了。
大量地读书。书是最廉价的物品了。你想想,写出好书的人都是各自领域里最牛的人,不能得到他们的亲自指导,那么花很少的钱看他们总结凝练出的思想精华,是再划算不过的事。







[h1]5、做最优的事[/h1]最优的事,就是在有几件事可以选择时,做最对的那一件,或者在一件事上有几种做法时,用最好的那一个。
这听起来是像是废话,因为每个人都想这么做。但是你真做得到吗?
如果真做得到,就不会有那么多家长,为了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疲于奔命了。
别的家长在拼命让孩子识字时,我们应该让孩子多认识真实世界,多体验生活。没有真实感受作基础,识字再多也不过是多认识一些奇怪的符号而已。
别的家长在拼命给孩子补课时,我们应该找一找孩子学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可能我们更应该给孩子请个教授学习方法的老师,或者让孩子看看心理医生。
很多时候,选择需要智慧,如果你认识不到自己缺乏选择的智慧。那我告诉你,你一定缺乏选择的智慧。
古代先贤传承下来的处世道理,绝大多数到现在都还是真理。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多向古人取经,是做对事的捷径之一。








[h1]6、接触最优的环境

[/h1]这里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了。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了大儒的名望。
什么是最优的环境?最优的环境就是能让孩子接触到最优的人,拥有最好的学习环境,能尽情发挥做事的地方。
名师通常都在大城市里、好学校通常都在大学校里、最有发展潜力的是大城市。如果你不能选择让孩子居住在大城市里,就让他将来考到大城市里。
高考选择时,先选择最好的城市、再选择最好的学校、再选择最好的专业。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罗辑思维”的罗振宇说的。







[h1]7、让孩子成为有吸引力的人[/h1]有目标。有了目标,孩子自己就会想尽办法达成目标,缺师寻师,缺人寻人,缺物寻物。目标建立在广泛地阅读、广泛地认知这个世界基础之上。
有德行。有德行的孩子,人们都会喜爱和欣赏,都愿意帮助他。
有人格魅力。有人格魅力的人,人们都喜欢跟随。
简而言之,如果孩子有强大的吸引力,一切优越的事物都会被吸引过来。而死啃书本,则做不到这一点。







[h1]8、结语[/h1]对于孩子的命运,机遇、缘份和幸运我们都决定不了。我们能决定只能是做事和选择,所以我们永远要帮助孩子选择接触最优越的事物。改变命运由此开始。


教育孩子就是与之合作的过程

家庭教育vbcvtg2224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9 次浏览 • 2018-11-02 10:37 • 来自相关话题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通常人们会用“拔苗助长”的寓言告诉你,"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尊重自然规律。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禾苗没和宋人合作啊!







禾苗没和宋人合作
别以为合作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事。人与禾苗合作,禾苗的种群得到了壮大,基因得到了延续。人与动物能不能合作?警察与警犬就是例子啊!动物与动物能不能合作?狼狈为奸就是例子啊!还有,显示器与主机配合,完成了计算和信息处理等任务。任何两样事物,只要它们一起完成一项工作,这就是合作。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孩子就是家长与孩子合作,目的是使孩子成长。而家庭教育失败的例子,基本上都是家长与孩子合作不成功的结果。

合作不成功,有两方面原因:家长的原因和孩子的原因。
一是家长的原因。家长没有把教育孩子看成是合作。如果看成是合作,家长就会认识到教育不是家长单方面对孩子的“操作”,而是事事与孩子商量,相互配合,来达成教育目的。
比如,孩子放学了,刚一回来,你就说:“回屋写作业去吧!”这像什么话!你在单位工作一天了,回家还想先歇会儿呢!孩子在学校学习一天了,他一回来,你却想让他马上写作业?你应该问问孩子,在学校累不累啊?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作业多不多?你是现在就写,然后吃完饭出去玩?还是现在先玩会儿,晚点再写呢?请记住,你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写完作业。而不是让他早点写完作业。想让孩子做什么,争取孩子合作才是王道。
再比如,你给小孩子读绘本。读到一半,孩子就不想听了。你却想让孩子继续听完,但是结果却不理想。这种情况表明,孩子不想与你合作了。可能是孩子太小,专注力时间不长;可能是孩子记忆力好,这本绘本之前讲过了,他不想再听了;可能是孩子被其它事情所吸引;可能是孩子饿了、困了、累了;可能是绘本本身不吸引人;可能是家长的讲述太平淡,等等。我们得找准原因,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合作。或者不合作就不合作,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学到知识,而不是完成你给孩子读绘本的任务。当效率低下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取舍。
二是孩子的问题。孩子没有问题。







你说什么?孩子没有问题?
我们再回到拔苗助长的例子。禾苗懂什么啊?你不为禾苗创造应有的条件,禾苗能跟你合作,结出更多的稻米?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小孩子懂得不多,你想让他跟你合作,却不知道他们的需求,从而为他们创造应有的成长条件,他们能跟你合作按照你的意愿成长?
有多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用的是命令?有多少孩子被认为逆反、不听话、不懂事?有多少孩子离家出走、自杀、沉迷游戏?有多少家长为孩子操碎了心?
可是,这些家长们,你懂孩子想什么吗?你懂他们有什么需求吗?你能看出孩子的情绪吗?你知道孩子的成长规律吗?如果都不知道,你就是家庭悲剧的制造者。
教育孩子,就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与孩子更好地合作。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查看全部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通常人们会用“拔苗助长”的寓言告诉你,"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尊重自然规律。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禾苗没和宋人合作啊!







禾苗没和宋人合作
别以为合作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事。人与禾苗合作,禾苗的种群得到了壮大,基因得到了延续。人与动物能不能合作?警察与警犬就是例子啊!动物与动物能不能合作?狼狈为奸就是例子啊!还有,显示器与主机配合,完成了计算和信息处理等任务。任何两样事物,只要它们一起完成一项工作,这就是合作。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孩子就是家长与孩子合作,目的是使孩子成长。而家庭教育失败的例子,基本上都是家长与孩子合作不成功的结果。

合作不成功,有两方面原因:家长的原因和孩子的原因。
一是家长的原因。家长没有把教育孩子看成是合作。如果看成是合作,家长就会认识到教育不是家长单方面对孩子的“操作”,而是事事与孩子商量,相互配合,来达成教育目的。
比如,孩子放学了,刚一回来,你就说:“回屋写作业去吧!”这像什么话!你在单位工作一天了,回家还想先歇会儿呢!孩子在学校学习一天了,他一回来,你却想让他马上写作业?你应该问问孩子,在学校累不累啊?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作业多不多?你是现在就写,然后吃完饭出去玩?还是现在先玩会儿,晚点再写呢?请记住,你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写完作业。而不是让他早点写完作业。想让孩子做什么,争取孩子合作才是王道。
再比如,你给小孩子读绘本。读到一半,孩子就不想听了。你却想让孩子继续听完,但是结果却不理想。这种情况表明,孩子不想与你合作了。可能是孩子太小,专注力时间不长;可能是孩子记忆力好,这本绘本之前讲过了,他不想再听了;可能是孩子被其它事情所吸引;可能是孩子饿了、困了、累了;可能是绘本本身不吸引人;可能是家长的讲述太平淡,等等。我们得找准原因,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合作。或者不合作就不合作,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学到知识,而不是完成你给孩子读绘本的任务。当效率低下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取舍。
二是孩子的问题。孩子没有问题。







你说什么?孩子没有问题?
我们再回到拔苗助长的例子。禾苗懂什么啊?你不为禾苗创造应有的条件,禾苗能跟你合作,结出更多的稻米?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小孩子懂得不多,你想让他跟你合作,却不知道他们的需求,从而为他们创造应有的成长条件,他们能跟你合作按照你的意愿成长?
有多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用的是命令?有多少孩子被认为逆反、不听话、不懂事?有多少孩子离家出走、自杀、沉迷游戏?有多少家长为孩子操碎了心?
可是,这些家长们,你懂孩子想什么吗?你懂他们有什么需求吗?你能看出孩子的情绪吗?你知道孩子的成长规律吗?如果都不知道,你就是家庭悲剧的制造者。
教育孩子,就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与孩子更好地合作。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https://101707190007313.bqy.mobi/"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最小约束力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没有之一

家庭教育1651201a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8 次浏览 • 2018-11-02 10:37 • 来自相关话题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人本来源于自然,在大自然里无拘无束。但是当我们建立越来越复杂社会的同时,我们的思想也在被一点一点束缚。这些束缚来自风俗、礼仪、法律、道德、规定,等等。你可以想想鸟儿,它们为什么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你再看看同样会飞的飞机,他们敢乱飞吗?你可以想想骏马,它们为什么可以在草原上驰骋?你再看看汽车,他们敢在路上随意行驶吗?为什么很多人长大之后,就缺乏了创造力?这些答案不用我说,你应该都知道了。

适度的束缚当然应该,而且非常必要。否则人类也不会建立如此先进的文明。但是有时我们的束缚有点过了,在很多方面都过了。这导致我们的思想被禁锢在各式各样无形的牢笼里,而自己却意识不到。如果一个人被绑起来,他几乎什么也做不了。如果西瓜被养到瓶子里,就会长成瓶子的形状。如果孩子从小被各种无形的绳索束缚,他就只能在这些束缚里成长,不会超出。







那么我们来看看孩子都在哪些方面被束缚了,又怎样解开这些束缚?
1、活动空间的束缚。很多孩子从小被养在床上,还有的只给一个爬爬垫加上围栏。这样孩子爬行就受到的束缚。我家的孩子在能爬的时候,就将全家对她开放,为此还专门上网买了防止着凉的爬行裤。很多家庭,孩子稍微大些了,就告诉他们,这不能去,那不能去。我却经常带孩子去草丛,看花花草草,看虫子,玩泥巴。

2、可接触物品的束缚。带电的、尖锐的、有毒有害的物品等当然不能让孩子碰,但是要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让他们体验到危害。除此之外,基本上不要过多限制它们。我家的老人,就经常不让孩子翻厨房、卫生间、抽屉里的东西,我却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任由她探索。
3、不可谈论的禁忌。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什么困难,父母都不和我说。导致家里缺不缺钱,父母身体是否健康,我都不知道。这让我在成家以前,很少为家里考虑什么。从而让自己觉得对父母关心太少。孩子经常参与家庭的事务,才能知道生活的不易,才能为未来做出相应的准备。
4、与人交往的束缚。我自己是非常内向的人,也不擅言谈。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这一缺陷,就刻意改变了交往模式。比如很多次带孩子出去玩,孩子总想动别人的东西,我就总阻止她。但当我认识到没什么不可以时,我就告诉孩子,你要想动别人的东西,得经过别人的同意,才可以动。如果他们不同意,我们就不要动了。这么做以后,大多数大人或孩子都会允许动他们的东西。
5、做事情的固定模式。一次,我带孩子去广场玩。广场上有那种两脚踏上去前后摆动的健身器材。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女孩先在上面玩着。我家孩子过去,上了旁边的一个,但是方向是和小女孩反着的。(我家孩子当时才十七八个月,但是她已经能玩这种健身器材了,这和我对她的开放教育有关。她身高不够,只能两手分别把着连接脚踏板的竖杆。)那个小女孩看到后就说:“这个不能反着玩!”我却对她说:“这个是能反着玩的,不信你试试看。”小女孩听后一脸疑惑的样子,想了想却跑开了。







6、固定答案。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包括高考模式,让学生给出的都是固定答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固定答案。学生们很大程度上,都被这种固定答案模式束缚了思想。
7、只能学习的孩子。生命如此多姿多彩,很多家长和学校却让孩子在十几年里只能学习。这是多残酷的一件事!孩子的能力岂是在孤立的学习中得来,广泛地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才会让孩子得到更多的能力。
8、思想的束缚。很多时候,我们把一些观念直接灌输给了孩子。比如,他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为富不仁;你咋这么笨呢,你看隔壁家孩子多聪明;外国没有中国好。这些未经验证的结论和错误的观念,直接给孩子的思想加上了枷锁,让他们没有自己思考和探索的余地。类似的很多错误观念,我直到近几年认识提高了,才把得以摆脱。
我们应当放开对孩子的束缚,但是却不是全部。我把不可避免的束缚叫做最小约束力。最小约束力包括最基本的法律、道德、伦理、原则、安全等方面,除此之外全部开放。







那么给孩子最小约束力,以放开对孩子的束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一是它会给创造力以最大的生命。创造力的重要性没人会否定。当一个孩子有强大创造力的同时,他的发展你还用担心吗?
二是它会给孩子以最大的自由。自由是每个人都期望得到的东西。整个美国就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之上的国度。你梦寐以求的东西,从小就让孩子享受,是多美好的一件事!
三是它会给孩子最多的幸福。不幸福通常都是各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你都对孩子进行最大程度的开放了,他能不幸福吗?最起码他会比同阶层的人幸福得多。
四是它会使孩子取得最大的成就。当你对孩子开放更多时,他会进行自由地探索。这样他会得到最多的东西。举个例子,假想一个人在一张全黑的地图上开始探索,不对他进行任何限制,那么他会尽其所能地探索整张地图,直到他遇到悬崖、海洋、沙漠、沼泽等,这样他会探索出最大面积的地图。所以,如果你让孩子最自由地发展,他就会得到最好的人生结果。
五是它会给孩子最有意义的人生。当孩子通过自由探索,对这个世界了解更多、认识更多的时候,他自然就会得出最有意义的人生目标。随着他的成长,他的目标可能会逐渐放大。这样,他就会一直做着最有意义的事情。
最小约束力,不需要你有多高的本领、多大的成就、多么有钱,只要你能认识到,就可以把它送给孩子。它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没有之一。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查看全部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人本来源于自然,在大自然里无拘无束。但是当我们建立越来越复杂社会的同时,我们的思想也在被一点一点束缚。这些束缚来自风俗、礼仪、法律、道德、规定,等等。你可以想想鸟儿,它们为什么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你再看看同样会飞的飞机,他们敢乱飞吗?你可以想想骏马,它们为什么可以在草原上驰骋?你再看看汽车,他们敢在路上随意行驶吗?为什么很多人长大之后,就缺乏了创造力?这些答案不用我说,你应该都知道了。

适度的束缚当然应该,而且非常必要。否则人类也不会建立如此先进的文明。但是有时我们的束缚有点过了,在很多方面都过了。这导致我们的思想被禁锢在各式各样无形的牢笼里,而自己却意识不到。如果一个人被绑起来,他几乎什么也做不了。如果西瓜被养到瓶子里,就会长成瓶子的形状。如果孩子从小被各种无形的绳索束缚,他就只能在这些束缚里成长,不会超出。







那么我们来看看孩子都在哪些方面被束缚了,又怎样解开这些束缚?
1、活动空间的束缚。很多孩子从小被养在床上,还有的只给一个爬爬垫加上围栏。这样孩子爬行就受到的束缚。我家的孩子在能爬的时候,就将全家对她开放,为此还专门上网买了防止着凉的爬行裤。很多家庭,孩子稍微大些了,就告诉他们,这不能去,那不能去。我却经常带孩子去草丛,看花花草草,看虫子,玩泥巴。

2、可接触物品的束缚。带电的、尖锐的、有毒有害的物品等当然不能让孩子碰,但是要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让他们体验到危害。除此之外,基本上不要过多限制它们。我家的老人,就经常不让孩子翻厨房、卫生间、抽屉里的东西,我却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任由她探索。
3、不可谈论的禁忌。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什么困难,父母都不和我说。导致家里缺不缺钱,父母身体是否健康,我都不知道。这让我在成家以前,很少为家里考虑什么。从而让自己觉得对父母关心太少。孩子经常参与家庭的事务,才能知道生活的不易,才能为未来做出相应的准备。
4、与人交往的束缚。我自己是非常内向的人,也不擅言谈。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这一缺陷,就刻意改变了交往模式。比如很多次带孩子出去玩,孩子总想动别人的东西,我就总阻止她。但当我认识到没什么不可以时,我就告诉孩子,你要想动别人的东西,得经过别人的同意,才可以动。如果他们不同意,我们就不要动了。这么做以后,大多数大人或孩子都会允许动他们的东西。
5、做事情的固定模式。一次,我带孩子去广场玩。广场上有那种两脚踏上去前后摆动的健身器材。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女孩先在上面玩着。我家孩子过去,上了旁边的一个,但是方向是和小女孩反着的。(我家孩子当时才十七八个月,但是她已经能玩这种健身器材了,这和我对她的开放教育有关。她身高不够,只能两手分别把着连接脚踏板的竖杆。)那个小女孩看到后就说:“这个不能反着玩!”我却对她说:“这个是能反着玩的,不信你试试看。”小女孩听后一脸疑惑的样子,想了想却跑开了。







6、固定答案。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包括高考模式,让学生给出的都是固定答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固定答案。学生们很大程度上,都被这种固定答案模式束缚了思想。
7、只能学习的孩子。生命如此多姿多彩,很多家长和学校却让孩子在十几年里只能学习。这是多残酷的一件事!孩子的能力岂是在孤立的学习中得来,广泛地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才会让孩子得到更多的能力。
8、思想的束缚。很多时候,我们把一些观念直接灌输给了孩子。比如,他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为富不仁;你咋这么笨呢,你看隔壁家孩子多聪明;外国没有中国好。这些未经验证的结论和错误的观念,直接给孩子的思想加上了枷锁,让他们没有自己思考和探索的余地。类似的很多错误观念,我直到近几年认识提高了,才把得以摆脱。
我们应当放开对孩子的束缚,但是却不是全部。我把不可避免的束缚叫做最小约束力。最小约束力包括最基本的法律、道德、伦理、原则、安全等方面,除此之外全部开放。







那么给孩子最小约束力,以放开对孩子的束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一是它会给创造力以最大的生命。创造力的重要性没人会否定。当一个孩子有强大创造力的同时,他的发展你还用担心吗?
二是它会给孩子以最大的自由。自由是每个人都期望得到的东西。整个美国就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之上的国度。你梦寐以求的东西,从小就让孩子享受,是多美好的一件事!
三是它会给孩子最多的幸福。不幸福通常都是各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你都对孩子进行最大程度的开放了,他能不幸福吗?最起码他会比同阶层的人幸福得多。
四是它会使孩子取得最大的成就。当你对孩子开放更多时,他会进行自由地探索。这样他会得到最多的东西。举个例子,假想一个人在一张全黑的地图上开始探索,不对他进行任何限制,那么他会尽其所能地探索整张地图,直到他遇到悬崖、海洋、沙漠、沼泽等,这样他会探索出最大面积的地图。所以,如果你让孩子最自由地发展,他就会得到最好的人生结果。
五是它会给孩子最有意义的人生。当孩子通过自由探索,对这个世界了解更多、认识更多的时候,他自然就会得出最有意义的人生目标。随着他的成长,他的目标可能会逐渐放大。这样,他就会一直做着最有意义的事情。
最小约束力,不需要你有多高的本领、多大的成就、多么有钱,只要你能认识到,就可以把它送给孩子。它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没有之一。
——本文结束——


温馨提示:

如果您能提出宝贵建议,我将回馈您帮助!

如果您觉得此文对别人有帮助,请多帮忙转发!

如果您读此文受益,请为你的所得慷慨地赞赏!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https://101707190007313.bqy.mobi/"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制造深刻——改变孩子的终极武器

家庭教育团爸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2 次浏览 • 2018-11-02 10:11 • 来自相关话题

文字一:“妈,我求求你,别打了……啊!啊!我再也不撒谎了……啊!”声嘶力竭的叫喊声响彻整个黑夜。一个赤身裸体的小女孩不断躲避着抽打,细嫩的皮肤上遍布着几十道红色的鞭痕,有的鞭痕甚至都渗出了细小的血滴。“啊!妈……啊……”

文字二:一位妈妈为了让孩子不再撒谎,让其脱光衣服用柳枝抽打。
对比一下这两段文字,大家会有什么感觉?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到,第一段文字让人印象更深刻。
文字三:看到父亲一动不动地躺在棺材里,这个男孩表情僵硬,但是内心仿佛有一座火山在燃烧。他想到,曾经那么爱自己的父亲,现在只是一具不会动尸体。他再也不能把自己举得很高,再也不能给自己买玩具枪,再也不能教自己游泳……男孩好像一夜之间就变得成熟了。他什么活都帮妈妈干,学习起来不要命,每天都学到深夜。他明白,自己身为男子汉,应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要多帮妈妈干活,为她分担家务,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有出息。
这一段文字,我们从男孩的视角感受一下。男孩感到父亲的离去,仿佛带走了半个世界,这种深刻的经历,几乎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
让我们想一想生命中深刻的经历。大家还记不记得阿凡达星球上蓝色的植物和如仙境般的森林?还记不记得变形金刚打斗时宏大的场面?还记不记得让自己最开心的一件事?还记不记得自己最悲伤的时候?
我们再看看深刻带来改变例子。我相信,当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她的想法已经改变。我相信,当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的时候,他的想法已经改变。你没见刘备在得知二弟关羽的死讯后,如何悲痛欲绝,想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吗?你没见屈原见楚国无望,投江殉国吗?你没见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一个美好的新中国,而浴血奋战吗?
每一个深刻的经历和认识都在建构和改变着人生。深刻是改变一个人最强大的力量。







[h1]那么,如何制造深刻?
[/h1]我们拿想让孩子自觉学习来举例。我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在纽约的华人孩子15岁就不想上学了,他的爸爸也没阻拦他,但让他必须得到中餐馆打工。这段打工的经历让他受了这辈子从没吃过的苦。他在文章里写到,“摊开双手一看,以前从来没干过粗活的手,现在因为打杂,上面全是裂开烂掉后,又重新长出来的粉红色的新皮,连指纹都磨没了,就我这手,现在去犯罪都不用戴手套。摸出工资数了数,将近2000美元,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血汗钱。”他还写到,“如果以后我生了个儿子,他说不想上学,我压根就不跟他讲道理,直接让他去体验一段除了上学这条路以外将可能要过的生活。如果他觉得自己干得高兴,那我没话说。如果他体验后觉得干不了,自然会跟当年的我一样,乖乖滚回学校啃书本。”
孩子不想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他们觉得好好学习,对他们来说没那么重要。学习不好,也有吃有喝有玩,没有生活负担。即使被父母、老师批评,也会忍一忍就过去了。批评多了,他们还会认为,学习是给父母和老师学的。如果孩子没觉得学习太重要,那他们有什么动力反人性地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学习?只有当孩子真正认识和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觉得学习是给自己学的,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需要,那么他才会自觉自愿地,甚至拼命地学习。
我看过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根本不用父母督促学习。因为他们在这种家庭里深刻感受到了,如果自己不好好学习,将来还会过这种生活。我知道有些爱抬杠的人这时就会想了,也有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不爱学习。对于这部分孩子,我只能说,他们对学习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也许有的贫寒家庭的父母,就算自己再苦,也不让孩子受苦呢。
深刻不一定非得是单一事件。比如,让孩子从小参与家务劳动,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也要让孩子多参与家里的财务支配,让他感受到赚钱不容易,花钱需要节约。这些长期累积的生活体验,也会让他形成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些,孩子可能就会明白,大人上班是一种责任,自己上学也是一种责任。
我还听过很多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有的家庭把孩子送到乡下贫困家庭去体验生活,有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军事训练体验营,去过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这些都会让孩子得到深刻的体验,从而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前些天还听到一件事,说乐嘉带着4岁的女儿4天暴走76公里,就为了女儿将来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有的网友说,这种做法太极端。但是我认为,不管怎样,这种深刻的体验模式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h1]慢深刻与快深刻[/h1]深刻,它是终极武器,但是单一深刻的事件(快深刻)不一定是最好的武器。如果你懂得教育,就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培养中,让孩子逐渐得到深刻的认识(慢深刻)。我认为,慢深刻才是最好的武器,因为这种深刻是长期形成的,很难被改变。但是如果做不到慢深刻,来两个快深刻可能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们还可以从脑神经科学找到对深刻的支持。人的学习和认知会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神经元连接越多越稳固,我们的认识越深刻。所以慢深刻是通过日积月累来增加神经元的连接。而据我猜测,快深刻可能会快速建立大量稳固的神经元连接。







慢深刻实施起来比较难,因为教育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快深刻实施起来相对要简单一些,但是它实施起来也需要艺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方面,我们可以制造不同的深刻事情。如果一时想不出来,可以从下面的清单中找一找灵感。

1、充分调动感官的事情。调动感官越多越好,对感官冲击越大越好,在现场比看视频、文字要好。比如,变形金刚打斗时,你正在现场,那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将无比震撼。这就是为什么3D电影比2D电影好看。

2、导致生理极限的事情。可以是运动极限,比如跑一场马拉松;可以是野外生存,饥寒交迫,甚至是在沙漠,烈日饥渴;可以是生活条件艰苦,吃了不少苦头。
3、导致极端的情绪的事情。比如极度的惊喜、欢笑、悲伤、愤怒、焦虑、压抑等。

4、颠覆认知的事情。比如反常规的事情、产生强烈对比的事情。
5、道德感召或心灵的震撼的事情。比如,动物母亲为了幼崽牺牲自己;大学生为了救落水儿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位老人捡了几十年破烂儿,却资助了十几名大学生。

6、取得巨大成功的事情和遭遇巨大失败的事情。
[h1]结语

[/h1]家长们,不要再和孩子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有出息。”因为它一点都不深刻,说一万遍也不深刻。现在你拿到了制造深刻这个武器,你会怎么用它呢?我建议,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刻要想到用它,因为它是最有效的终极武器。
——本文结束——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查看全部








文字一:“妈,我求求你,别打了……啊!啊!我再也不撒谎了……啊!”声嘶力竭的叫喊声响彻整个黑夜。一个赤身裸体的小女孩不断躲避着抽打,细嫩的皮肤上遍布着几十道红色的鞭痕,有的鞭痕甚至都渗出了细小的血滴。“啊!妈……啊……”

文字二:一位妈妈为了让孩子不再撒谎,让其脱光衣服用柳枝抽打。

对比一下这两段文字,大家会有什么感觉?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到,第一段文字让人印象更深刻。

文字三:看到父亲一动不动地躺在棺材里,这个男孩表情僵硬,但是内心仿佛有一座火山在燃烧。他想到,曾经那么爱自己的父亲,现在只是一具不会动尸体。他再也不能把自己举得很高,再也不能给自己买玩具枪,再也不能教自己游泳……男孩好像一夜之间就变得成熟了。他什么活都帮妈妈干,学习起来不要命,每天都学到深夜。他明白,自己身为男子汉,应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要多帮妈妈干活,为她分担家务,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有出息。

这一段文字,我们从男孩的视角感受一下。男孩感到父亲的离去,仿佛带走了半个世界,这种深刻的经历,几乎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
让我们想一想生命中深刻的经历。大家还记不记得阿凡达星球上蓝色的植物和如仙境般的森林?还记不记得变形金刚打斗时宏大的场面?还记不记得让自己最开心的一件事?还记不记得自己最悲伤的时候?
我们再看看深刻带来改变例子。我相信,当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她的想法已经改变。我相信,当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的时候,他的想法已经改变。你没见刘备在得知二弟关羽的死讯后,如何悲痛欲绝,想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吗?你没见屈原见楚国无望,投江殉国吗?你没见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一个美好的新中国,而浴血奋战吗?
每一个深刻的经历和认识都在建构和改变着人生。深刻是改变一个人最强大的力量。







[h1]那么,如何制造深刻?
[/h1]我们拿想让孩子自觉学习来举例。我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在纽约的华人孩子15岁就不想上学了,他的爸爸也没阻拦他,但让他必须得到中餐馆打工。这段打工的经历让他受了这辈子从没吃过的苦。他在文章里写到,“摊开双手一看,以前从来没干过粗活的手,现在因为打杂,上面全是裂开烂掉后,又重新长出来的粉红色的新皮,连指纹都磨没了,就我这手,现在去犯罪都不用戴手套。摸出工资数了数,将近2000美元,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血汗钱。”他还写到,“如果以后我生了个儿子,他说不想上学,我压根就不跟他讲道理,直接让他去体验一段除了上学这条路以外将可能要过的生活。如果他觉得自己干得高兴,那我没话说。如果他体验后觉得干不了,自然会跟当年的我一样,乖乖滚回学校啃书本。”
孩子不想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他们觉得好好学习,对他们来说没那么重要。学习不好,也有吃有喝有玩,没有生活负担。即使被父母、老师批评,也会忍一忍就过去了。批评多了,他们还会认为,学习是给父母和老师学的。如果孩子没觉得学习太重要,那他们有什么动力反人性地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学习?只有当孩子真正认识和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觉得学习是给自己学的,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需要,那么他才会自觉自愿地,甚至拼命地学习。
我看过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根本不用父母督促学习。因为他们在这种家庭里深刻感受到了,如果自己不好好学习,将来还会过这种生活。我知道有些爱抬杠的人这时就会想了,也有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不爱学习。对于这部分孩子,我只能说,他们对学习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也许有的贫寒家庭的父母,就算自己再苦,也不让孩子受苦呢。
深刻不一定非得是单一事件。比如,让孩子从小参与家务劳动,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也要让孩子多参与家里的财务支配,让他感受到赚钱不容易,花钱需要节约。这些长期累积的生活体验,也会让他形成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些,孩子可能就会明白,大人上班是一种责任,自己上学也是一种责任。
我还听过很多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有的家庭把孩子送到乡下贫困家庭去体验生活,有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军事训练体验营,去过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这些都会让孩子得到深刻的体验,从而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前些天还听到一件事,说乐嘉带着4岁的女儿4天暴走76公里,就为了女儿将来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有的网友说,这种做法太极端。但是我认为,不管怎样,这种深刻的体验模式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h1]慢深刻与快深刻[/h1]深刻,它是终极武器,但是单一深刻的事件(快深刻)不一定是最好的武器。如果你懂得教育,就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培养中,让孩子逐渐得到深刻的认识(慢深刻)。我认为,慢深刻才是最好的武器,因为这种深刻是长期形成的,很难被改变。但是如果做不到慢深刻,来两个快深刻可能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们还可以从脑神经科学找到对深刻的支持。人的学习和认知会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神经元连接越多越稳固,我们的认识越深刻。所以慢深刻是通过日积月累来增加神经元的连接。而据我猜测,快深刻可能会快速建立大量稳固的神经元连接。







慢深刻实施起来比较难,因为教育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快深刻实施起来相对要简单一些,但是它实施起来也需要艺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方面,我们可以制造不同的深刻事情。如果一时想不出来,可以从下面的清单中找一找灵感。

1、充分调动感官的事情。调动感官越多越好,对感官冲击越大越好,在现场比看视频、文字要好。比如,变形金刚打斗时,你正在现场,那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将无比震撼。这就是为什么3D电影比2D电影好看。

2、导致生理极限的事情。可以是运动极限,比如跑一场马拉松;可以是野外生存,饥寒交迫,甚至是在沙漠,烈日饥渴;可以是生活条件艰苦,吃了不少苦头。
3、导致极端的情绪的事情。比如极度的惊喜、欢笑、悲伤、愤怒、焦虑、压抑等。

4、颠覆认知的事情。比如反常规的事情、产生强烈对比的事情。
5、道德感召或心灵的震撼的事情。比如,动物母亲为了幼崽牺牲自己;大学生为了救落水儿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位老人捡了几十年破烂儿,却资助了十几名大学生。

6、取得巨大成功的事情和遭遇巨大失败的事情。
[h1]结语

[/h1]家长们,不要再和孩子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有出息。”因为它一点都不深刻,说一万遍也不深刻。现在你拿到了制造深刻这个武器,你会怎么用它呢?我建议,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刻要想到用它,因为它是最有效的终极武器。
——本文结束——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点击https://101707190007313.bqy.mobi/"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获取授权,或扫码获取授权。

爸爸害怕!0岁开始培养同理心

家庭教育saergrw92j99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1 次浏览 • 2018-11-02 10:01 • 来自相关话题

[h1]1.

[/h1]“芃芃吃小珠子,爸爸害怕!”这样说了之后,芃芃果然不再尝试了。
你们有这样和孩子说过自己的感受吗?当不让孩子做什么事的时候,阻止是最有效的吗?
[h1]2.[/h1]前两天陪两岁的宝宝玩磁力玩具,一开始她总拿磁力球在嘴边比划,假装做出要吃的样子,通过这样来看我的反应。虽然我知道她已经不随便往嘴里放东西了,但是还是担心得不得了。因为这么小的孩子,还不是完全靠谱的。所以我就阻止她,从她嘴边拿开了两三次。但她还是继续拿起来装作要吃的样子。

这时我表达的自己的担心说:“芃芃吃小珠子,爸爸害怕!”听我这么说,她果然不再尝试了,并轻声说了句:“爸爸害怕。”
我之所以会想到这么说,一是因为她最近知道表达害怕了,二是我知道很多时候大人也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她既然知道害怕了,就应该能感受到我害怕是什么感觉。这就是她发挥自己同理心的时候。







[h1]3.[/h1]关于培养同理心的内容我看过很多,但是让我记忆最深的是《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这本书里面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孩子总喜欢晚归。妈妈呢,总是在孩子晚归的时候指责她。后来她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在孩子晩归时,不再表达第二感受“愤怒”,而是表达第一感受“担心”。她对女儿说:“你每次回来得很晚,我担心得不得了!”这样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就作出了改变。
培养同理心其实越早越好,当孩子还听不懂话时,我们就应该经常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成长是从量变到质变,逐渐累积过程,孩子听得多了,对别人感受的理解才会越深,才会越来越关注别人的感受。
[h1]4.[/h1]我就经常同自家宝宝表达自己的感受。她现在的表现让人很欣慰,早上睡醒了先看一圈,然后说:“妈妈上班,爸爸上班,姥爷上班,姥姥没上班,芃芃没上班,然后再接着睡。”

她现在有些字发音还不清楚,有时我们会重复她的话,企图弄懂是什么意思,这时她就会说:“爸爸没听懂,妈妈没听懂。”







[h1]5.[/h1]而前两天看到的一件事,则让我很痛心。一对母子走在路上,孩子牵着一只氢气球,妈妈则抓着孩子的手。但是孩子不愿意妈妈抓着,想挣脱的过程中氢气球飞了。这时那位妈妈愤怒地说:“操你妈的,我让你抓住,你不抓住,你看氢气球飞了吧?”

如果这位妈妈平时能多懂一点家庭教育知识,多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她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不会变成咒骂和指责。
我还看到很多父母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不好,他们总是用阻止、禁止、打骂来达到目的,弄的双方都不愉快,孩子也经常逆反。
[h1]6.[/h1]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希望孩子懂事的同时,自己要先要懂事。我们要懂得照顾孩子的感受,并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孩子才会逐渐学会照顾我们的感受。
0岁开始培养同理心。爸爸也会害怕! 查看全部








[h1]1.

[/h1]“芃芃吃小珠子,爸爸害怕!”这样说了之后,芃芃果然不再尝试了。
你们有这样和孩子说过自己的感受吗?当不让孩子做什么事的时候,阻止是最有效的吗?
[h1]2.[/h1]前两天陪两岁的宝宝玩磁力玩具,一开始她总拿磁力球在嘴边比划,假装做出要吃的样子,通过这样来看我的反应。虽然我知道她已经不随便往嘴里放东西了,但是还是担心得不得了。因为这么小的孩子,还不是完全靠谱的。所以我就阻止她,从她嘴边拿开了两三次。但她还是继续拿起来装作要吃的样子。

这时我表达的自己的担心说:“芃芃吃小珠子,爸爸害怕!”听我这么说,她果然不再尝试了,并轻声说了句:“爸爸害怕。”
我之所以会想到这么说,一是因为她最近知道表达害怕了,二是我知道很多时候大人也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她既然知道害怕了,就应该能感受到我害怕是什么感觉。这就是她发挥自己同理心的时候。







[h1]3.[/h1]关于培养同理心的内容我看过很多,但是让我记忆最深的是《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这本书里面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孩子总喜欢晚归。妈妈呢,总是在孩子晚归的时候指责她。后来她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在孩子晩归时,不再表达第二感受“愤怒”,而是表达第一感受“担心”。她对女儿说:“你每次回来得很晚,我担心得不得了!”这样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就作出了改变。
培养同理心其实越早越好,当孩子还听不懂话时,我们就应该经常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成长是从量变到质变,逐渐累积过程,孩子听得多了,对别人感受的理解才会越深,才会越来越关注别人的感受。
[h1]4.[/h1]我就经常同自家宝宝表达自己的感受。她现在的表现让人很欣慰,早上睡醒了先看一圈,然后说:“妈妈上班,爸爸上班,姥爷上班,姥姥没上班,芃芃没上班,然后再接着睡。”

她现在有些字发音还不清楚,有时我们会重复她的话,企图弄懂是什么意思,这时她就会说:“爸爸没听懂,妈妈没听懂。”







[h1]5.[/h1]而前两天看到的一件事,则让我很痛心。一对母子走在路上,孩子牵着一只氢气球,妈妈则抓着孩子的手。但是孩子不愿意妈妈抓着,想挣脱的过程中氢气球飞了。这时那位妈妈愤怒地说:“操你妈的,我让你抓住,你不抓住,你看氢气球飞了吧?”

如果这位妈妈平时能多懂一点家庭教育知识,多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她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不会变成咒骂和指责。
我还看到很多父母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不好,他们总是用阻止、禁止、打骂来达到目的,弄的双方都不愉快,孩子也经常逆反。
[h1]6.[/h1]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希望孩子懂事的同时,自己要先要懂事。我们要懂得照顾孩子的感受,并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孩子才会逐渐学会照顾我们的感受。
0岁开始培养同理心。爸爸也会害怕!

热文《老娘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之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写作业

家庭教育664502583lai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7 次浏览 • 2018-11-02 09:59 • 来自相关话题

这篇文章挺有意思,有共鸣的人很多,甚至有家长留言说因陪孩子写作业得了心梗。
但是,写作业是孩子的事,这是谁想来都知道的事情,为什么那么多父母还是不辞辛苦,陪孩子写作业呢?
据我所知、所想,应该有三个原因。
一是老师要求家长负责检查孩子的作业,并且在保证没有错误的情况下签字。球是老师踢过来的。
二是孩子作业不会,总是喜欢问家长,对家长存在依赖性。球是孩子踢过来的。
三是家长觉得孩子应该得到自己的指导,以帮助孩子提高课业水平。球是家长主动去踢的。
实际上,可能存在两三个原因共存的情况。
那么,与上面相对的是第四种选择,就是不陪孩子写作业,不负责检查,不给他们讲题,不给他们签字。







现在开始一场辩论赛。
正方,大部分家长,观点是应该陪孩子写作业。
反方,少部分家长,观点是不应该陪孩子写作业。
正方:老师要求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还得签字。我们没办法。
反方:你可以让孩子自己检查、自己签字啊!有错题,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我们很多家长就是这么做的。
正方:孩子问你题,你能不给他解答吗?
反方:那有什么不能的,你告诉他,做作业是自己的事,有不会的多想想就能做出来了。
正方:在学校,由老师负责,在家里家长就是孩子的老师,我们陪孩子写作业,帮他们解决不会的题是理所应当的。
反方:你帮他们,他们就少一分能力,你不帮他们,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就多一分。做出难题比做出简单的题收获要多得多。
正方:孩子要是怎么想都做不出来怎么办?
反方:这时可以适当指导一下。但是还是不建议这样。因为你判断不出孩子经过了多少努力才来问你,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问老师或者同学。现在网上那些搜题工具,千万别让孩子用,这会让他们一点脑筋都不动。
正方:我放心不下孩子,不陪他们写作业,不帮他们解决不会的题,我不放心。
反方:你能帮孩子一辈子吗?如果现在你什么都帮孩子,等你帮不动了,或者能力不够了,谁来帮助他们。
正方:到时候,他们就能自己解决问题了。
反方:你们这只是妄想,是不切实际的希望,只是孔乙己式的自我安慰而已。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母狮子有一次带小狮子去捕猎,小狮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母亲非常心疼,就告诉它,以后你就别捕猎了。这样小狮子每次都吃母亲带回的食物。但是母狮子死了之后,小狮子也由于不会捕猎,很快就饿死了。死之前,小狮子憎恨地说,“妈妈我恨你!”
所以说,没有努力,没有锻炼,就没有成长。
裁判:我宣布反方胜,家长不应该陪孩子写作业。
辩论赛结束。







一个关于高考状元的大数据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父母是否会干预状元们的学习?







状元们平时做家务吗?







状元们选择学校、专业,和父母发生过冲突吗?







原来高考状元也爱做家务,原来高考状元的学习很少受父母干预,原来高考状元的志愿也是遵从自己意思填写的……
对的教育有的时候是同我们的直觉相反的,明智的父母都不会陪孩子写作业。你,或许该醒醒了。 查看全部








这篇文章挺有意思,有共鸣的人很多,甚至有家长留言说因陪孩子写作业得了心梗。
但是,写作业是孩子的事,这是谁想来都知道的事情,为什么那么多父母还是不辞辛苦,陪孩子写作业呢?
据我所知、所想,应该有三个原因。
一是老师要求家长负责检查孩子的作业,并且在保证没有错误的情况下签字。球是老师踢过来的。
二是孩子作业不会,总是喜欢问家长,对家长存在依赖性。球是孩子踢过来的。
三是家长觉得孩子应该得到自己的指导,以帮助孩子提高课业水平。球是家长主动去踢的。
实际上,可能存在两三个原因共存的情况。
那么,与上面相对的是第四种选择,就是不陪孩子写作业,不负责检查,不给他们讲题,不给他们签字。







现在开始一场辩论赛。
正方,大部分家长,观点是应该陪孩子写作业。
反方,少部分家长,观点是不应该陪孩子写作业。
正方:老师要求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还得签字。我们没办法。
反方:你可以让孩子自己检查、自己签字啊!有错题,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我们很多家长就是这么做的。
正方:孩子问你题,你能不给他解答吗?
反方:那有什么不能的,你告诉他,做作业是自己的事,有不会的多想想就能做出来了。
正方:在学校,由老师负责,在家里家长就是孩子的老师,我们陪孩子写作业,帮他们解决不会的题是理所应当的。
反方:你帮他们,他们就少一分能力,你不帮他们,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就多一分。做出难题比做出简单的题收获要多得多。
正方:孩子要是怎么想都做不出来怎么办?
反方:这时可以适当指导一下。但是还是不建议这样。因为你判断不出孩子经过了多少努力才来问你,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问老师或者同学。现在网上那些搜题工具,千万别让孩子用,这会让他们一点脑筋都不动。
正方:我放心不下孩子,不陪他们写作业,不帮他们解决不会的题,我不放心。
反方:你能帮孩子一辈子吗?如果现在你什么都帮孩子,等你帮不动了,或者能力不够了,谁来帮助他们。
正方:到时候,他们就能自己解决问题了。
反方:你们这只是妄想,是不切实际的希望,只是孔乙己式的自我安慰而已。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母狮子有一次带小狮子去捕猎,小狮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母亲非常心疼,就告诉它,以后你就别捕猎了。这样小狮子每次都吃母亲带回的食物。但是母狮子死了之后,小狮子也由于不会捕猎,很快就饿死了。死之前,小狮子憎恨地说,“妈妈我恨你!”
所以说,没有努力,没有锻炼,就没有成长。
裁判:我宣布反方胜,家长不应该陪孩子写作业。
辩论赛结束。







一个关于高考状元的大数据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父母是否会干预状元们的学习?







状元们平时做家务吗?







状元们选择学校、专业,和父母发生过冲突吗?







原来高考状元也爱做家务,原来高考状元的学习很少受父母干预,原来高考状元的志愿也是遵从自己意思填写的……
对的教育有的时候是同我们的直觉相反的,明智的父母都不会陪孩子写作业。你,或许该醒醒了。

孩子去哪儿

家庭教育foshanzumiao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8 次浏览 • 2018-11-01 10:05 • 来自相关话题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让他将来成功,不是让他将来幸福,也不是让他将来过上好生活。这颠覆了你的观念。那么,培养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我们得搞清楚。因为它是教育孩子的所有内容、方法和技巧总指导。它就像灯塔,得随时指引你保持正确的航向,保证在教育孩子时不偏离、不迷失。

[h1]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将来成功。[/h1]






当你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不管你为孩子付出多少努力,给孩子补多少课,让孩子报多少课外班,结果都是一样。因为几乎每个像你一样的家庭都这么做,所以你的孩子一点儿优势都没有。
比你的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家庭,能为孩子做到的,你肯定做不到。即使做到了,也只是你以为做到了。那些家庭的教育观念、行为习惯、社会关系等隐形的东西,都是你所看不到的。它们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比学习成绩和特长还重要。
所以,你能让孩子达到的成功,实际上并未让他跨出太远,甚至在社会的总排名里,他可能只是在原地踏步。
但是你还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和你一样的家长们的行为,形成了一条忙碌之河。你被无形的力量裹挟着前进,不前进就等于后退。
可能会有意外的情况,经过你的努力或一些别的原因,你的孩子非常出色,跨出了原来的圈子,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可是和更高圈子的人相比,他成功了吗?没有。他只是又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
所以当你想让孩子追求成功的时候,你其实是让他不断地在攀比中轮回。在这种轮回中,他很难找到自我,很少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我想,成功不是人生的结局,它只是精彩人生的一个瞬间。
[h1]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将来幸福。[/h1]






达成幸福需要很多条件。健康、收入、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等等。至少需要满足很多条件,一个人才会感觉到幸福。
你觉得为孩子或让孩子创造了幸福的条件,孩子就幸福了。可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完全在你的控制之下的。特别是在涉及其他人的时候,创造的条件随时会被改变。
这就像下棋制定赢棋计划一样,没法实现。当对手下了几步以后,你的计划就失效了。因为对手不会按照你的计划走。
幸福、平淡、不幸福总是在不断转换着。幸福只是人生的一种不定期状态。这就像塞翁失马的故事讲的那样。塞翁丢了一匹马,大家都觉得非常糟糕。可是没过多久,丢的马又带回了一匹新马。大家认为这是值得庆贺的事。可是塞翁的儿子骑这匹新马却把腿摔断了。大家都觉得太惨了。可是国家征兵打匈奴,塞翁的儿子因为断腿没去成。没想到,到前线打仗的年轻人都战死了。塞翁的儿子反倒因祸得福。
所以说,幸福不是能固定下来的感觉。你没法通过努力,让孩子一生都保持幸福的状态。
我想,幸福也不是人生的结局,它也是精彩人生的一个瞬间。
[h1]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将来过上好生活。[/h1]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过上“有钱有闲”的好生活。但是,这种教育观念具有迷惑性。因为家长没给孩子设立更高的目标。所以当孩子过上好生活而自己也没有目标时,通常就会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我自己就经历了没有目标的十几年。当时我达到的状态不是好生活,而是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父母和所有的亲戚们从小对我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当我达到这个要求时,我在大学根本没有任何动力学习。四年之后,我稀里糊涂地毕业了,又在工作岗位上稀里糊涂的混日子。当我身处很大的逆境时,用了好几年时间读书思考,才摆脱了逆境。之后,我又用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但是这时我已经过了35岁。
不思进取的结果是什么?倒退。当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直向前,绝大部分人都在努力的时候,一个人却满足现状。那么,他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倒退,无法将好生活过到底。
中国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富不过三代。第一代创造财富,第二代过着所谓有钱有闲的享受生活,但是却不思进取,不但没有让财富增值,还差点败光家产。轮到第三代就没剩什么了。
而很多犹太人的教育却恰恰相反。他们从不让孩子不劳而获。我听过一家犹太人的故事,父母住着很大的别墅,但是只分了其中一个很小的房间给小女儿住。他们认为孩子没经过自己奋斗,不应该享受太高档的生活。
我想,好生活只是精彩人生的一个基础,它也不是最终结局。
[h1]那么,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h1]






我认为,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和引导一个独立的灵魂走上不断升华之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再小,也是一个完整的人,并且是一个独立的灵魂。如果仅把孩子看作生命,那么吃穿住行等基础的生活条件就够了。但是如果把人看作是灵魂,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就应该不同了。
我们应当认识到,灵魂之间是平等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哪怕是一个小婴儿。我家的孩子在刚会爬的时候,就将全家对她开放,甚至在孩子爬到凳子下面,老人怕磕头的时候,我也没保护孩子,任她磕疼哭泣。几次之后,她就学会保护自己了。这是她对世界探索的自由。
孩子要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很多家长,总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附属品。要求孩子不断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甚至动不动就打骂,导致孩子非常逆反。然后他们还觉得“我怎么生了一个这么不听话的孩子”,或者总感叹“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听话,学习那么好?”其实,当孩子逆反的时候,他们是在用行动告诉你,他们有权自己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管孩子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这有什么错?是啊!从你自己的角度想,肯定是没错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不只有你这一个角度。还有孩子的角度,亲朋好友的角度,智者的角度,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从很多角度来看,你都错了。
很多家长至少犯了两条错误。
一是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教育孩子。这一点也不能说完全错,因为再厉害的人,也是依靠自己的经验教育孩子。但是首先你得认清你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和你自己想成为的人。你的成就限制了你的视野和格局,导致你的教育理念非常浅薄。你想成为的人限制了你对孩子的期望。比如有的家长只想让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想让孩子当什么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有些家长自身成就不高,但他的理想很远大,也一直在努力。那么他就有可能培养自己的孩子取得更高的成就。
二是用过去的经验指导未来。所有的经验都是过去的经验。问题是过去的经验并不能总是正确地指导未来。有这样一个故事,鸡每天看到人来了,就会有饭吃。所以在它的经验里,人来了就等于有饭吃。可是突然有一天,人带了一把刀来,鸡没命了。我们正处于一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手机很快取代了传呼机,智能手机很快取代了普通手机。人工智能时代很快就要到来,到时大量的劳动力将会被机器取代。你的认知如果不快速升级,对孩子越教育,越会使他落后。
所以,我们不要总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一定要怀着开放之心和敬畏之心面对未来。尽量不要替孩子做选择,因为你的选择非常有可能是错的。要让孩子自己去成长,不断应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另外,我们当然不能任由孩子什么都干。无原则的自由肯定不行。在孩子将要面临危险、破坏东西或违反社会秩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引导和帮助他们。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如果这么做,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别人的感受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它们不能这么做,不能那么做。
[h1]灵魂的需要[/h1]






作为灵魂,需要什么?我觉得不是成功,不是幸福,不是好生活。而是灵魂本身的不断升华。
灵魂升华的基础是自由。最有生命力的树,是自由生长的树。你需要的是给它充足的养分、水和阳光,而不是经常修枝剪叶,塑造它们的形状。对于孩子,我们需要更多地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空间和条件,而不是总要求他们做什么。

灵魂升华的基础是自尊。我听过一个比喻,觉得很对,说自尊是一个人精神生命的底线。但是自尊虽然重要,总感觉其中带有一些攀比的气质。比如有的父母总说孩子,你看人家隔壁的孩子咋学习那么好呢?孩子感受到了自己不如隔壁的孩子,就伤了自尊。这个孩子被伤了自尊,产生的可能不是自强,而是对父母和对隔壁孩子的恨。如果自尊被伤多了,孩子将来很可能会反社会。但是人的成长是跃不过自尊的,当你成长越多的时候,你的自尊就会越强。到最后,你可能根本就不需要自尊了,因为你已经强大到不用和任何人攀比。
灵魂升华的基础是自立。作为人,总需要在这个社会上有一片立足之地,至少得吃饱穿暖。但是,我们需要让孩子自己拥有自立的能力。在自立的过程中,他们得到的不仅是各种物质需要,还有很多精神上的成长。而如果家长直接提供立足的条件,孩子一方面得不到成长,另一方面可能连保住自立的基础都做不到。因为他的能力太差,他的灵魂太贫乏。
灵魂的升华可以简单理解为人自身的成长。当你这样看待人生,而不是和别人攀比的话,你会发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都会让自己喜悦,自己的内心又变得更充实了一些。
人内心的空间会随着自身的成长而变大,而且似乎永无止境。也许它最终能装下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只有不断让灵魂升华,充实自己的内心,才不会因内心空间的不断增长而感到空虚。
灵魂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把它看成一种体验。酸甜苦辣都体验过了,才是充实的人生。作为家长,我们最好不要带着任何希望来教育孩子,因为我们左右不了未来。我们只做我们能做的。至于结果,随意就好。我们可以享受孩子的喜悦,也可以分享他们的悲伤。不如意,又有什么呢?它总会过去。
这里提到的灵魂,如果你有宗教信仰的话,可以把它理解成唯心的。如果你没有宗教信仰的话,可以把它理解成精神,是大脑的机能。但是我认为无论是哪一种,都不会阻碍这一论断。
[h1]转变你的观念[/h1]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功。我想你应该抛掉这一想法。抛掉和别人比的思想。让孩子和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样,孩子每一次超越自己,都站在了更高的层次上。这样的超越,才会让他内心充实、宁静。
他肯定还是超越了很多人,但是那没有意义。就像火车超越了汽车,早晚还是要分开。因为火车要走不同的路,他的路和汽车没有关系。
当你改变了让孩子成功的思想,你就跨出了忙碌之河,你的孩子也跳出了攀比的轮回。你们是在真正地走自己的路。
如果你想让孩子幸福。我想你应该抛掉这一想法。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调整心态,不直接追求幸福,而是既做好享受幸福的准备,也做好面对苦难的准备。当幸福来临时,就惊喜地享受这种感觉。当苦难来临时,勇敢地面对他,用努力打败它,知道它早晚都会过去。
如果你想让孩子过上好生活。那么你应该抛掉这一想法。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努力达到这一程度。并且要告诉他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永远都不要止步。
——END——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
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 查看全部







有缘者得变。——平和世界
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让他将来成功,不是让他将来幸福,也不是让他将来过上好生活。这颠覆了你的观念。那么,培养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我们得搞清楚。因为它是教育孩子的所有内容、方法和技巧总指导。它就像灯塔,得随时指引你保持正确的航向,保证在教育孩子时不偏离、不迷失。

[h1]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将来成功。[/h1]






当你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不管你为孩子付出多少努力,给孩子补多少课,让孩子报多少课外班,结果都是一样。因为几乎每个像你一样的家庭都这么做,所以你的孩子一点儿优势都没有。
比你的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家庭,能为孩子做到的,你肯定做不到。即使做到了,也只是你以为做到了。那些家庭的教育观念、行为习惯、社会关系等隐形的东西,都是你所看不到的。它们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比学习成绩和特长还重要。
所以,你能让孩子达到的成功,实际上并未让他跨出太远,甚至在社会的总排名里,他可能只是在原地踏步。
但是你还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和你一样的家长们的行为,形成了一条忙碌之河。你被无形的力量裹挟着前进,不前进就等于后退。
可能会有意外的情况,经过你的努力或一些别的原因,你的孩子非常出色,跨出了原来的圈子,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可是和更高圈子的人相比,他成功了吗?没有。他只是又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
所以当你想让孩子追求成功的时候,你其实是让他不断地在攀比中轮回。在这种轮回中,他很难找到自我,很少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我想,成功不是人生的结局,它只是精彩人生的一个瞬间。
[h1]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将来幸福。[/h1]






达成幸福需要很多条件。健康、收入、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等等。至少需要满足很多条件,一个人才会感觉到幸福。
你觉得为孩子或让孩子创造了幸福的条件,孩子就幸福了。可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完全在你的控制之下的。特别是在涉及其他人的时候,创造的条件随时会被改变。
这就像下棋制定赢棋计划一样,没法实现。当对手下了几步以后,你的计划就失效了。因为对手不会按照你的计划走。
幸福、平淡、不幸福总是在不断转换着。幸福只是人生的一种不定期状态。这就像塞翁失马的故事讲的那样。塞翁丢了一匹马,大家都觉得非常糟糕。可是没过多久,丢的马又带回了一匹新马。大家认为这是值得庆贺的事。可是塞翁的儿子骑这匹新马却把腿摔断了。大家都觉得太惨了。可是国家征兵打匈奴,塞翁的儿子因为断腿没去成。没想到,到前线打仗的年轻人都战死了。塞翁的儿子反倒因祸得福。
所以说,幸福不是能固定下来的感觉。你没法通过努力,让孩子一生都保持幸福的状态。
我想,幸福也不是人生的结局,它也是精彩人生的一个瞬间。
[h1]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将来过上好生活。[/h1]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过上“有钱有闲”的好生活。但是,这种教育观念具有迷惑性。因为家长没给孩子设立更高的目标。所以当孩子过上好生活而自己也没有目标时,通常就会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我自己就经历了没有目标的十几年。当时我达到的状态不是好生活,而是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父母和所有的亲戚们从小对我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当我达到这个要求时,我在大学根本没有任何动力学习。四年之后,我稀里糊涂地毕业了,又在工作岗位上稀里糊涂的混日子。当我身处很大的逆境时,用了好几年时间读书思考,才摆脱了逆境。之后,我又用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但是这时我已经过了35岁。
不思进取的结果是什么?倒退。当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直向前,绝大部分人都在努力的时候,一个人却满足现状。那么,他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倒退,无法将好生活过到底。
中国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富不过三代。第一代创造财富,第二代过着所谓有钱有闲的享受生活,但是却不思进取,不但没有让财富增值,还差点败光家产。轮到第三代就没剩什么了。
而很多犹太人的教育却恰恰相反。他们从不让孩子不劳而获。我听过一家犹太人的故事,父母住着很大的别墅,但是只分了其中一个很小的房间给小女儿住。他们认为孩子没经过自己奋斗,不应该享受太高档的生活。
我想,好生活只是精彩人生的一个基础,它也不是最终结局。
[h1]那么,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h1]






我认为,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和引导一个独立的灵魂走上不断升华之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再小,也是一个完整的人,并且是一个独立的灵魂。如果仅把孩子看作生命,那么吃穿住行等基础的生活条件就够了。但是如果把人看作是灵魂,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就应该不同了。
我们应当认识到,灵魂之间是平等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哪怕是一个小婴儿。我家的孩子在刚会爬的时候,就将全家对她开放,甚至在孩子爬到凳子下面,老人怕磕头的时候,我也没保护孩子,任她磕疼哭泣。几次之后,她就学会保护自己了。这是她对世界探索的自由。
孩子要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很多家长,总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附属品。要求孩子不断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甚至动不动就打骂,导致孩子非常逆反。然后他们还觉得“我怎么生了一个这么不听话的孩子”,或者总感叹“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听话,学习那么好?”其实,当孩子逆反的时候,他们是在用行动告诉你,他们有权自己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管孩子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这有什么错?是啊!从你自己的角度想,肯定是没错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不只有你这一个角度。还有孩子的角度,亲朋好友的角度,智者的角度,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从很多角度来看,你都错了。
很多家长至少犯了两条错误。
一是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教育孩子。这一点也不能说完全错,因为再厉害的人,也是依靠自己的经验教育孩子。但是首先你得认清你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和你自己想成为的人。你的成就限制了你的视野和格局,导致你的教育理念非常浅薄。你想成为的人限制了你对孩子的期望。比如有的家长只想让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想让孩子当什么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有些家长自身成就不高,但他的理想很远大,也一直在努力。那么他就有可能培养自己的孩子取得更高的成就。
二是用过去的经验指导未来。所有的经验都是过去的经验。问题是过去的经验并不能总是正确地指导未来。有这样一个故事,鸡每天看到人来了,就会有饭吃。所以在它的经验里,人来了就等于有饭吃。可是突然有一天,人带了一把刀来,鸡没命了。我们正处于一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手机很快取代了传呼机,智能手机很快取代了普通手机。人工智能时代很快就要到来,到时大量的劳动力将会被机器取代。你的认知如果不快速升级,对孩子越教育,越会使他落后。
所以,我们不要总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一定要怀着开放之心和敬畏之心面对未来。尽量不要替孩子做选择,因为你的选择非常有可能是错的。要让孩子自己去成长,不断应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另外,我们当然不能任由孩子什么都干。无原则的自由肯定不行。在孩子将要面临危险、破坏东西或违反社会秩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引导和帮助他们。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如果这么做,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别人的感受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它们不能这么做,不能那么做。
[h1]灵魂的需要[/h1]






作为灵魂,需要什么?我觉得不是成功,不是幸福,不是好生活。而是灵魂本身的不断升华。
灵魂升华的基础是自由。最有生命力的树,是自由生长的树。你需要的是给它充足的养分、水和阳光,而不是经常修枝剪叶,塑造它们的形状。对于孩子,我们需要更多地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空间和条件,而不是总要求他们做什么。

灵魂升华的基础是自尊。我听过一个比喻,觉得很对,说自尊是一个人精神生命的底线。但是自尊虽然重要,总感觉其中带有一些攀比的气质。比如有的父母总说孩子,你看人家隔壁的孩子咋学习那么好呢?孩子感受到了自己不如隔壁的孩子,就伤了自尊。这个孩子被伤了自尊,产生的可能不是自强,而是对父母和对隔壁孩子的恨。如果自尊被伤多了,孩子将来很可能会反社会。但是人的成长是跃不过自尊的,当你成长越多的时候,你的自尊就会越强。到最后,你可能根本就不需要自尊了,因为你已经强大到不用和任何人攀比。
灵魂升华的基础是自立。作为人,总需要在这个社会上有一片立足之地,至少得吃饱穿暖。但是,我们需要让孩子自己拥有自立的能力。在自立的过程中,他们得到的不仅是各种物质需要,还有很多精神上的成长。而如果家长直接提供立足的条件,孩子一方面得不到成长,另一方面可能连保住自立的基础都做不到。因为他的能力太差,他的灵魂太贫乏。
灵魂的升华可以简单理解为人自身的成长。当你这样看待人生,而不是和别人攀比的话,你会发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都会让自己喜悦,自己的内心又变得更充实了一些。
人内心的空间会随着自身的成长而变大,而且似乎永无止境。也许它最终能装下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只有不断让灵魂升华,充实自己的内心,才不会因内心空间的不断增长而感到空虚。
灵魂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把它看成一种体验。酸甜苦辣都体验过了,才是充实的人生。作为家长,我们最好不要带着任何希望来教育孩子,因为我们左右不了未来。我们只做我们能做的。至于结果,随意就好。我们可以享受孩子的喜悦,也可以分享他们的悲伤。不如意,又有什么呢?它总会过去。
这里提到的灵魂,如果你有宗教信仰的话,可以把它理解成唯心的。如果你没有宗教信仰的话,可以把它理解成精神,是大脑的机能。但是我认为无论是哪一种,都不会阻碍这一论断。
[h1]转变你的观念[/h1]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功。我想你应该抛掉这一想法。抛掉和别人比的思想。让孩子和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样,孩子每一次超越自己,都站在了更高的层次上。这样的超越,才会让他内心充实、宁静。
他肯定还是超越了很多人,但是那没有意义。就像火车超越了汽车,早晚还是要分开。因为火车要走不同的路,他的路和汽车没有关系。
当你改变了让孩子成功的思想,你就跨出了忙碌之河,你的孩子也跳出了攀比的轮回。你们是在真正地走自己的路。
如果你想让孩子幸福。我想你应该抛掉这一想法。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调整心态,不直接追求幸福,而是既做好享受幸福的准备,也做好面对苦难的准备。当幸福来临时,就惊喜地享受这种感觉。当苦难来临时,勇敢地面对他,用努力打败它,知道它早晚都会过去。
如果你想让孩子过上好生活。那么你应该抛掉这一想法。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努力达到这一程度。并且要告诉他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永远都不要止步。
——END——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
如需转载请点击https://101707190007313.bqy.mobi"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