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育儿感悟

亲子育儿感悟

快乐地被孩子们“逼着”讲绘本,我用了10个小技巧

亲子教育李茶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58 次浏览 • 2018-10-31 16:00 • 来自相关话题

妈妈,讲故事时间到了

妈妈,讲故事的时候要专心
妈妈,别玩手机了,讲故事时间到了
妈妈,快点,别磨磨蹭蹭啦,讲故事时间到了
孩子们总是会善意的提醒我每日必修课-讲绘本时间到了
曾试过,已经晚上12点,尝试用商量的口吻跟姐弟俩商量,“已经很晚了,不如今晚不讲故事了,明天睡醒再讲好不好”;得到的回应绝对是各种不依各种不愿,甚至还发脾气哭闹,你不得不努力撑开双眼皮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讲完一本,才能让大家安心入睡。入睡前那刻心底里暗暗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早点讲故事
曾试过,扁桃体发炎,声音已经嘶哑得完全辨不出男女,你不得不轻抚着喉咙尝试用着“迷人”的假音最起码讲完一本,只为那满脸的期待和不变的等待
在我们家,每天不需要像赶鸭子似的把娃俩往床上赶,到点了该他们着急了,捧着绘本把我们叫唤,催着讲故事
从每天像完成任务似的给孩子们讲绘本,到快乐地被孩子们“逼着”讲绘本,我们做了些什么呢?分享10个我们家的小技巧给大家,让大家都一起快乐加入亲子共读吧!
1.创造一个有“喜感”和“仪式感”的开始
刚开始读绘本那段时间,家里碰巧常玩扮演老师和小朋友的游戏,有时候姐姐扮演老师,有时候妈妈扮演老师,我是他们的“lydia老师”。我们仨约定,当我是妈妈的时候,我得叫他们小宝宝,当我是lydia老师的时候,我得叫他们为小朋友。那段时间lydia老师可吃香了。
只要开始讲绘本,都只有我坐在床上准备就绪,他们还在玩得不亦乐乎。大嗓门一吆喝“讲故事啦,讲故事啦,lydia老师讲故事啦”,吆喝上两次,不一会儿功夫,他们就像小鸡找妈妈似的飞奔着扑上来,一左一右肩并着,马上就能进入状态
“讲故事啦,讲故事啦,lydia老师讲故事啦”就像是我们家吹响讲绘本的号角,号角一响,姐弟俩生怕错过什么宝贝似的赶紧凑热闹来了
后来才发现,这无意中的小仪式居然跟“凯叔讲故事”“酸石榴叔叔讲故事”等音频的开场前奏有异曲同工之妙。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试试看,为你们家也创造一个更有“喜感”和“仪式感”的开始吧
2.定时定候,营造睡前氛围
每晚我们家2230固定讲绘本时间,成为了规律的自然的习惯。周末的时候可能空闲时也讲上两三本,但这不影响每晚的睡前定时科目。也有全职妈妈可能一天分几个时段都会讲,没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养成固定的模式就好。
一家人轻轻靠坐在一起,呼吸着那一片温暖的缭绕,倾听着那一声声爱的轻吟低唱,让每一个绘本故事美美地在好梦中回味……
3.让目的性和功利性消失
又有多少家长不是为了或这或那的目的给孩子们讲绘本的呢?说不清也道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愿意给孩子们讲绘本的家长们,都认同阅读的价值,认同知识的力量,他们也不仅只是嘴上说,还愿意去做,去付出时间陪伴,他们是勇于走在育儿探索前端的一群小伙伴。
哪怕如此,别因为“输在起跑线”的担忧,别自以为懂得了一些方法,就把大人们那一点小心思暴露无遗。一次次的引导孩子复述故事,一次次的考考孩子的认字能力,一次次的测试孩子的记忆跨度,长此以往,亲子阅读这条路上只会渐行渐远。
与其想在讲绘本这件事上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我更在意保持孩子们对书本的兴趣和热爱。
4.男女有别,绘本选择要均衡
家有二宝,男女有别,同时间点讲同一本绘本确实挺考验讲述能力的。姐弟俩总有各自坚持的绘本,互不让步,谁都争第一,最终猜拳决胜负定优先。
姐弟俩对绘本慢慢体现出自己的意向,姐姐更喜欢可爱系、萌系、粉红系、公主系列、小女孩系列等等,而弟弟则更喜欢狼系列、恐龙系列、超人系列、怪兽系列、猛兽系列等等,为了避免讲的顺序常常需要裁决,我们在借阅或者购买绘本的时候尽量挑选均衡,贴近姐弟俩的爱好。
5.允许孩子分心,把握孩子兴趣点
讲绘本虽然只有短短15至30分钟,但爸妈一定要做好允许孩子分心的心理准备,特别是男孩子。不必因为孩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定时跳窜而焦虑或困惑,坐不住也是孩子的一种天性,特别是年纪较小的孩子。
当孩子表现分心的时候,一味的对孩子说“快点过来,要不然爸爸/妈妈下次不讲故事啦”“快点过来要不然不是乖宝宝啦”等等,请相信我这些招数不会凑效的。试试用绘本故事中的有趣点把孩子吸引回来吧,前提是需要好好把握住你孩子的兴趣点。我们家姐姐5岁多了,分心的情况较少,但弟弟倒是常常喜欢搞搞小动作,邀请他一起寻找小动物,数数小动物,他是最乐意的,屡试不爽。
6.角色代入演绎
绝大多数人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没有主持人的天赋,我们无法保证抑扬顿挫,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婉转柔情;但我们可以饱含真情,可以不厌其烦,可以举手投足之间真实自如,可以时而发出各种动物的夸张叫声,可以时而手舞足蹈,可以时而挤眉弄眼表情帝。
试想想,当我们讲的时候已经角色代入,恐龙嗷呜叫,狼嚎,蹑手蹑脚,鬼鬼祟祟,目瞪口呆,打哈欠,打喷嚏,眉头深锁这些还需要逐字逐句解释吗?
7.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
不喜欢一边读绘本一边问孩子问题,爱问才是孩子的天性,而不是回答问题。读的内容简单也好,复杂也罢,别追究孩子们是否都听懂了,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有质的外露。
对家长来说,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一味提出问题更重要。我不问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不问故事主人公做得对还是不对,不问记不记得这个字怎么念……但一股脑的坚持讲下来,姐姐问,“黑熊懒洋洋的跟着妈妈走”是不是《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的懒羊羊;“王子倒在血泊中”什么是血泊?姐姐问,什么是算计?让孩子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还是勉强的带着爸妈的问题去听?相信只是轻松的选择。
8.专注画面,不专注文字
绘本的文字多与少,字句是否押韵,意境是否深远动人,大人与孩子阅历不同理解不同,我们不强求;但我们会一起找寻,看看有哪些小动物居然画不显眼的角落里差一点就没被发现;我们会一起辨别,那些躲在草丛中几乎埋没在自然色里的逼真衬托;我们会一起探讨,画得像不像?我们会不会学着画?
9.至少坚持读完一遍,孩子喜欢读几遍就读几遍
翻开才读两页可能孩子就不愿意继续听下去要换其他,我通常会坚快速读完一本再去换。因为丢下总是容易的,再去重拾就很难了。绘本好不容易借或者购买回来,至少雁过留声发挥一点价值,读下去也才能知道孩子不喜欢的原因,为绘本挑选积累经验。至于孩子喜欢听愿意听的,直接果断地快乐地启动单曲循环模式!
10.把绘本用起来,与日常生活粘连
把绘本用起来,与日常生活粘连,这是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点。坚持读绘本后发现我们有“神秘暗语”了,只有我们才懂的秘密暗语,把我们团团笼罩在一层“亲密”的薄纱中,常爆发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爆笑和难以理解的默契。
看完《哎呀,有情况》,弟弟家里发现小动物有如蟑螂壁虎飞蛾蚊虫之类的,总立马奔走相告“有情况,有情况”;看完《蜗牛在雨天里跳舞》,雨后总会从树丛中抓来好多蜗牛,家里爬得到处都是,杯子边缘,甚至键盘上蜗牛都在跳舞,还常常收到姐弟俩送的蜗牛礼物;看完《好高好高》荡秋千时姐姐说:妈妈你看,我像青蛙小妹一样好高好高吧;看完《老狼老狼,几点了》,只要说“老狼老狼几点了”姐姐心领神会跑出厅里看钟点去了;买菜的时候发现了一条菜虫,原来是家里《一寸虫》,边拿着虫子边拿着书,对比着…...
读绘本不仅仅只是睡前故事,也不仅仅只是30分钟的高质量陪伴,它其实也是生活的缩影,乐趣的汇集,更应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粘连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想孩子快乐地“逼着”“吵着”“闹着”家长们讲绘本故事吗?试试这些小技巧吧! 查看全部

妈妈,讲故事时间到了

妈妈,讲故事的时候要专心
妈妈,别玩手机了,讲故事时间到了
妈妈,快点,别磨磨蹭蹭啦,讲故事时间到了
孩子们总是会善意的提醒我每日必修课-讲绘本时间到了
曾试过,已经晚上12点,尝试用商量的口吻跟姐弟俩商量,“已经很晚了,不如今晚不讲故事了,明天睡醒再讲好不好”;得到的回应绝对是各种不依各种不愿,甚至还发脾气哭闹,你不得不努力撑开双眼皮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讲完一本,才能让大家安心入睡。入睡前那刻心底里暗暗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早点讲故事
曾试过,扁桃体发炎,声音已经嘶哑得完全辨不出男女,你不得不轻抚着喉咙尝试用着“迷人”的假音最起码讲完一本,只为那满脸的期待和不变的等待
在我们家,每天不需要像赶鸭子似的把娃俩往床上赶,到点了该他们着急了,捧着绘本把我们叫唤,催着讲故事
从每天像完成任务似的给孩子们讲绘本,到快乐地被孩子们“逼着”讲绘本,我们做了些什么呢?分享10个我们家的小技巧给大家,让大家都一起快乐加入亲子共读吧!
1.创造一个有喜感仪式感的开始
刚开始读绘本那段时间,家里碰巧常玩扮演老师和小朋友的游戏,有时候姐姐扮演老师,有时候妈妈扮演老师,我是他们的“lydia老师”。我们仨约定,当我是妈妈的时候,我得叫他们小宝宝,当我是lydia老师的时候,我得叫他们为小朋友。那段时间lydia老师可吃香了。
只要开始讲绘本,都只有我坐在床上准备就绪,他们还在玩得不亦乐乎。大嗓门一吆喝“讲故事啦,讲故事啦,lydia老师讲故事啦”,吆喝上两次,不一会儿功夫,他们就像小鸡找妈妈似的飞奔着扑上来,一左一右肩并着,马上就能进入状态
“讲故事啦,讲故事啦,lydia老师讲故事啦”就像是我们家吹响讲绘本的号角,号角一响,姐弟俩生怕错过什么宝贝似的赶紧凑热闹来了
后来才发现,这无意中的小仪式居然跟“凯叔讲故事”“酸石榴叔叔讲故事”等音频的开场前奏有异曲同工之妙。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试试看,为你们家也创造一个更有“喜感”和“仪式感”的开始吧
2.定时定候,营造睡前氛围
每晚我们家2230固定讲绘本时间,成为了规律的自然的习惯。周末的时候可能空闲时也讲上两三本,但这不影响每晚的睡前定时科目。也有全职妈妈可能一天分几个时段都会讲,没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养成固定的模式就好。
一家人轻轻靠坐在一起,呼吸着那一片温暖的缭绕,倾听着那一声声爱的轻吟低唱,让每一个绘本故事美美地在好梦中回味……
3.让目的性和功利性消失
又有多少家长不是为了或这或那的目的给孩子们讲绘本的呢?说不清也道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愿意给孩子们讲绘本的家长们,都认同阅读的价值,认同知识的力量,他们也不仅只是嘴上说,还愿意去做,去付出时间陪伴,他们是勇于走在育儿探索前端的一群小伙伴。
哪怕如此,别因为“输在起跑线”的担忧,别自以为懂得了一些方法,就把大人们那一点小心思暴露无遗。一次次的引导孩子复述故事,一次次的考考孩子的认字能力,一次次的测试孩子的记忆跨度,长此以往,亲子阅读这条路上只会渐行渐远。
与其想在讲绘本这件事上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我更在意保持孩子们对书本的兴趣和热爱。
4.男女有别,绘本选择要均衡
家有二宝,男女有别,同时间点讲同一本绘本确实挺考验讲述能力的。姐弟俩总有各自坚持的绘本,互不让步,谁都争第一,最终猜拳决胜负定优先。
姐弟俩对绘本慢慢体现出自己的意向,姐姐更喜欢可爱系、萌系、粉红系、公主系列、小女孩系列等等,而弟弟则更喜欢狼系列、恐龙系列、超人系列、怪兽系列、猛兽系列等等,为了避免讲的顺序常常需要裁决,我们在借阅或者购买绘本的时候尽量挑选均衡,贴近姐弟俩的爱好。
5.允许孩子分心,把握孩子兴趣点
讲绘本虽然只有短短15至30分钟,但爸妈一定要做好允许孩子分心的心理准备,特别是男孩子。不必因为孩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定时跳窜而焦虑或困惑,坐不住也是孩子的一种天性,特别是年纪较小的孩子。
当孩子表现分心的时候,一味的对孩子说“快点过来,要不然爸爸/妈妈下次不讲故事啦”“快点过来要不然不是乖宝宝啦”等等,请相信我这些招数不会凑效的。试试用绘本故事中的有趣点把孩子吸引回来吧,前提是需要好好把握住你孩子的兴趣点。我们家姐姐5岁多了,分心的情况较少,但弟弟倒是常常喜欢搞搞小动作,邀请他一起寻找小动物,数数小动物,他是最乐意的,屡试不爽。
6.角色代入演绎
绝大多数人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没有主持人的天赋,我们无法保证抑扬顿挫,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婉转柔情;但我们可以饱含真情,可以不厌其烦,可以举手投足之间真实自如,可以时而发出各种动物的夸张叫声,可以时而手舞足蹈,可以时而挤眉弄眼表情帝。
试想想,当我们讲的时候已经角色代入,恐龙嗷呜叫,狼嚎,蹑手蹑脚,鬼鬼祟祟,目瞪口呆,打哈欠,打喷嚏,眉头深锁这些还需要逐字逐句解释吗?
7.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
不喜欢一边读绘本一边问孩子问题,爱问才是孩子的天性,而不是回答问题。读的内容简单也好,复杂也罢,别追究孩子们是否都听懂了,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有质的外露。
对家长来说,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一味提出问题更重要。我不问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不问故事主人公做得对还是不对,不问记不记得这个字怎么念……但一股脑的坚持讲下来,姐姐问,“黑熊懒洋洋的跟着妈妈走”是不是《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的懒羊羊;“王子倒在血泊中”什么是血泊?姐姐问,什么是算计?让孩子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还是勉强的带着爸妈的问题去听?相信只是轻松的选择。
8.专注画面,不专注文字
绘本的文字多与少,字句是否押韵,意境是否深远动人,大人与孩子阅历不同理解不同,我们不强求;但我们会一起找寻,看看有哪些小动物居然画不显眼的角落里差一点就没被发现;我们会一起辨别,那些躲在草丛中几乎埋没在自然色里的逼真衬托;我们会一起探讨,画得像不像?我们会不会学着画?
9.至少坚持读完一遍,孩子喜欢读几遍就读几遍
翻开才读两页可能孩子就不愿意继续听下去要换其他,我通常会坚快速读完一本再去换。因为丢下总是容易的,再去重拾就很难了。绘本好不容易借或者购买回来,至少雁过留声发挥一点价值,读下去也才能知道孩子不喜欢的原因,为绘本挑选积累经验。至于孩子喜欢听愿意听的,直接果断地快乐地启动单曲循环模式!
10.把绘本用起来,与日常生活粘连
把绘本用起来,与日常生活粘连,这是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点。坚持读绘本后发现我们有“神秘暗语”了,只有我们才懂的秘密暗语,把我们团团笼罩在一层“亲密”的薄纱中,常爆发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爆笑和难以理解的默契。
看完《哎呀,有情况》,弟弟家里发现小动物有如蟑螂壁虎飞蛾蚊虫之类的,总立马奔走相告“有情况,有情况”;看完《蜗牛在雨天里跳舞》,雨后总会从树丛中抓来好多蜗牛,家里爬得到处都是,杯子边缘,甚至键盘上蜗牛都在跳舞,还常常收到姐弟俩送的蜗牛礼物;看完《好高好高》荡秋千时姐姐说:妈妈你看,我像青蛙小妹一样好高好高吧;看完《老狼老狼,几点了》,只要说“老狼老狼几点了”姐姐心领神会跑出厅里看钟点去了;买菜的时候发现了一条菜虫,原来是家里《一寸虫》,边拿着虫子边拿着书,对比着…...
读绘本不仅仅只是睡前故事,也不仅仅只是30分钟的高质量陪伴,它其实也是生活的缩影,乐趣的汇集,更应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粘连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想孩子快乐地“逼着”“吵着”“闹着”家长们讲绘本故事吗?试试这些小技巧吧!

面临坚持和放弃都对的育儿困惑,我选择了放弃

亲子教育微号+rryp1001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5 次浏览 • 2018-10-14 19:38 • 来自相关话题

育儿路上会面临很多困惑,没有答案,来不及找答案,有时候坚持有它的道理,但放弃也没有错。但很多时候,其实坚持和放弃都是父母的世界。

昨天我们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最终我的处理是放弃原则的处理。可能不同家长的处理方式不同,当时的我也纠结也困惑。
案例前提: 
读大班的姐姐每天作业是完成3页字的练习,3页字内容不限,可以数字、拼音、笔画各描红1页,也可以穿插画画或者拿大人的书来圈认识的字(作业属于家庭布置的,假如学校布置了要写2页,那就是家庭作业为写1页)
案例背景:
一天爸爸妈妈外出吃饭,22点才到家,姐姐当晚一页字没写,而每天完成3页字姐姐是知道清楚的。姐姐问可不可以少写一点,妈妈拒绝了。于是姐姐就跑到衣帽间里关起门开始发脾气,哭闹,愈演愈烈,不听哄劝。
教育疑问:
1.孩子对于明知道需要完成的任务因为爸爸妈妈不在家而不自觉,对于应承担的逃避?
2.当没有答应减少任务量的情况下通过哭闹去达到目的,父母是否应该妥协?
3.当时已近23点,是放弃当天3页的要求还是坚持需完成才能睡觉?如果放弃的话,是否代表以后都可以这样逃避任务?或者用这样的方式达成谈条件。如果坚持的话凌晨都还在写作业又是否如我如愿?
4.哭闹最终会停止,那是当晚趁机再次深入剖析这个问题?还是等她平静过后再找时间探讨,但可能到时孩子已经淡忘了。
当时处理:
1.孩子确实还没养成自觉的习惯,但是我们确认为她理应完成,无需陪伴,父母期望值过高,超出她现阶段的能力。
2.爸爸妈妈晚回确实是影响孩子的一大因素,父母先要自检。
3.最终当天一页都没写作业,因为要一个孩子23点后还在写作业绝对是恐怖的体验,绝对会带来对学习的恐惧和厌恶,这不是我想留下的,相反,哪怕坚持了让她去写去完成了也不能立马培养出自觉自律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4.当晚睡觉前还是继续聊了5分钟,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她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有解释一下幼小衔接阶段提前适应写作业的模式入学会更轻松些。
引发思考:
1.逃离不出用成人世界的规则要求孩子,那有更好的方式引导孩子去到想TA抵达的地方吗?
2.当时的怒气很容易意气用事,除了考虑当时应该坚持的,更应该想想哪怕坚持的是对的但可能带来更意想不到的影响,这才是做决定的关键。
3.刻意教育的影子,对孩子独特个性的养成又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
4.不说比说好?说还是不说?
可能很多家长说,我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我压根就是快乐教育的理念,孩子快乐就好,不会强制孩子写作业。
哦,那好吧。类似的困惑有吗?一起交流交流呗 查看全部

育儿路上会面临很多困惑,没有答案,来不及找答案,有时候坚持有它的道理,但放弃也没有错。但很多时候,其实坚持和放弃都是父母的世界。

昨天我们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最终我的处理是放弃原则的处理。可能不同家长的处理方式不同,当时的我也纠结也困惑。
案例前提: 
读大班的姐姐每天作业是完成3页字的练习,3页字内容不限,可以数字、拼音、笔画各描红1页,也可以穿插画画或者拿大人的书来圈认识的字(作业属于家庭布置的,假如学校布置了要写2页,那就是家庭作业为写1页)
案例背景:
一天爸爸妈妈外出吃饭,22点才到家,姐姐当晚一页字没写,而每天完成3页字姐姐是知道清楚的。姐姐问可不可以少写一点,妈妈拒绝了。于是姐姐就跑到衣帽间里关起门开始发脾气,哭闹,愈演愈烈,不听哄劝。
教育疑问:
1.孩子对于明知道需要完成的任务因为爸爸妈妈不在家而不自觉,对于应承担的逃避?
2.当没有答应减少任务量的情况下通过哭闹去达到目的,父母是否应该妥协?
3.当时已近23点,是放弃当天3页的要求还是坚持需完成才能睡觉?如果放弃的话,是否代表以后都可以这样逃避任务?或者用这样的方式达成谈条件。如果坚持的话凌晨都还在写作业又是否如我如愿?
4.哭闹最终会停止,那是当晚趁机再次深入剖析这个问题?还是等她平静过后再找时间探讨,但可能到时孩子已经淡忘了。
当时处理:
1.孩子确实还没养成自觉的习惯,但是我们确认为她理应完成,无需陪伴,父母期望值过高,超出她现阶段的能力。
2.爸爸妈妈晚回确实是影响孩子的一大因素,父母先要自检。
3.最终当天一页都没写作业,因为要一个孩子23点后还在写作业绝对是恐怖的体验,绝对会带来对学习的恐惧和厌恶,这不是我想留下的,相反,哪怕坚持了让她去写去完成了也不能立马培养出自觉自律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4.当晚睡觉前还是继续聊了5分钟,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她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有解释一下幼小衔接阶段提前适应写作业的模式入学会更轻松些。
引发思考:
1.逃离不出用成人世界的规则要求孩子,那有更好的方式引导孩子去到想TA抵达的地方吗?
2.当时的怒气很容易意气用事,除了考虑当时应该坚持的,更应该想想哪怕坚持的是对的但可能带来更意想不到的影响,这才是做决定的关键。
3.刻意教育的影子,对孩子独特个性的养成又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
4.不说比说好?说还是不说?
可能很多家长说,我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我压根就是快乐教育的理念,孩子快乐就好,不会强制孩子写作业。
哦,那好吧。类似的困惑有吗?一起交流交流呗

快乐地被孩子们“逼着”讲绘本,我用了10个小技巧

亲子教育李茶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58 次浏览 • 2018-10-31 16:00 • 来自相关话题

妈妈,讲故事时间到了

妈妈,讲故事的时候要专心
妈妈,别玩手机了,讲故事时间到了
妈妈,快点,别磨磨蹭蹭啦,讲故事时间到了
孩子们总是会善意的提醒我每日必修课-讲绘本时间到了
曾试过,已经晚上12点,尝试用商量的口吻跟姐弟俩商量,“已经很晚了,不如今晚不讲故事了,明天睡醒再讲好不好”;得到的回应绝对是各种不依各种不愿,甚至还发脾气哭闹,你不得不努力撑开双眼皮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讲完一本,才能让大家安心入睡。入睡前那刻心底里暗暗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早点讲故事
曾试过,扁桃体发炎,声音已经嘶哑得完全辨不出男女,你不得不轻抚着喉咙尝试用着“迷人”的假音最起码讲完一本,只为那满脸的期待和不变的等待
在我们家,每天不需要像赶鸭子似的把娃俩往床上赶,到点了该他们着急了,捧着绘本把我们叫唤,催着讲故事
从每天像完成任务似的给孩子们讲绘本,到快乐地被孩子们“逼着”讲绘本,我们做了些什么呢?分享10个我们家的小技巧给大家,让大家都一起快乐加入亲子共读吧!
1.创造一个有“喜感”和“仪式感”的开始
刚开始读绘本那段时间,家里碰巧常玩扮演老师和小朋友的游戏,有时候姐姐扮演老师,有时候妈妈扮演老师,我是他们的“lydia老师”。我们仨约定,当我是妈妈的时候,我得叫他们小宝宝,当我是lydia老师的时候,我得叫他们为小朋友。那段时间lydia老师可吃香了。
只要开始讲绘本,都只有我坐在床上准备就绪,他们还在玩得不亦乐乎。大嗓门一吆喝“讲故事啦,讲故事啦,lydia老师讲故事啦”,吆喝上两次,不一会儿功夫,他们就像小鸡找妈妈似的飞奔着扑上来,一左一右肩并着,马上就能进入状态
“讲故事啦,讲故事啦,lydia老师讲故事啦”就像是我们家吹响讲绘本的号角,号角一响,姐弟俩生怕错过什么宝贝似的赶紧凑热闹来了
后来才发现,这无意中的小仪式居然跟“凯叔讲故事”“酸石榴叔叔讲故事”等音频的开场前奏有异曲同工之妙。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试试看,为你们家也创造一个更有“喜感”和“仪式感”的开始吧
2.定时定候,营造睡前氛围
每晚我们家2230固定讲绘本时间,成为了规律的自然的习惯。周末的时候可能空闲时也讲上两三本,但这不影响每晚的睡前定时科目。也有全职妈妈可能一天分几个时段都会讲,没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养成固定的模式就好。
一家人轻轻靠坐在一起,呼吸着那一片温暖的缭绕,倾听着那一声声爱的轻吟低唱,让每一个绘本故事美美地在好梦中回味……
3.让目的性和功利性消失
又有多少家长不是为了或这或那的目的给孩子们讲绘本的呢?说不清也道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愿意给孩子们讲绘本的家长们,都认同阅读的价值,认同知识的力量,他们也不仅只是嘴上说,还愿意去做,去付出时间陪伴,他们是勇于走在育儿探索前端的一群小伙伴。
哪怕如此,别因为“输在起跑线”的担忧,别自以为懂得了一些方法,就把大人们那一点小心思暴露无遗。一次次的引导孩子复述故事,一次次的考考孩子的认字能力,一次次的测试孩子的记忆跨度,长此以往,亲子阅读这条路上只会渐行渐远。
与其想在讲绘本这件事上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我更在意保持孩子们对书本的兴趣和热爱。
4.男女有别,绘本选择要均衡
家有二宝,男女有别,同时间点讲同一本绘本确实挺考验讲述能力的。姐弟俩总有各自坚持的绘本,互不让步,谁都争第一,最终猜拳决胜负定优先。
姐弟俩对绘本慢慢体现出自己的意向,姐姐更喜欢可爱系、萌系、粉红系、公主系列、小女孩系列等等,而弟弟则更喜欢狼系列、恐龙系列、超人系列、怪兽系列、猛兽系列等等,为了避免讲的顺序常常需要裁决,我们在借阅或者购买绘本的时候尽量挑选均衡,贴近姐弟俩的爱好。
5.允许孩子分心,把握孩子兴趣点
讲绘本虽然只有短短15至30分钟,但爸妈一定要做好允许孩子分心的心理准备,特别是男孩子。不必因为孩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定时跳窜而焦虑或困惑,坐不住也是孩子的一种天性,特别是年纪较小的孩子。
当孩子表现分心的时候,一味的对孩子说“快点过来,要不然爸爸/妈妈下次不讲故事啦”“快点过来要不然不是乖宝宝啦”等等,请相信我这些招数不会凑效的。试试用绘本故事中的有趣点把孩子吸引回来吧,前提是需要好好把握住你孩子的兴趣点。我们家姐姐5岁多了,分心的情况较少,但弟弟倒是常常喜欢搞搞小动作,邀请他一起寻找小动物,数数小动物,他是最乐意的,屡试不爽。
6.角色代入演绎
绝大多数人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没有主持人的天赋,我们无法保证抑扬顿挫,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婉转柔情;但我们可以饱含真情,可以不厌其烦,可以举手投足之间真实自如,可以时而发出各种动物的夸张叫声,可以时而手舞足蹈,可以时而挤眉弄眼表情帝。
试想想,当我们讲的时候已经角色代入,恐龙嗷呜叫,狼嚎,蹑手蹑脚,鬼鬼祟祟,目瞪口呆,打哈欠,打喷嚏,眉头深锁这些还需要逐字逐句解释吗?
7.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
不喜欢一边读绘本一边问孩子问题,爱问才是孩子的天性,而不是回答问题。读的内容简单也好,复杂也罢,别追究孩子们是否都听懂了,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有质的外露。
对家长来说,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一味提出问题更重要。我不问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不问故事主人公做得对还是不对,不问记不记得这个字怎么念……但一股脑的坚持讲下来,姐姐问,“黑熊懒洋洋的跟着妈妈走”是不是《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的懒羊羊;“王子倒在血泊中”什么是血泊?姐姐问,什么是算计?让孩子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还是勉强的带着爸妈的问题去听?相信只是轻松的选择。
8.专注画面,不专注文字
绘本的文字多与少,字句是否押韵,意境是否深远动人,大人与孩子阅历不同理解不同,我们不强求;但我们会一起找寻,看看有哪些小动物居然画不显眼的角落里差一点就没被发现;我们会一起辨别,那些躲在草丛中几乎埋没在自然色里的逼真衬托;我们会一起探讨,画得像不像?我们会不会学着画?
9.至少坚持读完一遍,孩子喜欢读几遍就读几遍
翻开才读两页可能孩子就不愿意继续听下去要换其他,我通常会坚快速读完一本再去换。因为丢下总是容易的,再去重拾就很难了。绘本好不容易借或者购买回来,至少雁过留声发挥一点价值,读下去也才能知道孩子不喜欢的原因,为绘本挑选积累经验。至于孩子喜欢听愿意听的,直接果断地快乐地启动单曲循环模式!
10.把绘本用起来,与日常生活粘连
把绘本用起来,与日常生活粘连,这是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点。坚持读绘本后发现我们有“神秘暗语”了,只有我们才懂的秘密暗语,把我们团团笼罩在一层“亲密”的薄纱中,常爆发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爆笑和难以理解的默契。
看完《哎呀,有情况》,弟弟家里发现小动物有如蟑螂壁虎飞蛾蚊虫之类的,总立马奔走相告“有情况,有情况”;看完《蜗牛在雨天里跳舞》,雨后总会从树丛中抓来好多蜗牛,家里爬得到处都是,杯子边缘,甚至键盘上蜗牛都在跳舞,还常常收到姐弟俩送的蜗牛礼物;看完《好高好高》荡秋千时姐姐说:妈妈你看,我像青蛙小妹一样好高好高吧;看完《老狼老狼,几点了》,只要说“老狼老狼几点了”姐姐心领神会跑出厅里看钟点去了;买菜的时候发现了一条菜虫,原来是家里《一寸虫》,边拿着虫子边拿着书,对比着…...
读绘本不仅仅只是睡前故事,也不仅仅只是30分钟的高质量陪伴,它其实也是生活的缩影,乐趣的汇集,更应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粘连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想孩子快乐地“逼着”“吵着”“闹着”家长们讲绘本故事吗?试试这些小技巧吧! 查看全部

妈妈,讲故事时间到了

妈妈,讲故事的时候要专心
妈妈,别玩手机了,讲故事时间到了
妈妈,快点,别磨磨蹭蹭啦,讲故事时间到了
孩子们总是会善意的提醒我每日必修课-讲绘本时间到了
曾试过,已经晚上12点,尝试用商量的口吻跟姐弟俩商量,“已经很晚了,不如今晚不讲故事了,明天睡醒再讲好不好”;得到的回应绝对是各种不依各种不愿,甚至还发脾气哭闹,你不得不努力撑开双眼皮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讲完一本,才能让大家安心入睡。入睡前那刻心底里暗暗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早点讲故事
曾试过,扁桃体发炎,声音已经嘶哑得完全辨不出男女,你不得不轻抚着喉咙尝试用着“迷人”的假音最起码讲完一本,只为那满脸的期待和不变的等待
在我们家,每天不需要像赶鸭子似的把娃俩往床上赶,到点了该他们着急了,捧着绘本把我们叫唤,催着讲故事
从每天像完成任务似的给孩子们讲绘本,到快乐地被孩子们“逼着”讲绘本,我们做了些什么呢?分享10个我们家的小技巧给大家,让大家都一起快乐加入亲子共读吧!
1.创造一个有喜感仪式感的开始
刚开始读绘本那段时间,家里碰巧常玩扮演老师和小朋友的游戏,有时候姐姐扮演老师,有时候妈妈扮演老师,我是他们的“lydia老师”。我们仨约定,当我是妈妈的时候,我得叫他们小宝宝,当我是lydia老师的时候,我得叫他们为小朋友。那段时间lydia老师可吃香了。
只要开始讲绘本,都只有我坐在床上准备就绪,他们还在玩得不亦乐乎。大嗓门一吆喝“讲故事啦,讲故事啦,lydia老师讲故事啦”,吆喝上两次,不一会儿功夫,他们就像小鸡找妈妈似的飞奔着扑上来,一左一右肩并着,马上就能进入状态
“讲故事啦,讲故事啦,lydia老师讲故事啦”就像是我们家吹响讲绘本的号角,号角一响,姐弟俩生怕错过什么宝贝似的赶紧凑热闹来了
后来才发现,这无意中的小仪式居然跟“凯叔讲故事”“酸石榴叔叔讲故事”等音频的开场前奏有异曲同工之妙。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试试看,为你们家也创造一个更有“喜感”和“仪式感”的开始吧
2.定时定候,营造睡前氛围
每晚我们家2230固定讲绘本时间,成为了规律的自然的习惯。周末的时候可能空闲时也讲上两三本,但这不影响每晚的睡前定时科目。也有全职妈妈可能一天分几个时段都会讲,没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养成固定的模式就好。
一家人轻轻靠坐在一起,呼吸着那一片温暖的缭绕,倾听着那一声声爱的轻吟低唱,让每一个绘本故事美美地在好梦中回味……
3.让目的性和功利性消失
又有多少家长不是为了或这或那的目的给孩子们讲绘本的呢?说不清也道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愿意给孩子们讲绘本的家长们,都认同阅读的价值,认同知识的力量,他们也不仅只是嘴上说,还愿意去做,去付出时间陪伴,他们是勇于走在育儿探索前端的一群小伙伴。
哪怕如此,别因为“输在起跑线”的担忧,别自以为懂得了一些方法,就把大人们那一点小心思暴露无遗。一次次的引导孩子复述故事,一次次的考考孩子的认字能力,一次次的测试孩子的记忆跨度,长此以往,亲子阅读这条路上只会渐行渐远。
与其想在讲绘本这件事上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我更在意保持孩子们对书本的兴趣和热爱。
4.男女有别,绘本选择要均衡
家有二宝,男女有别,同时间点讲同一本绘本确实挺考验讲述能力的。姐弟俩总有各自坚持的绘本,互不让步,谁都争第一,最终猜拳决胜负定优先。
姐弟俩对绘本慢慢体现出自己的意向,姐姐更喜欢可爱系、萌系、粉红系、公主系列、小女孩系列等等,而弟弟则更喜欢狼系列、恐龙系列、超人系列、怪兽系列、猛兽系列等等,为了避免讲的顺序常常需要裁决,我们在借阅或者购买绘本的时候尽量挑选均衡,贴近姐弟俩的爱好。
5.允许孩子分心,把握孩子兴趣点
讲绘本虽然只有短短15至30分钟,但爸妈一定要做好允许孩子分心的心理准备,特别是男孩子。不必因为孩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定时跳窜而焦虑或困惑,坐不住也是孩子的一种天性,特别是年纪较小的孩子。
当孩子表现分心的时候,一味的对孩子说“快点过来,要不然爸爸/妈妈下次不讲故事啦”“快点过来要不然不是乖宝宝啦”等等,请相信我这些招数不会凑效的。试试用绘本故事中的有趣点把孩子吸引回来吧,前提是需要好好把握住你孩子的兴趣点。我们家姐姐5岁多了,分心的情况较少,但弟弟倒是常常喜欢搞搞小动作,邀请他一起寻找小动物,数数小动物,他是最乐意的,屡试不爽。
6.角色代入演绎
绝大多数人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没有主持人的天赋,我们无法保证抑扬顿挫,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婉转柔情;但我们可以饱含真情,可以不厌其烦,可以举手投足之间真实自如,可以时而发出各种动物的夸张叫声,可以时而手舞足蹈,可以时而挤眉弄眼表情帝。
试想想,当我们讲的时候已经角色代入,恐龙嗷呜叫,狼嚎,蹑手蹑脚,鬼鬼祟祟,目瞪口呆,打哈欠,打喷嚏,眉头深锁这些还需要逐字逐句解释吗?
7.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
不喜欢一边读绘本一边问孩子问题,爱问才是孩子的天性,而不是回答问题。读的内容简单也好,复杂也罢,别追究孩子们是否都听懂了,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有质的外露。
对家长来说,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一味提出问题更重要。我不问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不问故事主人公做得对还是不对,不问记不记得这个字怎么念……但一股脑的坚持讲下来,姐姐问,“黑熊懒洋洋的跟着妈妈走”是不是《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的懒羊羊;“王子倒在血泊中”什么是血泊?姐姐问,什么是算计?让孩子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还是勉强的带着爸妈的问题去听?相信只是轻松的选择。
8.专注画面,不专注文字
绘本的文字多与少,字句是否押韵,意境是否深远动人,大人与孩子阅历不同理解不同,我们不强求;但我们会一起找寻,看看有哪些小动物居然画不显眼的角落里差一点就没被发现;我们会一起辨别,那些躲在草丛中几乎埋没在自然色里的逼真衬托;我们会一起探讨,画得像不像?我们会不会学着画?
9.至少坚持读完一遍,孩子喜欢读几遍就读几遍
翻开才读两页可能孩子就不愿意继续听下去要换其他,我通常会坚快速读完一本再去换。因为丢下总是容易的,再去重拾就很难了。绘本好不容易借或者购买回来,至少雁过留声发挥一点价值,读下去也才能知道孩子不喜欢的原因,为绘本挑选积累经验。至于孩子喜欢听愿意听的,直接果断地快乐地启动单曲循环模式!
10.把绘本用起来,与日常生活粘连
把绘本用起来,与日常生活粘连,这是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点。坚持读绘本后发现我们有“神秘暗语”了,只有我们才懂的秘密暗语,把我们团团笼罩在一层“亲密”的薄纱中,常爆发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爆笑和难以理解的默契。
看完《哎呀,有情况》,弟弟家里发现小动物有如蟑螂壁虎飞蛾蚊虫之类的,总立马奔走相告“有情况,有情况”;看完《蜗牛在雨天里跳舞》,雨后总会从树丛中抓来好多蜗牛,家里爬得到处都是,杯子边缘,甚至键盘上蜗牛都在跳舞,还常常收到姐弟俩送的蜗牛礼物;看完《好高好高》荡秋千时姐姐说:妈妈你看,我像青蛙小妹一样好高好高吧;看完《老狼老狼,几点了》,只要说“老狼老狼几点了”姐姐心领神会跑出厅里看钟点去了;买菜的时候发现了一条菜虫,原来是家里《一寸虫》,边拿着虫子边拿着书,对比着…...
读绘本不仅仅只是睡前故事,也不仅仅只是30分钟的高质量陪伴,它其实也是生活的缩影,乐趣的汇集,更应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粘连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想孩子快乐地“逼着”“吵着”“闹着”家长们讲绘本故事吗?试试这些小技巧吧!

面临坚持和放弃都对的育儿困惑,我选择了放弃

亲子教育微号+rryp1001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5 次浏览 • 2018-10-14 19:38 • 来自相关话题

育儿路上会面临很多困惑,没有答案,来不及找答案,有时候坚持有它的道理,但放弃也没有错。但很多时候,其实坚持和放弃都是父母的世界。

昨天我们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最终我的处理是放弃原则的处理。可能不同家长的处理方式不同,当时的我也纠结也困惑。
案例前提: 
读大班的姐姐每天作业是完成3页字的练习,3页字内容不限,可以数字、拼音、笔画各描红1页,也可以穿插画画或者拿大人的书来圈认识的字(作业属于家庭布置的,假如学校布置了要写2页,那就是家庭作业为写1页)
案例背景:
一天爸爸妈妈外出吃饭,22点才到家,姐姐当晚一页字没写,而每天完成3页字姐姐是知道清楚的。姐姐问可不可以少写一点,妈妈拒绝了。于是姐姐就跑到衣帽间里关起门开始发脾气,哭闹,愈演愈烈,不听哄劝。
教育疑问:
1.孩子对于明知道需要完成的任务因为爸爸妈妈不在家而不自觉,对于应承担的逃避?
2.当没有答应减少任务量的情况下通过哭闹去达到目的,父母是否应该妥协?
3.当时已近23点,是放弃当天3页的要求还是坚持需完成才能睡觉?如果放弃的话,是否代表以后都可以这样逃避任务?或者用这样的方式达成谈条件。如果坚持的话凌晨都还在写作业又是否如我如愿?
4.哭闹最终会停止,那是当晚趁机再次深入剖析这个问题?还是等她平静过后再找时间探讨,但可能到时孩子已经淡忘了。
当时处理:
1.孩子确实还没养成自觉的习惯,但是我们确认为她理应完成,无需陪伴,父母期望值过高,超出她现阶段的能力。
2.爸爸妈妈晚回确实是影响孩子的一大因素,父母先要自检。
3.最终当天一页都没写作业,因为要一个孩子23点后还在写作业绝对是恐怖的体验,绝对会带来对学习的恐惧和厌恶,这不是我想留下的,相反,哪怕坚持了让她去写去完成了也不能立马培养出自觉自律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4.当晚睡觉前还是继续聊了5分钟,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她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有解释一下幼小衔接阶段提前适应写作业的模式入学会更轻松些。
引发思考:
1.逃离不出用成人世界的规则要求孩子,那有更好的方式引导孩子去到想TA抵达的地方吗?
2.当时的怒气很容易意气用事,除了考虑当时应该坚持的,更应该想想哪怕坚持的是对的但可能带来更意想不到的影响,这才是做决定的关键。
3.刻意教育的影子,对孩子独特个性的养成又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
4.不说比说好?说还是不说?
可能很多家长说,我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我压根就是快乐教育的理念,孩子快乐就好,不会强制孩子写作业。
哦,那好吧。类似的困惑有吗?一起交流交流呗 查看全部

育儿路上会面临很多困惑,没有答案,来不及找答案,有时候坚持有它的道理,但放弃也没有错。但很多时候,其实坚持和放弃都是父母的世界。

昨天我们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最终我的处理是放弃原则的处理。可能不同家长的处理方式不同,当时的我也纠结也困惑。
案例前提: 
读大班的姐姐每天作业是完成3页字的练习,3页字内容不限,可以数字、拼音、笔画各描红1页,也可以穿插画画或者拿大人的书来圈认识的字(作业属于家庭布置的,假如学校布置了要写2页,那就是家庭作业为写1页)
案例背景:
一天爸爸妈妈外出吃饭,22点才到家,姐姐当晚一页字没写,而每天完成3页字姐姐是知道清楚的。姐姐问可不可以少写一点,妈妈拒绝了。于是姐姐就跑到衣帽间里关起门开始发脾气,哭闹,愈演愈烈,不听哄劝。
教育疑问:
1.孩子对于明知道需要完成的任务因为爸爸妈妈不在家而不自觉,对于应承担的逃避?
2.当没有答应减少任务量的情况下通过哭闹去达到目的,父母是否应该妥协?
3.当时已近23点,是放弃当天3页的要求还是坚持需完成才能睡觉?如果放弃的话,是否代表以后都可以这样逃避任务?或者用这样的方式达成谈条件。如果坚持的话凌晨都还在写作业又是否如我如愿?
4.哭闹最终会停止,那是当晚趁机再次深入剖析这个问题?还是等她平静过后再找时间探讨,但可能到时孩子已经淡忘了。
当时处理:
1.孩子确实还没养成自觉的习惯,但是我们确认为她理应完成,无需陪伴,父母期望值过高,超出她现阶段的能力。
2.爸爸妈妈晚回确实是影响孩子的一大因素,父母先要自检。
3.最终当天一页都没写作业,因为要一个孩子23点后还在写作业绝对是恐怖的体验,绝对会带来对学习的恐惧和厌恶,这不是我想留下的,相反,哪怕坚持了让她去写去完成了也不能立马培养出自觉自律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4.当晚睡觉前还是继续聊了5分钟,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她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有解释一下幼小衔接阶段提前适应写作业的模式入学会更轻松些。
引发思考:
1.逃离不出用成人世界的规则要求孩子,那有更好的方式引导孩子去到想TA抵达的地方吗?
2.当时的怒气很容易意气用事,除了考虑当时应该坚持的,更应该想想哪怕坚持的是对的但可能带来更意想不到的影响,这才是做决定的关键。
3.刻意教育的影子,对孩子独特个性的养成又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
4.不说比说好?说还是不说?
可能很多家长说,我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我压根就是快乐教育的理念,孩子快乐就好,不会强制孩子写作业。
哦,那好吧。类似的困惑有吗?一起交流交流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