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时话题,一起来聊天

不定时话题,一起来聊天

为什么小孩子爱攀比?

亲子教育NOKIA 8250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66 次浏览 • 2018-11-16 14:48 • 来自相关话题

今天的话题,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小孩子爱攀比”。

攀比,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解释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
“攀比”这种现象,其实不仅仅是在小孩子之间存在,在大人之间也普遍存在着。
小时候,比比谁又有了新玩具,谁有多漂亮的文具盒,比比谁的成绩更好,比比谁又穿了新衣服,谁又背了新书包,谁又买了双名牌鞋。稍长一些,比比谁又去哪里旅游了,谁又换了新手机,买了iPhone 7,买了新的电脑。后来呢?比比谁的工作好,谁更早结婚,谁更早生孩子,生的男孩女孩,孩子上了多好的学校,孩子的成绩……
这么看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攀比”的过程。
都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但是,“攀比”这个词多少带着点贬义色彩,并且在小孩子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那么为什么小孩子爱攀比呢?
1、人“羡慕嫉妒恨”的正常心理人总是有“羡慕嫉妒恨”的心理,这很正常。当你看到别人有比你更好的东西的时候,你开始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想方设法拥有这些“好东西”甚至超越别人。成年人有了独立的能力和理智的思想,他们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更好的生活。但是小孩子只能依赖父母。在他们眼里,父母就是超人,什么事都能做到,又不了解生活之艰辛,于是就会盲目去追求比自己所拥有的更好的东西。
这是人的正常心理,在本文中就不多提了。
2、“别人家的孩子”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句大家耳熟能详从小听到大的话:“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是每个人的童年阴影,我到现在还会被拿来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能上天入地,精通琴棋书画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在外活泼开朗,在家懂事孝顺,能抢着做家务还能拯救世界,不早恋还能比你早结婚,天天和朋友聚会成绩还偏偏比你好,工资比你高,葫芦娃七个人才能做成的事他们一个人就能完成。
你咋不上天呢?






文 / 倪兒
在我看来,小孩子爱攀比,多半是大人教的。

孩子们从小就拿来跟“别人家的孩子”各种比较,不管怎么比,自己就是不如别人。家长天天念叨着“别人家的孩子”,这不恰恰是一种“攀比心理”吗?
家长们要求自己的孩子像别人一样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却没想想自己是否如“别人家的父母”一样,能提供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和温馨的家庭环境。天天在家里吵架闹离婚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活泼外向,喜欢家暴胡搅蛮缠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温柔讲理不暴力,一个月家都不回几次的父母要求孩子要孝顺跟父母亲一点,天天在家里搓麻将耍酒疯的父母要求孩子学习成绩要拿第一,动不动就骂脏话的父母要求孩子要讲文明懂礼貌……
有的父母只看到孟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名垂青史,却没看到“孟母三迁”的良苦用心。我还亲眼见过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午睡,甚至让孩子晚睡去读书做题,还要责怪孩子记忆力差上课爱打瞌睡导致成绩不好(然后被我妈骂了一顿,这时我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了)。


于是,父母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着“别人家的孩子”是苦口婆心催人奋进,孩子偶尔念叨几句“别人家的父母”就成了“这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爱攀比”了。
“别人家的父母带孩子去旅游了……”“我们家没别人家有钱,要知足常乐。”
“别人家的父母给孩子买了一部新手机。”“我们家没别人家有钱,要知足常乐。”
“别人家的父母跟孩子去野营了。”“我们忙着上班呢,不上班哪来的钱啊?我们家没别人家有钱,要知足常乐。”
“……”
我们之前提过,人们有“羡慕嫉妒恨”的正常心理。这五个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你羡慕别人有更好的东西,得不到便嫉妒,最后产生了恨。结果呢?有的孩子得不到别的孩子有的东西,就会去欺负那个孩子,或者去破坏他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

而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没办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优秀”呢?由爱生恨,动辄打骂。

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嘛。
我并不是鼓励孩子攀比的行为,恰恰相反,我觉得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的处境量力而行。虽然我们一直说“人生而平等”,但那是人格上的事。你必须承认,从家庭条件,性格,体质,甚至性别上来说,人本来就生而不平等。
但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对的,“别人家的父母”就是错的呢?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双标”吗?有的家中就是一边羡慕着“别人家的孩子”,一边选择性忽视“自己家的孩子”的优点,给自己找不自在。说不定别人也在羡慕你有这样好的孩子呢。
“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多好,哪像你……”别人家的父母也没天天不管孩子在家里吵架搓麻将啊,你们怎么就不能知足常乐?
从小对此类“攀比”耳濡目染,也难怪小孩子也开始攀比了,而这时候,大人们却又受不了了。所以,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拿你或者家庭条件跟别人比较,也请你停止对孩子们的比较。孩子们还没拿你们跟主席总统们比,你们就庆幸吧。
3、控制型父母在上文中提到的天天念叨着“别人家的孩子”的父母,说白了就是自私。他们天天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照自己所想的来生活,能“听话”。
什么叫“听话”呢?这词乍一看是一个好词,实则让人恐惧。
每次我听到这个词,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两个画面:一个是集中营里,狱警对囚犯们统一管理,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发型一样的囚服,按照狱警的指令行事,不然就被打骂至半死;另一个是工厂流水线,用千篇一律的流程生产出一模一样的产品。

有相当一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成功,一样优秀。他们心里对“成功”“优秀”的定义只有一个,而要做到“成功”“优秀”的途径只有一条——听话。
当所有人对“成功”的定义都只有一个(现在可能已经是了,那就是赚很多钱),所有父母都变成这类爱攀比的“控制型父母”时,想想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不是在培养人才,我们是在培养“听话的人”。那何必呢,生产一批机器人出来不就好了?
其实我们人类真是一种“侵略型动物”,我们总喜欢控制别人,统治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规矩来办事。你会要求你身别人的人不要做这件事不要做那件事,因为这会让自己不舒服。当然,人与人之间本来就该互相磨合,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冲突。但是当这种模式应用到父母与子女上,会发生什么呢?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既然把子女生下来了,就拥有对他们的绝对控制权。这就相当于子女是自己的财产一样,应该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处置。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没有所谓的“相互磨合”,只剩下“我是你老子,你就该听我的”。
我们现在越来越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活出自己的个性”。但恰恰我们最害怕的就是个性。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育向别人看齐,到了一个新环境父母就说“别人怎么做你就跟着怎么做就好了”。罪犯入狱,一定会被剃掉他们的头发,因为头发彰显着个性。当所有人都在做着错的事时,哪怕你做的事多正确你都会局促不安起来。于是我们一直都在观察着别人,努力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引人注目。后来,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变得跟所有优秀的人一样,他们自己对成功的标准都是错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才是对的。我们想要掌控他们的人生走向,以“都是为你好”的名义。
这样的父母,希望你们能做好一个准备:

有一天,你们的孩子会对你们说:“既然这样,那你们来替我活着吧。”(是的我就说过这样的话:))
综上所述,小孩子爱攀比,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父母影响的。明明是自己先拿小孩子跟别人比较,却又指责小孩子爱跟别人比较,这就有点不够意思了吧?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幸福。你没有名牌鞋没有iPhone 7,但是你有父亲的陪伴母亲的唠叨,有营养的鱼汤和可口的饭菜。你没有一个成绩好能赚钱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讲文明懂礼貌会关心人的“小棉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也肯定会有不足。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攀比”上,不如把时间拿来看看自己的努力是否足够。
而这样的文章,我通常要加上一句话:
“个人拙见,不喜可辩驳,请勿喷。” 查看全部

今天的话题,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小孩子爱攀比”

攀比,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解释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
“攀比”这种现象,其实不仅仅是在小孩子之间存在,在大人之间也普遍存在着。
小时候,比比谁又有了新玩具,谁有多漂亮的文具盒,比比谁的成绩更好,比比谁又穿了新衣服,谁又背了新书包,谁又买了双名牌鞋。稍长一些,比比谁又去哪里旅游了,谁又换了新手机,买了iPhone 7,买了新的电脑。后来呢?比比谁的工作好,谁更早结婚,谁更早生孩子,生的男孩女孩,孩子上了多好的学校,孩子的成绩……
这么看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攀比”的过程。
都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但是,“攀比”这个词多少带着点贬义色彩,并且在小孩子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那么为什么小孩子爱攀比呢?

1、人“羡慕嫉妒恨”的正常心理

人总是有“羡慕嫉妒恨”的心理,这很正常。当你看到别人有比你更好的东西的时候,你开始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想方设法拥有这些“好东西”甚至超越别人。成年人有了独立的能力和理智的思想,他们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更好的生活。但是小孩子只能依赖父母。在他们眼里,父母就是超人,什么事都能做到,又不了解生活之艰辛,于是就会盲目去追求比自己所拥有的更好的东西。
这是人的正常心理,在本文中就不多提了。

2、“别人家的孩子”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句大家耳熟能详从小听到大的话:“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是每个人的童年阴影,我到现在还会被拿来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能上天入地,精通琴棋书画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在外活泼开朗,在家懂事孝顺,能抢着做家务还能拯救世界,不早恋还能比你早结婚,天天和朋友聚会成绩还偏偏比你好,工资比你高,葫芦娃七个人才能做成的事他们一个人就能完成。
你咋不上天呢?






文 / 倪兒
在我看来,小孩子爱攀比,多半是大人教的

孩子们从小就拿来跟“别人家的孩子”各种比较,不管怎么比,自己就是不如别人。家长天天念叨着“别人家的孩子”,这不恰恰是一种“攀比心理”吗?
家长们要求自己的孩子像别人一样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却没想想自己是否如“别人家的父母”一样,能提供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和温馨的家庭环境。天天在家里吵架闹离婚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活泼外向,喜欢家暴胡搅蛮缠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温柔讲理不暴力,一个月家都不回几次的父母要求孩子要孝顺跟父母亲一点,天天在家里搓麻将耍酒疯的父母要求孩子学习成绩要拿第一,动不动就骂脏话的父母要求孩子要讲文明懂礼貌……
有的父母只看到孟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名垂青史,却没看到“孟母三迁”的良苦用心。我还亲眼见过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午睡,甚至让孩子晚睡去读书做题,还要责怪孩子记忆力差上课爱打瞌睡导致成绩不好(然后被我妈骂了一顿,这时我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了)。


于是,父母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着“别人家的孩子”是苦口婆心催人奋进,孩子偶尔念叨几句“别人家的父母”就成了“这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爱攀比”了。
“别人家的父母带孩子去旅游了……”“我们家没别人家有钱,要知足常乐。”
“别人家的父母给孩子买了一部新手机。”“我们家没别人家有钱,要知足常乐。”
“别人家的父母跟孩子去野营了。”“我们忙着上班呢,不上班哪来的钱啊?我们家没别人家有钱,要知足常乐。”
“……”
我们之前提过,人们有“羡慕嫉妒恨”的正常心理。这五个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你羡慕别人有更好的东西,得不到便嫉妒,最后产生了恨。结果呢?有的孩子得不到别的孩子有的东西,就会去欺负那个孩子,或者去破坏他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

而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没办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优秀”呢?由爱生恨,动辄打骂。

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嘛。
我并不是鼓励孩子攀比的行为,恰恰相反,我觉得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的处境量力而行。虽然我们一直说“人生而平等”,但那是人格上的事。你必须承认,从家庭条件,性格,体质,甚至性别上来说,人本来就生而不平等
但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对的,“别人家的父母”就是错的呢?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双标”吗?有的家中就是一边羡慕着“别人家的孩子”,一边选择性忽视“自己家的孩子”的优点,给自己找不自在。说不定别人也在羡慕你有这样好的孩子呢。
“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多好,哪像你……”别人家的父母也没天天不管孩子在家里吵架搓麻将啊,你们怎么就不能知足常乐?
从小对此类“攀比”耳濡目染,也难怪小孩子也开始攀比了,而这时候,大人们却又受不了了。所以,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拿你或者家庭条件跟别人比较,也请你停止对孩子们的比较。孩子们还没拿你们跟主席总统们比,你们就庆幸吧。

3、控制型父母

在上文中提到的天天念叨着“别人家的孩子”的父母,说白了就是自私。他们天天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照自己所想的来生活,能“听话”。
什么叫“听话”呢?这词乍一看是一个好词,实则让人恐惧。
每次我听到这个词,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两个画面:一个是集中营里,狱警对囚犯们统一管理,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发型一样的囚服,按照狱警的指令行事,不然就被打骂至半死;另一个是工厂流水线,用千篇一律的流程生产出一模一样的产品。

有相当一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成功,一样优秀。他们心里对“成功”“优秀”的定义只有一个,而要做到“成功”“优秀”的途径只有一条——听话。
当所有人对“成功”的定义都只有一个(现在可能已经是了,那就是赚很多钱),所有父母都变成这类爱攀比的“控制型父母”时,想想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不是在培养人才,我们是在培养“听话的人”。那何必呢,生产一批机器人出来不就好了?
其实我们人类真是一种“侵略型动物”,我们总喜欢控制别人,统治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规矩来办事。你会要求你身别人的人不要做这件事不要做那件事,因为这会让自己不舒服。当然,人与人之间本来就该互相磨合,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冲突。但是当这种模式应用到父母与子女上,会发生什么呢?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既然把子女生下来了,就拥有对他们的绝对控制权。这就相当于子女是自己的财产一样,应该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处置。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没有所谓的“相互磨合”,只剩下“我是你老子,你就该听我的”
我们现在越来越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活出自己的个性”。但恰恰我们最害怕的就是个性。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育向别人看齐,到了一个新环境父母就说“别人怎么做你就跟着怎么做就好了”。罪犯入狱,一定会被剃掉他们的头发,因为头发彰显着个性。当所有人都在做着错的事时,哪怕你做的事多正确你都会局促不安起来。于是我们一直都在观察着别人,努力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引人注目。后来,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变得跟所有优秀的人一样,他们自己对成功的标准都是错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才是对的。我们想要掌控他们的人生走向,以“都是为你好”的名义。
这样的父母,希望你们能做好一个准备:

有一天,你们的孩子会对你们说:“既然这样,那你们来替我活着吧。”(是的我就说过这样的话:))
综上所述,小孩子爱攀比,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父母影响的。明明是自己先拿小孩子跟别人比较,却又指责小孩子爱跟别人比较,这就有点不够意思了吧?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幸福。你没有名牌鞋没有iPhone 7,但是你有父亲的陪伴母亲的唠叨,有营养的鱼汤和可口的饭菜。你没有一个成绩好能赚钱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讲文明懂礼貌会关心人的“小棉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也肯定会有不足。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攀比”上,不如把时间拿来看看自己的努力是否足够。
而这样的文章,我通常要加上一句话:
“个人拙见,不喜可辩驳,请勿喷。”

为什么小孩子爱攀比?

亲子教育NOKIA 8250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66 次浏览 • 2018-11-16 14:48 • 来自相关话题

今天的话题,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小孩子爱攀比”。

攀比,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解释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
“攀比”这种现象,其实不仅仅是在小孩子之间存在,在大人之间也普遍存在着。
小时候,比比谁又有了新玩具,谁有多漂亮的文具盒,比比谁的成绩更好,比比谁又穿了新衣服,谁又背了新书包,谁又买了双名牌鞋。稍长一些,比比谁又去哪里旅游了,谁又换了新手机,买了iPhone 7,买了新的电脑。后来呢?比比谁的工作好,谁更早结婚,谁更早生孩子,生的男孩女孩,孩子上了多好的学校,孩子的成绩……
这么看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攀比”的过程。
都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但是,“攀比”这个词多少带着点贬义色彩,并且在小孩子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那么为什么小孩子爱攀比呢?
1、人“羡慕嫉妒恨”的正常心理人总是有“羡慕嫉妒恨”的心理,这很正常。当你看到别人有比你更好的东西的时候,你开始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想方设法拥有这些“好东西”甚至超越别人。成年人有了独立的能力和理智的思想,他们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更好的生活。但是小孩子只能依赖父母。在他们眼里,父母就是超人,什么事都能做到,又不了解生活之艰辛,于是就会盲目去追求比自己所拥有的更好的东西。
这是人的正常心理,在本文中就不多提了。
2、“别人家的孩子”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句大家耳熟能详从小听到大的话:“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是每个人的童年阴影,我到现在还会被拿来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能上天入地,精通琴棋书画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在外活泼开朗,在家懂事孝顺,能抢着做家务还能拯救世界,不早恋还能比你早结婚,天天和朋友聚会成绩还偏偏比你好,工资比你高,葫芦娃七个人才能做成的事他们一个人就能完成。
你咋不上天呢?






文 / 倪兒
在我看来,小孩子爱攀比,多半是大人教的。

孩子们从小就拿来跟“别人家的孩子”各种比较,不管怎么比,自己就是不如别人。家长天天念叨着“别人家的孩子”,这不恰恰是一种“攀比心理”吗?
家长们要求自己的孩子像别人一样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却没想想自己是否如“别人家的父母”一样,能提供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和温馨的家庭环境。天天在家里吵架闹离婚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活泼外向,喜欢家暴胡搅蛮缠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温柔讲理不暴力,一个月家都不回几次的父母要求孩子要孝顺跟父母亲一点,天天在家里搓麻将耍酒疯的父母要求孩子学习成绩要拿第一,动不动就骂脏话的父母要求孩子要讲文明懂礼貌……
有的父母只看到孟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名垂青史,却没看到“孟母三迁”的良苦用心。我还亲眼见过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午睡,甚至让孩子晚睡去读书做题,还要责怪孩子记忆力差上课爱打瞌睡导致成绩不好(然后被我妈骂了一顿,这时我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了)。


于是,父母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着“别人家的孩子”是苦口婆心催人奋进,孩子偶尔念叨几句“别人家的父母”就成了“这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爱攀比”了。
“别人家的父母带孩子去旅游了……”“我们家没别人家有钱,要知足常乐。”
“别人家的父母给孩子买了一部新手机。”“我们家没别人家有钱,要知足常乐。”
“别人家的父母跟孩子去野营了。”“我们忙着上班呢,不上班哪来的钱啊?我们家没别人家有钱,要知足常乐。”
“……”
我们之前提过,人们有“羡慕嫉妒恨”的正常心理。这五个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你羡慕别人有更好的东西,得不到便嫉妒,最后产生了恨。结果呢?有的孩子得不到别的孩子有的东西,就会去欺负那个孩子,或者去破坏他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

而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没办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优秀”呢?由爱生恨,动辄打骂。

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嘛。
我并不是鼓励孩子攀比的行为,恰恰相反,我觉得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的处境量力而行。虽然我们一直说“人生而平等”,但那是人格上的事。你必须承认,从家庭条件,性格,体质,甚至性别上来说,人本来就生而不平等。
但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对的,“别人家的父母”就是错的呢?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双标”吗?有的家中就是一边羡慕着“别人家的孩子”,一边选择性忽视“自己家的孩子”的优点,给自己找不自在。说不定别人也在羡慕你有这样好的孩子呢。
“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多好,哪像你……”别人家的父母也没天天不管孩子在家里吵架搓麻将啊,你们怎么就不能知足常乐?
从小对此类“攀比”耳濡目染,也难怪小孩子也开始攀比了,而这时候,大人们却又受不了了。所以,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拿你或者家庭条件跟别人比较,也请你停止对孩子们的比较。孩子们还没拿你们跟主席总统们比,你们就庆幸吧。
3、控制型父母在上文中提到的天天念叨着“别人家的孩子”的父母,说白了就是自私。他们天天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照自己所想的来生活,能“听话”。
什么叫“听话”呢?这词乍一看是一个好词,实则让人恐惧。
每次我听到这个词,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两个画面:一个是集中营里,狱警对囚犯们统一管理,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发型一样的囚服,按照狱警的指令行事,不然就被打骂至半死;另一个是工厂流水线,用千篇一律的流程生产出一模一样的产品。

有相当一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成功,一样优秀。他们心里对“成功”“优秀”的定义只有一个,而要做到“成功”“优秀”的途径只有一条——听话。
当所有人对“成功”的定义都只有一个(现在可能已经是了,那就是赚很多钱),所有父母都变成这类爱攀比的“控制型父母”时,想想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不是在培养人才,我们是在培养“听话的人”。那何必呢,生产一批机器人出来不就好了?
其实我们人类真是一种“侵略型动物”,我们总喜欢控制别人,统治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规矩来办事。你会要求你身别人的人不要做这件事不要做那件事,因为这会让自己不舒服。当然,人与人之间本来就该互相磨合,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冲突。但是当这种模式应用到父母与子女上,会发生什么呢?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既然把子女生下来了,就拥有对他们的绝对控制权。这就相当于子女是自己的财产一样,应该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处置。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没有所谓的“相互磨合”,只剩下“我是你老子,你就该听我的”。
我们现在越来越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活出自己的个性”。但恰恰我们最害怕的就是个性。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育向别人看齐,到了一个新环境父母就说“别人怎么做你就跟着怎么做就好了”。罪犯入狱,一定会被剃掉他们的头发,因为头发彰显着个性。当所有人都在做着错的事时,哪怕你做的事多正确你都会局促不安起来。于是我们一直都在观察着别人,努力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引人注目。后来,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变得跟所有优秀的人一样,他们自己对成功的标准都是错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才是对的。我们想要掌控他们的人生走向,以“都是为你好”的名义。
这样的父母,希望你们能做好一个准备:

有一天,你们的孩子会对你们说:“既然这样,那你们来替我活着吧。”(是的我就说过这样的话:))
综上所述,小孩子爱攀比,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父母影响的。明明是自己先拿小孩子跟别人比较,却又指责小孩子爱跟别人比较,这就有点不够意思了吧?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幸福。你没有名牌鞋没有iPhone 7,但是你有父亲的陪伴母亲的唠叨,有营养的鱼汤和可口的饭菜。你没有一个成绩好能赚钱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讲文明懂礼貌会关心人的“小棉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也肯定会有不足。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攀比”上,不如把时间拿来看看自己的努力是否足够。
而这样的文章,我通常要加上一句话:
“个人拙见,不喜可辩驳,请勿喷。” 查看全部

今天的话题,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小孩子爱攀比”

攀比,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解释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
“攀比”这种现象,其实不仅仅是在小孩子之间存在,在大人之间也普遍存在着。
小时候,比比谁又有了新玩具,谁有多漂亮的文具盒,比比谁的成绩更好,比比谁又穿了新衣服,谁又背了新书包,谁又买了双名牌鞋。稍长一些,比比谁又去哪里旅游了,谁又换了新手机,买了iPhone 7,买了新的电脑。后来呢?比比谁的工作好,谁更早结婚,谁更早生孩子,生的男孩女孩,孩子上了多好的学校,孩子的成绩……
这么看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攀比”的过程。
都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但是,“攀比”这个词多少带着点贬义色彩,并且在小孩子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那么为什么小孩子爱攀比呢?

1、人“羡慕嫉妒恨”的正常心理

人总是有“羡慕嫉妒恨”的心理,这很正常。当你看到别人有比你更好的东西的时候,你开始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想方设法拥有这些“好东西”甚至超越别人。成年人有了独立的能力和理智的思想,他们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更好的生活。但是小孩子只能依赖父母。在他们眼里,父母就是超人,什么事都能做到,又不了解生活之艰辛,于是就会盲目去追求比自己所拥有的更好的东西。
这是人的正常心理,在本文中就不多提了。

2、“别人家的孩子”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句大家耳熟能详从小听到大的话:“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是每个人的童年阴影,我到现在还会被拿来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能上天入地,精通琴棋书画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在外活泼开朗,在家懂事孝顺,能抢着做家务还能拯救世界,不早恋还能比你早结婚,天天和朋友聚会成绩还偏偏比你好,工资比你高,葫芦娃七个人才能做成的事他们一个人就能完成。
你咋不上天呢?






文 / 倪兒
在我看来,小孩子爱攀比,多半是大人教的

孩子们从小就拿来跟“别人家的孩子”各种比较,不管怎么比,自己就是不如别人。家长天天念叨着“别人家的孩子”,这不恰恰是一种“攀比心理”吗?
家长们要求自己的孩子像别人一样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却没想想自己是否如“别人家的父母”一样,能提供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和温馨的家庭环境。天天在家里吵架闹离婚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活泼外向,喜欢家暴胡搅蛮缠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温柔讲理不暴力,一个月家都不回几次的父母要求孩子要孝顺跟父母亲一点,天天在家里搓麻将耍酒疯的父母要求孩子学习成绩要拿第一,动不动就骂脏话的父母要求孩子要讲文明懂礼貌……
有的父母只看到孟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名垂青史,却没看到“孟母三迁”的良苦用心。我还亲眼见过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午睡,甚至让孩子晚睡去读书做题,还要责怪孩子记忆力差上课爱打瞌睡导致成绩不好(然后被我妈骂了一顿,这时我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了)。


于是,父母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着“别人家的孩子”是苦口婆心催人奋进,孩子偶尔念叨几句“别人家的父母”就成了“这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爱攀比”了。
“别人家的父母带孩子去旅游了……”“我们家没别人家有钱,要知足常乐。”
“别人家的父母给孩子买了一部新手机。”“我们家没别人家有钱,要知足常乐。”
“别人家的父母跟孩子去野营了。”“我们忙着上班呢,不上班哪来的钱啊?我们家没别人家有钱,要知足常乐。”
“……”
我们之前提过,人们有“羡慕嫉妒恨”的正常心理。这五个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你羡慕别人有更好的东西,得不到便嫉妒,最后产生了恨。结果呢?有的孩子得不到别的孩子有的东西,就会去欺负那个孩子,或者去破坏他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

而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没办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优秀”呢?由爱生恨,动辄打骂。

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嘛。
我并不是鼓励孩子攀比的行为,恰恰相反,我觉得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的处境量力而行。虽然我们一直说“人生而平等”,但那是人格上的事。你必须承认,从家庭条件,性格,体质,甚至性别上来说,人本来就生而不平等
但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对的,“别人家的父母”就是错的呢?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双标”吗?有的家中就是一边羡慕着“别人家的孩子”,一边选择性忽视“自己家的孩子”的优点,给自己找不自在。说不定别人也在羡慕你有这样好的孩子呢。
“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多好,哪像你……”别人家的父母也没天天不管孩子在家里吵架搓麻将啊,你们怎么就不能知足常乐?
从小对此类“攀比”耳濡目染,也难怪小孩子也开始攀比了,而这时候,大人们却又受不了了。所以,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拿你或者家庭条件跟别人比较,也请你停止对孩子们的比较。孩子们还没拿你们跟主席总统们比,你们就庆幸吧。

3、控制型父母

在上文中提到的天天念叨着“别人家的孩子”的父母,说白了就是自私。他们天天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照自己所想的来生活,能“听话”。
什么叫“听话”呢?这词乍一看是一个好词,实则让人恐惧。
每次我听到这个词,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两个画面:一个是集中营里,狱警对囚犯们统一管理,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发型一样的囚服,按照狱警的指令行事,不然就被打骂至半死;另一个是工厂流水线,用千篇一律的流程生产出一模一样的产品。

有相当一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成功,一样优秀。他们心里对“成功”“优秀”的定义只有一个,而要做到“成功”“优秀”的途径只有一条——听话。
当所有人对“成功”的定义都只有一个(现在可能已经是了,那就是赚很多钱),所有父母都变成这类爱攀比的“控制型父母”时,想想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不是在培养人才,我们是在培养“听话的人”。那何必呢,生产一批机器人出来不就好了?
其实我们人类真是一种“侵略型动物”,我们总喜欢控制别人,统治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规矩来办事。你会要求你身别人的人不要做这件事不要做那件事,因为这会让自己不舒服。当然,人与人之间本来就该互相磨合,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冲突。但是当这种模式应用到父母与子女上,会发生什么呢?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既然把子女生下来了,就拥有对他们的绝对控制权。这就相当于子女是自己的财产一样,应该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处置。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没有所谓的“相互磨合”,只剩下“我是你老子,你就该听我的”
我们现在越来越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活出自己的个性”。但恰恰我们最害怕的就是个性。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育向别人看齐,到了一个新环境父母就说“别人怎么做你就跟着怎么做就好了”。罪犯入狱,一定会被剃掉他们的头发,因为头发彰显着个性。当所有人都在做着错的事时,哪怕你做的事多正确你都会局促不安起来。于是我们一直都在观察着别人,努力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引人注目。后来,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变得跟所有优秀的人一样,他们自己对成功的标准都是错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才是对的。我们想要掌控他们的人生走向,以“都是为你好”的名义。
这样的父母,希望你们能做好一个准备:

有一天,你们的孩子会对你们说:“既然这样,那你们来替我活着吧。”(是的我就说过这样的话:))
综上所述,小孩子爱攀比,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父母影响的。明明是自己先拿小孩子跟别人比较,却又指责小孩子爱跟别人比较,这就有点不够意思了吧?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幸福。你没有名牌鞋没有iPhone 7,但是你有父亲的陪伴母亲的唠叨,有营养的鱼汤和可口的饭菜。你没有一个成绩好能赚钱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讲文明懂礼貌会关心人的“小棉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也肯定会有不足。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攀比”上,不如把时间拿来看看自己的努力是否足够。
而这样的文章,我通常要加上一句话:
“个人拙见,不喜可辩驳,请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