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长观】荐文:为什么孩子越努力学习越没用?原因竟然是......

文/谢涵博


曾经有位年轻人,从农村考上北大。在大学时一年读很多书,据说有300本,直到现在都保持着这个习惯。我们稍微算一下,20年,一年300本,一共6000本,这个数量着实有些惊人了。

怪不得很多人都说这个时代要多读书,光靠读书就读出来一个在中国有影响力的企业,多么的励志啊!

但是,我所看到的大多数人一年读书不超过十本,如果一年读出超过30本我就会觉得这个人一定很有作为。我们读书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读那么多书?为了两个字,知识。





1

读书就是为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来重塑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而且,知识这个东西,已经有更多途径可以获取了,比如互联网。无论是读书还是上网,知识的作用没有变,获取知识的目的没有变。

尤其对孩子来讲,无论是上学听讲,还是上网搜题,无论是读书笔记,还是作业练习,都是通过得到知识,让这些知识为己所用,达到成长的目的。

所以,我们才有了让孩子努力学习的理由,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孩子那么努力地获取知识,都吸收掉了吗?未必。讲个小故事吧。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个段子。



2

有一对父子,儿子正在上网,父亲在看报纸。父亲突然跟孩子说,“你看你隔壁家的小明,天天读书,再看看你,就知道上网,网上有啥好的?”儿子这样答到,“读书多没意思,书里的东西网上都有。”这个时候奶奶从儿子身边经过,就问儿子,“网上都有什么好玩的?”儿子回答,“网上什么都可以搜到,只有你想不到的问题,没有搜不到的答案。”

这个时候奶奶问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问题问完的下一秒,儿子就无语了。奶奶到底问了个什么问题?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问题,“那你问一下,你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吃饭?”

看到这里你会觉得很好笑,觉得这就是一个小笑话。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却另有深意。什么深意呢?就是你再怎么努力获取知识,不懂理解,不会运用,不去消化,你就只能是个知识表演者。





3

在中国流传一个比较经典的故事,叫普朗克的司机。普朗克是谁?他是德国的著名物理学家,发现了“量子”这个概念,并因此获得1918年的诺贝尔奖,成就不亚于爱因斯坦。得奖之后的普朗克每天奔波于各种场合,宣讲他的量子理论。因为讲了好长一段时间,给他开车的司机都听得滚瓜烂熟了。

有一天这个司机就对普朗克说“教授,您每次讲的内容都一样,我都听熟了,这样吧,下次让我替您讲,您好好歇一歇。”普朗克说“好啊,你想讲,那就让你讲吧!”

有一次到了慕尼黑,普朗克坐在车里,他的司机上讲台开始讲普朗克的理论,和普朗克说的一摸一样。下面坐着一群物理学家,司机讲完之后,一个教授举了手问道。“先生,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因为这个教授提的问题很专业,司机一时语塞,急忙打圆场道“这个问题太容易了,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吧……”

有人听了这个故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另一种是表演。很多时候,孩子努力学习,但并没掌握多少知识,都像这个司机一样,只学会了表演。这种知识表演,对孩子来说毫无用处,甚至是浪费时间。

所以为什么孩子很努力学习但感觉没有什么用?就是没有掌握真正的知识,花大量的精力去努力学习,最终没有成为一个知识精英,却成了一名知识演员。



4

孩子努力学习,稍有不慎就会变成鹦鹉学舌。真正的知识没掌握多少,只掌握了一个不会运用的内容。所以要想孩子避免成为一个知识表演者,就要先学会分辨出哪些是真正的知识,然后去掌握它。

理论上,所有知识都有其内在价值,但是相比较而言,碎片零散孤立的知识却没什么意义。有意义的知识,是那些成体系的、有逻辑性的知识,而这正是这个时代的孩子们所需要掌握的,因为这样的知识是一种理解整个世界的思维方式,一种改善自我智能及生活的能力。但是,大多数孩子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一些知识点,可以称之为“惰性知识”。惰性知识在孩子的大脑里就是一些散乱的无用的知识点。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能够指导人的实践。这样的知识必须能够在孩子大脑中像程序一样自如运行,具体的流程是观察、分析、预判、行动、矫正、结果与反馈七个步骤。

把散的知识点拓展开来,成为活的知识,让知识形成体系,从而成为孩子的智慧和能力。



5

那么具体该如何做?我们拿理科的学习来举例。

第一,要明确知识与知识之间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理科来讲,真正有用的知识只有两个:第一是数学,第二是逻辑。



数学意味着精确,精确就是永恒不变。这个知识是最有价值,但也最难。逻辑是非常抽象的,但也很准确。建立知识体系必须依靠逻辑推导才能形成。

比如求解物理应用题,就要用到数学和逻辑。数学用于计算,来保证按照公式求解的结果是正确的,而逻辑则用来推导整个的解题过程,保证整个问题按照正确的顺序解决。

当孩子能够熟练运用数学和逻辑来解决问题,那么理科的知识点对于孩子可能就不再是一些散点,而是完整的知识路径。

第二步,除了数学和逻辑,任何理科问题都是假说,需要用数学或者逻辑的工具去判断。



比如理科中的实验题,判断题,分类讨论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运用逻辑去判断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同时我们也需要运用数学来检验它是否符合逻辑推导下的结果。



这种对假说或者问题的验证,会很大程度的提高孩子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第三步:学会运用数学或逻辑的工具,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体系的建立,就是按照完整的七步来进行:观察、分析、预判、行动、矫正、结果与反馈。



比如想用一个物理实验来验证牛顿定律,那就先观察这个实验过程,然后按照分析、预判、行动、矫正,得到最终的结果,看看是否符合这个定律,然后把它反馈给自己得到确认,这种经过确认后的知识才变得有价值。

当孩子对这个过程熟悉后,大脑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这种认知能力,以后孩子看问题不再武断,而是更加冷静,更少犯错。



6

所以说,孩子再怎么努力学习,最重要的是把大脑里散乱的知识点连起来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和前进。

一定要记住,获取知识的途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大脑里有没有系统化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才是决定孩子能否取得进步的关键能力。

有了这样的知识,孩子的努力才不会觉得没用,否则只能成为一辈子的“演员”。





欢迎加入科学家长观专属交流群

启迪孩子,一起成长~




已邀请:

hqr119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yuli致远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莹莹琳琳

赞同来自:

不错不错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龙猫2020

赞同来自:

每天看一本书?来得及么?

科学家长观

赞同来自:

yuli致远 发表于 2017-6-1 11:22

谢谢分享!!



多谢支持~~~~~

科学家长观

赞同来自:

龙猫2020 发表于 2017-6-1 13:44

每天看一本书?来得及么?



有的人每天看两本,你永远不知道人的潜力有多大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