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教育之精微处:为什么先读高度的经典!




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



——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  王财贵教授

比如我举个例子,你第一天教你孩子,《论语》第一章,你说“小朋友跟我念,子曰”,他会念“子曰”,“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不亦乐乎”,这样念。念这一章,念了一遍再一遍,一遍再一遍,念三分钟,就念了七八遍了,十几遍了,他不想念了。不想念了没有关系,他在那里玩,你念他听,要不然把CD放著,他也在听。听了就有效,念了更有效,看著念,效果又加倍。但是你不要逼著他,你一定要给我坐好,你要给我读一个小时。无所谓的,随便教,因为他随便念一念就好,随便听一听就好,随便看一看,也就好了。

然后第二天教他,“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第三天教他,“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第四天教他,“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这一章。第五天教他,“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一天教一章,都给他念三五十遍一百遍。五天之后,这个两岁半的孩子,他就能够认字了,他至少认两个字,哪两个字?(众答:“子曰。”)额大家都很聪明,但是都没有良心。

因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教育就想,他能够懂得“子曰”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子曰”这两个字在大家日常生活当中有用吗?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用。因为我们现在不讲“子曰”了,我们讲“老师说”,所以这两个字没有用。所以,什么时候用?等他上了初中高中再用,所以那时候再教“子曰”。

各位,是这样子的吗?人是这样长大的吗?认字是这样教的吗?我们就这样教。教一个字,就要认一个字,会写一个字,会用一个字,还要会造词造句。你教一个字就很困难,我们随便教,结果他就三五个月,古人是半年之内就可以认完两千五百个汉字。半年认完两千五百个汉字。现在我们的小学教育,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也认两千五百个汉字。到底是你古人聪明还是你聪明?

所以现在我们把认字教得太困难了。现在所谓的教改教改,有很多教改的方案都说我们怎么来教我们孩子认字,就是让他脱盲,让他不要再做文盲。我们要提早让孩子认字,提早让孩子认字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他提早阅读。提早阅读有一个好处,就是提早吸收知识。知识量大,他的理解力也好,就提早会思考。然后他提早阅读,他会养成阅读习惯,对一辈子都有好处。所以提早阅读是很重要的,提早阅读的前提是提早认字,所以提早认字变成我们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

但是怎么提早认字? 非常简单,你只要教读经,你都不需要提早认字,他就提早认字。所以,教认字是很简单的,就是不必教。所以,你只要教他读经,而且经典的字,它出现的单字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现在的小学教我们孩子认字,都只出现日常用字。因为我们认为一个孩子必须了解,所以教他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比如说花花草草,猫猫狗狗,就教这些东西。认为理解才能教,其实我们发现,读经的孩子最后也能够认识花花草草、猫猫狗狗。为什么? 因为那也是日常生活常出现的字,我们经典也常出现的字,他经典的字也会认,一般的字也会认。所以读经的孩子对于读白话文就没有问题。而且,语文能力增高了,读白话文更简单。所以读经的孩子很容易走入阅读这个阶段。开始阅读了,他手不释卷。

所以很多人都要提倡阅读,认为孩子能够自己读书,是多么可喜可贺的。各位,一个孩子要自己读书,那是很简单的啊。因为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啊,每个人都有求知欲啊,尤其是一个孩子更有。我们只要教他认字,他就会读书;只要会读书,他就废寝忘食。

现在所有的教读经的家庭跟老师都可以做见证,读经的孩子,我们现在要预防他,太喜欢看书了,所以家长跟老师都要时常去监督他,你不要再读书了!现在要限制孩子读书,因为读书把眼睛都读坏了。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道理就是,读那些是没有用的书。

什么意思? 他能懂的书就是没有用的书。一个孩子能读懂的书就是没有用的书。 各位,你现在用你童年所读的书,你来为人处事吗?你来建功立业吗?你来爱国治民吗?没有的事。那些书都是敲门砖,敲了门,丢掉。叫垃圾。不要让你孩子看太多垃圾的东西,因为障碍他心灵的成长,所以真正懂教育的人是不让孩子看太多书的。

各位,人生时间有限,你读这些千古流传的经典你都读不完了,你还有时间去读那些童话吗?那些故事吗?而那些童话那些故事如果要读,岂不简单吗?什么时候读?我长大再来读。什么叫长大? 我把我的语文能力培养好了再读。一个人,就是人生,培养语文能力最好的时机是十三岁之前,所以十三岁之前是人类语文能力的关键期。所以,一辈子要用的语文的能力要在十三岁之前培养完成。

一个中国人,他一辈子要用的语文能力,最少要培养一种能力,就是能够读经、史、子、集的能力。

因为五千年来,所有的书,有用的书,通通都是文言文。经、史、子、集通通是文言文记载的。不能读文言文,就不能读经史子集,不能读经史子集,你就不能够认识中国祖先的智慧,不能够认识中国祖先智慧的人,就没有中国人灵魂,没有中国人灵魂的人就不是中国人。(以上的话先生一口气说完,掌声响起。) 而培养读经史子集的能力是那么简单,只要在十三岁之前,用经史子集教他,他就自己会读经史子集,不需要你讲解,不需要你引导。

这是人类的本能。就好像一个孩子,一岁两岁就会讲话,到三岁我们讲话的能力就成熟。讲什么话,讲你从胎儿开始听的话,从来没有一个家长告诉他,你的语法应该怎么办,你的发音应该怎么纠正,从来没有的。所以美国的父母没有教美国的孩子他的文法,他的文法不会错。

中国的孩子没有教中文的文法,孩子的文法不会错。谁教他的?人类本来的能力,天性。我们能够读古文,不是老师教古文教出来的,现在老师不是教古文吗?初中就有简单的古文,高中比他深的古文,到大学还有古文的课程。请问我们学了七八年的古文,你会古文了吗?不会。为什么?你读得太少。而且读书的方法错误。古人的方法是对的。就好像一个孩子学语言一样,天天就在这个语言环境中。他听了日常语言,听了一百遍一千遍,所以他就会用了。我们如果让他读古文,读一百遍一千遍,他的古文也就会了。所以,有人说,你能够背《古文观止》的一百篇文章,你就会读古文了。你能够把一百篇背熟,你就会作文,作古文了。这是非常简单的事。

现在我们的教育不是这样做的。我们不是叫他接触古文,我们是让他从小语言能力培养的时候,让他接触这些日常生活语文。你要知道,日常生活语文分“语”跟 “文”,日常生活的语是三岁就学好了,我们的文只是用文字来把这些语记载下来,写出来。所以,这些文字的学习是有用的,因为这些文字将来可以读别的书。但是这些文字记载的内容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三岁就懂了,你为什么还要教他懂得的东西?你不是重复吗?不是浪费吗?所以所有的白话文教育通通都是浪费。

假如我们还教孩子白话文,你就浪费你的孩子。所以白话文是不需要教的,白话文是自己会的。信不信就由你了。我们只教高的,低的就会了。而且更会,会得更好。所以,民国初年,提倡白话文的那些人,胡适之,陈独秀,鲁迅,通通是读古文长大的,他们没有读过白话文。要作白化文还不简单吗? 现在我们都从学白话文长大的,我们的白话文作不好,古文更不好,连入门都没有。所以我们两面都失败,他们两面都成功。

因此教育是有道理的,尤其语文教育,一定要用语文的方式,就是多听、多看、多念、多接触。 懂不懂?没有关系,自然就会懂。所以有人说,经典那么困难那!我说,经典哪里困难?你说经典哪里困难?大家都七嘴八舌说了,最后大家一致赞同说:“易经最难。”我说,说易经难的举手。很多人都举手。我说:“读过易经的人举手。”没有人举手。

我说:“你受过什么教育?”他是高中、大学、研究所,都毕业了。我说:“你为什么这么不负责任?”所以现在整个中国人都被教得不负责任了。所以以后不要再说经典困难,除非你读过经典。那么我说,《易经》你读过吗?没有人读过,没有你怎么说它困难呢?那有人很勇敢说:“我读过。”我就问他说:“你读几页?”他说:“我读两页,没有一句我懂的,所以很困难。 ”我说:“老兄你为什么不读下去,第三页就有你懂的了,你为什么只读两页就不读了?”

所以我们的教育是错误的,尤其是语文教育。文化教育、性情教育、品德教育、智慧教育、美感教育,通通是错的。因为都要理解。你要知道理解是科学教育,不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熏陶,是潜移默化。科技教育呢?是思考,是理解。

但是人文教育也不是不理解。它熏陶久了就理解,而且这个理解它有层次有深度的。而科学的理解是理解就理解了,就到那里,所以科学是死的。科学的知识是死的,人文的知识是活的。死的要用死的心灵来学,活的要用活的态度来学。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 而一个人,老天安排,他先有人文的吸收,有人文的蕴酿,最后人文的吸收跟蕴酿,培养出来的脑神经系统,去供科技的思考。所以人文的学习是科技的基础。假如这一点没有分清楚,我们的教育永远是在浪费我们的人生。
已邀请:

本金爸爸

赞同来自:

国学要读。

韩林泽妈妈

赞同来自:

让孩子多受熏陶。

韩林泽妈妈

赞同来自:

感谢分享。

黄鱼爸爸

赞同来自:

感谢分享,非常好。

简简单单就是爱

赞同来自:

教育之道

明天光明

赞同来自:

感谢分享。

吃掉那冰淇淋

赞同来自:

经典之道。

你好路人

赞同来自:

让孩子只是渊博。

站在高岗

赞同来自:

对孩子负责。

伟大的苍穹

赞同来自:

家长孩子一起受熏陶。

hqr119

赞同来自:

学习了!!!

开心妈妈哈哈

赞同来自:

韩林泽妈妈 发表于 2017-5-27 10:11

让孩子多受熏陶。

一起来学习









2017-5-31 12:23 上传
下载附件 (35.59 KB)















2017-5-31 12:23 上传
下载附件 (42.89 KB)















2017-5-31 12:23 上传
下载附件 (41.12 KB)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小童宝

赞同来自:

贵在坚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大取

赞同来自:

作者的观点,我不认同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