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好了榜样,为什么却教出一个出乎意料的孩子!

本帖最后由 勿忘初心丶 于 2017-5-3 15:15 编辑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
看到这句话的朋友,肯定会觉得真是老生常谈。不就是给孩子做好榜样吗?
错了,父母做的不是榜样,而是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
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不是靠你怎么说,也不是靠你怎么做,而是先要明白孩子的认知是怎样的。
1  接下来这个故事,是大学里的一位朋友讲给我听的

她宿舍的人都很节俭,从一开学她们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把喝光的矿泉水瓶和不用的纸箱子都攒起来,最后卖给收废品的人,卖的钱用来当舍费。

每一次临近暑假的时候,她们宿舍已经攒了一阳台的废品,联系到了收废品的人,她和两个舍友就一起把废品装起来,抬下去卖。

收废品的人是一位老奶奶,满头白发,衣着简朴,弓着背,一看就知道生活很艰辛。老奶奶跟她们讲好价,她的两个舍友却不依不饶,一定要让老奶奶提高价格。

老奶奶边整理废品边说,姑娘啊,我一天也赚不了几个钱,看我这把年纪了,还要靠这个生存,你们这么高的价格,我也没法买卖啊。

当时是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老奶奶的额头上已冒了很多汗。我朋友的舍友,就答应了钱的问题。可临走的举动,让她大为惊讶,舍友把装好的垃圾一股脑倒在地上,转身就走了。老奶奶无奈地叹了口气,我朋友当时也不知该说什么,只是说了句对不起就走了...


“子吟”听到这个故事后,感觉莫名的辛酸,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一个读了这么多年书,修了这么多学分的大学生,因为几毛钱就原形毕露。
买卖本是一个公平的事情,如果你同意废品的价格,可以找其他人,而不是通过“倒在地上”这种行为来泄私愤。既然同意了买卖的价格,那么这种行为又是什么目的?
2  行为背后的价值观
“子吟”作为一个教育人士,我最先思考的就是这位大学生背后的教育的力量。

(1)契约精神的缺失
抛开价值观的问题,但论买卖的规则。这位大学生,当你同意了买卖的价格条件,那么你应该做的是快速顺利的促成买卖的完成。但是这位大学生理解的买卖完成,只是收到钱仅此而已,我收到钱便不在意你的生死。
恰好这只是一个卖废品的小事情,但是如果涉及到真正的商业,这位大学生的人生中又会有多少的一锤子买卖,又会有多少真正的合作伙伴呢?
因为从孩子上学的时候,父母、老师就给孩子灌输了这种理念,就是成绩是评判标准。在孩子的认知里面,并不知道成绩是什么,但是孩子知道,“成绩”这个东西是可以被周围人认可的东西。这种教育模式,会导致孩子的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以过程为导向。从而出现,这种现象,我收到废品的钱就好了,而不是顺利而成交易的过程。

(2)社会没有你爸妈
“其他人都要听我的,如果不让我满意,那么我也不让你好过。”难道这世界是以你为尊?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有太多的“小皇帝”,很多父母向我抱怨,现在小孩子的叛逆行为越来越早,越来越严重了,然而,我告诉他们,这种现象,恰恰就是现在的父母自己造成的。
孩子的价值观形成于,意识萌芽,分为三个阶段,4岁,8岁,和中学阶段。这三个阶段,孩子身边的环境以及父母的态度将决定了孩子价值观的形成。
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多父母并不在意孩子价值观的塑造。认为孩子还小,就给了孩子太多的迁就,不去“忤逆”孩子。导致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行为“我想要的,别人一定要遵从”的价值观。
然而,在孩子走向社会后,没有谁会向父母那样照顾孩子情绪。幸好收垃圾的老婆婆没说什么,如果换成别的事情,这位大学生想必是要吃大亏。

(3)人,生而不平等?
在这位大学生的眼中,老奶奶和她的地位,貌似是不平等,在她的认知里,老奶奶是一个可以随意欺负的人吗?那么中国传统的“尊老爱幼”的价值观又将如何自处。
而很多父母,也给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看,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就是一个收废品的。”父母这么说的目的,是想让孩子更好的学习,但是,在孩子眼中,对于事物的评判是没有价值观在的,父母这么说,孩子收到的信号只有一个,就是:收废品的人,地位很低。

(4)好心当做驴肝肺,背后却是父母的错
相信很多朋友会有这种体会,你常常对一个人好,对方会觉得这是你应该做的。我上大学时候的一个朋友,她室友的一切事务都被她包揽,从上课提醒到作业完成,从活动报名到寝室卫生。她的生活天天围绕在这些室友的杂事之中,她对我说,感觉自己很累。有一次,因为一个活动,她忘记提醒室友了,却被大家责怪。
很多人,看到了世界的恶意,却没有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人的思维维度是有限的,就好比记手机号码,大家都知道手机号码是11位,可是我们记得时候,不是连续记11位,还是把11个号码,分成344或其他的区间段进行记忆的。对于其他事物同样是如此,人类与同伴相处中,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大脑在记忆的时候,会分析事物的相同性,然后进行归类。
在人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我们想到父母,一定会关联到一个印象,就是“无私付出,不会放弃自己。”然后,我们通过回忆自己如何对待父母的爱,去同样对待与父母相似的朋友。
那么就是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有人对你好的时候,人是不会想到去珍惜的,而是依靠。但是当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对你好的朋友,出现了失误,你就会触底反弹,去责怪。而当对你好的朋友,突然离你而去的时候,你会觉得被背叛。
所以,这样的认知态度,只会让很多孩子在人际中,失去真正为你好的朋友。这背后的原因是父母的失职,你不应该留下“无论你做什么,我依然会爱你”的认知,而是让爱变得有条件。

在孩子的世界里,并没有大人说的这种东西。而是依靠大人对待某种事物的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当你说“成绩”、“朋友”、“金钱”等这些事物的时候,孩子统统理解为“东西”,然后根据环境以及父母对待“东西”的态度,逐渐给“东西”打上标签。










2017-5-3 15:15 上传
(76.34 KB)









已邀请:

勿忘初心丶

赞同来自:

给自己顶顶

hqr119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勿忘初心丶

赞同来自:

顶顶                     

双双燕

赞同来自:

好。。。。。。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一品人才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睿斯妈妈

赞同来自:

说的很好,谢谢分享

勿忘初心丶

赞同来自:

顶顶               

准星准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准星准

赞同来自:

顶顶,赞赞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准星准

赞同来自:

孩子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准星准

赞同来自:

顺其自然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准星准

赞同来自:

重在引导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乐蛋皮蛋

赞同来自:

太好了,谢谢分享

来自: iPhone客户端

文心靓靓520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来自: iPhone客户端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