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优秀的孩子,父母和老师该如何打组合拳?

学生:上课真累,一听讲课就超级想睡  老师:上课真累,嗓子喊哑学生还在睡  


学生:上课无聊,还不如看看窗外美景听鸟叫  老师:上课无聊,知识点强调N遍还有人求教  


学生:上课好慢,明明就40分钟却怎么等也不下课  老师:上课好快,明明有40分钟怎么一眨眼就不见  这样的状态真让人无奈。


然而不管是谁的问题,最后的责任大都是由老师承担——  一些观点认为“学生不爱学习成绩差,80%的原因在老师!”  对此老师们很是无奈。那学生成绩差这件事,到底应该谁来背这个“锅”?


都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虽然并不十分准确,可还是有些道理的。在孩子的成绩上,好老师的作用的确不容忽视。但是老师毕竟不能把精力只放在一个孩子身上,最多是哪个孩子最近表现的有些问题,老师会给予多一些的关注,但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状态,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的家长。


好老师能给学生这些


①一个轻松有趣的上课氛围 ·巧比喻,很神奇 比喻可以瞬间让孩子的思绪回到课堂上来。比如小学数学课上要讲一个关于圆和扇形等类问题,完全可以把它比喻成披萨,简直赤裸裸勾食欲!  ·


夸张激发好奇心 在化学课堂上,当学生们昏昏欲睡的时候,启发他们计算多少的铜与硝酸银反应才能置换出一支银镯子,相信不少孩子都会好奇的吧!  ·大开脑洞巧联想 比如在语文课中需要讲火烧赤壁中的人物形象,完全可以联想三国杀里的人物配音,如诸葛亮“观今夜之天象,知天下之大事”,周瑜“既生瑜,何生……咳咳”。   


②一段扎实有效的基础培养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个方法的科学依据在于:反复强调有助于记忆。不过前提是记忆点要足够精简。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记住这个知识点。  


③一些受益匪浅的学习习惯 ·预习的好习惯 老师们都知道有效的预习能够让课堂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于是如今大多数老师在课堂教学前都会鼓励学生预习,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们如何预习,让他们意识到预习带来的改变,学生们才能真正践行这个好习惯。  


阅读的好习惯 把阅读变成一个集体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专注力和好奇心,而帮学生们筛选出适合的书目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读书会、改编话剧、剪贴报,这些都是让阅读变得生动有趣的好方法。  


提问的好习惯 中小学课堂中以知识传授为主,一些内向的学生往往会把学习中遇到的疑惑与问题跳过,老师们收不到有效的反馈,长此以往,一些遗留的问题就成了“定时炸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和作业批改以后,老师需要鼓励学生们不懂就问,在班级内形成提问的良好氛围;在课后的作业批改中及时为学生们查漏补缺,一点点地为提高成绩“扫雷”。   



在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这件事上,父母能怎么帮?


教学技巧的掌握对老师而言确实挺重要,可学习也不能剃头担子一头热呀!在学校孩子有老师管,可在家里,父母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我觉得只有这两者互为补充,才能对孩子起到更多正向的促进作用吧!  、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孩子太贪玩,或者不认真。其实,父母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恰当,也是造成孩子成绩差的一部分原因。  


那么家长需要避免哪些不恰当的方法?又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咱们的孩子呢?   如果爸爸妈妈们经常做下面几件事,很容易导致孩子成绩差


(1)唠叨没完 唠叨是80%以上家长的通病,也是几乎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点。过分唠叨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厌恶甚至逆反。专门和父母对着干,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2)不停训斥孩子 孩子们即使知道家长的训斥并无恶意,但会在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感情。不管父母之前多么在意日常感情的培养,每天的训斥足以把这一切抵消。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急着批评,静下心来和孩子面对面谈一谈,弄清楚前因后果,耐心地引导孩子。   


(3)对孩子要求过高 父母的过高要求,会使孩子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以至于无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也就无法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所以,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长就要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情感、行为、智力、创造力等,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以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   


(4)家长包办一切 这会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亦得不到完善,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提高,独立意识也得不到增强。家长要做一半、留一半。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和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是培养和训练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5)总对孩子愁眉苦脸 长久下去,孩子会对周围世界怀有疑虑,总是思虑再三,唯恐哪一步走错影响到别人。而周围人的不愉快,很容易传染到他们身上,有的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自己总给别人带来麻烦。因此,家长在外面不管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不要把情绪带到家里来。   


逐步引导孩子养成这些好习惯


(1)认真“听”的习惯 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听边思考。   


(2)积极“想”的习惯 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使孩子自己始终置身于思维活动之中,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   


(3)独立“做”的习惯 练习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可以说是取得好成绩最为关键的步骤。系统而独立的练习技能巩固知识又能找到不足,而深度练习是开拓思维,融汇方法的最好方法。   


(4)善于“问”的习惯 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的问老师和同学。请教的好处不仅在于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将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思维对照,举一反三,做到这些可以说再无难题。   


(5)勇于“辩”的习惯 讨论和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介,也就是大师们常说的“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凡事都是越辩越明,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不仅能碰出是相对的火花,还有学习的乐趣。   


(6)早“学”的习惯 从学习的认识规律看,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必须牢牢抓住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四个基本环节。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7)反复“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这也是新大纲明确了的教学要求。   


(8)客观“评”的习惯 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9)有心“集”的习惯 在学习中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问题多次犯错。为避免同一错误经常犯,错题本就是必须的了。用好错题本是关键。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这种日常化的教育是最为深刻牢固,也最为有效的。  孩子在父母的行为中潜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为的陶冶,因此作为家长有着先行的榜样作用,不仅要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更要注重孩子日常习惯的培养,这将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并形成良性循环。
已邀请:

hqr119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湖北伢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csf12345678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wlpzxjp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我的路经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Lily鲍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刘家维2005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茁壮2005

赞同来自:

aa家有宝贝 发表于 2016-9-14 10:59

学生:上课真累,一听讲课就超级想睡  老师:上课真累,嗓子喊哑学生还在睡  


学生:上课无聊,还不如看看

谢谢,学习了

来自: iPhone客户端

沫沫滴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刘乃

赞同来自:

学习一下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t201088

赞同来自:

好好学习!!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肖蓉xiaorong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乐乐妈妈2012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深有同感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