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的以前的性行为是否应该过问

女友的以前的性行为是否应该过问
已邀请:

fatechild

赞同来自:

为什么要过问,过去就过去,难道你没过去么?难道她有过,就不行么?你有过她就不能有过么?男女平等。不要以为以前社会的思想了。

tp0101

赞同来自:

试论当前大学生关于婚前性行为的观点与态度----以个案为例
作者:肖一帆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系  类别:被聚焦的大学生  日期:2007.06.13  今日/总浏览: 1/291
  
试论当前大学生关于婚前性行为的观点与态度
--------以个案为例
肖一帆
一、       研究的缘起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这股浪潮的作用下,加之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性文化的禁忌逐渐开放,人们不再对“性”这一字眼讳莫如深。人们的性观念也日益开放,对婚前性行为、未婚同居等行为越来越秉持宽容的态度。在所有人群中,大学生群体是思想解放的前沿力量,这种观念的变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尤其典型。当然,转型时期也是思想与观念的碰撞时期,在性学领域,婚前性行为也无疑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话题之一。因此,笔者认为,研究当代大学生关于婚前性行为的观点与态度在中国当前的性学领域是有意义的。
二、       研究方法
(一)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本文共收集了9例个案。在这9例个案中,从性别分布上看,共有5名女生,4名男生。从学校分布上看,有6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2名来自清华大学,1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从学历上看,主要是硕士研究生与高年级本科生。因为笔者认为,在中国社会,青少年的性教育还处于相对缺失的状态;因而在进入大学前,学生是很少思考婚前性行为这个话题的。只有经历了一定时间的大学生活,学生们才能就这个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相对稳定的看法。故本文的个案以高年级大学生为主。另外,这9例个案中,有6例个案是笔者专为这篇文章进行的有目的访谈;另外3例,笔者在平时生活中曾与他们讨论过此方面的话题,经征询同意后,作为本文的案例。
访谈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你认为当前社会上,婚前性行为这一现象普遍吗?
2、就你所知,在大学校园里的婚前性行为普遍吗?
3、你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这一现象?如果你的同学或朋友曾有过这一行为,你会如何看待?
4、你认为大学生校园里的婚前性行为的发生主要基于哪些原因?
5、你能够接受与你的恋人发生婚前性行为吗?
6、你如何看待的问题?于己于人。
(二)   文献研究法
文献来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的网站上所能检索到的相关专题文章;
2、在中国期刊网上通过“婚前性行为”、“大学生性观念”、“大学生性行为”等关键词所检索到的近10年的文章;
3、相关的学术专著,如潘绥铭教授于2004年出版的《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等。
由于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个案研究法,因而在材料的代表性方面难免有所欠缺。故本文采用上述文献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本文的观点加以补充说明,力求使研究更加严谨。
三、       结果分析
个案访谈与文献研究的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看法主要呈现出以下两方面趋势:
1、             当前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大体上持宽容态度。
对婚前性行为的宽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观念的变化:
(1)   大多数婚前性行为不应从道德角度进行审视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婚前性行为与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密切相关。中国的封建礼教对女子贞操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如果她在婚前与人发生了性关系,将会被冠以淫荡、品行不端、妇德败坏等罪名,为社会所不容。这种代价是惨重的,有些人甚至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当然,封建礼教在这方面对男子的限制相对少一些,这是男权社会所致,另当别论。直至改革开放前,人们对于婚前性行为依然讳莫如深,“贞洁”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是不容置疑的。婚前性行为的当事人人被视为道德败坏之人而遭唾弃是必然的,并且不论男女。邻里亲朋将会一直以有眼光看待这样的人。
江剑平、黄键等人于1997年3月至1998年对福建师范大学900名在校生的性观念调查表明,仍然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贞操至关重要,40.5%的学生反对性解放,有76.5%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应慎重为好,约1/3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应该的、不道德的行为。从而说明当时大学生的性观念仍然受传统文化、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较深[1]。然而时隔近10年,笔者的访谈结果较之这一结论有较大变化。在所访谈的9例个案中,没有人是坚决反对婚前性行为的。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对婚前性行为还是不能“随意”的。但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不能把婚前性行为看作是“不道德”的行为,换言之,婚前性行为不应从道德角度进行审视,是否发生过婚前性行为不能够成为个人道德的评判标准。
个案一:小Y,女,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在我个人看来,婚前性行为不能太随意,但也不能说有过婚前性行为的人RP(注:‘RP’是‘人品’的网络代名词)不好。‘RP’是现在我们很常说的一个词(笑)。现在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挺多的,据我所知。但这只能说是爱情观、家庭观的问题。爱情观与人品还有一定距离,不能因为这样就说一个人道德沦丧,这样对当事人而言不公平。”
个案六:小C,男,硕士研究生二年级;
“婚前性行为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原因而论。目前大学校园里的婚前性行为多是由于爱情的发展,情之所至,我认为可以理解,并且我所知道的不少发生性行为的恋人关系都比较稳定,因此这种情况下的婚前性行为(对当事人)是不会有很大影响的。当然,有一些婚前性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冲动或寻求感观的刺激,通常,大家会认为这是堕落的表现;但我认为依然不能一概而论。固然有认识上的误区,但大多数人、尤其是(有此类行为的)大学生通常有一些特殊原因,例如遇到重大挫折,郁闷,需要渠道排遣等。情绪的问题如果不设身处地是很难下结论的。”
小C根据婚前性行为的发生动机对这一行为进行分类,他所持的态度依不同类别有所变化;但整体而言,他对这一现象还是抱着理解、宽容的态度。
夏苏建于1999年对广州地区八所高校1136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显示71.6%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不反对态度[2];郝雁丽2005年对西安市5所高校800名大学生的调查也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态度[3]。这些都与本文个案访谈的结论十分相似。
(2)  对他人的婚前性行为基本持接受态度
在问及“如果你的同学或朋友曾有过婚前性行为,你会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时,有代表性的回答有以下几类:
个案三:小G,女,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我身边的同学或朋友有这样行为的一般都是恋人,恋人之间的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发生关系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且他们也是基本决定以后要结婚的,所以我认为没有什么可非议的。”
持类似说法的个案较多,有6例。例如上文中的小C也是如是认为。归纳来说,这种观点认为婚前性行为的发生是基于爱情的发展,因此发生性关系的双方对于此行为并不“随便”,因而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
个案五:小L,男,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你说如果我身边的朋友有过婚前性行为,我会怎么看待?我基本没有什么看法,真的。这是别人的私生活,我无权干涉……是恋人之间也好,是也罢,这都是他个人的选择,他的选择必然有他的原因。我觉得我不应该说三道四,或过问太多,这是个人的隐私权。我想我交朋友也不是以是否发生过婚前性行为作为标准的。”
在笔者的访谈中,持这样观点的除小L外还有一名女生。他们的核心论点即个人权利观。认为婚前性行为属个人私生活范畴,是个人的选择,并不侵犯他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有选择的权利,他人不应过多干预。
此外,还有一名个案(女生)对这个问题表示不置可否。但总体说来,9例个案中没有人对所知的他人的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或否定态度。
2、             在自己是否会发生婚前性行为这一问题上,当前大学生的态度倾向保守。
在本次个案访谈中,笔者发现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一般性层面谈及婚前性行为时,几乎所有的个案都表示能够接受。但在问及自己是否发生过或有可能发生婚前性行为时,只有3例个案给予肯定的答案,并且这3人都是男生。从这一点上可以体现出转型时期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这种碰撞在女性身上尤其明显。当然,也有可能女性对此问题更为敏感,因此回答也更加保守。
个案七:小Q,男,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我有女朋友,在一起一年了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性)关系,可能是还没有到那个程度吧。以后不好说,有这个可能。但什么的应该不会有,我不是一个冲动的人。”
个案一:小Y,女,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就我个人来说,我不会和男友在婚前发生性关系的,至少不会这样希望。一方面总是希望的第一次留给新婚之夜,可能是我比较保守吧。另一方面、也是主要原因,我觉得两个人还不是十分稳定,对我们两人的将来我没有足够的信心,发生了性关系显然会增加分手的成本。”
个案九:小W,女,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就我自己来说,这种行为(婚前性行为)不会有的。最现实的考虑,这也不是小事,处理得不好会有一些麻烦的,比如避孕、性卫生和性健康之类的。虽然自己也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毕竟不是很系统,所以真要做是不放心的。对女生来说,这方面的准备很重要。”
潘绥铭教授在《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一书中曾提到,大学生发生性行为是需要准备的。这种准备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知识的准备,还包括自信心的准备,即对异性性心理的了解,以及自己处理“善后事宜”的能力[4]。本文中个案一所考虑的问题大体属于自信心的准备;而个案九的顾虑则是性知识的准备。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在婚前性行为的问题上大多经历过理性思考,并非如一些传媒所言的“随意”、“冲动”、“不计后果”。
四、       总结
总之,转型时期,伴随着东西方性文化的碰撞,当前大学生的性态度和性观念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多样性和多元化使得他们的包容性增强。一方面,大学生具备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对于性行为的选择大都经历过思考和准备。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的性倾向还属保守,侧重爱,基本认同性行为要以坚实的爱情为基础。而性心理、性生理健康的教育或许更是当前我们的性教育之所急、之所需。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