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论文

新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论文
已邀请:

010t

赞同来自:



“货币资金”项目,反映企业会计报告期末货币资金的数额。本项目应根据“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数填列。
“短期投资”项目反映企业购买的各种能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本项目应根据“短期投资”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填列。
“应收账款”项目,反映企业由于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发生的各种应收未收的款项。本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填列。
“预付账款”项目,反映企业由于购买材料及劳务等经营业务发生的各种预付款项。本项目应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的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填列。“其它应收款”本项目应根据“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所属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填列。
“存货”项目,本项目应根据“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填列。
“待摊费用”项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个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之和。
“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项目,本项目就应根据“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所属“_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填列。如果该明细科目期末,为贷方余额,则以“-”数填列。
“流动资产合计”项目,将以上各项流动资产项目相加(遇“-”数则减)计算出的数额填入本项目。
“长期投资”项目,本项目应根据“长期投资”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填列。
“固定资产原价”项目,本项目应根据“固定资产”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填列。
“累计折旧”本项目根据“累计折旧”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
“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项目,本项目应根据“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明细科目期末借余额填列。如果该明细科目期末为贷方余额则以“-”数填列。
“固定资产合计”将固定资产原价减累计折旧,加(或减) 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计算后的填入本项目。
“无形资产”项目,根据“无形资产”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填列。
“递延资产”项目,本项目应根据“递延资产”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填列。
“无形及递延资产合计”项目,将“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两个项目的合计数填入本项目。
“资产合计”项目,将"流动资产合计" 、“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合计”和“无形及递延资产合计”四个项目的合计数填入本项目。
2、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填制方法。
“短期借款”项目,本项目应根据“短期借款”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
“应付账款”项目,本项目应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的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之和填列。
"预收账款"项目,本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的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之和填列。
“其他应付款”项目,本项目应根据"其他应收款"和“其它应付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的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之和填列。
“应付工资”项目,反映企业应付未付的职工工资。本项目应根据“应付工资”帐户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如“应付工资”账户期末为借方余额,以“-”号填列。
“应付福利费”项目,反映企业提取的福利费的期末余额。本项目应根据“应付福利费”帐户的贷方余额。该账户期末如为借方余额,以“-”号填列。
“应交税金”项目,反映企业期末未交、多交或未抵扣的各种税金。本项目应根据“应交税金”帐户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如“应交税金”帐户期末未借方余额,以“-”号填列。
“未付利润”项目,本项目应根据“应付利润”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
“预提费用”项目,反映企业所有已经预提计入成本费用而尚未支付的各项费用。本项目应根据“预提费用”帐户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如为借方余额应与“待摊费用”科目的贷方余额合并填入“待摊费用”科目的借方余额合并填列入“待摊费用”项目不在本项目中填列。
“流动负债合计”项目,将以上各流动负债项目的数额相加以合计数填入本项目。
“长期借款”项目,本项目应根据“长期借款”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
“长期负债”项目,将“长期借款”等长期负债项目的数额之和填入本项目。
“实收资本”项目,本项目应根据“实收资本”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填列。
“盈余公积”项目,应根据“盈余公积”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
“未分配利润”项目,反映企业尚未分配的利润。本项目应根据“本年利润”帐户和利润分配帐户的余额和“利润分配”之和计算填列。如果“本年利润”科目为贷方余额,“利润分配”科目为借方余额,则以贷方余额减去借方余额的差额填列科目,贷方余额大于借方余额差用“+”数填列。贷方余额小于借方余额差用“-”数填列。年末,则根据“利润分配”科目的年末贷方余额直接填列本科目,该科目年末如为借方余额,则以“-”数填列。
“所有者合计”项目,将“实收资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三个项目的合计数填入本项目。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项目,将“流动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合计”三个项目的合计数填入本项目

lr283

赞同来自:

1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主要表现、它的本质特征、历史地位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本国际化或资本国际社会化,是资本在国际化运动中实现不断增殖。其基本特征包括:(1)垄断已不是一般的垄断,而是高度集中的国际垄断;垄断组织也不再是最初的“国际托拉斯”,而是庞大的跨国公司以及触角伸向世界各个角落的子公司。(2)金融资本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金融资本的推动下,资本和财富迅速集中,在世界上形成了空前巨大的财团、寡头和豪富。(3)资本输出已经成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形式。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特征在当代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既给社会主义新社会准备着越来越充分的物质基础和历史条件,也给现有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主要动因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发展阶段

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它在东西方冷战和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中谋求稳定和发展。苏东剧变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重新沦为西方垄断资产阶级经济盘剥、政治干预、军事侵略的对象,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严密的包围和遏制,而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却迅速扩大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因包括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新科技革命的作用、西方国家的自我调节以及不合理的国际关系等。

当代资本主义经历了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等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全面调控,出现了许多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同的新特征。这些变革为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比较有利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但也给资本主义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20世纪70-9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阶段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和资本的全球扩张互相呼应,使新自由主义成为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思想基础。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升级,增强了科学技术优势和国际竞争能力,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它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没有消除贫困。第三条道路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欧美左翼政党复兴过程中出现的一股政治思潮。它超越了专注于国家控制、高税收和生产者利益的旧左派,以及把公共投资、“社会”和集体事业概念当作邪恶而予以消除的新右派,并在过去10多年里转变为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治国之策,使美欧资本主义发生了新的变化。

3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模式和类型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作为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为资本主义各个阶段所固有。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战后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并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使资本主义分化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类型,两大类型各自又包含许多不同的发展模式,即便是同属于一种模式,各国在发展道路和方式上亦存在一些差别,从而使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和“日本模式”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它们之间既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也在经济理论基础、社会历史背景、经济运行机制、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以及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体制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其共同特征和协调合作增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统一性,其差异和竞争加深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政治分歧。后发国家由于历史渊源、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及制度不同,形成了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这三种模式具有许多共同的经济、社会、政治特征,都面临着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摆脱依附获得独立等任务,但是它们在起步时人口因素、加入世界体系的方式、政府的作用、选择的发展路径、收入分配的效果以及对待农业的态度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考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进以及荷兰、英国、美国三个霸权周期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其中发达国家是其中心,不发达国家属于外围。只有将资本主义世界看作是一个文明与落后、进步与局限、繁荣与贫困共存的体系,才能了解它的真实面貌。从世界体系视角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矛盾的深化,论证反资本主义体系的社会主义是世界体系的未来。

4战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本质特征

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的特点。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的中心-外围体系得到强化,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日趋严重。

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式民主的完善与政治冷漠、民主危机和民主迷信同时出现;西方国家政党的数量剧增,政党政治法制化程度大大提高,政党政策日益趋同化,政党制度面临着利益集团、媒体等因素的挑战;西方国家全面介入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议会权力和地位衰落,行政权力扩大,司法功能向政治领域延伸;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输出的战略越发明显。

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根本变革。通过对极权主义、乌托邦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批判和否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西方思想文化领域中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而西方大众文化对西方上层社会的文化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既具有不同程度的消解作用,又具有不同程度的维护功能。从本质上讲,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是围绕资本主义生产和资产阶级统治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但同时,战后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

影响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新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生产资料所有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在资产阶级内部,作为资产阶级特殊组成部分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两个阶层获得快速发展;虽然大垄断资产阶级不断增加,但中等资本家仍然是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主体。从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看,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和知识型工人的比重越来越高。资强劳弱以及工人的阶级意识蜕化是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一直处于低潮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两极化趋势逐步突出,阶级矛盾有进一步激化的可能。

5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全球范围内放大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的表现形式有: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世界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性与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调节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跨国垄断资本家阶级的统治与世界范围内劳工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演绎出各种新老危机。这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终究会发展到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无法调节和缓解的地步。

当代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奠定更加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当代资本主义内部还出现了合作经济、社会保障、职工参与企业管理、三大差别的逐渐消失、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孕育等“新的社会因素”。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为社会主义准备着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条件和“新的社会因素”,决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可以通过这些物质条件“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把合作社、股份公司、大银行、大垄断组织、国有企业和一切国家计划和管理机构,“从资本主义那里夺取过来”,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新社会。与此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优势、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及其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又给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对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需要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中进行把握。随着当今时代主题的变换、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社会因素的增多以及资本主义不平衡性和多样性的发展,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和途径也必然是更加灵活多样的。当代工人阶级的变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人的分化,削弱了工人的阶级认同感和革命意识。但是,只要工人阶级雇佣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没有改变,其历史使命就依然是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因为工人阶级要真正摆脱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精神上受奴役的地位,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