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老人生了几个孩子,几个孩子却养活不了一个老人?

是什么原因?
已邀请:

用户zmj情感嘚啵嘚

赞同来自:


现如今的养老是一个社会话题。
老年人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城市老人有社保保障,农村老人没社保怎么养老已成问题。
为什么一个老人养了几个孩子,几个孩子却养不了一个老人,已成为社会话题,尤其是农村。
现今的农村儿女,女儿嫁人走了,家中老人仅靠身边的儿子来照顾,兄弟多的,要轮流照顾。


这时候的儿子也五,六十岁,上有老,下有小,儿子照顾父母还可以,多数儿子又不在父母身边(多数外出打工)。
照料父母责任就落在儿媳身上,婆媳本来是天敌,又加上兄弟们多,相互攀比,什么你管少了,她管多了。


有时质气,谁也不去管父母,把父母扔在一边,不管不问。
老来难,老来难,老人的苦难谁知晓,养儿为了防备老,有几个儿女能前去尽孝?
我们村有一位老人,今年85岁,丈失去世的早,自己拉扯4个儿子,3个女儿。
现如今已动不了,躺在床上无人照顾,原因是儿女攀比,照顾老人你多他少。
老人整以泪洗面,让人很是心酸。

赡养老人是儿女的义务。
儿女要报答父母的生育恩,养育恩。
谁没有儿女?我们也有老得那一天。
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儿女们,莫让老人再痛苦,要让他们度晚年!


杨老帅

赞同来自:

谢谢相邀!

见到这个题目,首先让我想起了那首不很出名的打油诗《不孝诗》:“隔墙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大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其意不言自明。养老问题,从古到今都存在,客观地说,只不过是现在比过去更凸显一些而已。

老有所养,这是每个人在年老,丧失了劳动能力之后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一旦真正那一天到来的时候,老人就变得如同孩童一样,需要别人去照看。问题是,照看孩子作为父母觉得是”天经地义”,照看老人恐怕或多或少“天经地义”就会打折。切入正题,儿女多不一定能养好老人,这有多种原因: 一,老人在有劳动能力时对子女没有做到“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其实,这个问题再细划一点,也不一定全怪老人“不公”,举个小例子,三胞胎的三个孩子,在小的时候,着装完全可以做到统一。但进入成人以后,试想一下,还能统一吗?由此可见,公与不公只是说辞而已。二,任何时代,人们都是顾小不顾老,子女越多这种思想攀比性就越显突出。三,最致命的原因是,婆媳矛盾,父子矛盾,妯娌矛盾,弟兄矛盾等等的一些可见不可见的隐患,待父母年老力竭之时行成了明的暗的”秋后算账”。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养老难,老来难。作为老人应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好汉,少论当年勇。作为儿女应该想到最基本的一点,没有父母含辛茹苦将自己抚养成人,又何谈娶妻生子,传宗接代。赡养老人只能算报答养育之恩的毫末而已。作为儿媳,应该想到,假如娘家的哥嫂,弟媳不赡养你的父母,你会作何感想?换位思考一下,相信相互之间会有一个正确的结论。

祝福老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健康长寿!
祝福年青一代健康成长!!
祝福中年朋友,努力工作,善待老人,名利双收!!!


明天更美好69265685

赞同来自:

我倆兄弟,我是九八年结婚,刚结婚时候,一穷二白,父母那时也正好年轻力壮,我们结婚的时候父母没帮买一点的东西,也没出一分钱,老婆怀孕了,父母怕担责,就提出分家,也没分什么东西,一间瓦屋30平方左右,一张木床,一张桌子、,一个柜子,差不多200斤谷子,其它小东西都是自己买的,而且当时一吵架就说生不养,死不葬,那时年轻,一个字穷,父母不帮你真的好绝望,2002年的时候,因第一栋房子装修问题,父母把我大门打烂,瓷砖把烂,老婆也打了,一.气之下,带着一家来了东莞,经过十几年在外面打拼,三个孩子都在东莞,大的上高中了,最小的也九岁了,房子又盖了一栋.,车也早买了,以前的平房给父母住,去年盖了一栋四层楼,父母也没出一分钱,他们.现在也老了,父亲也有病,提出来要我们兄弟养他们,可是他每天又吹牛说自己很有钱,其实我也很想跟弟弟商量一下父母养老的问题,可弟还有我老婆都说父母有钱,其实我也知道他们也没什么钱,只是讲面子,吹牛皮而已,我弟两个小孩都是父母从一两岁养大的,大的十九,小的十五,对我说一年给父母多少钱,都是骗我的,其实没有我给他们的多,因为今年弟和父亲吵架说弟弟没给钱父母,当时弟弟说的,你的钱比我多我怎么给你,而没过年的时侯,我母亲说弟弟十月份的时候给了1000元给她过年用,弟弟又跟我说十二月回来又给了母亲1000元,所以他们合伙骗我,父母不公正.,自私自到,大家说我们做子女的又怎么做l

妈咪宝贝加油站

赞同来自: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对父母可以生养几个孩子,几个孩子却养不了一个老人,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很多时候都不禁为这样的老人家感到非常难过。说说我身边例子再试着分析一下原因。
1、李爷爷农村人,三个儿女,老大是儿子,另外俩女儿,儿子十岁时过继给了别人,爷爷的老伴去世比较早。儿子在城里,两个女儿一个嫁外地一个本地,之前老人身体硬朗,也很勤劳,一个人在家种田种地,余了大概两三万块。70岁的时候突然中风偏瘫了,小女照顾住院一个月,后来带着老人去了深圳打工的地方待了一年,大概老人余的钱用来治病所剩无几,两个女就商量着请来村干部把哥哥一家喊回来,然后要求三姊妹一起照顾父亲。这个儿子很老实,老婆也善良,虽然自己孩子还不到一岁,而且孩子生病刚从医院出院,养父已过世,只有养母,他们居然也同意了。这样儿子家每年照顾三个月,两个女儿每家照顾四个半月。到了第五年的时候,情况有变,儿子的养母也中风偏瘫,夫妻俩一个在工厂上班朝去暮归,一个女人带着五岁孩子,照顾偏瘫老人,这时李爷爷大女家准备盖房,小女嫁很远,还没到轮的时间,寒冷天气他们两女就把老人丢在过继给了别人的儿子家门口……后来,老人过了半个月就去世了,据说是被气的……


2、张奶奶,也是农村的,她有两个儿四个女,前年老伴去世了,去年开始奶奶有些老年痴呆。大儿子对母亲还好,小儿子很怕老婆,俩口子对母亲真不好说……可是前几天听说张奶奶被送到敬老院去了……奶奶娘家侄儿们看不下去,联系在外地的兄弟俩,小的接了电话就挂,大的说:“敬老院有很多伴,环境又好,饭菜有人做好,她在那里还好些……”那几个女也把她晾着……

3、还有我娘家隔壁的骆奶奶,今年90岁了,一个独居在家九年半了,她没生育过孩子,领养了一儿一女,老伴,儿子,儿媳相继因病去世,女儿嫁本村,每隔三五天回来帮老人洗头洗澡,做一些菜,让老人自己蒸着吃,有一次煤气泄漏被我及时发现,还有一次烧水差点家里起火……



再分析一下原因:
1、父母对子女的爱胜过子女对父母的情。有时感觉像是每个人的天性一样,想想我们自己给孩子还是给父母买东西更多更爽快?养孩子再苦再难觉得有盼头,养老人就是越来越……事实是我们应该首先要孝顺好父母,言传身教,才能很好地把这种优良传统继承下去。有父母对长辈孝顺的好榜样才能有孩子将来的懂事善良。
2、现在很多子女多的老人还不如只有一个子女的,因为人多难免各种不公平,每个孩子个性不同,会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爱不一样,姊妹之间,女儿还好一点,尤其是几个儿子的,婆媳,妯娌这些关系真的是微妙敏感得很,很容易擦枪走火不说,老人一有不好状况大家互相掂量推诿,像我婆婆只有一个,她病得不能动了,我们想都没想过可以去依赖谁,别无选择,也无怨无悔。我们对路边的流浪者尚有怜悯之心,何况是有养育之恩的父母?
3、如今的人们普遍压力大,工作,生活竞争激烈,老人如果身体好还可以相安无事,可是如果生病了,很多人赡养老人就会力不从心。也有一些人喜欢攀比,认为哪个哪个父母给子女盖了楼买了房余了多少多少家产,自己父母比不上人家,于是从心理上排斥抵触父母,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山望见那山高,可想而知老人怎么努力都难做人了。


再总结一下:
1、老人家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保持身心愉快。身体健康就是给孩子减轻了负担。娘有爹有不如自己手中有,丈夫(或妻子)有还隔了一只手,儿好女好不如自己自由好。
2、做子女的也要思量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想想父母是如何一把屎一把尿,一寸长的脚板把我们养大,父母之恩大于天,千万不要忘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我们人呢?
3、仔细观察那些过去对父母公婆不孝的人,他们自己现在面临也是相同的境地,那些孝顺父母,家风好的,他们的人生顺风顺水,家和万事兴,不是因果循环,而是言传身教,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不管父母慈不慈,只问自己孝不孝,为晚年的自己从现在开始集福聚福。
祝愿天下老人健康长寿,儿女贴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鲁南观点

赞同来自:

一个老人为什么能养活十个孩子?
因为孩子再多都是他自己的亲骨肉,属于私有制,他会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把他们抚养成人,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义务的本份。
可十个孩子为什么养活不了一个老人?
因为老人是众儿女这个大家集体的,属于公有制,要不社会上很多儿媳妇都跟公公叫公爹,跟公公婆婆叫公婆嘞?″公爹"″公婆"的称呼就是从集体公共中这么来的!
私有制,干什么都无依无靠,全靠自己,所以,一个老人虽经千辛万苦,也能把十个孩子拉扯成人。

公有制就太复杂了。尤其在农村,都说养儿防老,闺女出嫁走了不在身边,儿子婚后都在外地打工,照顾老人的任务就落在了儿媳身上。儿媳与婆婆本来就是天敌,从未把公公婆婆当亲人,现在老了,内心更加嫌弃。为赡养公婆,互相攀别,你多了,她少了,矛盾重重。就是儿子在家,也都各人向着自己的老婆,哪管老人死活。
有的家庭,儿子越多,越没责任,认为弟兄这么多,不差我一个,我不管,有管的,只要有管的,老人就饿不死。其不知,在这种妯娌越多,婆媳关系越复杂的氛围中,有的儿媳认为婆婆偏心眼,认为自己不管公婆,平常婆婆拿着好的儿媳一定管,说来也怪,凡是不孝儿子儿媳的思维都是共同的,结果都把老人扔在一边,任其自生自灭。
儿子不养老,可闺女也养不好。客观原因离老人远,主要原因闺女也有老人是大家公有的私念作祟,认为养老以儿为主是应该的,老人拉扯儿子成人,比抚养闺女更辛苦,还多了为儿盖房娶媳妇,这其中还有未嫁前自己的不少心血和汗水。
可怜,经过千辛万苦能把十个儿女拉扯成人的一个老人,到头来,十个儿女加上儿媳,女婿20个人,却养活不了一个老人。
家有长子,国有大臣。儿女孝不孝,长子应负80%以上的责任。
我村有一姓王的老太太(已故),有六个儿子,四个女儿,在最小女儿还未出生前两个月,老公病逝。长子最才大十八九岁,老太看到一个比一个小的十个儿女,只能吃不能挣,整天以泪洗面,家境十分悲惨。一家生活重担全落在长子身上。
这长子也有骨气,为帮母亲拉址一大群弟弟妹妹,他让小自已两岁的二弟和小自已三岁的妹妹辍学,三人共同撑起这个家,并发誓让二弟以下的四个弟弟上学上到哪供到哪,让大妹以下的三个妹妹最低上到初中,让含辛茹苦的母亲一定过上好日子。
老天不负有心人。由于大儿的带头,二儿的跟进,一家虽穷,可名声好,大儿,二儿,二十三四岁就娶了媳妇,媳妇也都通情达理。虽然结婚分家过,可妯娌们都乐意帮助老大继续打理这个家,不论弟弟妹妹上学,工作,盖房,结婚,都由老大作主。
由于长儿,长媳不怕吃亏,敢于担当的模范带头作用,成家一个,多一个弟媳,多一个弟媳就多一份孝敬老人的力量。出嫁一个,多一个女婿,多一个女婿,又多一份孝敬老人的外援。三个弟弟也挣气,老三在部队当了团长,老五当了小老板,老六当了公务员。闺女婿有的在国企工作,有的做生意小有财源。儿媳,女婿都争着孝顺,王老太的日子比蜜还甜,直至九十多岁含笑归天。
这家大儿,大儿媳孝敬老人,关爱兄弟妹妹,团结妯娌的事迹,得到父老乡亲的一致好评,也受到上级领导的大力表扬。
试想,在如此因难的大家庭,如果大儿和大儿媳不以身作则,不甘愿吃亏,不敢于担当,不带头帮老人打理这个家,恐怕不会有弟弟妹妹的今天。老人的幸福晚年也会成为空谈。
现在老大夫妇都己古稀之年,住在农村生活一般。可众弟弟妹妹不忘大哥大嫂的恩典,始终把″长嫂比母,长兄比父"来看,侄子侄女和外甥,也把他当最亲的人,每逢年过节都给礼给钱。代代孝悌。良性循环,又给家乡添了一桩美谈。
象这种家庭,子女越多越孝顺,关键在长子,长媳带好头。
经过我多年的观察得出,凡是子女越多越不养老的,95%以上都是长子长媳走大不正,尤其妯娌们,好事学不着,孬事一看就会,大儿媳三分不孝,二儿媳会不孝六分,大儿媳敢骂老人,四儿媳就敢打老人,让老人苦不堪言。
奉劝那些不养老的儿女们,老人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你们今天对老人的所做所为,就是为你们的儿女做示范。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说句不该给人伤口上撒盐的话。凡是被众儿女不养的这种老人,80%以上过去对自己的父母也不孝。这是我从30多个典型案例统计的。不知过去不孝父母,现在又被儿女不孝的老人作何感想,能想到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吗?
天理昭然,人在做天在看,种善得善。良性循环。种恶得恶,代代相传。

天使妈咪宝贝

赞同来自:

传统观念认为“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于是乎家家户户都是子女成群,尤其是并不算富裕的农村,“越穷越生”,甚至幻想着以此脱贫致富、摆脱困境。然而现实真是残酷的,真是当头一棒,不少老人几个孩子,仍然露宿街头。
究其原因,我觉得“只会生不会养”造成的。夫妻两人财力、物力,精力都是有限的,子女多了,解决基本温饱都成了问题,就别提教育了。孩子们自出生以来就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由于孩子多,父母也无法顾及每个孩子的成长问题。那么这样的家庭出来的问题孩子就多。将来即有可能出现无人愿意赡养老人的情况。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多子女的少了,当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部分家庭加入生育大军,但是“头胎照书养,二胎照猪养”,说说就好,可别真的实施了。孩子小的时候不会有什么,一旦又了意识是能感觉到被区别对待的。尤其老大在老二面前骄傲地说着自己的过去时会出现心里不平衡。父母怎么待孩子,孩子将来也会怎么对父母的。


有书共读

赞同来自: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来说一说亲友间见面问候方式的变化:

小时候,大家相互打招呼是一句“你吃了吗?”,现在变成了“去上班了?”或者“下班了?”等等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改变?以前,吃饱穿暖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目标。

那时候管工作叫“饭碗”?因为那时候上班是为了赚“嚼谷”,说白了,工作的目标就是一日三餐。

但是现在,你会把你的工作叫做“饭碗”,管上班叫赚“嚼谷”吗?我看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吧。


现在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老人生了几个孩子,几个孩子却养活不了一个老人?”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追求的目标变了。


以前,“生活”这个词应该拆开来理解,叫“生下来,活下去”。


一个老人生几个小孩,除了刚开始几年多一张嘴吃饭之外,对这个家庭并不会有太大的负担,一旦小孩长大了,还能帮家里干些农活来减轻一些家庭负担,

甚至还可以通过去帮别人砍材、放牛等来赚点小钱,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而且那时候也没有其他的消费。

所以那时候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是很低的。


现在我们再来说赡养老人的问题。现在养一个老人费钱吗?

其实要不了几个钱,除了日常的衣食住行外,无非就是定期体检啦,买点保健品之类的。

但是为什么养不起呢?因为“没钱”。


也许有人就会问了,既然养一个老人要不了几个钱,为什么说没钱养呢?那是因为现在人们的开销太多、太大了!


就拿我们家来说,我们两口子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每个月的收入一万出头两万不到,说多不多,说少呢也不算少,应该能代表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了。


但就是不够用:小孩的奶粉要钱,尿不湿要钱,房租要钱,各种应酬要钱,还要交学费“充电”,还有每年的保险费等等,刚贷款买了房子,每个月还要还房贷。

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根本就不够用的,都舍不得买件好点的衣服或者去外面吃顿大餐,更别说出门旅游了。


小孩还是老人在帮忙带,别说养老人了,现在老人还在帮我们分担!


当然,当老人真需要我们赡养的时候,满足老人基本的生活所需,还是比较容易的。

所以说,几个孩子养一个老人,并不是能不能养活的问题,而是怎么养的问题:是仅仅满足老人基本的衣食住行,还是让老人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老人可以生养好几个小孩,因为他们只需要活下去;


而现在几个孩子却养不了一个老人,是因为我们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活得更好!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法重情深

赞同来自:

老人生养小孩与小孩养活老人那情况能一样吗?
“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但孩子的家就不一定是父母的家了”。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父母生养几个孩子,再苦再累也都是为了孩子,就是要饭,也都为了孩子能够好好的生活。有时候宁愿自己少吃一口,也不让孩子受饿。这是天下父母的心情。当然,那些残忍父母的情况例外。
而孩子养活父母,情况却大不一样了。孩子们大多有自己的生活,都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幸福一点,都想着好好地养活自己的孩子。而对于父母却不那么关爱了,有的甚至认为父母就是一个累赘,嫌弃父母。
我曾看到有的父母生养了几个儿女,等到老年之后。几个儿女没有一个养活父母的,有的老人甚至冻死在家里一个多月竟然无人过问。老年人这种生活是多么的凄凉和悲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不是几个子女养不起父母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养活、愿不愿意养活父母的问题。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乌鸦尚有反哺义,人类岂无报母恩?多向动物学习学习吧,不然真的连猪狗都不如了。
朋友,你怎么看?不妨说一说。

乱语疯丫头

赞同来自:

一切都在人心。绝大部分父母对孩子都是疼爱的,也不排除个例,肯定是有什么原因造成的。但是不孝顺的儿女,儿媳妇所占的比重应该更多些吧。
父母生了孩子,就有义务和责任把孩子抚养成人。只要父母把孩子抚养成人了,孩子就有义务和责任赡养老人。虽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每个孩子的关心度可能不尽相同,这丝毫不能影响孩子应尽的赡养义务。但是总有一部分人,认为父母给他的关心少些,财富少些当作借口,躲避赡养义务。其实这是自私的表现。请问这样的人,你对你的几个孩子能完全一碗水端平吗?再说了,有必要端平吗?
无知者无畏,自私者无耻。
1.n年前,有一家,只有一个儿子,儿子懦弱,是个没有出息的人,当民办教师,后来转正了。媳妇是个白白的女人,没有工作。儿子的父亲早就去世了,就剩了母亲。母亲年龄大了,不能自食其力了,经常卧床不起。就由儿子儿媳妇送饭。儿媳妇每次送的饭都凉了或者不大热了,有时送的饭老人还咬不动。这也还是能忍受的。最不能忍受的是,儿媳妇一边给婆婆向碗里倒饭,一边数落婆婆。 给婆婆送饭时, “老不死的” “还没死吗”等等话语经常挂在儿媳妇的嘴边。时间长了,婆婆觉得活着也没意思了,就想了个法,上吊死了。
2.老家邻居。我们回家伺候公公婆婆的时候,经常见到一个上了年纪的叔叔到家里来玩。耳聋,驼背,走路吗爬着走。他的老伴早就去世了,他的老伴在世的时候,对婆婆可是非常的恶毒。他有两个儿子两个闺女。闺女出嫁了,大儿子娶了媳妇,二儿子还没有媳妇。大儿媳妇可是个厉害的主,她进了门就把婆婆比下去了。公婆就开始受她的气。这位叔叔的儿媳妇经常打骂他。其实他的儿子也不是什么好鸟。有一次我听到他的大儿子在训他:你爬到这里找死呀?邻居叔叔爬到了家里一个地方,动不动了,他的大儿子还的时候就这样骂他的亲爹。
有一天,儿媳妇来送饭,直接吧饭倒在了叔叔的饭碗里。叔叔不吃。因为经常不刷碗,碗很脏了。儿媳妇厉声骂了她公公一顿。
第二天,有人看见隔壁叔叔顺着楼梯向平方顶上爬。下午的时候,儿子来送饭,发展其父亲在楼梯下,头上脸上有血,已经死了多时了。


宁哥全弟

赞同来自: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我自己的外婆。
外婆是个美人。听舅妈们是这么说的,据说是她们当地十里八村数一数二的美女。这话应该不假,因为在我为数不多的记忆中,即使90岁的外婆依然时刻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给人永远衣着精致洁净,让人觉得似古时大户人家的闺中小姐。
儿时对外婆的记忆不多,还在我六七岁时,一次去外婆家玩,那时的外婆好像是住在我舅舅房子的一角,只见快到他家就远远望见外婆站在门口等着我们吃饭。依旧记得,那天的饭菜特别好吃特别香。

从前的农村时兴养狗,跟现在养狗性质完全不同。那时养狗纯粹看家,现在养条狗比人都娇贵,那时村子里大多数人家里都养狗。唯独我没有,所以特别羡慕那些家里有狗的小伙伴。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在外婆面前提到过我对小狗的念想,没过多久外婆真抱来一条,可惜被我奶奶挡回去了。,我不在家,只听奶奶说,外婆一杯茶都没喝完,便泼掉气冲冲回去了。现在想起来奶奶好像是有点不近情理,但当时只对没能留下小狗无不遗憾。这事算是我儿时对外婆比较深刻的记忆了。
长大后,与外婆家渐渐疏离。于是,对外婆的记忆也就停留在最近的这几年。外婆膝下有四儿两女,按以前传统说法多子多福,母凭子贵,这样说来我外婆就是有福气的。

外公过世早,外公过世后外婆有没有独立的生活过我不清楚,在我印象中外婆都在她大儿子我大舅家过活。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外婆就开始过起了背包客的生活,即,一个儿子住一个月或更久,总之,是轮流着每边住上几个月。听我妈说是因为外婆上了年纪总有个小病小痛。。。。
偶尔我妈也会接她妈过来住住。这两年我常在娘家,于是跟外婆就有了相处的机会。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有了频繁的接触,因为年纪大了腿脚不便,老人做得最多的一件事便是睡觉,无聊时睡,下雨睡、天冷睡、午休睡,晚上晚饭过后不久又睡,对此,我问:“能睡着吗?”“有时能”外婆说。
“那睡不着还不如起来”
“起来也冒味,走也走不动,困觉是最打发时间的,一觉醒来时间就过去了,老了就没什么用,只有等死”。即使起身活动也仅限于家里那几间房,但,每次走到我奶奶生前住的房时,总会自言自语:只有你嗲嗲(奶奶)就好咯,有自己的一间房,又大,想哦里住就哦里住(想怎么住就怎么住),东西又不要搬来搬去,想怎么放就怎么放,几多自在……每当这时,总能瞥见外婆眼中那丝落寞的神情。


外婆漆下4子2女,当时,已过世1子1女,另一个儿子正患重病。晚饭后,坐下闲谈,言及此处,外婆说道:我也巧得(知道)有人讲,他们不好是我活久的,不得死我有什么办法?哎,人家都讲我长寿,我只是不好讲,要是他们都在就好咯,我要那长的寿做么,只要你们好,哈好,我就好,我就死都要的,只要你们好。又说:刘&&(当时患重病的那个舅)应该会好吧?看样子是还蛮好,那应该会好,菩萨保佑,他多活几年我少活几年,边说边用询问的目光望着我。我回:肯定会的您老放心咯。这时,外婆眼中会泛起一丝泪光。我转头,望向别处。。。。
外婆去年过世了,死在患病舅舅的前面。外婆这一生有没有福气我说不好,但,她最后那几年至少不快乐。。。。
外婆,天堂的你,会更自在吧。。。。

分享出来其实无意于抨击任何一个人,只是觉得像这样的现象在农村比比皆是;说实话其实我几个舅舅的家庭条件虽然说不上大富大贵至少也称得上是小康水平。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正好揭露了人性的复杂,正所谓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就是如此吧!
总而言之,千百年来,不论何时何处,父母对自已子女的爱往往要超过子女对父母的爱的几倍甚至百倍。可见世上还是慈母多过孝子啊。所以现在社会大力倡导尊老爱老,每个人都要从自已做起才对,这就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进现实!
图片来源网络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