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这位爸爸和那位妈妈,你们更喜欢谁呢?谁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更容易生存呢?

无意中看到这两张反差很大的照片,两位家长在雨中对待孩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已邀请:

育儿育己幸福家

赞同来自:

左图:爸爸左手提的是事业,右手撑起的是希望,背上扛的是风雨。
作为父亲,宁愿自己淋湿全身也要为孩子遮风避雨。
作为父亲,我愿意为你付出所有,但人生的路需要你自己走。
可见这位爸爸对孩子的爱有多深,在生活、学习、游乐方面肯定也是尽量给孩子创造最优质的条件,这是一种无私的大爱。这种良好环境下教养出来的孩子,势必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稍微差一点。但只要多加历练,也能经受住人生风雨的洗礼。


被父母宠爱的孩子,已经习惯于自己的一切事物已被安排的妥当。就像大树叶子下成长的小树。虽然也枝繁叶茂,但离开了大树遮挡的话,它们会被烈日晒伤,会被积雪压垮,但只要它们勇敢、顽强、不放弃,总有一天,自己也能撑起一片绿荫。
右图:妈妈把所有的重担都放在自己身上,让儿子轻装上阵。
有人也许觉得这位妈妈很是自私,自己打着伞,却让孩子在雨中淋着。我觉得看问题的话,不能用单一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我们也总不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太多的同情只会让一个孩子变得更加懦弱。
这位妈妈把所有的重担都背在自己身上,再根据旁边行人的装扮来看,这个雨应该不会很大。雨小的话,妈妈背上行李和孩子加快走两步就到家了。孩子个子小,把伞给他打着看不清前面的路,反而影响走路速度。但如果妈妈也像左图爸爸一样,撑着伞,牵着儿子的手和他一起走,这个路又要走到何时才能到家呢,说不定大雨马上就来临了呢?


人有时需要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太多的顺境不能塑造一个孩子良好的性格,相反,逆境中成长出来的孩子才更能经受起社会的残酷和竞争的激烈。
父母的格局影响孩子的格局
这幅图我比较喜欢右边那副。就像我能满足孩子的很多要求,但我只会满足应该给他的。我能在很多方面帮助他、提醒他,但我不会替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替他做好。
方面的格局影响孩子的格局。父母给孩子创造的越多,孩子自我创造的机会就越少。要学会敢于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再雨中奔跑。

亲爱的,非常感谢你抽空阅读我的文章!如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并留下脚印,让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一同成长,共同进步!
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若侵权,请告知删除,十分感谢!

西西小语

赞同来自:




这个问题拿给女儿答,她的回复很明确:
●喜欢撑伞的爸爸
●第2图孩子易生存
作为孩子妈妈,自己是这么想的:
第1图里,父亲的背部湿透了,说明雨下得很大。宁愿自己吹风淋雨,而把唯一的伞遮到孩子头顶的天空。替年幼的孩子遮风避雨,不就是父母的责任么?孩子会从父亲的举动中,感受到爱,也在心中种下爱的种子。一个心中有爱的孩子,他在社会上会生存不易么?
第2图里,母亲打伞,孩子拿物件盖在头上,从衣服湿透程度来看,应是小雨。在小雨中锻炼孩子,觉得妈妈的做法也可取。倘是大风大雨,你把孩子放雨中淋,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么?万一烧个40度以上,那肠子悔青都来不及了。
●现在可以回答问题了:两个父母都不喜欢。
1图中爸爸把孩子背起来两人都可免风雨,2图里妈妈拉孩子进雨伞,遮住头部即可,其余部位湿了不大要紧。
至于谁将来更易生存,如果仅是单纯看图,结论不一定。如果是深究画面寓意,当然是从小就经风历雨的孩子更耐摔打,更易生存。


米苏妈育儿笔记

赞同来自:

谈不上更喜欢谁,米苏妈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这一块,来聊一聊自己的看法。
上图的这位爸爸的行为,我们来看看可以让他的孩子学会什么?如果我是这个孩子,我一定感受到了爸爸对我满满的爱❤️!在很多年以后,我想起这个场景都依然感受到温暖。在我成家立业之后,我也会让我的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内心充满爱的孩子,生活得会更幸福!在长大成人,工作之后,内心充满爱的人,更容易与他人相处,大家都喜欢和温暖的人在一起。爸爸坚持让孩子下雨天自己走,是想让孩子学会自己面对困难,父亲可以守护他一时,守护不了他一世。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孩子必须学会自己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当然,这个孩子也有可能会成为极度自私的人,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

看到这张照片,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孩子的亲妈吗?”先不说孩子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单单就这个孩子的安全都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这个时候来一个人贩子,孩子被抱走了这个当妈的都未必能知道吧?!如果我是这个孩子,心里满满的失落感,简直心碎一地。我感到妈妈并不爱我,当我有困难的时候,妈妈是不会给我提供任何帮助的!妈妈的手上并没有太多的东西,手上的伞也并非只能为她自己遮风挡雨!瘦瘦小小的孩子,走在她的身后,孩子看到的是妈妈大大的背影!当这个孩子慢慢长大,他有可能会成为只顾自己的极度自私的人,也有可能会成为特别替别人着想,让别人感受到温暖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逻辑,每个人都是戴着有色的眼镜在看这个世界。所以,上图2个爸妈的做法,对哪个孩子更容易在社会上生存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这2个孩子的“私人逻辑”,在于他们自己如何解读这2件事情!

家有女宝初长成

赞同来自:

这两张图确实差距不小,一张的爸爸形象可能代表了现在的大多数父母,为孩子倾尽所有,宁可自己受罪受累,也绝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不好的东西都由父母来承受。另一张的妈妈也代表了一部分父母,他们自己的利益先得到保障,孩子需要锻炼,放手去面对眼前的世界。
这两张图片反映的现象比较极端。前者孩子的地位高于家长,在宠爱的环境下,孩子优越感强,但是抗挫折能力差一些。家中接受的都是好的,优质的东西,而外面的世界并不那么完美,不是所有人都会优待你,在这个时候,心理的落差是需要自己找到平衡点去克服的。那么,孩子自然就会面临挑战,在这方面应对能力可能差一些,以后的生活中会付出更多去习得。
后者的孩子完全没有优待,相反更多的是独自面对,家长给予的关爱少,孩子接受的磨砺多一些,可能会成熟一些。但是,他可能因该有的来自家长的爱缺乏,会产生自卑心理,不自信,冷漠,心中缺少爱。
那么,我们还是尽可能避免此两种极端现象。在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时候,尽量给予足够的关怀,又要克制爱他们的心。让孩子得到应有的锻炼,又不失去关爱的亲密度;让孩子明白独立的重要性,又保证对家庭的依靠感。把握分寸,过犹不及。


两种做法都不太赞同,都有一定的弊端。
尤其是第一种爸爸为了孩子淋湿了,不过现在社会的普遍情况是,父母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不一定是好的。



虽然爸爸保全了儿子,没有被雨淋湿。但爸爸本身被淋湿了,还有可能生病,另外还有可能让孩子觉得他被保护是应该的,让孩子觉得什么事儿都得让他满意,不受伤害,如果这种想法成为习惯,孩子会有思维惯性,什么事都是以他为主,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尤其是家长的感受,这种被爱包围被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在社会上容易受到伤害,你有可能变得自私自利。
第二种:妈妈自己撑着伞往前走,孩子自己拿着一个文件夹顶着头。这种情况看起来是妈妈和孩子身上都没有被淋湿,身体上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但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如果这种情况下,孩子感到心里边儿是快乐,并乐于接受,感觉让自己能够独立,那是好的。



如果孩子觉得妈妈对自己不好,妈妈只顾自己,让他觉得自卑或者委屈,那就不好了。这种情况下和可以牵着孩子的手,跟孩子走到一起,或者是让孩子在前边,妈妈紧跟在后边看着。让孩子觉得妈妈随时都在,随时都在保护着他,但孩子感到自己依然也是独立的。
当然,如果遇到下雨天最好的情况是。爸爸妈妈有一把伞,给孩子准备一个专门的孩子的雨衣,父母一边撑伞,一边拉着孩子的手,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让孩子能够独立,又让双方不被雨淋。
有些情况是突发的,有些情况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所以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好,不能及时应变特殊情况发生。其实教育孩子,我们不也是为在他的将来将来做准备吗?

平遥小哥

赞同来自:

要说喜欢谁?当然是爸爸。曾经这张图片一度刷爆朋友圈,爸爸的爱无限放大。做了父母的我想就明白那么爱了。
而对于两个孩子以后谁更容易在社会生活。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确定,因为我们知道爸爸的爱,图中也不能说明妈妈的教育方式不对。但我想对于孩子的成长,爸爸的更让孩子容易接受,也更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理性的家长我想都会像爸爸那么做。毕竟孩子还小,需要在大人的呵护下长大。呵护并不代表溺爱,呵护中可以去给孩子讲一些道理,独立也是需要时间慢慢锻炼的。爸爸这张图片中的孩子以后的生活怎样谁也说不好。但我认为好的方面会更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会起到榜样的作用,毕竟他会更早懂得爱与被爱。
对于妈妈这张图片,或许就有网友喷了,毕竟看到这张图谁都会同情心泛滥啊!尤其是自己亲生的孩子,谁会舍得怎么做?人类不同于老鹰,早早的就要从山崖扔下来锻炼飞行。妈妈的做法可能会让孩子更早的独立,但也可能让孩子的心里有些或多或少的阴影,从小就养成孤僻的性格。或许这样的孩子以后也会成功。但性格有缺陷的可能性也要比爸爸那张图的概率大。


所以说,两个孩子以后的生活谁也说不准,但爸爸图片中的孩子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毕竟,爱是一种传承!

水墨不倾城

赞同来自:

我更喜欢这位爸爸。首先,孩子很小,天下着雨,难道非得让孩子淋着雨就是锻炼了?再说,孩子背着书包呢,淋湿了在学校穿湿衣服挺着?我小时候淋雨,穿湿衣服上课每个夏天都有,我太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滋味了。
再说这位母亲,手里有伞,为什么一定让那么小的孩子淋雨呢?让他淋湿就是锻炼?我不这样认为,也觉得没必要。

fefe喆妈

赞同来自:

近年来,雨中背影成为了各种角度和心理层面上,人们感同身受的在不同处境、不同心境的前提下,对号入座所议论的话题。
希望自己老公也像这般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妈咪,会拿图一去数落自家老公:为何你就不能像画面中的爸爸那样用心的照顾孩子……
正为了柴米油盐、孩子种种琐事处于疲惫不堪状态的妈咪,在看到图二时,或许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这个小朋友多好啊,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不需要依赖爸爸妈妈……

回过头来,再单从画面表象来看,画面中两个孩子年龄相仿,却有着不同的待遇。
图一显然是备受宠爱的小孩,理所当然的感受着父爱,感受着爸爸为他撑起的那片天。
图二的孩子看起来自我独立意识比较强,自然会让人感觉将来在社会上生存能力比较强。

可是,无论这两个小孩中的任何一个,他们此时的心境会因为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而不同。图一的那位爸爸显然是很有担当,对孩子照顾有加,如果是正能量小孩,一定会是内心充满阳光,并且能够受到爸爸的影响,将来也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小男子汉。可是,如果仅仅是爸爸有责任心,而家庭成员都非常宠溺孩子,那么孩子如果认为所有人照顾他都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哪一次有什么地方没有照顾到,那么孩子会非常失落的数落你。

再来说图二中的小孩,或许天生就是个独立性很强的小孩,无论何时都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需要大人帮忙,所以他会对妈妈说:妈妈你自己打伞吧,我可以用这个当我的小雨伞!因为我身边就有这样独立的小孩,尤其现在这个年龄,凡事都像自己尝试的年龄,更能体现孩子的自理能力。

所以,这些都仅仅是从图中表象来分析的,却不能看出他们的真正心理,而我们现在所发表的言论,大多数都是把我们自身的理念,结合到画面中所得到的结论而已。

家教微管家

赞同来自:

我想如果就这两张图片说事,只能是就图说图,谈一下表面上哪张感觉更舒服或更认可。
但是如果要想单纯的从网上见到的两张图片,来评判到底是那位爸爸好还是那位妈妈做的对,真有点不负责任的嫌疑,因为毕竟照片背后的故事谁也不知道。
说不准第一张照片的孩子生病刚好,爸爸平时也没有如此呵护备至。


说不准第二张照片的宝宝,就想这样玩一会儿,谁又知道呢?


而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去判断哪个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更容易生存,只能是猜测。
估计题主的真正意图是想问“到底是对孩子呵护更多一些对孩子的成长有利?还是让孩子更自立一些孩子的未来更有前途?”
个人感觉题主好像陷入了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可能会偏向更严格,或偏向更呵护。
这两种教育方式没有哪种方式更好,也没有哪种方式更不好。
关键在于这种方式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度,只要不过度,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会有其建设性。


再一个就是,是不是适合孩子,如果这种教育模式是适合孩子的个性和内在需求的,那就是好的。
这就好比是运动好,还是休息好?只要注意度,只要适合自己的情况,两者没有孰是孰非。毕竟健康长寿的百岁老人,不都是运动达人,也不都是以静为主。
另外想说的是,两张照片里家长给予孩子的东西,各有价值。
比如第一张照片里的父亲给孩子更多的是温暖与呵护,那这份温暖会因为类似的事件,点点滴滴地融化进孩子的内心。


一个得到父母充足的爱的孩子,内在能量是充足的,他们就像一个吃饱的人一样,更有能量去抵抗外界的低温的侵袭。
他们更能和家长建立起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对他们的引导自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而第二张照片里的妈妈,给孩子更多的是放手。那这样的孩子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去体验,去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识,并且具备比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孩子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
当然两者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还有好多。
两者就好比包子和面条,哪种更好些真的没法说。但是更多的家庭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搭配的。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不割裂地僵化地非得要“严”还是“宽”,而是用更科学的态度,灵活负责地面对孩子的成长。

宽和教养

赞同来自:

我觉得仅凭一张图片判断孩子的将来未免太过武断。
诚然,第一张照片里,父亲是深爱儿子的,但下雨给儿子撑伞,宁愿自己淋湿的家长大有人在,但并不见得他们的孩子都成材成器吧。
为什么呢?因为不是所有心中有爱的父母,都能在每一个瞬间恰到好处的表达爱。比如这个给儿子撑伞的爸爸,有没有可能在儿子考砸了之后暴跳如雷,不顾孩子自尊心大加斥责?有没有可能在孩子想要玩具时,不听孩子心声就武断拒绝?

再反观第二张照片里的妈妈,她是真的故意要求孩子自己一路顶着东西挡雨,还是原本一直为孩子撑伞,但孩子因为好奇街边的什么东西落后了两步,然后正自己追赶妈妈?
如果是前者,那么可以说这位妈妈做法有些不妥,如果是后者,又凭什么被网友指摘?
更何况,即便是这件事上妈妈的教育方式不对,不代表她在其他事情上也是一个糟糕的妈妈啊。有没有可能她也会在晚上拥着孩子讲故事?有没有可能她本人很有上进心,给孩子做了非常好的榜样?

我并非故意把这位爸爸往坏处揣测,也不是故意偏袒这位妈妈。我只是提供更多可能性,希望提醒大家,不要根据一张照片就给一个人下定义。摄影镜头可以暴露很多真实,但同样也是可以撒谎的。

更何况,每位家长的教育方式都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不是其中某一个瞬间就能定性的。即使是同样的教育方式,作用于不同的孩子,结果也可能是千差万别的。要不孔老夫子怎会提出“因材施教”呢?

回到这个问题,从提问方式倒是可以隐约窥见题主“非黑即白”、“断章取义”的思维方式,如果这种思维方式被孩子继承的话,反倒可以定论,题主孩子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不会很好。


感谢关注头条号 宽和教养 !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