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不孝,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已邀请:

爱飞亲子

赞同来自:


世界上最令人心寒的故事莫过于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好心救了蛇的命,最后却要被反咬一口。现在很多父母都在抱怨:我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大,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到头来却给自己养了一条“白眼狼”,自己的命怎么这么苦。


“白眼狼”孩子不知感恩,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从不关心父母,将父母的爱看做理所当然。然而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最后父母只能自食恶果。也许你会问,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致我的孩子变成了这样,首先家长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为孩子做得太多了?
小美和小英是很好的闺蜜,两人是感情很好的多年好友,她们不仅同一年结婚,比较巧的是,两人还在同一年各自生下了一个可爱漂亮的女儿。现在两个小姑娘读一年级了,长得甜美可爱,很惹人喜爱,但是两个女孩在性格上却截然不同。



小美的女儿丫丫刁蛮任性,平时要个什么东西一定非要到不可,如果大人不答应就以哭闹威胁,没完没了,小美实在拿她没办法。这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比较差,有时吃饭还要大人端着饭碗追着喂,连平时上学收拾书包都要小美代劳。这不,昨天早上,小美赶着去上班,比较匆忙,把孩子的作业落在家里。结果孩子在学校急得大哭,大声训斥妈妈粗心,为什么要把她的作业放在家里,小美实在没办法,只能专门请假给孩子送作业去。
小英妈妈不同于小美妈妈,从孩子上学开始,就坚持让女儿自己收拾整理书包。有一次女儿忘带语文书,打电话让小英送书,小英拒绝了,她告诉女儿,整理书包你的工作,现在你工作失误了,就要自己负责,没有理由让妈妈放下自己的工作专门去送书。她给女儿提出建议,看看能不能暂时借一下其他同学的书来上课。自从这件事后,小英的女儿就再也没忘带过什么学习用品了。



两个女孩的差别在于,小美妈妈为孩子做得太多,不懂得教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导致女儿事事都依赖父母,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理所当然,自己受之无愧,一旦有人不依照她的心意办事,她就觉得是别人欠了她,心生不满和怨恨,这种受之无愧感越强烈,孩子就越有可能长成“白眼狼”。如果各位宝爸宝妈不想被孩子没良心的举动伤透心,不妨反思一下这四点,看看自己是否助长了孩子受之无愧的心态。
01
引导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绪
“白眼狼”孩子最大特点就是自私自利,不懂体贴关心别人,心理学家李雪说:“规矩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想要孩子守规矩,体谅别人,首先要锻炼孩子感受别人情绪的能力。


例如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家长除了及时制止外,还可以和孩子解释:你看叔叔阿姨都在工作,你这样大吵大叫是不是会影响到别人,如果你看动画片时被人突然打断了,你会不会开心呢?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引导孩子去感受别人的情绪,那么有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后,孩子做事就不会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慢慢就懂得尊重和体谅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
02
父母学会表达并尊重自己的感受
整个社会宣扬的是父母爱孩子,一切优先考虑孩子,自己牺牲一切在所不惜,如果父母对孩子有所图就是自私的表现。在这种观念渲染下,父母习惯了不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自己含辛茹苦地付出,也会有所不甘。
所以我们会发现父母有时候很矛盾,平时孩子不来探望就说子女白眼狼没良心,可是子女回来了又说他们瞎折腾浪费钱,总是口不对心。



父母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需求,可是子女也不是父母肚子里蛔虫,无法自动感知到父母的需求。爱本身需要沟通互动,不想孩子变“白眼狼”,父母就别委屈自己,不妨大胆放心地“索取”一回。
03
看见并尊重孩子的情绪
或许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都能做的很好。孩子哭了就尽可能满足他的需求,孩子摔了也会心疼地抱他在怀里。可当孩子逐渐长大,我们却不太在乎他们的内心感受了,取而代之就是把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强加给孩子。



父母能切实看到孩子的情绪,及时给出回应,孩子情感处于饥渴无助的状态。一般遭受过饥荒的人,哪怕后来衣食无忧,源于心中的恐惧,也会痴迷于囤积食物。从小需求和情绪得不到照顾的孩子,在童年求而不得的不满情绪支配下,孩子将变得欲求不满。
04
生活点滴中引导孩子为他人着想
家长如果想要一件“贴心小棉袄”,而不是一只“白眼狼”,除了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情绪,并且多引导他们去感受别人的情绪,还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引导他们为别人着想。



让孩子把感恩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让孩子了解家里的难处、父母的辛劳,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因为爱他才会为他付出这么多,一切从孩子能为别人着想开始。

专注孩子早教、智力开发、性格培养、情商教育和家庭亲子关系处理,点击右上角,关注头条号【爱飞亲子】,百万家庭的共同选择。

陪宝宝写日记

赞同来自:

一个死刑犯,临上刑场的时候,法官问死刑犯,还有什么要求?死刑犯说:“我没别的要求,只想最后见一面我的母亲。”
法官把他的母亲请到了现场。可他向自己的母亲提出了一个令在场的人谁也意想不到的要求。他说:“娘啊,我就要死了,你养我这么大不容易,不管我做了什么事你都不说我,不管我提出什么要求,你都会答应,就让我最后在吃口妈妈儿吧?”此时的母亲早已成了泪人、涕不成声了。听到儿子的要求,哭声有所缓解,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急切的解开了自己的上衣,使自己的两个乳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低下头、张开了血盆大口、冲着母亲的乳头狠狠地咬了下去,又用力一拽,扭过头去,将母亲的乳头狠狠的吐在了地上!?摆过头来,张开含满母亲鲜血的大口、血星四溅。冲着母亲狠狠地说:“我恨你!从小,不管我做什么,你都不管。不管对错?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什么,从来就不说:‘不’。如果小时候你要好好管我的话,我能到今天吗?我恨你,我恨你——!”母亲已经晕厥了过去。
这位母亲无疑是深爱自己孩子的,我相信如果可以,她会宁愿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取孩子的性命,可是最终正是她这种无条件无底线的“溺爱”,亲手把自己的儿子送上了断头台!
为什么有的家长越爱孩子,孩子却越不孝呢?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
1、养成孩子极端的个人主义孩子小的时候,事非观和人生观都很懵懂,而能给予他指导和帮助的直接人就是父母和家庭!作为父母,一味的宠溺他,哪怕是他做错了,也无条件的袒护他、包容他,这无疑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让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自己,却不知道每个人终究只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终有一天有人会代替他的父母和家庭来用更残忍的方式教训他。
2、养成了不思进取的习性在孩子眼里,自己的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哪怕是自己将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做不了,还有父母来养活自己。有这样一个无条件让自己啃老的人,哪怕自己不努力,不上进,又有什么关系呢?
父母没有告诉孩子,终有一天你要长大成人,终有一天要面临生存的危机,人总有老去离去的一天,父母不能跟随你一辈子!
正是父母的溺爱给了孩子不思进取的理由,给了他自甘堕落的借口!
3、养成他为所欲为、极端的个性膨胀从小溺爱孩子,在孩子应该独立的时候不放手,以至于在父母无力再扶持他的时候,让他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和斗志,给他们的社会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严重的障碍。当客观条件达不到他们的个性私欲的时候,他们就会铤而走险,走向极端。给社会、家庭、国家带来严重后果。
4、让孩子不懂得感恩懂得感恩的孩子,心里也会充满爱!而溺爱孩子的父母,从小只教会了孩子索取而没教给孩子付出。一个人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就失去了人性最纯真的部分。



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大多数父母爱孩子的程度,一点都不会少于上面故事里所说的那个母亲,都愿意在危急关头为了孩子宁愿失去自己的生命。但在教育孩子 的过程中,一味的对孩子好,一味的去迎合孩子的心意却是在害孩子。
真正的为孩子好,是要全心全意的教会孩子去生活,而不是代替孩子去生活,对待孩子,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自己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重要的是在有生之年让孩子学会自己不在的时候也能很好的生存。
真正对孩子好的父母,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不断的完善自己,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人生来就应该积极向上,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坚强的毅力而生活。身教胜过于言传,教会孩子如何爱人、如何自爱,竖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孩子从小就要树立正确的荣耻观念、造就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


言劝

赞同来自: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越不孝”,这种情况有,但不是普遍现象。
“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尤其是父母的爱。“父爱如山重,母爱似水深”,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把全部的爱倾注在他的身上,直到永远。难道说所有的孩子都不孝吗?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溺爱,这就涉及到题主所提的问题了。娇生惯养太溺爱的孩子,长大不孝是无疑的。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在蜜糖罐里,全家四个老人一对父母,成天围着一个“独苗”转,把孩子视为掌上宝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掉在地上把碎了。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分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张嘴要闭嘴到,把孩子都养成一个活脱脱的“小皇帝”或“小公主”。长大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身上全是“毛病”:懒惰、不思进去;任性、为所欲为;自私、不知感恩。最大的问题就是,连自己父母都不知道孝顺。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生活和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从心灵和精神上的精心呵护。也就是把爱体现在教育孩子方面,无论是严父慈母也好,还是狼爸虎妈也罢;无论是穷养儿还是富养女;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棍棒教育等等。都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严”、“慈”有度。

教育孩子从小要有道德、有信仰、有礼貌、有理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爱祖国、爱劳动、爱生活、爱家人;遵纪守法、团结友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这样的孩子肯定是个孝顺的孩子。

唐可

赞同来自:

今天无意中刷到了这个问题,深有感触,因为我就是那个不孝的孩子。
我的家庭并不算幸福。爸妈在我很小的时候离了婚,我和妹妹被判给爸爸,妈妈一个人远走他乡,6年后,我妈从外地回来,态度强硬要和我爸一起照顾我和妹妹,于是开始了漫长的相爱相杀的生活。
我妈没回来的那6年间,上门找我爸的女人络绎不绝,却都被我爸拒绝了,他说隔壁阿姨告诉他,我很开心的叫那些女人“妈妈”,但那些女人都装作没有听见,从此,我爸拒绝任何人好心的介绍。
2000年,带着新回来的我妈,我们举家搬到了省会城市。虽然有亲戚的帮助,但日子过的并不畅快。为了弥补这么多年我们姐妹二人缺失的母爱,我妈会跟着电视节目学做饭、跟着教育频道学辅导、跟着老师命令学督促,时时刻刻盯着我们两人的学习。小学四年级期中考试,我考的并不好,没有进入全校前十,害怕爸妈骂我,骗他们说这次学校没有公布名次,结果三天后一个同学上我家找我玩,被我妈叫住问期中考试的情况,得知学校前十名里面没有我,当着同学的面开始破口大骂,同学看着我窘迫的脸和我妈激动的神情,寻了个由头溜走了,从此以后,再没有任何同学敢来我家找我玩。
后来的那半个月,我被望女成凤的爸妈要求,不能看电视,不能听广播、音乐,看报纸,除非成绩上去了,才能在周六的下午看一个小时的动画片。我知道自己落后了,每天都起得格外早,去学校读书、自学,也逃避他们对我课业的检查。那天清晨,我照例六点半起了床,穿好衣服,去书桌上拿自己的早餐钱,一不小心瞥到了书桌正中央一张空白的作业纸,上面一行娟秀的字:唐可是个婊子,小小年纪喜欢其他男人。
我不明白当时小小年纪的我,为何明明胸腔里一股子愤怒、委屈,表面上却还云淡风轻,我拿起10元早餐钱,假装没看到那张纸,背起书包就去了学校。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十几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开口问我妈,为何写下那行娟秀的字,大概问了,她也会说“怎么可能?你肯定记错了。”
那个下午放学回家后,我去书桌上找那张纸,却发现它消失了踪迹,大概我的父母始终觉得不妥,所以销毁了证据。
小升初那年,父母为了我能进入更好的学校,耗费心力找人托关系,弄到了所在区最好初中的考试名额。那次考试,父母如临大敌,虽然考试时间在八月,但6月小学一毕业,就让我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推了表弟家一起出游的邀请,要求我全心全意备考。
考试的那天下着大雨,夏天的雨格外的急又格外的狂野,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埋头考试的小孩子们有一百多个,我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看着监考老师严肃的表情,心里多少有点发憷。考完出来,我妈听我说有几道题不会写只能空着后,不顾周围家长和小孩诧异的眼光,狠狠地训我:“你看看你,让你好好复习你不好好做,现在空了这么多题,能干什么?我怎么有你这么蠢的女儿,滚滚滚,自己回家。”
她将我推开,塞给我一把伞,自顾自的往前走,我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哑口无言。
考进了那所初中的快班后,她见了人就说当妈的多么不容易,天天督促我学习,这才终于争了一口气。我很不适应初中的繁重课业,初一刚入校的那半个学期,天天晚上都要写作业到晚上十一二点,我妈在照顾我妹妹睡觉后,会一直陪着我,碰到我不懂的数学题,会让我爸赶紧过来辅导,三个人每天都接近零点才睡觉。就这样,三年里,他们会一直陪着我写作业,我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都会亲临现场支持,并身体力行当着我的面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听音乐。
我虽然成为了一个与社会时尚半脱节,与同学聊天没有共同话题的人,但我的成绩确实保持在前几名。这让我得以进入省重点高中,开始了更加繁重的高中生活。
上了高中没多久,我们面临着文理分班的尴尬——学理科吧,物理和化学初中的时候合并了,根本就相当于没学;学文科吧,因为初中的教育改革实验,文科学生肯定格外的多。爸妈听了学校的动员后,找我过去谈话,主要意思就一点“女孩子学文科,简单。”
我背上书包带着课本进入了文科班,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和爸妈交流的内容无非三件事:什么时候考试,出成绩了吗,进步了吗。即将进入高三的那个夏天,爸妈以我每天在家里吃饭洗澡太磨叽为理由,强制我住了校,一个在家被父母要求不要做家务努力学习的我,根本没法适应全方位自理的住校生活。于是在一个雪花纷飞的冬日中午,我带着一肚子委屈和难过,找到我的班主任哭诉。哭诉的结果非常有效,我妈终于在班主任唾沫横飞中明白了我现在崩溃的心理状态,表态说再不逼我做事情了。
11月的成人礼那天,我格外的想家,下了两节晚自习后,坐了最后一趟小巴,走了500米到了自家楼下,一楼的铁门锁上了,我没有钥匙,彼时也没有手机,十一点半的马路上只有一盏路灯照着脚下的方寸土地,我一遍遍叫着爸妈,期待他们下来给我开门,十五分钟后,我爸披着外套一脸不悦地带我上楼,我妈从被窝里探出半个身子问我的成绩,得知我考的不好,破口大骂“考得不好还回来做什么?这么晚了让不让人睡觉了?好好的住校,跑回来是不是不想学了?又退步你还不如不读书。”
我在他们房间门口埋头哭了五分钟,擦干眼泪和衣睡下,再不提那句“今天我18岁成人了。”从此放任自流是我的应对策略。高考成绩出来后,我勉强过了二本线,爸妈连夜找人帮忙分析我的分数能上什么大学,填报志愿那几天,他们将我的志愿表拿过去,一笔一划全帮我填好。
直到进了大学,学了第一堂课,我才真正理解我的专业是什么,将来能做什么。即使我和他们说我不喜欢这个专业,我要退学,我得到的也只是辅导员和父母加倍的“关爱”。大二那年,正在上自习的我,接到了我妹妹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她的声音早已哭哑:“姐,我高考成绩出来了为什么他们不让我去读,非要我复读?我分数低怎么了?我就是不想复读啊,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替我做决定?”
我听着电话里传来的我妈声情并茂的“儿啊我这都是为你好啊”的声音,只能安慰我妹妹听她们的话复读一年。
在我们两人都没能力脱离父母的掌控之前,在父母认为自己的决定都是对的之前,服从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复读一年后,我妹妹的成绩更加糟糕,但她这一年学会了和我父母正面刚,她会将我爸妈说她的话一句一句怼回去,会用我爸妈吼她的同样的音量回敬她们。
工作这么些年,我一遍遍的安慰被我妹妹怼的伤心难过的父母;一遍遍劝他们我妹妹和他们同在一个城市却半年也不回一次家是因为工作忙;一遍遍告诉他们我妹妹拉黑他们微信号和手机号不要放在心上,找我就行;一遍遍的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回家。
我爸妈确实很爱很爱我,但我宁愿她们放手,那些他们自以为正确的爱,对我而言,更像是剪刀,残忍的剪断了我和潮流社会的联系,剪断了我想去往其他城市的念想,剪断了我步入婚姻的念头。
谈过两次恋爱后,我更加恐婚,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父母婚姻里无穷无尽的争吵和指责,让我以为那就是婚姻生活的本来面目。而远离那个省会城市,是我大学毕业那年做的最决绝的事情——忽视爸妈痛心又期待我回头的目光,义无反顾的北上。
这几年,朋友们都会劝——回来吧,我们都在这个城市呀,那么辛苦做什么?可我知道,只有离了那个城市,我才活得这么自在,我才是真正的我。

我很爱我的父母,我却也很厌恶回家,我不孝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植根在我心里的只有我无尽的挣扎和绝望。所以我从小拒绝他们抱我、亲我,每周强迫自己给他们打电话问好,每个月给他们打钱的时候心里都会觉得委屈,病了的时候硬扛着也不寻求他们的帮助。被困住的时间太长了,所以自由后才会惶恐又迷离。

净土205268925

赞同来自:

人们都爱自己的子女,父母爱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培养小孩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小要害怕大人,孩子没有教养于父母有很大关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父母要为子女作出榜样和表帅。其实教育孩子是—个社会问题,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要过份溺爱孩子,培养他们从小要有感恩的心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人常说:—代人影响下一代人,作为父母你们不孝敬自己的老人,孩子也不会孝敬你们的。
我是—个儿子,但我也是三个子女的父亲,以我个人的经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自己做起,我的三个子女孝顺,也很优秀,他们在上高中和大学期间,如果放假了,我叫他们作义工和自愿者,帮助那些须要帮助的人。如养老院,医院,给贫穷山区孩子任教,从小开始要培养孩子的正确三观。


东华禅寺

赞同来自: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他一定会适可而止地给予子女。
他一定会培养子女的能力:成长的能力,付出的能力,而不是索取的能力。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group_id": 6447955677632528909, "media_id": 1570072643573762, "neardup_id": 14739399598150926130, "vname": "32\u5982\u4f55\u505a\u5b50\u5973.mp4",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4753796},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8897347},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3631563}}, "sp": "toutiao",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1 ... ot%3B, "vid": "d56906f62252484b8c9fad6768aa4290", "thumb_width": 640, "item_id": 6447955677632528909, "vu": "d56906f62252484b8c9fad6768aa4290", "duration": 167, "user_id": 61924676479, "thumb_url": "31ca000381396fbc4a55", "md5": "a31b2b7b3f21d772528b652de3725168", "hash_id": 8234433516300668803} --}
作为子女,父母把你养大成人,你就应该独立,从心态上独立,从物质上独立,不要依赖于父母。
父母的义务只是把你养大成人,他不应该负责你一辈子的生活,你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生活能力。
你依赖父母越多,你的本能就失去的越多,潜在的能力就沉睡了,没有办法开发出来。甚至你依赖得越多,久而久之和父母的关系也搞不好。因为父母亲不可能永远给予你满足你。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他一定会适可而止地给予子女。
他一定会培养子女的能力:成长的能力,付出的能力,而不是索取的能力。
古人有句话叫作:好儿女不用爹妈的钱。当然这句话只用于你读书的这个阶段,读完书到了社会上,你就应该赚钱养父母,而不是还让父母养着你。
但在中国,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一辈子赚的钱都给子女,这样使得子女的本能越来越弱。
所以,在国外,父母把很多钱财都捐给社会,他只留给子女创业的一点本钱,多的钱不会给他。
因为这个孩子,本事如果没有长起来,给再多的钱也会败掉。
如果你的子女,本事成长起来了,即使父母一分钱不给他,他照样会创造价值,创造财富。
有时候,我们失败,是因为你的综合素质及成长速度没有超过你的事业,你的事业速度远远超过了成长速度,所以你就失败了。
父母给你再多的家产、事业,你都会败光掉。因为你的能力驾驭不了它。
如果你有能力的话,根本不会在父母亲那里索取。父母亲给你的财富,你也不会太在意,因为你的能力远远超过了父母的能力,父母的财富。


作者: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质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3次7年闭关、16年建寺安僧、8部著作、1.2万场开示、千万余字的开示录、16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4791万多元……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道,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六度万行,历经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将一生心血《东华禅》无私付予芸芸众生,殷切期望天下苍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熊玲心理咨询

赞同来自:



爱和孝
关于爱是什么,父母该如何爱孩子?似乎是一个无尽的永恒的话题。作为笔者,我都记不清写过了多少。
再谈爱,我依然认为,爱是一种善良,一种能力。善良,也可说就是一种能力,她体现在:一个主体具备接纳自己的局限、尊重他人的局限,具备爱护自己的所有、也爱护他人的所有。当然,这个所有里面,不包括邪恶。
再谈爱,我依然认同弗洛姆《爱的艺术》中对各种爱的论述。他对亲情的爱,是这样理解的:亲人之间是自然的、无条件的给予温暖,但不纵容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令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这一育人观点,已是目前的普世价值观之一吧。

关于孝,它在我们脑海里会出现“给父母捶背、揉肩、端茶递水...”画面,说明孝,也是一种爱。
孝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一种温暖的情感。人生在世,源于父母,父母对儿女有着天然的无与伦比的慈爱,儿女对父母同样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恩情怀。中国古代,有对孝的偏执夸张(愚孝),拼命把孝引向束缚人性的桎梏,愚孝文化多少影响到中国家庭教育,在许多父母的意识里(别说潜意识了),比较顽固的存在:养儿防老,或“我养你爱你,你就该孝顺我”。道理上,这的确也没错。但是,为何会有: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越不孝呢?

从孩子的不孝,看父母爱的模式
基于前面对孝的理解,孝是一种爱,是亲人之间互流的温暖情感。儿女对父母的孝,源自父母然天的慈爱,以及与生俱来的感恩情怀。那么,不孝,则是一种情感冷漠。推理下去,小孩若是冷漠,则是源自亲密关系里匮乏慈爱,或个体感受到也学会了冷漠。我们从许许多多的(不孝)孩子那里,发现他们的原生家庭,有两种爱的模式(或叫养育模式):
1)软控制的溺爱。溺爱,是我们都明白的不利孩子成长的一种爱,但许多父母仍然固执溺爱,尤其是隔代父母。他们为何明知溺爱不好,但偏要溺爱?是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从心理学角度,简单谈点对溺爱的看法。溺爱,是一种软控制,是亲密关系中,以爱的名义,实行的一种剥夺行为。因一个生命的茁壮,是要依靠自我对环境的切身体验,包括受苦。而溺爱,是父母对孩子施与的无微不至、无原则无底线的爱,不仅剥夺了孩子很多重要体验的机会,也助养了孩子唯我独尊的“巨婴”自我。溺爱下的孩子,是没机会为他人着想,没机会学习(培育)感恩的情怀。
但若定义父母--他们“牺牲自我的同时,也扼杀了孩子的自我”为溺爱,只是外界所见,父母自己是无意识的。

依无意识理论讲,父母溺爱孩子的背后,无疑有自己的私欲——记着我为你的付出,你一定要有出息,成为我们的骄傲。于孩子而言,无论是父母的潜意识愿望,还是他们的全方位为你付出,都会令其感受不同的累:有无可名状的压力,有“万一成不了有出息的人”的负担,有还不了父母情的内疚,等等。总之,人在不能自主的压力中,会滋生逆反。我很想说,溺爱,是将你的自主性软禁在温室的毒雾;而溺爱模式下的孩子,若有不孝,也是对控制性爱的抗拒。

2)硬控制的强爱。即:父母出于对孩子好的动机,实施的是“军事化”教育模式。他们按自己认为的成才标准,精心为孩子的未来:设蓝图、定规矩、灌道理、陪读劝读...我们发现,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大多是家庭条件好、父母一心为他学习铺路操碎心的孩子,而他们曾经都是学习好、很听话的乖孩子。孩子变得不乖或不孝,其潜台词是:你们的爱令人窒息,我宁可不孝,还得自由呼吸。

父母坚信我为你好,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而不遗余力为孩子的付出,如果说是爱,那也是错位的、控制性的爱,是有代价的爱,因它完全违背了育人的现世观点——真爱。前面已提到,真爱是没有任何私心私欲,给予孩子的是成长空间、令他成为他自己。

柳柳很忙

赞同来自:

有人说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越不孝。我觉得这句话太绝对,太片面了。
我见过父母很爱孩子,孩子也很孝顺的;也见过父母很爱孩子,孩子很不孝的。
父母爱孩子,本身没有问题。之所以会有孩子不孝,关键是爱的方式出了问题。
父母爱孩子,不会导致孩子不孝;父母溺爱孩子,会导致孩子不孝。
我表弟就是一个不孝的孩子。
姨妈只有他这一个独生子,爱若珍宝,那真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小时候,我们坐在一个桌子吃饭,只要上了我表弟喜欢吃的菜,姨妈一定会把那碗菜抢过来,放在表弟面前,一个劲地说:儿子,你最爱吃的菜,你吃,不要管别人。
无论是家里人一起吃饭,还是跟外人一起吃饭,姨妈都是这个德行。
在家里,不让表弟干一点家务活,就算父母吃苦受累,也不让表弟过来帮忙,生怕累到了这个宝贝儿子。表弟长到二十多岁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无论表弟跟谁发生了矛盾,他父母都只说别人不对,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儿子也有问题。姨妈都是教表弟,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都是别人对不起自己。
这样没有原则的溺爱,教出来的只有坏孩子。
表弟越来越自私。一个极度自私的人,别说对外面的人好了,就连对自己的父母都很冷漠无情。
姨父突发脑溢血,被120送进了急救室。我表弟正在香港,准备飞往欧洲去玩。
姨妈给表弟打电话告诉他姨父进了ICU抢救,你赶紧回来。表弟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挂了电话,继续去欧洲旅行。
等他回来,姨父都过了头七。
姨父过世后,姨妈的日子就难过了,表弟不管她,儿媳妇也不准她进家门。
现在我一回老家,姨妈就拉着我哭诉,说自己养了个不孝子、白眼狼。
养了不孝子,又能怪谁?还不是要怪自己没教好孩子,从小溺爱过了头,让孩子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又怎么会对父母孝顺呢?
所以,父母爱孩子一定要有度,千万不要溺爱。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更不能对错不分的惯着孩子。
惯子如杀子。
宠坏了的孩子,注定是个极度自私的人。这样的人眼里只有自己,哪有父母和别人。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边的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


请关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际关系前沿知识推送给您。
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发私信给我,愿意为您答疑解惑。
欢迎您点赞转发。每次点赞和转发,您都是在帮助他人。

侯虹斌

赞同来自:

这种状态,世间常见。
归根到底,是父母没有教育好。父母以为的爱,其实在孩子眼中看来,都是差评。
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这与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当中,根本没有“爱”这种理念,只有“孝”的观念。但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之下,难免不合时宜。


首先,现代意义上的“父母爱孩子”,是不需要回报的。他们对孩子好,是因为对孩子有爱,希望让他过得好,希望孩子能站在自己这一代人的肩膀上,享受到自己带来的资源。在这种意义上,一代一代的基因、资源、财富,得以保存。
这样的父母爱孩子,孩子长大以后,回馈给父母的爱,都是意外惊喜。
实际上,只要孩子过得好,是不存在“不孝”这样的问题的。为什么?因为父母有自己的财产,有自己的保险,社会保障体系,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两人世界,他们不需要孩子绕缠在身边。只有孩子在有必要的时候关心一下他们,带给他们一点快乐,就很满意了。


但问就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当中,养儿,就是为了防老的。这是父母单方面施加给孩子的一种交易:我养大你,就是为了让你以后孝顺我的。但孩子不可能预知这样的“交易”,他们一出生就没有选择了。
而且,持有这种观念的父母,他们不可能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苛刻,或者冷漠。很难在一个对等的层面上谈“爱”,只能谈“顺不顺从”“听不听话”。很多父母以为自己对孩子够好了,但他们根本不知道,一个无法沟通的、充满各种冷热暴力的、不知道孩子的真实需求的爹妈,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我们很多人都生活在这种不自知当中。
你猜,这样的子女有没有可能在爸妈老了以后,也毁掉他们一出生就订立的盟约“我养大你,你给我养老”?
说起来,父母那一代人,也确实很无奈,他们从小就是按这一套观念来走的,从小就不被父母尊重,中年以后给父母养老;他们生小孩养小孩,也是为了以后有人养老,没有少受苦。到了老了,忽然这个社会谈起了“现代性”了,不兴“孝顺”那一套了,他们没有国家保障,没有社会保障,又不能工作了,不靠孩子怎么办?


真是时代的尴尬啊。
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论。是不是“越爱孩子,孩子越不孝”,未必,但是,与其要求孩子孝顺,还不如多买保验靠得住呢。

幸生

赞同来自:

为人父母,自知比谁都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不同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别人无法复制的育儿理念。


只要他们觉得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科学的,在没有触犯法律的前提下任何人都无权干涉。


而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却过于偏执,他们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爱他就应该给他最好的,爱它就应该是有求必应,尽力去满足。



往往这样一心一意在为孩子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的父母,他们教育出的孩子反而学不会像他们那样的“博爱”。


因为他们一味的在单方面付出,在单方面的不断给予。


孩子起初是在被动的接受这份爱,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样的被动接受变得习以为常了。


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的环境就是如此,在他们的认知里:爱就是无条件的接受。


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接受爱的同时也应该学会给予,把自己的爱表达出来给予父母,感恩父母对自己的辛苦付出。



只有孩子和父母在向对方互相付出爱,爱的世界才会“不失衡”。

将来有一天父母需要孩子的爱时(尽孝)时,他才不会觉得措手无策,心不甘情不愿,也不至于觉得父母是在索取。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