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人眼里,外孙和孙子有啥不同?

已邀请:

言劝

赞同来自:

由于受上千年“男尊女卑”的旧传统、旧意识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还残留着如此现象。就说在老人眼里,尤其是在农村,把儿子看得比女儿重,所谓的“女儿嫁人是泼出去的水”的观念,支配着老人对女儿的孩子也略微轻看。


老人认为儿子、孙子才是自家的血脉,是家族的烟火,有了子孙就觉得高人一等,后继有人。在农村哪家如果没有男丁就觉得抬不起头。也难怪,从旧时农村农活来看,只有男人才能胜任,有男劳力的农家就不愁种田。


从遗传学上来看,孙子和外孙对于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来说,遗传基因是同等的,在孙子和外孙身上同样流淌着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1/4的血液。这些都是没有差别的,为什么有“外甥像舅”一说,就是这个原因。


俗话说“外孙狗,外孙狗,吃了就走”,意思是说,外公外婆再疼外孙,等长大了还是跟爷爷奶奶亲。这还是旧意识在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实事上,在现实生活中外公外婆待外孙还亲过孙子,外孙格外亲外公外婆的也比比皆是。

none80586935

赞同来自:

一个小家庭,一个大家庭,最大的区别就是受教育程度,和桥梁人物的作为问题!
婆媳关系最重要的人是中间这个儿子,儿子处理问题有智慧,有能力,就几乎不会出现婆媳矛盾。丈人丈母娘和女婿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教育分为2个部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普遍看来,受家庭教育程度越高,提升的是亲情和胸怀;受社会教育程度越高,提升的是眼界和智慧。中国式的孙子和外孙区别对待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是不同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存在这些问题,也不存在生男生女的问题。很大的原因就是受教育的程度区别,整个社会中高等教育的普及,会直接影响和改造歪风邪气。
以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为例,80后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哪怕有两三个的家庭,子女之间几乎都是平等的,岳母对女婿和外孙的重视程度非常高,随便举个例子,北京上海结婚是没有彩礼一说的,就算少数有的,基本都会以压箱底钱的名义全数退还,基本不会真收。对于某些省份的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五块的,一千张一百的,多少张五十的,少一张都不行,这是贩卖人口么?)彩礼要求,三观完全不在一个等高线上。许多人都像和北京上海人联姻,排除条件问题,更希望的就是避免未来的恶俗出现。
如果因为这个喷我,我请喷子身临其境的去试试,因为这是我一个同事的亲身处境,娶的是哪里人就不说了,他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以后孩子别再这么婚嫁那些人了。
回到正题上:大概率的来看,地区之间的差异,1、受社会教育程度。2、受家庭教育程度。3、桥梁人物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智慧。直接决定孙子和外孙在老人眼里的处境。
高晓松在此事上是一个正面例子,他的外公外婆的成就远大于他的爷爷奶奶,他几乎都是沾他外公外婆的光,可见高等教育家庭的眼界和胸怀。
越是不忙的,成天没什么事的,无所事事的,东家长西家短的,越是名堂多。这说的都是大概率,不是绝对,当然也有条件一般但亲情融洽的,但很少,因为会为钱吵,而金钱却又是关联着教育,眼界的!
夫妻之间也是贫贱夫妻百事哀,金钱,教育,眼界,胸怀,智慧,能力,是很多问题的根源!

陶田福

赞同来自:

现在大多数老人对生男生女的看法都一样了,但不排除还有少数思想守旧古板的老人,对这个问题有看法。外孙(甥),孙子,在这部分老辈人眼里还是不一样的。女儿生的孩子是跟別人姓,儿子生的孩子是跟自己姓。外孙(甥)是为外姓传宗接代继承香火的,古代称为外戚。孙子是为自己传宗接代继承香火的,是嫡系。自古以来之所以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其根源即在此,此即不同处。现在家产多的,还是很想生男孩的。

凝妈悟语

赞同来自:

我是两个宝宝的妈妈,用我的实际经验为您带来专业的孕产和育儿知识。

在老人眼里,多数有这样的观点“外甥狗,外甥狗,吃饱了就走。”认为外甥小的时候和姥姥姥爷特比亲,等长大了根本不上门。确实,这种情况很普遍,很现实。
我发现姥姥和外甥要亲一些,毕竟是自己闺女亲生的,从闺女身上掉下来的肉,看着就心疼。基因都是自私的,姥姥确定这外孙就是自己基因的延续,和孙子区别不大。



多数姥爷对外孙的感情要疏远一些,对孙子就会更亲近,我分析有如下原因。
外甥不跟自己姓姥爷和外甥总觉得有些隔阂,毕竟外甥跟着爸爸姓,不跟着自己姓,就觉得是人家的。孩子出生后跟着爸爸姓是很自然的事,没人有异议。但是要是谁让孩子跟着姥爷姓,那很可能引起一番争论。这姓氏似乎就决定了血脉关系,跟着谁姓就跟谁近。
公公的外孙出生时,他就感慨说“怎么觉的不是个滋味,没那么兴奋呢!”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下,他当然不会想这是自家添丁了。




然而,明显的区别是,我两个儿子出生时,公公那掩不住的激动心情溢于言表。他打电话告诉亲戚时,忽然语塞。终于说出口时表示:太激动了以至于不知道怎么表达了。
族谱中没有外孙我看过族谱,家有女孩的,族谱写到女孩和她老公这里就断了,不会把外孙的名字也列上去。这就意味着家族不承认外孙是自己族群中的人,被排除在外了。从这一点上看,姥爷也不会和外孙多亲。



外孙不在姥爷家过年传统的习俗是,春节那一天,孙子在爷爷家过年,外孙不能去。孙子给爷爷磕头,不给姥爷磕头。春节前一天,爷爷带着孙子去祭奠先人,不会带着外孙去。这些传统也让姥爷和外孙之间产生距离。
当然,现在社会这么文明发达,有些风俗并不是家家都如此,我说的是一个普遍现象,理性分析,不要对号入座。
以上是我的观点,如果您有更好的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我是两个男孩的妈妈,致力于分享生活和育儿过程中的所做所思所想,欢迎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信息。

江湖文章

赞同来自:

看似平常的问题,结果确实大不相同。因为这个不同的结果,痛苦地诉说着人性纠结的文化传承。
一、承认现实,正视差异。
中华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有"重男轻女"的基因,形成这种基因的原因主要是民族的文化认知。
1、中华文明强调血统的纯正。从生理学、遗传学的角度讲,儿子和女儿是完全一样的。但当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后,男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明显提高,而且长期处于领导和支配地位,从而逐渐形成了"男人重于女人"的文化认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种认知越来越强,并慢慢被固化。
2、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也使男人在科技欠发达的社会制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直接地间接地促进了"男人重于女人"观念的形成。
举例而言,民间流传的各种观点足以说明这种观念和思想。如"女儿不是传后人"、"女儿是外姓人"、“十个黄花女,不抵一个跛子儿",凡此等等。
二、孙子外孙,同同异异。
对于孙子和外孙的不同认知,原因和对儿子和女儿的认知一模一样,只是又隔了一代,这种认知会更加明显。女儿身上不仅有自己的物质付出,更多的还寄托着自己的特别情感,一般还过得去。而外孙,除过基因遗传被"外姓人"稀释之外,自身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投入一般没有女儿多,所以区别就出来了。
但是,也是相当比例的例外。比如自己生了几个女儿甚或独生女儿,经过一段情感痛苦或内心挣扎后,区别和差异就基本不存在了。
举例说明:在"只生一孩"这个计生政策背景下,将近“半数"人只生了一个女儿,结果是现实扭转了传统观念,很多人"被迫"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加之男女比例失调,女性优越性不断增加,甚至一度认为生女比生男好。
三、分清利弊,目光向前。
1、应该承认:“重男轻女"的文化认知有一定的合理性。看现实不能忘却历史,“重男轻女"的观念不是一天形成的,那么我们就别希望它在一天消失。
2、"重男轻女"观念形成的社会状态早己发生变化,新的社会状态不断地在鞭打这种旧的观念,直至把它消灭。
3、社会是复杂的,改变也是渐进的,"革命"式的变革只是突然发生的裂变。因此,全社会要给人们时间,要有包容的心态,和社会一起,共同面向新的未来。
不知妥否,愿与大家商榷。感兴趣者可关注本人头条号:江湖文章。

育儿真探

赞同来自:

记得有位宝妈讲过一个故事,她的婆婆身体不好,生孩子时妈妈照顾月子顺便带小孩。
可一年之后弟媳的预产期快到了,于是妈妈就去照顾弟媳,不能再照顾外孙了。
她知道弟弟家的情况,弟媳的父母都是退休职工,有大把的时间。明显是她的情况比较需要帮助,可母亲还是选择去照顾儿媳妇,带自己的孙子。


外孙也是孙,可为什么要这样区别对待外孙和孙子呢?这让宝妈难以理解。
有句老话「心疼孙子烧张纸,心疼外孙把手指」,意思是自己死后,孙子会来上坟烧纸钱,而外孙只会用手指着说,那是外公外婆的坟墓。
这样想来实在是话糙理不糙,实在一点来说,孙子是你的子子孙孙,以后他们的后代也会祭拜你;
而外孙,一代亲,二代表,三代闲。再往后,认不认识都难说,但孙子的孙子始终都会敬你为祖宗,这不正是老一辈所看重的香火延续吗?

在中国人眼里,带孙子是天经地义,带外孙则是帮忙,孙子时常在身边,而外孙离得远的话,一年难见一两面。
再者,在古代孙子会被称为嫡亲,而外孙就是一门亲戚了,凡事都要讲究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风俗。
何况外孙和自己都不是一个姓氏,老人家向来看重家族,区别对待也就成了一件常事。

说白了,在老人眼中,虽然外孙和孙子都是自己的「孙」,但孙子会将自己的姓氏延续,而外孙已经不属于自己的家族,所以我们就能理解这位宝妈的烦恼了。
五根手指有长短,老人区别对待孙子和外孙,也是情理之中,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试着去理解老人,去理解长辈的这种区别对待。

糖妈爱糖

赞同来自:

我觉得提出这个问题已经足够说明中国重男轻女的陋习经历了5000多年一直还根深蒂固的留在人民心中。也是让人非常痛心的话题!
再放开二胎之前,要求生一个孩子的时候,即使是女孩很多双职工都会偷偷的躲到外面再去生一个!现在放开二胎,大家家里只有女孩的更巴不得再生一个儿子。我们这代都如此更别说我们的父母那代!


自己家就是重男轻女的典型,可能也是因为父母受文化比较少,他们偷偷生到第5胎才是儿子!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跟我们说家里的财产都是弟弟的跟我们关系!即使我后来生了女儿做完月子想回自己家他们都万分不乐意。说起来都是泪!我们上学想落在姥爷家 那是肯定不肯的怕我们分财产之类!其实家里两套学区房其他的妹妹都不在这个城市生活弟弟还没结婚,宁愿浪费一个学位也不给自己的外孙女用!孩子为了上培训班比较近去姥爷家都是“怎么又来了”即使是没文化,这种话让孩子听见我觉得也是很伤害的!但为了孩子教育都在忍!
不要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是因为根深蒂固的思想毒害着老一辈人.他们赋予女儿的帮助和爱少之又少,为什么不亲,你们都从心理上就觉得女儿是外姓人。排斥女儿人都是相互的,女儿们不得不从心理上切断那一点点的依恋!过自己的小日子!


嫁为人妇因为公婆是高级知识分子,对从孙子孙女没那么纠结!我婆婆说过“去世了以后,什么都不知道了,何必去计较,在活着的时候,你们都平平安安的就好”话糙理不糙!现在有句网络上很流行的话“你们家是有王位要继承吗?非得要儿子”其实难道不是吗?
这就是我一直不敢要二胎的原因,我好害怕自己变成自己的父亲那样冷血的对待女儿,有的时候真的是无意识的!这种思想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流露出来,然后一代一代侵蚀女儿们的思想到最后自己都认为自己就是那“泼出去的水”.
我觉得发生在我身上的这种肯定不是个例,应该有成千上万这样个“我”只能希望我们这一代尽可能的纠正这种思想!


在英国出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女王”工业革命也是在英国发起的!说明整个社会的意识控制着社会的进步!
希望大家看到我的这边文章从我们这代开始在我们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时候一视同仁这将是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

人生不过一场炼狱

赞同来自:

可以从遗传学基因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尤其是可以从自己小时候外婆,奶奶对待给自己态度不同来比较。我们小时候都感觉外婆比较亲,这就是为什么有一首歌,叫外婆的澎湖湾,而不是奶奶的澎湖湾?站在外婆的角度,她能够百分之百确定自己的女儿是自己亲生的,同理站在她女儿的角度也能够确定孩子百分之百是她自己生的。因此,外婆能够百分之百确定外孙是自己的后代,留有自己的基因。因此外婆会对外孙很好。而站在奶奶的角度去看,她不能够百分之百的确定孙子有自己的基因。因此奶奶是有疑虑的。大家仔细回想一下,小时候外婆是不是更亲。

硕硕妈咪每日分享

赞同来自:

我家有个哥哥,他家孩子比我家孩子大八个月!
我刚出了月了去我妈家的时候,我妈抱着我儿子,说了一句,我记忆犹新,说:“抱着这个小孩跟别人家的小孩一样,我孙子我怎么抱都不够”,当时说真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还有一次,回老家,我妈说,我可想带你侄女回来,你嫂子不让带,要是带着多好啊!我说,那您不是有外孙吗?我妈便不在吭声!到老家以后,我儿子认生,一直再哭,我妈就特别烦,说不让你带他,你非带他之类的话!当时我就生气了,我说“你那么想带你的孙子,我嫂子不让你带,我把我孩子带过来了,你怎么对他的”!真心凉!
回来以后,看见我侄女亲的很,不过,儿子的爷爷奶奶听说我们回来了,赶忙出来接我们,对儿子亲的很,又是抱又是亲,进门后,奶奶赶紧给宝宝拿出来新买的衣服!之后我问公公婆婆,我说孙子跟外孙真的不一样吗?我公公说:“那当然了,我的孙子跟我的姓,我们家的根,我的接班人,外孙,姓人家的性,都是人家家的人了!”
我妈几乎没给我家孩子买过什么东西,全都是给他孙子买的,我看在眼里,也不会说什么!毕竟我妈本身就重男轻女,亲的我哥!我要是说什么让我妈给我带孩子长大跟你亲,之类的话,我妈就会说,我还有我孙子呢?你儿子有他的爷爷奶奶!谁的孙子谁带!


这是我们家的一种情况,我爸嘴上说都一样,实际行动却不一样。所以,真的是有区别!也许,俩孩子相差八个月,年龄挨的太近!又或者如果是独生女的情况下,根本不存在这情况,四个老人带一个孩子,那肯定是亲的很啊!没关系,有爷爷奶奶疼,爸爸妈妈疼就足够了!尤其是爸妈,一定要给孩子一个爱的环境,一个温暖的家~


浅浅岁月0413

赞同来自:

因为一个是跟着自己姓的,一个是跟着别人姓的!
记得常听老人讲的一个故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说一个外嫁的闺女带着孩子回娘家,夏天天热,于是老人就带着孙子和外孙子去河里洗澡!正洗着,这个老人突发奇想,钻到了水里面憋着!这时候两个孩子都发现老人沉到水里面了,只见孙子在那里大声的喊:“快来人啊,我爷爷掉河里了!”而外孙子随口来了一句:“反正也不是我爷爷,我爷爷在家里呢!”老人随即从水里出来了,带着两个孩子回家后,就让闺女带着孩子回去了


大多老人都是这样的,老人都是比较看重自己的孙子,他们认为自己以后的延续还是孙子!那些只有一个闺女的家庭,以后嫁人生孩子,很多这是生两个,一个随自己姓,一个随老公姓的!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