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孩子立规矩最管用?

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情?或者以上情况就是自家孩子的翻版呢?其实,孩子这种“说不听”的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没规矩。家长没有给孩子立过这方面的规矩,因此孩子不知道界限在哪里,管教也就毫无作用
已邀请:

钱志亮工作室

赞同来自: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规则是孩子建立良好秩序感的基础,它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做事的界限,内心获得安全感。
一个孩子只有明白了他的做事界限,才知道该如何自律,也才能对他的情绪、行为及态度负责。
一个没有规矩的孩子,在伙伴中是不受欢迎的,在外人看来就是教养缺失的“熊孩子”。

成人世界需要遵守的规矩很多,挫折也不少,如果孩子不能在小的时候就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守规矩,长大后在成人世界就会屡屡受挫。




很多家长为孩子的没规矩感到苦恼:吃饭用手抓、说话没大没小、见人不问好、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沉迷电子产品。
给孩子立规矩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没规矩,而是大人的所作所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言行习惯。

1. 很多父母 , 一边教孩子守规矩,一边破坏规矩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观察和模仿能力越来越强,并且也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家长的行为就是他们的参照物,所以孩子大了以后,爸妈的教育功力就更体现在自身言行上。
可是很多家长,嘴上教育孩子要有规矩,自己的言行却在打破规矩,给孩子带来了特别不好的影响。



比如前一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女教师高铁拦车事件,为人师表,带着女儿,自己不遵守时间规则,还要千方百计地用身体堵高铁门,用脚拦门,耽误了一车旅客的时间,甚至有可能造成后续列车延误,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
当着女儿面,这位妈妈上演了一出丑态百出的闹剧,不知以后该怎样教育孩子遵守规则?作为家长的威信和说服力势必会大打折扣。
还有那个在老虎园下车的人,惊险保命后,不知要如何跟孩子解释自己的行为?
父母对规则的破坏,会造成孩子对规则的漠视

潜移默化中,悄悄影响了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导致他时不时就会抱着侥幸心理,做出种种不合规矩的事。
2. 很多父母,总是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
给孩子立规矩,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多父母常常苦恼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这个时候你是否反省过自己的表现?



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早睡早起,可是自己却打游戏追剧熬到半夜;

有的家长教育孩子遵守社会规则,自己却带着孩子过马路时闯红灯,当孩子疑惑不解时,他们总是有一大堆理由来巧妙掩饰:
“爸爸看手机是因为工作需要”,孩子发现原来爸爸是做游戏工作的;

“妈妈闯红灯是因为要迟到了,没办法”,孩子了解到原来赖床也没关系,快迟到了就不管红绿灯直接过马路就行。
失败的父母,总是擅长给自己找借口,可是谎言永远是经不起考验的,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的东西却影响他一辈子。
家长在教孩子规矩的过程中,要多一点对规矩真诚的遵守和维护,少一点自作聪明的遮掩。


3. 给孩子立规矩,父母要承担榜样作用
对孩子来说,一些原则性的规矩,一定要严肃地教给他们,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绝对不可以的!

比如:带电插座不能碰;煤气开关不能动;开水要小心;绝对不可以玩火;在大街上不可以到处乱跑,等等。



而对于有些规矩,单一的说教不见得会有很大的效果,应该在父母的“身教”中引导和培养。
家长平时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及家庭的生活规律,孩子自然就容易学会。比如:文明就餐、尊重长辈、早睡早起、不争抢别人的玩具、守时等等。
身为父母永远不要漠视规则,破坏规则。

只有父母树立好榜样,孩子才可一直保持对规矩的敬畏之心,从而内化成自身的行为习惯,依靠自觉的力量而不是外在管教来习得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严厉的管教只能维持一时,真正的长久之计是从父母自身做起,遵守规矩,维护好规矩,那么,在这一堂课中做父母的使命就达到了。

战隼

赞同来自:

家长给孩子下命令,孩子完全不听或者对着干,这事太正常了。推荐一本〈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就是专门讲这个话题了。


大多数情况孩子不听话都是有具体原因的,这里有套方法能让你的孩子遵守你和他这间的约定:

书中一共讲了9条规则,但基本上使用前六条就足够用了,效果非常好,建议家长尝试一下。

使用之前的注意事项:通过这条规则就能让孩子听话,但在使用规则之前
  • 你每一两周只需尝试一条法则。这样,你和孩子才能有足够的时间适应这条法则。
  • 1-6条的顺序是精心设置的,它们能帮助你逐渐熟悉这些育儿方法。所以,请不要随意打乱顺序
  • 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你应该允许甚至欢迎孩子能对你的要求或命令提出质疑,而不应该把这看做是对家长权威的挑战。


好用的定规矩法则

法则1:面对面说话,小家伙才听你的
计划开始第一周,你需要学习两点:
1.如何跟孩子定规矩;
2.如果孩子遵守规矩,你该怎么做。
开始时,你可以给孩子定一些他通常难遵守的规矩。这些规矩应该简单、具体、直接,如“把玩具收起来”、“去洗洗手”或“把电视关掉”等。不要用“把房间收拾一下”、“写作业”等需要多个动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跟孩子定的规矩要想有效,需要注意三个要点:提醒孩子看着你、告诉孩子怎么做(要有眼神交流、口气坚定)、站在旁边看结果,给孩子施加压力。
如果孩子确实照你说的做了,你一定要当场夸夸他。

法则2:给予恰当后果,孩子就会乖乖听话



第1步:遵守定规矩法则1。
如果你遵从第1条法则的要诀,将你定的规矩说了一遍,而孩子却没听,那你可以再说一遍,不过一定要在静静地盯着孩子约15秒后才可以。15秒似乎很长,但这段沉默会给孩子造成压力,或许都用不着你再说一遍你的要求了。
第2步:重复上一步。
如果你给了孩子15秒,孩子还是不听话,那你可以按法则1再说一遍:再次保持眼神交流,严肃地说“我刚刚说……”然后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孩子约15秒钟。基本上就是重复上一步,但这一次你要稍稍大声一点(不可大吼大叫!)说出你的要求,这能让孩子感觉到你是认真的,而且你会一直等到他按你的要求做。
这样,你只要重复一次,就可以摆脱第一轮的恶性循环,也摆脱了越发生气的过程。事情的结果反而会由于你的冷静、理智而发生重大转变。
如果孩子还不听,那你就可以给孩子发出“警告”或“最后通牒”了。
可以使用这些后果:
  • 没收玩具一天或几天;
  • 今天不许再看电视;
  • 今天不许再玩电子游戏;
  • 提前半小时上床睡觉;
  • 今天不能吃零食。
  • 面壁思过


如果你已经开始实施惩罚,比如,你已经把孩子抱到墙角了,孩子说“我错了,我现在就去把电视关掉”,但你也不能放他去,你要告诉他:“现在已经晚了。但下一次,要乖乖照我说的做。”说完,你要继续执行已定的惩罚,不能心软。
法则3:小家伙越闹越凶?就让他独自冷静几分钟
面壁思过是一种有效的小惩罚
1.告诉孩子停下来。
● 告诉孩子停止他的行为。
● 切莫大吼大叫,但要声音洪亮,使孩子能够听清你说话,并把注意力转移到你身上。
● 尽量保持眼神交流。
● 等待约15秒。
2.给予后果。
● 告诉孩子,如果他还闹个不停,他就要接受面壁思过的惩罚。
● 语气严肃,并尽量保持眼神交流。
● 等待约15秒。
3.将孩子放在面壁思过地点。
● 尽量让孩子自己去面壁思过地点。
● 如有必要,可强行将他带去。
● 语气严肃地对他说:“不许闹!没我允许,不能离开。”
● 如有必要,抓住孩子的手,让孩子不能打你。
● 如果孩子跑开,你要重新把他带回来,重复以上的话。
● 一旦他安静点了,你就开始计时,但万万不可告诉孩子你要让他待多久。最低处罚:5岁以下,均为两分钟;5岁以上,遵循“几岁几分钟”的原则。
4.结束后,引导孩子反思。
● 走到面壁思过地点问孩子:“知道我为什么把你放在这儿吗?”
● 不要激怒孩子;不可大声训斥或没完没了地说教。只需让他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要求面壁思过。
● 如果孩子还小,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为什么要面壁思过。
● 告诫孩子:“你以后再这样闹,我还会让你面壁思过。”
● 让他回到先前的活动中去。(非常重要)

针对攻击行为,略过第1、2步,直接把孩子带到面壁思过地点就行。
法则4:列个任务单,轻松培养孩子的自觉力

用至少两周的时间来实践这项计划:准备好积点(或贴纸)——列出清单——实施计划。每当孩子完成了某项任务,你就要立刻给他积点;每当孩子换取一项特权或奖励,你就要当场收回相应的积点。即时发放或收回积点,是“约法三章”计划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
下面是一份“约法三章”的范例:
任务:
按时起床 2积点
自己穿衣、穿鞋 1积点
穿戴完毕才走出自己的房间 1积点
早晨7:15之前吃早餐 1积点
7:40之前出门上学 2积点
收拾床铺 2积点
饭前自觉洗手 1积点
早起后及睡觉前刷牙 2积点
奖励:
看电视(一次30分钟) 1积点
玩电子游戏(一次15分钟) 1积点
出去玩(1个小时) 1积点
晚起15分钟 1积点
抽奖袋 9积点

执行计划要坚决,孩子才能配合你
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后果——表现好就奖励,做错事就惩罚。

法则5:7个学习小妙招
妙招1:做作业的环境要减少干扰
妙招2:做作业的时间因人而异
妙招3:与老师共同制作检核单,作业情况一目了然
妙招4:写作业前的规矩——准备好材料
妙招5:写作业时的规矩——监督而不过分干预
妙招6:写完作业后的规矩——换取特权要有度
妙招7:辅导作业的规矩——适当引导,但不要过度帮助
法则6:给任务单添点新花样,才经得住孩子的软磨硬泡

扩充任务单:
● 补充不常发生的家务(兑换过程一定要有明确规定)。
● 加进临时家务(一定要提前说清楚做这项家务能赚多少积点)。
● 开始合并有关联的家务,不过条件是:在过去一周内,单独命令这些事务时,孩子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候会服从。

“说一遍就搞定”:
● 添加“说一遍就搞定”的方案。用到这种方法时,每次都要提醒孩子这一点。

修订奖励和特权
● 扩展每日特权清单。
● 扩充清单,纳入更多细小的特权,如:允许在朋友家过夜。
● 允许孩子在某段时间内赚取更多积点,换取一份更大的奖励(如一本书)。
● 如果孩子攒了很多积点,却很少兑换,也不要担心。如有必要,你可以限制孩子玩玩具,直到他又开始赚积点。或者,偶尔用一下“周末积点清零”活动吧!
● 确保孩子只能通过积点来兑换特权,其他途径一律不行。家长一定要经得起孩子的“软磨硬泡”。

扣除积点:
● 针对孩子某些不当行为,你可以用积点扣除的方法。先针对一种不当行为,然后再纠正另一种不当行为。这种行为一定是你当场发现,而不是依据其他人(如兄弟姐妹们或保姆)的报告。要绝对明确、清楚地规定何种行为应受处罚,以及每次该扣除多少积点。
● 不管什么时候,扣除积点这一惩罚一次只能针对一种行为。

付小平

赞同来自:



在不同的阶段,父母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孩子设定适当的限制、明确行为的界限,是养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合理的界限和适度的规则可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和自由,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如果父母充满同情地设定界限,孩子就有可能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律能力。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充满同情地为孩子的行为设定界限呢?
1)首先,培养你与孩子之间强有力的支持关系,让他知道你支持他。
2)设定界限时,与孩子沟通交流,“这样做好像非常有趣……但是,我想可能会伤害他人。”
3)设定界限时,要表情镇定、和善,并表现出真挚的同情。
4)设定界限时,要承认他的观点,“停止游戏到屋里来肯定很难做到。但是,现在改洗澡了。”
5)通过提供选择,消除孩子被“强迫”的感觉,“你现在想进来,还是过5分钟再进来?”
6)征得孩子的同意,让他承认是“自己”的界限,“好的,5分钟之后再进来。但是,5分钟之后可不准反悔哟?我们拉钩。”
7)愉快贯彻,保持心情快乐,规则和要求就更容易得到执行,“5分钟已过,现在该进来了。”
8)持续交流,表达理解,“你玩得真高兴!不过,现在该洗澡了。”
9)切忌讨价还价,“我知道,停止游戏确实很难。但是,我们说好了5分钟后洗澡,而且不许反悔。现在5分钟已过,我们走吧。”
10)如果孩子对你的要求又哭又闹,要耐心倾听他的感受,“我就在你身边,宝贝。如果你愿意,我们拥抱一下。”
11)对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或感受做出回应,“你还想玩游戏,对吗?等我们洗完澡后再玩5分钟,赶快洗澡去吧!”

北京任丽丽律师

赞同来自:

巧了,最近刚给孩子立完家规,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很有效果!
首先我们要明确立家规,绝对不能只给孩子一个人立,既然是家规,应当是家庭全体成员都要遵守的规则,每一个人在上面都能找到自己对应的条款。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去执行,孩子才觉得他与大人是平等的。
其次,我们在立家规的时候一定不要立得条件过于苛刻或过于高,一定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撒娇耍赖空间。比如我家的孩子,总是不喜欢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洗脸,自己吃饭。我就给他规定的没周一三五必须自己穿衣服,二四六必须自己吃饭。但是除此之外的时间是可以依赖家长的,家长可以帮忙,当然,如果自己仍然做可以加分。
然后还要给家长立一些规矩,比如全家人都不得打人骂人,早上必须说早上好,如果某一个家长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也可以写上去,比如爸爸回家不得玩手机,当然除了正常工作之外。这样孩子会特别有动力,因为他会觉得除了约束自己,他还有一定的权利,可以管理别人,所以孩子才有兴趣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当然立了家规一定要有动力去执行下去,否则也是一纸空文,所以一定要给孩子事先说好,如果他能够一周完全按照家规的规定执行,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这个奖励可以使实物的奖品,也可以是一些精神的奖励,还可以是自己做的一些小奖状,我们就是可以一张特权卡。
有了这张卡,可以实现自己的一个小愿望。或者可以兑换一天不按照家规的规定执行,比如J周一应当自己穿衣服,但是如果他这天不想穿,就可以用特权卡来兑换成让家长穿。
总之立家规的目的,一定不是完全的约束管理孩子,而是能够适当的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来学习自理能力,或者学习知识,而不是要孩子,被动的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孩子会产生厌倦,一碰到这样的事情就会不愿意做。
其实孩子都很聪明,很多事情学一两次也就会了,我认为只要他掌握了这个能力,适当的撒撒娇,不愿意做也是可以的,没有必要天天都要让他向大人一样按规矩办事!当然像一些打人骂人,这些原则性的问题是必须要认真执行的哟!否则一定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家长犯错也应当受到同等处罚!
大家赶紧也去试试吧,一定会管用的!


明昱世界

赞同来自:

我们常常感慨,如今的孩子越来越不守规矩了,真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
下面这样的情况,也许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可能都遇到过。
和孩子一起走在马路上,孩子看到红灯的时候视而不见,说过很多次也不改。
和孩子一起在饭店吃饭,孩子吵闹对影响到他人不管不顾,严厉呵斥也不管用。
和孩子一起去逛街,事前答应了不闹着要玩具,可是看到了喜欢的东西依然耍小性子哭着喊着要带回家。

表面上来看是孩子不听话,可仔细想想,不是孩子变得没有规矩,而是我们平时不守规矩的行为给孩子造成了很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起不来什么作用。
我们很多的家长所谓的规矩是这样的:我觉得要这样就这样,就是当时的规矩。
等当时的情境过去了,心情变了,刚刚立下的规矩马上就变了。
这是规矩吗?
不是的,这只是很多父母为了占小便宜或者用来约束、欺瞒孩子的小伎俩而已,这个只能短期有点作用,可是等孩子慢慢摸透了父母的用意以后,这一切就开始变得不管用了,孩子也越来越难管教。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认真听话,那么你应该从现在就要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并且学习一点小技巧给孩子立规矩,让他守约定!
什么时候给孩子立规矩合适?
从儿童心理学上来讲,三岁是规则设立的一个分水岭,不同年龄的宝宝,应该有不同的规则设立策略。
规则,就像桥梁两侧的安全护栏,应地制宜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孩子越小,这个安全护栏就越应该由我们把握,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则需要慢慢放手,让孩子逐步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


三岁前
父母应该主动为宝宝设定规则,并让宝宝学会遵守规则。因为这个阶段宝宝还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不是十分顺畅,但这个时候强调规则容易在孩子脑子里形成潜意识,今后进行教育的时候就相对容易了。
三岁后
父母应该让孩子逐步参与到规则的设立和维护,并最终成为一个规则的制定者。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在3岁后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建立起来,这时候,应该积极引导他参与规则,这对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果遇到宝宝故意挑战规矩怎么办?
有时候孩子虽然知道家里的规矩,但总会忍不住试探你的底线,看看有没有回旋的余地。孩子都是小小外交家,经历过的妈妈肯定都懂的!明明答应得好好地,可是到了执行的时候就是不去做,这该怎么办呢?
其实呢,规则其实可以简单分为两类:
第一类必须严格执行,执行时不能随意更改变动。因为它涉及个人人身安全和社会道德底线。这类规则,一旦不能很好地遵守,后果就非常不堪设想,比如前段时间的一对母女在北京野生动物园游览时,私自走下观光车被猛虎袭击,造成一死一伤的惨剧。
第二类相对灵活,可以视具体情境不同而做出细微的调整,这类情况一般和日常生活相关。比如,是八点睡觉还是八点半睡觉?当时当地的情境可能会有不同,也许今天爸爸晚归,孩子希望跟爸爸说晚安以后再睡,这个时候就不需要严格的要求必须在八点去睡觉了,可以通融一下。

童趣绘本亲子共读

赞同来自:

孩子从2岁左右起,便进入了自主探索的时期。这时,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初步具备了判断能力。孩子已经知道“我想做什么”,“妈妈要求我做什么”,此时,家长可以准备给孩子立规矩了。
  先学会表扬,再去立规矩
  在给孩子立规矩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表扬孩子。可能有些家长会疑问:表扬也要学吗?当然!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风顺。不会是家长说什么,孩子就听什么。这时,多表扬既可以让孩子的内心得到满足,又能为其“完成目标”增加信心。
  表扬孩子时,要注意表扬具体的某一件事情,某一个行为,千万不要泛泛的表扬。比如,你可以说:“宝贝,你的笑容很让人感动,以后要多笑哦!”而不要说:“宝贝,你真漂亮!”再比如,如果宝贝坐着发呆,你却说:“宝宝真乖,真安静!”宝宝闲着没事,也得到了个一大大的表扬,这,也是无效的表扬。
  当我们想要让孩子参与我们立下的规则,并想让他去执行时,家长应在孩子做的过程当中给孩子以肯定的表扬。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大声呵斥孩子是不科学的
  很多时候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时,总是一声大喊,或者是揍孩子一顿,让他永远记住这件事。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是不符合人类大脑发展趋势的。人类在形成某种行为习惯或者建立某种规则时,其实是大脑的很多突触构建的一个过程。我们成年人要改变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一般来说需要6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稳定下来。孩子正处于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要比成人快,但是也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家长千万别指望一声大喊就能让孩子的大脑发生改变,这是不科学的,孩子也不可能做得到。
  
  孩子哭时,不要再训斥他
  孩子一旦哭了或者生气了,耳朵就关闭了,家长说了什么他完全听不进去。你就是说得再大声,对他来说也是噪音。为什么呢?因为,当孩子很不高兴或是很生气的时候,他或者是背对着你,或者是不看你。没有目光和眼神的交流,说得再多也无用的。如果说你想要给孩子立规矩,一定要等孩子情绪好的时候,等他和你有开心的目光交流时,再去和孩子说这件事,这个时候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程博士育儿

赞同来自:

要想让孩子有“规矩”,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设限”,当孩子明确了家长的要求,并慢慢形成了按要求去做的习惯,他也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些日常小事做起。比如,孩子吃饭总喜欢拿着玩具边玩边吃、孩子的玩具总是到处放……这是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很常见的问题,不棘手但难免让家长有些恼火。先别急着生气,不如反省下自己有没有明确告诉孩子吃饭、玩玩具都应该在什么位置上。
(一)
很多家长责怪孩子不合时宜的行为,却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新生命,没那么多的社会经验,他们心里不会知道什么时候在哪做什么是合适的,这些需要家长给孩子设定一些原则,让孩子明白基本的是非,在原则之上再给孩子自由。
从孩子能独立站、走,有意识开始找玩具、玩玩具开始,就把孩子带到一个特定的区域,跟他说“走喽,我们去玩玩具啦”;
吃饭的时候把他放在儿童座椅上,搬到餐桌前,说“开始吃饭啦”。
每做一件事都有个仪式感,让孩子从你的行为中学习到玩玩具要到游戏区域,吃饭要在餐桌前。

潜移默化地,就有了这种规则意识,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二)
之前接触过一个孩子,吃饭从来不好好吃,就喜欢一手拿着个小汽车在桌子上滑着,另一手扒拉着饭。家长说不让拿不行,不拿就不吃了。
后来细问就知道,早一些时候是孩子不好好吃饭,为了让他吃,家长就给他拿个玩具哄着他。
这种就是家长给自己制造麻烦的典型。孩子不傻,他知道自己饿不饿。
如果家长规定好不想吃可以离开餐桌,但下顿饭之前不能再吃,几次之后孩子就能有意识的好好吃饭,尽管也会有反复,但坚持下来孩子就能养成好好吃饭的习惯。

而家长的做法直接打乱了吃饭和游戏之间的界限,让孩子觉得吃饭时拿个玩具很正常。不仅不能养成正确的吃饭习惯,对孩子的消化系统也很不利。
和这种情况类似的就是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老老实实坐在餐桌前,手里拿着个鸡蛋跑到别的地方看看这个、动动那个,把饭弄得到处都是,看到好玩的立刻放下不吃了。
如果从开始就给孩子设定好吃饭和游戏的地点,孩子从懂事起就知道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以上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
(三)
给孩子指定区域,也是在给孩子自由。很多家长觉得不是说要尊重孩子,要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吗?那我给他指定了游戏区,会不会是变向限制了他的活动?
要明确的是,我们是建议给孩子指定吃饭和游戏的区域,并没要求孩子哪儿都不能去。
想想如果一个喜欢扔东西的孩子,你会放心让他去探索吗?孩子拿个东西,家长担心他摔了碰了,就会喊“别拿那个”。

给孩子的感觉就是这个不能拿那个也不能拿,他不知道到底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时候就容易什么都不做。
开始变得胆怯,畏首畏尾的不敢去尝试和探索,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而给孩子划定了区域之后就能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喜欢扔东西,去游戏区扔玩具,爸爸妈妈还可以一起加入进来;喜欢涂涂画画,去游戏区画。留这个空间给孩子,让孩子发挥他的创意。
(四)
在引导孩子明确游戏区这个概念的时候家长也要注意方式,别大声地制止。
孩子拿个球在床上拍,不要在一边说“你在床上拍把床都弄脏了,去游戏区拍。”孩子会立刻觉得不开心,不想转移地点。
你可以说“想拍球啦?走,咱们去游戏区,妈妈给你数着。”孩子不会拒绝你和他一起玩儿的机会,渐渐形成习惯,孩子自己就会说“咱们去那儿拍球吧!”
这个意识是要有段时间养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做到不急不躁。

大美江夏

赞同来自:

孩子是父母重复的语言、重复的动作,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改变自己一言一行。

家教微管家

赞同来自:

首先,规矩不要单独定给孩子,而应该是针对家庭里所有的人。

我们制定规矩的目的是让孩子拥有规则意识,而不是有针对性的整治孩子。比如,看电视,规定好收看时间,所有的人都遵守。一方面孩子会有样学样,自然的学会遵守规则,另一方面也不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更便于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和行为模式。
其次,规矩最好是在跟孩子沟通的前提下确定的。

定规矩的时候一定不要家长单方面规定,而是应该和孩子沟通商量。比如看电视的时间,就可以问你觉得看多长时间合适,什么时间看合适?只要孩子说的不太过分我们就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对自己定的规则更愿意接受,而且一旦孩子不按规则执行,家长处罚起来孩子也更心服口服。
第三,规矩执行之初一定要令行禁止。

好多家长规矩定的挺好,但是就是执行起来不够果决,孩子一哭或者一恳求,就心软,然后就通融一下。殊不知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几次下来规矩就会形同虚设。所以第一次一定要令行禁止,怎么约定就怎么执行绝不能含糊!
家教微管家是一个专门咨询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平台,欢迎有需要的朋友关注。

小公主变形计

赞同来自:

作为一个六岁孩子的妈妈,我的最大感受是:给孩子立规矩,要管用,要做到两点。
第一,规矩一定要有正式感。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父母心情好时就随意说话不算话。
第二,父母本身要有威严,要以身作则。
比如,你教育孩子,说孩子在做作业时要专心不能看电视等。那你父母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是不是会玩手机?我是一名写作者,我就会让我的女儿看到,只要在写作,妈妈就会在电脑前端坐,很专心一直到文章写完。孩子是有观察力的。家长的行为,是表率,也是标尺。家长做到了,再对孩子提出来,孩子会主动遵守。
以上,供参考。


糯米麻麻Coco

赞同来自: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最后,只要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起到一个榜样作用,时间长了,耳濡目染就会好了。
就怕是父母自己却做不到还要要求孩子,那样孩子就不太愿意遵守规则了。

亲子成长教练

赞同来自: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导,有方向的引导必然是有界限和一定的约束的,即形成我们所说的规矩。但规矩的制定不是为了限制孩子的成长和约束他们的自由,而是让他们在一定规则内发挥自主性。
可是会遇到给孩子立规矩不管用的情况,坦白说,没有一成不变的管教方法,孩子也是动态发展的,管教方式和规矩的制定也要因地制宜。接纳失效、变化,然后分析、尝试新的方法。关于如何给孩子立规矩会管用,个人有以下建议:
1.所立的规矩以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环境为基础 尊重应该是孩子成长中必须具备的品质,尊重孩子即是看到他们的需求,包括物质的和心理的,而不是要把大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尊重自己即是当遇到孩子的对规矩挑战时,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和执行,不能因为孩子的表现而让自己有情绪,这是对自己不尊重的表现。尊重环境即是规矩的确立要符合环境要求,比如立下的规矩是出门必须穿外套,可是天气较为温暖、炎热,就要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尊重环境的需求可以作为一个所立规矩不管用时可以反思原因的信号。
2.让孩子发挥自主能力,参与规矩的制定有句话叫“谁制定的游戏规则,通常谁会遵守的最好。”让孩子参与规矩的制定,可以从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考的方式,这是一种亲子交流的机会,孩子能想到的规矩往往反应他们内心的渴望。所以不妨放手让孩子去做,当不管用时也引导孩子思考原因,重要的是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受益。
3.该说“不”时,大人要和善而坚定地说“不”这里要说家人要在规矩执行时保持一致地态度和观点及行为,不能说爸爸在讲“不可以”的时候,妈妈说“没事没事,就这一次。”不能在妈妈坚持让孩子吃完饭再去玩耍的时候,奶奶放下碗筷不吃了就把孩子往外带。所立的规矩,若是大人没有很好地执行,家人又是意见不一时,孩子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从而也就破坏规矩。和善而坚定地执行约定,对孩子说“不”,清楚具体的界限和要求,才能让孩子规矩起来。
4.所立的规矩简单、清晰、具体,便于孩子直接执行规矩越简单,孩子越容易去执行,在达成规矩要求,孩子可以获得能力感和成就感,这会促使孩子更有动力遵守和执行其他规矩。比如具体到吃饭前后要洗手,写完作业要把书本收放在书包内等等。


先读点儿童心理方面的书,这么小的孩子是不存在无理取闹的,都是有诉求的,问题只是这诉求合不合适,先弄清楚他的诉求,再判断诉求的合理性。
合理即满足,不合理则沟通你觉得为什么无法满足他,他应该怎样更换诉求来学会谈判。
最该立规矩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即使处罚,也有更好的方法,我采用的是罚站几分钟,现在孩子已经可以跟我讨论那些行为不对,为什么不对,故意的不对应该罚站多久,无意识的错误如何原谅和弥补。
顺便,大人做错了,也要罚站。

甜蜜蜜140805150

赞同来自:

在立规矩的时候核心不要忘了,不要用成年人的准则来约束孩子,孩子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青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有时她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就健康了,没病了,还长高了”。
最后不要用成年人的准则来约束孩子,这个是重中之重

水凝心1

赞同来自:

很多时候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时,总是一声大喊,或者是揍孩子一顿,让他永远记住这件事。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是不符合人类大脑发展趋势的。人类在形成某种行为习惯或者建立某种规则时,其实是大脑的很多突触构建的一个过程。我们成年人要改变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一般来说需要6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稳定下来。孩子正处于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要比成人快,但是也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家长千万别指望一声大喊就能让孩子的大脑发生改变,这是不科学的,孩子也不可能做得到。

淘儿学

赞同来自:

6岁前必须学会的3个规矩,家长可以这样立
我们经常从父母口中听到这些话“只要他喜欢就好”、“孩子高兴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规矩长大了孩子自然就懂”……
可是,错过孩子最佳教育时期,想要再立规矩就没有那么容易了。6岁前父母可以给孩子这样立规矩。

1、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6岁前的孩子自我意识才刚刚萌芽,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区别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刻意地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让他独立地进行判断,并给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区分“你的”、“我的”、“他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
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他长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2、从哪里拿的东西,要放回哪里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不好,自己玩耍的时候总喜欢乱扔玩具,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抛开,等着妈妈帮他收拾残局。很多妈妈们都不会说什么,觉得“孩子还小,也不懂收拾,帮他收反而更省事”。
其实6岁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只是爸爸妈妈的宠爱和迁就,让他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
父母不妨就给他立下规矩,每次玩完之后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写完作业要收拾书桌等等,让他学会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这样的规则能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孩子在对东西进行归位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书桌的过程中,可以自己决定什么东西要放在哪里,这样对他的创造力也有所帮助。
长大后,无论孩子到了什么环境,他都能养成“归位”的好习惯,生活也会更加整洁。

3、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家长们疼爱孩子,总觉得“孩子还小”处处让着他,就算孩子犯错不道歉爸爸妈妈也会一心软就原谅他了。这样的处理方法,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都会原谅我”,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会为所欲为,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
其实,6岁前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已经开始懂事理了,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抓住机会,从小就教育他“做了错事要道歉,这样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对自己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是爸爸妈妈错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跟孩子一起遵守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诚实地面对,并且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学会了反省自己,也开始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了。

6岁前的孩子,各种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最佳时期。这段时间,爸爸妈妈可以减少一点对孩子的溺爱,给他们立下严格一点的规矩,并跟着孩子一起认真地遵守,从小就培养孩子遵守规则、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淘儿学,专注K12教育,分享有理有趣的教育信息*

心连心好月嫂

赞同来自:

现在的爸爸妈妈,都希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但是,一味地纵容,觉得“只要他喜欢就好”、“孩子高兴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规矩长大了孩子自然就懂”……这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容易变得自私、没礼貌,甚至是叛逆。

无规矩不成方圆,6岁前的小孩子正处于发育期,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

那么,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立下什么规矩呢?立下规矩之后又应该怎样对孩子实施呢?很多父母都在被这些问题难住了,今天,我就给您排忧解难,看看6岁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孩子有怎样的行为才算粗野、粗俗呢?比如乐乐在幼儿园里跟小朋友抢东西,小朋友不给他他就开始打他,还骂他说:“你要是不给我,我就让我哥哥把你变成残疾!”……乐乐这样的做法,就是粗野、粗俗的行为。

这一类的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乐乐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要挨批评的!”

然后让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比如妈妈可以问:“乐乐现在知道错了,那么以后要玩小朋友的玩具,应该怎么做呢?”

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中,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时候也要适当地给他鼓励,并给他立下这条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处理已经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等他长大后,他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6岁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才刚刚萌芽,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

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想乐乐一样,总是说:“妈妈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妈妈牵着其他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乐乐就会大哭起来……  

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还记建立自我意识,可以拿着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诉他:“这一件是你的,这一件是爸爸的,这个是妈妈的。”

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区别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刻意地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让他独立地进行判断,并给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他长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不好,自己玩耍的时候总喜欢乱扔玩具,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抛开,等着妈妈帮他收拾残局。很多妈妈们都不会说什么,觉得“孩子还小,也不懂收拾,帮他收反而更省事”。

其实6岁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只是爸爸妈妈的宠爱和迁就,让他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不妨就给他立下规矩,每次玩完之后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写完作业要收拾书桌等等,让他学会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这样的规则能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

孩子在对东西进行归位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书桌的过程中,他可以自己决定什么东西要放在哪里,这样对他的创造力也有所帮助。长大后,无论孩子到了什么环境,他都能养成“归位”的好习惯,生活也会更加整洁。





4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在家里,爸爸妈妈总是“孩子第一”,什么事情都让着孩子,饭先给孩子吃,水果先让孩子挑等等,但是,家长这样的一味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觉得“爸爸妈妈都要让着我,我是最大的!”,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长大后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哟!

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坏习惯,要从家长们做起。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立下规矩,并且时时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比如:

吃饭的时候,妈妈先到饭桌前就先吃,如果孩子总是不来,那就让他尝到没有菜吃的后果;刷牙的时候谁先到洗手间就先刷牙……

这样慢慢地,帮助孩子形成“先来后到”的习惯。这样的规则可以避免他养成自私的毛病,让他懂得当别人先拿到东西的时候,必须学会等待,并形成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当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表扬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总会很兴奋地想要把它告诉爸爸妈妈,无论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毫不犹豫地打断。

而且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许孩子在任何时候打断自己讲话,而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孩子让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长大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坏习惯,爸爸妈妈要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帮他改正,告诉他:“随便打扰别人是很不礼貌的,你想想,如果宝宝在睡觉,小朋友老是过来跟你说话,宝宝会高兴吗?”

用心平气和的引导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他知道被别人打扰是很不开心的事情,然后再给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让他懂得当别人在忙的时候不应该去打扰他,而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也会变得更加善解人意,这样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呢!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家长们疼爱孩子,总觉得“孩子还小”处处让着他,就算孩子犯错不道歉爸爸妈妈也会一心软就原谅他了。这样的处理方法,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都会原谅我”,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会为所欲为,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 

其实,6岁前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已经开始懂事理了,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抓住机会,从小就教育他“做了错事要道歉,这样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对自己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是爸爸妈妈错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跟孩子一起遵守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诚实地面对,并且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学会了反省自己,也开始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了。
 
6岁前的孩子,各种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最佳时期。这段时间,爸爸妈妈可以减少一点对孩子的溺爱,给他们立下严格一点的规矩,并跟着孩子一起认真地遵守,从小就培养孩子遵守规则、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而且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孩子也会喜欢上遵守规矩的“游戏”,在“游戏”中健康地成长起来。

罗晨Robin

赞同来自:

#朴货研究所#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1.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2.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3.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4.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5.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6. 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winner前一阵子她要求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她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她不理解。我就依着她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她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她"难受、不舒服”。我告诉她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有时她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就健康了,没病了,还长高了”。
  7. 7第七,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她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她,“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人生如戏33109572

赞同来自:

说得很好,果断转发

阿井118

赞同来自:

每个父母都自己独特的教育孩子,要想给孩子立规矩,要根据自己家庭情况而行,根据孩子爱好,性格而立。

雯格格的阿玛

赞同来自:

我是来学习的

云学星球

赞同来自:

首先要肯定的一点是,孩子一定要从小立规矩!
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好品格,将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当然,立规矩也是有最佳时间的,那就是在孩子的规则意识形成的时候。
太小的孩子,还不能判断自己言行是好还是坏,理解能力和行为控制力也不够,你讲的规矩他不一定懂,也做不到;太大的孩子,习惯已经养成了,纠正起来的难度很大。


孩子从2岁左右起,便进入了自主探索的时期。这时,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初步具备了判断能力。孩子已经知道“我想做什么”,“妈妈要求我做什么”,此时,家长可以准备给孩子立规矩了。

先学会表扬,再去立规矩

在给孩子立规矩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表扬孩子。可能有些家长会疑问:表扬也要学吗?当然!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风顺。不会是家长说什么,孩子就听什么。这时,多表扬既可以让孩子的内心得到满足,又能为其“完成目标”增加信心。
表扬孩子时,要注意表扬具体的某一件事情,某一个行为,千万不要泛泛的表扬。比如,你可以说:“宝贝,你的笑容很让人感动,以后要多笑哦!”而不要说:“宝贝,你真漂亮!”再比如,如果宝贝坐着发呆,你却说:“宝宝真乖,真安静!”宝宝闲着没事,也得到了个一大大的表扬,这,也是无效的表扬。
当我们想要让孩子参与我们立下的规则,并想让他去执行时,家长应在孩子做的过程当中给孩子以肯定的表扬。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大声呵斥孩子是不科学的

很多时候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时,总是一声大喊,或者是揍孩子一顿,让他永远记住这件事。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是不符合人类大脑发展趋势的。人类在形成某种行为习惯或者建立某种规则时,其实是大脑的很多突触构建的一个过程。我们成年人要改变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一般来说需要6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稳定下来。孩子正处于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要比成人快,但是也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家长千万别指望一声大喊就能让孩子的大脑发生改变,这是不科学的,孩子也不可能做得到。


孩子哭时,不要再训斥他

孩子一旦哭了或者生气了,耳朵就关闭了,家长说了什么他完全听不进去。你就是说得再大声,对他来说也是噪音。为什么呢?因为,当孩子很不高兴或是很生气的时候,他或者是背对着你,或者是不看你。没有目光和眼神的交流,说得再多也无用的。如果说你想要给孩子立规矩,一定要等孩子情绪好的时候,等他和你有开心的目光交流时,再去和孩子说这件事,这个时候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宁可温柔地说上20遍,也不要大声训斥1遍

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时,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温柔地说20遍要比你训斥孩子无数遍有用得多。
在孩子情绪很好时,如果你所立的规矩刚好孩子愿意去执行,这个时候,这个规矩一旦建立起来,孩子就会坚持一辈子。这是孩子内部的秩序感和你立的规矩发生了响应,变成他真心想要去做的一件事。所以,家长一定要有充足的耐心和科学方法,不要让孩子内在的秩序感与你立的规矩相抵触。


不要简单以“对错”定义孩子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给孩子定义这个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是你自己立的规矩可能出了错呢?千万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和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不要一味地对孩子说“你做错了”。



懂得留白,适当“示弱”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立下规矩后,一旦孩子犯了错或有要求提出时,孩子就会受到惩罚。有些孩子会因此和家长对峙,可能有些家长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就要看看他能哭多少久;看他能拗到什么时候;我就是不满足你的要求,你能怎样?
其实,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给孩子立下规矩后,还要懂得灵活运用。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懂得适当留白,有时,你可以适当弱一下。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家长可以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调整规矩。比如,孩子在写作业的时间提出想出去玩,这是可以的,但是必须与孩子协定这份作业什么时候要做完,如果没有遵守约定就要接受惩罚。家长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教育的形式。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