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棍棒底下到底是出孝子还是出逆子?

本帖最后由 21天训练营pro 于 2017-12-8 14:04 编辑


11月22日,在江苏盐城,一个12岁男孩弄坏了茶馆里的物品,想让妈妈替他赔偿。之后妈妈教育他时,可能言语上没有随孩子的意,孩子当场就对妈妈动起手来,甚至死死地掐住妈妈的脖子。妈妈的同伴见状上前阻拦,妈妈也趁机用筷子狠狠打了孩子两下。本以为两人已经被分开,可是没想到随后母亲又和孩子扭打成一团。双方互不相让。视频一经被爆出,立即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网友们纷纷表示,“果然‘慈母多败儿’,还是老祖宗留下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靠谱”。但是事实上,视频中的妈妈在孩子开始无理取闹的时候也的确动手打他了,这个举动对孩子来说,并没有起到威慑以及管教的作用。视频全程,孩子没有对辛苦怀胎十月养育他长大的妈妈表现出一丝尊重,反而用尽全身力气在与惩罚他的妈妈抗衡。这种看似是“熊孩子”不懂事当众撒泼的事件,折射出的却是父母教育的失败。我们都明白“溺爱”对孩子来说无异于慢性毒药,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耐挫折能力差。然而“棍棒底下出孝子”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打孩子”可能是很多家长眼中一个稀松平常的事情,这是一种家长们出于爱而管教孩子的一种方式。辅导作业的时候一时气急上手;孩子捣乱犯错不听从管教肉体惩罚;为了在人前显示出身为家长的威慑力而动手管教孩子…...这些看似家庭中常见的行为,却在无形中对孩子的心理发育造成了伤害。好多人在初为父母时,除了找寻幼时父母教育自己的记忆,也喜欢参照一些伟人案例,佐证老祖宗传下来的名言是有效的。但是父母的打骂并不意味着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他们只看到了伟人被打骂的事件,却从未注意过伟人们受到的那些更好的教育方法。如果孩子在家庭之中的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感受不到家庭带给他的安全感和爱,势必会寻找一个发泄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扭曲。那么,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 制定好与孩子之间的界限
“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但是大多数人都只强调了做朋友,却忽略了与孩子应有的界限,导致孩子成长为不懂尊重,没有教养的“熊孩子”。明确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在孩子第一次出现错误行为的时候就应该及时严肃的制止,并予以警告,如果再次犯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如减少娱乐时间等),别在该管教孩子的时候跟他做朋友。
  • 共情教育,让孩子体会你的感受
孩子犯错时你难免会情绪激动,变得态度不好,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请务必平和心态,告诉孩子他所犯的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并且一定要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惩罚孩子不一定要用打的方式,罚站以及清理他造成的残局都可以作为惩罚的方式,能够让孩子意识到为什么受到惩罚才是最终的目的。以暴制暴极容易造成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共情教育更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错误带来的后果,学会为他人考虑。
  • 鼓励永远比惩罚更有效
鼓励孩子更能引导孩子表现出积极正向的行为,长期的打骂极容易导致孩子的自信心减弱,变得胆小。在我们的训练营中,有一次老师听孩子的故事音频,在孩子讲故事开始拖拉分心时,一旁的家长冷不丁开吼起来,“还有60秒了你不要再说废话了!”,登时把我们的老师都吓了一跳。这一吼反而让孩子更加畏惧紧张了起来,不知所措。如果平复一下心情,再对孩子耐心一点,他的表现可能会截然不同。 如果把打孩子当成教育手段,你就已经作为一个施暴者出现在孩子的记忆中了。只是单纯的惩罚孩子却没有让他们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理留下无法愈合的伤口。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积极,阳光的环境下愉快成长!

每天三分钟表达陪伴,更加融洽的亲子关系!更多表达资讯,请关注@21天训练营pro
已邀请:

忘记说再见

赞同来自:

打骂教育是最没用的

hqr119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Littleluck

赞同来自:

共情教育,让孩子体会你的感受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