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画好孩子心中的潜意识地图

许多做父母的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强调了千万遍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孩子却还是要那样做?坤妈正在学习的心理学和NLP课程中,有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结论是:心理学认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会按照父母的潜意识长大。不管你说的“应该怎么做”有多么正确,孩子最终却会长成“你认为他是谁”的样子。比如你担心孩子“自控能力弱”“胆小”“没有对我说实话”,你越是有意识去要求孩子“管好自己”“勇敢一些”“做人要诚实”,越是暴露了潜意识中对孩子的不信任,而不幸的是,这种潜意识最容易被孩子捕捉,并成功地把他(她)塑造成了你潜意识中的样子。这种无意识的负向塑造是如此冷酷又立竿见影,我们要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就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潜意识地图,让他们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接纳、爱、尊重、赞美和肯定。——坤妈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组很可爱的图片,一个熊孩子在家里的墙上乱涂画——我想这是很多家庭都会有的情况吧。就像这样:可是,父母没有责骂他,反而“将错就错”,他们买来画框,给了孩子信手涂鸦一个规范的介绍和展示:介绍文字是这样写的:不禁让人觉得很温馨,当父母用画框把孩子随意的涂鸦裱起来并编辑上文字,也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种下一颗秩序的“种子”:美只有在一定的界限之内,才能被放大、被珍惜,它需要被审慎地对待。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自由和边界。父母没有直接说教,却生动地为孩子呈现边界感,并且表达了对孩子创造力的保护。而在相反的情形中,父母可能说:

你怎么能在这里画画,这是家里的墙,你不是搞破坏吗?

显然这样一个家庭“故事”是在说,你画什么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不让我满意。这颗埋在孩子心里的种子,叫做否定和内疚控制。可见,在这两种处理中,孩子所能感受到的自我价值感天壤之别。1很多家庭教育实际上是负面潜意识传递电影《如父如子》很多说道理的父母总是赢了道理,却输了好感。心理学认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会按照父母的潜意识长大。不管你说的应该做什么有多么正确,孩子最终却会长成“你认为他是谁”的样子,因为日常的细节传达的是家庭成员真正的价值观。而家庭教育难,也正是难在细节的“功夫”里,因为它无从隐藏,考验的正是家长的自我认知和爱的能力。要知道在日常里,语言只是低维,体验才是高维的。一次在游乐园,一个两岁的孩子在玩一个布娃娃,另一个大些的孩子走过来就抢走,小的孩子当时就大哭起来。在一旁的妈妈看到这个场景,当时就说:

谁叫你不抓紧。玩具被抢走了吧。

说完孩子哭得更凶。后来跟这个妈妈闲聊起来,她说自己和爱人都属于比较内向的人,在单位上,属于领导说什么做什么,兢兢业业完成工作的那类,但是最后却发现功劳都被在会议上善于表现的同事抢走。她自己很苦恼女儿的内向,她遇到生人会下意识地逃避,被别的大孩子抢走玩具,她也只是呆呆地在原地,完全没有反应,这次又是这样,所以她才发火了。她问我内向会是一种遗传的性格吗,对于孩子的内向和弱势要怎么改变呢?其实,一个两岁的孩子,甚至没有太多社交意识和物权意识,很多情况下看起来不主动、不会反抗,是由于没有社交技巧或者还不会沟通。这个时候,孩子应该学会分清什么是我的东西,如果是我的,别人应该先问我才能拿走,如何表达这个归属权?而最不适合被贴上“内向”这个标签,也最不该听到父母的责备:

你怎么搞的,不把玩具拿回来,就等着被人欺负你吗?怎么那么没用,每次都被欺负?

语言是一把利剑,也是一种创造世界方式。而“你是一个被欺负了的人”,这个种子一旦被埋下,孩子也许在今后社交中就再难有平和之心。比起孩子,看起来这个母亲也许更有一些需要被解决的问题。由于自己的人生局限,以及对自己的不接纳,她放大了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给了一个偏狭的定义。结果很可能是孩子在一次次被否定的社交问题中,真的变得不会社交,不善社交。母亲最后会成功地按照自己的潜意识塑造了一个内向的孩子。在父母的心中,有一个关于自己的人生故事,这个故事里有过往经验给我们的价值观,有恐惧和未完成的遗憾。在育儿中,多数父母会认为自己和孩子是一体的,深恐于一个悲剧的重现,结果反而导致下一代的强迫性重复。2不要让家庭的期待封印孩子的生命活力很多家长无意识中从负向去塑造了孩子的自我意象。我中学的时候就是有一个同学,由于我那时候成绩非常好,每次我去他们家,他妈妈都说:你要是像XX就好了,成绩这么好,考大学就不发愁了。说多了之后,我很诧异,在我们这个年代,上大学有什么难的,考大学为什么要发愁?后来我才了解到,这个好朋友的妈妈,当年数学成绩全市第一,只是家里没有钱供她上学,没上大学,因此留有永远遗憾,她总希望家里下一代出个大学生。而我的这个朋友有个姐姐,70年代的人,她高考过两次,都没有考上,所以一切的希望在她的小儿子身上,他考得上、考不上大学对整个家庭来说非常重要。高考之前,不知道为什么,一向身体都不错的这位同学忽然病了,他最终放弃了高考。后来我学了心理学,我在想,对他来说,不考就永远没有失败的可能,也许因为潜意识的压力太大,于是他启动了疾病这个自我保护程序。是妈妈无意识对高考意义的诠释太大太重,压垮了孩子。与此类似,生活中更常见的是,有很多过度包办代替的家长,最终会养出一个“啃老”的孩子。因为家长每一次越界的包办代替,都是在潜意识里对孩子说“你可能不行,只能由父母代劳”。这个担心最终封印了孩子生命的活力。与负面的自我意象塑造相反,积极的生命诠释能导引出孩子正面的力量。初为父母最大的功能,一是诠释世界,对生活事件正面赋义;二是尽力托举,引导孩子的内在力量。3随时都是家庭教育的好时机教育专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其实没有真正的“坏情境”,所有的情境都可以说是时机。家长最重要的教育机会,也就是这种信手拈来的时机教育,它往往效果最好,三言两语,看似平淡又影响深远。我的朋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外向优秀,小儿子有点胖又木讷,他总是成长在哥哥的阴影下,有点自卑。

一次旅行,路上大儿子又忙着社交,与陌生人飚外语,小儿子没事干,给妈妈递来一瓶水,妈妈动情地一把抱住了他,说“真谢谢你这么体贴,你看哥哥总是很忙,只有你这么体贴温暖,陪着妈妈,还好妈妈有你。”那一刻小儿子有点意外,也有点不好意思。

朋友跟我说其实早就想跟孩子传递“不要因为哥哥自卑”,但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表达。而在这个时机,她用夸张感恩的方式说出来时,小儿子最能感受到自己早就无条件地被接纳,而完全不需要像哥哥那样优秀。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画好孩子心中这张潜意识地图,用生活中每一次随意涂鸦,一次普通哭泣带来的教育机会,去链接孩子心中巨大的能量库。家长无非是竭尽所能,成为那把启动人生旅途的钥匙。什么样的家庭养育什么样的孩子,以下是一组正面和负面家庭教育的对比,不妨来看看你的家庭是什么风格:好的家庭积极对话、有效沟通;坏的家庭消极对话、沟通不畅。好的家庭多赞美表扬;坏的家庭多批评指责。好的家庭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坏的家庭很少跟孩子互动和陪伴。好的家庭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坏的家庭很少说出自己的感受。好的家庭经常表达爱;坏的家庭把爱藏起来。
已邀请:

紫棋女王会发光

赞同来自:

不要让孩子成为机器

hqr119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不要在乎所以

赞同来自:

初为父母最大的功能,一是诠释世界,对生活事件正面赋义;二是尽力托举,引导孩子的内在力量。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