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首次公开谈原生家庭,如何解除“强迫性重复”的魔咒

高晓松在上周六(3月31日)的《奇葩大会》上,首次公开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提及自己和父亲的关系。

他从小没有问过父亲任何一个问题(在现场他重复了3遍这句话),并在长达20多年的一段人生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讨厌别人干预自己、爱较劲等。

直到40岁之后,他才慢慢地,真正摆脱了原来的东西,真正地走了出来。







2018-4-2 15:42 上传
(210.31 KB)








我们为什么要聊原生家庭?

不是为了推责,开批判大会,找到我当下人生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

而是,只有理顺了那些一团乱麻的、从未处理的各种情绪和故事,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我们才能把原生家庭无形的影响和控制,变得越来越小,真正地能够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好自己。

前一段黄秋生也因为原生家庭问题上了微博热搜,黄秋生年近 60,功成名就。被认为是个脾气不好惹的明星,又是有实力的香港影帝。

因为父亲的遗弃,他的前半生充满痛苦。也一度对消失的父亲充满仇恨。

年过半百,他主动寻找自己遭人恨的父亲,并在见到两个哥哥后说了这句话。

——原来也有值得我开心的事情。

有人说:这可能是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见过的最动人的与原生家庭和解的故事。

黄秋生的那句话令人心疼,是因为他云淡风轻地说出了自己的苦。

但是背后的苦我们其实并不懂。

L是我的朋友,性格内向、安静,她的故事,已经不能用悲惨来形容。

在她18个月那年,母亲因为生病及一些现实原因自杀,父亲并没有承担其养育她的责任,选择四处流浪来填补余生的空白,于是她成了只能寄人篱下的孤儿。

幸运的是,她最终还是在亲人的合力帮助下长大了。

不幸的是,所有的创伤都在她身上留下了烙印:从小性格内向,性格古怪,高中的时候曾被几乎全班同学排挤,大学过得还算顺利,毕业后却屡屡碰壁,职业生涯很不顺利,惧怕跟人交往,所有恋爱都以失败告终。


讲这个故事并不是想说L有多可怜,而是我从她的故事中发现了一个规律

L曾跟我说过她爷爷和抚养她长大的亲人做了很多伤害她的事:忽视、冷漠、毫无预兆的发火、突如其来的争吵。尤其是爷爷,粗暴的脾气经常让她胆战心惊。

而恰巧爷爷的成长过程也并不顺利,据说爷爷的爸爸是地主,在那个年代被批斗地很惨,学也不让上,房子也被分了,还要干苦力,也同样经常被粗暴对待。爷爷的老婆也就是L的奶奶也自杀了,娶的第二个老婆总是虐待奶奶留下来的孩子。

这爷孙俩的故事,映射出L爸爸的经历——童年丧母,后妈虐待,老婆自杀。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L的爸爸后来选择四处流浪,逃避了自身的养育责任。


我发现他们的每一代似乎都在“继承”上一辈的创伤。

爷爷受童年创伤的影响,一生过的粗糙、烦扰,把创伤留给了爸爸。

爸爸受家庭创伤的影响,一生过的漂泊、无依,把创伤留给了L。

L受到家庭创伤的影响,虽然她现在还没有孩子,但她也说过,她暂时不想要孩子,因为她看到孩子就感到有种无名火,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喜欢孩子。

换句话说:我从上一辈那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也会把这种不公正继续传递给下一代。

这种传递往往是无意识的。

武志红在《为何越爱越孤独》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总是抱怨自己的妈妈冷漠、残酷,却不知道其实他自己对待孩子也是这样。

民国四大才女萧红在她创作后期的重要作品《呼兰河传》里写到一个细节,自己的外祖母专门拿着大头针站在窗外,就等着她伸出手时刺她一下。

从这一细节可以推测出她童年曾过着怎样的生活。成年后的萧红命途多舛,十九岁离家出走后,便再也不愿回头。

电影《黄金时代》演奏了这位国民才女坎坷、短暂而又颠沛流离的人生历程,在影片开头,祖父对幼年萧红说:“快快长大,长大就好了”,这句话隐喻着萧红的童年生活的不幸,而萧红的人生经历却印证了她的那句话:“长大了也没有好。”

然后长大后的萧红对待自己的孩子比外祖母对自己更狠,第一个孩子出生后被送人,第二个孩子也下落不明,据说第二个孩子是被萧红亲手杀死的。

很多受过伤害的人都会在无意识中伤害更弱小的对象,这一规律在家庭中更为明显。

因为在一个家庭中,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是无法割裂的,因此很多问题都会在这种天然的人际关系中呈现。而一个家庭中,父母往往掌握着某种权利和地位,孩子则处于更弱小的一方,因为无论在精神还是物质上,他们都是依赖于父母的。

受伤的人去伤害更弱小的人,这在心理学中可以被称为“向加害者认同”。

当一个人受到伤害,变成受害者,他可能会将加害者的心理表现内化,形成“加害者面具”, 或将自己的心理表现的内化,形成“受害者面具”

一旦向加害者认同,人们会像加害者那样行事,去加害别人,而原来的主体面具(即受害者面具)则退居幕后,或者被投射到别人身上。

于是他总是心安理得、义正词严地把别人当成“罪有应得”的受害者,在伤害别人的同时宣泄自己对过去创伤的不满。

比如爷爷用戒尺打爸爸以告诫他不要浪费粮食,爸爸则也会用手掌告诉宝宝碗里不要剩饭用。很多童年受到伤害的孩子会去虐待小猫小狗也是这种心理。

如果一个家族中代际间不断重复向加害者认同这一过程,家庭创伤就会以很简单粗暴的方式传递下去。

那么,该怎么结束一段祖传创伤?

结束祖传创伤意味着我们不再用伤害别人的方式来“疗愈”自己,我们能正视自己受到的伤害,不逃避、不掩饰,用合理的方式去消化创伤。

1   哀悼

哀悼是对痛苦的哀伤过程,是对问题的正视,也是对自己感受的一种肯定。

正如伤口并不会因为视而不见而愈合,如果忽视问题,否认伤害,伤害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以另外一种形式证明自己的存在,就好像一个小孩子在对着我们讲话,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他会发出越来越大声音,甚至会哭闹。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仪式感来悼念过去的伤痛,给自己一些时间,允许自己悲伤和难过,或者给创伤做一个小纪念碑,可以在上面刻几个字来代表自己不幸的经历。最终,悲伤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退。

2   重新审视历史

当我们带着更成熟的思想和情感重新审视过去的事,会发现事情的结果也不一样了。

L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小时候跟爷爷去串门,爷爷答应一会带自己去玩,过了好久,爷爷似乎把这件事忘了,一直忙着跟邻居聊天,她小心翼翼地问爷爷:“什么时候带我去玩?”爷爷好像没听见,她又重复了一句,爷爷却很大声地叫她别闹。

这件事在当时给她带来很大伤害,她觉得爷爷不关心自己,不守信用,还对自己大吼大叫,这20年来一直记着这件事。我建议她试着从当时抽离出来,以旁观者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件事。

她说这样尝试过后,事情好像完全不一样了,好像是大人在商量什么事,小孩一直吵着要玩,虽然事件中的大人在当时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但是好像是每位家长都做过的事,自己也难以保证成为家长后每时每刻都能关注孩子的感受。

是我当时太脆弱了,所以才觉得很受伤。

很多时候,当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过去让我们受伤的事,会发现不一样的结果。所以,不妨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重新看待过去的创伤事件,也许结局会不一样。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创伤经历本身,而是他对创伤的态度。如果收到一份祖传创伤,请选择做终结者,好吗?


来自知子花家庭教育
已邀请:

隐形的亼

赞同来自:

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

蟠骜

赞同来自: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欧美家庭的孩子总是要比中国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要开心,乐观很多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