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贴原创:阶层固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给孩子什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育儿的信息无孔不入的侵入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感于昨天看到的一个帖子,讲述了一个家长因买不起学区房而产生了焦虑与自责,从今天起,我将把我归纳总结的一些东西,拿来与大家分享,也欢迎大家讨论。

        一、阶层固化的现状

        “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就称为阶层固化。

早就有学者发出警告,21世纪中国的社会阶层流动已经呈现出同代交流性减弱,代际遗传性加强的趋势,“拼爹游戏”、“官二代”、“贫二代”和“蚁族”都是阶层固化的产物。”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为什么我要从阶层固化开始谈起育儿问题呢?因为很多人在讨论买不买学区房的时候有一个相似的观点:是那块料在哪都能考上好大学;农村考上清华北大的大有人在。这个观点在过去还算站得住脚,但是科学统计证明,这个观点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现在的中国,大家可以去搜一搜《寒门再难出贵子》,这里的故事很残酷,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甚至变得悲观。

        根据“二八定律”,社会八成的财富、资源、权利、地位掌握在两成人的手里,而我们这些底部阶层的八成人应该怎么养育子女呢?是顺其自然(个人认为等于自暴自弃)还是寻找“天花板”奋力一搏呢?

已邀请:

一块钢

赞同来自:

二、带着思想去播种

        家长朋友们有没有考虑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里面的“最好”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影响最深!与字面意思毫无关系,如果最好的老师如果是父母,为什么大家还要去上学呢!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最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父母与子女相处时间最长。

        2.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

        在这种长期的、稳固的环境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在0-6岁的孩子播种的思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说到这里,不论你的孩子现在多大,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应该及时反省一下自己播种的思想对孩子有没有产生不好影响?你经常指出的你家孩子的缺点,是否是在你的影响下形成的呢?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一块钢

赞同来自:

小例子:我小的时候就被称作反应快的孩子,很多时候大人也会把反应快当做一个优点来讲。这导致了一个什么现象呢?就是我上课的时候老师讲上句我就知道下句讲什么,讲完一道题我就以为自己会了,结果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一直以来我就把这些归结为我心理素质不过关。直到工作以后,有一次为了自己认真准备了一个考试,四个月的时间,每个题型都要不仅要会,还要思考其中的原理,最后通过了考试,完成了个人思想境界上的飞跃。原来我之前考试成绩差是因为我一直没“来得及”思考。

        现在我很少催促我的孩子做什么事情,即使在我眼里再简单,再普通的事情,我都尽量不去催她,甚至不去打搅她。因为我觉得孩子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观察→模仿→失败→思考→尝试……直到成功。这个成功才是真的成功,如果因为你的催促,让你的孩子失去了某个步骤,会极大影响她学习学习方法。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sql1981

赞同来自:

受教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一块钢

赞同来自:

三、让孩子尽早感受到你40°的爱


小诗:爱就是水

爱就像水,

时而涓涓细流,

时而波澜壮阔;

爱就像水,

时而倾盆浇盖,

时而毛毛细润;

爱还像水,

它可以载你畅游,

也可以匆匆溜走;

爱就是水!

它是生命的载体!

它是人最基本的需求!


这首小诗是我写这章内容时临时想到的。

首先,我自信的认定一个事实:所有看我文章的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那么在认定这个事实的前提下,我为什么建议大家尽早让孩子感受到你40°的爱呢?因为爱是向孩子传达思想的重要载体。正如水一样,爱也是有温度、有频率、有形的、无形的,而40°的水温是让人最舒适的温度。

中国人对子女的爱向来比较含蓄,大约就是凉水的温度,属于“我爱你,我关注你的方方面面,但是我就是不让你知道,等你长大就明白了。”还有一部分思想更传统一些,奉行的是“我训你、我对你严厉都是为你好!”这大概快接近0°了吧……这种方式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成材率高(多数为学习型人才),缺点是心理建设不过关,经不起挫折、社交能力差、不善于表达情绪等等。

因此,我的建议是以爱做载体,把你对孩子的期望、想教导他的知识、思想,以孩子能看得见的有爱的方式传播给他。

小例子:“冬天在黑龙江生活舒服还是河南舒服?”自从我在网上看到这个问题以后,我就会经常提问身边的人,他们的回答无一例外,肯定是黑龙江啊!为什么呢?黑龙江冬天室外零下20℃,而室内25℃,即使外边再冷只要回到家,那就是温暖;河南呢,室内室外都是0℃,看似不太冷,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怎么不能不冷。所以我就想,一定要让小孩子的心理有一个温暖的角落。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hqr119

赞同来自:

謝謝分享!學習了!!!

一块钢

赞同来自:

四、实战——镜像传导法

之前就讲了一堆个人的想法,但是有点怕自己写的太“鸡汤”,这章就和大家说说实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道理被古人凝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言传身教”,这个成语大家必然耳熟能详,随便找个成年人都能讲解的头头是道,但是我敢说大部分的家长没有深度思考过这个成语和自身的关系。


言传身教是一个中性词

每个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始终贯穿着言传身教。


唐太宗说过一句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再给补一面镜子——以子为镜,可以端品行。

现在就观察一下你的孩子,你看看那些你认为是缺点的东西,有没有抚养者日常行为的痕迹?

当孩子要玩手机的时候,之前你是否在他眼前玩过?

当孩子磨磨蹭蹭的时候,之前你有没有过脱口而出的“等一会”?

当孩子不爱学习的时候,之前他看没看过你学习?

……

至于更多的,涉及品行、价值观、人性的问题,不在这里深究。下面来说说怎么做,首先把孩子当做镜子,用他的一言一行来审视自己,你觉得孩子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你就先从自身摒弃,当你做好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改好。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一块钢

赞同来自:

小例子:在游乐场陪孩子玩的时候,除了密切关注孩子动向以外,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去观察那些有“突发”事件的孩子的行为及其父母的表现。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很能打的小孩,几分钟内连续打哭两个小孩,我是真的觉得他很能打,一个四五岁的小孩锁喉、扇耳光、踢裆……这完全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小孩的行为被我和另外一个大叔制止了,结果我俩并不是这三个孩子当中任何一个的家长,其中一个小孩不停地哭终于引出了两个极不耐烦的家长,一个家长的原话是“你能不能好好玩!你哭什么!”另一个家长的原话是“你被人打了?你这大块你怎么不打他!”……我实在听不下去了,我翻译一下这些家长的心里话:“我都带你来玩了,你就不能自己好好玩吗!还打扰我看手机!”

各位家长觉得,这样的小孩能有耐心吗?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cliffyao

赞同来自:

一块钢 发表于 2018-3-25 14:38

小例子:我小的时候就被称作反应快的孩子,很多时候大人也会把反应快当做一个优点来讲。这导致了一个什么现 ...



你这个体会很对,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孩子反应快是一个优点,但很可能是思维缺少整体性和深度。

一块钢

赞同来自:

cliffyao 发表于 2018-3-27 17:39

你这个体会很对,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孩子反应快是一个优点,但很可能是思维缺少整体性和深度。

欢迎共同探讨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daniells

赞同来自:

除了自上而下的制度改善,或是激烈的革命,阶层固化基本是不可逆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为什么我们考虑的是孩子而不是我们自己?如果阶层固化已经成为趋势,等到孩子成长到可以考虑这个事情的时候,恐怕他改变阶层的可能性,远不如现在的你吧。

所以,你自己都不努力改变阶层,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努力呢?当要求孩子看书的时候,当要求孩子锻炼时,当要求孩子练琴时,你又做了什么?

不要把年纪当作借口,我要是年轻二十岁的话;...不要把经历当作借口,想当年...;不要把条件当作借口,我以前要是有...

要改善家庭条件,提升阶层,请先要求自己,这个和教育无关,和孩子更无关,因为一旦阶层完全固化,他的出路仅仅取决于你曾经的和现在的努力。

来自: iPhone客户端

一块钢

赞同来自:

daniells 发表于 2018-3-27 23:34

除了自上而下的制度改善,或是激烈的革命,阶层固化基本是不可逆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为什么我们考虑的是

说得很好!看到现状的人想法都是相通的,我说的“要给孩子什么”也就是说“大人要达到什么时候程度”。但是,这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思想意识更加重要!试想,一个努力赚钱忽视家庭教育的是家长真的尽责了吗?

个人看法:打破阶层的天花板不是指望一个个体,而是需要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努力!“树家风、传家训。”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xixixixi0

赞同来自:

三、让孩子尽早感受到你40°的爱小诗:爱就是水爱就像水,时而涓涓细流,时而波澜壮阔;爱就像水,时而倾盆浇盖,时而毛毛细润;爱还像水,它可以载你畅游,也可以匆匆溜走;爱就是水!它是生命的载体!它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这首小诗是我写这章内容时临时想到的。首先,我自信的认定一个事实:所有看我文章的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那么在认定这个事实的前提下,我为什么建议大家尽早让孩子感受到你40°的爱呢?因为爱是向孩子传达思想的重要载体。正如水一样,爱也是有温度、有频率、有形的、无形的,而40°的水温是让人最舒适的温度。中国人对子女的爱向来比较含蓄,大约就是凉水的温度,属于“我爱你,我关注你的方方面面,但是我就是不让你知道,等你长大就明白了。”还有一部分思想更传统一些,奉行的是“我训你、我对你严厉都是为你好!”这大概快接近0°了吧……这种方式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成材率高(多数为学习型人才),缺点是心理建设不过关,经不起挫折、社交能力差、不善于表达情绪等等。因此,我的建议是以爱做载体,把你对孩子的期望、想教导他的知识、思想,以孩子能看得见的有爱的方式传播给他。小例子:“冬天在黑龙江生活舒服还是河南舒服?”自从我在网上看到这个问题以后,我就会经常提问身边的人,他们的回答无一例外,肯定是黑龙江啊!为什么呢?黑龙江冬天室外零下20℃,而室内25℃,即使外边再冷只要回到家,那就是温暖;河南呢,室内室外都是0℃,看似不太冷,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怎么不能不冷。所以我就想,一定要让小孩子的心理有一个温暖的角落。

一块钢

赞同来自:

五、孩子需要的能力

0-3岁阶段尝试与认知

3-6岁阶段创造与学习

6-12岁阶段团队与竞争


(一)0-3岁阶段

我这里说的尝试与认知,是非常狭义的字面意思,就是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以后,对于婴儿而言第一个明显的感官不同应该就是喝奶,通过吸吮一个温软的物体可以获得食物。因此,未来的3年里,婴儿会很自然的通过将东西放入口中来认知这个东西。

在我们生活中有两个非常常见的现象由此而来,一是小宝宝抓起东西放嘴里,看护的大人会惊叫“不能放嘴里!脏!”甚至直接动手抢走;二是不自觉吸吮手指。

我觉得小孩子这两种情况算不上什么问题,第一种情况需要大人做什么呢?在他还在你控制范围内的时候,让他尝个够,也就是1岁之前。怕不干净?那是大人的事,和孩子无关!1岁之前他能爬到哪去?他能抓到的东西都在你可控的范畴里,你觉得不干净就给他弄干净;1岁之后孩子和父母有了更多的交流,可以多鼓励孩子用其他器官认知世界,什么是软硬、什么是冷热、什么是可以放进嘴里的,什么是不能放进嘴里的。

第二种情况并不是家长认为的坏毛病,而是孩子在寻求安慰,吸吮手指就像最初吸吮乳房一样,能带给孩子极大心理抚慰。所以当你看见孩子吸吮手指的时候,不要指责他,多关心一下,多付出一点爱,让孩子直接从父母身上得到安慰,他就不会去吸吮手指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華麗沈默

赞同来自:

四、实战——镜像传导法

之前就讲了一堆个人的想法,但是有点怕自己写的太“鸡汤”,这章就和大家说说实战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