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好说明书!








2018-5-12 10:54 上传
(120.59 KB)







教育是个难题。家长和老师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教育有更长远的目光和更深入的思考,需要对孩子有更多的陪伴、理解和支持,共同陪伴和引导孩子成长。


有很多家长会问,在自主招生面谈时,除了学业水平、学习能力之外,复旦附中还会关注孩子的哪些特质。


我们会看孩子的眼神是否有光彩,面部表情是否自然。因为孩子的精神状态,其实可以部分地反映出他的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是健康的还是存在问题的。


从我们进行自主招生的经验来看,除非来面试的孩子个性极其张扬,或者偏科非常严重,否则一般来说,不同的考官对于这个孩子是否优秀、是否具有学习潜力的判断不会有太大的争议。而且,这些学生后来的发展也往往验证了考官们最初的判断。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一个孩子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常常反映了他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


比如,我们在面谈时会看孩子的眼神是否有光彩,面目表情是否自然。当然,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内敛,有些孩子在这种场合会感到紧张,但性格内敛和目中无神是不一样的,紧张和呆滞的表情也是不一样。性格外向与否、情绪紧张与否都不重要,但孩子眼神中没有光彩、动作机械凝滞则可能说明在成长过程出问题了。


十几岁的孩子,眼神、表情、动作都应该有一种好奇和生命力,但那些完全被老师、家长推着走的孩子,小学初中几年读下来,往往眼神、表情中已经没有了和他的年龄相匹配的动感和活力。这样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可能很好,但这种教育方式会制约他未来的发展。


孩子的眼神为什么黯淡了?


现在教育中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是父母过分纠结于对孩子很高的期望值。这种高期望值和孩子的实际之间的落差,造成了很多问题。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这种落差带来的常见问题是家庭矛盾。


有些孩子还在读幼儿园,父母就已经在为他们的学业焦虑——特别是母亲尤甚。这可能是因为母亲更容易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到孩子的成长上面,更加在乎孩子是否成功,以至于不留下任何一点空间,把孩子“保护”得密不透风。我见到过很多家庭本来很和睦,就是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了矛盾。


另外一个结果是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被剥夺。


高期望值本身没错,但是有些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非常专注,今天的投入一定要明天就看到产出。一旦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期望值,就忍不住用语言、行为等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或者不断加码,直至限制了孩子的健康活力、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因为年龄小,对父母给与的压力只能无奈接受,但精神状态却在发生变化。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幼儿园的孩子最好奇,小学的孩子最好学,初中的孩子开始对学习有了倦怠感,高中的孩子则失去了学习目标,这样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已经没有持续深入学习的愿望,更极端的就是彻底厌学,丧失目标和方向。


父母期望孩子成才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过高的期望值对孩子却会形成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大到孩子无法承受,结果就可能南辕北辙。


失去了好奇心和主动性的孩子,眼神中如何会有光彩呢?我觉得这也是目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最突出的矛盾:没有把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最应该被保护的东西保护好。


为什么我们这么紧张孩子的成绩?


这一方面是目前的评价体系造成的,毕竟我们的评价还是以考试为主,存在一定的单一性、片面性。


另一方面,这种焦虑心态也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影响。就像农民在种植作物时会拼命追加化肥、营养液一样,我们现在教育的思维模式也是如此。父母对孩子未来参与社会竞争有焦虑感,生怕孩子长得不够强大,于是,“激素”拼命打,“营养品”拼命吃,结果就是孩子长僵了,真的长不大了。


不管是哪个行业,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这种思维模式、这种操作办法了。


事实上,只要一个孩子健康的话,只要有足够的营养保障、足够的阳光雨露、足够的成长空间、适量的运动等等,我们就不用担心孩子长不大。现在这种过度的介入反而会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常常看到、听说一些孩子有心理障碍,事实上,这些心理障碍往往会折射出来一定的教育问题。


比如,家长总是拿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横向比较,使得孩子在比较中不断感到挫败;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首先不是去关爱、保护、鼓励、支持孩子,而是指责孩子……所有这些的来源无非是对孩子有更高的期望,特别是期望孩子有更好的成绩。


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呈现出来的样子,不是可亲近的父母,不是最可依赖最可信任的亲人,而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管束、教训。这样做无疑会让亲子关系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有些学业成绩已经很不错的孩子,父母仍旧不满意,期望孩子成绩能更好,到最后孩子不堪重负,亲子之间冲突爆发。有些十几岁的孩子甚至完全拒绝和父母交流,这种完全无法沟通的亲子关系显然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是需要干预的。


我觉得这样的情况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完全没有必要弄到这样,毕竟双方不是敌人,而是最亲近的人啊!


家长要提高站位,重新思考教育目的


对这样的家庭教育偏差,我们既能够理解家长的出发点,但同时又觉得很无奈,因为要跳出来是很难的。


首先,家长要学习怎么做家长。


作为家长,有义务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正常状态下应该有的环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自己的爱用正确的、明白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忘记了如何表达这种爱。孩子小时候我们常常会抱抱孩子,亲亲孩子,但随着孩子年龄长大,我们好像不知不觉就和孩子疏远了。作为东方人,大多数家长比较含蓄,加上现代社会节奏很快,我们的关注点也常常从孩子身上游离出去,这种爱的表达就更加缺失。其实,不管孩子多大,父母都要常常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爱,让孩子能够感受到。


第二,父母的视野要开阔一些,眼光要放长远一些,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学业成绩。


父母的站位不同,对“有意义”的理解就会不同。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究竟什么是本质性、原则性的问题?什么因素是会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我认为,一个是良好习惯,一个是好奇心和兴趣。如果能够引导孩子培养这两点,孩子以后是一定健康的、成功的、发展良好的。


在具体方法上,我觉得,只要有可能的话,老师、父母都应该努力激发孩子潜在的能力。


比如可以引导孩子在假期里读两本书,做读书笔记;或者引导孩子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尝试一件自己一直想做但从没做过的事情;或者利用休息日学习一样自己不会的技能,比如骑车、游泳、乐器等等。提供这样的鼓励和指导,可能比让孩子多做多少张卷子更重要。因为这些不一定是对眼前的考试有用的事情,但却是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帮助的事情。


我们不要只想着做这些事情可能影响孩子刷题,影响考试成绩,而是要看到的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在他的一生中,哪些事情是有意义的,意义在哪里?做哪些事情能够帮助孩子培养健康、完善的人格?做哪些事情能够帮助孩子未来的成熟和发展?这些事情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常常忘记了,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是会长大成人,为人父母的,他们做父母是他们更重要的责任,其重要性不亚于事业成功。


我想,随着社会慢慢进入一个新常态,大家都会越来越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现在已经有很多家长的看法在发生变化,比如虽然艺术特长生的加分取消了,但仍旧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学习艺术,只为艺术熏陶和兴趣爱好,不为升学加分。


无效的家庭教育

和有效的家庭教育


我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说最无效的家庭教育有三种:一是说教式的讲道理,二是训斥,三是刻意感动。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父母应该找到合适的方式,而非机械、单一的,违背孩子发展认知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那什么样的才是有效的家庭教育?


我认为首先是家长以身作则。孩子身上所有的优点、缺点都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源头。换句话说,没有做父母之前,很多缺点都比较容易被掩盖,但一旦做了父母,就要有意识地、真诚的、主动地做好示范。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二要互相理解,在家庭当中,首先是父母要理解孩子。这种理解需要前期的关注、时刻的陪同,在陪同、关注的过程中,对孩子的思想、行为要先努力去理解,然后再做判断,最后再做应对措施。没有理解的话,后面的判断和应对不仅无效,而且可能适得其反。


有些成年人往往喜欢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判断孩子的行为,这对亲子关系危害很大。孩子的一些行为,哪怕在家长看来不对甚至不能接受,也要先试着去理解一下。


理解不是纵容。我们有时候对孩子理解不够,但纵容倒是很多,除了学习成绩,其他东西都不重要,都可以容忍。这种做法的危害在孩子小的时候还不明显,但越到后来会越明显地呈现出来。比如使用手机的问题,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比较容易控制,可以没收,但是孩子长大了家长就没有办法控制了,往往只能妥协。


最后,家长千万不要和孩子进行“猫捉老鼠”的权力争夺战。因为在这个博弈中,无论父母和孩子如何互相讨价还价,最后父母总是输掉的一方。


教育是个难题。家长和老师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教育有更长远的目光和更深入的思考,需要对孩子有更多的陪伴、理解和支持,共同陪伴和引导孩子成长。


延伸阅读: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个幸福的普通人


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天才,是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容易被问到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日本的小孩子在面临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回答,长大了想当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但这样的答案在中国是会被无情嘲弄的。谁家孩子要是敢说自己长大了的梦想是做个厨师,就连他的爹娘也会觉得颜面尽失。


在中国,父母们早早就教会了孩子标准答案,长大了只能做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们才会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很多中国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也是他们赋予自己的伟大责任。当然,这情有可原,无可厚非。所以,我们不用去探讨这是出于什么心理,也不用去争辩这种做法的对错。我们只说明一个事实:99%的人,99%的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


从概率上来说,一个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幸福与平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而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99%的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1%极其渺茫的希望中。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了会失败的豪赌,是很多人悲剧的开端。事实上,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一样,长大后大部分都做了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等平凡而普通的工作。不同的是,日本人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


有数据显示:日本人往往可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超过五年,甚至有很多人一辈子就做一份工作。而中国人则总是牢骚满腹,频繁跳槽。面临差不多的工作内容、薪资收入、生活压力,日本人往往没有中国人那么焦躁不安,抱怨连连。究其原因,正是中国人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不甘平凡的人中龙凤。无论是从心态上,还是从能力上,都丧失了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与快乐的能力。所以,我们很多人过得并不快乐。


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够揉进沙”


如果说父母用自己的优势去衡量、要求孩子,是不公平的,会给孩子造成额外的压力,会对孩子的教育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那更为可怕的是,很多中国父母自己明明不擅长,还非得要求孩子足够出色。


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曾经讲述过这样的事情:儿子数学成绩很烂,老师在和家长的联络簿上写道:“数学成绩要加强!”儿子回到家里,母亲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吴念真赶紧把老婆拉到厨房,问:“你原来读书的时候,数学有没有很好啊?”老婆回答说:“很烂!”吴念真说:“我也很烂!大学联考才考了10分。”然后吴念真和老婆很认真严肃地谈了这个问题: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为难孩子了。


为人父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很多时候自己也未必是不够努力,而是真的不擅长。又何苦来为难孩子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母不曾做到百里挑一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又何必为难孩子,勉强将其培养成为百里挑一的人中龙凤呢?


父母盲目将孩子培养成精英,将孩子至于无法胜任的位置,会增加孩子额外的压力,加重挫败感,让孩子自暴自弃。当现实与希望的反差太大时,父母自己也会容易陷入绝望。如此,孩子就悲剧了。


告诉孩子:所有的不平凡,都源自于平凡的日子


李娜,让中国几代人为之骄傲的网球女王,头上的光环照亮了无数绝望人黑暗的心。她在一次接受采访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无休止的练球。一天要打烂几十个球。同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夜以继日,无休无止。这种生活不仅仅是平凡,简直是枯草乏味。不仅仅是李娜,几乎所有的奥运冠军都有过相同的经历。也不仅仅是奥运冠军,几乎所有不平凡的人,人生中99%的时间都在经历平凡和枯燥的煎熬。


网上曾经流传着中国首富王健林先生一天的日程表,从早到晚也不过是吃饭、开会、签合同、在路上奔波。从工作本身来看,也平凡而乏味,并没有多少激情和趣味可言。


其实,所有让大家惊羡的成就,几乎都是在平凡中造就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平日里一定是做不完的重复而无聊的实验,看不完的是艰涩而无趣的学术文集。


不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成就的。事实上,之所以不平凡,恰恰是因为他们具备度过平凡日子的能力。换句话说,不懂得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坚持,就不会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一心想要将子女摆脱凡人行列的父母,却从一开始,就人为忽略了这种能力。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个别父母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个天才。如果真的中奖了,自然不能浪费。不过一定要先明白另外一个道理,这是小概率事件,基本和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脑袋差不多。所以,在准备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看他是否真的具备某种天赋;同时,也要照照镜子,如果说自己都是庸庸之辈,就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了。


因为平凡,所以才有希望不平凡


一个人平凡,那是当然;一个人不平凡,那是偶然;所有人的日子都平凡,才是必然。所以,如果缺乏了在平凡中攫取幸福的能力,理所当然会过得不快乐。反而会更加平凡,乃至沦为平庸。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相反,如果能够学会如何快乐地过平凡的生活,首先能够保证让我们成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一不留意还可能有意外惊喜,在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


作为父母,如果真的抱有万一的希望,企图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或者至少希望他能过得快乐、幸福,那就不要舍本逐末,还是回归本源,先教会孩子在平凡中如何获取幸福吧。


文章转自网络
已邀请:

Mini芮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来自: iPhone客户端

hqr119

赞同来自:

謝謝分享!!!

掌控现在

赞同来自: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这种落差带来的常见问题是家庭矛盾。

山市沨影

赞同来自:

告诉孩子:所有的不平凡,都源自于平凡的日子

陪你一点点长大

赞同来自:

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够揉进沙”

麦子的新芽

赞同来自:

文章说的十分有道理

sql1981

赞同来自:

受教了……

jmking

赞同来自:

精气神是个关键!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