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一、陪伴孩子:没有人能够代替父母

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家庭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是两个“零”:管理孩子的零食;管理孩子的零花钱。父母的责任就是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二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三是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补。


任何人都需要获得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爱,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既有爱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么因为只有爱而没有安全感,要么因为只有安全感而没有爱。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没有爱又没有安全感的人。对孩子来说,他极度的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在这个地方,“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如果期望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父母自己必须先过独立的生活。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陪伴是父母的责任,但陪伴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逐步过独立的生活,让孩子逐步“成人”。所谓“成人”就是成为独立的人。成人是一个过程,它与18岁的生日无关。“成人”的关键只在于是否已经成为独立的人。


陪伴孩子建立三个学习习惯


第一,故事:给孩子讲故事并听孩子自己讲故事给孩子讲故事并听孩子讲故事的最后结果是让孩子成为倾听者、读者和作者。让孩子成为倾听者、读者和作者的好处不只是为孩子的“入学”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因此而成为拥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


第二,游戏: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并让孩子自己找同伴做游戏。孩子希望父母给他讲故事,孩子更希望父母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可能因此领会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并因此而学会了阅读和创作,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则可能因此而变得心灵手巧,学会对竞争对手的尊重,学会服从游戏规则,并在争取获胜的过程中学会接受可能的失败。除了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父母最好安排和孩子一起“游玩”的机会。离开了熟悉的家庭之后,孩子在游玩的路上以及游玩的目的地会因陌生感而变得更加独立。又因为身在异乡,孩子会因此而学会适应并理解公共生活的公共规则。


第三,劳动: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父母最好让孩子尽早参与家庭决策,不让孩子成为可有可无的冷漠的旁观者,让孩子在参与家庭决策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让孩子成为独立思考的、有主见的人。不仅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也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珍惜父母的劳动并因此而对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也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形成独立生存的技能。邀请孩子缝补衣物、修理玩具和家具的好处不只是培养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变得细心、自信、乐观、勤快、动手能力强,有生活的激情。更重要的是孩子如果小时侯养成了缝补衣物、修理玩具的习惯,长大之后,他就学会了‘缝补生活“和“修理生活”。


父母可以陪孩子做三件事:


第一,陪伴孩子建立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第二,在陪伴孩子时,家长最好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让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量和劳动量,野蛮其体魄;让孩子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文明其精神”。


第三,在陪伴孩子时,最好培育孩子的强力意志坚持“意志第一”的信念。


二、寻找孩子的“优势发展区”


让你的孩子因特长而自信。人的成长需要成就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优势,也有自己的性格弱点,父母不要急于改变孩子的性格弱点。与其急于改变,不如先坦然的接受。我们不必去想该做什么使孩子更美好,而是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孩子已经是美好的了,不用整天想着如何改变他们。更多的信任对父母和孩子都有帮助,如果父母坦然的接受孩子的性格弱点,那么,孩子的性格弱点会逐渐转化为高贵的气质。“扬长”比“补短”更重要,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特长,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带动自己的全面发展。只有那些有特长、有优势项目的人,才有可能凭借自己的特长、优势带动自己的全面发展。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用“书山有路勤为径”来鼓励孩子,但不要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吓唬孩子。勤奋是必要的,但不必过于刻苦。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努力,那是勤奋;在自己不感兴趣的地方努力那是刻苦。英国经济学家兰斯博格给他的孩子提的建议是“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没有兴趣,你怎么争得过人家?”这是做父母的人留给子女的最好的建议之一。


三、成长的关键期


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在3岁之前;第二个关键期在9岁之前;第三个关键期在13岁前后。在孩子3岁之前,他的身边最好有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岁之前,他的身边最好有权威型父母;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民主型父母。


0~3岁的孩子依然处于动物阶段,他需要过类似“动物世界”的生活,在孩子0~3岁期间,母亲的作用大于父亲,要能够保证孩子有足够“玩”的时间和亲子之间相互“爱抚”的空间。


9岁之前:“制定规则”“情趣”生活“自食其力”。在孩子3岁之前,母爱比父爱更重要。3岁以后,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孩子3岁以后需要父亲出场,必须让孩子在9岁之前学会理解并遵守规则,让9岁之前的孩子有一个权威型的“重要他人”。美育、劳动教育不能与体育、智育、德育并列,体育、智育、德育是人的发展的目的;美育和劳动教育是方法,教育的“根本大法”有两个:一是美育,让孩子过有情趣的生活;二是劳动教育,把"自食其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以童话、神话和民间故事培育孩子的性格。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儿童遥远的精神导师。“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9岁的特殊年龄使孩子容易处于焦虑之中,而这种焦虑会导致孩子出现身体的痉挛。如果孩子出现痉挛,这种症状不会因为父母的指责或勒令改正而得到缓解。在9岁前后,孩子的紧张除了导致痉挛之外,还可能引起某种强迫症,主要是因为9岁前后是孩子成长的“过渡期”。3岁前后的孩子可以无忧无虑的玩乐,13岁前后的孩子开始以“成人“自居并感到焦虑。在二者之间,9岁是一个尴尬的年龄。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开始隐约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但很容易感觉自己微不足道,对很多事情感到无能为力。


13岁前后既是孩子“青春勃发”的年龄,也是孩子“精神断乳”、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而走向独立的年龄。13岁前后的孩子“不听话”并不是坏事,“不听话”是孩子的理性发展到了需要发出声音的时候,那是“理性的狡计”和“理性的捣乱”。13岁前后的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反权威、反等级、争自由。13岁前后是孩子由“小孩”转变为“大人”“化蛹为蝶”的关键年龄。这个时候,父母也不要对孩子的叛逆耿耿于怀。如果孩子在13岁的时候喜欢弗洛斯特的诗句:“两条路在树林里分岔,我选择走人少的那一条”,这很正常,不要担心,几年之后,他很可能会选择走人多的那一条。这个年龄的孩子精力充沛,智慧的灵光初现,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却很容易陷入微不足道、无能为力的无助状态。他们渴望发出声音却又处处受制于权威和长者,这使他们时常在内心深处发动反叛和反抗的演习,他们的身上充满“无产阶级革命”的激情。这是一个让父母感到紧张的时段。可是,父母能够做的,除了谨慎地为孩子提供适合这个年龄特征的教育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预先为这个年龄的发展做好准备。因为,孩子在13岁前后的发展状态,是孩子在3岁之前和9岁之前两个关键年龄所建立起来的成长习惯的延续。


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民主型父母。让孩子逐步由自理生活习惯发展为自学习惯。自学是让孩子在学校不掉队的唯一可靠的办法。孩子长到13岁,整个“早期教育”差不多就已经完成。甚至可以认为,孩子长到13岁,整个“教育”就已经完成了。13岁前后是“教育终结”的年龄。对于那些在13岁前后还没有形成自理生活习惯和自学习惯的孩子来说,他需要的已经不是教育,而是“治疗”。


文章转自网络

已邀请:

hqr119

赞同来自:

謝謝分享!!!!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