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你了解孩子的情绪吗?

连续做了几场妈妈读书会,发现妈妈们最爱讨论的,还是各家孩子那些让人头疼的情绪问题:一点儿不顺意就大发脾气、生气了就摔东西打人、越是人多的公共场合就越难配合……小小孩的哭闹、跋扈、无理,也往往会让爸爸妈妈们情绪升级,亲子大战也就在所难免。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些争吵和“战争”?其实,如果家长能够对孩子的情绪有合理的认识和期待,就比较能同理和接纳孩子的情绪表现,不让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亲子大战”的发生率也就会降低许多。





儿童心理学家Alice Miller对“孩子的幸福”下过这样的定义:无论什么事让我感到难过或高兴,我都能自由地表达,不必为了取悦谁而面带笑容,也不必为了别人的需要而压抑我的烦恼和忧虑。我可以生气,没有人会因此死去或是头痛;当你伤害了我的感情时,我可以大发雷霆,却不会因此失去你。





这个定义里面提到的内容,都和孩子的情绪表达有关。了解,是爱最最重要的基础。今天的微课的内容会谈到孩子的情绪发展。从了解孩子的情绪开始,更好地爱孩子吧。


读懂孩子的情绪脑





婴幼儿出生后,脑部神经元快速地发展,但神经元之间的联结还没有很清楚地建立起来,婴幼儿在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过程中,会慢慢形成亲子之间的依附模式,这些依附互动的经验就会成为他脑部结构的基础模式,这个模式将会影响孩子如何面对环境与他人,因此情绪发展对婴幼儿初期脑部发展来说,相当重要。谈到幼儿的情绪发展,一般从三个面向来思考:


一、情绪的表达


二、情绪的了解


三、情绪的调节





1. 情绪的表达:事关婴儿生存





婴儿一出生就有情绪,舒服的时候会露出高兴的笑容和舒服的声音;不舒服的时候会叫、会哭。也就是说,婴儿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些模糊但还不是很分化的情绪。婴儿透过表情、声音、动作,把自己内在生理状态和感受沟通给外界知道,我们称它为“情绪的表达”。这种情绪表达使婴儿的照顾者可以了解婴儿的状态,对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而言非常重要,事关他的生存。










2018-7-13 17:10 上传
(163.03 KB)










婴儿的哭分很多种,无聊要人跟他玩的哭、肚子饿的哭、大便的哭、不舒服、身体疼痛的哭,等等,每一种哭的声音和方式都不同,表达的是不同的讯息。不只是哭,笑对婴儿的生存也很重要,婴儿出生不久,父母就可以在婴儿睡梦中观察到反射性的笑容;两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的微笑,婴儿的笑容对照顾婴儿者有一种特别魔力,引发照顾者对婴儿产生强烈的吸引与喜爱。





哭和笑,都是情绪表达,也是柔弱无助的婴儿与生俱来的非常重要的配备,靠着情绪表达会大大增加婴儿生存的机率。婴儿7~9 个月大之间,开始会去认定特定的依附对象,通常是他的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这时他的语言能力还非常弱,顶多能发出“爸爸”、“妈妈”简单的音。但是他对周遭环境的探索已开始,那他怎么知道周遭环境代表的意义呢?正常发展的婴儿看到新的事情,第一个动作是转头看妈妈的表情,若妈妈带着鼓励的笑容,婴儿会去尝试,反之若是妈妈透露出阻止的神情,婴儿则会却步。这种“社会参照”的能力,使婴儿可以借由妈妈的情绪讯号了解周遭环境的意义。





到了第二年,宝宝跟人的互动增多,情绪分化更复杂,发展出第二层的情绪,不再是纯粹生理上高兴、愤怒或不舒服,开始有嫉妒、害羞、不好意思、退缩、想要又不敢要那种比较复杂的情绪。


2.情绪的了解:在四岁时大跃进





大概在四岁左右,小孩在情绪理解上会有很重要地翻转。他开始意识到情绪不只是一个行为或表情,而是内在的主观状态,这种心智性的情绪理解是孩童情绪认知上非常大地翻转。这个阶段问他:“收到礼物会不会高兴?”他会回答:“不一定,要看礼物喜欢还是不喜欢。”这时不是事件决定情绪,而是透过对事件的主观判断来决定情绪,心智性的情绪理解就此展开,等于是情绪发展上的重大进步。










2018-7-13 17:09 上传
(89.27 KB)










为什么到了四岁,会有这样子的改变?第一,年龄当然是主要的因素;第二,可能是因为认知的成熟;第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社会互动经验的累积。





从出生到三岁左右,是大脑神经回路开始建立运作模式很重要的黄金期。0~3 岁这个阶段,随着跟人互动的经验,互动回路会建立起来,影响孩子将来如何去对外在环境做反应。生命早年若是遇到情绪上严重的创伤,这个创伤会影响脑部的发展,将来要修复就比较困难。





从一些脑部造影的研究中推论出,情绪发展在生命早期似乎有很重要的黄金时期。这个情绪窗口很早就关闭了,一旦在情绪窗口关闭之前,给了一个很不好的创伤,这个东西就会影响他未来的生命;长大以后当他遇到情感关系时,创伤经验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很难被修正。





在童年阶段,虽然孩子还不是很了解这个世界上感情是怎么一回事,但那时学到的互动经验,在我们日后一旦面临人生重大情感事件时,很可能会“再现”。也就是说似乎在幼儿早期某些很重要的情感互动经验,不管是我们有意识到或没意识到,可能成为我们成年以后情感互动内建的模式。





对孩子来说,情感和情绪的发展,攸关一生的幸福,所以父母们希望孩子追求的是幸福的人生,而非只是成功时,也许更重要的是,去看重他早年情感关系的建立,是不是建立在一个健康、合理的模式上。





如果孩子小时候得不到情感的满足,比方说母亲得了产后忧郁症、受虐儿,或是有不敏感的照顾者,恐怕终其一生都要不断在伴侣关系、亲子关系中不断地被伤害和伤害别人,而且恢复不易。但是,如果小时候受创的时间不那么长,不那么严重,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还是有可能恢复。有些孩子如果早年受虐被送到安置家庭去,安置家庭的父母若能不断地让孩子体会,“不管怎么样,你还是被爱”,这样孩子还是有机会复原。但是情感的复原真的很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情绪在早年异常被强调。










2018-7-13 17:09 上传
(175.16 KB)










情绪发展的早年时期,给孩子建立一个安全的情感模式,这个孩子将来很可能很乐观、很有挫折容忍力和复原力。就像是以生理来说,发育期父母如果注重营养和调理,小孩将来身体发育好的机会自然就比较高。


3.情绪的调节:“好修养”可能降低了幸福感





老一辈的父母比较压抑情绪,这跟中国人的文化有点关系。中国人推崇修养,但所谓的修养有时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喜怒不形于色”,就是没有什么激烈的情感反应,我们认为这样叫做“修养好”。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这种修养也许只是反映出这个人因为经历长期的情感压抑,不擅表达自己的感情。










2018-7-13 17:09 上传
(114.52 KB)










华人的父母花很多时间规范孩子的行为,在亲子言谈的研究中发现,父母对孩子有很多行为上的说明、要求或是教导,但都是针对外在行为,内在的情感跟想法的讨论,很明显少于西方国家。





也就是说在长期的压抑跟忽略下,孩子弄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情感状态,怎么样叫做合宜的情绪也无法掌握。东方文化中常常提醒小孩“得意不要忘形”,就是说高兴,也不要太高兴;难过也不要太难过。长期下来,人对情感的感受力差、表达也差,然后还自认为很有修养。





除了对孩子,反映在婚姻上也是这样,华人的婚姻是所谓的“高稳定、低满意”。因为大家在情绪表达上太弱了,从小成长历程中对于情感的忽视和压抑,导致在进入真正重要的情感关系时,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人们都在情感关系这一块处理得很薄弱。





因为练习与运作的机会少,不知如何自我辨识,也不知如何辨识他人情绪。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们的幸福感降低了,所以情绪的影响层面很大。





还有,在东方文化中教养小孩时,常常耳提面命“小孩子不要太宠他”、“小孩子不要太黏妈妈”,整天黏着妈妈长大的男孩被讥笑为“娘娘腔”、“长不大”,等等。大家不喜欢孩子过度黏着父母,认为父母要尽早让孩子学习不要黏妈妈、要学独立。但实际的研究却发现,早年跟父母有很紧密情感联结的孩子,反而能够及早独立。而那些情感需求始终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在将来的人生中,得不断地在各种关系中,去寻求那个心中始终没有被填满的空缺,所以他的外表和行为虽然独立了,但心理上却一直没有独立。





研究的结果表明,安全依附的孩子独立和探索的行为,出现的时间早、量也多;反之那些在依附上不安全、爱没有被满足的孩子,就整天黏在爸爸妈妈身边,因为他深怕一放手这个人就不见了、不要我了,因为他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爱得不到满足,因此探索行为出现得晚,探索行为也少。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早一点在身心方面都能够真正的成熟独立,就要给他爱的满足,而不是及早剥夺他爱的需要。





很多父母恐怕对自己的情绪也不太清楚,比如说常常有父母看到小孩跌倒了,心里明明是担心,但当场反应却是生气,“你为什么不好好走?”甚至揍他。这种状况是父母情感表达的不当,当场应该说,“有没有受伤?”先表达关心,再表达“走路要好好走,受伤会让妈妈很担心”,而不是以愤怒的情绪去取代焦虑。


4.父母是最重要的情绪老师





换个角度来说,因为孩子的缘故,父母得以重新被教育,重新去修复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失落。父母在想要帮助孩子、教养孩子的同时,其实也在重新教养自己,这是一个很棒的互动关系。因为父母常常为了孩子而学习,但是常常最大的受益者最先是父母自己。





父母和教师若是能够体认到儿童情绪能力的重要,适当地给予引导,儿童可以发展出较成熟的情绪能力。孩子小的时候,当情绪发生时,父母可以先描述情境,再以适当的情绪语汇标示出小孩当时的情绪状态。譬如,“弟弟弄坏了你的玩具,你现在一定很生气。”这时小孩就学到,目前这种激动的状态叫作“生气”,生气原因是因为弟弟弄坏了玩具,下一次他就会学会告诉父母:“我很生气,因为弟弟弄坏我的玩具,”而不是一味的大吼大叫或是哭闹。情绪语汇的学习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孩子把内在感受正确而清楚地表达出来,并与他人进行情绪的沟通。










2018-7-13 17:09 上传
(124.44 KB)










当孩子学会足够的情绪语汇可以进行情绪的沟通时,父母和老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去认识情绪的本质,帮助孩子了解情绪不见得是情境决定,主要关键在于当事人对情境的解读。





父母可以引导小孩去想:“或许我们不能改变情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对于情境的解释,因此,外在事件不能决定我的情绪,反而是自己可以学着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情绪是上天给人最美的礼物,不论是喜怒哀乐,都让人们有机会深刻体验人生的滋味,情绪的学习是一生的历程。但愿每个孩子在年幼的时候都可以依照他真实的情感被接纳,得到适时适当的帮助,从爱中得到真正的自由。


来源:海豚传媒

文:周育如

图:陈怡今










2018-7-13 17:09 上传
(366.05 KB)









李坤珊,南伊利诺大学幼儿教育博士毕业,现任美国波士顿教师训练中心和蒙特梭利体系幼儿园老师,与幼儿每日相处,将理论和实际互动情况结合,以高度的教学质量赢得许多家长好评。她也是《亲子天下》“家有学前儿”的专栏作家,分享教学和家庭过程中所激荡出的实用教养法。她的文字质朴有情,闪耀着温柔的光芒,精准而富包容。









2018-7-13 17:09 上传
(148.04 KB)








李坤珊亲子教养书系

带你长大+让孩子安心做自己(套装共2册)

让孩子远离焦虑,帮助孩子摆脱不安、害怕与焦虑的心理课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