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老漂族的纠结与爱

    本周我们继续聊聊老人带娃的话题。如今有很多老人为了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因此被称为“老漂族”。他们如同北漂、南漂一样,成为这个社会又一个漂泊的新群体。

    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去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毕竟,跟保姆比起来,爹妈更可靠、花费也更少。很多子女也坚信爸妈真心爱带娃,爱过大家庭的生活。但,果真如此吗?

    没有朋友、想家、孤独,本地没医保、有病自己扛,老夫妻分开两地,想放手又不忍心……如何融入子女的家庭,如何融入新的城市,找到归属感,在异乡安享晚年,这值得社会探讨,但更需要我们做子女的反省———我们希望子女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就怎样对待我们的父母。

    照顾第三代根本不是老人的义务,赡养父母倒是子女的职责。今天,分享一些老漂族的心声,希望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多多关爱老漂族,多多考量自己的言行及付出。




    “我们都是来做保姆的” —— 老北漂 徐姥姥

    “我们都是来做保姆的”,但这个保姆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做。从我女儿怀孕时我就搬过来照料家务了,一直干到孩子上了小学才回老家。相当于又做保姆又做月嫂,还要兼任孩子的“保镖”甚至是启蒙老师。小外孙9点有钢琴课,我6点就要起来买菜做饭,洗洗涮涮,到点了再陪他上课,一路上还要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别辜负了爸妈。

    “和伴侣天各一方” —— 老上漂 沈阿姨

    我老伴在贵州老家照顾家里的老人,我在上海这边为了我们的子女照顾孙儿,平时还给旅馆做清洁工赚钱,每次一看到标着“贵”字车牌的汽车开过,沈阿姨还是忍不住很开心。就希望孙儿能健健康康地长大,那时候我们俩夫妻呢,就会相聚在一起了。

    “社区“隐形人”” —— 老贵漂 陈阿姨

    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了。简单洗漱后,迅速赶往附近菜场买菜;半小时后,开始准备早餐。孙子每天上幼儿园,我儿子给我写了日程:7时30分前,必须把孙子送到幼儿园,11时接回家吃饭,下午2时送回幼儿园,两小时后再接回来。上午,我要准备孙子的午餐,傍晚还要准备全家人的晚餐。

    “缺乏自我价值感” —— 老北漂 马奶奶

    最近心情则很差,好多次想带着孙女回扬州老家,却说不出口。2年前,来到北京帮儿子一家照顾孙女。因为不会说普通话、不识字,在这里朋友圈只有儿子、儿媳;认识的邻居只有一个;平均每月在社区遛弯的次数只有一次……这个社区10多栋住宅楼里塞满了几千人,家家户户门都关着,谁也不理谁,哪像我们在老家,住的都是自己建的房子,邻居之间经常互相串门。每次只有面对8个月大的孙女时,才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 老杭漂 郭阿姨

    我暑假寒假要到杭州带孙子,九十月份要回山东割玉米种小麦,其余时间都在江苏带外孙。每年都是杭州,山东,江苏三地跑,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暑假到了,早上要带着7岁的孙子学打羽毛球,下午赶去杭州市民中心学游泳,虽然辛苦,但能够帮衬上,我觉得值得。我内心还是挺向往暑期回老家农村过,但是他妈妈爸爸不舍得,我也不想带回去,我们农村条件差,洗澡吃饭条件都差的。

    “随迁老人要努力让自己快乐起来” —— 《快乐老年》作者 袁志

    从随迁老人自身来说,要学会5种快乐:一是学会享受天伦之乐,因为与儿孙团聚,本身也是一种快乐。二是学会交友之乐,要在社区多交友,通过谈天说地、倾诉心中不快来减少烦恼。三是学会运动之乐,可以根据自身身体条件,适当做些运动。四是学会学习之乐,学习能增长知识,提升境界。境界高了,万事想得开,快乐自然就多了。五是学会享受兴趣之乐,要学会培养书法、绘画、唱歌、跳舞等兴趣,“做出一道好菜,也是一种快乐”。

    从儿女来说,要对随迁老人有足够关爱。“你如何关爱孩子,就应该如何关爱父母。”袁志发说,儿女要对随迁老人多一些包容、忍让、陪伴、理解。多挤出一些时间,和父母多谈心;多带着孩子和老人外出逛逛。“在放长假时,要带着父母回老家看看,这时候老人一定会有一种特别的快乐。”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