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孩子数学学习的三重境界

在辅导孩子数学学习这个问题上,我身边的很多家长朋友都曾经跟我吐槽过,她们说一开始都是充满热忱、满怀爱心、细致入微、隐忍克制的,到最后大多都变成了拍案而起、憋成内伤,甚至还有人心梗住院,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答案只有一个,功力不够深厚啊。没错,辅导孩子数学学习绝对是咱们做父母的必修的一门武功,而且一定要修炼的炉火纯青,这样,咱们每天晚上面对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才能见招拆招,咱们每个学期面对孩子一级一级往上升时,才能不在焦虑,才能处变不惊。

这么多年,我看到的、听到的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场景着实不少,现在静下心来仔细梳理了之后,我发现啊,辅导孩子数学学习其实分为这么三重境界: 首先会进入第一重境界,叫监督,监督什么呢?监督孩子养成良好的做数学作业的习惯。你在监督前上网搜索“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良好作业习惯”,你会得出一大推这样的答案,比如,你要每天了解作业是什么?不要一回家就催促孩子写作业。你要创造一个不被打扰的作业环境。这种答案你看了几遍后,很容易记住对不对,你照做了,当然也没多想,久而久之倒也形成了习惯。这个时候你会认为,我已经付出了爱心、耐心和时间,这应该就是辅导吧。再有超出这个范围的事情,应该就是老师职责内的事情了吧。简单说,这一层境界就是“看山是山”,因此此时的“辅导”对你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这山慢慢看多了之后呢,我们可能就会下意识的比较,哪座山更高、哪座山更险?也就是说,家长们在完成了监督这个工作之后,会在后面加上一个比较的动作。比较什么呢?比较孩子作业完成质量的好坏。跟什么比呢?跟你心里的标准答案比。

换句话说,辅导孩子数学学习,此时就会进入到第二重境界,叫检查,检查孩子数学作业的正确性。因为在此之前,你监督的工作做得渐入佳境,对自己管理孩子的水平也慢慢有了自信,你会开始反思或者说研究,研究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材料。从人教版的课本到苏教版的教辅,甚至到黄冈版的试卷。研究完了之后顿时发现,这么多年所学的数学知识终于派上了用场。这些知识在胸中蠢蠢欲动、呼之欲出。带着这种情绪下,你回头检查孩子的作业,特别是发现作业有错误时,你立刻想做的就是,让你心里的这些正确答案、解题技巧尽量多、尽量快的从你这传递到孩子那。具体表现有,能口算的,绝不允许孩子扳指头;能列方程,绝不允许孩子用普通算式;能列综合算式,决不允许孩子列分布算式。因为这样你就会觉得,我不仅付出了爱心、耐心和时间,更重要的是,还在放学的时间里,很好的弥补了老师的作用,甚至比老师教的还多,这应该就是辅导了吧。

如果我们把第一层的监督比作“看山是山”的话,那这第二层的检查就是“看山不是山”。因为这个时候,你对“辅导”这个抽象的概念,已经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换句话说,到达这一层的家长,基本已经跟孩子同步了,特别是跟孩子所学的书本同步、跟教辅同步了。

可遗憾的是,就我这么多年的观察,在这种辅导下成长的孩子,数学上的表现并不出色,尤其是到了高年级,情况会更加突出。这是为什么呢?回到我们刚刚说的,到达这一层的家长,可以说已经跟孩子同步了,跟孩子所学的书本同步、跟教辅同步了。你有没有注意到,这里面确实是跟孩子同步了,可同步的是什么?是孩子所学的知识,而不是孩子自身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就是说,无论是第一层的监督,还是第二层的检查,还都不算真正的辅导。

“辅导”这个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辅助和引导。所以我认为,家长辅导孩子数学学习的第三重境界是,也是最高的一层境界,是为了让孩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认清自己整个的思考轨迹,家长所提供的辅助和引导。简单的说就是,家长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辅助孩子弄明白他自己是怎么想的,引导孩子说清楚他自己是怎么想的。这个时候,你一方面很清楚孩子所学的数学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点在整个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也感受到了,孩子们那看似稚嫩,有时更是天马行空的思路才是最宝贵的火花。同时,你也明白了,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对数学知识的那些自信,完全不必通过这样一种简单快速甚至是粗暴的说教来展现。相反,你更愿意坐下来,用更长的时间和孩子平等的说话聊天,以等待他恍然惊呼的那一刹那—“哦,我发现了,其实是这样的”。

从此,你再遇到孩子问问题时,你心中再也没有了焦虑烦躁,而总是波澜不惊,淡然微笑的回到“你怎么想的”。此时的情形,就是“看山又是山”了。这里的山,从最初的一个抽象的概念,经过了思考和拆分,开始了重新构造,这种重新构造是在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独特个性基础上的,是在充分了解自己孩子实际思维水平上的。

   你看,这辅导孩子数学学习是不是真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像在修炼一门武功。修炼过程中大家状态各不相同,有只求问心无愧的、有追求严格规范的、也有力求形神兼备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相信,只要平心静气、看清目标、掌握要领,每个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数学老师。
已邀请:

hqr119

赞同来自:

謝謝分享!!!

yang_ling_7777

赞同来自:

不用谢,就是自己在辅导过程中的一点思考,见笑了!

hhh12345633

赞同来自:

说的太好了,感同身受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jmking

赞同来自:

达到所需的境界需要功夫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ibajier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来自: iPhone客户端

无言沛沛

赞同来自:

说得太好了

来自: iPhone客户端

05天蝎座

赞同来自:

xiexiefenxiang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yang_ling_7777

赞同来自:

jmking 发表于 2018-4-12 06:17

达到所需的境界需要功夫



确实是这样的,这两天我正在写后面的内容,每一层具体的状态,家长应做的辅导。

yang_ling_7777

赞同来自:

无言沛沛 发表于 2018-4-12 06:48

说得太好了



谢谢,作为一个理科妈妈,看到这些评论,还是挺欣慰的,准备继续写下去。

sql1981

赞同来自:

给力的家长,值得学习!

情如水一般柔软

赞同来自:

家长值得鼓励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obustmilk

赞同来自:

过来看看帖子的。

yang_ling_7777

赞同来自:

情如水一般柔软 发表于 2018-4-12 21:58

家长值得鼓励



谢谢伙伴们的鼓励!

yang_ling_7777

赞同来自:

sql1981 发表于 2018-4-12 21:42

给力的家长,值得学习!



谢谢大家的肯定!

yang_ling_7777

赞同来自:

本帖最后由 yang_ling_7777 于 2018-4-22 16:59 编辑


上一个帖子跟大家聊到,辅导孩子数学学习的三重境界,监督、检查、辅助和引导。那从这一期节目开始呢,咱们就来详细聊聊,每一层究竟是个什么状态,又是怎样达到这种状态。





辅导孩子数学的第一层境界是监督。监督什么呢?监督孩子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里面其实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第二,什么才是正确的监督。其实这两个问题之间是目标和方法的关系,只有弄清楚了什么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个目标,我们才能找到通往这个目标正确的方法,更准确的说,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正确方法。





所以,咱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听到这,有的家长一定会说,这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都知道啊,能说出一堆呢,每天固定时间写作业、书写认真、注意力集中这之类的。可请你注意,我说的是,学习数学的好习惯。这学习的好习惯和数学学习的好习惯,两者之间有区别吗?或者说,有必要专门区分出数学学习的好习惯吗?





咱们仔细琢磨一下“学习的好习惯”这个词组啊,意思是不是说,这个好习惯是对学习而言的,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而形成的习惯。这听上去好像挺有道理的,可如果你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现象,你就会发现这里面有哪里不对。





什么现象呢?每次考试前,你可能都会对孩子说,好好学习啊,争取考个好成绩。结果呢,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时,你这边呢会觉的纳闷,我都说了啊,让他好好学习。孩子那边呢其实完全不知所措,特别是低年级的时候。好好学习是什么意思?学校里没有一个叫做“学习”的科目啊?





你看,这里面的问题就是指令太不具体。“学习”它的含义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等一系列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只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获得某类知识的过程。如果只说“好好学习”,这个动作是无法完成的,因为根本不知道要好好的学习什么?





同样的道理,学习的好习惯,自然也是一句空话。必须指明是学习什么,这好习惯才真正能够落地,能够执行。也就是说,相对于好的学习习惯,讨论什么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那到底什么样的习惯才是好的数学习惯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啊, 咱们先来看看另一个场景。有不少妈妈们都热衷于练瑜伽。你看啊,我之前一直以为瑜伽就是那些看上去很厉害、很匪夷所思的体位,于是呢,我练习瑜伽的所以习惯当然就是冲着要尽可能的完成那些体位去的。可练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胳膊腿到处疼不说,原来搞不定的体位,现在还是搞不定,弄的我很有挫败感。





可最近我的一位好朋友喜喜告诉我,瑜伽其实来源于古印度的哲学派别,它讲究的是“梵我合一”。我才慢慢开始明白,原来瑜伽追求的是,身体,心灵和精神的和谐。那么自然,我练习瑜伽的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不再一位追求体位的难度,而更注意了呼吸。就这个习惯一改变,效果还真是明显,以前很多做不到的动作,现在都不知不觉可以做到了。





我想只有在真正了解了学习对象的精髓之后,你才有可能发现所谓好的习惯,同时才有可能辨别哪些才是好的习惯。





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是如此,要想找到它,咱们必须得先弄清楚,什么是数学?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学了至少12年的数学,可现在要说清楚“什么是数学”好像还是很困难。当然这不怪你,事实上在数学界,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数学是研究模式的一门科学”。通俗的说,“数学就是研究数量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你看,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关键词,“数量”和“数量关系”。





这个“数量”,大家可能都觉得比较熟悉,就是我们日常理解的数字啊。比方说一个苹果,生物学关心的是这个苹果的生产环境,化学关心的是这个苹果的成分,物理学关心的是这个苹果的运动,而数学则关心这个“1”,跟是否是苹果无关。





其实,把“数量”理解成“数字”是一种相对狭义的理解,在“数量关系”中,这个“数量”还有一个相对广义的理解,就是指“一个事物可量化的特征”。那数学中研究的“数量关系”重点关注的就是,几个事物的可量化特征之间的关系。





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现在有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问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多少个?这里面8,4,就是数字。苹果的总个数,小朋友的个数,每个小朋友分得的个数,就是三个数量,苹果的总个数除以小朋友的个数能得到每个小朋友分得的个数,就是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到这呢,你应该就明白了,数学的精髓就是数量之间关系。那么我们前面所说的,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意思就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而要养成的习惯。换句话说,只要能帮助孩子们深刻的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习惯就是好习惯。

那么这样的好习惯具体有哪些,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如何科学的监督呢,未完待续。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有更丰富的内容。(gh_608a24fe20b6)




yang_ling_7777

赞同来自:

上一帖,咱们谈到,数学的精髓是数量和数量之间关系,那么只要是能帮助孩子们深刻的理解,数量和数量关系的习惯,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好习惯。那这一节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好习惯具体有哪些,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如何监督。

之前的内容中,大家都知道了,数量除了数字这个浅层次的含义,更深一层的含义是,事物可以量化的特征。也就是说,要弄清楚这句话,就必须得搞清楚三样东西,事物是什么?事物的特征是什么?事物的特征用什么东西量化?

我给你举个例子啊。苹果的总数。这里面,事物是苹果,特征是总数,这个总数呢就可以用个数去衡量。你看啊,这个时候,事物是什么?事物的特征是什么?事物的特征用什么东西量化?这三个问题好像都很容易。但不是每次都这么幸运的。

我再举个例子,三角形的高。这里面,事物是三角形,特征是高,这个高可以用长度去衡量。这个时候,事物是什么,怎么去度量都好理解,但是,这个事物的特征,三角形的高,有点模模糊糊,似懂非懂。要知道,数学中最怕的就是这种模模糊糊,似懂非懂的感觉。在我看来,家长辅导孩子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其实就是帮助孩子们筛查出这些似懂非懂的地方。至于筛查出来了要怎么处理,这个我会在后面的节目中,再详细讲。

那要想不出现这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书本的概念中,一字一句的仔细琢磨字面含义。你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三角形的高。书本上三角形的高是这么定义的,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三角形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称三角形在这条边上的高。

琢磨清楚这个定义之后,你有没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之前说的那句,三角形的高,根本就有问题的。因为根据定义说,高是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做的一条垂线。如果只笼统的说三角形的高,不具体指明是哪个顶点或那条边上的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如同你对孩子说,请帮我画一个正方形。严格意义上,这个指令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太不具体,你并没有说明你需要画一个多大的正方形。

你看啊,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一件工作或一个问题,你描述的越具体,就越说明你对它的理解越深刻,你描述的越不具体,其实也就说明,你没有真的弄懂它。我平时啊,就是依据这个原则去判断一篇文章质量的好坏,大家也可以试试的。

所以,咱们说到这,就可以得出今天的第一个结论,要想弄明白数学中的数量,是必须借助概念的。换句话说,能帮助孩子们深刻理解数量的好习惯,就是仔细琢磨概念。只有概念弄清楚了,才能真正弄清楚,数量中,事物是什么?事物的特征是什么?事物的特征用什么东西度量?也只有数学概念弄清楚了,才谈得上后面的所有逻辑推理和证明。

那好,咱们接着说,说完了数量,数学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数量之间的关系。据我这么多年的在学校教数学的观察啊,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大部分都在这个数量关系上。

而目前呢,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还都没有破解这个难题。一方面,学校老师由于书本教材,教学进度,生师比啊等等这些外部条件的的限制,无法给孩子系统的指导。另一方面,家长由于缺乏对数学这个科目本质属性的了解,也无法给孩子针对性的指导。

听到这,有的家长就会说了,那就去上补习班吗,送到培训机构去。那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了,你应该如何判断一个补习班、一个培训机构在教授数量关系这个方面做的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有机会,咱们单独讲一期。因为这也是我被问到很多次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啊,理解数量关系的过程,就是培养数学模型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场景,第一,从概念中提炼出模型。第二,从经典习题中提炼出模型。我还是给您举几个例子,您就明白了。比如,余数的概念是,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根据这个概念,就能提炼出一个模型,就是我们熟悉的,被除数÷除数=商余余数。再往下深入一步,其实是可以整理出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另外3个模型的。也就是除数= (被除数- 余数)÷商 这之类的。那这4个模型其实就是从概念中提炼出来的。

你再比如,我们之前举过的一个例子,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几个。那么大部分的孩子,甚至是大部分的老师和家长,都比较关注,8÷4=2这个式子是否能做出来。事实上,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要用8÷4?这是因为,苹果的总数÷小朋友的个数=每个小朋友能平均分得的个数,如果再深入一步,是可以整理出苹果的总数,小朋友的个数,每个小朋友能平均分得的个数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另外2个模型的。也就是说,做这道练习题,能写出8÷4根本不是关键,能从这道练习题中,提炼出3个模型才是关键,因为模型反映了数量之间的关系,才反映了数学的精髓。

那说到这啊,我们就可以得出今天的第二个结论,要想弄明白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是需要从概念和经典习题中总结模型的。没有模型的总结,即使是题海战术效果也不会太好,而善于对模型进行总结,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我之所以创办数学编程俱乐部,就是因为,我在辅导自己孩子数学的时候,发现他的注意力太容易被习题中具体的数字所限制,一旦他写出了具体的算式,就很容易认为,这个题他掌握了。其实从模型的角度来看,他并没有真的吃透。后来,在他用编程的方式学习数学的时候,由于程序设计的特殊要求,就迫使他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模型上,也就让他离数学的本质越来越近了。

好,咱们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能帮助孩子们深刻的理解,数量和数量关系的好习惯呢,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仔细揣摩数学概念,第二个是善于从数学概念和经典习题中总结模型关系。

那作为家长,在监督孩子学习的时候,就应该细心观察,孩子是否有这两种习惯。孩子每天晚上做数学作业的时候,是先把书本看一遍,还是直接抓起作业就写。孩子每做完一道题的时候,是能讲出来他为什么这样做,还是永远说不清楚,着急的时候就会回一句,“反正就是这样做”。

如果还没有养成这两个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家长就可以有意识的提醒,提醒他们应该完成这两个重要的步骤。可惜的是,处在这一层辅导境界的家长,对于这两个重要步骤的判断,只是孩子做了,或者是没有做。至于做的怎么样,做到哪种程度了,其实并不了解。这就需要家长们进一步精进到辅导的第二层境界-检查,这样就能判断出孩子做的怎么样,做到哪种程度了。我会在下一节的内容当中为你具体讲述清楚辅导孩子的第二层境界。

想知道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mathcodingclub)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