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意识到孩子的社交障碍了吗?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孩子进入社会以后,社交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工作交往、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当前一些青少年社交能力低下,恐惧社交、厌恶社交,不同程度存在社交障碍的问题,应引起家长和青少年朋友的高度重视。

    先举两个我在招聘大学生应聘工作时遇到的真实例子。

    一个是在面试大学生时,发现学生们作自我介绍普遍仪表端庄,口齿伶俐。一旦个别提问时,往往就有一些学生面红耳赤,表达的语无伦次,表现出紧张、恐惧的尴尬。原来自我介绍的内容都是在家背得滚瓜烂熟,姿态仪表也是经过反复演练的。其实去应试这样做些准备也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是有社交障碍的学生,在遇到个别提问时就会掩饰不住社交恐惧的心理障碍,怕考官提问,怕学识露馅、怕词不达意,怕旁人笑话。结果就会出现紧张、失态、尴尬的狼狈局面,从而失去聘用的机会。这种学生的表现特点就是怕当众与人交往,社交的惧怕感强烈。

    再一个就是我在最近的一篇博文《看女学生吃饭》中描述的那个女学生那样。本来已经基本确定为录用。但是,就在午餐时,领导看了看她吃饭,她就很不好意思,红着脸一直不抬头,颤抖的手拿着筷子不停地在碗里搅来搅去,迟迟不见进口。最后干脆端着饭碗出去了。由于那次招聘的是市场营销人员,所以领导就认为她不擅长社交,不适宜做营销人员,结果被淘汰了。

    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很多。据有关研究机构的资料表明,现在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基本上只相当于十岁左右孩子的水平。相当一部份青少年存在社交障碍,而95%以上的原因都在于孩子在学习期间缺乏社会实践,很少与外人打交道。由于缺少社交环境,久而久之,社交路径闭塞,社交思维淡漠,社交意识弱化。

    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怕孩子结交坏孩子学坏,对孩子从小就限制交往。也有一些是因为父母本身就不善交往,遗传基因的因素形成孩子内向、孤僻的性格。还有很多是由于父母过多地替孩子排解压力,亲自去找熟人、拉关系,堵截了孩子社交能力培养的路径,导致孩子的社交能力萎缩。

    有社交障碍的人主要表现是:怕在重要人物面前讲话,比如给领导汇报工作。把参加聚会、聚餐等活动看作是一种负担。害怕与初次打交道的人接触。搞活动、办事情不愿意牵头,不愿意以自我为中心,怕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会经常在梦里想象尴尬的丑态,等等。

    孩子一旦形成社交障碍,在工作上就会有社交的畏惧感,怕与人交往,只愿意埋头苦干,不善于寻求帮助和配合,造成外部协调工作不主动。现在各行各业哪一个单位都需要通过社交活动建立关系,有社交恐惧感的人肯定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作,最起码是会造成自己工作的心理压力。有的人工作任务、指标完不成,很大程度上与社交障碍有关。

    不仅如此,社交障碍还会直接影响身心健康。有社交障碍的人心里总是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社交聚会之前,会感到极度的焦虑。躯体症状表现焦虑,面红、心慌、震颤、出汗、恶心、尿急等。旁人可能会看到的表现是红脸、口吃结巴、轻微战抖,表情尴尬;严重点的会出现一时的脑空白。

    在我国,由于人们对社交障碍普遍认识不足,大量的现象被轻描淡写地认为是胆小、内向。有的人甚至还认为孩子这样一般不会犯错误。所以,非常有必要提醒家长和青少年朋友一定不要忽视这个问题,一定要注重社交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事实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交活动会日益频繁。来自外界的社交需求和社交压力会越来越大。对青少年的社交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据说,日本、美国的一些学校还专门开设了锻炼学生社交的活动课程。

   国内也有许多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搞一些社交活动。早期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对培养孩子社交能力也是很有益的。也有许多家长经常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参加大人的一些集体活动。有的家长有意识的给孩子引见一些有身分的、有名气的人物,让孩子去主动联系交往。这些都是有利于提高孩子社交能力的办法。

    作为青少年朋友也应该在社交场合大胆实践,千万不要怕!实际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千万不要自卑!人人都有强势的一面,也都有弱势的一面,要增强自信,坚信自己。展露自己的本色,就是自己的特点。再就是注意观察和学习别人交往的技巧,灵活地运用。只要诚心去和别人交往,就一定能赢得别人的信赖,得到社交后的收获。


已邀请:

土逗爸爸

赞同来自:

这个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树妈妈0

赞同来自:

社交障碍确实要注意

获取未来

赞同来自:

这点家长很难注意到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