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寒门再难出贵子?



1、无法拥有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对于家境清贫的孩子来说,家里除了学校的课本外,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籍,孩子阅读面非常窄。他们的父母通常因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培养仅限于吃饱穿暖,孩子的学习上,因为自己的忙碌以及自己文化知识有限,基本很少过问。而城市里的中产阶级,有较为充足的金钱、父母有大量的精力和知识储备来陪伴孩子。良好的教育确实需要大量金钱,胎教要钱,早教班要钱,各种兴趣班要钱。有的孩子才五六岁每年在在教育上投入就达到几万元了,学了钢琴、芭蕾、绘画、英语等五六种兴趣班。”如今小升初考试比拼的不仅是学科成绩,还有奥数和英语。这两门就得家长去砸钱上培训班。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看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愈发重要。我有一个朋友,生活在湖北一个农村,她和我说,孩子的英语很差,完全无法开口,她心疼地和我说:“这不能怪孩子,孩子的英语老师都不太会流利地讲英文,整个村也没有英语培训机构,我和老公也完全不懂英文。”对比这个孩子,城市的孩子每天都可以在学校和外教用英语交流,周末父母还会带他们去看英语大片、去培训班培训口语……听完,很心疼,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农村孩子如何和城市孩子抗衡?寒门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起跑线已经落后于富裕家庭的孩子几条街。2、寒门父母常有一个观念:读书无用论联想到自己的亲身感受,每年随丈夫回到他的老家,小县城的空气中都弥漫着金钱与浮躁的气息。周围的亲戚们见面问的第一句话都是:谁谁去年赚了多少钱,又在哪哪买了几套房子?读书考大学这件事,在许多人眼中空洞而遥远,远没有让正在读初二的小子跟着堂兄表姐们去沿海某个城市打工来得实际。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坚信:抓住今天的钱,远远比花大量金钱投资教育更重要。“读书无用论”在中国广大的县城和农村盛行,没有人愿意和认可读书这件事,也没有好老师愿意留在贫困地区,最终导致一个乡村中小学几年也出不了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大批农村孩子连初中都没读完便踏着父兄的足迹走上了去沿海城市打工的路。我曾经亲耳听到表舅轻蔑地对我说:“读书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打工的命。”“精明”的表舅算过一笔账,辛辛苦苦读了高中考个三本或者大专,七年下来学费生活费怕不得二三十万?差的大学毕业后照样找不到工作,最后还不是灰溜溜地跟着早早辍学的亲戚们去打工?现在打工一个月也有大几千,七八年下来攒的钱回老家都能做房子了!3、父母教育程度与子女教育存在关联和传承由于人的职业和社会分层大都和教育背景联系在一起,更高和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更好的职业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光明日报》曾经调查发现:职业为农民、商贩等的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大都为小学或初中,而职业为公务员、医生、工程师等的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大都在本科以上。调查还发现,如果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偏低,子女获得硕士、博士等高级学位者极少,绝大多数集中在小学到高中阶段,比例在60%以上。同样,相关检验和一致性检验表明,父亲和母亲的学历大多数都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也就是说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一般也会选择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为妻子。父母的高学历,也为子女的各方面培养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就像北京状元熊轩昂所说,他的父母都是外交官,从小对他的教育都非常重视。这是他成长的捷径。4、寒门的自我放弃我认识的朋友很多,有农村的也有大城市的富豪,很有意思的是,许多生活优渥的中产阶级甚至富裕家庭,对孩子要求特别高,孩子承受的压力也特别大。反而,许多农村和县城的贫困家庭,父母不仅对自己没什么要求,而且对孩子也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他们往往很容易安于现状,缺乏目标。试想一下,本来寒门所掌握的教育资源就非常贫瘠,如果自身再懒惰,又怎能和中产阶级的孩子相提并论,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已邀请:

kxzh

赞同来自:

寒门难出贵子,关键是思想贫困,如果是父母自己带的话,家庭养成读书的氛围,书房是最好的教育,像英语没有条件上培训班,总可以买支点读笔、几本点读书跟读总可以吧!像数学有网络的地方上网校等等,办法总会有的,毕竟小孩是自己的。另外读书和赚钱是两回事,读书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竹影清风111

赞同来自:

kxzh 发表于 2017-6-28 14:06

寒门难出贵子,关键是思想贫困,如果是父母自己带的话,家庭养成读书的氛围,书房是最好的教育,像英语没有



谁说不是呢……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