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惩戒更好用的2个原则


(1)

青岛首次明确老师有惩戒权,意义重大。
对一些确实顽皮的未成年学生的教育,除了语言说教之外,采取一些惩戒的方法来开展德育教育,确实有其必要性。
(2)
只不过对惩戒和体罚界限的把握还需要具体界定。毕竟人复杂的个体,感官体验各不相同,不像一条木棍,一块面积,什么样的尺子都可以度量一个稳定的数值。一种德育方法用在一类学生上可能是惩戒,但是用在另一类学生上就有可能被认为是体罚了。
(3)
与其被惩戒与体罚的思路纠缠,何不跳出这个框,站在更高的尺度去做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样会不会别有洞天的感觉呢?
有两个原则可以供做教育的朋友参考。
(4)
第一个原则是未雨绸缪,将心比心。
面对成长的很多问题,很多孩子不懂如何处理。他们采取的方法往往是情绪化的方法。作为“老司机”的教育者,有必要教会学生运用具体的、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教师朋友们可以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年级特征,在每个学期之初和学生聊聊这个学期他们可能会在哪些方面会出现问题,并和他们商量解决各种常见问题的基本处理原则,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形成班会主题,再具体地和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实操方法,并且在整个学期不断反复提醒加以强化。
例如,一个小朋友在超市看到一个很想买的玩具。如果家长拒绝购买的话,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躺在地上嚎啕大哭。但是,如果这个孩子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方法,平静地告诉父母他确实很喜欢这个玩具,现在是否可以买?如果现在不能买,需要怎样才能买到?比起倒在地上撒野,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比起倒在地上撒野来让人体会到教育的幸福?
除此之外,坦诚告诉学生老师是人,不是神,在工作中肯定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100%的满意。如果有令人不满意、需要改正的地方,同学们可以当面提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然,更希望同学悄悄告诉自己,留个面子。这样一来,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再有就是提前和家长交流自己的一些常见处理问题的方法,及时反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处理情况,以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人心都是肉长的,在“用心”两个字的面前,就算是冰冻三尺冷漠,也会流过一些暖流。
(5)
第二招是共情。
共情是从心理咨询借来的术语,是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
对引起问题的学生产生共情,才能理解他们的苦衷。每个学生做出挑战纪律,挑战老师,或者是放弃自己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苦衷:或是家庭变故造成性格扭曲,或是择友无方误入歧途,或是性格使然形的惯性,亦或是以往受过沉重的心灵创伤而不信任他人,甚至可能是仅仅渴望得到关注而做出出格的行为。没有注意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只能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循环中,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共情才能够产生接纳。如果老师能感受到学生不良行为背后可能暗藏着这些或那些的遭遇,就应该可以有足够的理由去理解学生的行为,接纳他们的无知,接纳他们的无理,接纳他们的无情,接纳他们给同学、给班级、给老师造成的伤害,而不是让学生的错误控制老师的情绪,让老师情绪暴躁而失去理智,或让老师情绪低落而对职业的厌恶。
接纳后会有奇迹。因为接纳,接下来的工作就会讲究方法,就会细腻有耐心,就会润物无声。这个过程可能花些时间,但是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虽然不会像枯木逢春吐绿芽般来得夸张,但是实实在在会给人产生教育的幸福感觉。
(6)
以上2个原则是我在当班主任期间探索出来的。虽然不是灵丹妙药,但是它帮助过学生,让很多学生,特别是调皮的学生长进,并且成为我的好朋友;也帮助过自己,让自己有机会走入学生内心世界,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