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习惯 ——浅谈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几点体会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习惯——浅谈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几点体会 在伴随着孩子从幼年进入学校生活的近一年时间里,我既经历了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酸楚,有温馨的呵护也有无奈的家暴,既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也体验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在引导孩子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配合学校提高孩子学习能力方面逐渐积累了一些个人体会和感想,愿意跟学校老师和同学家长共同分享。首先,作为家长应该在心理上从更加注重学习成绩向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习惯转变,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如同人们在银行里存钱,可以不断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好似无法偿清的高利贷,最终使人破产。对一个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讲,学习习惯好坏直接影响学习能力和其一生的发展。但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培养学生安全、生活、劳动等日常习惯有所不同,必须家校密切配合,在保持双方经常性沟通和学校群体性教育的前提下,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心理特质,由家庭作出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育,学校的群体教育只能做出共性安排,不可能完成个性化辅导。因此,在这方面家庭教育负有重要责任。在实践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千万不要用别人的去治自己孩子的育人如治病,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如同医生治病一样,需要不断诊治和校正各种不良习惯和毛病。在这个过程中都需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病因确定发最佳治病方案。而西医与中医不同,一般讲究对症下药、同症同药、一病一方、因病施医,如同学校的共性教育,对一个群体的同类问题一般只能用共同的要求和普遍的方法来解决,家庭教育则面对的是个体,应更像中医因人而异、一人一方、以人下药、辩证施治,避免简单套用学校统一的教育模式,让不同的孩子去吃同一付药,也不应照搬别人成功的教育经验,让自己的孩子去吃别人的药。更不要循规蹈矩,完全按书上的规范去指导孩子的习惯,因为书都是按病写的,而病不一定都是按照书去得的。一百个孩子会有一百种不同的生活成长环境和一百种这种环境造就的不同个性差异,只有找到最合适的“药”才能治好孩子的“病”。二、千万不要把学习习惯当成孩子的事。孩子的学习生活虽然主要在学校,但作为一种习惯的形成,家庭成长的影响是最大量、最直接、最经常的,绝不能忽视家长在学生学习习惯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在高压监督下强制形成的,也不是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自然形成的,而是在对家长和周围同学的观察和仿效过程中,耳濡目染逐渐形成的。孩子的特性是模仿,在复杂思维没有形成之前,其学习能力主要来自模仿,而父母及家庭成员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家长的言行习惯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和示范作用,是一种最直观最形象最有效的教育。如果家长不注意培养自己好的学习习惯,而是整天忙于自己的事又放任自己的不良习惯,却要求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无论你怎么要求都是徒劳的。因此,正衣先正冠,正人先正己,把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当成自己的事,当成与孩子共同的事,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与孩子一起成长,以平等的关系、同等的标准,共同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绝不能当“局外人”,或以大压小,强制孩子去做自己都不去做的事。三、千万不要剥夺孩子失败的机会。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中不仅家长要以身示范,还应以宽容之心允许孩子去做不同的试验,既要为孩子成功创造条件,也要给他们体验失败创造机会。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教育法则——自然惩罚,就是鼓励孩子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让孩子自己去感受错误,强化痛苦体验,去承受自我的心理惩罚,而不是对孩子发生的所有错误行为和不良习惯一概采取训斥和批评。因为不给孩子失败的机会,他们就永远不会体会,也永远不会记住坏习惯给学习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就不会自觉地去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从心理学上讲,教训引起的心灵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让孩子自己去承受行为过失和不良习惯造成的后果,去亲身感受这种后果的不愉快,往往可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和纠正不良习惯,从而引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负责。因此,作为家长应该乐见孩子的失败体验,主动创造让孩子从不良习惯的失败中去吸取教训的机会,不要在落潮时去埋怨大海。四、千万不要随便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孩子的感情态度是直接的,心灵非常脆弱,十分容易感受心理暗示的影响,你给他贴上什么标签,他往往会做出与标签一样的事情来。当孩子一旦被某种词语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当一些孩子的不良习惯久治不愈、形成顽疾并引起学习成绩下滑时,有的家长往往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发脾气、施家暴,骂孩子“笨蛋”、“蠢货”、“脑子有病”,甚至认为“他不行,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长大只能看大门、扫大街”等等,给孩子随意贴上“真的不行”的标签,在这种心理暗示和“标签”的定性导向作用下,往往会使孩子自己也认为“真的不行”,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信心,逐渐会向“标签”所暗示的方向发展,长此以往便会使“预言”成真。因此,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把这个点放大,不断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作出正面引导的心理暗示。五、千万不要养成陪孩子做作业的习惯。陪孩子做作业,是眼下一些家长的普遍做法,目的是希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效率、提高质量,也有的是为了早做完早睡觉,或为了在作业上受到表扬,给老师留个好的印象,于是不但要陪,有时看着着急还要帮着做。这不但陪养不出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使孩子产生不自由和内疚感,长此以往,要么产生依赖感,要么产生抵制反感,要么对自己能力产生不信任感,最终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造成事与愿违。在孩子的心里,陪同如同监工,任何一个孩子心理上追求的往往都自由,从骨子里是不喜欢监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十分赞成于建莉老师在教子手记中的一句话: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有相应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需求,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想吃饭一样,过分指导和陪同,加上每日不停地唠叨、指责和命令,必然会使孩子丧失和削弱相应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产生抵触或依赖,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形成顽固性的坏习惯,这一点我在教子实践中有深刻体会,切身感到让孩子经历一些作业上的小失败、小差错,甚至没完成作业的惩罚或由此带来的不便比帮助孩子十全十美地完成作业更重要,让孩子从作业的失败和由此带来的损失中接受教训,作出自觉调整,才能最终形成好的学习习惯。“陪”所造成的习惯只是肢体上的,“不陪”才能给孩子留下让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关注孩子学习,指导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家长的责任,但绝不能寄托在陪孩子写作业上。以上既是个人亲身经历后的体会,也是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点感受,有许多事例可生动印证,由于篇幅所限,只能点到为止,抛砖引玉,共同交流,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和家长指正。 一年级8班安迪家长

已邀请:

zhangchen562

赞同来自:

不清楚,帮你顶上去,为楼主摇旗呐喊。。。。。。。。。

小白璎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何蔼琳

赞同来自:

学习习惯十分重要。

赵雪波

赞同来自:

好习惯一定要在小学阶段养成啊!

来自: iPhone客户端

lwjlwy

赞同来自: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汉未央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单人超神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